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十篇

时间:2023-07-23 09:40:04

高中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篇1

(一)通过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开展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开展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而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教学实际,合理利用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例如,《宇宙的未来》的作者———霍金就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身上的坚强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走进课文,而是引导学生走进霍金的人生,以霍金的生平来引入教学内容。霍金是一个不幸的青年,21岁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他来说确是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得了一种叫作卢伽雷氏症的肌肉萎缩病,这种病使得霍金身体开始变形,最终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一高一低。这样一位青年几乎被判了死刑,但是霍金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地研究着自己喜欢的领域物理学,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位青年研究出了霍金辐射、黑洞理论,探索着未知的宇宙世界,并最终成为跨时代的一名科学家。

(二)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文本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文本表达,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本大都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细腻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得精神的表现更加的形象具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五人墓碑记》讲的是明朝末年的故事,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滥用权力,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天启六年的时候,魏忠贤的党羽到苏州进行大搜捕,抓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市民的反抗,引发暴乱。事后,魏忠贤一党开始搜捕暴动市民,五义士即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主动投案,被无辜杀害。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被。苏州百姓为了纪念这几位英雄,将他们合葬在苏州市虎丘山上,被称为“五人墓碑记”。文章细腻的语言将舍身取义的精神通过立体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人文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感受人文精神,辩论人文知识,是促进高中生人文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语文是具有情境性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组织话剧、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受,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促进学生人文知识与当代社会现象的联系;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旅游古迹,借助实物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PPT展示四川的地形、地理概貌以及当时四川一种独特的交通形式栈道,来体会蜀道难的情感;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然后再由每组推荐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对大家公认的朗读高手,要具体分析这名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出了文章语言怎样的情感。

二、总结

高中语文教育篇2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育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价值;途径

新课程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作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主要是由情感的价值所决定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对语文学科的一种本质回归。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学生语文知识,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变化,这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笔者将从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出发,提出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实际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与自身需求符合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如果客观事物能够符合人的情感,那么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客观事物与人们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就会产生痛苦、难过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产生的感觉、体验和态度等。可以说学生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相反地,消极、被动的情感则会压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严重阻碍语文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恶感,从而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之,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兴趣、学习动机和合作等方面的情感因素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动机。新课程要求学生务必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且有较强烈的自信心等,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能力,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合作情感方面,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和资源,理解并主动帮助他人。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情感教育的实施显得“有心无力”,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情感“空白”,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正常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挖掘情感因子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和强化,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务必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情感培养,由局限地关注学生转变为重视学生心理的整体性,由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同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素质得到健全和发展,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尊重学生差异,消除情感障碍

要知道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会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配合和响应教师的教学;而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会捣乱课堂的秩序,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下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务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帮助学生消除情感障碍,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置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表现欠佳的学生,教师也不要一味地责骂学生,而是更要耐心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生的难处,并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做归因处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好的学习办法,确保学有成效,从而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构建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完全的掌控权,学生即使在语文学习上遇到问题,也惧于教师的威严,不敢询问教师,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师生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教师难以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学生也不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这种尴尬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当适当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和控制着转变为引导者和朋友,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不管是学生的生活或是学习,教师都能够主动地去了解和询问,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对教师的敬畏逐渐消除,愿意主动地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得整个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情感教育的效用也就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三、结束语

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情感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价值,明确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加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给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教师也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将情感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真正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忠凤.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及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李媛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3]周东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4]黄渊.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问题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4.

