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篇1

[关键字]系统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长期进行科学实践的结晶,它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充实、丰富、提高的,每当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产生新的方法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系统科学于20世纪40年代末崛起,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在60~70年代基本形成了由许多学科分支构成了学科群体。不仅如此,“系统及系统科学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综合行的、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讨论系统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论价值问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必然结果,很少涉及到方法论的范畴。本文就尝试以叶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关于“系统科学在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一部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系统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问题。

1 提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观的新视角

系统科学的首要贡献在于它以复杂的开放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揭示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

内部运作机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等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视和深入研究过的重要问题,为人类的认识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复杂事物,系统科学在方法论上对“原子论”和“还原论”突破,使其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架,形成了以“整体”为研究对象与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一突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教育工作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并行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又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功能,而且贯穿在其他系统之中,从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广泛的系统。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系统是一个整体功能和属性大于局部功能和属性之和的有机动作集合体,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它本身的研究,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的母系统,全面的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相关性,最终把研究对象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如同系统科学的新思路一样,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重新确定和拓展研究域的新问题,对于新的问题域,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关联中重新认识它。

2 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

系统科学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现成的新结论,但确实提供了从整体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新思维原则。“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它为人们从整体上研究客观事物提供了有效方法。他们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因此,以“三论”为基础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所提供的方法突破了以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要求人们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对整体性原则的把握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曾经过于强调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把大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我们在道理上是能够接受整体性原则的,但是已成为潜意识的习惯思维方法,依然会不自然的遵循“还原论”的方法。

3 提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复杂开放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必须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交流,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并发挥功能。系统科学中“结构――功能”的关系就成为一组新的范畴进入到人类的思维空间,成为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有关“黑箱”与“白箱”研究,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间接研究教育影响在学生内部发生变化过程和机制的手段,也提供了同一教育影响可能产生不同效果的模拟研究手段,这对在微观层次上研究教育活动承担者双方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人为系统的发展中,新的目的和功能要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样一个人为的系统,从社会和学生的角度看,都以未来作为时间维度,以发展作为目标,任何一个既成的教育事实都不可避免地与价值追求和选择相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经济主体多元化、主体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环境,能够坚持自己应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目标的实现状况对于施教方法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关注整体的协调性,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展。此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通过系统对社会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做出合目的的选择,再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及通过结构的改变,进而实现。

4 提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变革过程的新思维

系统科学把系统存在状态分为“平衡态”――“非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三大类。分类的标准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现有结构的稳定性。普里戈金关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发生、演变的耗散理论具有突出的方法论价值。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复杂系统,非平衡态是常态,演化是绝对的,稳定却是相对的,要全面认识教育系统及其发展,就一定要研究它的非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

平衡状态打破、熵的持续增加,使原有系统的一体化能力逐渐削弱,个体呈现越来越大的自由态,进入非平衡态,再向前发

展,就达到远离平衡态。对于原系统而言,系统不再存在回复到原有状态的可能,那么这一阶段研究的要点就是新系统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种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无序的,把这样一种无序当作一种常态,在动态中把握对它的研究,从有序到无序然后再到更高一级的有序,呈现螺旋上升这样一种形式,在大系统中使它能够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利益观等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在这样一个时期,更要坚决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灵活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及时控制干扰因素,促进新的、积极的因素的发展,最终使得新系统形成。5提供多学科综合研究复杂对象的方法范式

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仅决定了要有思维方式、理论工具的变化,而且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此外,还决定了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这些研究方法在服从于对象特征和研究任务的需要中实现综合。

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是系统科学研究体系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系统科学方法论处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的地位、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沟通哲学与系统科学的桥梁,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从具体科学中提炼出一般科学方法,又可以为丰富、发展哲学方法提供素材,但它本身并不是哲学方法。我们既不能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代替哲学方法论,也不能用哲学方法论代替系统科学方法论,从而抹杀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方法论中应有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实现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精确化创造了条件。系统概念与一切哲学范畴一样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阶级性,我们的党是的政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定要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之下进行,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是系统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系统科学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此外,系统科学还提供了用系统的观点认识教育的一系列新观念。

