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6-12 16:38:31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立法;社会和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对一个孩子的全方位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早期性、基础性、独特性和终身性的教育,是最早也是最易被孩子接纳的教育,因此对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小觑。而目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相关法律作为支撑,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健康发展,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家庭教育却迟迟没有立法进行保护。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国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

一、 家庭教育立法的目的

家庭教育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并且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普遍降低,并且“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经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一方面是社会的责任,社会教育存在缺陷,执法管教力度不够,社会不良因素及网络影响导致未成年未能正确认识事物;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存在漏洞,校园的法制教育力度弱,导致未成年没有相应的法律常识,一些学校对教师的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偏少,有限的法律教育并不能有效增强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个别教师甚至自身便带有不良行为却无法自察,而这些不良行为很可能已经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然而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溺爱、专制、放任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当孩子被同学欺负时,一些家长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暴力的泛滥。面对家庭教育立法的缺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放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公安机关可以对父母进行训诫。姚建龙指出,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强制亲执教育制度,即教父母怎么做父母。这就为家庭教育立法架起桥梁,以促进家庭教育立法的进行,使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 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通过立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领域的种种现实问题,确保青少年可以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提高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时,不少人就提出要为家庭教育立法,如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家庭教育立法,如日本2006年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强调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责任。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专门颁布《家庭教育法》,之后又出台了《家庭教育法实施细则》等。而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妇联提交了《关于将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规划的提案》,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规划,尽快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这说明通过这么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重庆、贵州、辽宁省鞍山市妇联已推动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列入当地人大立法计划,江西、天津、吉林、山西、内蒙古等地也启动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工作。通告在当地进行试点活动的形式,查缺补漏,将条例转为法律,更大程度的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实施。

三、 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路

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法律名称、功能定位和基本内容。首先,任何法律的出台都应该先解决名称问题。法的名称实际上是最直观,最显现的外在符号,可以透过名称,解读这部法的内容,因此这部法律可以就叫做《家庭教育法》。其次是制定本法的功能的定位,要通过立法保证未成年人受到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并且为其服务;规范的功能也要凸显,用以规范未成年人父母的行为,也要规范服务机构。最后是本法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家长的直接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的间接影响。一切立身形式的指导,都应该纳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当中。

推动家庭教育立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以倡导好的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以家庭的和睦文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学法和守法中,促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和未成年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使得家庭结构更为牢固,以小家带大家,让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家庭教育立法,使得家庭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且在立法工作中听取多方意见,进行多地调查,制定合乎具有中国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对家长素质的提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促进具有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议加快家庭教育法的出台。

[参考文献]

[1]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2

【摘 要】由于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一些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心理、品行养成中出现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探索如何借助“导师制”指导家庭教育,以达到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导师制;家校协作;合力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53-02

上海市钟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且家庭教育不得法,虽然他们很聪明但缺乏自我控制力。为了转变这部分学生,课题组借助“导师制”,让导师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针对性地辅导。本研究中的“导师制”是传承、发展和创新。传承:导师仍是对于学校中有个人成长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导,如学习困难、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发展:导师除了教导学生外,还对家庭教育不得法的家长进行个别辅导。其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发现家庭教育的问题,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导师制”不仅使受导的家庭受益,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

一、实施“导师制”的途径

1.确定导师。导师主要由受学生欢迎并愿意真正投入此项工作的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制的师生结合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由双向选择结合。在共同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由师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结合;二是搭配结合。由年级组根据师生情况,指定教师担任某些受导学生的导师。

2.确定受导学生。既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角度出发,如学习困难、家庭教育不得法、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又考虑到班级建设需要:班级中目前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但他们对形成良好的学校和班级育人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根据这一精神反复推敲,与任课教师磋商,与家长联系最后定出名单。

3.确定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职责,一是了解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的真实需求,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宣泄和获得建议的机会;二是掌握学生真实需求后,和学生、家长一起寻找成长的道路,包括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运用多方面资源予以必要的帮助;三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没有退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四是受导学生能自己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困难,最终脱离对导师的依赖。

4.导师制工作成效考核。目前对导师的考核内容有:导师记录受导学生的基本分析和基本工作。记录、跟踪具体的活动,如家访、谈话,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活动;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记录学生的变化;记录导师指导的工作体会、反思,同时记录家长对导师制的评价、建议。

二、落实“导师制”的重要举措

1.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教育类课程中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我校教师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家庭教育时主要靠自己摸索和自学积累经验,很难与时俱进。而就目前学校状况来讲,班主任队伍年轻化增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难度,“85后”、“90后”教师踏上班主任岗位,他们有工作热情,有理想,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很大的代沟。但是,这批教师自己还未做家长,也没有很多的社会经历,缺少家校沟通的经验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附:2014年学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情况调查:

为了使教师能较快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使更多教师胜任导师工作,学校制订了具体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与教师谈话、讨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到校外学习、参观、观摩或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开阔视野,加快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精心设计家校协作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会既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必要方式,又是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的必要措施。这一年来,导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高后,对家长会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改变了传统家长会的模式。在形式上改变以往教师站讲台家长坐下面的“挨训”模式,改用围成一圈“沙龙”的形式,倡导一种互相交流、平等、民主的轻松氛围,家长与教师真正成为育人的同盟军。在家长会上,导师除了会给予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指导外,还会邀请家庭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家长交流分享经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走出误区,提高教育水平。比如,“如何帮孩子改掉拖延症”、“如何帮孩子戒掉游戏瘾”等主题交流,给了家长许多启发。有时,导师也请学生发言,如“妈妈(爸爸)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苦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在家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效。

