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十篇

时间:2023-06-15 17: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46.150

1 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内涵及目标概述

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在内部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用于周转流动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存款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几部分货币资产组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则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管控,确保事业单位涉及资金业务的经营管理活动合法合规开展的管理手段。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制定完善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程序以及规章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避免在资金管理中出现侵吞、贪污或者是财务舞弊行为,防范各种资金运作的管理风险。第二,制定一系列的资金控制审批手续,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的周转运作严格按照程序及制度运作,尤其是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支付结算等业务进行规范,避免在货币资金的使用上出现漏洞问题,提高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作效率。第三,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资金控制体系,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程序与方法进行规范,形成对事业单位资金收支的监督管理;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运作流程整理形成会计记录,指导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确保各项资金管理活动有据可查,并为审计监督等提供全面参考。

2 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方面,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合法合规性原则,确保所有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符合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这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最基本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即内部控制管理与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一致,各项内部控制管理程序及规章制度围绕事业单位的职能开展;全面控制原则,对货币资金业务控制管理必须涵盖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相互制约原则,重点是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减少财务错漏及舞弊行为;适用性原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必须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实际情况相一致;有效性原则,即必须通过内部审计等手段,督促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产生相应的绩效;成本收益原则,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确保单位成本投入下产生收益水平的提高。

3 提升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措施

3.1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资金控制方法

在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上,应该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管理体系、自身规模以及运作方式等不同,综合运用多种内部控制方法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较为常用的货币资金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授权审批。重点是对各类资金相关业务,包括费用报销、现金收付、应收账款额度确定、大额资金支付等资金业务明确授权审批的权限、程序以及责任人,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第二,不相容职务分离。对一些关键业务采取内部牵制制度,对于相关的货币资金业务多人经办,并实现资金账目分管,形成健全严格的凭证制度,减少资金管理中的差错及舞弊。第三,归口管理。对事业等单位内部货币资金活动进行统一管理,遵循权责对等原则,避免重复管理或者是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提高货币资金业务活动的办理力度及效率。第四,预算控制。以预算作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遵循,货币资金的收支等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并尽可能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计划贯穿内部管理以及经济业务活动全过程。第五,会计控制。通过对内部资产记录、账实核对以及盘点,对会计凭证账簿、报告以及单据的填制、审核与归档等,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第六,信息公开。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按照相关公开制度规定,在规章制度允许的公开内容范围以及程序框架内,进行公开,接受内部及外部监督。

3.2 加强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相关业务关键环节的控制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货币资金的运作环节无非资金的收支、保管、存储以及监查等几项环节,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应该针对这些环节进行重点的控制管理。

第一,应该准确确定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计划,根据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实际业务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情况,动态平衡调整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计划,作为事业单位资金拨付使用的依据。第二,加强账户控制,严格按照规定设立银行账户,按照资金的不同用途使用银行账户,杜绝多头开户或者是随意开户问题。同时加强对账户网银管理,确保资金审批程序以及支付业务得到严格的控制管理。第三,提高资金管理水平,货币资金流入及时入账,资金支出强化审批程序审核,同时定期不定期增加外部注册会计师开展现金盘点及审计,确保现金管理活动规范开展;对于备用金,应该严格按照定额、临时以及出纳备用金种类不同,单独制定管理制度体系。第四,提高基础管理工作水平,完善事业单位的票据、印章等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业务办理流程手续,同时配合财务稽核工作,确保各项资金管理基础工作的合法合规。第五,规范货币资金的结算管理,按照审批权限、资金收支额度、责任范围等,规范资金的结算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应付往来业务的规范、高效。

3.3 强化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监督管理

在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的监督管理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内部审计,这也是事业单位内部货币资金控制内部监督的主要实施主体。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同时,应该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权限,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方面,重点是对事业单位涉及货币资金管理的业务活动开展审计,审计检查是否落实了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印章票据规范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资金使用决策是否进行了会议决策,审计各项资金的收支是否符合了预算计划以及资金实际运作绩效情况等,通过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事业单位货币资金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开展。

4 结 论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改革创新,迫切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地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并不断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卉.论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问题[J].当代经济,2010(3).

[2]朱宇,尚高岭.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1).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2

一、企业经济业务分类的演变及尚存的问题

(一)以科目表为中心描述经济业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会计基本是对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科目表中各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与方法进行详细解释,以此直接描述牵涉到的经济业务。当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任务由上级下达,利润全额上缴,亏损由财政全额弥补。工资标准实行冻结,商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并保持稳定,没有奖金及利润提成、分配等概念。会计核算还是采用前苏联的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的理论公式,多种记账方法并存但唯独不用借贷记账法。财政部门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取代了全部审计机构的工作。

(二)以利益分配为中心分类经济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规模和社会对物质的需求日益扩大,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广泛实行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等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使企业的独立性加强,可以从利润中提成作为职工福利、奖励和继续发展的基金,剩余的利润再上缴财政。相应的会计核算也就必须反映国家、集体和员工之间的这些利益分配关系,国家审计机关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这段时间的会计业务分类也就是围绕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来进行的。

(四)以业务循环为中心对经济业务分类。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逐渐兴起和在全国开展的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编写每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时就采用了目前在世界各国比较流行的以业务循环为中心对经济业务分类的方法,即以货币资金业务、筹资与投资业务、采购及付款业务、成本费用业务、销售及收款业务、实物资产管理业务、担保业务、工程项目等业务循环来将业务进行分类控制与审计监督。每一业务循环的具体核算与审计控制内容如下表2所示。

二、与经济业务分类相伴的审计方法演进

新中国审计组织体系严格说来是上世纪80年代才从财务工作的附庸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的。这个时期的经济业务类型几乎是以会计科目表的使用说明来替代的,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多为详细审计,即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重点检查各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有关资料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合法合规。该方法既费时费力,又没有考虑企业的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

随着企业各种管理和会计制度的逐步建立,这些制度自然就以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类型作为制度制定的基础,从而制度基础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主要是通过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判断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该方法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样本选择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

伴随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开始被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的运用。风险基础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各种业务循环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决定实质性测试程序和方法,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审计风险的控制更加科学有效。为了适应这种审计方法的需要,自然就把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业务循环加以分类。按业务循环进行审计的方法不仅缓解了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压力,还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

三、目前流行的以业务循环分类的缺点

(一)内部控制与审计内容存在大量重复,浪费审计资源。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从外部获得各种生产资源,如从外部获得各种物料、厂场设备、无形资产、库存商品、金融资产、股权债权和服务等。在从外部获得上述各种生产资源的任何一种业务。几乎都有以下共同的控制与审计的内容:

1.申请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出现盲目增加这些生产资源而造成物料或商品大量积压、设备和金融资产闲置、无形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获取的服务超过企业的实际需要,等等。

2.授权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经办人员擅作主张从外部获取不必要的各种生产资源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3.确定供应者和合同签订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经办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舍优求劣、舍近求远、舍公求私、舍一般纳税人而求小规模纳税人,给企业造成利益损失。

4.确价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经办人员故意抬高供应者提供各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从中谋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

5.验收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不按规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交回所获取的各种生产资源。

6.付款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提前支付或多支付供应者的款项。

在目前流行的按企业业务循环对经济活动分类研究其控制与审计的情况下,势必形成对获取外部生产资源的每一类业务循环都要重复研究上述六个方面的控制与审计内容,降低了控制与审计的效率,也使审计教科书越写越厚,重点不突出,增大了学习和考试的负担,审计实务界开展审计工作也浪费了审计资源。同时,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需要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多余不用的物料商品、厂场设备、股权债权和其他资产推向外部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类业务,几乎都有以下共同的控制与审计的内容:

