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9:59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1

一、充分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同志和张德江同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时也都强调,浙江是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发展起来的。这条路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推动实体经济做优做强。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精辟、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固树立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之基的理念,努力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回顾历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平均高出2.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从47亿元增加到13500亿元,年均增长15.8%,比全国高出4.3个百分点。可以说,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体上是一部实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走在前列的历史。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短短30年时间里,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从农业省份向工业大省、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是浙江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放手发展个私经济,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促进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些做法和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继承创新,切实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2.审视当前,许多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是浙江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的重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我省首当其冲。2009年一季度,工业负增长5.6%,列全国倒数第三;今年1—2月份,工业仅增长2.9%,列全国倒数第二。究其原因,有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的因素,也有政策变化的因素。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省内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大企业偏离主业和实体经济方向有关。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和资本投机赢利暴富的诱惑,使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和人们越来越感到做实业太难,于是一些企业偏离主营轨道,更多地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

大量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必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实践证明,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是危机四伏的经济;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都难以保持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

3.展望未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未来10年,我省将进入巩固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新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将从10000美元提高到20000美元。在这个阶段,保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大部分人均GDP2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附加值)都高于人均GDP(人均附加值),其工业人均附加值平均3倍于人均GDP。这表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迈向基本现代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其它经济形态无法替代的。

反观浙江,目前我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人均GDP的二分之一,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人均GDP的1.6倍,提升发展层次的任务很重。因此,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我省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全省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家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坚定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决心,努力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品质、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二、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正确方向

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这个大方向,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做优农业。农业是天然的实体经济,也是基础性的实体经济。农业的基础性不仅体现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源泉,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同时体现为农业的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发达国家目前只占1—2%。因此,如何防止农业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切实做优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做优农业,防止农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须毫不放松抓好。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我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度,确保按期完成800万亩旱涝保收吨粮田的建设任务。同时,对种粮大户继续实施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努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要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菜篮子”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确保市场供应。要完善和落实“菜篮子”市长、县(市、区)长负责制,统筹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与供应。要加强基地建设,促进产量持续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要强化产销对接、质量监管和信息服务,保障“菜篮子”产品消费安全,促进“菜篮子”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根据我省气候、土壤、地理等特点,在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的同时,扎实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特色的农林牧渔产业,使其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支柱。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形成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使其成为浙江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要强化科技兴农,推进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做强工业。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其产品技术含量、品质及其加工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乃至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从发展规律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发达国家目前普遍在20%上下。从浙江实际情况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在45%左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工业的比重还会稳定在40%左右。即使今后下降到30%,也要坚持做强工业不动摇。要认真贯彻《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抓紧启动全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

做强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若干领域赢得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科技突破基础之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要从浙江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个新兴支柱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

做强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成套装备。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方工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要充分发挥浙江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快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提升系统和总成套能力,重点在重大成套设备、船舶、汽车、新能源关键设备、轨道交通及民用飞机配套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做强工业,必须适度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积极探索重化工业的高精尖特之路。重化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必须按照求高、求精的原则适度发展。要充分发挥我省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相关技术,瞄准高端产品,积极发展优特钢及深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及相关下游产品,努力在部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促进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做强工业,必须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我省具有较大的优势,绝不能放弃。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形成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3.做实服务业。服务业总体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是经典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有些虽然不完全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金融业。强调做实服务业,是因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服务业必然要成为我省经济的主体。同时,不少服务业在发展中常常容易形成泡沫。因此,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防止服务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对未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至关重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但是,如果金融偏离实体经济方向,过度扩展、衍生膨胀,就会危及经济正常运行,并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近年来,我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大量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难、投机多。因此,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同时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基本方向。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着力在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全省金融改革和发展。

房地产业本身是实体经济,产业关联度高,拉动效应强。但近几年来,房地产业背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的倾向比较严重,投资性、投机性购房占了相当比例,引发房价过快上涨。相当一批制造业企业在虚高利润的诱惑下,进入房地产业,导致主业弱化。这种情况必须加快改变。要认真贯彻中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鼓励企业合理定价,支持自住消费,扭转房地产业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方向的倾向,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

商贸流通是联结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具有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双重属性。从我省情况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总体是健康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要统筹抓好流通主体培育、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着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我省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

