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9 17:09:49

村镇银行监管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1

按照设立目的,我国银行可划分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中,商业银行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而政策性银行则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了贯彻、配合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按照这种划分依据,村镇银行本质上属于商业银行。《暂行规定》第一条规定,村镇银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而设立的,因此它应属于商业银行的范畴。从营利性角度看,《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效益性”是村镇银行的经营原则之一,并且村镇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从《暂行规定》的兜底条款(MiscellaneousPro-visions)看,“本规定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相关法律规范也是村镇银行设立和运行的指引。然而,村镇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从其业务的区域范围和指向看,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村镇银行是我国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资金匮乏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为农村地区服务的、带有一定“政策性”色彩的特殊商业银行。这种集商业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的监管,应有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特殊目标。村镇银行监管应以服务农村金融发展为宗旨。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自然条件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民自身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缺乏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动力。

特别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后,大量收缩撤并县及县级以下地区的机构网点,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欠缺。加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包袱重、支农能力有限,使得金融匮乏问题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村镇银行从设立伊始就被寄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期望。但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类型,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村镇银行则可能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将集中起来的农村资金向城市倾斜,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外流,从而背离其设立的宗旨。因此,村镇银行监管的重要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农村金融供给的政策目标,解决农村金融匮乏的问题。村镇银行监管应有效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商业性和政策性是一对矛盾,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但必须认识到二者也是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村镇银行是支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监管一方面要侧重于其服务农村金融的功能,同时也必须注意引导和支持其通过支农业务的开展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只有具备盈利能力的村镇银行才能保证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生存并发展,从而为持续提供农村发展所需资金奠定基础,保证其“政策性”得以落实。因此,在保证村镇银行坚持服务农村金融方向的同时,采用灵活、宽松的监管政策使得其能够通过支农业务提升盈利水平,特别是在监管制度的设计中考虑如何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村镇银行监管的题中之义。村镇银行监管应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只有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以及村镇银行的发起人、股东、存款人等,都是村镇银行的利益相关方,也共同支撑着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固有的负外部性和脆弱性,并且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农民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等因素,村镇银行的经营始终伴随着市场风险。一旦其运营状况出现困境,就势必损害相关方的利益,损害他们投资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可能危及到村镇银行潜在的投资者,打消他们投资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对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负面影响。因此,村镇银行监管应致力于构建稳健、安全的利益保障机制,特别是要构建健全稳妥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利益相关方依法给予保护。

二、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支农服务的监管不足,一定程度上偏离支持“三农”的政策目标

如前所述,村镇银行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需求的矛盾。但从村镇银行的运行实践看,部分村镇银行无意于支持低收益、高风险、高成本的三农业务,不愿为急需资金的低收入农民发放贷款,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或者出口企业上④;据调查显示,全国7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足50%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村镇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逐利本性使然。由于农业的资金利润率比较低下,支农贷款存在着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因此“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村镇银行容易偏离支农使命。而且,这种对利润的天然追求是难以消除的,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其具有盈利能力,所以对村镇银行的支农服务监管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而目前村镇银行对“政策性”的偏离,正反映出对其在支农服务监管上的缺乏。从《暂行规定》《监管意见》和《监管通知》的条文看,虽然对村镇银行的支农服务都有明确的导向规定,要求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但是这些规定多属于原则性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措施,具体表现为缺乏强制性规则的约束、激励性规则的引导和量化指标的规范。《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监管意见》也要求,村镇银行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社区”,但这些规章都没有明确偏离支农服务的处罚措施,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规定不能形成强制约束力,无法发挥实质作用。由于涉农贷款风险高于传统贷款,因此构建适宜的激励机制(例如,灵活规定支农贷款的利率等)对于村镇银行的贷款流向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但目前的规定都缺少相关激励举措,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对贷款的利率也有严格限制,这就容易导致在村镇银行监管中出现“要让马儿跑,却不让马吃草”的状况,削弱村镇银行进行涉农贷款的积极性。此外,在支农服务监管中,并没有关于涉农贷款比例的量化指标。虽然《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紧接着也规定,“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②。由于“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不可衡量,因此“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就容易通过主观上的曲解成为政策漏洞,影响支农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对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协调失当

安全和效率是金融监管的两个重要目标,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偏废。而从我国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理念看,对于金融安全的强调要甚于对金融创新的重视。《监管意见》的“监管原则和目标”部分就明确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是村镇银行的监管理念。这种偏重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集中表现在对村镇银行设定的相关政策上。例如,《监管意见》就对村镇银行的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作了严格限制,“设在县(市)的村镇银行不得跨县(市)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对违法违规经营、超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经营的村镇银行,要严格按照有关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处理”。③这种“严监管”的规定,虽然有助于管控金融流动,但却导致村镇银行的市场狭小,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不利于整合农村金融资源。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这些区域的农村资金本就比较匮乏,这一政策上的束缚,不利于当地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提高盈利水平。例如,桂林国民村镇银行年报披露,该行2013年净利息收入为7416万元,营业支出却达到8653万元,营业收入和支出倒挂。虽然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却仅有64.6万元④。此外,对村镇银行股东构成的规定,对于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引导资金投向“三农”也构成了阻碍。《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①这一制度安排是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但却为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设定了股本上限和持股审批要求,是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同时,按照这一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股东中具有最大的话语权,但从农村金融的实践看,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恰恰缺乏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动力。因此,希望原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村镇银行的形式来创新农村金融问题,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很难摆脱大股东银行的营利本性,既不利于农村金融创新,也容易偏离支农方向。在一些地方,村镇银行的管理层基本都是主发起银行委派,业务沿用原来思路,很难适应当地市场环境②;而根据对已经开展金融服务的几十家村镇银行的调查,很多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基本沿袭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模式,缺乏创新性,从而引发了对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③。

(三)市场退出监管模糊,不能有效保障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由于负外部性和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村镇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面临破产倒闭或合(兼)并等市场退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村镇银行的利益相关方构成了潜在危害。如果不能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那么势必削弱利益相关方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和参与动力,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虽然对于银行退出市场有明确规定,但却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法律框架中,并且对银行市场退出的规定均是粗线条,既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银行退出市场模式较为单一(如重组、改制、接管等),只重视被动型退出,忽视商业银行之间并购等主动型市场退出。此外,没有明确的市场退出清算管理主体,即未明确规定由负责主持和管理银行市场退出的具体机构,以确保市场退出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就村镇银行而言,不仅面临一般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共性问题,而且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在市场退出方面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例如,村镇银行退出后,发起人、股东等各方投资资本、债权债务的处理,接管主体和接管期限,以及因市场退出导致的纠纷等,都是最大程度地维护利益相关方权益所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但目前,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仅在《监管意见》中做了原则性规定,“对在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及以下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应适时接管或对其实施撤销或破产。对符合撤销条件的村镇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应依法予以撤销,并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组织实施。申请破产的村镇银行,应报银行业监管机构同意”。④这一条款仅涉及接管、撤销或者破产等一般性的退出机制,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信贷额度小、流动性差、风险承受能力水平低等特点,对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进行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这就必然导致村镇银行市场退出后遗留下一系列复杂的后续问题,损害相关方的利益。

