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十篇

时间:2023-07-20 16:40:00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 国民经济 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结构性战略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曲折复苏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相对低迷的增长态势还将延续较长的时间。但应注意到,随着美国经济有所复苏、稳定程度加强,在外需不足中正表现出新的迹象。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的态势,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呈产业链形式向我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转移的新机遇。二是,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当前,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二)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整体性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正进入经济转型与平稳增长期。为平稳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有效协调,并且要采取措施熨平意外波动对经济结构调整大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特别是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到十的十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变革创新。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都给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各地创新和加快发展的热情,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技术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也要靠创新驱动,从实践看发展好的县市都特别注重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是发生在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变革。其目标是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实现资本再增值。实施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组织变革和技术革新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工业的现代化和竞争业的企业化。各县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性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家重点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企业与重点产业聚集,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促进工业突破和经济跨越赶超。

(二)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实现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想问题,做事情,都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企业规模化和要素聚集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方法。在资金供给、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等条件十分有限,应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以重点企业为抓手,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聚集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发达县市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发展和壮大企业家队伍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的活力,而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企业家。因此,发展和壮大企业家队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要确立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人力资源的理念,以更加崇敬的眼光看待企业家。要在全县弘扬和形成“创业光荣、办企业光荣、企业家光荣”的观念和氛围,创造最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保护好、培育好、发展好、壮大好企业家资源。第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和行家到各县(市区)授课,或组织企业家外出参加高端论坛、培训和大型展会等措施,让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第三,营造企业家传帮带氛围。要经常组织企业家聚会或者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加强与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在企业之间形成竞相学习的氛围,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和互帮互助。第四,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对于优秀企业家,不但要重视物质奖励,还要重视政治激励、事业激励与精神激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如,邹平组织企业家外出培训,送企业家子女去读MBA。龙口市公派企业家子女去海外学习,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补24万元等。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的协调共进。各县要做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科技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以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2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落后县区,越来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现就如何破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瓶颈”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一、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一方面,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目前我国的百强县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区域中,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另一方面,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都同样存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县乡财政困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县乡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突出:一是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县乡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欠发工资问题;二是县乡财政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的能力非常有限;三是县乡财政负债问题严重,基层财政风险不断累积。

(三)县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仍未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农业仍是主导的产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目前只有年龄大的和能力比较差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对务农的兴趣不大,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四)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够。一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二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要素供给支持不够。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迟缓,国家的要素供给支持不够,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的供给不足。三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不够。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农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在发展思路上受决策者的影响很大,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干预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不是去培植市场,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去创造所谓的“洼地效应”,这种发展自然不会稳定更不会持久。第二,发展县域经济切忌“大拼盘”。发展县域经济要围绕支柱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把孤悬的点状企业变成链条产业。第三,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对绝大多数县来说,他们的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脚踏实地,切忌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提过高的指标,盲目地实行赶超战略,盲目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县域经济具体思路及建议

(一)县域经济应当不倚不靠,自谋发展出路。县域经济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应当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县域地区要结合自己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抢占先机,引进更多的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其二,把劳动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县域经济。其三,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突出自身特色,做到劣中选优。

(二)财政应当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而“三农”又是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财政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着手,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支持。

(三)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

1.做大县域财政经济蛋糕。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为县域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更加规范、公平、开放的外部环境,在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基础上,逐步增强县域财政实力。一是加大县域技改贴息资金的投入,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倾斜,培育和涵养县域基础财源。二是实行省对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奖励政策、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政策和县(市)财源建设工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三是支持县域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3

1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3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4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指以人口稀疏分散并且比较均匀遍布空间、劳动强度大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对应特征的城镇经济的变化过程。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因此,一是要增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识。农村城镇化是消除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要加强县城及村镇规划工作,这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通过规划可以使城镇建设科学、布局合理、发展协调。规划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协调性、特色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必须增强规划实施力度。全面实施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建设不求规模,而要在“精”上下功夫。特别要加大对核心城镇(县城)以下一般集镇(中心集镇)及社区的建设,因为一般集镇在村镇网络体系中是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层次,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结合部。

5 坚持改革稳定服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政策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抓紧向上衔接做好扩权强县落实工作,实施行政机构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探索财政建设资金的资本化运作模式,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切实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各类用工岗位,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引导鼓励城乡居民转变观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民工就业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享受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完善城镇职工、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制度。

