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增值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3:29:00

移动增值业务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1

然而从2004年6月份开始,中国移动加强了对旗下3P的监管力度,SP短信业务收入快速下滑,原先高效的推广方式和推广渠道再也不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收入。短信SP开始第一轮的洗牌,没有核心优势的小型SP纷纷出局,短信增值业务领域哀鸿遍野。2004年开始移动彩信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不少SP把业务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彩信业务身上,同样,2005年初中国移动对彩信加强监管的计划措施使SP们收入锐减,2005年底中国移动对免费的WAP门户不再发送用户手机号码,并且规范了订购关系只能来自于移动梦网。这些监管手段的出台促使了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泡沫的破裂,小型的SP纷纷倒闭或被兼并。

随着国家依照WTO开放市场的进展,电信业务市场不久后将会对国外资本开放,而移动增值业务将会是国外资本进入的第一前沿市场,国外大规模资本的进入将会更加加剧国内增值业务市场的竞争,中小型的SP会受到最大的挤压。

SP们如何才能在移动增值业务行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市场的竞争也从最初的无序走向有序,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激烈走向激烈,竞争的参与者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例如电脑制造行业,DELL建立了自己直销的差异化渠道体系,联想在中国市场建立了最强大的分销体系以及最高效的市场运作能力;手机制造业,NOKIA培育起业内最强的研发实力,SAMSUNG则在CDMA领域抢先一步获得了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多普达虽然在传统手机市场实力一般,但是紧紧抓住了智能手机市场,获得了专注市场领域的领先地位。

移动增值业务行业也会遵循这种发展规律,作为新兴的行业,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总体来说还处于成长期。由于行业的特点,目前SP的产品均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所有的SP都在做笑话产品、两性产品、交友产品,都提供图片下载、铃声下载等业务,营销方面大部分公司都把心思放在对运营商的攻关上,在加强监管之前,移动的群发资源就意味着收入,所以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方案的出发点基本从取悦运营商的角度出发,虽然说运营商营销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已经日渐下降,但是目前的营销模式还是受到惯性的影响,还没有多大的改观。由于产品对最终用户没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订购关系规范化以后,不正当营销手段带来的业务收入泡沫必然要被挤掉。现在市场竞争正在逐渐变得激烈,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公关方面实力的竞争开始转向包括产品、营销、渠道、价格等在内的全面能力的竞争,可以预见在未来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中能够获得优势地位的必定是那些培养起核心竞争能力的SP。

SP如何培养核心竞争能力?

不同的SP需要根据自身在产品、营销、渠道、运营等方面的实力,选择培养自己最有机会领先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特色产品内容

产品内容实力是移动增值业务的核心能力。增值业务市场将真正进入到“内容为王”的时代,SP必须在内容开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不少有实力的SP已经开始了在特色内容服务方面的拓展。华友世纪收购飞乐唱片、华谊音乐、岩浆数码,打造数字娱乐内容方面的优势。美通积极进军娱乐业,与电影、电视内容供应商合作,开展“美通院线”等新业务。TOM是华纳电影在中国门户网站及SP领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亦是国内独家获得周杰伦歌曲使用权的SP。据悉,TOM还将和更多世界级的娱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以在内容提供方面取得领先优势。与此同时,区域性SP还强调了内容本地化的重要性,如建立本地化的虚拟社区、推出本地化的新闻资讯和娱乐服务等。

3G代随着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无线增值业务内容将走向多媒体娱乐,在这些方面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供SP挖掘。所有的SP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力找到产品开发的方向,或者自己研发或者通过合作垄断优势资源,形成在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重心在娱乐方面,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移动增值业务将会走向娱乐和行业应用两个市场并重发展。行业应用潜力将会释放,例如办公自动化领域、零售渠道管理领域等等,都是还没有充分开发的领域,这些行业应用将会为移动增值业务带来崭新的发展机会,具有行业优势的SP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出行业应用,没有行业优势的SP也可以与具有行业背景的IT公司结盟开发行业应用产品。核心销售渠道建设

销售渠道拓展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过去依靠运营商群发进行推广的模式已经经不起运营商新的管理平台的考验,新的推广渠道的拓展,新的推广模式的探索将会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谁在这方面抢得了先机,抢先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深圳网兴就是因为在媒体直销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而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营销方式会被挖掘出来。手机用户将有更多渠道接触和体验五花八门的无线数据业务,如校园、音像连锁店、休闲场所等等。随着传统移动运营商推广渠道作用的削弱,“地面营销”的力度必然走向加强,如滚石移动筹建“明星俱乐部”,并通过该俱乐部推动IVR、彩铃等新业务的发展。媒体的版面、手机终端、手机卖场等将成为SP竞争的重要战场。

培养领先的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SP产品内容的加强以及实际用户规模的扩大将会带来对SP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品牌形象的需求,目前新浪无线已经在市场宣传中体现了品牌形象,有实力的SP将会随之跟上。季节性的促销以及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群的促销活动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与传统行业不一样的是,增值业务的“店面工程”是很大的难题,所以增值业务行业一直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相信随着SP产品整合的进程,每个SP都会依靠SMS、MMS或WAP建立一个或少数几个产品门户,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营销资源的效率。市场营销手段上的成熟和不断积累将会形成各SP在市场营销方面不同的风格以及核心实力。

竞争者的增多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价格也会成为营销重要的竞争手段。目前的营销局面下,用户处于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用户并没有能力完全比较各家SP的产品以及价格。在用户需求真正激发,营销信息完全展示的情况下,相同产品的价格将会成为用户订购的重要选择因素。因此,促销组合等优惠措施将会大行其道,变相突破运营商的价格控制。价格方面的竞争将会极大地考验SP的运营成本控制能力或者单个用户的ARPU值挖潜能力。

培养成本领先的运营优势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移动数据业务尤其是手机短信业务发展迅猛。移动短信业务是当前最为热门的、广泛欢迎的增值业务之一,特别是移动短信业务。分析移动短信增值服务的实现技术有助于推动移动短信业务的发展。

根据国内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短信的开展情况,短信业务基本上可以分为点对点业务、短信增值业务两类。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GSM短信已实现了互通,同时,短信网关(SMGW)也在和越来越多的ICP(Internet内容提供商)/ISP(Interne业务提供商)进行着互连互通,短信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丰富。PSTN网中的短信(固网短信)的应用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其技术也日益成熟。

一、国内移动短信现状

1.1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移动业务量达到180亿条,2002年达到950亿条,2003年达到2200亿条,2004年达到2177亿条,我国移动业务网基本上由内容/服务提供商(CP/SP)、短信网关(SMG)、短信中心(SMSC)三层组成。国内移动短信业务概述为GSM系统是目前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移动通信体制中最成熟、最完善、应用最广的一种系统。GSM网提供的短信,也称作短消息,就是通过GSM网络传输的有限长度的文本(数字或文字)信息。通过GSM网,并设有短信业务中心,便可实现短信业务。短信业务按其实现的方式可以分为点到点短信业务和小区广播短信业务,目前应用的是点到点短信业务。点到点短信业务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移动台终止(接收)点对点短信(SMS—MT/PP);另一种是移动台发起(发送)点对点的短信业务(SMS—MO/PP)。点对点短信业务即通过MO和MT将一条短信信息从一个实体发送到指定目的地址的业务。被发送的信息经过编码后信息长度为140个字节,所以一条短信信息至多可以包含160个英文字母或70个中文汉字。

