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十篇

时间:2023-07-24 17:24:05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1

关键词:村镇住宅建设产品;产品分类;信息编码

1 前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镇住宅的建设水平急需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也需要统一规范。针对我国村镇住宅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内外对建筑产品查询方式和我国建筑行业产品划分方法,本文研究制定了村镇住宅建筑产品的分类,并通过对村镇住宅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信息的需求调查,建立了村镇住宅建筑产品的信息编码,实现对应用于村镇住宅建设的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跟踪。

与村镇相适应的住宅建筑产品分类及信息编码将为我国村镇住宅建筑产品的规范管理提供依据。在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同时,对保证建设投资的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利用,提高村镇住宅建设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2 国内外产品分类及信息编码

在国际通行的产品分类标准目录中,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的CPC《主要产品分类》是产品种类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种。它囊括了商品、服务和资产等全部产品的分类编码,包括经济活动产出的各种产品,还有非生产出来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土地、资本、专利、版权商标等。CPC可用于协调相关各项国际经济分类,还可用于满足产品的生产、流通、仓储等环节中的各种统计数据对比。CPC的编码办法采取的是分层法和纯粹的十进制,分类的组成包括部门、类、组、级和次级。

在国内产品分类及信息编码方面,在工农业产品国家标准中[1],代码结构是四层8位数字码,每层2位码,采用了平均分配代码的方法。在可运输产品国家标准中[2],主要产品分类代码结构为六层,8位数字码,前五层是一层1位码,第六层是3位码,采用非平均分配代码的方法。

在我国建筑产品分类及信息编码方面[3],采用复合码,由两种代码组成。由一个拼音字母代表的工种类型分类代码,字母是根据我国建筑行业按工种分工的习惯,分为通用(T)、结构(G)、建筑(J)、设备(S)四种类型。由四位数字组成类目识别代码,产品代码结构由大类代码、中类代码、小类代码、细类代码组成。

3 村镇住宅建筑产品分类及信息编码

通过对国内外产品分类及信息编码的研究,考虑到现代建筑产品信息管理的需要,以及村镇住宅建设产品的发展,对村镇住宅建设产品的信息编码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使得各层信息均保持自身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4]

(1)代码种类。本标准采用复合码,由两种代码组成;由一个大写英文字母代表建筑产品与构配件门类,字母由A开始;由六位数字组成类目识别代码。

(2)代码结构。本标准采用的产品代码结构长度为七位,门类下设有大类,大类下有中类,中类下有小类。其中门类代码为一位、大类代码为两位、中类代码为两位、小类代码为两位;大类、中类、小类的代码一般从“01”开始,按升序排列,最多编至“99”;各层中数字为“99”的代码均表示收容类。如图1所示。

考虑到我国村镇的经济现状、施工水平、管理水平、产品的生产状况等诸多因素,采用线分类法,其中大类类目以产品功能划分,中类类目以产品规格等性质划分,小类类目以具体产品划分。下面给出村镇住宅建筑产品的分类及信息编码。

(1)门类:墙体(A)、屋面(B)、门窗(C)和装饰(D)。

(2)大类:砖(A01)、砌块(A02)、墙体板材(A03)、墙体保温材料(A04)、墙体配套产品(A05)、瓦屋面(B01)、屋面板(B02)、屋面防水材料(B03)、屋面保温材料(B04)、门(C01)、窗(C02)、门窗配件(C03)、地面装饰材料(D01)、墙体装饰材料(D02)、顶部装饰材料(D03)、家具制品(D04)、装饰线(D05)。

(3)中类及小类:这里以大类砖(A01)的中类烧结砖(A0101)和其小类为例,如表1所示。

4 总结

以我国现有城镇建设与建筑工业产品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分类编码的系统性、兼容性和扩延性等要求,制定统一的、能满足全国不同地域的村镇住宅建筑产品分类方法及信息编码。该分类和信息编码可适用于村镇住宅建设和使用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建筑产品的信息管理和交流,对村镇住宅建筑走向科学、规范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GB/T7635—198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 部分:可运输产品(GB/T7635.1-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2

[关键词]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运营管理;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4

1村镇公共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①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②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③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④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⑤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⑥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⑦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 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3)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依赖于村镇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不仅是村镇居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更是村镇与外界建立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集贸市场公共设施的优化与管理主要建立在村镇市场交易技术和村镇市场风险预警与控制技术。具体内涵为在分析村镇各类市场服务半径、功能承载力和市场分工的基础上,针对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功能搭配,开发村镇多级市场协调共生分布技术,为实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功能对接,设计集贸市场和超市参与的村镇批发市场多功能对手交易设施配置方案,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村镇市场交易模式进行研究,制定村镇市场电子交易、退货理赔等交易服务规程。建立村镇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村镇市场商品交易风险预警技术,是为村镇市场商品交易价格稳定、供求平衡提供支持。从适用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村镇市场内部交易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设施、检测设施等主要设施的管理工作。