三、切实抓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发展实体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从当前我省经济运行形势看,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抓实体、兴实体、强实体的实际成效,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手段,也是推进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扩大有效投资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一要围绕实施“四大国家战略”扩大有效投资。“四大国家战略”来之不易,凝聚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期望,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对全省发展有示范引领作用、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把“四大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二要围绕“四大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以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大平台加快构筑、大产业加快形成、大企业加快发展。三要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教育、卫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以及城镇保障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四要围绕文化强省建设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综合体。五要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扩大有效投资,着重抓好一批有利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

2.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当前,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出口。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出口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大力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各类境内外展会参展工作,不断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促进出口平稳增长、进口为我所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同时,要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支持专业市场在外设立分市场,继续推进“浙江名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浙江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扎实做好杭州、宁波、嘉兴等部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切实增强科技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和各大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着力集聚和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专利申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2

一、江宁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构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加快全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区委区政府从组织保障入手,不断健全和强化组织协调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明确常务副区长亲自抓,成立专业部门和机构具体推进落实。一是设立江宁区金融发展办公室。成立区金融办,作为负责全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常设运作机构,专门负责全区金融机构和金融秩序的管理、协调和服务,以及金融信用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股权创业投资体系、要素市场等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二是设立江宁区企业上市办公室。2011年元月,江宁区企业上市办公室正式挂牌,这是南京市13家区县中首家设立的上市办公室,主要负责指导和推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推进拟上市公司的培育、初审和推荐工作,服务和推进企业上市重组。三是组建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整合区内相关国有金融资产的基础上,组建区金融创投集团,作为区创业投融资的主要平台,负责科技创业投资、风险创业投资、中小企业担保等基金公司的设立和管理工作,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债权融资、金融服务等业务。

2.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意见、发展措施和行动计划。特别是2011年以来,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企业上市等内容,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企业加速上市成长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科教创新园区环境机制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以及《江宁区推动企业上市555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并在全市率先出台《江宁区推动企业上市扶持办法》《江宁区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江宁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评奖励办法》《江宁区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区域金融发展强化了政策支撑、创造了良好环境。

3.强化战略合作促使银行信贷支持

全区驻区银行达30家,一级支行35家,全区银行网点(含ATM机服务点)162家,布局日趋合理、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我区进一步加强与银行机构的合作,争取专业银行对江宁的融资授信,扩大江宁的融资规模,确保信贷融资满足全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求。近年来,区政府先后与交通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省级或地区分行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近2年内江宁区将增加银行授信超过800亿元。并组织开展了40多次各种形式的银企合作活动,金融机构对江宁经济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大。到今年8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7.94亿元(占全市总量7%),比年初增加12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7.9亿元,同比增长20.55%,增幅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今年银行放贷增加,结构优化。各项存款余额1674.62亿元,同比增长15.94%。贷款增幅高于存款增幅4.6个百分点,环比又高出0.9个百分点,表内贷存比53.6,环比又提升1个百分点。

4.资本市场显现改革效应

一是IPO重启“新三板”扩容,江宁蓄发强势。到今年8月,江宁区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全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含新三板)已达20家。企业上市融资130.7亿元,其中首发募集资金82.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48.1亿元。全区拟上市企业储备企业80家(其中纳入全区市管理的重点储备企业20家,占全市的1/3),为实现“530”企业上市计划储备了后备力量。二是全区债券发行工作有序推进,总规模近82.5亿元,到8月末全区债券融资28.5亿元。三是全区科技创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区创投集团共引进14家基金公司,注册资本10.1亿元,实到资本1.4亿元,总规模超过17亿元;股权投资于区内科技型企业和人才项目13家,金额6000万元,同比增长11.6%,签订投资协议1.6亿元。

5.地方金融平稳发展

到今年8月末,上银村镇银行今年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5.82亿元和5.92亿元。到8月份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余额6.07亿元,在保户数175户,其中新增担保户103户,新增担保业务3.78亿元。担保公司已发生代偿1878.94万元。14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4536笔,放贷金额104.09亿元。科技小贷公司和农村小贷公司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9.4%和17.6%,均列全市区县首位。今年全区小额贷款公司新放贷1117笔,放贷金额20.86亿元。到8月末各项贷款1638笔余额22.38亿元。小贷公司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

二、江宁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融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融资支撑,据统计测算全区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融资,企业通过上市、债券、创投等直接融资不超过10%,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规模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融资需求与银行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尤为突出。

