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9 09:56:19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1

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古往今来,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手段,可资我们学习借鉴。总结从教十余年的心得体会,认为在教书育人方面应采取以下方法:

1.晓之以理

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教师应当自觉地把"明理"的工作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育德"与"育智"的有机结合。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联系教材中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学生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难度的问题,使他们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进而增强学习成才的信心;始终不懈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使育人的工作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教之以严

对学生真正的爱,很大程度体现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上。"严"固然不错,但严不得法,则另当别论。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边学习、边认识、边领会掌握的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检查者,必须始终注意在课堂上把基本理论和基本要领准确无误地讲授清楚,在答疑时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严,应体现在培养作风上。要通过严密的逻辑证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通过严谨的抽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还应体现在使学生健康成长上。在现实中,总有一些学生片面强调"自由式发展",厌恶"严格的环境"。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是使人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只有经过从严、从难要求的教育,受过紧张、有序生活的磨练,才能为自己立身做人、奋发进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那些标准不高、要求不严、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只要自由、不要约束的现象,教师有责任进行教育引导,必要时要进行严厉的批评,决不能放任自流。对每个环节都要抠细抓实,使学生能够从小处严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作风。

3.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3.1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数学课中,如何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3.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平行线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起欣赏,当可移动平行线呈现在学生眼前时,我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未知的知识了!我适时地提出:"你们想问平行线什么呢?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数学之中,也就是"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理解佳境。

4.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表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很高的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5.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5.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5.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理解和思考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2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肯定给了大家一些启发,我们可以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启发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1开学之初,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学习王生英老师,就要学习她扎根山村、无怨无悔、奉献教育、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奉献者;学习她严于律己、扶贫助困、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学习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学习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高尚品格,做奋发有为的进取者。通过学习,使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王生英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感触颇深。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教师岗位是一种辛苦,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教师的工作艰辛又繁琐,平凡又伟大,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它需要我们艰辛的付出,不屑的努力,持之以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我也要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并正确引导,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的。在做人方面我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为人师表,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以德育人。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在工作中真正做“三平教师”,并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扎实工作,认真阅读教育类杂志,不仅给与自己正确引导,而且能使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2学习教师师德培训内容我认识到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对于教师的仪表和言行得体,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教育程度,反之,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就必须有一支良好的教育队伍。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教学规范、办公有序尤为重要。通过观看视频我意识到,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根本,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说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格塑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着良好素质的人,这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这么努力、这么认真,付出这么多来教他们,我想他们肯定会首先在思想上对这位老师予以肯定,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持有怀疑,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很有利的。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体会。我自己要从以上各方面努力。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3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4常言道,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常常忽略育人,而只顾教书,结果成了教死书,死教书,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其实,教书与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起知识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有一男生特别捣乱,平时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霸气十足。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他总是振振有辞,即便没理也要辩上三分。每当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懂得认真学习,而只顾虚伪地伪装自己呢?……细想自己的做法,也许有些急于求成了。以前我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品行的培养,结果导致他成绩一般,我也收效甚微。后来,在学校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影响下,我注重引导其向好的善的学习,注重其品行的培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变得懂事了,同学们也更加欢迎他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愈来愈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从而使新课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使新课堂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5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真正认识善和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我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我谈下面的一点体会:

一、“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做一个爱国守法的模范,用我们的言行去熏陶、教育下一代,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守法的意识,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三、“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亲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常言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歧视、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成为专家、教授,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五、“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我们要用模范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榜样。

六、“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3

俞老师所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但能把这么多点滴的事情汇聚到一起也体现了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她做教育的有心人,更要学习她对待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中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学会让学生体会真情与发挥教育的功能。无论是她写的那些信,制作的名片、书签、寄语等,都体现了她的爱心。我们作为老师有的时候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也很少能反思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俞玉萍老师说教室不就是出错的地方吗,我们怎么能过分的苛责孩子们尽善尽美,不是应该在错误在学习,错误就能成为教学中的“盐”,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在教学中,俞玉萍老师的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在平时,我们通常只想着把知识填鸭给学生,并未上升到“思维”。岂不知这才是教学中最重中之重的事情。学习就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灵性,绝不是简单的搬运工作,这点真的值得我深思。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我对于一些学生老师随意讲话、神思游离、做小动作有点束手无策。却在事后又忘记反思,忘记深究原因,想想学生的这些坏习惯,不正是曾经我们也有过的吗?而做这些不仅仅是单单的批评,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好习惯是什么,树立好习惯,鼓励好习惯,用好习惯根治教育中存在的鄙陋。虽然我们高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价值观,知道孰是孰非,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坏毛病不是一夕可以改观的,依旧需要我们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纠正他们。用以身作则、用正确的方式教导与感染他们。

这本《中国教室的奇迹》虽然只有俞玉萍老师一人的教育方式,却一样深深的让我震撼,这些优秀的故事让我不断回味,它们必将激励这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及教育方式,把教育,把体育当初自己终身学习的事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像俞玉萍老师学校,把光和热散发给学生。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学前教育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新理念

2019年4月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2019年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范例