高中语文教育篇4

1.人格教育与目的概述

1.1人格教育概述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制定目标和计划,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的方法,让每一位蓬勃发展的高中生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崇高的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最基本教育就是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其情绪和体力。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人不论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化领域中更是拥有较高的水平;在社交方面自然而然的有适当的谈吐,能与人相处融洽。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具有崇高社会意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1.2高中语文融入人格教育的目的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础,所以严格完成最终目的是必须做到的。具体目的是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订立的目标,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的。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把最终目的和具体目的相结合。两者相互约束相互服务。认识目的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视觉、思维等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着重发展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感情目的是指对国家;对家人、老师、同学;对社会好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情。自制力目的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先锻炼其自制力。这样不仅仅对学习,而且对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很有帮助。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一个目的。独立自主目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高中老师应当帮助每位学生完善其人格,让学生的人格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实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关键性

2.1从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是离不开人格教育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对高中生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怎样在高中教育中融合人格教育,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工作。高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感彩的建立、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培养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这个目标表现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崇高的人格。

2.2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需要用人格教育来完成。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更偏向对高中生进行单一的理论和经验教育,很少对高中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虽然老师们一直勤勤恳恳对学生教导思想品德,但往往效率不是很高。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在教育理念不一致,不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2.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有利影响。

人格教育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培养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有一部分高中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良、想问题极端化、没有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等等。在语文教育方面看,上述情况说明了现在语文教育的任务并没有达到,老师应该传授语文知识的同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高中语文教育中实践人格教育策略

3.1老师要塑造健康形象

老师想要培养高中生高尚的人格,培养自身的人格优点是很关键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与时俱进,不轻言放弃;在学习方面,教导学生坚持做到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教学质量方面,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底。在为人师表方面要严于律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好榜样,以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2在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要尽力打造出人人平等、活跃积极的上课气氛,老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老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相互学习中老师应当尽力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应该将自己熟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众多古今中外的学习榜样。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辛弃疾、王安石、李白、岳飞等,他们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海伦凯勒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身残志坚海伦凯勒不屈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坚持不屈、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

3.3课后活动中向学生灌输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不单单在课堂上传授,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外活动中实践人格教育的真谛,把课堂上学习到抽象的理念得以实践,才能真真正正的从思想上得到良好教育,进而逐渐养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老师应当多运用一些课外活动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为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例如,老师可以在进行戏剧作品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作品中意味。又例如,老师在进行《老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车夫老王生活贫穷凄苦,但是他虽然穷苦卑微,但是却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会关心别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会如何善待他人,不卑不亢,关心别人,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高中语文教育篇5

一、更新教学观点,树立德育教育观念

作为高中教师如果想在教学中不留痕迹地自然灌输德育教育,一定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下工夫挖掘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存在的可用于德育教育的素材。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素材,教师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将其在讲课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相较于直白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会事半功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前提就是语文教师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一味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更新教学观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德育教育效果首推爱国主义教育。建议高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完成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很多课文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并不会往心里去。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使图片和视频有机地结合,则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些和爱国有关的现代诗歌,可以用诗朗诵配合图片展示,给予学生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沁园春・长沙》在展示豪迈情怀时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多媒体展示故居、展示橘子洲头、展示鹰击长空时,学生会为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同时对祖国充满感情。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适时地与现实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语文课文中关于思想道德的语句并不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指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课文中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远远超过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在和一名故意旷课的学生沟通时,直接对话总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讲到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四字时,笔者发现这位学生突然很有精神,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笔者乘机引导:若想鹰击长空必须有鹰击长空的能力,必须像飞鹰一样具备魄力和勇气。这位学生之后再未旷过课,并且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灵魂”四个字让很多学生诧异和不解。笔者就“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了艾青人格上的伟大进而思考自己的作为,这样也达到了德育的功效。对于课文的现实意义,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探索,很多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了课文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四、于故事中发现德育价值,并适当引导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政治课程,德育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收获,而不是过于直接地给予道理的讲授。笔者认为一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作为高中教师只要有目的地引导一下就能很好地实效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更能吸引他们探寻内在的启示,所以对于一些故事性的课文,高中教师应该多在德育方面用点心思。像《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使学生收获一些东西。《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很多视频资料,笔者经常会在课上选放一些片段,对于荆轲的行为,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教师要给予很好的引导,有的学生认为荆轲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历史,是不现实的,所以最终以悲剧告终;有的学生认为虽然荆轲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他的勇气和魄力值得中国人学习和敬仰,甚至有的学生直呼荆轲为英雄。对于这些看法教师要都给予肯定,对于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最后统一到一个切入点。越是能呼应学生思维或者想法的课程越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是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安排一些情景教学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比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实质上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诗歌朗诵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体会祖国语言之美,并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主题演讲不论爱国题目或者理想题目都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过程得到感情上的强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除去以上几条,笔者还要着重指出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曾就教师个人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做过调查,发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人格魅力,学生也更加看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想要成功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自身也要有相应的素质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思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

