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的发展十篇

时间:2023-07-13 17:32:23

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www.133229.coM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3

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意识,并且科技的进步极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带来了更长的闲暇时间,这使得休闲正在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人们闲暇选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村休闲旅游为视角,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进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经济;休闲需求与供给

休闲旅游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并且发展到目前为止,休闲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力的作用.而从国内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先进科技不断运用于各领域的生产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给人们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基础支持,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与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除农业生产之外的重要产业.休闲参与经济创造,并且其不仅带动消费,而且调节再分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对农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来看,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业经济正在与旅游经济实现一体化.首先,对市场机遇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推动力,并且我国当前城市职工的假日需求强劲,闲暇时间供给充足,这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此外,我国城市都市圈逐渐成熟,这也给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支持,因为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市民出游范围中80%集中在距离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15~50公里范围的出行游客占24%,15公里以内占37%,而且15公里以内的休闲出行多集中在周末.其次,从居民休闲出行范围的分布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这是因为超过80%的市民在出行时选择就近休闲,并且有超过50%的出现游客具有观光休闲目的性,而其中民俗、生态等休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休闲旅游形式.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多样性的乡村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此外还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都为我国发展乡民休闲旅游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地域广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具有气候层次性的农业分布模式,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的非同质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为乡村开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典型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光热资源等,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是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优势资源.此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同样体现了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休闲旅游资源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别.东部地区休闲旅游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历史资源、民耕文化资源、国家政策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交通支持.

2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1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的存在,虽然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了城乡“二元结构”,但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远远滞后与城市经济,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极大的制约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时的2.36,发展到1990年时的2.20,再到2000年的2.79,2012年的3.1,2013年的3.03,由此可见,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在进入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其次,城乡社会的“断裂现象”发展得到不断纠正的同时,“乡村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与多数城市居民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人对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反哺农村的行为.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本质来看,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交换,休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精神享受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综合来看,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进而使得他们没有进行乡村休闲产业开发的资金支持、动力与条件.并且城乡见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差异与文化差异,这也制约城市居民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与消费的因素.

2.2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投入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意识等因素导致用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与精力十分有限,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模式单一、投资模式单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等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也具有普遍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征,多为附近200公里以内的出行游客,一旦休闲旅游产品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将会在长期范围内影响客户群体休闲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最终使休闲旅游业陷入衰落.从目前的实际现在来看,由于投入力度不够,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产品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产业链过窄过短,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不够,为形成突出的核心企业等.

2.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宏观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与鼓励具备乡村休闲旅游优势资源的乡村开展休闲旅游产业,按照“有基础、有资源、有积极性”的原则建设休闲旅游的重点村镇,以试点模式引导其他乡村休闲业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规模,构建特色休闲产业链.对于具有资源优势与休闲产业的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善目前松散的状态,突出市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引入科学机制,深层次挖掘休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要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组建开发团队,创新观念,突出乡村生态与农家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2.4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单一模式、分散投资、分散经营的特征,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新型发展模式,比如“A+B+C”模式,即“吸引中心+利润中心+文化中心”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在传统休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开发衍生产业,构建新型优势产业体系,要体现特色差异,比如地区特色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活动产业、银色产业、自驾产业、休闲房地产业、温泉产业、乡村娱乐产业、农林渔业、疗养健身等产业体系.此外,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统筹,引导休闲需求,培育休闲市场,建立城乡休闲接轨体制,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突出城乡休闲差别与乡村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实践———以温州市为例

