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病人护理步骤十篇

时间:2023-08-03 17:31:12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1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早期 身心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16-01

脑卒中是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为特征。虽然现在对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大有提高,其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在更多的存活者中有70%致残。既造成患者的心身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繁重的负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复发率,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应加强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心身康复护理。

1 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的早期护理

过去,临床上对偏瘫的康复护理大多安排在病情稳定后或在恢复期进行。但通过临床实践,脑梗塞发病24小时后,脑出血72小时后(除脑疝形成和呼吸衰竭外)即可开始做康复护理。

首先,要引起注意的是患者卧床期肢体的正确摆放。要针对其病理变化,来取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正确姿势进行摆放,主要采取健侧卧位、仰卧位、患侧卧位。采用平枕卧位,避免多个枕头叠起的方式。踝关节要尽量保持背屈90度,以免跟腱缩短,影响到今后的站立及步行。应根据患者的障碍情况决定保持姿势的细节。在卧床期长期卧床时,保持正确姿势,同时也要诱导主动运动,促进基本动作恢复。正确的卧位,不仅可以使病人感觉舒适,又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还具有预防褥疮和肌肉异常痉挛的作用,也有利于早期康复。

再是早期给予床上被动运动。根据病人偏瘫的程度,应被动的做一些抗痉挛模式的运动。如果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可帮助或指导病人早期的床上运动。如床上翻身,床上桥式运动等。这些运动对以后恢复期偏瘫态的训练有帮助。

2 脑卒中偏瘫病人心理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8-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可达10%。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转危为安。我院外科自2008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了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病例均为我院心内科2008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6例以心绞痛、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无明显症状,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4.5岁。住院时间14~28天,平均23天,死亡3例,死亡率3.75%,其中1例死于心跳骤停,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余77例患者在我科护理人员认真细致地护理下,均顺利出院。

2 护理方法

2.1 绝对卧床休息:休息可减少心脏耗氧量,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关键。发病第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擦脸、洗漱等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患者第2周可在床上轻微活动并且每日坐起数次,第3周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并在室内缓步走动,第4周可逐渐增大活动量如慢走等并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但要避免过于疲劳。卧床期间,应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及压疮发生。心衰的患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有利于病情好转,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支持:由于多数患者对心肌梗塞的严重性已有所认识,因此一旦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多有恐惧、忧郁、紧张不安等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脑力劳动患者思想负担更严重。而患者一旦情绪激动,又会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加上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故加强心理支持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要经常床旁巡视,与患者进行耐心和蔼地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适应住院环境,并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该病的知识,可列举治愈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3 氧气吸入:尽早给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因而心前区疼痛,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可显著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减轻心绞痛,尤其是早期吸氧可避免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有利于防治心律失常,应持续给氧至少7天,氧流量以2~3L/min为宜。吸氧期间注意观察鼻导管是否通畅,室内每日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有助于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

2.4 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明显不足,心功能较差,加之需要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因而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发病初期3天内暂给予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食物以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宜,可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禁止暴饮暴食及过饱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饮食中酌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及水果,如菠菜、芹菜、香蕉等,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告诫患者戒烟酒,以防引起血压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

2.5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突出的症状是心绞痛,剧烈的疼痛可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收缩导致坏死区心肌缺血缺氧[1],患者常有濒死感及极度恐惧,应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10mg舌下含服或盐酸哌替啶50mg肌注,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药物起效时间,并注意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减轻,必要时提高氧流量至5L/min。

2.6 二便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长时间卧床,造成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有的患者因不习惯卧床排便甚至强迫自己不排便,极易形成便秘。患者一旦便秘,常会伴发腹胀而导致膈肌升高,进一步影响心率及冠脉血流量,加重心脏负担;如排便时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剧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脏骤停。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讲解严格卧床及在床上排便的重要性,指出便秘对预后不利,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期床上排便的习惯,避免过度用力。患者排便时应协助其采取舒适,如不适应卧床排便,可稍抬高床头,增加其舒适感有助于排便。为预防便秘的发生可每日给予缓泻剂,如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复方芦荟胶囊口服。如发生便秘,可给予开塞露或行小量低压不保留灌肠,以保持大便通畅。如患者排尿困难或发生尿潴留,应及时给予导尿,防止患者因憋尿而加重心脏负担。

2.7 溶栓护理: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行常规输液及抢救时使用,一条用来滴入溶栓药物,药物剂量及滴速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期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8 并发症的护理:心肌梗塞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急性期患者应严密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神志、心律、心率、脉搏、血压及心功能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备好各种抢救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一旦发现有并发症发生,应采取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以及有无休克表现,如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治疗。

3 体会

通过对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认真细致地对症护理是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保证,只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需要实施系统化的综合性护理,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心肌梗塞患者的治愈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3