导师为了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还采用了网络手段,如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常态化,推荐中华家庭教育网;推荐微博文章:顾晓鸣的《不输在家庭教育》;建立班级通讯群:微信、QQ等,方便家长利用网络交流家庭教育问题。这些做法体现了导师的责任心和智慧,使得家校沟通更加高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三、“导师制”的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在导师的帮助下,各个受导学生的家庭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情况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心理、学习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研究表明,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后再开展指导工作,家庭教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例如,对2013级受导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认为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仍旧是父母的意见孩子不愿意接受,但比例已经从高一的56.46%降低到47.41%。高二学生更为普遍地充分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愿意听从教导,占47.33%,而高一学生的比例仅为36.8%,有很明显的差距。在自信心改变的问题上,有42.86%的高二学生认为自己比初入高中时自信心有所增强,表明了高二学生比起初进高中时的总体自信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对于自己孩子进入高中后,哪方面进步最大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普遍认为他们的待人接物及自理能力得到了最大的提升,各占35%左右。

四、“导师制”的后续研究: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深化合作内容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04-02

我校周边单位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区教育缺失的状况影响了少年儿童个性身心的全面发展。家长普遍存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少数家长则完全把教育孩子的事情交给学校,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怎样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怎样搭建好德育的平台,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校自2011年以来,开展了“学校、家庭、社区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的实效性研究,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间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家长转变素质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探索出德育的新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让家庭、学校形成育人合力

当前,教育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较严重,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师生关系时有不和谐的声音。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面前贬低学校,贬低教师,甚至对子女提出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要求;有的过分溺爱子女,导致子女“唯我独尊”的思想较严重。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说:“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毋庸置疑,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受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不强,家长角色的错位,流于形式的家长学校,导致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家长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与地位,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策略也十分必要。我校高度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逐步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来规范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态度及行为,以指导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素质”为重点开展一系列有计划、有影响的活动。

学校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的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每年都为家长举办一系列联系实际、富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欢迎。家长们聆听了台湾中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余鑫君主讲的《修身、养性、强国、富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老师的《智慧家长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清华大学王晶教授的《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郑委的《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等讲座与报告,反响热烈。此外,学校不断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QQ群、飞信、星湖网站“德育通讯”、班刊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就拿我校每学期举办的“千家进校园,万心促教育”家长开放日活动来说,通过让家长们走进校园,观摩课堂教学,参观班级文化建设,召开座谈会等,有效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有效促进了家校之间通力合作、打造了和谐教育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只有三者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搭建网络德育管理平台,为家庭、学校、社区架设沟通桥梁

网络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构建了教师与家长、学生进行同步教育的平台,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完善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真正把“关爱”变得“随时随地”。

我校利用网络建立了德育网页,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提供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学校建立的星湖网站、开辟的德育通讯专栏,让社会各界能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各班都建立了QQ群或飞信,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化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多数家长都认为,通过网络平台,学校教会了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家长学会了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用更加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学校、班级创立的德育辐射网络,对于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日常生活间的密切联系有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真正让学校、家庭、社会在网络交流中变成一个大家庭。

2012年9月,我校全体四年级的300名学生全部担任《2012大地飞歌第1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中《套马杆》《国家》两个节目的伴舞任务。期间有20多天不分昼夜地排练。起初,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排练辛苦很心疼,开始有所动摇,学校就及时利用QQ群、飞信、邮箱等,把每天孩子的表现、排演情况及时告知家长。班主任也把拍摄到的孩子排练的镜头上传网络让家长分享,与家长在网上沟通,让家长放心孩子的身体、饮食和安全。学校抓住这一难得的德育契机,营造德育的氛围,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不断锤炼,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三、开展亲子系列实践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在共同体验中成长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而许多的父母都没有或缺乏主动意识去调适与子女的关系。许多父母,或多或少地面对过一种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正确的意见与建议,却不能被孩子接受。而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面对父母的教导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格。而且现在工作压力大,很多家长没什么时间陪伴孩子,导致亲子间出现隔膜。开展亲子活动,能够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拉近彼此间的关系。亲子活动的意义不仅能让孩子和父母更亲近,还能促进孩子心智健全。

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感情交流、创建和谐家庭的主题活动:“我为妈妈洗洗脚”――学生在母亲节为母亲洗脚,学会感恩母亲;“家庭健康行,熄灯一小时”――家长与孩子节能省电到户外开展体育运动;“文明进我家”――在自己的家庭、社区清理垃圾,清洁卫生死角,美化绿化环境等。在秋季校运会上,安排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的“运弹药”接力赛、“神投手”接力赛、跳长绳接力赛、拔河对抗赛……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了家长和孩子们,为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提供了话题与载体。随着活动的开展,家长们逐渐发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不足之处,学习着用童心、用宽容之心、用赏识眼光看待孩子的一切。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双方都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四、建立社区德育网络组织,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我校积极建立社会德育网络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建立社区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先后聘请了13名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了社区的教育资源。各班均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拥有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的家长担任班集体校外辅导员。他们有的是来自交警部门的警察叔叔,有的是来自空军部队的叔叔,有的是来自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有的是来自科协的科技人员……各行各业的家长辅导员们每学期至少参加学校活动一次,参与到班集体德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同育人。

