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2:18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1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理念只是单纯地开展政治教材知识教授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是一场教学活动的观众而并非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初中政治教师要及时转变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一切以学生的实际政治学科的学习情况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载体。例如,人教版政治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做意志坚强的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较为缩减自身的讲解知识的时间,营造相对轻松的交谈氛围,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如何做意志坚强的人或是身边有哪些人可以作为意志坚强的榜样,或者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困难的认识,对自身抗压抗困难能力的认知,最后由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深化本单元学习的主题,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很多时候,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较小的,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因而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呈现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初中政治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尝试趣味教学。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课本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初中政治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在课前告诉学生每个人在法庭的角色和具体要判定的案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在课前收集有关法律类知识,以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初中政治教师同时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法律案件,和题材贴切的案件。趣味教学拥有许多种表现方式,初中政治教师要从现有的教学对象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平常的教学设备进入到学校的教室,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关视频,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并没有充分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学优势,教学方式相对就没有那么多元,现在的教学设备条件跟上去,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多元教学,在浓厚的教学氛围中予以学生正确的政治知识的传授。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初中政治教师要学会贴切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现有文化需求,选择题材贴切、理解难度适中的音频或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

四、结合热点,整合多种教学途径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不难发现政治教材的内容大都贴切实际,在实际的时事热点中都能有所体现,例如,在八年级人教版政治课本中的《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初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热点事件“辱母案”中于欢和放高利贷者最后的判决跟学生展开讨论,教导学生崇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以及公平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坏人早晚会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种较为提高学生注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与初中政治教师交流对某个时事热点的看法,有助于学生获取正确认识社会和解读社会的能力。初中政治教师在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提高自身道德政治素养,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关注时事热点,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素质教育中,初中政治教师要学会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整合多种的教学途径,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帮助学生掌握政治道德素养的方法与能力。在优化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时候,初中政治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切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政治学习情况和心理成长特点,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优化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中政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设计,同时,优化初中政治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初中政治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课外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道德素养,以更好地应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优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刘长明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固村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 学生主体视角 初中政治课堂 优化策略

现阶段,社会对人才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为培养新型人才,提升国民素质,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视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所以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全面提高他们的创造性与自觉性,这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恰当处理政治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从学生主体视角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当处理他们与政治教材之间的关系,并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初中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并非仅仅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教材内容,而是以教材为引导发散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所以,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视角,可根据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分层教学,运用因材施教理念,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教师在使用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将教材内容与他们有机整合,改变以往乏味、单调的初中政治课堂。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谐、科学的教学环境能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以学生主体视角出发优化课堂,充分突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模式,为他们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给予学生主体视角开展政治教学活动时,应引导他们在学习教材内容过程中调动双手、耳朵、眼睛和大脑等多个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活动富具动态,增强趣味性色彩,而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与反应。另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话题与学生积极互动,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三、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作为灵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由教学目标决定。传统初中政治教学目标大多都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实现,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难以发挥其创新性和创造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多个思考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政治知识。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有相应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政治理论基础,根据他们目前的综合能力与知识水准设计出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设置的初中政治问题也应具有层次性,答案应具有灵活性,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构建知识结构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与载体,形成能力需要掌握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初中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往往是较分散和无序的,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所以,教师要通过基于学生主体视角优化初中政治课堂,引导学生整理和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程度。初中生只有掌握构建政治知识结构的能力,才能提升自身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将多个知识点进行重新整理与排序,将所学习的知识作结构化处理,然后构建一个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这是基于学生主体视角优化初中政治课堂的关键。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掌握政治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理解课程的整体内容。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还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发挥其主体视角作用。

五、结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主体视角优化课堂是对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落实,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琼.初中政治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途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65-66.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这里所说的合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业务能力合格。对于师范生来说,良好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普通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需具备的,但是最重要的能力还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往往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按照教学工作体系,教学能力可分解为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大类。作为教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所谓整体策划是指教师要对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教学阶段或一个教学单元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整体思考,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所谓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思考,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何确定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之间多向有效的互动,何以知道目标是否具体得以落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指为了达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策划。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许多教师又把这个准备过程称之为备课,所以备课也就是教学设计全过程的体现。教师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之后,通常以教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准备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不仅是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状态与结果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外显方式。如果说教师的同常教学实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教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间接反映,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行为的决定因素,为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蓝图和前提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对教学活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常常反映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没有准确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思路不清晰,遗漏教学重点。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接连两届学生,即2 0 0 7级和2 008级学生基本上都忽略了“潜能重要性”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学设计甚至先强调潜能多样的、巨大的特点,再介绍潜能涵义,完全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结构。

