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范文

时间:2023-04-01 17:0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书育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Educator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2549

国内刊号:23-1439/G4

邮发代号:14-29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肩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使广大学生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首先,言传身教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人师表。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锤炼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人师表的典范,通过教师良好的自身形象和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思想及行为。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做优秀品德的示范者: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具有高尚的节操,要尊老爱幼,要团结同事,谦虚礼让,要勤奋学习,勤劳节俭,要律已宽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公正无私。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要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要牢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要率先垂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各种优良品德。

其次,言传身教要求教师拓展学科的知识面,提高各种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有针对性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应该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巧妙地研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把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德育。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重点德育素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觉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树立辩证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向上的价值观。

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从民歌中采集、整理出来的,是古代伦理的教科书,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所展示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友爱亲情教育。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其中很多人物与故事情节,成书前就早已在民间流传。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故事情节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进行批判,对真、善、美加以赞美,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在历史课教学中,利用我国历史上从古到今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杰出人物,培养学生对故乡之爱、对祖国之爱。利用中国的发展史,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他们推动国家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进而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崇高历史使命。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攫取一些现实生活中典型的、鲜活的、影响面广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剖析、总结,比如南京彭宇案:可以让学生从利己和利他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和教育学生。

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老鹰捉小鸡”等传统团队游戏,用“折筷子”等浅显易懂的事例,教育孩子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一个问题和学生们互动,让孩子们充分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培养他们勇敢面对问题,独立思考,善于沟通,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提高。

再次,言传身教要求深入家庭,做好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相互配合,强化德育成效。

篇3

良“善”为本,日日求“新”。沈阳市皇姑区向工街第二小学党员教师慕善新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救火队员”,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问题班”通常会交到他的手上,而他总会在短时间内就将其转变为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级。慕老师说他没什么秘诀,只是坚信“率先垂范”的力量,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好示范,当好孩子们身边的榜样。

慕老师“捡破烂”

一天中午,慕老师看到学生们把没吃几口的盒饭扔到了垃圾桶里,立刻皱起了眉头。他没有单纯地说教,而是从垃圾桶里把盒饭都捡回来,微笑着对学生们说:“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怎么就这样扔了?太可惜了,老师帮你们吃完吧!”说着就埋头吃了起来。

学生们起初都惊呆了,过了一会儿,一个男生也拿起一盒饭吃了起来。接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大家一边吃一边说:“老师,其实这饭挺好吃的。”慕老师欣慰地笑着说:“不只是粮食,还有别的东西也不要浪费。”从那以后,班里浪费粮食的行为杜绝了,他能从垃圾桶里找出来的可用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慕老师郑重地向大家宣布:“我这个‘捡破烂’的失业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爱掏腰包”的慕老师

慕老师教过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他跟奶奶住在一起,父亲是精神病患者,家里生活很困难,孩子常常为学费发愁。为了使孩子安心读书,慕老师接班后,每年都替他交学费,鼓励他努力学习。有一次,慕老师发现孩子好几天没来上学,便顶风冒雪去家访,劝说孩子继续上学。孩子和家长被感动了,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慕老师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最终这个孩子以良好的成绩顺利毕业。在他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哭着告诉大家:“我永远都是慕老师的学生,永远不忘师恩……”那一幕情景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班上还有一个男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让孩子寄宿在一个托管班里,每年只给孩子300元零花钱,所以,凡是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看电影等活动,这个学生都不参加。慕老师了解情况后,每次活动都替孩子把钱交上,春游时还把自己带的食物分给这个孩子吃。

类似的事,“爱掏腰包”的慕老师不知做了多少回,可他从不计较在学生们身上付出了多少金钱和时间。班级的扫除用品,他来买;学生的奖品,他来买;学生家里有困难,他也会尽力帮忙。他曾经在暴风雪中送学生回家,给没吃饭的学生买来午饭;曾经把生病的学生背去医院,对那些单亲家庭孩子更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心理疏导。更难得的是,慕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家访,无论是家住在学校附近的,还是离学校很远的,每个学生的家都要走到,与家长携手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慕老师的“爱生热线”