1.2移动短信增值业务主要指点对点业务以外的其他短信业务。目前,国内两大移动运营商已经分别建立自己的移动短信增值业务品牌,其中中国移动的移动短信增值业务品牌为“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移动短信增值业务品牌为“联通在信”。移动短信增值业务主要是移动运营商采用搭建好的短信平台吸引CP/SP,向用户提供各种短信增值服务。具体业务形态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包括新闻定制、股市信息、图片和铃声下载、趣闻笑话、短信聊天等。收费标准一般由CP/SP确定,收费方式包括按月收费、按条收费等。在国内移动短信业的两大类业务中,点对点业务一般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服务模式单一,存在的问题较少,移动短信增值业务一般由CP/SP开展,CP/SP提供商主导业务的具体形态,存在的问题较多。移动运营商在短信中心、短信网关等短信网络建设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拓宽短信增值业务的规模和服务。

1.3短信网关的引入从短信业务的发展来看,短信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下述两个时期:(1)第1阶段,以短信中心为主要业务提供及信息提供的时期。在此阶段,短信中心是唯一的信息及数据传输通道提供者,造成信息量少,且各短信中心的信息来源不一致。这一阶段是短信服务的独立发展时期。(2)第2阶段,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作为短信的主要信息来源,由互联网上的ICP/ISP直接与各SMSC相沟通,建立信息交换的接口。其特点是,由信息的极大富有者ICP/ISP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弥补了原来SMSC的不足。这一阶段是短信业务的急剧扩展时期。目前短信业务处在业务发展的第2阶段,其主要业务特征模式是依附于原有的手机信息传递方式(短消息),将互联网上的巨大信息量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手机的短消息方式传递给用户。在这一阶段业务发展的初期,一般采用ICP/ISP直接与某一个SMSC连接、由SMSC直接通过信令网发送短信给用户的方式。但当ICP/ISP的短信服务业务量很大时,全部短信都由与ICP/ISP直连的SMSC负责转发,造成该SMSC负荷极大,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业务的发展,信息类短信的转发也要求采用GSM网的规范做法,即由用户归属地的SMSC负责用户短信信息的发送。但如何将大量ICP/ISP接入到各地的SMSC上,如何保证接入的一致性及安全性,如何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这一阶段业务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短信网关应运而生。在短信网关参与的模式下,短信网关作为专业化的信息分配及管理者实现ICP/ISP与SMSC之间的交互。

1.4ICP/ISP与SMSC间业务流程(1)MO业务流程对于MO业务。用户归属地的短信中心会将短信信息转发给负责连接该短信中心的短信网关,由短信网关根据服务代码和业务代码判别将请求转发给相应的ICP/ISP;若该ICP/ISP为该短信网关负责连接的ICP/ISP,则短信网关直接转发;若该ICP/ISP非其负责连接的ICP/ISP,需向汇接网关查询路由,查询到路由后再将请求转发给负责的短信网关,由该负责的短信网关转发给该ICP/ISP。(2)MT业务流程对于MT业务,短信网关根据接收用户手机号码判断其归属地短信中心,若该短信中心由本短信网关负责连接,则直接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短信中心;否则向汇接网关查询路由,根据路由查询结果将业务数据发送给负责连接的短信网关,再由该短信网关发给归属地短信中心,继而发送给用户。

二、固网短信的实现原理

2.1固网短信的概念固网短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现行PSTN网络(电路交换网),把终端接入数据网(包括互联网、GSM的短信信息网络),为终端提供数据(分组信息)业务。固网短信接入互联网具有终端简易、无需Modem长时间握手协商等优势,同时可以利用ICP提供的信息查询、订阅、电子邮件等服务,实现简单的互联网服务,使固网短信成为拨号上网的补充,同时也可以支持点到点的终端(包括固定终端到固定终端及固定终端到移动终端)之间互发短信。它是NO.7信令技术和计算机技术(TCP/IP)的结合应用。固网短信业务是指用户通过短信终端(SMTE)经固定网(PSTN)与短信业务中心(SMSC)收发短信信息的业务。固网短信是面向家庭和个人的,而移动短信主要面向个人。

2.2固网短信实现的原理要在PSTN网中实现短信服务,只能把电路交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由于固定电话网的模拟终端,网络到用户没有独立的通信信道,短信息数据无法像移动终端那样在控制信道中传输,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发送/接收到的短信息进行调制/解调。通过前导字冠(短信平台号码)呼叫FSK/DTMF接入服务器(或者接入服务器呼叫终端,这里的呼叫使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在话音信道中传输调制的短信信息,到达接入服务器后,进行解调,并到达短信中心。由于在发送和接收短信时终端到接入服务器这一段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主要采用NO.7的综合业务用户部分(ISUP),同时又由于短信信息是在语音信道中传输的,所以相对于GSM短信来说,传输的信息量可以得到扩大。固网短信的系统包括终端和固网综合业务信息平台。终端要从目前的普通电话更换成支持CTSI(中文终端服务接口)协议的信息终端。固网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包括:FSK/DTMF接入服务器、CTSI服务器、短信中心、AAA服务器、短信网关等几部分,各部分都有相应的规范标准,他们之间通过网卡,连在同一个局域网中,采用TCP/IP协议。固网短信系统通过SMGW网关接口可以实现与其他省份的固网短信系统、GSM的短信平台、ICP/ISP的互连,从而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公务员之家

三、移动增值服务平台

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短信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为:发送后台服务软件、Web或人工坐席产生的短信并接收用户发给SP的点播短信。无论是后台服务软件、Web还是人工坐席产生的短信都以文本的形式写入后台数据库,短信收发平台不断地从后台数据库表中提取待发短信内容并送给ISMG,从而实现短信发送;当用户向系统发送点播请求短信时,短信收发平台接收ISMG传来的短信,并通知后台服务软件进行相应的点播处理。目前,中国移动实施的“移动梦网”总共353家SP签约,同时国外的一些资金也纷纷流入到我国的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截至2004年6月,全国累计发放的各类增值业务许可证、已经超过11000家。当前国内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信息服务领域,而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还是短信业务,所以众多商家参与丰富了短信业务的产业链,为短信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结束语

总的说来,当前移动短信增值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在增值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的。本文主要从技术方面讨论了移动短信增值业务的实现技术,希望能促进移动短信增值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3

移动计算环境介绍

移动计算环境由终端、服务端、网络组成,移动计算环境参见图1。

终端侧的实体主要是便携笔记本、掌上电脑、PDA、智能手机、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终端侧的设备资源、处理能力不同对享受随心所欲的网络服务提出了挑战。终端侧应用环境基本构成元素包括移动数据端的操作系统、应用管理环境、数字版权管理、接口规程。

服务端接受客户端即终端侧的请求,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服务处理功能,并将结果返回到终端侧。服务器侧一般存在于有线网络,重点完成资源组织、业务处理、以及相应的服务支撑功能,主要包含计费、安全、业务管理、服务质量等基本支撑功能。

移动计算环境中的移动通信不仅仅指目前的GSM、CDMA、3G网络,而作为移动计算的网络承载环境包含传统意义的互联网、移动承载网络上的数据网、以及各种微网“MicroNet”,例如家庭终端网络、Adhoc、P2P等多种终端模式的网络环境。目前移动承载网络有支持移动数据服务的GPRS、EDGE、CDMA2001x/EVDO、3G等移动数据网,有以无线接入技术为主,支持游牧计算的WLAN、WiMax等Hotspot无线接入网络。有支持掌上电脑、PDA接入internet的bluetooth。

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移动计算环境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人们正在通过“移动”方式,通过软手段,解决终端和服务侧复杂性、不兼容性,特别是软件技术象Webservice、XML、J2EE、.NET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逐步克服由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不同带来的问题,而建设真正随心所欲的移动计算环境。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挑战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业务应用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企业、集团、行业用户等也对移动通信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移动增值服务和业务,如移动位置服务等。业务发展受到了移动运营商、CP、SP等各方的重视和关注。

移动广告业务,移动通信极高到达率的媒体效果,使得移动广告一诞生就是一种流行而有效的广告形式,但目前的移动广告业务主要采用短信模式,用户是被动接受,并且受移动终端的资源限制,用户删除速度非常快,不能象互联网广告那样,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迅速、方便的找到,针对性更强、更高。

