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概念十篇

时间:2023-06-15 17:39:11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1

关键词: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OFDM; MUD; IPv6

一、概述4G概念通信技术的基本条件

4G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义为: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地接入网络中来;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业务、应用和网络;可以实现非常先进的移动电子商务;新的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引入到系统和业务中来。

(1) 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 Mbit/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0km/h),数据速率为20 Mbbit/s;对于低速移动用户,数据速率为100 Mbit/s。

(2) 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4G 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使各类媒体、通信主机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通信。

(3)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采用智能技术的4G 通信系统将是一个高度自治、自适应的网络。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结合的正常发送与接收,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4) 良好的覆盖性能。4G 通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覆盖并能提供高速可变速率传输。对于室内环境,由于要提供高速传输,小区的半径会更小。

(5) 基于IP 的网络。4G通信系统将会采用IPv6,IPv6将能在IP 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

(6) 实现不同QoS 的业务。4G 通信系统通过动态带宽分配和调节发射功率来提供不同质量的业务。

二、对4G概念通信关键技术解析

(1)正交频分复用(OFDM )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 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2)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采用了空时多址(SDMA)的技术,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进行区分,动态改变信号的覆盖区域,将主波束对准用户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并能够自动跟踪用户和监测环境变化,为每个用户提供优质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从而达到抑制干扰、准确提取有效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等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3)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可以提高容量和覆盖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有:分集技术,如通过空间分集、时间分集(信道编码)、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等方法来获得最好的分集性能;多天线技术,如采用2或4天线来实现发射分集,或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来实现发射和接收分集。MIMO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的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从而大大提高容量。信息论已经证明,当不同的接收天线和不同的发射天线之间互不相关时,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MIMO 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

(4)软件无线电(S D R )技术

在4G系统中,若要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接入网络”的理想通信方式,则至少需要保证移动终端能够适合各种类型的空中接口,能够在各类网络环境间无缝漫游,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业务之间进行转换。软件无线电是近几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软件无线电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方的极大关注,这不仅是因为软件无线电概念新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更为重要的是它潜在的市场价值也是极具吸引力的。软件无线电强调以开放性最简硬件为通用平台,尽可能地用可升级、可重配置的不同应用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的设计新思路。其中心思想是:构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将工作频段、调制解调类型、数据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协议等各种功能用软件来完成,并使宽带A/D 和D/A 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5)多用户检测技术

4G系统的终端和基站将用到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部分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而不是作为噪声处理,利用多个用户的码元、时间、信号幅度以及相位等信息联合检测单个用户的信号,即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及信号处理手段,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对多用户信号的最佳联合检测。它在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远近效应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链路频谱资源,显著提高系统容量。现有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在计算复杂度与处理时延问题上存在不足,且算法中一些参数估计有误时,会使得相关矩阵产生较大偏差,导致整个系统性能急剧下降。当前的MUD算法只考虑了同小区内的干扰,而没有考虑相邻小区间的同频率用户干扰。

(6)IPv6技术

4G通信系统选择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组方式传送数据流,因此IPv6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选择IPv6 协议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a) 巨大的地址空间。在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它能够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网络设备提供一个全球惟一的地址。

b) 自动控制。IPv6还有另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地址自动配置方式。

c) 服务质量。服务质量(QoS)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来它无疑将用于基于服务级别的新计费系统。

d) 移动性。移动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务方面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每个移动设备设有一个固定的家乡地址,这个地址与设备当前接入互联网的位置无关。

三、结束语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4G概念通信的技术包括OFDM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IPv6技术等。在目前还只是一个基本概念,IEEE等标准化组织仍处于制定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袁晓超 4G通信系统关键技术浅析.中国无线电,2005(12)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2

然而,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同样也火。但它不是3G,而是梦想在3G时代有所作为的中国电信个人通信市场品牌天翼。天翼顾名思义是飞天之翼,这是中国电信对天翼的期待,自从2008年10月22日,中国电信推出移动业务品牌天翼以来,至少数千万推广花费,让天翼理所当然地成为2008年年末和2009年年初媒体声音最大的电信行业品牌。

然而,几个月后,当中国移动G3品牌推出,188放号启动的时候,我很遗憾地看到,几个月大的天翼还只是悬在半空中的天翼,离向往的蓝天还有一定距离。

天翼传播的突破

天翼在传播上是有突破,有亮点的,因为它至少做到了三点。

1 整合业务形成差异化概念

移动信息市场的未来是3G,而3G实际上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天翼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互联网手机的概念,并且通过进入手机互联网新时代的大概念来振奋人心。其巧妙之处在于天翼整合了聊天、上网、邮箱等数据业务。为什么巧妙,因为这些业务实际上中国移动都有。可能在技术上不一定比CDMA技术先进。但中国移动飞信、139邮箱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中国电信要一对一与其血拼,短期内的胜算并不大。所以,除技术之外似乎并没有优势的天翼,通过提出互联网手机概念,不仅仅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整合了数据业务,并且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手机对互联网功能实现的层面上来,有效地规避了具体业务层面上的竞争。

2 淡化技术与CDMA划清界限

谁都知道CDMA是中国联通(老联通)的失意之作,CDMA是一个在客户心中叫好不叫座的产品。中国电信接手后,最大的认知风险就是怕客户把联通时代对CDMA的陈见带到中国电信来。因此,中国电信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天翼品牌、189号段、互联网概念都搞得风声水起,唯独CDMA却被冷藏。其中深意,其中智慧可见一斑。

这一招,也被中国移动后来的G3借鉴(笔者猜测)。中国移动之所以推出G3这个业务品牌,而不是把TD-SCDMA直接拿出来开展宣传,是因为中国移动认识到了纯粹的民族牌是打不久的。自主创新只能获得情感认可,不能获得消费选择。在技术上不如其他两种3G制式成熟时,中国移动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淡化技术,强化品牌,给大家营造一种管他哪种技术,3G就是3G,从而充分利用了先发优势,重新取得了3G市场上的主动权。

不管是借鉴,还是巧合,天翼冷藏CDMA的做法与中国移动推出G3隐蔽TD-SCDMA的做法如出一辙。也因此印证了天翼的“大挪移”功力之深。

3 利用宽带优势实现“固移”转移

中国电信的优势在哪里?在家庭市场,在集团市场,当然最核心的优势在宽带。中国电信“固”转“移”要成功,就看如何将自己现有的优势延续和转嫁到移动板块。通过家庭、集团向个人客户市场渗透,是中国电信拓展移动业务的不二选择。而宽带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为什么电信这么坚持、这么自信地宣传互联网手机,其支撑点在哪里?其自信来源于哪里?

