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1:52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问题 建议

1.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灌溉涵管漏水,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

1.2设计问题。设计工作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设计工作沿着预可研、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不断深入,不仅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实际情况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技术经济观念不强。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无设计优化。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由于业主的强烈干预,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地比较,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

1.3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1.4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前几年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部分农业开发项目建成后,没有落实到部门单位管理,建成不到1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泵站毁坏严重。

1.5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6产权方面。从20世纪50~70年代,实行合作社和集体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工程维护管理较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产生的问题是: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基层政府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造成政府“越位”。兴修农田水利是农民自己要干的事情,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人理解为政府加重农民负担。工程集体所有与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导致“集体”工程有人使用、无人管理,老化、损坏、丢失等现象严重。

2. 建议

2.1全面加强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2.1.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2.1.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工程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

2.1.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

2.1.4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达到一定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施工企业,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已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1.5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成一套真实完整的资料备案。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对年内新建工程项目进行评优,对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凭验收证明兑现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强宣传,形成狠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社会风气,对未按建设程序施工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报相关智能部门进行处罚,并通报批评和备案,特别是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要严厉打击。

2.2全面加强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2.2.1安全管理。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人为破坏;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

2.2.2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2.2.3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2.2.4经费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2

长治县财政局:

长治县银河湾农业专业种植园位于我乡长井头、北仙泉村,项目规划占地1.47平方公里。该种植园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项目,项目围绕绿化苗木基地、优质干鲜果品种植示范、特色养殖示范、设施农业、农业度假休闲观光、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城乡一体化建设,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陆续建成,项目的建设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产业项目为目标。项目的建设还将链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化链条,从而为打造和谐的农业生态体系,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今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该专业种植园已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流转长井头、北仙泉和水泉庄村土地 2200 亩,新建 2 座蓄水池,铺设引水管道 4000 米,建成日光温室大棚 100 座,配套管网 8000 余米,新打机井深度已达到 380 米,截至目前,工程总投资达 500 余万元,公司已自筹资金 300 余万元,尚有 200 万元的资金缺口,恳请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扶持为盼。

特此请示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3

【关键词】小农水重点县;经验;做法

1.基本情况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71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境内山区、平原、湖泊大体各占三分之一。东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87%,耕地总面积90多万亩,是全国粮食、油料生产基地。东平县水资源充沛,是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汇流,22条内河纵横交织,我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库区总面积627k,相应库容27.31亿m。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3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水资源2.9亿立方米。

东平县现有中型灌区16处,小型水库50座,机井8898万眼,小型机电灌溉泵站41座,排涝泵站61座,小型雨水集蓄工程1200处。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好程度在80%以上。这些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为保障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东平县的水利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灌排系统框架已基本形成,其他水利设施也初具规模,水利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对抗御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作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靠天吃饭的局面。但是,近几年来,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也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2.1工程建成运营时间较长,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锐减

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早,大都始建于上世纪 60、70 年代,工程老化严重,灌溉渠系特别是末级灌溉渠系配套差、损毁严重,由于运行时间长,加之管理不善,损毁严重,造成大部分末级灌溉渠系不能使用,且原建设标准较低,防渗效果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2财政补助比例偏低,增大了农民筹资投劳的难度

以前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补助比例为总投资的20~30%,不分项目大小和类型,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这个补助比例与当前国家实施的其他支农项目比较,补助份额偏低。

2.3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问题突出

当前利用的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已运行四十余年,老化破损严重,加之县、乡、村财力困难,农民管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数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三不管”境地,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问题更加突出。

3.经验做法

2010年以来,东平县紧紧抓住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重要历史机遇,按照集中力量、重点投入、成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建精品工程、树示范项目、创典型经验为努力方向,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着力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节水改造引湖灌区末级渠系5.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共改造斗农渠121公里,打井483眼,铺设管道240公里,变电房及配套设施35处,铺设电缆线127.74公里,疏挖排水沟34公里,建设桥、涵、闸建筑物836座,自动化测水系统一套。新建项目把原来分散、独立的渠系,连成一个系统,打通干渠与支渠、支渠与斗渠、斗渠与农渠的连接,将水从源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完善水网建设,实现水源共享。灌区内将达到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项目实施后,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及自动化测量水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为东平县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作为国家和省的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中我们锐意进取,周密组织,科学管理,精心施工,该工程的建设有很多经验和做法我们总结如下: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该项目列入了县委2012年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项目实施以来,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县委书记赵德健,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骞多次亲临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市、县人大、政协多次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3.2严格程序,高标准建设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经县政府批准东平县水利局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实施〈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细则》。抽调县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成立了重点县建设施工指挥部,具体负责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监理公司及施工单位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 “三检制”进行质量控制,各项工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复检,未经复检的工程严禁进行下步工序施工。还引导受益群众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监测、社会监督 “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