高中语文教育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美育

所谓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健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发掘其蕴含的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促使其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语文教学与美育密不可分

通过语文课的阅读、鉴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全部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美读"鉴赏、品味获得美感。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朗读和欣赏,都饱含着许多美的因素。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目标完成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包括德育、美育在内的系统工程,因为在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无不包含着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语文知识的教学,实际上渗透着人的审美体验;语文能力的培养;人的审美倾向;语文智力的开发,实际上体现出人的审美创造。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说:"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原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乐趣。" 因此,美育必然成为语文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美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从目的来看,美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而崇高人格的人才。②从对象来看,美育的对象是学生。③从手段来看,美育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作用于对象的心灵,使其心灵受到陶冶。④美育既然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就必须有恰当的媒介,这个媒介本身应该是美的,只有找到了这个媒介,美育才能收到实效。⑤从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来看,美育与人的道德思想教育有更为直接的联系,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美与善的关系问题,美育这诸多方面的特点都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美育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固有的特点,只有蕴涵美育的教育教学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教学。

2 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实现美育教育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精选的是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鉴别欣赏美的能力。这些文章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注意发掘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

美育教育:

① 自然之美: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秀美景色的。如古典诗词中柳永的《望海潮》、李白《蜀道难》等。现代诗文中所描绘的格外壮美的有《沁园春・长沙》,浓淡相宜的"济南的冬天",风姿秀丽、婀娜多姿的"荷塘月色"……这些作品都把美丽的自然之景活灵活现地呈现于作者眼前,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② 社会之美:或抒写爱国报国之志,显露个人志向情怀;或描写重大政治事件、壮观场面、生活情趣。"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首曲调古朴闻之令人落泪的歌曲,唱出了苏武的忠贞、爱国。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憧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名句中表明的高尚情操等都能通过美感作用帮助学生净化心灵。

③ 艺术之美:入选高中教材的作品,都是思想、情感、哲理的美和艺术的美融为一体的。

首先是意境之美。

意境是人的感情与人、事、景物的交融。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都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经过了作者审美标准的挑选、提炼和作者情感的投射、灌注的。如读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读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受就有极大的差异,同是辛弃疾的词,其《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有清新和豪壮的不同感受,这是不同意境给人的美感的差异。教师指导学生加以体验,对学生的美育必将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其次是语言之美。

这种美,首先是一种音韵的美,如诗词中的音韵,或流转自如,或音节铿锵,或深婉迭宕。其次是遣词炼字的美,如古诗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都是一字而传神。的政论、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等都言简意赅,语约而旨深。另外,在语言上还讲求对称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种两两对称的句式,把相似相关事物的联系和相对相反事物的区别表达得十分明晰,读起来也具有声韵和谐之美。

再次是结构形式之美。

文章的结构形式,可从内在结构和外部形式来考察。内在的结构一般以事件线索的自然发展来结构全篇,如鲁迅的《药》一文以时间为轴,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的结构我们称为纵式结构。除纵式结构外,常采用的还有横式结构。在古典章回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暂且不表,且说……",现代文中议论文的分论点或几个重要论据横向排列。横向结构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示对象世界各方面的美质,给人以的美感。从外部形式来看,古典诗歌中的绝句、律诗十分整齐,每句有固定字数,每首有固定的行数,而五言、七言古诗、歌行体杂言等,情况就有较大的差异,但就具体的一种体裁而言,也有相对固定的要求,显示一种参差变化的美。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发掘其蕴含的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美的教育和熏陶,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高中语文教育篇7

