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3:26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1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

三、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科学评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2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界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教育的革新,其对课堂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提高课堂质量方面,良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水平的课堂问题的提出会引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助于动态课堂的形成。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意义、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三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设计策略

传统的教学强调从“认识论”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给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带去多种弊端。其只是单纯的将教学过程当成进行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关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所应该产生的意义。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界日益显示出对人才的需求,这已促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步骤。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促使人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得到解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1.1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一个活动中的地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可以对自身活动过程进行调控。学生要有个体性的自主意识,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清楚的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进行合适的问题设计,从而充分性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性的思考,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是能动性,能动性指的是个体与对象进行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性的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能够对客体进行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学生能在教育体制的要求下,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并能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是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基于教材的理解上,善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做出创造性的解决。

1.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而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变化,学生、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烈。因此,这就要求师生能够和谐相处,并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主动与创造性,进行问题的解决。进行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师生间能够和谐相处,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1可行性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要充分性的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性的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结构分明,难度适中。这个过程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

2.2渐进性的原则

教师要进行具有层次性、深入性、递进性的问题设计。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即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然后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的内部构造。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及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3应用性的原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地理教材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策略

3.1进行精心的导语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导语。因此,导语设计是进行课堂优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导语设计,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3.2进行精心的疑问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特定性的累加,会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很大的,而问题的出现正是他们探索真理时的前进动力。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问题,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学生建立起自身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3.3进行精心的结尾设计,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结尾处的设计。精心设计的结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使获得的知识能够在脑中构成一个体系,并激发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所提出的问题更加丰富、针对性更明显,能够改善传统课堂中问题随意性的现象,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计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仔细研究并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必要性,了解问题设计的意义、原则及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优化问题的设计过程,从而确保设计出最高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保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5):267-267,268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提问;设计

地理课堂提问是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手段,也是实施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变换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构建结构框架

教学的结构框架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师教学的组织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材料及其联系。地理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学会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认识、充实、完善地理认知结构的过程。设置悬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对形成结构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应用思维结果实现学生的认知迁移为线索展开的。可见,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骨架。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课程标准,必须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其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构建“世界气候的差异―气候的成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框架来进行。

问题一:结合课本第55页图3.22和第56页“活动2”,你能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吗?你家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为什么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海陆位置也会影响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思考并回答课本第58页“活动4”。

问题三: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于地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提出:

问题四: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二、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由易变难,切忌过易或过难。问题设计应前后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体经验是理性与感性的各个层面知识的综合,它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具有决定意义。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已有的经验,使新内容与现实的或未来的发生联系,不断产生“所感、所思、所想象”的切实体验,进而对新知识进行界定、理解、内化,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境界。

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的教学问题设计一时,可在讲解人口分布的特征后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国东部城市密集,课文中叙述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但从总体看,城市人口比重小,农村人口比重大,这是为什么?”“我国人口数量与分布现状合理吗?如不合理,你认为应怎样改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心理实验证明:当设计的问题由易变难时。学生的兴趣起初是逐渐增加的;当问题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问题最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在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时候,问题对学生最具吸引力。

三、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例如,当教师问:“为什么有的等高线向外突出,有的等高线向内突出?”学生就不知该怎么回答。若改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为什么有的地方等高线向数值增高的方向凸出,有的地方等高缓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凸出?”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计成:“表示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形状有什么不同?”学生就能够听明白了。

四、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对巩固记忆性的问题。要提示明确,表达形式简练,题型典型,可用填图、填表等形式设计。例如,在教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东西的干湿差异”之前,可用复习提问:“能在第35页图2.16上填出冬季0℃等温线的位置吗?”或让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其位置,为讲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埋下伏笔。对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发展思维的题目,要灵活多变,角度典型,可用读图、问答、计算等形式设计。

五、设计问题时要有留容

成功运用提问实施课堂交往互动功能的重要一环是在设计问题时有留容。也就是说,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仅是教师备课时设计问题总量的一部分,一般应有25%~30%的容留量,这些容留量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出现大多数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时可灵活采用的问题。有一定容留量的问题设计才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让学生质疑、发问、讨论的情境,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不能以教学课时紧为由而随意对待学生提问这一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周勤.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马骏.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2.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4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68-02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此外,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扩展到目前的330km,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2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首先,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①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②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③ 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其次,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加工,制作复合的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①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②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③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①、②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3切合实际,注意时机和方式,面向全体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有效教学。问题设计要求教师学习理论知识,转变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不断研究学生情况。如何设计问题以实现有效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六点进行探讨。

一、紧扣课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地理课程评估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按照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基于地理课程标准,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要求。