3.3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成立了由审计局、财政局、水利局分工领导及业务人员组成的财务管理小组,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该项目的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先后出台了《东平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平县实施〈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细则》等资金管理文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报账提款的具体操作程序。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

3.4投资多元化,加大资金投入

2011年小农水重点县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完成总投资3320.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200万元,省级资金850万元,市级资金410万元,县级资金500万元,已全部到位。群众投工7.22万个,折资360.8万元。各级资金足额到位,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类涉水项目,2011年实际整合资金3440万元。

3.5坚持新技术支撑,推进文明式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大田暗管输水及喷灌技术、无井房技术、射频卡控制自动付费技术、喷灌自动控制技术、防盗玻璃钢出水口等5项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建设标准,方便了工程的运行管理。同时注重了与周边环境相和谐,把小农水工程建成坚固耐用、美观整齐、与田间风光融为一体的工程。

3.6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用水协会新机制

采用“协会+用水户”的模式,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在灌区内先后注册成立了九个用水协会,所建工程全部移交给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 效益审计 思路方法 探索创新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惠农政策的目标要求,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地方审计机关开展了对本区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效益审计,在探索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反映带有普遍性问题、提出有利于顶层设计建议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发展,为今后项目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下面以沈阳市某区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审计为例进行实践探究。

一、深入实际,创新审计方法

(一)以了解项目建设背景为切入点,审查立项、设计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该区域地处辽宁省沈阳市北郊,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由于受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所限,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西北部是全区水稻主产区域之一,灌区末级固定渠道(即农渠)为土渠,增加了渗透量,且极易产生脱坡,急需对农渠进行修建;中西部区域主要以种植中草药、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对水资源要求较高,采用喷灌和滴灌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在个别街村,由于田间作业路跨斗渠的农桥是当地农民通往田间作业的必经之路,农桥急需改建。因此,针对上述实际情况,该区于2012年、2013年连续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深入项目现场,调查了解项目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项目共涉及三个乡镇街、8个自然村,改善灌溉总面积21695亩,总投资2551.17万元,建设内容为:在西北部的水稻主产区域修建U型槽农渠衬砌514条,总长116.45千米,受益灌溉总面积16900亩;在中西部区域的中草药、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项目区发展固定式喷灌4000亩、发展大棚滴灌795亩;在个别街村改建农桥1座。经调查了解得知,项目建设存在项目资金整合不到位、财务核算制度不规范、项目管理模式滞后、管护主体不明确等漏洞与缺陷。

(三)走访受益农户,听取项目的实际效果和现实需求

据受益农户反映,项目投入使用后,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水稻灌溉的节水节电效果和特色经济作物生长能力与品质,同时也改善了部分村民的日常出行条件,带来了田间作业的方便与安全,给项目所在村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实惠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但还存在部分村屯土渠未进行改建、喷灌和滴灌项目的配套设施不齐全、其他排涝桥还有待修缮等问题。

二、多角度全方面,查摆问题

从实际项目建设与管理来看,还存在以下亟待规范的问题:

(1)项目布局缺乏系统性,影响水利建设体系的管理和资源共享。“小农水”项目长期存在分散建设的现象,使各类水利设施之间缺乏互补与衔接,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有限且宝贵的水利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大部分农业耕作仍“靠天吃饭”,一旦遇到极端气候,农业生产极易遭受巨大损失。

(2)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影响了小农水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小农水资金分散在发改、水利、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多个部门管理,易导致资金在项目选择和投向上各自为政,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也极易产生同一个项目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等骗取上级财政资金的行为和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3)项目建成后缺乏管护,导致毁损影响了小农水设施正常使用。小农水设施竣工后全部移交给村委会负责管护,由于村委会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承担工程管护费用,易导致小农水设施后期管护不到位,甚至无人管护,毁损严重,没有很好发挥工程建设效益。

(4)项目需求量日益增加,建设力度加大与资金供给不足相矛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范畴,需要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随着农民群众对设施建设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项目建设力度及规模不断加大,建设所需资金数量也在不断递增,然而仅靠有限的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很难加以解决。

三、强化审计服务,为顶层设计献策。

(1)广泛开展调研,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小农水”灌溉体系。各级政府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对“小农水”工程的需求,充分考虑民生工程的多功能性和生态效益,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有的放矢进行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规范操作,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机制,加大投资建设范围和力度,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村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让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发挥出无限的惠民便民效用。

(2)整合项目资金,规范管理与核算机制。在小农水资金投入与使用方面,发改、水利、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办、国土等多个部门之间要建立协调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使资金在项目选择和投向上避免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实行资金归口统一管理,捆绑投入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5

关键词:东港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与管理

日照市东港区是我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之一,2012―2014三年建设项目涉及东港区三庄镇、陈疃镇、西湖镇、南湖镇和后村镇5个镇,共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片7.62万亩。2012年度和2013年度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获得优秀等次。目前,2014年度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已基本竣工,现就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做法浅述如下几点:

1 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前期工作

为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成为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的工程,东港区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前期工作。

(1)规划前期,我区组织人员到项目所在镇、村进行广泛动员,宣传上级支持水利发展的有关政策,介绍项目规划、建设目标及项目实施后对增产增收发挥的作用。项目村召开村民大会,围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听取群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的按照群众意愿规划工程,让群众参与到工程中来,把我们的规划思路、建设内容告诉他们,听取他们的建议,既起到了宣传作用,又把群众好的建议采纳到项目中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使项目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工程,改变了过去群众对项目建设的不闻不问、建后利用率低的问题。

(2)在项目前期规划工作中,我区精密策划、精心布局,高标准规划设计。由于项目大部分投资在田间工程,为使管网整体布局最优化,技术人员驻扎工程现场,和项目镇水利站技术人员、村水管员一起,对每个灌溉片、每条管道、每个出水口都反复论证,确保工程布局合理。在制定灌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作物需求,积极探索随机灌溉制度,保障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3)在搞好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精确定位测量、放线。不但对拦河坝、塘坝、蓄水池、大口井、泵站等单体工程定位测量、放线,对复杂的灌溉管网也进行了定位测量、放线。对工程进行定位测量、放线时,我区技术人员、测量人员、镇水利站技术人员、村水管员一起,对规划的工程再次进行核实,个别规划不合理的在定位测量、放线时适当进行了微调,确保了工程布局合理化,为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强化组织领导

我区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列入"区级大项目"之一,并纳入各项目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东港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任指挥、分管副区长任副指挥、各项目区所在镇镇政府及有关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港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指挥部”,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力保障项目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所在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了有效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市区领导经常到工程现场巡查,检查工程质量、调度工程进度、检查监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检查项目五大员到位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督促落实、整改,并多次召开工程建设管理会议,规范、严格工程的建设标准。

3 严抓工程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我区按照有关规范和施工标准严格加强施工监管。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监督、高水平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在具体执行中,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指挥部积极开展工作,指挥部人员天天靠在工地上,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条款,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 ,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责成项目实施单位限期整改,保证了工程的按时保质完成。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控,项目区收益村分别设立农民质量监督员,农民质量监督员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掌握辖区内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全程做好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农村水管员的质量监督,既对工程建设实现了双重监理,又熟悉了工程状况,既确保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又方便了日后工程的运行管理。同时,为严把材料质量关,推行第三方检测制,全方位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将工程质量管理贯穿于表象工程、隐蔽工程,贯穿于工程源头、田间地头,力争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品牌工程。

4 抓创新,提升项目建设的科技水平

我区2013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中,后村镇皂户沟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工程采用先进的风光互补电源技术,将太阳能、风能2种清洁能源有机地组成一个发电系统,利用"零存整取"的方式,将塘坝内的水源提到高位蓄水池, 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同时,利用高位蓄水池的水位差,通过管网将水送到田间,采用微喷、喷水带等灌溉形式,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方便管理,提高管理和用水效率,通过在管道进水口安装测水量水和监控设施,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管护自动化水平。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利用风能、光能,节约运行费用,设计研究应用风光互补系统并入电网这一创新理念,其特点是当发出的电功率超过负荷需要时,多余的电力向电网供电,即向电力公司卖出电力,不足的电力由电网向用户补给,即买电。其关键技术是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电能并入电网,可以把分散不用的风光互补电能并入到电网,解决了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灌溉工程中风能、光能只在提水浇灌和提水至蓄水池备用时发挥作用,大部分时间闲置,浪费清洁能源的问题;解决了蓄电池维修更换费用过高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5 资金管理

我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县级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执行,市区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资金拨付实行区级报账提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6 运行管理

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区建立了以项目区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在项目区成立了农田灌溉专业合作社,项目村水管员是合作社主要成员,参与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合作社将项目按照片区明细到水管员,划定了责任区,落实管护责任,将水管员的工程管护、灌溉服务、水费收缴等工作纳入水管员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切实将工程建后管护落到了实处。同时,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水费按方计量收费,收取的费用用于工程的管理维护、水管员的工资补贴、用水合作社日常开支,费用专款专用,确保了工程的健康良性运行。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6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对于农村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经济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农业的稳定、农村的安定和农民的收入,因此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是当前水利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受到气候方面的影响较大,农作物收成常常会受到干旱、高温等各方面的情况影响,导致减产,极大的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成为我国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抗旱救灾的首要目标。随着不断加快地方现代化农业,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则是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走上一条农作物、果树、鱼类等等能够一体化循环发展的农业之路。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作物就可能长期受到干旱的影响、草地会出现退化、树木干枯等严重后果,从而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

