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3:33:04

加快范文篇1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促进我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我市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造就一批真正以品牌带动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国发〔1996〕51号)、省政府《关于印发**省质量振兴计划的通知》(皖政〔1998〕22号)的有关要求,决定进一步加快实施全市品牌战略工作。

一、充分认识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我市品牌战略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22家企业的23个产品荣获**名牌产品称号。**毛峰茶、太平猴魁茶、**贡菊花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免检产品实现零的突破,优势农产品绿茶已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2006年我市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二)我市品牌战略形势严峻。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意识还不强。品牌数量相对较少、结构单一,品牌竞争力不高。品牌培育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综合性的培育措施,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品牌保护、检验检测等创建品牌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品牌激励措施不完善。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的工业、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也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型期,只停留在单纯的廉价要素中获取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将难以获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原则

(四)基本思路。以开展**市知名品牌和**市质量管理奖评价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品牌兴市”,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品牌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工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五)主要目标。努力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质量好、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培育和发展中国名牌产品3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4个以上,**名牌产品30个以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以上,**市知名品牌200个,使我市名牌产品的总数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名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六)发展原则。实施品牌战略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

(七)加强对品牌战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另行文),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品牌建设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地和有关单位也要及时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将品牌战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计划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作用,积极承担起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当地品牌战略推进工作的职责。

(八)制定全市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市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新机制、开放集成,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的思路,科学编制《**市实施品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分年度品牌培育发展计划,对全市品牌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和宏观管理。各地和有关单位要认真按照规划要求,分别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子规划。

(九)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黄字〔2006〕26号)和“工业20条”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和国际竞争力。继续抓好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质检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为品牌建设和块状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制造”向“**创造”跨越。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实施。启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车用仪表及电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和旅游业信息化等5项重大科技专项。

(十)夯实品牌战略的质量基础。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动农业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信息标准化、高新技术标准化等同步发展,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和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贡菊等具有地理标志产品特征的农产品的种植、贮运、加工、保鲜工艺标准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旅游、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服务质量地方标准。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力加强计量、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省级和市级质检中心,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检测中心建设步伐。

(十一)奠定品牌战略的产业基础。围绕各级各类园区工业发展目标,着力培育提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发挥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品牌集聚与辐射效应。围绕建设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茶业、竹木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茶叶、木竹制品、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旅游、金融、房地产、餐饮、教育、现代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争创服务品牌。

(十二)拓宽品牌培育发展的路径。一要“做大做强”。对我市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产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企业早出品牌、多出品牌。二要“外联内合”。加强同国内、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直接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鼓励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联合,“抱团”创品牌。三要“整合集聚”。发挥我市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产业园区的整合和提升,促进企业空间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建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创建区域产业品牌。四要“梯度开发”。使我市的品牌产品形成合理的梯度结构,做到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认真开展“**市知名品牌”评价活动,先行打造一批市级知名品牌,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培育,使之具备争创**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的条件和能力。

(十三)加大质量监督和品牌保护力度。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知名品牌的违法行为。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继续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加快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制度。开展质量守信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质量白皮书定期制度。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加快范文篇2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全会号召,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大胆实践,创新举措、敢于作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我市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主动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大局。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凝聚全省人民力量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也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认真按照省委提出的“主动融入、准确定位,整合优势、连片发展,产业支撑、构建平台,提升层次、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扎扎实实抓好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的发展定位,今年初又推出“五个对接、五个突破”的重要举措,基本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次全会研究讨论了关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三个文件,并从六个方面进一步突出了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努力争取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见诸行动,躬行实践,是加快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都要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真正做到“实”字当先,把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好、认真落实好、全面完成好,为实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加快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依托四大资源,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生态求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标要求:到2007年,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到2010年,建成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社会进步指标达到生态市指标。到2020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2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内外生态旅游的需求,培育和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的精品。大力推行旅游景区、景点可持续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绿色饭店”创建。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强化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严厉查处旅游开发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主要热点、热线旅游景区、景点在部分时段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减缓因游客过分集中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确保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通过努力,尽快把我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组织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发展无污染、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环保友好型产业,限制发展资源消耗较大,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禁止发展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加强现有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加快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中。集中治理工业污染,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

