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风险分析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金融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始出现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地区的融资平台当期债务本息已远超当地财政收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着眼于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被国家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列为行业最高的三类风险之一。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债务率过高,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举债,而且已经超过全年财政收入水平,这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注重自身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开展投融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投资领域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收效不高,进而可能引发一定的偿债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投资收益风险,比如某地通过对12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投资收益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占比分别42.5%、31.7%、25.8%,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面临一系列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狠下工夫,这就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因而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缺乏高度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该出现的风险。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尽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金融风险,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将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升到战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比较突出。深入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却没有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量力而行”的意识。2.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没有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投融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有效性。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没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体系当中。2.3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薄弱。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普遍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因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公司治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大多是半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因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投资计划、资金回笼情况、贷款余额、融资规模等普遍不对外公布,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地监督机制,特别是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于出现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因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愈演愈烈。2.4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滞后。要想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对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化解。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对投资、融资等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缺乏数据收集与分析,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同时也重视投资收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收益风险。

3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模型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

二、 研究变量的选取

银行风险的成因非常广泛,有系统风险,也有非系统风险;有内在风险,也有外在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来源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这是理论界运用最广泛的风险分类方法之一。本文选取了相关指标作为分析依据。针对各种风险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已是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鉴于研究指标的可取得性,本文略去度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VaR技术模型,选取可以考察银行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风险的每股现金流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一、二。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为客户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其整体风险预警和控制的重点,并且,银行贷款尤其需要重点检测。不良贷款率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中长期风险,每股现金流量则反映了银行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的,为了使分析更为准确和全面,本文还选取了表现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借款人集中度和信用贷款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三、四。

针对不同的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相关的控制变量,在控制变量中,还加入了一些反映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以求分析更为全面。解释变量统一为:公司是否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子公司?试图解释金融控股经营模式与风险的相关性,即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是否会带来经营风险的增加。各变量定义如下:

不良贷款率(P1)=(损失+可疑+次级)/期末各项客户贷款余额

成本收入比(CIR)=业务及管理费用/总收入

借款人集中度(BOCON)=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度/期末资本净额

信用贷款占比(CRLOAC)=期末信用贷款余额/期末客户贷款余额

公司类存款比例(TPOCD)=期末公司存款余额/期末客户存款余额

活期存款比例(TPODD)=期末活期存款余额/期末客户存款余额

国有股比例(TPOSS)=(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公司总股本

总资产(SIZE):取公司年度期末总资产

资本充足率(CAR)=(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减扣项)/风险加权资产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LPOS)=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总股本

非利息收入占比(NOINAC)=(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营业收入

三、 数据验证分析

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P1)

解释变量k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成本收入比(CIR);国有股比例(TPOSS);借款人集中度(BOCON);

公司类存款比例(TPOCD);活期存款比例(TPODD)。

表2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1)控股与不良贷款率显著相关(3.940 660),与假设相符。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子公司不良贷款率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金融控股公司复杂的组织结构带来了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尚不成熟,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上劣势明显,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②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着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有些金融控股公司与其相比在人力资源、优质客户资源和经营手法上存在一定差距。③外部监管的缺位使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制度约束风险。长期以来,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没有明确的地位、缺乏有利的法律支持,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较多限制、经营处于混乱状态;另一方面监管主体无法可依,分业监管导致了大量监管盲区的存在,增加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再则,目前的联席会议制度事实上很难形成一致对金融集团的整体风险的正确判断,反而还增加了协调成本;最后,我国金融监管技术和人员素质的落后,是我国的监管绩效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

(2)国有股比例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0.021 919),银行业经营中虽然非国有效益好,偿债能力强,但其识别偿债能力较差,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借款人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0.028 305),这也验证了金融投资的常理:分散投资,在银行贷款结构中,一定要注意贷款客户、贷款期限、贷款类型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分散风险。

被解释变量:每股现金流量(MX)

解释变量k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总资产(SIZE);活期存款比例(TPODD)

表3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1)控股与每股现金流量负相关(-0.916 667),这与假设相符,表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表现流动性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规模较小,在发展和风险管理上尚不成熟,盈利能力不强造成的。

被解释变量:借款人集中度(BOCON)

解释变量kG:公司为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活期存款比例(TPODD);资本充足率 (CAR);

国有股比例(TPOSS);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LPOS)

表4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2)国有股占比与借款人集中度正相关(0.073 768),近年来,我国主要国有银行都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股份持有走向多元化,公司治理日益完善,但是国有股比例较大的银行在产权的明晰程度和公司治理上不如非国有银行,在资产的管理上差一些,同时,一些国有银行同时兼有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任务,所以在贷款客户上会集中度高一些。

被解释变量:信用贷款占比(CRLOAC)

解释变量k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NOINAC);成本收入比(CIR);活期存款比例(TPODD);

资本充足率(CAR);国有股比例(TPOSS);总资产(SIZE)

表5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1)控股与信用贷款占比正相关(8.084 819),这说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信贷资产保证度上应加强管理,协调好授信贷款和非授信贷款的比例;增强贷款保全意识,大力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在办理抵押贷款时应做到严格审查担保单位的可靠性和抵押品的价值和抵押的手续;推行贷款保证保险、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2)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占比正相关(0.405 390),这说明资本充足率越高,风险抵补能力越强,公司风险偏好越大,信用贷款越多。

四、 结论与启示

当前尽快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做起:

(1)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有风险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随之可能会带来的是规模不经济,如管理难度和成本增加、信息阻隔失真、无法形成合力等弊端,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必须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制度建设。