3.1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温州乡村休闲旅游的雏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乡村农民创办的农民特色餐馆,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房服务.随着城市居民乡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为集田园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娱乐、农业生产体验、乡村餐饮、乡村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休闲产业,为温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5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1亿元,其中农家乐占据37.65%的份额,乡村休闲性质旅游占据57.21%的份额.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上看,截止2014年,温州市具有7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26个乡村旅游特色点,参与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高达3700多户,由此可见,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市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从温州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温州市乡村旅游数据统计表》得知,温州市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寨依托型及其它类型,其中景区依托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温州市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具有极大的关系.此外,村寨依托型不断发展,其在温州市乡村旅游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温州市本身具备丰富的村寨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与温州市政府对村寨投入力度具有直接的关系.温州市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使得温州自古以来具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换做小杭州”的美誉.温州文化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泰顺廊桥文化、永嘉森林文化以及苍南古村落文化等,这些均能够体现温州市与众不同的休闲文化形式,具有休闲旅游也开发的特色优势.温州市在乡村自然环境方面同样具有优势资源,比如雁荡山风景、楠溪江水风景、田园风光(杨梅林、茶园、竹林、梯田等)以及渔村风貌.除此之外,乡村宗教及历史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比如大若岩陶公洞、包公殿、江心寺、周宅祠巷天主堂等,以及“永嘉四灵”、谢灵运、刘基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也给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了风采,比如泰顺的“百家宴”、泰顺提线木偶、拦街福、泽雅“造纸”、杨府爷、点柚灯、温州鼓词、永嘉昆曲、瓯剧、瑞安藤牌舞等.此外,温州乡村民俗中不可忽略的还有特色饮食文化,比如“吃重五棕”、“菖蒲酒”、“草头汤”、“送节宴”等.这些具有典型的温州乡村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在温州乡村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其魅力.

3.2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了温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全年接待游客数据,还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数据,近些年来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且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明显高出温州市地方经济年增长率,这说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给地方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实现了温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势头较猛.乡村休闲旅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综合开发等.再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提高了就业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还使得温州地区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形式与建筑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投入,保护了民族文化,并提高了利用水平.最后,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尤其是交通设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休闲、旅游与农业融合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延伸的表现,体现了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还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均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势头,丰富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这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6.

〔2〕李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3〕焦豫.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三农”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

〔4〕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12.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物流城乡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现代流通方式,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郭承龙,2015)。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渗透到农村产业链全过程中,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王红梅,2016);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杮栋,2017);具体而言,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姚庆荣,2016)。农业农村部数据称: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农村网店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时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物流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欠缺,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多数研究者看到了其积极意义,较少研究者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活动,农村电商在农产品领域、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器、农资购销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农村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农村商务活动的一种经济贸易方式,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实现农产品跨越国界、省界的大范围、及时的商务联系(刘可,2008)。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成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兴产业,改变了农产品的传统生产和销售方式(吴杭媛、周昭雄,2015)。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短,但成果显著,1998-2005年棉花、粮食两个品种先后在网上进行交易,开启了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先河;2005-2012年生鲜农产品开始在网上进行交易;2012-2013年是生鲜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热点时期;而在2013-2014年,B2C、C2C、C2B、O2O等各类交易模式竞相推出,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成熟期。从交易总量分析,2013年开始农村网络零售额占全网交易量的比重不断提升,2014年为6%,且当年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为1800亿元。随后年份中,2015年达到3530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8945亿元,而2017年则是突破万亿元大关,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占全网交易量的比重达到17.4%,农村电商的飞速发展为带动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如下:第一,农村电商多样化特点突出,形成完整产业链图谱。农村电商所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是其重要特征,农村电商的发展依赖于其自身所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链做支撑,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业已形成的产业链生态将会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形成了包括综合平台电商、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网络品牌商、信息服务电商以及支撑链在内的产业链图谱,构成了全新的农村电商生态。第二,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有大幅度提升,但质量有待提高。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受限于经济、地理、人才、资金等因素的束缚,运输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较为明显。虽然国家多年来一直重视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建设效率和质量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堪忧,所用建材偷工减料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而且,全国约有50%以上的农村公路处于突击性、季节性养护甚至失养状态,且存在公路毁损但修护不及时的情形,公路养护周期长,导致各项运输效率下降。此外,农村地区专业运输工具缺乏,包括冷藏、保鲜等在内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技术缺乏,使得农产品对外运输的损失增加。交通运输条件改观的滞后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和扩大化发展,限制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发。第三,进入农村电商市场的主体外来多、内部少。当前,进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主体多以外来为主,而农村地区本土电商平台较少,甚至主要以京东、淘宝、苏宁等大型电商企业为主导。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在于,由于农村自身不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能力和基础,因此需要外来力量加以引导,外部进入主体能够形成推动力量,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容易形成几家寡头垄断的情形,虽然前期通过多种措施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补偿性保护,促进“农产品进城、网货下乡”,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但一旦形成垄断机制,可能存在逐步侵蚀农民利益的情形,对此需要引起格外关注。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本土企业的崛起更有利于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市场更为了解,加强城乡经济交流的效率更高。第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增多。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支持农村电商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2015年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鉴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继续发挥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通过宏观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电商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