除了CDMA本身在数据业务上的技术优势以外,中国电信还拥有近4000万宽带用户,这既是营销的基点,也是传播的关联点。手机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众多软文的炒作,客户很容易把电信在固定宽带上的认知优势附加到移动宽带上去。要知道中国移动的宽带用户还只有几百万,以不到500万对近4000万,这样的差距,让中国电信非常自信地喊出了“走进手机互联网新时代”的豪言壮语。希望通过强化手机互联网的概念,为实现固移优势转移打造传播声势。

天翼传播的漏洞

从以上三点来看,天翼前期的传播策略,“把握大趋势、开发大概念、制造大期待”,不可否认,其传播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只要后期运作得当,应该说还是有机会的。但这里,我还是想鸡蛋中挑点小沙子,放大胆子找找天翼传播的漏洞。我直觉认为,天翼前期的传播策略风险同样不小,因为它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周全:

1 为小技巧做大宣传

强调189号段好这本身没错,鼓励客户只要换一个数字就能实现从139到189的战术也没有错。但这些原本只能作为产品的一个很小的利益点,却被电信过度宣传了。这样至少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方面是来自客户的对比与质疑,明眼人都知道,一个手机号码是由11个号码组成的,号码是好是坏,189三个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第二个方面,189直接挑战了全球通139,不仅让人感觉中国电信不够包容与大气,而且引来了中国移动的舆论反击,大家可以看看网站论坛的帖子。133向189打招呼:兄弟你来接班了哇?189愤慨地说:我不认识你,我叫天翼。133瞥了一眼:小样,穿了马甲就认不出你了?你189不就是原联通133,长了双翅膀就成天使了吗?这十有八九就是中国移动发动的论坛炒作。

由此看来,中国电信在号段宣传上、竞争关系处理上度的把握还是有些欠缺的。

2 期待过剩,门槛过高

应该来说,作为一个新产品,按照天翼前期的宣传来说,至少对中国电信来说,天翼是一个拥有划时代概念的产品。适当地制造期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在制造悬念之后,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是满意还是失望。这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推广的效果。

我个人以为,信息服务原本就有点虚,是一个很难让客户感知到的东西。不管你的产品如何包装,你的概念再怎么“飞”,你最终还是得满足消费者实实在在的需求。天翼的品牌再好,互联网概念再鲜,189号码再高贵,让客户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终端。而恰恰是这个终端,则是中国电信最疲软的。事实上,根据北京的情况来看,客户预存话费所得到的手机也多以中低档为主。所以,在不能给客户提供足够显性价值的时候,给消费者制造太多的期待。可能会印证一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为了配合这种期待的打造,以及适应天翼所宣扬的中高端形象,在营销政策上。中国电信也抬高了准入门槛。北京电信根据用户每月消费额度的高低,共推出13档资费标准,每档标准中相应规定了三项指标:月最低消费额、预存话费额/交纳保证金额以及每月返还话费额度,用户在选择其中一档标准之后,该档标准中相应规定的三项指标亦不能进行更改。其中,最高一档的消费标准中除规定一次性预存话费或者交纳保证金总额为9600元之外,用户还需保证每月消费额度不低于1000元。

而这种门槛,正是阻碍加入消费者成为天翼客户。就按照中国电信通过家庭市场、利用宽带拓展个人市场的思路来看,一家人当中最有可能先用上天翼的可能就是家庭主妇,其次是孩子、可能还有老人,最后才有可能是作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因为对他来说,转换号码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而天翼恰恰把自己定死在最难啃的骨头上。市场拓展之难,难于上青天。

我以为,对于中国电信来说,目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圈地,不管白猫、黑猫先抓过来再说。既然中国电信除了天翼没有推出其他个人品牌,那就没有必要定位得这么清楚,就像“我的E家”一样推就行了。

3 概念抢占过于表面化

中国电信3G牌照叫“天翼”,口号是“互联网手机”。说心里话,如果这是一个新推出的手机品牌,我们可能一定也不会觉得意外,因为他的命名、口号感觉不像为3G的业务品牌喊的,倒像是为某个手机品牌做的。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3

【关键词】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6-01

知识迁移是教学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向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很强的课程,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其内在的很多东西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设备和每周短短40分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学习更多新内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这些相似性进行知识迁移,会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

一、借助生活经验将专业术语生活化

在新课程中学生接触很多新概念和新名词,信息技术的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更是抽象。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难于理解,长期以往不但不能让学生掌握,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内部的很多元素,它们的原型也来源于生活,只不过是计算机专家们把他们的模型数字化以后存储到计算机而已,所以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和我们现实生活的模型还是很相似的。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有关电脑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将CPU、显示器、音箱、鼠标和键盘分别比作人的脑、脸、嘴和手,用人体的各个部分来比喻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同样Flash中概念也很多,舞台、场景、元件、时间轴、帧等概念,学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以根据电影给学生做一个类比,我们可以把组镜头当作一个场景,舞台就是一组镜头上演员表演的场所,元件就可以比作演员,那演员什么时候出场就是根据剧本上的时间安排,这样学生就会对计算机组成这些术语的用途豁然开朗。在三年级下册中有关文件和文件夹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把“文件夹”比作“书包”,“文件”比作“书本”,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书本是放在书包中,书包是为了装书本,也理解了文件夹是存放文件的。将这些固定的图标形象化、生动化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身边的具体事物,就会使学生化难为易,轻松愉快的掌握。