2、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2.1对农田水利建设不够重视

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可以改善防灾、减灾的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不够重视,从灾情的分布来看,山区是多发区,反映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于薄弱。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水利建设布局无法满足需求;其次是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公共品,需集体投入,但实际情况是取消原有的“两工”体系,但是相应替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不足,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2.2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

农村原有的水利设施都存在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锐减等问题,据相关资料记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工程的损坏率近 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 50%,配套率不足 70%。在一些新型的农田水力中,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差,服务功能落后等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缺位。从其原因来看,可能是由于政府的不够重视,也可能是由于“两工”体系一度维系着农田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取消后,农民投入产生外部性,若没有合理的报酬,农民不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体的缺位,导致农田水利建设陷入僵局。

2.3水利建设的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用于水利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及农民的共同努力,地方政府不愿多花资金在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农田水利建设中,金融机构或者民间组织更加不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风险大,回报时间长,缺乏投资激励。总的来看,经过权衡,三大投资主体最有可能放弃农田水利设施。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策略

3.1高度重视,着眼于大局观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关系到生活质量、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也是关乎到民生的问题。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就需要进一步地打造粮食核心区的高度,做好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相关建设,并且将建设的主体落实到县一级的政府部门。各级政府和党委也需要从心底引起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重视。从而建立起以政府的规划管理为主,运用资金进行扶持引导,提供建设技术服务指导,让农户、农村合作社等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并且将经营管理的新机制引入到市场机制当中来。

3.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为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区要成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水利部门设立农建办,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抓农建工作,建立领导包抓责任制,明确各级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3.3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毕竟政府的资金财力是有限的,因此就必须要广辟筹资渠道,加大社会各行各业的资金投入。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投资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设周期长、建设投资大。因此,除了政府补助外,还要大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依靠社会的力量将这项利民的工程建好,以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

3.4加强管理,确保农田水利发挥最大效益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对符合“四制”管理的,必须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市县区的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按项目管理要求,管好资金,堵塞漏洞,严禁挪用。二是定期开展督查。要建立水利部门自查、市政府督查的工作机制。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水利部门要专门组织检查,市政府督查室要专项督查,督查结果通报全市。三是严格奖惩制度。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考核评比,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水利工程示范标准。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评比活动,对评比名列前茅的县区和优秀水利 局长进行重奖。并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公告。

3.5调动积极性,加强项目建设宣传

当确定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后,项目实施部门、单位也需要与该地区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沟通,认真的听取他们在项目建设上的意见和建议,尽量争取他们的配合与支持。在乡镇中,也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势、益处的宣传力度。给农民、群众多讲解党的惠农政策,将项目的规模、工程的作用、质量的标准透明在群众面前,从而让整个项目都在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如此,才能够将群众以往的要逐渐地转变成为我要干,让他们拥有一种“主人翁”意识,能够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自己家园的帮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农田水利更快的建设,也有利于管理。

3.6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如果不妥善的进行管护,那么其寿命、使用率也会大大降低。在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上,需要将管护资金和管护主体这两点落实,对于已经有专门机构管护的水利工程,要尽快将人员定岗,做到人在其位,尽其责。另外,绝大部分的农田水利项目都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护,更谈不上专门机构的设立,因此,就需要在工程建设总额资金当中预算管护费用,从而便于工程的维修和管理上有专人进行。如果在项目建设中并不存在管护费,县一级政府部门就需要对管护人员进行资金上的补贴。由于自然灾害,而受到严重损坏的工程,也需要及时地拨付资金进行维修,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7

关 键 词:农田水利质量安全监督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金山区农田水利承担着为上海市提供优质农产品和优美农业休闲旅游等诸多重任,是服务于上海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上海市委2011年18号文件精神,2012年金山区政府批转了区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我区农田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如何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安全可靠,建成后发挥预期效益,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将尤为重要。

一、金山区农田水利基本情况

金山区是上海市西南远郊,地处黄浦江上游,东与奉贤区接壤、南临杭州湾、北与松江区、青浦区为邻,西与浙江平湖、嘉善交界。在20世纪60年代金山区已全面实现电力灌溉,至1992年底,电力灌溉控制面积达粮食面积的100%,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结合上海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在原有电力灌溉基础上优化升级,推广应用现代水利科技成果,降能节水,提高灌溉效益,先后实施了灌溉泵站综合改造工程、菜田水利配套工程、节水灌溉骨干工程和“三高”粮田水利工程等建设,推广应用管灌、渠灌、喷灌和塑料暗排等新型灌排方式,并建成全国第一座农田水利自动化测控系统——钱圩水利农场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吸引了全市和其他省、市水利厅、局、专业研究机构及国外一些专业代表团前来参观、考察。

