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感悟十篇

时间:2023-07-27 17:01:58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陶渊明也曾讲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所说的“义自现”、“会意”,其实讲的是在读书当中的顿然感悟。在阅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突然间会对书中的意旨或是一些话语有所作领悟,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这就是感悟。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效地运用感悟教学法,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悟”是先通过感才能悟,“感”包括认知、感觉、知觉等等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感知水平已相当成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推广感悟教学法。实施感悟教学非常讲究策略.

一、生活的积淀,是感悟的基础

世界繁华多变,无限的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懂得了世情、人情;人文、地理;懂得了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生活是个熔炼炉,能融万事万物。生活又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生活就如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既有鲜活的橙,亦有厚重的蓝;有流淌着生命的绿,亦蕴藏凝重的紫。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感知,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把心胸系于民生,世界风云、改革巨变等这些生活的实践和知识的积累是感悟的基础。要想自己不处于尴尬的写作盲态和阅读的苍白境地,就要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洪流中。

二、重视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一门是语言,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悟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三、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我在教学九年语文上册《望江南》一词中,通过图片展示:在河边的一座望江楼上,一个衣着光亮女子独自一个倚在城楼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眼睛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失望。让学生想象,说说这个女子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她在看什么,如果在等人又等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由的想象、联想和谈论交流中感情词的意旨。

(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四、激发学生情感

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

五、修改、正确使用语言是感悟的升华

谈到修改和准确使用语言,古往今来很多佳话被人们传颂。从孔子“韦编三绝”读书境界到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精益求精;从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苦创作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功夫,无不被人津津乐道。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修改和使用语言呢?正如唐李沂道:“文章‘能改则瑕可瑜,瓦砾可为珠玉’。”文章只有经过反复修改琢磨、润色提炼去疵病,方成佳作。一个人能对语言的使用进入到这么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对语言的“悟性”,是感悟的升华。可见修改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会修改别人和自己的文章,他才能正确使用语言和运用语言,追求到“悟”的升华。

在教师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写作中,谁轻视修改,谁对语言的感悟程度就不会很深,谁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就不会很高。因为你不会修改、品味、使用语言,你就没有写作的基本能力,你就达不到,也体会不到语文的最高境界“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2

最基础的一环就是教师的自我定位。一踏上工作岗位,我就感觉到现在学生相对于以往要成熟很多。因此,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是关键。我认为,老师应是为学生服务的“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学会倾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一次上课过程中,发现课堂氛围不是那么活跃,只好搁置教学进度,让学生谈谈对语文课的感受以及他们理想中的教学方法。学生给了我许多不错的建议:“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课本的复述,更多的是教授一种对生活感悟的方法”;“在讲解生字词的时候,能否采取一种更形象的记忆法,使我们记得更牢固”等等。我思考良久,采取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二、备教材与备学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标准;其次要仔细研读教材,弄清楚教材体系的逻辑顺序与联系,注重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内在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无论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或是梁衡《夏感》、何其芳《秋天》,都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星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自己组织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感受自然》,他们更加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备完教材之后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班级的构成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学习情绪和兴趣等,才能针对班级特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不同进行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式课堂呈现

无论课备得多么精致、详实,展现出来却只有40分钟。如何抓住这40分钟的精彩,是考验老师的一道难题。首先,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上课时,教师可以表扬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可以表扬团结协作的学生,还可以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等。教师应该用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都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会在这种激励下更加努力。当然,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初中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因此应该避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私底下的交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也会更好。其次,要用心、用情去上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如我在讲解《秋天》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秋的美,动笔描绘一下他们眼中的秋,然后联系课文的三幅图画,分别寻找到各自的韵味,用散文来勾勒意境。在诗歌字词中寻找到语文的美和秋的美。总之,40分钟精彩的演绎是学生和老师的合演,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在教学中试图改变他们这一点,然而长期养成的惯性具有持续性,短时间很难改变。我只好放弃尝试,继续进行简单机械的满堂灌,放松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一切又都回到最初。但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停地在鞭挞我的内心,我重新下定决心,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坚持对学生的预习、复习情况进行课堂抽查检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愿意在教学的过程中继续探索新的有益学生提高自觉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3

