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考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6-05 18:01:19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理性;辩证;马克思;哲学

如果单从思潮而论,西方理性主义可谓渊源已久,在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代哲学家的发展和深化,理性本身作为一种思考态度贯穿了西方的哲学发展历程。17-18世纪伴随着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发表,理性主义思潮成为哲学界的主流思潮,康德和黑格尔对理性的思考最终完成了理性在形而上学中的构建,然而如罗素所说的:“辩证思想从理性思想中分离出来是必然的,也是意想不到的。”而马克思则就为辩证思想从理性思想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种分析和思考工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理性主义的转向和分流

学术界一般认为,近性主义思潮的起源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作为一种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哲学方法,理性主义更多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7-18世纪理性主义席卷欧洲,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的哲学思想,在其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成为启蒙运动的旗帜思想。然而没有一种思想是永远不过时的,即便是在大哲学家康德那里,他也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理性是盲目的理性,盲目的理性有时候比不理性更不近人情。”而黑格尔则更明确地指出:“以前的人思考基于我们的认知,却缺乏对逻辑内在联系中的理解,在没有取得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这种理智思考明显不符合历史进程的需要。”从哲学发展历程上讲,唯心主义辩证思想在黑格尔这里已经达到了巅峰。

伴随着唯心主义的巅峰时期的到来,唯物主义运营而生,而唯物主义的再次复兴则为马克思后来将辩证思想从旧的理性主义中抽出来奠定了基础。首先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上的贡献为辩证思想从旧的理性主义中分离出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费尔巴哈看来,理性的思考缺乏唯物的依据就容易变成空想,甚至于他提出了“反对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口号,但是他刚刚脱离唯心主义的圈子,又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怪圈,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同时,他却极力宣扬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本质依旧是旧的理性主义。而马克思则直接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他直接从理性思想中将辩证思想分流出来,与唯物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

针对早先的理性主义思想,马克思果断地提出了旧的理性主义存在的问题,即“通过一些理所当然的思考,就得出了看似令人信服的结论。”马克思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改造了德国古典主义中的辩证思想,他明确提出了:“新的哲学方向是沿着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对旧有的唯心主义的一次彻底的决裂,但是又必须汲取其合理的元素,发挥人的作用。”如他在《未来哲学原理》中说:“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只有一个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实体。”从直观感受向理性思考为新的理性主义做了定义,而这个定义则直接催生了辩证思想的再次重生。新的辩证思想开始闪现光芒。

二、辩证思想的工具化

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描述:“哲学把握在谁的手中,这是马克思思考的重要问题,而深奥的哲学思想转化为人们手中的工具,这就需要将某些哲学思想工具化。”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的武器必须具有可掌握的性质,故而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大多致力于如何将辩证思想的工具化。如何让普通民众理解并掌握辩证思想,运用辩证思想分析历史和现实一直是马克思的研究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应运而生。

辩证思想的工具化是辩证思想走向理论化,再走向实践的一个过程,马克思所主张的辩证思想是基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而唯物主义则必须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这是“辩证——唯物”思想的两个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的连接,马克思建立起了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这套哲学体系既吸取了旧的理性思想中的辩证思想,又树立起了唯物主义的大旗,故而成为了与旧的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哲学。而建立起这一哲学体系的过程就是辩证思想工具化的过程。但是也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辩证并非一个空有的名词,运用辩证的方法也并不是将辩证主义庸俗化,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理论。”恩格斯的观点点明了辩证思想的工具化的作用和目的,同时也为防止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向庸俗化做出了贡献。

辩证思想工具化的另一个标志则是新的辩证法概念的独立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自然科学的发展日益揭露了自然界的辩证属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也使得历史的辩证法更多地彰显出来,马克思在总结以往的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其实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自觉反应,由此指明了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应,更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来自于客观规律的现实。从而使得辩证法的概念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了真正的科学的内容,使得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形态。在辩证法工具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也驳斥了唯心辩证法的神秘化,他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即是在肯定矛盾存在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旧的唯物主义,这本身就是对辩证法的一次灵活运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特点在于过度地追求直观性,以至于他们只是考虑对象、现实和主体,却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忽略了人的主观实践活动对人的认识起到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如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主义,并没有看到感性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感性世界其实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具体方面来说,世世代代的发展,每一代基于前一代的基础继续发展,因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人类之所以进步,社会之所以发展,就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在自然界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规律和方法,不能机械地狱自然界的发展等同看待,而费尔巴哈则正好忽略了这一点。

马克思在以辩证法批判旧的唯物主义的同时,也以唯物辩证法批判了唯心主义,他认为唯心主义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客观的实在物,而是思维客体,这样的研究没有具体的基础,而是停留在思维里绕圈子,黑格尔所认为的“存在”以及其哲学核心“绝对精神”在本质上是唯心的,是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意识的思考,而并非基于对整个世界的存在的思考,从唯心走向唯物,马克思并没有盲目地遵循费尔巴哈的路线,在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然而他又灵活地采用了黑格尔辩证法中有用的部分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中合理的部分,形成了新的唯物辩证法,在保证唯物主义立场不变的基础上,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得到了继承和发言,实现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中诞生了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辩证法也因为获得了唯物主义的基础而形成了唯物辩证法。

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让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更加坚实,唯物辩证法则让辩证唯物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从思维角度讲,如同罗素赞扬苏格拉底那样:“他将人类的思维从上帝那里拉回了人间。”而马克思则是“将人类的思维从自己扩张到思维和现实两个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诞生也意味着从欧洲诞生的理性主义终于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理性主义与科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人们对思维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人类哲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结语

