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1:36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 雅典民主

第7课 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2

一、近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

(一)试题紧扣教材,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远离课堂;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明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基础知识仍然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二)考查社会热点,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

2013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纪念等显性热点,而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如全国Ⅰ卷第40题,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以往的备考经验是过热的特别是涉及国际争端的问题不考的可能性更大,避免备考押题,但是2013年第40题表现出关注时政热点,而且考查的结果显示备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题及相关知识点,增强备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连接房产热;选修45题改革考查赋税改革的相对公平。

(三)注重史观的考查。

如全国Ⅰ卷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典型作用。第25题考查古代儒学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如选修题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对和清末新政的认识。所以,选修题目的答题必须是在总体通史和文明史观的掌握基础上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要求在历史发展脉络中理解历史的变化,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

全国Ⅱ卷29、33、34考查近代化史观,35、40、41涉及全球化史观,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和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四)加强对历史识图能力的考查。

如2013年全国Ⅰ卷34题欧洲局部图和41题汉唐行政区划图,需要对历史地图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说明;2013年全国Ⅱ卷41题,中英政治制度的比较。可见出现了文字及图片或者历史地图强化考查知识点的趋势,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更熟练和具体。

(五)新题型的出现。

2013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出现一种新题型,第41题是2013年历史考题的又一新变化(2013年全国Ⅰ卷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示意图,2013年全国Ⅱ卷太和殿和白金汉宫及唐宁街10号的比较图,改变往年给出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对比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高的要求。从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典型特点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很好地体现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宏观看近三年的考题,41题的变化性最大,考查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

二、考前复习建议

(一)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并进行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主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认知深度。

(二)用联系的方法认识历史,强化史观教学。

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就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养成联系的习惯,强化对知识点产生联系的敏感性。如2013年全国Ⅰ卷41题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及经济重心的南移,2013年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中国君主专制与英国代议制的比较)。另外,高考前应强化史观教学,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的教学。

(三)强化和规范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明显呈现能力立意的特点,2013年虽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较贴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却不易,究其原因是试题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对学生文科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和规范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强调限时性、针对性、规范性。另外,还要加强历史史观教学。

(四)训练的基本要求:选题“精”、讲解“透”、训练“实”。

试题可以从现成的资料上选取,但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使试题渗透教师自身对教学的思考。在讲评试题时,不仅要讲答题思路,而且要讲命题意图,特别是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弄明,不留疑点,更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加强反馈,及时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

1.选题的基本方法

(1)广泛收集,有效改编(试题的来源);(2)注重教材,梯度设计(试题的逻辑);(3)立足考点,力戒陈旧(问题的设计);(4)创设情境,材料多样(材料的形式);(5)讲求覆盖,兼顾冷热(知识的分布);(6)及时编制,纠错练习。

2.讲解的基本原则

(1)注意及时性;(2)突出针对性;(3)强调层次性;(4)体现新颖性。

3.“三讲”与“三不讲”

“三讲”:(1)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2)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3)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

“三不讲”:(1)过易的问题(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2)过偏的问题(超越教学深度的问题);(3)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

(五)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4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5

【关键词】教育脉络教学效果策略探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梳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其中找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于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同学们去记忆历史知识,更是要锻炼高中生独子对于知识的分析和汇总能力。其中每年高考中,都存在历史材料分析等题型。而历史课堂的知识脉络梳理工作,就是在锻炼学生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试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十分考察学生对于三场战争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必须要从这三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选择出共性和个性,并且将其分别阐述。因此,知识梳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对于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避免枯燥讲义,以兴趣主导课堂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找出其中容易引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在授课时应该循循善诱,以有趣的知识点带动同学们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环环相扣

在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时,教师应该注重突出高中历史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并将其汇总整理。在构建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中,应该将这些重点知识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分门别类,就是将历史知识中属于一类的归纳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书籍归纳为生活杂谈类。将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鸦片战争等归为战争类。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之归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师生之间应互相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应该只通过枯燥的讲义来授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通过发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发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试问:中国宋词中流派众多,小资喝花酒,老兵我床头,说的是宋代那两位词人?这种问题十分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公布答案。小资喝花酒指太平宰相晏殊,老兵我床头指的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4、教师之间应该不断沟通,交流经验

历史教师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此,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之间应该不断的进行经验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知识增长方面,作为教师更不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才能为人师表,起到一个十分良好带头作用