2019年3月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2019教师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读《做不抱怨的教师》有感

《你在为谁工作》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读书心得体会模板:谁动了我的奶酪

茶花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精彩的简爱读书心得体会优秀篇欣赏

2019读书活动心得体会模板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书法教育;心理学;目前困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55-02

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最喜爱、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和表现力,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精髓。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书法却处在了濒临淘汰的边缘,逐渐被电脑、IPAD等取代。新生一代对书法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拙劣字迹的出现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经典文化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许多学生对传承了千年的民族艺术感到十分陌生,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普及书法教育,让书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开展书法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书法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可以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书法教育同时具有德育、智育、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对个体而言,不论从身体发展还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练习书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无论是在空间、墨色,还是气韵上都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书法的独特魅力。在临摹字帖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美的精华,感悟来自于自然、生活、情感的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并融入到日后的书法作品中,提高自己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文化,纵观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都是在人格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都强调了人格修养,这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学生会接触积极向上的经典诗句、名人名言,学习他们的君子风范,由此可见,书法对人本身修养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

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包括个体品性的修为与变化,而且也包括平衡个体心理状态。之前引起广泛讨论的“药家鑫案件”、“留日学生刺母重伤”,都表现了现在的许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缺少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书法犹如“参禅”,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平息烦躁的内心,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格的发展。

2.练习书法可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宁静致远,静能生智”,书法教育可以使学生“静”下来,对于运笔、临摹等要领,在心浮气躁的情况下,是无法准确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精益求精地对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坚持下去,就能养成学生专心致志、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人们常说“人如其字”,一手好字可以最直接地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修养,体现他的素质,而且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现在的学生大都聪明伶俐,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但是普遍缺乏坚持性,毅力不够,做事马马虎虎。书法教育恰好是一剂“治病良药”,在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韧劲和耐力,形成认真、严谨的好习惯,这种优秀品质和作风是今后成就任何事业的基础。

3.练习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差指者贵精,拟之者贵似”。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就是临摹帖子,这需要学生有细致的观察能力。观察汉字的笔画结构、书法家的用笔特点,以及不同字体间的区别与联系,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记忆是书法教育中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以往经验的反应,是过去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留下的痕迹。学习之初,学生的知识经验尚不丰富,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客体更容易记忆。练习书法可以采用反复描红、临摹字帖的方式,以至达到背临,乃至创作出作品,通过临摹记忆,更好更快地掌握书写技巧。

书法不同于绘画,绘画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身,而书法则是具有内涵的抽象线条造型。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外,还要求学生不断地思考。学习之初,学生可能会疏忽客体“形状”的特性,写字时会有上下左右颠倒的情况,甚至有时直接将两个字形相似的字混淆。通过练习书法,注意汉字的结构、笔画的长短,偏旁部首的高低等等,辨别形状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提高感知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书法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我们文化的传承,都是有利无害的。但是,即便如此,书法教育还是遭遇了极大冷落,陷入困境。

二、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法教育逐渐被推至边缘。在网上的一份调查发现,许多孩子一回到家里,首先打开电脑,玩游戏、浏览网页,更有甚者作业都是在网络的帮助下完成的。随着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以及智能输入法的普及,学生的交流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键盘逐渐代替手写,传统的书法教育更是难在学生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同学表示习惯于使用键盘,认为这样,书写方便、快捷,而手写容易出现错别字,这样的“优势”,让许多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更是尝到了甜头,长此以往,好多学生越来越懒,别说练习书法,就连写字也都出现了问题。

书法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理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今天的教育中却找不到它的影子。翻看近期的教育类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版面都是在讨论孩子在择校的时候会考察语、数、英等主科,在家长的心中,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业绩相关,但是学生字迹的好坏却是处于无人在意的状态,这样的现状导致许多家长及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应试上,书法自然是无人关注。

在学习阶段,学生的主导动机就是希望不落人后,得到表扬,为教师及家长的肯定而学习。然而,学校在录取学生时,无暇关注学生的笔迹,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分数“大过天”,所以学生不会将精力投入到书法的学习中。“书法无用论”逐渐在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样的想法导致书法教育举步维艰。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是最重要的。教师书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书法教育的开展,虽然教师技能要求教师应该写得一手好字,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并不配备专职书法教师,大多是由其他老师代为上课,有时只能草草了事。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普及书法教育的意见、政策,表明了国家对于现状的关心,有了理念,如何行动才是关键,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使书法教育的普及落实到实践层面,值得学校与家长社会各界深思。

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改变当前现状的应对措施

1.创设良好环境,提高教师书法教育水平,切实开展书法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在许多学校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根本不舍得把学生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培养素质上。长久下去,书法科目会像某些选修、实践课程一样,被束之高阁。