(2)增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特别是资本监管和防火墙制度的完善。谈及金融集团化的没落,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杜丽虹认为,金融集团走向衰败的两大风险就是:拨备不足和风险串联。资本是银行经营的根本,金融控股集团应加强资本监管,保持适当的杠杆比例。同时,金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效应,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关联交易的共生性又加剧了风险传染,因此,在防火墙制度建设上要加强对人事、业务、共同营销和信息共享的合理限制。

(3)增强外部监管,加强市场约束。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在我国当前混合经营的必然趋势下,通过渐进式改革,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通过适当的内部设置达到金融监管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优势互补,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和目标性监管过度,从而达到金融监管的稳健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结合。同时市场约束是金融机构监管的外部主要力量,当前要完善市场约束要发挥作用必须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2. 桂文林,韩兆洲,潘庆年.POT模型中GPD“厚尾”性及金融风险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3

摘 要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但不少企业却用来投机获利,增加了公司的风险,甚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工具与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收益风险性 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工具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导致中航油最终被迫重组。2008年10月包括国航在内的5家在A股上市的航空公司三季度全部亏损,共亏损近60亿元,导致这5家航空公司的股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由于油价暴跌造成所购买金融衍生工具亏损。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但是有的企业却用来投机获利,增加公司的风险,甚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本文将通过2007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来研究金融衍生工具与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关系,从而为上市公司预防和控制上市公司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由于国内很难找到金融衍生工具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实证研究,所以本文借鉴了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从而构建实证模型。

陈炜、王(2006)以2004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有色金属加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并没有提升公司价值和业绩,国内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其应发挥的正面作用。沈群(2007)以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有色金属加工或生产企业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阶段中国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够提升公司业绩,反而对公司的ROE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确实可以提高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刘宇、叶德磊(2008)以美国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对于保险公司业绩存在明显的正面效应,这个研究结果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推出之后放开对保险机构投资的准入提供了正面的实证依据。贾炜莹、陈宝峰(2009)以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效应。李梅芳、廖波、时海霞(2009)针对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最多的银行类上市公司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构成情况,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衍生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负债三年来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说明这些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上相对稳定,但是不同银行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差异在逐年扩大。通过以上文献设计了本文实证研究中回归模型的相关变量。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07年至2009年三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选择样本时进行了如下的剔除:剔除刚上市的公司;剔除没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经过上述剔除得到最后的有效样本共127个。所用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RESSET数据库和东方财富网,研究的样本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处理和分析。被解释变量是收益的风险性,用风险因子_流通市值加权_Beta来衡量,衡量按流通市值加权计算的市场收益的风险性,数值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大。解释变量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人数和二职兼任情况。二职兼任情况表示董事长与总经理是二职分离取还是二职兼任。控制变量是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性质、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公司规模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大股东性质按照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分为国家股(中央或者地方国资部门持股)、国有法人股(国有机构持股)、其他,行业变量按照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类别确定哑变量个数,年度变量按2007年至2009年三年进行考察。

(二)回归分析

表1是回归分析的结果,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系数为负,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为正,说明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有负向作用,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有正向作用,即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表1中还显示了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为负,监事人数的系数为正,表明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监事人数越少,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二职兼任情况的系数为负,二职分离时该变量取值为0,二职兼任该变量取值为1,所以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兼任时收益的风险性比二职分离时小,但是二职兼任情况的显著性水平为0.405,是几个变量中最大的,说明二职兼任情况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非常微弱。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95、0.065,说明这两个变量对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调整的R²、F值和P值都表明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较好,说明模型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与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第二,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与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此外,研究还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监事人数越少,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二职兼任情况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非常微弱。

实证研究证实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受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较大,我们应该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发挥企业自身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积极作用。

第一,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并合理授权。金融衍生工具亏损往往由于交易员违规越权交易,企业应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赋予职员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防止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或极度投机行为;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等因素决定交易的风险限额,确保超出预定水平的头寸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对于超过风险限额的交易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配备了解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督促与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相关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够贯彻实施,防范风险的产生。

第二,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对于拥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控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提出、实施和评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解决方案。金融衍生工具技术含量高并且结构复杂,风险管理部门应挑选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和风险进行管理;对即将进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比较,写出较为合理的评估报告作为交易操作部门的操作依据;敦促交易操作部门以风险管理部门所设定的交易规模、头寸大小和止损点来进行交易;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成果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构作出专业评价,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风险管理部门应建议董事会直接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决策,避免交易操作部门不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议,使企业未能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到来前及时调整策略。

第三,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应该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制衡和协调,股东大会应保障各方股东的意志均得到体现,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选举董事长及董事,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如果发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度超过风险限额到某个程度,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监事会作为一个独立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监管部门,需要确保违反了风险控制机制的交易操作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发挥其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方面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炜,王.衍生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导报.2006(3).

[2]沈群.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厦门大学.2007.

[3]刘宇,叶德磊.美国财险公司衍生工具应用的价值和业绩效应.证券市场导报.2008(3).