通过类比,我们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生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身边的具体事物,让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学习。

二、运用窗口特点介绍新软件

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的更新让人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软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学会大量的知识概念,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我们都明白Windows里面很多界面都很相似,只要让学生发现并内化这些相似点,学生有了部分软件的使用基础后,学习其它软件就不很吃力了。如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就认识并学习Word软作,在六年级上册又安排了PowerPoint的学习。有了Word软件的学习作为铺垫,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有8个相同的菜单,但它们菜单下的子菜单并不完全相同。同时Word中多了一个表格菜单,可以绘制表格,而PowerPoint中多了一个幻灯片放映菜单,可对幻灯片进行设置,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变陌生为熟悉,有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操作共同的特点实现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脱离了实际操作,学生的学习犹如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强调指出:信息技术的课程实际操作不低于总课时的70%。如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形成动手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在Windows系统中,记事本、Word、PowerPoint等软件中对字体进行设置及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选择相应的命令或用右键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记事本这个软件中对字体的设置的基本操作后,再学习其它软件中关于字体设置的操作时,教师只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又如艺术字的设置是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常用到的一个设置,而艺术字的设置在四年级下册学习Word时就已经学过,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有关幻灯片制作时,也只需我们从旁点拔,唤起学生的回忆与共鸣,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的共同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四两拔千斤”之法,将新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掌握的操作,从而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达到掌握操作方法,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利用知识的共性进行迁移

Windows里面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如在六年级上册中的Flash这个软件块的学习中,就有图层的概念,如果我们在学习时搞清了图层的概念,在后续的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软件中遇到这个概念时就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做到一通百通。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4

[关键词] 流媒体; 移动学习; 移动流媒体; 资源转换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浩君(1977―),男,浙江上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移动学习、普适计算等研究。E-mail:。

一、引 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和多媒体资源传播的日益频繁,迫切需要解决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实时高效传输问题;而流媒体能把连续的影音信息经压缩处理后存放到网络服务器上,以流式传输技术在网络上传输多媒体资源,让浏览者不需要等到下载完成, 就可边下载边观赏,为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快速实时传递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视频点播、行业培训、远程教育、视频会议以及远程医疗等领域。[1]流媒体学习资源是指以学习为目的的流媒体资源,具有传统视频资源画面生动形象、内容直观易懂以及播放动态流畅等特点,弥补了其他学习资源教学情感缺乏等不足。根据流媒体学习资源播放设备的差异,可将流媒体学习资源分为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和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前者是指运行在传统互联网终端设备(如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上的流媒体学习资源,提供传统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视频学习资源,而后者是指运行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的流媒体学习资源,提供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视频学习资源。[2][3]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各级各类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以及视频公开课程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了大量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课程门数累计达到6000余门,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优质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而移动流媒体资源目前绝大部分都是由资源建设者自主开发,由于移动终端的多样性以及移动学习环境的复杂性,阻碍了移动流媒体资源顺利开发,造成了目前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移动学习需求。针对目前传统流媒体资源丰富性和移动流媒体资源匮乏性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了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的可行性,引入概念图理论,提出了从传统流媒体资源到移动流媒体资源转换理论,然后构建了基于该转换理论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阐述了该系统架构和系统功能等内容的设计思想,最后结合《现代礼仪》精品课程流媒体资源转换案例详细描述了该资源转换系统实现的关键步骤,验证了本研究工作的可行性。

二、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

媒体资源转换可行性分析

学习资源是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作为移动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通过视频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但移动学习终端存在屏幕尺寸小、数据处理能力弱、支持格式有限等局限,使得移动流媒体与传统流媒体在资源呈现方式、知识组织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从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的关键就是能否对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进行上述四个方面的改进和处理,使得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能更好地适应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

(一)资源呈现方式转换可行性分析

目前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以Web学习网站形式存在,如学习社区、专题网站、Wiki、博客等,其中包含了大量流媒体资源。而移动学习资源则主要以WAP学习网站形式存在,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移动学习系统、新东方的“移动英语”学习网站等。目前移动学习相关研究正尝试从移动终端自适应机制出发,将现有的Web资源转换成WAP资源,以适应在移动终端上内容的自适应显示。如欧洲的MOBILearn项目将400门E-learning课程迁移为mLearning资源。此外多媒体转换技术也可以较方便地实现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格式和分辨率的转换,以适应移动设备的播放要求。

(二)知识组织形式转换可行性分析

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以“课程―章―节”三级目录来组织知识内容,对于具体某节资源也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内容。而移动学习资源颗粒度较小,一般以单个知识点作为基本知识组织单元,并按照“类别―主题―知识点”三级目录来组织和维护移动学习资源。因此,通过绘制能反映该学习资源的知识点分布图,然后按照该分布图将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分割,并重新组织成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移动学习资源,而对于流媒体资源可以通过FFMpeg等工具对流媒体资源进行分割操作。概念图是一种知识表征工具,它能够反映学习资源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依据将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转换成移动学习资源,实现知识组织形式片段化转换目标。

(三)学习时间转换可行性分析

除了知识组织形式的不同,移动学习资源的学习时间也是影响资源颗粒度的重要因素。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学习时间设置一般与传统课堂时间保持一致,维持在45分钟左右,而移动学习环境下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量需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将人注意力维持时间10分钟作为移动学习时间的上限,得到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可。因此,将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切割成多个基于知识点的移动学习资源后,仍然要对知识内容过长(超过10分钟)的资源,按照10分钟的时间维度,进行再次分割操作,最后形成符合移动学习特点的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