篇2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路径 生活化 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7-0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局限性凸显,教育方式的滞后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和令人担忧的教学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好可以弥补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并将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指教育者通过开设正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形势学习会、思想报告会、理论讲座等有形教法,明确、公开、正面、直接地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国家倡导的道德规则和价值观念,并通过训练、考试等方式加以巩固和强化的教育方式。该方法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曾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没有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因素的教育方法,加上说教式的内容和单调的形式,极易引起受教者的逆反情绪,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效。

当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首先,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缺失,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枝独秀”。思想政治教育三方各自为战,学校教育难以与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未形成协调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次,忽视了对象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作是被动接受的“道德容器”。在实施中剥离人性的丰富内涵、背离了人性发展规律的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是一种“人学空场”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沦为毫无主体能动性的、令人厌烦的、空洞的道德说教。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被知识化和泛政治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抽象轻具体、重理念灌输轻生活引导,重知识轻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活动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育对象的经济及社会生活渐去渐远,成了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大降低。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必然性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样化的政治文化思潮带来了多元化的思想;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利益主体和利益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海量信息的便捷获得,使受教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而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却不断坠落;加之大学生这个群体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价值趋向多向、思想道德复杂更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并呈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显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信息的表面性、教育目的的急功近利性等缺陷,使教育要求无法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于是,完善显性教育方式、构建隐性教育体系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环境熏陶、文化侵染、生活实践)中,侧面、间接、迂回、潜移默化地传递教育主张,影响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施教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张和经验等无形的教育模式。隐性教育以一种含而不露、非标签型的、潜在的、渗透型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在泛时空下使受教育者接受既定思想政治内容的熏陶和感染。

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是对教育者来说必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时,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运用二者的合力作用,共同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应对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下面提供几种比较具有实效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以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并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构建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许多发达国家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有着思想教育之实,他们在公民教育的名目下,做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利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这种“隐性教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良好手段。充分发挥公共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重视学科间的隐性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与该专业有关的伦理道德知识,形成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程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二)建构大学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也理应回归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灌输,而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建构大学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系。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交往、娱乐、购物、求职、上网等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际交往中,以大学生关心的话题为内容,以大学生喜爱的语言为载体展开教育;在娱乐中,以影视、游戏、音乐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在求职中,以招聘要求、创业模式、励志楷模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到德才并重、奋斗向上的重要性;在购物中,把价值观、利益观教育渗透到学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中;在上网过程中,积极抢滩和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缔造既符合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大学生生活化的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的人性魅力。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具有促进、感召和约束作用,而无论是校园的、社会的抑或是家庭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制约和塑造着学生的品格,因此,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社会、家庭环境的优化,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创新、上进的生态环境。

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是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在无形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有效运用教学楼、花草树木、公寓、图书馆、食堂、雕塑、体育馆、纪念碑等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文化载体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以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环境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生态环境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建设,利用自然环境中山川平原、江河湖海、树木草地等所蕴涵的教育内容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建设,维护和建设好各种教育场馆以及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社会教育基地,使社会处处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发挥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人际氛围、道德取向、舆论氛围、家风、厂风等社会精神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软实力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良好生态的一体化、互动化、合力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升和飞跃。

(四)构建实践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的道德品质。加强实践教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革命老区和革命根据地,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社区劳动、公益活动等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劳动,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怀。丰富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渠道,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活动以及支教、支边、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又能丰富课堂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

总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对互相对应、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方法体系。隐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受教育者的不自觉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时,把隐性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既注重坚持不懈地搞好显性教育,又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作用,要做到有意识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积极组织,精心策划,构筑环境,创造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构建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建构大学生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增强主流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说服力,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赵仲英.我国现阶段利益多元化格局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95,(02).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 赵丹.试论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0.

