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十篇

时间:2023-07-25 17:20:41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 耕地;土壤污染;现状;防治措施;黑龙江安达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78-01

土壤污染是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安达市耕地土壤污染状况,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此次调查以2012年全国重金属污染普查为依据和样本,对全市耕地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并据调查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及项目

1.1 点位布设

点位布设是调查成败的关键,以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为前提,按2012年全国重金属污染普查点位分布进行点位布设,选择典型区域、典型地块和典型作物布设调查点,布点密度按照平均每226.67 hm2 1个点位,原则上采用均匀布点法,在相对较大的农产品产地地块布点,力求覆盖所有乡镇,不留死角。覆盖安达市14个乡镇67个村。

1.2 调查项目及方法

据安达市实际情况,设定9个调查项目,包括调查点位置、农产品种类及产量、耕作制度、化肥种类及使用量、有机肥使用量、除草剂使用量及种类、农药使用情况及种类、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周围环境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处理情况。成立了3个调查小组,确定调查人、记录人等工作人员,做好调查工作的分工。优化采样路线,并采用由远及近逐个调查的方法。

2 耕地土壤污染现状

2.1 以化肥、农药污染为主

安达市以农牧业为主,工业污染相对较少。2012年全国重金属污染普查结果表明,安达市耕地无重金属污染,但是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安达市耕地普遍受肥、药污染严重,主要是过度施用和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

2.2 部分土壤白色垃圾污染严重

虽然塑料农膜的推广在农业增收方面效果显著,但农膜污染对农业生产具有潜在威胁。塑料农膜残留在耕作层,在土壤中会形成隔离层,破坏土壤通透性,恶化土壤结构,减少农作物产量,破坏环境和自然景观。目前安达市3个蔬菜主产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膜污染问题。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合理使用农药,积极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1-3]。依托“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推广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控措施,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加强对标准施药机械的推广,提倡农民使用标准化的药罐和雾化效果好的喷头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4]。

3.1.2 正确引导农民合理施肥。加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农民做到因地施肥,减少肥料浪费;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从种植技术、配方施肥到秸秆还田、秸杆综合利用等进行直观展示,推广农业标准化种植,以达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的效果,保证各项节能减排环保技术得到有效推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环保水平。

3.1.3 广泛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5]。通过电视专题宣传、发放宣传材料、科技赶集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环境保o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①生物修复。积极推广使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剂,以减少农药残留量[6]。同时可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②化学方法。对于硝态氮积累过多并已流入地下水体的土壤,一是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二是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化学抑制剂,以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③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胶体性质,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7]。④改变轮作制度。实行水旱轮作,减轻和消除农药污染。⑤换土和翻土。若土壤受轻度污染,可对土壤进行深翻或换无污染的客土;若土壤污染严重,可铲除表土或换客土。⑥实施针对性措施。对于有机污染物的防治,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值等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

4 参考文献

[1] 赵新双.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09(12):37-39.

[2] 叶静茹,肆涛.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4):26-29.

[3] 袁培博,袁若韫,吴现力,等.土壤污染因素分析及改良方法探讨[J].山东化工,2017(2):115-117.

[4] 庄建玲,陈芹,陆其通.东海县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47.

[5] 倪正红.逐步实现农机购置补贴乡镇录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46-47.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2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范围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和农膜是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造成的污染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有所缓解,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引起的污染还比较严重。主要存在问题如下:(一)技术层面:1、多年来,我们一直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系列肥料,但由于农业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到位率还不够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部分农民还没有全面掌握,有机肥使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土壤培肥要求。因此,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且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的逐年增加,流入河流、沟渠的农药、化肥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是在秋收时,部分农民在田间就地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也有未经焚烧的秸秆长期弃置堆放路边或推入河沟,经日晒、雨淋、浸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3、畜禽粪便大多得到收集用于积肥,但仍有产生面源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部分散养农户畜禽粪尿流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了水体。规模养殖场露天堆放粪肥,粪肥的流失及臭气污染处理不彻底而引起了水体和大气的污染。4、农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是由于近年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降解农膜推广使用力度还不够,因此,有一部分长期积累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残膜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通透性变差,农田残膜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或长期不降解的物质污染土壤。(二)管理层面:1、政策导向滞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只鼓励发展,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指导和配套技术,基本上没有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有关知识普及、宣传、应对措施和督查落实不够到位,致使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相对薄弱,形成较多的空白时段、地段和环节。2、种植户、养殖户配合意识不强。片面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有限的投入也是迫于无奈。部分农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焚烧秸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废弃的农膜长期置留田间,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3、控制农业污染措施项目少、科技含量不高。对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六大污染源的治理缺乏针对性措施,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先进,检测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循环处理也只是处于一种概念状态,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4、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效果较低。由于规模化养殖场的“三沼”(沼气、沼液、沼渣)中的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没有跟上,养殖场自身无力自行解决沼液消纳问题,仍然处于直接排放状态,造成了农业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健全机制,加大宣传与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目标,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力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明确部门职责,把该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对农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等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尽量减少不科学的农事活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三是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走城乡环保一体化道路,保证稳定有效的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模化、制度化轨道。