三、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村镇银行监管规定的法律位阶低、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暂行规定》和《监管意见》仅是银监会制定的部门规章(《监管通知》只是以银监会办公厅名义的一个规范性文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立法机关立法。并且,这些规章的内容大多属于原则性规定,对于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上文所述的偏离支农方向的问题、金融安全和金融创新协调不当等问题,还缺乏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同时,作为部门规章,其中的一些规定因为与上位法相违背也引起了法学界争议。例如,《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也可不设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相关职责”。⑤“村镇银行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不设董事会的,应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监督部门(岗位)或利益相关者派驻的专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责。”①这些制度设计既表明村镇银行的决策权和监督权都可以集中于董事会,突破了《公司法》关于监事会职权的规定,同时也突破了《公司法》关于公司组织机构的规定,其合法性值得商榷②。

(二)监管主体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银行监管逐步从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演变为分业监管体制。2003年4月,随着银监会的设立,分业监管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央人民银行侧重于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进行宏观调控,银监会则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但是,就村镇银行而言,这些监管主体之间的政策矛盾,却容易导致村镇银行进退维谷。例如,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行银货币政策的一个配套措施是信贷投放规模调控。在保证总体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央行根据每个地区的GDP以及当地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各项指标,设定不同权重,总体计算出一个针对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即业内所称“合意信贷规模”,然后细化至各银行业法人机构,甚至被具体细化至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这类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机构,成为微观操作的政策性工具。而另一方面,银监会规定,在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前五年,原则上不考核75%的存贷比监管指标上限。但为了鼓励村镇银行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县域和“三农”,银监会也相应规定,在年末给银行评级时,需要考核村镇银行存贷比下限是否达到50%。这就导致村镇银行如果满足央行信贷规模指标,就不能满足银监会50%存贷比下限的监管要求,陷入发展的两难境地③。这反映出监管主体在政策制定上缺乏统筹。这种协调机制的欠缺,不仅反映在中央监管主体之间,而且在中央监管主体和地方政府之间同样存在。依据《暂行规定》,村镇银行主要设在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其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从《暂行规定》和《监管意见》的条文上看,既没有明确限制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也没有详细规定地方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的边界。这种中央政策的模糊性就为地方政府不当干预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灰色地带”。为了追求政绩或者为了快速取得支农效果,一些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市场准入进行了不合理的限制,例如,湖北省政府拒绝中小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作为发起人,致使由浙江宁波的中小银行作为发起人、自然人参股的村镇银行计划不能付诸实施④。因此,为了消除地方政府的干预错位、越位,需要加强中央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确定地方政府的干预边界,这也是确定科学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客观需要。

(三)没有建立差别化监管体系

村镇银行在市场定位、金融业务和资本结构等方面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具有明显区别。这就决定了其承担的金融风险有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对村镇银行监管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从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和监管资源上看,基层一线的监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监管资源相对缺乏。而2006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兴起。在此情况下,受限于有限的监管人员和监管资源,对于数量庞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必然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这就导致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沿袭了对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没有建立起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差别化监管体系,难以适应村镇银行监管的特殊需要,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村镇银行监管规定的法律位阶

我国尚没有关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国家立法机关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规范也仅限于银监会颁布的《暂行规定》和《监管意见》等部门规章。这些部门规章主要是从行政许可的角度对村镇银行的运行进行规范,缺乏一部金融上位法对其业务经营、管理运行、法律责任作出专门规定。这就容易导致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制度成本比较高。而国家更高层次的立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既能够提升监管行为的权威性,又能够有效增强村镇银行开展金融活动的预期,同时也能增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预期。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和行政架构来看,经过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授予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授权,国务院具备相应的立法权限。因此,国务院可以就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突破部门规章的局限,并由银监会在此基础上制定村镇银行监管的实施细则。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村镇银行的设立、运营和监管具有更具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又可以促进银监会在法律框架下针对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监管规定。

(二)加强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管

目前,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监管主体制定的政策。如前所述,这些政策之间的监管矛盾常常导致村镇银行的发展进退两难。要解决这种监管主体之间的隔阂所造成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状态,就“不应该再放任政府各不同功能与专业部门间的单打独斗,而应推动整体治理,通过制度化以落实政府各机关间的沟通协调”①。就村镇银行的发展而言,监管主体之间的协同主要包括中央监管主体之间的协同以及中央监管主体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在中央层面,应着重加强银监会和中央人民银行之间的协同监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协同议事制度,针对村镇银行主要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制定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和政策,避免在监管过程中的“一刀切”。而在中央和地方协同方面,应确立双方各自的监管边界,降低村镇银行监管成本,有效防止地方政府监管的缺位和越位。同时,要在确立监管边界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地方政府支持村镇银行建设的主动性,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以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例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办2013〗99号),就明确了村镇银行的组建要求,对组建程序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制定了若干扶持政策,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创造了较为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细化村镇银行监管的内容和范围

现代银行监管的理念是重视对银行的持续性监管,即涵盖银行的准入、运营和退出的整个阶段。因此,对村镇银行的有效监管,也应在准入、运营和退出三方面进一步细化相关监管内容和范围,以强化对村镇银行运行的“前、中、后”监管,促进村镇银行健康有序发展。

1.适度降低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自2007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已逾千家,现有的比较宽松的市场准入规定对此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最为集中的体现在限制发起人资格和出资方持股比例,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最大股东限定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对民间资本持股的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详见前文,《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这就削弱了民间资本等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利于村镇银行吸收多元化的资金,以实现长远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强调,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就为村镇银行更加广泛地吸收社会资本开展支农业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在现阶段,可以在保证银行金融机构相对控股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各类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吸收具有丰富农村地区小额贷款经验的公益性社团入股,从而改善现有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保证村镇银行的支农服务方向奠定内部治理结构基础。