6 切实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领导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4

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尝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5

下面,我就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林业工作以及当前维稳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个问题:关于县域经济

刚才,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并从项目建设、园区发展、要素保障三个关键提出了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从把握好“扩”、“试”、“强”三个要点要求扎实做好个试点镇的试点工作,从落实责任、优化服务、健全机制三个方面硬化措施强调快速形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合力。我完全赞成,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再讲三点意见:

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我国的行政区划和治理结构中,县是一个很重要的层次,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我国县的建制,始于春秋时期,因秦代推行郡县制而得到巩固和发展。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即使历朝历代国家结构的其他单元建制经常变动、经常晃动,但县也一直稳定存在至今。总体上看,我国县的建制在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中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态势,大部分县域的行政区划和边界都相当稳定,县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县域作为实现崛起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阵地,发展县域经济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可以说,县域活则全市活,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稳则全市稳。因此,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是我们的必修之课、必破之题、必由之路,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

必须正确把握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原则和工作重点。从我市实际情况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是:突出开放、坚持放活、强化特色、改善民生。突出开放是发挥比较优势、彰显资源价值的重要前提。我们拥有最美妙的山水、最优质的生态、最灿烂的文化和最诗意的乡村,其价值是多元的、深厚的、外向的、持续看涨的,唯有开放,这些价值才能实现.、才能倍增。坚持放活是释放能量、推进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的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各项政策向全省61个县推开,各区县要用足用活;对已经赋予扩权强镇试点镇的管理权限,各试点镇要争取到位、各有关方面要落实到位。这次扩权强镇涉及类、四个方面的权限,都有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希望大家要努力争取;市直单位放权也要放到位,省里下放的市直单位不要做任何的截留,而且要服务好。强化特色是推进错位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特色就是个性、就是优势、就是生命力、也是竞争力。改善民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保民生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标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多享。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推进思想解放,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强化工业和旅游支撑,促进县域经济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大统筹力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县域要素集聚能力'''',善于用市场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来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紧缺、土地紧张、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提升县域融资能力,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用地,走出县域人才困局。

必须在城乡统筹上迈出更大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一,也是我们以上强调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握的六个工作重点之一。发展县域经济,城乡统筹要格外关注。但我们讲的城乡统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希望大家认识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路径、战略举措也要进一步突破。大家知道,历史上的黄山,前身是老徽州,其思维观念、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乃至社会治理结构均有别于其他地区。城乡统筹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过去凭借着母亲河——新安江,依托着我们的资源——林茶,而且他们十三、四岁就走出去,形成了称雄中国商界三百余年、执十大商帮之牛耳的徽商,然后引入了外面的理念、带回了赚取的财富,建设自己的家园,对当时的建筑、教育、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的中心城市不大,但我们的重点乡村不小,而且品位很高,我们的老祖宗在过去就已经在推进着城乡统筹,因此我们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不是特别明显;新时期的黄山,其产业结构发展取向、城乡布局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发展,还取决于我们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化大格局中的独特作用。我曾经说过,黄山发展的快慢不光取决了我们自身,而且周边大城市越发展,黄山的内在价值就越得到彰显;城市文明进步越快,传统厚重的徽州文化就越为人珍视;工业经济推进越迅速,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就越为珍贵。这就意味着我们讲城乡统筹,不仅要立足自身、着眼自身,更重要的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更有力的举措,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面上左右逢源、“长袖善舞”,与周边实现错位发展、差异互补,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城乡统筹。我们这个“城”不要仅仅看着是中心城区,我们现在搞旅游“三进”,像我们的坤沙村、太平渔村、翡翠新村等它们都连接着大上海、杭州、南京,连接着大城市的社区、机关、学校。所以,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把资源的价值实现到最高程度。具体来讲,就是坚持“三个联动”,坚持以发展规划共绘联动城乡、以旅游产业共兴联动城乡、以基础设施共建联动城乡。比如说以旅游产业共兴联动城乡,我们都有具体的抓手,现在我们提出来黄山、太平湖、新安江、歙县古城、齐云山、屯溪老街、西递、宏村、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东黄山等这些就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我们已经开会作了部署,关键是要制定好规划,加快推进。再就是“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新农村建设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这些都是具体抓手。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构筑“三大网络”,构筑城乡就业社保网络、城乡医疗卫生网络、城乡文化教育网络;强化“三大保障”,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保障。市里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了推进“四区建设”、构建“四大体系”的实施意见,这里面都有不同的论述,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各区县及有条件的乡镇在这些方面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共同把城乡统筹这篇大文章做好。