到了高中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将学习重点转移到对文章的理性分析上,弱化了朗读教学。外加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再喜欢在同学面前高声朗读,而喜欢默读,于是部分教师干脆省略了朗读环节的学习和训练。这对学生的语言感悟和审美教育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感性感受和体会,缺乏真正的美学熏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言文、诗词还是现代文,都有许多美的篇章、美的意境、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环节来直接感受、领悟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学生在朗读环节体会到的美的感受,是学生直观感受,这种感受很多时候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但是,这种美的感受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学习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美和篇章中的意境美。否则,依靠教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中的美学元素,那是一种嫁接般的效果,总留有传承的痕迹,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内到外表露。比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朗诵中,才能想象得出:“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景、此人、此情,唯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凸显出来,有更深的感触,也才能真正领悟本词的情意缠绵、悱恻动人之美。

2利用经典美文进行审美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美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有许多经典美文,比如,文言文中的《逍遥游》《兰亭序》《滕王阁序》《赤壁赋》《阿房宫赋》《过秦论》等;现代文中的《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清塘荷韵》《我与地坛》《道士塔》等。这些经典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趣、深刻的意蕴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不同的熏陶和影响。教师要善于结合文章的内容,找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审美教育。庄子丰富绮丽的想象、恣肆瑰丽的文采、自由挥洒的洒脱;贾谊排比的铺陈、对偶的句式、雄辩的才华;苏轼骈散结合的句式,多种表达方式有机融合,以及对贬谪后苦闷的表达,自我解脱的豁达;朱自清散文的温婉清丽的风格、细腻柔和的情感、秀美如江南女子般的文字;鲁迅精警的语言、激愤的情感、深沉含蓄的情感;史铁生散文沉郁的格调、平淡的文字,深沉的情感;余秋雨散文中浓浓的文化气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历史文化的无奈感慨……都会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研读文本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寓审美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要善于找到课文最利于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将审美教育融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样的审美教育才能避免说教的嫌疑,也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快速接受、融化,成为自己本身能力和素质的一部分。

3.1鉴赏美的语言

美的文章重要标志之一——美的语言。美的语言的鉴赏是文学鉴赏最常见的方式,也是学生感受文章描写环境、理解作者情感的工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让学生鉴赏“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凛冽的鲜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感受作者激愤的语言风格,感悟激愤语言背后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对刘和珍的抗击残暴专制的赞扬,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无情抨击和谴责。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地坛静寂环境的描写进行反复阅读,引导学生体会美的语言和作者当时的境况,从而能够更真切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从中悟出正确的人生哲理。

3.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散文诗歌这类文学作品,往往都会营造美好的意境,凸显这种特殊意境中美的人物和美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中美的意境。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高中语文教育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深刻的审美内涵,是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启发和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这既是教育培养现代人才的发展趋势,也是教育价值的重要取向。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失的原因及其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1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1应试教育的弊端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不但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导致了人文价值极强的语文学科面临着巨大的人文危机。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由于直接受高考指挥棒的错误引导,其功利性就显得尤为突出。虽然应试教育能够培养选拔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很难对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进行评判和引导。从语文教学内容上看,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事实上,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将读写能力简化成文字的教学,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一直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在使用灌输式教学,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主张、见解。此外,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考试分数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评判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对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考查。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影响教师的教学,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育丧失了最为根本的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价值意蕴。