(4)应急公共设施

应急公共设施是村镇公共设施中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村镇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配置典型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多视角导向标志,编制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手册,为村镇居民提供应急引导服务。村镇应急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运营和监管工作离不开系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如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技术和方法、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情景模拟技术、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融投资、建设、使用、维护为一体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及管理规范、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与维护动态监控体系等。

5总结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不是简单的保管和操作公共设施,而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与思想使得公共设施从本身简单的功能转化成具有多功能效用的设施,其关键要素是管理方案的选择与相关技术的设计和支撑,良好的运作体系帮助村镇更快地走向现代化,使公共设施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设施在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应村镇居民所需更新设施及相关管理技术,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从而得到符合不同村镇本土发展的有特色的设施配置及管理运作模式。综观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以空间布局为主的配置理论到实证研究,再从实证研究中总结归纳出适用各地村镇的通用性的配置标准,逐步具体化优化配置的细节与管理的方式,不断融入现代化的观念与技术,最终呈现严谨的、有条理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本社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时曼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新海,洪亘伟,赵剑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

[4]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9-4760

[5]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41-146

[6]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7]张大卫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J].人文地理,1989(4):68-72

[8]杨靖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耿健,张兵,王宏远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配置”――探索规划方法的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10]崔敏,蒋伟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河南省镇平县农村为例[J].规划师,2011,27(11):18-23

[11]杨贵庆,杨建辉,张颖薇,等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满意度调研及需求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1(11):67-70

[12]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9-15

[13]叶舜赞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初探[J].城市规划,1980(5):34-40

[14]曹护九,丛树京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87(2)

[15]李华树关于农村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1994(6)

[16]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7):28-33

[17]谢波,彭觉勇,罗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其规划策略――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思考[J].规划师,2014(5):11-16

[18] Deverteuil G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1):47-69

[19] Ribeiro A,Antunes APA GIS-based Decision――support tool for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J].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2002,29(4):553-569

[20] Halden D,Jones P, Wixey SAccessibilit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D].London: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05

[21] Doerner KF,Gutjahr WJ,Nolz PCMulti-criteria Location Planning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sunami-prone Coastal Areas[J].Operations Research-Spektrum,2009,31(3):651-678

[22]杨细平,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2007,23(10):74-78

[23]黄德春,余芳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144-146

[24]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83-90

[25]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1(12)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3

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就,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外,尚得益于良好的村镇规划设计。

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就,代表了未来中国广大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规划技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形成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在理论上需解决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

二、村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长此发展下去,对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并抓紧研究、落实有关工作。

三、村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

村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四、《村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村镇规划工作的实践,该《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1.《标准》虽没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标准要求在建设规划上明确表示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和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这个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但是规划期限都大大长于城市详细规划期限,为10-20年。在这么长的期限内任何人也难以予见到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规模。因此,有理由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这样作出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缺乏灵活性。

2.《标准》适用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以我们黑龙江省为例,许多老的建制镇和农、林、场部人口都达到几万人,城镇建设占地有的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其不是县政府驻地。如此规模的建制镇,如果也是执行《标准》,那么,从《标准》的内容上看,至少尚需补充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定:

(1)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在实践中,环卫工作尚存在如机构设置;人员和相关机械、工具不足;垃圾储运,中转用地不明确;垃圾不分类,难以回收利用,浪费资源;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不明等诸多问题。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水平。因此,必须予以十分重视,应将环卫规划纳入《标准》中去,以利环卫工作正常开展,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充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目前,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广大乡镇,由于城市中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村镇建设环保问题十分突出,而小城镇是村镇建设的重点,其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带来的长期危害,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列入《标准》中去,加以强制性的执行,方可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充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震区范围广大,涉及人口众多,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次生灾害问题,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桔杆、柴、草等为燃料,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及草盖等易燃物质组成,农村火灾问题突出。因此,村镇防火规划问题应列入《标准》中去,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减小火灾的危险性和减少损失。

(4)充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北方地区幅源辽阔 ,人口众多,虽然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原因,近期很难能够实行集中供热,但是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小城镇,近期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今后的建设方向。因此,集中供热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对此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那应是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它所能带给我们的益处自不用细说。因此,集中供热规划应列入《标准》中去。

(5)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已进入广大乡镇,为便于其合理地进行建设市局,应在《标准》中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容。