第二个问题:关于林业工作

今天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黄山实际,进一步研究谋划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使我市山区在绿起来的基础上尽快富起来、强起来。刚才,志民同志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非常具体、非常明确,我完全赞同;提出的12项工作重点,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几套班子领导和区县委书记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研究谋划的结果,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贯彻落实好了,全市林业改革发展就一定会有大进步。这里,我再强调三点:

必须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总理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这“四个地位”的精辟论述,赋予了林业新的更加突出的历史使命;回良玉副总理在讲话中也对林业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四大使命”进行了科学分析。上个月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金山书记、三运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具体到黄山来说,林业的地位更加特殊、作用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全市林地面积120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3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4%,分别居全省第一。全市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3.1%,林区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林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0.1%。更为重要的是,30年前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要治山”;“山区宝多的很,要搞经济林”;“要有些办法,禁止破坏山林”;“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广开门路,增加收入”;“你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今天,我们推进科学发展、加速黄山崛起,林业是重要基础;加快“四区建设”、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林业是强力支撑;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林业是重要途径。因此说,黄山要崛起,农民要富裕,林业是基础。林业兴则黄山兴,林农富则全市富。在黄山工作,不研究林业、不重视林业、不熟悉林业、不发展林业,就不懂得经济工作,就算不上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快林业发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就我市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去年我们已就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分两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实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强县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目前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目前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7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体制。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四是工作方式和用人制度创新。山区干部要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山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用人问题上的旧框框,大胆选拔重用敢干、能干、实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作为山区县,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而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生态兴区”四大战略,坚持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各项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就具体产业来说,则要着力解决工业不优、农业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改变工业不优的着力点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好县区级工业园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兴办龙头企业,实现工业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资源加工型行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重点抓好化工、矿产、医药、建筑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改变农业不强的着力点在于立足山区土壤、气候、资源等自然生态优势和毗邻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势特色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以核桃、板栗、肉牛、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瓜果;大力发展肉牛、三元杂交猪、布尔山羊、蛋鸡以及特种养殖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利用山地优势,以天麻、丹参、桔梗、丹皮、黄姜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改变第三产业不活的着力点在于抓好以县城及乡镇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经济,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发展仙鹅湖、静泉山等风景区,以及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三、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市场的启动,又能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农民进城安居从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对拉动山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山区县城经济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不宜处处开花,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和以国道、省道为轴线的小城镇,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品位,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枢和纽带。为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运作,在建设和管理中融人“经营”理念,树立城镇是有形资产,城镇建设是资产保值,城镇管理是资本增值的意识。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业主归口管理土地二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三级市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生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供水、供气、道路、房屋、桥梁及教育、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 筹资为手段,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8

“十五”、“十一五”10年间,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始终将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和支持扶贫开发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49亿元,为以前两个规划期总投入的41倍,位居全市前列。

高等级公路实现跨越。10年间新增高速公路60公里,改建国道二级公路29公里、三级公路35公里,本省西南门户“卡脖子”的交通环境彻底改善,打通了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大动脉。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畅通宁强”战略举措,快速推进交通建设。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督导和检查,积极深入施工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难题。201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实施灾后重建续建项目14个,其中新、改建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9.73公里、三级公路107.8公里、四级公路91.6公里、大桥2座、中桥4座。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61439万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路桥配套工程、宁阳三级公路、宁罗一级公路、108国道县城过境段、阳竹、何万、大托四级公路如期建成通车;阳燕、燕青三级公路加快推进,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和部分路面基层。

农村公路普惠民生。举全县之力,积极启动“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部省共建通村水泥路和通达工程项目,多举措掀起高潮,实行国家补助和地方配套共同建设通村公路的办法,共计完成投资3.3亿元,新建通村公路524公里,改建通村水泥路675公里,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有路必养、养必良好”的目标,率先实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健全机制、落实经费、夯实责任、稳定队伍,实现了县乡公路规范化养管、通村公路常态化养管;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实施灾后重建项目54个,已建成投入使用52个,在建项目两个,完成建设投入6.8亿元,农村公路等级普遍提升,通行环境显著改善,除了灾后重建交通项目外,先后完成投资1.7亿元,改造县乡公路209公里,使之通了水泥(沥青)路面,大庙、戚水、大禅、阳两等一大批事关产业、富民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助推了县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9

