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业务学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4 03:20:48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1

护理人员是患者接触最多、最早、最密切的工作者,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医院形象,故应加强业务学习,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年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供大家参考。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11、加强爱岗敬业教育。

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整体护士素质。

2、加强业务学习。

护理每月组织全院性业务讲座一次,每月组织护理业务和教学查房一次;科室坚持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每月一次晨会提问,坚持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开展疑难病例护理会诊,坚持“三基”培训与考核工作。“三基培训计划”要求人人过关,并将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氛围,培养护理人员一套过硬的业务技术。

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综合实力。

①根据护理发展需要,选派护理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班。

②鼓励在职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大本的学习,向更高层次冲刺,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实行护理论文零突破。

③在确保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加快对三年以下的在岗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重点科室护理人员的培训。

④规范教学,加强对实习、进修、新上岗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

⑤充分培训护理人员组织参与性,操作比赛。5月12日护士节举办一次护理操作比赛。

4、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貌服务,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士仪表规范,坚持文明用语,落实到每一个护理岗位。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2一.目的

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需求与医疗同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学习形式、内容及次数

1.形式

通过理论讲课、看光盘、多媒体等形式,要求各科护士长轮流讲课,必要时请上级专家进行讲座。

2.内容

护理刊物、报纸上的新知识、新理论、到上级学习的新内容。新的法律、法规知识,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科室可增加专科知识的内容。

3.次数

护理部每年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不少于10次,要求参加人数在90%以上,科室每月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1—2次。

三.严格要求,保证学习效果

讲课者需提前备课、备讲稿,讲课者对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听课者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护理部不定期对学习笔记进行抽查。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3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促进护理学的发展,注重实用性、可行性,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年护理部业务学习计划:

一、培训内容: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为主的护理学教育为模式。

二、授课人员素质:具有护师及护师以上专业职称人员讲课。

三、授课形式:各科准备培训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讲课。

四、学习方式与管理:护理部业务学习在前一天内安排时间、地点。参加培训的人员除值班、病假、产假外全部参加,无故不参加者按旷工处理。学习期间遵守课堂纪律,按规定时间提前10分钟进入学习地点,并认真做好考勤工作。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4在--年护理培训年基础上,结合--年,以及我院护理人员有很多年轻护士,普遍护理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制定--年护理业务学习计划,重点偏向护理操作的培训考核。

一、培训内容

1、3月份

皮下、皮内、肌肉注射 主讲 张化

2、4月份

留置针操作、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 主讲 王文

3、5月份

各种评估表的使用、交接班制度 主讲 王学无菌技术 主讲 楚霞

4、6月份

消毒隔离知识、心肺复苏、查对制度 主讲 孙霞

5、7月份

心电监护、心电图机的操作流程、处理医嘱制度 主讲 庞龙

6、8月份

修订后制度的培训(医用冰箱、高危药品、急救车封车、各班护士职责、各能级护士职责) 主讲 王欣

7、10月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鼻饲留置胃管、口腔护理)主讲:孙玮

8、11月份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导尿(男女) 主讲 孙霞、王玮

二、培训时间:定于每月第三周星期五下午2点30分

三、培训地点:七楼会议室或八楼示教室

四、培训方式:在职护理人员参加,指定护理人员讲课

六、根据--年度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护理部业务学习内容可以有所更改,由护理部具体安排。

七、要求:

1、当月讲课的人员,请于当月10号前将课件复印件交给护理部备案。

2、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年底以签到次数统计,缺课达2次以上,年抵扣一次性奖金50-200元,值班护士由护士长签名备注,病假、产假除外

3、年底根据全年培训情况,评选3位备课讲课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

4、请自带笔记本,年底检查

急诊科护理业务学习计划表5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质量,配合--年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实施,有计划的提高我院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我院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保障医疗护理安全,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医疗环境,现制定--年护理业务培训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的

1 .规范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程,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简化工作流程,方便人民群众,消除医疗服务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通过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做到仪容美、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团结协作,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三基四严”培训的内容与安排

培训方法:

1.全院医生护士自学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流程。

2.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定期举办各类规范培训课程,对全院人员分层次实施理论和技能培训。

3.科室每月组织1次业务培训,包括小讲课、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

4、实施“三基”考核两级负责制,医院由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负责,科室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

学习内容 :

(1)根据各科专业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学习活动,以学习“三基”为基础,同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2)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管理发、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并熟练实践操作,定期考核。