2、加大农业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绿色、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在农药污染控制上,积极做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充分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在化肥污染控制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复合肥等,使肥料使用逐步走上高浓度、配方肥、专用肥和高效化轨道。要增施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采用播种绿肥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加大精准施肥项目的实施力度,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实行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

3、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一是畜粪处理为重点,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废旧地膜残留;危害性;废旧地膜回收;存在问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2-2

1 废旧地膜残留的危害性

1.1破坏土壤性状

由于土壤中废旧地膜碎片改变了土壤孔隙的有序排列,切断了通透的连续性,土壤含水量下降,甚至导致耕层水难以下渗,土壤通透性不畅,阻碍土壤水肥的调节,直接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降低耕地质量。

1.2影响耕作质量

据各地调查报道,废旧地膜主要残留在农田0~30厘米的浅耕层内,约占总残留量的80%。废旧地膜一旦缠绕犁锹,就会影响整地质量;大量残膜碎片还易堵塞播种机或中耕施肥机,造成播种或施肥不均匀,影响作业质量。更为严重的是种子一旦播在碎膜上,会造成缺苗断条,影响苗全、苗齐。

1.3危害作物生育

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作物出苗,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不均衡、不一致、不协调。作物苗期易出现苗黄、苗弱甚至死亡;在中后期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阻碍作物根系发育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大块废旧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离层,隔肥、隔水、隔气,影响肥效,致使作物产量下降。资料表明:一亩地土壤含废旧地膜2公斤左右时,将导致作物减产10%~23%。

1.4污染生态环境

部分清理出的废旧地膜丢弃于田边地头,焚烧掩埋,大量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堆积在田间地头、飘移在水渠路旁、悬挂在树木枝头,对自然景观、土壤、水源、大气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日渐凸现,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城乡环境面貌和环境卫生。

2 废旧地膜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回收能力不足

目前,地膜回收基本上处于无控制、无市场、自由化的状态。废品收购站点只收棚膜不收地膜,原因是缺乏应有的废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地膜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条缺失、不完整。即便有的地方有加工企业,也是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自我生存困难多、压力大。

2.2回收手段落后

目前残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其回收用工多、时间长、不完全、效率低。农民往往将残膜堆积在田边地头焚烧,不仅再次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每年废旧地膜可回收时间极为短暂,人工回收地膜费用高而且效率低。因为地膜覆盖种植时,为防止大风将地膜吹起破损和刮走,在铺膜的同时,用土压在地膜的两边,同时在膜面上压土防风,这些土在农作物生产期间受到风吹、雨淋、日晒,板结硬化。此时,受到自然风化作用的地膜已经破损,强度下降。由于地膜上板结的土块影响及地膜抗拉强度的降低,很难将地膜完全捡起,这样就降低了人工捡拾废旧农膜的回收效率。

2.3回收链条缺失

据各地报道的资料表明,废旧地膜回收率一般在30%左右,有的地方基本不回收。分析原因主要是捡拾难、销售难。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是0.008毫米以下的薄膜,地膜超薄化,强度低、易破碎,手工捡拾和人工耙搂清理残膜费工费力,难度大、成本高。农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地里捡废膜,宁可在家闲呆不肯付捡膜的辛苦。即便将废旧地膜清理出来也无处交售,基本是在田边地头焚烧、掩埋。重使用、轻回收现象相当严重。产前、产中、产后链条缺失,环节脱节。

2.4回收机制乏力

主要是政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小、层面窄、局限大,回收残膜的主体――农民得不到实惠,起不到应有的政策引导作用。废旧农膜回收的行业归口管理不明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软、力度小、行政推动力不足,致使废旧地膜回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废旧地膜回收的必要性

3.1是保持土地永续利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结果。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破坏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治理地膜污染是当务之急,对保护土壤环境十分必要。