3.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4

为进一步提升全镇“三农”档案工作水平,促进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区创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区)活动实施方案》和区档案局有关创建示范县(区)工作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目标,通过开展档案工作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快建立与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涉农档案、镇村档案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作用。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至2014年8月底,镇机关档案工作必须达到省二星及以上标准;村(居)档案工作按“五有”(有人员、有档案柜、有制度、有档案室、有计算机)要求,全部合格建档,其中80%达省一星级标准以上。机关、各村(居)要将档案工作全面融入新农村建设各工作领域,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及时,整理规范,科学管理,并提供有效服务,提升全镇档案工作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镇村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体系,为提升镇村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供组织保障。

镇机关、村(居)应坚持从落实责任、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出发,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上级档案部门制定的工作规范和业务建设标准,建立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制定完善档案分类方案,及时修订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制度、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

(二)开展镇档案室达标活动,显著提升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以满足集中统一管理镇机关各种门类及各种载体档案需要和提高镇档案管理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开展镇机关档案室达标活动。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和镇便民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提升镇档案室基础设施,并同步提升镇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水平,确保今年8月底前镇档案室达省二星级标准。

(三)组织村级档案室达标活动,引领村级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全面实现规范化。

镇在村(居)全部合格建档的基础上,按总数80%的比例,选择档案设备相对齐全、基础工作相对扎实的村(居)创建省一星级档案室,引领村(居)普遍做到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便捷,全面实现村级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基本规范化。

(四)加快镇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加快推进镇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到2014年8月中旬,镇机关建成所有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村级普遍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建成各类档案目录数据库。

四、实施步骤

(一)具体实施阶段(7月18日—8月7日)。1、镇机关设有独立的档案库房(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和阅档案室(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村(居)设有独立的档案库房(面积不少于20平方)。铁制装具、空调、灭火器、防盗门窗、遮光窗帘、温湿度计等设备配备到位;2、购买并安装档案管理软件,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建立各种门类档案目录数据库;3、2011年底前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科学管理;4、编写档案编研材料、档案统计台账、全宗卷;5、准备一套申报材料,存放示意图、分类大纲、档案管理网络、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等材料上墙。

(二)督查完善阶段(8月8日—8月14日)。对照各项业务规范和创建标准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完善档案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创建标准。

(三)检查验收阶段(8月15日—8月30日)。迎接省、市、区档案局的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村(居)档案负责人要进一步提高档案意识,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档案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认真总结工作,找问题、查不足、促整改,严格按照“五有一集中”标准,与时俱进做好档案工作。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解决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为重点,坚持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并举,普遍整顿与重点整顿相结合,通过上级党组织帮助整建和自身整改,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通过分类指导、集中整顿建设,使已经授牌命名的“五个好”村党组织要上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争创全市、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或“红旗村党支部”;中间村党组织要上等次、上台阶,争创“五个好”村党组织;后进村党组织要逐步实现全面转化,彻底改变后进面貌。总之,通过分类指导、集中整顿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1、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党组织班子健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执政能力和为民办事的能力明显提高,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群众威信高。

2、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党员模范履行义务,带头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80%以上的中青年党员都能掌握1—2门农村适用技术;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村级组织工作运行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班子关系协调,各项工作制度健全,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规范;能够依靠群众管理村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村党(总)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4、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5、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心系群众,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群众反映好,满意度比较高。能够凝聚人心,尊重民意,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

三、方法步骤

村级党组织集中整顿建设工作从2月份开始,到11月底结束,按照以下5个步骤进行。

1、调查摸底(2月3日-2月28日)。各镇(乡)党委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所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查摸底,广泛深入地进行调研,摸清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特别是要摸清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是村党组织班子不健全的有多少,班子瘫痪的有多少,班子不团结、合力不强的有多少;二是党组织开展活动不正常的有多少,党员队伍整体作用发挥不好的有多少,近两年来没有发展党员的有多少;三是党建工作制度不健全的有多少,没有党员活动阵地或党员活动室破旧已成危房的有多少,没有电教设备或电教设备不全、老化不能使用的有多少;四是没有固定经营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为“空壳村”的有多少;五是社会各项事业效果不明显的有多少,存在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干群关系紧张的有多少。

2、分类排队(3月1日-3月10日)。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各镇(乡)党委要按照“较好村党组织、中间村党组织、后进村党组织”三种类型对所辖村党组织逐个进行分类排队。分类排队可参照以下标准进行。

①较好村党组织标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各类配套组织健全、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强;服务意识强,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疑难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级集体经济固定经营性收入川区村每年达到12万元以上,新灌区村每年达到3万元以上,山区村每年达到1万元以上,并以15%的速度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快,村上有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镇(乡)平均水平;各类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得到较好的落实;认真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坚持标准,党员发展规范;有固定的党员活动阵地,党员活动室达到“六有”标准;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是计划生育合格村。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

