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6:28:40

辩证认识范文篇1

论文摘要:储安平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重要的自由主义者的代表。本文拟对其英国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剖析,同时探讨其在《客观》《观察》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客观》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观察》有着继承关系,但二者因为处于不同时期,故政论也有很大不同之处。研究《客观》与《观察》是了解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必不可少的方面。

殷海光曾经说过:“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即指自由主义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而是美雨欧风吹进来的。实际上,从美国进口的自由主义与从英国进口的有很大差别。来自美国的主要是杜威的民主自由主义,可归纳为:一是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倡像只是研究那样,科学地、分门别类地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具体问题;二是渐进的、点滴的社会改造策略,鼓舞一批中国自由主义者耐心地坚守文化教育阵地,从文化与社会的最基本改造做起;三是将民主的含义大大的泛化,推广到所有领域,使得纯粹古典自由主义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属性。但是,对中国最有影响的是英制的自由主义,即英国人哈罗德·拉斯基的学说,其在中国有很多信徒,而且都是自由主义阵营中的中坚人物,如罗隆基、王造时、储安平、张君励等。拉斯基的费边主义是一种修正的自由主义理论,在保留自由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力图与社会主义的平等公正原则调和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它试图调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空间层面上巧妙的调和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改造方案。这样对于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来说,几乎是一个盼望已久的福音,逐渐成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主潮。“费边式的自由主义思潮对外并不拥护以富欺贫的自由贸易,对内也不支持自由企业;强调在政治文化上尊重个人,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提倡以多党合作替代多党竞争;在经济领域主张私人经济与国家经济,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混合体。”

一、鲜明的英国特色

储安平在英国留学多年,英国的实用主义作风和自由主义传统深深地影响了他。留学生活丰富充实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中英两国的比较中更坚定了他的自由主义的信念,成为一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常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中英两国人民的性格,他们做人做事的精神,究竟有无相同相似之处?第二,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他带着探寻的眼光审视着英国的自由主义社会。作者细读了这期间储安平先生写成的《英国采风录》和《英人·法人·中国人》两部典型代表著作,对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中的鲜明英国特色做一个溯源。著作主要讲述英国的历史和介绍英国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在开篇时,储安平即以赞许的口吻说:“英人公道精神的最高表现在他能容忍异己,尊重对方。赖有这种精神,英人才能保持他们千百年来种种政治的及公民的自由;赖有这种精神,在政治上才能完成两党制度,社会上才能和舟共济。”正是这种容忍异己、尊重对方的思想,日后成为《客观》《观察》时期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

在《英国采风录》中讲述英国的历史时,传屁股认为英国有着自由主义的悠久传统,是并世最民主的国家,英国人及其尊重自由。“在5世纪前的英国,英人尚无君王的制度。他们平时受治于若干社长,这些社长俱由民选。但若发生战事,势须有人统帅,故非有一个临时的首领不可。何人但当首领,则由许多社长抽签决定;一经抽定,即人人服从。若战争停止,这个临时的首领亦即还政与众,退而与其他社长无异。”细析《英国采风录》,储安平先生从王后、国会与议院、内阁与首相、贵族社会、法律、种族、英人性格与风度、乡村生活、女子与婚姻家庭等多个方面介绍英国,并且带有浓厚的对英国自由主义社会赞许的基调:“英国的言论素极自由,报纸对于任何政治上的人物,都可率直批评,毫无顾忌;独对王及王后,只褒不贬。一则英王虚权,既不负实际政治责任,自亦无可批评之处;二则王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的尊严,故人民无有愿对王或后有一言之不敬。首相对于国家公务,虽大权独揽,而对英王的私生活,亦不欲干涉。”“按照英国法律,王后仍为庶民。关于财产上之权利与义务,按照1800年《君主私人财产法案》,后之身份与庶民无异,她可以控诉他人,亦可被他人控诉。