2.强化村镇银行的运营监管

村镇银行的运营监管是三个监管阶段的核心环节。目前,《监管意见》已经初步确定了村镇银行运营监管的若干方面,但在风险监管、支农服务监管、利率管制等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细化。在风险监管方面,村镇银行“必须要对其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测体系”。在支农服务监管方面,应当建立惩罚和激励并重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村镇银行支农服务考核评价体系,设定明确的支农贷款比例等指标,通过监控资金流向来实现对村镇银行支农服务的有效监管。在利率管制方面,国际上对小额信贷利率的管理一般持适度宽松的态度。因此,可以试行村镇银行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制定贷款利率,提高村镇银行盈利水平。此外,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探索建立村镇银行的重大信息定期披露制度,对于经营上的重要数据和重大事件要及时披露并且向监管部门报告、向投资人和社会大众公布,以降低监管成本,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知情权,使村镇银行的运营环境更为阳光透明。

3.细化对村镇银行市场退出的监管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2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3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童.首家“草根银行”的标本意义.农民日报,2007-3-30

2.李恺萌.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运行初期的障碍与启示.人民网,2008-12-16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股本设置信用环境农村金融体系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6年10月,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美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其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国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纷纷建立起来。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2009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这表明村镇银行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5

农村金融需求不足、供给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之一,经过多年探索,村镇银行的构想已成事实。2006年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故村镇银行的产生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一直备受关注。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87家在筹建,已开业村镇银行运行总体上健康平稳。但吸储难、结算难、存在脱农倾向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就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战略性意见。

二、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

SWOT分析法,它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就是通过对村镇银行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en)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通过把村镇银行内部资源与优势、外部威胁和机会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其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内部分析

1.优势分析①草根性优势明显,促进农村资金回流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确定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从下表1-1、表1-2中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一改我国以往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进入强调低门槛。低门槛是指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注册资本等方面,大幅度降低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低门槛”的设立合理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村镇银行多是由当地城乡企业出资组建而成,使农村资金就近、及时、合理的回流到农村经济中。“草根性”使其在当地具有强人气,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设计出针对性良好、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②资产潜在盈利能力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于服务“三农”、扎根县域。明确的贴近社区、贴近“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村镇银行远低于商业银行的低贷款利率。村镇银行自产生以来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庇护,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负担,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潜力得到解放。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会积极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欠缺。③治理结构灵活,产权结构清晰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之一是有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经营业绩好的金融机构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可吸收发起行的管理技术,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根据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有权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其独立实现经营决策。村镇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建立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组织架构,规模小,业务简单,实行简灵活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商业银行比,皆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劣势分析①盈利性经营原则与支农目标相矛盾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以效益性为经营原则之一,其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的追求目标。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经济体,受自然、市场和系统的影响大,显然追求利益和服务“三农”相冲突,使贷款方向偏离初衷,导致支持农村的宗旨破产。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有35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5月,浙江省村镇银行存款余额54.55亿,贷款余额62.53亿。虽然,浙江全省村镇银行户均贷款76.55万元,成功的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小”的市场定位。但是,贷款发放对象的构成中,农户贷款22.7亿,仅占比36.32%。②吸收存款难,开拓市场难村镇银行虽发展至今有6年,但是长远看仍是新生事物,这使农民以及当地乡镇企业对它的了解缺乏,从而相较农信社等认可度较低,这导致村镇银行筹措资金难。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仅靠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加上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闲置资金有限,更阻碍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步伐。就村镇银行本身来看,经营规模小,业务类型少,对于村镇银行市场开拓也不利。③风险多,控制难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决定其具有风险多、难控制的劣势。首先,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强,而我国农村保险体制发展未达到完善,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承受很大自然风险。其次,目前我国的农民是一个信用意识淡薄的群体,会把村镇银行当作政府扶贫“公益机构”,而且农户缺少有价值的贷款工具,这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抵押品具有较强的变现性相违背。再次,村镇银行这种自给自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简单模式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存贷比的不断增大也使其面临很大流动性风险。据调查,截至2011年7月底,江苏省共建31家村镇银行,共吸收存款106.27亿元、贷款余额101.12亿元,很多村镇银行存贷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存款增长远远赶不上贷款增长的速度,流动性风险突出。④监管力度不够目前,银监会明文规定了村镇银行“低门槛、严监管”的监管模式。但是,实际上严监管很难落实到位。首先,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新颖,业务经营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需新的监管模式的探索,而现在新管理模式仍在创新中,并未成熟;其次,村镇银行日渐发展,意味着监管任务日益加重,而基层的监管人员并未配备齐全。再次,细节上的监管程序并未确定,在实施时难免会无章可循。

(二)外部分析

1.面临机会①农村金融需求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成熟,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的需求不断多元化。据2009年对江苏省的某县农村金融状况调查显示,根据调查样本,2007年,农户贷款项目1141个,比2006年增加175个,增长18.1%。在样本245家农户中,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的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的农户无法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总之,巨大的农村市场潜力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机会。②供给严重不足在1997年前后,大部分商业银行资金逐步撤离农村市场。同时,农信社由于盈利性原则驱使,逐步将资金面向城市需求客户,而且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样逐步空缺的农村市场环境无疑对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更有益。③政策支持力度大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也必将完善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体系。

2.威胁分析①同行的威胁农信社是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在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中,其对村镇银行威胁最大。尽管近年来农信社的重点逐渐转向城镇,但是其50多年在农村信用的积淀以及配备设施的完备,仍然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农信社诞生的一系列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农发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威胁到村镇银行的发展。②非正规金融的威胁改革以来,农村民间金融借款,一直很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非正规金融的提供的金融产品虽然不如正规金融机构的规范化,但却市场化,深得农民心,例如借钱快的高利贷,无疑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三、Swot战略组合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1.市场战略:认知自身市场定位狠抓服务“三农”,充分认知自身市场定位。村镇银行明晰的产权结构和灵活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业务程序简洁、运营效率高的特点,为服务“小而多”的农民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了良好软性条件。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扎根县域,从而决定了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村镇银行不仅要在社区内优选农民、城镇居民等不同客户群体,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客户融资、不同的贷款方式,开发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把客户服务工作做精。除此之外,村镇银行要针对农民目前对其认知不够的缺陷大做文章,努力“营销自己”,多利用媒体和平台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村镇银行。