(3)从健康卫生入手,结合疾病预防,传染病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用药知识等内容进行学习。

考核方法:

1.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每年组织2次全院性基础理论考核,1次法律法规知识考核。

2.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次。

3.医务科每年对全院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次。

4.科室每月组织专科理论和技能操作各考核1次。

5.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三、培训学习要求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2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3

大学生学习计划书:计划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习计划的设计方法正是学习掌握计划制定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成就未来事业的根本保证。

学习计划的设计包括价值意义的认定、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计划时间的安排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价值意义这属于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制定学习计划?有无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具有广泛意义的人生理想目标。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人生有一个共同的度量标准:时间!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可以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来计算的,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公平的,而且具有不可回溯的特性。所以有人讲,人生最大的资本是时间,人生最短缺的资源也是时间。在智力正常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人生成就的大小,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时间观念,以及对于时间的支配能力。所以,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往往感叹人生苦短,终生勤勉有加,才成就了记载青史的人生伟业。正是由于时间对于人生如此重要的价值意义,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哲理性思考才从未有停止过。如:“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人生哲学的命题;“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经营哲学的命题;“时间决定着成败”,这是成功学和失败学的共同命题。有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则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涵盖于其中了。有无学习计划,能否严格地执行即定的学习计划,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显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认为,确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掌握计划时间的基本方法,科学的利用和支配宝贵的时间,是我们必修的第一课!有一门新兴学科就叫做“时间学”,这必须认真地学习研读才是。

二、学习计划的设计要点就是要解决好计划项与时间分配的问题。计划项是指我们需要时间耗费的学习、生活的内容确定与划分,,可以概括为课业学习、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和生活杂务等四项内容。课业是支撑未来人生职业发展最基本的基础性知识、技能体系,由一系列的课程所组成。课业学习是国家对大学生硬性规定的学习任务,有专业课与公共课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别。尽管课程的性质不同,对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所不同,但课业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各门课程的学习均包括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和考试五个环节,学习计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对每门课程的每个学习环节做出适合于自己的具体的时间分配,不得有遗漏。否则,就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影响课业学习成效的问题,如偏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及格等等课外阅读是现代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手段与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在我们的素质养成过程中与课业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言,其意义更大。课外阅读的计划项范围包括:专业核心读物、专业相关读物、新兴学科读物、兴趣爱好读物及完善知识、技能结构的其他学科读物等。阅读有一个“量”的问题,即读多少为好?理论上讲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但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不可能是无限量的。我觉得每学期至少要精读40本书,即平均每周要读两本书,寒暑假要按一个学期的阅读量安排阅读计划,其中不包括报刊杂志的阅读量。如此算来,四年本科相当于16个学期,可阅读640本书,加上教材和其他读物,相当于1000本左右的读书量。这就是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知识积累。 当代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各种社团活动,班级、系、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还有自行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兼职活动等,可以使我们学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传统观念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丰富的知识技能,对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结构,积累职业生涯的宝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育界、学术界把课外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是很有见地的。所以,参加课外活动也应该列入学习的计划之中。如有有时间应积极参加院、系、班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参加一两个影响较大或者自己非常感兴趣的社团组织,认真地参入其各项活动,努力争取对其决策产生某种影响,努力进入其决策层 ,这样就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比较全面地锻炼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抱负。此外,从二年级开始,从事些社会兼职活动,如做家教,这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职业性劳动体会劳动者的酸甜苦乐,领悟父母兄妹师长等劳动者的艰辛,培育劳动者的情感和敬业精神;还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增加一些收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课外活动可以为我们脱掉“学生装”成为“社会人”提供先期的磨练机会。进年来高等院校为大学生提供的此类相关服务越来越全面,但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任何他人所不可替代的,是必须由个人学习掌握的。所以,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事务,应在学习计划之中,认真对待,不可敷衍草率。否则,或影响个人的美好形象,或有害于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是父母师长乃至个人非常不愿意发生的结果。

三、计划时间的安排 第一、按计划项的重要程度分配时间的原则。重要的计划项多分配些时间,反之则相对少分配些时间。第二、计划可支配的时间,忽略不可支配的时间。第三、连续累计满30分钟的时间,最好把它纳入计划之中。第四、不要忽视零碎的短小时间,可将某些学习内容安排在这些零碎时间中解决,如背咏外语单词,思考问题等。我国古代先哲们在时间的利用上总结的“三上”即鞍上、枕上和厕上的著名经验,值得借鉴。第五、留有余地的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计划的丝丝相扣,每天都应有适当的机动时间,每周留有一段机动的时间,以处理预想不到的某些事务,才能更有益于保证计划的实施,更多学习计划请查看。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4