一、新课标下的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具体形式是“满堂灌”“牵着鼻子走”。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课堂中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要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能只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这样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教师则作为其中平等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与思想碰撞,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这才是新课程所期望的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是平等的,是互助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以进行倾诉的对象。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的,还是生活上的,需要教师进行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感受师生之间的情谊,获取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语文课堂,替代了以往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被动学习状况,然而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少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新形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观念的改变,学生就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课堂中的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有学习能力强的,有被动学习的,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部分学生确实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但也有不少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参与学习。这部分学生平时过分依赖教师,一旦教师放手,不知道如何参与合作,交流中一言不发,有的讲题外话。即使热闹的课堂,看似很完美热闹,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如意。所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一定要注意实施的教材内容,必须是只有合作学习才能解决,参与讨论的内容应具有一定含金量,安排的讨论时间必须合理,过少学生则无法充分展开,过多则导致学生无事可做。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思考

语文课堂中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但很多流于形式。其实作为评价,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现状。一味激励,或者一棒子打死都不可取。在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其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评价时要因人而异,要进行分层评价。每个学生的层次都不一样,其发展潜力也不一致,如果我们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表扬批评不得体,场合情境不恰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艺术性。评价的语言要正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四、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使用的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4

关键词:感悟式教学;认知;情感;初中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03-03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个体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感悟式教学进行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探讨,如提出了语文字词或阅读感悟式教学的方法[1-4]。但总体来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多为语文作文或阅读或政治学科领域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更是匮乏,而针对英语学科的相关研究更少。我们根据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说、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观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感悟式教学。[5]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感悟式教学是指能促进学生的感悟知识的内涵及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的各种方法、手段、程序的总和。为更好地探讨感悟式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的影响,我们在初中二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开展了如下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实验假设是:在初二英语课堂中采用感悟式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其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条件大致相等的班级,共136名学生,其中实验班学生71人(男生40人,女生31人),平均年龄13.3岁;对照班学生65人(男生31人,女孩34人),平均年龄13.5岁。根据学生在实验前的英语成绩及教师对学生平时英语学习表现的评价,我们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其中实验班优生15人,中等生41人,差生15人;对照班优生13人,中等生39人,差生13人。经过对二个班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前测,他们在这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实验班采用感悟式教学,而对照班采用常规方式教学;因变量是被试英语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的教学效果,主要控制变量是教学时间相同、教学起点相同(包括被试的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无显著差异)、教师能力相当(学历相同、经验相当)、教学内容一样、测验时间与要求一致。

3、实验材料

在本实验中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教学材料和测查材料。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汤姆森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初二《英语》(The English textbook Go for it!,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Thomson Learning in 2003)作为教材。此外,根据皮连生等人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即将学习结果分为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我们特设计了如下测查材料:

(1)中学生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及动机问卷。该问卷共46个子项目,其中英语学习观念、兴趣、态度各10个子项目,学习动机16个子项目,采用五级计分制,按5、4、3、2、1赋分。该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77(p

(2)英语学习方法问卷。该问卷主要参照文秋芳等人编制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进行设计,包括39个子项目,其中有阅读策略9个子项目,词汇策略8个子项目,听力策略6个子项目,说的策略5个子项目,写的策略4个子项目,句型学习策略7个子项目。该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77(p

(3)英语综合水平测试试卷。采用实验学校2004―2005年英语期末考试试卷作为前测,2005―2006年英语期末考试试卷作为后测。内容包括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完形、写作等。

(4)英语认知水平测试试卷。包括根据图片填空、在真实情形中选择最佳答案、根据文本造句、猜测生词词义、找出相同点并造句、阅读理解和写作,总分100分。该试卷在非实验班试测,其再测信度为0.71(p

4、实验程序

实验时间:2005.3―2006.1,为时一学年。

实验分三个步骤进行:

(1)前测:对初步选定的2个班进行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据此确定条件相当的实验班、对照班,并经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著差异。

(2)实验培育:在实验班的英语课堂中采用感悟式教学进行教学,对照班按常规方式进行教学。其它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在实验班进行英语感悟式教学训练之前,先对实验班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理解感悟式教学的内涵及其三种具体感悟式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三种具体的感悟式教学方法及其过程是:一是情景-体验式学习,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感悟出新知识的内涵;二是问题解决式学习,引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感悟新知识;三是迁移式学习,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如下几个环节:收集信息、再认、发现、理解、抽象、渗悟、反思。

(3)后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综合水平测试、英语认知水平测试、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英语学习方法等项目的测试。

5、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由于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各项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综合知识水平的实验效果比较

从表1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综合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从分层比较角度看,实验班的优生组、中等生组、差生组的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相应组。