2.特色战略:认清自身“一技之长”完备体制设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确立独特经营模式,做到人无我有。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灵活,但是仍未完善,这需要村镇银行加强体制建设和员工素质建设,完备设施,加强金融创新,逐步走向金融电子化和现代化,达到减少经营成本的效果。同时,充分调查农村金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立专业化、特色化战略,把农村金融服务做优。外部环境上,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村镇银行的政策与条例,特别是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相关费用方面,以此来增加村镇银行发展动力。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对策;“三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关键。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对破解“三农”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首批村镇银行的试点省区之一,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在本区的发展。截至2015年6月月末,全区开业村镇银行65家,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实现了盟市的100%全覆盖和旗县区的80%以上覆盖。村镇银行在内蒙古的农村金融领域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支持农村牧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发展。但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发展和经营中,显现出资金来源不足、定位不准等问题,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无疑十分必要和意义重大。

一、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内蒙古作为首批村镇银行的试点省区之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在本区的发展。2007年4月,内蒙古第一家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经历2007、2008、2009年三年的摸索后,内蒙古村镇银行的发展进入高峰期,2010和2011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分别为19家和21家,2012年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截至2015年6月末,全区开业村镇银行65家,其中,开展存贷款业务2年以上的村镇银行共有61家,比2014年年末增加5家,这61家村镇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19.46亿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164.55亿元,增长64.55%,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各项存款余额313.96亿元,较2013年增加107.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0.78亿元,增长75.54%。从地区分布看,65家村镇银行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实现了盟市的100%全覆盖和旗县区的80%以上覆盖。总体上看,内蒙古村镇银行得到较快发展,在支持农村牧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发展。(一)资产规模、存贷款规模截至2015年12月月末,内蒙古村镇银行资产总额419.46亿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164.55亿元,增长64.55%,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各项存款余额313.96亿元,较2013年增加107.92亿元,增长52.38%;各项贷款余额250.78亿元,较2013年增加107.92亿元,增长75.54%。与全国同期的贷款增长率20.94%和存款增长率28.79%相比,内蒙古2015年的存贷款增长是比较快的。(二)主要业务结构内蒙古村镇银行涉农贷款规模稳步上升,支农效果显著。据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统计结果,截至2015年年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95.65亿元,比2015年年初增加75.4亿元,同比增长62.7%,占贷款总额的78.0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15.97亿元,比2015年年初增加46.78亿元,同比增长67.79%,91.8%的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比例指标达到了各季度末平均涉农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标准要求。总体来看,内蒙古辖区内村镇银行都能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为“三农”发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年末,内蒙古开展存贷款业务2年以上的61家村镇银行实现净利润4.17亿元,同比增加0.41亿元,增长11%。资产利润率0.95%,低于1%,同比下降0.15%。其中12家机构净利润为负数,80.33%的机构实现盈利。73.77%的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指标达到标准要求,46%的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较2014年有所提高。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盈利能力较为稳定,运行稳健程度提高,财务状况呈现较强的持续性。

二、内蒙古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内蒙古村镇银行经过试点摸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改善“三农三牧”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和内外部环境影响,目前还面临许多发展问题,影响了其壮大农村金融队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能力和效果。(一)外部环境制约因素。1.经营环境差。村镇银行大多设立于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而且村镇银行不得跨县(市)吸收存款的规定也限制了其资金来源,在吸纳存款上与国有银行相比缺乏信赖感,制约了各项业务的发展。此外,我国农村的信用环境不理想、信用制度不健全,以及农民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增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2.政策扶持不足。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以及内蒙古的村镇银行还处在培育和壮大的关键时期,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才能在经济风险高、收益低的农村环境下稳健地运营,才能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我国政府对村镇银行有一定的政策偏向,但是现实情况是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还不够,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3.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银监会对村镇银行按照“严监管、低门揽”原则进行监管。监管机构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实现规避金融风险、规范刚建立的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使得村镇银行获得规范稳健的发展的监管目的,通过降低建立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使村镇银行发起比较容易,从而增加村镇银行的数量和业务覆盖面。然而,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性。(二)内部制约因素。1.服务宗旨和市场定位出现偏差。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村镇银行应该在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设立,以为“三农”和当地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相关的金融服务作为服务宗旨。但是,作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法人企业,村镇银行的运营模式是商业化的,要为出资人负责,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部分地区的村镇银行难免出现“不村镇”现象,在开展授信业务时“嫌贫爱富,差别对待”,甚至在向农牧民开展贷款业务时,会采用“企业+农户”的担保模式,即农户如果想贷到款,必须有企业的担保。2.资金来源不足,贷款规模小,资金支农后劲不足。内蒙古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吸收存款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成立时间短,缺乏公信力,很多居民不放心将积蓄存入村镇银行;二是大部分村镇银行通常设立在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加上其信誉度本身不够,更是加大了吸收存款的困难;三是村镇银行的发展业务受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成本费用控制差,盈利少甚至亏损,本身补充资本的能力非常有限。3.业务经营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有限。当前大多数村镇银行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不能办理或是受各种条件限制不能开办电子银行、投资理财、保险、担保咨询等新型业务,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和存放同业款项利息收入,盈利渠道较为单一。同时由于村镇银行的放贷对象基本为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且贷款规模受信贷政策管控,虽笔数多,但金额小,对象分散,利润空间较小。

三、促进内蒙古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作为我国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改进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支持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村镇银行改善农村牧区金融环境、完善农村牧区金融体系方面的作用,人民银行出台了多种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应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加快建立农村地区的征信制度。可以从全面收集个人信息入手,逐步实现建立农牧民的信用档案,从而实现建立农村诚信系统、提高农牧民的诚信水平、优化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的目标。其次,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为村镇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良好的平台,从而实现“村镇银行+农牧民+保险公司”的模式,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充分调动起村镇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最后,加大对农牧区的教育投入。众多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诚信意识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教育投入越大,教育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人们的诚信意识也越高。(二)要加强金融监管。一是监督村镇银行根据存款、资本充足率等状况,控制好规模扩张的步伐,确保稳健。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严守贷款集中底线,强化客户集中度限额管理,防止过度授信。二是纠正违规受让发起行信贷资产的行为,严格要求村镇银行执行“村镇银行一律不得受让他行贷款,信贷资金要全部用于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严禁受让他行以及主发起行的贷款”的规定。三是加强信贷投向监测,严把信贷投向关口。继续为农牧户生产生活和微小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严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两高一剩”等限控类行业发放贷款,严禁向国家限控类行业、房地产行业及政府融资平台项目等高风险领域放贷,严禁信贷资金流向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市场,严格控制非农贷款挤占涉农信贷资金的行为。四是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资本监管为核心,加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加强对村镇银行控股股东的监管,防范关联交易风险。对于甩贷款、甩票据、甩理财产品,规避金融监管和利益输送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要防范对贷款投向,贷款集中度的监管。鼓励面向三农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确保资金用于“三农三牧”。(三)要明确市场定位。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不应求的问题是我国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内蒙古村镇银行必须把主要竞争区域锁定在农牧区,这一方面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另一方面农牧区有着巨大的金融市场,却是金融供给最为短缺、金融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内蒙古村镇银行应根据内蒙古农牧区对信贷资金需求的特点,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确定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客户群体,满足农牧区客户的资金需求,在致力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看,村镇银行应树立现代银行经营发展理念,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采取差异化金融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计产品和服务,不断探索灵活、便利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要将其管理部门和工作重心向村镇倾斜,主动下乡,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三牧”,兼顾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市场定位,防止脱农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我国的村镇银行是为了服务农村金融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不仅具有营利的目的,还具有重要的扶贫作用。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上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货币银行,2011(05).