2.资本市场现行运行机制与企业直融需求的矛盾

今年7月4日证监会新闻会上明确“从6月到年底,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并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在实际操作中,每月具体发行家数要视过会企业的封卷情况和发行方案准备情况而定”。IPO审批机制,需要地方充足的企业资源和需要企业树立信心坚持走好IPO之路;企业债券发行初审权下放到省发改委,但现行审批机制和融资成本依然制约企业债券融资的推进;在经济运行趋缓的形势下,创投机构的投资更为谨慎。部分小微企业管理粗放,在相对规范的资本市场难以融入。

3.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致企业融资“难、贵”

近年来,因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仍是如履薄冰、增长缓慢,借贷利率高位运行,企业融资运作成本提升。今年以来,银行资金成本明显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产品过度强调不动产抵押,多数企业符合银行认定的有效足额资产有限,加之担保机构的服务质量及中小企业的诚信水平、信息透明度等问题,抵(质)押物成为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三、对江宁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1.抓机遇,融资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

一是抓住宏观层面的利好机会,政府引导,扩大信贷融资。建立江宁区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区级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区财政安排首批资金规模3000万元,以后每年视运作情况增加。区金融办牵头,并会同区财政、工信部门制定区级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的运营与管理办法,通过与2-3家银行合作按照1:10取得授信规模,由合作银行向与园区共同建立的“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发放贷款,帮助“小微企业池”中的企业解决贷款调头资金,解决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问题。在企业集聚的开发园区开展小微企业金融创新试验工作。二是推广新的融资业务。通过银企合作等活动,将企业需求、项目信息与银行新的融资产品对接,加大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融资业务;三是进一步深化与战略合作单位的深度合作。促使合作机构对江宁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实质性作用,与国有总部公司进一步合作,尝试融资租赁、国有集团公司信托融资支持的具体合作,争取区域信贷处置资源向我区倾斜,中小企业享受融资服务。

2.因地制宜做好农村金融和区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一是重点做好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建设,培育和支持企业上市,拟上市企业动态储备库不少于80家,发挥区企业上市联席会议作用,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上市进程中企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主动走访,上门服务,加快企业IPO进程,力争早过会挂牌,利用“新三板”全面启动的契机,力促2年内挂牌企业超过15家;二是充分发挥区域融资性担保公司作用,协调银行准入,发挥创业担保国有控股公司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三是进一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服务的作用,发展和监管并重,防控风险,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着力新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工作,对全区企业债券发行加强服务指导和对上协调,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和申报成效,真正发挥规范企业债券融资的功效,降低融资成本。

3.加快创投机构的发展,打造功能完备的科技金融载体

一是引导创投业上规模集聚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发挥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的引领作用,加大在省市区备案风投机构的服务,促进社会资本对区域中小企业的投资。二是设立科技创业金融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要求,整合区内外各类资源,依托债权融资,深化创投服务,拓展股权投资,打造一个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基金募集和管理等业务的综合性专业科技创业投资平台。三是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市场。积极引进和支持信息咨询、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中介,以及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引进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总部到江宁,为科技型企业融资、上市、发展等提供专业服务,营造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环境。

4.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3

报告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是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各界人士谈落实十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十报告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具体发展方向。各界人士在学习讨论中认为,这为今后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要在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落实。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受到内外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中央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将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表示,从市场体系建设来看,当前国内商品市场已经放开,但生产要素流通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不够平衡。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未来发展将更多依靠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因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类市场要素顺畅流通,尤为重要。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以往的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在环境、土地、能源等方面都受到制约,这就需要我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摆脱简单扩张的依赖,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经济界人士认为,十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明确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上海华谊集团财务总监常清认为,这是非常清晰的表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李铁岗说,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正是经济转型调整的主要载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新步伐

十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社会各界人士认为,设定这样的发展目标,表明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将明显增强。

新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宁表示,十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对西部特别是新疆具有现实意义。今年前8个月,新疆非石油工业增加值历史上首次超过石油工业,石油工业“一业独大”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这跟新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福建屏南县委书记林共妙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同地区有不同选择,目标是科学发展,路径上应是因地制宜。屏南不适合搞工业,我们就专心致志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接待游客人次从2004年的3万人上升到现在的130多万人,直接带动了地方老百姓就业增收和城市建设发展。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委书记许冰则表示,抓好大项目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是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例如,山东东佳集团在博山区投资10.5亿元开发硫钛联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实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经济发展阻碍因素有待进一步消除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改革深入,各种矛盾问题也凸现出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并通过实施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这项工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重庆市社科院企业所所长王秀模表示,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目前还有多种因素制约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孙自铎表示,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调节的关系,二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发展实体经济要注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中包括结构性减税、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等配套措施。同时要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创业,这将为我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4