手机电视充分利用了手机携带方便、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电线羁绊的优势,开拓了电视节目全新的传输通道和承载终端,但作为新兴业务仍受网络带宽、手机电池、手机价格等因素的限制。

手机银行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典型业务,可为用户提供POS消费通知、网上支付通知、工资到账通知、定期存款到期通知、ATM取款通知等服务。由于安全性、认证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功能主要是银行交易的辅助服务,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定位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采用GPS、GPSOne等定位技术,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查询的增值业务。目前,移动定位已经可以实现较高的精度,但由于2.5G移动通信网络的速率限制,定位系统将导航信息传递给用户终端,一般只能通过文本信息或是适时的语音信息来实现。

移动增值数据业务的技术手段一般基于消息机制,并受到移动终端资源、处理能力。安全性的限制,更多的业务处理需要依赖网络侧的服务器实现,并且不同厂家的的移动终端型号不同、显示能力不同,软硬件平台不同,为移动增值业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难题,使用户不能真正实现实时的移动、多媒体通信,不能满足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享受移动服务。因而,随着移动通信逐步渗透人们的生活,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网络计算环境,将大力促进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同时,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对移动通信、移动接入技术、移动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出了新需求。

移动计算环境下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探讨

移动计算环境下的移动增值业务是在开放的、多学科交叉的、通信和计算融合的大前提下发展的业务。它将互联网的业务延伸到移动环境下,将终端设备从传统的计算机设备延伸到智能终端、PDA、掌上电脑、手机等方便携带、具备个性化的移动终端上,移动终端也有原来单纯的通信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智能设备,网络由原来的有线网络、电路交换的移动网络逐步发展为具有移动性、支持多媒体的无线宽带网络,无线接入技术层出不穷,满足各类移动设备和移动环境的需求。

移动计算的安全和认证机制与移动终端的私密性相结合,使移动电子商务真正发展为在移动环境下实施银行交易的业务。从而替代现在繁琐的现金交易,解决众多的银行卡和密码给人们带来的烦恼。

移动终端计算能力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移动网络走向宽带化,将使移动互联网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手机检索、移动定位、手机游戏、内容下载等移动增值业务得到完善和补充,更加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和使用。

WAP(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计算环境开发应用和业务的一种实现方式。WAP为移动设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环境。WAP是在HDML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WML语言,专门用于描述适用于移动设备的信息。WML是一种标签式的文档语言,以XML为基本语法类型,并在手机,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交互和信息表示进行了优化。其特点包括支持文本和图像、支持用户输入、导航和历史记录、国际化支持、人机界面的独立性、窄带优化、状态和上下文管理等。为移动设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可伸缩的、可扩展的环境。WAP结构如图2。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4

然而从2004年6月份开始,中国移动加强了对旗下3P的监管力度,SP短信业务收入快速下滑,原先高效的推广方式和推广渠道再也不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收入。短信SP开始第一轮的洗牌,没有核心优势的小型SP纷纷出局,短信增值业务领域哀鸿遍野。2004年开始移动彩信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不少SP把业务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彩信业务身上,同样,2005年初中国移动对彩信加强监管的计划措施使SP们收入锐减,2005年底中国移动对免费的WAP门户不再发送用户手机号码,并且规范了订购关系只能来自于移动梦网。这些监管手段的出台促使了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泡沫的破裂,小型的SP纷纷倒闭或被兼并。

随着国家依照WTO开放市场的进展,电信业务市场不久后将会对国外资本开放,而移动增值业务将会是国外资本进入的第一前沿市场,国外大规模资本的进入将会更加加剧国内增值业务市场的竞争,中小型的SP会受到最大的挤压。

SP们如何才能在移动增值业务行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市场的竞争也从最初的无序走向有序,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激烈走向激烈,竞争的参与者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例如电脑制造行业,DELL建立了自己直销的差异化渠道体系,联想在中国市场建立了最强大的分销体系以及最高效的市场运作能力;手机制造业,NOKIA培育起业内最强的研发实力,SAMSUNG则在CDMA领域抢先一步获得了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多普达虽然在传统手机市场实力一般,但是紧紧抓住了智能手机市场,获得了专注市场领域的领先地位。

移动增值业务行业也会遵循这种发展规律,作为新兴的行业,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总体来说还处于成长期。由于行业的特点,目前SP的产品均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所有的SP都在做笑话产品、两性产品、交友产品,都提供图片下载、铃声下载等业务,营销方面大部分公司都把心思放在对运营商的攻关上,在加强监管之前,移动的群发资源就意味着收入,所以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方案的出发点基本从取悦运营商的角度出发,虽然说运营商营销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已经日渐下降,但是目前的营销模式还是受到惯性的影响,还没有多大的改观。由于产品对最终用户没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订购关系规范化以后,不正当营销手段带来的业务收入泡沫必然要被挤掉。现在市场竞争正在逐渐变得激烈,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公关方面实力的竞争开始转向包括产品、营销、渠道、价格等在内的全面能力的竞争,可以预见在未来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中能够获得优势地位的必定是那些培养起核心竞争能力的SP。

SP如何培养核心竞争能力?

不同的SP需要根据自身在产品、营销、渠道、运营等方面的实力,选择培养自己最有机会领先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特色产品内容

产品内容实力是移动增值业务的核心能力。增值业务市场将真正进入到“内容为王”的时代,SP必须在内容开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不少有实力的SP已经开始了在特色内容服务方面的拓展。华友世纪收购飞乐唱片、华谊音乐、岩浆数码,打造数字娱乐内容方面的优势。美通积极进军娱乐业,与电影、电视内容供应商合作,开展“美通院线”等新业务。TOM是华纳电影在中国门户网站及SP领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亦是国内独家获得周杰伦歌曲使用权的SP。据悉,TOM还将和更多世界级的娱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以在内容提供方面取得领先优势。与此同时,区域性SP还强调了内容本地化的重要性,如建立本地化的虚拟社区、推出本地化的新闻资讯和娱乐服务等。

3G代随着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无线增值业务内容将走向多媒体娱乐,在这些方面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供SP挖掘。所有的SP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力找到产品开发的方向,或者自己研发或者通过合作垄断优势资源,形成在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重心在娱乐方面,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移动增值业务将会走向娱乐和行业应用两个市场并重发展。行业应用潜力将会释放,例如办公自动化领域、零售渠道管理领域等等,都是还没有充分开发的领域,这些行业应用将会为移动增值业务带来崭新的发展机会,具有行业优势的SP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出行业应用,没有行业优势的SP也可以与具有行业背景的IT公司结盟开发行业应用产品。核心销售渠道建设

销售渠道拓展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过去依靠运营商群发进行推广的模式已经经不起运营商新的管理平台的考验,新的推广渠道的拓展,新的推广模式的探索将会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谁在这方面抢得了先机,抢先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深圳网兴就是因为在媒体直销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而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营销方式会被挖掘出来。手机用户将有更多渠道接触和体验五花八门的无线数据业务,如校园、音像连锁店、休闲场所等等。随着传统移动运营商推广渠道作用的削弱,“地面营销”的力度必然走向加强,如滚石移动筹建“明星俱乐部”,并通过该俱乐部推动IVR、彩铃等新业务的发展。媒体的版面、手机终端、手机卖场等将成为SP竞争的重要战场。

培养领先的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SP产品内容的加强以及实际用户规模的扩大将会带来对SP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品牌形象的需求,目前新浪无线已经在市场宣传中体现了品牌形象,有实力的SP将会随之跟上。季节性的促销以及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群的促销活动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与传统行业不一样的是,增值业务的“店面工程”是很大的难题,所以增值业务行业一直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相信随着SP产品整合的进程,每个SP都会依靠SMS、MMS或WAP建立一个或少数几个产品门户,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营销资源的效率。市场营销手段上的成熟和不断积累将会形成各SP在市场营销方面不同的风格以及核心实力。