②中间村党组织标准:村党支部班子健全、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服务意识比较强,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党群、干群关系比较密切;村上有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每年有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比较快,村上有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或接近全镇(乡)平均水平;各类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得到落实;认真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比较好;有固定的党员活动阵地,党员活动室基本达到“六有”标准;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比较明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③后进村党组织标准:村党支部班子不健全,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差;服务意识不强,党群、干群间的矛盾比较多、问题比较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无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无固定经营性收入,是“空壳”村,村级债务负担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上无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镇(乡)平均水平;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不扎实,各类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无党员活动室或党员活动室比较简陋,达不到“六有”标准;各类工作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够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不扎实,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有超计划生育现象。

分类排队结束后,各镇(乡)党委要于3月10日前将分类排队名单上报市委组织部。

3、制定方案(3月11日-3月15日)。根据调查摸底和分类排队情况,各镇(乡)党委要深入分析每个村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明确的整顿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整顿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的整顿措施和时限责任等。各镇(乡)党委要于3月15日前将本镇(乡)关于村级党组织集中整顿建设的实施方案、每个后进村党组织的整顿方案上报市委组织部。后进村党组织的整顿方案包括后进村的基本情况、后进原因、整改措施等方面。

4、集中整顿(3月16日-10月31日)。坚持组织整顿与思想整顿并举,针对不同类型村党组织的实际情况,采取确定镇(乡)党委领导干部联系点、派驻工作组、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手垃手”结对帮扶等办法,分类对村级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于较好村党组织,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出新目标,通过“农村党员‘双带’发展资金”、“农村党员致富资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建成全市、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和样板。对于中间村党组织,要针对薄弱环节,通过深入开展城乡党支部“手垃手”结对帮扶活动、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途径,从政策、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扶,促使其在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努力达到“五个好”标准,跨入先进行列。对后进村党组织,要采取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下派镇(乡)干部挂职、下派工作组等措施,对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梳理归类,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整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促其转化提高。对组织瘫痪、不能正常开展组织活动的村党组织,要帮助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抓紧整顿;对党组织班子不健全的,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健全,需要改选的要按照组织程序进行改选,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工作各项制度不健全的,要指导帮助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并抓好落实;对没有党员活动阵地和电教设备的,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六有”标准,建立规范的党员活动阵地;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和“空壳村”,要教育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突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村,要针对问题,找准结症,集中力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5、总结验收(11月1日-11月10日)。集中整顿建设工作基本结束后,各镇(乡)党委要对集中整顿建设工作认真进行自查和总结,并将集中整顿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形成书面材料于11月10日前上报市委组织部。在镇(乡)党委自查和总结的基础上,市委将对城区村级党组织集中整顿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验收。

四、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乡)党委要高度重视这次集中整顿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要成立由镇(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党务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纪检、组织、财政、农经等中心(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镇(乡)村级组织集中整顿建设工作。镇(乡)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党建工作的副书记要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要经常到后进村党组织现场办公,及时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难题,保证集中整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6

关键词: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1、引言

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等设施,是为村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的各种设施的综合。

我国村镇基础设施配套由于经济、地理条件等原因,长期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发展。基础设施规划的滞后、不合理导致了村镇的生活用能消耗巨大、废水垃圾污染严重,影响村镇的生活品质。因此,对村镇基础设施配套类型的构建、分析以及研究有助于指导村镇基础设施规划,有助于建设低碳节能型新农村,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2、国内外先进村镇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1)欧洲

欧洲乡村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较为重视,衡量乡村和小城镇建设的质量、水平,主要在于能否创造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现在欧洲许多国家的村庄和小城镇,不仅具有畅通的道路和电信设施,而且有完善的上、下水和污水、污物的处理设施。

(2)日本

住宅建筑设计方面,日本无论城市或是乡村,都十分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高效循环利用,住宅设计多以“环境共生”为目标,采用多种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1)太阳能利用。设置太阳能发电;

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在地下设置6吨的雨水储存罐。

3)生活垃圾利用。设置埋入式积肥场。

综上,国外先进地区乡村基本上都拥有包括供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气、供热、电信等完备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3)中国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和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越来越多的村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些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多滞后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了村镇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除少数先进地区的重点村镇外,大部分村镇基础设施配套缺项比较多,配置标准也较低。

2)目前,大多数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仍以“量的增长”为主,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性、安全性、生态性重视程度不够。

3)大多数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区域统筹安排和相互协调,特别是大城市附近地区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衔接程度不够。

4)我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配套的规划、建设标准和规范。

5)部分地区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盲目照搬城市模式,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基础设施系统建设,而不是尊重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

4、村镇基础设施配套类型体系

我国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所采用的系统模式、按照专业类型系统进行分类。

基础设施按各个专业分为: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通信工程、环卫工程等。

我们可将基础配套设施系统分为水系统、能源系统、生活服务系统三部分。

水系统由给水工程系统和排水工程系统组成,给水工程系统承担供给各类用水、保障居民生存和生产的职能;排水工程担负着排涝除渍、治污环保的职能;给水、排水工程共同承担生命保障。