[2]何飞.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5(04).

[3]李海艳,周孟亮,欧文静.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焦点时空,2009(09).

[4]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08(03).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则是农村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1]。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镇银行(1)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力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村镇银行的健康、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调整,但现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滞后与不完善,使得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这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村镇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从世界上村镇银行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来看,加强村镇银行的立法、健全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村镇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加强村镇银行的立法工作,加快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完善的步伐。

一、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基本价值主要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义、自由、安全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秩序的维护、对自由的保障、对效率的促进、对正义的全面实现以及对人权的维护[2]。经济法作为我国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其基本价值主要是秩序、效率、公平、正义[3]。金融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的子法律部门法之一,所以同经济法的价值一样,其也应有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但具体来讲,金融法的价值应该是金融秩序、金融效率、金融公平、金融安全等。因此,笔者认为,村镇银行法律制度作为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价值应该是农村金融秩序、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公平和农村金融安全。

(一)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之一———农村金融秩序农村金融秩序是农村金融领域中金融活动的秩序,是重在维护农村金融活动总体有效运行的秩序。笔者认为,从法学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秩序是指有关农村融资的法律规范在调整农村金融活动后形成的法律秩序,它主要是指农村信贷秩序和民间借贷秩序等。合理的农村金融秩序是农村金融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可以通过规范村镇银行的行为、调整农村金融信贷关系来维持农村金融秩序,从而有效地保障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安全性。

(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之二———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效率是指农村金融通过清算和支付结算、转移经济资源、储备或聚集资源与分割股份、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等功能的发挥,有效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4]。村镇银行的商业性、营利性要求其在农村的金融活动必须有效率,没有金融效率的金融秩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良好的金融秩序才能产生较高的金融效率,金融效率的价值目标是对金融秩序价值目标的进一步要求与体现。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可以通过维护农村金融秩序、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来保障和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三)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之三———农村金融公平当实现了稳定的金融秩序和较高的金融效率后,我们还需要考量这种金融秩序和金融效率是否合乎公平与正义,因为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金融公平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保证。而且,只有在金融结果相对公平的条件下,金融效率的提高才能持久。而完善的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对于保障村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以及农民金融发展权(2)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对于农村金融公平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之四———农村金融安全农村金融安全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没有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农村金融安全,就没有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此外,和工、商业以及服务业相比,农村金融资金的周转速度比较慢、流通时间比较长,营利性比较低,所以农村金融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和更高的风险性[5]。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通过完善村镇银行的风险监管机制、信用评估体系等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村金融稳健、有效地运行及农村金融安全的实现。

综上所述,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应然是农村金融秩序、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公平和农村金融安全。而农村金融的秩序、效率、公平及安全的实现,都需要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规定和保障。总之,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对于实现上述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笔者认为,在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农村金融秩序—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公平—农村金融安全”价值链中,其中心价值环节应该是农村金融效率和农村金融安全[3]。

二、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概况

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持续、稳健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保障村镇银行的规范化运行及可持续发展,自2006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和结构正处于不断变革和调整的新时期,所以我国村镇银行的法律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下文简称《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文简称《公司法》)为设立准则,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下文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下文简称《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家将在农村地区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将村镇银行纳入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意图[6]。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出台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设立方式、股东资格、组织机构、经营范围以及监管和退出机制等问题,它是目前有关村镇银行的最主要法律规范。此外,2007年5月银监会了《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2008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了《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2009年6月银监会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2010年5月银监会办公厅了《关于村镇银行贷款风险提示的通知》,2011年7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述这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保障村镇银行四年多来的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缺陷

从上述立法现状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暂行规定》等7项关于村镇银行方面的专门性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它们的法律位阶比较低,在我国现行法律位阶体系中,最高的也只是部门规章,所以很难对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起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作用。此外,村镇银行法律体系依然很不健全,在村镇银行的设立、股权设置、公司治理、监管及变更与终止等很多方面,村镇银行都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和规定,大多是参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另外有关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配套制度至今也还没有出台。目前,《暂行规定》是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法律,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缺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村镇银行的性质界定方面。《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村镇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条规定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第四条规定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由此足以证明,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界定为商业性银行。然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与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矛盾的。因为营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其无论是针对农业生产还是农村企业发放贷款,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但是农业生产不仅利润较低而且自然风险较高,农业信贷资金具有低收益率和高风险性[5],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村镇银行的商业性与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相矛盾。第二,在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方面。银行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公众、企业的存款和存款以外的资金。但就村镇银行来说,目前在这两方面都是“瓶颈问题”。首先,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所以吸收储蓄比较困难;其次,储蓄以外的资金来源在法律中受到限制,《暂行规定》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条分别对境内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和境内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的条件和村镇银行股东的持股比例做了严格的限制。第三,在村镇银行的监管和责任追究方面。《暂行规定》第四十七至第五十三条规定了村镇银行监管方面的一些制度,但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且监管的跨度较大,所以这些监管制度的可行性不强。此外,在村镇银行的法律责任追究方面,村镇银行还没有自己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根据第五十四条规定可知,村镇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的,主要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四,在村镇银行的退出机制方面。《暂行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村镇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和破产,执行《商业银行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此可见,在村镇银行的市场退出方面也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规定。

三、对国外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考察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法律制度保障