竞争者的增多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价格也会成为营销重要的竞争手段。目前的营销局面下,用户处于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用户并没有能力完全比较各家SP的产品以及价格。在用户需求真正激发,营销信息完全展示的情况下,相同产品的价格将会成为用户订购的重要选择因素。因此,促销组合等优惠措施将会大行其道,变相突破运营商的价格控制。价格方面的竞争将会极大地考验SP的运营成本控制能力或者单个用户的ARPU值挖潜能力。

培养成本领先的运营优势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5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市场的竞争也从最初的无序走向有序,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激烈走向激烈,竞争的参与者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例如电脑制造行业,DELL建立了自己直销的差异化渠道体系,联想在中国市场建立了最强大的分销体系以及最高效的市场运作能力;手机制造业,NOKIA培育起业内最强的研发实力,SAMSUNG则在CDMA领域抢先一步获得了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多普达虽然在传统手机市场实力一般,但是紧紧抓住了智能手机市场,获得了专注市场领域的领先地位。

移动增值业务行业也会遵循这种发展规律,作为新兴的行业,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总体来说还处于成长期。由于行业的特点,目前SP的产品均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所有的SP都在做笑话产品、两性产品、交友产品,都提供图片下载、铃声下载等业务,营销方面大部分公司都把心思放在对运营商的攻关上,在加强监管之前,移动的群发资源就意味着收入,所以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方案的出发点基本从取悦运营商的角度出发,虽然说运营商营销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已经日渐下降,但是目前的营销模式还是受到惯性的影响,还没有多大的改观。由于产品对最终用户没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订购关系规范化以后,不正当营销手段带来的业务收入泡沫必然要被挤掉。现在市场竞争正在逐渐变得激烈,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公关方面实力的竞争开始转向包括产品、营销、渠道、价格等在内的全面能力的竞争,可以预见在未来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中能够获得优势地位的必定是那些培养起核心竞争能力的SP。

SP如何培养核心竞争能力?

不同的SP需要根据自身在产品、营销、渠道、运营等方面的实力,选择培养自己最有机会领先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特色产品内容

产品内容实力是移动增值业务的核心能力。增值业务市场将真正进入到“内容为王”的时代,SP必须在内容开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不少有实力的SP已经开始了在特色内容服务方面的拓展。华友世纪收购飞乐唱片、华谊音乐、岩浆数码,打造数字娱乐内容方面的优势。美通积极进军娱乐业,与电影、电视内容供应商合作,开展“美通院线”等新业务。TOM是华纳电影在中国门户网站及SP领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亦是国内独家获得周杰伦歌曲使用权的SP。据悉,TOM还将和更多世界级的娱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以在内容提供方面取得领先优势。与此同时,区域性SP还强调了内容本地化的重要性,如建立本地化的虚拟社区、推出本地化的新闻资讯和娱乐服务等。

3G代随着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无线增值业务内容将走向多媒体娱乐,在这些方面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供SP挖掘。所有的SP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力找到产品开发的方向,或者自己研发或者通过合作垄断优势资源,形成在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重心在娱乐方面,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移动增值业务将会走向娱乐和行业应用两个市场并重发展。行业应用潜力将会释放,例如办公自动化领域、零售渠道管理领域等等,都是还没有充分开发的领域,这些行业应用将会为移动增值业务带来崭新的发展机会,具有行业优势的SP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出行业应用,没有行业优势的SP也可以与具有行业背景的IT公司结盟开发行业应用产品。核心销售渠道建设

销售渠道拓展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过去依靠运营商群发进行推广的模式已经经不起运营商新的管理平台的考验,新的推广渠道的拓展,新的推广模式的探索将会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谁在这方面抢得了先机,抢先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深圳网兴就是因为在媒体直销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而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营销方式会被挖掘出来。手机用户将有更多渠道接触和体验五花八门的无线数据业务,如校园、音像连锁店、休闲场所等等。随着传统移动运营商推广渠道作用的削弱,“地面营销”的力度必然走向加强,如滚石移动筹建“明星俱乐部”,并通过该俱乐部推动IVR、彩铃等新业务的发展。媒体的版面、手机终端、手机卖场等将成为SP竞争的重要战场。

培养领先的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SP产品内容的加强以及实际用户规模的扩大将会带来对SP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品牌形象的需求,目前新浪无线已经在市场宣传中体现了品牌形象,有实力的SP将会随之跟上。季节性的促销以及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群的促销活动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与传统行业不一样的是,增值业务的“店面工程”是很大的难题,所以增值业务行业一直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相信随着SP产品整合的进程,每个SP都会依靠SMS、MMS或WAP建立一个或少数几个产品门户,从而最大限度提升营销资源的效率。市场营销手段上的成熟和不断积累将会形成各SP在市场营销方面不同的风格以及核心实力。

竞争者的增多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价格也会成为营销重要的竞争手段。目前的营销局面下,用户处于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用户并没有能力完全比较各家SP的产品以及价格。在用户需求真正激发,营销信息完全展示的情况下,相同产品的价格将会成为用户订购的重要选择因素。因此,促销组合等优惠措施将会大行其道,变相突破运营商的价格控制。价格方面的竞争将会极大地考验SP的运营成本控制能力或者单个用户的ARPU值挖潜能力。

培养成本领先的运营优势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6

移动计算环境介绍

移动计算环境由终端、服务端、网络组成,移动计算环境参见图1。

终端侧的实体主要是便携笔记本、掌上电脑、PDA、智能手机、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终端侧的设备资源、处理能力不同对享受随心所欲的网络服务提出了挑战。终端侧应用环境基本构成元素包括移动数据端的操作系统、应用管理环境、数字版权管理、接口规程。

服务端接受客户端即终端侧的请求,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服务处理功能,并将结果返回到终端侧。服务器侧一般存在于有线网络,重点完成资源组织、业务处理、以及相应的服务支撑功能,主要包含计费、安全、业务管理、服务质量等基本支撑功能。

移动计算环境中的移动通信不仅仅指目前的GSM、CDMA、3G网络,而作为移动计算的网络承载环境包含传统意义的互联网、移动承载网络上的数据网、以及各种微网“MicroNet”,例如家庭终端网络、Adhoc、P2P等多种终端模式的网络环境。目前移动承载网络有支持移动数据服务的GPRS、EDGE、CDMA2001x/EVDO、3G等移动数据网,有以无线接入技术为主,支持游牧计算的WLAN、WiMax等Hotspot无线接入网络。有支持掌上电脑、PDA接入internet的bluetooth。

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移动计算环境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人们正在通过“移动”方式,通过软手段,解决终端和服务侧复杂性、不兼容性,特别是软件技术象Webservice、XML、J2EE、.NET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逐步克服由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不同带来的问题,而建设真正随心所欲的移动计算环境。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挑战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业务应用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企业、集团、行业用户等也对移动通信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移动增值服务和业务,如移动位置服务等。业务发展受到了移动运营商、CP、SP等各方的重视和关注。

移动广告业务,移动通信极高到达率的媒体效果,使得移动广告一诞生就是一种流行而有效的广告形式,但目前的移动广告业务主要采用短信模式,用户是被动接受,并且受移动终端的资源限制,用户删除速度非常快,不能象互联网广告那样,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迅速、方便的找到,针对性更强、更高。

手机电视充分利用了手机携带方便、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电线羁绊的优势,开拓了电视节目全新的传输通道和承载终端,但作为新兴业务仍受网络带宽、手机电池、手机价格等因素的限制。