当情绪激动血压骤然升高时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高血压病人多具有脾气急、肝火旺、心跳快、四肢凉、血压升等特点,尤其是初发高血压的中壮年人,其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状态更明显,情绪稍激动,血压就会骤升。而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对环境适应力较差,植物神经容易失调,也容易出现血压骤升。因此,高血压病人在情绪激动时,应及时自我监测血压,一旦血压骤升,应立即口服一种短效降压药(见表),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很大,每个高血压病人在血压骤升时的自我感觉不同。有的人毫无感觉或仅轻度心慌、头晕、头痛等,但自测血压高达180~200/90~120毫米汞柱;而有的人平时血压不十分高,如130~150/80~90毫米汞柱,当血压突然升高到180/120毫米汞柱时,就会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耳鸣、四肢冰冷。这两种病人都必须去医院看急,应服降压药后再去医院,因为路途颠簸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

当饱餐后突然心慌憋气胸部闷痛时

高血压病人饱餐后或急行走时突然心慌、憋气、胸部闷痛,此时应急测血压,若高达180/100毫米汞柱以上,应考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为饱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运动后四肢血流量增加,相对冠状动脉血供不足,而高血压病人多存在冠状动脉硬化,因而更容易出现症状,引起心绞痛。心绞痛时病人处于紧张、烦躁的应激状态,因此血压相对也会上升,尤其在冬季气候寒冷时,血管在硬化的基础上又收缩(痉挛),更加重了心肌缺血。这时,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一般一分钟左右起效,也可含服消心痛一片,一般30分钟起效。由于过高的血压也会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所以还应该使用既能治疗心绞痛又能降血压的药物,如缓释恬尔心(艾克朗),一天两次,或硝苯地平速释胶囊普通片等钙离子拮抗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连含两片硝酸甘油后胸闷仍然没有缓解,病人应到医院急诊接受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同时接受监护,及进一步治疗。

当半夜突然惊醒不能平卧时

高血压病人在高血压病程不十分长或血压轻中度升高的早期,心肌收缩力一般还没有减退,心脏也没有变大,只是心脏的室间隔可以变厚一些,心肌有些变硬、纤维化。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腔内压力会逐渐升高,血液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时渐渐受阻,病人可伴左心房变大。在临床表现上,初期病人可以毫无症状,但随着血压持续升高,年龄增加,病人就会出现上楼气短,夜间阵发性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而必须坐起,再进一步发展,可致心肌收缩乏力,心脏变大,稍稍活动即感呼吸困难,甚至日间也不能平卧,全身浮肿。

当高血压病人半夜突然惊醒不能平卧而必须坐起片刻时,病人的心脏已经开始受累。此时,病人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口服消心痛,并测量血压。同时口服可以减轻心脏负荷的卡托普利或卡维地洛。心率增快时,还可以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洛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的这种憋气在夜间经常发生,应该到医院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心脏情况。

当突然出现言语欠佳活动障碍时

高血压病人突然出现头晕、半身麻木、活动不灵或言语欠佳时,应特别当心急性卒中(中风)的可能。中国人卒中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尤其是脑出血与高血压的关系更密切。此时,家属应立即给病人测血压,若血压大于220/120毫米汞柱,并开始出现神志障碍,应立即口服一种短效降压药(见表),待血压下降到160/90~110毫米汞柱左右,可以到医院急诊做CT检查,以鉴别是否脑出血。有时,医生也建议病人做脑磁共振检查,因为脑磁共振在6小时就可发现病灶,作出诊断,比CT更敏感,而CT检查在最初一天内常不能诊断缺血性脑梗死。需要注意的是,若在家自测血压比平时偏高,如血压在160~200/100~120毫米汞柱,先别忙着服降压药,以免将血压降得太低,扩大脑梗死的面积,或使脑出血周围发生缺血。

当夜间起夜突然跌倒时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4

【关键词】 脑出血;病情观察;并发症;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74-01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我科3年共收治脑出血病人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40-79岁。有明显诱因发病31例,无明显诱因6例。意识障碍及昏迷15例,肢体功能障碍14例,余仅有头痛、呕吐症状。治愈22例,死亡7例。通过临床的护理实践总结出如下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病情观察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意识改变:可通过简单语言、肢体活动、眼部运动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②瞳孔变化: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双侧瞳孔是否等大同圆。③密切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先兆:如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脉搏慢而有力等。

2 防止再出血

21 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禁止翻身叩背。

22 加强陪护人员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保持患者心绪平静,避免情绪激动。

23 保持大便通畅,可在餐后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有便秘者,可应用开塞露或缓泻剂协助排便,尽量避免灌肠,防止用力排便诱发再出血。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给予吸氧、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4 并发症的预防