四、全面建设生态农业

立足我市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实施农产品优质工程和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做大做强茶叶、竹业、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等优势产业,重点加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建成若干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符合标准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五、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加大天然林、人工林保护和封山育林的力度,建好江河源头和重点地区的生态公益林,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重点开展徽杭、合铜黄等高速公路和重要旅游通道的生态线建设,建成高标准生态景观带。加强森林防火,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尤其要做好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建设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二期工程为重点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月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资源功能区划管理,大力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合理配置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建设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三大干流及主要支流源头的水源涵养地。积极探索新安江流域生态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用生态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整体推进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和道路绿地建设,加强滨江园林景观带建设和湿地保护,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市、区县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河道非法采沙。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面积,在中心城区、区县城建成区及主要景区内禁用1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治理餐饮油烟污染。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及道路运输的扬尘污染防治,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实施机动车禁鸣,加强噪声污染管理,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村民居建设。加快“改水、改厕、改圈”步伐,建设农村沼气能源工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加强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综合整治“脏、乱、差”,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营造各具特色的乡村山水田园景观。

八、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

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多种媒体宣传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继承和发扬徽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倡导节约资源、合理适度的消费习惯。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建立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企业生态文化;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把生态环境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培育社区公众生态文化;同时,利用党校加强干部生态知识培训,增强干部生态环境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建生态**的良好氛围。

九、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市场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市作为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的优势,以项目和基地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生态建设资金的支持。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废物收集和处置费用。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加快范文篇4

一、抢抓机遇,着力大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在百姓,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众内心涌动的创业意识和激情。近年来,**镇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点燃民众创业激情,力求在创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推进创业。

1、创业群体日益壮大。自2003年以来,每年新增私营企业数均在40户左右,特别是今年1-7月份,新发展私营企业46户,同比增长100%。目前,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327户,私营企业474户,注册资本达3.72亿元。创业的群体主要呈现五种类型:一是“自发型”。我镇享有“猕猴桃之乡”的美誉,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加之近几年政府的大力推动,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种植农户近200户,是省内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同样,我镇**村的“刘家碾子笆斗”也曾经享誉大江南北,目前从业人员近600人,而且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外销。二是“还巢型”。近年来,我镇吸引了20多名在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回乡投资兴业,累计投入8亿元,形成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其中,**先后投资3亿多元,分别在市区和我镇兴办两家汽配生产企业,而且**地区最大的民办**医院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等回乡创业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形成了民资引民资、民资带外资、民资促内资的生动局面。三是“闯荡型”。我镇在外从事浴业、建筑安装的劳动力有近1.1万人,其中很多人在外经过多年的闯荡,成为个人资产达百万元、千万元的大老板。特别是从事浴业人员达8000多人,年收入达1亿多元。四是“转化型”。近几年,镇、村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制,我镇机械、化工类的原有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成为了自我发展的创业带头人。目前,我镇印染、纺织机械制造是省内科技民营企业,而且从事锌系列产品的企业有大小30多家,从业人员1260人,年产值达6.2亿元。五是“新生型”。我镇原先的农具厂过去都是为**集团生产塑料模具的,如今都纷纷从事了塑料产品制作,大小老板近20个,年产值达4000亿元。而且,近几年,我镇从事绗缝工艺的企业日益增多,从业人员960人,年加工被服600万条,均出口外销。