因此,学校必须从理念上开始改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意识到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会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他们会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进行学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会促进他们集体意识的形成。根据这种特点,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专门开设书法作品专栏,进行评比,将对书法的喜爱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相结合,达到双赢的局面;组织书法大赛,将学校获奖作品装裱,在展览厅内收藏展示,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让其感受到荣誉,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增强对书法热情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定期举办书法艺术节、组织学生参观名家书法展览,感受名家风采,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更好地调动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社会引进书法名家,为学生进行授课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书法水平;通过采取举办教师培训班,开展教师书法比赛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书法教学技能,还可以将学生的书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定期进行考核,在教师评定职称时将学生书法教育的成绩也列为考察项目之一,加强对学生的师范作用,为书法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2.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书法教育

在开展书法教育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听讲、练习,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古代书法家的励志故事,播放一些与书法有关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学习书法家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书法带来的快乐。学生在练字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写字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练习书法的兴趣。

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与尊重,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他们在书法中体会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书法产生兴趣,更加坚定学习书法的信心。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师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如果只是听教师讲解,而不亲自体验,学生的水平永远也提高不了,也无法体会书法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多想、多练,切实地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

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和直观、具体的特点。此时,给学生提供名家的字帖进行临摹,有利于学生掌握黑白的分布、字形的大小、字距的远近。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练字有一些基础的时候,应该要学生试着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有所创造,这也就是书法家们经常说的“闯进去”和“走出来”,而不是简单地拘泥于以往的形式。

书法教育进课堂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任重而道远,简单地喊口号,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正确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经典的传统文化中接受熏陶,通过书法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审美能力,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愿.书法教育价值、功能浅论[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2]李伯黍,蔡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5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均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于前面两种快乐幸福,想必很多老师都能体验到,但是第三种呢?像我们这类面上中学的老师,能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受,想必少之又少。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0点,天天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就是坐班,开会,连没有晚自习的晚上还得要早早到教室,安顿学生,找学生谈话,天天得提起百分精神看着那些调皮捣蛋鬼,就怕他们搞出一件事情,让你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而学生呢,面对你的教育,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辛苦的付出得到的竟然是“我们不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的生活,我们能够算“得天下英才”吗?我们能够体验教育的幸福吗?不,不能!

这样的生活很累很累,这是我在做老师,做班主任后非常强烈的感受。面对你天天辛苦付出的学生,体会不到半点的幸福,感觉的只有无尽的疲惫,无尽的烦恼,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可怕!我还很年轻,我以后的教育教学道路还很长很长,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幸福,我整个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为教育者,我都是满心疲惫,我怎么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我教书是为了什么?语文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对所有这些,我曾经痛苦地思索过,曾经力求寻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

困惑的我,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订阅《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之友》,我看李镇西,于漪,魏书生,我读叶圣陶,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大家们的教学快乐,我品大师们的教育幸福。看到别人是那么快乐地教书,那么幸福地去教育学生,我很是羡慕!

从他们的幸福中,我明白了“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第斯多惠),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哪有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任何班级的教育教学套路?所有的教育、教学,所有的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努力和挣扎。在这个过程,有得有失、有甜蜜与忧伤、有幸福与苦难、有憧憬与代价。而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舍弃,舍弃疲惫,舍弃烦恼,减去沉重。“

一叶落,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在喧闹的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的宁静;拥有一种阳光的心态,才能享受到一个教师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就是需要多读书,多积累,增加文化底蕴。就这样,我和书籍跳起了舞。我看文学、哲学,我读教育学、心理学,课后,我也写起了教后记,教育札记。我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从书籍中寻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慢慢的,我发觉自己工作起来顺多了,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了,生活变得快乐了。

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我们社会的前进不在于忙忙碌碌,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体验教师的幸福,不仅要埋头苦教,更要抬头看路。我们需要与书共舞。与书共舞,能矫正我们因忙碌工作而迷失的方向;与书共舞,能唤醒我们因忙碌工作而懒散的性情;与书共舞,能够滋润因忙碌工作而麻木的心灵。与书共舞,我们会一天天变得充实,与书共舞,我们能够一天天懂得了人生的快乐,享受到了教师的幸福。

老师们,你们想享受这种幸福吗?那么,就跟我来吧,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6

“笔正”,我们指导学生正确握笔、用笔,从一横一竖学起,写得工工整整,逐步做到用笔自如,写得一手好字;“行正”,我们要求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行为端正,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心正”,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学生做一个有志向、有责任心,诚实、守信、正直的人。

一、我们的思考:“三正”教育研究的内容

1.如何使学生对学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学好书法非“一日之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通过课堂、活动、评价等方面,让学生从不自觉的书法学习到树立学习书法的信心,以满腔的热情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书法、学好书法。

2.如何正确处理学书与学科学习的和谐发展。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对促进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书法教育过程中,发挥书艺的启智、育智功效,使学书与学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构建“三正”教育特色不可忽略的环节。

3.探索适合儿童的有效的书法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书法课堂中,教师一般采用“讲解、范写、练习、评点”老一套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其手段的局限性,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书法教学模式和方法,赋予书法教育以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书法教育焕发勃勃生机,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4.如何把书法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即正心和正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习惯。“三正”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正螺旋发展链,从“笔正”入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法技能,同时,以丰富的翰墨养德教育活动来规范他们的言行,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行正”、“心正”。而品行的规范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法技能。

