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方针十篇

时间:2023-08-03 17:30:28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篇1

【关键词】新时期 党的教育方针 民生思想 高等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08-03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不但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处于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在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连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方针都有其基本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提出的教育方针。这个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坚持“又红又专”,要求我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又要学习科学知识;既要坚持革命理想,又要参加社会实践,使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这个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又要重视工人农民的作用;既要尊重脑力劳动,也要尊重体力劳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只有把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发展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的生活及其改善服务。这个教育方针还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任务提出了基本要求,即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人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获得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坚持了教育的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如果离开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教育就没有了主心骨,因此,教育必须为当代的发展大局服务,这是教育服务的基本方向。这个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的基本方法,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如果教育脱离劳动,教育离开实践,教育就无法进行,也毫无意义。这个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基本任务的完成,既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又可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三)第三阶段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7年党的十七大和2012年党的十提出的教育方针。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发展了教育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所提出的教育方针,继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既坚持了教育的服务功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强调了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既坚持了育人的基本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又指出了育人的基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它既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求立德树人两不误。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制定出了符合时展和人民要求的教育方针。尽管教育方针具有时代的烙印,因而具有阶段性特征,但是其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即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必须为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服务,必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透过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我们可以寻找到它深层次的思想,那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蕴涵的深刻的民生思想。

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

任何国家任何政党的教育方针都具有现实性和变动性的特点,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造成的。从表层来看,教育方针只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的顺时而变的结果;其实,从深层次来看,任何国家任何政党的教育方针都有其深刻的思想,以此推动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与完善,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推动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发生了连续性的发展完善。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他们服务,尊重他们的历史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维护人民利益,尊重他们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须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我们党决心消灭旧的制度那天起,就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改变人民群众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我们党更加注意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积极地从各个方面维护人民利益,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我们党极力保障和改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其中就包括教育必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民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生活好坏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表现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实际的生产及其产品的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服务的这个方向明确了,它就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的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也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人类历史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广大人民群众从此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消灭了剥削制度的根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能够获得自己应该享有的劳动成果,从而就可以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需要有人来维护和巩固它,社会主义制度同样需要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维护和巩固。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多次重申,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社会主义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出了问题,而建设者和接班人出了问题,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邓小平明确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既要育人又要树德;既要智育,更要德育。只有把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好了,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样,人民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伟大进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这个深刻的道理,它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创新性的教育,创新性的教育最能造就人才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必须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还有广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量源泉。曾告诫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同样,不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发挥人民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伟大作用。

(五)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所描述的那样: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不受分工的束缚,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想社会的美好前景,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理想目标。远大的理想目标需要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创造条件才能实现。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这个深刻的道理,它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它还要求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现阶段,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它自成体系,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灵魂。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灵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作为灵魂,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三、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好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发展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要根据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变化,不断地对高等教育进行院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不断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条件,解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生活需求会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呈现出来。我们不能扼杀人民群众正当的生活需要,只能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只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合理,调整滞后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落后于他人,适应不了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变化。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基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对高等教育不断地进行院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二)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社会制度和人力资源的保证。在当代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我们这个社会制度有生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旦中国走了回头路,重新回到私有制社会,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就无法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任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肩负起来,因此,对于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刻都不能放松。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要求,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等。青年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前途之所在,高等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我们只有坚持党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才能保证我们的青年学生政治原则坚定、思想理论先进、专业技术精湛,他们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社会制度和人力资源的保证。

(三)高等教育必须对所有的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人作为人的最高理想的状态。从现阶段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可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高等院校的学生都必须既要学习自然科学,又要学习社会科学;既要有理性思维,又要有感性思维;既要有课堂学习,又要有课外学习;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践学习;既要有动脑的能力,又要有动手的能力;既要有德育和智育,又要有体育和美育;既要培养智商,又要培养情商;等等。实施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而是要针对所有的学生。我们的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只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8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7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1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9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6

[7]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LX531)

高等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67-02

近些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诸如乌鲁木齐市“7·5”等事件,危害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新疆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高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已是迫在眉睫。

一、内涵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新疆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结合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把握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新疆高校的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便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好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新疆环境的熟知是抓住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地方。新疆是中国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新疆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除了这些环境的因素以外,还有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新疆高校的很多民族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和闭塞的村子,到了大学校园后对所见所闻及其现状心里会有落差感: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才华、社交等能力都平平的学生,在汉语语言的学习方面会有些难度,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就是要对新疆高校的大学生,特别是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和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和探讨,必须针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侧重的教育内容和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达到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

二、必要性

为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了新疆的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针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把握新疆的各种环境和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新疆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地区,政治环境、民族方面和历史背景等都有其特殊之处,了解这些大背景,熟知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助于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有效性建议,让政策出台后尽量向着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思想而努力。

第二,有助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古人云:“先思而后动”,或“谋定而后动”,讲求的就是行事的目的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可以加快办事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少做无用功。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中有了工作的大方向,行动上不知不觉就会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这就好比在黑夜的海上航行的掌舵者们,只要围绕远方那闪闪的灯塔射出来的光,总会找到回家的路。

第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针对性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加强做事的时效性。对待新疆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结合新疆的实际,不能照搬内地发达地区的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就新疆而言,南疆与北疆还不同,地区和地区间也不同。新疆高校针对性的研究会显现出该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路径探析

强调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表明党和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已经重视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发现问题后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对策。

第一,明确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区别。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教学的重点内容、教育的用语等等方面与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不同。正是这些方面的不同构成了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特殊性的问题,所以强调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能照搬内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否则只会大而空,实效性会越来越差。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与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以区别,也要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者所面临的周边环境、教育者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的一些特殊内容、教育者的素质等方面的不同。”[1]这些不同既包括了与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也具有一些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

第二,从地方性课程设置入手。

新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是开设地方性课程的主要方式,目前新疆高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民族理论和新疆地方史》、《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五门课程,据相关报道反映,这几门公共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们来说都是“混日子”,只为求个学分,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看别的书、写别的作业、聊天、玩手机等等,做什么的都有。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功能无法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很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政治理论课任教老师都在一直努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例如: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改变授课方式,较多地和学生互动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依然任重道远。