[4]贾炜莹,陈宝峰.风险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财会通讯.2009(9).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4

(一)流动性金融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抵御风险能力与其自身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资金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金融风险时不能及时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流动性较强,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危机时,也能快速以流动资金弥补资金缺口,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贷款公司的经济损失。同时,良好的资金流动也能为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通过参与获益更高的投资业务,使其自身资本量得到提升。

(二)信贷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借出资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信贷部门对贷款中的各种风险的预判和识别是保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经营的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对信贷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对贷款的长短期不能均衡有效分布,过于集中的贷款持有人和申请人容易导致风险集中。另一方面,贷款公司一般都有多种信贷产品,其申贷标准过于灵活容易引起贷款的抵押率过低,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攀升。

(三)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充满未知的金融市场中面临着许多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下:第一,由于缺乏完善且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引导与保障,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随时都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受到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平稳,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利润都有较好的保障,相反,经济发展萎缩,小额贷款的业务数量也随之减少,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大大提升。

二、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1、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受多方面影响,需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涉及面信息加以收集,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针对一些信息不公开的企业,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信息获取,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全面化要分层次全面监测各类信息变化情况。一是监测市场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等宏观经济变化情况;二是监测整个小额贷款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各项活动;三是监测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四是监测自身流动性水平及业务运营情况。

3、信息可度量化已经确定了的信息指标或参数,需要对其加以量化分析,才能将其归化到相应的金融风险等级区域,通过与对比规定的风险阀值,从而促进风险预控方案的制定。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1、设置金融风险预警信息采集数据库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其中的信息流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经过计算机对信息加以整合,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实际需求的信息资源,然后与指标参数进行匹配和分类。收集与公司长远发展联系较为密切且对发展有利的经济指标,如当前市场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以及金融政策等信息,同时对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或政策信息加以有效地收集。

2、设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分析系统资产的流动程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大影响,资产流动性不足容易造成经营风险。对保证金比率的分析,能够有效对贷款申请人的条件与实力加以考核;对风险备付金比率的分析能够使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解决突发的经济危机;对短期贷款比率的分析能够加快资金回笼,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三、结束语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5

一是被保险人。如果保险公司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无法赔付被保险人的保单,给被保险人带来损失,保险业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受到影响。尤其对企业而言,其保单的无法赔付可能造成资金短缺、企业乃至社会的贷款意愿相对降低、原有的一些银行贷款无法归还等问题,继而给整个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资本市场。由于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保险业承保利润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冲抵承保业务亏损,提升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保险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更多的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如果这些保险公司由于偿付能力不足,受到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评级单位的压力,不得已在价格下降时出卖资产。再假如保险公司拥有众多此项资产,将会造成价格不断降低,很可能引起资本市场波动,进而影响金融稳定。三是银行。近年来,银保合作业务发展迅猛,已成为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务发展的第二大主渠道,风险传导不容忽视。比如银保产品发生销售误导,也将可能给银行业信用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带来挤兑风险。四是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已构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而混业经营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交叉性风险。比如集团内部各个经营主体共用相同资本,或利用多头监督管理机制产生的监管真空实施监督管理套利,都将会造成部分风险超出监督管理的视线等。

二、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宏观审慎分析,以识别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以应对所识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宏观审慎工具运用,以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一)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分析是根据我国经济、金融的特点,确定分析指标,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对宏观经济周期的趋势和保险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作出判断。具体可以从保险业稳健性状况、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稳健性状况分析主要是通过保险业发展指标、市场结构指标等来综合分析保险业整体稳健性,以及分析宏观经济与保险业的相互影响,主要关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以及巨灾事件可能引发保险公司破产等。监管情况分析主要是分析我国制定的有关法律和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准则、政策是否有效、完备等,是否能够很好地防范保险业风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主要是看保险业运行所处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会计准则等是否健全,是否有利于保险业健康发展。

(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宏观审慎政策选择是指针对潜在系统性风险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主要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各类顺周期效应,采取逆周期行动。保险业的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又主要体现在承保和投资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在经济繁荣和衰退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使得模型和参数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二是针对跨行业风险方面,考虑不同保险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确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市场和工具的范围,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保险机构制定严格的规则,或收取系统性风险监管费以及额外费用。由于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多地源于单个机构共同风险暴露,针对跨行业风险的规则可能是临时性的,并随时间调整,因此应对顺周期和跨行业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清楚区分。三是针对保险体系的结构特点,研究限制风险承担和增强保险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包括:偿付能力要求,控制保险业规模、集中度、保险业务范围等监管标准,对保险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等等。

(三)宏观审慎工具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并非由某一机构单独掌握和运用,而是由中央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财税部门等不同部门分别掌握和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服务于宏观审慎目标的微观监管工具,如偿付能力、流动性监管要求。第二类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专门工具,如防止问题保险机构保险责任的自然终止、提高资本和偿付能力要求等。两类工具都有时间和跨行业两个维度:时间维度的政策工具旨在解决利率和股价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顺周期性;跨行业维度的政策工具旨在解决关联性和溢出效应所导致的脆弱性。

三、推动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一)强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在国务院导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三定”方案对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进行了具体化,其中包括:“综合分析和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同时,人民银行还肩负着作为保险公司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因此,针对目前保险业风险出现的新特征和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等其他金融业间传染渠道的拓宽,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人民银行应该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领导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宏观审慎分析,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及变化,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指标,逆周期调节指数,以作为保险机构行动指引。

(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2013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了一行三会部际联席监管协调机制,进行统一金融监管,这是我国金融监管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然而,这种协调机制仅仅是上层设计,在具体执行时,存在诸如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缺乏数据共享平台、监管宽容等问题,仍难以有效消除监管真空和杜绝监管套利等想象,同时由于监管信息不能顺利地从监管当局向人民银行传递,一定程度上阻碍人民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研判。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宏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衔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为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打好体制基础。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特殊风险 风险监管制度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为追求投资最优化、利润最大化而创新发展出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由集团公司控股,其他金融企业都是员工企业,这两者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或产权关系。虽然成员企业在经营决策等过程中受到控股公司的影响,但是二者都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中国现存的三种金融控股公司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保险公司等;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者合资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中行国际控股公司、建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行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由企业集团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有海尔、山东电力等。