2、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认知能力水平的实验效果比较

从表2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认知能力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具体到英语各种认知能力上,实验班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班,尤其是观察、比较、迁移、概括、理解能力方面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从分层比较角度看,实验班的优生组、中等生组、差生组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相应组,尤其是优生组和中等生组的成绩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

3、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和动机的实验结果比较

从表3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和动机呈现出明显的良性发展。而从分层比较角度看,实验班的优生组、中等生组、差生组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和动机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相应组;优生组中,实验班被试成绩优于对照班,但差异不显著;中等生组,实验班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差生组,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除英语学习观念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

4、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学习方法的实验结果

从表4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方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具体分析各种方法可发现,听、写、说、读、词汇、句型的学习方法成绩均高于对照班,除了写的方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方法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

四、讨论

1、感悟式教学训练促进了初二学生英语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从表1数据可知,实验班被试的英语综合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从表2可知,实验班被试的英语认知能力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在各种认知能力方面,实验班各项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班;从表3可知,实验班被试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动机的成绩都显著地优于对照班;从表4可知,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方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说明感悟式教学不仅显著提高了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学习技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观念、态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动机。这些结果有力地说明感悟式教学训练促进了初二学生英语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感悟式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具体过程及自身的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结果,并对好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感悟式教学以被试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该教学以学生的积极感悟、构建为中心,注重开发、利用被试储存的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认知活动,以感悟英语知识本身的意义;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单词音、形、义之间、单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形象联系,鼓励学生进行多重编码,形成意义组块;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总结,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中,都引导学生注意反思老师教的过程和自身学的过程,从而提炼出学生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并且还融进了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进行适时运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意识;学生自己在收集、加工信息中,在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积极感悟的过程,获得自我认同感、胜任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通过感悟式教学,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兴趣都获得提高。但由于教学中忽视写作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导致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方法改进不大,这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2、在感悟式教学训练中,不同水平学生的受益程度不同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不同水平的被试,在实验中受益大小有明显差异。在英语综合知识方面,优生、中等生、差生的成绩都得到显著的提高(见表1);在英语认知能力方面,优生和中等生受益最大,而差生则不明显(见表2);中等生和差生的观念、态度和兴趣及动机(见表3)变化最大,而优生则不明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水平不同引起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中有两种知识:策略性知识和非策略性知识。这两种知识在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中有着重要作用[6],且二者相互作用。正如奥苏贝尔所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7]同时,任何一种教学若激发不了学生的需要,难取得成效。学习动机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情感变化的程度。根据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优生由于训练前两种知识都已基本具备,感悟式教学与优生原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他们能积极地参与感悟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他们对英语现象的认知加工能力,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他们本身对英语学习就持积极观念、态度,对英语学习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兴趣、动机,而训练只是进一步巩固了其原有的观念、态度、兴趣及动机,所以这方面变化不明显。中等生和差生多数具有非策略性知识而少策略性知识,且学习策略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的瓶颈,所以,一旦获得良好的方法,则突破瓶颈,迅速提高英语英语学习成绩,提高英语学习技能;而且感悟式教学正好满足其需要,他们自然就越积极主动地配合训练,因而越能更好地体验到感悟式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成功、喜悦及有效性,越能体验到自身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所以,中等生和差生的英语观念、态度、兴趣、动机及学习方法趋向于积极的变化,英语综合知识的掌握的训练效应明显。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在初二英语中进行感悟式教学训练,可得出如下结论:(1)感悟式教学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初二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学习技能;能改善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激发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动机。这说明感悟式教学训练促进了初二学生英语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2)不同类型的学生受益程度不同。优生在英语知识的掌握上受益,而在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动机方面变化不明显;中等生和差生在英语知识的掌握及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动机等几个方面都受益明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优生和中等生受益明显,差生受益却不明显。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如训练的方法、内容、材料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感悟式教学在写作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验证;训练范围有限,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特别是在高中、大学英语教学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阮 俊.新教材感悟式教学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1,(19):12-13.

[2] 程 均.朱新敏.浅议感悟式教学方法[J].语文建设,2006,(8):33-34.

[3] 林春曹.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3,(4):12-13.

[4] 潘 洁.孙 迎.浅谈感悟式阅读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61-62.