新疆高校的地方性课程设置要在针对民族学生和新疆这一特殊环境的基础上着手,形势政策教育课程要继续加强。形势政策是反映国外和国内的重要信息课程,在教材的设置上应重点添加新疆与其他地区、与周边国家、南疆与北疆等关于新疆的形势及其国家对新疆出台的政策,让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家乡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其他支持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变化,激发出爱国爱疆爱家的情感和作为新疆大学生对国对疆的高度责任感。

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要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近些年来,新疆各大高校响应党和国家及教育部的号召,开始组织人员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进行了解和观察,坚持“三贴近”原则,产生一些积极作用,收到了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疆高校及其实际工作者要认真为大学生做实事,坚持“三贴近”原则,可组织专门人员,跟踪式了解并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现状、道德追求、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并写出真实、有效的调查报告,对调查结果作出评价和奖励。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变不良思想,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除了加强学校教育外,还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等多种教育渠道。可以组织人员到一些民族学生家里进行交流和关乎实际的引导,让其家长从思想上也能逐渐改变对党和国家、对新疆、对民族和对宗教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认识,增强其家长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正确认识。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日常生活中”[2],而这正是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现在努力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方针篇3

关键词:微课制作;中医教育;针灸学;教学

一、引言

微课主要用以讲授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相对独立的知识点[1]。随着电子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2]。中医药学教育一直是以传统讲授型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及理论深奥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中医药教育一直渴望着应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3][4]。随着微课教学形式在教育行业的开展与推广,本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一系列针灸学教学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方法,应用与本科教学及课堂辅助教学效果显著,现予以论述如下:

二、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理解,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这是国内第一个微课定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定义。紧接着多个学者也对微课定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5]。而对于微课的定义专家们的共识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炼、目标明确,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②微课载体主要为视频,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③微课本质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或微小课程[6]。

三、传统针灸学教学的特点及与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针灸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综合类课程[7],在教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8][9]:①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致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②教学重点偏移:实践操作内容少,操作教学效果不显著;③教学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深,课堂气氛沉闷;④教学范围局限: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达标。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成长[10][11]。

本研究教学团队通过对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与针灸学教学有着诸多可结合点,微课的教学模式的融入可改善传统针灸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微课教学主要以碎片化知识点的教学为主,针灸学的教学知识点全面,多种技能操作相互独立,因此,拆分针灸学教学中的知识点,简化教学内容对于学习重点、疑难点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微课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在多媒体教学元素的影响下,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兴趣更浓。最后,微课可在多种移动终端上应用,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教学团队根据针灸学教学中各章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课系列,在针灸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四、针灸学微课的设计

(一)针灸学教学内容的选题

微课一般都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核心概念、单个知识点、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也十分清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12]。因此,针灸学微课的选题要在众多的针灸学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予以重点解答。例如在针灸学教学中针刺风险较大的腧穴的针刺方法是难点及重点,针刺时需要对慎刺穴位的局部解剖及针刺方法做重点讲解。针刺慎刺穴位知识点在针灸学教学中常常因为是多学科交叉,讲解过程中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穴位主治特点、穴位解剖、错误刺法、正确刺法融合到一个短小的视频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二)针灸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确定微课主题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导入主题,也就是用新颖的方式将主题内容引入,这个过程要具有启发性或者吸引力,能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一般都采用提问式、案例式、故事式等方法[13][14]。在医学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常常具有优势,在引入主题时注意要尽可能快地进入正题,避免拖泥带水。其次为主题讲解,也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讲解主题,突出主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习。最后为小结,也就是通过多种多媒体素材对主题知识点进行重新总结与强调,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小结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特别是微课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微课的兴起在中医教学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然而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保持着自身特点,盲目地追求时代热可能并非好事,容易丧失自身特点。面对认可与质疑,本研究教学团队认为我们中医学教育界应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微课,看清微课的本质内涵、优势与短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将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做详细有逻辑性的设计,这对中医药教育顺应信息化教育时代而又不失自身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3]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微课”在中医妇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资讯,2016(14):121+123.

[4]李会丽,杜琰,张春强,等.“药用物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7-89.

[5]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7]张秦宏,孙忠人,岳金换,等.基于能力培养的《针灸学》教学改革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3(10):2498-2499.

[8]宋厚盼,黄惠勇,凌智,等.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7):95-97.

[9]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131-1134.

[10]孟培燕.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中国针灸,2005(7):501-503.

[11]朱英,陈日兰,杜艳,等.《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2(5):124-125.

[12]魏晓燕,杜荣.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7):67-72.

高等教育方针篇4

一、在培训内容上提高针对性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要按照《条例》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职责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立足于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等素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突出教育培训内容的政治性。学习政治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想要抓好干部的理论培训,就必须根据《条例》规定的相关内容,用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比如,目前各级都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干部教育培训就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开展,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培训就会失去意义。二是要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服务性。一方面,干部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开阔干部视野,提高干部执政能力,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就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否则,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既涉及培训对象的选调,又涉及培训经费的开支;既涉及培训队伍的管理,又涉及培训基地的建设,等等。如果没有各级党委的重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而培训工作要引起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就必须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当前,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参训干部的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情况,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合理设置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对于政治理论培训内容的确定,要坚持与实际相结合,面对现实,贴近生活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克服贪多求全的弊病,删减一些陈旧、不合时宜的内容,着力在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的掌握及运用上下功夫。对于各种知识和能力培训内容的确定,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和干部自身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对机关干部,要侧重现代管理、组织人事、公文处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技术等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要侧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对企业干部,要侧重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

二、在时间安排上提高针对性

干部教育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在时间的安排上,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来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坚持“三为主”。根据干部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要点整理成自学提纲,以岗位自学为主;根据干部晚上时间多白天时间少的特点,开办“夜校”建立“夜学”制度,坚持以晚上培训为主;根据干部假日时间多平时时间少的特点,将大规模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星期天和节假日培训为主。二是合理确定培训时间。按照培训对象层次的不同,确定培训时间的长短。对领导干部,为不影响正常工作,一般应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对青年干部,应坚持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干部,多采取半脱产的形式;对农村干部,采取短期轮训的方法,培训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三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为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探索采用学时学分制度。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自选式菜单”课程,由干部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实行个性化培训,满足干部的不同层次需求,把《条例》五年内必须参学参训三个月的要求,采取分段、分散学习的方法,通过累计学时学分的办法抓学习效果的落实,五年内达到规定学分即算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培训模式上提高针对性