(四)学习内容转换可行性分析

数字化学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硬件、软件、教学与组织技术等,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各个行业的教育培训过程中。而移动学习实践活动是一种非正式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简单实用的内容,如生活百科、商务英语等;二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如考证考试、充电拓展类等内容,[4]而这些学习内容目前均有大量的传统流媒体资源可供选择,这为移动流媒体资源转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保障,有助于提高移动学习流媒体资源的建设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虽然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与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利用概念图绘制工具对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进行知识点图系绘制,并以此为依据按照移动流媒体资源的特点进行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可生成符合移动学习环境下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能极大地提高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建设效率,丰富移动学习资源内容。

三、基于概念图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流媒体技术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性能的提高,也为流媒体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创造了可能。概念图(Concept Map)是指利用图式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表达和交流;一般由节点、连线和有关文字标注等内容组成,节点上的概念表示学习对象,而连接线上写上两个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鉴于概念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诸多优点,已有学者将概念图相关理论应用于移动学习领域。[5][6]

本文根据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与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的差异性,结合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特点,[7]引入概念图理论,提出了基于概念图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理论。该理论总体思想如图1所示,基于概念图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理论主要包括资源筛选、概念图绘制、资源生成、资源重组等四个部分,其中资源筛选主要负责选择合适的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概念图绘制是移动流媒体资源建设人员在理解原有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内容的基础上,以概念图的形式来表现资源的知识结构,并为移动流媒体资源生成做好准备;资源生成是整个理论的核心,负责针对特定的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进行资源转换工作;资源重组主要负责对已生成的移动流媒体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使新生成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移动学习实践活动。上述四个操作环节中,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后续与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理论。

图1 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流程图

(一)内容筛选

移动学习并不是适合承载所有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部分合适的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可以被转换成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用来支持移动学习活动,因此,选择合适的传统流媒体资源是流媒体资源转换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坚持内容适合性原则与资源简单性原则相结合的资源筛选标准,选择面向终身学习的较为实用、简单、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非正式流媒体学习内容,如语言短训、职业技能、轻松百科、生活保健、家庭理财、文化涵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校教育中逻辑复杂度低的学习内容,如英语、语文等学习单元相对零碎、知识耦合性相对较低的课程资源也适合转换成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

(二)概念图绘制

本文将采用概念图作为知识组织分析工具,分析所选定的传统流媒体资源中所包含的知识结构以及所蕴含的具体知识点,以此作为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的重要依据。首先确定当前被转换的流媒体学习资源的中心主题;然后深入分析该资源内容,罗列相关概念;再次分析所罗列相关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内容,中心主题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最后反复修改与优化,绘制与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相对应的概念图。

(三)资源生成

资源生成是真正实现从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的关键步骤。资源生成主要任务是将颗粒度较大的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成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本文将通过呈现方式、学习时间、资源组织等三个角度来设计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的生成机制。从资源呈现方式的角度分析,资源生成需要进行的操作有分辨率与资源格式转换,需要将高分辨率的、不同格式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成分辨率较低、适合移动终端流媒体格式的学习资源。从资源学习时间的角度分析,移动学习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因此学习过程需要适应复杂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而被分割成多个零碎的学习片段,形成片段式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从资源组织的角度分析,移动流媒体资源一般以知识点作为基本的知识组织单元,并且按照“学科―主题―知识点”三级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

(四)资源重组

资源重组是对已经转化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进行进一步处理,使其能够更方便地为移动学习者所使用,提高学习效率。移动流媒体资源重组包括:概念图映射、资源序列化、添加资源描述信息等步骤。概念图映射是指将已经生成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与绘制的概念图中相对应的知识点产生一一映射关系,便于资源管理人员利用概念图来管理相应的资源;资源序列化用以明确知识点及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的学习前驱后继关系,引导学习者按照正确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为了尽量提供更多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背景信息,本转换理论最后步骤就是对已经完成转换的移动流媒体资源添加资源描述信息,使学习者能对资源的情境信息、知识目标以及相关视频内容的文字描述等方面有更明确的认识。

四、系统设计分析

(一)系统架构设计

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思路,分成表示层、网络层、业务逻辑层、存储层等四层,层次结构清晰,软件耦合度低,便于管理和维护。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架构示意图

(1)表示层。该层为不同用户提供了相应的操作界面。资源建设人员通过PC终端,利用有线网络或WIFI接入,进行资源生成与重组等资源转换操作。学习者也可通过手机、PDA等移动终端,利用GPRS、3G或WIFI无线网络,浏览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

(2)网络层。该层是为各类设备接入本系统提供网络支持,接入的方式可以通过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也可以通过有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

(3)业务逻辑层。该层用来封装系统的具体业务逻辑服务,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涉及资源上传模块、资源生成模块、资源重组模块等。

(4)存储层。该层负责为系统具体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并存储系统交互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包括传统流媒体资源库、移动学习资源信息库(概念图、资源序列、资源描述信息等)、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库、资源管理规则库(内容筛选原则、概念图绘制原则、资源生成原则等)。

(二)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上面提出的基于概念图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理论,本文设计了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功能,该系统功能包括资源上传、资源转换以及资源重组等三大功能,具体系统功能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功能结构图

资源筛选:资源建设人员从以终身学习为视角、实用取向的非正式学习内容中,或者从与学校教学中逻辑简单、内容单元零碎的学习内容相关的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中选择合适的流媒体转换资源。

资源上传:资源建设人员判断该资源系列内容可以上传,有助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系统的资源上传模块将该系列资源上传到系统传统流媒体资源库。

资源列表:资源建设人员可以查询系统中已经上传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资源列表包括最新上传资源列表、未处理资源列表和资源系列列表。