2、创业领域日趋宽广。私营工业已成为我镇创业的主要途径,行业不仅涉及汽配、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而且逐步在精密铸造、医药制剂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取得新进展。**有限公司即将投入生产的三氯蔗糖,属东南大学新研发的专利产品。目前市场前景广阔,国外很多医药生产大企业都想投资合作。在三产服务业上,我镇过去许多从事浴业人员成了许多浴室、休闲中心的老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我镇是农业大镇,耕地面积达8.8万亩。近年来,我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并从中走出来一批创业典型,有“猕猴桃大王”**,养龟能手**,养鹿行家**,养鹅状元**,种粮大户**,并带动着身边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3、创业层次日见提升。我镇创业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老板由小到大。工业列统企业35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5家,亿元以上企业1家。今年1-7月份,新增注册资本1.08亿元,同比增长320%。二是投入由少到多。民资投入呈现倍增势头,去年我镇民资投入2.8亿元,超出前两年之和。今年1-7月份,民资投入3.08亿元,同比增长43%。投入的项目也逐步壮大。今年以来,已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5000万元项目2个,分别完成年计划的90.9%、100%。三是水平由低到高。逐步向科技化、集团化、外向化方向发展。目前,全镇从事汽配生产的企业达10家,产品达20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近20亿元的产值规模,生产的汽车缓速器、汽车“黑匣子”都是省高新技术产品。而且日资、港资、台资逐年增加,去年我镇吸引外资达464万美元。目前,全镇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个,有4家私营企业正在申办自营出口权,月底可办成2家。农业方面,**鹅成为“**省无公害畜禽产地”,猕猴桃取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金宝来”大米是“**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不断形成。比如**村的柳编,**村的钣金、**村的浴业、**村的猕猴桃、**村的布轮、**村的翻沙铸造、**村的化工等。

4、创业贡献日渐凸现。创业带动了就业,据不完成统计,全镇民营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28万人。创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近两年来,两镇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均在8%以上,原**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76元,被表彰为“**市农民增收先进乡镇”。创业带动了地方财税的增长。**公司去年纳税就达2000万元,由于民营企业的纳税支撑,原**镇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呈现翻番势头。同时,创业者也热心参加捐资助学、修桥筑路、扶贫助困等公益事业,**每年都捐款100万元为家乡打路,我镇境内去年基本上实现了“灰色路面村村通”,这里面凝聚了众多老板的贡献。

二、注重特色,着力大推进

全民创业的关键,是个“全”字。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让全民都动起来,让创业的激情形成爆发之势,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经济能人带动一批。我镇过去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有头脑、敢闯荡的经济能人都纷纷外出创业。近几年,在家乡亲情、友情的感召下,完成资本积累后又都回乡创业,并吸引带动了一大批劳力走上了创业路。**回乡创业开办了2家公司,吸纳了本镇大部分的钣金工,目前人数达到3000人,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而且很多人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全镇从事汽配生产的企业达10家,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葡萄串”效应。

2、双带典型推动一批。我镇是中心镇,历史上有“**”的赞誉,水陆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市场繁荣,居民谋生容易,尽管昔日的风光已不再现,但追求安逸享乐,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的陋习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我镇结合双带村支部、双带党员干部建设,鼓励干部带头创业,带领民富。我镇**村是远近闻名的“锌品”村,全村从事锌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有21个,规模企业6个,年产值近2亿元,是华东地区锌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该村累计上缴国家税金达3000多万元,并带动1200多人走上了致富路。**村支部书记**,在自己成功试种猕猴桃并获得丰厚回报后,带动本村党员干部种上了猕猴桃,并推动了近200农户种上了“摇钱树”。目前,农户种植面积近1000亩,亩平收益6000元左右。

3、专业协会驱动一批。我镇有“浴业之乡”之称,目前从业人员达8300人。过去,从业人员都是以“老乡带老乡”形式,很难掌握就业动态,而且传授技艺也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为此,我镇积极成立了全市首家浴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开通了专门的网站,建立了上海、浙江、大连、广州、新疆五大联络中心,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用工信息。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市商贸局联合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颁发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体能”到“技能”的转变,每年浴业可挣回1亿多元。

4、特色产业拉动一批。过去,我镇在外打工创业的大部分是青壮劳力,留守在家的大多是“3860”群体,很难创业。针对这一现状,我镇发挥传统产业的特色,积极拉动全民创业。我镇的绗缝、塑料制作,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家庭妇女,农忙种田、农闲绗缝;而传统的布轮、柳器编织,则大部分是农村年龄较长者的就业主渠道。目前,人数已达到4000人,而且工艺简单,收入稳定,并且在这行业里培育了一批企业产值规模达百万元的“巾帼英雄”,成为我镇全民创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落实措施,着力大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尽管我镇全民创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民营经济成为最大、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但与苏南、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我们将落实关键举措,力求使创业成为**全社会的最强音。