关键词: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35-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旨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炭工业为主体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计划”,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计划”文件精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组。目前学校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依托我校与煤炭企业合作紧密的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三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顺利实施。

一、“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参与“1+2+1”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卓越计划”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科层次采取“3+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行业标准,确定了我校“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思维与意识。

2.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能力:熟悉所学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具有管理计划、预算、任务组织、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

4.职业素质与个人能力: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企业管理与创业能力:具有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决策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

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煤炭行业专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顶层设计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本科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分为1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2年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累计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1年。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单独组班单独授课。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基础标准、已有的行业专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制订学科领域、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单独组班、相对独立培养的方式。

2.坚持“四个不断线”。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暑期专业实训不断线,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实习不断线,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设计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竞赛活动不断线。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方式进行。

4.企业全程参与。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5.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

在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的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作勤,贺玉海,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2011,(4):39-42.

[2]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4.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5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6

一、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改革需关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其指导思想是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各类卓越人才设定了规范和方向。具体到会计行业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而进行的本科会计教学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卓越不能脱离实际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一个三本院校,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该校生源在分数方面是在一本、二本院校之后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相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有所欠缺,但三本院校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他们兴趣比较广泛、思维比较活跃、实践能力比较强,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扬长避短,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会计专业对技术性、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改革要围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

(二)卓越不能没有特色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有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同时要求各个入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结合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满足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标准。所以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各个高校之间也会有所差别。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有着广泛的资源可以利用。西亚斯集团旗下的外方合作单位为我校提供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因此要集中自己的优势,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通过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通过国际文化节等各种对外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涉猎和熟悉世界各国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等,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总之,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而进行的会计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体现特色,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

(三)卓越不能没有基础 卓越者出自一般又超越一般,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先合格后卓越”的基本规律。卓越会计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人、合格的大学生、合格的会计人才,在“合格”的基础上才有“卓越”的问题,即在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又有优于一般会计人才的强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而一个合格会计人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首先,人文科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是社会中的人,处理的是社会中的事务,只有具备人文社科的基本素养,才能处理好会计工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会计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之下的细化专业,处理的是经济事务,所以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再次,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专业的学术积累对实务操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计人才处理的是技术性很强的财务工作,坚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因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强调培养人才的实践性的同时不能矫枉过正,转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规范性。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不能弱化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卓越不能缺失灵魂 卓越不能没有灵魂,缺失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单纯技能卓越的会计人才是危险的,一旦迷失方向危害社会,则其危害性远远大于一个普通的会计人员所带来的危害性。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失信、会计信息失真。道德缺失但技术卓越的会计人才会利用自己专业上的优势规避相关法律和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掩盖经济业务的实质,以蒙蔽有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国外影响较大的安然假账问题、世通假账丑闻导致了这两大公司的破产、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而2012年下半年发生在我国的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不仅给万福生科带来了巨额罚款、停牌,而且目前业绩惨淡,面临着重组。在这些事件中,会计人员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尽管目前也有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会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的制裁,但法律的约束是滞后的,道德约束尽管是软约束,但却是事前的,内在的,在这些事件中如果相关财务人员能够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依法、客观、真实、诚信的对财务问题进行处理,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因而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而进行的会计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对其道德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改革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下的会计教学改革要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但又不能缺失基础和灵魂,不能没有特色。这样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会计教学改革上,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卓越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大学本科四年各阶段学习的理论知识的不同,辅以适当变换的实践方式,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呈层级式、递进的、连续的进行,具体而言:

(1)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暑假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但基本上还没有接触到会计专业知识,所以不能安排太专业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可以设定一些特定的热点社会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行专业的会计活动奠定基础。

(2)在大学三年级学生要集中学习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实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日常教学安排中,一方面单独开设实验课,强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在会计专业课的理论课中加入一定的实训环节练习,理论课程中的实训部分是伴随着理论课学习同步进行的,这样就做到了理论和实务的融会贯通,既讲述了相应课程的理论,又可以让学生加强实训练习。课程安排方面可参考表1。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理论授课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在老师、学生和虚拟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尽可能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去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会计实验室是校内实践的主要基地,方式可以包括手工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ERP沙盘演练等。