概念图绘制:资源建设人员通过选择未处理资源列表中的一项内容,并通过流媒体播放工具播放该资源的视频内容,根据视频内容和概念图绘制规则,绘制该视频的概念图。

资源转换:资源建设人员确认绘制的概念图合理、有效,并通过概念图和10分钟两个维度对原有资源进行资源转化操作,操作后将得到多个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

概念图映射:通过资源生成操作,将得到的多个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和概念图中相应概念建立映射管理,方便资源建设人员管理新资源以及制作学习者的资源导航。

资源序列化:单纯依靠概念图导航,无法判别同一级中所列资源的前驱后继关系,因此,资源序列化的目的就是设置学习资源的前驱后继关系。

信息添加:为新生成得到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添加情境信息、知识目标、知识重难点以及必要的字幕信息,方便学习者利用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开展移动学习。

五、系统功能实现

本文实现了基于Web的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各项功能,该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系统服务器,Apache Tomcat 6.0作为Web和WAP服务器;使用Java技术来开发Web应用程序,系统后台采用MySQL数据库,并使用MySQL Workbench可视化数据库设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库建模和管理。系统集成化开发工具使用了MyEclipse 8.5,网页开发工具采用Dreamweaver8和Photoshop CS3,本系统实现案例使用了湖南大学袁涤非教授的《现代礼仪》精品课程资源,该课程内容逻辑相对简单,所需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度相对较低,而且课程内容与学习者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者对该类课程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概念图维度和时间维度是本系统实现资源转换的两个重要维度。资源建设人员首先要填写概念名称、选择父节点、子节点与父节点关系、是否是终端节点等信息;如果某个节点是终端节点,那么该节点可以成为知识点,包含相应的资源内容,因此需要为该节点设置其所包含内容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本系统利用Flex和ActionScript设计可视化的概念图绘制工具,从节点绘制、节点布局、连接线绘制等三个角度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工作,概念图绘制界面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概念图绘制界面

根据已绘制完成的概念图,资源建设人员可以得到由概念节点对象构成的知识点对象数组,按照预先设定的10分钟片段时间对节点数组信息进行修改,并以此为标准,对FLV资源进行分段处理和转换。根据图4所示的概念图,该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就被转换为定义与内涵、礼仪产生、礼仪形成、礼仪变革、礼仪原则、礼仪特征以及礼仪作用等7个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同时系统会自动完成资源与概念图之间的映射,然后自动跳转到资源序列化界面,系统会按照概念节点生成顺序作为资源序列化的默认顺序,资源建设人员可以通过向上箭头或向下箭头进行调整,系统也会根据每次的调整请求,动态调整移动流媒体资源学习的先后顺序,其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移动流媒体资源序列化操作界面图

为了增强单个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的可学习性,优化和完善转换后得到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添加必要的学习资源描述信息,提高学习者对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最后形成的移动流媒体资源学习效果图如图6所示。

图6 移动流媒体资源学习效果图

六、总结与展望

学习资源是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匮乏性和传统流媒体学习资源丰富性的现状,以快速、高效建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为目标,提出了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思想,详细阐述了基于概念图的流媒体资源转换理论,设计并实现了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为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但是,本文研究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流媒体资源类型的转换的,对于移动学习的片段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移动流媒体资源的协作构建机制以及转换后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的学习效果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戈,廖建新,朱晓民,樊秀梅.流媒体分发系统关键技术综述[J].电子学报,2009,37(1) :137~145.

[2] 杨金花,宋宝瑜.移动流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关键性技术及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6):104~107.

[3] 吴天生.移动流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7,(8):109~112.

[4] 顾小清,查冲平,李舒愫,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09,(7):41~46.

[5] Gwo-Jen Hwang,Po-Han Wu,Hui-Ru Ke.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7(4):2272~2280.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5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信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并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进了信息时代。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低能源消耗、高通讯质量的新型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符合我国创建低碳社会的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构建信息化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述及应用两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机房、终端设备、电源、基站等运营环节,对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绿色节能系统应用进行了研究,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实践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

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移动通信已被广泛应用到更越多的领域,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推动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信息通信设备建设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移动通信设备对能源的消耗,如何在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便捷服务的同时降低移动通信对能源的消耗,成为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述

1.1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概念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在建立在传统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技术结构来降低整个通信体系对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即保证通信质量又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只有将整体通信网络构架不断进行完善,使每个网络元结构都达到最优化,才能最大幅度提高节能效果。而信息技术网络的运营又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连接着用户、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及相关行业机构、政府机构,只有建立一条闭合的网络运营链条,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节约能源消耗的要求。

1.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运营链中的角色价值

信息通信网络运营链是由用户、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构组成成。首先,电信运营商作为整个通信网络运营条的核心,起到最为关键的纽带作用,因此电信运营商应该是整个通信网络运营链条绿色理念的执行者;其次,通信设备制造商,作为整个通信网络运营链条的供应者,应当担负起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责任,是通信网络运营链条实现绿色理念设计者;最后,政府机构与相关行业机构,是国家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标准制定者,应该起到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监督作用。

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2.1 基于负荷的TRX关断与PA关断的设计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慢地出现一些规律,各大城市基本上采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客户终端”出现在大型公司、写字楼、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区域;下班后“客户终端”的使用进入到公寓、居民小区。总之,移动信息通信网络设备使用进入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根据通信网络设备使用密集的规律,采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即: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内,科学的分析基站截频板的话务数据并判断负荷情况,进行智能的TRX关断和PA关断。例如:在上班时间使用“客户终端”出现比较繁忙时,语音截频板会对相应的PA工作电压进行自动连接。反之,则自动关闭PA工作电压。这种配置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终端”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2.2 高压直流供电的方式

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大部分采用的是高压直流供电,通信设备供电主要靠直流电源与输出模块的连接提供电源。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传统方式不能实现的不停电割接,能够有效的保证电源的稳定,减少资源的浪费。其中,通信设备利用高压直流供电可以有效避免因电压不稳造成的相位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高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为标准化电气系统,使现场监控人员更安全、方便地对通信网络设备进行操作、管理,保证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持续、稳定运行。