(1)决策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把本不应推向外部市场的某些资产推向企业之外的外部市场。

(2)确价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压低本企业的资产价格而使企业利益受损。

(3)赊销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把本可以现款销售的资产而赊销,或者把资产赊销给信用不良的客户。

(4)收款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将已经收到的货款迟迟不交回企业而挪用公款,或者防止不积极催收而出现坏账。

当企业发生将资产推向外部市场的业务时,在按企业业务循环对经济活动分类研究其控制与审计的情况下,也要重复研究每一类业务循环至少上述四个方面的控制与审计内容,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浪费了审计资源。

(二)按企业业务循环对经济活动分类难以覆盖所有业务。以上列举的经济业务都是我们以往常见的业务,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上述分类标准已经不能涵盖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例如企业合并、资产租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

1.企业合并。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其主要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企业合并早已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合并如此常见,但按企业业务循环分类研究其控制和市计时,或者出于篇幅,或者考虑到这压根就不是一个业务循环,往往都没有涵盖这部分内容。目前也没有具体的内控准则和审计准则来规范企业合并发生的经济业务。所以,在这方面的控制与审计工作还是一大薄弱环节。

2.资产租赁。资产租赁是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经营活动。其主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资产租赁虽然作为非经常业务发生并不频繁,但往往涉及企业大笔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按企业业务循环分类研究其控制和审计时,也往往没有涵盖这部分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规范。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资产以外的资产而言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换的结果能在将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且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按企业业务循环分类研究其控制和审计时,也没有涵盖这部分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准则来进行规范。

为了消除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的重复使用,防止控制与审计时的业务遗漏,就应当探索企业经济业务重新分类的方法,将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业务划分为一类,根据每类业务的关键环节设计出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审计时加以测试。以减少重复作业,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四、企业经济业务的重新分类

(一)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的意义

本文主张的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一是要把具有相同控制与审计的业务高度浓缩归为一类,从而大大减少业务类型,便于深入研究每一业务类型控制的关键环节、关键内容和审计要点,力避审计与控制的重复与遗漏,提高审计效率;二是按新的分类标准得出的控制与审计方法,要能适用于任何会计主体,即不仅适合企业,最好也能适用于政府部门与非盈利组织的控制与审计,使之适用对象更广,应用领域更宽。

(二)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系统性,即重分类要从整体上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保证控制系统疏而不漏,做到应控尽控、应审尽审。二是合理性,即重分类过后既有利于提高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又要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理论,体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2.简明性原则。通过经济业务的重分类,将原来按业务循环分类的八大循环简化为更少的业务类型,简化但能涵盖更为丰富的内容,使我们的控制与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率,减小工作强度,节约审计资源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效益性原则。对任何一个方案或是项目均应比较其成本和收益,并从中选择收益最好的方案。对经济业务重分类而言,就是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下进行分类,充分考虑分类过后实施控制与审计的经济性,也就是能给审计机构带来更多收益而花费更少的成本,但又不能降低控制与审计质量。

4.适用性原则。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重分类过后,不论何种性质、规模的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都可以按我们所提出的分类标准方便地实施控制与审计。

(三)企业经济业务的重分类

第一类:广义购进。所谓广义购进,是指一个会计主体主观上需要从外部获取另一种资产或服务而支付对价的行为。如购入物料、商品、设备、服务、股权、债权、无形资产、房地产等。比较特殊的业务如从银行借款,也可以理解为以终值作为对价而购进现值;担保业务可以理解为企业愿意支付可能发生的连带还款责任作为对价购进债权;支付员工薪酬可以理解为以薪酬作为对价而购进员工的服务;对外发包工程项目可以理解为以工程发包价款作为对价而购进该项工程;企业吸收合并另一个企业,可以看成是给予对方股权作为对价而购入这个新的企业;租入固定资产可以看成是用租赁款作为对价购入这些设备或一定时期的使用权;非货币交易换入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以换出资产的价值作为对价购入新的资产。

第二类:广义销售。所谓广义销售,是指一个会计主体主观上需要将自己的资产或服务推向外部市场而收取对价的行为。此时的会计主体的地位与广义购进时正好相反。如销售物料、商品、设备、服务、股权、债权、无形资产、房地产等。比较特殊的业务如银行发放贷款,可以理解为以终值作为对价而销售现值;承揽工程项目可以理解为收取工程价款作为对价而销售该项竣工工程j企业被吸收合并可以理解为收取股权作为对价而销售原有企业;租出固定资产可以看成是收取租赁款作为对价出售这些设备或一定时期的使用权;非货币交易换出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收取换人资产的价值作为对价出售原有的资产。所有这些业务,都可以归人广义销售业务类别,而其中的任一种业务,其控制要点与审计方法也是基本相同的。

第三类:货币收付。是指因广义购进和广义销售业务而产生的购销双方之间的货币结算,会计主体内部的债权债务结算和货币的保管使用,可以归入此类。其控制与审计的内容与目前货币资金的控制与审计基本相同。

第四类:资料生成。是指会计主体内部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的事项。上述三类业务尚未涵盖的,如物料收发、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成本计算、折旧、预提待摊,非盈利组织的预算与执行情况等可以归入此类。

五、经济业务重分类后的控制与审计要点

(一)广义购进的控制与审计要点。请购、授权、询价、签约、经办、验收、付款七大职务,每相邻的两个工作职务为不相容职务,必须严加分离。审计的重点也围绕这七个方面展开,审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检查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与实际效果,从中发现可能的错误与弊端。

(二)广义销售的控制与审计要点。销售决策、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信用审核、开票、移交标的物、收款七大职务,每相邻的两个工作职务为不相容职务,必须严加分离。审计的重点也围绕这七个方面展开,审查企业要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检查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与实际效果,从中发现可能的错误与弊端。

(三)货币收付的控制与审计要点。授权、执行、审核、日记账(出纳)与总账记录、每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与审核该表的人要职务分离,以防止贪污和挪用公款。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3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保护资金的完好无缺,保证企业在货币资金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合理化、规范化而形成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总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企业的核心部分。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只包括三个方面:(1)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力和责任,确保紧密结合的权力和责任。(2)改进和完善的货币基金的内部控制体系,使货币基金业务建立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基础业务活动顺利。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四点:第一,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就是通过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以此来保证货币资金在生产经营和组织经济活动中的安全。第二,货币资金的合法性,每笔货币的收入与支出都是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第四,货币资金的效益性,也就是合理的运用货币资金,实现效益最优。

二、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授权审批程序不规范

中小企业的授权审批,存在不依赖于内部控制授权审批,而依靠企业领导批准。管理层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审批,审批重大资本通常在集体谈判过程中专注于领导,削弱其他研究人员的审查业务工作没有按照授权的审查过程,超出授权范围。

(二)货币资金预算制度不完善

资本预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货币资金流动的效率,影响货币基金组织利用和生产经营的企业。货币资金预算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可避免主观性和随机性的预算货币资本预算和货币资本核算应该离开,使预算能更有效地控制货币基金业务。即使货币资本预算,财务部也未能仔细监督预算执行,没有对经营活动的结果实际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定期分析预算。

(三)货币资金收支业务不规范

中小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收取的现金没有及时送存到银行,库存现金超过银行规定的库存限额,导致超过限额部分没有及时的送存到银行,;货币资金支出业务方面: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资金的支出,没有严格的执行财务预算,造成资金过度流失。中小企业金额较大的货币资金的支出,没有严格执行审批相关程序,存在财务部门直接办理支付手续现象。

三、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层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