文中特别提到英国的大宪章,认为:“大宪章之目的在要求国王承认人民所已享有之各种权利与自由。大宪章内容所涉甚广,关于教会、封建制度、宪法、司法、贸易、赋税、森林、河流等,均有论及,其要点如下:(1)申述者的一般自由,对于选举主教之自由;(2)国王无权向人民征收索取其他任何贡金;(3)如有任何特别征税,须得分别召集之教士、大贵族、小贵族所举行之会议通过;(4)国王法院应在规定之地点举行,不得随国王个人之行动而游移不定,稗人民有案件起诉时,得在规定之地点举行之;(5)保障人民身体财产之安全及自由;(6)恢复旧日之巡回裁判制度;(7)郡官及一切官员均应通晓国家法律;(8)下级佃户及农夫亦受到大宪章之保护,贵族地主不得向渠等任意勒索,如国王之不得向贵族勒索然;(9)商人贸易,出人国境,完全自由;(10)前朝所没收之森林完全解放,一切河流开放,稗供公共航行,森林法仅施于住在森林以内之人”。储安平把大宪章称赞为人权宣言,或是国王与人民之间所订之条约,肯定大宪章的历史价值在于标明:在国王之上,尚有法律,法律是国王所必须遵守的。此外,储安平肯定大宪章所发生之道德及心理影响极大,使人民有勇气反抗暴政,以维护自由。“英人无论是大人物或平民,都有他自己的权利,他们都尽其生命的力量卫护他们的权利。我的土地,我的财产,我被法律所给予的一切权利,无论国王、贵族,或其他人民,俱不得加以损害。’,住赞许英人有争取自由权利的勇敢精神,正是有这种不向不公正投降的勇敢精神,英人才能享受其合法的自由。储安平对英人对于自由与法律的理解也有深刻体会:“自由与守法在英国是相成的,不是相反的,盖英国法律之目的,在保障人民之自由而非缚束人民之自由。我们细读英国之通常法,即知英国之法律对于人民之生命与财产,无不详为保护。法律之内容既为保障人民之自由,故不守法律之行为亦即侵犯人民自由之行为,不守法律之人亦即侵犯人民自由之人。故在英国,争取自由的运动亦即为卫护法律的运动。英国之法治,分析言之,可得三义:一、自君王以至庶民,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二、自君王以至庶民,受治于同一法律;三、自君王以至庶民受治于同一法院。正因在法律之前能人人平等,故人人之自由始得合法之保障。无论结社或集会,在英国都非常自由。一切公开的结社,固无须取得政府之批准。就是秘密结社,只要不触犯法律,政府亦不加干涉。集会自由在英人看来,是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之混合,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既神圣而不可侵犯,则集会自由,政府自应承认而无任何限制。所以在英国,无论政治的集会或非政治的集会,户内的或户外的集会,公开的或私人的集会,俱无须于事前报告政府而得其许可。’,交储安平对英国的政党也有深刻描述,并予以极力赞同:“国会以内议员言论自由,在国会以外,人民言论自由,无人敢出而侵犯。英国各党派恒派其职业的宣传员,四出宣传本党政见。”伽英人关于一切政治上发表的论见,例不构成犯罪之行为。英国的执政党有fairplay精神,与反对党互为表里而完成政治的游戏。在英人之观念中,诚有政治亦是一种游戏之感。这种fairplay的精神,发挥到了极点,就使社会一切都有是非,全凭理性而毫不诉诸感情。不将私人恩怨和个人的好恶渗人是非之中,不以一己的利害作为判别是非的出发点。;)从储安平《英国采风录》与《英人·法人·中国人》的分析中,清晰可见其对英国的眷恋与承认。他在英国留学时期的自由主义也逐渐成熟起来。

二、《客观》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

重庆《客观》周刊,张稚琴为发行人,主编储安平,编辑吴世昌、陈维樱、张德昌、钱清廉、聂给弩。储安平实际上只主编了十二期《客观》周刊,从第十三期起,改由吴世昌主编。《客观》是一个进步的自由主义刊物,在当时西南地区很有影响,是了解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言论的重要资料。

1945年抗战胜利后,对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机遇。知识分子希望国家能在和平的局面中走上健康的民主道路,所以纷纷创办刊物阐述自己对国事的看法。综合起来看,储安平《客观》政论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一、对国民党的评价;二、对共产党的深入分析;三、对美国的态度;四、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看法;五、对内战的批评。公务员之家

抗战胜利后不久,储安平对于国民党的批评比《观察》时期的言论要温和。他在《客观》的文章中总是以分析和劝告的语气谈及国民党的过失。他认为:“除共产党外,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是关切国民党的,这不是基于任何理想和思想上的理由,而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政治是一个现实,国家政治不能没有重心,而现在中国政治的重心就落在国民党身上,国民党有这种优越的条件而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大可惋惜的事情。’,。同时,他分析“国民党有两大病症:一是腐化,二是缺少一种高度新陈代谢的作用。这两件事情互为因果,实际是一回事。国民党统治的腐化是不可否认的,也正因为在种种腐烂的覆盖下,使许多潜在的新生力量不易成长”。