高等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慕课;传统;高等教育;冲击;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传播途径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人们更为倾向利用网络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被称作规模较大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慕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极强的冲击,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若是高等教育无法认识到慕课的自身价值,无法与其一起和谐发展,就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下降。因此,相关教师需要针对慕课的出现选择科学的应对策略。

一、慕课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

(一)对教学模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很多教师仍然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及设计都由教师把握,教师自身具有主动权,而学生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自身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体现。而慕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彻底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确保高等教育不再受地点、时间的完全控制,可以让学生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对教学评价的冲击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中,都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很少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评价中,也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范围就会较小,评价方式也会较为单一,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难得到科学评价。而慕课则可以给予学生较多的自,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进行评价,保证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拥有较多的话语权。

(三)对教育成本的冲击

高等教育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一些学生由于难以负担教育成本,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高等教育的高成本相比,慕课基本为免费性质的教育。学生可以在慕课的相关系统中进行注册,等到注册成功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此外,慕课的相关教学资源均为在线性质,学生也无需购买教材,有效降低了教育成本。

二、高等教育应如何直面慕课的冲击

(一)转变观念

在慕课带来冲击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当作教育中心。慕课的基本方向为“以学为本”,学生可以有效参与教学,互动性很强。因此,高等教育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并且设计师生互动的相关问题,也要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学生才是教育主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这样才能确保高等教育的科学转型。

(二)在教学中合理引入慕课

为了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与冲击,高等教育教师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引入慕课,让慕课成为高等教育课堂的构成部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某高等教育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慕课,该教师在上课前会让学生去慕课中找到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学习,让学生将存在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该教师在授课之前,也会观看慕课上的相关教学视频,并且研究慕课视频中的重点问题,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利用慕课进行了课前预习,该教师针对学生在慕课中存在的疑难点进行了重点分析,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及时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慕课的有效结合,进而提高了高等教育的相关质量。该教师发现,将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之后,不仅确保了学生的预习效果,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帮助教师更为科学地认识了慕课。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将慕课与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时候,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的慕课内容,确保两者联系更为紧密,避免出现严重的脱节,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慕课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效果。

(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基本都是针对全班同学开展教学,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及实际情况等开展教学,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但是,学生在应用慕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水平、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课程,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辅导。因此,教师在高等教育中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前,信息技g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有效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大数据技术被用于我国的各个领域之内。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筛选,包括学生的过往成绩、知识基础构成、学习兴趣等,并且对上述信息进行科学整理,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具体的接受能力等,之后需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各个层级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教师也能更好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

三、结语

慕课是全新的在线教育模式,与传统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自身存在明显的优势,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冲击。慕课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变革,虽然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发展机遇。此外,虽然慕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仍然离不开传统教育方式。因此,只有将传统高等教育与慕课相结合,共同发挥两者的应用优势,才能确保高等教育与慕课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方君,邵杰.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袁进霞.慕课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6(26).

高等教育方针篇6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执行失真

自2005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获得了新的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办学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执行结果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这些偏差和失误本文统称为政策执行失真)。正视这些偏差和失误,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和纠正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将有助于就业导向办学方针更好地贯彻实施,从而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执行失真表现

(一)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执行异化——就业导向成为就业率导向

执行异化是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偷梁换柱,换入表面一致、实则背离原教育政策精神的内容,政策内容、政策目标、政策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原教育政策名存实亡,内容严重失真甚至被完全替换为与原政策貌合神离的“新”政策,教育政策目标全面落空,也称之为教育政策替换。

一项政策能否成功执行,首先要看执行目标是否和预期目标保持一致,只有目标正确了,才能有正确的执行过程。从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政策初衷来看,这项方针的预期目标明确清晰,就是要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而缓解国家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所产生的失业问题,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就业导向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被转换成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刻意追求高就业率,将高就业率作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业率的提高只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却忽视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这种只关注毕业生就业数量的情况可以在就业导向方针指导下制定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可见一斑。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形成之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职业学校纷纷开始执行此方针。首先,教育部制定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整个评估体系紧紧围绕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分别设立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包括了办学方向与质量效益、基础条件与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十分全面,包含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整个评估体系中,作为反映“办学方向与质量效益”这一重要指标的“毕业生质量”指标,被硬性规定为“就业率”、“稳定率”、“双证书率”与“专业对口率”等四个数据指标。如此一来,就会引导人们用这四个指标界定毕业生质量,而就业率就自然成为判定毕业生质量的标杆。于是,追求高就业率,乃至片面追求就业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至此,就业导向就顺其自然地演变为就业率导向。就业率在职业学校评估考核中重要性的凸显,对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率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在评价考核职业学校方面,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还强调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教育对学校的就业率也是格外重视,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就业率较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对就业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部将在一段时间内对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设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暂缓备案或不予备案,以督促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这两个文件将就业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上,就业率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具有一票否决权,在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方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这种重视就业率的风向不久就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对整个中等职业教育而言,自2005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制度,并以不同方式向社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年度就业情况。其中,将就业率视为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中的重要数据之一。

在以上种种政策引导下,中等职业学校也将就业率当成了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就业率成为就业导向办学方针的最终落脚点,就业率导向已经替代了原来的就业导向,就业导向的目标发生了偏离和异化。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高居不下,看似已经实现了就业导向的目标,解决了就业导向想要解决的就业问题,但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质量却并不乐观,学生就业依然困难重重的原因所在。

(二)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执行表面化——用高就业率象征性表示就业导向的执行效果

除了执行异化,就业导向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执行表面化的现象,即就业导向只是在执行过程中被宣传一通,而未被进一步转化为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使政策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这种教育政策执行表面化也可称为教育政策的象征性执行。这种执行的结果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却能造成表面上看已经解决问题的假象。

