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8:52:32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1

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工程技术实训阶段则是利用3G天线获取实际信号,利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实现CDMA2000、WCDMA、TD-SCDMA信号的分析。同时实现基站放大器、塔顶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例如,图4中给出利用频谱分析仪所测得实际CDMA2000和WCDMA信号的频谱特性。创新实验阶段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学生开展,将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进行改造,从中选取与移动或无线通信有关,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创新实验阶段的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及特点,教师则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毕业设计阶段主要是利用实验室实验条件,从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将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论文题目,或从本专业最新的科技论文中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毕业设计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为通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开放的培养环境。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敏,廖海洲.浅析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成教育研究,2010(11).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 移动通信 教学改革 BTEC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of BTEC in Britain

CHEN Yu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comprehensive course , to reflect the practical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need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reforms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of BTEC in Britain show us a better way, which impulse the improve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BTEC

移动通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它以《电路》、《电子技术》、《高频电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教材为基础,内容包括对移动通信的认知、移动通信编码与调制、移动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和网络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的专业课程。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和在当前社会的普及应用,对于移动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所能实现的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用型的高职通信人才,无法使学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移动世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使得移动通信课程的特色无法体现。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思想,有选择地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英国 BTEC 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可以用来借鉴的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能有效地推动移动通信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 借鉴BTEC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制定移动通信教学目标

将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看成一个整体,把死的学科体系和内容融入生活,经过教师的精心转换,在学生那里形成一幕幕动态的形象的体系。采用模块-任务式的结构,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比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

2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BTEC 课程结构与传统的教学体系不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工作实习、讲座、团队工作、计算机实践等去发展他们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就必须打破课程体系上的学科界限,进行教学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内容更加清晰、知识结构以及之间的内部关系更加明了。以我们使用的最新移动通信教材为例,把移动通信分为了9个模块:移动通信的认知、编码与调制技术、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移动通信网络、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移动通信网络、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从对通信一般的认知到对移动通信最新技术的了解,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并且每个模块下包含了多个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带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学习的目标性加强了。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培养要求,删减那些要求过高或与岗位工作关系不大的知识章节,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

2.2 搜集最新资料,构建新的活的教材

移动通信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使得教材的滞后性很快显现出来,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脱节也是统编教材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校移动通信课程选取的是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编写的,采用模块化形式,内容新颖。换用新教材的同时提倡老师到企业调研,或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最新资料,包括网上最新的内容、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各种学术的专著、技术资料、最新设备和产品的介绍,相关行业的资料等等,自编讲义以充实教材内容, 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的现象,并且不断的更新,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活”的教材体系。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

3.1 教学方式的双向互动

摒弃传统“以教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进行转变。重视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教师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如讲到模块一关于移动通信的认知,安排学生到飞机场实地参观, 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机场的相关通信知识;讲到模块五关于GSM移动通信网络,安排学生到移动机房参观, 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基站维护等技术;到通信公司参观, 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学生必须要学会评估、分析和区分在多样的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不同的技术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信息和数据,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也拓宽了老师的知识视野。移动通信的实践性很强,实验均是在实验箱上开展的,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进行课后学习。

3.2 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该技术已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运用。很多最新的通信网络的相关资料多为英文版, 没有良好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是难以掌握好相关技术的。为了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在移动通信行业尽快适应对英文版专业技术资料的自我学习, 采用英文授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及英文参考书,学生课业用英文完成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毕业后,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文发表演讲、撰写各类报告等。但从教学效果上看, 由于高职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基础和能力一般, 不适宜开展全英文教学。所以在实践中, 每节课把这堂课所涉及到的专业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进行介绍。同时, 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 试题用英文来表述。如果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去积累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 那么可能出现到考试时看不懂试题的情况了,促使学生们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平时不断的积累, 并为今后的各类技术资料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3 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移动通信课程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很多,若想在课堂教学中对各项技术都透彻地进行介绍是不太现实的, 也是不必要的。为此,开学初,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移动通信网络的某一项技术资料,以讲座的形式制作PPT。具体实施是以分组的形式(5人一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理安排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论文分别以电子稿形式上交,同时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让学生以每组为单位开展小型讲座,向其他组介绍自己组的成果。该综述的评分作为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次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报告和演讲的评论来发现自身的不足。