企业仍在内部检查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关注阶段,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是内部监督,也有一些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安全控制等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主要的系统手册、文件和制度。即使采取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文章,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

目前,企业的监督部门主要是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但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可能与管理层是同一领导人,这样一来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形式,同时,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核算会计项目,但是在会计稽查、内部审计是否完善和企业中各组织机构的执行能力的效率方面,却不能发挥适当的作用。

四、加强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 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

加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出纳不能既收款有负责开票或收据,应与开盘人的职责分离;货币基金组织真正的现金和保管,只能由出纳人员使用授权的负责和处理,其他员工可能接触不支付货币基金;负责应付账款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工作;负责应收账款不能负责现金收入账户。

(二) 建立规范的授权审批制度

公司相关部门或个人需要现金,应当提交审批人的货币资金提前支付,显示所需的金额,目的,预算,付款方法等内容,并附有相关的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审查应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查,审查付款货币基金组织应用程序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规范,是否相关文件是否齐全,预算的数量是准确的。如果付款订单,审查和纠正后,出纳人员才能办理支付手续,进行付款。出纳人员应根据审查和正确的付款程序,依照本法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标准的授权审批制度,使审查批准机关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更严格的货币基金组织系统的内部控制。

(三) 加强管理者对资金内控风险的重视度

公司员工能否上行下效地严格遵循内控制度远远比制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重要的多。要想使货币资金内控有效地执行,公司需要自上而下地宣传内控的重要性以及资金内控的实施方案,使得员工深刻理解并掌握资金内控的重要性和流程。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仅在建立资金内控流程汇总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资金内控的执行过程中也发挥出无法替代的作用。管理者的意识和作风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尤为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对货币资金的控制都不以为意,怎么可能期望下面的员工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呢?加强管理者对货币资金内控的重视是公司建立良好内控制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4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审计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货币资金支出合理合法,货币回收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发生而制定并实行的管理制度。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目的是为了监督货币资产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正确完整,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保证再生产的持续进行。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保证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的正确性、合规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钱、帐、物的分工负责制度。会计部门是主管货币资金的职能部门,应配备专职的出纳人员和有关核算人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工作。在货币资金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中,应观测内部牵制的组织原则,实行钱帐分管,即管钱的人不管帐,管账的人不管钱。负责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的出纳人员,除了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本外,不得兼做收入、费用、债务账簿以及总账的登记工作。这是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一项最基本要求。

(2)货币资金的收付程序。企业收付资金的业务须经有关的经济业务负责人批准。例如,出差人员预借旅费时,须经有关负责人签字方可支用;在收付资金前,会计人员对会计凭证应进行审查核实,以便确认资金收付的合法性、计算的正确性等。会计人员在按记账凭证执行收付款项时,还须对其进行复核,其目的在于通过相互牵制,防治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3)收付款凭证的应用及账簿的登记制度。为了能够汇总反映有关货币资金的相关业务,会计人员应及时根据已完成的现金收付业务及编号并加盖现金收付戳记的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会计人员应当进行账账、账表、账实的核对,即要求将日记账与总账、总账与财务报表、日记账和日报表与库存现金进行定期核对,检查其是否相符,防止挪用现金。

(4)出纳的工作纪律。企业的库存现金通常由出纳专人负责保管,出纳人员是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主要经办人员,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出纳工作纪律的遵守情况密切相关。为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出纳必须盘点库存现金,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当日现金超出库存限额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不准挪用或私自存放,不得随意坐支,支票必须按规定使用等。

(5)内部监督制度。为降低货币资金管理的风险,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审计。企业还应当不定期地组织检查小组,对货币资金的收支进行抽查。

2.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

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的主要程序有:

(1)了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了解。一般而言,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编制流程图的方法。编制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流程图是货币资金符合性测试的重要步骤。审计人员在编制之前应先通过询问、观察等调查手段收集必要的资料,然后根据所了解的情况编制流程图。对中小企业,也可采用编写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说明的方法。若年度审计工作底稿中已有以前年度的流程图,审计人员可根据调查结果加以修正,以供本年度审计之用。一般地,了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时,审计人员应当注意检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

(2)抽取并检查收款凭证。如果货币资金收款的内部控制不强,很可能会发生贪污舞弊或挪用等情况。例如,在一个小企业中,出纳员若同时记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循环挪用的情况。

(3)抽取一定期间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核对。首先,审计人员应抽取一定期间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检查其有无计算错误,加总是否正确无误。如果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说明被审计单位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不够可靠。其次,审计人员应根据日记账提供的线索,核对总账中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有关账号的记录、

(4)抽取一定期间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查验其是否按月正确编制并经复核。为证实银行存款记录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抽取一定期间的银行的存款余额调节表,将其同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进行核对,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按月正确编制并复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5)评价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完成了上述程序之后,即可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时,审计人员应首先确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可依赖的程度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点,然后据以确定在货币资金实质性测试中哪些环节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哪些环节应增加审计程序,以减少审计风险。

二、银行存款审计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入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企业收入的款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都应当日解交银行。企业一切支出,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外,都应在当日解交银行。企业一切支出,除按规定可以用现金支付者外,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银行存款较之现金,其业务涉及的面广,内容复杂,金额较大,收付款凭证数量较多,因而是货币资金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其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而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的采购专户的款项所形成的银行汇票存款、企业为取得银行本票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而形成的银行本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和信用证存款等。

参考文献: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5

关键词:重分类;广义购进;广义销售;资料生成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005-04

作者简介:张孝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高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审计学。(重庆400716)

一、企业经济业务分类的演变及尚存的问题

(一)以科目表为中心描述经济业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会计基本是对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科目表中各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与方法进行详细解释,以此直接描述牵涉到的经济业务。当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任务由上级下达,利润全额上缴,亏损由财政全额弥补。工资标准实行冻结,商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并保持稳定,没有奖金及利润提成、分配等概念。会计核算还是采用前苏联的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的理论公式,多种记账方法并存但唯独不用借贷记账法。财政部门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取代了全部审计机构的工作。

(二)以利益分配为中心分类经济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规模和社会对物质的需求日益扩大,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广泛实行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等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使企业的独立性加强,可以从利润中提成作为职工福利、奖励和继续发展的基金,剩余的利润再上缴财政。相应的会计核算也就必须反映国家、集体和员工之间的这些利益分配关系,国家审计机关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这段时间的会计业务分类也就是围绕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来进行的。

(三)以会计要素为中心对经济业务分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各种投资主体尤其是国外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以独资、参股等形式与国有、集体经济联营,经济出现投资多元化的格局,企业经济关系复杂,业务内容繁多,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尤其是为了满足国外投资者获取会计信息的需要,国家在1992年放弃了前苏联的会计核算模式而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核算模式,并以《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简称“两则两制”)将企业记账方法以法规的形式定为借贷记账法,对经济业务分类标准也以国际通行的六大会计要素为主进行分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具体的内容,见下表1。

与上述分类方法相适应,这个时期的审计监督控制内容也就是围绕这六大会计要素来进行的。

(四)以业务循环为中心对经济业务分类。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逐渐兴起和在全国开展的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编写每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时就采用了目前在世界各国比较流行的以业务循环为中心对经济业务分类的方法,即以货币资金业务、筹资与投资业务、采购及付款业务、成本费用业务、销售及收款业务、实物资产管理业务、担保业务、工程项目等业务循环来将业务进行分类控制与审计监督。每一业务循环的具体核算与审计控制内容如下表2所示。

