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研方向十篇

时间:2023-06-14 17:35:37

计算机科研方向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蒋伟杰,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1概述

1.1嵌入式系统定义及构成

我国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在实际应用中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具有对其他设备进行监视、控制或管理等功能。

1.2嵌入式产业现状

嵌入式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电子消费品、医疗设备、军工航太等领域。目前我国的手机、互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均居全球第一,我国的嵌入式系统产业在其市场的促进下突飞猛进。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显示,2007年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规模达到2 218.1亿元,增长32.3%。2005年到200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3.1%,增长速度持续高出同期全球嵌入式系统产业的平均增速。另外,据全球著名市场调查公司GFK预测,2009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6 822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市场将占全球市场的14.5%[1]。IBM、Sybase、Oracle、Intel以及Microsoft等国际公司也纷纷在中国成立专门的嵌入式部门,进军中国的嵌入式市场。

1.3嵌入式人才需求

在嵌入式系统产业高速发展的刺激下,相关企业

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我国较大的两家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上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职位需求进行调查,2010年3月20日对嵌入式相关职位的需求分别是6 371个和5 083个[2],2011年1月2日的需求分别是9 760个和8 146个。不到10个月,其需求的增长分别达到53.2%和60.3%。

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进入嵌入式系统领域。嵌入式系统人才培训机构华清远见在《2009-2010年中国嵌入式开发从业人员调查报告》中指出从事嵌入式开发不到2年的工程师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占总参与调研人数的60%。同时,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嵌入式工程师中有80%认为自己公司目前都急缺嵌入式开发方面的人才。

1.4嵌入式高校教育现状

国内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和电子通信相关专业只是将嵌入式系统的有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并未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来设置,嵌入式系统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培养上还普遍存在着几个问题。

1.4.1嵌入式系统知识学科融合性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其局限性

嵌入式系统需要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EDA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综合知识。而各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参差不齐,自动化、测控和电子类的学生电子设计的基础较好,程序设计偏弱;而计算机类的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好,电子设计能力偏弱[3]。

1.4.2嵌入式课程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

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最主要的三大技术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国内高校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化,不能跟上最新技术的发展[4]。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课程大多还停留在8位处理器的层次上,而目前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32位处理器,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嵌入式系统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高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发展。

1.4.3师资不足,实验设备匮乏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求以项目为导向、以开发平台为核心,这不仅要求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还需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平台。

一般院校在嵌入式系统方向的师资有限,特别是软硬件知识兼通的师资严重不足,熟悉应用程式开发和操作系统的教师对底层的处理器和驱动了解不够,而熟悉底层硬件的教师却对软件开发比较陌生[5]。另一方面,嵌入式开发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授课的教师需要具有很深的专业背景和工程项目经验[6]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才能够给出多个项目,让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板、仿真工具等实验设备价格较高,一般院校的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和空间[3]。

2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2.1嵌入式人才培养目标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7],从低到高分别是SOC系统设计及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裁剪、驱动开发和平台的设计,嵌入式的应用程序开发。

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联盟、中华嵌入式人才库在2008年的《首次嵌入式企业人才需求报告》中显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如图1、图2所示。

图1企业岗位需求

图2企业培训需求

图1代表着现在企业需求的现状。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企业招收毕业生最多的岗位是与Linux相关的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测试师等,而其余的主要是ARM开发工程师与单片机开发工程师,这说明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这一层面的人才。

图2代表着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方向。图2的数据表明企业最希望毕业生接受的培训是嵌入式培训,接下来是ARM、DSP等与嵌入式处理器的培训,其余的主要是FPGA及WindowCE的培训,这说明未来企业最希望接收的人才是具有嵌入式系统多个层面基础知识的通用人才,能够具有软硬件协同开发的能力。而企业对ARM和DSP嵌入式处理器人才及FPGA设计人才的期望则说明了两个可能性,其一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嵌入式系统的底层技术偏移,其

二是企业希望将来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具有嵌入式系统硬件基础,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构成,更好为嵌入式软件开发服务。

因此,建立嵌入式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即嵌入式应用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嵌入式SOC设计三个不同层面都有一定基础的人才,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重点培养嵌入式应用开发。

2.2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要达到培养嵌入式人才的目标,可以根据三个不同层面来分析其知识构成及其相关的课程,并根据目前的主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制定课程的主要内容。

从嵌入式SOC设计的层面来看,需要的课程有EDA设计、嵌入式处理器及其接口、SOC设计等。嵌入式的处理器体系可以选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ARM体系结构和DSP处理器结构;嵌入式接口技术方面可以选择用户图形界面、无线通讯等接口模块;而SOC设计方面可以学习Altera公司的基于NiosII的SOPC设计。