3.4 结合BTEC 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课业”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替代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人性化。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让学生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和有待发展的潜力,以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成果表现为完成的实际操作、概念的理解、收获与体会、工作态度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田芳.借鉴英国BTEC 教学模式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移动通信 信息技术 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因此,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今时代,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完全被4G移动通信技术取代,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简述

总的来说,移动通信技术总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是现在移动通信的起步时期。在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具有系统专用和工作频率较低的特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带六十年代出这个阶段,移动通信开始出现了公共通信的业务,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采取的是人工接续的方式且网容量比较小。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是移动通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公共电话自动连接以及自动选择频道的,还开始使用了更高的频段。此阶段的移动通信已经开始采用中小容量的和大区制,并且也开始使用了四百五十赫兹的频段。移动通信技术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这时期,美国建成了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网络和系统的容量实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是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第五个时期。这个阶段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成熟,通过数字化的传输手段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容量的大小,并且开始增加了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

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朝着4G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WIMAM技术、WLAN技术以及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且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呈现出多元化、一体化的趋势。

2 在专利方面,中国的4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分析和统计中国在4G移动通信方面的专利申请具体数额,可以得出我国的4G移动通信领域大致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的前景。我国在4G移动通信领域中申请专利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阶段。

2.1 开始进行4G领域的专利申请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期间,我国开始了4G领域的专利申请,这个时期的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还不多,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在十年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只有四十二件。不难看出,在整个4G移动通信领域我国的起步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晚,并且起点较低。

2.2 专利申请迅速增长

从2006年一直到今天,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全国范围内,4G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始得到推广和普及。从2006年到2012年期间,据统计得出,我国的专利申请总数已经将近五千件。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我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将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与美国相比,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上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并且在技术迅猛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上保持较好的优势。

3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3.1 良好的市场前景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4G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4G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和运用。很明显,4G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不断向前发展的4G 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2 应用障碍分析

如果说4G技术中存在什么缺陷,那无疑就是技术的高成本。高成本也反映出高消费,不论在高速传输速度方面还是在视频通话的使用方面都不是目前的用户在生活中必须的。用户在花费较高的费用之后并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落差,这也是人们探讨的一个关键点。

3.3 在4G发展道路上的问题解决

只有明确了4G服务的具体目的,才能有效的解决4G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关于费用和服务不对等的情况,供应商应当对用户群体进行一个仔细的划分,对每个群体的提供特定的服务,只有做到服务好群众,才能真正解决4G的发展的具体问题。

4 结论

想要发展移动通信技术,除了运用各种手段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综合管理和布局,还要采用一体化的网络建设和规划,解决不同群体的用户和不同区域的用户具体要求。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要求供应商推行符合人群市场的移动通信技术,这要求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要保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这对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通信技术系统中涉及了很多的内容,只有思想上有一个好的服务理念,才能促进我国的移动信息产业的高效发展,才能提高移动通信的综合能力,展现移动通信的的总体实力,早日建成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移动通信网系统。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本文对4G技术的运用展开了探讨,旨在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杰.专利信息分析下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180-181.

[2]王广增.关于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19):56.

[3]丁疆辉,刘卫东.信息技术应用对农村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以河北省无极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2(04):733-744.

[4]赵法彬.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数字通信世界,2011(05):22-56.

[5]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2010(02):16-49.