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陕南提出了突破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旬阳提出了率先突破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作为旬阳县域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能否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现工业突破发展,对于确保旬阳实施率先突破发展至关重要。

一、旬阳工业经济建设面临的形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旬阳与和谐旬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5%,产销率达到97%。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作出工业强县战略重要决策以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工业强县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县情,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根本所在。不论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旬阳自身发展的实践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举办,使工业强县是旬阳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工业发展载体不断丰富。工业“双五”(即:抓好50个年纳税过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即: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干部下派企业进行帮持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工业经济建设机制,找准了工业强县建设的“抓手”,丰富了发展工业的载体,增强了落实工业发展任务的合力,夯实了工业发展的措施。

(三)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烟草工业生态化以不断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实施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利用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和工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以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各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汉江蜀河电站、大岭电站先后动工建设,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了基础。矿产工业生态化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技改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基本实现了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开采秩序,整治采富弃贫、高质低用、禁止无序开采与掠夺式开采陆续展开。建材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以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恒源公司等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完成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今年11月初,由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与县委、县政府成功联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对旬阳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工业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机制。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制定了工业强县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工业“双五”工程抓落实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健全了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双五”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双五”工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严明了工业奖惩机制。县上制定了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级各部门工业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是工业“双五”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年度县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旬阳工业经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大部分工业企业处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阶段。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全县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与消费者见面的终端产品和名优品牌,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比较粗放。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水平还比较低,管理不严、不细,资源能源消耗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不断加以解决。

二、工业是旬阳“十一五”时期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时期是旬阳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

──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

──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

──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

──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

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把工业经济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业强县战略和年度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年度工业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月到天到人,确保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10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  现代化“基础工程”  发展理念  发展思路

在我国由 农业 社会向 工业 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题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我国现代化早日实现的“基础工程”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 行政 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包括县、市(县级)区经济。在实质上,我国当前的县域经济就是农业经济, 农村 经济,农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全国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东中西部各自而言,也都有各自的较发达地区的和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本文是指一种较为宽泛的所有“欠发达”的县域经济。从发展 经济学 来讲,“欠发达地区”是有确定含义的,这个含义就是“非工业化现代化”的地区,或者说就是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地区。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指占我国绝大多数的“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民经济。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它是属于那相对落后或绝对落后的一极。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质或 历史 使命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

    从现实来看,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 统计 ,在全国县域经济gdp占六成,工业产值占七成, 人口 在八成以上,国土和农业在九成以上。在湖南这个比重更大,gdp占76.3%,地方 财政 收入占58.5%国土占96.6%,人口占91%,并提供66.6%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 市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表现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未来发展看,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21世纪是中华 民族 实现现代化的世纪。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这种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人们已有多种现成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管哪种指标体系都离不开人均gdp,人均受 教育 程度,人均寿命,城市人口比重等几大项。而最终决定这几大项水平高低的正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状况,因为它们的“比重”在我国实在是太大了。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要十分重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也就是要十分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

质 文化 生活需要,是 社会 主义 经济 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

    1、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图表 2000年湖南省益阳市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表(据2001《益阳 统计 年鉴》整理绘制。)

项  目         赫山区 资阳区 沅江市 南 县   桃江县 安化县 综 合

一产业 28% 21% 36% 43% 37% 30% 32%

二产业 39% 45% 33% 31% 35% 39% 37%

三产业 33% 34% 31% 26% 28% 31% 31%

    首先,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一般还是一种“一二三”或各占30%左右的结构(见图表),还处在 工业 化的前期阶段,工业化是县域济的长期任务和现代化的基础。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工业是县域经济摆脱困境,获得发展甚或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其次,由于第一产业的比重仍30%左右,它就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县乡 财政 的主要来源,农民温饱的基本保障,并且 农业 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所以第一产业仍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再次,第三产业作为为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一方面它的落后会严重滞碍着整个经济的必展,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它还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它的比重将逐步超过一二产业;一方面它是农民增加收入,走出农民变为市民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造传统产业促成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人口 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不能轻视其发展的。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 发展战略 。