随着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注重农作物的产量,还要重视内在的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2010年“金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资料,全区灌溉泵站872座,圩区32个,排涝泵站225座,控制水闸403座,耕地总面积39.71万亩,2009年农业作物总播种面积80.4万亩,复种指数2.02,处于上海郊区较高水平,灌溉面积35.82万亩,已建成设施粮田16.59万亩,常年菜地3.96万亩,经济果林3.02万亩。虽然我区农田水利设施较齐全,但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已建成圩区20年一遇排涝达标率只有12.5%;灌排设施老化,灌溉泵站运行15年以上的占33%,排涝泵站运行15年以上的占34%,控制水闸运行15年以上的占40%,灌排设施功能衰减;田间暗排设施缺乏,低洼地较多,地下水位高,作物生产受渍海威胁,土壤次生盐渍越来越严重等。

近年来,依靠中央、市、区逐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力投入,金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1项,逐渐铺开到2012年的4项,2013年更是达到15项,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大力支持。据统计仅2013年,我区就完成了灌溉泵站93座、排涝泵站17座、控制水闸20座、涵闸28座、倒虹吸73座、衬砌明渠94.93km、地下渠道101.30km、水泥道路28.28万m3、降渍管道39.58km、节水灌溉6495亩、土地平整6151亩等建设内容。

二、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金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迅速,通过大力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水平,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有显著作用。但伴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铺开、迅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也涌现了一系列的突出问题。

1、前期踏勘与沟通工作不到位,设计深度不足

随着农田水利的大力发展,农田水利项目数量剧增,设计企业人员不足、部分设计人员缺乏经验等短板因素逐渐显现,项目前期踏勘工作不够细致深入,未能与运行管理部门及人员沟通到位,造成设计出的方案、图纸往往难以与现场和实际情况相符,设计深度不足,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频繁,工程质量和效益难以达到规划初衷,如我区张堰镇的河水位受海潮水位影响,在灌溉泵型的选择和设计方面未能因地制宜,造成施工过程中调整方案,延误工期;菜田水利项目中,因设计方案与菜农实际需求和菜地作物需求衔接不到位,导致项目推进困难等。

2、工程铺开面大、工期紧,监督管理单位力度和作用难以发挥

农田水利具有“点多、量大、面广、线长和工期紧”的特色,农田水利工程近年发展迅速,工程铺开面面大,仅2013年,金山区实施中高水平粮田水利设施项目有7项,设施菜田水利设施完善工程3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项,上海市金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1项、圩区达标建设项目2项,工程范围涵括8个镇1个工业区,涉及62个行政村。随着农田水利项目的增加,质量安全监督系统资源配置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监督力度略显疲惫,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3、建设任务重,工程敏感性强,工程质量缺乏保障

高水平粮田水利设施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重点县工程等农田水利建设涉及春灌要求,考虑到农业生产习性与需要,项目须在6月前完成主要工程内容,灌溉泵站和管道渠系能够初步投入运行使用,同时圩区防洪除涝项目必须在汛期来临前能发挥功能,项目建设事关农业生产和人民财产安全,因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重,工期紧、敏感性强,工程要求高,据此会出现部分施工企业为单纯满足时间节点要求,不切实际随意压缩工期,混凝土强度未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提前拆模,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进而影响工程质量。

4、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件质量保证性不强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件质量保证性不强。部分明沟板、钢筋混凝土管采购自外地小作坊加工企业,板厚与设计要求不符,强度不够,同时缺乏第三方检测手段和参数的,以致出现明沟板断裂、钢筋混凝土管破损严重等现象。商品混凝土出厂质量不高,钢筋复试批次不足,甚至采用非标钢筋以次充好等情况,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5、施工监理企业责任心不高、重视度不够、业务水平不足

农田水利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大,工程建设内容丰富、项目多,各类型的施工、监理企业纷纷加入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大队伍。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要求和高标准,部分施工、监理企业未能及时适应或忽视对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造成施工管理混乱、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和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理人员不足等情况,致使工程质量不高。如朱泾镇高水平粮田项目,在其中一座灌溉泵站进水口胸墙模板施工中,施工作业人员因钢筋骨架妨碍其制模,私自剪除部分胸墙竖筋,施工项目部和监理部管理不到位,未在混凝土浇筑前对钢筋及模板进行检查验收,造成浇筑完成后的胸墙竖筋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后经我站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方发现此质量问题,我站立即出具整改通知单并勒令其对胸墙拆除重建。此项目施工单位为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二级企业,监理单位资质为水利工程施工监理丙级,透过此次质量问题不难看出,即便是较大的施工企业,也会因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不重视,疏于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造成现场施工混乱,施工组织性较差,报验制度名存实亡,部分施工企业资质高,但施工水平和管理措施却无法与其资质相符;而一些资质较低、规模小的企业,仍按以往管理手段,无法适应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为农田水利建设带来诸多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及问题。