[关键词] 又好又快 经济发展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关键。

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但含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困扰我们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复存在,社会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总量平衡。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结构优化。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源节约。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态良好。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因此,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促进以下“三个转变”: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缓慢,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新增加收入的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导致生产增长快,消费增长慢,扩大投资容易,扩大消费难的局面。发展下去,生产与消费不平衡,经济将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不仅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为制造业提供原料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要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三要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四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努力提高产业体系化程度上,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

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济增长成本高、代价大,效率相对较低。经济进一步增长与资源、能源稀缺的矛盾加剧,与环境承受能力的矛盾加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因此,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等物资消耗少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方面,要做到既节能减排又不妨碍经济增长,需要多方面创造条件。三要强调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和统筹协调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四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之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五要强化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六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本、技术、劳动、信息、管理等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保障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5

展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规律和特点,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若干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比如科学发展的价值观,科学发展的统筹观,科学发展的速度观,科学发展的质量观,科学发展的协调观,科学发展的辩证观,科学发展的责任观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相互联系,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新观点上下功夫,将人们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是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的战

略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相伴生的经济现象,形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了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尽快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能使得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点之一,高增长和相对的低通胀。特点之二,高增长高投资。特点之三,高增长高消耗。特点之四,高增长低就业。特点之五,高增长高储蓄。特点之六,高增长和资金流动性过剩。特点之七,高增长高顺差。特点之八,高增长低收益。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但其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实现。党的十七大将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个调整是在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发展理论的重大丰富和重大创新。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应在“快”字上做文章,更应在“好”字上下功夫,在今后一段时间,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不断提高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稳定性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确,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需求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信用体系,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不断提高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

续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不断提高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协调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不断提高和扩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给人民群

众提供的发展成果

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意味着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那么,就会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也难以实现。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6

关键词:鲁南经济带建设发展

Abstract:The Lunan economical belt is in the Shandong Province overall region developmental strategy layout important economical tectonic plate,at present still belonged to the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y to owe the developed region.Speeds up the Lunan economical belt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advances the Shandong entire province economic society to coordinate,continually,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must hold the opportunity,the welcome challenge,votes for the science development,the dislocation development,the spanning development pathway,diligently in the construction modern industry system,the advance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 as well as aspects and so on cultivation strength culture tourism realizes th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Must strengthen take the transportation as the ke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develops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vigorously,does well resource conservation,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land intensive use,enhances the region development the support and supporting capabilities;Must further emancipate the mind,the renewal idea,speeds up the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displays the enterprise fully the main body status and the market disposition resources foundational function,strengthens internal vigor;Must enlarge the policy support and the government impels dynamics,speeds up the reg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advancement,also is good for the Lunan economical belt develops the creation good environment quickly.

Keywords:Lunan economical bel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鲁南经济带是山东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①总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经济板块之一。加快鲁南经济带建设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指导转变,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山东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尽快把鲁南经济带建设成为鲁苏豫皖边界区域新的经济隆起带和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时代课题。

1.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战略意义

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面积5.05万平方公里,人口3210.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45%,在山东省居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1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关系山东全省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鲁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GDP平均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建立了以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能源供应充足,发电装机容量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弱势。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自我发展能力弱。鲁南地区人口、面积约分别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但生产总值仅占山东省的五分之一,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山东省的六分之一。在山东省30个经济强县中该地区仅有4个,但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却占18个。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占比依然偏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工业仍以资源粗加工为主,缺乏技术先进、规模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三是城市化水平不高,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与省会城市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苏北等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相比,城市的产业聚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对资源、资金、人才、产业的吸引力不够强。外贸依存度不高,进出口规模偏小、商品结构档次偏低。四是产业同构问题较为突出,分工协作难度较大。鲁南五市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和领域,同业竞争较为激烈。从鲁南各市确定的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看,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要实现山东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开发建设鲁南经济带。