脑出血的并发症较多,并发症常常为多发的,全身各个器官都可以发生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条:

4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而长期卧床是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最常见的原因,脑出血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即为肺部感染。为了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应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吸痰、吸氧,翻身叩背1次/2小时,翻身时避免头部震动。

42 上消化道出血 又称应激性溃疡鼻饲者注意监测胃液的颜色,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大便的颜色等。

43 褥疮 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进行自主的变更,且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局部出现溃烂,褥疮形成。因此,患者应该勤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保持床单无皱褶、干燥整洁。及时更换污湿的床褥衣服,避免发生褥疮。

另外,还要做好口腔护理、尿道口护理,留置尿管的做膀胱冲洗,预防口腔感染,泌尿系感染。

5 饮食护理

脑出血患者发病72小时内禁食,静脉维持营养,无呕吐及胃出血,第三天放置胃管,食物不宜过冷过热,喂食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呕吐、呛咳、甚至窒息。

6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热情的关怀、安慰和鼓励。克服患者急躁、犹豫、恐惧的心理,仔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不良变化,帮助其稳定情绪,使患者配合治疗,度过危险期。

7 康复训练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早起协助患者翻身,以健侧在上为主,尽量减少仰卧。病情稳定后,可以采取床上被动运动、按摩,翻身、步行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时,训练患者洗脸、刷牙、进餐。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5

【关键词】 心肌梗死;左心衰竭;护理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笔者收集22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翼城县人民医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衰竭患者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2~76岁,在以心肌梗死入院后,发生心衰平均时间为1~3天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大多位于广泛前壁,经积极抢救和完善护理措施,抢救成功20例,死亡2例。

2 护理措施

2.1 休息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端坐位、半坐卧位,加强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如喂饭、喝奶、大小便护理。限制探视,减少不良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待心衰控制后,可逐渐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床边活动,同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胸闷、气短、出汗等症状,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应延长卧床时间。

2.2 氧疗 给予高流量吸氧6~8 L/min,并给予20%~30%酒精湿化,使肺内泡沫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以利于改善肺泡通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氧疗的目的,以取得理解、支持、合作。

2.3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心律、心率、体温、血压、尿量、心电图改变及患者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和血氧饱和度,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促,是否咳粉红色泡沫痰等,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输液速度注意液体入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2.4 药物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严格遵医嘱用药,为抢救生命或进一步做PTCA奠定基础和争取时间,护士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用药效果、副作用等,如应用利尿剂,应注意定期抽血检验电解质,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5 心理护理 护士应重视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积极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提供有关治疗信息,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6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9-02

皮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主要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行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良、恶性肿瘤,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1],专业的术后护理进一步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疗效。我院应用PVP治疗椎体病损,同时加强了相应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01月至2011年03月我院应用PVP治疗椎体病损病人58例,年龄60岁~88岁:骨质疏松行压缩椎体骨折37例,椎体血管瘤3例,椎体骨髓瘤5例,转移性椎体肿瘤13例,患者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前均进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做好病人及病属的心理护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指导怎样配合治疗护理,每项操作需细致、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及护理,提高患者依从性。去枕平卧3~4小时,背部垫枕,保持腰部生理曲度,使之舒适;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同进食纤维素类食物预防便秘。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卧床期间应注意翻身、拍背以防压疮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2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椎体成形所用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后有使动脉血压一过性下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亦有关骨水泥导致心搏骤停的报道[2];对并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咳嗽、咳痰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术后不易咳痰,应鼓励患者深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发热,最常见,多考虑为骨水泥聚合产热会引起炎症反应所致,鼓励患者多饮水,可给予温水、乙醇擦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②疼痛,骨水泥加固病变椎体,术后有很好的镇痛效果,术后应及时停用镇痛药物,以利于评价手术疗效;如一过性疼痛加剧可遵医嘱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亦有可能发生骨水泥渗漏性疼痛,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做相应的处理;术后一般疼痛都在48小时内缓解,恶性肿瘤患者可能无效,本组中3例转移瘤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③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是在骨水泥灌注过程中穿刺针与椎体静脉相通或骨水泥过稀、注射量过快时致骨水泥渗漏进入椎体静脉后回流所致。护士应密切观察,不明原因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发绀、剧烈咳嗽等症状,应想到肺栓塞,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④骨水泥外漏,骨水泥外漏与注射量有关,严重骨水泥漏入椎管可灼伤神经,压迫硬膜囊引起截瘫,故术后6小时内注意观察病员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足趾活动度,如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水泥渗入椎管,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消失。