能源系统由供电、燃气、供热工程组成,共同承担保障高能、高效、卫生、方便、可靠的能源供给职能。

生活服务系统由通信、环卫工程组成,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环卫工程担负着处理污废物、洁净环境;它们承担着满足日常生活,保证生活品质的职能。

5、村镇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规范研究

基础设施配套按各个专业分为给水、排水、供热、电力和燃气等部分,所以相关的规范主要分为行业规范和相应行业设计的国家规范。在整体规划规范中,各个专业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进行综合叙述。

综上,村镇基础设施规划一般是以镇、乡、村为规划设计对象的规范标准为基础,同时参考单独各个专业技术规范。一方面,现行规范对于不同行政级别的地区在市政规划和建设上没有明确的区分,使镇、乡、村等不同规划很难体现基础设施配套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现行规范缺少基础设施配套整体上的考虑和布局分析,往往会造成基础设施整体布局上的缺失、漏项和重复建设,影响大区域的基础设施系统与村镇的基础设施的衔接。

6、结束语

村镇基础配套设施的相关规划受地理、经济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全国各个区域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近几年受到能源危机和新能源利用的条件逐渐成熟的影响,村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对于资源、能源的利用由过去粗放、污染大逐渐向清洁、高效化发展。鉴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新能源利用浪潮的兴起,建议完善针对村镇基础设施配套的相关规范,使村镇的规划建设更加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

[1] 张咏梅.《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与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朱建达,苏群.《村镇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5]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7]《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

[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

[9]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

[1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12]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13]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14]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2009

[15]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053-94

[16]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293-1999

[17] 《村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1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7

关键词:村镇规划;收费;环卫

1前言

当前,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跳出农业抓农业。2003年6月,浙江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冶”工程,提出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由此产生的村镇规划设计问题也就显现出来,这些问胚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规划技术界的高度重视。

2存在的问题

(一)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形成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干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村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二)村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长期发展下去,对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村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

村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3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村镇规划理论体系

当前,在理论上需解决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等?

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来回答这些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村镇规划理论体系。

(二)完善村镇规划设计收费

要完善村镇规划设计收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抓紧时间研究相关的收费标准,制定出合理的收费标准后及时的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施标准。各部门应严格执行标准,各单位应严格按照标准收费。

(三)《村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和完善

1、标准应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

标准要求在建设规划上明确表示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和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这个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但是规划期限都大大长于城市详细规划期限,为10—20年,在这么长的期限内任何人也难以预见到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规模。因此,有理由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这样作出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缺乏灵活性。

2、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在实践中,环卫工作尚存在如机构设置、人员和相关机械、工具不足。垃圾储运,中转用地不明确;垃圾不分类难以回收利用,浪费资源;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不明等诸多问题。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水平,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应将环卫规划纳入《村镇规划标准》中去,以利环卫工作正常开展,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3充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目前,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广大乡镇,由于城市中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村镇建设环保问题突出,其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紧迫的任务。村镇如何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带来的长期危害,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列入《标准》中去,加以强制性控制。

4充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震区范围广大,涉及人口众多,对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灾害问题必须重视。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秸秆、柴、草等为主,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等易燃物质组成.农村火灾问题突出。因此,村镇防火规划问题应列入《村镇规划标准》中去,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减小火灾的危险性和减少损失。

5充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北方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原因.近期很难实行集中供热,但是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小城镇近期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夸后的建设方向。我们必须对村镇集中供热问题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因此,集中供热规划应列入《村镇规划标准》中去。

6充实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系统已进入广大乡镇,为便于其合理地进行建设布局,应在《村镇规划标准》中充实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规划内容。

7调整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目前,机动交通运输工具在广大村镇已是非常普遍,大型和较大型的运输车辆所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而这些较大型的车辆需要较大的拐弯半径。《村镇规划标准》中四级道路只有3.5米宽的路面部分,没有红线宽度控制,这样较大型车辆难以进入宅院内。由于目前农民多为个体经营,如果车辆不能进入宅院内,安全保管则成了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一级路的宽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详细研究论证和加以调整。

4结语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8

一、考核目的。考核管理以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为目标,旨在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动态管理、分类考核的新制度,形成分类考评,争先进位的新机制,创造党委升级树标兵、支部进位树旗帜、党员争先树形象的竞争环境,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得到新加强、中心工作取得新突破、常规工作出现新气象。

二、考核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量化指标、细化标准的原则,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平时督查、定期考评的原则,坚持跟踪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注重实际,综合评价,严格程序,科学评定。