1.2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关系山东全省持续发展。从地理位置上看,鲁南经济带地处泛太平洋经济圈与中日韩经济圈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该区域还处在我国重点发展的东部沿海轴线上以及“长三角”、“京津塘”、“环勃海”中间部位,是沿海资本产业向内地转移、南方发达地区资本产业加速北上的前沿地带。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发展,日照桥头堡的构筑,济宁—西安铁路干线和鲁南一横三纵交通公路网的形成,使之有条件成为区际间物流、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益区。从发展潜力上看,矿产资源丰富多样,鲁南经济带已发现矿产60多种,预测煤炭地质储量450亿吨,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为16亿吨和3000亿立方米,水泥用石灰石工业储量约660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水资源充沛,区内拥有南四湖、中运河、沂沐河、独流入海四大水系,总量占山东省的54%,人均水资源比山东省平均水平高66%。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总数超过2100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山东省低15%。从文化底蕴上看,儒家文化闻名世界,济宁的水泊梁山,临沂的文韬武略、蒙山沂水,枣庄的冠世榴园、微山湖红荷湿地,菏泽牡丹花都、日照滨海风光,以及南四湖、京杭运河等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所有这些,决定了鲁南经济带成为山东全省新世纪发展的潜力所在。

1.3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关系山东全省和谐发展。这一地区人口城市化率仅为37.5%,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人均占有耕地少,山东省人均耕地1.23亩,鲁南地区是1.08亩,比山东省人均少0.15亩,3000万人就少了450多万亩耕地。鲁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按每年一亿五千万吨的开采量,也就30年的利用,且目前已形成了大量采煤塌陷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纠纷和矛盾。特别是目前部分企业陷入了停产半停产状态,放假、待岗的群体逐步加大,一些企业职工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就业再就业压力也在逐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越来越难。如果这种差距和状况不从根本上扭转,必然会直接影响山东全省的社会和谐稳定。

2.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形势分析

目前,鲁南经济带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2.1严峻的经济形势。爆发于2007年夏季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还在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演进,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欧美及全球主要股市持续暴跌,全球国际收支越来越严重失衡。我国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虽然没有变,但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风险不容低估。这次经济波动,对鲁南经济带的影响已经显现并有加剧之势。在宏观上,受市场和经济景气指数的影响,企业投资冲动受到抑制;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放贷更加谨慎;鲁南地区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乏力导致经济起伏的风险在增大。在微观上,原材料涨价和用工成本提高,煤电油运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行,但外部需求在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现在沿海大中城市楼市下跌,已对鲁南经济带居民预期产生影响,出现持币观望现象,房地产资金链条绷紧,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可能走低。在对外经贸上,由于经济外向度低,短时间内国际出口市场萎缩对鲁南经济带尚不足以造成全局性的影响,但倒逼鲁南经济带产业升级的外部动力也明显不足,今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难度会更大。南方出口产品受阻,反过来会加剧对国内市场的争夺,一些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也会造成对鲁南经济带部分行业的冲击。

2.2激烈的竞争压力。在山东省内,东部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在按照规划强势推进;中部的济南城市经济圈建设很快就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北部以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为背景而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完成,其目标是尽快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山东省新的经济发展隆起带。从毗邻的江苏省看,江苏省编制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并已开始实施,特别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苏北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在财政转移支付、苏南产业转移、干部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对苏北的扶持力度,苏北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从鲁南综合实力较强的济宁市与苏北中心城市徐州市的情况看,形势更不容乐观。济宁的GDP高于徐州,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如徐州;济宁工业经济指标高于徐州,但工业增长后劲不如徐州;济宁一般预算收入高于徐州,但富裕程度不如徐州;济宁装备制造业增势大于徐州,但现有规模不如徐州;济宁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好于徐州,但城市规模不如徐州。从以上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鲁南经济带越来越受到一种强烈的挤压态势,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感。

2.3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面临三大战略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为鲁南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良好机遇。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了发展空间不足,土地、水、电、矿产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商务成本持续增高等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呈现加速转移的势头。这有利于鲁南经济带凭借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二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环境机遇。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和支持能源、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这些方面是鲁南具有独特优势和急需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三是国内经济板块日趋活跃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互动互补机遇。长三角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日新月异,西部和中原的发展热潮越来越引人注目,这为鲁南经济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搞好优势互补、实现互动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四是山东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鲁南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按照“对鲁南经济带支持力度总体不低于江苏对苏北支持水平”的总体要求,出台并实施了《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从10个方面、44个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以说,鲁南经济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了重点开发、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3.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基本路径

当前,正值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区域合作与竞争日益加深、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的重要阶段,也是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区域经济重新“站位”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南经济带首先要选准走好建设发展的路子。