二、我们的实践:“三正”教育研究的过程

荷花庄小学在推进“笔正・行正・心正”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不但逐步开创出一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书法教育新局面,而且把书法教育迁移至学习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让每一位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1.试点与普及阶段。九十年代初,学校试点进行写字普及教育,外聘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来校辅导书法兴趣小组,培养一批基本功扎实的写字天天练教师,深入研究写字课堂模式,落实“人人一手好字,个个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提出“五会一体”的艺术教育实验口号,举办各级各类学生书法展、书画展,为学校的写字教学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2.思索与探寻阶段。2001年至2005年间,学校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书法艺术育人”的办学宗旨,提出“以艺促智、以艺辅德、以艺塑美”办学理念,开设艺术社团课,进行写字教学相关的系列研究,承办全国书研会年会等重大活动,创建宁波市首个书法特长生基地,举办亲子书法赛、送春联等活动,打造书法教育品牌。2002年4月学校升格为省内唯一的“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2003年9月成为首批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同时,学校获省、市书法教育先进学校。

3.践行与提炼阶段。2008年至今,学校提出“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办学宗旨,秉承并发展“恒实 唯美 创新”的校训,实施“以爱育爱,以雅促雅,以趣激趣”的育人方略,打造具有浓郁书香味的“清静雅韵”校园环境,开设五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书法课堂,培养层次多样的书法教师队伍,创设数字化书法网络教育平台,创作别有风味的书法韵律操,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活动,开创出一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书法教育新局面,成为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书法学校、省书法教育先进集体。

三、我们的成果:“三正”教育的创新举措和成绩

1.改变课程设置,探索教学模式,依托数字化书法教学平台,为“笔正”提供保障。

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增加每周四次,每次20分钟的书法天天练课,以巩固和练习写字课的教学内容;增加每周一节的书法拓展课,让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书法欣赏和书法技法的学习。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有价值的“笔正”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更优发展。双向互动写字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鼓励和评价中提高能力、体验成功;审美、情感、技能三位一体的写字课模式,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得以协调发展;“自学、导学、说学、练学、评学”五步教学模式,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的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学校研发了“荷花书苑”书法教育网站,利用视频进行实时指导,提供书法学习的互动平台,而网上作品展示和网络评价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为学生搭建以文会友、书法交流的平台,促进“笔正”、“行正”、“心正”。

一学期一考,学校所有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两级九段书法段位考,以衡量自己的写字水平。一学期一赛,学校每学期组织校园书法比赛,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寻找差距不断提升。一学期一评,学校每学期都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全面评价,评选出校园书法之星或书法优秀班级,同时,书法之星和书法优秀班级的评比也与“文雅宝贝”评选、班级行规周周评挂起钩,促使学生“笔正”“行正”同步发展。一年一节,每年春季开展学校书法节活动,为全校师生创设多样的书法技艺展示平台;一年一送,每年寒假来临之际,组织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让学生习得读、写、贴春联的学问,了解关于春联的奇闻轶事,丰富文化修养,同时,在不同地点现场写春联送给不同的人群;一年一礼,每学年开学之际,开展新生开笔礼活动,为刚迈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上好写字做人的第一课。

3.指导学生写经典诗词、名言、警句,以文为鉴,笔正、行正、心正相辅相成。

学校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不同年段学生在习书、行规和思想品质上都有不同的要求(附表),并且把学习书法家的名言名句渗透到每一个阶段,进行理解感悟,指导言行。学生在书写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得到重塑和提升。

4.习字与培养优秀品质相互作用,形成“笔正、行正、心正”正螺旋发展态势。

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写字坐姿、站姿着手,从指导学生正确握笔开始,在逐渐做到工整书写的同时,养成慢行、静心、礼让、协作等良好习惯。习字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坚毅、稳重的品质。同时,辅以经典、警言、名人品行的熏陶,使笔正、行正、心正形成相辅相成的正螺旋发展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经过多年的实践,“三正”教育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学校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书法教育基地、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学校,宁波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宁波市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等。2011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书院;人文教育;学规;科举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将进入社会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运作,这使得大学的功利趋向愈来愈明显,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甚至因过分强调科学教育,使得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人文教育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形成了实施人文教育的较为完备的制度,挖掘古代书院人文教育的理论是构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探讨儒家人文精神出发,对书院人文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管窥书院人文教育的一斑,以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北宋以降,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创新和普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播、创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践履者。

儒学是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在对人的价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并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前后依存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外王”。这种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的追求方面,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色。书院教育不仅将以道德养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创建、修复并讲学于多所书院,在长期的书院教学生涯中,朱熹将培养书院生徒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他在《白鹿书院揭示》中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在朱熹的设想中,道德养成被视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说:“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务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他的这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养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几乎所有的书院大师都强调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地位。长期主讲南宋长沙岳麓、城南二书院的著名学者张拭则认为书院应该“传道而济斯民”,将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为学之路虽然与朱、张二人明显不同,但在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却是与二人一致的,对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也是“明人伦”。在(增修万松书院记)中他指出:“今书院之设……士之来集于此者……而进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从而趋之也。是必有进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贤之学也。”而“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所谓“明伦”就是要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王阳明还将书院的道德教育与自己的学术主张结合起来,认为书院教育应启发良知、培养圣人,即所谓的“致良知”。