二、与经济业务分类相伴的审计方法演进

新中国审计组织体系严格说来是上世纪80年代才从财务工作的附庸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的。这个时期的经济业务类型几乎是以会计科目表的使用说明来替代的,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多为详细审计,即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重点检查各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有关资料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合法合规。该方法既费时费力,又没有考虑企业的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

随着企业各种管理和会计制度的逐步建立,这些制度自然就以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类型作为制度制定的基础,从而制度基础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主要是通过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判断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该方法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样本选择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

伴随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开始被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的运用。风险基础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各种业务循环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决定实质性测试程序和方法,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审计风险的控制更加科学有效。为了适应这种审计方法的需要,自然就把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业务循环加以分类。按业务循环进行审计的方法不仅缓解了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压力,还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

三、目前流行的以业务循环分类的缺点

(一)内部控制与审计内容存在大量重复,浪费审计资源。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从外部获得各种生产资源,如从外部获得各种物料、厂场设备、无形资产、库存商品、金融资产、股权债权和服务等。在从外部获得上述各种生产资源的任何一种业务。几乎都有以下共同的控制与审计的内容:

1.申请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出现盲目增加这些生产资源而造成物料或商品大量积压、设备和金融资产闲置、无形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获取的服务超过企业的实际需要,等等。

2.授权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经办人员擅作主张从外部获取不必要的各种生产资源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3.确定供应者和合同签订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经办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舍优求劣、舍近求远、舍公求私、舍一般纳税人而求小规模纳税人,给企业造成利益损失。

4.确价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止经办人员故意抬高供应者提供各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从中谋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

5.验收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不按规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交回所获取的各种生产资源。

6.付款环节的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提前支付或多支付供应者的款项。

在目前流行的按企业业务循环对经济活动分类研究其控制与审计的情况下,势必形成对获取外部生产资源的每一类业务循环都要重复研究上述六个方面的控制与审计内容,降低了控制与审计的效率,也使审计教科书越写越厚,重点不突出,增大了学习和考试的负担,审计实务界开展审计工作也浪费了审计资源。

同时,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需要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多余不用的物料商品、厂场设备、股权债权和其他资产推向外部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类业务,几乎都有以下共同的控制与审计的内容:

(1)决策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把本不应推向外部市场的某些资产推向企业之外的外部市场。

(2)确价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压低本企业的资产价格而使企业利益受损。

(3)赊销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把本可以现款销售的资产而赊销,或者把资产赊销给信用不良的客户。

(4)收款控制与审计。其目的是防范经办人员将已经收到的货款迟迟不交回企业而挪用公款,或者防止不积极催收而出现坏账。

当企业发生将资产推向外部市场的业务时,在按企业业务循环对经济活动分类研究其控制与审计的情况下,也要重复研究每一类业务循环至少上述四个方面的控制与审计内容,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浪费了审计资源。

(二)按企业业务循环对经济活动分类难以覆盖所有业务。以上列举的经济业务都是我们以往常见的业务,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上述分类标准已经不能涵盖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例如企业合并、资产租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

1.企业合并。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其主要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企业合并早已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合并如此常见,但按企业业务循环分类研究其控制和市计时,或者出于篇幅,或者考虑到这压根就不是一个业务循环,往往都没有涵盖这部分内容。目前也没有具体的内控准则和审计准则来规范企业合并发生的经济业务。所以,在这方面的控制与审计工作还是一大薄弱环节。

2.资产租赁。资产租赁是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经营活动。其主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资产租赁虽然作为非经常业务发生并不频繁,但往往涉及企业大笔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按企业业务循环分类研究其控制和审计时,也往往没有涵盖这部分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规范。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资产以外的资产而言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换的结果能在将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且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按企业业务循环分类研究其控制和审计时,也没有涵盖这部分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准则来进行规范。

为了消除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的重复使用,防止控制与审计时的业务遗漏,就应当探索企业经济业务重新分类的方法,将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业务划分为一类,根据每类业务的关键环节设计出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审计时加以测试。以减少重复作业,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四、企业经济业务的重新分类

(一)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的意义

本文主张的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一是要把具有相同控制与审计的业务高度浓缩归为一类,从而大大减少业务类型,便于深入研究每一业务类型控制的关键环节、关键内容和审计要点,力避审计与控制的重复与遗漏,提高审计效率;二是按新的分类标准得出的控制与审计方法,要能适用于任何会计主体,即不仅适合企业,最好也能适用于政府部门与非盈利组织的控制与审计,使之适用对象更广,应用领域更宽。

(二)企业经济业务重分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系统性,即重分类要从整体上考虑,不能顾此失彼,保证控制系统疏而不漏,做到应控尽控、应审尽审。二是合理性,即重分类过后既有利于提高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又要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理论,体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2.简明性原则。通过经济业务的重分类,将原来按业务循环分类的循环简化为更少的业务类型,简化但能涵盖更为丰富的内容,使我们的控制与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率,减小工作强度,节约审计资源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效益性原则。对任何一个方案或是项目均应比较其成本和收益,并从中选择收益最好的方案。对经济业务重分类而言,就是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下进行分类,充分考虑分类过后实施控制与审计的经济性,也就是能给审计机构带来更多收益而花费更少的成本,但又不能降低控制与审计质量。

4.适用性原则。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重分类过后,不论何种性质、规模的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都可以按我们所提出的分类标准方便地实施控制与审计。

(三)企业经济业务的重分类

第一类:广义购进。所谓广义购进,是指一个会计主体主观上需要从外部获取另一种资产或服务而支付对价的行为。如购入物料、商品、设备、服务、股权、债权、无形资产、房地产等。比较特殊的业务如从银行借款,也可以理解为以终值作为对价而购进现值;担保业务可以理解为企业愿意支付可能发生的连带还款责任作为对价购进债权;支付员工薪酬可以理解为以薪酬作为对价而购进员工的服务;对外发包工程项目可以理解为以工程发包价款作为对价而购进该项工程;企业吸收合并另一个企业,可以看成是给予对方股权作为对价而购入这个新的企业;租入固定资产可以看成是用租赁款作为对价购入这些设备或一定时期的使用权;非货币交易换入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以换出资产的价值作为对价购入新的资产。

第二类:广义销售。所谓广义销售,是指一个会计主体主观上需要将自己的资产或服务推向外部市场而收取对价的行为。此时的会计主体的地位与广义购进时正好相反。如销售物料、商品、设备、服务、股权、债权、无形资产、房地产等。比较特殊的业务如银行发放贷款,可以理解为以终值作为对价而销售现值;承揽工程项目可以理解为收取工程价款作为对价而销售该项竣工工程j企业被吸收合并可以理解为收取股权作为对价而销售原有企业;租出固定资产可以看成是收取租赁款作为对价出售这些设备或一定时期的使用权;非货币交易换出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收取换人资产的价值作为对价出售原有的资产。所有这些业务,都可以归人广义销售业务类别,而其中的任一种业务,其控制要点与审计方法也是基本相同的。

第三类:货币收付。是指因广义购进和广义销售业务而产生的购销双方之间的货币结算,会计主体内部的债权债务结算和货币的保管使用,可以归入此类。其控制与审计的内容与目前货币资金的控制与审计基本相同。

第四类:资料生成。是指会计主体内部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的事项。上述三类业务尚未涵盖的,如物料收发、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成本计算、折旧、预提待摊,非盈利组织的预算与执行情况等可以归入此类。

五、经济业务重分类后的控制与审计要点

(一)广义购进的控制与审计要点。请购、授权、询价、签约、经办、验收、付款七大职务,每相邻的两个工作职务为不相容职务,必须严加分离。审计的重点也围绕这七个方面展开,审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检查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与实际效果,从中发现可能的错误与弊端。

