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9:02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7-0007-0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1978年以来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渐规范化,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为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水平, 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指标体系,有必要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申继亮、武岳通过量化研究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压力事件水平上显著高于非农村留守儿童,但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并未发现留守本身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任何直接的不良影响,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而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2]。总体上看,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基本的心理特征

陈广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远离父母少亲情、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怕挫折等[3]。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4]。很少有研究者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些心理现象(如任性、逆反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这会使研究有失偏颇。有的研究者发现,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如王峰生的研究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面对挫折更加坚韧,形成了自主自强、勇敢负责的良好个性[5]。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问题,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王东宇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也存在很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别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影响[6]。周宗奎等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相互影响的[7]。申继亮等的研究结论是:母亲是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源;不同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的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一定差异[8]。吴桂华等指出家庭教育缺失;教育资源短缺;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9]。以上研究者都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负面效应,同时我们要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处境和经历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面对挫折更加坚韧,形成了自主坚强、勇敢负责的良好个性。综上所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王美玲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发展寄宿制教育,开展心理辅导课;组织自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在各年级设置“农村留守儿童自治班”;正确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0]。姚云提出,应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事实基础,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政府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的构想[11]。郑哲认为,学校的教育影响是儿童入学后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12]。殷世东指出,“留守”学生失范行为的矫正需要社会、国家、社区、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构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13]。叶曼等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互动模式,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互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14]。陈香从家庭教育角度指出,父母应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交流,更多关爱子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表达对子女的爱,同时取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15]。以上研究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却没有确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不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空洞无物,运作困难,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确立相应具体的心理健康内容: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良好个性塑造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素质。

4.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研究方法,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教育策略等;二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具体有心理测量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

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通过对近三十年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1)人格心理学:郑雪的研究中提出统合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人格良好的个体主要表现为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效能感[16]。(2)发展心理学:蔡少娜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概念、自尊高低、自我接纳的程度、自我效能感、是否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自我调适能力等一系列相关的心理学概念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17]。(3)社会心理学:闻吾森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与积极应付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付方式正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负相关[18]。(4)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主观幸福感、乐观、宽恕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与健康心理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何树华、杨巍峰、姚杜娟、王巍的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5)心理弹性理论:所谓心理弹性,是指在显著不利的背景中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申继亮等人的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远环境只是一个缺乏解释力的标签。远环境是通过影响儿童的近环境,从而作用于个体,因而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以往的研究更多是单纯地研究远环境,例如留守、留守时间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近环境的作用,例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庭教育观念和监护人的教育质量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研究能更有效地抓住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6)经典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非常强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认为早期的母爱剥夺有可能造成儿童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后果。研究还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对待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此理论为我们成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了曙光。上述心理理论中可从社会和个体的角度分为两类。从社会角度考虑的有社会心理学、心理弹性理论;从个体角度考虑的有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经典分析理论。不同研究者因自己的研究视角不同,所依据的心理理论也不同,笔者认为应该同时考虑这些心理理论,探索新的研究视角。

6.现有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

已有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特点:(1)大多数调查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县、市的小范围。(2)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输出比较多的省。(3)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农村留守儿童还比较少,15至18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尚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4)在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后,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举措落实的可行性及落实情况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问题与展望

(一)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不统一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迄今,对于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还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这将直接影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留守幼儿、空巢儿童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在目前的研究报告中均有出现。其次,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将概念统一到“农村留守儿童”上来,但是,不同的研究所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很不统一的,特别是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孩子的年龄”等确定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基本要素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剖析不全面

除留守以外,离婚、虐待都是儿童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哪些问题确实是留守状态造成的?哪些又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以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整个成长环境为背景,加以综合考察。很多研究者仅仅是以某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假设,而以这种片面的假设为指导,设计出的往往只会是以某个或某些学校(或学校的某个年级)、某个或某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为研究单元的研究内容和调查方案,从而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儿童成长环境或者其他种类的危险因素给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研究分析和研究结论,其可信度有待考证。所以必须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3.文化客位影响