从理性走向辩证,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哲学的一种升华,也标志着人类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马克思那样:“从纷繁复杂的理性主义中抽丝剥茧出来,让辩证法成为人类手中的战斗工具,这是马克思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在理性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具备更高级的理性是所有人类的梦想,马克思的辩证思想无疑为这个梦想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径,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 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镜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高考 政治学科 学科考查

高考制度、高考题型、课程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面对新课改,高考到底考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可能说考课标,学生可能说考教材。可见不明确这个问题,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那么,高考到底考什么呢?纵观这么多年的高考,结合所有学科的规律,我们认为不外乎考查本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因此,除了考查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外,还有特殊要求,即考查学科觉悟。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试题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试题解答中,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觉悟是灵魂。考生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下面我结合题问、题型和题旨谈谈自己的看法。

政治学科考查的学科知识,就是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时事知识和生活知识;而教材作为教和学及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当然教材知识也就成为考试的重点。但是,教材知识内容太多太杂,不可能全部成为高考考查的范围。那么,什么知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呢?答案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实事及其内在联系。主干知识是指在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可再生的、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知识。高考并不是只考主干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非主干知识也因为有用,而成为考查的内容。政治学科考查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根据试题的题问确定的,试题的题问往往已经确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因此,只有明确试题的考查知识范围才能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学科方法,就是政治学科的学科思维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政治学科考查的学科方法,主要是根据试题的题问确定的。题问从思维方式上可分为: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试题题问思维类型不同,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答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也不同。试题题问中抽象型题问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答题。试题题问中的辩证型题问,主要考查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即理论和实际辩证的具体统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答题。明确试题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把握试题解答的论证方式方法,按照试题要求的思维方式方法答题,保证试题解答的逻辑与标准答案要求的逻辑相一致,增强试题解答的逻辑性。

学科能力,就是政治学科高考要求考查的七种能力,即再认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表述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是根据试题中的题型、题问确定的。题型不同,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四项能力,重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五项能力,重点考查判断推导能力;简答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四项和第七项能力,重点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前五项和第七项能力,重点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论述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七种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评价能力。题问类型规定试题考查的能力。题问类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问类型变化趋势可见:高考政治试题题问类型趋向变问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题问类型趋向辩证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题问类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直问型低于变问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论型低于实际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归纳型低于演绎型、演绎型低于辩证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试题,题问类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不同题型,题问类型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和重点也不同,尤其是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简答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抽象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辨析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论述题的题问一般为实际型、抽象型兼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具体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又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另外,由于题眼命题角度的转换,测试难度加大,对各种题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别是对各种题型重点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考生具备试题考查的能力,并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试题解答中有意地体现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使能力发挥到位,才能使方法运用到位,觉悟体现到位知识应用到位,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科学性。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存在论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否定性辩证法;肯定性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20 ― 02

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十分热烈,相关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对“辩证法诞生的历史渊源”,“内涵的理论澄清”等问题都做出了详尽的论述,但少有抽身出来审视哲学家自身理解辩证法的一般范式。托马斯・库恩曾对“范式”这一概念做出确切的规定,即“一科学共同体在一专业中所具有的共同思路和框架”。辩证法的理解范式是指不同时期哲学家对辩证法理解的一般思路和总体框架。当我们反思哲学家们对辩证法的解读时,发现哲学家们对辩证法理解存在不同范式。

一、黑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

黑格尔是举世公认的辩证法大师,他在传统“存在论”框架内,创立了辩证法完整形态的理解范式,阐述了展现绝对精神历史运动的存在论辩证法。

“存在者”的“存在”一直是西方哲人们关注的重大主题,“存在”问题是一个贯穿于哲学史中的根本问题。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存在”的理论体系便构成西方哲学的“存在论”。黑格尔基于传统形而上学在论说“存在”问题所限于的困境和无力,着眼于“存在”的澄明,从“存在论”的一般框架和思路,构建起他的存在论辩证法的理解范式。

黑格尔一直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存在”问题的考察,脱离内容,抽象孤立。这种考察问题的方式使得人们脱离开对立统一和矛盾原则,以非此即彼的、片面的知性态度,独断的将“存在”视为僵固一元的绝对本体,排斥一切差异多样和矛盾对立方面,只讲究毫无内容的抽象同一,讲究从纷繁杂多的现象世界中求取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的“存在”实质,否弃矛盾差异、变幻多样,具有特殊性的现实世界。相反,黑格尔却认为“存在”本身并非是抽象的,“存在”具有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具体内涵。这种内涵恰恰是通过辩证法的方式展现出来。

按黑格尔的观念,“存在”具有三个逻辑关联的环节:“(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说明〕这三方面并不构成逻辑学的三部分,而是每一逻辑真实体的各环节。”〔1〕知性环节是一种独断论,“存在”在此环节中被独断的赋予抽象的内涵,为摆脱此困境思维需前进到的第二环节即“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环节。在这一环节,“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对独断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否定,毫无任何肯定性的保留。“哲学的辩证阶段”并不是哲学的全部,仅仅处于“辩证阶段”一味的怀疑、批判并不能真正揭示“存在”的实质,此时还需要继续前进,超越上述两个环节,进入“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阶段。在这里之前两个环节的片面性被扬弃,“存在”既不停留于知性环节,也不停留于消极的、否定的理性环节,而是彰显于将前两者统摄一体的“思辨的或肯定理性”阶段。在此,所谓的“存在”同一性不再是无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是包含着差别与矛盾的统一性。否定性和对立性也不再是纯粹虚无的怀疑主义,却是在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在对立性中把握的同一性。“存在”的真理性就在于不断肯定、否定并在否定中实现肯定的思辨理性当中。