篇4

一、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1、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教育学生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上看到他好的一面,学习这些好的东西。教育学生养成学习别人长处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的人,才能进步,才能成功。尊重人、关爱人,得到的回报必然是被人尊重、被人关爱,所以也是为自己好。

教育学生尊重老师,不管这个老师如何,应该看到老师积极的一面,老师对学生的回应自然是阳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从老师那里学到想学会的东西,才有更高的学习效率。要教育学生去爱大多数人,包括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要团结友爱,协作互助。

2、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普通人能够建造金字塔、建造万里长城,靠的是人类的智慧和信念,靠的是人的一双手。因此,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功,就得从小事做起。读书也是这样,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想学有所成是不可能的。

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做,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若把事情放到明天,那明天就是今天的翻版。初中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最好时机,应该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错过这个时机,你会遗憾一辈子的。当然,把握好每个年龄段最需要做的事在一生中都很重要的。

3、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不幸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错误后是一定要自我反思的,不反思不行,不反思还有可能重犯错误。比方老师在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些事情时,消极选择的同学,往往听到的是:老师又在讲我,这老师真讨厌;积极选择的学生听到的是:我正好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个老师多关心我,打心里感谢老师。当老师在肯定某种行为时,消积极选择的同学,往往听到的是这老师看到了人家做得好就加以肯定,看到我做得好就不说,老师太会看人了。积极选择的学生听到的是,我只有这一点点长处老师就能够发现并加以肯定,这个老师对我多好。

当学生生病,受伤,丢东西,被误解时,教育千万别太伤心,至少不能长时间伤心,你已经受到了外界的伤害,还继续自己把自己伤害一次,没有益处。第二磨练意志,开阔胸怀;第三有加强对人性人情暖冷的理解,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好。

二、教育学生积极学习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学得不错,上了初中却学得很吃力。初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建立新的适应于初中的学习习惯开始时不容易,但是习惯一旦建立,以后的学习就好办了。

1 听课:认真听课适当做笔记,不放过任何联想小结的机会是关键。上课的内容有难有易,不能因为容易而轻视它,也不能因为困难而害怕它。容易的问题思维强度小,但所提供的思维空间却很大,可以把自己的方法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整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小结,对问题的发展进行预测,为后面更难的问题准备更充足的思维惯性。

2 经常复习原来学过的知识:初中的课程内容多,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经常反复,一节课内容七天内不复习就有可能变得很陌生,最好是三天内复习一次。要把问题真正弄懂,可能要读或做五六遍甚至十几遍,每次读或做总会有比原来更多的体会。求学问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还要“印”的正确,“印”的清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通过多次的反复钻研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3 习惯、懂得与会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加能说会道,他们是常常是在最恰当的时侯用自己毅力与勤奋把该要学会的本领操作到形成习惯为止。学生要习惯于看课本,要习惯于及时演练,特别要珍惜课堂练习机会;从懂得了到会做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只有在懂得与会做之间架上习惯之桥才行。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的一段话:“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值得我们去深思。

4 快乐地学习、充满信心地学习:对人对己对事对物都要好一点,保持愉快的心情,天天高兴地生活和学习是重要的。快乐地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体力和智力,当你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快乐地学习时,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充满信心地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消除你的不良情绪进而达到快乐的境界。这样你就能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三、教育学生热爱班集体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它告诉我: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将融融的师爱洒向学生,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1 以爱心抚慰心灵

“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是浇灌学生成长的甘露。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融入了对学生的关怀:安排座位,要坚持搭配原则,要求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差的同学;课堂提问,激励学生踊跃发言,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中,更少时间开小差;班级活动,要留给学生一展身手的机会;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2 以诚心赢得信任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感受到个别学生强于常人的自尊心: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学生犯错,教师首先做到心平气和,以诚对待,不要当众批评挖苦。相反,因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犯了小错误反而让学生变得不自在,因为辜负了老师的信任而不安起来。这种时候,还需要教师的“暴风骤雨”吗?