手机银行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典型业务,可为用户提供POS消费通知、网上支付通知、工资到账通知、定期存款到期通知、ATM取款通知等服务。由于安全性、认证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功能主要是银行交易的辅助服务,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定位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采用GPS、GPSOne等定位技术,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查询的增值业务。目前,移动定位已经可以实现较高的精度,但由于2.5G移动通信网络的速率限制,定位系统将导航信息传递给用户终端,一般只能通过文本信息或是适时的语音信息来实现。

移动增值数据业务的技术手段一般基于消息机制,并受到移动终端资源、处理能力。安全性的限制,更多的业务处理需要依赖网络侧的服务器实现,并且不同厂家的的移动终端型号不同、显示能力不同,软硬件平台不同,为移动增值业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难题,使用户不能真正实现实时的移动、多媒体通信,不能满足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享受移动服务。因而,随着移动通信逐步渗透人们的生活,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网络计算环境,将大力促进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同时,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对移动通信、移动接入技术、移动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出了新需求。移动计算环境下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探讨

移动计算环境下的移动增值业务是在开放的、多学科交叉的、通信和计算融合的大前提下发展的业务。它将互联网的业务延伸到移动环境下,将终端设备从传统的计算机设备延伸到智能终端、PDA、掌上电脑、手机等方便携带、具备个性化的移动终端上,移动终端也有原来单纯的通信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智能设备,网络由原来的有线网络、电路交换的移动网络逐步发展为具有移动性、支持多媒体的无线宽带网络,无线接入技术层出不穷,满足各类移动设备和移动环境的需求。

移动计算的安全和认证机制与移动终端的私密性相结合,使移动电子商务真正发展为在移动环境下实施银行交易的业务。从而替代现在繁琐的现金交易,解决众多的银行卡和密码给人们带来的烦恼。

移动终端计算能力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移动网络走向宽带化,将使移动互联网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手机检索、移动定位、手机游戏、内容下载等移动增值业务得到完善和补充,更加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和使用。

WAP(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计算环境开发应用和业务的一种实现方式。WAP为移动设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环境。WAP是在HDML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WML语言,专门用于描述适用于移动设备的信息。WML是一种标签式的文档语言,以XML为基本语法类型,并在手机,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交互和信息表示进行了优化。其特点包括支持文本和图像、支持用户输入、导航和历史记录、国际化支持、人机界面的独立性、窄带优化、状态和上下文管理等。为移动设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可伸缩的、可扩展的环境。WAP结构如图2。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7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3G用户保有量已分别达到35027万户、23945万户以及2154万户。以其公布的数据估算,我国3G用户保有量已突破8000万户。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均保持着月新增3G用户超过月新增移动用户的50%的水准。其中中国电信3G占单月客户净增长,由今年1月份的382%,增至6月份的70%。也就是说3G用户正在成为新增移动用户的主流。3G新增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而在目前的3G环境下,话音市场饱和,移动增值业务将会成为移动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而3G移动增值服务除了丰富3G业务使移动运营商避免在话音业务上陷入价格战,更是移动运营商提高平均每用户单月利润贡献率(averagerevenueperuser,ARPU)的发展策略。然而3G移动增值业务到底能否有效提升ARPU,这就取决于消费者的使用意向。本文将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对于采用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意向。

二、文献综述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是Davis于1989年提出的[1],主要是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的。科技接受模型研究对象明确,主要是解释与预测“信息科技”采用者的使用意向与实际行为(Mathiesonetal,2001)[2]。该模型提供一个理论基础,用以解释外部变量影响新信息科技使用者的内部信念、态度、使用意向。其模型构架如图:在信息管理领域中,以科技接受模型来解释预测信息科技使用者行为的研究非常广泛,包括电脑系统,软件,语音邮件,文字处理系统,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等。Davis(1989)研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信息科技实际使用行为的意向之间的关系,发现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其研究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且感知易用性会加强感知有用性的效果。[1]Mathieson(1991)以262位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大学生对电子计算软件的使用行为,并比较科技接受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变量的差别。结果表明,科技接受模型更具有解释力,并且模型的简约程度上更胜于计划行为理论。[3]Igbaria(1997)在研究新西兰小型企业员工对个人电脑的使用情况时发现感知易用性是感知有用性和实际使用行为的重要因子,且感知易用性比感知有用性的解释能力强,但这可能跟新西兰的小型企业处于信息科技采用的早期阶段有关。[4]Lederer(2000)研究万维网的相关工作与科技接受模型的关系。结果显示支持科技接受模型。万维网的使用与否会收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5]Yang对新加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影响新加坡移动商务使用行为的因素。该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添加了个人创新性、过去使用行为、人口统计变量等外部变量,证明了这些外部变量对使用行为的影响。[6]Luran&Lin(2005)在使用移动银行的使用意向研究中,以科技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为基础,添加了感知可靠性、感知自我效力以及感知财务成本性三个变量,并证明了这个扩展科技接受模型的解释力。所添加的三个变量均对移动银行采使用意向有明显影响。[7]Wu&Wang(2005)结合科技接受模型与创新扩散理论中的相容性,添加感知风险性和成本性两个变量,证明了感知有用性、相容性、感知风险性与成本性均显著影响消费者采用移动商务的使用意向,但感知易用性对消费者的使用意向并无影响[8]。台湾学者Ying-FengKuo在台湾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服务的使用意向研究中,也添加了个人创新性和成本性,扩展TAM模型,证明了个人创新性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态度和成本性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意向,而态度本身也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成本性的影响。[9]虽然有台湾学者和新加坡学者研究过移动运营商增值业务,但国内关于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采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还是比较少。

三、研究设计

(一)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消费者创新性是指消费者个体对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是消费者个体自身的一种特性,是决定采用新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Citrin,Steven&Stem,Jr(2002)在讨论消费者创新角度讨论网络购物时认为消费者个人创新性会影响其使用网络购物[10]。所以在讨论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使用意向的因素时,本文假设消费者创新性是影响因素之一,作为拓展TAM模型的外部变量,假设如下:H1: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H2: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易用性产生正向影响。H3: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产生正向影响。H4: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Davis(1989)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中,使用态度受到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易用性也会强化感知有用性,用意向则由态度和感知有用性组成。因此本文假设:H5: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易用性会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H6: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产生正向影响。H7: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易用性对其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产生正向影响。H8: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有用性对其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H9: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在研究科技信息产品的采用研究中,有学者将“成本性”纳入验证影响使用者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Wu和Wang(2005)证明了成本性影响移动商务的使用意向,即消费者的感知成本性对移动商务的采用意向有负向影响。[8]而中国内地学者俞科也在3G数据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中认为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3G终端转换成本与3G业务资费将成为3G发展关键因素之一,应添加“感知成本性”因素作为影响消费者接受3G数据业务的感知因素。[11]因此本文假设:H10: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成本性会对消费者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产生负向影响综合以上所有假设提出本文的假设模型(见图2)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特征

1问卷设计

本文的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7分值量表。问卷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对消费者创新性的衡量。该部分参考的是Goldsmith,RE(1991)[12]和黄嘉胜(1993)[13]的研究。问卷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情况的调查。这部分包括了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性的调查。第三部分内容是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和使用意愿的调查。包括态度和使用意愿的研究。第四部分内容则是由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可支配月收入等统计特征问题和每月手机话费,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了解、使用情况以及尚未使用3G移动增值业务的原因等组成。

2样本特征

本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大学生群体以及年轻的上班族(18—35岁),选择这两部分群体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有使用手机的经验,并且属于年轻的消费群体,喜欢求新求变,容易接受相对较新的事物,同时也是未来消费的主体,他们将会是3G业务的主力军。问卷共发放680份,其中纸质版本的310份,电子版的370份。在这680份的问卷中,扣除掉没有填写完及没有填写的36份,单选部分的问题有问题多选的13份,胡乱填写的8份以及回答前后矛盾的5份,有效问卷共有为618份。问卷有效率为909%。其中,回收纸质版本的281份,电子版的337。样本分布如下表:

四、数据分析

(一)问卷鉴别度检验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按照问卷得分高低以27%为分位,分成两组。检验问卷中所有问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做独立样本均值比较的t检验,经检验量表中所有问题均具有显著的鉴别度,其显著水平都达到了1%的高水平。这也表示问卷中所有题项均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t检验合格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是指量表的可靠性或稳定性,常用检验信度的方法为LJCronbach所创的α系数。[14]一般认为α系数值界于080~090之间说明信度非常好。通过信度计算,我们认为“感知易用性”中的问题15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3G移动增值业务所带来的方便性,而非感知到服务的易用性。因而,我们将此题项删除。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因素的α系数均在08以上,达到了可靠的信度水平(见表2)。且问卷总体的Cronbach’sAlpha值为0914,说明问卷信度很好,故保留问卷所有问题。

2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主要是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分析来评价。由于本研究问卷中对各项变量的量表都是借鉴国外学者对现有变量的研究,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而结构效度(constructvalidity)是指态度量表能测量理论的概念或特质之程度。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其结构效度。对24个量表问题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共提取到6个因子。该6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积解释比重为65612%,而Bartlett球形度检验以及KMO样本测试的结果表明KMO值为0874,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达到了1%,表明问卷24个量表问题在整体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提炼因子的方法,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因子分析的结果如下:

(二)结构方程模型

1模型总体拟合度评价

本文利用Amos170进行结构方程验证提出的假设,衡量结构方程拟合情况的拟合指数,见表4,各类拟合指标基本达到建议值,说明研究提出的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情况较好,可用于验证研究假设。好的GFI和RMSEA值代表好的模型符合度。尽管本研究的GFI指数只是接近09,值为0897,但在最小值085以上显示出很好的符合度。[15]其他指数均在建议值内,说明该模型达到了可被接受的符合度。

23G移动增值业务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的结构效应估计

各研究假设拟合路径系数以及结果如表6所示: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中10个假设中有8个获得实证结果的支持,可成立。假设4,验证结果表示,消费者创新性对使用意向具有不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15。显著水平未达到10%,假设不成立。假设8,验证结果表示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对于采用3G移动增值服务的使用意向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效果,其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134,同样未达到10%的显著水平,所以假设不成立。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开放有一定的时间,虽然有不少消费者能透过3G系统利用3G网络的速度,享受资料传输以及下载的高速,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吸引消费者开通3G业务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使用率仍没有3G业务开放时期预期的那样理想。

(一)在感知易用性方面

本研究显示,消费者创新性越高,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感知易用性也越高,即会认为增值业务的复杂度不高,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般消费者创新性较高的使用者通常喜欢尝试新事物新产品、容易接受新的观点,所以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创新性较高的人群在了解、接受和使用这些信息科技产品上更有经验,对于这些新服务产品更容易操作容易上手,无形中提高了其感知易用性。

(二)在感知有用性方面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加强作用。所以只有当消费者感受到3G移动增值业务易操作、易使用的程度越高,才会正向牵动其感受业务本身的使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另外,研究也显示,消费者创新性越高,其感知到的3G移动增值业务的有用性越高。一般消费者创新性较高的使用者通常喜欢尝试新事物新产品、容易接受新的观点,所以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更愿意去接触了解新产品,更了解新产品的使用价值,所以更容易感知到产品的有用性,即提升了其感知有用性。

(三)在使用态度方面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论,消费者对于3G移动增值业务的使用态度受到消费者对其业务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这与Davis等人(1989),Lin&Lu(2000)等学者发现一致,同时使用态度也受到感知成本性的负向影响。此结果与Hung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路径系数值可知,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效果最大。此结果与科技接受模型假设感知有用性是决定使用态度的最主要因素的主张一致。这说明运营商若想消费者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增值业务产生正向的使用态度,首先应提高使用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感知到的使用价值。其次简化3G移动增值业务的操作,提高其易用性。最后降低使用者感受其服务所需花费的成本。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消费者创新性对于3G移动增值业务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示当消费者的个人创新性越强,其对创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越高,越提升消费者对3G移动增值业务的态度。这点也与Citrin,Steven&Stem,Jr的研究结果一致。消费者创新性较高的使用者通常喜欢尝试新事物新产品、容易接受新的观点。也可能比一般消费者对新型的信息科技产品或服务的态度更积极。

(四)在使用意向方面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8

小灵通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追捧。以相继进驻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为标志,小灵通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2003年,小灵通系统设备投资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新增小灵通用户1200多万,系统容量超过3700万门,用户总量超过2300万;中国网通新增小灵通用户900多万,系统容量近2000万门,实占率为60.89%,用户超过1100万。截至2003年底,全国小灵通系统容量达到5700万门,用户超过3500万,网络拓展到国内31个省份的约400个城市。2003年是小灵通在国内大发展的一年。

2.增值业务成为发展新亮点

随着电信运营商小灵通增值业务统一品牌的推出,小灵通增值业务已经得到了国内一大批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基于短信、无线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层出不穷,诸如短消息、C-mode无线浏览、多媒体邮件、无线数据接入、定位、小灵猫无限伴旅等小灵通数据增值业务和新的应用解决方案都将成为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小灵通业务市场为导向,以基础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包括增值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内容和应用服务商在内的增值业务产业链。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将各自在技术、服务上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等小灵通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市场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

目前,全国小灵通短信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月短信发送量已超过8000万条。各省短信业务的互通以及将来短信业务在小灵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互通也会极大地促进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

行业监管政策发挥了促进和保障作用

1.谨慎扩张策略开创了企业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的范例

小灵通以无线接入的合法身份谨慎扩张,在用户突破1000万(业内公认的电信业务兴衰的临界点)时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强力发势,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小灵通业务发展的普遍认同,对影响政府决策产生积极意义,为营造小灵通产业价值链、推动小灵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政府政策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小灵通业务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小灵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群的大力发展,如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加工、仪表、软件、ICP、广告等。如果按照110的产业链带动比例来看,目前3500万小灵通用户所产生的300亿元小灵通设备市场中,总共带动的产业群使GDP增加3000亿元。

鉴于小灵通对促进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考虑到有利于固定网络运营商充分利用其富裕的网络资源、有利于业务创新以及保护电信用户利益的需要,中国政府对小灵通业务的政策导向开始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具体表现在:

·2002年中国政府批准中国电信(以固定网、小灵通业务为招股项目)海外上市,表明了中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承诺保护其投资小灵通利益的态度,使中国小灵通业务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追捧的目标,小灵通业务的地位与价值日趋显现,它的发展态势开始牵动着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竞争对手、上下游产品供应商、增值电信服务商、专家、学者和消费者的神经。

·2002年信息产业部发文废止了450MHzCDMA系统,规范了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环境,客观上清除了以PHS技术为表征的小灵通系统的一个竞争对手。

·2003年11月17日,信息产业部《关于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等问题的批复》,同意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包含无线市话用户,并要求在2004年3月底之前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短消息互联。

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中国整个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中,2003年小灵通用户增长率接近100%,从2002年的1314万户迅速增至2003年的3500万,净增2100万;而中国移动2003年新增用户约3900万,中国联通CDMA与GSM用户2003年分别增加约1100万及1200万。

小灵通用户的迅速增长,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模式,两大移动运营商为吸引用户,纷纷采用各种补贴政策,如免月租费、准单向收费等。此外,由于资费方面的竞争和新增用户的消费观念更为理性,中国两大移动运营商的ARPU值都大幅下降,中国移动的ARPU值和中国联通G网ARPU值2003年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

小灵通市场的迅速崛起,还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形成了中国通信业务市场小灵通、GSM、CDMA移动通信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见表1)。