    2、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现实中,不管发展何种产业、何种产品,有效益,有积累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只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才可能是有效益能积累的,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比较优势”的确认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要分层次进行。首先是在县域以内,要从如何满足本地 市场 需求,如何打破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扬本地资源优势来考察;然后是把视野扩大到一个个的地区经济圈;再扩大到全国;最后扩大到全球来考察。由于大家都在寻找比较优势,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比较优势”就是一个动态的糸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就要不断地去 调查 研究,比较分析,最终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能不能找到、发掘、发扬光大自己的比较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3、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富裕县还是贫困县,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无非就是占县域gdp比重较大的那些产业。其特点或是面广量大,或是地位高影响大,把它们调大了,调强了,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各不相同的,但农业总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农业结构调整也要强调调大调强其主导产品,粮、畜、果、蔬、水产品等。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 通信 等由于当地及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长足的发展,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小一点,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 管理 等的制约,就应把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

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对 农业 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提供便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8、以 市场 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 经济 的基本要求。以市场来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市场上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生产什么,经济结构就往哪里调。市场是检测市场经济一切活动的标准,也是检测经济结构调整的标准。要研究市场,预测市场的真正走向,不能被市场的现象所迷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手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在于现存的经济结构体系已经老化,其“产品”已趋于饱和或“过剩”,调整就是要打破现成体系,淘汰过时的,开创新兴的,用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去扩大或开创新的市场需求与市场。这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所在。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产生,需要有新的“产品”概念,新的工艺、新的设备,也就需要新的 投资 、新的技术产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的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否则就容易产生失误。

(二) 工业 化城市化思路。

    2001年,中共湖南省委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02年,中共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工业化城市化亦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等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关涉到县域经济及

速 工业 化和工业现代化。第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有人视信息为继自然资源能源之后的第三国力,是有道理的。没有信息化我们可以按部就班地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有了信息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式”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应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信息化有利于我们迅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 市场 ,有利于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率、少湾路、低 成本 。并最终促进我国工业、 农业 、国防、 教育 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5、县域 经济 要以县城为中心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这里首先是一个正确对待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成绩巨大,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财政 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

。其具体好处有三,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打工”类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二是培养人才,“打工仔”学技术、学 管理 、学 市场 、学 社会 ;回乡“打工仔”已成为各地发展二三产业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这个意义上“打工”已成为农民的“留学。三是转移 农业 人口 ,首先是大量安排 农村 剩余劳动力,(2001年安排了7800万,占农村劳力16.3%);然后是其中的一部分将逐步转变为市民;与其它办法相比,“打工”应是转移农业人口的“主渠道”。其间接好处或长远好处是积累了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3、搞好服务,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针对目前劳动力输出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的情况,首先要建立机构,劳动部门现有的机构要完善充实与强化、担起责任,此外还应鼓励民间的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的组建与协作。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服务。其主要职责就是劳务输出,要建立供需信息网络、人员培训基地、劳务吸纳基地等,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三,规范收费。政府所设机构提供服务是其职责所在,是非营利性的,除了培训和某些证件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它费用。民办机构服务收费应制定明确的标准,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 审计 。

    4、制定政策 鼓励和支持转移农业人口。一是制定和落实新的户籍管理制度。湖南已提出用湖南公民替代原湖南城市户口与湖南农村户口的基本政策,真正落实还要有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各城市和城镇都应有相应的逐步给与外来“民工”以“市民待遇”的规定。首先在 投资 、就业、办厂经商、劳动工资、劳动保障、在购房置物、用水用电、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同时取消过来针对打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收费和管理;然后是在社会 公共 福利、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实施“市民待遇”。二是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农业人口转移的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严格依法办事,实行“自愿”与“市场”两原则。首先,对于转移人口的承包田,愿意继续承包和要求放弃承包的,放弃了承包,返乡后一定期间内又要求再承包的都应当尊重其自选择的权利,以利于毫无后顾之忧地转移。对于被放弃了承包权的土地,应以“市场”为主的方式再承包出去,而不一定再按人口平均分配,以利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规模经营。在这里,特别是当粮价低迷时会出现“抛荒地”,在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必大惊小怪,还可用此机会加快农村 经济 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的生态建设。至于“抛荒地”的税费负担应由村或乡或县统筹分摊与减免,这亦可视为农村人口的“转移 成本 ”吧。