3.2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的需要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耕层中大块残膜形成隔离层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介绍,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7%,烂芽率达5%,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一般减产5%~9%。可见,大力推广废旧地膜回收、清洁生产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3.3是保护农村友好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残膜弃于田边地头,随风飘落在人居场所周围,社会自然景观环境之中,造成“视觉污染”,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而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治理地膜污染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民的精神生活。不仅要抓,而且必须抓好。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为追求高产稳产,大量使用地膜,且废旧地膜不能及时回收,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和作物减产,影响农民增收,破坏环境。因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 废旧地膜回收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废旧地膜回收工作范围广、面积大、不集中、环节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不同行业。需要方方面面统一思想、同心合力,全力推进、全面落实各项回收措施。

4.1广泛宣传发动,树立环保理念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工具,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认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强化舆论引导,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白色污染”危害性进行深入宣传,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引领农村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社会营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浓厚氛围,使清除残留农膜污染成为每个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行动。

4.2加强站点建设,全民参与回收

废旧地膜的再利用,回收是前提和关键,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是开展废旧地膜回收的先决条件。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坚持“谁办、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根据运输距离、交通条件和废旧地膜产生量,本着辐射面广、方便交售的思路,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对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现有的废品收购站点增加收购残膜业务,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和个人发起组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废旧农膜,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回收网络,方便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并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交旧领新”、 “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同时在回收场地、加工场地的租用上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4.3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制度管理

推动农村废旧地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全新工作,在目前废旧地膜回收市场无拉力、环节不顺畅、管理不得力、回收不理想的情况下,面对“白色污染”逐年加剧的形势,各级政府要加大主导推动力度,制定并完善促进残膜全量回收的信贷支持、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和有效机制,使残膜回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对农膜加工企业和收购站点实行资金奖补扶持,以奖促治。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奖代补制度,扶持其发展壮大。可探索尝试地膜使用追溯制、回收跟踪制、全程监督制,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工作。

4.4推行技术规范,科学使用地膜

废旧地膜回收不是为了回收而回收,回收之目的是为了再利用,使地膜应用走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有长效的运行机制、配套的管理措施、完善的监督制度、规范的技术体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软件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安全技术规范,加强源头治理。各级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淘汰难以回收的超薄农膜,强制使用无毒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重金属污染;鼓励引导销售使用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农用地膜,严厉打击销售 “三无”地膜,净化农资市场;积极推广“一膜两年用”和适时揭膜技术,优化耕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积极推广成熟残膜捡收机,提高捡膜效率,减少田间残膜污;积极推广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包括利用木薯淀粉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的农用薄膜,可以在使用后12个月内,在自然条件下100%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4.5明确工作责任,共同强力推进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4

一、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详查点位信息划定安全利用类耕地区域基础上,因地制宜选用安全利用技术模式。争取到2020年底前完成省、市下达我县安全利用类不少于11000亩、严格管控类不少于50亩的工作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二、工作内容

(一)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县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县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分解下达的下一阶段安全利用任务,充分利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积极稳妥地推动各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的落地。

(二)进一步分解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我县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任务11000亩、严格管控类任务50亩,实施地点分布在镇、镇、镇、镇、乡、镇等6个乡镇(表),具体涉及的村待我县耕地类别划定完成审批后再进行细化分解(具体任务另行下发),并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备案。

(三)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依据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试行)》,对本地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开展调查评估,按照统一格式进行统计、测算、汇总,及时向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生态环境厅提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报告。

(四)强化污染源管控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入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打击非法排污,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监测灌溉水质,确保灌溉水质量符合农田灌溉要求;工矿企业周边的农田要注意防止大气沉降对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必要时要开展研究,对于大气重金属沉降较明显的地方,要采取措施阻断污染源,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对于难以有效切断重金属污染途径,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加快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三、进度安排

2020年4月20日前,完成行政区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调整,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备案。

2020年10月底前,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落地,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测取样工作。

2020年11月3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测样品检测和效果评估工作。

2020年12月2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

四、安全利用重要措施

依据农业农村部《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推荐技术 名录(2019 年版)》和《省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试行)》,本项目主要采用的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包括:农艺调控类、土壤改良类、生物技术类、综合类技术等模式。

(一)农艺调控类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石灰调节、优化施肥、品种调整、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

1.石灰调节 主要技术要点:石灰是碱性物质,在酸性土壤中适量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 pH 值,促使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发生共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的活性,还可为作物提供钙素营养。