2.4 伤口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遵医嘱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1-2天,预防感染发生;观察术区敷料、渗血较多,告知医师换药。本组无1例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2.5 功能锻炼。早期可在床上做一些肢体的屈伸运动、大小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肌肉按摩等,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术后2~3d可用腰围保护腰部下地行走,需有人陪护以防摔倒,避免弓背坐立和长时间坐立。术后3~5d起,指导患者逐步进行背伸肌锻炼,采用仰卧抬臀举腹方法进行。以后进一步采用俯卧位半“飞燕式”后伸脊柱进行背伸肌锻[3]。术后功能锻炼总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6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多增加饮食中维生索及钙质摄入,同时辅助钙剂治疗,长期服用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嘱患者继续坚持腰背肌锻炼,但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其他椎体骨折。术后6周内不要提重物,3个月内避免弯腰及做加重脊柱负荷的活动。

3 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加强护理,术后平卧24小时后下床活动,术后48小时完全缓解43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手术有效率94.8%,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效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椎体高度维持良好,肿瘤椎体无明显进展。

4 小结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属于脊柱微创手术,应用该技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损创伤小、即刻加固、止痛效果快速而有效、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及长期卧床并发症,尽快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而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保障了疗效、降低了风险。

参考文献

[1]Murphy KJ, Deramond H.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disease. 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00.Aug;10(3):535-45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7

女性尾骨骨折所致的直肠前突(Rectocele,RC)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女性由于直肠阴道膈薄弱,长期在粪便的压迫下向阴道内凸出,粪块积存于前突内,从而引起排便困难[1]。此类病例少见报告,而临床病例有增加的趋势。我院肛肠外科自2000年3月~2007年3月共完成尾骨骨折切除、直肠前突修补术5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0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肛肠外科手术治疗的女病人58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5岁。均有外伤史,尾骨为陈旧性骨折,长期压迫直肠,主要症状为疼痛,阵发性或持续性排便困难,下坠感,久坐或骑自行车时加重,休息后好转。

1.2 手术方法 均为硬膜外麻醉,尾骨切除时患者为俯卧位,双下肢下垂、外展,显露尾骨;直肠前突修补术患者为右侧屈膝位,以显露。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切除尾骨骨折部,修补薄弱的直肠阴道膈。

1.3 结果 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平均手术时间1.5~2 h,平均住院5~9 d,术后无感染,次日排便正常。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常规做血传五项、凝血四项等检查,以便根据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常规做排粪造影。术晨禁食水,清洁灌肠2~3次。

2.2 巡回护士配合

2.2.1 病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直肠向前突起,致使排便困难。且患者均为女性,病人往往对手术充满恐惧,担心手术意外、隐私的暴露等情况。巡回护士于术前1 d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安慰鼓励病人,介绍成功经验、手术方法及配合,交代术前注意事项,检查皮肤准备情况[2],选择血管,讲解配合麻醉的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术前排空尿液,防止术中压迫膀胱。介绍手术过程及术中改变的配合,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患者精神尽量放松,情绪稳定。

2.2.2 仪器物品及环境的准备 常规普外器械、喇叭状镜及后颅凹牵开器。手术间备麻醉机、监护仪、电刀、吸引器及急救药品、器材等。手术前0.5 h调节室温,使手术在安静舒适环境下进行。

2.2.3 安置 协助麻醉师施行硬膜外麻醉后,在手术床相应部位预先放好垫,协助病人取俯卧位,头面部侧向一边,以利于观察病情变化。摇低手术床尾部70°,使患者双下肢下垂、外展,手术床背板摇低20°,防止病人下滑,将手术床高度调节至术者舒适水平。

2.2.4 术中配合 术中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参数,肢体受压情况,尾骨切除术毕,与麻醉师配合将患者改变至右侧屈膝位。手术完毕后,护送患者回病房,交代患者去枕平卧6 h,大便时避免用力过大,防止伤口渗血。

2.2.5 术后探视 手术后护士到病房看望病人,了解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渗出,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有何建议等。

2.3 器械护士配合 术前了解患者病情,熟悉拟定的手术步骤,将常规器械和专用器械分开,按手术顺序摆放,以方便取用。

1)常规消毒铺单,干纱布1块协助贴膜,切皮至皮下,递电刀行骨膜下分离,干纱布止血。

2)后颅凹牵开器牵开切口,显露骨折部位,递有钩止血钳夹持骨折部,电刀切除骨折部,电凝止血,骨锉磨平边缘,常规缝合切口,敷贴覆盖切口。

3)改变。巡回护士摆放好右侧屈膝位后,器械护士协助术者消毒,肛周碘伏消毒,后进行肛管、直肠消毒,严格配制硬化剂,递喇叭状镜,将有硬化剂的注射器递与术者,止血钳夹持纱布止血。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手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告知病人注意保护切口,排便时切勿用力过大,排便后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4.2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切口有无渗出及疼痛情况,遵医嘱给予及时处理。