从嵌入式的操作系统开发的层面来看,需要的课程有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驱动程序开发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学习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WinCE操作系统、嵌入式Android操作系统等为主。

从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的层面来看,需要的课程有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数据库、嵌入式软件设计等。根据操作系统的教学情况,应着重培养在Linux、WinCE、Android等系统平台上进行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

根据目前一般院校的情况,新设置一个嵌入式专业来培养嵌入式人才,在短期内显得不切实际,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原有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改革,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增加嵌入式系统方向,具体的做法如下。

专业基础课的调整:在“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ARM体系和DSP处理器的内容,压缩原有的X86架构的内容[7];在“微机原理和接口”课程中选择以ARM体系及其接口为主的课程内容[8]。调整后的课程如下: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微机原理与接口、数据库、面向对象。嵌入式系统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EDA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SOPC设计、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两门课程: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

调整后前5个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第6个学期开始分方向进行学习。前5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表1专业课程安排表

3建设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3.1师资培养

除了直接引进嵌入式系统的师资以外,还可以选择加强原有师资力量,培养原来与嵌入式系统相关方向课程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培养的途径有:让教师参加嵌入式课程培训,了解嵌入式课程体系,掌握最新的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明确教师在嵌入式课程体系中担任的角色;计算机专业与电子专业的教师跨专业合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嵌入式系统课题的研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参与或申报嵌入式相关的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类似项目,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与现实生活中的技术发展结合紧密。因此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业师制度,即由企业的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承担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业师可参考三个来源:嵌入式人才较多、需求较大的企业;嵌入式开发板、嵌入式设备厂商;嵌入式系统的培训机构。

3.2实验平台建设

根据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设置,需要的实验平台要有两种类型:一是CPLD/FPGA设计平台,与SOPC课程设计配套。二是基于ARM体系的实验平台,可以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开发的实际课程。

目前市场上相关的嵌入式实验平台有很多,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选择实验平台时要满足以下要求:有足够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多种常用的接口,能够完成大多数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的实验。如输入需要有指拨开关、按键开关、可调频率的脉冲输入、键盘输入等,另外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有触摸屏的输入。输出的接口需要含有(双色)LED灯、七段代码显示器、点阵、液晶屏显示器等。其他通信的接口如USB串口、RS-232 串行口、以太网接口、WIFI无线接口、VGA接口等。另外,还要求该实验设备能够支持一定的设计开发,可以进行综合设计,创新课题或者是毕业设计的课题。

3.3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嵌入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主

要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基本技能训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二条主线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在课程中给出多个项目,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行分析、设计并完成。

4结语

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后PC时代的主流应用,在中国嵌入式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中注入嵌入式系统内涵,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人才是现在高校计算机学科竞相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正是针对嵌入式系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培养嵌入式系统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基础的知识要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主流;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具体的实验平台为依托,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培养出来的嵌入式系统人才在社会上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许晔. 发展嵌入式系统是我国后PC时代的战略选择[J]. 中国科技投资,2010(2):57-59.

[2] 闫改珍,徐朝胜,李双喜. 电信专业嵌入式应用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博览,2010(17):107-108.

[3] 殷建军,张明武,尹令. 嵌入式系统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4):114-117.

[4] 李精华,李兴富. 嵌入式技术人才需求分析[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3):327-329.

[5] 高洪志,孟祥莲,梁兴柱. 应用型院校培养嵌入式系统人才的研究[J].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145-146.

[6] 杨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初探[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10-11.

[7] 李凤云. 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7(4):71-73.

[8] 吴方,王震,陈东伟. 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8):150-151.

Research on Embedded Curriculum in Computer Specialty

JIANG Weiji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unshine Colleg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15, China)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2

1.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3.计算机本科专业科研实践学期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4.中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5.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问题

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7.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0.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11.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12.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5.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解决对策 

17.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的研究 

18.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应用技术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20.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23.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4.计算机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25.计算机本科教育引入微软院校IT课程的思考

26.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数学素养培养研究 

27.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8.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9.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介绍 

31.计算机本科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与学校学科特长相融合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3.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探讨

34.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6.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8.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体现

39.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40.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 

41.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42.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43.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网络控制实验的研究 

4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计算机教育中数理逻辑课程改革浅析

50.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1.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52.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的设计 

53.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之比较

54.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55.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

56.计算机本科电子商务课程启发实践式教学方法

57.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59.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60.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61.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62.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6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6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5.基于CDIO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66.计算机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 

67.高校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68.我校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69.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70.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71.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 

7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7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74.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5.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指导

76.美国高校计算机工程本科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77.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7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虚拟仿真器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82.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83.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8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85.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7.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

88.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以计算机本科二年级学生为例

8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华尔兹”

90.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1.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9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93.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9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95.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9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98.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99.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100.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初探  

101.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10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104.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06.敏捷开发模式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7.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108.大学本科开设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为例

110.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1.计算机本科职业化教育引进与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112.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

114.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计算机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115.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7.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8.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119.就业导向下的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121.应用型本科土木专业计算机绘图教学实验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3

摘 要:在分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条件、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本地化以

>>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 面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方案 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材的研究与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研究与应用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研讨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开放的研究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工程教育协会. 认证标准、程序和数据[EB/OL]. [2016-11-28]. http://.cn/index.php.