三、新形势下农田水利项目监管模式的探讨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是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需求,即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小、投资不高,也同样要按照规范标准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能因为农田水利点多、量大、线长、重大事故发生率不高,就忽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影响我区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脚步。目前,在常规的开工前交底、施工过程中抽查、开展专项检查和严格验收控制程序等工作的基础上,金山区在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方面还进行了一些新的监管模式的探索,以适应农田水利发展需求,便于更好的控制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

1、建立联动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无论监督覆盖率如何到位,监督力度如何严格,监督工作仍存在监督人员数量有限、监督手段方式有限等缺陷,单纯依靠监督站数名监督人员的抽查巡检难以将监督工作做细做好。我们在做好常规监督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引导地方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发展地方水务站和农村监督员,利用群众关注的特点,让与运行使用密切相关的当地水务部门和施工场所附近的群众参与到工程质量监督中去,例如让农村送水管理员参与灌溉泵站与低压管道覆土前的闭水试验测试工作,合格后共同书面确认并形成测试验收记录制度,让项目建成受益群众和运行管理人员做监督的主人,做政府监督的第一眼线。2013年至今我站查实2起经农村监督员举报的的施工质量问题,切实有效地增加了过程监督手段,提高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效率。

2、项目监管差别化,重点明确,主动配合

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开完工日期基本集中在2-6月份,监督系统监管资源配置有限,常规监督方式难以与工程进度相符,我们依据工程难度、重要性、工程参建单位的管理力量、工程敏感性等影响因素对项目实行差别化监管,在监管中提出 “主动性高、配合性强、重点明确、原则性和灵活性并重”的工作原则,根据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施工阶段等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监管差别化方式,要求参建单位明确检验批与验收计划,以便我们合理安排监管工作,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重点结构、环节进行监督把关,如水闸、灌溉泵站的下部结构验收,低压管道的覆土回填的重要隐蔽性工程现场检查等。其他中间环节控制由参建各方组织实施,监督机构实施随机不通知抽查方式。对于工期异常紧迫等情况的,优先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工作,在坚持原则性的情况下灵活变通项目监管方式。

3、树工程示范典型、严格工程首件验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控制

为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各施工监理企业相互学习提高,我们举办质量安全现场观摩会,为农田水利参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总结经验,学习先进,树工程示范典型。严格农田水利项目首件验收制度,在首件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建设内容,有效减少了因施工经验不足带来的质量隐患和问题。

4、引入第三方检测手段,形成交叉检测,巩固工程质量

第三方检测能保障监督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积极完善农田水利项目原材料与实体质量抽检机制,深化施工过程原材料、工程实体的第三方抽检,检测钢筋、水泥、砖块等原材料和水闸、水泥道路、灌溉泵站等实体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密实度、钢筋间距、钢筋直径以及保护层厚度等,增设技术检验控制环节,规范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同时积极寻求市水务安质监中心站检测支持,与我们委托的检测部门形成“支持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利用2家检测企业进行交叉检测工作,形成检测对比。通过对工程实体质量的抽检,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实体质量,有效加强了农田水利项目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发挥了监督抽检的预警作用、辅助作用和威慑作用,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增添了一道安全质量保障防线。

5、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诚信体系录入

为加强对工程施工、监理、检测企业安全质量监管,进一步规范我区水务建筑市场,营造规范有序的整体建设环境,逐步积累诚信管理经验,我们积极开展诚信信息的动态记录与管理,在监督过程中,对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受举报并查实的安全质量问题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以及安全质量方面获得荣誉、奖励等良好记录的情况,申请录入市、区两级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诚信记录。

积极建立监督管理的内部诚信名单,对水务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主要管理人员不到位、施工质量隐患多、安全投入不到位等情况的队伍,录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管,严格检查,仅2013年已向区水务局上报了2家农田水利项目管理不到位的施工、监理企业,引导施工、监理企业树立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的理念。

6、结合文明工地创建,提升工程建设面貌

2012年8月,金山区水务局印发了《金山区水务建设工程文明工地创建与管理实施细则》(金水务〔2012〕147号)文件,正式开始实施并规范了区水务文明工地创建工作,区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全区水务建设工程文明工地创建的受理、日常检查、监督和业务指导工作。我们以创建文明工地为抓手,通过规范水务工程施工活动中的“综合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宣传教育、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和节约创新”七个方面内容,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和实施标准。2012年度成功指导创建区水务文明工地的项目中,农田水利项目占50%,2013年申报区水务文明工地的农田水利项目占申报总量的42%,农田水利工程面貌逐步走向“封闭化、有序化、优质化、安全化、便民化”的施工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区实现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持续高效农业的关键所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是服务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探索的与之适应的监管模式,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监管方法,将是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努力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金山区水务局.金山水利志.续志(1993-2001),2011,8.

[2]上海市金山区水务局.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金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6.