作者介

曾宥铭(1994-),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工程技术应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 移动通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76-01

高职院校通信专业一般都把移动通信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通信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移动通信表现得更为抢眼,成为现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行业,同时也带动了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在这种大发展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的缺乏导致学习困难。移动通信课程的覆盖面很广,涉及通信原理、天线、电磁波等课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需要随机函数、概率论等等数学工具,这些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很多高职通信专业都会取消或弱化如通信原理和电波天线这类数学分量很重的基础课,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移动通信课程非常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现实发展脱节。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现在的移动通信是一个多模式共存的时代,虽然国内的4G已经相当普及,但目前很多的通信专业该课程的重点还是在3G甚至2G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的教学已经大大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3)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都缺少行业锻炼的机会,虽然会参加华为讯方、中兴或其他方面组织的一些培训,但总的来说还是知识更新与现实发展脱节,这就导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4)实训条件的缺乏。对于移动通信课程来说,很多学校的移动通信实验室还在采用实验箱,开设一些基本原理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并且大多实验系统更适合本科院校使用,对于高职学生并不适用。通过购买真实设备组建移动网络代价昂贵,除了一些邮电或信息技术专科高职外,一般综合性高职通信专业不会选择这种方案。不少学校选择采用仿真实验平台,但效果都不好,达不到实训目的。至于校外的实训基地,学生要接触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并非易事。移动通信开设实训课程很不容易。

(5)考核方式陈旧。一般该课程的考核都是期末的卷面考试,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n程改革的措施

(1)弱化理论的数学推导,重视实际的工程案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头痛的是移动通信课程中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多,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高职通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会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针对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计算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尽量回避复杂的高等数学运算,对一些基础理论以讲概念和运用为主,尽量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多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近几年来,移动通信行业稳定发展直接推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行业的发展,从我校几年来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多数选择从事移动网络的优化及基站施工运维等工作。根据这个行业需要,我校通信专业也相应开设移动网络优化、室分基站施工和运维等课程,而前期的移动通信课程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多课程出现内容重叠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几门相应课程放在一起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明确了课程的知识点的课时分配。整合后移动通信课程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组网、多址技术、调制、抗衰弱等等,三是教学的重点在移动通信系统,2G到4G都讲,重心放在TD-LTE,三是讲解移动通信新技术。

(3)学习方法的变革。移动通信课程的知识点很多,要在课堂上讲授完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非常必要。我们在MOODLE平台上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比如学习某一知识点时,我们会在平台上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学生上网从通信论坛中查找相应资料,最后需要在平台上提交大作业或完成相应的自测题,计入平时成绩。由于合适的教材很缺乏,我们选择电子PPT结合知识点电子资料的方式,上传MOODLE平台供学生下载,每个大章节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完成平台上的自测,提高平时大作业和知识点自测的成绩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关于师资的问题,除了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外,更多的邀请校外行业内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可以承担授课任务或组织单独的讲座,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

三、结语

通过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拉近了课程与行业现实的差距,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 移动商务 Dempster-Shafer理论 风险 辨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从最初的1G(模拟技术,主要业务为语音通信)发展到2G(数字技术,业务包括语音通信与数据业务),并正向3G过度。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将在移动通信终端上向人们展现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然而,移动商务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组织模式、决策技术,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动商务活动极大程度地依赖于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经其进行的交易非常容易出现交易数据的更改、交易信息的泄漏以及交易流程的破坏。移动终端设备具有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电池寿命短等特点,限制了复杂加密认证程序的使用,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移动终端时,使用者的私密信息很容易被偷听或偷看;持续的无线网络连接使得病毒和蠕虫更快传播和蔓延。这些因素都给移动商务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能否有效控制移动商务的交易风险就成为其发展与繁荣的关键。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首要的任务是进行风险因素的辨识。基于此,本文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据推理对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将不确定性多属性风险因素评价问题转化为一般的确定性多属性风险因素评价问题,将影响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

二、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证据理论,又称Dempster-Shafer(DS)信度函数理论,是Shafe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的。D.Dubosi和H.Prade从数学形式上研究了信度函数,得出了信度函数是模糊测度的结论。证据理论自提出以来在不确定性推理、专家意见、人工智能、多准则决策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Shafer给出了基本概率赋值的概念。