笔者认为,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存在一个文化客位的问题,即研究者有可能已经过早地将其个人的观点强加给了被研究者,那么自然会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果。在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如果研究者已经想当然地认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视他们为心理不健康的异类,那么在调查过程中也就带有这种偏见,调查结果就“意料之中”了。而在研究非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时则没有这种文化客位影响。因此,研究者在认同农村留守儿童中的部分人也许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不应该将此问题扩大化,刻意地认为心理不健康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现状,把农村留守儿童都看作心理扭曲的异类和弱势群体,从而将其与非农村留守儿童明显地划清界限,这样也许会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客观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

4.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对研究有干扰作用

尽管学术界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可能截然分开,但笔者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类以后认为,其中只有少数的文献偏重于定量的研究,有多数的文献偏向定性的研究。前者是基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和验证,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所以成文的过程比较概括、客观。后者是基于对“既有事实”的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对策研究,其中,研究者的主观条件会情不自禁地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定性研究中,对同一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出发点而对这一问题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释。除了研究者的职业倾向以外,这些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偏好、信念、性格特征、年龄、性别、经济地位、家庭背景、个人与贫穷有关的生活经历等都可能导致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切入方式,从而影响研究结果。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反思,尽量避免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从而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5.忽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特征的关注

在描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时,只有近三分之一的研究者谈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心理特征,而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聚焦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的研究。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练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而且,由于家庭的贫困,他们从小就较少得到父母的呵护与照料,逐渐培养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他们遇事比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学习和工作中普遍都勤奋好学,生活一般都艰苦朴素等。这些优秀的特点和潜质,更值得社会各界去关注和开发。如果只看到或强调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而忽视对积极心理特征的关注,无疑违背了研究的公平性原则,难免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会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即使是描述消极的心理特征,我们也应该持一种客观的、非批判的态度,更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中积极的特征。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在农村留守儿童领域,当务之急是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了解问题,为制定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1.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农村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由一张(1994)提出的,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今天通常指的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严格地定义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1)外出父母的数量。是父母双方还是单方外出的孩子算留守儿童? (2)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3)孩子的年龄界限。多大年龄的孩子算农村留守“儿童”?纵观现有研究文献,只有少数研究对上述三个要素作出了界定,但各项研究所作出的界定标准很不统一。

按照以上的要求可以组织小型研讨会,邀请曾经开展过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部分研究者和统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确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概念明确后,要以适当方式公诸于世,以便共同遵守执行。

2.组织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这点是能否成功开展下一步研究的先决条件,应该尽快组织实施。建议由权威机构组织儿童、教育、心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体攻关。研究内容要尽量覆盖教育、卫生保健、权益保护、营养、行为、心理、亲子关系等内容。

3.整合分散的力量和资源,及早开展一次大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调查

为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此前,由于没有全国性调查为支撑,各地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得不各自为政,导致调查研究的效率不高。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各地的调查常常规范性不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及早组织一次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题性全国调查,并在专题调查基础上组织深入的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各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4.农村留守儿童分布的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性调查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这种分布特点进行

此前,一些科研机构选择的全国性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地点并不是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却又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样得到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极有可能反映不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

未来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扩大的同时,应注重研究方向、方式、方法,以及对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问题作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完整且成熟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释及参考文献:

[1][10]王美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以蚌埠市燕山乡为例[J].现代农业,2009,(1):74~76.

[2]申继亮,武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4~18.

[3][4]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09,(2):125.

[5]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学,2011(1):81~85.

[6]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8]申继亮.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83~185.

[9]吴桂华,邱中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以贵阳市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121~ 124.

[1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1~43.

[12]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56~57.

[13]殷世,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J].教育导刊,2006(11):59~60.

[14]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6):67~69.

[15]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4):48~49.

[16]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41~147.