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

1.面临网络优化和补增基站困扰

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进,小灵通的通话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比如,目前一些地方小灵通采用了500mW大功率基站、组控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问题,能实现预付费、短消息和数据上网等新业务。然而,各地小灵通依然普遍存在接通率低、掉话、覆盖面窄等问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对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影响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补、增基站和扫除盲点工作,对小灵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仍然很大。

2.增值业务平台的能力和计费处理

小灵通增值业务平台的能力目前还无法实现移动梦网和中国联通已经建立的一点接入、全网结算的模式,这将导致ICP和ISP同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合作需要和不同的省公司甚至不同的市公司协商,自身业务难以迅速拓展,沟通成本过高。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小灵通数据业务的收入分成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处理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运营商和SP之间的利益关系。

3.产业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小灵通增值业务中的利益分配和盈利模式模糊,对SP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支持数据增值业务的小灵通业务的手机型号不多、服务提供内容相对匮乏等方面。

·小灵通增值业务中的ICP和ISP的数量和质量同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相比,近期难以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在2003年开始同ICP和ISP签署“排他性”协议,中国联通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捆绑ICP和ISP,这样将给小灵通的增值业务造成一定的困难。

·能否顺利实现全国小灵通用户之间、与移动电话用户之间的短信互发等非技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灵通用户在增值业务上的需求。

2004年小灵通市场发展态势

2004年是小灵通及其增值业务发展的重要的机遇,这种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对3G规划和建设的慎重决策和稳步推进而留给小灵通获得发展的宝贵时间。在这一形势下,无论是从盘活固定通信网资源、拓展业务领域,还是从打破市场垄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讲,小灵通都将是固定通信网的主推业务。

2004年是小灵通发展最佳时期,小灵通在全国各地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众多借小灵通终端切入手机市场的厂商的进入,小灵通手机的品种、功能日益丰富,小灵通手机价格将进一步下调。此外,“机卡分离”的小灵通手机有望在2004年上半年推出,用户可以轻松地实现换号换机。小灵通手机性能、价格、功能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与使用习惯,将进一步推动小灵通市场的发展。

·小灵通市场将从简单地发展用户数量的扩张阶段,逐步向提高服务质量、业务内涵的深层次市场运作的方向转移;小灵通将从单一的无线通话发展成为包含终端短消息、无线浏览、无线上网服务等众多增值业务的通信工具。

·小灵通数据业务产业链基本形成。目前,小灵通数据业务产业链上的合作者已经达到100多家,其中具有自主品牌的就有30多家,正在开发除短信之外的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2004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计划建立一个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小灵通增值业务产业联盟”,进一步拓展小灵通数据业务市场。2004年,小灵通市场将呈现出小灵通手机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服务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齐头并进,共同为小灵通用户创造更多、更精彩的增值服务,不断丰富小灵通品牌内涵的共赢局面。

·小灵通增值业务的作用日趋显现。在继续完善网络覆盖、提供优质通话质量和周到的客户服务的同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发展方向正逐步向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开发上倾斜。随着对以“短信互通”为主要表征的小灵通数据业务市场的培养,将改变移动数据边缘人群的消费习惯,使之逐渐接受更高端的业务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ARPU值,推动运营竞争水平的提升。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9

关键词:无线市话小灵通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短信

Abstract:TheLittleSmarthastakenrapiddevelopmentrecentlywithfavorablepricestrategy.Thevalue-addedserviceisbecomingthehighlight.Thepostponementof3GgavemarketSPacefortheLittleSmartandchangedthecompetitivesituation.There'sstillseveralproblemsnetworkoptimizationvalue-addedserviceplatformbillingandvalue-chain.

Keywords:PHSLittlesmartMobilecommunicationsValue-addedservicesSMS

小灵通业务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1.小灵通用户数增长迅猛

小灵通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追捧。以相继进驻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为标志,小灵通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2003年,小灵通系统设备投资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新增小灵通用户1200多万,系统容量超过3700万门,用户总量超过2300万;中国网通新增小灵通用户900多万,系统容量近2000万门,实占率为60.89%,用户超过1100万。截至2003年底,全国小灵通系统容量达到5700万门,用户超过3500万,网络拓展到国内31个省份的约400个城市。2003年是小灵通在国内大发展的一年。

2.增值业务成为发展新亮点

随着电信运营商小灵通增值业务统一品牌的推出,小灵通增值业务已经得到了国内一大批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基于短信、无线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层出不穷,诸如短消息、C-mode无线浏览、多媒体邮件、无线数据接入、定位、小灵猫无限伴旅等小灵通数据增值业务和新的应用解决方案都将成为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小灵通业务市场为导向,以基础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包括增值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内容和应用服务商在内的增值业务产业链。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将各自在技术、服务上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等小灵通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市场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

目前,全国小灵通短信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月短信发送量已超过8000万条。各省短信业务的互通以及将来短信业务在小灵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互通也会极大地促进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

行业监管政策发挥了促进和保障作用

1.谨慎扩张策略开创了企业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的范例

小灵通以无线接入的合法身份谨慎扩张,在用户突破1000万(业内公认的电信业务兴衰的临界点)时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强力发势,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小灵通业务发展的普遍认同,对影响政府决策产生积极意义,为营造小灵通产业价值链、推动小灵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政府政策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小灵通业务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小灵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群的大力发展,如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加工、仪表、软件、ICP、广告等。如果按照110的产业链带动比例来看,目前3500万小灵通用户所产生的300亿元小灵通设备市场中,总共带动的产业群使GDP增加3000亿元。

鉴于小灵通对促进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考虑到有利于固定网络运营商充分利用其富裕的网络资源、有利于业务创新以及保护电信用户利益的需要,中国政府对小灵通业务的政策导向开始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具体表现在:

·2002年中国政府批准中国电信(以固定网、小灵通业务为招股项目)海外上市,表明了中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承诺保护其投资小灵通利益的态度,使中国小灵通业务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追捧的目标,小灵通业务的地位与价值日趋显现,它的发展态势开始牵动着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竞争对手、上下游产品供应商、增值电信服务商、专家、学者和消费者的神经。

·2002年信息产业部发文废止了450MHzCDMA系统,规范了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环境,客观上清除了以PHS技术为表征的小灵通系统的一个竞争对手。

·2003年11月17日,信息产业部《关于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等问题的批复》,同意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包含无线市话用户,并要求在2004年3月底之前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短消息互联。

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中国整个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中,2003年小灵通用户增长率接近100%,从2002年的1314万户迅速增至2003年的3500万,净增2100万;而中国移动2003年新增用户约3900万,中国联通CDMA与GSM用户2003年分别增加约1100万及1200万。

小灵通用户的迅速增长,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模式,两大移动运营商为吸引用户,纷纷采用各种补贴政策,如免月租费、准单向收费等。此外,由于资费方面的竞争和新增用户的消费观念更为理性,中国两大移动运营商的ARPU值都大幅下降,中国移动的ARPU值和中国联通G网ARPU值2003年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

小灵通市场的迅速崛起,还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形成了中国通信业务市场小灵通、GSM、CDMA移动通信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见表1)。

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

1.面临网络优化和补增基站困扰

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进,小灵通的通话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比如,目前一些地方小灵通采用了500mW大功率基站、组控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问题,能实现预付费、短消息和数据上网等新业务。然而,各地小灵通依然普遍存在接通率低、掉话、覆盖面窄等问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对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影响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补、增基站和扫除盲点工作,对小灵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仍然很大。

2.增值业务平台的能力和计费处理

小灵通增值业务平台的能力目前还无法实现移动梦网和中国联通已经建立的一点接入、全网结算的模式,这将导致ICP和ISP同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合作需要和不同的省公司甚至不同的市公司协商,自身业务难以迅速拓展,沟通成本过高。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小灵通数据业务的收入分成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处理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运营商和SP之间的利益关系。

3.产业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小灵通增值业务中的利益分配和盈利模式模糊,对SP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支持数据增值业务的小灵通业务的手机型号不多、服务提供内容相对匮乏等方面。