定义1 设为识别框架,如果集函数为的幂集,它是所有子集的集合;A是的子集)满足:

(1)

则m称为框架上的基本概率分配(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m(A)称为A的基本可信数或Mass函数。

定义2 设为识别框架,为识别框架上的基本可信度分配,则称由式

(2)

所定义的函数称为上的信度函数(Belief Function)。式(2)中Bel(A)反映所有A的子集的信度总和。如果,则称A为信度函数Bel的焦元(focal element)。

通过Dempster-Shafer合成法则融合多组来自相互独立的不同信息源的证据,可以提高对某命题的置信程度。

三、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辨识

1.移动商务交易风险源筛选

为了能够准确地辨识移动商务交易风险因素,需要分析移动商务交易风险的可能来源,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对于移动商务研究主要集中从技术角度探讨安全与风险问题。从交易方式的角度,Hu等对移动商务交易的安全要求进行了定义,即包括:1)需要严格保证信息的机密性、访问合法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不可抵赖性;2)可以在大多数系统上运行;3)其成本对于当前或以后的系统是可以接受的;4)为提供经济、易用、高效和互相兼容的支付手段。5)不会造成交易的中断或取消。Ghosh和Swaminatha从安全和隐私的角度审视了可能会影响未来的移动商务市场的风险,指出开放的无线通信网络,不稳定的相互协作,不完善的平台和脚本,恶意的手机病毒都严重地影响移动商务的安全性。然而,有研究指出,对于毫无安全与风险意识的用户而言,任何先进的技术方案也难以发挥作用,将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进行集成才能较为全面地保障移动商务交易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文献研究移动商务安全相关技术的多,从管理的角度探讨和解决交易安全问题的少。为了有效地规避移动商务交易风险,更好的对移动商务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制定特定的风险事件清单,即先要辨识产生风险的因素。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企业开展移动商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参考文献[1-3][13-16],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专家访谈,经过筛选,初步制定了一个移动商务风险事件清单。该清单包含了6个移动商务风险因素,分别是: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移动网络的安全、移动应用的安全、移动接入的安全、移动系统软件的安全、网络管理的安全。

2.移动商务风险辨识方法

证据推理适宜将整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证据获得每个子问题的解,在此基础上,利用证据合成法则将子问题的解融合成综合性问题的解。本文中6个移动商务风险因素构成辨识框架,每一个风险因素相当于框架中的一个子集。每个专家对每个子集赋予一个信度,然后通过Dempster-Shafer合成法则对多个专家的意见进行融合,最终得出专家群体对每个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

首先,模糊评语集合,其中的H1,H2,H3分别代表某个专家对某个风险因素放入风险清单中的满意程度的模糊评语,分别是“不满意”,“一般”和“满意”。的值则是某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个人偏好对辨识框架={U(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V(移动网络的安全),W(移动应用的安全),X(移动接入的安全),Y(移动系统软件的安全),Z(网络管理的安全)}中的某个子集赋予的置信度,满足,且。评语的评价值用比率标尺法确定。

3位专家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经验给出的分别计算事件U,V,W,X,Y,Z的Mass函数,事件U的Mass函数公式如下:

; (3)

(4)

式(3)中表示对每位专家信任程度,表示某专家对于事件U根据模糊评语集合的Hi给出的一个的置信度。该式的值意味着某专家对事件U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满意程度的基本概率赋值。式(4)的值意味某专家对事件U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满意程度完全不确知的基本概率赋值。事件V,W,X,Y,Z的Mass函数同理

利用Dempster-Shafer合成法则融合多个专家的评价,将多个专家意见综合为一个。本文中具体融合算法采用交集列表法(Intersection tableau) [10]。最后根据式(5)计算每个风险因素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专家满意度。

(5)