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如下:

(一)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的母体是控股公司,其实现经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来实现,因为子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一般都是单一的,可能是单纯的投资机构(如金融控股公司),也可能是以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如保险控股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受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因而母公司一般都会控制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经营的多样化,这样也是降低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二)法人分业,规避风险。法人分业是指不同法人分别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使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相互传递,并能有效遏制内部交易的出现。

(三)财务并表,各负盈亏。财务并表的优势在于避免重复计算各子公司的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各负盈亏是为了降低母公司的风险,因为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下,各子公司都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在未出现母子公司人格混同的情况下只需以出资额为限对子公司的亏损承担责任。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能向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金融市场”,这种结构能使金融机构进入更广阔的市场,甚至融入国际市场,从而接触更多的客户群;同时使相关金融产品得以在不同市场交叉销售,逐渐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但是,我们在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伴随产生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类型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前者是作为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组成部分的各个实体在金融市场上将要遭遇的风险。这与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等没有关系,因此在此略过。本文将重点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所承担的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特殊风险,这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独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因素造成的,具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占有的金融资源过多,造成整个系统整体的风险危害比较大;另外,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之间建立了很紧密的联系,使得震荡更容易传播,即使各部门或者公司通过防火墙隔离,一旦某一业务部门出现资金偿付等问题,极容易发生传递效应——风险随之传递到其他业务部门,甚至会导致整个集团的信用、声誉受到损害。即使部门或者公司内部未发生风险,但受到外部风险的波及,在体系中也会产生不能分散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集团总体的偿付能力减弱和稳定性下降。

(二)资本的重复计算

资本的重复计算是指同一资本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人同时使用。资本重复计算主要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1)集团公司拨付给子公司的资本金会同时反映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造成资本的重复计算,这可能会导致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2)控股公司在筹集资金时采用的是发行债券等方式,紧接着又向下属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这就造成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最终导致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

(三)不透明的组织结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各公司、部门之间交叉领域多、关联程度大,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就是控股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不透明,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组织管理结构极其混乱,其间的复杂性使得利害关系人无法明晰各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在判断该集团真实风险的不免产生诸多考量,不利于公司的融资、发展。此外,不透明的组织结构将大大增加内幕交易的发生率,这对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也是十分不利的。

(四)成员企业的决策自主性不足

在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模式下,其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主要是依赖控股公司,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会受到诸多限制,导致其不能客观审查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组织管理,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容易使集团公司滥用法人独立地位,逃避职责。

(五)垄断风险

产生垄断风险也是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导致的结果,因为集团的特点就在于集中多种金融业务,金融资源可能高度集中,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公司可能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滥用权力,这是自由市场所不能容忍的,也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或大或小的威胁。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

简略地说,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就是采取措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危险导致的损失降低至最低,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应变。笔者认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可以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大方面来实施。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7

风险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保险或其它工具管理公司面临的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等各方面的风险。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呈持续增长趋势,94%的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商业和金融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和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国内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受到的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样、风险的程度也越来越强。国内企业急需通过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能力来合理规避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与其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自从衍生金融工具被用于企业风险管理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也有很多的进展。

(一)国外文献 国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流派有:支持派和反对派。

(1)支持派。支持派认为衍生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降低由于财务困境带来的破产成本和其他成本,减少预期税收支出和由于投资不足带来的损失、降低外部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有助于管理层制定良好的财务决策,最终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说(Géczy,1997)认为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成本,从而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Carter,Rogers和Simkin(2003)对通过以对冲规模很大的美国航空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美国的航空公司通常情况下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远期合约来对冲由于燃油成本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结果可使航空公司的价值提高百分之十四左右。

避免投资不足假说,是由Bessembinder(1991)、Froot(1993)等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运用衍生产品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稳定的现金流增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赖度,进而提高了企业内外部融资的能力。

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则认为,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Nance等(1993)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财务杠杆比率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由于高杠杆带来的高风险。

(2)反对派。反对派的观点是: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等风险,实际上是很小的次要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资金只占企业总体资产的一小部分,因此其所产生的收益也只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很小的影响,更不足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Géczy,Minton和Schrand(1997)研究结果发现,风险管理与财务困境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风险管理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

综上所述,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各类企业应用衍生金融工具动机如降低财务困境成本、避免投资不足、规避高风险等微观策略角度间接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绝大多数研究都是运用间接的方法从可能影响现代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动机,进而间接推测出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或者经营业绩的影响,运用直接的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文献 国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其会计问题和披露问题的研究,关于衍生产品的使用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衍生品市场出现较晚,运用衍生工具的企业也很少,即使有的企业有所运用,但其披露的信息也很少,因此很难用实证证明两者的关系。

陈很荣、吴冲锋(2001)的研究较早,分析了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和企业套期保值的关系,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沈群、陈炜(2006)结合国际财务学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现状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了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和衍生金融工具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政策建议。

贾炜莹和陈宝峰(2007)以200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运用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是否能够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运用衍生金融产品对公司业绩的提升有正面效应,但并未被投资者认同。

李芹(2010)以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不一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耿琳(2010)以沪深两市采掘业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实证检验衍生金融产品的适用是否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结果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对采掘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国内衍生品市场出现的较晚,主要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管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问题研究,而且大多数都是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实证方面的文章很少。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参考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每股收益(EPS)、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和每股现金流量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每股收益是测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存在委托关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由于公司破产可能性带来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从而减少债务利息,增加股权价值,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