3 讨论

1)患者术前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护士要给予足够的关心。

2)巡回护士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察看肢体受压情况。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3)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物品准备充分,严格掌握硬化剂的配制,以便术中迅速配合手术,防止因准备不足而延误手术时间。

4)由于此手术较特殊,术中需改变,应防止患者坠床。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杜绝感染的发生[2]。

尾骨由骶尾韧带连于骶骨,在遭到直接外力的情况下,可致尾骨骨折,女性尾骨骨折后可致直肠前突,引起排便困难。此病例不易诊断,须指检与排粪造影相结合,通过手术切除尾骨骨折部,修补薄弱的直肠阴道膈。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主编.盆筋膜和盆会阴间隙.大肠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8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常常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及突发心搏骤停,危及患者生命[1]。由于广泛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坏死,患者心电图出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如不能及时诊断与治疗,预后差[2]。加强临床观察、及时救治与护理,是提高重症心肌炎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012年12月我科成功抢救1 例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和护理后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3岁,因胸痛、胸闷伴发热5 d于2012年12月24日收入CCU。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心前区压榨性胸痛伴胸闷,不伴有肩背部及上肢放射痛,入住当地医院4 d,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保守治疗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急转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1 ℃,脉搏54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 110/80 mmHg(1 mmHg=0.133 kPa)。急查生化、肌钙蛋白(定量):乳酸脱氢酶2150 U/L,肌酸激酶1299 U/L,肌酸激酶同功酶44 U/L,超敏肌钙蛋白8.89 μg/L,D-二聚体4.22 μg/ml。心电图示Ⅲ度AVB、逸搏心律、广泛导联ST-T改变,V1~V6导联R 波递增不良。心脏彩超示左室心肌肥厚、室壁运动不协调、前侧壁运动减弱,左房增大(50 mm),射血分数50%。遵医嘱给予氨茶碱,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心功能和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12月26日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即刻给予心脏按压恢复,心电监护可见最长间歇达3.8 s,心脏停搏后出现室性逸搏心律;此后1 h内患者多次出现心跳骤停、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与家属沟通后,急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和冠脉造影术,结果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大致正常,左室造影亦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急查柯萨奇病毒IgM(+),诊断进一步明确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之后患者相继出现急性肺水肿、心功能不全,经营养心肌、强心利尿、抗感染、大剂量激素冲击之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由于患者病情重,临时起搏器置入2周,自主心律仍未恢复,心电监护一直为起搏心律,为防继发感染,病情需要,患者于1月8日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1月28日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2护理

2.1病情观察与急救护理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迅速判断病情,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心脏供血暂停3 s以上可发生近乎晕厥,5 s以上可发生晕厥,超过10 s则可出现抽搐,即阿斯综合征。患者心电监护示Ⅲ度AVB、逸搏心律,严密观察心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发现缓慢心律失常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处理。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丧失、抽搐,护士都能及时发现,及时予心脏按压的同时通知医师,积极配合医师抢救。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采用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路,保证急救药物的应用,维持有效循环。在患者床旁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材如气管插管、呼吸机、除颤仪、吸引器等,以便急救时使用。

2.2安装起搏器手术的护理

2.2.1安装临时起搏器手术的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安装临时性心脏起搏器的必要性,术中的大致过程、方法、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示波变化,注意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头晕等症状。术后加强起搏器管理,妥善固定临时起搏器,每班护士都密切观察导管固定情况并进行交班,保持导线平整,勿受损、扭曲,以防滑脱而牵拉导致电极脱位,告知患者右下肢制动的重要性。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定时局部换药。严密观察有无心前区疼痛、心脏起搏失败、原心律失常复发及呃逆、肌肉抽搐、不明原因的低血压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以防心律失常、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2.2.2安装永久起搏器手术的护理术后24 h绝对卧床,术侧肩关节及上肢制动,取平卧位,禁止右侧卧位,以防电极脱位。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情况,注意有无渗血、血肿,给予沙袋压迫6 h,并妥善固定,以防滑脱,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的心率与起搏频率是否一致,有无起搏信号。术后切口换药,防止切口长时间暴露,加强环境消毒,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切口处有无红肿及有无囊袋积液,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7 d切口愈合良好可拆线。指导患者术侧上肢避免抬高、外展及摆动,以免电极脱位。鼓励患者术侧肘关节及腕关节做主动动作,每小时握拳5~10次,肘关节屈伸5~10次,促进术侧上肢血运,72 h后指导患者进行肘、肩关节的伸屈、内旋、外展及轻度的提肩活动,做小幅度活动,每天4次,每次5~10 min。