2.2教学环节不清楚,尤其导入与新课不分,经常是将导入环节设计过长,用时过多。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诚信是金夕”,课题的教学设计,有学生设计用“九色鹿”故事的影像资料导入,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该资料的播放就需要九分钟,这明显是“喧宾夺主”了。

2.3 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仅摆出观点、提出问题却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而且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未能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教学设计短小简单;另一方面是收集补充的教学资料太多,不知道取舍,显得教学设计冗长繁杂。这两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教材有三目,分别是“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的诱惑”。学生一般将“游戏机的诱惑”确定为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设计中对三目内容却用力均衡,只是有的简单些,套用教材案例,照本宣科,丝毫看不出对实际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身上现实事例的引导分析;有的复杂些,除了引用教材案例,还充实了很多寓言故事、生活实例,而且每个内容都展开分析。事实上,不管篇幅长短,这样的设计都不可能将教学重难点讲透。

2.4 教学过程缺乏弹性,常常是以师范生自己为中心,以师范生自己的活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所假想的教学对象应该回答的结果,这个答案不仅正确无误,而且还是唯一确定的。不管教学对象的答案是什么,自己就是按照这个给定的唯一答案来讲解,横竖是“以不变应万变”。

2.5 未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这一根本特性。思想政治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不断修订,但我们不能忽略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解决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怎样做”的问题。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往往考虑不到这点,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发现自己的潜能”课题的教学设计就是只列举他人潜能激发的成功案例,却不懂得强调发现潜能,中学生要从实践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6 板书设计不规范。有的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确定为重难点的内容,板书未曾体现,而教学内容未提到的,板书却标出来了;有的板书设计过于复杂,几乎是教学内容的罗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概括;有的板书设计缺乏条理,随意性较大;有的板书设计甚至照抄教参,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锻炼、缺乏经验,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还比较缺乏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做出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 3.1 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rl主干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我国2 1世纪教师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理论课时从4 5增加到5 4课时,除了由本系教学法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内容等原理知识,还聘请桂林市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政治教师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桂林市思想政治课改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信息。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上凸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理念上强调课程建构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强调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因而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以促进中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教学根本目的,懂得运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具有包含性、综合性、有机性的特点,既强调教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看做是这节课的一个局部,把每节课看做是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阶段中的一个局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是两个相互构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3.2 加强教学设计指导,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模式。整个训练过程把常规的微格技能教学训练与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师范生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训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第二阶段是参加系、校师范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第三阶段是教育实习前试讲训练与指导。三个阶段依次相联,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一阶段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的实践部分,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板书技能等诸多方面。不管进行哪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撰写课时教案,再进行该项技能训练。并且针对实训情况进行集体评议,要求学生根据小结反思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训练受课时限制,基本上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上面所列举的种种教学设计问题集中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我们也主要以集体评价的方式给出指导意见。因而这个阶段的训练是面向集体的,是局限在表面的,比较粗糙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我校从2008年起,每年都组织参加广西师范生技能大赛。我系积极响应,具体由教学法教师负责。我们就借助这个契机,将此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我们先组织全系师范生技能大赛,赛程分初赛、复赛,项目分全能与单项。单项比赛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板书设计、片段教学等五项。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全部参加系教学设计单项初赛,教师分别进行指导。对于从系复赛中胜出准备参加学校决赛的学生,教师则对其进行精心辅导。经过师范生技能赛的训练,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已逐步减少,少数优秀生已能撰写出相当精彩的教案。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实习前的试讲训练非常关键,试讲不过关的学生是无法参加实习的。因此我们把这个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三阶段,即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目的性、针对性、个别性很强。我们要求学生先根据实习内容写出教学设计初稿,经指导教师仔细批阅后进行修改。一次、两次、多次、不断地修改,直至合格才能试讲。然后还要求学生根据试讲情况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调整充实。通过这一系列地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基本上能够克服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过程,注意把“备教材”与“备学生”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3.3 改革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增强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从2 004级起,我系每个学生均须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实习论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主,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专业知识为目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和组织、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撰写报告等。根据课题要求不同,有所侧重。从2007级起,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改革了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改为撰写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采用教案(详案)加教学课件的形式。内容采用初中政治教材中任意一课。可以说,毕业设计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手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毕业设计答辩,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 3名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全部合格,其中30%的学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4