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列宁的否定性辩证法

在黑格尔的存在论辩证法中,黑格尔将辩证法理解为“存在”展现自身的逻辑方式,而“存在”在黑格尔那里也明确的被规定为一种精神实体。由此,可以说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理解范式,是一种“存在论”框架下的唯心主义的理解范式。马克思批判并扬弃了这种辩证法理解范式的虚幻性,立足于唯物论前提,从自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在逻辑思维)与自为(受实践场域约束,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外在辩证法)两重内涵出发,以转变存在论辩证法的理解范式,建构起唯物辩证法理解范式。随着历史进展,列宁进一步根据革命时代历史需要,将唯物论前提下的辩证法转变成否定性辩证法,开创了辩证法理解的又一新范式。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指出:“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2〕 “非现实的本质”是超感性的,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虚幻的不真实存在。辩证法作为描述或展现精神实体的运动形式必然同样具有虚幻性。为了克服这种唯心主义理解范式所具有的虚幻性缺陷。马克思立足于唯物论的前提,建构起辩证法新的理解范式。马克思将黑格尔精神实体展开的辩证法变成了人的现实活动展开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活动就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成为辩证法运作的载体和现实根基。在此意义上存在论辩证法转变为唯物辩证法,构成辩证法理解的新范式。这个唯物辩证法有两重内涵。一是,将唯物辩证法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在逻辑的思维规定。这是自在方面的内涵。在马克思那里,唯物辩证法是描述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一般方法。二是将唯物辩证法视为受实践场域约束,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外在辩证法。这是自为方面的内涵。对于自在独立的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完全可以离开实践场域走自己的意识道路。相反自为辩证法必然要受到更为根本的实践场域的约束,反映具体时代的精神实质,在不同历史时代展现不同内涵。关于唯物辩证法,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更加注重其自为方面的内涵,更加注重的是唯物辩证法的时代气质。

唯物辩证法所具有的强烈时代气息,迫使唯物辩证法进一步转变为否定性辩证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帝国主义同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以及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有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凸显。使得这一时期普遍将辩证法等同于否定性辩证法。首先将辩证法看做否定性辩证法并付诸实践的是列宁。在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年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使得斗争和对立观念突出。只有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消灭对手,革命才会取得彻底胜利,否则任何的妥协、摇摆、犹疑都会使得革命斗争失败。在这样的年代,列宁从否定性方面来理解辩证法,突出辩证法对立、批判、革命、矛盾方面的内涵。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是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3〕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对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4〕

三、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秉持的肯定性辩证法

在战争与革命成为主题的年代,人们习惯于从否定性方面来理解和阐释辩证法的全部内涵,高度赞扬辩证法的否定性品格。强调两极对立、批判、革命、斗争。在实践中突出阶级矛盾的关键性作用,大力开展阶级革命运动。最终,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下,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具有多重矛盾和战乱的年代,阶级革命、阶级斗争为解决这种混乱局面提供了有效途径。否定性辩证法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理解辩证法的主流范式。可正由于否定性辩证法同时代革命精神相契合,加之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民族争取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也固化了否定性辩证法的理解范式。将否定性辩证法视为绝对的逻辑程式。最终,否定性辩证法的思维范式成为“政治第一,革命至上”意识形态的思维基础,成为“斗争哲学”,“阶级斗争为纲论”,“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方法论基石。在把握现实实践上更是离开了活生生的实践场域,沉迷于教条主义的幻境,成为“反右扩大化”,“肃反”,“”等历史运动的理论支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步入迷途的思想助力,造成动乱的历史悲剧。

新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反思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无论辩证法以肯定性理解为主还是以否定性理解为主,都要取决于现实实践的需要和时代呼唤。在革命年代,否定性辩证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现如今,时代变迁则要求打倒一切、否定一切、两极排斥、你死我活的否定性辩证法转向以兼容互补、和谐共存、稳中求进为主导的肯定性辩证法。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各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和平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到“中国梦”伟大思想的提出,无不体现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秉持的肯定性辩证法的理解范式。当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要在“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胆子大、步子稳的前提下,“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全面有序的改进和有机调整。肯定性辩证法一向主张兼容互补、和谐共存、稳中求进,其所具有的全面性、协同性、稳进性的价值取向恰恰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柱。

〔参 考 文 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7.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医哲结合;自然辩证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轻结合研究生专业实际进行讲解、重理论讲授轻实际运用的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材内容内化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联系各门具体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际,我们以“医哲结合”为特色,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医学辩证法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院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师资队伍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了解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大多数是文科学历背景的教师来说,特别要补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这门课程。其次,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哲学、中医方法论、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强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最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并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作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事实上,合格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是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统一体,这样才能使自然辩证法教学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医学辩证法内容,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提供教学蓝本

由于自然辩证法面对的研究生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点相异,因此,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成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如何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更新教材内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专业理论思维水平与创新素质。为此,更新教材内容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的同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每章后增加“中医问题与思考”阅读内容,启发与引导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基础上,联系中医药专业实际,提出与思考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次,突出医药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医学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医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融入教师中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比重,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需要。事实上,自然辩证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复杂。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这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将教材内容专业化、专业专题化、专题问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层面,我们从独自式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的研讨式教学,从静态的PPT走向动态的视频多媒体,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题讨论法、问题启示法、网络互动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创新素质。