就业导向的政策执行内容包括了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等方方面面,但是由于这些方面的执行过程和结果难以进行量化,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紧紧抓住某些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执行效果的评价,就业质量就是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之一。与此同时,在国家规定的衡量就业质量的四个相关指标(“就业率”、“稳定率”、“双证书率”与“专业对口率”)中,“就业率”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一般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业率”的高低关乎职业学校的声誉,影响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而“双证书率”和“专业对口率”却不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加之“稳定率”的统计相对困难,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一般的职业学校缺少必要的条件,难以单独承担,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实际统计过程中,就业导向的政策执行评价指标,只剩下了“就业率”这一项。只要学校的就业率高,就能说明学校的就业导向政策方针得到了落实。这种以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就业导向实施效果的做法表明了就业导向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表面化的失真现象。

(三)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执行扩大化——就业导向是谋政绩还是为学生找出路

政策扩大化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也叫做政策的附加性执行。出现政策扩大化执行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政策执行主体谋求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通常打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旗号,而不顾政策的既定目标,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行政任务,采用这种方式原本是为了促进地方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加强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支持和监督。但是,在就业导向政策目标偏离——就业导向成为就业率导向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执行行政化的方式使得地方政府政绩要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挂钩。为了不影响政绩,谋求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和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将就业导向的方针扩大化,给就业导向政策附加上不恰当的内容。例如,2011年有新闻报道,湖南永州市新田县有300名左右普通高中考生在高考前“变身”职高考生,参加对口招生,而这种做法是得到湖南省政府许可的。在湖南省的政策中普通高中生有时可以转入职高,至于什么情况下能转学,则要看当年中职生报考高职院校的情况而定。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愿意上中职的学生越来越少,能够参加对口招生的学生就更少了,2011年全市20000多名具备报考资格的中职学校学生中,只有1700多人报考高职院校,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高班后,能同时拥有职高的学籍。按照《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对就业率统计的规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对口高职院校(或专业)的可计入就业率。这不仅提高了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也为职业高中就业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但是按国家政策,这些普通高中学生原本没有资格报名参加对口招生,当地教育部门和关联学校实施普高和职高联合办学,扩大了就业导向的对象范围,把普通高中学生“变身”,通过报考审查,有谋取政绩和地方利益的嫌疑。这虽然能为中职和地方政府的就业率做出贡献,却无利于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更侵害了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生的应有利益,并没有解决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这种做法恰恰反映了就业导向政策的附加性执行的表现,正如新闻的标题一样:新田学生变身参加高考调查:谋政绩还是为学生找出路?值得我们对就业导向的执行实际进行反思。

(四)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违背性执行——虚假就业现象丛生

政策的违背性执行是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完全没有执行教育政策,或视教育政策不存在,在执行中完全与之背道而驰。在就业导向政策的异化基础上,就业导向进一步出现违背性执行的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办普通升学班,但是就业率统计时或是没有将这部分学生纳入总的毕业生数来统计,或是将被上一级学校录取的毕业生也算作是已经就业。例如,山东烟台市将考取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也纳入就业率的统计范围。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将学生的推荐实习、顶岗实习也算作是学生就业,还有的学校要求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找企业在就业协议书上盖个章就能当做已经就业来统计,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心照不宣的事实。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就业导向的具体政策不断引导学校追求高就业率,行政压力过重,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高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采取虚假就业率的对策。长此以往,就业导向政策的实施只能是南辕北辙。 转贴于  正确认识就业导向的政策失真表现,是进一步分析其失真原因、寻找解决策略的基础。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只有正确认识政策失真的种种表现,并对政策失真的种种表现进行恰当地归类,才有可能把握其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

二、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导向政策自身的缺陷,二是政策执行者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本身具有缺陷

1.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目标要求过高。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力争解决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单靠职业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达到这个目标。所以将就业这一艰巨的压力完全转嫁到职业学校的身上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不仅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就业需求调查、专业设置调整、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和就业质量追踪调查等工作,在没有政府协调支持、缺少专业机构服务的情况下,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职业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正是因为如此,职业学校在就业导向的执行过程中,才不得不将就业导向的目标暗自替换,出现目标替换、执行表面化等现象。

2.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资源投入不足。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包括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教学设备、实习实训设备落后是不争的事实。经费是一项改革的经济基础,缺少了充足的经济拨款作为诱因和保障,政策改革很难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改革力不从心。信息资源包括政府应该提供的信息和需要学校积极获取的信息。地方政府没有起到提供市场劳动力变化的及时信息,而职业学校也很难对此进行宏观把握。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就业导向的实施者之一,还很难得到权威资源,其学校教学经常要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缺少自主权。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上,教学秩序常常受到企业用工需求的干扰。因此,资源投入不足是导致就业导向执行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对就业导向执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考虑不足。就业导向办学方针的执行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诸如传统文化观念、企业支持配合的力度、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等,在制定就业导向办学方针时,不能充分考虑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也会导致就业导向办学方针的政策失真。在就业导向的执行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教育占据着牢不可摧的主体地位,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得不沦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依旧作为低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层次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社会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就业层次、就业方向的不认可导致了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无法深入人心。企业本该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一股积极的力量,可是在就业导向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使得原本社会责任感就不高的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参与其中,最终导致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台“独角戏”。劳动力市场变化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风向标,就业导向的政策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及时掌控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情况,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却恰恰缺乏这种能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方针执行者的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执行者的认识缺陷。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开展已经有了近9年的历史,但是政策执行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官员、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认识还存在缺陷,他们把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片面理解成为提高学校甚至地区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由于教育行政官员和中职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没有充分认识客观环境对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下,贸然接受完成就业数量指标的行政任务,这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政策出现执行失真。

2.就业导向政策执行者和制定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执行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政策失真的重要根源。就业导向方针的执行者,即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中职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中职生身兼执行者和目标群体双重角色,他们处于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学校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矛盾之中。就业导向的执行者也是其相关利益主体,他们在这个政策中有着各自明确的利益目标,教育行政人员追求政绩,企业追求利润,中等职业学校追求的则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生追求的则是更完善的教育和更体面的职业。