篇5

一、班主任要爱学生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句爱情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爱因斯坦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用真心、真情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最高教育境界。

1.爱要有原则性。教师爱学生不是整天和学生泡在一

起,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教师要做到爱有度,爱有格。教师应该在“严”的前提下真正地爱学生。对于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内向、自尊心强的好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适当的场合来加以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如果放任自流、轻描淡写地说两句,而不认真地教育学生,他们会无的放矢。

俗话说:温室里养不出万年青,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我们班有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爱卫生,自己的东西随便乱放,严重地影响了宿舍的卫生。一天中午,别人都在休息时,我把他叫到宿舍,和他一起整理他的衣物,并告诉他应该注意集体影响,怎样和同学相处,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快乐,学习更好。这样做既照顾了他的自尊,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爱要有博大性。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发展也一样。教育要大爱,爱优生是人,爱学困生是神。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应受到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要长期的用真情去感化他们。

有一个男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老师批评他时他不理,有时还顶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长期关心他,并多次找他谈话。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引起他的触动。一次他肚子疼,于是我陪他去医院,还给他补课,并不断地安慰他。最后这种关爱终于感化了他,他哭着说:“老师,我闯了那么多的祸,你还这么关心我、照顾我。我会好好学习成为好学生的。”我自信地对他笑了笑,点点头。从此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也很努力,成了班里的好学生。

3.爱要有可感性。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对于教师的爱他们未必都能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使他们感到我们在关心、爱护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爱,而不让他们误解我们的爱。

比如我们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同时对他点头微笑,还可以告诉他这么冷的天要多穿点衣服,多喝水,预防感冒。这些足可以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爱。作为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举动。

二、班主任对学生要严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班主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因为一味地慈爱久了,学生就会感到老师软弱无能,管理不严,以致失去自我约束,甚至行动随便、纪律涣散,所以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老师一定要从严抓起,严格要求管理。对学生表现出的任何不良习惯教师都应该及时纠正,加以引导。

1.严要有理性。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

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和其他班的同学打架,我发现后,想了几种方法:(1)把他狠狠地训一顿。(2)罚他扫一周地。(3)让他写检讨。(4)叫家长来学校。(5)让他思考自己的过错,和他谈心,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过错。最后我选择了第五种方案,既没有伤学生的自尊又让他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严要有透明性。打骂是最无能的办法。在教育中老师应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而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对于犯错的学生,肯定害怕、担心,甚至会想看你能把我怎样。此时,如果你变发怒为宽容,先请学生坐下。这样,哪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其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

记得有人曾这么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3.严要有示范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

篇6

01-02

曾经有一个学生将李白的《蜀道难》戏改成《作文难》:“噫吁戏!晕乎愁哉!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议论及记叙,开篇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秒,不知地狱与人间。何时文山有捷径,可以横绝作文巅。绞尽脑汁学生死,然后献上干瘪五百言。”作文之难虽然没有学生说得这么夸张,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件苦差事。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我不断地钻研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同题异构”的作文训练模式。所谓“同题异构”,就是指根据同一个作文题目写出不同构思的作文,在“写作,批改,评讲,修改”的过程中轮回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我又把它分解成两个阶段,构成两个体系。

一、同一主题,同一材料

这一阶段的练习是根据确立的文题,指导学生选取一个角度,确立作文的主题,然后选取恰当的材料来表现这一主题。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作文的细部进行修改,如作文结构的安排、情节的构思、细节的渲染、语句的修改润色,等等。我们班曾以《我的母亲》为题进行“同题异构”写作训练,有位同学选取了母亲耐心地为他辅导作业来表现母爱这一主题,事例虽小,但真实温馨,角度切入得较好,就是作文的细节刻画得不够,只停留在对情节的简单叙述上。细节大于情节,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所以在面批时,我重点引导他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如母亲在辅导他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动作神情如何,怎样写才能传达出她的耐心、慈爱和循循善诱。经过反复几次的修改,这位同学的作文有了质的飞跃。

在反复的修改中,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还学到许多写作的技巧。看着自己的作文越改越好,学生容易激发起写作的成就感,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