2.3 分布式基站技术的使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作战的高新时代,通信技术又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所以进行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基站和接入机房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部分,进行分布式基站技术的使用,促进通信网络资料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分布式基站技术是用光纤连接基带处理单元和射频处理单元。在基带处理单元与无线网络连接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射频处理单元与光纤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射频处理单元与光纤进行有效连接,实现移动信息通信网络设备的高效运行。这种技术的使用与传统基站技术相比,不仅可以开拓通信网络的覆盖面积,也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空间,调整通信网络技术的结构,落实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 基站建设的优化

根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高消耗、低效率、排放量大是我国污染问题的现状,而基站建设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义不容辞。首先,由于基站需要持续工作,会散发大量热量,空调作为基站的散热载体,又是基站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空调节能工作:一方面要提高空调的性能,使之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并且使用环保型材料取代氟利昂制冷方式,降低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另一方面要保证空调外机环境通畅,有助于室内热量散发,从而保护基站设备运行不受高温环境影响。另外,对于基站的建设规划、通风状况、用材选择等方面,要做到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述研究得知,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通过机房、终端设备、电源、基站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从而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要求,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逐步推进,节能减排概念开始被更多人重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信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对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伟恒.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7).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6

>> 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展望 浅谈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际应用探析 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五大关键技术与展望 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船舶安全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关键技术研究 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探索 浅析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概述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探究 刍议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建峰,黄国策,康巧燕, 4G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与3G系统的比较研究,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9

[3] 赵亚男张禄林吴伟陵.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无线电工程.2005.2

[4] 李世博.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网络结构.广西通信技术.2007.12

[5] 刘丽 刘世忠 郭燕飞4G通信系统核心技术M I M O - O F D M 研究.移动通信.2009.2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7

关键词 智慧旅游 基本概念 理论体系

一、引言

旅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对于信息逐渐有了更高的依赖性。信息流通以及传递的有效性,成为现今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元素。而在现今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信息不对称、多元性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对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智慧旅游的概念被提出,成为了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关键途径。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照国际、国内对“数字旅游”、“电子旅游”等概念的权威定义以及相关的“智慧旅游”的定义,本文认为,“智慧旅游”(Smarter Tourism)是指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三网融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应用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通过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了对社会资源、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散客市场逐渐兴盛,并因此使散客游以及自助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出游方式。而在未来,散客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将不断扩大,并因此对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无缝整合。随着电力政务向着服务型政府方向的发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中,也需要向着信息的充分利用、共享与交流方向发展,即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使管理能够与服务无缝整合,更好地实现管理决策提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为企业提供服务。对于我国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信息化水平较为有限。在未来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吸引中小企业,使其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则成了现今我国智慧旅游试点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难点。通过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则能够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在节约其信息化建设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从智慧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智慧旅游本质上是要通过新理念的导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的全流程、旅游管理的全方位和旅游服务的全链条产生“智慧效应”,创造“智慧价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力、创新力和服务力。从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来看,它的应用体系主要包含“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大应用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共同支撑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智慧旅游的技术体系

(一)物联网技术

在智慧旅游中,物联网是最为核心的网络,能够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的互联。从定义层面看来,物联网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射频识别、GPS等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根据约定协议将网络同物品间进行连接,在实现信息通信以及交换的同时,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管理以及定位等功能。在智慧旅游中,我们可以将物联网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如果我们将互联网应用称之为“线上旅游”,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旅游应用则能够同时涵盖“线上”和“线下”,突破了传统互联网“在线”方面所存在的局限,且这种突破能够适应旅游者的非在线特征和移动特征。

(二)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物与物进行通信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以此实现设备实施数据在远程设备以及系统间无线连接的一种方式。根据此种特征,我们则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物与物特征的物联网连接方式,对整个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移动通信技术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得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从PC逐渐向着易于携带的终端设备发展,体现了以散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连接,则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不同类型的旅游应用,而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技术的连接,则能够进一步扩大旅游应用的覆盖面。在该技术中,其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服务,如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全程信息服务以及多样化终端服务等,将对旅游者的游憩质量以及旅游体验进行积极的改善,在对服务质量、目的地管理水平进行提升的同时使旅游管理向着高质量、精细化的方向推进。

(三)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网络应用模式,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其并不需要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仅仅需要关注自己对资源的需求即可。其应用的目的,就是应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巨量数据处理以及存储问题,能够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分配。在智慧旅游中,其在对云计算进行建设时需要包涵云计算应用和云计算平台,在具体研究中,需要侧重云计算应用,即研究如何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在整合之后存储到旅游数据中心,使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能够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更好的获取、交换以及利用。在智慧旅游中,云计算技术能够充分地体现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一种资源优化的集约型智慧。

(四)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获取人类某些行为的方法、理论以及技术。目前,在智慧旅游对各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研究、应用这部分信息,进而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则成为了一项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应用于这部分信息、数据以及知识的处理,即通过推理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提供基础支持,非常适合应用在旅游需求预测方面。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逐步包涵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及游憩质量评价等。

五、结束语

智慧旅游是我国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是地区智慧旅游研究的基础,对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辽宁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孙建竹(1983―),男,山东烟台人,辽宁科技学院讲师,旅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智慧旅游与旅游开发。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游客体验的辽宁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2015227);2015年本溪市旅游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溪智慧旅游发展的研究”(批准号:BXLY1503)。]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8