(四)市场建设思路  

    县域经济 工业 化城市化在根本上是离不开商品化市场化的。商品化市场化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这里只涉及直接与生产相对应的市场建设问题。市场建设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欠发达地区县域市场发展缓慢有多种原因:①市场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县域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盲目生产、内部竞争、无序流通、销售不畅。再有,各种市场建设规模小,专业化不强,没有特色,没有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②农民购买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2001年,湖南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46元,同比增长4.7%,可支配收入2264.71元,同比增长4.9%;最低的镇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稳,延缓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90年代以来一直在0.55-0.58之间波动。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只是少数,多数农民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是影响农民即期消费最主要的原因。 ③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追求高附加值,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④信息服务薄弱。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县域生产、生活 指导 的信息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需求者手中。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⑤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农民的家用电器和各种农用 机械 及农用汽车近年来增加很多。但农村的供水、用电、道路建设和 电视 信息接转等基本问题,未能尽如人意;第三产业又难有作为。因此制约了很大部分商品的普及和在农村市场的开拓。⑥假冒伪劣商品多,影响购买积极性。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上,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现代经济是商品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市场是商品、知识、信息最综合体现的场所,抓住了市场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应对挑战,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争取主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加强市场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作好规划。要立足实际,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市场建设规划。市场必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经营规模大,辐射能力强。有规模才能有辐射力、有影响力、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到某个市场,则要因地制宜,尊重市场规律,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二是市场布局合理,经营特色突出。培育形成一批综合性、专业性以及产地型、集散型等不同类型的市场,努力打造名牌市场。三是市场 环境 好,商业信誉高。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倡导诚实守信的商业 道德 ,为商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四是流通效率高,交易成本低。能够为客商和各类商贸活动提供全流程、全方位、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2、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和规范批发市场。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当地产品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批发市场。加强对各类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规范,不断完善和提升批发市场交易功能和服务功能,促进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档次,规范批发市场的管理,努力把批发市场建设成为产品的集散中心、价格的形成中心、信息的中心、资金的结算中心,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建好、用好农村集贸市场。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集镇的市场设施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农村交易的需要,有些集镇没有按规划建设农村贸易市场。因此,在农村电网改造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广大县域依据市场规模形成梯度规模的网络体系,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在特色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市场,这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与条件。

    3、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县域延伸。对县域现有流通网络进行整合,完善其功能。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流通基层网络,引导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供销合作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分阶段、分层次对其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功能,把他们建设成为统一配货的便民店,进一步发挥其便民、利民的作用。积极探索 电子 商务 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农民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开辟销售渠道。

    4、用市场的观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让广大农民、市民、生产者、经营者深刻懂得市场规律,作为卖方市场,大家要知道自己生产什么产品更好,效益更高。作为买方市场,也要知道自己购进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生

产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

    5、积极培育 农村 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全员进入 市场 的自觉性及其组织化程度。这对促进当地 经济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6、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 环境 ,强化服务,依法治理,是市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县域市场建设要在这三方面下真功夫才会促进市场发展。要全面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下大力气整顿农村的农 药 市场和种子市场, 

    彻底清除假农药、假种子。规范农村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发展,加强对定点屠宰场的监督 管理 。大力发展“三绿工程”,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7、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应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金钱的彻底分离。切实推行费改税。同时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只有丰收,产品能够销售出去, 并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扩大消费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信息 指导 ,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减少自产自食,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五)国企乡企改革思路 

    县域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在经营规模、行业分布、运行机制、技术装备、市场环境等方面有许多共性。在国家“抓大放小”的大计中,它们都属于“放” 的范畴。阻碍它们发展的除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客观因素外,最根本的还是机制问题,“放”的问题。“放”并不是不管而是要大胆改革,让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在新的世纪,在加入wto后,改革再也不能拖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可拖的了。改革越早越主动。

    1、对已基本适应市场竟争,具有一定活力的企业,要舍得放手。放手让企业家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市场去规范企业的行为。切忌资金、政策、 税收 优惠,把正在走向市场的企业拉回政府怀中,再造计划经济旧体制。同时果断实行适合其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

    2、重点是对为数众多的不死不活的国企乡企要舍得改革与重组。有人说,“不死不活”是国企的常态,实际上是指这样的企业占了国企乡企的绝大多数或是太多了。要下狠心打破这种“常态”。办法有二,一是改革与改制,先实行两个置换,然后走民营化的道路。二是重组,要舍得让人兼并,可以“靓女先嫁”,可以让人持股50%以上。