储安平在《客观》时期对共产党进行了深人分析和理性评价。他认为:“我个人不相信共产党在最近的年月中取得政权,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共产党是败事有余,成事不足。’,。储安平认为,共产党有她的长处,但也有的她的缺点。共产党的主要缺点,在储安平看来就是过于崇奉外邦,“一味视外邦为宗旨,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意识与独立人格,此处指的是共产党和苏联的关系。’,。但储安平认为共产党有吸引人的地方,第一是他的社会主义,第二是共产党有刻苦精神。他承认共产党在当时中国所获得的地位。对于共产党获取政权的途径,储安平寄希望于走和平的道路而反对革命的方法。

《客观》时期,储安平在涉及内战、国共两党的党争时,多次阐述过军队国家化的观点,他认为军队国家化是实现民主和宪政的起码条件。因为以武力相较的争斗是难以走上民主道路的。储安平认为:“我不相信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人民能获得思想及言论等基本自由,能实行真正的民主。凡是在一个讲究‘统制’、讲究‘一致’的政党的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因之也不会有真正的民主的。’,他强调人类思想各殊,实为一种自然的人性,假如任何政党想使在他统治下的人民,在思想上变成同一种典型,这违反人性而为绝不可能之事。而人民有无思想言论的自由,又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有无民主的前提。储安平受英国的影响极深,一生论政,常以英国的事例为典型,也常援引英国工党获胜的历史事实来教育国人。据此,他质问道:“因为唯有承认人民思想及言论的自由,始能真正实现民主的政治,然则吾人以此事衡量共产党,则共产党是否能容许今日生活在共产党统治区域中的人民有批评共产主义或反对共产党的自由?假如容许,则何以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在共产党区域中出版的报纸有任何反对共产党或批评共产党的言论,或在共产党区域中有何可以一般自由发表意见的刊物?’,。“共产党今日虽然大呼民主,大呼自由,而共产党本身固不是一个能够承认人民有思想言论自由的政党,同时共产党所谓的民主,是‘共产党的民主’,而不是我们所要求的‘人人可以和平地,出乎本愿,不受任何外力干涉,而自由表示其意见’的民主。’,。

目前,史学界对储安平主编的《客观》没有进行充分地研究。笔记查阅近年研究成果,似只有谢泳先生提到过,但也没有作系统发掘。究竟是何原因?笔者认为,《客观》与《观察》虽均为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刊物,但两者处在不同的时期。前者是抗战刚刚胜利、国共斗争局面混乱的情况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希望国家能在和平的局面中走上健康的民主道路。政论主要内容的几个方面:一对国民党的评价,二对共产党的深人分析,三对美国的态度,四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看法,五对内战的批评,与后来《观察》时期那种事态明了下的政论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客观》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三、《观察》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

给《客观》撰稿的人后来多数成了《观察》的特约撰稿人。《观察》后来的许多读者也是由《客观》而来的。国内外学者对于《观察》的利用已经渐趋丰富,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观察》以独立、客观、超党派的立场对自由、民主不遗余力地鼓吹。《观察》政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国民党腐败政治的批评;二是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和支持;三是对言论自由价值的维护;四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态度。《观察》的创办和经营期间正是国共在战场上激烈决战之时。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也日趋腐败,经济濒临崩溃,外交上更是对美国亦步亦趋。这一切引起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撰文,抨击时局。同时,《观察》派学人提倡对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公务员之家

辩证认识范文篇2

论文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但不能过会推崇,不当使用也有不可低估的负作用。教学主管部门和教师应该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有选择地、规范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近些年来教育领域中教学手段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重要标志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近些来年许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通过实践已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结合我院及本人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多媒体教学确实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也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讲其利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1.1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起“黑板十粉笔”的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资料等,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都要求在课前把所有的授课内容做成一张张幻灯片,上课时不但能按顺序播放,而且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随时看到其他的幻灯片或其他的文件,甚至可以链接到网上,十分方便快捷。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大大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1.3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局