3.1选准走好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在更好更快上下功夫。要把节能减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是否落实、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严把新上项目产业政策和方向,彻底抛弃“GDP中心论”。要把经济增长和投资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作为“快”的重要标准,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竞争能力。要更加突出注重城乡互动,彻底转变农村发展附属于城市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附属于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的传统思路,真正确立农村发展在鲁南经济带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更加突出注重全面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要更加突出注重关注民生,扎实推进区域内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进步,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2选准走好错位发展的路子。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发展合力的原则,根据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基础状况,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突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以日照、临沂为主体建立临港经济区,进一步突出日照港的龙头作用,规划建设鲁南临港产业区,实行产业集中布局、联合共同开发。突出发展临沂商贸物流业,积极培育“中国北方商贸名城”,把临沂建成功能齐全的物流基地和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以济宁、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积极发展以京杭运河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和以港口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沿运河经济,重点培育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以菏泽为主体依托京九和新乡到日照铁路大通道建立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加快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能源、化工、食品、纺织、林木、机械等六大产业,形成加工业产业集群。

3.3选准走好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毫不动摇地推进科技创新,以新的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促使经济系统从不断的技术创新中汲取持久的活力,使经济增长避免陷入要素投入枯竭的潜在危机。要毫不动摇地关注代际之间的公平,处理好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保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毫不动摇地降低生态环境成本,千方百计地避免出现经济高增长、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加剧破坏的状况。要毫不动摇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突出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

4.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工作重点

推进鲁南经济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化措施、加快推进。

4.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繁荣发展服务业和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机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行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技术创新带动和外向型经济带动战略,突出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①着力打造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形成布局合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②着力打造能源及煤化工基地,拉长延伸煤炭工业产业链,推进煤热电一体化经营,规范发展热电和综合利用电厂,将鲁南地区打造成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③着力打造精品钢铁基地,推进区内钢铁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规划建设大型临港精品钢铁基地。④着力打造优质建材基地,组建区域大型企业集团或联合体,促进建材产业适度集中,形成枣庄、临沂、济宁和日照四大建材中心。⑤着力打造机械制造业基地,以工程机械、加工机械、汽车发动机及零配件、变压器、造船等为重点,推进关键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行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⑥着力打造商贸物流基地,集中发展大物流、大批发、大商贸,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努力形成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

4.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集约化煤、油加工为龙头,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优势企业膨胀。坚持以培植品牌服装为主线,尽快提升棉纺、毛纺、染整、面料、服装、纤维等产品档次。坚持以大型骨干造纸企业为依托,大力扩张原料木浆的生产能力,带动发展制浆及纸制品业。坚持以医药骨干企业为引领,重点发展抗生素系列产品、中成药深加工、生物工程药,打造鲁南医药生产基地。坚持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和工程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植壮大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性龙头企业。坚持以电子基础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为主轴,加快发展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导高频软磁铁氧体材料及相关系列产品。坚持以生物单体材料及核糖核酸、生物饲料制剂、真菌免疫多糖等生物产品为品牌,推进高效抗菌素、胃动力新一代药物等生物工程项目进度。

4.3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按照“轴线集聚、极化带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区域内交通干线为轴线,重点培育区域中心城市,膨胀县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定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配套发展的城镇发展新体系,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高起点规划建设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5个区域中心城市,扩大城市规模,提高集聚扩散效应,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培育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县级中心城市,尽快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在接受大城市辐射和引领城镇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重点培植区位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搞好小城镇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4.4培植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搞好“五区、三线”建设,即“圣人、红色、花都、山水、阳光海岸”五大旅游区和“水浒、运河、湿地”三大旅游线。着力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更高层次上打好孔子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切实把孔子文化节办成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儒学文化研究,确立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的地位。打好运河文化品牌,支持古运河沿岸特色文化聚集带建设,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气息的“中国运河之都”品牌。加快中都佛苑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打造“千年佛都、儒贤圣地”旅游品牌。开展中华文明发源地研究。打好红色沂蒙、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品牌,发展红色旅游。打好莒文化、龙山文化品牌,大力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

5.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支撑保障

强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搞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区域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5.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要求,全面提高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为区域发展提供基本支撑条件。坚持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建设覆盖鲁南、苏北地区客货支线机场为目标,以完善路网结构、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路网等级和通达深度为抓手,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综合提升海运、空运、陆运、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能力,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立体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突出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枣庄段航道提升工程,实现内河交通的有机联结,延伸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形成“一干多支”的内河航运网络。加快淮河流域重点涝洼地治理步伐,实施世行贷款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项目,继续推进淮河流域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建设。深度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使重要水源地和主要水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现代网络技术,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口岸和公共信息应用系统,构筑鲁南各城市间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和信息资源共享。