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可围绕资源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对农村市场的调整、优化与转变,即对产业格局形成调整,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升级,同时对农民的经营理念进行转变,而这些是发展农村经济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镇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地区一直处在发展的边缘地带,“三农”问题凸显且一直未有较大改观。如何寻找突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关键,由于电子商务具备突破时空限制的能力,对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影响明显,因此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其实首要问题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根本的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是缩小差距的关键。一方面,电子商务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进行了重新配置,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意识,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乃至农村生产的粮食都大量向城镇地区倾斜,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相对于快速崛起的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实际上是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巨大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这种不利影响。电商业务的发展最核心的突破点在于能够重新分配经济增长要素,促使资金、人才和技术开始大量向农村地区涌入,以充分开发农村市场。形成这种分配作用的机制就在于电商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地为要素寻找价值区间,并进行快速交易,同时辅之以信息、技术等互相交流而增强这种要素重新配置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城乡不同市场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基础,城乡一体化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农村电子商务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产品的对外流通和消费品的网络下乡,二者的协同发展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完整内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消费品向农村地区流通,以满足农村地区的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扩大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范围。农产品借助电子商务业务实现从农村生产地向城镇消费市场流通,将劳动投入转换为价值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外流通与产品下乡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根本特点和本质内容,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则带来的是一种循环递进的反作用力,能够持续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农村市场总量不断增加,农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来自城镇地区的商品产生大量消费需求,同时广大居民对农村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几何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居民对健康消费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显得十分必要,且更为紧迫。但是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既构成了对农村市场开发的束缚,也对农产品的对外输出构成负面影响。从微观角度看,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消费能力弱,想要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在短时期内是不可实现的。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节约、储蓄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思维习惯,对增加消费甚至是过度消费存在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虽然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大件消费逐渐增多,但也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关于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核心的原因,即农民收入低、收入渠道狭窄是阻碍农民消费的关键,农民可支配收入远远不及城镇居民,而承担医疗、红白喜事、养老、教育等主要支出后,已经不具备继续消费的能力。综上,农村电商发展因农民消费能力的弱小而受到限制。关于农村经济对外交流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促进优质农产品对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电商平台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提供了渠道和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农村电商所需的人才短缺、现有的物流体系不足以支撑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农产品标准化落后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朱品文,2016);物流运输条件差限制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电子商务安全指数较低,使得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层次低(杨坚争、周涛、李庆子,2011),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受经济发展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将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为特点的“三期”叠加使得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期。以往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下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大量累积泡沫,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明显,过多资金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使得居民不敢过多消费,消费的内生动力作用无法持续发挥,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这种不利影响也逐步对农村消费能力提升构成阻碍,会降低农村地区消费需求,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既有突出的成绩,也存在十分明显的问题,既要客观认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积极环境。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5

1.1促进了客运事业发展,提高了行政村通车率

截止目前九台市新修乡村水泥路3187km。至2010年底全市310个行政村,除四面环水的上河湾镇套子里村外全部实现村村通。随着村村通水泥路的竣工,九台市公路客运新增和更新了客运车辆,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屯通客车率达到了99.8%,乡村公路的全面建设为九台市城乡客运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保障,至2010年,九台市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发育较为完善,功能较为齐全,主体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旅客的乘车需要。

1.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九台市农业资源丰富,多种经济作物分布在各乡镇,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公路修通后,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货损多、成本高、价格低等问题。九台市卡伦镇多年来形成了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种植业产业结构,过去由于路况差,运输比较困难,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大化严重受阻,同时,一些已成熟的绿色蔬菜也经常会因为不能及时运出来而烂在田地里。2003年起“,村村通”筑路工程在九台市全面展开,卡伦镇火迅行动,率先实现了村镇相连的“村村通水泥路”,几年间镇党委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其中和气村、镇郊村、东风村发展较快,种植蔬菜有豆角、香菜、黄瓜、油菜等,远销吉林、沈阳等城市,同时任家村快菜已打入韩国市场。蔬菜业收入4~5万元/公顷,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8728元,蔬菜产业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7%。交通发展了,投资进来了。九台市卡伦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后,该镇的招商引资情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仅在今年上半年,卡伦镇就招来17个新项目,投资总额达3亿多元。是去年招商项目的两倍还多,项目的增加,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