[4] 王观玉, 石云x. 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4): 97-102.

[5] 曹伟, 李峰, 周书仁, 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 39(2).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发展趋向 信息技术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

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位

计算机是当前21世纪中影响力最大的技术之一,最初诞生于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诞生,随后在1946年出现了第一台计算机,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逐渐演变成了当前技术含量更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质来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受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影响而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促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变得更加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在此方面的需求,获得更大的便利。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处不在,除此之外,在一些军事、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商业方面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影响较为深远,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不可或缺的部分。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中都有两面性,在评价一个事物的作用和内涵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评析和诠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带给人们极大的生活便捷和服务,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诸如,计算机领域的“千年虫”事件的出现,致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保险、交通和电力行业受到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这一事件的出现,带给社会严峻的考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有利也有弊,但是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将这些不利因素排除,能够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服务,成为当前首要待解决问题。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发展中,由于自身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就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总体上朝着高、广和深方向发展。

2.1 高度上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高度上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计算机主频上。由于计算机的先进性和便捷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计算机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晶体管微处理器的出现,以往使用单一处理器的计算机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开始朝着多个处理器同时运行处理的方向发展。在计算机中成功运用几万个处理器,运行速度和处理速度已经超越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而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使用中也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计算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连接,同时还可以推动计算机高效管理的实现,促使计算机互联,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2.2 广度上发展

计算机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成果,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呈现出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在高度上获得发展以外,在广度上同样有待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主要趋势,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电器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们利用计算机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到资料,以其便捷的优势来满足社会进步的发展需要。甚至还有人曾预言说,未来的计算机将变成一种更加平民化的事物,就像是回家正常做饭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2.3 深度上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深度上发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朝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呈现更为人性化的人机互动界面。计算机也将衍生出大量的软件,以一种更加智能化的姿态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各种交互设备的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计算机领域发展的主要体现。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计算机性能越来越好,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性能越来越好,另一个则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就当前电子产品发展现状来看,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主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子产品中所应用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对以往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完善。故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应该明确计算机的发展定位,朝着速度更快、性能更高级、使用更便捷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2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

硅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硅芯片技术自身特性,在研究中已经逐渐接近临界点,并没有过高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大量的研究开始逐渐转移到光子以及量子技术研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量子技术研发出的计算机,运算性能将高于现今市面上计算机十几亿倍,而光子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实现电子计算机的光速处理,性能更为优越,并广泛应用在一些高新技术研究领域,意义较为深远。

3.3 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智能化,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较之现今的计算机而言,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信息处理速度都要更为突出,能够同时执行多条命令,处理效率更快。利用超级计算机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或者建立模型,对于科研成果研发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规律,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切实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真正的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昕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l展趋势探索[J].移动信息,2015,10(08):18-18.

[2]赵定远,杨洪,赵卫东等.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3):198-202.

[3]李思,孟凯.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学与财富,2015,7(Z2):758.

作者简介

李东(1983-),男,白族,云南省云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5

关键词:软件学院 计算机教学 创新改革 广义教学创新

教高〔2001〕6号文件指出,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我校也申办了高职软件学院,由于高职软件学院的特点,它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使学生快速更好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提高学生操纵计算机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的保持和提升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招生规模数量的扩张,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教学质量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要创新改革,不能再完全按照过去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方式来给学生上课了,必须进行创新改革,以使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以下简称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以保持和提升。

一、广义的教学创新改革

只有广义的运用教学创新改革原理,才能使学生快速、全面发展。教学创新改革,从狭义上讲,一般为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材建设创新、考试方式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从广义上讲,一般为培养学生创新、教学艺术创新、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教学组织创新、教学体制创新。教学创新改革的成败,决定于能否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下具有专长并能广泛就业。其中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最为重要。因为教学创新改革必须依赖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才能培养出倍受企业欢迎的上岗就能胜任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而学生就业市场创新却能不依赖教学创新改革而达到就业目的。目前,我国高职软件学院对教学创新改革中的学生就业市场创新严重缺乏,对当代三分技术七分市场的格局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把学生这产品做出来就万事大吉了,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像学生自主创业(如网上创业)、学校走进企业推销学生、网络论坛推荐就业、电子商务等就业方法,都能成为高职软件学院进行学生就业市场创新的线索和起点。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也符合上述教学创新改革的广义原理。