但是,当就业导向的方针目标被确定为达到一定数量的就业率时,地方及学校在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就业质量的情况下,只能片面追求就业率,甚至采用虚报瞒报的方式,保住中等职业学校的利益,维持学校及其专业的生存。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是政策执行者在面对利益得失时岗位责任意识不强或缺乏造成的。

3.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监督检查不力。在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监督检查不力是一个普遍突出的问题,就业导向政策的执行亦是如此。这主要表现在:就业导向方针政策的执行缺乏具体切实的监督检查计划和措施;没有建立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上级对下级的执行情况不能及时准确把握,下层执行者缺少向上级反馈执行情况和问题的途径;对于不能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执行者处理不严,对于弄虚作假的中职学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督检查效力不彰,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使得执行者对就业导向失去信心。

三、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执行失真的对策

(一)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充分考虑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

就业导向并不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全权负责解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全行业共同参与。就业导向也不仅仅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还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幸福感。就业导向不只是解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问题,还要关注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目标时,要充分考虑不利的环境因素,将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阻力、企业对待中等职业教育的消极态度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考虑其中,采取积极的具体对策进行应对,而非一味地只对中等职业学校提出目标要求。

(二)加大就业导向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就业导向执行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目标、内涵及其具体政策措施,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避免下层执行机构对就业导向产生误解,纠正已经产生的片面追求就业率的错误倾向。对于中职就业导向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对就业导向方针政策的执行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使他们具备完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使他们不仅知道就业导向的方针是什么,还要知道该如何具体操作。

(三)明确就业导向相关主体的权责,建立健全就业导向实施监督系统

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各方多方面的配合,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其应有的权责。政府应该明确这个相关主体的权责,尽量减少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健全就业导向实施的监督系统,建立第三方政策评价机构,公平公正地监督和评价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履行和政策执行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奖惩,以避免相互之间出现责任推诿的状况,从而更好地控制和推进就业导向政策的执行进度。

高等教育方针篇7

怎样做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创新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②在2013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指出干部培训的六大重点:(1)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培训;(2)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培训;(3)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教育;(4)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5)着力加强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培养;(6)积极开展各种知识教育。③改革创新理念和培训规划的系列举措,为实现干部教育院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改革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均进入新常态,需要大批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干部群体践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求各级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准。因此,在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按需施教为基本要求,把学以致用视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院校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摆在各级干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要树立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意识,以创新精神推进干部教育院校教学

意识决定行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和教管人员必须要有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识,领会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内在涵义,理顺自身教学与研究的整体思路。干部教育院校教学的针对性包括三大基本指向:一是针对外部的培训需求;二是针对内在的教学目标设定;三是针对教学客体――学员,满足学员的培训需要。适应需求、符合目标、满足对象是教学针对性的三条根本要求。而干部教育院校教学的实效性则体现在学员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能力的提升、党性的增强、党的事业及学员工作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只有明晰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增加应对干部培训需求多样化和培训市场多元化等严峻形势的紧迫感,教研人员才会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干部培训的新需求。

创新是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活力的源泉,不断追求创新,注重培训的观念、内容、形式、机制的新探索,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在创新培训观念。干部教育培训是培养干部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下四个观念:一是社会效益观,就是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是高效益投入的观念,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其产出主要是社会综合效益;二是综合素质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干部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观念,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人才观,就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的优势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四是终身教育观,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均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

二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考核登记、激励约束、培训使用相结合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构建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的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干部培训教育档案电子化,实现干部教育的数字化管理。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当一个培训班结束后,对它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并改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不足。

三是创新培训内容。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视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既要有统一的内容,又要注重分类别、分领域,完善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增长其实践才干,提高受训对象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以及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工作的专业化能力。2014年12月19日,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赵乐际强调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从严治党的关键点,具体操作层面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着手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信的问题;要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化的问题;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用的问题。从未来趋势来看,干部教育的内容设计必须以干部需求为导向,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知识更新,把干部教育培训由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干部教育规律的培训形式,坚持多渠道、多形式、体验式、个性化、接地气的培训理念,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教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变成“学员要什么,教师讲什么”,增强“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利用红色资源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锤炼是干部教育院校培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情感共鸣,然后情感交融,进而引发行为的持久改变。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干部培训往往应遵循“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这一路径,这就需要在情境前置方面多下功夫,通过专题阐述、现场解析、访谈追忆、情景再现、讨论思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教育培训融入故事、情境、行为之中。引导学员追寻先辈足迹,倾听历史回声,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引发思考,在历史回顾中震撼心灵,在灵魂对话中珍惜当下,在情感交融中转变作风,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转变、有所提升。在培训实践中推出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样式,使党性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以现场体验式教学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干部教育院校与组织部门、委托培训单位等各方面的努力与配合,不断追求培训理念、内容和方式创新,形成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教育培训规律、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培训模式。

二、加强调研,深入了解干部队伍的状况,多层面地准确把握培训需求

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是《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前提。

首先,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干部教育院校培训对象群体的思想、工作、生活的整体状况。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历史阶段,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与此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了解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工作与生活状况,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深入实际、倾听社会各个层面的反馈声音,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系统性的科学评估。

其次,加强调研,对培训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干部教育院校所面对的培训需求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学员个体的学习需要,它包括党的组织需求、领导干部的岗位需求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这些需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干部教育院校培训的需求体系,但是,若要达到全面地整体把握培训需求,必须进行深入调研:一要突出重点。调查研究要紧扣主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什么问题突出就调研什么问题,通过调研真正摸清摸透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大求全;二要创新方法。调研必须运用科学方法,注重创新,除了采取通过学员座谈听取需求、采用问卷分析需求等常规方式之外,也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向各级党员干部广泛了解培训需求;三要有求实作风。调查研究的要义在查实情、听真话,在掌握“实事”的基础上“求是”。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切忌蜻蜓点水,全面把握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