1、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挥别贫穷、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中“恋土恋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富图安”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推动全民创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民众摒弃依赖政府、守土恋家等各种不思创业、不敢创大业的落后意识,倡导乐于吃苦、敢于冒险、勤于创业、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近期,我镇借助前不久全市民营经济现场会在我镇召开为推动,召开全镇性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树立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标兵,全力营造创业氛围,从而加快农民向居民和商人转变、打工者向老板转化、个私业主向企业家转型、干部由官场向市场转移,形成千军万马共建小康的滚滚热潮。

加快范文篇5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公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三、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通过发展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业是今后我国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着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其他服务业更多吸纳就业,充分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

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四、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

在实现普遍服务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依托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城市要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达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依托工业化进程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提高服务业质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增长带动。中西部地区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使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各地区要按照国家规划、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工业布局,引导交通、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集聚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培育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国家和区域服务业中心。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和集疏运的衔接配套,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枢纽城市强化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选择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依托产业集聚规模大、装备水平高、科研实力强的地区,加快培育建成功能互补、支撑作用大的研发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建设一批工业设计、研发服务中心,不断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新增长极。

立足于用好现有服务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发挥组合优势,深化分工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防止不切实际攀比,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五、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六、着力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各项承诺,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正确处理好服务业开放与培育壮大国内产业的关系,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法律法规,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加强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强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和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建立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国际运输,继续大力发展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七、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按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将服务业国有资本集中在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推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各地区凡是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服务业领域,应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

八、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的服务企业,实行财税优惠。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一般性服务行业在注册资本、工商登记等方面降低门槛,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国家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逐步扩大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安排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九、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抓紧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等行业服务标准。对新兴服务行业,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

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护自主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合理合法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落实职工年休假制度,倡导职工利用休假进行健康有益的服务消费。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城乡居民对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采取灵活多样的信用消费方式,规范发展租赁服务,拓宽消费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宽进入城镇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增加有效需求。

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国务院成立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既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各项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在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方面的责权范围,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水平,同时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范文篇6

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争取时间。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2004年。在新的一年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谋求新发展,渴望新气象。“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就是要争取时间发展,抢抓时间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因此,正确认识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对于我们的望江,对于我们的事业,对于我们的同志,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先贤们都无比看重时间,他们把时间视为速度,看成力量,比作金钱,等同生命。邓小平同志规划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其实就是列出了一个时间表;安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追赶式前进,跨越式发展”战略,其实就是与时间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赛跑;我们望江发展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时间上的差距。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地球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强化时间就是发展,发展才有前途,前途决定命运的意识。

加快发展自己,就不能浪费时间。

虽然时间无比宝贵,节省时间等于延长生命,但浪费时间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里,在我们的领导机关里,却比比皆是。其中送往迎来,文山会海,形式主义尤为突出。本属上级领导正常的检查工作,也要远迎远送,层层陪同,不如此,不能显示恭敬;文件是可以发短文的发长文,可以不发文的也发文,不如此,不能显示重视;会议是可以开小会的开大会,可以开短会的开长会,可以合并开的分开开,不如此,不能显示地位;弄虚作假,工作“作秀”,搞“政绩工程”,也不乏其人其事。这种种现象,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形式主义一类。形式主义确实害死人。领导者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形式主义所淹没,且弄得身心疲惫,一年忙下来,回首干了什么事,数不出个一二三。望江要改变落后,缩小差距,就必须把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让大家有充裕的时间去谋发展,下基层,办实事,解决具体问题。我们一些同志对浪费物资、浪费金钱的现象深恶痛绝,批评有加;但对浪费时间这个无价资源的现象却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和隐藏的黑洞。我们必须坚持前者而改变后者。我们都应当记住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形式主义是既浪费别人的时间,又浪费自己的时间。