一、初中政治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解决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门课程。

初中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全面践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要求的重要保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和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

初中生还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涉世未深,可塑性强。为避免初中生被社会上那些不好的思想内容和消极言论所侵蚀,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行产生,它是通过人在接受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社会熏陶而产生的。通过政治教师的教导,使学生能够逐渐的领会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在人的政治导向道德导向及认识导向这三个导向上,充当了指路明灯的角色。所以重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政治课堂提问原则

第一、难度适宜的原则

教材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分,学生的个人能力、生活阅历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课前的提问设计上,要做好对学生的能力调查,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能力接受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适当的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适时适量的原则

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课堂提问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再导入新课时、新旧知识点衔接时、学生听课不认真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层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教师“满堂问”的现象。教师盲目的提出问题,在课堂氛围上,看似非常活跃,但这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这与课堂提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相背,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所以如何掌握好课堂提问时机,既要做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主体,教师的提问也是针对学生而提出的。所以在提问时,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提问的以人为本,主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一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课时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在什么时间提问,留给学生多少的思考时间,都要实现设计清楚。二是提问学生时,要面向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教师不能因个人的喜恶,只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公平民主,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避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三、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提问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庄子·养生主》中曾讲到“庖丁解牛”的故事。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要做到庖丁解牛,切中要点。要紧紧的抓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来提问。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吃准学生,并以此来设计问题,使得提出的问题,既切中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提问要做到有条不紊

初中政治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快速、越级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提问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对于一个综合程度高的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到层层分解、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时,也要考虑好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问题。设计好这些问题的顺序,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引导学生逐个解决,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新颖

初中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别出心裁。从书本上来看,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肤浅,乏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加工,在提问的时候,加入一些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同样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进步。

结束语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利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初中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一种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 高启莲.政治教学中课堂提问问题与策略琐谈[J].黑龙江史志,2009(12)

[2] 沈怡君.谈谈提高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要求[J].华章,2011(24)

[3] 牛立阁.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策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4] 王朝霞.对思想政治课堂提问质与量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06)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学校为手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校,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政府统筹,规划先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入学,提高质量;鼓励创新,科学发展。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必须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

二、目标任务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范围,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扶贫工作。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等教育专项工程建设资金,按照自治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总体部署,在贫困地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装备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大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实现项目县每县城区建设1-2所寄宿制初中,每个乡镇建设1所寄宿制小学,共计建设466所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初中66所,寄宿制小学400所),建设校舍面积41万平方米;为466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61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392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3390台,增添5428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满足当地初中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寄宿需求,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合理布局。

三、工作进度安排

2012年,建设寄宿制学校93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3所,寄宿制小学80所,建设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为210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30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162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1390台,增添2428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2013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14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4所,寄宿制小学100所,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为256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31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230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2000台,增添3000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2014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17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7所,寄宿制小学100所,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

2015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42所,其中寄宿制初中22所,寄宿制小学120所,建设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做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市、县要成立以政府牵头,教育、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

(二)明确部门职责。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要承担起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牵头责任,做好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工程建设、监督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指导,及时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所需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等综合措施,合理保障教育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做好学校建设的技术指导,依法履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督促建设单位执行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按照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并监督教育部门使用好编制,确保配备的教职人员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学校教师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三)落实各级人民政府投入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按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把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列入重大教育项目,统筹安排上级和本级的相关专项资金,确保落实教育布局调整的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经费。要切实保证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将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文章受安徽省淮南市教研课题“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支持

什么是多媒体(Multimedia)、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一般认为多媒体即可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的多种信息载体的统称,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等处理。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知识范围广,教学任务量大,政治内容更新较快,面对此种形式,初中生的思想政治课兴趣缺失现象逐渐凸显出来,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反思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而多媒体技术特点及其优势可以为此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用具有直观特点化的教学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网络知识来展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激发初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及其教学优势

多媒体技术具备如下特点:(1)集成性与控制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2)交互性与非线性: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与控制,并且改变了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借助于超文本链接方式,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受者。(3)实时性与互动性:当使用者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形成互动、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控制。(4)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与信息结构的动态性: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兴趣及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可以重新组织信息,增删或修改节点。现代多媒体教学基于如上特点,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有机整合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大脑的潜能,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其特点将其优势归纳为: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启发初中生的思维,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形式对内容的充分映衬

