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7-31 17:42:40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1

一 学习目标的制定

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告知学生通过本节学习活动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学习目标制定一定要有层次。如我们学习东南亚第一课时时制定的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通过阅读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学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目的很明确,可以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

二 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在自学之前,应给出学生时应解决的问题。给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梯度性,给出这些问题后老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既可产生渴望探索的兴趣及需要,又能在熟悉地理新课的同时,着力开发理解和认识地理问题的潜能如东南亚第一课时时,问题1 东南亚的位置 范围 人口状况如何?2东南亚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3 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分布状况如何?这两问题不难,学生完全通过阅读和思考达到学习目标要求老师在不需要重复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将外在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认知和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认识能力的目标。。

三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的小组讨论是学生自学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教材,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地理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进行交流,并通过小组讨论来点拨设疑、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在小组讨论环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可使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进行交流、碰撞,也可以实现兵教兵,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2老师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说出来和其他小组再交换意见,这时老师要特别注意看学生在经过了讨论之后仍然搞不懂的问题这时才是老师要讲解的重点.小组讨论的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本节课是否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故在设置课堂检测时也应有层次,让全班同学都能得到检测。注意检测题要紧扣本节所学知识难以适中。

最后可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老师适当补充即可。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2

反思一 备中求效,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问题是前提。

1.将课文肢解成问题。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层次的小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如在理解地理概念“农业生产”时,我设计了4个问题(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象、分类、特点),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对定义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分析地理原理“热力环流”时,我设计了5个问题(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大气垂直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图中四点气压大小顺序怎样?图中高低空等压线怎么画?),通过探究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并能学以致用了;在分析地理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时,我设计了4问题(中低纬有什么风带?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有什么大洋环流?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有什么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有什么洋流?),学生分组活动后就能归纳总结知识了。

2.让地图训练成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图表和板图、板画说明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描图、绘图、用图和析图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均转化为地图化的内容,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抓手,从感性与理性上掌握知识。

3.把枯燥编制成趣味。

有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没有丰富的内涵和规律,如果死记硬背,既枯燥无味,又难以持久,如果能赋予它有趣的内容,则能产生永久记忆的神奇效果。

反思二 学中求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是关键。

1.让学生喜欢地理老师。

我要求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批评的活动,揣测学生的心理,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2.让学生领会学习策略。

教师应以“授其法”为本,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三 教中求效,优化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环节是保证。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我反复反思,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为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到:

1.研究学生,培养兴趣。

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不妨做到:①针对学生对地理认识不够,每学期上好一堂绪论课;②针对学生难理解重难点知识,每章节上好一堂有效的辅导课;③针对每章前沿性知识,每章节上好一节研究性学习课;④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枯燥,每节课上好知识情景分析导入课。

2.研读课标,精心备课。

课程标准不只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命题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运用新理念,切实做好传统观念的转变,否则就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3.夯实双基,注重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基础知识只是铺垫,基本技能才是核心,特别是阅读图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中的图表,并运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优质高效;教学实践和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全社会对教育教学工作都寄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厚的希望。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在深感任重道远的同时,我也清楚的明白,想要在日新月异的教改大潮中站稳三尺讲台,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重新打造自己的课堂,让其更富有新意、创造力和活力,始终与优质高效的理念相伴同行。

“优质高效”,即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通俗的理解就是,用学生在学业上的收获、进步和提高去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反思,现就课标、学科特点、教学环节设计和信息技术运用几个方面,谈一谈在打造优质高效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前提条件――以独特的学科魅力感染学生

地理是一门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征。因此,突出学科特点,以丰富的图文信息为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现象,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思维,就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形成对学科本身的“活性”认识。只要这种学科兴趣被激活,那么优质高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就能有发挥的温床和施展的根基。

二、理念引领――以全新的课标要求定位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检测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只有紧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制定立足知识,讲究方法,培养情感,三者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知识形态逐渐走向能力要求和精神领域。应该说,把握好目标,准确全面的吃透教学内容,是建构优质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有效的将学科特点、学科内容、学科体系和三维目标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双边活动,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三、具体实施――以精心的课堂设计展开有效教学