二、同一主题,不同材料

“同一主题,不同材料”就是学生多次作文的主题切入角度不变,但每次写作训练时所用的表现主题的材料是不一样的,要使用新鲜独到的材料。还以上个题目为例,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我又引导那位同学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细节和事例可以更好地表现母爱。在我的指导和启发下,该生又列出很多事例。如:母亲对自己很严厉也是母爱的一种方式;母亲让自己住校并教会自己如何照顾自己;母亲很小气但对自己却从不小气,等等。在这些材料中我让他选取比较有新意,自己又有切身体会的来写,最后他选取了母亲让他住校这一事例。对这件事他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写得非常顺畅,情真意切。但作文的情节比较平缓,故事性不强。我又让他增加了对刚住校时的不适应和对母亲的不理解的叙述,还引用了他在日记中埋怨母亲的一段话。经过这样的对比和铺垫,母爱的主题被表现得更加深刻和富有感染力。

篇7

老师的为人师表多么重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真的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奉献的是自己。走上了讲台,也教数学的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歌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十多年的数学课将近10000节课时,基本上每一堂课 ,每一个知识点我事先在脑海里都要设计好:这一堂课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学生说第一句话,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该用什么样的小故事或临时编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乐意接受这个新知识。如: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教“素数和合数”这一课时,我笑地走进教室,歪着脑袋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想……”.“我的年龄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最小的素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猜猜老师的年龄。”同学们面面相觑,此时我板书上了“素数、合数”这一课题。当然,随着教龄的增长,我的第一句话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在复习“倍数与因数”时,我让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年龄:“两位数,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是最大的一位偶数。”同学们稍一动脑,答案就有了。又如教“圆柱体和圆锥体”我用卡纸做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等底的圆锥体,然后把它们粘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顶高而尖的帽子,戴在头上。同学们见后笑得前仰后合。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和什么形状吗?”然后出现课题“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在计算面积和体积时,遇到长度单位不一致时,有些学生没有先把长度单位化一致,就不负责任地写上面积单位。我就编了一个故事:叮当厘米猫和叮当分米猫结婚了,过了几个月要生小猫咪了。他们自然很高兴,可为一件事闹开了:小猫米跟谁姓呢?争得不可开交。最后他们告上了法庭。法官听后哈哈大笑,拿起金堂木一敲:两个大笨蛋,你们把单位统一了,不就可以了嘛。分米猫,把你扩大10倍,化成厘米,有意见吗?分米猫见法官把她扩大了10倍当然高兴。厘米猫听法官判分米猫跟他姓更是心花怒放。“那你们的孩子姓什么,明白吗?”“两个厘米。”夫妇俩抢着说。法官重重地敲了一下金堂木:“错!是平方厘米!”夫妇俩开心地边走边说:“我们的宝宝应该姓平方厘米啊。”从这以后,没有同学再出现过单位的错误。

最近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解题时,我费了一点心。题目是这样的:一堆黑白棋子61粒,小刚、小勇玩取棋子的游戏,两人轮流取出1粒、2粒、3粒、4粒或5粒。谁取到最后一粒谁就获胜。同学们看了题目不知怎么下手。这时我不慌不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棋子。当着大家的面请一位学生数出了61粒棋子,然后请甲同学演小勇,老师我扮演小刚。游戏开始:我先取1粒,然后“小勇”取,他也取了1粒,我取了5粒;他取了4粒,我取2粒……。就这样“小刚”我获胜了。围在四周的同学七嘴八舌:“当然老师聪明;我们哪比得上老师。”“我想老师肯定有什么妙招。”“老师是不是耍了什么花招?”“刚才是不是老师……”对同学们的议论、猜测,我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清了清嗓子:同学们,首先申明:老师在做游戏时可是规规矩矩的呀。不许冤枉好人呐。今天老师要教你们学会“倒推法”。接着板书,然后讲解:怎么个倒推法呢?根据取棋子的规则是:(1)、轮流;(2)、取出1粒、2粒、3粒、4粒或5粒。从规则(2)可以推出,两人每轮取棋子颗数的和有以下几种情况:2粒,(每人各取1粒);3粒,(一人取一粒,另一人取2粒);4粒,(一人取一粒,另一人取3粒;或两人各取2粒);5粒,(一人取1粒,另一人取4粒;或一人取2粒,另一人取3粒);6粒,(一人取一粒,另一人取5粒;一人取2粒,另一人取4粒;或每人各3粒)两人每轮取棋子颗数的和最多是6粒。因此,只要当取到最后一轮时,这堆棋子只剩下6粒,又恰巧轮到对方先取时,就肯定是我方赢了。因为这6粒中对方最多只能取走5粒,剩下的肯定是我取光。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