总资产净利润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利润的水平,,可以综合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可以减少资产在未来市场上的的波动性,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稳定企业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总资产净利润率

每股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经营业务所带来的净现金流量减去优先股股利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根据减少预期税收假说,公司可以通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降低税前所得的波动性,进而获得降低税收支出的利益等,从而改善公司的现金流量。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3: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每股现金净流量。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和电子行业2008年-2010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原因是这两个行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实证采用的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巨潮资讯网。本研究采用EXCEL 和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变量选取与定义:具体如下: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三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ROA(总资产净利润率)、EPS(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

第一,ROA(净利润/总资产)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资产净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选用此指标作为衡量依据,有助于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总资产的利用情况以及公司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EPS(净利润/总股数),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值。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

第三,每股现金流量,即(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是评估每股收益“含金量”的重要指标。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该公司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所赚取的现金流越多;反之,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现金流越少。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该指标隐含了上市公司在维持期初现金流量的情况下,有能力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公司现金流大,很大程度上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竞争性强,公司信用度高,经营发展前景好。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虚拟变量来表示各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如果年报披露使用衍生工具是公司进行风险管理或套期保值的工具之一,且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虚拟变量取值皆为1,反之则为O。

(3)控制变量。为了检验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需要排除其它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额外影响的变量。根据前述理论研究假说以及行业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6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当中。

第一,规模因素的选取。本文采用了期末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变量。

第二,财务杠杆的度量。公司的资本结构也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代表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

第三,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的衡量。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来代表公司的成长能力。

第四,股市效应。用账面市值比来控制不同比值对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

第五,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本文采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的股权结构引入模型。

第六,资产构成。以资产构成-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

(四)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了多元回归模型,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具体的实证模型为:

Yi=?茁0+?茁1X1+■?茁iXi+?着i

其中,Yi是代表公司业绩的指标;X1为所选的行业中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变量,如果使用则为1,若不使用则为0;Xi为影响公司业绩的一组控制变量,包括: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账面市值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固定资产比率。

通过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观察模型中的?茁1是否显著大于零,来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是否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如果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提升公司业绩,则?茁1>0,反之,则?茁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显示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应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一)每股收益模型回归分析 如表1所示,在每股收益模型中,R2=0.337,F值为8.631,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显著性较明显,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检验,说明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较未使用的企业是的企业的每股盈余提升了15.6%,这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企业的每股盈余,验证了假设1。

(二)总资产净利润率模型回归分析 如表2所示,在总资产净利润率模型中,R2=0.328 , F值为10.296,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是显著的,衍生工具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令企业较不使者的总资产净利润率提高了11.1%,这说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的总资产净利润率,验证了假设2。

(三)每股净现金流模型回归 如表3所示,在每股净现金流模型回归结果中,R2=0.378,F值为10.324,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系数也为正,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不能说明衍生金融工具对每股净现金流有提升作用,因此拒绝假设3。

四、结论

本文旨在通过用金属非金属以及电子行业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所选行业的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润率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效果较为显著,从这方面讲,可以说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行业和电子行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研究企业的每股净现金流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但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其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综上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影响与企业经营业绩有关的指标而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我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而恰当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解释变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是用虚拟变量表示的,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2]胡继之:《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3]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沈群、陈炜:《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现状_动机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特区经济》2006年第11期。

[5]陈炜等:《衍生产品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

《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3期。

[6]顾玉清、丁宏岳、于雪刚(执笔)、刘荣浩:《涉外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06年第10期。

[7]吕佳、王永超:《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融资中的运用》,《金融经济》2007年第4期.

[8]蔡贺玲、温皓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4期。

[9]苏月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理论分析》,《金融会计》2004年第11期。

[10]Bakshi, Gurdip, and Madan, Dilip Spanning and Derivative-Security Valu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Feb 2000,Vol 55, 205-238

[11]Allayannis, G, and Ofek, Eli. Exchange Rate Exposure, Hedging, and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 Apr 2001, Vol.20:273-296.

[12]Carter, D., Roger, D., and Simkins,B. Dose Fuel Hedging Make Economics Sense? [J] The Case of the US Airline Industry.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3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8

【?P键词】信用;产业链; 金融服务

【Keywords】credit; industry chain; finan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67-02

1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内涵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以控制信用风险为导向,向客户开展“统一授信”为业务基础,提升信用管理效率,合理配置授信额度,积极延伸信用空间,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融资渠道,并促进产业链实体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信用风险的统一性风险控制、信用额度的协调性合理配置及信用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和延伸(图1)。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具有以下三个重点内容:

1.1 信用风险的统一性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对成员单位的信用评级和总量授信进行统一标准的科学评估,并通过调研产业链交易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合理分析集团成员单位在产业链交易中的地位,解决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共建和共享,并根据上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适宜的金融服务方案,切实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服务质量。

1.2 信用额度的协调性合理配置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定期对各类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发生频率,并结合产业链中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合理分配该成员单位在产业链金融产品的最高限额。

1.3 信用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和延伸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将集团成员单位的信用向上下游企业扩展和延伸,使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的授信额度进行融资。

2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的特点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具有如下特征(见图2)。

2.1 以信用风险控制为核心,信用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由于授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防控信用风险,成为财务公司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以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最根本的管控核心,并统筹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固有的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关联性,以加强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基础具体工作流程为抓手,确保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高效、有序、稳健经营。

