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58:03

初三化学

初三化学范文篇1

相比其他的学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在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必要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使得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初三化学来说,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发现,新课程背景下,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没有彻底的改变。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初三实践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根深蒂固,没有彻底的改变。实际表现为,初三化学教师依旧遵循“教师本位”的教学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依旧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再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为尊”的理念依旧没有改变,即便是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学生素养,但依旧是纸上谈兵。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浮于表面、浅尝辄止。2.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就目前初三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快,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而在此大背景下,也对初三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很少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研究技能来丰富自己,而是愿意通过各种模式、技巧、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对知识不求甚解,整个学习过程也比较机械。3.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更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这就需要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设施和实验材料。但是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资金的限制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并没有足够和完善的实验设施,一些实验用具和教学器械也不够先进,甚至一些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不仅影响了实验的效果,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能够认真掌握新课改的新要求,并将其落到实处;二是能够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则能够扮演好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操作和探究;三是能够在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这对于即将进入高中,接触更多新学生和新老师的初三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四是能够将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并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2.营造和谐有效的学习氛围。和谐有效的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等相关部门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或者通过一些政策和方法来降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其次,学校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三是教师能够采用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微课、实验、故事、背景介绍等不同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盐酸”一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碟面生烟”的试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氢氧化钠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握手成血”试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3.加强必要的师资投入力度。必要的师资投入力度的加强就是要求学校一方面能够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化升级自己的教学软件;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作者:邢香君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范文篇2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一天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郑长龙.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三化学范文篇3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一天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郑长龙.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三化学范文篇4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初三化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三化学;合作学习;科学化;多元化

一、合作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导致化学课变得枯燥乏味。尤其对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新增考试科目与中考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初中时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较快,心理变化也比较复杂,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并不少见。他们通过合作学习能有效培养合作意识,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合作学习就是在班级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这种方式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化学的兴趣。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看,体会不到参与实验的乐趣。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则不同,可以通过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全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交流讨论,积极探讨和思考,提升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初中化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1.通过科学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对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习效率。要达到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应合理进行分组,要综合考虑班级总体人数、男女比例、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例如,可以让坐在相邻位置的6个人一组,这样更方便展开讨论。另外,为保证各小组实力水平均等,一个组内的成员应包括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检验每组的学习成果,对表现好的小组予以奖励。这样学生们增强了竞争意识,有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2.结合教学任务,科学选择合作题目。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模式,要注意结合教学任务,要意识到有的教学内容不适合此模式。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消化理解。因此,教师要科学地选择合作学习的题目。例如,在讲解“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应采取合作学习模式,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共同去完成教材中的命题。3.丰富教学手段,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合理控制合作学习的过程,如果合作学习的进程得不到合理把控,那么收到的成效也是微乎其微的。如在讲解“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时,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截取多个任务点,将最后想取得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任务明确的任务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现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就环境污染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讨论我们如何保护环境。这个阶段是学生自由发挥的阶段,教师要善于倾听,并抓住“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一主题进行引导,控制学生讨论的方向。否则,教师当“甩手掌柜”,课堂局面无序,讨论漫无边际,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4.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后,教师讲解的时间有所减少,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时间增多,但这并不意味教师不再重要,也不意味着学生要依靠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恰恰相反的是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发现并解决化学问题,掌握化学学习方法。5.通过课堂竞赛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兴趣。学生好胜心较强,教师可结合教学任务组织课堂竞赛,充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力量。例如,教师教学化学实验时可以采取竞赛模式,哪个小组的实验完成度最高,将予以表扬或不拘形式的奖励,激发学生合作参与兴趣。这样,每个小组就有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取得好成绩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竞赛中,达到了寓教于乐,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创新化学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引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范文篇6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一天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摘要】初三化学课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由于化学教学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法,在教学中有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生在学习中由学习知识到学习素养培养的转型。