2.优化施肥 主要技术要点:施肥是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对重金属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3.品种调整 主要技术要点:不同作物种类或同一种类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对重金属的积累有较大差异,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可食部位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弱,但生长和产量基本不受影响的作物品种,可以抑制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有效降低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4.水分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酸性土壤在淹水条件下,土壤环境呈还原状态,土壤 pH 值显著升高,Cd 容易形成硫化物沉淀,活性也随之降低,从而减少作物对 Cd 的吸收。

5.叶面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叶面调控是指通过叶面喷施硅、硒、Zn 等有益元素,提高作物抗逆性,抑制作物根系向可食部位转运重金属,降低 可食部位重金属含量。

6.深翻耕 主要技术要点:通过深翻耕,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耕地表层土壤与犁底层甚至是母质层的洁净土壤充分混合,稀释耕地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

(二)土壤改良类技术  通过施用钝化剂、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阻控作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

1.原位钝化 主要技术要点: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钝化材料,将土壤中有毒有害重(类)金属离子由有效态转化为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植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2.定向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基于土壤化学或微生物原理,通过调节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吸附、沉淀等过程,促进重金属污染物由高有效性向低有 效性转化、由高毒性向低毒性转化,定向控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 移以及农作物的富集。

(三)微生物修复 主要技术要点:利用天然或人工驯化培养的功能微生物(藻类、细菌、真菌等),通过生物代谢功能,降低污染物活性,防控生态风险。

(四)“VIP”综合治理技术 主要技术要点:“VIP”或“VIP+n”是一种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是指在低 Cd 水稻品种(V)、淹水灌溉(I)、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酸度(P)的基础上增施(采用)土壤调理剂、钝化剂、叶面调控剂、有机肥等降Cd产品或技术(n)。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对本地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负责,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市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积极配合协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资金筹措与经费预算

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统筹涉农相关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要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倾斜,支持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提标改造、截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途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大相关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提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水平,提升社会公众参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力水平。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5

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

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

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

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影响田间作业。

2农用残膜污染现状

2.1农膜质量较差,回收难度大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与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膜上,目前农用地膜主要使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般厚度为0.003 mm或0.004 mm。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地膜的生产趋于薄型化,致使农用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寿命只有4~5个月,给回收带来困难。

2.2农膜数量逐年递增,污染面扩大

近些年,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沈阳市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农用棚膜、地膜使用量迅速增加,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应用作物由单一的瓜菜品种扩展到玉米、烤烟等作物。沈阳市2004年地膜用量为2 300 t,棚膜用量为2 500 t。

2.3回收方法落后,制约农膜回收率

沈阳市农膜回收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捡拾地膜,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耗工、费时的问题,致使农民积极性差。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有的农户甚至把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

2.4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沈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路边、河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摆放的废弃菌袋,按规格为16.5 cm×33.0 cm、1 000个菌袋重4 kg计算,沈阳市2004年菌袋用量达1 000 t以上,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加以回收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防治农用残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白色污染受益者是农民,治理主体仍然是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残膜对环境、农作物生长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民在田头将废膜深埋、焚烧,以避免二次污染。

3.2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把农用残膜清理回收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县、乡、村各级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农民要同养地制度挂钩,提出明确要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搞好检查监督。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对不清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处罚。

3.3提高农膜质量

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 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

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 mm厚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3.4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攻关

沈阳市几年前试验并推广过生物降解膜,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要逐步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开发新型农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残膜回收率。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各地自制和引进多种捡膜机械,并进行多项改进和更新,大大提高了沈阳市农用残膜回收率。目前沈阳市残膜回收机械达到220多台。

3.5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

根据当地使用农用薄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弃物加工成工业原料,建立菌袋回收加工厂,将菌袋回收利用,填充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工成机制木炭,变废为宝。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残膜的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2]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污染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2):9-10.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6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区域布局杂乱全县蔬菜产品多达6大类、30多个品种,而每个乡镇或村社种植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农户“各自为政”,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生产的品种繁杂,布局零乱,组织化程度低,栽培技术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直接影响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长期连作,田间管理粗放越西蔬菜主栽品种有白菜、萝卜、辣椒、大蒜等,主要分布在越西河谷地带、普雄河谷地带、漫滩河谷地带、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保持传统种植方式和习惯,每年都按老套路、老习惯,按部就班,常年连作,加之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从2009年以来对蔬菜主产区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根种病发生泛滥,茄果类蔬菜根腐病、疫病发生严重,块根块茎类、葱蒜类品种退化,叶斑病普遍发生,直接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意识淡薄,病虫害识别知识欠缺,盲目施用农药较为普遍越西有半数以上的菜农长期养成重产量,轻质量,对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意识较为淡薄,重治病,忽预防,重化学防治,轻物理、生物防治的习惯,特别是化学农药施用所不当造成的农药污染更不能忽视。(1)盲目用药,加大用药使剂量一味追求用药效果(特别是杀虫剂方面),使用一些不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用药标准的化学农药和加大用药剂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将直接造成蔬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的后果。(2)对于病虫害发生原因、症状及最佳防治时期模糊,病情诊断不清,盲目施用农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病虫害时,不根据发病原因,没有认清发生什么病害就盲目施药,这样农药不能治又换另一种农药,往往是病没有防治好,反而造成蔬菜植株的药害,从而又加大了蔬菜产品的污染。(3)施用农药时没有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施用期和安全间隔采收期用药施药随心所欲,三天两头就施药,造成农药在植物体内堆积。另外,在采收前施药后还没有达到安全间隔采收时间要求时,就将蔬菜产品采收进入市场,此时农药在植物体内还未完全转化分解,造成对蔬菜产品的直接污染。