(二)广义销售的控制与审计要点。销售决策、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信用审核、开票、移交标的物、收款七大职务,每相邻的两个工作职务为不相容职务,必须严加分离。审计的重点也围绕这七个方面展开,审查企业要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检查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与实际效果,从中发现可能的错误与弊端。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6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流动;风险;监管

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宏观审慎监管货币互换资本流动中图分类号:F832;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350-2016(05)-0046-05自2009年7月中国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增长较快。人民币跨境流动使得国内、国际的经济、金融联系更为紧密。研究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发展及监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发展现状

2014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流动收支数量大幅增长,跨境收支地域范围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货币互换规模增加,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地区更为广阔,人民币在全球贸易金融货币使用中的排名有所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与主要国际货币的差距继续缩小。

(一)跨境收支

1.跨境收支数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金额总计达9.95万亿元,占全部跨境收支的比重接近1/4,为23.6%。2015年1月~10月,人民币跨境收支金额接近9.6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占中国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达28.1%,人民币已经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2015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中的使用份额创下2.79%的历史新高。2.跨境收支地域范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共有189个国家(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后文同)与中国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与香港地区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量占比过半、为52.7%,与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等经济体的占比较2013年同期也均有所上升。截至2015年10月,共有192个国家与中国开展贸易和投资。

(二)国际使用

1.各项余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6月,中国境内银行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2.12万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为7822亿元,在中国境内持有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资产的中央央行与货币当局超过47个。截至2015年10月,境外主体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持有金额达3.9万亿。截至2015年3月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18313亿元。2.贸易投资结算金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结算的金额中,2014年,经常项目合计为6.5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2%;对外直接投资合计为1865.6亿元,同比增长约118%;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合计为8620.2亿元,同比增长约92%;2015年1月至8月,经常项目合计为4.7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资本项目合计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9%;对外直接投资合计为4204亿元,同比增长了2.3倍;外商直接投资合计9017亿元,同比增长了67%。中国政府开始将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来进行涉外经济统计和核算管理。3.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2011年12月,中国正式启动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业务,首批试点额度为200亿元。截至2015年6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已达9700亿,其中仅2015年上半年就新增2000亿。2015年下半年,RQFII额度和试点地区不断增加:2015年11月,中国宣布向马来西亚提供500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并将新加坡RQFII额度扩大至1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12月,RQFII试点地区先后扩展到到泰国和阿联酋,投资额度均为5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15年12月末,RQFII已经从最开始的香港地区扩展到了全球超过1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总额度已经超过了1.2万亿。4.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标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最早在上海自贸区试点,2014年推向全国。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该业务的准入标准等相关政策进行了放宽:参加资金池的企业集团的营业标准收入有所降低,境内收入标准从50亿元降低为10亿元,境外收入标准从10亿元降低为2亿元;成员公司经营年限也有所缩短,从3年降为1年,企业可以选择的主办银行数量有所增加,从原来只能1家增加到可选1~3家;同时,跨境人民币资金净流入额上限的宏观审慎政策系数有所提高,从原来的0.1提高到了0.5。

(三)国际合作

1.货币互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总规模超过了3.3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协议不仅仅是形式,其实质性动用也有了明显增加。2.人民币清算安排。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10月,为进一步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在涵盖东亚、中东、西欧、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的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

(四)货币使用排名

1.在全球贸易金融货币使用中的国际排名。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5年6月,在全球贸易融资货币排名中,人民币跃居第二;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位居第五;在全球外汇交易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位居第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2015年8月,人民币首次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全球第六大国际银行间贷款货币和全球第七大外汇交易货币,在国际债券余额中排名第八位。2.与主要国际货币跨境使用的活跃度差距。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与主要国际货币的差距继续缩小。根据中国银行官网数据,在主要国际货币的跨境使用活跃度指数中,2014年12月,人民币、日元、英镑、欧元、美元分别为256、421、625、949、1476,与2014年6月相比,这一指数分别变动了4.1%、2.5%、-5.5%、-2.7%、0.4%;2015年6月,人民币、日元、英镑、欧元、美元分别为293、424、605、939、1470,,与2014年6月相比,这一指数分别变动了14.5%、0.8%、-3.2%、-1.1%、-0.4%。可见,人民币跨境活跃度指数与其它主要货币的该指数相比,同期增幅较大,在跨境交易使用活跃度上,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五)CRI指数走势

中国银行向全球的“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CRI)主要用于跟踪在一个完整的资金跨境流出、境外流转和跨境回流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民币使用水平,这一指数可以用来描述人民币在跨境及境外交易中使用的活跃度。如下表所示: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季度CRI数据来看,该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2014年,CRI指数呈现出年初冲高回落、年中逐步调整稳固、年末稳步上升的走势,反映出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是一个不断适应、深化、调整、发展的历程。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月度CRI数据来看,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接近或超过2014年3月的历史高位。2015年8月,CRI指数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出现了高点,8月经常项目下和直接投资项目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有了大幅增长,其中货物出口中人民币使用比例由7月的27%迅速上升至8月的38%,带动CRI指数上升约38点,这一因素是8月CRI指数上涨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

(六)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10月,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结算效率的跨境人民币清算系统(CIPS)上线,同时,该系统的二期也进入开发阶段,二期系统将考虑使用混合结算的方式,以便更加节约流动性,并考虑将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交易支付连接起来,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二期系统必将更加全面有效的支持人民币跨境和离岸资金结算。

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风险

前文各类数据均表明,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贸易结算货币,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货币地位已经开始稳步发展,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人民币跨境流动产生的宏观经济调控难度、金融风险传染效应、金融系统稳定隐患也有所增加。

(一)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增加

根据三元悖论,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得兼,在当前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变化(主要是增加)必然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人民币的跨境流动过程中,大量短期投机资本的跨境流动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冲击,并通过财富效应及资产价格效应等最终导致供给和需求失衡,从而对我国实体经济各方面产生更深层次影响。

(二)金融风险传染效应变大

人民币跨境流动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相连。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更快的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旦出现问题的特定时期,会引发市场的货币贬值预期,这种预期形成负面的金融冲击可能会迅速传导到其它经济体,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

(三)金融系统稳定新增隐患

在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框架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业务操作上缺少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而且,监管部门由于货币跨境流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而缺少明确的依据,从而很难对人民币跨境资金的性质、背景、动机、合法性等做出准确判断。这可能会导致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无序性,并对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支持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境外接受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人民币的境内、境外市场循环体系并没有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发展而同步完善,目前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种类还相对缺乏,境内、境外并没有形成人民币存贷款、支付结算、资产管理、投资避险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循环体系,而针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的监测,其主要指标还是集中在银行结算体系内,民间市场尚未纳入到现有的外汇监测及国际收支体系之中,对于现钞结算的渠道、流向、规模等很难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估计,这在一定时期内会产生假币、洗钱、走私、金融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潜在隐患。

三、人民币跨境流动监管的难度

(一)监管系统的监测和预警功能不足

如前所述,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主要集中在银行结算体系内,对于现钞结算的流向、规模、渠道无法做到准确和全面的估计,民间市场人民币跨境结算行为尚未纳入到现有的外汇监测体系之中,由于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等尚不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数据监测口径不一致、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削弱了其风险预警的功能。

(二)监管政策制定及调整存在时滞

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增加,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增长较快、人民币跨境流动速度有所提高,但相应监管政策的制定调整并没有实时跟进。毕竟新的监管政策的制定、实施、生效、调整需要经过一系列理论论证、实践考察、结果检验之后才能不断调整、改进、完善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解决问题的方式、防止问题复发等都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内,可能会有部分区域处于监管空白。监管政策的制定、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时滞是人民币跨境流动监管的主要难点。