“PBL"解决问题导向强调——把学习设定到复杂、有意义问题情境中,透过师生合作以解决真正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之科学知识。然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箱子里有2009颗彩色玻璃球,小红和小芳玩取玻璃球的游戏,两人轮流取出1颗、2颗、3颗、……或9颗,谁取到最后一颗,谁就获胜。小红必胜的策略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做出答案来:小红自己先取走9颗。然后看小芳取的颗数而定自己取的颗数,但要保证每一轮与小芳取的颗数和为10颗。最后剩下的10颗中小芳最多只能取9颗,剩下最后一颗肯定小红取光。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PBL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离开了兴趣,学生就不能自主了,也不愿意去自主。

篇8

大家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首先祝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今天站在这里,是以如何做好一名人民教师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演讲

爱因斯坦也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这都表明,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陶行知先生曾讲:“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所以,学生学生,关键在于学习人生。高等教育也不是以浪费着课桌前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

目前,高校老师面临着四重考核——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育人工作(包括我们的班导师工作),我称其为“四轮驱动”。

第一个驱动:教学。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学关不过,何能成其为“师”。

第二个驱动:科研。科研是教师的强身之道。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教师职称晋升的资本。

第三个驱动: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师的奉献之举。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责。

第四个驱动: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而在这“四轮驱动”中,育人工作是根本。西方哲人普德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师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命运,责任可谓大也。

那么,在“四轮驱动”下,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据我近年的观察,他们是一个“四要四不要”的群体。

1.“要学”跟“不要学习”的学生并存。

2.“要管”跟“不要管”的现象共生。

3.“要强”跟“不要强”的群体分化。

4.“要思考”跟“不要思考”的人群明显。

这就是学校学生的群体现状,而“80年后”学生最大的特征就是“罐头型”,一般都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样的群体怎么育人?

我觉得,首先是要对育人分层。幼儿园、小学的育人,侧重于行为规范;而大学育人,重点在培养一种思想。具体来讲,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1.要当“设计师”,不要当“园丁”。“园丁”是从早到晚不停地修剪,把学生都修剪成了“标准件”、“通用件”。大学生必须注重其个性的张扬和素质的提升,必须由“园丁”转向“设计师”,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百花齐放”。

2.要当“导演”,不要当“演员”。你只需做个导演,一个指挥者。给学生足够的舞台,或者为他们搭建舞蹈。有句广告语说的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法传分院在教学育人方面,探索了一些途径:如广告专业,树立“以项目促教学,以比赛促学习”教学理念;在具体的做法中,进行“四课堂教学”的联动。目前,从学生获奖,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来看,都做的很好,也出了不少成果。

3.要当“蓄电池”,不要当“蜡烛”。“蜡烛”,只是“付出”,不讲“充电”,最终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对大学年轻教师来讲,必须善于学习,潜心研究,勇于创新 ,和学生共同进步。

4.要“细水长流”,不要“一桶水”。

高等教育是以学到知识为本,而不是以浪费在课桌前的时间长度来衡量。专业知识2年后就需更新,而做人的知识,一辈子都有用。教师需要以“润雨细无声”、“细水长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你用真情,学生会有感恩。

篇9

关键词:教书育人;倾向;矛盾;自觉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教师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一是“分家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它用来干什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感性和气质影响学生,这是客观的、必然的。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强教师的主观意识,提高自觉性,明辨教书育人的方向,向学生指明用所学的知识干什么,什么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映和摒弃的。如果以“分家论”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教学,就势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助长不正确的东西滋长,以致走向邪路。

二是“自发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教育学的要求,教师要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学目的,这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一是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学了它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两个目的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开,但又不能相互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结果和第一种倾向是一样的。