1.2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缺乏

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的骨干教师,绝大部分作为传统教育体制的受害者,受模式化教学的影响,无法正确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他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教师除了思想僵化之外,知识体系也比较陈旧,没有跟上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现行的教师招考制度也是侧重考查理性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对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考查却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很多教师本身便缺乏人文素养,如缺乏人文底蕴、缺乏审美情趣。教师职位的稳定性导致许多不合格的教师滥竽充数,不能及时补充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试想一个缺乏人文素养的教师怎么能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呢?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必须既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3学生功利思想的渗透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迟滞落后的时代。首先,使得绝大部分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目的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高分生,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就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这种功利思想严重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次,很多学生抱着对语文学习无所谓的态度,认为:“高中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你学得再好,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分数,平时不学语文,高考语文的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因为高考语文分数都差不多,根本拉不开距离。”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只看到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却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的一面,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

2.1完善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现行高考制度没有建立真正的硬性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德育,没有给予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引导。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取消文理分科,建立各科相应的考试制度来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由于文理分科后,理科生就不再学习历史、地理、政治,对语文更是淡漠,从而导致理科生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就可能走向歧途。其次,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例如,除了把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之外,还可以通过试卷来考查学生的身心健康、品格情操、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因素。又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要考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做到因材施教,是否采用了互动教学、情景教学,是否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尤其是在教学中是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或相关行政部门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来对教师进行评价。

2.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勤于读书,丰富阅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应该广泛涉猎历史、科技、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门类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描述“理想的教师”的时候除了提到教师要具备自信、创新、善于合作等基本品质之外,还特别强调教师要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精神上的交流,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价值引导。

2.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高中语文教育篇9

2个月的教育实习,颇多感慨,特就“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一角度写一实习总结,各位踊跃发言!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育实习总结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我教的是高一〈1〉班,这个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处的主任,因此颇受关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这些都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电教室上的。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三、四天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两本书,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结束,我们进入国庆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高中语文教育篇10

 

究竟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怎么教,教什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及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如何形成,这些都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中得以明确和细化。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

 

1.尊重学生,培养个性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心声。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的的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的声音,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个性。

 

2.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适合采用如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诱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鼓励,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富于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竞赛,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当前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示个性的舞台,还让他们更有自信心、责任心和创造精神,学得更好、更活,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二、建立民主、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环境

 

1.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很敏感,一个压抑的环境会使学生不愿意思考,对于刚接触的内容会不感兴趣,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必然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每一个未知的知识都充满好奇,会主动地去接触知识、分析知识,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

 

在愉快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学生对教师不再存有惧怕的心理,而是为了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主动进行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对学生不再是把知识划分成一个个细节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下不断进步。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3.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中的活跃气氛和教师的情绪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走入课堂时就要面带微笑,先用表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放松心情,然后再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的情感和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样对于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非常有益的。

 

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声画结合等诸多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实现声画、动静完美结合,达到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是语言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但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单凭语文教师的描绘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则可以实现这一效果,它架起了学生与语文课本间的桥梁,通过具体的图片和声音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科的语言美,情境交融的艺术美。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对美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美的意味和内涵。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立足社会,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交流、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语文积累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及良好的运用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课外阅读活动

 

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的阅读活动。如举办各种读书知识讲座、读书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好书评选等活动。

 

二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欣赏、读书演讲比赛、好书交流、优秀重点图书讲座等活动。

 

(二)课外写作活动

 

一是培养写作兴趣的课外写作活动。老师依据写作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参与他们有兴趣的社团。

 

二是配合课堂作文教学的课外写作活动。如训练写作“新闻报道”,除课堂指导,还需组织学生参加新闻采编实践。

 

三是锻炼学生某种写作技巧的课外写作活动。如培养学生的快速构思、快速选材、快速作文的技能。

 

(三)课外口语交际活动

 

一是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活动方式。比如组织学生听讲座、听讲座、听广播、听演讲、看电视、参加故事会。

 

二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活动方式。如朗诵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读书报告会、讨论、辩论等活动。

 

(四)课外综合活动

 

一是成立文学社,编辑出版文学刊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竞赛。

 

三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如黑板报、宣传橱窗、班报、壁报、电教室、图书室等。

 

总而言之,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向往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