首先,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是教学理念的转化,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提供理想的环境。其次,增强了自信,充实了自己,使教师跟上时代步伐,成为积极、向上的新型教育者。在接触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自身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还培养了刻苦研究精神与谦虚谨慎的作风。另外,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时间,可以长期保存和使用,这样,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完成自我“充电”,达到丰富自我的目的。

1.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和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复制性,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其他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自己风格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设计好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特别是平台软件,可以大大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实验的成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以无限的教育资源载体,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果。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本校专业教师编写的电子课件,而且有各兄弟院校专家编出的教学资源,如果把这些教学课件引进来,大家看一看,学一学,通过比较借鉴,采众家之长,可以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负面影响

2.1过分推崇和过度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些教师过度追求多媒体教学,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教学效果的优化等同起来,为体现教学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把多媒体当做万能的教学手段,误以为多媒体用的越多,课堂气氛就越好,教学效率就越好。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似乎很浓,但实际上是在看热闹,不少学生没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听讲和理解教材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时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产生疲倦,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传递速度快,学生抓不住重点,记忆不深刻,很难将新学的知识点当堂消化。对教学思路的感知不充分,对所学知识就理解不透。

2.2教师主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课堂中使用的课件大多有程序化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完全按照既定的程序讲授知识,几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而不能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反应来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无法有效控制,教师的讲课技巧难以得到充分展现。同时,有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不够精良,质量差,没有达到制作课件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是只有文字,没有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这种课件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文稿,只是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有的教师没有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技能。

2.3弱化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在上课时,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的呈现上,过多运用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使学生被这种综合刺激所吸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老是坐着讲课,只顾看电脑屏幕,学生只见老师的头顶,不见老师的面孔,讲课师生缺乏眼神、表情等互相交流,互动性不够。有的教师讲课速度过快,不断地往下放,切换过快,学生看不清,弄不懂,思维跟不上,无法记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之间知识链的传递,更缺乏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交流,教育已由“人灌式”变为“机灌式”,使课堂气氛显得拘谨,缺少情感的互动。

3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再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是一种辅助,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所以,判断一堂课上教学手段运用得好坏,其标准不是看它是属于现代的还是传统的,而应该是看它帮助学生学习的效果。效果好则好,效果差则不好。只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即使是最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好的,值得提倡。相反,如果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就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中最先进的设备,那也是一种无用的摆设,甚至是一种浪费,给人的感觉也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和看待多媒体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并不断改进,使多媒体教学工作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本人提出几个小小的建议。

3.1对于教师而言,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课件设计要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而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在进行课件设计时,要从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出发,促使其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切忌限制学生思维,使之被动跟着课件走。

(2)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显然的,但并不是说多媒体可以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是多媒体所无法完全取代的,如板书演算过程,实物操练等方法在教学中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效果。在教学中,应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不同特点,决定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有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教师富于理性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讲解,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种课程可减少多媒体的应用。

(3)确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应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使师生互动发生了新变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式”的信息交流,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信息是呈双向反馈特征,师生各自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和传达给对方,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动性”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书,而是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3.2对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应做好相应的监管

(1)重视和支持多媒体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加大多媒体教学硬件、软件的投人。多媒体电化教学除了包括幻灯机、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录音带、教学片、电影片、幻灯片等辅助教学外,还必须建设校园网络,建设专用多媒体教室等,这些基本设施如果不完善,对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制作出有特色水平的教学课件。这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关于多媒体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可以系统地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比赛,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规范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目前,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学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教学秩序比较混乱,多媒教学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完全依教师的个人喜好,不管是什么课程,教师愿意用就用,不愿意用就还是用传统教学方式,这样一方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比如,组织研讨哪些课程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研讨结果制定多媒体教学管理办法,规范多媒体教学申请和审批程序。

辩证认识范文篇3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当前,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制度、体制的深入转型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一系列深层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更加突出。这种不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要致力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加以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失衡;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失衡;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失衡。针对这三个”相对失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必须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保持良好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通过尽快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强烈呼唤坚强有力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上述三重层面上,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一方面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就经济价值层面来说,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讲理论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影响经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促进人们确立效益意识、时间意识、科技意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无形动力。就政治价值层面而言,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我们只有使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等深入人心,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卓有成效。就精神价值层而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包括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其知识价值在于认识社会、理解自身避免社会和人生失误;道德价值体现在提倡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方面。

另一方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典作家强调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的人应当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体力、智力和道德品质还应包括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不断推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文化素质,满足人们对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固然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但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不可能自发形成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的人文与政治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更深刻的内涵