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发端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197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办了“格莱珉银行”项目以开展小额信贷扶贫试验,1983年孟加拉政府通过立法允许其注册为银行[7]。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格莱珉银行己经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而与之相适应的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对其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具体来说,其法律制度的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立法方面。孟加拉于1983年颁布了《格莱珉银行条例》,通过法律明确乡村银行本身的产权,保证了乡村银行机构的独立性和合法性。该条例规定,格莱珉银行为法人机构,此外,关于格莱珉银行的服务对象、业务经营、组织结构、资金来源和信贷管理等问题该条例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同时,《格莱珉银行条例》还规定了其他的与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都不自然适用于格莱珉银行[7]。实践证明,《格莱珉银行条例》具体完善的规定为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在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的诀窍在于它独特的信贷制度,即公开透明的“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信贷制度,这是尤纳斯基于对孟加拉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理解而对信贷程序进行的一种创新。格莱珉银行在“小组”的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监督和激励的机制,使小组成员之间承担连带贷款责任,从而通过道德约束对小组成员的违约问题进行监督。第三,在建立强制储蓄制度方面。格莱珉银行在建立初期,资金由创办人自行注入,在1984年到1996年主要由国际社会和国际农业发展银行和基金组织提供资金,1996年开始完全依靠自身市场化运作获得资金[8],而目前格莱珉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对象,即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借款人开设储蓄账户,当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格莱珉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9]。这样做既保证了贷款的来源,也有效的防范了风险,对于乡村银行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法律制度保障

美国社区银行是指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独立小商业银行及其它储蓄机构[10]。社区银行主要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农场主提供金融服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美国社区银行的法律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它们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美国的社区银行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健全的社区银行法律制度。美国通过立法对社区银行的市场准入、组织运行、退出、监管等进行了规定,从而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性、制度性保障。美国在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对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运行等方面做了比较完备的规定;此外《小企业法》则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建立了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其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并随即对当时全美9900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和储蓄机构提出了半强制性的参加存款保险的要求。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存款人对社区银行的信心,维护了社区银行的信誉,为社区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制度环境[11]。第三,完备的信用征信体系。美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信用征信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法律制度是2003年的《公平信用法》,它为征信机构公平、公正的为信息使用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12]。美国完备的信用征信体系使美国社区银行能够更安全放心的为消费者提供贷款,也使得社区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分散风险。第四,完善且严格的监管制度。美国社区银行的监管体系是以社区银行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为核心,以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为依托,以中介组织的社会监管为补充,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有效的监管制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条例》和美国健全的社区银行法律制度为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树立了典范。在村镇银行的运行、监管及风险控制方面,格莱珉银行独特的信贷制度和强制储蓄制度以及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征信体系和监管制度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借鉴和学习。总之,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和美国社区银行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推动村镇银行的改革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四、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完善

通过对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法律制度和美国社区银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由国务院对《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其上升为行政法规为保护村镇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村镇银行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村镇银行持续、稳健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1月22日颁布了《暂行规定》,银监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其颁布的法律文件属于部门规章。《暂行规定》实施四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其法律层次过低,所以很难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法律保障作用。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在处在初期阶段,通过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时机和条件还不够成熟,但笔者认为,在总结《暂行规定》四年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加以修改和完善,并将其上升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健全和完善《暂行规定》中有关村镇银行的设立、股权设置、公司治理、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的可行性规定《暂行规定》第九条和第二十条分别规定村镇银行依照《公司法》自主选择组织形式和进行股权设置;第三十条规定村镇银行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第五十四条规定村镇银行的监管处罚主要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村镇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和破产,执行《商业银行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笔者认为,同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设立、运行、监管和市场退出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村镇银行在这些方面应该有其独特且完善的一套法律制度,而不是长期依赖于《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为了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与村镇银行相关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规定。

(三)在《暂行规定》中进一步明确村镇银行的性质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根据《暂行规定》第二、三、四条的规定,村镇银行很明显不是政策性银行,但从其服务三农的宗旨看,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所以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村镇银行是商业银行,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13]。但笔者认为,从农村金融及村镇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村镇银行既不能定性为商业银行,也不能定性为政策性银行。从本质上讲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银行,但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大胆的界定为农村政策性商业银行。此外,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村镇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前景的问题[14],所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暂行规定》中对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并不是很清楚,尤其不够具体和详细,所以必须在《暂行规定》明确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防止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宗旨。

(四)调整《暂行规定》中关于村镇银行存款以外资金来源的限制资金来源匮乏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吸收存款人的存款;第二,村镇银行股东投入的资金。《暂行规定》中没有对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做任何的规定,但是对股东持股比例有很大的限制。比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和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笔者认为,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阶段亟需资金的情况下,这一规定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利于镇银行信贷支农作用的发挥和长远发展,所以现在应该对《暂行规定》中有关限制股东持股比例的条款加以修改,并逐渐放宽对村镇银行股东持股比例的限制。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8

第一条为保护村镇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村镇银行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村镇银行持续、稳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条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村镇银行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或认购股份为限对村镇银行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四条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

第六条村镇银行应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机构的设立

第七条村镇银行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

第八条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章程;

(二)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四)注册资本为实收货币资本,且由发起人或出资人一次性缴足;

(五)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六)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七)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九条村镇银行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主选择组织形式。

第十条设立村镇银行应当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一条筹建村镇银行,申请人应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筹建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工作方案;

(四)筹建人员名单及简历;

(五)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除自然人以外的其他发起人或出资人最近2年经审计的会计报告;

(六)发起人或出资人为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应提交其注册地监管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村镇银行的筹建期最长为自批准之日起6个月。筹建期内达到开业条件的,申请人可提交开业申请。

村镇银行申请开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筹建工作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拟任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申请书;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六)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七)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申请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符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村镇银行董事应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及能力;

(二)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第十四条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需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核准。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五条村镇银行的筹建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村镇银行达到开业条件的,其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村镇银行可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不受拨付营运资金额度及比例的限制。

第十七条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需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的筹建方案,应事前报监管办事处备案。未设监管办事处的,向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村镇银行在分支机构筹建方案备案后即可开展筹建工作。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

第十八条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地银监局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并在任职前报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

第十九条经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由决定机关颁发金融许可证,并凭金融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三章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第二十条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境内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商业银行未并表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8%,且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合规和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二)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三)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

(四)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境内金融机构出资设立或入股村镇银行须事先报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少于10亿美元;

(二)财务稳健,资信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其注册地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且不低于8%,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

(四)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

(五)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六)注册地国家(地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

(七)该项投资符合注册地国家(地区)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监管要求;

(八)注册地国家(地区)经济状况良好;

(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三条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

(三)财务状况良好,入股前上一年度盈利;

(四)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五)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六)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

(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拟入股的企业法人属于原企业改制的,原企业经营业绩及经营年限可以延续作为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年限计算。

第二十四条境内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

(三)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五条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

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

第二十六条村镇银行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后,向认缴股本的股东签发记名股权证,作为股东所持股份和分红的凭证。