(一)专题讨论法。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已经历了大学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合理的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经过专题讨论的训练,有利于实现其思维方式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变。事实上,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对某个问题给出答案或结论,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远比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也更有意义。

组织好专题讨论的关键就是要选好讨论主题。首先主题的选择要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结合课堂教学、根据课程进度、遴选相关的主题。专题设计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有助于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我们选择与设计的专题一般都是与中医药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篇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西医方法论之辩: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和“中西医文化与中西医发展”等三个讨论专题。其次,主题的选择应结合社会热点。如前段时间的“张悟本事件”,我们就设计了“张悟本事件与中医”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课后还在继续。专题讨论

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问题启发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其实,疑问最能引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般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或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性质时,可联系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讲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时候,可结合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由于问题选择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颖性。教材中已提出的问题,引导研究生自学理解就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新颖,或虽是老问题,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视角比较新,这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问题,但如果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视角来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个新问题。三是时代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影响,努力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选择的问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才具有说服力,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互动法。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多采取课堂讲授法,但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师在结合学生专业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单向灌输偏多,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专题讨论法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求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人数多达一两百人,虽然能成功地组织专题讨论,但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问题启发法固然可以启发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活动从头至尾都运用问题启示法比较困难,因为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互动法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互动法,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把教学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件等相关资料等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和留言板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复习或科研过程中遇到与自然辩证法所学的知识相关的疑惑,可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并从老师处得到指导或解答。这样网络平台成了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第二课堂,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在网站设有“硕博论坛”、“习题选集”、“影视辅导”、“中医文化”、“讨论园区”等栏目。“硕博论坛”是研究生的天地,专题刊登研究生在各级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主题涉及中医方法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等。这些论文由于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调动研究生参与研究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届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供了范文。“习题选集”主要包括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等,这些习题集可供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身的需要查看或者下载学习。“影视辅导”是经过精心选择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相关或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战略性、启发性、哲理性、前沿性、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中医药方面的《刮痧》《国医大师》等视频以及部分科教影片。这些影视资料可以让研究生在教室或宿舍就可领略到科学大师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医大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情怀中医、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使研究生的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中医文化”包括“研究成果”、“系列讲座”、“报刊文摘”等子栏目。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马尔科维奇;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在过去,学术界对马尔科维奇的关注较多的是其实践观,比较少的人对他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或者只是笼统地认为马尔科维奇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建构只不过是在新的条件下重复了卢卡奇的老调。事实上,这是马尔科维奇的重大误解。马尔科维奇虽然深受卢卡奇的影响,但在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上,与卢卡奇相比,马尔科维奇又向前走了一步。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与“正统派”之争

在上世纪 哲学 界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中——南斯拉夫“实践派”与南斯拉夫“正统派”(即辨证唯物主义派)的争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双方在辩证法问题上的激烈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上:第一,辩证法是不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 发展 的最一般 规律 的学说?第二,有没有自然辩证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实践派的基本倾向是从人的存在来重新理解辩证法的概念,并主张将辩证法人道主义化。

然而,在实践派内部,意见又有分歧,正如马尔科维奇所指出的,“实践派”同仁“在拒绝正统的辩证法概念”时,又分成两种人。一种人因而从根本上丧失对辩证法的兴趣,另一种人则仍然相信,“辩证法对批判哲学是恰当的方法,并一方面试图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以及马克思著作中的内在辩证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当代其他方法(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批判考察来发展辩证法” [1]。前一种人指的是以m.坎格尔等人为首的“激进派”,他们否认辩证法是关于客观现实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同时也最坚决、最彻底地否定自然辩证法。而后一种人,显然是指以马尔科维奇本人为代表的“温和派”,他们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问题,而在一定范围上并不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

二、人道主义化的辩证法

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当前对辩证法的定义存在诸多弊端,只有从人的角度来研究辩证法,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

(一)辩证法的定义

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在当时无论在南斯拉夫还是在其他国家,辩证法的概念都存在着巨大的混乱。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定义及辩证法方法的著述上都是不尽人意的,尤其是当时的教科书,对辩证法的定义存在着种种弊端。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对辩证法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发展、进步、对立、质、量、必然性等等)的分析、解释或定义仍是含混不清的;2、把辩证法原则无批判地、教条地理解为绝对的独立于人及其经验的现实规律,这些规律所表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神圣的、普遍的、绝对正确的和已被证明的,这样一来,辩证法也就被当成了一种已经完成了的东西;3、建立和应用辩证法的方式极其有限,很少作用自然 科学 以外的其他领域(如心 理学 、社会学、 经济 学等)的知识来丰富发展辩证法的尝试。

针对传统的辩证法定义——“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2],马尔科维奇认为,辩证法“既不是一种绝对的、抽象的精神结构(如黑格尔所说),也不是自然界的一种一般结构(如恩格斯所说),而是人类历史的实践及其本质方法的一种总体结构——批判思维” [3]。而这种批判思维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批判思维的地方在于:前者的最终目标是“人在历史上的自我实现” [4],这也是辩证法的本质所在;而后者基本上都是从某种超人的价值(如上帝、逻各斯、世界精神等)出发来研究现实。因此,只有马克思的辩证法才是真正从一种人本身存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现实,也只有这种批判思维才是人道主义的,即“它还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研究和解决人道主义问题的方法,归根到底,被理解为一种决定人类行动的目标与适当手段的方法” [5],其他的都是非人道主义的。

可以说,在辩证法的定义问题上,马尔科维奇的看法基本上与卢卡奇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及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这一本质特征。不过,对于辩证法的特征,马尔科维奇作了更系统更深刻的分析。