4.缺乏科学施肥技术,重施化学肥料,轻视农家肥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土壤板结,酸化严重(1)农家肥施用方面①施用量较少,甚至不施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在大春后茬种植白菜和萝卜的地区,亩施入量不超过500kg,大部分只施用化学肥料。②使用未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或生活垃圾肥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由于这类肥料里面含有大量的虫卵、大肠杆菌,施用后造成蔬菜产品中虫卵、大肠杆菌超标,特别是叶菜类、葱蒜类蔬菜受污染较严重。③使用不合格添加饲料喂养的牲畜的粪肥,造成铜含量的超标。(2)化学肥料施用方面偏施氮、磷肥较为严重,钾肥偏少,微肥严重不足,是越西蔬菜施肥中的通病。另外,硝态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的污染不能忽视,特别是使用有些不合格磷肥,造成重金属超标的污染,更应加以重视。此外,没有严格按照施肥安全间隔采收期进行施肥,从而某些化学成分残留的污染也时有发生。

二、对策和措施

1.宏观管理对策

农业生产部门要加快越西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整体规划,制定建立出一套适宜本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和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申报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区域优势蔬菜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应加大对农药、肥料、饲料的检测、管理和打击力度,特别是蔬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抽查监督力度,建立蔬菜销售准入制度和蔬菜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和市场追溯制度,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越西蔬菜产品优质化,确保质量安全。

2.田间管理措施

(1)耕作改制,实行严格轮作制度耕作改制,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实现这个前提,关键是加大生产主体的培育,彻底打破传统耕作习惯,建立科学的生产耕作理念,积极开展合理轮作制度。重点做到:①常年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种类蔬菜1~2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同时加大土壤消毒工作。②季节性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类蔬菜2~3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直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为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蔬菜生产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关键所在。重点抓好:①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建立预防是关键、治病是补救的观念。②切实强化农业防治,优化田间生态栽培结构,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用量。③大力发展物理防治,推广实用、简便、有效保护设施和杀虫器械的使用,如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银灰色地膜,以及黄腊板、杀虫灯的使用。④积极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实现以虫治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⑤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加大农户对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药剂知识培训,在防治中做到适时对症用药,优选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剂量和配比浓度以及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采收期采收产品。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污染,从而确保所生产的蔬菜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7

【关键词】畜禽养殖 废弃物污染 危害 产生原因 防治对策

为贯彻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各地积极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制定政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1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康平县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现状

近年来,由于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康平县原来畜禽养殖场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规模化养殖场基本上均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有简易综合利用设施的企业仅占30%左右,大部分养殖企业无综合利用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而目前只将畜禽养殖粪便采用传统的堆肥方法进行简单处理,作为农家肥直接施入农田,其它废弃物随意堆放。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1)污染空气粪便堆积发酵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污,恶臭造成的环境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附近群众的生活环境。(2)污染水质粪便的淋溶性强,尤其是氮、磷很容易发生淋溶损失,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体变黑发臭,并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死亡。(3)侵蚀土壤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过程中,不考虑农田土壤、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量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还田利用量,会使粪便大量堆积,造成土质过肥,直接腐蚀农田,使其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4)危害生物。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孳生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使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

2 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原因

2.1 保护环境预防污染意识不强

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任其风吹日晒和雨淋,造成恶臭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水质污染,人居环境恶化。

2.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颂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牲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其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权威性、强制性;另外也缺少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尤其是对没有达到上述“办法”中规定存栏数的中小型养殖场的法律监控还是空白,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治理的管难以到位,尤其对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排污监管不到位,造成畜禽养殖发展越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越突出的局面。