尽管明清代大多数书院是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但书院仍然重视人文精神的灌输,强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扎实的儒学功底是科举应试的前提条件。道光中叶,主讲庐州泾川书院的著名汉学家胡培晕认为:“国家设立书院造就人才,原欲其讲明修己治人之道,备他日任使,非徒以膏火月廪周其空乏,亦并非望其博取科第为一身之荣已也。”许完寅认为当时书院教学的主要弊端是“聚诸生课文词,为科举而已”。尽管他也承认“当今之世,士之起于乡也以科举,势不得不专于文词”,但他还是认为片面追求科举文词会妨碍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说:“然而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所至,其有道德而能文词者如彼也,其文词当于理而进于道者又如此也。夫何有今昔之异哉?”因此,他要求桐乡书院的生徒通过潜心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说:“吾愿吾乡之士,讲习于其中,无诱乎功名名利而存苟简之心,相与究孔孟之遗,为修己治人之大,勇于自立,而以积久持之,待其学之成履之为德性,发之为文章,举而用之为丰功伟业,斯所谓人材于此出,斯所谓造士于此始矣。”嵩阳书院的执掌者耿介也认为从事举业的生徒要重视“有本之学”的学习,他说:“今日论学,不必烦为之辞,即于举业加一行字,使修其辞为有德之言见诸用,为有本之学。”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院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甚至沦为科举附庸的书院对人文教育相当不重视,但人文教育贯穿于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始终,成为其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教育机构的显著特征。

由于人文教育在要求生徒掌握儒家经典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儒家人文精神内化为道德品格,因此不但要求书院重视教学环节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且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既体现在学规之类的制度化文件中,也从书院内部环境的创设、祭祀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

学规是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其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的制度性文件,书院的人文教育也在学规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朱熹所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书院学规,不仅为历代书院所采用,而且还成为南宋中后期以来官办教育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之一。《白鹿书院揭示》将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书院办学指导方针,首先就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获得这些道德规范,《揭示》认为掌握儒家经书是关键,朱熹说:“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为此,他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这个“为学之序”来看,朱熹要求生徒学习儒家经典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笃行上,即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在朱熹看来,行为实践更多地会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他说:“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为此,《白鹿书院揭示》对生徒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修身方面,要求生徒“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处事方面,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达到学规中的各项要求,朱熹强调自我主观努力的作用,他说:“则夫规矩禁防,岂待他人设之后有持循哉?”与此同时,他认为学规还有警示作用,对于生徒的道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指示生徒严格遵守这一学规,“诸君其相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白鹿书院揭示》不但规定了人文教育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与《白鹿书院揭示》强调主观自觉性不同,在同为南宋著名学者的吕祖谦为丽泽书院制定的《规约》中,则强调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在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规约》主张建立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社会舆论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生徒违反道德准则之后,要先对其进行劝勉。如果劝勉无效,则要对其进行严厉的谴责。如果谴责仍然无效,则需要公之于众,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促使其悔过。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生徒,书院应当开除其学籍。为使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规约》要求生徒使用日记簿,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和疑问记录下来,“肄业当常有,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等到生徒聚会探讨学术时,各自提出自己有关于经书的疑问,互相商榷。对懒惰不愿意写日记的生徒,应当“共摈之”。我们认为朱熹和吕祖谦的学规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各有特点,朱熹重视生徒的道德自觉性的培养,而吕祖谦则重视舆论的监督与强制作用。

尽管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书院利用学规开展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书院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大同小异的条目而已,使书院的人文教育在强调道德自觉和舆论强制方面走了调和的路线。

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现仍刊在岳麓书院讲堂东墙之上。这一学规延续了书院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从孝、忠、庄、俭、和、悌、义等方面对生徒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规的前半部分为:“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不但保持了历代学规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严格要求的传统,它还将儒家道德伦理规范贯穿于日常行为中,力图使生徒养成良好的素养和人格形象。因此,这一学规使书院的人文教育更加易于落实,也使得书院人文教育效果更易于考核。

除学规之外,书院人文教育实施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书院内部环节的创设与祭祀是最为典型的。书院建筑的总体布局是遵循儒家纲常伦理的,内部环境的布置也时刻彰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类似潜在课程的方式实施人文教育。如岳麓书院讲堂的布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讲堂东、西两墙上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和清代山长欧阳正焕手书的“整、齐、严、肃”八个大字,集中体现了岳麓书院的院风和人文教育传统。这种布置使书院生徒置身于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氛围之中,时刻警醒他们保持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体悟和追求。

书院祭祀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书院祭祀是中国古代庙学体制的延伸,并结合书院的需要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除与官学同样将孔子等先圣、先师、先贤作为祭祀对象之外,书院还供奉本院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以及与本院息息相关的人物,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彰显本院的学派学风和旨趣,另一方面意在将这些人树立为本院生徒,甚至成为书院所在地的道德和学术的榜样。通过开展祭祀礼仪,向生徒与地方民众传达书院的道德与学术追求,使生徒与地方民众受到儒家人文精神的浸染。