辩证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音乐;“双基”教学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初中音乐课程的目标从传统的“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化成“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对初中音乐的“双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审美方面,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养,导致音乐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初中音乐教师需要辩证认识“双基”教学和音乐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的协调统一,通过合理的“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一、“双基”教学与音乐审美概念分析

“双基”教学主要是指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教学,强调将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主要内容的一种课程理论。在开展“双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内容,然后使学生了解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掌握并灵活应用知识与技能。音乐审美主要是将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提升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美感教育,和普通的知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教学中,关于“双基”教学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侧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如下几种理论观点:如“重技轻艺”理论(侧重于“双基”教学)、“重艺轻技”理论(侧重于“双基”教学)、并重论(两者同等重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初中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教育。但是就目前的初中音乐教育而言,过于注重“双基”教学,要求初中音乐教师辩证看待“双基”教学和音乐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教学,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二、初中音乐“双基”教学与音乐审美的辩证分析

(一)音乐教育过程和目标的辩证分析。“双基”教学是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核心,音乐审美是将审美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两者所处的教育层面有所不同。其中,“双基”教学可以看作是音乐教育过程,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音乐审美可以看作是音乐教育目标,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目标。初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教师仅注重于音乐审美教育,缺少对“双基”教育,则会使音乐审美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取得成效。也就是说,“双基”教学时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爱好,有助于音乐审美教育效果的提升。(二)音乐教育性质和特征的辩证分析。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双基”教学需要去其槽粕,对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精简”,但是从本质角度而言,新课标的实施目的并不是删减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提升“双基”教学的效果,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将音乐学科知识转变成初中音乐课程知识的过程,主要由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并没有删减音乐基础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性质,只是将其转变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虽然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是音乐教学的唯一内容,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像英语教学中必须要进行音标与单词的教学一样。因此,从本质角度而言,初中音乐必须要开展“双基”教学。(三)“双基教学”有助于音乐审美的提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双基”教学和音乐审美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初中音乐教师需要辩证认识两者的关系,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需要“双基”教学过程的支持,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开展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使用知识技能为审美教育提供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三、协调“双基”教学与音乐审美关系的对策

(一)提升初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在实际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正确认知“双基”教学与音乐审美之间的关系。首先,初中音乐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进行弹、唱、舞、表演这四种基本功的训练,加深对音高、音色、旋律以及音区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双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初中音乐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进行“双基”教学的过程中贯穿音乐审美教育,向学校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学习交流,并通过研修教育书籍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正确协调“双基”教学与音乐审美间的关系,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初中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开展培训与进修教育,为初中音乐教师提供提升自己的平台,与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安排骨干教师与优秀教师进行参观交流,从整体上提升本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第一,音乐鉴赏教学。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产生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初中音乐教学可以选择的教学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比如,《杨柳青》《紫竹调》以及《保卫黄河》等音乐作品,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音乐的魅力,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进一步发挥出音乐的审美情感作用。第二,知识技能教学。在进行“双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音乐审美体验。比如,在进行《大海啊,故乡》这一音乐作品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一系列动作,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肢体韵律动作掌握歌曲的三拍子结构。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有效提升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并将知识性与审美性进行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三,适当的艺术加工。为了进一步提升审美教育的效果,初中音乐教室在开展“双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知,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歌唱技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气息像涓涓细流一样,虽然平缓纤细,但是源源不断,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歌唱技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歌曲表达的内涵,与歌曲产生共鸣,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衡水地区有着令人羡慕和丰富的文化内容,积极开发本地舞蹈课程教材资源,激发学热爱舞蹈、热爱本地文化的赤子之心。我们不可否认,衡水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历史学、舞蹈学、美学等角度都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希望在日常教学中用课程的方式,将本土文化转化成内涵。在客观上,积极开发民间艺人组织的力量,借助资源,学研结合,是未来衡水民间舞蹈课程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辩证认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辩证认识范文篇6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

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它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辩证认识范文篇7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

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它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辩证认识范文篇8