[3]陈邦尚.重庆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思考.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12.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8

关键词:沾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

沾益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中部,素有珠江源头第一县、“入滇锁钥”、“入滇第一州”之美誉。国土面积2801平方公里,辖5乡3镇,122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43万人,有耕地面积82万亩。沾益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高位推进,全面完成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2011年三个年度项目建设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本情况

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中,沾益县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在连续三年的建设中,共完成投资6246.6万元,完成节水改造干、支渠42.34km,配套田间斗农渠52.07km,改造农沟、斗沟、中沟、排水沟51.96km,大坡河治理3.407 km,安装各种管道352.71km,新建提水泵站11座,蓄水池13个。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使项目区域内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共新增灌溉面积24157亩,改善灌溉面积32093亩,新增节水能力445.38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93.8万千克,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046.5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31.67元。

2建设管理主要工作

沾益县是农业大县,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71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54:24。烤烟、万寿菊、中药材、蚕桑等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蔬菜、水果、薯类、泡核桃等后续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是,全县水源工程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为切实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沾益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高位推进,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使项目成为一举获多赢的民生工程。

2.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为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时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精心编制了《沾益县小型农田水利(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报告》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规划中体现“十个配套”和“一个做到”,即:与水源点建设相配套,与人饮安全相配套,与土地开发整理相配套,与基本烟农田相配套,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配套,与河道沟渠整治相配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配套,与扶贫开发相配套,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认真编制和完成沾益重点县实施方案,通过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将大坡项目区和菱角项目区5.375万亩农田建成为“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生态化、园田化”的高稳产农田。

2.2尊重民意,民办公助

大力深化“农民是受益主体,也是投入主体和建设主体”的认识,广泛宣传动员,突出受益群众参与建设,做到创新“三项建设机制”、解决“四个思想认识问题”、抓好“五个环节”。创新“三项建设机制”,即 工程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工承诺制、群众参与规划制。解决“四个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解决好一个认识误区。取消“两工”不是不搞农田水利建设,而是为更有效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创造条件,通过“一事一议”,尊重民意,变“要”为“我要干”;二是划清一个界限。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性成本支出,是农民生产资料自我积累的过程,不是增加农民负担;三是正确引导一个关系。“一事一议”不是放纵自由化,而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再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实现民主;四是理清一个思路。农田水利建设需要长期投入,更需要群众长期参与建设。切实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抓好议事前准备,二是抓好议事组织,三是抓好议事审批管理,四是抓好议事工作落实,五是抓好议事监督管理。通过“一事一议”,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迅速掀起大干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工程实施中,项目区群众自筹373.08万元,有2万余群众投工投劳26.5万个工日参与工程建设,完成农作物抢收和地上附着物清理、耕作熟土层整理3.6万亩、开挖沟渠68公里、清淤12.8万立方米。

2.3整合资源,完善机制

沾益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务、国土、烟草项目、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扎实完成重点县建设任务,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以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状为突破口,继续完善和建立小型农田水利长效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目前,项目区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6个,参与农户3335户13652人,管理灌溉面积5.30万亩。通过核定水费标准,调整农业供水水费计收方式,农业灌溉水费每方按0.04元―0.06元收取,逐步实现“以水养水”目标,保障了工程良性运行,做到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4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沾益县对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极为重视,抽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员,组建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管理局,调配相应专业技术骨干,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工程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全面负责实施沾益县重点县建设项目相关工作。在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进行管理,确保了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

2.5调整产业,高效经营

大坡乡素有“万寿菊之乡”、“烤烟之乡”的美誉,项目区群众主要种植烤烟、万寿菊、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收入主要以烤烟、万寿菊为主。项目区粮食单产可实现增产250公斤以上,万寿菊鲜花单产可增产600公斤以上,经济作物每亩可实现增收400元,平均每亩可节本增效360元;生猪“正大”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养殖模式在项目区得到长足发展,项目区新建猪舍1.7万平方米,新增年出栏1500头生猪的规模以上养殖户6家;农业龙头企业争相进驻,云南诚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2680亩现代农业基地,年产值达到1400万元。由于万寿菊的规模化种植,使沾益万寿菊赏花节成为全省知名的旅游节庆品牌,有力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菱角片区,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贵州省兴义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在赤章村投资建设了150亩金银花育苗基地,不但企业每年能实现100多万元的收入,周边群众由农民转变为基地工人,除有土地的承包费外,还能到基地务工;结合项目良好的水源条件,200亩辣椒生产基地、250亩连片万寿菊示范区落户项目区,每年能实现收入125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9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保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施工以及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实现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以及管理的加强,才能保证其有效的发挥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了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⑴部分工程在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有的灌溉和排水涵管漏水,水闸漏水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致得使枯水季节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田缺水灌溉,丰水期内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涝灾。

⑵个别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由于顾及形象工程,有时造成了个别重点地方重复建设,有些项目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出现半拉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建设及管理中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因此工程纠纷比较多。

⑶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前几年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⑷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建议