    3、快刀斩乱麻,迅速处理。对已经停产或停产多年或将要停产且开工无望的企业,有整体重组可能的重组是最佳选择,无望重组的就分拆、民营、租赁、破产、拍卖、退二进三,快刀斩乱麻,迅速处理,使国有和集体资产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4、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水、电、汽、城市 交通 等国企,要引进竟争机制,防止和打破垄断,加强内部改革和管理,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努力提高经济与 社会 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5、实行国民待遇。政府及各部门要公平地对待国企乡企和其它所有企业,营造公平竟争的环境,这是国企乡企走向市场的条件,也是个体私营经济获得正常发展的条件,是政府对企业的最大支持。

(六) 中小企业发展思路 

    转制改革只是发挥企业活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为了使已经放开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还必须改善它们的经营环境和增强它们自身的机体。在这方面,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1、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纳入法治轨道。虽然十五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要“鼓励、引导”,但在欠发达县域一些人的观念中仍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不正确认识,从而导致许多地方仍然没有给予个体私营经济公正、公平的竞争地位,在 政治 上、政策上、管理服务上不一视同仁,存在某种程度的歧视。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十五大方针和 宪法 修正案有关条款的 教育 ,消除对放手发展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思想障碍的教育。此外,还应把十五大的方针和宪法的有关规定落实为具体的 法律 规范。首先,应对现 行政 策中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条款和规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修订。同时,要仿效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以便为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提供法律依据。这将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根据中央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已经建立了中小企业司,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此外各地还成立了一些 免费 的和收取少量费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但在欠发达县域有些面向中小企业的行政机构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改变自己企业的“上级主管机关”的形象,服务意识不强,工作内容也有待充实。根据对县域企业实际需求的 调查 ,结合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应当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下列服务:①搜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生产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材信息等,经过必要的加工后,通过各种 传播 工具提供给企业;②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战略、企业管理、市场 营销 、财会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辅导;③聘请专家和组织志愿服务人员,为中小企业进行“诊断”,帮助它们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④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进行牵线搭桥;⑤通过组织贸易洽淡会、交流展示会、学习考察团等形式,为中小企业创造开拓市场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3、疏通对中小企业的 融资 渠道,加强对它们的 金融 支持。虽然政府和 银行 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①县域各大银行转变观念,对各类企业以诚信为依据,一视同仁。同时县域企业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诚信为本,建立良好信誉。②融资方式多样化,主要靠信贷融资外,还要开通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③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④支持有条件的中小 金融机构 的发展,鼓励它们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借贷款业务。⑤鼓励各级政府协助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化经营的 投资 基金。⑥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高它们的工作水平。⑦试办民间的或民办公助的风险投资基金。为使风险企业进入成熟期后有上市的机会和给风险资本留出退出的通道,应当努力做好开放第二板块市场的准备。

    4、整顿市场秩序,端正政府行为。目前县域市场秩序混乱,“失信”现象严重,拖欠贷款和货款的行为普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与此同时,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诈骗舞弊、敲诈勒索乃至黑社会的有组织犯罪多有发生。这造成投资环境恶化,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许多企业在回答“当前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在哪些方面最需要政府的扶持”时,都提出了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活动的要求。县乡政府必须顺应民意,采取坚决措施,务求在近期取得明显的成绩。同时,着眼于市场交易规范的长远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经营和投资环境。为了建立市场秩序,政府机构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①取缔来自各级政府和权力部门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三乱”和形形色色的“吃、拿、卡、要”;②制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行为;③进行司法改革,严肃司法纪律,实现公正执法。

    5、 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自治组织。目前我国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从经贸委系统到 工商 行政管理局等都建立和联

系了一些附属于 行政 机构的行业组织。这种状况,是和 市场 经济 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应当精简合并,并转变为民间性、自治性质的组织。县域行业性中小企业自治性协会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调剂资金,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此外,也可以以这种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消除无序与恶性竞争。