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IT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高职软件学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一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2.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有高分和低分生(平均高考分相差100分以上);3.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4.高职软件学院不重视科研,错误地认为科研不重要;5.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6.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如实验课很少有人问问题;7.缺少实训基地;8.“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下面就以上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讨论一下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的措施。

三、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措施

(一)高职软件学院不重视科研,错误地认为科研不重要

最近《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上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是令人不安啊!虽然,高职软件学院在其它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结果以及作者所做的区域性调查情况来看,高职软件学院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高职软件学院科研工作这么令人担忧?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的。

学校方面的原因,如奖励制度不健全,对科研工作认识上有偏差,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投入较少等。在学校建设方面,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基建和扩张,称为硬件建设,教学仪器设备为软件建设。硬件第一,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本无可厚非,但形成追求硬件,放松软件,甚至竞相攀比校舍,而吝惜设备投入,就有些轻重失调。教师方面的原因,大家对科研工作可以反哺教学(即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等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对科研(尤其是农业软件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科研)不重视,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认为搞科研只不过是为了评职称,急功近利严重。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好多软件学院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他们职称偏低,高学历偏少,科研骨干缺乏,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简陋,所以科研工作难度很大,造成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信心不足。

针对以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党政一体,以人为本、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职软件学院的科研改革方案;2.我们不能只看重科研数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是在创新提高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和数量,而不是追求数量的前提下再讲创新提高;3.在产学研合作上,合作方式有多种,对象有多个。尤其是高职软件学院要以校企合作为主,我校成立了合作与发展联盟机构;4.科研政策要向高职软件学院倾斜,尤其是要向计算机教学和科研方面倾斜。因为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是向“高”的方向、向“广”度方向发展和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更新换代快,老师的计算机知识老化快。

(二)高职软件学院“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从整体上讲,还存在着学历偏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薄弱,有些软件学院到外边培训几天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就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师资队伍建设有别于普通本科软件学院,它更注重于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软件学院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太快了,好多计算机老师已经落伍了,那么怎么才能建设一只过硬的“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呢?本文认为应对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1.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经费的投入,作为计算机老师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比较差,连个U盘都不配,老师用的计算机档次低;2.加大对计算机教师的进修、培训经费的投入。作为计算机教师从工作以来就没有搞过一个实际的计算机项目,也没有进修培训过,更不要说脱产学习了,整天疲于奔命上课;3.“双师型”既要有理论水平,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又要掌握较先进的技术。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同生产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要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让老师到企业锻炼。因此,学校要严格落实教师到企业锻炼,不能搞形式主义。据了解目前有些老师只是找一个企业说去锻炼,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到企业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事;4.为培养一流的计算机师资,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学校要多为教师跑项目找资金,让青年教师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5.招聘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加强计算机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通过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促进计算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当前,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中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强化技能教学,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效益,提升高职高专软件学院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已成为学校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鉴于此,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职高专软件学院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以学为主展开计算机教学工作,探索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如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和相关改进措施。

1.采用示范模仿式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高职软件学院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其在高中或职高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多学生只知道享受,天天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不知道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此学习效率不高,甚至最后发展成为厌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可能会使他们反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由于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学习活动获取知识,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所以这一模式在目前素质教育的推进时特别适合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学习既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获取计算机实践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学习。教师边示范边总结计算机实践课的知识点、经验和提示要点,按照边演示边实践等方法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计算机实践课的习惯,让学生认真且有兴趣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因材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在上机实习上走弯路。

2.采用尝试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尝试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先让学生上机实训,实训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先让学生们上机练习摸索,动手实践,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学生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自觉到“书本”中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计算机实践课尝试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和“先练后讲”。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而传统计算机实践课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和“先讲后练”这是灌输式教学的特征。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上机做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消化。 尝试教学理论则同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先练”即教师不讲,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成功动机,注意力集中,积极参加同学间的竞争活动,对学习问题兴趣浓厚,积极探索新知。“后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解决又不能解决还差一口气的时候,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讲解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点及反例,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尝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之路,摒弃等、靠、喂的学习观念。

四、结 论

总之,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 为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必须全面进行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研究创新改革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创新改革高职软件学院的科研工作和建设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找出一条适合于高职高件学院计算机实际教学情况的新路子, 即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这必将会对整个计算机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为21世纪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玉东、李建荣:《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因素及相应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杨彬:《高职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