(一)拓宽学习渠道,实现环境最优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不断拓宽学习的渠道,也就是通过从社会、家庭、学校、自然中获得知识的学习,发挥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有效功能,实现课程环境的最优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无奇不有,无时无刻不能见到、听到、想到一些事情。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如学生在社会中“关注食品安全共创安全家园”、“社会文明大家谈”、“到周边区看看”,让学生关注社会时事,扬真善美、抑假恶丑,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家庭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学校要注重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让学生学会为爸爸妈妈做事,从中体会到家人的重要性、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让学生为家人服务,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健康良好的品德学习。学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是在学校进行的,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如利用好学校的黑板报、各种主题活动等。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问候短语”等作文竞赛,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创一些文明用语,提高学生文明程度,建设文明校园。

(二)内容丰富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程学生都是感兴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要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教学,而是要按照学生的兴趣、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创新化,让学生也体会到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感觉。以科技、科学为切入点,挖掘出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讨论,体会科学技术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带来了多少变化,辩证认识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想认识、分析事物。以文明为切入点,挖掘出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对科学文明大家谈”,引发学生对文明的实践,在平时注重自己的文明用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促进学生讲文明、讲科学的良好习惯,建立文明校园。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式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形式,这种形式适合于学生参加具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学生可以一起种树,了解树木对地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保护树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个别活动形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在活动中“我们一起来作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动手,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画一幅画,很多小学生的画中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事物,内容也很丰富。

二、总结

辩证认识范文篇9

证据法学教材的编著,不论是对该学科的发展,还是对社会普遍认识的提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证据法学教材的主要消费者是法学本科生、专科生和法律硕士等。这个时期的学子们都处于知识储备阶段,只是白纸一张,任人书写,任何的误导或者错误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将来某些选择了其他行业的人,对证据法学的认识就只停留在教材内容上,那教材编写的水平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大众对其的普遍认识。至于继续在法学界发展的学子,对此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可能因当初的误导而走了不少远路。因此证据法学教材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在编写时必须慎重。

另一方面,证据法学教材是证据理论发展的客观反映,但又与专著式有所区别,后者主要在于论述学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重在创新,而教材不论是在措辞上还是在观点、专用词的表述上都应当内敛,采用通说观点。有的学者试图在教材中罗列各方观点,欲更详尽地说明问题,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却显得杂而乱。当然对于深入研究者来说,这样的编排却是非常合适的。所以证据法学教材的编著还应当区分特定人群,如研究生与本科生等,将初学者和深入研究者区分开来,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受职称或者其他利益的驱使和影响,教材的编著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各种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教材充斥着整个法学界。本科生和专科生是主要的消费群体,教材的选用一般取决于老师的决定,而作为职称利益和商业利益的追随者,有不少老师直接选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这对初学者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兴趣将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法学界的将来,是时候对教材的编著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了。

二、证据法学教材的分类及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证据法学类教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传统式的《证据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巫宇飕教授主编的《证据学》(1983)和陈一云教授主编的《证据学》(1991);二是发展的《证据法学》,以裴苍龄教授编写的《证据法学新论》(1989)和刘金友教授主编的《证据法学》(2001)为代表;三是修正的《证据法学》,何家弘、刘品新合著的《证据法学》(2008)比较具有代表性。

这样的分类,首先体现了名称的变化,从原有的《证据学》发展到后来的《证据法学》,其中第一类教材编著时间比较早,均采用的是《证据学》这一名称;其次体现了认识论的变化,从传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到补充修正的辩证认识论;最后体现了编著方式的变化,从主编式发展到合著式,何家弘教授致力于将美国的“专著式”教材带入中国。

但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更实质的是内容的变化、教材体例的变化:

第一类教材的证据学不同于证据法学,其研究侧重于司法实践,关注证据的收集、运用等实务问题。以巫宇飕主编的《证据学》为例,该书把证据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诉讼证据,所以全书的重点在于证据论。17章的内容,其中有13章都是关于“证据”的,证据理论和证明论只占了很少篇幅。

第二类教材中,裴苍龄主编的《证据法学新论》将证据法学的内容划分为“证据论”与“证明论”两大块,开创了我国证据法学全新的结构体例。这时证明论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与证据论齐头并进。这一学科体系被后来很多教材所沿用。

第三类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更侧重研究证明问题,把证明理论、证明程序和证明方法作为重心,而证据论反而开始大幅度缩水,这体现了证据法学界一种新的研究趋势。以何家弘、刘品新合著的《证据法学》为例,全书分为13章,共417页,而证明论占据了7个章节、共227页,证据论只用了4章91页。