第二十七条村镇银行股东不得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村镇银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为质押权标的。

第二十八条村镇银行的股份可依法转让、继承和赠与。但发起人或出资人持有的股份自村镇银行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村镇银行董事、行长和副行长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

第二十九条村镇银行的实收资本变更后,必须相应变更其注册资本。

第四章公司治理

第三十条村镇银行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在其章程中明确。

第三十一条村镇银行应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机构。

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也可不设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相关职责。

第三十二条村镇银行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不设董事会的,应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监督部门(岗位)或利益相关者派驻的专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三十三条村镇银行设行长1名,根据需要设副行长1至3名。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可由董事长或执行董事兼任行长。

村镇银行董事会或监督管理部门(岗位)应对行长实施年度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向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报告,并报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行长、副行长离任时,须进行离任审计。

第三十四条村镇银行可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与村镇银行及其主要股东之间不应存在影响其独立判断的关系。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时尤其要关注存款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三十五条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村镇银行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董事违反法律、法规或村镇银行章程,致使村镇银行形成严重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行长、副行长违反法律、法规或超出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授权范围作出决策,致使村镇银行遭受严重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村镇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可不设专业委员会,并视决策复杂程度和风险高低程度,由相关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决策或直接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做出决策。

第三十七条村镇银行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第五章经营管理

第三十八条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村镇银行可经营下列业务:

(一)吸收公众存款;

(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三)办理国内结算;

(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五)从事同业拆借;

(六)从事银行卡业务;

(七)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八)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

(九)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村镇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

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第三十九条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第四十条村镇银行应建立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授信工作机制,合理确定不同借款人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以内,村镇银行可以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发放贷款。

第四十一条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

第四十二条村镇银行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充分计提呆账准备,及时冲销坏账,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确保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第四十三条村镇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第四十四条村镇银行执行国家统一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村镇银行应真实记录并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提交其权力机构审议。

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第四十五条村镇银行应按规定向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报送会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资料,并对报告、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六条村镇银行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年度经营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村镇银行开展业务,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和当地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结果,依法审批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新增业务种类。

第四十九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村镇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并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

第五十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商业银行监管内部评级指引》的有关规定,制定对村镇银行的评级办法,并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实施差别监管。

第五十一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低于5%的,适当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支持其稳健发展;

(二)对资本充足率高于4%但低于8%的,要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力度,适时采取限制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等措施;

(三)对限期内资本充足率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可适时采取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停办部分或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进行纠正;

(四)对在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及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第五十二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建立对村镇银行支农服务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定期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贷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对村镇银行综合评价、行政许可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三条村镇银行违反本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采取风险提示、约见其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谈话、监管质询、责令停办业务等措施,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防范风险。

第五十四条村镇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的,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村镇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机构变更与终止

第五十六条村镇银行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需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住所;

(四)调整业务范围;

(五)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者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

(六)修改章程;

(七)变更组织形式;

(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更换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时,应报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其任职资格。

第五十七条村镇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和破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五十八条村镇银行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应向发证机关缴回金融许可证,及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并予以公告。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九条本规定所称农村地区,是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及县以下地区。

第六十条本规定所称境内金融机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条所列金融机构。

第六十一条本规定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9

(一)公司治理情况

从成立时间看,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均是全国首批试点成立的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是重庆第一家村镇银行,也是西部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晚。从人员组成来看,人数都为20人左右,数量较少。从资本金看,三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较为充足,大足汇丰村镇银行资本金最高,这与汇丰银行雄厚的实力密不可分。从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来看,控股方均为银行类金融机构,且均有绝对控股权。除大足汇丰村镇银行为独资外,其他两家银行资金来源较为分散。

(二)业务开展情况

3家村镇银行的业务自开办以来得到一定发展,但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速较慢,与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相比,两家银行成立时间相同,但后者存贷款数量是前者的6倍,并实现盈利38万元。大足汇丰村镇银行由于开业时间较晚,存贷款数量较低,目前尚未盈利。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村镇银行准入门槛过高

银监会于2006年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一家以上(含一家)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旦找不到这样的机构,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这一规定虽然有利于村镇银行获得成熟的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客观情况是很多贫困农村很难找到合格又有意愿的发起人。《意见》还规定,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这也限制企业或社团法人作为主发起人继而成为控股方的机会。这些规定表明村镇银行仍对民间资本持谨慎态度,持股比例的限制降低了民间资金参股的积极性,这种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容易导致村镇银行“一股独大”,村镇银行的经营必将受大股东也就是发起人的支配,很容易蜕化成发起人的“吸储机构”,造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作为发起人产权归属不清晰,会造成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出现严重扭曲,从而诱发人的道德风险。

(二)村镇银行的税负比信用社(农商行)重

如,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的营业税为5%,营业税附加为3%,城市建设税为5%,所得税为25%。税收种类较多,税负较重。而当地农村信用社营业税仅为3.3%,比村镇银行低1.7%,并且免三年所得税。同时,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够,村镇银行没有获得农村信用社已享受到的支农再贷款、委托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税务负担及优惠政策的不一致,使村镇银行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也使其在与农信社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金融产品、服务、担保和抵押方式创新不足

第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盈利渠道单一,在金融产品开发,如,购买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购买理财产品,保险等业务方面没有得到开展。第二,农户担保和抵押手段创新不足。大足村镇银行在贷款中,主要局限于传统抵押方式,如住房、汽车等,缺乏新型化的担保和抵押方式。汇丰村镇银行部设计的价值链模式、人民币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循环透支、“公司+农户/中间商”贷款、“合作社+社员”贷款、联保贷款等业务均未开展。同时,信贷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上主要借鉴汇丰银行已形成的操作经验和内部控制系统,而这套制度在发达地区和城市是有效的,但在中国西部农村则显得效率低下、不合时宜。另外,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存在流动性风险且容易产生支付危机。截止2009年2月末,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58886元万和150920万元,存贷款比例高达95%,较银监会要求的75%超出20%,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调查发现,部分村镇银行的存款主要为活期存款,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四)贷款利率较低

目前,虽然监管部门并没有设定贷款利率上限,但村镇银行和信用社(农商行)执行的是不同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比信用社小。东丰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上浮70%~75%,而当地的农村信用社是上浮130%。大足村镇银行是基准利率上浮70%,而大足的农商行是上浮130%。另外,目前村镇银行的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即所谓资金的“农转非”。2009年2月末,大足汇丰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为1649万元,全部为公司类抵押贷款,没有个人贷款和农户贷款金额。开业至今还没有一笔涉农贷款,业务也没有深入到村镇地区,更多的是流向县城的其他类型企业。截止2008年12月2日,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贷款634笔,金额为3719万元,但对农户的贷款金额占比却只有40%,农户没有成为贷款的绝对主体。相比之下,东丰村镇银行在资金外流上做得很好,贷款发放对象完全为农民,对城镇业务没有开展,是真正的农民银行。