【关键词】初三化学素养兴趣培养实验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范文篇7

【关键词】“学困生”初三化学教学兴趣

一“学困生”之类型

每个学校都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是学校与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令许多教师头痛非常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有些学生也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爱学习,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更差,教师对这类学生也非常头疼,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虽然很刻苦,但收效甚微,导致心情焦虑,思想困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中学教育中,“学困生”已经成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城市、乡镇,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而“学困生”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班级管理,同时也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被动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对老师所提问题不思考更不会积极回答,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自身智力正常,学习困难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二)能力不足型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差。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三之后,考虑到未来中考无望考个好的学校,对学习也尤其放任自流,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是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造成“学困生”。

(三)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困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困生”转化之途径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类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让热门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从而培养更好的学习态度?这将是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帮助,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经验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师要营造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中发生的,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却是学习的绊脚石。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时的心理环境,而不同的教学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环境。课堂上不可对“学困生”漠视,对之不管不问,这对这类学生来说会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激发他们想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堆这类学生关注。

(二)帮助“学困生”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化学学习本是一种有目的心理活动,要克服困难,但许多“学困生”由于前一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导致知识断链,久而久之,对化学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应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消除恐惧感。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使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可让学生给自己开个清单,把每个可能引起焦虑的潜在因素全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逐个进行审查、分析。这不仅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而且可以阻止焦虑的扩散。

(三)创设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化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去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当疆界到硫酸的稀释的时候,就要询问学生,将水滴到硫酸中还是硫酸滴到水中以稀释?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四)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来源于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而实验能激发“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能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把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

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的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实验一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核心,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困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试验中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便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对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诸如对当地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水进行试验分析;运用神奇的化学反应来表演魔术等。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个体不同,兴趣的差异就不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普通学生更弱、更难保持,因此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六)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

“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很少获得展示的机会,而更多地是受到批评,长此以往“学困生”自我观念就会出现偏差。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就感,就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比如,有的“学困生”体育技能较好,教育者就可以让他多参加体育竞赛;有的“学困生”音乐技能较好,就可以让她多参加文艺演出。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自己所特长方面展示自己,获得同学的认同与老师的称赞,会对他们塑造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上别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致。

再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讲清楚。何况化学科学、与实际结合得就很紧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不但理解书本知识,同时掌握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而那些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教学,肯定效果很差,应该剔除。

三、优化“学困生”的初三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案例一

初三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总结、归纳的一章,具有知识点分散、概括性强、化学实验繁多、方程式多的特点,而且这一课程海域溶液的酸碱性、PH、金属活动性顺序紧密联系,这一内容往往也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内容重要而且难度大,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的能力比较慢,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使得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而不至于太过于疲惫呢?

对酸碱盐的反应一般都是复分解反应,这就需要“学困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个透彻的理解,有水、气体、沉淀生成都是复分解反应,让他们在判断反应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好这些内容。同时,针对一些有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加入了过量之后反应有如何的情况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

要鉴别氯化钠、氧化镁、酚酞这三瓶无色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硝酸银溶液B盐酸

C石蕊试液D氢氧化钠溶液

这些备选的答案中,加入的这种试剂一定是要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才能一次就可以鉴别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具体分析,哪个能与这三瓶无色溶液反应而情况不相同。可见答案中只有氢氧化钠符合要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反应,但是没有现象;与氧化镁反应有沉淀产生;又因为氢氧化钠是碱,遇到酚酞会变色。这样来讲解就能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起来,学生沿着这三条线索学习,避免了盲目性,达到了尽快掌握酸、碱、盐知识的目的。

该设计抓住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认知规律。抓住“学困生”认知过程中由己知逐步过渡到未知的学习心理体验。

(二)案例二

化学中实验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化学实验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辅助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对“学困生”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有些手动能力差也不愿意尝试,或是胆子小不愿意做实验,这个时候笔者就尽量鼓励他们,让他们能体悟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并会在这些学生面前亲自做一次实验,以证明如果按照程序做,化学实验并不可怕,相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当这些“学困生”愿意尝试做化学实验时候,他们就成功了一半。