三、考核依据。在参考市、镇上一年度对各镇村“三个文明”建设的考核结果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照《标兵镇党委、红旗村党支部考核细则》,重点从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先锋党员按照“十颗星”党员的十项标准进行严格考核、推荐。

四、考核标准:

(一)标兵镇党委考核标准:1、领导班子政治坚定,团结协调,廉洁务实,坚强有力,能认真履行抓党建工作的职责,创造性的确立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明确;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制落实,在镇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2、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带头抓好党建工作联系点,每年有1——2项实际效果明显、被市委推广的党建创新活动或工作措施;3、坚持干部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积极落实整改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4、坚持按“五个好”目标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要达到70%以上,村级各类组织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5、加强镇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坚持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活动开展效果明显;严格民主评议制度,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党员“双带”作用突出;6、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可行,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或年度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农村产业化形成规模;每村至少有一项带动群众经济发展的示范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年度增幅位居全市前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占70%,5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幅在10%以上;村容村貌整洁,镇风民风良好;是市级文明单位、治安模范乡镇、计划生育“三无”镇,无集体越级上访事件。

(二)红旗村党支部考核标准:1、村支部班子团结协调,廉洁务实,坚强有力,在村级各种组织中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能正确理解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意见,创造性地确立支部的总体思路,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和措施;每年至少有一项实际效果明显、被上级党组织推广的党建创新活动或工作措施;支部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制落实,能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班子结构合理,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能集体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2、党员教育管理严格有效,党员设岗定责、承诺制落实有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党员教育、管理、发展等项工作有计划,制度健全并落实;党员活动室面积在100平米以上,设施(含电教设备)齐全,活动经常;党员队伍的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党员中经培训掌握多门致富实用技能的比例有较大增加;党员严格遵守党规党纪,无违法违纪行为。3、村务、财务制度健全落实,账物清楚;村组公开栏(明白墙)定期公开并接受监督;村级各类组织健全,作用发挥良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能够承担群众要求的统一服务,群众满意。4、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村农村社会总产值或年度增幅在同类支部中位居前列,农村产业化经营服务质量高,特色明显;村上至少有2个以上带动群众经济发展的示范项目;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或年度增幅在同类支部中位居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年度增幅在同类支部中位居前列;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风良好;是市级文明村、平安村、计划生育合格村,无集体越级上访事件。

(三)先锋党员考核标准:1、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完成共同生产费用和义务调工,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无计划外生育现象。2、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认真执行“”等党内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3、交纳党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按照足额交纳党费。4、积极参加镇、村举办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学习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带头进行农业科技示范。5、带头发展农村经济,本人或者家庭有致富项目,家庭人均收入居于全村前列。6、积极参于公务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协助村组干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不作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无乱堆、乱放、乱占公共场地的现象。7、每年联系一至两户中低收入农户,帮助一至两户贫困户,落实帮技术、帮资金、帮门路措施,促其发展一项产业或实现脱困目标。8、遵守社会公德和村规民约,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参与集体上访活动、不参与组织活动,本人或其家庭成员无违纪违法现象。9、家庭团结,邻里和睦,孝敬老人,勤俭持家,培养教育好子女,家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家庭。10、敢于同社会上各种不法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在国家、集体、群众利益受到危害时,敢于伸张正义,不说不利于国家形象的话。

五、考核程序。标兵镇党委、红旗村党支部从一类镇、村党组织中产生。标兵镇党委由市党建领导小组按照考核细则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进位对象,上报市委审定;红旗村党支部由所在镇党委自验后申报市委组织部初审,确定进位对象,提请市党建领导小组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上报市委审定。先锋党员从“十颗星”党员中评选产生,由镇党委审核报市党建领导小组、市委审定。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村镇建设工程监管,提高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全县农村住宅建设和使用安全,经县政府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围绕建设和谐、富强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为重点,以服务指导为手段,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向村镇延伸,形成管理工作全覆盖,坚决遏制村镇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全力防范一般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按照城乡统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村镇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消除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盲区;建立乡镇建设服务机构,完善服务职能,做好乡镇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培训,全面提高乡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村镇建设的相关程序

(一)加强集镇、村庄的规划编制与管理。集镇、村庄规划由各乡镇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编制和修编,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年度任务目标,分步推进集镇和村庄规划编制。集镇规划由各乡镇组织专家评审,报县政府批准实施;村庄规划由各乡镇组织专家评审后批准实施。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坚决禁止越级审批、不按规定批准的行为。对越权审批、非法批准建设的,一经发现,从严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审批单位承担全部经济赔偿责任。

(二)理顺农村建房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各乡镇要成立专门机构,履行对集镇、村庄规划管理和建设工程(含农民住房)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各行政村要配备一名村庄建设管理员,负责农民建房和其他建筑施工的巡查与监管。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各工作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所在乡镇、工作片辖区域内,村民个人建房质量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县建设局是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责任单位。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各乡镇政府与相关责任主体分别签订村民个人建房质量安全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