[3]陈振武:《基于任务驱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中的研究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8(01)。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6

引言

随着计算机现代智能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占据了重要领域,从国家核心科技到每个人生活的小细节,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覆盖和使用。我们简单的在键盘上操作几个键,打出一系列符号命令,就能使计算机按照人类的要求,高速运行和进展,从而达到人力所不能达到的速度和正确率。

我们从小学习数学,数学是什么呢?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人类利用抽象的概念及一些固定的定律形成理论,而脱离实际应用的概念并不是人类发展学习的初衷,而是利用它们来指导实际,化抽象为实体。而计算机就由此演化。1946年2月15日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宾西法尼亚大学,主要运用于高倍数的数学运算。时至今日,计算机直接能识别的语言仍然是1、0二进制代码。

1 计算机中所需要的数学理论

计算机学科最初是来源于数学学科本文由收集整理和电子学学科,计算机硬件制造的基础是电子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系统设计、算法设计的基础是数学,所以数学和电子学知识是计算机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在基本的定义、公理、定理和证明技巧等很多方面都要依赖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计算机数学基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修并且首先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它大概可分类为:

1.1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主要包含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等。各种微积分的运算正是计算机运算的基础。

1.2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主要包含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虚拟现实等技术无不以线性代数为其理论和算法基础的一部分。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包含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学特征、随机向量、抽样分布、统计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并付诸应用的数学学科,通过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使我们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计算机编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2 计算机编程中数学理论的应用

计算机的主要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如:c语言、c++、java、编译语言、汇编语言等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设计、函数、指针、数组、结构、联合以及枚举类型、编译预处理、位运算、文件等内容,掌握利用各种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编程技巧。算法是编程的核心,算法的运用离不开数学,数学运算正是编程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是对计算机体系,软件和应用进行探索性、理论性研究的技术科学。由于计算机与数学有其特殊的关系,故计算机科学一直在不断地从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中吸取营养;反过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为数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领域、方法和工具。近年来不少人讨论过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问题,都强调其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人们也都承认,计算机科学仍有其自己的特性,它并非数学的一个分支,而有自身的独立性。正确说法应该是:由于计算机及程序的特殊性,计算机科学是与数学有特殊关系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这种特殊关系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之间有一公共的交界领域,它范围相当广,内容相当丰富,很富有生命力。这一领域既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也是应用数学的一部分。

2.1 计算理论是关于计算和计算机械的数学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①算法: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②算法学:系统的研究算法的设计,分析与验证的学科。③计算复杂性理论: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类问题的计算复杂性学科。④可计算性理论:研究计算的一般性质的数学理论。⑤自动机理论:以研究离散数字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以及两者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数学理论。⑥形式语言理论: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语法理论。

2.2 计算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外形信息的计算机表示,分析和综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数学基础。主要内容如:贝塞尔曲线和曲面、b样条曲线和曲面、孔斯曲面。

2.3 并行计算问题是 “同时执行”多个计算问题。他的延伸学科有:并行编译程序、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处理系统、并行数据库、并行算法。

2.4 形式化方法是建立在严格数学基础上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从需求分析,规约,设计,编程,系统集成,测试,文档生成,直至维护各个阶段,凡是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的数学语义的方法,都称为形式化方法。

2.5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是研究书写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学科。主要内容如:研究语法、语义、语用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的优劣。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前言

伴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广泛应用于较多行业领域,生产制造以及科学研究整体水平逐步变成反映国家科技含量的重要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但有效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同时全面推进我国向着发达强大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基于其影响到我国的快速发展计划,为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研究尤为必要。主要目标在于可明确该项技术在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而科学应用于未来研究开发项目中,最终可令人们明确其发展现状并深化研究,推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当前,社会已经迈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也在追求提升生产效率。毋庸置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较多行业承担重要角色,其现代化应用研究持续推进各行业发展迎来了春天。然而基于我国国情决定,仍旧处在初级发展时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类高端新型的手段,因而在我国发展阶段中包含一定缺陷,并会受到阻碍影响。该类问题对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发展形成抑制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有效应对处理。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探究状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含硬件以及软件、相关技术的应用,体现出显著的综合特点,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较多政府机构无纸化办公均应用计算机系统,其录入输出,运算控制、储存记忆等能力良好的符合当前自动化办公应用需求。再者我国经济建设逐步应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提升生产工作效率,可良好地节约工作时间以及成本,进而为企业创设更丰富的经济效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备精准、可靠、科学运行特征,因此受到广泛欢迎。其独特性令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持续的开发研究出来。例如各类工程绘图工具、办公系统软件实现了快速更新。其在图像分析、编辑处理方面逐步受到了研究机构的青睐,进而显现出欣欣向荣的应用发展前景。然而包含的不足问题也较为普遍,较多不科学的应用探究与非法的信息盗用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形成负面影响,因此急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包含的问题