学校长期与毗邻的大板二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少年儿童活动之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环境作用。其中开展的“邻里守望”活动、“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活动、“争做守法小市民”活动、“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城市无车日宣传活动、“爱绿、护绿――我为小区帮帮忙”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社区、家长的距离。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进了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交往,增强了社区居民间良性的人际互动,而且也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4

发现二:社区教育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在整合教育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组织、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发现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发现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有利于达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青少年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的生活系统中实现身心成长、知识增长和逐步社会化的。其中,学校教育有着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参与性、科学艺术性和形式规范性等特征;家庭教育因其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的特点,体现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持久面广的特征;社会教育的优势则体现在空间广泛、形式多样、人际广涉、贴近实际等方面。三者的辩证统一则体现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因此,三种教育形式合力作用下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而构建协调统一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是实现教育创新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式有着相互无法替代的个性优势功能,只有三者合力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及协调运作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结合立体教育的有效模式,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互补、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一体化体系。

通过三年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探索,北京市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实现三方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在其机制、路径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有优势、有特点的四种重要模式。

模式之一:政府主导,建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从体制上保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这一模式主要建立在子课题组之一――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西城区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的研究基础上。

1.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政府统筹领导、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社会、学校、家庭相互结合,即:“一个主导,两条渠道,三位一体,七个体系”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主导,是政府主导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二条渠道,是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两条渠道共同管理,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三位一体,是社区、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合作,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七个工作体系,是从管理、课程研发、实践活动、教科研、队伍建设、资源统筹、保障七个方面加强建设,促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

2.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网络化。网络化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实现了纵向对接、横向联动。纵向对接,体现在管理层面上,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对接,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体现在教育层面上,则是三级纵向青少年教育网络的内部对接,即西城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居委会市民文明学校。其中以西城区社区学校为龙头,以七个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以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同时辅以学校资源开放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横向联动,一是区级单位横向联动,西城区政府所属的一些职能部门成立“专项教育指导中心”,如司法局成立“普法教育中心”,妇联成立“妇女教育中心”,计生委成立“婚姻教育中心”、科委成立“科普教育中心”等,从不同角度和内容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二是街道一级的辖区(社区)横向联动,由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街道和驻区的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共同开展青少年专题教育活动。

3.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1)政府主导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关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青少年教育,不断加强统筹领导、制订规划、增加投入,为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奠定可靠基础。例如北京市西城率先确立社区教育目标是“大力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决定组建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对机构的组成、职责、任务予以明确规定。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在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特别是形成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早在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就下发了“关于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促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教育学校的性质、职责、任务、工作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向全区公示了七所社区教育学校的位置、面积、校长等相关信息。七所社区教育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6140平方米,区政府为七校前期投入3200万元。社区教育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社区青少年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区教育学校上承区社区教育学院,下接全区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其准确定位和功能发挥,使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切实把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落在实处。总之,政府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切实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2)科学指导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如北京市西城区建立了一支社区教育专家队伍,并经常聘请国家与北京市著名专家学者来区培训、评估、指导。近年来,西城区开展了政府社区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剥离及形成“购买”服务机制研究;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市民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形成和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科研、评估、培训、指导的社会参与机制及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

(3)社区自主。北京市西城区进一步完善政府、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对“区―街―居三级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个层级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在政府主导下,“三级管理”的重心在街道,“三级管理”的基础在社区居委会。尤其是在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的运行机制中更加突出了社区的自主地位,不断增强社区意识、强化社区行为。

(4)特色品牌引路。北京市西城区重视加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载体建设,把学习周、青少年科技周、社区学校教育活动展示月、青少年艺术节等作为常年固定的活动,大力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青少年志愿者特色服务活动,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坚持特色品牌引路,各社区、社区教育学校或单位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时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品牌,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发展。

(5)管理走向社会化。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十分重视推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推进社会化管理实验,区政府充分发挥全区社区教育协会、社区学院、区职成教中心社会组织或单位的作用,利用协、学会和教育实体自身团队性强、社会性强及人才资源丰厚等优势,通过社会组织或社会单位,加强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部门与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专家的联系,加强社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理论水平,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模式之二: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社区教育学校,以社区教育学校为中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模式

1.社区教育学校的涵义、特征。社区教育学校是新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1)以政府名义规定学校的职责,学校享受相关政策保障。(2)是一所没有围墙,面向辖区全体成员的超大型学校。(3)它要结合区域教育资源,引领区域教育需求,衔接区域内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4)社区教育学校由西城区教委与辖区街道办事处共同领导,实行双重管理。社区教育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连接社会各方面教育因素,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职责。