这些实施人文教化的方式多是重在对于人文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要求,而对于第二个层面——治国、平天下的方面则显得相对忽略。这与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的思想是一致的,加之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强调个体道德教育亦在情理之中。

尽管如此,书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徒参与社会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是相当重视的,这使得书院人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书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养清心寡欲的儒学教徒为目标;书院亦不是纯粹的文官训练营,不以培养追名逐利为终生目标的势利之徒为任务。书院教育应该通过完善生徒道德,进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体现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为此,书院学者们往往将这种人文追求与社会政治、日常人伦结合在一起。而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科举是几乎将儒家经典知识权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将文化话语权转化为政治话语权的必经之途,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进的追求。因而,为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书院大师们认为士人必须在研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举之学,即所谓立志。朱熹说:“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明代王阳明的高足王畿亦持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举业”与“德业”并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他说:“是非举业能累人,人自累于举业耳。举业、德业原非两事……其于举业不惟无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举业为德业,不离日用证圣功,合一之道也。”

此外,不少书院的创建者或修复者则进一步认为生徒努力学习“有本之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能提高科举及第的机率。广西洛江书院要求生徒全面研习《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这样不但自然会形成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还能在场屋竞争中稳操胜券。饶拱辰创建巴东信陵书院以后,反对书院生徒“惟是习文艺、取科第为富贵资”,注重在讲明义理和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成为学问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这样能使“其文艺必能卓然自树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为乡党所倚赖而矜式”。

书院教育的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应试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台湾(海东书院学规)云:“‘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以科举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教育寓于科举应试教育之中,应该说这是书院科举化背景下,书院人文教育的一种自我调适,以适应生徒普遍读书应举的要求。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当代书院;教育;道德;国学

[中图分类号]G649.2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35 — 02

中国古代书院缘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明时期,衰落于清末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曾表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

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全国各地书院改为学校,至此书院教育模式归于沉寂。而后,书院又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全面否定,至此书院被彻底抛弃,但后来很多知识分子都意识到废除书院的做法太过偏激。可以肯定的说,书院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被排除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然而书院教育在历史上沉默百余年后,到了现代社会,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它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书院文化再次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一、对当代书院的探析

(一)当代书院的含义

当代书院是以时间维度进行划分的,指1949年10月以后创办的,独立于官方文化教育体制之外,以国学精髓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代书院一脉相承的文化教育机构。当代书院大多是由民间力量创办的,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是对普通教育体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书院的特点

1.继承性。古代书院具有藏书、教学、研究、祭祀等功能,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而当代书院诞生于现代社会,很难再和古代书院模样一致,但却继承了古代书院的精神。很多的教学、研究方法作为宝贵的精神资源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它的一些管理方式也被沿用。

2.民办性。书院在古代主要就是由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而在当代,除了像岳麓书院等少数书院被纳入教育体制之内,大多书院依然是民办性质。当代书院走民间办学的道路,可以较少受到官方的干预,因而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也能使书院保持较为宽广的学术空间。

3.多样性。当代书院虽然产生的历史相对短暂,但因其产生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又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巨大关注与支持,因此其发展迅速且种类繁多。如针对儿童的具有启蒙性质的书院;以复办的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面向企业家进行国学培训的书院等。自称“书院”的机构可以说是多如牛毛,除了上述一些真正具备传统意义与功能的书院外,还有很多的商业公司、全日制中小学、书画创作机构、佛道修行机构等等。虽然很多的机构使用书院这个名号是名不符实,但也从侧面说明书院在大众心中的认同感。

二、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讨

传统书院在近代逐渐衰落,在历经百年的沉寂后,又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悄然兴起,又开始以不同的面目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复活”。当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组织形式重新展现在当代人的视野中时,击掌喝彩者有之,批评指责者亦有之。但不管怎样,书院这种民办教育机构已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现代生活。而当代书院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有其深刻的必然原因。

(一)当前教育制度的困境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收费不合理,学生负担过重,师生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都是当代教育体制面临的大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找出一种更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单一的知识型考试制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应试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制度困境的最大表现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孔子就曾倡导“学而优则仕”的教学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学习礼仪文化去做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把读书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稳固实行,人们更是把读书考科举看成自己出人头地的最重要手段。万千的书生更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而“跳过龙门”,从此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是统治者明确地告诉天下学子要好好读书,将来会有好的前程,得到荣华富贵。而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愈加僵化,变成了八股取士,将读书人思想、言行紧紧地钳制在科举应试之下。