(二)辩证法的特点

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特点:1、总体性:现实必须被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总体,而不能被当作彼此孤立的各个部分的组合;2、具体性:划定严格的两分法,只是概念探究过程的最初摸索;只有更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对立面之间的中介;3、历史性:对共时性、结构性关系的研究必须以对历时性、历时性关系的研究为补充。一切表面上静止的对象不过是其历史的一个阶段,只有根据其起源和未来可能,才能全面地理解它;4、矛盾性:一切事物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各种对立力量和倾向的冲突;思维的动力在于矛盾的发现;全部问题无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意味着解决矛盾;5、自觉性:实践这一特殊的人类活动,同物质(以及被物化了的人类存在)世界之外部的、严格的规定性不同,是以自觉为特征的,即人自觉地、有目的地投身于实践之中,并通过实践去实现人之特殊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6、否定性(革命性):使对象发生根本质变的原因,是对象突破了其内在本质的局限(否定之否定)。

三、人化自然的辩证法

过去,在辩证法的分类上,传统的辩证法观认为,辩证法可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前者指的是与人的意识相区别的自然界、社会及人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是指以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后者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指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法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客观辩证法又可划分为客观事物自然界的辩证法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

然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恩格斯的辩证法观尤其是他的自然辩证法观提出异议。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一书中指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观是违背马克思的本意的,因为马克思只是把辩证法限定在历史-社会范围内,而并没有把他扩大到自然界;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表述之所以造成人们的误解和争议,“主要是因为他错误地跟着黑格尔把这种方法也扩大到对自然界的认识上。然而辩证法的决定因素,即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作为范畴基础的现实中的历史变化是思想中的变化的根本原因等等,并不存在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中” [6]。在青年卢卡奇看来,辩证法只能是主体的历史的辩证法,它的核心内容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关系。恩格斯的错误主要因之于试图在显然并不存在着自觉的主体的外部自然界中寻找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而没有主体的外部自然界是绝不可能自发产生革命功能的历史辩证法。

针对卢卡奇的这种批判,马尔科维奇认为,卢卡奇对恩格斯的质疑是合理的,但他在在抛弃自然辩证法时走得太远了。

第一,卢卡奇强调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是他的深刻之处,这也恰恰是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所忽视的,但是卢卡奇把辩证法仅仅归结为社会科学的方法,这种观点过分狭窄地限制了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将导致他陷入困境:如果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仍停留在历史之外,或者说,如果我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实践变革的认识并不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那么人们究竟怎样才能思考和讨论自然呢?这样一来,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哲学,一方面要通过自然讨论总体性,另一方面这种总体性的某些部分又处于哲学以外,便是自相矛盾的了。

第二,卢卡奇笼统地批判 自然 辩证法,却没有对“自然”和“自然辩证法”范畴的内涵作出精确的限定。他指出,如果人们要谈论自然辩证法,首先要区分清楚三种不同的概念:1、自然界本身的过程(即自在自然的过程);2、关于这一过程的理论;3、通过人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而导致的理论形成及实践应用(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变)。而卢卡奇的结论之所以引起很大的争论,就在于他在批判自然辩证法时,并没有区分开以上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范畴。马尔科维奇认为,如果卢卡奇是在自在自然的辩证法的意义上讨论辩证法,那么,他的批判是合理的,“不言而喻,这里的确不存在什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7]。但是,否定自在的自然过程中的辩证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谈论自然辩证法。他指出,卢卡奇的失误在于他没有将人对自然的改变和认识同自在自然进程区分开来,“卢卡奇不但没有批判这种自在自然的辩证法概念,反而把批判的目光转向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及辨证方法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8],从而他也否定了人对自然的改变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问题。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否定自然辩证法并不意味着在“人化自然过程”中,即在人的认识与活动所改变了的自然过程中也不存在辩证法;相反,“在自然成为人的 历史 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辩证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社会现象,也可以用于自然现象” [9]。因为,如果说,卢卡奇认为自然界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那么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这一过程,正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因此,辩证法同样使用于人化自然。

第三,马尔科维奇认为,卢卡奇把辩证法的特征概括为总体性、历史性、主体性及革命性本无可厚非,但他以此来作为否定自然辩证法的论据则有点站不住脚。对此,马尔科维奇批判地指出:1、关于总体性。卢卡奇认为自然 科学 的方法是以孤立的事实或复杂的事实为特征的。然而,事实上,迄止卢卡奇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在建构囊括了一个单一领域中各种现象之总体性的体系方面,已经充满了成功的尝试……自然科学已经 发展 了部分与整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法,这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所无法相比的——至今仍然如此” [10]。2、关于历史性。卢卡奇认为自然科学忽视了其材料的历史特点,而且更主要的是,它不懂得讨论自然客体的质的发展。针对他的这个观点以及他所举的例子(一支矢和一条河),马尔科维奇指出“一支矢就是一支矢,一条河就是一条河,质变在此并不象在生产过程中那样迅速。不过,奇怪的是,卢卡奇忘记了人首先创造矢,然后才停止这样做;正是人才使得河流成为 交通 动脉、农业灌具和人造湖泊。因此,河流、生物物种和化学元素都有其历史” [11]。3、关于主体性。卢卡奇认为自然只是无主体的“纯客体”。然而,马尔科维奇认为“……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中,在建构一种自然理论时,人总是在场的。而且这个‘人’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存在于特定的时代、有其特殊的需要、受其研究目的和意识形态偏见及其价值驱使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成员” [12],因此,人就是人化自然的主体。4、关于革命性。在卢卡奇看来,如果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界便失去了其革命性。对此,马尔科维奇认为,如果“革命”的含义被极其过分狭隘地设想为无产阶级的 政治 革命,那么革命的辩证法在这种意义上就只能被理解为更一般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 方法的一种特例。