加快发展自己,就不能耽误时间。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也是我们避免耽误时间,加快发展自己的基本条件。

没有团结就没有稳定,没有团结稳定就一切无从谈起。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县如此,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也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经济成份、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出现了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利弊相伴的问题,遇到许多十分棘手、难以处理的矛盾。特别是当前存在的失业人员过多、农民负担过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机关衙门作风严重、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绝,使群众的利益和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保持团结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协组织应当高举大团结的旗帜,在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发挥独特作用。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人都懂得:团结稳定是加快发展自己的保证,是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耽误在无事生非中,耽误在无谓争论中,耽误在无原则内耗中,耽误在推诿扯皮中。

没有民主,就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创造条件,取得广大群众的自觉支持和主动参与。民主监督就是这种自觉支持和主动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回顾过去,大到我们国家,小到我们望江县,或由于思想封闭、丧失机遇;或由于主观臆断、盲目决策;或由于独断专行、胡乱指挥;所造成的时间损失和经济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这种不正常情况的形成和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乏力。我们应当深切总结过去,着眼未来。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保障民权,关注民生,推进民主。出台重大政策、制定重要方案、上马重点工程都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大的失误,避免走大的弯路,避免耽误更多的时间。政协委员要运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权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团结、维护稳定,发扬民主、加强监督,争取时间、加快发展。这是人民政协应尽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担负起这个责任。

加快发展自己,就不能消磨时间。

时间具有三种表现形态,即:长度、宽度和密度。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无论你是什么人,凡夫俗子也好,王侯将相也罢,都拥有同样的时间长度。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时间的宽度却大不一样,同样是一天,有的人只有几个小时的有效时间,而有的有却有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的有效时间。时间还是有密度的,就是利用时间的质量。同样的时间,有的人能干得成很多事情,而有的人时间利用率却很低。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间的长度,抢占时间的宽度,运用时间的密度,就算没有虚度年华,蹉跎岁月。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为每一个人创造了施展抱负,显露才华的广阔舞台。当前,大多数同志,包括我们的政协委员都在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他们挑灯夜战,闻鸡起舞;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他们争分夺秒,艰苦倍尝。正是由于十分珍惜和有效运用时间,才使得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学业和事业有成,工作和政绩出色。但与此同进,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许多不珍惜时间的现象。有不少同志,包括我们的一些干部,把大量时间消磨在吃吃喝喝,推杯换盏中;消磨在歌厅、舞厅、游戏厅内;消磨在麻将牌、扑克牌里;消磨在塘边、河边、湖边、库边。凡此种种,实在令人忧虑和痛心。我们不反对并支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反对并支持公务和商务活动中的联谊交友,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度。无度,事物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据史书记载,明朝亡于清,除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麻将。今天的麻将当年叫“马吊”,清兵入关了,朝廷岌岌可危,明末的王公大臣还在沉迷玩“马吊”,不理政务、军务。这个历史告诉我们:玩物丧志,玩物误人误己、误事误国。在当今社会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富有知识和财富的人,是最缺少时间的人;最富有时间的人,又是缺少知识和财富的人。这是为什么?其间道理不言自明。

加快范文篇7

建区十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十万人民,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区小立大志,永远争一流”的气魄,坚持目标求高、思路求宽、速度求快、措施求实,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放眼今日徽州大地,到处生机勃发,活力四射,充满希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运行质量稳步提高,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气氛浓厚,干劲十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作风、新机制逐渐形成,徽州区开始以“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几年,是徽州区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百姓增收、工业增值、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城镇增人,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工业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综合开发“五大突破”,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农业产业化、三产规模化“五化”进程,坚定实施“三年新突破、五年大跨越”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2001年基础上翻一番,“再造一个新徽州”;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实现“总量进位次,均量争第一”,率先实现“三最”目标。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做大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行业。培育一批扩张型企业。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东工业园、城北绿色工业园、城西经济园三大园区用地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00户,园区经济占全区工业经济的份额达80%以上。五年后,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以上。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实施“东进、西伸、北扩”城区发展战略,力争五年后城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高起点搞好规划建设,弘扬徽派建筑风格,突出“绿、亮、美、洁”,力争在城市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信息、房地产开发、专业市场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城乡联动,加快小城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社区建设,快速聚集人气,力争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加快推进民营化进程。突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把民营经济作为全区的主体经济紧抓不放,做到观念上放开,政策上扶持,舆论上引导,环境上优化。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本换资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支柱行业和新兴行业。在融资担保、人才引进、信息资询、法律服务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推动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力争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达95%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特色化、效益化、产业化为目标,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构筑龙头带动、区域联动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865”工程,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带动茶叶、蔬菜、竹木、蜂蜜等主导产品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搞好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中介组织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加快范文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领域表现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个方面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我们就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加快范文篇9