1.重视课前导入的铺垫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小说、一首歌曲、一场电影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住人的眼球,开头部分十分重要。一堂好课亦是如此,设计精彩的课前导入是上好地理课的第一步,也是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展开的前奏。

在教学中,导入的设计灵活多样,但最终选择何种方式,还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力求两者能够相得益彰。

例1:电影导入式。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我经过反复挑选和寻找,最终将目光定格在电影《后天》中的一段下冰雹的片段。因为这部电影当年震撼一时,人气很高,相信很多学生应该看过。果然,视频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熟悉感,从而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解气温及其特点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促进其求知欲的高涨。

例2:游戏导入式。在学习《日本》一课时,我选用一个flash地震逃生小游戏作为导入。游戏中设置了5个生活中的常见场所:家庭、影院、野外、商场、户外,考察学生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不同场所,利用最短时间,应做出的正确逃生方式。这个互动游戏让学生激动了许久,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后提问:“生活在东亚的哪个国家的居民最需要掌握基本的逃生方式?”,学生脱口而出“日本”,教学便在激动和欢快中顺利开始。

可见,导入的选择和设计对一堂课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而学习情绪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高效与否。可以说,精彩的导入是精彩课堂的良好药引,颇具抛砖引玉之效。

2.重视教学活动设计的组织和呈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的问题设置、自主探究的活动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选择都是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它既要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要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还必需保证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无论是宏观上的教学构架,还是微观上的细节处理,都要仔细斟酌。

例1:《新疆》的地形特征――问题引导式探究活动“一读、二思、三画图”。

《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二盆”是新疆自然环境部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这部分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层面,包括山脉和盆地的名称、山脉走向特点、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层面,即学会用简图表示该地区地理事物的分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列出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读图、探讨、绘制,最终展示成果。通过“一读、二思、三画图”的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使知识、技能、方法三者得到了综合的运用和发挥。问题设计如下:

①读图观察新疆有哪些重要的地形?

②读图说出新疆山脉的具体名称和走向特点。

③读图说出新疆二大盆地的名称,并描述其所在的位置。

④观察山脉和盆地的分布,找找它们有什么分布特点。

⑤用简单的线条绘制这种分布规律,绘图时注意地形区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例2:《聚落》中聚落的发展和保护――角色扮演式活动“假如我是……”。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往往可以选择这种教学方式,创设开放的情景,设置特定的角色,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本节教学中,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去留问题,我设计了四个角色:

①北京市长;②北京的老百姓;③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商;④北京的游客。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角色,在讨论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本组成员的想法或对策。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可圈可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中可行的、积极的对策加以归纳和升华,就自然而然的引出对待古老聚落应有的情感和态度。

当然,话题的选择并非局限于北京四合院,只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围绕学生的生活,他们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智慧结晶,并且,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总结要远比教师的陈述和解说来得有效、有说服力的多。

3.尝试用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是时间紧、容量大。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想做到面面俱到,那重难点就可能不够突出。因此,可以将一些简单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前自主解决。那教师如何能及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情况,同时又不减少课堂的容量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学案教学。

一份好的学案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整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还可以针对知识点配以相关练习和简单的随堂检测。它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自己的学习方向,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生用好学案,等于多了一个帮助自己“课前预习、课上解疑、课后复习”的得力助手;教师编好、用好学案则无疑是打了一剂推进优质高效课堂达成度的良药。

四、辅助手段――以恰当的教学媒体提升课堂活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很多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扩大信息容量、帮助知识迁移等。而且,很多媒体设备都具有交互性,因而更容易创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鉴于此,将地理课与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让教学更加绽放光彩。