[7]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0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7-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如果没有针对性,就会比较盲目。在方法创新上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对那些和新世纪的发展要求不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根据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大学生思维和观念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探索出适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提高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实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成功是从它的实效性中判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实效性的制约。这就是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失效性原则的原因所在。一种方法有没有作用,不能靠主观认识上的新和旧来衡量,而是要看这种方法带来的实效性。因此,要将实效性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方法创新的一种准则,不仅可以判断这种方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还可以通过实效性的高低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程度和效果,实现评估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效果的目的。

(3)能动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双方的状态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点,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必须着眼于调动和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还要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强烈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目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

(1)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只依赖思想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将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学生学到思想教育课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理想高远、文化知识水平高及纪律性强的优秀人才。

(2)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和社会,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才干,锻炼他们的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不可没。

(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传媒技术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影响范围广。选择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在应用现代传媒手段即是一项挑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创新,从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

(4)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及载体的不同调整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地运用,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坚强的优良传统。丰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将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具有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从新的教学大纲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高职院校几乎都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创新,这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虽然教学有方法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贵之处在教学得法。至于如何得法,每个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发现适合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本学校师资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

1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模式

相比其它本科院校或者专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自身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高职院校的办校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为生产行业以及服务行业培养一线岗位的技术人才和应用性人才,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知识获取和积累还是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些都与其它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的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软硬件与城市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生不管是理论基础、知识见闻还是眼界、观念等各方面都与其它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生源的自身限制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与研究发现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第三,从学生入学时的录取成绩来看,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课基础弱、高考成绩低,无法考取其它本科院校,所以选择了高职,他们上高职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一门专业的实用的技能。由于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技能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生源成份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务必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各方面具有多样性以及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的,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师资配备,建议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采取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考核为保障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有机整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考核为保障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想理论课缺乏兴趣、缺乏求知欲、缺乏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果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或者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方法,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尝试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进行章节串讲、重点重讲、难点多讲以及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1],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当主角,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将探讨研究成果通过演讲、辩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通过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实践,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争取取得比较高效的教学效率。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学学内容的重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根据具体情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问答法、参与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演示法、研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等。

第三、在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要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通信技术,比如:以互联网媒介,以校园网站以及学生手机电脑为平台,以摄像资料以及音频影像资料为辅助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通过这些聊天软件来完成师生的课后沟通以及辅导答疑。

2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而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上学的最初目的就是学一门专业的实用的技术,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满意的、高报酬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与学生学习的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偏见、厌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授课前的备课中要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抓住学生的硬能力与软能力之间的关联点,充分挖掘学生理想的职业对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以及法律素质的需求,引导学生意识到理想就业方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第一,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落实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大纲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并有效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来整合或者取舍教学内容。

第二,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要提倡创造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争取做到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念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要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选取教材、学目标、统一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

3改革考核方式有效评价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处在开学第一周就要公布考试计划,任课教师也要把考试的方式以及考试要求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明确的告诉学生。给学生时间与主动权,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决定采取哪种考试方法,并就讨论结果书写成文。学校和教师把选择考试方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宣布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要求以及目标。由于开学就由学生自己决定了考试方式,这会促使学生认真学好每一节课,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争取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为我国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应用性人才。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6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课程,在高等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一方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举足轻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理论,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造就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具有思维创新习惯的人才,而不只是简单的听话的机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尤其是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和实践教学等形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理论的同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与和谐发展。

一、问题驱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问题驱动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原则,方式灵活多样。如,案例讨论、重要理论、热点问题、学生兴趣、甚至专业内容设置问题,更重要地是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辨能力。譬如,首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定一个问题(项目);其次,是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再次,是整理资料,完成作业报告;最后是给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探索,从强调传授、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同时,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也称为团体(队)合作。怎样认识小团体的学术讨论?它在学习、研究和人的发展中具有哪些作用?英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换苹果和交换思想是不一样的。两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的结果每人便有了两种思想。科学研究表明,集体交流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是在讨论中实现的。像爱因斯坦从“奥林匹亚科学院”(几个好朋友的自由组合)得到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深刻的思维启发和神奇的知识整合。这种小团体的组成适宜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人相聚,大家能够在多向思维交流中进行探究学习,在不同领域探讨问题和争论问题,从科学到哲学,从宗教到法律,从艺术到人生。它有利于每一个成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启发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是经常的、自由的开展,不拘形式、内容。正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确立主题、认真准备、集体讨论,也可以邀请不同人员包括教师参加。在这里,没有权威和圣贤,只有真理和理性。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