为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做强做大生物产业,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跨越,根据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有关要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生物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物产业以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以来,生物产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作为生物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显现。全省生物产业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由20****年的1487亿元增加到20****年的2793亿元,年均增长13.4%;实现增加值由911亿元增加到1682亿元,年均增长13%。生物产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物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全球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正成为当今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七大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强调要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认定了包括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内的12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全省生物产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既是****优势和特色所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特色发展道路的关键。各级人民政府要清醒认识我省生物产业开发领域不宽、产业规模不大、管理体制不顺以及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采取超常措施,尽快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状况,努力开创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心,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6大工程,做强做大烟草、绿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林业、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胶和丝麻、花卉园艺等8大产业,努力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的跨越。

(四)目标任务。到2010年,初步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培育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8家;生物产业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

到2015年,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和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6500亿元,生物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撑。

到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以及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五)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选准突破口,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战略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努力在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强化加工业对生物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工业化程度,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统筹规划、集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在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相关产业向优势地区汇集,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逐步走上专业化集聚发展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把环境影响评估作为生物产业开发的硬性约束,加强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控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全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六)烟草产业。继续推进原料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烟叶风格特色,加快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构建适应卷烟大企业、大品牌要求的原料保障体系。实施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生态型、安全型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产业总体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

(七)绿色食品产业。瞄准国内外绿色食品市场,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优质茶叶、果蔬、蔗糖、马铃薯、食用菌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到2010年力争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200亿元。茶叶产业,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进程,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促进优质资产的重组,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果蔬产业,加快开发高品质鲜食精致果品和精细蔬菜、反季蔬菜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到2010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蔗糖产业,调整结构,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糖分,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综合产值120亿元。马铃薯产业,努力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把****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出口和种薯供应基地,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食用菌产业,重点扶持一批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羊肚菌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积极发展松茸保护技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开发先进的保鲜和加工技术,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八)现代医药产业。积极开展重要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与繁育利用研究,加强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和天然药物人工种植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植物药、中药和民族药品种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重点推进****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大黄藤系列、血竭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等系列植物药产品开发。积极开发三七、天麻等特色药材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九)特色林产业。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化资源培育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纸产业和特色经济林,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稳步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业,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特色经济林产业,推广特色品种,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集约经营,加快发展以核桃、竹子、花椒、果梅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及深加工,到2010年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5500万亩以上,山区农民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1亩以上。林纸产业,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竹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到2010年造纸能力力争达到100万吨左右,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十)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引导发展甘蔗、薯类、膏桐等非粮能源作物,搞好橡胶籽、茶籽等林木果实综合利用。认真研究解决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燃料乙醇添加试验研究,发展燃料乙醇深加工。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天然香料和天然色素加工、以松节油和松香为重点的林产品深加工、以印楝和除虫菊为代表的生物农药加工,把****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化工生产基地,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90亿元。

(十一)畜牧产业。要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畜产品市场供应。大力推广畜牧兽医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发展健康养殖,推进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科学养殖转变;强化动物防疫,构建动物防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突出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发展壮大家禽业和奶业,加快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把****建成中国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实现畜牧业综合产值800亿元。