例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课时,可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实例,认识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和活动建议“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可设计如下问题:“北方地区农作物为什么只能一年一熟?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为什么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北方为什么主要种植小麦?南方为什么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为什么主要发展重工业?南方为什么主要发展农业?”还可向学生提供两个地域的地形、气候、降水量的比较资料,如“内蒙古与重庆”、“与江苏”、“乌鲁木齐与成都”等,再提问“中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运用简单明了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并开展讨论,启发学生从差异处悟出道理,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二、趣味性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大量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甚至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提问平淡乏味,学生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换种方式,以幽默语言营造宽松氛围;以学生感兴趣、求新颖的内容提问,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继而积极主动思考。

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课,讲到“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帮助掌握日界线概念: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刮起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临产了。她先生下一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又生下一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使其学习新知的情绪高涨,也有利于较轻松地明确日界线概念。

三、有针对性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一方面须针对教材内容提问。紧扣教材要求,把握重难点,有的放矢,并在重难点上提问。另一方面须针对学生实际提问。对不同基础和不同类型学生,可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充分反展。对优生,提问内容可难些,要求应高些;对基础较弱学生,提问内容应相对容易,并在适当时机予以引导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学生,提问要考虑场合,注意提问方式;对女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生加以区别。提问做到有针对性,也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体现。

例如,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课,讲到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性设计以下问题:文中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观察气候分布模式图,找找各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的区域;说说气候类型如何有规律地进行分布;判断气候类型的标准是什么;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各气候类型的成因是什么?根据世界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设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的问题可突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地理知识。

四、联系生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应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当学生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是学生兴趣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依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让他们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也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好奇心。

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讲到“城市功能分区”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意义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体艺馆、宿舍、食堂等为什么集中分布?这样的布局有何好处?再思考得出比学校复杂的城市某一种活动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土地,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功能区。又如 ,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课,讲到“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出示一句民间谚语“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提问为何这些地区的人喜欢吃辣?并提示从气候、地形、环境等方面分析。这种将生产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的设问,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

五、难度适宜

难度适宜指提问要掌握好难易的“度”,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无趣、乏味,没有挑战性;问题过难,学生高不可攀,无处下手,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抛出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追问设计必须逻辑严密、思维缜密、层层递进,逐渐加大难度,增强刺激力度,让学生真正动脑筋,以突破难点、掌握规律。

例如,根据图1信息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若在学生刚接触等高线内容时这样设问,能够回答出的学生很少。可将问题细化为:①说出该河流所在地形单元。②请大致补充出200 m等高线附近的另外两条等高线(等高距10 m)。③判断图中该河流的流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问题,才会有价值,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好的问题才能带活一堂课,引领学生沿“光明大道”前进。

六、启发思维

启发思维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及该引导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乏启发性所致。问题设计要重视挖掘地理知识的深度,不能只浮于表面,具有一定思考性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地理现象。一般而言,教师不宜提不思考即可回答或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应提需要经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或者经过教师的点拔才能找到结论的问题,起到激励和诱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3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等学习材料,然后提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有何不同?从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分析其原因”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比教师一边指图一边提问、学生齐答的教学形式,更容易使他们建立地理思维,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

综上所述,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并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状况,使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培英,张冬梅.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03):4-6.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6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例如,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有所认识,如果教师再去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世界的精神。对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地球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将那些无法实地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此,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小实验引入课堂,模拟演示宏观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组实验:海边看船。教师先在桌子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形态变化,然后在地球仪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看驶向远处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不是平的;二是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亲身体验;二是学生亲自操作。由于地理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对于“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能够正确标识南北两极点、经线、纬线、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位置。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制作经纬网仪的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地球仪、两种颜色的铁丝、钳子、线绳、双面胶、垫片、剪刀、经纬线度数卡片等。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介绍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经纬网仪,最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经纬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7

一、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比如《城市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玛雅人预测2012年是世界末日,大家是否知道,玛雅城市为何很早之前就消失了呢?九省通衢的武汉从古至今城市区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运用启发性导言进行问题设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课前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体现了地球的哪一种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别是地球什么运动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转带来了哪些自然现象?

(3)运用悬念性导言问题设计。《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一课的问题导入:俄罗斯总统普京给生育多个孩子的妇女颁发奖章和奖金,说她们为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近几年社会上很多人呼吁放开二胎生育,说明我国人口方面暴露出了什么新问题?

(4)运用以情诱思导言问题设计。《地质灾害》一课的导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8.0级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截至3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失踪19350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60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l000亿元人民币。那么灾害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发生了地质灾害,我们又怎样去自救和预防呢?