三、实践教学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理论的精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等能力,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点和学生兴趣,采取多种多样形式,诸如,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活体验、勤工俭学、社区服务、就业创业、学工交替,等等。相对而言,实践教学专题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实践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的作用,专题以项目课程方式开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操作、多思考,勇于探索,在提高认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学习及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与健全人格。

四、多媒体教学

在信息时代,社会变化加快,信息量剧增,知识爆炸,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应是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视听并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人机对话等特征,增强了教学的表现力、重现力、感染力,激发了学习动机、兴趣、求知欲,实现了教学过程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帮助了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多媒体教学要充分体现其特点,发挥强大的功能。譬如,创设情境、虚拟课堂、网络课程、网上考核、在线互动、参与开发,等等。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按照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甚至由学习者自行控制和检测,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由单向转向多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真正做到思想政治课程人性化、动态化、立体化。

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对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整体效果有重大影响。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又受到整个课程建设的影响。比如,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材建设,尤其是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考核、教学服务支持功能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制约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经验性的语言活动。例如通过课堂中的讨论活动、提问以及师生间的谈话等,这一类型的对话活动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指导。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只能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而缺乏双主体之间的互动与民主平等的精神,更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真谛。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则是在一种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流和沟通,这里的“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情景中,建立起来的民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一种关于生命和成长为主题的共享精神、知识、情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话方法能使性格各异、拥有不同思想、不同需要的主体双方在相遇过程中互相理解和共同创造,不是单一的诉说自己的思想而是相互汲取对方的知识和智慧,从而使@些互相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有机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的交流和对话,期待达到的是一种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的结果。

总的来说,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间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以社会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道德为基础,以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为媒介而进行的语言、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双向交流,使主体双方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从而达到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和个人价值,构建完满的精神世界的目的的方法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区别于传统的独白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灌输的方式与特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民主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也是民主和自由的,它需要自由的交流和展开。没有民主与自由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就不可能呈现出真实的思想、情感、态度、需求、经验,也不能达到双方独立意志的自由表达和相互尊重。“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尊重人格平等,保罗・弗莱雷指出:“一般说来,对话指一种平等的交谈以达到两种视界的交融。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到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在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将教育者摆在主导位置,是最主动的教育资源掌握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话的发起者主要为教育者,对话关系的维持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而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者主导的一边倒的思想模式,将教育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还原对话本身的面貌。

(二)双向互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为基础,局限在“主体―客体”的模式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强调的是“主体―主体”的模式。马丁・布伯在其“我―你”、“我―它”的关系中就说明了“我―你”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关系,而“我―它”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的“我―你”关系。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双主体性且强调双向互动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中的对话是双向或多向交流,不是教育者一方的对话,而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它倡导的是双方自由意志的表达和对等的交流机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多维的和多重视界的沟通和理解,双方不仅仅是停留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存在一方想征服另一方的情况,而是双方受到彼此影响以克服各自思想和认识上的偏见和不足,产生出新的视界,从而达到进一步探索真理的目的。

篇7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科动态的重要载体,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洞察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重心的转移,把握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预测学科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1994-2014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五本期刊所载的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42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研判。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420篇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运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388篇,比例高达92.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19篇,约占4.6%;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13篇,约占3.1%(见下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而言,总体还处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少有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二手文献以及翻译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同质化研究较多。这说明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不成熟,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1.经验总结法居首位,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经验总结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近20年来,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所占比重在43.5%~60.4%之间波动(见图1),平均占论文总数的51.9%(见表)。这些研究成果题名大多包含启示借鉴思考探析等词汇。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经验总结法的突出地位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特点--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获取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吸收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言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借鉴和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服务实践为落脚点。这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受借鉴模式自身的束缚,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的现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特性;同任何应用学科一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研究离不开学术性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外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及学习,鲜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这使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方法论指导和方法自觉。