2.社区教育学校的作用。(1)组织作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具有许多功能,主要是教育功能。进行教育离不开活动,开展活动就要有人组织。由于各方面情况各异,隶属关系不同,整合资源、组织活动的重任由社区学校承担,再恰当不过。社区教育学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专业教育人员是开展社区教育理想的专门机构,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市民及机关单位参与各项教育活动责无旁贷。(2)示范作用。社区教育学校是在“以人为本”、“学习社会”理论引导下,为辖区所有成员提供教育服务。(3)引导作用。社区学校面对全体市民,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前提下,要引领教育需求,将零散的教育转向规范化教育,将自发教育转向自觉教育,将即兴式教育转向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4)辐射作用。各项教育活动要辐射到辖区各个学校、家庭及单位,起到辐射地区、影响地区的作用。(5)教科研指导作用。社区各项教育活动,应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严格科学规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项工作,更要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特别是所开展的工作多是创新活动,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工作。

3.社区教育学校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的网结作用主要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德胜社区教育学校确定了以活动为主的基本工作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各种教育任务,在市民和青少年踊跃参加的前提下达成教育目标,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立体教育网络中的网结作用。

社区教育学校活动形式多样化。(1)主题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要向市民和青少年传达中央的精神和政府的决策。从国民教育出发,加强正面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如奥运精神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意识教育等。(2)专项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如普法宣传教育等。(3)艺术社团活动。社区教育学校充分整合地区内的多种资源,组织了多种艺术社团,开展大面积、大规模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协助五路通小学成立了舞蹈艺术团,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4)专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师、设备诸多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各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专项培训。

模式之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团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1.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密云县青少年宫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是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其衔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需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去检验,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补充和完善;二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地实现;三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在社会,社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健康、劳动技能教育的宝贵财富;四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理想的升华。

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北京市密云青少年宫课题组将协调三种教育形式、有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作为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了校外教育联席会会员单位、学生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共建单位的机构职能,从活动的场地联系、设备设施准备到活动的多元评价,均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

2.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建设学生团队,以学生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课题组主要以学生团队――小荷艺术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为切入点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途径,达到了多种力量的汇合,从而大大拓展了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视野,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真正落到了实处。课题实践充分证明:学校、家庭、社会可共享资源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整体性特点。合理共享资源,可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潜在效益;共享优质资源,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性研究价值体现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及校外教育的发展;学校联手校外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德育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开展联动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有效运作模式。

模式之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5

__办事处妇工委

一直以来,办事处妇工委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竞争是最激烈和最主要的竞争,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是妇女儿童工作一个重要/!/的领域。因此,妇工委历年来都把家庭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真正承担起组织、宣传、协调、统筹等牵头责任,以着力提高家长素质为目标,以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为落脚点,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做法和体会有如下: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协调家庭教育工作。

妇工委在日常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光依靠妇联组织的力量是不足够的,因此妇工委积极与教育、共青团、民政、卫生、计划生育、关工委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重视和参与,通过办事处的家长学校、青少年教育基地、孕妇学校、新婚夫妇学习班等各部门的有利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教知识宣传教育,使全区家庭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创设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动员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

一是设立家庭心声服务站。从20__年7月开始,办事处妇工委联合关工委设立了家庭心声服务站,由关工委副主任卢国英校长主持。卢校长用四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家长解答疑难问题,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至今共接听咨询电话和来访近千次,有档案纪录的求助个案近百个。这个服务站的热线电话广为人知,为很多家庭解决了问题。例如20__年初的一个傍晚,一名妇女来访,诉说其侄女(15岁)与父亲关系不好,现在还进一步激化,侄女被父亲用铁链锁在家中,亲戚朋友帮忙劝说都无法制止,并且她偶然发现侄女收藏了一把小刀,可能会做出傻事,情形十分危险。卢校长立即和这名妇女一起去家访,通过与其父母、亲友交谈,了解到由于该女孩不爱学习,经常逃课与社会青年出去玩耍,父亲脾气暴燥,多次劝说打骂无效,于是出此下策。卢校长对女孩子谆谆善诱,她说出了不爱学习的原因和不听父母教导的原因。原来其父无正当职业,经常饮酒打牌,母亲做清洁工维持家计,十分劳碌,该女孩认为家庭缺乏温暖,无人关心自己,学习成绩跟不上,还是外面的朋友好,吃喝玩乐,志趣相投。卢校长找出原因后,首先批评父亲不应当如此粗暴教育女儿;同时教育女孩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要浪费光阴,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还要求其父母做好表率,多与女儿沟通,注意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最后父亲向女儿道歉,女孩也交出小刀,表示会认真学习。事后,卢校长还帮女孩子在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指导她学习和阅读课外书,鼓励她在节假日到老干中心和图书馆参与义工活动。女孩渐渐进步,有时还帮助母亲做清洁。现在她已经初中毕业了,在一间工厂打工,卢校长经常与她保持联络,关心她的成长情况。