·小灵通增值业务中的ICP和ISP的数量和质量同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相比,近期难以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在2003年开始同ICP和ISP签署“排他性”协议,中国联通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捆绑ICP和ISP,这样将给小灵通的增值业务造成一定的困难。

·能否顺利实现全国小灵通用户之间、与移动电话用户之间的短信互发等非技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灵通用户在增值业务上的需求。

2004年小灵通市场发展态势

2004年是小灵通及其增值业务发展的重要的机遇,这种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对3G规划和建设的慎重决策和稳步推进而留给小灵通获得发展的宝贵时间。在这一形势下,无论是从盘活固定通信网资源、拓展业务领域,还是从打破市场垄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讲,小灵通都将是固定通信网的主推业务。

2004年是小灵通发展最佳时期,小灵通在全国各地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众多借小灵通终端切入手机市场的厂商的进入,小灵通手机的品种、功能日益丰富,小灵通手机价格将进一步下调。此外,“机卡分离”的小灵通手机有望在2004年上半年推出,用户可以轻松地实现换号换机。小灵通手机性能、价格、功能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与使用习惯,将进一步推动小灵通市场的发展。

·小灵通市场将从简单地发展用户数量的扩张阶段,逐步向提高服务质量、业务内涵的深层次市场运作的方向转移;小灵通将从单一的无线通话发展成为包含终端短消息、无线浏览、无线上网服务等众多增值业务的通信工具。

移动增值业务范文篇10

关键词:无线市话小灵通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短信

Abstract:TheLittleSmarthastakenrapiddevelopmentrecentlywithfavorablepricestrategy.Thevalue-addedserviceisbecomingthehighlight.Thepostponementof3GgavemarketSPacefortheLittleSmartandchangedthecompetitivesituation.There'sstillseveralproblemsnetworkoptimizationvalue-addedserviceplatformbillingandvalue-chain.

Keywords:PHSLittlesmartMobilecommunicationsValue-addedservicesSMS

小灵通业务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1.小灵通用户数增长迅猛

小灵通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追捧。以相继进驻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为标志,小灵通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2003年,小灵通系统设备投资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新增小灵通用户1200多万,系统容量超过3700万门,用户总量超过2300万;中国网通新增小灵通用户900多万,系统容量近2000万门,实占率为60.89%,用户超过1100万。截至2003年底,全国小灵通系统容量达到5700万门,用户超过3500万,网络拓展到国内31个省份的约400个城市。2003年是小灵通在国内大发展的一年。

2.增值业务成为发展新亮点

随着电信运营商小灵通增值业务统一品牌的推出,小灵通增值业务已经得到了国内一大批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基于短信、无线浏览、定位等业务平台的内容和应用层出不穷,诸如短消息、C-mode无线浏览、多媒体邮件、无线数据接入、定位、小灵猫无限伴旅等小灵通数据增值业务和新的应用解决方案都将成为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小灵通业务市场为导向,以基础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包括增值业务平台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内容和应用服务商在内的增值业务产业链。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将各自在技术、服务上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等小灵通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市场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

目前,全国小灵通短信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月短信发送量已超过8000万条。各省短信业务的互通以及将来短信业务在小灵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互通也会极大地促进小灵通增值业务的发展。

行业监管政策发挥了促进和保障作用

1.谨慎扩张策略开创了企业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的范例

小灵通以无线接入的合法身份谨慎扩张,在用户突破1000万(业内公认的电信业务兴衰的临界点)时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强力发势,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小灵通业务发展的普遍认同,对影响政府决策产生积极意义,为营造小灵通产业价值链、推动小灵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政府政策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小灵通业务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小灵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群的大力发展,如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加工、仪表、软件、ICP、广告等。如果按照110的产业链带动比例来看,目前3500万小灵通用户所产生的300亿元小灵通设备市场中,总共带动的产业群使GDP增加3000亿元。

鉴于小灵通对促进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考虑到有利于固定网络运营商充分利用其富裕的网络资源、有利于业务创新以及保护电信用户利益的需要,中国政府对小灵通业务的政策导向开始向有利于小灵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具体表现在:

·2002年中国政府批准中国电信(以固定网、小灵通业务为招股项目)海外上市,表明了中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承诺保护其投资小灵通利益的态度,使中国小灵通业务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追捧的目标,小灵通业务的地位与价值日趋显现,它的发展态势开始牵动着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竞争对手、上下游产品供应商、增值电信服务商、专家、学者和消费者的神经。

·2002年信息产业部发文废止了450MHzCDMA系统,规范了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环境,客观上清除了以PHS技术为表征的小灵通系统的一个竞争对手。

·2003年11月17日,信息产业部《关于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等问题的批复》,同意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的用户范围包含无线市话用户,并要求在2004年3月底之前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短消息互联。

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中国整个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中,2003年小灵通用户增长率接近100%,从2002年的1314万户迅速增至2003年的3500万,净增2100万;而中国移动2003年新增用户约3900万,中国联通CDMA与GSM用户2003年分别增加约1100万及1200万。

小灵通用户的迅速增长,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模式,两大移动运营商为吸引用户,纷纷采用各种补贴政策,如免月租费、准单向收费等。此外,由于资费方面的竞争和新增用户的消费观念更为理性,中国两大移动运营商的ARPU值都大幅下降,中国移动的ARPU值和中国联通G网ARPU值2003年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转小灵通市场的迅速崛起,还改变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形成了中国通信业务市场小灵通、GSM、CDMA移动通信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见表1)。

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

1.面临网络优化和补增基站困扰

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进,小灵通的通话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比如,目前一些地方小灵通采用了500mW大功率基站、组控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问题,能实现预付费、短消息和数据上网等新业务。然而,各地小灵通依然普遍存在接通率低、掉话、覆盖面窄等问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对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影响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补、增基站和扫除盲点工作,对小灵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仍然很大。

2.增值业务平台的能力和计费处理

小灵通增值业务平台的能力目前还无法实现移动梦网和中国联通已经建立的一点接入、全网结算的模式,这将导致ICP和ISP同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合作需要和不同的省公司甚至不同的市公司协商,自身业务难以迅速拓展,沟通成本过高。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小灵通数据业务的收入分成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处理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运营商和SP之间的利益关系。

3.产业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小灵通增值业务中的利益分配和盈利模式模糊,对SP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支持数据增值业务的小灵通业务的手机型号不多、服务提供内容相对匮乏等方面。

·小灵通增值业务中的ICP和ISP的数量和质量同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相比,近期难以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在2003年开始同ICP和ISP签署“排他性”协议,中国联通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式来捆绑ICP和ISP,这样将给小灵通的增值业务造成一定的困难。

·能否顺利实现全国小灵通用户之间、与移动电话用户之间的短信互发等非技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灵通用户在增值业务上的需求。

2004年小灵通市场发展态势

2004年是小灵通及其增值业务发展的重要的机遇,这种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对3G规划和建设的慎重决策和稳步推进而留给小灵通获得发展的宝贵时间。在这一形势下,无论是从盘活固定通信网资源、拓展业务领域,还是从打破市场垄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讲,小灵通都将是固定通信网的主推业务。

2004年是小灵通发展最佳时期,小灵通在全国各地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众多借小灵通终端切入手机市场的厂商的进入,小灵通手机的品种、功能日益丰富,小灵通手机价格将进一步下调。此外,“机卡分离”的小灵通手机有望在2004年上半年推出,用户可以轻松地实现换号换机。小灵通手机性能、价格、功能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与使用习惯,将进一步推动小灵通市场的发展。

·小灵通市场将从简单地发展用户数量的扩张阶段,逐步向提高服务质量、业务内涵的深层次市场运作的方向转移;小灵通将从单一的无线通话发展成为包含终端短消息、无线浏览、无线上网服务等众多增值业务的通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