2.传统思辨方法仍占优势

思辨法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比例为32.1%,居第二位(见表),如果对经验总结类文章进行细分,其中多数论文均具有思辨的成分,即使是划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章,也渗透着思辨法的身影。由于学界传统的学术训练以思辨为主,因此较容易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采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尚难有较大突破。有学者在总结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认为,运用归纳的理论化方法进行体系建构,在这一致思路径下,多数学者立足文献证据,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梳理、介绍和阐释以及对各国实践经验、规律、趋势的调查与追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对象、方法等抽象概念的认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倚重的方法,但如果研究者只乞灵于逻辑思辨,忽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对现象形成的脉络、根源和背景的实证研究,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始采行

自1994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在每个时间段仅有零星数篇,总共只有19篇,所占比例为4.6%(见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经验总结、思辨、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可能包含着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即使在19篇量化研究的文章中,也存在通过文本研究、已有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现象。通过对量化研究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调查研究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国外某一院校通过短期的参观考察开展学术活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得到新的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和网络来进行,必须深入到别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参观调查、感受,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形成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化的研究。当下很多学者提倡质性研究方法,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质性研究应用还非常少,共有13篇(3.1%),其中12篇文章为个案研究,代表性论文有《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2]《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3]《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4]

虽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但是也开始逐渐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呈现增长趋势。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之间构筑桥梁,以服务于研究目的为原则。部分研究者除了采用质的描述性和分析性资料以外,同时引用了统计图表和分析数据,方法的采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实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耦合。

4.历史研究尚显不足

从统计结果来看,仅有35篇文章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约占论文总量的8.3%(见表)。从图2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法所占比重偏低,历年来波动幅度也较大,最低为4.7%,最高为11.0%.历史研究法应用较少,侧面反映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性和文化性关注不足。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从历史中找寻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去探索本质和规律。历史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历史研究法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解与阐释,若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忽略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以高峰、傅安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于美国品格教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状况,以及中德、中美德育比较,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5]一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厘清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西方德育的历史主题,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对美国品格教育所蕴含理念的借鉴和反思;《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6]一文梳理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历史研究法可以用来反思既定理论,避免只接受既定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而不追问概念和话语从何而来;不但可以修正流行的一般性概念,甚至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前瞻

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健全程度与理论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趋向。通过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研究方法为利器,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

1.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多元整合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平衡,以改变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失衡的状况。这种整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合。打破某一种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消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为既定的研究目标择取最佳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方法的库存,并致力于发展一种跨方法的对话。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在科学的整合作用下也能相得益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反思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它们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把握,摒弃单一的传统研究取向,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2.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深度上踟蹰不前。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强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以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应用为落脚点无可厚非,但若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必将制约其向纵深处发展。学科的发展诉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研究范式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方法论的研究既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同时又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实现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生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有效的研究训练就难以做到准确、合理运用研究方法。高校是硕、博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也是高级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尤其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后备人才。

3.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观照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描述和引介为主,所使用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进行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隔离的,被研究者成为同质化的、悄无声息的客体。由于缺乏相互的交往与对话,难以产生对被研究者内在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洞察、理解和反思。研究者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必要以历史的视角,兼顾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观照。相比借鉴,我们更强调理解,提倡细致深入地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价值体系等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地考察,且充分考虑其流变性特征,[7]唯有如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栾天.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乔学斌.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田辉,王显芳,葛玉良.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徐萍.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5]高峰.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篇8

有学者对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所得数据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培养方案中,方法类课程设置比例非常小,仅“占样本数的2.2%”,对研究方法问题未提出任何要求的院校“占样本数的77.8%”,其他20%的院校只在培养方案中作了文字表述性要求。与博士层次培养方案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层次培养方案对科研方法的要求尽管有所增加,“占样本数的19.5%”,但仍无法体现本学科应有的科研方法规训力度。与教育学中的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培养方案、新闻传播学中的新闻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进行的横向比较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和新闻学,无论是方法论课程设置的比例,还是学科自身特色方法理论建设均有明显差距[12]。