1.3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

整洁通畅的乡村公路大大拉近了城乡的时空距离,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在潜移默化中,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与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乡村公路,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切入点,带动了九台市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2存在问题

2.1尽管九台市委市政府在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有限财力的情况下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乡村公路资金,仍旧是困扰和制约乡村公路建设的关键所在。

2.2乡村公路管理养护,由于里程长,范围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进行管理。目前,乡村公路在路政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对路产路权缺乏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对超限车辆的治理,没有有效的措施。

2.3乡村公路上的老旧油路改建。老旧油路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一些油路由于弃养多年,行车十分不便,这些老旧油路多是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外县相连接的主要乡道,里程长,涉及的行政村少,单靠地方财力无法进行改建。

3对策及建议

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是全面打造乡村公路网络的关键。要下大力气实施通村、通屯工程。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市交通建设领导小组要重点发挥好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强化宣传学习,营造乡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作用,市财政每年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兑现“以奖代补”的资金,提高村民修路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好目标管理的作用,将乡村公路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重点督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每月有进度、每季度有进展。

3.1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乡村公路建设资金

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三力并举”(即用足公共财力、聚集民力、广借外力)和“七个一点”(即向省市要一点、本级财政补一点、对口单位帮扶一点、乡(镇)政府筹一点、村民自己集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一点,一年修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一是争取国家、省、市公路建设各种补助、上级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捐款等直接投资,重点是编制好项目,加大同省市联系,积极争取资金以及项目的支持,同时通过资源开发等协助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大以工代赈,减免各种税费等间接投入力度,将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三是进一步发动群众,重点发挥好村民委员会、农村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一事一议”筹资力度,促进乡村公路建设。四是由市级领导牵头分片包干,市级各部门分别联系乡(镇),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联帮扶”,帮助解决各乡(镇)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困难等问题。

3.2严格乡村公路建设管理

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和公路质量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如果资金管理不规范,公路质量不过关,将极大挫伤农民集资修建公路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管理,有效保护群众投资修路的积极性。一是依托国、省、县主干道,按照干支合理原则,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提升乡村公路路网等级。二是根据《乡村公路建设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处罚措施》等,认真进行贯彻实施,确保乡村公路规范、健康发展。三是针对公路建设工程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等具体实际,加强培训和指导。四是认真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依法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监督管理。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明确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好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现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对策。

 

1.现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定位不准

 

绝大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的口号都是,春赏花、夏纳凉、秋观景、冬玩雪。没有一个核心品牌。个别干部群众对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简单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发展农家乐。

 

1.2发展无序

 

目前,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强劲,使多数乡镇都蠢蠢欲动,但,什么是乡村旅游,怎样发展乡村旅游,由于缺乏全面认识和统筹规划,大家八仙过海各自为政,导致发展呈现盲目混乱状态。

 

1.3档次太低

 

当前,乡村旅游在服务层面档次较低,缺乏一套市场认可的标准。表现为住宿环境简单,农家菜品单一,乡土气息缺失,休闲条件落后,文化生活单调,配套服务欠缺。乡村旅游只有让城市人既能分享田园的清新,感受人际的友善,参与农事的耕作,又不降低他们在城市里所拥有的整洁、舒适、安全、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1.4管理缺位

 

游客大量进来后,供水、买菜、买肉、医疗、治安、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便露出来。同时,个别群众不顾长远利益,搞一锤子买卖,敲诈顾客现象时有发生。

 

2.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的对策

 

2.1创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游客“想”来。

 

2.1.1描绘发展蓝图

 

在乡村旅游资源二度开发过程中,要做到大手笔规划、大动作实施,大力度推进。一方面规划要从让游客想来和让游客想停留进行规划;一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和配套的专项规划;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2.1.2体现乡土气息

 