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不建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为了满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5月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管理办法》,2002年初又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畜禽养殖场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进行了具体要求,2010年底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防治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依据。2013年11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的目的是要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目前对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1)土地还原。(2)堆肥法。(3)畜禽粪便饲料化。(4)高效厌氧发酵工艺处理。(5)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其中高温堆肥和高效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实践证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的方针。

3.1 发展清洁养殖畜禽规模化养殖

首先要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推广生态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要重视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境保护要求;注重清洁生产,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从源头消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末端治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和“近零排放”。

3.2 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一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二要推广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提倡干清粪工艺,循环水清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废水的污染负荷。三要实施绿色环保养殖,农村分散养殖户应发展以农户为对象,庭园为依据,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种、养、加工为产业的庭园生态经济,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四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要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受益人畜禽粪便、雨污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水货和堆沤、有机肥加工、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设施。

3.3 加强管理建立联动机制

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畜禽养殖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保验收、日常执法监督和例行监测等环境管理措施。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8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染;沂河源风景名胜区;农村

    农村生活污染是指在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部分与人们生活相关产生的农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不包括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工业活动(如村办企业、农产品加工、集中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源逐渐增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生活污染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影响因素众多,综合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性。在沂河源风景名胜区农村生活污染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的内在原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农村生活污染的内在原因分析

    沂河源风景名胜区地处鲁中山区,行政区划属山东省沂源县,包括东里镇的唐山景区、石桥乡的圣佛山景区、燕崖乡的牛郎织女景区和中庄镇的翠屏山景区,此次共调查14个村庄,其中牛郎织女景区4个,唐山景区3个,圣佛山景区4个,翠屏山景区3个。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详细了解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部分与人们生活相关产生的农田固体废弃物的来源、种类、排放量、处理方式,共取样33个,访问当地居民30人(次)以上,获得农村生活污染物影像资料296张。调查区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特征包括:受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影响较大,生活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时空分布范围广,集中治理难度大,生活污染物随意排放,潜在环境影响深远。如果不能找到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良策,其后果不堪设想。在对调查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舍弃影响研究区农村生活污染的当地特殊因素,概括农村生活污染的内在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其他地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概括起来,农村生活污染的内在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1.1 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日渐增多。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是指来源于非农业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经农村生活消费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以生活垃圾中的白色塑料、建筑废弃物和废弃衣物为主,还包括少量纸箱、纸张、金属物、废旧电器、灯管、电池等。经调查发现,建筑废弃物一般单独堆放,成分主要包括废弃石块、破碎砖瓦、混凝土碎块和杂土等。白色塑料和废弃衣物等与其他生活垃圾混杂堆放在一起。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袋、建筑垃圾、废旧衣物、报废家用电器等生活垃圾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

    1.2 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利用不当。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是指来源于农业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经农村生活消费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中的厨余物、人(畜)粪便和与人们生活相关产生的农田固体废弃物。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农业产业结构趋向于单一化,造成农村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单一,物质的循环利用出现障碍。如厨余物中的有机物和农作物的副产物或残余物原本可作为饲养家禽(畜)的饲料,但现在较多农户仅从事单一的林果种植业,不再饲养家禽(畜),造成农村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缺失,阻碍了物质的有序循环利用。为了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丢弃传统的环境友好的农家肥,造成原本可作为资源利用的厨余物、人(畜)粪便及农田固体废弃物成为污染物,加剧了农村生活污染。在其他农村地区这种现象亦普遍存在。

    1.3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保措施缺位。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所调查的全部村庄都实现了自来水、硬化道路、有线电视、通信等公共设施进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提高,但农村环保设施未能同步规划建设。没有建设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造成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土壤、地下水和附近的地表水。仅建有简易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但数量较少,利用率不高。与此同时,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的选址存在问题,有的建设在河道附近,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按照新颁布的《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容器应为密封和防渗的,现有的露天堆放池应禁止使用。

    1.4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环保知识水平较低。现阶段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仍然较为薄弱,国民环保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个人文化素质的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国民平均水平。调查中发现,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除了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等硬件条件外,居民主观上认为只要不污染自己庭院,不影响自己生活可以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之所以多选择倾倒在河岸边,主观上有让河水冲走垃圾的想法。生活垃圾在处理过程中没有分类收集,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和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混杂堆放,尤其是有毒有害污染物(如日光灯管、电池等)和一般污染物混杂堆放,潜在环境风险很大。