(3)大学四年级进行集中的综合专业实习。会计工作的实践性、技术性要求很高,因而在培养计划中要给学生留出进行集中的综合实习的时间。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须在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完成,将大学四年级的下半学期留给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综合的专业实践。学校要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充分的支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有比较充分的资源,一方面,外方合作单位西亚斯集团在国内外都有自己的实体企业和合作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学生最理想的实习基地,而这些实体企业和合作单位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在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实践的机会,甚至还可以直接到西亚斯集团在美方的企业去实习和体验。另一方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址设在县级市新郑市,周边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记账有一定的需求,因而校方也要努力加强与这些中小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会计实践提供机会。另外,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门的会计专业服务机构联合,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基地。这些在企业的实地实践,接触和处理的是真实的会计业务,可以使学生得到真正的业务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开辟第二课堂的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如中华会计网校组织的全国校园财会实务大赛,该项比赛旨在提供一个全国高校财会专业交流的平台,大赛以实务操作为主、理论为辅,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我校已把该项赛事作为一项常态任务来抓,并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二)卓越会计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大学四年不间断、有层次、递进式的进行英语学习,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连续开设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和英语口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诸如财务会计(英)、国际财务管理(英)、国际营销管理(英)以及审计学整合方法(英)等全英的课程,在具备英语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全英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继续、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全英教学和对全英教材的学习,将英语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仅是泛泛的学习英语,而且要学习会计专业领域的英语,体现出英语学习的高层次、专业性和应用性,并通过全英教材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有与美方堪萨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的中美双学位项目,根据合作协议,堪萨斯州州立大学会派专业老师到西亚斯学院讲授将近10门美方课程,这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不出国门的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外语学习,提高用外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入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对象的学生要选修这十门美方课程。

此外,在外语能力的培养方面,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外方合作单位的西亚斯集团通过各种途径为西亚斯学院招聘外籍教师,保证学生的英语口语课都分小班由外教讲授,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美方老师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可以在课堂内外与外教进行交流、学习,由于外教不懂中文,这就逼迫学生在与外教交流时忘掉自己习惯的母语,用外语及外教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无异于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纯粹的外语学习环境。另外,每年的五月份学院都会组织国际文化节,学生不仅可以在美洲日、澳洲日、非洲日等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文化等,而且学院还会邀请一些外国的专家学者做各种各样的讲座,这对学生对外交流能力的提高、国际视野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卓越会计人才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机会和条件。

(三)卓越会计人才基础的培养 卓越会计人才的基础培养主要是要避免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仅仅是一个财务处理技术方面卓越的会计人才,而是要培养其首先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才。所以卓越会计人才首先应具备人文社科类基础知识,其次是经济管理类知识,再次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就是要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两课”、军事、体育、计算机之外,采用打破文理科限制、学科限制的方式,实现文理交叉,学科交叉,可以广泛的开设涉及文学、艺术、语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采用校级公共选修课的方式,限定学生必须在这些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这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但却是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管理类方面基础的培养主要是要体现“大管理”理念,会计人才处理的是财务事务,除了会计专业知识之外,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因而还要开设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主要涉及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方面的课程。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是任何一个会计人才都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这些专业知识是传统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和强调的方面,也是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中绝不能忽视的。卓越会计人才只有在这些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基础的指导下,才可能提高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才能够实现卓越。

(四)卓越会计人才道德素养的培养 卓越会计人才道德素养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识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二是会计伦理与职业道德课。课程的设置是前提,但道德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要校方、老师、学生都能从心理上认识到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作为校方,要求必须开设这些提高道德素养的课程且是必修课程,而且不能让这种思想教育流于形式,要合理安排课堂班级设置,优化老师配置,严格要求学生,用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一种正面的影响。作为老师要切忌扮演刻板的道德传教士的形象,强压硬灌的传输,而是要优化课堂教学,适时变换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道德素养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靠这几门思想道德方面的课程来完成,教书育人本就是不能分开的两个方面,在其他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要时刻把育人的职责考虑在内,如在讲授《会计学原理》时要讲授会计核算原则,在讲授其中的“客观性原则”时,就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国内外发生的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案子,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反面批判、正面引导,不仅可以把会计核算原则的“客观性原则”讲的生动有趣,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依法诚信进行会计活动的重要性。