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应用探究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下述几个方面。首先较多应用计算机的单位没能真正明确合理的应用措施,包含漏用、乱用问题。例如工作人员基于对计算机应用管理手段掌握的不牢固、不熟练,令较多控制设施以及计算机内部程序受到了不良损坏。另外,还欠缺相应的法律管理以及文明监督工作条例,形成了较多机密信息被不良盗用的问题,令社会危害大大增加。例如,黑客应用计算机病毒入侵商业电脑之中,进而对社会稳定性形成了破坏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网络时代的发展革命,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例如一些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被不法分子利用,令受骗上当的案例屡见不鲜,大众财富安全不良受损。当前仍旧没能创建形成行业的科学发展系统,而是显现出较为混乱的应用探究格局。例如当前我国计算机开发研究类别多样,同时应用探究市场极为庞大,构成了各自单独的竞争发展态势,很明显该现象对行业统一发展极为不利,无法构成优质的发展建设环境。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策略与发展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策略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范畴与技巧方式应进一步明确规定,提升应用人员整体操作水平。可就不同应用及探究阶段出台合理条令体制,对技术操作员工做有效的培训引导,预防漏用、乱用以及误用问题,提升整体工作有效性。法律管理机构以及文明监管单位应严格明确计算机管理工作条例。例如针对非法操作人员做出强制管理,针对情节较轻的问题实施严格批评指正,对情节严重问题利用法律条款进行约束管制。针对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欺骗的人员不应放任股息。可通过互相监督、无名举报,有效的鼓励激励方式,提升人们安全责任意识,塑造社会全员道德责任工作精神。

科学技术倘若欠缺统一的发展系统与明确发展方向,便不能持久的发展。为此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探究应用阶段中进行有效的综合集成,抑制恶性竞争,构成统一建设发展的全新局面。不仅应分项发展,同时应结合建设,创建优质的发展系统并明确合理的发展方向,进而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高效性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信息化环境中各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激烈竞争发展的有力武器。其对我国军事建设、政治管理、经济发展均形成了决定性影响。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正向着全面提升的方向发展,更多领域均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因此需要其继续向着标准规范以及国际水平方向发展。应创建统一完整的工作体系,进而令各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效的综合做好管理控制,方便展开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扩充其应用范畴。

五、结语

为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针对其应用状况、现实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工作策略,明确未来发展研究方向。方能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优势,真正推进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8

关键词:新经济;计算机学科;专业结构;地方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无论是新科技产业革命还是新经济发展,都使计算机技术学科改革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既要重视这种挑战,也要主动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完善学科结构,调整升级传统专业,增设新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人才活力,推动地方经济更合理、更科学地发展。目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等计算机新兴领域人才奇缺,计算机学科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求,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面对新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笔者就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三点对策。

2.研究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

新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根据当前的新技术发展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专业机构,让其更好地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地方新兴产业、经济和民生改善领域出发,充分调研,量化各领域发展目标,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科发展的分析模型,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建立计算机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

3.打破传统计算机专业限制,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

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作为地方新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数据分析、医疗辅助诊断、舆论监测、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技术支撑。计算机技术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已经不能迎合融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根据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特色,不断发展新专业,如大数据、智能技术、并行计算、机器学习等新专业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数据显示,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自2010年起,推动高校面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相关领域设置了24种新专业(含非工科专业)。2015年又批准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计算机学科的新专业也在逐年增加,这也是新兴产业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4.积极适应地方企业技术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所以,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地方企业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模式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如努力构建产学研基地,组建校企联盟,合作共建校企实验室平台,创建学生创新实践俱乐部等,这些模式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认真落实和贯彻,特别是产学研基地和校企实验室平台的构建是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基地构建主要是地方高校和企业之间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以科研项目和课题为桥梁,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5.结语

总之,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各方的重视和普遍关注,计算机学科更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9

关键词 数字与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技术 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逐渐步入数字与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中。如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信息技术影响严重,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计算机技术也迅速与信息时代完美结合并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各方面性能越来越优良,同时各方面功能也越来越大、齐全。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贸易交易、社会医疗、经济政治、城市建设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短短的七十多年里,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越来越成熟,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使其各方面性能及功能更加强大,从而更好的运用于各领域,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推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断创新,为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进一步加强数字与信息化时代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技术发展概述及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1计算机技术发展概述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