例如:工业布局的学习,我选用flas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选一选图标 说一说理由”,在操作中归纳总结工业选址的注意要点。再如:为了检测学生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掌握情况,以交互的Inspiration概念图课件为平台,让学生将相应文字拖动到图中的相应位置,以达到检测与巩固的双重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堆砌,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应该遵循科学选择、有效整合、恰当运用等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综上可见,上一堂课离不开课前的认真准备,而上一堂优质高效的课更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教师唯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索钻研,不断实践创新,认真反思总结,才是今后最大的出路。希望通过自己常态化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在漫漫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4

一、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现状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课堂教W反思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应用。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知识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反思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最浅层次的认识,并没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不能将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即使能够应用课堂反思进行教学,也只是出于片面的教学反思,不能够全面地反应出自身的教学情况。在课堂上的教学反思方法也比较单一,形式上有待丰富化,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的应用

(一)注重实践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课堂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教学反思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并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堂反思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师的优势,将对课堂的反思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通过反思不断地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堂教学反思的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及时地发现在教学反思中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应用课堂反思。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的学习,通过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以及专门的学习,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反思,将课堂反思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意识,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应用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反思方式多样化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5

课堂管理是教学管理者必须做好的工作,更是教师的根本教学行为。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低效的,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课堂管理应立足于课堂观察,从构建课堂的诸环节着手,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择其善者,改其不善者,把改善课堂作为抓手提质增效。

一、构建优质课堂

构建优质课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包括优化教学设计、细化教学准备和精心实施教学。优化课堂构建,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吃透教材,准确、明晰、全面地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是要采用符合自己教情和学生学情的教学方略,轻松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采用必要的教学媒介和教具、学具,有力帮助学生完成教学活动;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做到课堂节奏的合理调控,科学组织教学。

二、发挥课堂观察的积极作用

观察课堂是教学管理者的基础性活动。观察课堂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方针,以教学效果作为评价、评估课堂的基本标准,以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指导课堂教学。真正把观察课堂教学作为帮助教师反思的有效手段,并贯穿在每一位教师教学和专业成长的始终。观察课堂要注意分类,指导新教师如何上好“入门课”“过关课”,评价定位中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竞赛课”,点评透析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特色课”。观察课堂要注重实效反馈,根据需要对观察的具体情况作口头或书面反馈,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反馈,对共性问题作会议反馈。观察课堂对发现的典型问题还要跟踪听评指导,用积极的态度敦促教师不断改正教学的种种失误,促其不断成长和开拓。

三、养成反思教学的良好习惯

课堂反思是肯定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教学的缺点和不足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习惯。培养这种习惯需:(1)靠学校教学机构的督促,从教育的高度出发,给教师反思教学明确的任务,并把反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核、评价教师的工作;(2)靠教研机构(教导处、教研室)引领指导教学反思,解决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怎样把反思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等问题;(3)教师自己应写好教学反思的心得体会、反思笔记、反思报告,使教学反思常规化、系统化、理论化。

四、找准改善课堂的突破口

改善课堂教学的因素非常多,教师在短时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应从组织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手。这就要求:(1)教师在备课中精备学生,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参与欲望充分得到实现;(2)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最好在课堂上完成,实现知识目标“堂堂清”;(3)充分用好必要的教学媒介,帮助完成教学;(4)设计学生乐于探究和参与的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5)分层布置作业,有效转化“学困生”;(6)书面考试题目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目标要

求,不要总是想难倒学生,有效克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而产生的厌学情绪。

总之,中小学课堂提质增效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6

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的处理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一节课的“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许多的方法和措施,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所以,课堂中的点滴得失,成功与失败,教师皆应将其记录在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

反思二: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

以往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注重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而不注重分析。而新的课标是“以学论教”,这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在课堂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思索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又要走出书本。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他们对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哪些东西事先没有考虑到,没有在教案中体现到,将这些反思应用到教案的改进中去,可以使以后的备课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大部分,既考虑教,又考虑学,可以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课后小结,便于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方法、总结经验、补充遗漏。