5.2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重点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多元化办学格局,搞好骨干职业院校和区域性职业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依托济宁学院加强煤化工技术研究,支持鲁南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高起点建立科研机构,重点扶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依托菏泽学院加强石油化工技术研究,支持东明石化、玉皇化工、洪业化工等重点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加快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石油化工基地的逐步壮大提供支持。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鲁南农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养,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5.3搞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把南四湖及周边湿地、南水北调沿线两侧列为禁止开发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把日照、枣庄、沂蒙山区和鲁南各大水系河流两侧及周边区域,应列为限制开发区,实行保护性开发,坚决淘汰和限制发展有污水排放的项目。规划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矿区地面塌陷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强环境保护,严把规划和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重点抓好淮河流域、南水北调沿线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加快该地区点源治污、再提高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加快现有电厂脱硫改造步伐,限期脱硫达标,尽快试点和推广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农业“两减三保”,引导农业合理施肥、用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逐步实行秸秆禁烧;鼓励推广应用降解膜和农膜回收利用,有效控制农田白色污染。

6.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

加快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内部活力。同时,应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6.1建立健全促进鲁南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鲁南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鲁南经济带财政困难县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年增加省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支持鲁南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环保、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港口公用基础设施、跨地区的能源、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农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改善鲁南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支持枣庄、济宁争取作为国家资源转型的试点城市。

6.2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鲁南五市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市场壁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依存的区域性市场体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对接,做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要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坚持流域内环保标准统一、污染治理同步。要实现旅游开发一体化,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做好景点线路的对接延伸,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要实现信息资源一体化,推动区域信息网络统一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要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立足各自比较优势,明确分工,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突出、整体融合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6.3着力拓展投融资新渠道。积极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加快项目市场化运作。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部分领域,要加快BT、BOT、资产证券化融资、市政项目收益债券等项目融资方式的运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积极构筑引导、聚集民间资本进行产业投资的金融平台,从而更好地利用民间资本。认真落实支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区域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鲁南经济带发展的贷款规模。积极支持鲁南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

6.4突出加强与周边“板块”的融合互动。加强鲁南经济带与省内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联系和协作,搞好产业对接与融合互动,积极主动地承接省内两大经济板块的辐射带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格局。加强与苏豫皖等周边地区和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的产业协作与经济交流,搞好区域边界铁路、高速公路联接线及京杭运河主航道、沿海铁路通道建设,实现鲁南与苏豫皖中心城市的快速联接。特别是借助江苏振兴苏北的政策效应,加强与苏北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长三角地区企业继续北进,落户鲁南,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使鲁南经济带在更大范围成为相关产业的聚集中心,不断扩大发展腹地。

6.5进一步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活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以产权改革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搞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国际国内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入。打造区域招商平台,逐步实现区域联动招商。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促进区域物流、制造业、交通运输等产业集聚,再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坚持引进技术、智力、管理与引进资金、项目并重,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设备和相对短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鲁南对外劳务输出规模。

6.6抓紧构建促进鲁南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政府推进机制,加强对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协调指导。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接各市发展思路,确定城市之间重大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协调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及其他实际问题,明确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工作。建立经贸联系合作机制,通过组织鲁南经济带“高层论坛”、“经济合作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形式,探讨跨行政区经贸合作。鼓励建立区域性行业组织,指导本行业协作与配套发展,规范行业自律行为,推动跨地区交流与合作。

6.7进一步完善配套联动机制。鲁南各市、各部门要共同努力,确保把鲁南经济带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山东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进一步强化扶持鲁南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区域内水利、交通、环保、商贸、旅游等专项规划。明确规划实施步骤,划分实施阶段,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搞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完善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鲁南地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释

①《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解释:“一体”涵盖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经济圈,是山东经济的主体;“两翼”是指南线和北线,包括鲁南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海洋经济主要任务是建设海上山东。

参考文献

[1]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山东政务信息网,2008年2月10日

[2]加快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问题调研组.《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山东政务信息网,2008年9月15日

[3]济宁市委综合调研组.《鲁南经济带与济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济宁政务信息网,2007年8月16日

[4]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江苏政务信息网,2005年4月3日

[5]苏简亚.《“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发展与政府推动》,《鲁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年

[6]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辛守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年

[8]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7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面对日益增加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特征

准确全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特点,是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前提与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在发展经济学中,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增长相比,发展包括了更多的质的内容和结构系统等方面的要求。就现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说,其内涵是丰富而特定的。

1.具有突出的全球战略新定位的特征

自金融危机出现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严峻的局面是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包括了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重要性这个内涵。