结束语

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引进和创新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梳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丁立田.浅谈知识梳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22-0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学生学情、教学内容等选取恰当的教育介入时机、角度和方式。切入点的选择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积累了自己的独特的经验。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已有知识与经验作为基础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高中学生经历了多年的人文与社会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已有体验和积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实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例如,《辛丑条约》中提到清政府要支付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然而,学生不熟悉银两的计量单位,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笔者这样进行解释:“在晚清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当时,中国人口仅有4亿多。赔款4.5亿两白银,意味着掠夺了全国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用。”这样一解释,学生就有了切身的体会,意识到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会影响到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赔款是对全国人民裸的掠夺。这样进行教学比使用抽象的数字进行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有利于学生体验的原则

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发展,体验是情感的生发剂。学生在体验中,必须是自我的融入与感悟,主体的角色在感悟中得到完全认同,或者说体验是自我的,他人无法替代。体验总是植根于主体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获得与他人不同的感受和形成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观看视频、鉴赏图片和朗读文学作品等方式创设体验情境。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实物、历史遗址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要求达成以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笔者选择以同志赴重庆谈判的事件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挥手之间》加深体验。《挥手之间》是解放日报记者方纪的作品,文章主要描述了同志赴重庆谈判前在延安机场的场景,笔者节选了文章的一部分让学生朗读:

也许,那天夜里,延安的许多同志,各个解放区的许多同志,都是在一种焦急和不安当中度过的吧?谁不知道是个最无信无义的大流氓?谁不知道是美帝国主义在支持政府挑动中国的内战?虽说赫尔利假惺惺的跑到延安来,难保不是一伙强盗做就的圈套!

不能去!要谈判,请他自己到延安来,咱们保证和“西安事变”一样,有来有去;谈不成不要紧,要打仗,战场上去见高低!

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被同志为求国内和平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本课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三、有利于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知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线索是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无疑会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统筹兼顾历史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例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可用于开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经过统筹考虑,决定以分析中国共产党全力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为切入点。笔者认为,以此为切入点比选择其他知识点切入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分析中国共产党全力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学生需要调用大量已学过的知识点(如发表“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而且,学生通过对比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关系变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热爱国家和民族,拥有博大的胸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顺利达成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四、有利于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原则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当今的社会生活是由昨天的历史发展而来,昨天的历史是我们诠释、认识当今社会生活的索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点作为开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实际上就是在贯彻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7

从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答题,作答选择题时忽视题干关键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有的同学不能有效地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对材料信息获取不全面,造成理解偏差。有的同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通过材料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和影响的能力较为薄弱。有的同学对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不了解,解题方法单一、解题策略单一。有的同学在解答时不审题,直接做题;不读材料,笼统作答;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更谈不上运用历史史观对事件进行评价了。以上同学们解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同学们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所欠缺。因此,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切实可行地提升历史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历史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同学存在着课堂学习比较认真,但是解题能力却相对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可以基于自身的历史学习情况,尝试分析怎样提高历史解题技能。笔者认为,解题能力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关。

1.增强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再现历史知识是指能够在头脑中准确地回忆起历史知识。如何能够准确地再现历史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各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结构。这样,在历史知识进行再现时,就会比较容易。同时,在对某一历史阶段内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在学习世界史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现,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将文化、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综合分析某一时间段的历史发展状态。

2.增强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试题中,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每道题都有材料。所以,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对于解题能力来说也比较重要。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养成认真、细致阅读材料的习惯,要在全面阅读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历史材料的主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进一步解答试题做好准备。同学们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利用各类文字、词汇等,寻找试题中材料与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点,认真分析问题,答其所问。

3.增强思维能力

思维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时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判断和推理就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同学们对试题的分析能力与解答能力。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充分认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为解题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8

一、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具体方法

1.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知识总结和联想。要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在课下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还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抓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紧跟教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毕业班的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备考经验,他们依据以往的高考经验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和辅导,因此学生要好好听每一节课,要听好课。听好课并不是说在整个课堂上都只听教师讲话,一个会高效学习的学生会跟随教师的步伐,通过教师的分析理清复习思路,并进行逻辑思维的转化,抓住课堂复习的重点,同时依据相关内容分清主次,进行恰当的复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知识联想,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复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述某一个时期政治状况的时候,可以将民族、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等知识联系起来。在讲述某一改革的时候,可以自主想象改革之后的影响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改革模式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习或复习效率的提升。