最终,干部教育院校应形成以培训需求为导向,采用组织调训、机构培训、自主选学等多种形式,实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发挥干部培训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按需施教,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干部教育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按需施教,因材施教,这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和高校相比,党校以及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等所组成的干部培训系统,具有理论武装、党性修养、政策解读、能力培训等四大优势。一是理论武装优势,干部院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等方面具有传统的理论优势;二是党性修养优势。党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和主阵地,其他干部院校是党性锻炼的有益补充,加强党性修养是干部教育的核心要求与特色所在;三是政策解读优势。党校及干部院校教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大政方针的脉搏,及时跟进宣讲解读中央及地方施政的方针。有些专家学者还参与中央及省市各级政策的制定,对中央及地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是最新、最快、最透的。对国际国内的重大事务及重大突发性事件,亦能及时予以阐释;四是能力培训优势。在领导干部培训中,对能力培训的要求和其他人群不一样,领导干部需要提升的是决策能力、应对媒体能力、谈判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等,应着眼于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广泛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哲学、历史、科技、法律、军事、国际等方面知识特别是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思路、树立全球视野、提高科学人文素养。此外,还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公共外交、民族宗教、安全保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按需施教就是要以组织需要和学员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就学员群体而言,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历层次高,很多学员是博士硕士毕业,有些还是教授、博导;二是年龄差别显著,老中青同堂学习;三是行政级别差异大,有的是厅级,有的是处级,有的是科级。针对学员的不同特点,要区别对待,在教学上讲究群体需求、行业专业需求和层次需求,甚至应该“一班一策”,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需求,由不同风格的教师通过不同的专题和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比如,在厅级干部培训班上课,一些级别高的学员可能侧重于希望学习对问题的宏观把握,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那么在教授中就应该更多地侧重理论性;在村官班讲授,应该侧重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这可能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此外,还应构筑培训主体和客体无障碍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学员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增强授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因时施教,增强培训效果

作为干部教育院校,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同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联系国情省情区情。在进行课题设置时强调针对性,要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干部教育院校教学应讲究因时施教,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开放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来进行,要推陈出新、常讲常新。干部教育院校教学应尽可能贴近学员的现实需要,关注、把握学员正在做、正要做和感到困惑的事情,引导学员解决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敏感问题,不能采取一味回避的态度,应引导干部去积极面对、正确面对和理想思考,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并提出或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学习,最后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走。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专题研讨式教学,选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选准学习和调研的切入点,激发学员的学习激情,形成“学习一个专题、研讨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切实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干部教育院校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达到更加显著的培训效果。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08-10-30.

高等教育方针篇8

摘 要 “处方式分层教学”颠覆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一刀切”的状况,不但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处方式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文章首先在针对运动处方教学和分层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处方式分层教学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具体分析了处方式分层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期能够借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处方式分层教学 体育教学 高中体育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处方式分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处方式分层教学”颠覆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一刀切”的状况,不但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处方式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处方式分层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要明确处方式分层教学的概念,首先必须要明确运动处方教学的概念和分层教学的概念: (一)运动处方教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运动处方所做出的概念界定可知,运动处方,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医学检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处方对象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运动方案。其采用处方的形式,主要涉及运动种类、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以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所针对的对象多是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员或者是病人,目的是为了通过有计划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来健身或者是防病治病。与此相对应的,运动处方教学,指的就是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所制定的整套的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体系。运动处方教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而且对于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指的就是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运动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和发展倾向等实际情况,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划分为几个不同水平相近的群体,并为其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符合“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可知,处方式分层教学就是在运动处方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不但综合了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而且还克服了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中运动处方对象单一的问题和分层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粗糙的缺点,是对运动处方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处方式分层教学,指的就是在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具有专门性、渐进性以及针对性等特定的运动教学处方,并采用所制定的运动处方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二、处方式分层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处方式分层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是,前期准备环节。前期准备环节主要指的是在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组织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分层和运动处方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等所组织开展的测试和评估工作。在前期准备环节可以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以及本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条件和需求等来开展具体的测试和评估工作。

二是,学生分层环节。通过前期准备环节,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就可以进入学生分层环节。在学生分层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能力为依据进行层次划分的,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参考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以及其它素质等对学生的分层进行合理的调整。另外,在学生分层环节,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任课教师一定要向讲解清楚分层的目的和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差生、优等生等类似的词语。

三是,分层处方的制定环节。在分层处方的制定环节,主要涉及的工作内容为根据上一环节的学生分层情况来分别制定符合所对应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而具体来说,所制定的运动处方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动强度等。

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环节。在这一环节,任课教师就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处方,来分别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另外,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环节要注意,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任课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并适时的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和帮助。

五是,评价反馈环节。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是高中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进入了评价反馈环节之后,要注意,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应在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确定不同的起评分。而在教学评价完成之后还要注意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反馈,并据此来对后续教学中所制定的分层方案和教学处方等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处方式分层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在采用处方式分层教学组织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要注意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分层进行适时的调整。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在变化的,所以,在教学之初的学生分层并不适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为了确保学生所在的分层能够始终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适时的对学生的分层进行调整。例如:对于能够顺利完成本层次教学任务,完成本层次学习要求,进步快的学生,应上升一个层次;而对于跟不上本层次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本层次教学要求的学生则应下降一个层次。

其次,要注意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加大了任课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就明显加大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投入。例如:在采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目标分层制定,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但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同时还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有一个综合的、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最近发展区”分别制定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复杂繁琐的多,所以,为了确保任课教师能够准确、熟练、科学的运用处方式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一定要注意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外出学习等来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在采用处方式分层教学组织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案,由于每个层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运动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和情意表现是不同的,所以,为了确保所制定的运动处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时,一定要注意遵循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孙景召,张天峰.分层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体育科技.2012.09.