满意度不超过0.3的风险因素从风险清单中删除。

四、算例分析

对于风险清单中的6个风险因素,请3位专家进行评估。首先专家们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自己知识与经验,给出每个风险因素的置信度。赋值集合分为3个等级,为了使冲突因子K小于1,规定对任何一个子集的置信度要大于零。为了让专家打分的标准趋近一致,规定“不满意”,“一般”,“满意”这3者的标准评价值分别为:{H1(0.8),H2(0.1),H3(0.1)},{H1(0.1),H2(0.8),H3(0.1)},{H1(0.1),H2(0.1),H3(0.8)}。依据式(3)计算Mass函数时,每位专家的权重一样,即。然后通过交集列表法对多个专家的意见进行融合,得出专家群体对风险因素评价值。最后利用式(5)计算每个风险因素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专家满意度。通过计算,专家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专家对于移动系统软件的安全、网络管理的安全这2个风险因素是否应该放入风险清单的满意程度不超过0.3,故应该从风险清单中删除。同时“移动网络”与“移动接入”这两个风险因素是高风险因素,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五、结束语

由于移动商务风险因素难以准确辨识,而应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通过融合多个专家的评判,能够准确辨识出移动商务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出风险因素的等级。Dempster合成规则反映了“证据汇集”的涵义,如果将两个相互支持的证据合成,则结果表现出证据增强的效果;如果对两个冲突的证据合成,则结果表示出证据抵消和抑制的效果。本文利用MATLAB6.5编程结合EXCEL对算例进行分析,得到了满意结果。表明,利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对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具有有效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Ashley, P. , Hinton, H. , Vandenwauver, M. Wired versus wireless security: The Internet, WAP and iMode for e-commerce. In Proceedings of Annual 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s, 2001.

[2]Chari, S. , Kermani, P. , Smith, S. , Tassiulas, L. Security issues in m-commerce: A usage-based taxonomy. E-Commerce Agents, 2001, 264-282,

[3]Pietro, D. , Mancini, R. L.V.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of handheld and wearable devic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3, 46(9), 75-79

[4]D.Dubosi, H.Prade. On Several Representation of an Uncertain Body of Evidence .in:M.M.GuPta,E.Sanchez, eds Fuzzy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orth-Holland, 1982

[5]Smets P. The Combination of Evidence in the Transferable Belief Model.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0, 12(5):447-458

[6]Beynon M, Curyr B, Morgan P, The Dempster-Shafer theory of evidence: an alterative approach to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odeling[j], Omega 28(2000)37-50

[7]CarlaE. Brodley and Paul EU tgo. Multivariate decision trees. Machine Learning, 1995, 19:45-77

[8]Wang J, Yang J B, Sen P. Safety analysis and synthesis using fuzzy sets and evidential reasoning [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1995,47(2):103-117

[9]Yang J B, Wang Y M, Xu D L,et al.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for MADA under both probabilistic and fuzzy uncertain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171(1):309-343.

[10]杨春李怀祖:一个证据推理模型及其在专家意见综合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4):44-48

[11]鞠彦兵冯允成姚李刚:基于证据理论的软件开发风险评估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3):44-48

[12]Shafer G.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13]Huang, S., Ku, C., Chang, C. Critical factors of WAP services ado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03, 2(1): 42-60.

[14]Hu, W., Lee, C., Kou, W. Advances in Security and Payment Methods for Mobile Commerce. London: Idea Group Inc., 2005.