2.2 坚持统一授信管理机制,信用等级与授信总量联动变化

结合授信评级的基本规则,财务公司定期对集团成员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定,统一测算其信用等级及授信控制总量,并依据评价主体经营情况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其授信额度和金融产品的最高限额,即通过动态调整授信额度来实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活动动态管理目标。

2.3 扁平化的刚性管理标准,提升信用管理工作效率

建立刚性的授信评价管理标准,客户经理岗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逐个进行扁平化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次性总体把控授信总量。生产型客户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相结合,基建类客户以定性分析为基础,量化分析相结合,从而保证评级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2.4 结合风险评估成果,合理配置各项业务的授信额度

通过定期对各类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根据评估出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发生频率,并结合产业链中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及产业链中的地位,合理分配自营贷款、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各项表内、外授信业务的全部本外币信用额度的最高限额。

2.5 借助财务公司信用,拓展和延伸信用额度使用

空间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同业授信额度。以此为基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使集团成员单位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将持有的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在商业银行进行融资。通过拓展和延伸信用额度使用空间,实现了借用财务公司信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增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式融资。

2.6 丰富金融服务品种,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

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不仅对集团整合产业资源、推动集团战略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财务公司拓展经营范围、延长服务链条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财务公司要重点研究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从而加强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产业链中客户以及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需求。

3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的管理效果

3.1 创新融资产品占比逐渐扩大,提高集团整体收益

通过建立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财务公司创新开展循环贷款、银团贷款、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联合贷款、票??保贴、票据互认等融资方式,加强产业链客户的资金运转能力,促进财务公司收入的多元化[1]。以本人所在的集团财务公司为例,2014年至2016年,创新融资产品在总体融资服务业务中占比逐渐扩大。在规模上,2014年创新产品占总体信贷投放量的2.21%,2015年占4.25%,2016年占4.96%。在服务客户上,2014年,创新产品服务客户占总体的13%,2015年占19%,2016年占32%。创新业务中以电票承兑尤为突出,2014年,仅为3家客户办理业承兑额度就计1.59亿元,随着集团发展,基建企业增多,至2016年,年内为12家客户办理承兑业务,金额总计12.27亿元。

3.2 为企业节约综合财务成本,降低集团整体融资

成本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不仅可以扩大融资产品规模,同时为成员单位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的融资服务,切实节省了融资成本。以银团贷款为例,京能财务依托集团,以自身信用为基石撬动外部银行融资;票据承兑可推迟实际付款日期,从而节省出推迟期限内的贷款融资成本;银团贷款方面,可通过组成银团,与多家商业银行一同谈判沟通,为成员单位取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9

2015年7月上旬,中国股市经历了令人目眩的波动,股市的波动向其他证券市场传导,商业银行出于交易或规避风险目的而持有的各类证券头寸的价值也随之大幅波动。股市的短期巨幅波动无疑属于小概率的尾部风险事件,而随股市波动涌现的大量投机与套利行为既是道德风险问题的体现,又使得证券市场的风险趋于复杂化。因此,在面临类似的尾部风险事件时,金融机构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需要同时应对道德风险、尾部风险与风险复杂化的挑战。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普遍重视道德风险、尾部风险与风险复杂化的问题,并体现在各自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本文以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分析其应对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金融机构交易账户风险管理的建议。

管理交易账户风险的三大难点

国内外金融机构对于交易账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VaR和压力测试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但是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始终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道德风险。在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时,主要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虽然出现问题的往往是交易员,但是如果没有从金融机构高级管理机构往下的层层过度授权,许多高风险的操作是难以进行的。过度的授权源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关系密切。对金融机构而言,混业经营的初衷通常是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呈现较强的风险偏好特征,金融机构的所有者通常有较高的风险容忍度。尤其在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初期,所有者通常是从原有的金融行业进入新的金融行业,相对于容易观察的收益率而言,对新行业的风险信息往往难以充分认知。因此,所有者难以区分新进入行业的阿尔法(Alpha)收益与贝塔(Beta)收益,只能根据总收益来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并且对管理者提出过高的收益率目标。在信息差距和收益率目标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管理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市场风险,并给下级部门以更高的授权,使得道德风险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尾部风险。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现象是相对正态分布而言的。在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分析时,正态分布假设虽然在计算上易于处理,却造成理想的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概率大损失”的尾部风险上,自金融模型产生便始终存在,但是其巨大影响是在VaR方法广泛运用之后才真正显现的。首先,VaR方法从零损失开始逐步累加,巨额损失部分被排除在外,使得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缺乏应对。其次,VaR指标短期化导致巨额损失概率被低估。VaR未能考虑在较长的时间视野下产生的极端变化,不能估计其潜在损失。虽然长期来看导致巨额损失的事件几乎必然出现,但是由于方差的缩小速度远快于期望的缩小速度,所以短期来看巨额损失的概率非常之小。第三,VaR未考虑不同风险头寸的相对流动性,而巨额损失发生时常常伴随着流动性的缺乏,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强的冲击。第四,VaR仅根据既有的市场风险因素来计算,无法对未来所有可能的市场运动做出准确预测。第五,通过VaR进行的授权给下级机构在尾部风险事件上的操作留下监管空白,而下级机构在尾部风险事件上的过度操作会使得尾部风险高于授权时的预期。因此,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的应对不仅要在VaR基础上进行监管方法与指标上的补充,还要对VaR方法本身进行修正或限制。