2.加强记忆,学会背诵。记忆是基础,要想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还要对各个章节中的重点进行记忆。第一轮复习是以后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学会背诵非常重要。当然,这里说的学会背诵,并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而是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和整理,进行理解式的记忆。历史学科内容具有较多的细节,在进行第一轮记忆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理解,通过诵读和理解大脑中会呈现一个章节大致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知识的罗列)。例如,将第一章整体的内容整理出来后,就可整理第一节、第二节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一章节的知识都罗列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章节中的内容进行联想记忆,这会使以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3.学会比较,分类整理。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可知,越来越多的历史试题是将不同时期人物和事件的比较作为突破口的。因此,在看书的时候要头脑灵活,在看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要进行快速思考和过滤,想象一下历史上有没有和此人物相似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就要进行细致的比较,作全方位的总结和区分。例如,在古代史中,可以将隋炀帝、汉武帝、秦始皇进行比较,还可以将几次变法、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另外,分类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整理,可理顺其中的关系。例如,可以分别整理各个时期的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变迁以及重要人物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类,我们会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分析比较能力。

二、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注意事项

1.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做综合题时就应该准备两套好的复习资料,一套优质的综合卷用于自我检测,另一套优质的专项汇总训练用于检测后的相应强化。按高考时间做综合题,对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做重点复习。这样一测一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资料要配有讲解和思路,便于对答案进行理解。到5月中旬以后,要回归课本,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对课本中的重点章节要关注,以清理遗漏知识点为主。

2.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文综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文综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切不可重习题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要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熟练掌握和应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9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着力点二: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 “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 “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着力点三: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篇10

【关键词】历史图片 影像视频资料 历史事件 学科兴趣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9-01

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就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物、古迹、文字图书,以及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漫画、影视资料、记录资料等,在“展现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征和空间变迁”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历史知识迁移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作用

由于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对历史呈现的直接性与直观性,不仅缩短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制造了非常亲密的空间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较为切实的体验中激发兴趣。

1.1单独历史事件兴趣激发

虽然历史学科以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性,导致学生在了解基本过程后便丧失兴趣。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适时运用,能起到调动、保持与再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显然教材的抽象性与概况性,难以相对长时间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香港、澳门、印度、澳大利亚与非洲等地的殖民史料图片或影像展示出来,能从视觉或影像的立体冲击中,让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在把课本知识直观化的同时,积极地探索课本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兴趣点。如世界上著名的被殖民民族抗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意义等,让把图片或影像视频直接转化为文字性的知识,培养与提高了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然,在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把相关史料的展示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起到对教学的助推或步骤性作用,避免应急性的盲目和造成的主题偏离。

1.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激发

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兴趣,向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历史学习效果的积极积累。尤其,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环节,把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在细化与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具有内驱性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由于时间距离的亲密性,各种史料保存比较齐全,而且关于此类史料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因而,教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革命圣地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各种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这样的史料帮助下,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不仅可以激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也可以指导他们以自己任何可能的方式,去搜集与整理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历史史料,实现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并以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索精神被不断地强化与提升。

2.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办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一般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以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不同的兴趣激发作用。

2.1重难点启发性运用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因为其重要性与难度,就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在教师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冷场与负面情绪的迅速积累。教学中有主要两种运用形式:兴趣再激活性运用。即把相对尴尬或冷场的课堂氛围再度激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继续活跃,为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在教学《收复新疆》时,针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点知识与收复伊利重要性的难点,学生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左宗棠,就陷入了运用新时期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阶段人物的怪圈,依然从封建社会的落后与清王朝的挨打出发,也就不能准确客观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教师在这种时机,可以适当选择纪连海或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对历史人物评论的方法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促成他们客观与全面地开展历史学习。兴趣主题主导性运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稳定性,避免学生的思考或探究出现偏题或跑题现象,教师运用此类史料加以引导。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针对学生在突破中因为网络运用的高频率性,而只针对网络科技展开讨论等,教师要积极地介入展示生物科技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史料,如展示中国的神五到神九的飞天资料,让学生实现全面地兴趣激发与学习。

2.2知识强化性运用

这种目标的运用,主要用在两个环节中:知识小结环节的兴趣激发。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内容的机构,进行不同阶段的知识小结,教师在这样的阶段适当地运用图片或影像视频资料,能起到记忆唤醒意义的知识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准确。如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教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环节,运用明清经济发展的史料展示与资本萌芽的史料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发展内在驱动之间的矛盾,有着更加全面与科学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单纯地依靠文本知识进行绞尽脑汁的思考,实现兴趣激发下的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迎刃而解。复习环节的兴趣激发。历史知识的复习,往往是知识归纳、分类、整理与总结提升性的工作,任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以一个知识点等面目出现,其过程是琐碎的、枯燥的,因而,教师适当地或者直接运用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按照某种规律为学生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复习起到启发作用,也可以潜在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地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视觉与视觉和听觉并在的趣味。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课时顺序为学生展示相关史料,既有宏观的提纲,也有围观的暗示。

结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需要教师继续发挥创造性,挖掘此类史料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高效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