第四,马尔科维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是对动态的、具体的总体性的一种综合的、批判的考察和理解:因为这种批判的考察和理解能够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就它能被理解为历史上人类解放和自我实现的 现代 革命过程的一个要素而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以及发现和把握自然的一切活动,都获得了一种辨证的意义。这样一来, 马尔科维奇就比卢卡奇更精确地界定和批判了自然辩证法,集中否认自在自然进程中的辩证法,而把人认识与改变自然的过程划归人的实践活动领域。

总之,马尔卡维奇所谓辩证法的人道主义化,实际上就是将辩证法从客观的和自在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法转变为人的历史活动本身的辩证法,即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换言之,要将人置于辩证法的核心。可以说,马尔科维奇对辩证法的概念和本质的见解并没有突破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的框架,都是从人存在的角度出发,去批判传统的辩证法定义,由此强调一种人道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了人及其实践活动在辩证法中的主体作用。但在自然辩证法存在与否问题上,他并没有固守卢卡奇的看法,而是认为既不应该像m.坎加尔那样彻底地、激进地反对自然辩证法,也不应该像卢卡奇那样立场模棱两可,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讨论辩证法在不同的自然范畴内适用的情况。他认为,自然辩证法在自在自然的角度上谈是没有意义的,而在人化自然的范畴上则是存在的。马尔科维奇的这种看法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与卢卡奇、坎加尔等人相比,在探讨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上,又向前走了一步。总的来说,马尔科维奇的辩证法观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对卢卡奇的辩证法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的分析与 总结 ,对辩证法的完善和丰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对我们建构当代哲学的工作具有巨大的启迪价值。

参考 文献 :

[1]、[3]、[4]、[5]、[7][8][12]、[9]、[10]、[11]、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南).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 曲跃厚、郑一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5(导论), 26(导论),32,4,15,29,17,18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7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反映在逻辑上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反映在议论文写作上,要求作者能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察、分析事物,并用这样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文章的内容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辩证思想通常包括个性和共性(也就是个别和一般、特殊与普通)、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和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好与丑恶等辩证法。

一、通过批判性阅读学习辩证思维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再整体审视、质疑、讨论、争鸣、补充,进行批判性阅读。阅读不应只是被动吸收、借鉴,更应积极主动批判,要打破对名篇的崇拜与迷信。如对《雷雨》主题的解读,由于受庸俗社会学评价标准,历来认为它暴露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社会悲剧,周朴园的性格只能是虚伪自私,而不能是精明、宽厚。其实曹禺在《雷雨》序中明确表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我的情感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由此可见,《雷雨》主题是否也可解读为:人面对着一个为人所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最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所控制的世界。从性格论看:周朴园固然有虚伪的一面,但不乏有温情、宽厚的一面,“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在怀念鲁侍萍,见了鲁侍萍他真的以为一张支票可以偿还三十年的痛苦。想象不出精神痛苦和金钱之间的区别。”(按:孙绍振语)只不过相对于前者,后者显得苍白无力,周朴园的温情宽厚掩盖不了他的自私、虚伪。

同样,对《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性格的解读,若从正向思考,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从反向思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身上还有许多可贵品质:坚强、纯真、质朴、善良、诚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辩证分析,不但把握住人物的主性格,也把握人物多重性格组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二、品味新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法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灯》中对光明与黑暗的顿悟,《记忆》中对人性崇高自私、美丽丑恶、痛苦快乐的剖析,《我与地坛》超越生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对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辩证思维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章熊先生曾说:“议论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者,其原因大多是囿于常规,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所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快速调动学生思辩的积极性且便 于操作。如:围绕镜子、蜡烛、沙子等物,应用逆向、发散思维能力,从正反提炼事物的寓意。以“镜子”为例,从正反立意。①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发怒,它也对你发怒。②镜子能展现美丽的容颜,却不能让美丽永驻。③破镜固然能重圆,但感情的裂缝却难以弥补。④镜子能照射人的外表却不能透射人的内心。⑤以自己为镜是孤芳自赏,以别人为镜是取长补短。⑥镜子是无私的,它不因你的地位高而吹捧你,不因你的地位低而贬斥你。但又是自私的,只反映别人的缺点却不能反映自己的缺点……通过系统训练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就提高了。

四、通过辩论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矛盾,以便达成共识,从辩论中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开展以“……的利弊”为主话题的系列辩论,子话题有:中学生上网利弊谈攀比风利弊、看武侠小说利弊、考试作弊利弊、送礼利弊。也可以利用成语旧题新辩,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名师出高徒”等旧题目,可以突破这些成语中不够科学的思维模式。还可利用网上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及“中学生辩论赛”,欣赏优秀辩手的出色表现,在学习辩论技巧的同时,也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

总之,培养辩证思维,就能自觉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生活,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和公正的评判,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好分寸,恰如其分地表现生活,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文章立意深刻,论述更透彻。