二是在20__年4月创办了家庭教育双月刊小报《关爱园地》。《关爱园地》既刊有家长教育子女的心得,也有青少年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的看法,还有老师教学方法的交流,更有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工作经验。《关爱园地》每期印发4500份,免费派发到各个家庭,受到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不仅共同阅读、互相交流,还纷纷踊跃投稿,这份刊物的发行,向广大群众传授了现代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够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相配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三是与各家长学校、团工委、关工委合作,开展各种互动式的活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如20__年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系列活动,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主题,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小公民”道德活动,带动和辐射家庭成员的参与,互相影响,共同提高,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20__年则在各村(居)委妇女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多个小型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5000多份,找准家庭教育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然后通过各家长学校,在各班级举办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主题家长会,使家长和孩子敞开心扉,进行面对面的交 流。有的家长甚至激动得当场流泪,家长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20__年,为响应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利用假期组织在校大中小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义务家教、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征文比赛、港澳联谊交流、三人篮球赛、青少年暑期书法学习班等,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适时举办大型广场式家庭教育研讨会,扩大社会影响。

三年来,办事处妇工委每年都在中心广场或中心公园组织一次大型的户外研讨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在确定每次家庭教育研讨活动主题前,妇工委都先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找准当前家庭教育当中比较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研讨主题。活动都是采取小品、课本剧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并邀请佛山市、南海区的有关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答群众的问题。由于筹备充分、方法得当,为群众解决了困绕他们的教子问题,深受群众的欢迎。每次活动现场都被群众围的水泄不通,专家们科学的家教观点令在场的家长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者受到很大的启发,会后群众还仍然就有关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均感到获益匪浅。通过举办影响大、群众参与面广的户外家庭教育研讨活动,使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点和理念在群众中得到普及和影响。

四、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推进家庭教育进社区。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6

一、体育课外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1.家庭体育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到家庭、到社会、到学生个人生活中去,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机会,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2.家庭体育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练习,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使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及时得到复习巩固,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延长,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家庭体育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家庭体育作业是家校协同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健康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6.家庭体育作业已被广大家长接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从单纯的智力型向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观转变,它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健康和欢乐。

7.家庭体育作业要有实效性、可行性、科学性。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内容,附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符合运动规律。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40分钟教学,而且要对学生课余生活进行指导开拓道路,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不断扩大,使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协调、互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二、布置体育课外家庭作业的必要性

1.学生体育成绩下降引起的思考。

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也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和技能,通过考核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是经过一个假期(寒暑假),新学期一开始,原来学会的技术动作非常生疏,个别人甚至全部遗忘,再测试成绩与原测试成绩相比大幅度下降。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假期中只是休息,或是无目的尽兴地玩耍,原已学到的技术动作得不到巩固复习,动力定型逐渐退化,个别动作全部遗忘。这种反弹现象是比较突出的,从而引起我的深思。

2.体育教学必须得到延伸。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对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提高。人们生活不仅需要社会的安定、繁荣、局面的稳定,而且需要健康、愉快、幸福地生活。人类已认识到“自我健身是在履行社会义务。自我健身是对个人、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全民健身的思想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延伸到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教师正确地引导才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实施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作业的选择性。

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性格、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布置体育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把作业分为必练和选练。这样就可以让优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好。

2.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体育课堂时间短、容量小,很难使学生正确掌握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技能,课后应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重点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设计有趣味、有针对性的作业,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因为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运动欲,所以教师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可找到新旧练习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玩”中锻炼。

3.注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项目存在危险性,必须在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来进行。比如体操中的一些技巧项目,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而且一出事就是大事。在布置这些项目作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着重强调: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完成。

4.及时对体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按时检查会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可以发现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真正达到布置作业的目的。体育课外家庭作业是体育课的延伸,便于把教、学、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课堂内外的一体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四、体育课外家庭作业的实效性

1.布置家作,让生活课堂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提倡终生体育的观念。据调查显示,学生喜爱体育课的程度一直居高不下,可见,要实现终身体育的观念并不难,然而,要让生活课堂化,却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平时跑跑步,打打羽毛球,兴趣高的几个知己踢踢足球、打打篮球,把这些达到课堂化了吗?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在课堂上学会的学习方式,养成的好习惯只需在课堂上反映出来就可以了吗?生活课堂化,不就是需要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吗,课堂的育人价值不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加以体现吗?体育课的目标是让培养学生合作健身的意识,家作的布置,让学生课下的10分钟变得充实,在玩中进行学习,并得到锻炼。让学生将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让合作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课堂化,从而让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

2.布置家作,让锻炼家庭化。

自从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以后,在体育馆等运动场所里,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游泳、打球的身影越来越多。一位家长说:“带着孩子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不仅减轻了孩子窝在家里看电视、越长越胖的担忧,对我们大人也是一种健身的督促,而且还是亲子活动很好的形式。”再用一位家长的话说:“自从有了‘体育家庭作业’后,孩子们爱活动了,身体也慢慢地壮起来了。”

总之,我们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使学生掌握了许多简单有效的健身方法和运动常识,使体育教学得到延伸,是指导学生进行自觉锻炼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自觉参与的重要途径;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锻炼,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所、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健康水平,而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编著.学校健康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2004重印).