风险复杂化。风险的复杂化是金融链条不断延长的结果。为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监管部门常常增加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财务杠杆。但是,在之前的严格管制之下,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各自形成较短的金融链条。融资渠道的放宽不是给原有的金融链条增加一个融资环节,而是将两个甚至多个金融链条拼接成了一个更长的金融链条,风险的复杂程度呈现跳跃式的增加。分业的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风险的复杂化。当金融链条延长时,对原有金融机构有着丰富监管经验的监管部门并不了解新的业务,并且有时也缺乏对金融链条的另一端进行监管的权限。这就给金融机构留下更大的监管套利空间,金融机构倾向于在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大规模地拓展业务,将风险集中在金融链条上监管较弱的环节,使得风险偏离传统的形式而进一步复杂化。

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经验

自营业务是高盛集团的传统优势,尽管受到弱化版本的“沃尔克规则”的冲击,但是2014年年底的证券等金融工具在总资产的比重仍在70%以上,在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的管理上形成的制度经验足以为我国交易账户风险管理体系所借鉴。

对道德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合理的风险限额分解,高盛集团的所有者对管理者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授权,缓解了交易账户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董事会和董事委员会代表了所有者的风险偏好,无论他们的风险偏好程度怎样的保守或激进,对所有者而言都是合乎要求的。但是,当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时,如果将降低风险作为风险管理部门的目标,那么由于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目标和运作上相互独立。在高盛集团,独立控制部门与支持职能部门是和业务部门并行运作的部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相应管理部门获取风险信息并汇总到首席风险官,并由首席风险官向CEO和董事会报告。各个风险委员会也独立获得风险信息并通过管理委员会上报。这样,风险的最终衡量权集中到CEO和董事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弱化使得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够持续进行信息沟通,分享风险分析报告与市场信息。

有效的风险限额分解。风险管理部门汇总的风险信息使董事委员会和CEO做出应承担风险和应获得收益的总体判断,并据此制定风险限额,向各部门分解授权。对于市场风险,高盛集团由公司风险委员会制定总的风险限额,再由证券部门风险委员会对各业务线的做市与投资业务制定细化的风险限额。为保证风险限额成为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高盛集团一方面将风险限额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充分的细分,从交易、产品、业务线和市场等方面将风险限额层层分解,并逐日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将风险限额设置在会周期性突破的状态,而不是定在非常高的水平,以保证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对风险充分交流,使得风险相关问题能够迅速得到处理。

对尾部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差异化的风险监控和全方位的压力测试,高盛集团对VaR方法的缺陷进行了较好的弥补,使尾部风险得到较好的衡量与控制。

差异化的风险监控。为克服VaR方法难以衡量尾部风险的缺陷,高盛集团对VaR方法进行了限制,使尾部风险的衡量与控制独立出来。高盛集团的VaR和压力指标是独立计算的。在计算VaR时,高盛集团排除了能够用压力指标来很好衡量并监控的头寸,以及交易对手和某些信用利差变动的影响。这些被排除在VaR计算之外的信用利差来自于衍生工具和无担保但已包含公平价值期权的借款,受尾部风险的影响较强。在VaR之外,高盛引入压力测试等风险监控指标,衡量并控制与尾部风险相关的罕见事件。这样,高盛基本实现了对不同风险程度头寸的差异化风险监控,使得尾部风险的监控既具有针对性又节约资源。

全方位的压力测试。导致尾部风险的市场变动可以由许多潜在的原因所造成,为对特定投资组合的“尾部风险”进行准确衡量并控制,高盛集团综合采用多种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公司整体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用来量化单一风险因素对所有头寸的影响,被分析的风险因素包括从一天到数月范围内可能发生各种市场冲击。对风险较高或集中的企业实体,高盛也将其也作为一个风险因素,用敏感性分析来量化其违约带来的影响。情景分析用来量化特定事件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不是考虑某个单独的风险因素,而是分析特定事件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产生的影响。每一情景的影响范围广阔,从较温和的影响到严重的影响均包括在内。情景的设定既基于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包括前瞻性的假设情景。公司整体压力测试主要用于评估资本充足率,综合考虑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确保公司整体压力测试能够整合到公司风险治理框架之内。这样,高盛对各种类型的“小概率大损失”尾部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与控制。

对复杂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对风险指标的细化和对公司整体风险的监控,高盛集团对复杂的风险构成实施较为有效的管理。

细化风险指标。有效控制风险复杂化的重要手段是拆分金融链条中的不同风险因素,通过风险指标的细化得出一系列相对简单的衡量与控制指标。根据高盛的风险监控技术要求,风险指标的计算需要精确到个别头寸层面,并归因于每一头寸的个别风险因素。在应用历史数据对VaR的模拟中,高盛集团对约7万个市场因素进行了完整的估值。高盛公司还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部门、业务、产品类型和法律实体)报告风险指标,并能够及时追加风险分析。为保证风险指标的计算能够接近实际,高盛以5年的历史数据来生成计算VaR所需的参数,并对历史数据加权,通过对近期数据赋予较高的权重,即使计算VaR的头寸不变,VaR也会随着市场波动性的变化而同向变动。通过风险指标的细化,高盛面临的复杂风险变得易于衡量和控制。

监控公司整体风险。复杂的风险常常具有整体性,不能通过分解成细化的风险指标来有效衡量并控制,需要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监控风险。公司整体是高盛集团重点监控的层面,并渗透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在高盛集团,各类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力量,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置在公司整体层面,通过至下而上的风险信息传导和自上而下的风险限额授权,使得高盛集团的风险在整体上得到监控。公司整体风险则是重点的监管对象,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由高盛独立控制的操作风险。高盛就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并定期向董事会通报公司的整体风险。通过对公司整体风险的监控,高盛可以应对风险的复杂传导机制,对风险爆发的连锁反应进行前瞻性的衡量和控制。