关键词:测绘技术;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39-02

物联网是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它的发展应用能够在未来5-15年内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方面带来极大的贡献。近几年,许多国家都提出来发展物联网的计划,对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进行合理布局。我国也在发展物联网的战略上做出计划,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推进。然而,国内外有关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都还在初始阶段。在物联网的研究方面,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起点各不相同,有些学者对物联网的定位和特征的认识还不全,对于概念以及关键技术等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1 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叙述,对于它的定义主要偏重与它的功能特点。目前比较常用的表述是:通过RFT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物联网将用户端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实现了物品之间的通讯和信息交换。在2009年,中国移动对物联网提出一个定义:物联网是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的特征。

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自从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物联网的基本思路,物联网的概念受到了各国的关注。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提出来物联网的概念。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时表示,物联网技术是美国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2009年,我国工信部召开会议并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和传感网,要进一步加快传感中心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信部部长李毅还在科技日报发文公开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当年,总理首次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技术发展上,美国军方在1978年最早提出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但当时的概念具有局限性,仅仅只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近年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已经拓展到有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我国对物联网领域的布局比较早,已经有了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2007年,中国电信搭建了M2M平台,其应用已经拓展到物流、节能、交通、消防、环保等多个行业

领域。

3 测绘技术为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撑

测绘技术在近些年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从空间遥感探测、实时快速定位、空间分析、海量数据管理、虚拟现实到“数字地球”,都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广泛的空间平台,在获取对象位置信息和物物互联上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技术支撑。

3.1 空间定位技术

定位技术是实现机器和人交互、机器和机器交互,在人或机器寻找目标时提供帮助,从而让其发现目标,实现目标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自80年代以来,空间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导航技术以及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效结合,极大的扩展了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领域。

现有的GPS技术已经具有很好的精度,能够满足一般的位置服务应用。CORS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它甚至能够帮助用户找到遗忘的钥匙、眼镜、钱包等小物件。在物联网中,CORS技术还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动态实时定位服务,对物联网位置服务的质量大大的提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在实时空间位置信息上真正的实现了智慧城市。

3.2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产生三维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集听觉、视觉、触觉为一体,让用户能够利用特殊装备,以自然的方式在远程得到和在现场同等的经历、感受和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对物质的声音、颜色、味道和其所在的环境等信息进行重建,再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进行传递,从而实现让用户在远程感同身受,具有非常好的真实感和强烈的沉浸感。这种能够直接对被感知对象进行虚拟重建和再现的技术,为物联网远程显示、感知带来了革命性的

变化。

3.3 移动地理信息技术

近些年,计算机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飞速的发展起来,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宽带和信息传输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推动了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更新。当前,移动终端的功能已经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浏览网页,还可以浏览视频、声音以及图片等多媒体。在这个移动计算的大环境下,移动GIS技术也很快的发展起来,提供移动中的分布式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GIS是一个复合技术系统,它涵盖了GIS、GPS和移动通信技术三大技术。其中,GIS承担分析和管理空间数据的任务,GPS完成定位跟踪以及通过移动终端获得信息功能的任务,最后再由移动通信技术完成对图形、文字或者声音等的数据传输。可以看出,GIS在应用环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并且提高了以外数据利用的移动性。利用无线宽带,GIS技术还能够通过各种导航定位设备与现有GIS进行交流,从而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对于物联网来说,移动GIS给其提供了良好的移动平台,将物联网的前端感应器同移动GIS结合之后,能够帮用户更加准确的对对象进行定位和追踪,同时还可以提供许多模拟决策,从而完美的进行人机

交互。

3.4 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形成技术互补

众所周知,气象、环境、灾害监测以及地下水等了领域在尺度和范围上都是很大的,因此,物联网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在通过前端传感器感知对象的基本特征时,只能局限在个别的具备传感器的监控点。对于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现有数据获得任意连续点的信息成为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研究的重点。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某地方或事件的变化过程,并依据已知数据,不但对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做出合理判断,还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就是对其过去的经历历程也能够做出回溯。除此之外,通过现有传感数据以及历史数据,还能够预测未来的气候现象,从而对不同时期的气候也做出回溯与展现。

4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测绘技术为物联网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上,令国土管理、位置服务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发展对移动智能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给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时机。由此可见,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的发展。

5 展望

从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测绘技术在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因为在关于物与物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于大规模负责且现实的物联网来说是必备的支撑技术,是能够增加物联网的智慧,提高物联网有序性,让物联网更直观更好用的核心技术。其次,在对物体的位置进行追踪时,现代测绘技术的GPS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最后,物联网中的遥感技术尽管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和空间分辨率,但其对于一些特定物联网应用服务来说,还存在一定的价值。例如在矿产探测、环保监测、航空与航天等方面的应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11.

[2] 田峰,杨震.基于Mesh技术的网络融合与协同[J].中兴通讯技术,2008,14(3):13-17.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9

关键词:3g技术;人际传播;影响

3g(3rd 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2009年1月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3g牌照,标志着移动通信市场的3g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在中国拉开帷幕。它是将无线通信、互联网等和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这是2009年至今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往往改变一个时代。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往往也是媒体产生变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几百年来人类传播领域的变化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印刷术的推广使报纸由少数人的消遣成为大众传媒;电报的出现让通讯社得以产生并发展到今天;无线广播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受众由读者变成了听众,广播也因此成为了它那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近十多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而且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而现在3g业务的风靡全球,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人际传播,进一步分析人际传播媒介变化对人际传播造成的影响。

这里将沿着马克·波斯特思考媒介与文化论题的思路,讨论3g技术应用在人际传播方面所带来的信息存储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交换构型的改变。对此,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从过程的角度考察人际传播,并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认知过程和行动过程。对认知过程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交流双方如何用3g手机来传输信息,传输了什么样的信息,又对彼此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对认知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综合考察则有助于理解依靠3g手机所建立的交流构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而闻名于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由于其诸多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对全世界电信行业工作者及信息社会越来越具吸引力”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导技术,近来发展迅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个技术标准中,最具竞争力而迅速的发展。相比于2g、2.5g等通信技术,3g通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智能化、多媒体化趋势明显