[15]Ghosh, A. K., Swaminatha, T. M. Software security and privacy risks in mobile e-commerce.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1, 44(2): 51-57

[16]Shevchenko, A. An Overview of Mobile Device Security. http://www.viruslist.com/en/analysis? pubid=170773606, 2005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从20年前大款用来谈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开始普及的方便通讯用具,再到现在不论城镇乡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经离不开的万能信息平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国庞大用户群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完毕,而围绕着这些用户,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更新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和性能成为移动运营商增强竞争力的杀手锏,如何高效且经济地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需求,已经成为三大运营商急需重视的问题,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作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无线通信网络优化与优化”这门课程的设立,正是为了响应通信领域对具备移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线通信网络规划是根据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性以及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业务数据分析、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无线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训移动通信规划与优化工程人员而设立的,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且相当复杂的专业课;并且需要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使学生们从理论上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与目标,在此之外再尽量从工程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解决实际网络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院从数年前就开始开设此门课程,也与企业进行过一些培养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改进。从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问题归纳

在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网络规划与优化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存在着普遍性。下面将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后续教学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1.1课程知识面覆盖内容太广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多而细,且较为复杂。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和组成、天线原理和结构、电波传播模型、频率分配、干扰控制等等,然后才能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具体步骤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学生会遭遇铺天盖地的知识点、缩写词、概念、公式等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对于本课程来说,长篇大论地教授理论知识似乎不可避免,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教学效果堪忧。理想情况下,先重点讲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基础,然后一步步介绍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操作,会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可以更顺利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技术。然而实际情况下,如此多的内容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比如我校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32学时,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有限,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讲解案例和实际操作,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大量内容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1.2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太快

移动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不仅仅是3G、4G的技术在飞速发展完善,5G技术也已经提上日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通信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际操作的改变来修改教学内容。旧的通信技术逐渐被淘汰或改进,新的无线传输思想和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新的系统中。在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对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对网络规划与优化操作的变化能够从原理上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技术的发展,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但如果不断更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因为每次更新教材教师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掌握,然后再重新编写教案和讲稿等等。另外,受限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即使经常更新教材,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自行修改和补充,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

1.3授课对象对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不足

在过去与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的教学论文中,经常会提到这门课程由于应用性极强且涉及大网络做背景,需求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由于与企业进行合作,课程的对象不仅仅是本科生,也面向企业员工。过去的文献指出,对一般高校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等原因难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能接受的只有与网络优化相关的一些原理性的方法、流程和算法知识,如果面临实际的网络操作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过去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改革手段,类似的手段我们也有所采用。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企业员工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只不过和高校学生处于完全相反的方向。从我们对合作企业的了解来看,实际从事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较高,要求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要能用一定的电磁波、微波理论基础来分析电磁波传播特性。此外,相对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信号传输需要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号的特性。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复杂,这样就会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学生必须先打好上述的这些基础,再去学习通信技术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才能达到对移动通信完全彻底的掌握。许多员工原本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要点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人员来说,如果从头开始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补充,则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培训,比较难以实现。

2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归纳的问题,本文针对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明确授课目的,改变授课重点

本课程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预培养合格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二是,为企业员工补充必要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看似有所区别,实际上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核心。作为企业,必定会对新员工进行实际工作内容的培训,以及让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操作。因此对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际操作过程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让学生通过本科课程牢牢掌握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网络规划与优化原理,这样的学生能够轻易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意义,因此可以预见能够在企业顺利完成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员工开课的目的是给他们补充移动通信网络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际操作对他们来说也早已熟悉。因此,与着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教学改革方向相反,我们做出对基础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着重加强的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实验、实践方面的教学,毕竟本课程注重的是实用性,并且单纯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本课程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课程。为了对这方面进行兼顾,我们选择将日常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的实例进行拆分,把拆分后的适当部分加入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中作为例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可以为理论教学添加必要的缓冲和总结,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这种做法的难点在于对实例的选择和拆分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但好处在一劳永逸:一旦完成这方面的例题准备,哪怕通信技术再更新,也只需要在同一层次和方向上找类似的实例进行同样的拆分。在此之外,我们也会请企业教师进行数个课时的授课,主要是在讲解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流程之后带给学生更多实例,这些实例的复杂程度比理论教学中遇到的更高。