(三)严格执行集镇、村庄建设工程和村民个人建房审批制度。在集镇、村庄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工程(含新建、改建、扩建)都要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进行审批。

1.凡在辖区范围内,限额以上(二层以上含二层)或投资额在30万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由各乡镇申报基础资料,上报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审批,实行“一书两证”管理(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2.凡在辖区范围内,限额以下(二层以下)的工程也要按《条例》规定,填写《省村镇农(居)民建房规划选址意见书》和《村镇建设项目开工许可证》。村民个人建房“一书一证”由各乡镇政府审批,报县规划局备案。

3.在集镇、村庄规划区内的村(居)民个人建房,属于一户一宅以外的,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并按招标拍卖的要求供地。

(四)加强集镇、村庄建设工程和村民个人建房的质量安全监督。村民个人建房范围广、任务大,各乡镇管理机构要重点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村镇两层(含两层)以上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必须由具备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设计或采用标准设计;

二是建筑企业和建筑工匠不得承揽无图施工项目或不具备资质的设计项目,农民自愿选择的新农村建设住宅图集,施工企业和建筑工匠不得随意更改图纸;

三是取得村镇建筑工匠资格证书的工匠,不得承担超越证书等级规定以外的工程项目,无证单位和个人不准承接村镇各类建设工程;

四是严禁建筑企业和建筑工匠违法分包和转包各类建设工程;

五是严禁建筑企业和建筑工匠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和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

六是督促辖区内限额以上工程办理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加强源头管理;

七是建立承接工程备案制度,严格施工资质审查管理;

八是组织村庄建设管理员开展定期巡查,设立农民建房违规行为举报电话,方便群众举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九是监督建设户主与建筑企业及建筑工匠签订建房合同书。

(五)加强村镇建筑工匠的管理。为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的管理,维护村镇农村建房市场秩序,保障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工匠在村镇从事各类建筑工程时,要严格实行《村镇建筑工匠资格证书》管理。

1.建筑工匠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达到初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承担过二层以上房屋的建筑施工,具备五年以上施工经验,没有发生过伤亡事故和质量事故,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

2.建筑工匠申请资格的认定,应向当地村镇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报县建设局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予以认定后,经过培训合格由县建设主管部门发给《村镇建筑工匠资格证书》。

3.建筑工匠承包村镇建筑工程仅限于二层(含二层)以下或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的房屋、设施的建设,不得承建未经许可的加层、改扩建或维修等建筑工程。

4.各乡镇要对辖区内,从事农民住房建筑活动的个体工匠予以清理登记;对未取得《村镇建筑工匠资格证书》的个体工匠所承包的工程,要立即下达停工通知书,并对所建项目进行质量安全检查。

5.未取得《村镇建筑工匠资格证书》的个体工匠,承包村镇建筑工程或持证从事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建筑工程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6.各乡镇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村镇建设施工队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对个体工匠实施管理。发生伤亡、质量事故的,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六)整合农村建筑施工资源,理顺建筑市场秩序。各乡镇要通过清理登记,摸清辖区内建筑工匠艺人底数,建立信息平台。选择素质较高、从业年限长、信誉好的工匠艺人,组建6—10家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或建筑劳务协作企业,给予优先承包农民建房任务的优惠政策,督促其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签订质量安全生产责任状,使村民个人建房质量安全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村镇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 上市银行 政策扶持 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94-02

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搭建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在内的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且农村金融产品体系也在逐渐丰富。 截至2011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8%,且涉农贷款余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2.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1万亿,同比增长19.1%;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融资)10.8万亿,同比增长25.8%。已开业机构中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而这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重只有0.9%。主要是因为这些机构为新设机构,其资产规模相对较小,新增贷款规模也相对较少,从而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尤其是村镇银行这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村镇银行的政策优势

2006年10月,一直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美誉的Muhammad Yunus教授以其在孟加拉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格莱珉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行政审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放开准入资本范围,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总部原则上设在农村地区,也可以设在大中城市,但其具备贷款服务功能的营业网点只能设在县(市)或县(市)以下的乡(镇)和行政村;农村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在地辖内的乡(镇)或行政村(李莉莉,2007)。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2011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从机构数量上讲,村镇银行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比重为92%。