转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模式或样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说,研究者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根本变革,它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全方位的转变。维特根斯坦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难以确立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1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转变过去那种对象性思维、线性思维和封闭性思维的思维方式,与实践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相适应,着重确立以下几种思维方式:一是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为了从整体上和动态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思考。二是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时,针对事物本身,从多点出发,沿着多个不同方向发展的多向型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只有借鉴复杂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养成复杂性思维的习惯,才能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非对称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开放性思维。其一,研究视阈的开放。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放在全球视野中来思考。其二,研究方法的开放。应广泛吸收和借鉴体现时代进步的科学文明成果,特别是在研究中融入一些横断性新兴学科的精髓,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注重多元整合,为了更加充分地把握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往往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按不同研究规范进行综合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所以要特别注重方法的多元化与综合性,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实践需要所决定的。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人的思想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高度复杂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鲜明的非决定性、不可逆性、非线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所采用的方法应该是一个方法的组合或体系,具有多元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性,集中体现在它既要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又要有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和具体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除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外,还需要借鉴和采用多变量设计、综合设计等新的复杂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坚持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在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此外,还有法学、管理学、人才学、系统科学以及大量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应从中获得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学理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应注意: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切实以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问题,在全面深刻地理解相关学科范式的基础上,引入其理论与研究范式;引入的理论与范式要进行“内化”,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目的。

构建多元整合的方法论体系,而且有赖于研究者受到良好的学科研究方法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的多元综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量化研究采用的一系列量化方法,如实验设计、数据统计等,并不是每个研究者都能无师自通的。它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养成一定的学术规范后才能熟练地加以应用。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人的培养方面存在“短板”,科研方法规训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有些研究者也有研究方法多元化意识,但在面对技术方法的复杂性时,往往又故意回避,仍进行着较为熟悉的逻辑思辨式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应进一步健全规训机制,注重对研究者特别是学科新人的方法训练。一是注重制度设计。“硕士阶段要以学位基础必修课等形式设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赋予一定学分,以夯实方法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博士阶段则以‘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专题’等形式设置必修课程,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方法素养”[14];在职研究人员或高校教师的培训也应增加相关“新兴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等内容。二是注重实践训练。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要注重学科方法技能的实践训练,加大科研方法的考核力度。

作者:王霞娟 赵宗凌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篇9

关键词:思想预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33-03

增随着信息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逐渐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具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思想预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一种获取学生当前还没有出现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思想信息的获取方式,正不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充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思想预测,对于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预测的含义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和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的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辨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入侵和影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磨炼他们综合素质的耐力,努力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习得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人意识,又把个人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科技讯息向大学生的不断传递,就带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变革和快速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供的先进手段和技术,由此也就更能突显思想预测的重要作用。思想预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密切相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需要在内容、方法、操作、机制等多个方面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思想预测进行相应的转变、革新、更新。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时代的需要,就需要思想预测的发展作为推动其发展的前提之一。思想预测是指教育者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根据以往的和调查所得知的思想预测数据资料,选择科学、适用的预测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大致趋势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倾向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在预防教育中予以运用的思想信息方法。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也就是要事先对其思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学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思想走向和发展动态作出符合实际和规律的判断和预判,目的在于指导教育者的工作实际。

二、强化思想预测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对预测必要性的的一种经验式总结。在新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态的转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相应的改变。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思想信息的预测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思想预测是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源于其主动性和预防性,符合实际的思想预测不仅能提供给教育者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为教育者赢得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强化预防教育的时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②在实践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能够正确预测学生的现实需求, 教与学不协调,效果不显著。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社会上的贫富分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断突出,这必然对一些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产生影响较大,极少数学生也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进行预防教育。

(二)思想预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其对实效性的要求。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已经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发现和掌握不及时,更不能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引导机制,再加上方法手段与大学生脱节,仅仅在问题出现和激化爆发后再去解决。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正确的预测则是为了在预见的前景的后果面前,采取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措施,一句话,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③重视思想预测,对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态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可能导致意外出现的可预见部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高瞻远瞩,改变被动局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三)思想预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新技术水平

要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们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自我提高,就需要以切合实际的思想预测向他们展示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思想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预测可采用当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认识思想观念产生、变化、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理论,认识在社会环境变化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深度、层次和广度,从而掌握思想信息预测的内外规律。要做好思想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并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