时至当代,当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与西方的“主智主义”思想相结合时,“应试教育”这个畸形胎儿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应试教育让人诟病的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度看重智育、忽视对德育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片面发展,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就业与发展。虽然教育部门进行了多种教育改革试验,倡导素质教育,希望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也明确了考试不是考核、评估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但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虽然这些问题大都表现在教育领域内,但很多却是一些根本性的社会问题,而且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但这客观上也给当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留下了较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当代书院以其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赢得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好感,也促进了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教育本土化的趋势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把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到了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末路,清政府腐朽无能,官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列强也大肆入侵中国,军事上的惨败使得清政府开始求强求富,注重兴办洋务,兴办新式学堂。从清政府在传统的官学体系之外创办洋务学堂开始,到派遣学生留学欧美,再到改良书院、改革学制、废除科举,这一步步都在昭示着中国本土教育体系的逐渐瓦解。

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迷信和专制,把矛头直指孔孟儒家思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他们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宣传西方的文化思想。不可否认,新文化运动具有伟大的积极意义,它无情地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批判了封建迷信和愚昧。但却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尤其是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对本土文化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这就损害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新中国建立后,长达十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次浩劫。在历经“破四旧”、“批林批孔”等运动的激烈否定后,书院人文精神产生了严重的缺失和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想再次大量地涌入中国,加之传统文化的断层处境,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各种各样的西方教育思潮在中国教育领域粉墨登场,而本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不可否认,以发达的物质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确实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因而西方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被大量地引入国内。它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确实有很多优势,而且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地位也更加牢固。然而,这种西方的教育模式搬到国内,却并非那么完美,相对于古代书院的人文教化,它显然有些缺憾。因而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开始用书院教育这种方式来回应西方文化教育的强势输入,他们希望用这种本土化的教育方式来“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使中国传统文化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三)社会道德的危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度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有很多思想文化和历史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研究。其中极其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上千年的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被破坏被割裂被践踏被抛弃,这直接致使当代社会中人们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最大限度地追求一己私利而不顾人格,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若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就必须要找回那被破坏被割裂被践踏被抛弃的传统思想道德与文化。

当前,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对德行教育重视不够,且道德修养无法进行准确的量化,因而在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起不到实际的效果。比之于古代的教育经验,儒家德行教育与科举应试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这就使得为科举服务的府县学校不太注重德行教育,不能实现儒学德行教育的所有目标。而古代书院的兴盛,就与这一情况密切相关。科举制的兴盛促进了书院的兴盛,促进了德行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功能分化。联想到今天,现代教育体制的实行,也产生了同样的分化,普通教育体系以应试升学教育为主,而德行教化的功能,由当代书院来承担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当代书院可以辅助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德行教育,补充其缺失的部分,而不是与其对立。

(四)“国学热”的推动

国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全民共同信守的文化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在国际间竞争加剧的多元化时代,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变得愈发重要,而对国学精髓的弘扬与传承更成为一种必然。因而人们在新时期对国学的关注和研究也愈发“升温”,产生了一股“国学热”的文化氛围。

当前,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软实力水平相对低下,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国学来提升和标示自己的文化身份。从崇洋到尊崇国学的转变,发映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增强。“国学热”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关注的提高,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方式,是文化认同的增强。

但如何来传播和提升国人的国学水平,方式无疑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出版相关的国学书籍,创办国学培训机构等。而当代书院以扎根民间,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无疑是进行国学教育持久而高效的方式,也可以说当代书院是进行国学教育重要的载体。虽然当代书院没有古代书院那么多的功能,但其依然秉承着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国学教育。当前我国的普通教育体系偏重知识传授,缺乏国学教育,因而当代书院可以利用其国学教育优势,逐渐改善这一状况。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近些年来,国内受“国学热”的影响,很多地方和高校办起了不少的书院,这些书院的创办既受到了“国学热”的推动,又顺应了“国学热” 这股潮流。

总之,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并不是由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了解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书院存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当书院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特色的教育形式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正视它的价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它,让它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这无论对教育事业,还是与国与民都是一件好事。

〔参 考 文 献〕

〔1〕赵德利.文化沙龙与人文讲堂——书院功能的当代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 变革势在必行——兼论“应试教育”的危害及潜在的负面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4).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馆员 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途径。在国外,学者认为大学图书馆是“学习中心”“大学的心脏”;在国内,教师、实验室、图书馆历来被称为高校办学的“大支柱”。南此可见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提ffi了新的课题,因而需要有一支实现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功能的高素质队伍。因此,提高馆员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1大学图书馆员的素质现状

1.1职业精神

大学图书馆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绝大多数馆员都热爱图书馆,具有高尚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和优良的作风;能够识大体、顾大局,服从工作需要;具有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由于受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馆员认为大学图书馆是教辅单位,工作出不了多少成果,因此工作得过且过,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对转变观念认识不足。

1.2职业素养

1.2.1教育背景未达到从业要求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学历分4个层次:第一,有少量图书情报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馆员;第二,一部分冈为解决教授、博士家属调入的非图书情报专业的本专科以上学历馆员;第三,一部分馆员通过电大、夜大等继续教育提高了学历;第四,一部分非编的无学历馆员。多数馆员所学业与实际丁作不对口,专业知识不扎实,实际丁作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2.2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捷,大学图书馆员现有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学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现代科技知识应用方面的技术,更是得力不从心。

l. 2. 3经验不足

由于大学图书馆员队伍学历参差不齐,新馆员工作时间不长,业务不精,服务管理经验不足,业务培训不及时,这些都将影响大学冈书馆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3科研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存进行现代化更新,需要有一支有助于实现大学图书馆功能的高素质队伍。大学图书馆有大量的科研课题可以研究,有大量的学术和管理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多数馆员不能独立从事该学科的学术研究,缺乏科学研究能力,这是罔书馆员素质不高的重要表现。