[17]蔡韶娜. 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360~367.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2

截止2016年,中国农民工的数目约为2.4亿左右,留守儿童约6000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2400多万,占据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北大学者张丹丹的研究发现,在监狱服刑的人员当中有17%的人员曾经是留守儿童。最高人民法院给出的数据显T,在米成年犯罪当中有超过70%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面临着绝望而且脆弱的童年。表1梳理了近年来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典型事例。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层出不穷的问题背后,是隐藏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刘照云ui,张建育}z}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格维度的掩饰性、内外向性以及精神质维度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何靖蕾m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抑郁和孤独水平。研究从人格和抑郁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对其人格和抑郁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留守儿童人格和抑郁程度显著不同于非留守儿童的因素,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出生在1980年至1990年间,童年阶段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或双方因外出打工而无法给予陪伴的“曾经的留守儿童”。选取安徽省阜阳市和滁州市、河南省南阳市、江西省上饶市、四川省自贡市和福建省长乐市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定点问卷发放。研究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访谈法、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标准量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标准量表包括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中国版(EPQ-RSC)、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抑郁自测评表。    

1艾森克人格测试中国版(EPQ-RSC)    

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中国版(EPQ-RSC),从四个方面对人格进行测量:内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和谎造或自身隐蔽(L),每个维度12题,一共48题。其中E,N,P代表人格的三个维度,L是效度量表,代表假设的人格特质,也是社会朴实和幼稚水平的测量。说明如表2所不。    

计算出来的原始分数要通过计算得出其相应的T分数,T分数的计算方法为,其中M和SD分别表T该人群样本的均数和标准差。43.3-56.7为中间型,表明性格不明显,38.5-43.3和56.7-61.5为倾向型,38.5以下和61.5以上为典型。    

2抑郁自测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抑郁测量表来进行抑郁测试。量表一共21题,每个题目有A/B/C/D四个选项,依次计分0,1,2,3分。对每个被测者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数加总,总得分位于0-10分为正常,11-16分表T情绪稍微波动不安;17-20分则处于抑郁症的边缘;21-30分轻度抑郁;31-40分重度抑郁;41分以上极重度抑郁。    

3测试量表的信度分析    

表3运用SPSS软件对抑郁量表和人格量表的四个维度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T在人格的P,E,N,L四个维度以及抑郁维度,。系数均高于0.6,量表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三、结果    

研究一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236份,最终筛选有效问卷227份,访谈128人次。    

(一)个案访谈    

参与访谈的128名“曾经的留守儿童”的职业主要包括学生,外出务工的工人,在乡农民和商人。访谈的内容包括:生活和心理现状、对待留守儿童经历的主观评价、留守期间对自己人生造成影响的关键事件、对待教育子女的设想等。    

1“曾经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对待生活态度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迷茫,失去方向,得过且过;文化水平低,农民没有出路;没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等。    

身体健康方面,健康状态良好的103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25人,其中1名学生,24名外出务工人员;经常犯病但不是重大疾病的12人;身体有重大疾病的2人,均为在乡务农者。    

2对留守经历的主观感受与评价    

接受访谈的“曾经的留守儿童”中,78名表T对留守儿童经历持理解态度,并表不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会尽可能留在父母身边。其余50人则表T,因留守经历对自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无法接受甚至对过往持抗拒的态度。所有不满的因素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缺乏管教”“监护人无法给予自己指导和安全感”“伙伴关系疏远”“老师不重视”等。表4从一个典型的案例出发,对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梳理。    

王某,男,30岁,无业游民。学龄前因缺乏管教养成了骂人的习惯,进而导致其在班级不被接受。初中时进入县城上学,iw二时因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开始外出打工,曾经的大学梦就此终结。    