三、强化思想预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途径

思想预测是具有复杂性的预测活动,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使思想决策具有你针对性,进行思想预测时还要关注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思想预测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它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思想预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是强化思想预测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学生思想进行预测,首先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更要进一步注意事物自身具有的否定因素,才能真正预测思想的未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法宝。要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预设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来估测实现目标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具体说,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党教育方针的要求,向他们提出毕业时政治思想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并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倾向进行提示和预防。在选择思想预测内容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思想预测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将更多的人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这样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达到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并能精准、及时狄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化解学生在思想上的文体和疑问。还应该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进行工作方法和学生思想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要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运用到观察和思考问题之中,抓住问题的核心,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学习运用现代科技、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知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作个有心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和发现学生思想外显行为的特征,勤于思考,善于研究,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思想或行为上的问题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具有超前探索的能力,当问题尚处于萌芽阶段,就能及时发现,准确推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做出正确的思想预测。

(三)重视网络获取信息方法为思想预测提供前提条件

思想信息获取是思想预测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成长于我国互联网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方面,大学生在身体上基本成熟,心理上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掌握先进技术;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则正处于初具规模技术逐步成熟阶段,最易于被人所接受,为人所掌握。这两方面原因都使得大学生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良好结合,在客观上推动其思想信息表达方式的网络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预测应该顺应并利用这一规律,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不断拓展网上获取大学生思想信息的网络工具。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④思想预测在网络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预测的理论研究应该抓住机遇,加大科研力度,主动建立和完善思想信息网络获取方法,为思想预测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对大学生思想信息网络获取方法在理论上的探索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网络获取方法在实践中发展。

(四)善于将把握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经验的总结,还要关注受教者自身思想的变化规律。高校扩招以来,我们已经在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上获得一些新经验,也就是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总结。比如: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时,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信任、信念、信心、信仰的危机;当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容易产生危机感、怀疑感和实用功利倾向;当外来文化盛行时,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容易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当腐败现象频频发生时,容易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同时波及学生降低行为要求。

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教训。例如,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过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思想,促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现代化进程同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我国的现代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上述的某些现象却在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善于将把握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才能在出现类似情况时驾轻就熟,做出科学的思想预测。

说过: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 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⑤这就说明,思想预测就是充当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预测。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测时,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多方影响不能做出精确的预判,预测结果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对准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思想预测不能因为情况多变发杂为停止,同时在预测时不能无视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以预测为行动指南夸大其作用,又不因为各种的不确定因素而放弃预测。

注 释:

①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娄淑华,杨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学生干部;明德;核心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2004年中央出台16号文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重视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化,教材建设步伐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建立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通过团体组织、党团校、两课教学、专题报告、主题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正如安徽师范大学朱平等人所提出的观点: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师资队伍仍不稳定、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现实问题关注不够。[1]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相互分离, 不能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公寓、网络、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相对落后, 不能系统发挥德育功能。”[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我国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输入的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都冲击着高校校园,出现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共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道德失范、贫富差距等问题,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想主义渐渐地被社会现实主义所取代,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意识,团队观念逐渐淡薄,理想信念扭曲,致使其人生目标出现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90后大学生。他们存在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敏感且接受得快的优点,也存在很多缺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倩等在“‘90 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研究及对策”中提出90后大学生的四个特征: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目光较远,功利明显;思维创新,心理承受能力差;精通网络,也易沉迷于网络。[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地介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这对学生的习惯、观念、方法、认知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阻力,更加难以深入推进,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对学校的稳定、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其最大化发挥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干部是其同龄人的代表,熟知身边同学的喜好与要求,在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均能有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干部本身就是学生,他们能在及时了解和充分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单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干部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的状况如何。

四、《大学》提供重要方法论

《大学》是中国古籍经典,是一部阐明政道的书。《大学》在首章首句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章句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方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此章句讲述,大的学问,在于彰显和发扬人人自身本来具有的德性,再推己及人,更新民众的思想,使人人能够去除污染而与社会融洽,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高校学生干部应当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明德”。

高校可以组建“明德班”等学习类组织。组建学习组织,以班期的形式对学生干部进行理论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明德”,吃透“明德”的实质,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学校的建设发展、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作用,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高校可以组建亲(新)民团等实践类组织团体。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院系实际,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组织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富有活力与朝气、反映时代特色,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课外活动,以到达更新思想的目的。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高校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方式方法有很多,尚需进行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