由于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⑴着眼大局,高度重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关系着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问题,是民生问题,要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从打造粮食核心区的高度,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确县级政府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农村合作社和农户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⑵科学规划,防止盲目建设

政府应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开发。首先解决制约当地生产发展而自身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尊重民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筛选最佳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因规划设计方案不科学而造成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⑶增强管理职能,协作配合打总体战

市以下各级成立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机构,政府应赋予该机构一定的权力,对上级各个部门下达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检查验收,避免各部门各行其事,各自为政,自己说了算的现象。对同类型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打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的“统筹安排,连片推进”,扩大规模效益和示范效应。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各部门各自为政,机构重叠,人员重叠,项目重叠,重复建设等弊端,实现项目建设规模化,资金效益最大化。

⑷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工程管护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与建设同等重要,对现有农田水利项目,要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对有专门机构管护的水利工程,要尽快解决人员定岗定员问题,让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对大多数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管护的农田水利项目,应在工程建设资金总额中预算管护费用,以便落实专人进行工程维修管理。在项目未列入管护费前,县级政府应落实一定资金对管护人员进行补贴,对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的工程,要拨付专项资金及时进行维修。

⑸加强项目建设宣传,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

农田水利项目确定下来后,项目实施的部门应该及时主动地与项目建设区的镇(街道)党委政府进行勾通和协调。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与镇(街道)村干部一道,深入到项目区群众中去,宣讲党的惠农政策,项目建设的规模、质量标准、工程作用,坚立项目公示牌,让群众清楚了解项目内容,获得群众支持,使项目区群众要变我要干,真正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人翁,真正把项目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项目建设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使项目建设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是水利的基础工程,要确保建设合格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合格工程;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长效效益,确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顺利进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篇10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我区于“十二五”初期编制完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常州市武进区农田水利规划》。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随意修改规划项目,未能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安排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这种状况导致农田水利规划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导致难以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工程运行机制无法理顺等等一系列问题。

2项目的投入资金总额不足,投入的结构比例失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惠国惠民的农村水利基础性公益服务项目,从我区最近几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来看,每年投入不足2000万元,且这2000万元需分配到各个项目镇,各项目镇得到的补助只有工程总价的20-30%左右,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投入的比例结构来看,有两个对象可以参考。首先是发达国家投入农田水利资金政府财政占总投资90%以上,其次是其他农田水利建设的非水利部门主管的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级以上财政补助比例达到70%以上。农田水利资金投入结构的失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镇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项目工程建设、监督及质量控制等存在不足

我区具有水利水电设计资质及水利水电施工资质的单位不多,凸显出我区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力量不强。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区水利局仅以技术指导为主,而部分项目单位则普遍存在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导致工程设计创新低、施工质量低、建设标准低,并且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本来就十分短缺的有限资金浪费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于涉及面广量大的工程量,且缺乏具体的法规、规划进行质量控制。以致在实际施工中,对该工程的质量控制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和缺乏相应的人才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4乡镇水利部门业务指导水平存在不足

由于乡镇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的水利技术人员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或有机会进行深造。据统计,我区的基层水利在岗工作人员94人,其中本科以上的8人,占总人数的8.5%,但50周岁以上的人占45.7%,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没有量化上的标准,其建设基本依托乡镇领导的重视程度,导致惰性的思想不断滋生,因陋就简的意识无法改变,技术标准和规范无人掌握也无法付诸实施,更加导致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呈下降趋势。

5项目建后管护水平存在不足

2004年开始河道长效管护试点以来,我区逐步把县级河道及镇村河道列入了长效管护范围,区级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河道的管护,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我区的其他农田水利建设设施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的工程现状。一方面是我区的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设施、田间配套设施、河道堤防等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管护及维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建后管理上存在工程产权不清晰,管理人员能力薄弱,部门职责不明,管理职能不到位。而且近年来,农村水利设施偷窃现象增多,打击不力。以上的几种情况,已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新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1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质要明确,政府要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

应及时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特点,及早使得农田水利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确定政府财政作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主体地位。加强农田水利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及监管力度,确保工程有序安全,完善建管体系建设,科学管理维护已建工程设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结构既有各级政府的投入,又有村集体资金,更有土地投入等,比较复杂。因此在工程设施产权上,应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合理界定和明晰工程产权,有效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坚持水利的公益性,走公共财政供养的路子,加大水利建设管理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针对新形势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出现的主体缺位、投入不足等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政府的引导下,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建立物业化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等各种形式的参与式管理制度。同时,应重点完善工程设施管理监督制度,采用“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和财务收支公开制度。

2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大力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保证基层水利人力资源不断的充实。同时,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应加强推广,在实践中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业务骨干。

3加快农田水利立法步伐,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田水利立法,对于农田水利法规应尽快出台,这对于以法律保障各级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有利于科学合理的管护体制的确立,有利于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一项伟大举措。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