2大学图书馆员应备的素质

2.1职业精神

大学图书馆员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要具有优良的作风,要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图书馆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才能有高度清醒的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图书馆员应想渎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主动地为读者服务。

2.2职业操守

一个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学图书馆员应具有敬业爱岗、踏实工作、渎者至上、服务第一的职业道德,要勇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工作中努力钻研业知识,探索新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遵守职业纪律,树立和培养职业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技能,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服务。

2.3知识构成

大学图书馆员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素质,要有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有较扎实的文献信息鲁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熟悉图书馆的工作环节,同时应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2.3.1现代科技知识

图书馆员要有较高的义化科学知识,要坚持在职在岗进修,不断充实和更新现代科技知识。大学冈书馆要立足于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积极运川新技术、新方法拓展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方式,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图书馆员还应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应川能力,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传递信息,切实为教学、科研服务。

2.3.2专业知识

图书馆员要通过业务培训、自修掌握并应用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々业技能,要具有扎实的图书馆々业知识功底,并能独立开展丁作和解决实际丁作巾的业务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工作能力,包括组织指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等

2.3.3多学科知识

大学图书馆馆员要具有多学科知识,既要掌握图书馆学的有大学科,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读者的多种需求。

2.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在先天获得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意志品质、性格品质、情绪和情感品质。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挥和表现。大学图书馆员需要有强烈的进收心、顽强的意志力、广泛的兴趣和适官的气质与性格?图书馆日常工作是一种重复性很强的一作,馆员很容易形成习惯的惰性心理,使用书馆工作失去活力。现代社会改革力度大,竞争激烈,网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捌节自身的生理现象、思想用扰和心理不平衡情绪.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2.5身体素质

这里所说的身体素质并非指体育运动特有的身体素质,而是图书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大学图书馆现代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馆员既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同答问题,还要不断完成采编、上架、整理、借还、咨询、信息加丁、网络管理、质量检查和人财物管理。图书馆员身体素质与体质、年龄、情绪、生活习惯和体育运动都有密切联系,大学冈书馆员要善于支配时间,注意锻炼身体和适当休息,以保证充沛的精力,这样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大学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

3.1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义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所表现出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3.2国外大学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层次的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3个:

第一,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l994一l995年对全美32

36所大学的冈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于2000年1月提了5项标准和22项具体评价指标。其主要内容如下:具有信息素养的罔书馆员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与范嗣;具有信息素养的冈书馆员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存取所需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能批评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把选择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具有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能独自或作为集体巾的一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具体的任务;具有信息素养的冈书馆员了解信息使川涉及的经济、法律和丰t会问题.遵循伦理道德、守法地存取和利信息。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大学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教育已进入新阶段,是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价和信息素养教育评估的依据,目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第二,英同的同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在l998年提出的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模式。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两兰罔书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同外素养教育研究存在多方面、多级刖的开发,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大,多样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应川比较复杂。国外的标准可以作为参照,适当地引入到我国图书馆员素质教育中来。

3.3我国大学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图书馆界已意识到制定适合巾同同情的大学图书馆员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目前还没有对指标体系建立完整的研究。清华大学罔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正存承担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的科研项日“北京地高校图书馆员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研究目标是2005年夏季推出通用层次的北京地1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方式评价和学生成果评价两方面,分为4个层次:满意度评价、通川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反馈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开来。根据国内外的涮研情况和多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本义提…传统的层次教育与网络在线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

3.3.1传统的层次教育

层次教育是指新生入馆教育、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项讲座与业课题调研,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设计的,它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

3.3.2网络在线教育模式构建

3.3.2.1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数字资源的搜集检索、筛选及评价的能力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各种信息源的类型和特点、信息检索技巧以及检索结果的筛选。可以参照国外罔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先例.将各种检索技巧制作成windowsmediaptaver,quicktime等各种形式的短片,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全过程,同时提供有炎信息素质教育的pdf手册。

3.3.2.2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策略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10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一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多读书显得尤其重要。工作之余,,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之的《陶行之教育名著》、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收获很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4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触颇深,我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对于我从事的小学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小ѧ英语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其含义有两点:

一是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改变应试教育那种片面、单一的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是强调加强基础的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而是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总之,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三 人最高兴的,莫过于拥有了收获。本学年,我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撰写班级案例以及教育反思上,也越来越觉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我的变化,缘由来自我爱上了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但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汪中求同志说:细节决定成败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不仅让我想起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是繁琐的,他们都是由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一个个细节构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了一个个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关系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都应该关注他要干什么,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李老师的话,给了我工作的动力,我受意匪浅,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哪怕一点点,这也是我的收获。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四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总结五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