(三)监管目标和手段缺乏协调合作

由于缺乏统一的人民币跨境流动监管目标和监管政策衔接,国内相关监管部门间的目标和政策导向有时缺乏协调,无法形成政策合力,部分监管政策效果相互抵销。而且,跨业、跨境的监管合作还有需要加强。

四、货币跨境流动监管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货币跨境流动监管经验

美国由于金融市场发达、金融监管完善,因此美元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融资、以及国际储备中长期保持着重要地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规范,金融监管架构分工明确,金融监管法规合理完善,美国采取“多头双线”的监管模式在专业化原则下对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和管理,并制定了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并培养了货币政策公信力。美国对货币跨境流动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监管政策,其政策选择的标准主要是考察该资本流动是否符合美国的自身的利益需要,符合美国利益需要的资本流动,美国会持允许态度,与美国利益相悖的资本流动,美国不支持、甚至可能禁止。

(二)韩国货币跨境流动监管经验

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加强了对货币跨境流动的监管。1999年,为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预警能力,韩国中央银行建立了外汇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由报告机构、信息集中机构和信息使用者组成,进行外汇交易信息和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的信息采集、监测、分析、共享,其监测对象和包括国内、国际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短期资本流动、投资者动向等。1999年,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加强政府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能力,韩国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构建了供韩国国际金融中心使用的基本面危机指数模型。欧债危机发生后,韩国正式开始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纳入到韩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框架之内。2010年10月,韩国开始限制内、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持有的外汇衍生品头寸,规定内资银行持有的外汇衍生品头寸不能超出其上个月末资本金的50%,外资银行则为250%;2012年12月,这一头寸限定比例分别下调为内资银行30%、外资银行150%。2011年1月,为防止外国投资者对韩元进行投机易,韩国规定外国投资者购买韩国国债并获得利息后需要缴纳预扣税,额度为15.4%。2012年8月,韩国要求境内金融机构根据其所持外债期限长短不同,缴纳税率为0.02%~0.2%的不同比例的宏观审慎稳定税,且规定当跨境资本流入出现异常变化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税率。为确保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得以有效实施,韩国修订法律法规,明确了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金融监督院和韩国金融委员会三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韩国金融监督院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保留了部分恢复资本管制的权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保护措施,例如部分或全部冻结外汇交易和外汇支付、对资本交易实行审批制度,同时韩国还借助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等东亚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同区域各经济体的金融合作。

(三)巴西货币跨境流动监管经验

巴西从1933年至今一直实行强制结售汇体制,不允许外币在境内流通,同时还实行外汇兑换合同登记和外国资本注册申报,并以中央银行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通过与贸易和税收信息系统联网,建立了全方位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巴西中央银行规定,所有跨境交易涉及的资金汇兑行为都必须采用标准的外汇兑换合同形式,合同信息包括身份、数量、合同汇率、换汇用途等,在向银行申请汇兑时,由银行在中央银行信息系统逐笔登记,并自动生成外汇兑换合同。中央银行可以详细了解每笔跨境交易的性质、主体和金额等,是其采集数据和监控跨境资金流动的基础。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巴西同样实施了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对跨境资本征税。例如,2008年至2012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巴西针对不同期限的外国贷款及投资本国证券市场的外资等进行征税并适时调整相关税率,2009年,巴西实行了预扣税制度,这些政策措施都使得非直接投资项目下流入巴西的资本规模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巴西本币的升值趋势。巴西货币跨境流动监管的另一重要经验是市场预期调查制度。1999年1月,巴西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上升,巴西中央银行将控制通胀确立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并1999年5月开始实施包括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的市场预期调查,使得中央银行和市场参与者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巴西央行以跟踪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发展出若干相关的经济指标作为调查内容,包括各类通货膨胀指数、GDP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利率、汇率等27项指标,调查各项指标未来5年的年度预测数据;通过电子化手段,建立专门的站点和系统,有效收集市场预期信息;定期综合整理所收集到的信息,向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市场预期调查结果,以便及时了解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对国内通胀率的预期,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依据。

五、加强人民币跨境流动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监管模式、注意市场准入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境内金融业务与离岸金融业务严格分离的监管模式,在这种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准入问题,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发展,需要在继续规范和强调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的市场准入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经营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系统、构建完善的分析平台

人民币的跨境流动涉及到经济中的多个领域、行业、部门,若要对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的监测、统计、分析,就需要提高数据统计的覆盖面、准确性、时效性、共享性,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采集、监测、统计、分析、预警系统,构建完善的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分析平台,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双渠道来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可能存在和已经暴露的风险,缩短监管的政策时滞,提高监管的效率。短期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出入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在建立统一的数据监测、统计、分析、预警系统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建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指标体系,以便为政策调整和预警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和变量支持。

(三)合理设计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工具、密切关注微观审慎监管的重点目标

宏观审慎监管比严格资本管制更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获得开放经济所能带来的好处,还可以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我国来说,需合理设计本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如宏观审慎稳定税、外汇头寸管理、外汇风险准备金等,考虑价格性资本管制或保留恢复部分资本管制的权力。在积极推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仍需要密切关注微观审慎监管的重点目标,毕竟系统性风险是由个体风险累积而成的。

(四)动态调整监管方式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人民币跨境流动监管也应当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进度而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随之建立、完善、更加市场化的、更具灵活性的、更具前瞻性的、具有风险预警功能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宏观审慎监管方式。可以考虑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引入预期管理,通过了解主要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结合监管部门调控的目标,与市场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减少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人民币跨境流动风险预警能力。

(五)加强监管合作

人民币跨境流动使得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互动更为紧密。跨境资本流动涉及企业、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在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确保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相关信息能够得以及时交换和准确共享,进而为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预警及防范提供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应协调合作,明确各自在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监管中职责、目标、手段,发挥各自在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甄别、监测、跟踪、处置等方面的不同作用,通过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和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监管合力。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区域性和国际性的货币、金融、经济合作协议及合作机制,在区域金融监管方面与其它国家进行适时的、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加强与境外企业和银行的联系、交流、沟通,加强与人民币区域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交流、共享,加大与境外监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力度,共同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管体系,严防非法资本跨境流动。

(六)完善其它相关体系建设

在有效防范人民币跨境流动风险的条件下促进人民币跨境流动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尽快完备人民币跨境清算支付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境内外循环体系、加快与人民币跨境流动相关的金融市场建设。完备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支付体系是人民币跨境流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深入以及“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要通过及时增加行数量、尽快健全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等形式尽快完备人民币跨境清算支付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人民币境内、境外市场循环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政府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持。人民币境内外循环体系包括人民币的供应、回笼、风险防控,要加快人民币境内外循环体系建设,就要在保证央行对货币跨境流动监管的独立性的条件下适时开放资本账户,还要完善与人民币跨境流动相关的金融市场建设,在加快银行业的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与人民币跨境流动相关的服务水平,降低与人民币跨境流动相关的金融、贸易壁垒,增强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和信心,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规划并构建完整的人民币境内、境外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吴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监管[J].中国金融,2008(10).

[2]王顺,梅国辉,赵勇.人民币跨境流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金融,2011(5).

[3]司彧钰.从离岸账户监管看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3(2).

[4]王东东.人民币区域化的金融监管问题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3(4).

[5]吴鸣.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化监管考[J].上海金融,2013(7).

[6]王书朦.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借鉴[J].金融发展研究,2015(11).

[7]勾东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国际借鉴[J].中国金融,2015(11).

[8]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R].2015.

[9]国家外汇管理局.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R].2015.