个案展现的只是众多有着相同或者类似问题的留守经历儿童群体的冰山一角。问题始于留守儿童早期又招酬卜的判断错误,恶化于叛逆时期父母因无法管教而放仟或者放弃的教育方法。    关键事件方面,王某表不6岁那年曾偷拿了学校小卖部的钱买了一把玩具手枪,自己的母亲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对其进行了夸奖,这使得其认为偷盗是对的做法。打架斗殴时,其母亲也从米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以至于其心理扭曲达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3对教育子女的设想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男性和女性被访者所持共同观点包括“陪伴”“管教”“良好的教育”等。访谈研究发现,男性被访者更多倾向于外在的给予,如选择优质的学校,金钱供应等;女性被访者则倾向于内在的供应,如教会子女给予和爱等人J吐美德。此外,部分被访的女性表不其童年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性侵害,这种伤害对心理造成的影响是终身的并且永远无法弥补,因此她们在教育女孩问题上,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女孩不受同村男性的性侵犯,给予其必要的陪伴之外应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从而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 人格侧试    

人格分析主要从内外向(E} ,稳定性(N)、精神质(P)三个维度进行。重点研究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影响的因素。    

(三) 1伙伴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伙伴关系维度就“是否独生”和“友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是否独生”方面,研究将227名被访问者分为“独生”和“非独生”两组。“友情关系”方面,将友情关系划分为“差”“中”“好”三个等级。计算每个分类条件下被访者在P,E,N三个维度的T分数的平均分。结果如表5所不。    

结果表明,独生留守儿童子女在人格的P,E,N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留守儿童的得分,对P维度和E维度的影响程度大于N维度。留守儿童的友情关系会影响P,E,N三个维度的得分但程度均较小。    

此外,在P维度中处于外倾型(分数>>56.7)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当中独生留守儿童人数显著多于非独生留守儿童人数;类似地,在E维度中,处于外倾型的非独生留守儿童人数与独生留守儿童人数相差不大。独生与否会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的P和E维度上的差异,并且对P维度的影响大于E维度。    

2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和抑郁的影响    

师生关系维度,考察被访者初中阶段与班主仟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师生关系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分别计算出在每个等级下的留守儿童在P,E,N三个维度的T分数的平均分,统计结果如表6所    

数据显不,师生关系对P和N维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对E维度的影响不大。此外,仅考察倾向型(T>56.7)和典型型(T<38.5 ),在P,E,N维度中,师生关系显T为“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3%,42.9%,62.8%。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N维度影响较大。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格局打破,特别是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他们以劳务输出为手段,谋生致富、养家糊口为目的,每逢过完春节,大批农民便背井离乡,留下子女外出打工,从而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不同标准的划分其概念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农村留守儿童包括完全留守儿童与非完全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7岁以下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赚钱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心理是否存在影响,以湖南省邵东县与靖州县为例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的影响

从表格中可以推出,远离父母生活的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见微知著,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身体与心理茁壮健康的成长。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焦虑自卑,多发寂寞无助之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有依恋情结,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情感。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内心的情绪无处合理的宣泄,尽管有委托监护人的照顾,但他们所能给予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的问题大都置若罔闻,因此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敏感等情绪。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人的关心与教育,但由于现实原因,远在异地的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长期以来,他们的苦乐基本是一个人独自承受消化,父母的爱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不愿主动参加班级团体活动,宁愿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希望通过一种极端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与关心,喜欢与人唱反调,对周边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周边的人与事。

3、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期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教。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委托监护人抚养长大的,一方面由于委托监护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监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留守儿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诱导而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德智体与个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远离小孩,无法教育子女,亲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的冷漠,不愿与他人交往。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补救家庭残缺的影响,但由于学校一般重智育轻德育的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且各科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过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社会因素。首先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务工,其随迁子女就地上学困难,只能在老家上学,远离父母,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次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地区不论在经济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较单一贫乏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在农村地区逐渐出现并不断扩大,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泡吧”,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农村中小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与自制力不够,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更加肆无忌惮的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致使他们的心理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4、自身因素。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期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而且是他们自我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他们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区得不到父母与老师的弥补,他们往往把心理的需求与满足转向朋友,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误入歧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经济模式。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最终的目的是使农民摆脱贫困,减少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差距。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与科技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不要再背井离乡,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们的子女相处,给他们温馨的家庭环境,并教导他们。