(5)联系实际导言问题设计。《工业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2008年以来,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像首都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宝山钢铁集团都把原厂进行了整合和厂址的搬迁。假如你是决策者,仅从区位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搬迁因素呢?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计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中航海速度的影响时,可以引入问题: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只用了20天,原因是什么?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要向多个方向发散,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灵活。

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读(莫斯科市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图),提出问题:

A:如果没有环形路线,单纯放射状的线路有什么缺陷?再穿插讨论

B:放射状道路网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是什么?环形道路呢?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能开拓思路,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问题设计可以培育思维的批判意识。《工业地区选择》一课,我们在讲授资源型和市场型钢铁工业基地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合理吗?“该问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去找出批驳或赞成的理由。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不但能够客观地衡量正反论据和全面地照顾有关条件,而且能虚心地检查自我的意见而及时地放弃错误的假设。

三、结尾处设疑,巩固知识、启迪思维。结尾处问题设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巧设悬念,承前启后。例如:”大气环流“一节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的前提下来研究三圈环流的特点的,该课结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 进而引出下一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启发诱导,复习巩固。例如,在学习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提出两个问题

A:如果黄赤交角为O°,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怎样移动?

B:如果黄赤交角为90°,那么太阳直射点将怎样移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巩固所学的内容,迸一步深入思考,同时达到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3)对比分析,区别异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为了全面掌握和巩固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可在课后小结,提出以下问题:

A: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相比,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为什么?

B:我国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地中海地区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

(4)问题开放,活跃思维。《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在全面概括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A: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共同条件有哪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 角色扮演

活动设计 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7-01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情景式教学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角色扮演活动,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非常适合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在课堂导入、示范解读、课堂训练、课堂小结等环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掀起课堂教学高潮,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导入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有全局性的影响。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案例导入、问题导入、材料导入等,都是常见的导入方法,如果能够在导入时融入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导入变成角色展示、角色提问、角色讲解、角色谈话等,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询问学生:根据地形和气候等指标,可以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此时,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差异都很大,谁到过这两个地区?如果让你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你会如何展开介绍呢?由于工作需要,导游对地形、气候等特征要非常熟悉,向游客介绍时才能做到有条理。为了当好“导游”,学生当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自然就非常感兴趣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课堂教学自然就能顺利展开。

二、角色扮演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时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保持长久的兴奋度。教师不妨在学生出现思维困倦时设计角色演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条件。例如,笔者在教学《首都北京》一课时,像往常一样利用教材的图片再加上从网上下载的视频为学生介绍了首都北京的地理特征,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时,学生似乎已掌握了知识点,便有些倦态,此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如果你现在是北京市的市长,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的具体情况,包括纬度、气候带、邻省、地形、主要河流、交通、政治等。学生听说要当“市长”,都显得非常兴奋。有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干湿适中,地形三面环山,东南平坦,紧邻河北省、天津市,这里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交通发达。欢迎大家来北京做客!笔者带头给这个学生鼓掌,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气氛被推向高潮。教师让学生以市长的身份介绍北京的地理、气候状况,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踊跃发言,强化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角色扮演拓展课堂教学长度

在课堂小结时引入角色扮演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的三言两语,而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总结课堂所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长度。《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课堂结束时,笔者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对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行总结。有学生总结道:香港和澳门有自身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这些都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陆也有自身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劳动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如果香港、澳门与大陆的企业能够全面合作,自然能实现优势互补,这对提升香港、澳门和大陆的经济都有好处。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不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还激活了学习气氛,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课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获得了有效延伸。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策略 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提问贯穿全文,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问题设计的策略呢?

一、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亚洲的季风”时,若照本宣科,学生往往就会感觉很抽象,很难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夏季来到海边,光脚踩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冬季若光脚伸入海水中又有什么感觉?你会得出冬夏海陆气温有什么不同?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

2.多媒体课件:东亚一月和七月的风向图,分组探究下列问题:①冬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②夏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

3.唐山在亚洲的哪个方位,据你的感受唐山地区冬、夏季气候有何特点?

4.通过以上问题,你能总结出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吗?

这样流畅自然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逐步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

1.一天中,唐山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

2.一年中,唐山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季节高?什么季节低?可结合正午12点时影子的长短考虑。

3.一年中唐山的白昼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4.唐山一年中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吗?

5.请归纳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极其广泛,为地理问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的案例中我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设计的这一组问题,联系了实际,贴近了生活,启迪了学生思维。

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时,联系唐山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唐山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工业城市,有闻名全国的“开滦煤矿”,那你知道煤炭都有哪些用途吗?