(五)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少

大足县有25个乡镇、人口93万,而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很难覆盖所有乡镇。仪陇县有56个乡镇、918个村、人口108万,2008年11月26日,仪陇村镇银行开设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分支机构,但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银行相比仍显得势单力薄。而且村镇银行目前的地点都在县城或县城附近的乡镇,没有深入到农村偏远乡镇,与村镇银行定位在“村镇”的初衷还有差距。这种状况使村镇银行处于经营上的恶性循环:网点少,客户存款越少,资金约束越大;贷款越少,银行绩效越低,开设新网点的能力越低。

三、对策

(一)完善有关金融配套政策

适当放开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限制。可考虑适当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允许企业或社团法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投资并控股,让农民参股或入股,有利于村镇银行生存发展。同时,可利用外资银行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吸引更多外资银行投资村镇银行。完善资金拆借、反洗钱监管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拆借支持,使其享受与商业银行一样的待遇,缓解其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制定异常情况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化解村镇银行的支付危机,降低村镇银行的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三是加强反洗钱监管,防治贪污等赃款向村镇银行转移,避免村镇银行成为洗钱资金的流向地。

(二)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地方政府应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村镇银行倾斜。如:在营业税方面享受与农商行相同的待遇,允许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并给予村镇银行一至三年所得税免税期,使村镇银行资本积累稳步递增。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减少资金外流。在央行的政策框架内,地方政府可率先建立涉农贷款发放奖惩机制,设定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限额,根据额度来确定奖惩依据。对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可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地方政府给予税收、支农再贷款、委托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避免资金外流。同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的风险及提高农户的违约成本。

(三)村镇银行加强自身建设

1,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模式和担保抵押模式。一是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尽快在农村推广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和银行卡等在城市常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创新信贷抵押和担保模式。积极发展“银行+保险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企业+农户+村镇银行”、“企业+协会+农户”的信贷模式;建立乡村联络员制度、金融服务站、农民贷款小组,积极开展村委会担保、农户互保等模式。

2,拓展资金来源。一是增设储蓄网点。村镇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选择有利时机,在所在县域储蓄资源较丰富的城区、乡镇适当增设储蓄网点,吸收存款,有效扩大资金来源。同时,对设立分支机构时机还未成熟的银行,可先行在部分乡镇增设储蓄网点。二是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三是银行同业支持。村镇银行应加强与所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联系,主要是加强与有支农意愿的银行机构的业务联系,在季节性支农资金需求高峰或临时性周转资金需求时,可得到同业支持,获得同业存款、拆入资金等,解决支农资金急需。四是支持村镇银行积极探索开办新业务。支持村镇银行开办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业务和中间业务。

3,适当扩大村镇银行利率浮动范围。村镇银行应适当扩大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化水平。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镇银行的认知度。深入农村,加大宣传,让群众了解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及村镇银行的相关业务,增强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引导农民和企业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市场,大力挖掘新客户,为其做好金融服务,使其成为信赖村镇银行的优质客户。

村镇银行监管范文篇10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政府领导,人行主导,银监监管,主发起人配合,村镇银行落实”的工作体系,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促进九银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维护村镇银行金融稳定,推动县金融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地方金融稳定工作应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

(二)预防为主原则。维护村镇银行金融稳定关键在预防。

(三)分工负责原则。发展壮大村镇银行,维护金融稳定涉及到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机构、主发起人、村镇银行等多个单位,须明确职责分工,各负其责。

(四)保密原则。村镇银行金融稳定工作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力大,须按照保密工作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三、职责分工

(一)县人民政府

1、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帮助和促进九银村镇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影响。

2、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帮助九银村镇银行争取并落实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

4、统一领导组织风险应急处置工作。一是成立风险救助领导机构;二是建立风险处置协调机制;三是确定处置风险的步骤、要求;四是协调督促有关部门配合支持风险处置工作,落实各项救助措施;五是统一宣传口径,正面宣传风险处置工作。

5、其他需要政府领导组织的工作。

(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

1、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九银村镇银行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为村镇银行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和指导。

2、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及时了解掌握九银村镇银行风险状况,必要时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提示。

3、改善金融服务,帮助支持九银村镇银行加入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

4、强化协调职责,定期向县人民政府汇报县域金融运行情况,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做好金融稳定信息交流、重大事项告知、风险处置协调等工作。

5、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6、风险处置工作职责主要有:(1)对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监测,为县人民政府决策提供依据;(2)按照县人民政府部署提出风险化解的建议和意见;(3)对已经开展自救、政府救助仍不能缓解风险的机构,在符合有关要求的情况下,按法定程序申请办理紧急再贷款发放或动用存款准备金;(4)做好处置期间的金融服务工作,确保九银村镇银行头寸正常供应、清算正常进行。

7、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三)银监局办事处

1、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组织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2、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督促九银村镇银行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风险集中度、资产流动性及关联交易等方面,促进九银村镇银行依法依规稳健经营。

3、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等有关单位建立完善风险处置制度,制定风险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职责,确定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

4、如九银村镇银行发生重大金融风险,严重影响存款人或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应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九银村镇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5、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四)九银村镇银行

1、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建立组织基本完整、运作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有效实施。

2、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遵守银监会有关法律规定,执行人民银行金融稳定政策法规。

3、加强风险控制,主要风险监管指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4、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在完善内控的同时制定本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

5、建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和银监局办事处报告。

6、按有关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和银监局办事处报送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数据和资料。

7、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五)银行(主发起人)

1、主动履行对九银村镇银行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责任。

2、督促指导九银村镇银行建立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治理结构。

3、必要时对九银村镇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4、正确行使主发起人和控股股东职责,不利用主发起人或控股人地位,损害九银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或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5、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银监局办事处做好九银村镇银行风险处置工作,按有关法律规定履行主发起人在风险处置中应承担的责任。

四、工作步骤

(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牵头制订《促进九银村镇银行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制定并执行《县村镇银行稳定性监测暂行办法》、《县村镇银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

(三)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组织开展对村镇银行金融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向九银村镇银行提示金融稳定风险点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防范金融风险。

(四)委托主发起人银行对九银村镇银行开展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