(二)重视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教育。首先各学校应该摒弃重智轻德的教育,不要被高考的“指挥棒”束缚,适当开设德育课程;其次各学校应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定期与他们开展心理交流座谈会;最后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以及心里状况,并做好详细的跟踪记录,建立“心灵驿站”,在生活与学习上更多的给与他们帮助与爱。

(三)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文化环境的健康性。首先根据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关心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状况,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等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与心理帮助;其次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律保障体系,不仅要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相关法律保障机制还要依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措施。

(四)留守儿童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外因的强大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小觑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必须学会自己走路,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刻注重提升自我素质、谋求人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翔.农村留守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王海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3] 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子女教育[D].复旦大学,2009.

[4] 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版),2007.

[5] 叶敬忠,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6]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7]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4

>>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述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及教育启示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策略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333”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及矫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及策略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6]郝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 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8.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摸向城市迁移,在城市务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与焦虑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2.任性与自我中心

儿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

3.学习滑坡、厌学逃学

远离父母,由于临时监护不够,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与伙伴嬉戏,甚至沉迷于录像、网吧、电子游戏,学业几近荒废,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疏漏,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业成绩。另外,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个方面由于祖辈的骄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很多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良

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至于沾染打架、、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责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 ,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3.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班级应成立“留守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生活上的求助给予解决,对心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设立“留守儿童办公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知识的老师负责接待。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起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学,2008-4,3-7

[2]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张.留守儿童,t望,1994,45

[4]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学,2008-4,15-18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心理学,2005-5,63-70

[6]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对策,心理学,2008-4,19-24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为什么同样处在不太顺利的环境中,有的留守儿童能够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而有些留守儿童却表现出很焦躁的情绪呢?经过儿童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儿童在经历逆境后,没有产生什么心理问题,相反,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韧性,可以更好地生活,但是有些儿童却不是。笔者试图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各种因素,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大多数正处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初中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学校寄宿,但小学生由于还不能完全照顾自己,可能会在校寄宿也可能回家住宿。农村学生的住宿条件一般较差,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一般都会住到25个左右的学生,一张高低床铺,上下分别睡两个人,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费一般也很少,平均每天10元左右,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身体需要。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很少关心和照顾他们,导致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几个因素

1.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一般由父母家中的亲人照顾,但是由于家中的亲人大部分都很年迈,他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照顾。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困惑却不能及时地请教父母,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了阴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有效的保护,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地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学习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当父母到外面打工后,他们在学习上都会变得很消沉,课堂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课,也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品德方面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主要表现为:不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晚上会偷偷地溜出去上网打游戏、看黄色录像、同学们之间拉帮结派、,等等。留守儿童正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阶段,由于缺少父母严格的管教,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心理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所有问题,最后总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表现为他们的心理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容易自卑和胆怯。也就导致他们的心理弹性比较弱。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复原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缺乏这种能力。

三、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和对教育的启示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当地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高度关注,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之间共同努力: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应该时常地打电话问候、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和精力,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呵护。②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诊治。③社会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时候,可以发现这些儿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也为中国的发展储备好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养育方式;教养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51—05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偏多,对此虽有不同认识,但多数研究结论支持了这一观点。一般研究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儿童早期的家庭养育方式,另一是儿童留守期间的教养环境。这两方面究竟是哪些具体因素起作用,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是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江苏中部和北部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我们随机抽取了6个县(市、区)9所中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研究信息。最后收回有效案卷312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38人,平均年龄10.53岁。小学生共231人,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04人,平均年龄10.22岁。初中生共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13.95岁。高中生共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平均年龄17岁。

2.研究工具

(1)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1,主要包括出生时母亲的生产方式、哺乳方式、父母的抱带时间、其他亲人的抱带时间、亲子依恋关系、出生顺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2)研究针对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了含有9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2,主要包括留守时间、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父母打工地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地的距离、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类型、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情况、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父母或委托监管人与学校教师沟通的频率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3)课题组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因变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具体指与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委托监管人的关系状况;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行为状态、情绪状态、人格发展倾向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评价办法。