对我国交易账户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环境、企业文化和人才储备和高盛集团有着较大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高盛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在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上,仍可借鉴高盛集团在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复杂风险上的管控经验。

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高盛集团的风险治理架构保证了风险的独立衡量和合理分解,人们往往将其归因于高盛本身的风控文化并认为其难以借鉴。但是,在证券市场的尾部风险的损失程度与发生概率均有增加趋势的背景下,引入风控文化并给予风险管理部门更大的权限恰恰是当务之急。首先,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不能主要由业务部门实施,而是要由独立的交易账户风险管理部门搜集信息并独立衡量,除信息交流之外,风险管理部门与交易账户所在的业务部门之间不设置相关联的管理目标。其次,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部门应直接对金融机构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公司层面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将交易账户的风险信息定期上报,并且不受金融机构具体业务部门的制衡。第三,从董事会向下的风险限额授权需要基于风险管理部门的分析而得出,一旦风险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交易账户风险的衡量结果超出授权,业务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并给出处理方案。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筹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银行借款风险

银行借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比较常用的一种债务筹资方式,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短期负债的偿还期间较短,上市公司必须充分保证能及时获得现金收人,否则情况万一有变,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风险;第二,短期负债筹资的归还一旦发生问题,会连锁影响到其他债务的偿还,从而影响公司信誉和形象。

长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期银行借款筹资数额大,期限长,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第二,还款计划和约束性条款对企业的制约性强,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从而在理财和生产经营上受到种种制约,并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筹资、投资活动;若上市公司不能按计划还款或违背了条款要求,可能会被诉诸法律,或要求立即还款,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债券筹资风险

上市公司债券的主要风险有:第一,债券发行风险,债券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发行出去,取决于债券品种的设计,利率的高低等因素;第二,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利息费用,偿债风险较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差时,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第三,债券一般要比长期借款的限制条件严格,可能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公司今后的筹资能力。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是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辩识、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分析中,有三个因素必须考虑。第一,风险因素。在投资期内的某一时期,各方案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现金流量是随机变量,所包含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对各方案风险进行合理测算。第二,时间因素。不同时期的市场状态是变化的,风险也是变化的,必须测算不同时期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第三,经济效果因素。不同的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应全面地考虑,综合反映项目的真实经济效果。

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如果出现了盲目的投资行为就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上市公司在投资新项目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结果就是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三)并购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上市公司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公司财务状况及成果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并购风险分析具体表现在:

1.并购定价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定价时应主要识别两方面的风险:第一,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时的财务报表陷阱具体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存货调节利润,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隐瞒或有事项和表外融资。第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选择和应用。由于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的素质有限,我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条件并不完善,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时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并购融资风险分析

基于对融资方式、法律、中介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融资时应识别三种风险:第一,融资结构失衡。融资结构包括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第二,资金供应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成熟,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在企业内真正实施,公司融资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易造成资金供应链的断裂,给公司并购带来阻碍,甚至导致并购的完全失败。第三,融资成本过高。

3.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时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重点识别下列可能导致财务整合失败的因素:第一,财务整合是否发挥财务管理在上市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进行财务整合的人员素质。第二,财务整合能否发挥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第三,财务整合是否实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有效控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指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和会计方法使用不当,有可能多计收益,少计成本,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也偏高。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分配给投资者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为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该风险很难用数学方法或是财务指标法来进行估测,但可以凭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确定适当的筹资规模

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变化的,筹资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生产和经营情况,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

2.选择最佳的筹资结构

不同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有高有低,因此,就需要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经济、最可行的筹资方式,从而选出最佳的筹资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筹资成本,减少风险。

3.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

对于由利率变动产生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期,筹资较为有利。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以筹集长期资金为主,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集的资金,可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二)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明确投资决策的责任机制

必须把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落实下去,不允许出现用企业责任顶替政府责任,用集体责任顶替个人资任的情况,使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

2.建立起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范机制

事前是指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主要有:第一,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客观真实性;第二,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第三,充实其中风险分析的内容。事中是指投资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随时调整预计与实际的偏差,如设立资金到位率、净现值差异率等指标,对风险进行监控。事后是指项目建成后,对风险管理情况全过程的再评估,如考察风险损失差异率、净现值差异率、风险发生实际类型与预测类型差异等。

3.健全投资决策的信息机制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企业对宏观经济、市场等信息的理解、预测,避免资金进人某些热门地区或行业,形成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过度竞争和风险损失。

(三)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全面的财务审慎调差

为防范并购的财务报表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中介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慎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选聘。

2.实施慎密的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融资决策过程。一套完整的融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对并购方资金需求的预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融资结构的规划等环节,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决策水平来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3.做好整合前后的财务监管工作

财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成功的财务整合,防止在收购后又发现账面上没有体现的负债或不良资产等,需要对整合前的被收购企业财务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查,充分了解好掌握被重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措施

要避免收益分配风险,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不能过分强调公司的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公司长远利益,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按照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降低收益分配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定期分配收益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向投资者进行一次收益分配,给投资者以看得见的实惠,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呈递增趋势。

3.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

在确定收益分配额度时,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不致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

参考文献

[1]颜秀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4-36.

[2]贺强,李俊峰,黄锐光.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6-89.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5-62.

[4]许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5]史红燕.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