    6、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对下岗职工自行创业给予扶助。鼓励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个人或合伙创办企业、通过再创业实现再就业,应当成为再就业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域经济可以考虑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企业适当减免某些课税,或提供一定的 税收 宽限期。实行凭下岗证明文件或单位辞职证明 申请 企业注册的办法,减化手续,降低收费(同时注销下岗人员身份)。欠发达县域还可降低修理业、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开业条件,其注册资金下限可以大幅度降低。对吸收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就业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安置费和 社会 保险 费补助。

    7、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目前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很多产业明确规定不允许非公有或非国有经济主体进入,这也不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如规定了36种国家计划商品的批发业务,如粮食、食油、甘草、洗衣粉、普通灯泡、铁锅等,和41种重要 工业 品生产资料的零售业务,如钢材、生铁、煤炭、木材、水泥、轮胎等,不准私营商业企业和个体 工商 户经营。航空和铁路 运输 、电讯、石油、卷烟、 金融 、保险、出版、汽车回收等许多行业也不准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现在看来,这些规定大多已经过时,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建议对类似的产业准入限制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适合放开的要坚决放开,暂不宜于一下子放开的,可以先进行试点, 总结 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放开。 

(七) 环境 建设思路 

    环境即经济建设环境,它构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有时它就是经济建设本身。经济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环境建设应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自然、 地理 、气候、植被等生态环境和 水利 、矿藏、物产等自然资源。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往往破坏自然环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相协调。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出发点,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指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状况,市政建设, 农村 水利设施,城乡道路 交通 , 电力 ,自来水, 通信 设施等。软环境在一般意义上,其核心是价值观与 文化 ,在我国当前的现实中,其核心是政府改革,是政府由过去的主导计划经济转到当前的审批收费的转型经济再到将来的规范和服务于市场经济,这个转化搞好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就会在根本上好了。欠发达县域环境建设十分落后,也十分重要。

    1、要治理和建设好自然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低,欠发县域的自然环境相对要好一点。但也要避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过去年代中破坏了的自然环境要有计划地建设和恢复过来。新的建设和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同时同步进行,再也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了。农村的水土保持、农 药 化肥的更新换代与科学使用,城镇的防洪工程、垃圾处理、空气质量保障是当前县域自然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应采取切实的措施。            

    2、要继续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九五”的努力、农村电网改造、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大改观,但任务仍然艰巨。乡村不通公路的虽然较少,但路况太差,通行能力弱,养护不到位,更经不起风雨的冲击;农村电网改造的任务还很重;电话普及率还很低;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老化,还有一些“造田工程”,“路渠工程”等当时的 “形象工程”需要改造与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入,并采取措施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同时发动农民兄弟出工出力,“三管齐下”一定会有效果的。

    3、要继续加强县城及县域其它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建设要有长远眼光,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实施。要尽可能地吸引外地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建设。要用市场的原则运作城镇建设。其它重点城镇建设的重点仍然是路、电、水、通信与环境保护,提高品位,以吸引农村和城市“居民”,其建设规模要有科学预测,不可盲目铺摊子,防止有城无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4、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软硬环境比较很难说谁更重要,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当交通、电力、通信等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时,硬环境建设无疑处在关键地位;在“瓶颈”被“九五”打破后,在世纪之初、在“入世”、“买方市场”、“西部大开发”下,软环境建设已处在关键地位。这还因为欠发达县域在资金、人才等经济要素的必定劣势下,硬环境建设亦只能必定劣势,而软环境建设却有可能取得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县域软环境建设的状况,将决定县域的机关作风;从而市场、信用、法制环境;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也就决定了县域内的资源整合率、利用率、凝聚力;决定了县域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县域软环境建设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向“执法就是罚款, 管理 就是收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机关顽症痼疾开刀,从治理和改善行政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着手,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显著改善。要切实搞好县乡机构改革,真正转变政府职能;要“一幢楼办公、一门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县;要与国际接轨,尽可能地减少审批与收费,最终实现城镇“费改税”;要打击各种违法乱纪、违法经营、黑恶势力;要依德治县,官员品质高尚、能力强有威信,老百姓精神文明。这样,不管其县域经济当前有多落后,基础有多差,位置有多偏,都会在新的世纪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现代化。附带说一句,目前许多地方把挂牌保护一部分重点企业视为环境建设的一重大举措,应当明白,这正是环境建设不到位的表现,是人为又造市场经济最忌讳的“不公平竞争”。是应尽早取消的软环境建设的任务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陈宗胜:《发展 经济学 ——从贫困走向富裕》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