二、我国上市银行参股村镇银行的现状

从已参股村镇银行的上市银行来看,各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均在2000万以上。其中最低的为中国农业银行的2230万,最高的为中信银行的2亿元,均远高于最低注册资本300万(县市级)、100万(乡镇级)。这种大规模化是与“授信额度与资本净额挂钩”这一政策息息相关的。在13家已参股村镇银行的上市银行中,平均出资比例最低的为北京银行的37.5%,最高的为中国银行的90%,均达到了20%持股比例的政策底线。且除北京银行外,其余各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出资比例均超过50%。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下面的分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参股村镇银行为主。截至2011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设立村镇银行总共为35家,仅占全国的4.8%,当年新增20家,增速为233.3%。总体上看,201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参股设立村镇银行发展速度较快,但数量上总体滞后全国水平。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意愿较弱,仅分别成立了2家和5家,且成立时间多在2010年前,仅有一家成立于2011年12月,平均出资比例分别为73%和51%。中国建设银行为了适应银监会的要求,并契合其2008年底所提出的服务“三农”农村发展战略,在2010年之后开始加速发展村镇银行,截至2011年底共成立16家,平均出资比例为50%,并计划与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一家银行村镇银行总行,再由这家银行来发起设立200家村镇银行。中国银行从2011年起,与其战略投资者淡马锡旗下富登金融已合资筹设了18家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平均出资比例为90%,且在中国已取得30~50张营业执照。目前已有100人在运作,长期人员配置目标为14000人,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四大行有53.7%的村镇银行集中在东部,36.6%设立在中部,仅有约9.7%设立在西部。数量分别是22家,15家和4家。设立在东部的村镇银行高于西部的5倍左右;不仅如此,处于不同地域的村镇银行其所对应的平均注册资本是不同的。其中东部地区其平均的注册资本为14067.7万,中部为2867.5万,西部为3745万。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也几乎为西部的5倍,差距相当明显。这意味着发起银行在设立村镇银行时在东部较发达地区投入了更多资源,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投入较少。具体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将制约所设立的村镇银行的盈利和发展。但这与监管部门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显然是相背离的。

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公布的2011年年报来看,三家银行参股的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均有所增长,但涨幅不一。建设银行参股的村镇银行存贷款额涨幅最大,存款从2009年末的1.66亿增长到2011年末的45.97亿,增长超过27.6倍,贷款从2009年末的1.34亿增长到2011年末的41.28亿,增长超过30.8倍,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农业银行参股的村镇银行受限于规模发展迟缓增长幅度有限,其存款仅从2010年末的3.72亿增加的2011年末的4.86亿,贷款由2010年末的2.62亿增长到2011年末的3.49亿,增幅均为30%左右。中国银行的中银富登在2011―2012年间发展迅速,从2011年3月第一家银行设立至年底已有8.8亿存款和4.6亿贷款。

从存贷比指标来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所参股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52%,90%和72%,中国银行控制的较好,农业银行居中且符合银监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比要求。建设银行存贷比较2010年末65%大幅增加,已突破75%的红线,这与建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在2011年大幅增加总资产有关。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和政策扶持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它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不难发现,村镇银行与我国现有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在营业目的、业务范围上村镇银行类似于合作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主要是面向农村,为县域或镇域范围农户服务的金融机构,而村镇银行业务范围比农村信用合作社更窄,例如不能从事保险箱业务。从资金来源和内部管理上看,它与商业银行相类似。它们内部管理上都是按着《公司法》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进行运作,资金的主要源是吸收的存款和股东缴纳的股金。但是,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的全部可用资金应当用于当地农村的建设上,在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由此可见,我们也不能把它定义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是专门为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村镇银行不属于政策性银行,有着商业银行的特点,在我国应当是属于一种新型银行,是一种服务农村的社区商业银行(郭素贞,2008)。

国家连续出台村镇银行扶持政策,扶持的力度也逐渐加大。

第一,存款准备金方面,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规模小、涉农贷款比例高的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个百分点。同时,认真落实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考核激励政策,对经考核达标的机构,执行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5月12日,央行降低准备金率50个基点后,大型/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0%/16.5%。如此算来,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2%~14%之间,存在较高存款成本优势。第二,贷款呆账准备金方面,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呆账准备金税前扣除。第三,税收方面,对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金融保险业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第四,国家政策上还相继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如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

四、结论

尽管村镇银行在高速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辛本胜(2011)提出村镇银行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存在离农倾向等问题,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信贷政策主要基调是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是加大储蓄向投资转化、力促资本的形成、促进经济增长。信贷结构调整就是主要的途径之一,借此确保稀缺的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部门。而小微企业和“三农”就是主要信贷投向,其能确保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助于资本的形成。在促进信贷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银监会也加大了对“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的优惠政策,在鼓励商业银行参股村镇银行的同时也在鼓励“三农”贷款的投放。各家上市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我们有理由相信村镇银行将继续得益于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定位优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李莉莉.村镇银行促农村金融发展[J].银行家,2007(5),103-104.

2.邵爱春.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举措[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50-51.

3.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75-77.

4.辛本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11(5),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