2.3用药的护理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合并症较多,药物应用品种多,包括镇静药、强心利尿药、血管活性药、激素、丙种球蛋白等。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疗效及不良反应,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血管活性药物用输液泵或注射泵准确给药,注意保护血管,随时检查静脉置管处有无异常,防止药液外渗,并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丙种球蛋白能提供病毒的特异抗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状态起调节作用[3]。输注时单独开通一路静脉,输注速度宜慢,输注后给予呋塞米或托拉塞米静脉注射,增加尿量,减少血容量,恢复心功能。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可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失眠、骨质疏松、肌无力、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压、高血糖等。激素冲击治疗前应告知患者治疗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肤、泌尿道的护理,定时给予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严格限制探视,避免患者感染。定时翻身排背,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密切观察有无腹痛、便血、躁动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躁动、失眠,遵医嘱给予安定镇静,保持病房安静,操作中动作轻柔,保证患者休息。指导患者低盐低糖饮食,多食含钾、钙高的食物,如青菜、香蕉、桔子、虾米等。

2.4预防血栓的护理患者为急性重症心肌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静脉血流缓慢,且安装临时起搏器后术侧肢体制动,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易损伤血管壁形成血栓。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翻身时保持右下肢伸直,避免弯曲。指导并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主被动活动,主要是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每天适当按摩术侧肢体3~4次,每次20~30 min,指导患者定时活动足趾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密切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麻木等血管栓塞现象。住院期间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效果最好[4]。

2.5休息与饮食卧床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最好方法,也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措施[5]。在急性期伴有并发症、心肌酶学增高及严重的心律失常时应卧床休息3个月以上,向患者解释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患者病情稳定,心功能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后,给予适量活动。保持病房安静,严格限制探视,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急性期协助患者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逐渐到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及家属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如鸡汤、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心肌代谢与修复,忌食生、冷硬、刺激性食物,如韭菜、辣椒、醋等调味品等。保持大便通畅,排便勿用力,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协助。

2.6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成人暴发型心肌炎不可忽视的护理工作。本例患者由于突然发病,住院时间长,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每次抢救后患者都非常焦虑和恐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主动地关心、安慰、鼓励患者,告诉患者疾病的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只要配合治疗,症状会逐渐缓解直至完全康复,并向患者介绍同种疾病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认真听取患者的诉求,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动员家属给予大力支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2.7出院指导(1)出院时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休息,3~6个月可恢复部分或全部轻体力劳动,1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加强营养,多食蔬菜和水果,增强机体抵抗力,按时服药,定期复查。(2)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集中的场所,感冒后要及时对症治疗,以免病毒感染迁移。(3)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告诉患者避免在强磁场、强辐射、高电压的环境,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数心率、脉搏,当心率小于设置频率每分钟5次以上或有胸闷、心悸不适,及时就诊。(4)建立起搏器随访卡,定期随访。

3讨论

急性重症心肌炎较少见,约占病毒性心肌炎的5%,为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脏炎性病变[5]。当直接作用于心肌组织的病毒毒力较强或随之发生过强的自身免疫反应时,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面积的心肌细胞严重损伤,包括心肌细胞广泛变性、溶解、坏死伴炎性细胞的浸润。大面积心肌变性、坏死可在短时间内使心肌酶谱升高,引起心绞痛样胸痛。该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心电图及临床症状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极易误诊。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及时为患者作出了正确的诊断,为患者急救赢得了时间。此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急救技能、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预见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能力,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唐中建,王金龙,罗燕,等.暴发性心肌炎反复心搏骤停8次抢救成功1例[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91-192.

[2]王海涛.病毒性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152.

[3]田宏,黄国英,高宏,等.小儿暴发性心肌炎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4):381-382.

[4]王思茹,赵天群.补肾祛瘀汤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06Z):1663-1664.

[5]杨英珍.病毒性心脏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0.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2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后,在外力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而引起腰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居多,发病率、复发率高,临床上以腰4―5和腰5―骶1之间的腰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一是保守治疗,二是手术。我科绝大多数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法,患者痛苦少,疗效显著。我科从2006年4月―2010年4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7例,全部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腰椎牵引、针灸、理疗,在治疗中进行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康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87例病人,男274例,女113例,年龄23岁―69岁,均经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以腰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2治疗方法:分别选择性接受卧床休息、药物治疗、腰椎牵引、推拿按摩、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

2. 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的职业,了解其有无外伤史,观察其生活习惯,同时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和肢体麻木的变化及生理反射功能恢复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患者腰痛的病程、病因、症型,以便提出更完善的护理措施。