2.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转型升级特征

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确更多地重视和服从增长速度,即使重视质量与结构等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并没有真正放在首要位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3.有明显的产业带动特征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世界工业化进入后工业时代推进的。面临的诸多条件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不仅在时间上缩短,而且必须在发展方式与路径上有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加快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在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取得实效。

4.具有更加突出的世界特征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不仅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也日益提高。在国际经济抢占新兴战略产业高地、加紧推进新一轮经济革命的时代,稍有懈怠,就可能再一次失去随世界潮流而发展的机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及其变化结合在一起的。

5.具有广泛的社会整体协同特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变革与社会组织变革要协同推进。一方面,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是提出了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城市发展趋势,在整体上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市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是要将区域协调问题纳入新的发展方式之中。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制定实施了扩内需促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经济持续平稳向好。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0%,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污染物排放规模也很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一半需要进口,铜、铁矿石、大豆等进口比例更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这种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看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尚未理顺,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产业层次比较低,增长方式不够合理,结构调整任务很艰巨。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分析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束缚、经济体制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历史发展阶段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着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国内经济总体企稳回升,经济向好趋势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也是事关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大局的一项重大任务。

1.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一是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越快越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二是从传统的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三是从既有的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长期以来,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产值的“三高”增长方式成了我们赖以发展的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这种路径依赖中突围出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我国确定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文化信息传播载体和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四是创新艺术生产机制,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五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3.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推动中心城市转型发展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建设特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辐射、市场流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优势功能,在增强中心城市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的同时,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物流、文化等中心,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抓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服务业体系。

4.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

5.加强组织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各级领导要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领导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立足我国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更高要求,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方福前.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2]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8,(01).

[3]张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20).

作者简介: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8

[关键词]又好又快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

一、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当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2007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议强调了六个必须,第一条就是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次序的变化,蕴涵了深刻的意义,它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也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自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说法,十多年来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自2005年以来,又快又好发展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热门话题。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六条重大原则中,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列在第一条。这条原则的具体要求是,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06年的经济工作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006年1月10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所谓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此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成为热门话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以快代好和快而不好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十多年又快又好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迅猛,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老百姓也从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中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有水皆污、逢雨必酸、企业偷排废水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如何让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有了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由重视速度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是反思中国多年又快又好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加快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投入、高消耗。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出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按国际可比的支出法核算,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最少的1980年为34。9%,最高的2003年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可见,我国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完成的。

(二)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用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0亿吨。我国污染也出现了新特点,由原来的工业污染发展为工业、生活污染,污染范围由点状污染发展为区域污染,污染区从大城市向小城市逐渐向农村转移,并出现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我国位居133位。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以上这些数字说明,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过度使用和掠夺性经营已经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增加了未来对环境治理需花费的巨大成本。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结构失衡。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还是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重大生产力布局,都存在不合理、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十分突出。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东西部地区差距还在继续拉大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四)难循环。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越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都成为废弃物。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我国每年生产上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高附加值的物质没有综合利用。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必然是低效率。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即使我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1/12和韩国的1/7。我国水泥企业的人均年产量不到500吨,世界先进水平一般在8000吨以上。我国重点煤矿原煤生产效率每人每天3。4吨,而美国44吨、德国11吨、俄罗斯9吨。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源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产出率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每吨标准煤的产出率,我国只有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率,世界平均水平是37美元、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而我国只有2美元。

此外,企业组织结构和专业化分工不合理,在一些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等等,也影响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组合,造成粗放经营。

上述问题表明,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将难以全面落实。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早在1995年在制订九五计划时,党中央就曾经明确提出,必须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从总体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有一定的空间,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再加之政府职能也一直未能完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把它作为十一五期间最突出的任务。经过十年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要求等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提出了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明确了具体要求,增加了新的内涵。因此,十一五时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取决于其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观。增长方式是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完善核算体系。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要加紧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继续按照十一32规划确定的结构调整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服务业。要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避免每个地区都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解决此问题,就要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但这并不是说削弱政府的经济职能,而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路径要改变,要适应今天经济发展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尽快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同时,政府的职能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环境和老百姓的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能。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9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继续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要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需要出发,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二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三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增长能力,发展实体经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更多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之上。四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要针对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使社会生产能力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相互促进。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去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10

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年月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安排部署全市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做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刚才,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市直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代表和区市、乡镇街道、经济薄弱村代表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推进农村税费、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增长;农业增加值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增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