反思三:课堂是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空间是否得到了保证,这也应该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课堂效果。这一切都应该及时反思,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新课程倡导学生科学探究,我们也经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但往往流于形式,形同于花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认为应该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价值?能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许多情境的设置是不是都有效……这些问题的反思都会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四: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 融入了课堂,学生总会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一些“创新的火花”,这些智慧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中,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结果大家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找到的原因越多,学生的兴趣越浓,也真正地学会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比如,教学中的错误,一些突发的事件等,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加以改进。

反思五:教师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新课标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的问题,这就需要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

新的课标改变了学生,更多的是改变了教师,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改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要加以反思,寻找不足,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新思维,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已教学能力提高的阵地。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7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课前反思;课堂反思;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6-01

20世纪末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新一轮课改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波斯纳提出 “经验+反思=成长”,同样在教学中“教学+反思=高效教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把教学行为做了一个界定,即“常规教学行为”和“反思教学行为”,提出“反思教学行为”是经过积极地、批判地教学过程,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比“常规教学行为”更适合教育的发展。[1]1983年,纳德·萧恩在《反思性实践者》中指出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的反思”,将对行动的反思分为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教学前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即课堂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即课后反思。[2]1999年,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有效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3]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相关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循环往复地反思、改进、总结以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反思成为教育界一热门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中,有关“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师等教师教育口号铺天盖地而来,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4]反思性教学也随之产生,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法。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存在于生活各处,同样被大多教师使用,且获益匪浅,但许多老师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运用此教学法,笔者写作目的也是为了将其进一步推广,引起教师的重视。

反思性教学不盲从于传统、习惯和现有规定做出结论或判断,而是与时俱进地通过不段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反思改进,不断批判、完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课前反思、课堂反思和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

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备课中教师首先确立本课程在整个专题、整本书、甚至于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脉络,理清重难点,确定各个子目的讲解时间,安排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实施步骤。另外是备学情,反思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用学生已掌握知识或事实为例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其兴趣和热情,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

如高中历史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本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重大思想事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使处于清政府专制下的人民醒过来,为争取平等之权利,自由之思想奔走呼告。经过反思以往常规上课发现:常规上课时教师会讲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新三民主义提出背景、内容和意义,在老师周密安排下按时间顺序将一节重难点突出、结构完整的课程呈现,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新世纪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于是,笔者决定在引入三民主义之前,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假定如果自己是其中一员会如何救国,将学生的意见写在黑板上,在讲三民主义时与学生的意见对比,从而发现三民主义的意义和不足,实现学生与孙中山思想跨时空论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2课堂反思

课堂是将教师主观的备课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永远无法预设,因此课堂中反思、随机应变尤为重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5]反思性教学比之常规教学更注重即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思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效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反思已有知识框架,调动、运用原有知识,培养自身分析、概括、处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笔者在上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炼思想形成的背景,有学生对课本68页关于的插图[6](如图)提出质疑,脸上少了学生熟知的痣。通过仔细观察和批判思考发现问题这是新课改宗旨之一,也是反思性教学所推崇的。笔者指出课本中的插图是1925年在广州时留影,并将中年得“痣”的史实讲给学生,以发现问题学生为榜样,指出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要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全面反思,包括对教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反思要以课堂为起点,发现优缺点,扬长补短,反思也要以课堂为落脚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反思可以借助课堂录音或录像,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评价,教师集体讨论、观摩优质课、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法、建立反思文件夹等多种形式实现。通过课后反思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充实学生知识框架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中指出教材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7]笔者发现“粗暴否定”四字修饰地贴切,文化有分歧可以通过辩论、交流多种方法来解决,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残暴的,更是愚蠢的,进一步提出看待事物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事物。在讲《新文化运动》中有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辩证法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旧道德和旧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外来文化全盘肯定的态度提出批判,主张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理性客观的看待中国旧道德和旧文化。通过反思历史失误,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指导现实,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事物。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适用范围,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思性教学运用在恰当的课堂和课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冲动的、例行的,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唐纳德·A萧恩、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凸显教师成为研究者,做反思型教师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把反思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会反思的内涵,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认识和教学风格。心理学家斯佰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发展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反思的内涵须注意回顾与前瞻、课内与课外、行为与思想等关系。只有把这些关系审时度势处理妥当,反思的内涵就会有一定突破。教师的发展因教学反思而成长。其一,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再认识、思考,再探索和再创造,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理念与决策,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行为与细节,教学过程与结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进而促使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二,应该是自觉和主动的反思。一个处于自发教学状态中的教师,其教学思想往往是模糊的,其教学行为常常是盲目的,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此课堂教学反思应是自觉的。同时课堂教学反思也不能是被动和被迫的,人在被动或被迫环境下思维处于受被动和受压抑的状态,闪光的灵感和睿智的思想不会降临。其三,基于问题的反思。问题是反思的前提,有效的反思不是课后例行公事般地回忆上课情况,而是通过反思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反思的最终目的所在。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课堂教学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从大家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事件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四,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而探索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重新理解,重新优化。因此反思者必须有质疑、分析、讨论、解疑,最后达到升华的心理过程。可以说,没有探索,就谈不上反思。同时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反思来源于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和人生的思考,这也是许多课堂教学反思读来令人倍感亲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种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绝不是肤浅、重复的认知。反思的价值取决于反思的深度,有效的反思是一种研究,是一种探索,是思有所得,日有所获。它深入内心,触及灵魂,重塑教育教学观念,从而大大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节课的时间虽然很短,对其进行教学反思的视野却极为广阔。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推进,问题设计,学生的状况,策略的运用,教师的评价,甚至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学的片段细节等,都可以成为反思内容。只要有“心”,教师必然会对许许多多看似繁杂琐碎的教学事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只要用“心”,教师必然能探寻到一条条适合不同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独特路径,也必然能够找到一条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专业成长之路。