2.2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环境应安静、安全、舒适,阳光充足,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对流风,尤其患者腰部切忌吹风受寒,居住地保持干燥通风,卧床休息时腰椎间盘压力可降低70%,急性期应严格卧硬板床休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基本原则。卧位时腰椎的载荷最小,腰间盘承受的压力最小,腰背肌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有利于椎间盘周围静脉回流,去除水肿,加速炎症的消退,待症状缓解后可带腰围下床活动,患者起床时侧卧位起床较安全,不易引起疼痛。同时患者应避免俯卧以免诱发疼痛,协助患者翻身时,注意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2.3 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及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长时间折磨病人,严重的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一般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人体脊柱局部的解剖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发病疼痛的规律性,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如指导患者的阅读文艺书籍,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以转移注意力,并同时介绍相关疾病治疗方法及成功经验,消除病人紧张烦躁情绪,减少顾虑,保持乐观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4 饮食护理:选择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及钙的食物,忌辛辣、烟酒。

2.5 推拿按摩的护理:现代研究认为推拿按摩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推拿按摩可以促使突出髓核回纳,调整后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在异常结构的走行,推拿按摩还能提高腰椎周围肌肉及其筋膜的代偿能力,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推拿结束后令患者仰卧硬板床休息15分钟左右,腰部可用腰围固定。告知患者推拿后2-3天有腰痛加重的反应,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的原有损伤记忆不断被唤醒有关,以后腰腿疼痛减轻,以免患者产生不应有的思想顾虑。

2.6 腰椎牵引的护理:牵引治疗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腰椎牵引可通过拉开椎间隙来降低椎管内压力,有利于椎间盘周围静脉与淋巴回流,促进椎间盘的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牵引前向患者介绍腰椎牵引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牵引结束后,嘱患者卧床休息,腰部以腰围固定,指导患者不要急于坐起,可先向健侧卧,然后慢慢下床,以免突然坐起后腰椎位置改变致疼痛加剧。告知患者经腰椎牵引,疼痛状况减轻后,要加强腰背肌锻炼,继续佩戴腰围以保持腰椎的稳定性,确保牵引效果。

2.7 功能锻炼的护理:急性期:急性期的功能锻炼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在卧床期间指导和帮助患者坚持作四肢活动锻炼,可以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增强肌体血液循环功能。另指导患者每日做腹部按摩,可增强腹肌肌肉张力,减少腹胀、便秘的发生。 恢复期:恢复期患者可在腰围的保护下适当下床活动,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能增强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的不同,选择各自适宜的动作和运动量。如:五点支撑::病人仰卧于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坚持片刻再慢慢躺平,反复练写。三点支撑:五点式练熟了再练习三点式,仰卧,双手抱于胸前,以头和双足为支点,用力将腰腹挺起,坚持片刻,再慢慢躺平,反复练习。飞燕点水:俯卧位,头、双手、双腿同时努力向后伸,最后全身翘起,仅胸腹着床,形式飞燕式。坚持片刻,慢慢放松,重新俯卧于床上,休息片刻,反复练习。倒退走路:选择比较宽阔的地方,自然地倒退走路,要求全身放松,两手自然摆动,双下肢交替摆动,以髋关节运动为主,膝关节尽量伸直。 功能锻炼要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动作由慢到快,幅度有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量由小到大。

2.8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多休息,卧硬板床,避免重体力劳动,不负重,不骤然弯腰。起床后及工作前适当的活动腰部,以增加腰肌和脊柱关节的灵活性。指导患者正确的站、行、坐、下蹲拾物和系鞋带等姿势,改变不良习惯和姿势,减轻脊柱负重。注意腰部及下肢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及天气变化时更应注意,夏季应注意合理使用空调,切忌空调的冷风正对着腰部及后背吹送。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热量,富维生素及钙的食物,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告知患者定期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病程迁延较长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及中西医护理,大部分患者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可以改善或消失。护理人员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情绪,指导合理饮食,教会患者各阶段功能锻炼方法及技巧,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对于恢复健康,防止复发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篇10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老年人骨折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临床逐渐增多[1]。本院骨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住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7例,采用卧床垫枕、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相结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病人中男14例,女33例;年龄53~87岁,平均71.5岁,致伤原因:跌伤18例、搬运重物11例、坐车颠簸9例、锄地、拔草等4例、自主弯腰过程中3例、不明原因2例。住院时间7~35d,平均19d。

1.2 临床特点 病人均有腰背疼痛,脊柱活动障碍和局部压痛,绝大多数伴有腹部坠胀感。X线、CT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和退行性变,骨折部位为T7~L5,单个椎体骨折35例、多个椎体骨折12例,均为单纯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1/4~2/3椎体厚度。

1.3 疗效评定 根据病人主诉疼痛程度,腰部坠胀感,脊柱活动及X线、CT复查椎体压缩度变化情况分级计分。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1年分别评定疗效。出院时脊柱活动一项不参与评分,总分7~8分为优,5~6分为良,<5分为差;6个月~1年总分9~10分为优,7~8分为良,<7分为差。