3.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评价,所以,本研究的问卷均由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和班主任在认真访谈家长的基础上并参考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及其现实表现共同作答。为尽可能提高教师作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课题组对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班主任先行培训指导,并对典型案例作分析解剖。

二、结果

1.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中,儿童出生的顺序以及非父母抱带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无显著影响。母亲的哺养方式、父母抱带的时间、亲子安全性依恋关系、亲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几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生产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般影响。

2.留守后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从表2可知,留守后教养环境所列各项均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本人的交友类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家庭学校的沟通情况几项具有较大影响,儿童留守时间、居住地类型、父母打工和儿童居住地的距离、父母打工的城市类型以及学校老师的关注程度几项具有一般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关性的方向,我们对其中具有等级相关的几组变量进行了分析。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里,父母抱带的时间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每天抱带的时间越少,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越多。父母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时间和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三项也呈明显负相关,表明留守前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越短,其留守后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发展就越不理想。

在儿童留守后的学习生活环境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分别呈显著和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就越差。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也呈很显著负相关,表明委托监管人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就越差。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则有所不同,亲子间联系的频率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呈显著或很显著正相关,表明亲子间联系越多,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就越好。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8

课题组  胡兴  胡鹏鹏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二、课题开题论证结论

课题开题论证专家组论证结论:

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内容具体,方法得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全面;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

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开题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合理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分阶段对研究过程性材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与整理。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开题论证专家名单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   作   单  位

专家签名

操明良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支坤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教育局

蒋泽山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马场中学

张春明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向永健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廖浩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9

关 键 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66-02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成长中的他们由于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偏差。这不仅影响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个案描述

涵涵,四年级学生,留守儿童。不注重个人卫生,在学校调皮捣乱,破坏课堂纪律,经常不交作业,私自拿别人东西……总之,这是个令老师无比头疼的孩子。

涵涵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父母常年在北京做生意,忙碌的他们只有春节才可能回家。可怜的涵涵只能享受父母短短几天的爱,几天过后,他又成了留守儿童。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两位老人包办了涵涵所有的事情:剪指甲,整理书包……爷爷奶奶的事事包办,导致涵涵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学校,班上同学都不愿意跟涵涵玩,而老师的严厉批评、责骂,又严重打击了涵涵的自尊心,导致他“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身上没有闪光点,已习惯了被贴上的“坏学生标签。

二、辅导过程

通过与涵涵爷爷奶奶交流,我了解到涵涵其实本性善良,在奶奶生病时会给奶奶买药、喂药,照顾奶奶。单凭这一点,我就相信涵涵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决定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涵涵实施教育干预,使他的问题行为得到矫正。

积极心理学于2000 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主张把发挥个体已经具有的优秀品质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情绪体验,注重教育实施者和学生双方的互动,追求稳定地转化效果[1]。

(一)满足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指个体对待过去感到满足、满意,对待现在感到幸福、快乐,对待将来感到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2]衡量个体是否幸福不在于实际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个体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反应。[3]

为了帮助涵涵体验积极情绪,我组织了一堂主题为“一起找优点”的班队课,请孩子们说一说涵涵的优点。如我所料,全班无人举手回答,涵涵也一脸满不在乎。

“可是,费老师听说,有一个男孩在他爷爷奶奶生病时,量体温、喂药,简直就是位小护士。你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我动情地说。

“善良的男孩。”孩子们纷纷表示。

“那你们知道吗,这位男孩就是涵涵。”我眨了眨眼睛。

在同学们的惊讶声中,我带头鼓掌。涵涵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回忆:涵涵在同学呕吐时,会第一个站出来清理;在同学擦破皮时,总是第一个拿创口贴……

听同学们说完,我微笑地总结:“涵涵真的很棒,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涵涵脸上也露出自豪的微笑。

课后,在校园的“绿色聊吧”里,涵涵高兴地对我说:“费老师,谢谢您今天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我决定以后都听您的。”我欣慰地点点头,并告诉他:“作为学生,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其次,要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他点头应允。