三是“代替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从另一个极端混为一谈,同样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育人代替教书。认为自己强调了学习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了它有何种好处,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把一门学科知识的讲授变成了纯政治性的说教或空谈,同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客观事实表明,育人只有在教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师对所授内容讲的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显示出知识育人的威力。不可设想,一个教师对所授内容讲得一场糊涂,却能对学生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讲课没有科学的理论性,没有丰富的信息量,没有充分的说服力,犹如喝“白开水”一样,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性。这样做只能刺激起一种逆反心理,教育的动机与效果不可能不是南辕而北辙的。

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矛盾:

一是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就是说,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克服“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的“两张皮”倾向,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应把握这样三点:第一,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中,一般都包括科学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两个方面,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因素,应当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要运用自如,而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该承认,有些课程比如政治理论、社会科学等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课程比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及其应用等则难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这些课程内容中,也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这些因素也应当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视。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还可以启迪他们独立思想、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认真的处理本身,就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好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教学环节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师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个别谈心作为主要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的亲密谈心,内容广泛多样,大至对国内外形势、对当前改革的看法,及一些学术观点的交流,小至个人爱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能够收到课堂上难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可以视教师为良师益友,愿把他们心中最为机密的事吐露给教师,求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时学生可以提出各种知识性,哲理性很强的问题,要求教师给以解答,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教书必然育人,育人需要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是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就是正确处理教师职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矛盾斗争过程,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爱护之情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爱护,迁就纵容学生,等于误人子弟。名曰爱之,实则害之。怎样把爱护和严格统一起来呢?概括起来,要做到“熟”、“准”、“强”。所谓“熟”,就是亲近学生,熟悉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缺点弱点、爱好个性、思想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准”,就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知识时,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弄清楚从哪里作起点,最高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所谓“强”,就是教育性要强,所讲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有用的、先进的;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有说服力、感染力、鼓舞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认为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以强国富民,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在专业教育中,要正确阐述各自专业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抬高自己的专业,贬低其他专业;在道德纪律中,要强调高标准、严要求,讲究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而不能满足于低水平、得过且过;在个人生活方面,要强调崇尚高尚的、先进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级趣味的、颓废的东西。

三是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就是说,利用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要求学生不吸烟,教师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吸烟;要求学生不喝酒,老师自己不在学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自己首先就应当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要有一种为人师表的形象,以便让学生鉴别和模仿。我们把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这幅形象好像一面镜子,教师要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做一点积累一点,便会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第三,严于律己,勇于自责。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脑瓜也不可能样样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教师知错改错,勇于自责,也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以及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

三、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

自我认识,就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来进行。一是“理论对照”。教师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学科知识理论、师德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为标尺来进行对照,找到理论素养上的差距。二是“实践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对照,找到主观愿望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三是“榜样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同先进人物、优秀教师对照,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自我激励,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可以为教师提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动力。自我激励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激励”。教学是周而复始、多次反复的过程。如果不提出新的要求,往往陷于乏味疲沓的境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教书育人的新目标,向更新、更高的境界攀登,走改革、创新之路,常教常新,而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打转。第二,“成果激励”。有劳动必然有成果。教师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长的学生事例激励自己,用社会上对毕业生的肯定性评价来鞭策自己,从而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满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第三,“反思激励”。干事业总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我们不能因遭受失败和挫折而消极退缩,而应变颓唐气馁为积极进取,从失败和挫折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思想营养,走向更大的成功。

自我提高,就是在自我激励的鼓舞下,战胜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求得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三个侧面上:一是通过是非观的斗争求得提高。目前,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人们对学校所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看法不一,言论纷纷,到底哪些干对了,哪些干错了。在是非、正误的面前,不能茫然无措,而要经过相当时间的考验,要用实践结果去验证。经过实践验证,肯定对的,改正错的,镇定自若,实事求是,继续努力。二是通过价值观的斗争求得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上褒贬不一,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真正达到尊师重教的程度。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幸福,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要有一点“韧”劲。三是通过知行观的斗争求得提高,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认识,而且要有身体力行的勇气,要自觉约束自己,克服知与行的分离、感情与习惯的脱节,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坚毅的决心,把知、行、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的效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0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