教学形式的充分映衬首先要做到对教学知识点的有效补充。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不是对教材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完全脱离教材天马行空的另起炉灶,而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有的知识点用语言很难充分表达其意,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文,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充分映衬还要求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利用视频、录音、投影等,把具体形象的东西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衔接起来,创设“动静结合、声象合一”的情境化形式。这种教学表现形式既有生动直观性,又有情感感染性,它能诱发学生产生联想,激智,全面刺激人体器官,让学生忘记自己置身于课堂,在教师创设的这种形式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析,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时,展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录像,展示祖国各民族的图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之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也紧扣当前的时事热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交互理念在思想政治课件中的多重体现

交互式的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巩固所学知识的模式。传统的纸质、电视、广播等媒体只是完成传播信息的任务,受众只是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进行双向性的交流沟通,缺乏交互性。而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实验、观察、综合运用来总结、巩固学习知识,并探索新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联网为思想政治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形式(如电子邮件、在线交谈等),可以方便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话与协作,比传统面授中的交流更方便、更灵活、更广泛。

如在学习《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登录政府网站,查看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也可以开设政治教学论坛、交流QQ群、师生微博、博客等,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学习,依托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将交互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中混合参与式学习

利用多媒体,更要注重提高政治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深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刻度。从认识和智力的开发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所以要借助多媒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多媒体的刺激,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协调发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如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其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分栏目设置专题并展开调查,看是否达到小康水平,并制作小组课件,进行课堂展示。这使得学生在有所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所问、有所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如此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不应该是现有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待、教学相长的亲密朋友;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教书匠,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课改的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传统教学模式与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结合与应用,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是如此。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只有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恰当运用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海艳.试谈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8).

2. 曾广富.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群文天地,2011(9).

3. 刘金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7

今年出版的初三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着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三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召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召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 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

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8

【长治考研初试科目】

第三十六条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12月22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2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3日上午业务课一

12月23日下午业务课二

12月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条初试的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单独考试须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考点组织进行。

第三十九条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各科满分】

第三十二条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三十三条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第三十四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既可选用统一命题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可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业务课科目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自主命题。

第三十五条招生单位必须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长治考研初试时间】

2019年长治考研初试时间为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4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附: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 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Teachi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WANG Xiuting, XU Y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our voc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t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rly day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y the author of du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ort of moral teaching policy, showing the context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moral teaching, and made two proposal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moral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1 建国以来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1 建国初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建国初期中职德育的相关政策主要涉及到中等师范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1.1.1 中等师范学校

建国以后,有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第一个政策是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它在第四章 “教学计划、教材”条款中规定,“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政治课含《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三门,师范速成班政治课含《共同纲领》《时事政策》两门”。在第十二章“初级师范学校”中规定,“四年制初级师范政治课含《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三门,三年制初级师范政治课含《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两门。”1957年教育部颁发1957-1958学年度中师、幼师、三四年制初师、师范速成班教学计划,规定在以上几类学校普遍开设政治课,讲授青年修养、政治常识、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

1.1.2 中等专业学校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中等专业学校1957-1958学年度的政治课一律改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程。同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告,规定该课程中心教材为《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同月,《学习》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作为规范教材。196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制定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规定中专设两门政治课:《政治理论常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

1.1.3 中师和中专

1959年教育部颁发《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中专、中师开设政治常识课、经济常识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中共党史。

1961年秋季起,学校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常识的教育,规定中专和中师每周上政治课2-3小时。另外,应做思想政治报告,每月约2-3课时。

1964年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1964-1965学年度高级中学、中师、中专各年级以两个年级学习《著作》乙种本,以一个年级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1.1.4 建国初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初步完成了规范化建设;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针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考虑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对德育要求最高的是中师,其次是中专;在德育课程教学方面,没有针对技工学校的专门规定。

1.2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2.1 新时期相关政策

198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通知》要求对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通知》,对课程门类和教学课时数进行调整。人教社对四年制和三年制中师教材进行修订和改编。在改革调整的过程中都进一步加强了德育课程教学。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2页)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这个规定在中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教育部印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它指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对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做出了新的调整。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建设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这是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的最新的文件,将作为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2.2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1)政策围绕改革进行。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这一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也围绕着改革开展。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2)国家的高度重视。六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多个部门的合作表明国家已经把中职德育工作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3)德育内容更加完善。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德育内容。