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以慢为基调,渗透到乡村的山水、人文、建筑。打造公园式景观,引导游客回归自然。

 

2.1.3包装旅游产品

 

树立“用经营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观念建设农村”的观念,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深度对林、渔、畜、禽、蛋、奶、蔬、果等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打造成精品,让游客返程途中有纪念品带走。

 

2.1.4整治城乡环境

 

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坚决刹住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恶劣风气,坚决打击乱停乱放、非法运营行为,突出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一批环境整洁、生态文明的样板村、模范村。

 

2.2创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游客“敢”来。

 

2.2.1善于教化民风

 

教化民风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当好人,个个做好事,民厚道、官厚德的良好风尚。

 

2.2.2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旅游度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标准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全程化,游客在旅游度假期间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游得开心、玩得顺心,达到当地群众满意、游客满意的双重效果。

 

2.2.3规范市场秩序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方面要做好旅游市场的规范,一旦有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来焚林而猎,再美的旅游景点也只会让游客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要做好媒体的应对。

 

2.3创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游客“常”来。

 

2.3.1培育诚信文化

 

百事诚为先,发展旅游、壮大旅游首先要培育诚信文化,打造信誉品牌。从商业伦理文化来讲,发展旅游就要致富,要有效益,但是经营中间要生财有道,不能欺诈,要诚信。培养、推广一批社会公认度高的诚信典型,开辟“乡村隆旅游诚信网”,宣传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3.2挖掘乡土文化

 

随着时间的演进、历史的推移,很多“文化宝贝”已经杳无踪影,甚或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自然风景受季节、气候等的影响较大,文化资源则不受其影响,也就不会出现“旅游淡季”。

 

2.3.3人才引领文化

 

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要培养旅游行管、经管、策划、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导游人才和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各种高端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借助外力求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当地群众多多学习旅游业相关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外语,提高其知识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与时展同步,培育一批旅游业“土人才”、“土导游”,让更多的人在当地找到就业的“位子”。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8

[关键词]二元结构;农村经济;现状;思路

[作者简介]任诚(1956―),男,山东高密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9)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明显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差距拉大。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乡人力资源的顺畅流动。要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②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

一、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认识

一般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的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随着城市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城市的产生过程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城乡分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由城乡生产力发展差异而形成的,并随着这种差异的扩大而日益突出。城乡二元化经济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异、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差异等方面。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末能建立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迄今为止,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城乡经济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成为我国经济和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已有相当水平的工业化,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4%,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就社会结构而言,仍然是以农民为主的社会。这种结构性失衡也集中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上。

1996-200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来看,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4元,也就相当于城市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差距会更大。如果从当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差距对比来看,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由1978年的2.9:1缩小到2.12:1,但是此后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到2002年扩大为3.29:1。“农民收入长期低于GDP增幅,低于市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真实差距超过1:6,且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水平。农村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有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③

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一直占重要的地位,到2002年食品消费仍然占到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近一半。如果单独考察农村居民生活支出中食品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下降的幅度还是很大的。“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2年的46.2%,下降了21.5%。但是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的比重下降更快一些,从1979年到2002年下降了52.5%,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37.7%。”⑤

由此可见,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明显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差距拉大。要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