[5] 洪显利. 试论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教学实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39-142.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5

文本是指课本和辅助读本,课堂教学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教师要想上好语文常态课,首先要做好文本解读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读”。

1.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使学生带着这种原初理解,去感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呈现的新的意义。

2.细读。即细细地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物形象、特点个性,甚至每个细节描写都要详细解读,最重要的是在解读中感悟。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熏陶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感悟文本,对初读时形成的原始理解进行修正,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悟是很微妙的东西,有深有浅,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但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得深,学生的感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3.创读。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也就是多元解读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文本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教师受成人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看问题有时反而不会那么全面。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思想通常不是很成熟,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学生往往会看到教师忽视的方面。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抓住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深层次引导,使他们多角度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创新、发展。

(二)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一堂好课不在于形式多复杂,也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多庞杂,而是应力求做到扎实、简单、高效。

1.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简单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该略讲的略讲,该精讲的精讲,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学语言要简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很好地感悟和把握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好一堂课。这些关键点是:文章的题目,起统领全文的作用;首尾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过渡段,承上启下,对上文进行总结,对下文进行概括;中心句、关键词语,揭示内涵,表明作者意图,流露作者情感。

2.课堂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初中语文侧重教授学生词语和句子。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语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意味。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词语、句子的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对于文中的佳词妙句要进行详细解读、细致品评,使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以及潜藏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课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作为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受。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呢?

一、在初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初读,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读后,找出课文的一句话夸夸秋天,学生通过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悟,找到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这里,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质疑。这样,秋天的美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精读课文,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人教版《长城》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怎样来读懂这句话?领会这句话?

1.初步感受读。读这句你读懂了什么?(万里长城的长,这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成的,长城的建筑需要无数的劳动人民)

2.深入文本加深感受读。(1)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长城凝结这劳动人民的血汗。(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2)注入感情地朗读。再次出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把你理解的血汗读出来。(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智慧”后,再次深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情感喷发地读。配上凄凉的音乐,教师动情地补充有关长城建筑的种种资料,学生闭目体会。最后让学生聚集的情感如山洪迸发,带着深深地感触,心灵的震撼,来朗读这句话。

四、联系现实中感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而我们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解读文字的时候就应该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不能很好地体会文本中隐藏的感情之时,敏感地把握,挖掘生活中情景,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人教版第七册《猫》中有这么一句话“它(猫)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对于“丰富多腔”“变化多端”,这样的词语学生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无论通过查字典,还是联系上下文都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还原生活,还原画面,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加深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猫是有灵性的,这样的猫怎么会不让人喜爱呢?既理解了文字,又体会了情感。

总之,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要在兴趣中点燃学生的感悟;在阅读中引导并提升学生的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学生的感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学生的感悟;在拓展延伸中,升华学生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宋文雅.论写作感悟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Abstract: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pays attention the language sense the raise, adopted the teaching method, enabled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to obtain the spiral loop repeatedly in practice.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sense; raise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1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获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

2导悟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录音,初步感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3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二年级教学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外,还设计了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10-01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当下大多数情况下,初中语文课堂显得沉闷或者专横。要么表现为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学生变成盛装教师的片言只语的口袋;要么教师设计问题,给极个别学生以机会去表达;或者教师给出问题后全班异口同声回答之类看似热闹,实则空虚的课堂氛围。另一种极端是教师给出问题后学生漫无边际的胡扯,不得要领,不着要害,讨论空乏,效率低下。这种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他们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从而导致思考力的下降。其次是严重削弱了文本本身存在的震撼心灵的力量。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话题就是教材中的文本,之前我们是“教文本”,但要改变现状我们应该是“用文本”。我曾为此力践多年,略有微效,简述之以求教于众师友。

一、主题式对话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主问题或是关键点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和作者进行交流,从“对话”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主题式对话教学。主题式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多环节模式,摒弃复杂的问题设置,而以主问题来引出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围绕关键点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以描述性话语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1、初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从而为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打下基础。初读课文时需要解决基本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一类问题,否则对主问题的解决将设下障碍。

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自学生字词”来对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检测,再以“填空”来对作者和基本生字词的掌握进行检测,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这是主题式对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以对话形式来阐述文本的意蕴。同时,还需要以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

同样是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当对生字词和基本的文学常识有了掌握,接下来便是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掌握。教师以主问题“奥楚蔑洛夫最善变,课文中描写了他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并作简单解释。”来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一种交流,通过描述性话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文本中去感悟和理解。

3、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一环节是对对话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关键点进行汇总。如在刚才的对话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形象只是一个零散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形成总体认知。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教师进行补充,然后以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进行呈现。

主题式对话的优点就在于通过主问题让学生的多种理解得到汇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抓住主要问题解决阅读有积极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因主题式对话不免显得“零散”,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小问题来进行补充。