[2]孔春年.布置家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2002.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7

: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近几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发达地区的前列,请问宁波市教育局是如何促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

沈剑光:近十年来,宁波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很多“创新之举”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影响。我们率先在全国启动大学园区建设,率先出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率先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率先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条例》,率先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公平竞争机制,率先以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按市场调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绩斐然,效果显著……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先后两次到宁波大学园区视察,并且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推介宁波大学园区的建设经验,鼓舞和激励了宁波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宁波曾经连续两次向国务院两届总理朱镕基同志、同志主持的会议上介绍职业教育改革经验,这在国内城市中实属罕见。

过去的种种率先,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晶。梳理宁波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从构建服务型教育理念,到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再到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可以发现,我们在推进理念更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的两个“服务”。一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教育转型提升的核心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注重学校硬件设施和物质条件的升级改造,转而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多地关注群众的民生需求。二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市具有机制体制灵活、开放融合的经济发展优势,目前正在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化都市,这是宁波教育发展的基点,也是宁波教育特色的基本依据。因此,宁波教育的现代化应该与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本地教育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相一致。

当前,与上海、深圳等教育先进城市、标杆城市相比,宁波在现代办学理念、高端人才集聚、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短腿现象”仍较为明显,原有的先发优势有所弱化。面临新形势,我们明白不创新就不会进步,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想法是:区域先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宁波是国内沿海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之一,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宁波市委与时俱进提出了“六个加快”和“四好”示范区的战略,要求教育率先发展必须落实于行动之中,宁波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目标始终瞄准上海、香港等教育发达地区,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力争跻身于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前列,领跑国内教育。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重要标志。实事求是,从宁波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育。在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宁波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三结合”原则,请您谈一下“三结合”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沈剑光:“三结合”就是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工作,这项工作内容大家都在提,也都在做,宁波市有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我们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坚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努力做到“一个为主”“一个为重”“三个推进”,切实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三位一体的现代育人模式。

一个为主:主要是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主导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二是要主导学校走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个为重:主要是坚持家庭教育为重。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要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三个推进:“三个推进”就是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三方互相影响,优势相互补充,同步发展。

:“三结合”原则指明要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携手共同育人,那么,“三结合”原则是如何具体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

沈剑光:如果说“一个为主”和“一个为重”是我们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两项主要原则,那么“三个推进”则是实现“三结合”的具体方法。

有效推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了几项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分年级分学科提出了学科德育总目标、德育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活动建议;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9年,宁波市教育局决定开展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下发了《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预警通报制度,根据不同时期学生心理状况,定期心理预警通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坚持文化熏陶,切实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系列活动,重视主题活动开展,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指导各地各校,结合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开展校园品牌创建活动。

主动推进家庭教育。近年来,宁波市教育局主动会同市妇联等部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推进工作。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市教育局在市教科所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切实指导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在专家指导方面,我们汇集全市热心家庭教育并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各方面专家,组建宁波市家庭教育专家库,切实推进家庭教育科学、深入发展。为培养家长的育人能力,我们大力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每两年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进行达标考核及示范性家长学校建设评比。同时,会同市妇联,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了促进家庭教育网络化建设,我们会同市妇联,积极办好“网络家长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了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我们开展了“竹洲家庭教育大讲堂”及家庭教育论坛。自2010年以来,市教育局主动会同市妇联在宁波二中设立“竹洲家庭教育大讲堂”,此项活动得到了其他各地区的响应,每地都开展了不少于10次的家庭教育讲座,全市共开展120场家庭教育讲座,受惠家长达3万人次。

大力推进同步发展。在抓好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同步发展。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教育议事会”制度。2005年,宁波市海曙区中心小学,创建了教育议事会制度,通过制定教育议事会章程,明确学校教育管理、社区教育拓展和家庭教育协调三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通过资源重组使三方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巧妙地将三方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校、家庭、社区进行换位思考,以理性思考带动感性的育人工作。我们还不断完善家校沟通平台,从完善班主任和家长互访制度开始,明确要求班主任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学业与生活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班级博客、班级QQ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保证家校及时沟通,我们还完善了家长会制度,定期举办家长会,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并请家长介绍家庭教育情况,交流意见,共同商讨教育措施。为了发挥教育的合力,我们整合家、校、社会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开展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参观考察,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们了解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一“宁波模式”的德育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有特色的做法?

沈剑光:近年来,宁波中职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果要说这一宁波模式的德育内涵是什么,我想主要是“两个服务”和“两个推进”,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为了切实推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五大工程:

完善体系,扎实推进德育机制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架构,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中职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德育工作会议年度化制度,我们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深化学—赛—训体系,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各项技能大赛中渗透德育内涵;试点先行、分步推进,进一步凝练德育项目特色,开展书法教育试点学校和创业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的创建工作,深入推动宁波书法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整合资源、强化联动,大力实施德育队伍建设工程,全方位构建五条德育管理线—由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团干部组成的德育核心队伍,以政教处为主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以教务处、培训处、就业指导处及全体教师参加的教书育人队伍,以总务处、图书馆及后勤服务人员为主体的服务育人队伍,以校团委、学生会和全体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自治队伍;拓展学校、家庭、企业德育互动面,建立“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的德育队伍共建机制,加强学校、家庭、企业教育的沟通,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突出重点,精心谋划,深入落实主题德育推进工程:着眼大爱,重视生命教育,从生命观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入手,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细节中;重视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法守法,通过抓好“三个结合”,扩大法制教育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筑健全人格,认真研究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多学科渗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调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积极实施德育服务提升工程: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上公布就业信息、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得到方便、快捷的就业指导。