1、发展现代食物产业。针对当前优质食物比重较低,粮食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应广辟食物来源,拓宽增值渠道,增加收入途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一是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发加工领域,积极开发野生资源;二是走深加工的路子。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产品方便化、系列化、多样化,实现农产品加工的最大增值;三是向综合利用方面发展。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残次品、废品,综合利用农业再生资源,建立资源回收加工业,实现生物资源无废弃利用。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国以来,我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与农村种养业的发展相脱离。食品工业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仅有传统作坊式的规模小、条件差、产品种类单一、产品质量低、手工操作多的加工业,很难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此,一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的比重,以发展大众化食品加工为重点,适当发展中高档食品和粗杂粮食品,挖掘小康和富裕生活的食品市场潜力,优化居民膳食结构;二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水平,应用生物技术、挤压技术、过滤、微波、辐射、远红外技术及各种节能技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综合利用食品原料,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以农村产地生产为主,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应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城乡合作,提高农村产后经济效益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3、发展农村高新技术产业。2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世纪。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最有活力、最有经济竞争力的庞大领域之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的资源依附型向现代智能依附型转变。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应利用生物技术开辟出新的生物资源,拓宽食物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竞争活力和产后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密切相关。我国农业产后交通运输、销售、饮食服务业远达不到小康生活的要求,制约了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今后应优先考虑发展为农业服务的七大行业:一是商业。二是饮食服务业。三是交通运输业。四是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五是农村劳动服务业。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其中“乡村人口7.96亿,乡村劳动力4.06亿,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我国现有耕地只需1.5亿左右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已吸纳1.3亿,农村劳动力剩余部分大约在2亿左右。”⑥如此庞大的劳动人群沉淀在农村,不仅是对劳动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因此要积极兴办农村劳动服务组织,培育劳动力市场,有组织的引导农民进城、出国开发各类劳务服务;六是农村旅游业。发挥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民风、民居旅游项目;七是农村房地产开发业。以乡镇企业的建筑、建材行业为依托,组建农村住宅开发公司,开辟农村房地产市场,加速乡村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已不仅仅受资源制约,同时也受到市场制约。加之入世后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和消费理念的冲击,迫使全国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多方位、深层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能否快速、有效、成功地实现结构调整,提升在全球农业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以告别长期农产品短缺为标志,我国传统农业区普遍出现产品区域性和结构性过剩、销售不畅和农业增收趋缓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的要求十分迫切,而且伴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依赖资源的日益稀缺而迅猛膨胀,己有粮食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单位耕地面积的增长性投入,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投资报酬率呈持续锐减势态。加入WTO后,面对世界市场价格和优特农产品的冲击与挑战,国内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明显受生产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生产资料价格偏高、活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的限制而趋高不下,许多传统的优势产品在价格上己完全丧失竞争力。形成全国范围内重整产业结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品质优良的三高一优特色农业的局面,并通过域间贸易参与和扩展,实现资源价值的交换与转换,间接地完成农业所固有的传统功能,进而维护农业“剩余”的长期稳定增长。能否快速有效地完成结构调整和资源转换,无疑是未来农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三)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改革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条件。一是市场条件。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培育农民自己的或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中介组织;同时加强对市场通讯、交通、邮电、金融、信息等方面配套建设,使之成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统一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个角落的大市场。二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必须改革现有的条块分割、产加销脱节的管理体制,打破区域界限、所有制界限、行业界限,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农工商由原来的对立走向合作,走向联合。三是资金条件。政府应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尤其是鼓励产前、产后企业直接和农户(场)签订信贷合同,以贷款补贴和付货款等方式把资本投向农业。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公司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以保护一体化组织的收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产。

(四)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使原来传统的单纯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农业产业化越发展,农业与市场的联系越紧密,对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就越高。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由三方面组成。一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把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这必须由政府出面,把国家在乡镇的农用工业、农业生产资料、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科站、供销社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产业化服务机构。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网络,开展好各项服务。特别要注意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和企业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户、企业驾驶市场的能力。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政府作为对弱质产业农业的稳定发展的支持,是政府行为,不能搞有偿服务。二是企业化经营服务。从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来看,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应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因为,我国政府财力有限,不能也不可能提供一切服务,也不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只能占较少的比例。企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从事农产品的运销加工等。企业化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企业行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其经营服务行为。三是农协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农协组织,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自身利益,共同对抗商业垄断组织的不正当竞争,是非盈利性组织,政府应在法律、政策乃至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壮大各级农协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区域化生产

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实行家庭经营最有效率,这也是我国农业的一项基本制度。虽然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将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但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仍然改变不了我国农户的小规模经营的现实。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规模经营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农业的实践来看,农业的规模经营可以通过聚集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建立具有本地特点的若干个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战略,制订全国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搞好统一布局,以指导农业产业化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对规划内的项目,应在财政、信贷、投资、税收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进对农业的管理方式

农业产业化的初衷是要延长农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供销以及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因而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还涉及政策、立法、计划、农业、财政、金融、工商、税收、供销等部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订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在研究、制订、实施国家农业政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后形成的新的农业经营组织格局,使有关农业的市场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相结合。