(十二)天然橡胶及丝麻产业。天然橡胶产业,进一步优化橡胶种植的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促进橡胶种植向适宜区、次适宜区发展。改善胶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对胶农的技术培训,大力改造低产低质胶园。实施“科技兴胶”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着力推进行业整合重组、适度规模扩张和橡胶制品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把****建成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面向东南亚的天然橡胶交易中心和加工中心,到2010年实现综合产值80亿元。丝麻产业,加大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麻品种的力度,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发展深加工,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十三)花卉园艺产业。加快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花卉新品种。大力发展玫瑰等优质温带鲜切花和兰花、茶花等地方特色花卉,推进以干花、食用花卉、花卉保健品为主的花卉深加工。进一步改善物流条件,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把****打造成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40亿元。

四、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四)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水利、电力、道路等设施建设,改善生物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促进原料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新建1000万亩核桃、1000万亩竹子、1000万亩经济作物、1000万头草食畜和生猪出栏、100万亩茶叶、100万亩橡胶、100万亩药材基地。

(十五)培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牵动作用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制定生物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对生物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

(十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周边及全省的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昆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采取一个产业一个基地为核心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设模式,引导生物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促进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蔗糖、茶叶、橡胶、畜牧、果蔬、马铃薯、花卉、咖啡、药材以及特色经济林等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规模产业集群和知名“区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十七)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为主体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鼓励生物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十八)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生物资源产品主产地、集散地、省际边界地区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形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新型网络营销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搞好省生物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乡村”工程的互联互通,使现有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覆盖省、州、县、乡四级及生物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十九)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生物企业,省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由企业所在州、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鼓励生物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管理和实施工作,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力争到2010年,在生物产业领域培育10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30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

(二十)强化生物科技创新。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生物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或重点实验室,组织联合攻关,重点攻克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抓好省内和国内重大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调动生物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等形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一)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积极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战略投资者,壮大生物产业龙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区位、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生物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二十二)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开展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我省生物资源情况。抢救性收集宝贵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促进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促进造林与生态修复。积极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二十三)加大生物产业投入。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增加到5000万元,以后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逐年扩大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招商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根据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用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支持力度。省财政厅要抓紧商烟草、医药等企业,采取财政和企业分别筹募一点的办法,尽快建立“****省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以此为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和生物资源保护。农林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省院省校合作、科技项目计划、科技推广计划、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相关专项资金,都要从不同的环节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共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设立或增加专项资金,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力度。可以县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相关资金,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生物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十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简易办法,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准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动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不征收消费税。企业从事花卉、茶叶、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种植项目和水产养殖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其他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采取小额贷款、统贷、转贷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建立和完善生物产业发展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二十六)完善产业法规保障体系。健全鼓励生物技术创新和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地方法规,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保护和中介服务。建立执行生物产业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努力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五、加强对生物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生物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省人民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更名为“****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归属省政府办公厅,为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和省政府综合协调服务生物产业发展的工作机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的方针政策,协调全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组织研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统筹协调省级生物资源开发各产业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年度计划,做好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考核管理工作;指导全省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和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等工作,搞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和市场信息、产业统计等服务。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生物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生物产业综合协调服务工作机构,理顺工作关系,强化机构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范文篇10

为加快我县电网建设步伐,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通知》(**府发〔**〕21号)文件精神,现就加快我县电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对加快电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县电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电能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但也要认识到,全县的电网建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网架结构亟待改善。全县220千伏电源点不足,110千伏变电站分布不均,9座35千伏变电站还未行成环网,大足工业园区供电能力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城区10千伏线路还未真正意义上实现“手拉手”供电,全县还有部分行政村尚未实施农网改造。电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经济要发展,电力建设须先行。各级各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电网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工作主动性,密切配合、协调高效,努力为电网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二、电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大足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为宗旨,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地进行电网建设,为推进全县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电力能源保障。

建设目标:加强骨干电网和输配电工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大足县境内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360MVA;新增110千伏变电站两座,容量分别为730MVA;新增35千伏变电容量236MVA。架设220千伏线路56公里、110千伏线路42公里,架设35千伏线路10公里,改造35千伏线路16公里。进一步完善中、低压配电网络建设改造,逐步提高区域内电网的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和保障能力。