纵观这七十几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可分为5个阶段。(1)第一阶段即电子管计算机阶段。世界上首台通用计算机诞生于一九四六年产于美国,发明人是约翰・阿塔那索夫教授,并把它称之为肯尼亚克。肯尼亚克的研发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人类脑力计算方面问题。之所以把第一阶段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阶段是因为当时肯尼亚克的主要使用原件是电子管,电子管成为当时计算机的一大标志,虽然首台计算机的体积非常之大且价格昂贵、存储容量又较小、运行速度也较慢,但肯尼亚克的诞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意味着人们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应用时代,人类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第二阶段即晶体管计算机阶段。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发出来以后,虽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减少了脑力方面的计算,但因其具有造价成本高、体积庞大、运行速度慢运行产生热量多等特点,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于是在这一背景下,晶体管计算机应运而生,它实现了电子管计算机不能实现的功能,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其各方面性能都大大提高。晶体管的问世,使计算机技术发展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第三阶段即集成电路初步使用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半导体工艺的逐步成熟,科学家们研制出了集成电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发展中,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计算机部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使计算机体积进一步缩小,计算机各方面性能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其发展空间。(4)第四阶段即集成电路主要研发阶段也可称为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随着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使用,极大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发展。为此,科学家们加强了对集成电路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研发出了功能更强、体积更小的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开始向微型化方向转型,且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5)第五阶段即人工智能计算机阶段。该阶段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阶段,它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并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智能化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大脑感觉行为,使计算机跟人体大脑一样具有读、写、听、说、思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现实需求。

1.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

在数字与信息化为主体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不管是在系统结构上面还是在速度及体积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计算机速度从一开始的每秒五千次左右发展到现在每秒几亿次以上;而体积方面从一开始像楼房一样大体积的计算机,在微处理器问世以后便逐渐向微型化方向发展,计算机体积变得越来越小,其造价成本也越来越低,应用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广。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技术开发人员综合素质问题、计算机发展资金投入问题、计算机应用中安全隐患问题及计算机传播信息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制约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

1.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已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将向着巨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及微型化等方面发展。巨型化方向发展是新世纪计算机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巨型指的是计算机存储空间、速度运算及功能等方面。新世纪的计算机将向着高运算速度、大容量、强功能的方向发展。其次,微型化方向发展是新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再次,网络化方向发展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技术也可以看成是发展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工作,其对普及计算机及延伸其功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最后,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是新世纪记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将创新计算机结构,使其具有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2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现状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用于计算机技术中,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改革了传统静态信息传播的局面,它集图文、音频、视频为一体,使信息传播更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它能打破距离及空间的限制,使信息能够快速且跨空间地传播,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世界,又促进了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学校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商场应用多媒体进行品牌宣传等等,如今通讯、影视及广播等领域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2.2个人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

我们知道计算机主要由操作系统及中央处理器等软硬件组成,因此它能对数字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及处理,其是记算机发展的一项本能技术。个人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人们工作及活动效率,使人们轻轻松松便能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为人们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仍是新世纪记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计算机有了智能化的大脑及躯干,基本可与人体大脑相媲美,而且处理数据时,比人体大脑来的更快、思维逻辑更强。智能化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大脑感觉行为,使计算机跟人体大脑一样具有读、写、听、说、思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现实需求。目前,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最突出的领域就是掌上笔记本、机器人等应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发展脚步也快日益加快。

2.3半导体技术的应用

所谓半导体技术其主要是指在以半导体为主要材料的基础上,制作成所需要的集成电路及电子组件的技术。集成电路是半导体技术最突出的应用,将集成电路引入到计算机技术中,大大增强了计算机各方面性能,它在计算机发展中的应用与地位相当于人体内的神经和大脑。半导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完美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基于集成电路具有成本低、体积小等特点,新世纪半导体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将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各方面实际需求。

2.4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我们知道,数据库系统对数据信息具有存储、精确分析及科学管理等功能,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及时展下来的产物,能有效解决人们生产及工作等各方面问题。目前商家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时最常用的数据库有两种,即oracle RAC及SQL Server。oracle RAC数据库技术主要支持11g、Oracle9i、10g、等版本,其RAC集群就是在共享存储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且节点与节点之间进行高速网络连接,运行速度较快。因其具有共享存储架构等特点被广泛就用于中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活动中。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因具有一定的空间狭窄性,所以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应用较多。

2.5移动计算机及掌上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当前,可移动计算机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它使人们的生活及办公变得更加便捷,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运用率,其运用环境越来越广,如今已普及到人类生活、学习及工作各个领域,特别是掌上微型计算机的发明使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微电子技术也将得到迅猛发展,那么这就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向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及普及率将日益加快。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逐渐步入数字与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中。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使其各方面性能及功能更加强大,从而更好的运用于各领域,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重视计算机技术科研工作,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以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断创新,为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光. 我国县级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电子政务构建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2] 吴锦源. 基于敏捷制造的电子产业信息化实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孙先洪.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W会课题组.工商行政管理对电子商务秩序的有效监管研究[A]. 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32.