从那以后,涵涵开始慢慢改变。当然,我也不忘记给予他正向反馈,让他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成绩有所进步时,我就让他当一天班长;当他帮助了同学时,我会公开表扬,并授予表扬章;由于他在体育投掷项目非常优秀,我便让他担任了体育委员。

(二)创设积极支持环境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通过研究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4] 为此,我把改变涵涵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家人。涵涵父母听了我的建议后,一周会打4-5次电话回家。涵涵父母还答应,在生意淡季时,会回来一个照顾孩子。爷爷奶奶不仅开始放手让涵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计划给涵涵收拾一个独立的小房间作书房,让他专心、安静地学习。

与此同时,班上成立了以班干部为成员的爱心小组,请他们与涵涵结对,在生活、学习上给予涵涵帮助。另一方面,我和其他任课老师说明了涵涵的情况,请他们多多关注涵涵,给予涵涵学习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三)培育积极人格特质

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便会不断增强,进而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方式。[5]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律能力一般较差,涵涵也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帮助涵涵培养自律、自立的积极品格。

我为涵涵调整了座位,在他的周围安排了认真自觉的同学,请他们作好榜样。我还适时召开主题班队活动,请涵涵当小组长。活动中,涵涵严格要求自己,为小组成员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为了进一步培养涵涵的自律能力,我还为涵涵制定了“十字自律表”。以“十”的交叉点为自律中心,四条线分别代表“学习、生活、玩耍、阅读”四个方面,四条线上可以分割成许多点,那每个方面的细微之事,例如学习包括:端正写字,积极举手,认真复习……这样每天看一看这张自律表,涵涵就会明白:事事需仔细,事事应自律。

鉴于涵涵自理能力差,不太注重个人卫生。我专门为涵涵准备了两面镜子。当我看到他的指甲和头发太长时,会把他带到大镜子前,看看应该干什么了,第二天他就剪好指甲和头发了。当我看到他的抽屉乱七八糟时,就用小镜子一照,第二天抽屉也被整理干净了。

在积极心理学的问题行为转化策略下,涵涵已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时学会了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更为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每天都充满朝气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反思

上述案例启示我们,面对行为习惯有偏差的留守儿童时,我们别急着指责、批评,而应该转换关注点,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对问题行为的矫正。通过满足其积极情绪体验,培育积极人格特质,创设积极社会环境,孩子才会在自信和爱的包围中改变自己,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2][5]丁翠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7,28,29.

[3]任军,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2.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篇10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群体在迅速膨胀,所引发的问题更加突显。

甘肃省妇联2007年《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兰州市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并且许多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近几年,虽然留守儿童的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亲关爱缺位、儿童孤独感增强。隔代(爷爷、奶奶)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藉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许多孩子发出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关爱和呵护,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让我们有家庭幸福感”。

2.学习态度不明、学生成绩不佳。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0%左右。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而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更加不理想。另一种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当然,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现状堪忧。

3.监护难以有效落实、面临安全隐患。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致使不少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据省妇联在永登县调查中发现,七山乡雄湾村一名留守儿童,因无人监护被高压电击中身亡;苦水镇下新沟村一名留守女孩独自玩水不慎溺水身亡;大同镇青寺村一名由外祖父母监护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麦场上摔成重伤……

4.个性发育异常、违法违纪严重。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违法违纪行为。不健康的心理已成为摧残“留守儿童”的最大隐患。

三、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件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多方面进行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让无法享受父母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留下一份关爱的种子,让他们和其他家庭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成长。

2.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是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就业岗位少等原因。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变外地打工为当地就业,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源头上杜绝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

3.丰富生活,促进转化。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与他们多亲近,多活动,以各种形式的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同学之间大家庭的温暖,以友情、师生情来弥补父母给他们缺失的亲情。广泛地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结对交流,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经常性与学生家长沟通,让监护人引起重视,以确保学校与家庭教育两头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