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德育路径建设工程: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导向,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引入和整合,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以构建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提升网络育人新内涵,积极开展“网上党校”“德育在线”“校园互动平台”等建设,通过班级微博、BBS、QQ群等形式,密切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不断改进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宁波市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剑光:近年来,宁波市教育系统涌现出了浙江省首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海曙区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浙江骄傲2011年度人物”—宁海县跃龙中学教师葛明霞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人物,她们不仅成为全市学习宣传的典型人物,更成为省内外学习的榜样。

宁波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抓好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规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以评选和宣传各级各类先进为抓手,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

2008年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宣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编发《暑期教师师德学习材料》,通过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组织全市教育系统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把教师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考核要求之中。学校领导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主体;教育合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稳定阶段。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有意识或无意识相互实施的教育及影响,可以是长对幼、也可以是幼对长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幼儿家庭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家长、幼儿及对幼儿产生影响的其他家庭成员,还包括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对幼儿发挥指导作用的学校和对幼儿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重视以家庭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统筹社会各类资源,才是真正的重视家庭教育。幼儿期为人一生的充分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的认知、行为、个性、情感及态度等基本上在幼儿期初具雏形,而家庭教育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终身的,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幼儿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造福幼儿个人及其家庭,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和谐。

近年来,幼儿家庭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家长们一些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也逐渐得到改善,比如,传统的“家长制”、“不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教育观念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逐渐消失,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正在建立。近日,教育部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对我国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使家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一、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孩子就是镜子中的自己。家长要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刻刻为孩子做榜样,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说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发挥榜样的作用、使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变成最有用的方法呢?建议:

1.这里的“说理”不是不让家长说理,而是家长对幼儿的“说理”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以简洁明了为宜。但“说理”有时会让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幼儿树立起“说到做到”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进行实际的体验。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幼儿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通过体验的方式,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周围的事物,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幼儿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2.家长们经常会说自己家的孩子不懂事,不守纪律,整日对其苦口婆心,效果却欠佳,这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培养孩子纪律感的方法,没有真正了解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只对孩子说教,不能培养孩子内在的、主动的、积极的纪律,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活动培养儿童的纪律,活动是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外在表现。通过活动,孩子在纪律养成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会形成孩子的“第二天性”,即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家长要明白孩子的自由与纪律不是对立的关系,建立在自由基础上才是真正的纪律,且孩子的纪律不是叫孩子不许动,而是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的守纪律。

3.为什么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家长为孩子树立了爱发脾气的坏榜样。家长“发脾气”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性情的培养。理智的家长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长应该明白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础,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用正面教育的活动方式替代“发脾气”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教育。比如幼儿犯错误了,家长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在设定的情景活动中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良,而不是“发脾气”。

4.不要刻意用感动方法,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父母努力挣钱,希望你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等感动的话,利用幼儿的情感,去感化幼儿,但收效甚微。要知道一个刻意用感动的家长是培养不出一名真实的孩子,反而会使孩子对家长的用心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家长应该少说多做,尽可能听取孩子的意见,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幼儿,行动才是最好的道理。

二、尊重幼儿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立地位

1.家长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建构者,而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被动的接受者。幼儿虽然知识和经验不及成人,但具有自然的好奇心特点,会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周围的一切环境,并在与环境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是自由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有秩序的、轻松愉快的,能够促进孩子与环境积极主动的互动,使孩子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索者,进而促进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幼儿的独立地位,不要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包办者”或“替代者”,比如,在生活和学习上,耐心指导,让幼儿自己学会穿衣和吃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发挥想象玩玩具和游戏时,不用成人的固定思维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2.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家长更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育儿观,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幼儿身上的学习价值。家长向儿童学习,不是学习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曾经拥有的美德和寻找失去的童心,学习儿童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及创造能力。家长向幼儿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了解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更好地认识幼儿、教育幼儿,从而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长和幼儿的相互学习,可能某一领域家长是幼儿的主人,而另一领域幼儿是家长的主人。因此,家长应该多多蹲下身来,倾听幼儿的心声,成为幼儿的学生,向幼儿学习,就如思想家老子告诫成人要“复归于婴儿”,这样才能获得人生的圆满。

3.家长要善于抓住幼儿的“敏感期”。幼儿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也具有阶段性特征,正如蒙台梭利提出,要善于抓住幼儿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有速度,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家长要随时留心观察幼儿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的这种心理现象,及时地引导、帮助和鼓励,尊重幼儿在“敏感期”对事物的兴趣及爱好,最大限度地激励幼儿潜能的发挥,不要错过良机而遗憾终身。

三、发挥幼儿园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家庭作为教育幼儿的第一场所,作为教育幼儿的原生态环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都比家庭教育更正规,幼儿园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呢?