[10]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11]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7

 

关键词: 货币资金; 内部控制; 建立原则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发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1.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8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企业经营;控制体系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含义及作用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含义

货币资金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存在形态和用途大致分为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它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高流动性给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带来了重大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以核查各项财务数据准确可靠性等方式来监督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率的目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则主要是针对货币资金的一系列监督控制策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需要以企业内控制度为基础,通过各种内控制度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入账完整性、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以及效益性。

(二)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作用

1.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多个目标。首先是经营目标,通过实行内部控制保证单位的货币资金安全,提升资金利用率;其次是财务目标,规范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通过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确保货币资金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再次是合规目标,能保证货币资金的收支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以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本策略。货币资金内控体系是企业整体管理的支架,缺乏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企业的管理控制也无从做起。通过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完善和严格实施可以防患于未然,将更多的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降低企业损失,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通过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可以有效地对货币资金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确保企业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有效性。

二、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虽然构建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内控制度内容以及执行度上都存在问题,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很多企业的相关内控制度浮于形式难以实施。

(二)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存在漏洞

目前,在货币资金的内控制度构建上,相当一部分企业都缺乏整体概念和系统性,各制度之间关联性较弱,没有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一控制体系,直接导致了货币资金管理的混乱和授权不规范:

1.货币资金在其管理中没有完全实现不相容职务和岗位的分离,增加了货币资金安全风险。

2.货币资金使用的授权不够规范,企业没有根据其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的权限分工,这种授权机制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内控制度作用的积极发挥。

3.货币资金内控中管理漏洞众多,表现在:第一,变造原始凭证项目和金额,将凭证中夸大或虚构的金额贪为己有;第二,无证无账,在收取客户现金时不开取收据和发票,也不对收取现金进行记账处理,直接将款项占为己有;第三,伪造印章私自提取货币资金进行投资或转入私人银行账户以达到侵吞利息或占有公款的目的。

(三)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实施缺乏有力监督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货币资金的监督都停留在事后监督阶段,缺乏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监督,这就导致企业的货币资金在运营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补救,即使事后发现问题再进行追查也很难挽回损失,极大增加了货币资金的运营风险。很多企业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监督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审计,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完善以及专业审计人才的缺失和方法的欠缺,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也很难完全发挥,严重弱化了审计的监督作用。

(四)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会计人员的素质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影响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和社会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会计人员从业的根本。当前很多企业对会计人员上岗的资质审查并不严格,一些小企业甚至将没有上岗资格的人员放到会计岗位,导致企业的账目以及货币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低会导致企业的账务处理出现问题,难以实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则极易引发贪污、挪用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威胁企业货币资金安全。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设计研究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要遵循的总体原则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不相容职位以及岗位分离的原则。企业需要对运营过程中货币资金所涉及的各岗位进行全面分析,对一些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让各职务以及岗位之间既能各司其责又能相互监督和制约;第二,严格货币资金使用审批原则。企业可以根据货币资金使用金额制定一些常规和特别的授权机制,明确各职务的授权范围,实现有支必审;第三,严格会计系统的控制。在账务设置和处理中要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执行,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第四;实施财产保护控制。货币资金具有超强流动性,因此必须对其实施严格管理和定期清查等制度,现金要做到每天账实相符并定期盘点,银行存款及其它货币资金则要定期核对和清查,以实现货币资金的安全。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具体设计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设计。基本要求是钱账分管,包含内容众多,大致有:第一,会计与出纳职务的分离,出纳除了现金或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外,不得进行企业其它记账工作;第二,出纳与企业货物发送开票员岗位要实行分离;第三,出纳人员要与企业的会计档案保管、收入费用的登记岗位分离;第四,企业的各类印鉴如法人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以及公章等不得由一人保管;第五,支票保管人员需要与印章保管人员分离;第六,货币资金的审批人员需与支票保管和记账人员分离。

2.做好库存现金以及银行存款控制。企业要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核定库存限额,一旦超过限额就要及时送存银行。对库存现金要严格实施隔离制度,选择安全性高的地方进行保管,对保险箱以及防盗设施要进行定期检查。库存现金要实现日清日结,达到账实相符,财务主管以及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货币资金实物进行盘点,账目进行检查。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银行存款的控制管理。首先强化企业的账户管理,其开设和使用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法规。每月根据银行对账单及时对账,对问题款项实时清查和处理,负责银行往来账的人员要及时编制余额调节表,实现企业和银行账目一致。

3.企业财务印鉴以及票据的控制。企业款项支出需要的印章要分开保管,对印章的使用要编制登记表,印章的每次使用都要进行登记,各现金以及转账支票必须要与印鉴分开保管,没有授权不得在支票上签章。企业需要指定专人负责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建立台帐,对票据购买日期、票据编码以及使用做好登记,对记账联的金额比对存根联进行不定期抽查。

4.及时核对往来账目。为保证企业各类付款业务的真实性,防范挪用和贪污公款等违法行为,企业需定期发放对账单,与客户、供应商进行往来账目核对,对有争议的往来账目要备注并及时处理;对一些已做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定期了解是否具有回收可能性,杜绝回款不入账的情况。

5.强化企业审计控制,包含内部审计和外部专项审计两方面:一方面,企业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并配置专职审计人员,对企业内控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检查,检查授权是否合理,审批是否合规、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可靠、手续是否齐备等,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映,制定有效措施对问题进行纠正,堵塞内控漏洞;另一方面,强化外部专项审计,主要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内控制度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四、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

要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效益性就必须构建完善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首先,企业负责人应带头并督促执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带领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内控制度的作用,在构建完整的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同时更要强化其执行力度,让内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明确货币资金运营过程中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不相容职位分离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货币资金的各经办人必须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企业需要对各内控制度进行统一协调,实现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与内控制度相互联系与制约;再次,实行货币资金相关岗位的定期轮换制,既避免员工因长期重复一项工作产生意识懈怠,又有助于员工熟悉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促进整体内控制度的实施。

(二)完善货币资金内控体系

完善货币资金内控体系需要落实到企业的每个营运环节。第一,严格落实货币资金管理的各相关原则和制度,例如岗位的不相容制度、轮岗制度等。通过这些岗位原则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货币资金的舞弊风险,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第二,严格规范企业各主管以及领导的授权范围。货币资金的支出要先进行支付申请,在申请单中列明款项用途、金额以及用款人等项目,经审核通过并签字确认后出纳人员再进行支付;第三,重点关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重点控制区域是现金的收支和银行存款的收支。对货币资金的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将企业货币资金纳入小金库或出现账外账。对银行存款的监管上需要对企业的户头进行定期清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多开和随意开户头,与各账户银行及时核对各明细账目和余额。

(三)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监督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以最终执行为目的,企业要确保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实施就必须进行有效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主要依靠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来落实,事后监督则靠有效的内部审计来实现。企业必须设置有效的货币资金内审机构,将审计部门独立于其它职能部门之外,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仅只针对账目,还需要对货币资金进行稽核,同时对内部控制的整体执行进行评价,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最后,对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程度进行检查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主动性,让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更全面和到位。

(四)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货币资金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第一,企业要做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审查,强化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参加后续继续教育以及各类培训活动,调动会计人员自我提升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及时更新相关专业知识;第二,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会计人员自身的遵纪守法思想能有力促进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和实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配备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强调“以德为先”,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正确引导,最大限度规避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第三,提升会计人员执行力、沟通能力、部门协调能力以及应对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使会计人员能更好应对货币资金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货币资金内控水平。

参考文献:

1.佟伟健.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2(9).

2.许敏.浅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九个控制点[J].会计之友,2011(36).