2.2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

由于本课程覆盖范围太大,知识点太多,且授课时间有限,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授课时间,以传授更多实用信息。首先,尽可能避免把上课时间浪费在教授过时的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例如,在目前的课程内容中一般会安排天线原理、电波传播模型等章节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教授,然而这些章节的知识点在微波与天线以及通信原理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只需要进行简单回顾即可,着重强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比较不熟悉的领域,例如覆盖、容量等等。然后,减少对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具体操作来说没有实际帮助的教学内容。例如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科教材,经常会习惯性地将从已知公式推导得出新公式的过程放进课程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固然容易加深理解,但对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的本课程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本课程的公式多且复杂,一一讲解其来历会占用太多时间,作为学生也很难全程都集中精力听讲,更何况很多公式都是从经验公式推导而来,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意义。此外,根据对企业员工的调研,大多数此类公式只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即可,而且一些在本科期间学习过这方面课程的员工早已忘记公式的来历,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2.3承前启后,兼顾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运营商所服务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从2G到4G同时存在的,并且已经开始考虑5G网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兼顾历代通信系统,还需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承前启后的分析讲解。不同世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异同,一一讲解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因为课时的关系,我们需要在重点考虑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层面上适当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其余内容只能一笔带过。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实质是移动通信向更快数据传输、更好服务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都离不开蜂窝网络的基本架构,虽然技术细节存在很多不同,但网络规划和优化就是针对构成蜂窝网络架构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把蜂窝网络、天线选择、频率分配、覆盖和干扰分析等学习任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在前半部分的课程中进行讲解,然后在讲解技术方案和通信标准这些存在代差的内容时,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加以区分。把重心放在对于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介绍,通过对不同系统的学习去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不同系统对于系统容量,位置更新方式,鉴权方式,越区切换策略,信道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处理,并且,更重要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异同。

3结束语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随着通信标准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出适应这种变化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本文总结归纳了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这些改进要求任课教师相当程度的投入,因此最好是能够组织编写一部专门的教材,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信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起到足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汶周.浅议高职无线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卷宗,2014(8).

[2]余晓玫.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

[3]蒋锐.4G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3).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9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产业贴近企业,转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通信行业,随着我国2008年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2011年信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的部署和2012年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传统运营商向全业务(固定和移动)转型,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通信企业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加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亟需深化改革,建立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调研,确立专业目标岗位与工作任务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需紧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立足移动通信生产商、营运商和移动代维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工程建设、移动网络维护、移动网络规划优化”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提供者;同时,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成为主要移动通信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如何才能基于移动通信职业岗位,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的调研。多方式的调研可采取以下主要方式:组织教师进企业锻炼,收集行业企业技术当期发展变革信息;组织调查组与人力资源部及其一线部门座谈、发问卷,获取需求信息;毕业生顶岗实习或工作后调研,获得本专业学生的意见建议,修订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邀请企业骨干、一线员工进校园,听取工作技能方法规范的要求。现代职教的校企合作相对紧密,调研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常态化定期的机制完成,常态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调研有利于快速掌握现实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热点,实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二、分析提炼工作任务脉络,建立完成岗位任务的实施流程

要按照本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从业岗位,进行职业岗位职责描述,分析提炼岗位工作的关键任务,理清岗位任务的工作顺序,从而建立完成岗位任务的实施流程。

1.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岗

负责移动网络小区覆盖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工程勘测;负责小区覆盖和室内分布工程方案设计;负责移动工程cad绘图;编制工程概预算;安装移动通信主设备和塔桅天馈。典型任务是:①机房线路勘测;②cad绘图;③编制预算;④硬件安装。岗位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移动通信基站维护岗

负责移动基站主设备及配套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基站设备的测试升级扩容割接工作;负责基站故障处理与协调解决工作;负责基站运行安全隐患排除,配合处理投诉、代维管理、通信保障等工作。典型任务是:①无线主设备维护;②通信动力环境维护;③传输设备维护;④线路维护。岗位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移动通信核心网机房维护值守岗