三、完善电网建设的规划管理

高度重视电网规划工作,抓紧组织编制电网长远发展规划和电网设施布局规划。电网建设规划要与大足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同步实施。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已纳入各级规划的变电设施建设用地和输电线路走廊予以严格保护。现有的各种规划中未考虑电网建设用地的,应根据电网规划布局及时对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动态调整,为电网建设用地提供条件。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业主在商品房规划和设计时必须完善电力配套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在审查时邀请供电企业一同审查,切实保障居民用电。各街镇乡、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及重点场镇的电网规划,原则上以招标方式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电力规划设计部门,按照电力建设规范进行编制。

四、加大电网建设的扶持力度

(一)保障电网建设项目用地。国土部门要保障电网建设项目用地,变电站工程建设的用地指标要优先保证。电网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有关基础设施用地政策办理相关手续,用地指标按县重点工程纳入县年度用地计划。电网建设项目办理用地预审时,对变电站和塔基用地进行预审,对输电线路走廊和杆桩(含双杆)不需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相关手续。对目前尚未纳入总体规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特别是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项目),在取得意向性选址意见书、可研报告、批复、填报项目情况说明及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表,完成建设项目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价报告后,报国土部门完成用地预审。

(二)加快电网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电网项目建设的支持,优先为电网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手续。各街镇乡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所属区域内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负责。投资主管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原则上以打捆的方式进行项目核准或备案,按现行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办理。环保部门要加快电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工作,对110千伏及以下的项目及时出具审批文件,对110千伏以上的项目协助电网建设单位报重庆市环保局审批。电力部门在按照城乡规划实施电网建设项目的前提下,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要加快变电站站址、输电线路路径的审核,及时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对工期要求特别紧急的电网建设工程,在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和有相应资质监理单位监理的前提下,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电网建设单位协商并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后,可先行开工,再依法完善建设手续。

(三)落实电网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为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县政府决定将电网建设项目列入县重点建设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对于输电线路工程走廊和杆桩(含双杆)不需办理征地手续,只对其占地按有关政策作一次性经济补偿。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开闭所建设用地由县政府按成本价行政划拨;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及塔基用地按国家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政策办理相关手续,线路走廊按规划先建后补相关手续,若无规划,正式建设时按规划迁建,由县国土部门负责按最低标准测算,按征地成本价收费;对急需建设的电力工程,政府在城市建设附加费中给予一定补助。电力设施占用公用管沟及公共场所时,将其纳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范围内统筹协调安排。进行城镇建设和改造时,逐步完善公用线缆管沟并无偿移交供电企业使用。电网建设既要依法保障当地群众的合法利益,又要维护电网建设企业的正当权益,做到工作到位、经济补偿到位。电网建设工程征地拆迁的经济补偿和输电线路建设施工涉及的林木砍伐补偿、青苗补偿、水土保持补偿及防治、房屋拆迁、鱼塘占用、公路跨越等补偿标准严格按照现行相关政策标准执行。征地拆迁和电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及问题,由所在街镇乡具体负责,共同作好协调工作。

(四)加大电力设施的保护力度。电力设施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电力设施维护和保护任务较重。县管网保护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及时督办全县发生的重大电力设施盗窃和外力破坏事件,形成长效机制。企业发展局要加强对电力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私拉乱接、窃电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公安部门要切实保障和维护正常的施工建设秩序,要进一步加大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结伙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案件,围堵盗窃电力设施收脏、销脏渠道,集中整治影响电网建设和生产秩序的突出治安问题。

县建委、国土等部门对非法占用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或电线通道的行为,要责令限期改正;对限期不整改的,强制清除障碍。对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建筑、构筑物或者栽种植物、堆放物品,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要责令立即纠正或强制拆除、砍伐或者清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对危及电力设施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供电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治安保卫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增强巡查、处置、抢修、报告等工作措施;主动协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执法工作;加强电力设施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工作,特别要配合各街镇乡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增强预防外力破坏的效能;要进一步增强输电线路、设施的防范能力,确保各类变电站、供电机构及供电营业所等要害部位的安全运行,保障电力生产与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