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而进行的会计教学改革重点是要突出实践和外语能力、国际视野的培养,但也要注意强化基础,提升道德素养。而改革也必须全方位的进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教师、教材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相应地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卓越会计人才。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改项目《中外会计教育比较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编号:2012JGYB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7

摘 要:分析了北京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进程,凝练出服务北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此外,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平台,对部分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卓越计划;实习;实践能力

Study on university’s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education pattern for Beijing

Tai Feng, Gao Guohua, Zhu Hong, Song Guangqing, Chen Meiju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ed evolution of BJUT’s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education pattern was analyzed. The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education patterns for Beijing were concluded. In addition, relying on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cooperated modes between some majors of BJUT and enterprises were researched.

Key words: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education; outstanding program; practice; practical capacity

2011年6月,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2]总书记的讲话和“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以及各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明确了改革方向: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此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根据北京的区域优势和学校的实际特点,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实习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围绕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北京工业大学历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借助北京的优势,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构建了良好的平台[3-4]。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我校作为首批入选“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结合“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办学定位和“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着眼于借助“卓越计划”平台,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北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笔者在对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发展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凝练出我校服务北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此外,借助“卓越计划”,对各试点专业和企业的合作方式进行了分析。

1 政府辅助、学校企业强强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国有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有一定的规定,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企业也仅仅是形式上接纳学生,两者没有达到深度合作(如图1a所示)。在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往往以磨合为主,企业在合作中获益不够,因此在合作中并未将双方的需求充分提出并解决。此外,学生只与学校有很强的联系,并未深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不能从实习中真正受益。

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有企业进一步改组,私有企业和第三产业等企业不断涌现,政府也弱化了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规定,企业接纳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减少。那么在新的环境下学校如何更好地完成学生实习,企业在实习中如何获益,学生在实习中实践能力能否提高等问题是摆在学校与企业面前的问题。我校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政府在学校和企业间起到引领和辅助作用,学校和企业强强联合,发挥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企业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教学与科研,并对其形成正反馈。在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均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并使双方的需求在合作中都尽量满足。此外,作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一环,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应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得到满足。因此,在这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如图1b所示)。

a b

a 改革开放初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b 政府辅助、学校企业强强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图1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示意图

2 依托“卓越计划”平台,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多维实践教育体系; 电子商务; 创新能力;

一、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开展电子商务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手段之一,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经营模式、世界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逐渐成为21世纪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之一。然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也凸显出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根据上海市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统计,上海市“十一五”期间有2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导致该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滞后,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为了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根据认识论的规律,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高等教育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吸收、巩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被真正理解、掌握,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才得以养成。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条化

目前高校的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多是对理论的知识验证和重复,学生缺乏对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投入相对滞后,学生的实验环境与实际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实习环节流于走马观花的参观,学生前往实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因此很难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及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设计与学生实际技术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强;设计与实际应用脱节,过于教条刻板,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积木式的技术拼凑和模仿,鲜有创新。

2.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项目涉及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

目前高校大部分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项目的参与者多局限于高校教师,极少有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的机会,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少参与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不能以感性认识来接触与电子商务实际相关的问题,对专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上的锻炼有所欠缺。

3.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产学研的研发中心,各自发展,互不协作

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产学研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然而在高校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四者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有时候授课教师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三、国内外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外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早,也非常注重评估实践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专业设置和师资组成方面,美国高校大多是在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市场营销等专业下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侧重讲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电子商务知识,授课教师专业特色浓厚,对某些课程的研究非常深入。同时,美国高校经常聘请一些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公司的知名人士到学校以兼职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这些商务人士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很强的事务处理能力,他们对学生在实践上的引导是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之上的,更具有说服力。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学生需要参加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践学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合作公司的特定情况中去。如:范德尔比特大学的学生需要为商界领导提供咨询服务;MIT提倡学生通过电子商务研讨会来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并设立麻省理工斯隆电子商务奖进行奖励。

在实验室建设与实践课程方面,美国高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很先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另外,美国高校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甚至是参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中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践学习,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电子商务公司的实际中解决相关的问题。美国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定价策略、法律问题、在线消费行为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美国高校坚持以市场为主,以基于Internet的技术、产品开发、营销、管理和战略制定为基础,通过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结合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等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制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方式与企业战略的能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区别:

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理论教学,在国内大部分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中,理论课占据了相对较多的学分和学时比重。其次,我国开设电子商务的院校通常会结合自身的师资结构和学校背景优势来确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如理工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文科或者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又侧重于商务管理能力的培养,与电子商务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外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多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许多高校也十分注重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如美国在200多所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工业界,这些研究中心为大学与工业界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合作研究与创新的舞台。

四、电子商务专业多维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1.电子商务专业多维实践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现状,其次要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更要明确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模拟教学,更主要的是对真实的互联网世界的感性认知,高校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模式及网上的各种相关资源;同时,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上和课程设置上也要充分考虑到电子商务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了解到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并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此外,由国外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可以看到校企合作、教研相长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2.多维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要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育先行、学用结合、自主创新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个合理、完善、高效的多维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通过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专业实践平台。通过该多维实践教育体系,可以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就业途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多维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1)通过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确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在创新创业思路开拓和能力培养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①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

②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思路和实施进行拓展和引导。

(2)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有层次地设立一系列实践能力训练计划,并以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①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思想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方面内容。

第一,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

第二,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

第三,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参加学科类竞赛、银校杯、挑战杯竞赛、三创赛等比赛。

第四,人文素质提高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与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如电子商务员、电子商务师等行业证书。

②将上述五个计划方面的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必修学分。

(3)通过校级课程内实验(实训)课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内实践效果。

①校级课程内实验(实训)课程有实验大纲,实验课程有实验计划、实验步骤,通过教学团队对实验课程的建设,针对知识点和实践能力合理将实验分为操作型、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等四类,并有配套的实验指导手册和参考实验教材。

②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是对电子商务理论的再现与应用,是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方便的体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流程和实现机制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进行商务运作的能力。

目前学校电子商务系实验室包括主干课程类实验室、技术支持类实验室和专业特色类实验室。2012年完成了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更新、新增软件产品的购入,为学生实验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主干课程类实验室:配有博星电子商务教学实验平台、博星电子商务开发平台,功能模拟网络财务、B2C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EDI实务,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平台应用等。此外,还有物流实验室,是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先进的物流技术为实现手段而组成的物流实验教学平台。

技术支持类实验室:包括网络实验室,主要进行局域网组网,路由技术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多媒体实验室,主要进行网页制作、3D模拟与动画设计、多媒体创作、数字图片处理等。

专业特色类实验室:模拟银行实验室,通过搭建一个仿真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操作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商业银行的汇款、信用证、托收、资金等业务流程。2011年,财政部现代金融项目“电子支付与信息安全”实验软件部署完毕,并投入使用,实验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环境实践、网络营销实践、电子支付实践、电子商务安全实践、电子商务物流实践、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等。

(4)通过校外实践(专业实习)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企业真实实践活动的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

校外实践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它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电子商务系部针对校外实践制定了严格的校外实践教学大纲,对专业实践的性质和目的、专业实践要求、专业实践内容及形式、专业实践检查和考核、专业实践报告格式和内容都有具体的执行标准。

同时,通过与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确立“Co-op”人才培养模式,即校方与实习基地共同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方法。具体实施在学生进入第三学年时,暑期启动带薪实习培养计划,根据企业提供的业务模块,实习期可以贯穿整个第三、第四学年,实习基地在与校方共同明确“Co-op”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提供电子商务专业相关岗位,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后,上岗实习,并由企业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以确保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实习结束以后,考核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在毕业以后与实习基地签约。

(5)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教师深入电子商务企业挂职锻炼、企业践习和教师科研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教师承担社会实务工作、掌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主持或参与应用研究、产品研发等,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实验实训课程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能力。

五、结束语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用性研究,以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来系统构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多维实践教育体系,系统地将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去完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让科学的多维实践教育体系更好地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成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年第12期

[2]罗建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科教文汇.2011年第11期

[3]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期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9

一、税务筹划课程的设置宗旨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与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在内的一切优惠,以期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税务筹划课程是建立在税法、成本、投资及管理学等多门专业课程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设置该学科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及凸显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表现在通过税务筹划过程的训练,使学生从中学习、掌握并领悟税务筹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追求的成本费用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该学科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在处理同一项业务时常常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现行税务筹划教学方法的缺陷