负责移动机房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移动业务开通工作;负责测试统计报表工作;负责设备故障处理与协调解决工作;参与移动网络的调测扩容和升级割接工作。典型任务是:①核心网设备维护;②性能统计;③告警查看。岗位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移动通信无线网规网优岗

负责无线网络规划设计;负责无线测试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完成维护台中各项数据调整;分析性能数据及存在的网络问题,给出规划及优化工作方案。典型任务是:①无线网络预规划;②无线配置开通;③无线网络测试;④无线网络优化。岗位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三、建立231分学段能力逐级进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专业可选择不同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岗位及其工作任务的脉络、工作流程分析,可以看到贯穿专业技能的核心主线是:完成“移动基站建维&无线网优”的工作过程。要以此工作工程为载体,创新设计“231”分学段能力逐级递进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i学段2学期完成“移动基站建维&无线网优”的两个工具基础能力(电工电子与计算机应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ii学段3学期完成工勘建设与传输线路设备维护能力、移动主设备安装调测维护能力和无线网络测试分析优化能力三个核心技能的培养;iii学段1学期完成企业顶岗综合实习。其中工学结合是指:通过校企共建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学做一体的全真实训;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暑期+顶岗”的企业顶岗岗位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

四、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过程是工作与学习相统一、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系统过程。要按照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见表1所示。

表1、移动通信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

五、结束语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特点、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和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质量,适应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信信息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伴随着通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新通信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新通信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学,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开展网络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校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现有资源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加以分析。

一、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今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电信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强竞争的格局,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 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1] 。

面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运营商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信企业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变化:

(1)在通信网络 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向基于全ip化的网络演进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术 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信boss系统、综合营帐系统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急需切合电信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

(2)固定、移动网络与业务的融合对熟悉移动和固定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

(3)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维护体制将由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向集中监控和集中维护的模式,网络维护人员从量上来讲会大大减少,且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全网知识和技能,专业分工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而随着主体运营商对行业价值链整合力度的加强和业务外包政策的实施,在主体运营商周围将出现一大批电信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以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传统通信人才将主要服务于主体运营商以外的通信服务商。

(4)以数据业务为代表 的增值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都为必修课,共有7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实验箱做八个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项目。经过几年教学发现了几点不理想的地方,主要体现有:

(1)部分基本理论仅是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概念,知识点支离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理论不易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性训练不够,首先是教师大都没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实验设备较落后,与实际系统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实力和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性训练。

三、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统筹协调与前期和后续课程关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以后分析通信问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学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网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2]。但单单靠通信原理课程分配的学识是很难让学生完全地掌握,这就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前期和后续课程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问题的训练,例如在单片机、dsp、matlab、eda等课程或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应用,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中加强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实际系统的训练。我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力大范围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确立通信原理课程的定位,明确目标,多门课程为之服务,集中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师资条件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3]。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平时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有条件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受学校办学条件影响,我校通信原理实验设备资源相对较少,现有实验箱可开项目较少,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创新试验极少。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非常不利。因此不能局限于通信原理实验箱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软硬件资源[4]。例如可以利用单片机、fpga、dsp等实验室进行通信系统某个模块的设计实验;利用matlab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加深理论理解,避免繁琐的算法,让学生掌握结论的应用;利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原理实验室和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原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安排很难与学生不同的情况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某种途径延伸课堂教学,而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5]。

首先建设通信原理教学网站,让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网站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利用习题资源进行自我训练,利用教学文件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其次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利用论坛或qq群等方式让师生互动,构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更好匹配学生个性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通信专业的最新动态,了解通信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六、总结

要较好地开展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要尊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规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通信原理不仅仅是讲出来的还要使做出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定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二是一定要切合学校校情,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构建主义学习思想的通信工程网络教学研究》(09yb472)。

参考文献:

[1]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现代电子技术,2010,9(320): 194-196.

[2]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2(69):11-24.

[3]陈文,刘绍清,王琳燕.管理信息系统的多课程融合教学探讨.计算机教育, 2010,41(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