表1 分级计分表

临床表现评分2分1分0分腰背疼痛无轻度明显腰部坠胀无轻度明显脊柱活动不受限轻度受限明显受限局部压痛无轻度明显椎体压缩改善无改变加重

出院时此项不参与评定,评分及总分标准均扣除2分。

出院时47例病人疗效评定,优2例、良27例、差18例。随访6个月~1年31例,其中优13例、良15例、差3例。从两次疗效评定来看,6个月~1年后疗效明显高于出院时。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病人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突发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加之知识缺乏,易出现焦虑、忧郁、悲观、消极情绪,丧失治疗信心。针对病人心理状态,除给予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外,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家属工作,与家属共同安慰病人,解除其顾虑,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的机制,介绍治疗方法、时间、效果、治疗费用等,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专科护理 采用垫枕与功能锻炼结合的方法。目的是促进骨折膨胀复位,加强腰背肌力量,避免进一步丢骨及骨质疏松的发生[2]。病人平卧硬板床以骨折处为中心,腰背部垫一5cm高软枕,在护士及家属协助下进行挺胸功能锻炼,臀部、肩部不离开床面,使脊柱、胸腰段离床面约3~4cm,入院当天就可开始,3~4次/d,每次20遍左右,垫枕与锻炼初期,可能会出现腰背疼痛轻度加重和不适感,可根据其承受度不断调整运动量,随症状缓解可逐渐加大锻炼量,垫枕高度逐渐增高可达10~15cm。伤后1周可采用5点支撑法练习。方法:病人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伤后2~3周可采用3点支撑法练习。方法:病人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伤后3~4周可采用4点支撑法练习。方法: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伤后5~6周可采用飞燕式练习。方法:俯卧位,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软枕,头部与肩部尽量后伸,在上肢、头与背部尽量后伸的同时,下肢伸值后伸全身反弓,仅腹部着床,呈一弧形。锻炼时间一般需1.5~3个月。

2.3 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 常规给予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伤后初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加用止血消肿镇痛剂,饮食上要注意进食牛奶、豆类、鱼、海带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及粗纤维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促进钙质吸收。

2.4 并发症护理 (1)腹胀、便秘:胸腰椎骨折后,由于腹膜后水肿压力增高,刺激肠系膜交感神经,使胃肠功能减弱[3],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较差,加之卧床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易发生便秘。预防方法:①指导病人饮食上多食植物油可起到润肠作用,多食含纤维的蔬菜、香蕉、蜂蜜等具有通便作用的水果和饮品,多饮水可防止大便干燥。②指导病人每天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避免腹胀加重。方法:用掌根部按顺结肠方向由右下腹向上、向左、再向下按推,反复多次。③腹胀严重可行腹部热敷,持续肛管肛门排气,必要时灌肠。④必要时给服清宁丸、通便口服液、番泻叶代茶饮等,用药后注意观察排便情况。(2)压疮:胸腰椎骨折后由于疼痛,病人不敢也不愿翻身,加之需要绝对卧床,腰骶部及双侧肩胛部因长期受压,极易因局部缺血而产生压疮。预防方法:①常规协助轴线翻身1次/2h(肩髋部同时翻身)。②用红花酒精2次/d,按摩骨突和受压部。(3)尿潴留: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要求严格卧床,病人因不习惯卧床小便,加上因腰骶部疼痛不敢用力排尿可造成小便困难,甚至尿潴留。预防方法:①做好病人思想工作、两病床间用屏风或床帘隔开,解除患者紧张情绪。②诱导排尿。③必要时行导尿术,留置导尿时间<3d,导尿期间做好会阴护理、嘱多饮开水,以免泌尿系感染。

老年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支肺心病等合并症,同时要监测病人血糖、血压等,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预防呼吸道感染。

2.5 出院指导 从疗效评定表说明本病的治疗康复需要较长时间,由于本组病人住院时间偏短,为巩固疗效,出院时,必须给病人及家属作详细的出院指导,交待病人需继续卧床进行胸腰背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指导其使用胸腰围长期支持上身;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继续调节饮食,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3个月内禁止一切弯腰动作,更不能负重行走,不要骤然前屈脊柱,不要作跳跃动作[2]。

3 小结

胸腰段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骨伤科常见病,通过心理护理消除病人顾虑,增加信心,主动配合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简单易学,病人易接受,锻炼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4]。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也是促进钙质吸收,控制骨质进一步疏松的有效手段。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正确的出院指导,能使病人完成常规治疗,巩固疗效,是病人康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吕铁民.老年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70.

2 唐顺礼,陈静.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