(一)教材建设开发薄弱 目前可供各大高校教师参考的税务筹划教材比较有限,仅有的税务筹划教材在四大主要模块,如投资税收的筹划、经营税收的筹划、筹资税收的筹划及分配税收的筹划安排上,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体系都很类似。另外,陈旧落后的教学案例也无法体现变化多端的市场现状,更无法体现结构庞杂的新税法体系。教材建设的滞后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税务筹划人才目标的实现。面对新的教育使命,改革现有的教材建设体系势在必行。

(二)实训模拟及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从对重庆各大高校的调研结果来看,税务筹划学科的教学沿用了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从授课学时的分配上可以看出,实训模拟及实践教学学时总数占该学科授课学时总数不到15%,并且多数学校在课程实训环节,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实训和少量的电算化模拟操作,实训的内容单一,仅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税务筹划。除此之外,粗制滥造的实训模拟教材以及简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都无法令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业务交易环境,更无法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 要想培养出一批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的税务筹划人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目前,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承担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大多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走进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往往只能照本宣科。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较强的应用能力,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的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税务筹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重税务筹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应用性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授课学时的分配上,除了注重理论教学以外,更要突出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实践教学应遵循三条线,即以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集中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实训仿真模拟为重要补充,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整个教学授课学时的30 %左右, 使学生真正达到无磨合期零培训的就业目标。

(二)实训模拟仿真训练及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为了使新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在校内实训教学阶段,应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信息化模拟室,充分的将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渗透在模拟实训的各个阶段。在单项模拟实训部分,按照税务筹划的重要组成模块分别进行实训,如投资税务筹划、经营过程税务筹划、筹资过程税务筹划等;在综合实训部分,就处于仿真环境状态下的整体模块进行相应的实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的税务筹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着手建立实训与实习、就业与实习相结合的一体化实习基地。一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院与实习单位联合,构建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具体而言,在税收、财务、管理以及税务筹划课程的学习基础之上,将学生分批输送至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学习、观摩,使学生在纳税筹划环节、核算环节及纳税申报环节有感官性的了解。二是观摩阶段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再次回到仿真环境状态下的校内实训模拟室进行整个综合模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对纳税筹划技能在感官认知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三是学院应主动与就业单位建立长期业务联系。在综合实训模拟结束之后,学生应能独立从事税务筹划工作,由于仿真模拟状态的实习有其固有的缺点,而进一步的就业单位的实习训练可以使学生对税务筹划能力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节约了税收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与此同时,表现较好的学生还可留在就业单位,从而实现了实习与就业联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混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税务筹划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基础之上的,而要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必须辅之以 “混合型”师资队伍的搭建。而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专职教学人员除了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着力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并定期的有针对式的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岗位技能的培训,以此来杜绝陈旧落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第二,配备专门的课堂实训模拟人员。课堂实训模拟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实际技能。在实际开展课堂实训模拟教学之前,选择一本优秀的教学模拟实训教材至关重要,主要应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或会计领军系列教材等为重点参考教材。在课堂实训环节,课堂实训模拟人员应将本课程分解为重要的模块,并应将每一模块的理论知识进行串通,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相应的实训活动。通过模拟仿真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水平。

第三,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聘请一批来自企业、事务所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专家如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以专题报告的方式结合相关的案例向学生传输行之有效的税务筹划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高效率及科学化的梳理,促使学生对税务筹划知识真正的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四、税务筹划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检验

(一)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是否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匹配,这需要相关的考核指标进行评价。

在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方法全面开展之前,学院应组织负责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师对该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可将两组班级当作实验对象,其中一组班级(含有4个班级)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法即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常态教学,而另一组班级(含有4个班级)按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与指导。学期之后按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分及相应的业务技能得分对两组班级进行对比检验,以此方法判定该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方法能否全面展开。

(二)教与学考评体系建立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机制上,应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单一考核方式,凸显能力与就业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采取分项比例考核的方式,如可实行5:4:1的考核模式,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业务模拟实训及校外实习考核占40%,作业等平时成绩占10%,充分突出技能考核,即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与学生成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能力与就业为本的导向作用。而合理的教学考核指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手段。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上,应废弃只看卷面成绩的陈旧落后的考核方式,而应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评结果,可遵循3:3:4的比例进行考核。在教学态度方面,可依据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开展备课工作的及时性等指标进行考核,而在教学内容的考核上,可设置反映理论前沿性、实训实习难易度的指标进行考核;而在教学效果方面, 应从理论知识得分、实训实习表现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这样, 通过细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4期。

[2]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 2006年第2期。

外科业务学习计划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部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3]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1):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