编:351251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模式 研究

一、进行物理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在进行对初中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随着社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升,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对于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和初中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初中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促进初中生全面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项涉及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公式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多重能力进行培养的学习,这就需要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研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思维辩证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能力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思维辩证模式的构建与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联系勤动脑,切实提升自身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能够应对越加复杂变化的物理应用问题,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初中物理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1.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效率,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更新和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初中物理课程教师要充分的把握住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进行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氛围,激发起学生进行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初中物理思维辩证模式的改革和创建过程中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浮力公式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生都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基本公式,拥有了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对浮力公式的使用的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浮力公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理公式的使用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实际的物理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的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和联想能力。

2.营造物理课堂思维辩证氛围

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枯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的实践练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迅速集中,然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掌握到基本的初中物理的分析应用技巧。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后续的更加高深的初中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进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思维辩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初中物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物理习题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将考试进行考核的习题的基本验算过程拿到课堂的多媒体演示上来,向学生进行特定的物理习题练习的展示的试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快速的吸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习题练习的氛围,为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优化初中物理思辨教学模式

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性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促进良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氛围的形成,进而保证学生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发的进行初中物理课程知识的探索学习,提升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思维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这就需要初中物理课程教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着对于初中物理的独立意识,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学生实际分析研究能力的锻炼,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提升自身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物理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革原有教学模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初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初中物理应用能力,是未来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初中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辩证能力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微. 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A].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 2013.

[2] 丁春雨. 初中物理课预习的局限性与方法[A]. 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C]. 2002.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总体性 内在关系 系统性 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核心,辩证法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也从中产生了许多发展的、有益的思想资源。笔者将立足卢卡奇与奥尔曼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对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异同。

“总体性”: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

卢卡奇曾说:“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件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①“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构成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前提,因为它是对社会历史全部过程的辩证认识。”②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从主客体同一的角度理解“总体性”。主客体同一的思想,可以说是卢卡奇“总体性”辨证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他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方面。黑格尔认为,意识“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说,它发现自在之物本来就仅只是对它(意识)而言的自在”③。也就是说,客体既是自在的,又是为意识而在的。卢卡奇正是看到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客统一思想并进一步认为主客体之间的辩证交互关系只有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体现并发展起来。抛弃实践,将主客体理解为分裂的两部分的做法是非辩证的,是所谓的“尾巴主义(tailism)”。④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主体向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认识的关键,只有主客互动的“历史辩证法”才能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加以揭露和批判,从而加速它的灭亡。

总体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卢卡奇认为,没有辩证法,就无从了解历史,也无法对特定的人和时代做出确切说明。方法的矛盾在于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把握与描述,同整个历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之间的对立。辩证法的总体观能够克服这样的对立就是因为看到单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性,即属于历史总体的一部分。因此,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不能被抽象成永恒的规律。卢卡奇认为,对马克思来说,历史过程与发展是真正的切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不但体现在历史阶段的暂时性上,更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社会历史与自然的统一。

总体性是包含差别的动态的辩证整体。卢卡奇一再强调:“总体的范畴绝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统一性、同一性。”⑤同时,他也指出,总体性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不是算数求和,而是包含矛盾和差别的动态的辩证整体,只有深入历史社会和现实生产活动的马克思才真正打破了概念的神话,找到动态的辩证总体的真正现实性。但是,卢卡奇强调整体对部分有方法论上的优先性,“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⑥。

总的来说,卢卡奇实际上更强调辩证法在历史社会领域将主客体统一贯彻到底的精神,基于对当时特殊国际形势和片面理论走向的批判,卢卡奇对“总体性”的强调实则为了唤起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觉醒,并坚信通过这种努力可以发挥理论武器的现实力量来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

“内在关系”: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

奥尔曼是当代美国“辩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内在关系哲学”,“内在关系”是惟一可以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思路,是马克思辨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所忽略的基础。同样,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

事物即关系。奥尔曼指出,从前的思想家认为事物和关系是彼此相联系的两种东西,事物是构成关系的条件,而马克思则不同,他认为关系是“事物本身的内在部分”,“事物的存在条件被认为就是它是什么的一部分,并且体现在它刚好就是这个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的事实之中”⑦。因此,对马克思而言,事物即关系,事物本身就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属人的关系。反过来,个人也被看成是处于人与对象的某种集合之中,即也被当成一种关系来理解。

“内在关系”体现过程性与历史性,且两者密不可分。奥尔曼指出,马克思的逆向历史研究法是基于内在关系哲学的一种辩证方法,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关于“前提和结果的双重运动”,即前提和结果并不是完全分裂的、毫无联系的两个事物,而是“一种双重运动,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过程不断发展着,既成为结果,又成为对方结果的制造者。因此,两者都必须被动态地和有机地加以考察”⑧。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的研究正是遵循“前提和结果的双重运动”这样的内在关系辩证法,当他试图为资本主义寻求前提时,必然要从资本主义这个“结果”出发,而作为结果的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时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是过程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结合。

“内在关系”与“抽象”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两条站立的腿”。奥尔曼指出,“内在关系”与马克思的抽象方法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有三种抽象模式:范围(extension)、概括层次(level of generality)和角度(vantage point)。马克思的既定目的是为了“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其抽象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弹性的伸缩。概括层次抽象法是指从一般与特殊的同一性出发,将世界从最具体到最普遍细分为七个主要的概括层次。“在马克思的思想要素获得一个范围和一个概括层次的同一思维过程中,它们也获得了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考察任何具体关系的因素,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重构这种关系所在的更大的系统。”⑨正是这种辩证的抽象方法才使得马克思总是在社会中看到自然,在生产力当中看到生产关系,在非经济结构的现象看到经济结构的本质。奥尔曼一再强调,“内在关系哲学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问题”⑩。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用以构架分析现实的方法,更是一种网式思维。