    2 农村生活污染的控制策略控制

    农村生活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控制并最终解决农村生活污染,要依靠经济、社会、科技、人才、政策、教育等全面发展与进步。现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转变污染控制理念。传统的工业和城市污染控制一般注重污染的末端治理,很少涉及全过程控制,因此以防控工业和城市污染为目标的污染控制理念一般局限于污染的末端治理。随着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日益加剧,末端治理模式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对传统污染末端治理模式的质疑与思考,应运而生地提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改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农村生活污染特征不同于一般工业和城市污染,其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因地域不同而差别较大。农村与农业生境天然就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生态循环场,更应当引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上减少外部输入型生活污染物,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内部自产型生活污染物,在末端治理环节中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达到生活污染物的达标、无害排放。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控制政策。相比较完善的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政策,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政策基本上处于刚起步阶段。由于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现行有效的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政策在农村往往失效。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与农村环境政策的制定滞后、配套政策不足、功能缺失和执行低效,满足不了政府对农村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有关。国家环境保护部2010年2月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同年7月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2010)是现阶段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具体或地方政策时,还需要从农村生活污染产生的内在原因出发,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不仅重视污染治理的环境政策,而且要制定好农村各项发展规划,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污染。

    2.3 加强适合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研发。农村生活污染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采用城市污染治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染物成分区域差异大,分布范围广,难以集中治理。因此,必须加强适合特定地域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其特点是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灵活,运行费用低,治理效果明显。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上。生活垃圾一般采用转运填埋或焚烧处理技术,运行费用较高,且转运过程中存在异地垃圾污染的可能性。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研发应建立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首先研究垃圾的循环利用可能性,其次考虑填埋或焚烧,并且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分布状态。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发首先考虑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其次考虑技术和规模效应问题。

    2.4 加强居民环保知识教育。加强居民环保知识教育,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改变环境不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防治污染的自觉性,是防治农村生活污染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染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很多污染可通过人的自觉行动来避免。建立一个简单的家庭式“人—畜—沼—田”物质循环链,就能基本避免厨余物、人(畜)粪便和农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在环保设施不匹配的情况下,不盲目建造水冲式厕所,不盲目硬化地面都可避免大量生活污水的产生。自觉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可减少大量白色垃圾。在农村生活污染控制过程中,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育提高居民防治污染的自觉性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是当前环保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要解决农村生活污染问题,必须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解决农村生活污染的策略首先要注重防,通过转变污染控制理念,制定适用性强的政策措施。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主动采取减少生活污染物的措施,降低潜在环境风险。其次在于治,加强适合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研发,开发出简单有效的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 HJ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

    [2] 赵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03-15205.

    [3] 邓睿,川页.农村主要环境污染及防治[J].环境保护,2010(20):41-43.

    [4] 张照录,崔继红,张录强,等.农村生活污染特点与快速调查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56-13657.

    [5] 张后虎,张毅敏.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置技术初探——以太湖流域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9-11,14.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9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治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47-02

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和推广使用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带来丰润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着农村人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文章在充分认识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策略,可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1.1 农药、化肥污染

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药、化肥的使用,但也带来了诸多的污染问题。一是化肥的商品使用量逐年稳步增加。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年增加约6.6%,平均每亩纯氮投入量27.5kg,纯磷4.5kg,复肥10.9kg。按照氮肥30%利用率计算,除土壤固定约30%外,还直接损失近30%的氮肥,其中挥发到大气中约20%,淋溶到地表和地下水的约12.5%。二是农药的商品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近年农药和除草剂使用量大约在200t/a左右,然而,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其余部分直接进入环境,土壤、水以及农产品,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1.2 农村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为由塑料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药瓶和作物秸秆、腐败植物组成的混合体,成分复杂,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垃圾既没有固定的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大多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不少垃圾,散发出恶臭气味。目前,垃圾包围农村,已成为一个令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随着风吹雨淋,流入、浸入河流和湖泊,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1.3 人畜粪便污染

农村人畜粪便污染主要以畜类粪便污染为主。目前,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据调查,以农村户均4人,养猪3头,禽5只(以鸡计),大牲畜(以牛计)0.35头,按人均排泄粪便1.2kg/d,猪15kg/d,牛30kg/d,鸡0.05kg/d计算,农村户均每天产生人畜粪便61kg,是城镇(以户均3人计)的17倍。