[5] 杨正华. 城市信息化背景下提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计算机科研方向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 现状 发展方向 趋势

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算起,计算机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且其在缩小性、运算速度、开发成本上均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计算机的应用逐渐迈入多元化,无论是在工业领域、教育领域、军事领域,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论述,来对于未来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方向把握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概述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趋于普及,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多,计算机开始成为一种支柱性力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计算机应用的综合化、专门化特点也逐渐凸显,如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某些经济政策的发展。此外,以使用人群不同需求为依据,各种笔记本、台式机不断诞生、更新及改造。可以说,当下的计算机与技术发展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如图 1 所示,为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结合其发展现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大方向。

2.1 更加高效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稳定性和速度必将进一步提升。就英特尔开发研制的微处理器来看,晶体管的集成已超过10亿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一台计算机课使用并处理更多的处理器。具体来讲,即包括:计算机之间的联系更加高效,使处理机间的通信更加高效。计算机管理更加高效,实现其间的协调配合。

2.2 更加广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更加广泛,从而逐渐将网络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可以想象,若干年后,也许学生的书本都被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的价格将十分便宜,甚至会出现一次性的计算机。归结来讲,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使用的便利性和频率上将会不断提高,从而同人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

2.3 更加深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深入发展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在对人工智能的不断研究中,人机交流将更加快捷、灵活、方便。且同时对于百年储存器研发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说,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将进一步拓宽现有功能领域,来实现更为优秀、全面的现实应用。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分析

3.1 出现高性能的新型计算机

随着硅芯片技术的不断成熟,硅技术也在开发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国际上,对于量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研究被纷纷提到日程上来。第一, 量子计算机。 如图2所示是硅芯片上16个量子位的光学图,可以说,硅芯片技术是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量子计算机是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的基础上的物理装置,能够进行逻辑运算、高速数学运算及量子信息的储存与处理。相比于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数据存储方面均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且在安全性、安保体系等方面,量子计算机具有着传统计算机难以比拟的优势。第二,纳米计算机。同量子计算机一样,纳米计算机的实现也是以硅芯片技术为支持的。所谓纳米计算机,就是运用纳米技术来制作计算机芯片,从而出体积极小的内存芯片,仅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该类型计算机在计算时只存在非常小的能量消耗,甚至可以忽略,且相比于现有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的性能要高出许多,总体包括造价低、体积小、性能好、存量大等。第三,光子计算机。其是以光子来进行数据的计算、传输及存储的,是传统计算机基础上光子对电子的更替,即由导线互联向光互联的转变。光子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巨大变革,光硬件将取代电子硬件,且在运算方式上,也成为光运算。就光子计算机原理来看,不同数据用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代表,实现了对计算量大、复杂度高任务的快速处理。

3.2 出现智能化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的突出特点就是智能化,其设计结构十分独,通过新平行处理技术的采用,实现了计算机系统中对多个数据、多条指令的同时处理与执行。上述这一特点的存在,使得超级计算机在运算速度上要大大高于普通计算机。同时,一般情况来讲,超级计算机中大量处理器的运行时并行的,其能够轻易完成普通服务器或计算机需要大量时间完成或无法完成的计算。在尖端技术领域当中,运用超级计算机可进行模型推演或数据分析,只需通过计算机运行就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模拟。此外,因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同人类大脑十分接近,故在人们生活领域当中,超级计算机能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诸多便利。如在动画制作中,运行超级计算机来达到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等。

3.3 网络发展更进一步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8 年到 1986 年的 ARPAnet 阶段,这是美国的研究以及试用阶段;第二阶段是从 1986 年到 1995 年的 NSF 网络阶段,该阶段是美国互联网科研应用阶段,计算机联网以及互联标准化问题得以解决,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式被提出;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开始至今的计算机网络商业化发展阶段,这也是国际化联网快速高速发展的阶段,网络的影响波及全球。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明确网络的分类方式。在此,笔者详细介绍两种网络分类方式:第一种,以网络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其中,局域网和广域网是重点,局域网是其他两种网络类型的基础,广域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Internet。第二种,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络、环形网络以及总线型网络,此外的树型网、簇星型网等类型网络都是建立在以上拓扑结构基础之上的。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是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发展趋势,随着具体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必将随之改变。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保持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上升的良好势头,上述内容所提到的具体科学技术必将得以实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蔡钦,浅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