二、“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则一反教学常态,以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感受文本所蕴藏的意蕴。“读悟式”对话强调的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情、境、意,最终形成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这一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要通过多种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基本步骤是:

1、初读感知

这是初步感知文本的第一步,在初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和基本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在读中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学中,通过运用泛读、配乐朗读等方式都可起到不错的作用。如在《海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大海和海燕的图片,再以高尔基的简介来引导学生了解俄国革命,从而为理解“暴风雨”打下基础。

2、精读细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一一品味朗读。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以学生读后的感悟和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来进行,同时,教师需要以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句,教师就可用问题“这句话用越……越……有什么作用?‘暗’、‘ 低’‘压’各又表现什么?”来引导学生对黑暗环境的认识。

3、体悟迁移

所谓的迁移是要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品读过程的“盲点”进行点化,让学生在悟中去形成一定的技能。为促使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评”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评”即点评,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互评。评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自我认识升华为共同认识,从而丰富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如《海燕》中,有的学生只抓住了象征手法的应用,而对对比手法则忽视了,通过教师以海鸥为例来进行分析,小组间通过对企鹅、海鸭和海燕的对比,海燕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9

关键词:粗读整体感知;细读激发思维;品读体味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语文的全部,是语文的生命,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措施,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于是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征,提出并实践了“三读”教学法。

一、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知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是一切阅读能力培养的起点。“整体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粗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要让学生在充分地、自由地读的过程中初步达到理解语言,理解课文的目的,同时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句用不同符号批注出来。

怎样做好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呢?我们具体的有这些做法:

(1)明要求:出示“初读感知的目标及提示读”,让学生仔仔细细自读课文。(2)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前提示,看课后练习设计。(3)圈画生字词,重要语句。(4)查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5)读完后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无法自行解答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读后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会提:闰土是谁?写了他的哪些事?闰土的长相怎样?朗读完课文后,学生可提问:读后对闰土有何感想?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印象或概括一下主要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质疑或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叫学生回答。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讲是自学,是识字解词,整体感知,对教师则是教学调查,便于下一步有的放矢地施教。

二、细读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激发思维

细读课文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推敲,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细读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谈谈自己的收获:读懂了哪些词句?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这句应怎么读?用什么语态?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这样就能有效地达到细读,使理解、交流、有感情地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激活思维的火花。

三、品读感悟,体味情感

在经过粗读、细读的基础上,整体进行品读感悟,体会思想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映,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是人们在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身心参与活动全过程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品读感悟就是使学生身心参与到活动中,使其对语言文字、对人物或思想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思想产生共鸣,具有一定的文学感觉和文化素养,从而掌握语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品读感悟的具体方法有:

1.读为主线——悟之本。课文是主体品读感悟的语言材料,对课文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通过朗读、默读、演读、速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去感悟课文的情、理、意、趣之味,去咀嚼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妙和布局谋篇之美。

2.链接生活——悟之源。“链接”生活,就是要创设一种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品读感悟语文的美,探索语文的奥秘,发展应用语文的能力,在感受、探索、应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完整化归。

3.走向实践——悟之宗。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含英咀华,涵咏积淀,把文章品读感悟与人生感悟联系起来,不断获得许多富有伸缩性、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篇10

首先,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教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步骤,可以采用以下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

第一步: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文言文来说,诵读是不可缺少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读出韵味。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读,教师导入课文后,可采用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朗读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同时要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和把握文章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类似于这样的诵读,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就会慢慢地培养出来。

第二步:处理好文言文的“言”

文言文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么?好多老师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古人的语言及模式。实际上,文言文中的“言”指的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

精读,把握课文的言和意。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再来探讨“言”的具体问题,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积累,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来理解词句,译读课文。一课重视训练的一个方面,慢慢积累,用心感悟,只要让学生感悟到了,就能事半功倍了,因此,文言文教学要悟文解言。

第三步:“言”“文”融合,涵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言文是我国的语言瑰宝,它的语言之精炼,意境之优美,内涵之丰富,是现代文所难以达到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去品味、去咀嚼“言”的同时要把“文”融合在一起。所谓“文”就是文章的结构、写法、思想、文化等。张志公先生说过,什么叫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

品读,赏析评价文章。古人讲究“文以载道”。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高尚情操烛照今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获得精神的愉悦。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仁人志士尽管身处逆境但仍忧国忧民的博襟;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就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体悟情感,神交古人,陶冶情操,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