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畜禽粪便利用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与速效化肥相比,使用畜禽粪便入田作肥料的比重不断下降。据调查,仅有49%的畜禽粪便得到利用,其余皆与生活污水一样以污水形式,直接排入沟渠,汇流入湖,特别是近湖、沿湖农村,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占全流域总氮、总磷、有机质污染负荷的35%以上。

1.4 农村水污染

农村水污染来源很多,包括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村内地表径流水。近年来,随着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大多数农村皆已使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长,人均日生活污水排放量在80kg以上。同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因常清洗生产工具等,污染负荷相对要高,加上浸渍了农村垃圾的地表径流水和养殖业生产废水,农村污水在数量上和污染负荷上均远高于城镇污水。目前,农村污水处理基本是空白,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外排,向水体输送污染物,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和程度。

1.5 大气污染

农村年产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农民缺乏有效的利用手段,大部分秸秆被露天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在焚烧过程中,还产生滚滚浓烟,生成了和极易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2.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上述面源污染现象,笔者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是农村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农村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村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3.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策略

从农村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必须从社会氛围、政府领导、科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实施,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3.1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氛围的营造

一是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要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三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3.2 政府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领导与监管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要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发改、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3.3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一是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二是要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2)加强农村垃圾、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一是建立垃圾收集坑。对于农村垃圾,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在农村建设垃圾收集坑,集中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此法成本低,效果佳。鉴于农村垃圾量较大,建议每50户农户建1个收集坑,规格以4m×4m×1.2m为宜。

二是要深入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

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4.结语

从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面源污染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其治理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在农村人民、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下,从制度、思想、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治理策略,以保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洪杰,赵军平,杜海霞,张君弟,刘佳.兰州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J].北方环境,2011,(9)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10

作为2008年举办城市的北京,无疑受到世界的瞩目的眼光。在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必须建设或翻修72个比赛和训练场馆,修筑59条新路和3座新桥。这些任务会吓倒大多数城市,但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却很有效率。

与上述工程相比,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按规划使北京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则要困难得多。

北京正在努力改善环境。一些工厂要迁走,另一些工厂则要关闭。成千上万的高污染卡车和出租车将被低污染车代替。去年,北京人还欣喜地看到,全年共有227个蓝日。目前,北京为了进一步保护大气环境,今年将引进废气脱硫设备以用于各地发电厂的废气脱硫。

不过,尽管“蓝天日”有所增加,但北京的标准却明显低于美国。而且“极其不利健康的污染”天数从前年5天增加到17天。北京私家车的数量已接近300万,这抵消了卡车和出租车更新换代带来的环境改善。私家车数目的剧增困扰着这个城市,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许多家庭用煤炉生活做饭,一到做饭的时候,家家的烟囱都冒着烟,污染空气,怎样做才能把燃煤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呢?在北京常有泥雨和沙尘暴的现象,这表明我们没有采取妥善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在今后,我们又如何去爱护我们的环境呢?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汉、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空气、土壤以及农作物,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人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呢?每年秋收以后,村里有些农民都要把田里的秸秆焚烧,用秸秆灰肥田。但是,这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能不能改变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呢?在爱护环境的问题上,我们有很多的疑问。下面是我就这个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1)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2) 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此外,植物有吸附和吸收多种有害污染物的功能,大面积的树林效果尤为显著,因此,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的有效措施。

(3) 含汞、银、镉的固体废气物和工业废水,也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较大的电池,特别是含汞或镉的电池,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对其他重金属污染源,也应严加防范和治理。

(4) 要改善燃煤造成的污染其主要是节约并合理使用能源、提高煤炭质量。鼓励电厂锅炉、大型工业锅炉和窑炉使用中、高硫分燃煤,并安装烟气脱硫设施;中小型工业锅炉和炉窑,应优先使用优质低硫煤、洗选煤等低污染燃料或其它清洁能源;城市民用炉灶鼓励使用电、燃气等清洁能源或固硫型煤替代原煤散烧。

(5) 沙尘暴在北京是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种粮。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环境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

(6) 面对如何处理人粪尿,我建议兴建各种类型的生态厕所。生态厕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地下设有沼气池,可以就地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作燃料,残渣、残液可作花草树木或农作物的肥料;屋顶可以覆土种植、蓄水养植或安装太阳能利用装置。它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以及促进农业生产。

(7) 焚烧秸秆一直是严重环境的举措。孙明勤从1999年开始研制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这种机器能粉碎小麦秸秆一般是三亩至四亩地每小时,如果粉碎玉米秸秆可以达二亩半、三亩/小时,使用过这种机器的农民说:“比较方便也提高了肥效,地还壮(麦茬)割掉了,地还好耕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