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知道导电的原因是它们在水中可电离出阴阳离子,并能够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另外,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较熟悉。基于上述,教师提出“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存在吗?”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硫酸铜分别与氯化钠、氯化钡混合,让学生得出,同样是四种离子的混合而现象却不同的结论(即有的溶液混合后离子仍存在;而有的溶液混合后却会导致某些离子的大量减少)。在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1)A、B两组实验,哪一组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B组电解质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离子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4)在复分解型离子反应过程中,能使离子浓度大量减少的条件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建立起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此时,来一个及时反馈,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放松自我,同时又有成就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知识自我建构后的满足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探究硫酸铜与氯化钠、硫酸铜与氯化钡混合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实验编号现象结论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A大量存在()离子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B大量存在()离子;()离子大量减少

初三化学范文篇8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公务员之家: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初三化学范文篇9

一、抓住重点及时突破重点

第八章是初中化学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应用性和规律性强,因此,学生学习后并不易掌握,倘若立即转入其他章节复习,则导致学生对第八章内容遗忘率更高。我在讲授完第八章后,注意该章的及时复习和巩固。具体做法:①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②强化酸、碱、盐通性规律,③让学生选做“水样、土样酸碱性测定”及“几种盐的鉴定”,并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酸、碱、盐的性质”实验。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

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实质上是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注意:①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②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

三、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在复习实验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四、强化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点分类复习

整本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可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在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运用列表制图法,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梳理相互联系与对比交织成“知识网”,尽量避免知识零碎。在这阶段中以练习为主,通过训练有针对、有重点地掌握四大知识板块。

五、针对中招考试题型,进行专题总结及综合训练

初三化学范文篇10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性质微观想象的形成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式,实验探究等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材料:醋、香水、纯净水、红墨水、酒精、黄豆、大米,烧杯(3个)、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边欣赏这些漂亮的图片边看我做两个小实验

PPT展示几幅美图

实验1.红墨水滴入纯净水中;

2.把醋和香水滴在纸上。

现象:实验1中纯净水逐渐变红;

实验2中闻到有香味的是香水,有酸味的是醋。

师以上两个实验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当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有相应的“粒子”(副板)所构成的以后,这些现象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谁来解释一下实验1中为什么滴入红墨水之后变红了?

学生1红墨水粒子扩散到了水的粒子中

提问为什么我们通过闻到他们的气味就能判断出他们是醋或者是香水呢?

学生2因为在醋或者香水中他们的粒子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因而使人嗅到了他们的气味。

师上述我们所说的这些粒子,在化学上我们称之为“分子”

板书2.1分子

讲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上一章学到过的N2就是由氮气分子所构成。我们呼进去的氧气由氧气分子所构成,那吐出来的CO2就是由什么所构成的?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

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那水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变?

回答没有

副板1.物理变化——分子不变

师而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它的分子去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举个例子:C在O2中燃烧时,C和O2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什么?对,二氧化碳是一种新的分子,那么C和O2的化学性质能不能保持啊?当然也就不能了。

副板2.化学变化——分子改变

过渡那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一.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是保持:“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释这个数据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我们全中国人都来数这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多久了?学要2万多年!

PPT如果把水分子大小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师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师那么大家说,分子是大还是小啊?

板书二.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

师分子小到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观察!只能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将其放大几百万倍才行。

PPT苯分子。这个是IBM公司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这个是一万倍显微镜下看到的雪花。

结论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分子的微小及真实存在。

过渡大家想这些微小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的

板书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师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生……

师1.墙里开花墙外香

2.酒香不怕巷子深

3.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及蔗糖溶解于水中等等

设疑我们知道10+10=2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是恒等的式子,但是在化学上某些时候却不成立。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将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

现象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提问那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接着看

实验半杯黄豆和半杯米混合

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生小米进入了黄豆的空隙中,所以才导致了二者混合之后小于一杯。

启发大家能否从第二个实验中得到启示,来解释第一个实验?

生……

解释有同学可能会觉得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也像小米和黄豆一样有间隙。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因为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构成酒精的分子之间以及构成水的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不断运动相互挤占彼此的空间,所以表现为二者混合之后体积减少。

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隙

师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PPT气液固三态分子间的间隔

学以致用(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