2.假如你是唐山的市长,你认为唐山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们发言踊跃,具体如下:

生1:假如我是市长,我要加快开发力度,因为我们唐山那么多的热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化肥厂都需要大量的煤炭。

生2:假如我是市长,我要加强管理,对矿工们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每天做好安全教育。山西这个素有煤海之称的地方,小煤窑血的教训我们不能不吸取。

生3:假如我是市长,我就不会大规模盲目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像我们唐山现在把塌陷区南湖建成了唐山著名旅游风景区就很好。

这一问题的设计,使教师和学生们都走进了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故事或案例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讲高二地理选修《人口的素质与环境》时,我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

内蒙古大草原因为生长着叫“发菜”和“甘草”的植物,便年复一年地遭受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900万公顷因沙化而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据统计,每年雨季外地搂发菜、挖甘草的数十万大军疯狂采掘,铁耙搂过之处,牧草连根拔起,操场如同剥去了一层皮。搂一斤发菜要破坏2.7公顷的草地,挖一斤甘草要使近1.3公顷操场变为沙丘,牧民们痛恨地称他们为“疯狂的地老鼠”。

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原因造成了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

2.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内蒙古的沙漠化继续恶化?

地理教学中通过案例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获得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但并非所有设问都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那些肤浅的平庸的提问,就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问题设计时都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要注意科学性。

(二)要有梯度。

(三)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今天,基于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走进我国教育的课堂上,“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也推动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方式的积极转变。“翻转课堂”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会计专业教学,有哪些明显优势和局限,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会计新型教学模式? 这些都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1“翻转课堂” 教学理念的优势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过程,使教学理念、教学参与者角色、教学环境空间及教学资源的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角。在今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程度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密切,因为管理会计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是企业独具的,蕴含于企业内质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授课老师机械地讲授知识、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每个会计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等现实原因,管理会计教学广度深度都极其有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反感情绪等问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可以借鉴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出具有相当职业判断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水平管理会计人才。

2“翻转课堂”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设想

2.1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整合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制作相关视频资源。而管理会计学课程恰恰内容模块化明显,适合对微视频的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项目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操作示范,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基于此,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大模块,设计14个工作任务(见表1),分解成120多个知识点,应按照知识点来制作视频。每个视频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尽量介绍一个知识点,最后,每个视频结尾都布置相应的精选习题,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将在后续的实际课堂教学上讲评。将录制相应的操作视频、课程讲解PPT、企业调研提纲、配音文件等全部放到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构成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课堂成为教师点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尽量使学习资源在短小精悍的基础上兼具趣味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引导学生自学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除了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学任务之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期下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由过去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下”和“课堂上”。在“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关注自己遇到的疑问、难点并记录下自己想法与观点,这些疑问、难点甚至是自己的领悟程度与见解可以通过课程微信、QQ学习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然后,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完成视频最后布置的针对性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先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然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管理会计学不应被看成是各种计算方法的堆砌,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行为,即是在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一体化管理行为。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现“管理导向型”的思路(见下图)。

翻转课堂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

2.3课堂上融入相应的小组案例讨论形式

案例是基于经验和经济管理现实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组案例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开阔视野,而且这种情景下知识与能力一旦掌握之后很难遗忘。所以管理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建立案例库至关重要。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应当注意:一是时效性,案例应来自于企业管理会计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学紧密结合实际;二是启发性,使学生在通过解决当前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案例讨论,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该运用何种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缺乏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们在组织中如何去沟通交流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素养。

2.4进行小班化教学

40~70人的教学班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班级设置,还往往是合班上课,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互动时间有限、“入脑率”低、难以因材施教等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情况越严重。目前美国大学的班级人数一般少于20人,德国、加拿大与英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一般为20~25人。小班化教学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教学活动在空间、时间上会得到重组;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强度、密度、效度等以及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加与增强。三是教学的方式、内容、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利于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因此若实施20~25人的小班教学则效果应为最佳。

2.5考核方式的多元安排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形式――闭卷标准化考试是以能给出标准答案的客观题、计算分析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公式模型的掌握情况,以识记内容为主,评判的标准单一,这种考查方式忽略了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于大量的计算数据,依赖于财务学、统计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判断,才能发挥其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及评价职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剧了大学生的应试心态,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体验,学生决策分析能力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考核体系应是基于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3结论

管理会计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几个转变,即课堂教学理念由以知识被动传授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学生角色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任务的引导者、任务解决的支持者,但是,基于“翻转课堂” 的管理会计学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了课程特点,必须考虑到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实务,到企业调研、与企业实务工作者交流的环节必不可少,融入更多的中国企业先进管理会计成功应用经典实例,继而使得数据计算与管理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管理会计知识系统起来,更好地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最终使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获得更精准、更扎实的知识,成为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Robert Talbert.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http:///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