(七)努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要求技术进步贯穿于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土地改良、栽培、农产品加工、储备、运销等各个环节,没有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科技进步这个关键,围绕农业产业化,加快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要继续放宽搞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特别要注意稳定农村科技队伍,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兴农事业。同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还要注意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

(八)实现农村向城市化的转移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低主要是剪刀差问题。经过“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20多年的调控,农产品价格总的来讲是稳住了,且稳中有升。而工业品价格不断下降,同一农产品比同一工业品的比价,或总体农产品价格与总体工业品价格的比价,都呈农升工降的趋势。但是,这种反剪刀差的出现,并没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而造成人均收入的下降。这种趋势无论是政府的价格保护和市场调节所形成的反剪刀差,以及农业投资回报增高都难以缓解。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大量的农民移到城镇去,变农村户口为城镇户口,也就是城镇化,留在农村的人口少了很多,农民收入才会大幅度提高。

农村城市化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变革农村生产关系。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制对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最后10年,这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的、小规模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已经显露了。过量劳动力密集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无法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加之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如计入农业劳动成本,收入实为负数。另一方面,农村这种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劳动生产率极低。要想农村富,只有进一步解放农民,消除城乡壁垒,让农民彻底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2001年,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7.66%,落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⑦到2003年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是40.53%,比2001年增长了7.6%,非农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例,如果按照13亿人口来计算,这40.53%就意味着目前我们的城市人口大概是5.26亿,我们农村人口是7.74亿。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巳经从“离土不离乡”的初级模式进到“离土又离乡”的成熟模式。大批隐形失业农民转移出来,务工经商或搞服务行业,承担城市劳动者不愿意干的活计,对城市生产和生活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证明,城市的基本建设、公共设施、生产和生活多方面需要农村劳动力。关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近几年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综合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张给农民自由,让农民自己选择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去谋生、去发展。这并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9

关键词:石林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石林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50年代,从最初的起步初建阶段,到旅游产业经济建设阶段,到成为石林县的支柱产业,给石林县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为一个有着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的旅游大县,如何将发展乡村旅游做为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抓手来利用,值得每一个旅游工作者深思,笔者仅结合石林旅游转型升级目标和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谈一谈对当前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石林旅游转型升级思路的形成

石林彝族自治县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全县人口23.7万人,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88.9%,彝族人口占33.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农业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3元。石林以农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虽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与全国整体的发展水平、速度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石林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撒尼人文资源,走出一条为政府高度重视,百姓支持的旅游业发展路子。

石林旅游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是外事接待型,石林旅游经济微乎其微;第二阶段是1978至1992年,石林景区年均接待游客73万人次,年均旅游直接收入328万元,石林旅游在县域经济中已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2000年,石林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年均旅游直接收入4842万元。2000年,旅游直接收入达8540万元,年均增长119%,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旅游对财政的贡献占35%,旅游业成为石林县的支柱产业。

但随着石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石林旅游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发展步伐缓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转型升级无疑就摆在了我们面前。2001年,石林县委、政府提出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实现石林旅游“二次创业”,实现石林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做大做强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决定。2005年,在石林县委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以实现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2008年,石林县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旅游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做强品牌、提升功能,整合资源、做大规模,转型升级、延伸产业,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等四项工作,完成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至此,石林旅游转型升级成为石林旅游“二次创业”目标实现的战略布署之一。

二.石林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优势

随着石林品牌化战略的实现,石林旅游特色化、多元化和产业化也向纵深逐步得到发展。乡村旅游做为石林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也引起了石林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对石林县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经过认真分析,认为石林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的东南部,距离省会城市昆明78公里。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从而成为红河、文山、曲靖三地州市18县进入昆明的门户。截止目前全县七镇一乡通达公路均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88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均通达了不同程度等级的公路,形成了县、乡、村与国家公路干线相联贯的全县公路交通网络。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石林县气候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5度,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年降雨量800-850MM,全年无霜期252天。石林县具有光热资源和气候优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丰富,草山草坡分布广,植被品种复杂繁多,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果园、菜地、林地、梯田、瀑布等农业生产资源,具备了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观光农业和乡村特色美食已经有很好的基础,部分农产品已经成为在区域上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例如,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全国烤烟基地县;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油菜、水果等,其中甜柿、红梨、葡萄种植面积分别达15059亩、4000亩、6277亩;特色蔬菜(洋蓟、大蒜、西兰花、菜用豌豆、丹波黑大豆、彩色甜椒、蜜本南瓜、浅水藕等)31200亩,人参果10000亩,雪莲果10000亩。