1.加强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要挖掘各种家园沟通渠道,比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等。在园长、幼儿教师、保育员三大幼儿园主体的引领下,发挥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和优秀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幼儿园也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为家庭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物质是精神之基础,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更能调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2.丰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幼儿园要邀请专家主持家庭教育的讨论会、座谈会及演讲会,举办关于父母教育的培训讲座及经验交流会等,引导广大家长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观及育儿观,增强家长教育幼儿的本领,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和信心。幼儿园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开展一对一的家庭工作指导服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真正地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式方法。

3.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幼儿园要充分做好家长委员会的管理工作,比如,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宗旨及任务,增强家长教育的责任,加强家长正确的教育意识。家长委员会还要编印其家庭教育的指南及专题手册,做好家长科学育儿的宣传工作,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营造家长科学育儿的良好家庭氛围。家长委员会要发挥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及父母的宣传力量,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家庭教育现场指导实践活动。

4.办好家长学校。幼儿园要将家长学校纳入自己的工作管理范畴,家长学校要聘请专家学者,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成研究团队,设计出实际的、具体的家庭教育课程,让家长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同时,开发家庭教育教材、指南及活动指导手册。家长学校还需要设计各类有吸引力的、符合家长时间的课程及活动,吸引广大家长积极参加与学习,调动家长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统筹家庭教育中各类社会资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说明幼儿的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承担起为社会造就人才的责任。社会也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在家庭教育的力量。

1.构建家庭、社区教育基地。社区可以邀请社区的各界人士,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委员会和家长队伍,共同创设家庭教育社区基地,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家庭教育幼儿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社区精神文明的提高。

2.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正如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挥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比如依托幼儿活动中心、亲子乐园,为城乡幼儿及家庭提供教育指导服务,促进城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社区积极调动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教育“双赢”目的的实现。

3.鼓励和支持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广泛开展适合这些儿童特点和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调动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积极性,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整个社会幼儿教育质量。

4.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及科学研究。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各地教育部门也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家庭教育以家庭为核心,不仅需要家长要时时刻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蹲下身来去倾听幼儿的心声,还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联系幼儿园及社区,充分利用幼儿园及社区的资源,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长应该积极主动联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每学期、每周、每日的教学活动安排;多与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及保育员交流,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切不可以工作忙为借口,错失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良机;社会作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对幼儿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及时性、适应性与补偿性等特点。

家长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多带幼儿去参观博物馆、海洋馆、美术馆、歌剧院等社会场所,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展幼儿的信息量,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场所,让幼儿从社区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综上所述,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而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但幼儿家庭教育的主体不能相互孤立,要形成教育幼儿的合力。因此,幼儿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在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下,整合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才是对幼儿最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8.

[3]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岳玉阁,卢清.“儿童是成人之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0).

[5]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9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时期孩子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就更大了。这种影响是幼教机构不可替代的,所以幼儿园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取得广大家长的配合支持。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多元化;家园互动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现在的幼儿园都较重视开展家长工作,如开设家长学校、家长会,设家园联系册、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等等。我们在使家长恭恭敬敬地,恭恭敬敬地学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家长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提出以“家园互动”为主要模式,提高家园合作的有效性,促使孩子健康发展。

二、对农村幼儿园家园互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幼儿教师与家长均为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有家园双方进行合作,才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但是,目前我们的幼教实践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效果还不十分理想,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与家长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实际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

家园合作的教育效果有限,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深入幼儿园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家园合作不够密切,两者常常脱节;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3.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正确、全面地反映了社会要求的家庭教育目的,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而错误、片面地反映社会要求的家庭教育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三、探索农村幼儿园多元化“家园互动”模式的具体做法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收到充分的功效。”

(一)体贴入微,让家园互动“连”起来

1.让幼儿有“家”的感觉

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宝宝档案,内容包括幼儿的乳名、特点、性格、喜好、禁忌等等,以便教师能准确把握每位幼儿的特点,并能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让家长彻底消除顾虑,促进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2.让幼儿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家长的种种叮嘱和请求,这是家长对我们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考验,更是拉近家园间情感距离的桥梁。

3.让幼儿有“家”一样的“亲情”

本着每天“爱”多一些,“怨”少一点的原则,在亲自体现无微不至关爱的同时,注重发挥班级“大家庭”的教育功能,使幼儿在“大家庭”的帮助下“自尊、自信、自强”,健康成长。

(二)创设家园互动平台,让家园互动“活”起来

在探索家园工作的主要形式的同时,我们还考虑到为家长创设良好的学习与展示平台,促进家园间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将家园互动工作落到实处。

1.家长运动显活力

运动月作为家长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我们一直力求的互动。运动月期间我们向全体家长征集自己小时候的体育游戏,与家委会成员商讨活动的方案。

2.家长宣传促效率

每年9月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如家长“大手牵小手、共说普通话、共做文明人”承诺书,小班孩子与家长制作的宣传标语,中班孩子与家长制作的贺卡,大班孩子进社区推广宣传,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以求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成效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体感觉孩子快乐了、家长进步了、老师成长了,我们的家园互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家园互动促使家长融入集体,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从情感入手,创设和谐、动态、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家长与孩子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随时随地地感受到人文关怀,缓解入园焦虑,消除语言障碍,抓常规、重品德,家园共同协作,逐渐使他们融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并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2.家园互动促进教师融入“全纳教育”,并拓展了专业发展的道路。

3.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

通过该课题的实施,我们把“全纳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理论,逐渐渗透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着手,学习、观察、记录、解读、回应孩子。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