三、点评何家弘《证据法学》

如果说这些论著有如夜空的繁星,那么何家弘、刘品新合著的《证据法学(法学新阶梯)》无疑是璀璨的。这本书2004年由法律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历经两次修改,总共三个版次,每次修改都融入了新的元素。

作为独著式教材,这本书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编排上,全文共分为十三章,相对精简,只到二级标题。另外有不少富有特色的亮点,首先,一个涵盖整章全部要点的图形模式,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更有立体感和视觉感,每节由一个案例或故事引出,有趣生动;其次,每章后的补充阅读遴选出颇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论文,使读者能简单明了地查阅资料,并且通过阅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再次,每章附有思考讨论题,浓缩了这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对此的思考,加强记忆;最后,每页的空白处总是标记出最重要的话语,关键点不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但是该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可能正是因为其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带来了新的纰漏。主要是内容上的精简使证据法学理论不够详尽、系统,使初学者难以形成比较直观清晰的理论认识。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何家弘、刘品新合著的《证据法学》相对于其他教材,是比较成功的,这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该书的多次修正和印刷就是铁证。这本书简明扼要,能够较好的抓住知识要点,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清晰易懂,但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则不太可取,比较适合法学本科、专科院校和法律硕士作为教材用书。

辩证认识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经济学分析;应对策略

1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主要特征

1.1移动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态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移动化特征非常显著,且其终端结构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还将颠覆PC电商。电子商务平台的终端逐渐由PC电商终端慢慢发展成为移动终端,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移动化。另外通过2015年的洗礼,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以“微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会不断将行业的发展秩序规范化,将商业模式创新化,从而探索出更大的增长空间,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实现更大的突破,从而有利于促使移动腾讯电子商务平台更快的发展,并促进阿里系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朝着移动化的平台转换。

1.2服务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内容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服务化特征逐渐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这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15年,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已经开始向生活电商服务方面进行投资,例如百度糯米,快递与滴滴的合并等。在今后的消费需求中,其会由产品销售逐渐转变成服务类的销售。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也会逐渐拓展到服务化的平台中去,这样一来其在未来的电商市场竞争中将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1.3纵深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辐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服务化的特征日趋明显。随着各种扶持政策、物流快递网络以及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也正在逐渐下沉,在一些乡镇地区以及三四线的城市中,电子商务正在表现出飞速的发展趋势,京东、苏宁以及阿里等电子商务平台都在大力的开发农村市场以及三四线城市等。

1.4融合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还具有较强的融合化特征。目前,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且两者也逐渐有冲击关系转变成融合关系。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虚拟现实的销售模式也会得到更大的创新,并且实体商业也会面临又一次发展的机遇。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局势的不断加剧,实体商业还能够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极大的促进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寡头的纵向融合。

1.5全球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格局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正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近些年,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使得电商获得全新的增长点,国内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等促使电子跨境商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在电子跨境商务中,由于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涉及到了很多的环节,例如边检以及海关等,因此各个国际对于者方面的政策还存在较大的动态性。

2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应对策略

2.1辩证认识“寡头化”趋势: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本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行政力量干预下的形成的寡头具有本质差异。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辩证的、客观的认识电子商务平台的“寡头化”趋势,不仅要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有利因素。同时企业们也要对其进行理性对待,要清楚的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以及生存中,用户才是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将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才能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

2.2健全法律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寡头垄断会对其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首先就是在确保政策以及立法灵活的前提条件下,以行业公约自律以及规划发展为基础点,实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要对电子商务平台给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害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不断吸取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规制滥用市场的科学经验,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3重视差异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并不代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缺乏机会。电子商务平台的蓬勃发展,也为一些特色领域以及细分的行业带来了一些商业机会。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特色差异的扶持计划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且还可以支持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网站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还可以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扶持,并不断激励电子商务企业注重创新和增量,这样就能打造出一批更具有特色的电商平台。

2.4创造有利环境:最后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对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始终坚持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将市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更加开放的、公平的、和谐的市场有利环境,例如搭建监管部门、企业、港口码头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多元化的服务性、公共性商务平台从而确保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的趋势之下,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对待,要辩证的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以及寡头垄断下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出能够促使电商平台、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都能获得最佳效益的有效策略。

作者:李东升 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8班

参考文献:

[1]林鹤.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经济学分析———结合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J].现代商业,2016,05:9-10.

[2]何勇.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3:104-111.

[3]王法涛.电子商务平台纵向关系治理及竞争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