石林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巴江、南盘江、普拉河、大可河四条主要河流,有月湖、长湖、圆湖等83个天然湖泊,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环境。

石林生活着彝、苗、壮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被誉为“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挑花》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应

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3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云南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六项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广阔,景点众多,在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景区:(大小)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仙女湖风景区。由此,可以为石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宣传效应和大量潜在的客源优势,使乡村旅游能够享受到旅游热点带来的辐射效应,乡村旅游在知名度方面可以享受世界自然遗产的强大宣传和影响优势,而且还能使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支撑点,使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得到提升。

(四)政策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农业工作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为此项工作颁发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各级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凭借它特有的权利和职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国家财税政策会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这就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也为石林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五)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早在1998年,石林县长湖镇的阿着底村就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发展了第一批石林乡村旅游经营点10户。随着这些乡村旅游经营点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其他各乡镇农户借着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自筹资金相继以户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经营点。截止到2011年底,石林县七镇一乡除大可乡外其他七镇均有乡村旅游经营点。

从统计情况来看,单个乡村旅游经营户规模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但可以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借着云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建设的契机,树立典型,整合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营点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吸引力不足

1.缺乏科学的定位和统一的规划布局

由于乡村旅游在石林县很多地方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多数“农家乐”都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兴起和经营,缺乏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发展有很大的盲目性,经营点较分散且有些交通极为不便,可进入性较差,造成吸引力不足。

2.建设投资少,总体规模偏小

石林县目前没有专门投入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的专项资金配

置,在乡村旅游经营点建设中得到帮助的也仅是以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村建设以及扶贫联系点的名义得到一部份资金帮助,大部份都是靠自己,农民手中资金有限,投入较少,这就直接造成总体经营规模偏小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很多功能不配套

由于融资较为困难,农民多依靠自有资金办“农家乐”,致使当地的“农家乐”档次较低,无法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许多功能不配套,接待能力有限,限制了游客的消费能力,农民增收大打折扣。

(三)产品缺乏特色,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项目,没有吸引力,重游率不高

石林县世界级的自然旅游景区和丰富内涵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众多的“农家乐”功能雷同,定位单一,都只能提供吃农家饭、垂钓、民族歌舞等简单的服务,参与性不高,内容不充实,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且没有各自独有的特色农家菜、招牌菜,游客数量增长缓慢,重游率不高,各家的经济效益都无法尽快提高。

(四)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

石林县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作为“农家乐”经营服务的主要内容,“农家饭”基本都是由农户的主妇掌勺,提供餐饮服务的服务员也都是子女或亲戚。他们都是当地的村民,不懂如何为城里来的客人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

(五)宣传营销滞后,影响力不够

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刚刚起步,还处于自然放任发展阶段,各自为阵,缺乏统一认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宣传营销,对外影响力较小。

(六)行业管理力度不够,发展不够规范

目前,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协调行业内外关系,立法管理仍然是空白,缺乏刺激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管理,合理布局

为将石林县乡村旅游经济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应明确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尽快成立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乡村旅游发展领导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合理界定和找准各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工作定位,既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又分工协作、充分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配套政策,积极引导,不断规范、提升石林县乡村旅游各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乡村旅游秩序。

深入调查了解石林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可挖掘资源,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统一规划,充分考虑我县地理格局和各乡镇资源特点,合理布局和定位;并从实际出发,充分整合利用各自的现有资金和项目资源,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新农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联动机制,共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力献策,避免发展进程中的盲目性。

(二)建立优惠政策体系

乡村旅游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石林县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农民自有资金,很难在短期内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功能不配套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建议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出台一些融资的优惠政策。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等等。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乡村经济的发展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差异文化和体验异地风情的大众精神休闲行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4]。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困难和挑战。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呈现出旅游环境注重原生性、旅游氛围注重休闲性、旅游活动注重参与性、旅游服务注重个性化等多元趋势。惟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乡村旅游才能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消费趋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