(4)课程教学的改革更注重细节。新时期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涉及课程门类、教学时数等具体内容上,说明国家更注重从细节上抓德育课,从而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

2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建议

2.1 德育课学科的准确定位

只有明确了学科定位问题,才能使德育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学科定位应放在整个中等教育系统中来考虑,应根据中职的生源状况,不断改革和完善德育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

2.2 正确处理“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的关系

中职普遍都在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德育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职必须克服重专业培养轻道德教育,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德育课的相互关系。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渗入德育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玉琦.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

分科式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该模式的存在虽然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专业化配备和学生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化学习。但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水平有限性,很难在各学科知识领域间形成体系架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融会贯通,有甚至出现所谓的“偏科”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其实初中各科目之间的部分知识点是存在相互联系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起到“架桥”的作用,将其他相关科目知识点适当渗透到本课程某一知识点讲授过程中,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科目知识的理解和对其他科目知识的融会。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总结,本文以初中政治课程为例,探讨该学科如何与历史、地理相关学科间知识点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在各学科知识间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学习任务和难度双减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对课程学习的目的。

1政治与历史的知识互补

政治和历史同属于人文社科类,都以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产生、发展、认知为研究对象,只是二者研究的出发点及侧重点有所区别。历史是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汇总整理,分析当时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达到以示明鉴的作用。政治对通过史料和现行政治体制的整理分析,研究其国家发展规律、组织形式、政策法律,并将其理论内容扬弃和提升形成适应本国政治体制的思想理念。政治与历史的关系同样也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政治与历史虽然分科教学,但是二者是相互交叉,互为依托的关系。正如人们常说的“政史不分家”。例如,我们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学到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对外友好往来”和“明朝时期中外交流”知识为蓝本,设计了“重走丝绸之路”、“西游之旅”和“再下西洋”的活动板块,让学生扮演成使者、唐僧师徒和大明船队,介绍沿途国家的节日习俗、代表建筑、传统手工艺和语言差异等一路见闻。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懂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再如,九年级第三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讲授中,对于的分析。首先将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重大历史线索设计成材料解析题:包括为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台湾府等构成的第一次的分离与回归;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等构成第二次的分离与回归过程;解放战争败退台湾建立所谓的“代表全中国”政治架构,祖国大陆第三次与台湾形成分离状态,并成为今日的由来。让同学们围绕这些史实,谈谈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成三组进行讨论,形成问题的答案。最后进行总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尽管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是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时刻牢记和维护我国的统一,任何企图破坏祖国统一的阴谋注定都要失败。在同学们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觉悟后,我们进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的教学。通过相关史实,同学们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识,并对懂得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国策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2地理知识在政治课的运用

政治课程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地理空间知识,如许多时政热点问题,其政治冲突或合作共赢,往往牵扯着自然资源、领土纠纷等因素。地理学科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立体的理解复杂的政治知识。例如九年级第四课中就讲到“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为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困扰,以我国近几年京津冀地区雾霾“爆表”问题为导入,让学生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分析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并将知识点延伸:环境气候问题世界气候大会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兰州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扩展,可以让学生运用地理气候知识分析兰州在治理大气污染中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其实在2013年兰州市中考地理试卷中出过类似题目,但是在授课过程我们又以时政角度进行探讨。通过政治和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渗透,不仅复习了地理知识和探讨时政问题,又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在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讲授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指导学生运用中国疆域、行政区划等知识储备和读图归纳能力,结合地图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特别是甘肃省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的分布以及“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性,进一步引申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内容。这样设计教学结构,能使学生将政治课内容与地理课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民族》内容相互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建构政治与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相互渗透时的区别对待

“政史地”三科知识点虽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因此混淆,应注意三者各自特性。对于初中生而言,政治课程学习不仅涵盖了以公民意识、品格、行为规范为常识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内容,还包括了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为框架的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这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对政治事件和问题的起因、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原因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由点及面的知识框架。当然这不是“政治课”的目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政治课程教学的渗入,只是帮助学生搭建政治课程学习体系的“骨架”,政治作为一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搭建基本政治理论框架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理论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身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也是政治课真正的“血肉”和“灵魂”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政治学科优势,即使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搭建与历史、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联系,也应以政治为基础,切不可喧宾夺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寻找和建构了知识点的桥梁,不仅扩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寻找相关知识与事务间的联系,运用综合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

参考文献

[1]濮孟杰.浅议初中政治课如何结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创新学刊,2013(3).

[2]张文兰.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相近学科的渗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