高等教育方针篇9

关键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 健康第一 体育运动 终身体育

前言

2OO2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纲领。我们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主要是:学生的健康第一,为了达到这目的,高校体育可以采取更多的、更灵活的、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体育教学。

健康是个总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方式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另外高校的学生由于健康状况、体育教学和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了。为此我们设计出了“针对式教学模式”,就是要像

1针对式教学模式示意图

2针对式教学模式的4个环节

1)大学生入学时(第一学期)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普通体育课。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健康状况做详尽掌握;

2)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出一个锻炼计划(或称运动处方)。该计划可以以学期为一个周期,也可以学年或整个大学期间为周期。该计划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详略粗细要得当,也就是说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之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作用。学生根据此计划进行选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刚根据计划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并对计划中不合适之处及时予以修正;

3)教师对学生执行计划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并作为学生体育课成绩的重要依据。例如。学生执行计划情况,认真程度。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幅度以及健状况等。

4)体育部、教研室等可根据上述情况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做出评价。

3针对式教学模式的计划制定

如前所述,针对式教学模式有4个环节,其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和健康状况是基础。而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则是关键环节,是核心工作。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尽量准确全面,除了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因为有时参加体育锻炼需要投入,如购买器材、服装、门票等。在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时,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给出条件,如学校和其他方面能提供的体育锻炼的场所、器材、时间等,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选择项目,球类、跑步、游泳、跳健身操等。这可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比较基础脉搏。注意自我感觉和饮食,睡眠的情况。

体育锻炼计划应该用书面形式明确下来,具体格式可自定,但是书面计划中要设有记录体育锻炼进行情况的地方,也要留有修改和补充的地方。这个计划应该一式两份,教师和学生各留一份,在这个计划上学生留有相应的记录,教师定期检查,并以此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依据。

4针对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生的整修整个体育活动过程(包括上课和课外活动)都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控制,提高了效率;由于计划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制定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是通过体育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必要因素;促使每位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水平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而现行的统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有~定体育基础的学生即使不下功夫锻炼,体育课成绩也能得优,而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下功夫锻炼也难有好的成绩。如果按嗜针对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育课等作评价,上述现象有所改进;

这种教学模式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但这也给了教师们一个发挥自己所学专长的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体育部、教研室据此对教师的工作业绩也很容易做出量化评价。

5针对式教学模式的六项转变

5.1由目的不明确向明确转变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对去上体育课或参加活动之前,可以说其目的是不明确的,或不是很明确的。因为即使去上课,一般也事先不知道要采用什么具体手段,达到什么具体目的。而大学生自己到运动场参加体育运动时,一般也都是无计划的随意行动,其目的不可能很明确,而在针对式教学模式中,由于事先有了计划,所以其目的是具体而明确的。目的明确,其锻炼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5.2由被动行为向主动行为转变

由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是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真实的需要而定的,并且自己也参与了计划的制定,所以能够促使其主动去参与体育锻炼,这对于那些体育基础差的。以及不爱运动的学生尤其有作用。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其效率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5.3由群体行为向个体行为转变

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统一的群体行为即全班都进行一个项目,都采取同样的练习手段和方法,都采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体育成绩。这势必会使一些体育基础好学生“吃不饱”,而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消”。而采取针对式教学模式,就可以改进这种状况,因为它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时尽可能地变统一的群体行为具体的个体行为,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则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要有一定的难度。

5.4由每周一次的体育锻炼向每周数次转变

现在的高校体育安排是每周两学时。并且都安排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不自己另找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那么他(她)一周只有一次体育锻炼,而且这只限于在校时,放假期间和大学的后两年都没有体育课了。每周一次的体育锻炼对于提高健康水平是不够的。在针对教学模式中,体育锻炼计划已把课外体育活动也包含进来了,因此可以使大学生由一周一次的体育锻炼变为一周数次(至于锻炼几次由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最好能达到《纲要》中提出来的每天保证的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5.5由课堂行为向生活方式转变

针对教学模式表面看是教学过程。是课堂上的行为,其扩展延伸也只限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让学生参与了为自己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学生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种种益处时,就会热爱体育锻炼。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一来,体育锻炼就会从一种课堂行为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5.6由阶段性行为向终身行为转变

纵观我国的教育体系,体育课是开设时间最长的课,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共有l4年。尽管其时间比较长,但是和整个人生的几十年相比还是阶段性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了。如果把学校比作培养人材的工厂,那么高校则是最后一道工序,其体育是其中的一个车间。这个车间的工艺好坏对其产品一学生(人材)是影响很大的。大学生通过针对式教学的培养,从关心自己的体育锻炼到形成了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提高了体育锻炼的技能和能力,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这势必会成为终身体育,这正是《纲要》所提出的高层次的目的,也是高校体育所努力的方向。

高等教育方针篇10

(1.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100102;2.日本顺天堂大学大学院 113-8421)

[摘 要]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 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 的状 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 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 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 、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主题词] 教育,针灸 日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duc ation in Japan

Liu Xiaoyan1,Tao Huining2(1.The Acupuncture Dept.of Beij 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 Orthopedics ,2.Dept.of Medical Histor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untendo Universi ty,Japan)

[Abstract] The authors giv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e ducation in Japan.They present a detaile 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ducational organizat ion,student sources,entrance examination ,curricular setting,teaching materials,w ays of education,qualities of teachers,n ational examination,and students employ ment after graduation.They also provide extensive analysis why acupuncture becom 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Japan.The ma in reasons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age d patients,stable income,national acupun cturist license,possibility of opening i ndividual clinics,etc.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mphasis of rules and laws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t andardisation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 aining will be very valuable in Chi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But at the same ti me,the authors warn that we should avoid some o bjections that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 ation overemphasises the national examin ation,but the authors do not pay suffici ent att 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c up Mox;Japan

日本的针灸教育始于701年,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的《大宝律令》规定了以针灸为业 者 必须在主管医事的宫内省典药寮参加为期7年的学习[1]。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 熟、完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和分析。

1 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机构

目前,日本全国各地有20多所针灸培养机构(盲校除外),这些机构主要分为由文部大臣 (相 当于中国教育部长)认定的学校(大学、短期大学、盲学校)和由厚生大臣(相当于中国卫 生部长)认定的学校(针灸专门学校)两类。

大学:现有位于京都的明治针灸大学1所,全日制4年。

短期大学:现有关西针灸短期大学和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所,均为全日制3年。

盲学校:系为盲童、重度弱视儿开办的学校,共有70所。高等部(高中部)的理疗科主要 进行针灸师、按摩指压师的培养。

针灸专门学校:系指开设针灸学科的3年制专门学校,全国现有23所,占针灸培养机构的 绝 大多数,本文拟以此类学校(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为重点介绍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此外,日本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院),以及一些齿科大学也开设有一定针 灸内容的讲座[2,3]。