3.张丽艳.浅谈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J].价值工程,2010(29).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9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概念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预防货币资产的贪污舞弊和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而建立的在全公司适用的控制和安排。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高低和是否能保证完全完整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如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公司将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二、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合法、完整和时效,使企业收益达到最大化,主要有以下四点:

1、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建立、健全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杜绝贪污、挪用、舞弊和诈骗犯罪的发生。

2、确保货币资金合法性。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符合国家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是审核货币资金的来源和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涉及外币的,还要检查是否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汇收支政策。

3、确保货币资金的完整和时效性。仔细检查企业销售商品以及其他相关收入应收到的货币资金是否已全部到账:(1)要预防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未及时全部或部分收回,成为坏账,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2)要防止有人暗中截取公司的应收账款,出现客户已支付货款,而企业未收到货款这种情况;(3)要防止因为应收账款未及时收回,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利息的损害。仔细检查购买材料和其他支出的货币资金是否及时支付:(1)要防止有人暗中截取企业的应付账款,出现企业已支付货款,而供应商尚未收取的这种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和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要检查企业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是否及时支付。有的供应商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间收到货款,则会收取一定的利息,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4、确保货币资金的收益最大化。企业在新形势下,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合理统一调度货币资金,使货币资金能充分地发挥其效用。同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利用网络上的理财工具,参与各种理财投资,从而使其收益达到最大化。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原则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企业要想制定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会使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减少犯错的概率,使其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至于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问题。下图充分展示了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须遵循的原则。

四、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方法

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法:

货币资金预算控制方法。在企业现阶段生产经营情况、未来的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制作出货币资金的预算,明确企业货币资金的用途,有效地控制货币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使货币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授权批准控制的方法。分层次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每个审批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财务制度,在授权的范围内审批,不可以越级审批,经办人按审批后的结果办理货币资金结算业务。程序如下:(1)远程支付申请。用款人在用款前,需向财务部门通过邮件方式提交支付申请,包括部门、用途、金额、支付方式及支付期限,并附上相关的单据的扫描件。(2)复核。财务部收到支付申请邮件后,复核票据是否合理合法、金额计算是否正确、费用发生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授权批准是否在批准权限内、相关手续是否齐全等。(3)审批。审批人在其批准权限内审批。如果支付申请不符合规定,审批人有权拒绝批准。通过邮件方式进行支付申请确认或拒绝。(4)支付。出纳根据手续齐备的支付申请,进行网上支付。远程支付申请在规定期间内,把原始单据快递给财务部门,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

相关岗位职责分离。出纳不可以兼任收入、支出、费用和债权债务账务的登记工作,不可以兼任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更不可以兼任盘点和稽核工作。

审核和盘点控制的方法。专人负责审核货币资金收付的相关业务,特别是对大额的货币资金的支付要重点审核,确保其合理合法,保障货币资金正常运作。财务经理必须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 防止出现贪污、挪用等舞弊行为的发生。

货币资金的循环审计篇10

关键词:货币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DF43 文献标识码:A

1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

企业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能够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二是保证企业通过有效的货币资金管理,基于同样的货币资金成本,能够创造更高的货币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为企业获取最大的收益。

2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不规范,易造成货币资金流失。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严禁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但是企业内部对于财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漏洞。部分单位出纳员在登记日记账的同时,还负责核对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形成自己记账自己核对、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极易造成银行未达帐项多笔挂账等漏洞;对于银行印鉴保管、企业财务章保管、人名章保管等职务,在一些单位中均由财务负责人独自担当,有时财务负责人还负责支票审签工作。

2.2 货币资金收入存在的问题。铁路基层企业管辖范围点多线长、直跨地区,一些基层企业领导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基层单位各种货币资金的收入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如:铁路一些运营站段,下属的车间、班组闲置房屋部分出租给附近商户,其所得租赁收入不入账,直接作为所在车间、班组的活动经费;部分车间、班组利用其职业技术工种之便,借着单位的设备、仪器等私自揽活,所获收入进入少数人腰包等。

2.3 货币资金支出存在的问题。某些单位的财务人员道德缺失,私自将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核后的金额改动,然后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票据粘贴报销,财务人员与经办人员串通舞弊,使企业资金流失于少数人手中。

某些企业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将单位的煤、水、电等能源私自接入附近的饭店、浴池、住户,造成单位能源超支,而少数人却在其中收受好处,视国家大力提倡“节约能源”于不顾,严重丧失领导率先垂范的风度。预算支出的项目,年终测算还有结余时,单位相关人员串通舞弊,虚开发票,虚增支出,套取现金,视设备陈旧于不见,视安全于不顾,严重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 完善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对策

3.1 明确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职责。对涉及货币资金各项业务岗位必须有明确的分离,达到企业内部不相容货币资金管理职务分工负责的目标,而不是由一个人同时兼任。对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能使相关职务的员工在处理业务时,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按照这一模式的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产保管人员各自的职责,都必须实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各环节设置相应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作业流程和控制措施。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责、权、利,规范职务分离的管理措施。

3.2 规范货币资金的收入管理

3.2.1 加强现金收入的审批权控制。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收入授权审批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流程、具体责任和控制措施,还要规定相关经办人员在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时的职责范围和具体要求。在制度制定和实施中,要遵循互相制约的原则,并对大额资金收入增加必要的监控环节。

3.2.2 通过定期稽核盘点,掌握每笔货币资金的收入情况。相关财务人员在稽核盘点过程中,必须认真审核,审查货币资金收入的有关手续的完备、数字的准确、内容的合规与合法,使所有入账的现金、银行存款,都能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在稽核盘点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必须清晰审查货币资金收入凭证,及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过程。

3.3 严格货币资金支出管理。

3.3.1 准确编制资金预算。准确编制资金预算是实现货币资金支出管理有序可控的基础。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科学而严密地设计预算收支分类体系,针对具体科目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完整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硬化预算约束,不得随意追加、追减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便于对支出进行源头控制。

3.3.2 追踪货币资金的使用。各项货币资金在具体实施中,根据预算报送用款计划后,应同时紧跟项目进展过程,及时追踪项目进展与资金到位是否匹配,汇总并考核分析货币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4 严把会计队伍新人入口关,同时在职场中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情。企业招聘选用人才时,一定要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避免因人设事设岗,要做到以岗选人,以德为先。财务人员应具备视金钱为身外之物的思想意识,淡薄名利,有整体和大局观念,在处理各种涉及金钱的经济业务活动中,有一种无贪心、野心、私心的思想境界,要敢于拉开情面拒绝各种方式的金钱诱惑,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浇灌会计行业这片净土。

3.5 强化货币资金的监督。企业应定期对资金业务进行监督检查,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监督检查内容主要是: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的设置情况;资金授权审批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授权审批职责、范围、程序等的履行情况;印鉴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分开保管情况;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交接手续健全情况;库存现金情况,重点检查库存现金日清月结和账实相符情况;银行存款(内部存款)对账情况,重点检查核对银行账户(内部存款户)和编制、审核银行存款(内部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及时性,银行存款(内部存款)账面余额与账单余额相符情况,以及长期未达账项清理情况;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资金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6 必须加强货币资金风险管理。资金风险是一切贪污、舞弊、挪用、侵占的主要源头。重点关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全面覆盖资金活动中的所有风险点。在资金管理中,针对风险点,严格制定管控措施,本着一切控制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严抓各岗位人员之间的制衡点,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避免各岗位主要人员的串通舞弊行为,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形成举报投诉制度以及举报人保护制度,将资金安全风险主要控制在事前、事中,避免事后发现风险事实所带来的巨额损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