由于3g网络能够提供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和下载业务等,因此,对3g终端而言,需要对其配备更大、更清晰和3d显示效果更逼真的显示屏,以便用户更好地欣赏移动多媒体业务要配备像素更高的摄像头以拍摄更清晰的图像,以增强图片的感观效果;要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来储蓄下载而来的更多图片和音视频文件等。总之,以数据业务功能强大为特征的3g业务对其终端的要求将日益苛刻,3g要真正实现所预期的业务发展效果,加强3g终端的研发将一直成为3g发展阶段的重要主题之一。

(2)单模、双模和多模终端共存

多种3g技术体制并存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初期,第二代移动通信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未来的移动终端必将是单模、双模和多模终端共存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已有gsm/wcdma、gsm/cdma2000、cdma2000 1x/1x ev-d0双模终端;随着td——scdma标准的正式商用,未来支持td-scdma网络和其他网络的双模手机或多模手机也可能会出现。对3g终端的功能要求不断提高3g的技术特性,决定了3g网络能够提供更为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业务,这就要求3g移动终端的功能日益增强。不仅要支持现有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窄带数据业务等,同时应支持以多媒体业务和高速数据业务为代表的宽带通信业务等。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互式业务,包括网络电话、移动银行、可视电话和可视会议等;(2)点对点业务,包括多媒体短信、电子邮件、web、远程医院等;(3)单向信息业务,包括数字报纸、出版、远程教育、视频购物、移动音频播放器、移动视频播放器、视频点播和卡拉ok等;(4)多点广播业务,包括信息递送、gps汽车导航、移动收音机和手机电视等。从中可以看出,3g不仅给手机带来新的人际传播方式如可视电话、多媒体短信和电子邮件等,还同时使手机拥有了手机电视、数字报纸、出版和信息递送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3g技术应用和人际传播的变化3g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改变已经在人类传播媒介的使用上有了直观的体现,但是,在社会层面,它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目前,从人际传播出发,是研究3g这种影响力的一个捷径,而首要的问题是认识理解3g如何影响了人际传播。理解人际传播认识理解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一个概念在表象上纷繁复杂,正是来源于其多面性的本质。在对既有研究成果详细梳理之后,根据所研究论题的需要,从概念的一个侧面入手,提出一个具有连接性的问题。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内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也是21世纪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将有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

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篇10

关键词: 高职 移动通信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技术相互渗透、知识更新速度快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该课程要重点讲解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关键技术和GSM,GPRS,CDMA等系统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有整体的认识,对通信原理基础知识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基础知识覆盖了信息论、编码解码、信号调制解调等,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理论基础比本科生差的高职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入门,如何使学生学好《移动通信》课程呢?笔者对课堂教学的体会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与高职教育

何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典型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其特征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等[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课堂中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那么根据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和运用都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满足学生的技能需求。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情况,精选教学内容

在移动通信行业,不仅需要研究设计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据调查,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移动通信工程实践能力、尽快掌握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通过进行社会和行业调查研究,分析社会和通信行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笔者按照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基础模块

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讲解移动通信系统所涉及的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电波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问题,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等重点基础知识。

2.核心模块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讲述GSM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主要接续流程,以及GPRS系统的主要特点、网络结构。CDMA移动通信系统,讲述码分多址在CDMA网络中的实现原理,扩频技术的应用,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

3.扩展模块

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系统组成结构、网络演进策略、实现3G的关键技术、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及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技术特点。简单介绍目前3G存在的问题,以及后3G时代的技术LTE,并讨论我国的通信产业的发展,包括运营商、芯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设备生产商、服务提供商等。

四、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对高职课堂教学有很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要真正有效地应用此教学法,难度非常之大。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以自己或教材为中心,把自己所知的、课本上所说的教给学生而已。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也习惯了教师的“灌”和“填”。偶尔有教师别出心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还很难适应。虽然不能说传统教育在师生大脑中根深蒂固,但是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要想彻底改变实在是非一朝一夕之事[2]。

因此,笔者综合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种方法,通过把专业术语通俗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思考,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学习知识。

移动通信课程知识面广,涉及的概念多,学生很难接受,所以讲解的时候尽量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讲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时候,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信源编码是通过去除冗余来提高信号传输的有效性,信道编码是通过增加差错控制编码等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时,往往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所以笔者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有效率地将白菜从中国北方运输到南方?对于这样一个启发式的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用飞机,有的说用火车,等等。讨论结束后,笔者提出了一个方案:将白菜做成菜干,然后打好包装,再运输。将白菜做成菜干,就是去除了其中的水分,这就相当于信源编码的去除信号冗余,提高信号传输的有效性;打好包装,就是为了在运输的过程中保护菜干不被破坏,这就相当于信道编码为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而引入差错控制编码一样。课堂进行到这里,有些积极思考的学生便会提出疑问:“老师,白菜和菜干不是一样的东西啊。”于是,笔者便顺势将问题引到移动通信的技术原理上,在双方通信的过程中,发送方的原始声音经过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的处理后,会存在失真的情况,这样接收方听到的声音就和原始声音是不一致的。通过这种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学生便很容易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属于高新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如果单靠教材的内容,很难跟得上行业的发展变化。所以笔者会通过专题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中的扩展模块。项目驱动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3]。以实际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假设一个小组是某通信设备制造商的一个研发团队,现在要根据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去选择3G技术中的其中一种进行研发,应该怎么选择呢?学生在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中掌握了一定的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所以都对3G技术十分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根据这个专题,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了解了中国3G市场中WCDMA,CDMA2000,TD-SCDMA所占比例,各自的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和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关系,未来发展的走向,等等,从而形成了对此专题的知识结构。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移动通信》教学方法的一些体会。但由于《移动通信》理论涉及面较广,实践要求较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不能再采用过去传统的接受式教育理念。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文伟.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之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