1.2 学生来源

考生不受年龄及职业的限制,但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生源主要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希望成 为针灸师的大学生;自己或家人有患病经历而矢志学习针灸者;以及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想从一般企业改行者。此外,也有不少是退休后想开业的老年人。

允许盲人或弱视者报考部分针灸培养机构,是日本针灸教育的一大特点。

1.3 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由各校自主决定,大多分为学科考试(语文、生物、英语、社会、古典、常识、数 学等,部分可选考)、作文(小论文)、面试。

1.4 课程设置

厚生省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统一的开设科目及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标 准和要求。经多次调整,针灸专门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科目:类似于大学的一般教养范围的科目,各校可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 类中自主选择开设2门课程。

专业基础科目:为现代医学科目,学习范围广泛的现代医学知识。

专业科目:为东洋医学、针灸、按摩、指压等专业科目,分理论课和实技课。

1.5 教材

基本上都采用了社团法人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计有《医疗概论》、《医 事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概论》、《卫生学・公共卫生学》、《临床 医 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经络经穴学》、《东洋医学概论》、《东 洋医学临床论(针灸篇)》等。

1.6 教学方式

针灸专门学校大多在白天授课。有7所针灸专门学校开设了晚班(夜校)。

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约为200天,大多为每天2个单元(1个单元90分钟)的课程。不少 学校从2年 级开始,每周安排1~2次的实技练习时间。3年级的后期,每周有1~2次去针灸治疗院 、诊疗所或医院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技的总学时为840小时。

1.7 师资力量

国家对针灸学校的专任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 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

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教师 培养机构的毕业生;取得针灸师执照并具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厚生大臣指定的教 师讲习会学习结业者;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临时执照者。

1.8 国家考试

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在文部省或厚生省认定的针灸培养机构内,经过3年(视觉障碍者 为5年)的学习,才能参加针灸师国家考试。

考试科目有医疗概论(医学史除外)、卫生学・公共卫生学、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 概论、临床医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东洋医学概论、经络经穴概论、针理论( 针 师考试科目)、灸理论(灸师考试科目)、东洋医学临床论等13科目。针师、灸师考试的 试题数均为150题,同时参加针师灸师考试者为160题。国家考试不进行实技操作考试 。

日本在针灸执业资格制度上,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对国家考试合格者,由厚生大 臣颁发针师、灸师执照。具有针师或灸师执照者才可以从事相应的针灸工作。

1.9 毕业去向

针灸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开业针灸师和成为医疗小组成员。

2 日本针灸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既有培养专业指导型人才的4年全日制针灸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3年全日制针灸短 期 大学,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3年制针灸专门学校[4],多层次办学满足了不同层 次 人员的需求。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日本针灸教育,与我国现行的针灸教育相比较,具有一 定的特点,试作以下归纳分析。

2.1 重视法规教育

日本针灸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对针灸师培养的需要,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开设法律法 规课程,讲授与针灸从业人员有关的国家法律、政策法规,如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医疗法 、医师法,以及与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关的法规,具体到如何开业做广告都有讲解 ,这对针灸师将来从业十分有益。随着我国有关法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医师法的颁布和实 施,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类似的必修或选修 课,普及、介绍有关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规范师资培养

日本文部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师资管理比较严格,对针灸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 有具体的要求。日本现有3所针灸培养机构按照文部省的要求和规定,专门开设有2年制的 针 灸按摩教员养成科(即师资培训班),招收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或即将毕业者。经2年在校学 习,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对合格者由国家发给教师执照,允许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我国近年来也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但如何结合针灸教学的特点 ,为针灸教师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和内容,以提高针灸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值得 探讨、研究。

2.3 专业教学不足

在日本,能正确进行辨证施治的针灸师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现行的针灸教育指导方 针不无关系。

日本政府所制定的针灸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现代医学课程。以这一教学大纲为基准进行的针 灸师国家考试,专业基础课目(现代医学科目)占总题数的60%,而专业科目(含针灸内 容)仅为40%。这对学校的针灸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大多数的针灸学校,3年所修课程总计在2865~3165学时之间,专业课程(东洋 医学课 程)虽有1335~1770学时,但其中包含了实技学时(约840~1290学时), 所以,实际 理论科目的学习只有420~480学时,具体到针灸理论课只有195个学时。而现代医 学(西 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1005学时,中西医理论课相比较,相差悬殊。在现代医学 飞速发 展的今天,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理所当然,但过于忽视中医(东洋医学),特别是望闻问切 、 辨证施治的教学,对将来以针灸为毕生所从事职业的针灸学生来说,确实给人以本末倒置的 感觉。事实上,在日本,由于有非常严格的医师法,针灸师实际接触现代医学受到很大的限 制。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科目的教学不能得到加深和充实,与部分学生(指参加国家考试的 考生)是盲人,受学习条件限制也有一定关系[3]。

2.4 培养目标单一

日本针灸教育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培养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从而成为能够从事针灸工作 的针灸师。即3年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 说,针灸学校是针灸师国家考试的预备校。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的范 围进行,因此,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否受欢迎,也往往在于看该校的国家 考试合格率如何。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国家考试的合格率,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时,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

2.5 缺少实习机会

针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临床实习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日本针灸学校的针灸教育,没有象医师的培养那样建立正式的临床实习制度。不少针灸 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自己的附属诊疗所,不能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基础。所以,许多 学生往往是一边在针灸学校学习,一边在针灸治疗院打零工,既挣学费、生活费,又获得一 些接触临床的机会(主要是见习及一些辅助工作)。毕业以后,则在就职的诊疗所或医院一 边积累针灸临床经验,一边再继续学习。

3 结语

日本的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针灸市场的需 求,针灸学校或针灸学科正在不断地增加,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对日本针灸教育的 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都有 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当然,由于受日本特有的针灸师执照制度、国家考试制度的影响,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国家考试、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随着我国医师法的 颁布和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注重国家 考试合格率,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取长补短 ,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石原保秀.东洋医学通史(汉方・针灸・导引医学の史的考察). 东京:自然社,1979:29

2 黑川清等.医学生に对する汉よ医学毙育を望する(医学部・医科大学教 育现场から考ぇる).汉方医学,1999;(1):2

3 戴昭宇,等.日本传统医药学现状与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7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