卢卡奇与奥尔曼观点的异同分析

首先,两者都同意马克思的关注点是资本主义,但卢卡奇将马克思的辩证法局限在历史社会领域,从而否认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认为离开主客体相互关系,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的纯事实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奥尔曼多次强调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根本理念和立场上的一致性,而根据抽象不同的概念层次,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至多只是在前五个层次使用,因此以这个理由来瓦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站不住脚。其次,两者都同意马克思的辩证法讲“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卢卡奇更强调“总体”的方法论优先性,奥尔曼则更重视马克思的辩证步骤。奥尔曼指出,马克思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总体”和“关系”:一是逻辑意义,二是被重构或新兴的意义,前者与所有现实相关,而后者则与被抽象后的各种具体关系相关。最后,卢卡奇与奥尔曼都认为讲“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相互作用”上。因为只讲“相互作用”,就可能会造成“关系”实际上是指两个不变化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错觉。

卢卡奇与奥尔曼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理论挑战和现实危机不同,两者对马克思辩证法中不同要素的强调也不会完全相同。面对当时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惟意志论等论调,卢卡奇的理论论战对象是固定的,同时造就了他对“主客体统一”、“自然社会统一”、“无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强调。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侧重于方法论的学理性剖析,更多的是针对当代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碎片化哲学等反辩证法的孤立研究方法,试图恢复马克思辩证法对真实社会本质的捕捉及其所具有的革命性。笔者认为,“系统性”比“总体性”和“内在关系”更能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方法论特征,因为“总体性”突出了“总体”,“内在关系”则在用词上过于抽象,一般人在初次接触这个概括时很难准确体会“关系”的具体性以及何谓“内在”。而“系统”则是一个有机的、活的产物,既强调总体,又重视部分,更强调系统内在有机联系。

宇宙有着庞大的结构和复杂的系统,任何对照现象经验依样画葫芦的研究方法或沉迷于抽象思辨的形而上举措都只能是对现实凤毛麟角的解释或错误的引导。辩证法的主体是变化,它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力量。对现存的怀疑、对潜在的挖掘和对未来的展望,都是辩证法的魅力与实效。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⑤⑥[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6页,第61页,第77页。

②欧阳谦:“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辨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7~68页。

④ Georg Lukacs, A Defense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 translated by Esther Leslie, Verso, 2000, pp.56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两课"教学;哲学方法。

"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两课"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新的"两课"教学体系,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重视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新的教学体系更加要求"两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于教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运用于"两课"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两课"教师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唯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工作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反对"假、大、空"等,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以此作为"两课"教学的方法论基础,说明"两课"教学务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此相应的哲学方法。这是"两课"教学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方法。为保证"两课"教学的效果,这一方法应贯穿于"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项教学环节之中。比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联系实际问题和结合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实际条件出发,讲求现实性、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在作"两课"教学的计划安排时,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不能从师生的主观愿望和激情出发;在考察、总结"两课"教学效果时,不能只看表面上讲了多少内容、做了多少作业、搞了多少活动、采用了什么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有多大、学生得到的实际收获有多少。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所要求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其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范畴,都对"两课"教学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两课"教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两课"教学中的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过程分析法、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等,都是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运用。又如,以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成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指导"两课"教学,集中体现在矛盾分析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这是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课"教学中一系列矛盾的最基本的方法。"两课"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矛盾,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兴趣的矛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矛盾、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两课"教学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分析现实问题时还会遇到本质与现象的矛盾等等。除了"两课"教学共同具有的矛盾外,各门课程还有其自身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如"思想道德修养"课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现代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需要与其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无一不需要用到矛盾分析的方法。 转贴于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运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社会性、能动性和辩证性,说明认识的本质、特点、功能、历史演化规律和辩证发展过程,说明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最为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两课"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要的是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的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的推动下,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要以这一精神指导"两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脱离实践。此外,就是要在"两课"教学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两课"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做群众的工作,也是依靠群众来做的工作。因此,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两课"教学工作成功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就是不管是对广大高校学生,还是对广大"两课"教师,以及参与"两课"教学和管理的其他各方面人员,都要充分地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比如,组织集体备课、开展集体调研和教研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协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深入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搞调查研究,重大的改革举措采取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的办法,通过齐抓共管形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合力,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学、参与教改、参与评估总结,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走群众路线搞好"两课"教学的具体做法。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本质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人类社会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全面考察,阐明了整个社会系统的一般结构及各个基本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内在动力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它所阐明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同样对"两课"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指导"两课"教师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基本观点,指明了考察和分析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从教育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中、从教育对象所受到的社会和家庭影响及学校教育中、从教育对象个人的经历和实践活动中去考察。由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每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存在着一定共同特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教育对象思想脉搏的把握,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当地社会生活背景去考察,又要追随时代的变迁作动态的考察。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也不能以僵化的观念和标准评估其变化发展。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都不尽相同,使得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又总是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要深人细致的了解大学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作具体考察和分析,既要看到各自思想的一贯特点,又要看到其思想的变化发展;既要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连贯性、必然性,又要看到其思想变化的间断性、偶然性。在考察方法上,既要把普遍调查和个别调查结合起来,又要把纵向考察和横向考察结合起来;既要分析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变化的客观环境因素与外部条件,又要分析其思想形成和变化的主观内部动因;既要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制约性,又要分析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多样性;既要分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的程度,又要分析社会中的非主导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程度。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也是指导"两课"教师培养和塑造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影响教育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根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的原理,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加强"三观"、"三德"和主旋律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他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的能力;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原理,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情感,提高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