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学反思,对课堂的效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虽然很多,但教学反思尤为重要,特别是平时司空见惯的一些教学细节,只要肯琢磨,肯用心,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出现,这些都对善于反思的人有用,因此,反思的人应具有聪慧的双眼,能在教学中学会捕捉,画龙点睛。还要会总结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就是取长补短,不断地反思,使自己进步。虽然在成长的路程中有荆棘、坎坷,只要坚持,只要用心,就会使自己在课堂中轻松自由,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参考文献: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护理教学;外科护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21世纪所需要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自我收获知识、更新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护理教师,可以了解到中职生爱追求新事物,但缺乏耐心和主动性的秉性,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对所教的课程及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外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整体性强的专业理论课。针对外科护理教学的内容,通过反思性教学在外科护理中的实践应用,充分实现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

一、反思性教学的主体内容

1.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理念,是教师的行为指南

外科护理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情意的过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了情意的传递。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然而,有些外科护理课堂教学却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因此,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做到在授课前,多方面收集学生对外科护理的教学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习兴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的行为艺术

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前几次的经验做出及时总结,反思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教学知识点的组建、旧知识的巩固复习、问题引出的层次等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不断形成优质的授课设计。采取这样的反思方式,可以使教师授课思路清晰,学生听课通俗易懂,同时有效地加入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从而使外科护理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而不乏趣味性的目的。

3.教学模式的反思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行为校标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占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首先明确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差异的,这就要做到有效的反思,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二、反思性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前反思课堂教学贵在准备

教学设计要想拥有“以学定教”的精神,前提是要有较强的预测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学生对于本节内容已了解了哪些知识?”“根据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该如何应对?”等,课前抽出几分钟对教学过程在头脑中进行梳理,这种预设式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教学中的反思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准备得很充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因为某个知识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出现小争论等。这时,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言行做出初步反思,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何快速地调整教学计划,当下应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的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紧跟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突发式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3.教学后的反思

这种反思给教师留有充裕的时间,教师可以同时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在教学课堂上的突发想法及整堂课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流程进行客观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微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适宜的研究方案,用以指导、修正以后的教学。这种回顾性反思能使教学经验达到理论化的高度。

三、反思性教学的临床运用

临床教学在整个护理专业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带教老师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问题、体会等详细记录,写入反思日记中,定期进行汇报,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工作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做到不断更新自我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反思性能力,去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