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25:19

辨证论治范文篇1

【关键词】辨证论治;步骤;方法;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怎样把握整个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对于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说明辨证论治的步骤规律,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变得更为实在,以落实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1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

在过去曾经有许多学者对辨证论治的步骤作了探讨,如方药中氏[1]以《内经》病机十九条的概念提出辨证论治七步,即脏腑经络定位、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定位定性合参、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等。秦伯未氏分三步,即理、法、方药;肖德罄氏[2]提出三段十二步模式,三阶段包括诊察、八步辨证、三步论治;郭振球氏[3]提出辨证七步、论治三步;姜春华氏提出从五方面辨证等。赵云长氏[4]提出六辨法辨证体系,即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最后辨病证。朱文锋氏[5]提出60项辨病位、病性的要素组合成证,再从各种辨证方法的关系,说明辨证的原理。董明强氏[6]更创制了十证、七位、四辨的方法来辨证。以上辨证方法的提出,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但是,此等研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历来大家对“证”的含义理解不统一,所以以上讨论的层次并不一致,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是基于对“证”的错误理解而建立出来的,因此其讨论亦变得无意义。“证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7]简言之,证就是“临床表现”,而不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8];第二,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证求机、如何准确判断病机的问题上深入探讨,辨证求机虽然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其全过程,因此这些研究未能全面地剖析辨证论治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综合以上的内容,并参考了李致重氏的证、机、方、效辨证论治思维因果链[9],以下将以图示的形式加以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图1~2)。

2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

见图1~2。

图1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1中的大长方形(外框)是指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而长方形外的地方是指外界环境的大整体,如自然、社会等,大圆形内部的地方是指人的小整体,即病者的内部整体。

图2辨证论治的病机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2即是图1中虚线小圆形的放大图。图2所示的圆形,其实就是小整体的核心所在,生理上就是藏象,病理上就是病机。

3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解释

3.1四诊在医者一开始接触病人时,即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而达到全面地认识证候。最外面的大圆形就是为了表达出,如果能够做到四诊合参,从多角度去观察证候,就能把证候的数据完整地收集起来,从而作出准确的病机判断。

3.2证候证候是四诊的对象,也是疾病本质(病机)的外在表现。透过全面的诊察证候,仔细分析辨别,才能准确认识病机。因此,图1中病机、证候和四诊是用3个由小至大的圆形来表达,表示他们层层递进的关系。证候跟四诊关系十分密切,而医生需要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去分析证候跟病机的关系,甚至是各病机互相之间的关系。

3.3初步病机第3,4和5步可统称为病机。当医者搜集了初步证候资料后,便能够对疾病本质有一个较简单的印象,这就是初步病机,是对病机的初步假设。因为这时的病机概念还是比较模糊,所以图中用虚线的圆形来表达。初步病机是临床和核心病机的导向,能够指引医者继续向那个方向去搜集四诊的资料。

3.4临床病机在临床上,即使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个别病机,可称之为“多病机”共存的情况。就像图2所示,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这个情况中同时有5个不同的病机,有些互相之间有联系,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比较深入难发现,有些比较接近初步病机的判断等。透过不断地假设,并重复观察证候,便能逐一发现病人身上的各种病机,包括了所有新病、旧病等。将所有个别病机双加之和,就是临床病机。

3.5核心病机在临床病机中,不一定所有病机都与疾病的主诉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病机同时处理。而且,证候与个别病机之间有时会并不相应,因此,在全面了解临床病机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作出“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等证候的舍从问题,对证候有更全面认识。临床上我们必须“抓主证”,按照病人的主诉,再从证候整体去判断疾病的标本缓急先后,找出其中最重要、最必须处理的个别病机,这就是核心病机。

3.6治则找出核心病机后,我们便能按此选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等。

3.7主方按着治则,便能从医者所认识的方剂中选取其中比较合适的,作为临床处方的一个基础方(或多个方合方使用),称为主方。

3.8处方医者在主方的基础上按着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不同,进行药物的加减,最后落实变成可以交给病人的处方。

4数项说明

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而临床上医生所进行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与整个辨证论治过程密切联系。

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必须在这两个整体观念下进行,说明人与自然和人内部脏腑之间也是统一的。由于全过程是在整体观念下进行,因此亦会包括了动态观、体质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病机,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与病机密切联系的。辨证论治,其实可以分开“辨证求机”和“审机论治”两个主要部分,中间就是以病机作为桥梁。

图中用双箭头表达,表示每一次向前进一步,也要返回上一步进行验证,甚或返回核心病机上进行反复验证思考,以确保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由于中医的思维方式可属于形象思维,不一定按照逻辑的规律而思考,亦即并不一定按照以上步骤逐步向前。以上这种的表述方式是为了清晰表达辨证论治中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不排除直接跳跃式的思维,比如好些名医能够很快的从证候就联想到处方,其实在思维中已经包含了复杂的病机分析。

原则上每一个医生也应该能做到相同的治则结论,但到了以后的主方和处方部分,由于可供选择的药物、方剂相当丰富,而且每一个医生的主体选择取向有差异,因此在同一个治法下,处方因人而异,不同医生开出不同处方是容许的[10]。

【参考文献】

[1]方药中.辨证论治研究七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肖德馨.辨证论治步骤的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1):5.

[3]郭振球.中医辨证学的基本规律[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2):3.

[4]赵云长.临床辨证思路与方法初探[J].光明中医杂志,1996,(1):3.

[5]朱文锋.对辨证规律与方法的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1.

[6]董明强.中医辨证新方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7]李致重.證、证、症、候的沿革和症候定义的研究[A].崔月犁.中医沉思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77.

[8]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

辨证论治范文篇2

任宝琦[1]认为于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风邪属阳而主动,其性开泄,易疏泄人体肌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而主收引,易使腠理闭而气不行。此时,风寒之邪乘人体正虚而内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高热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

内伤发热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有关,导致人体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虚者多因真阴亏耗而气下陷,阳火上升而发热(“阴虚生内热”及元阳虚阴火生);实者多由气、火、痰、瘀、食、郁,阻碍了营卫气血之正常运行,导致了五藏六腑之不和而发热。但是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和潮热在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中均可出现。

2法

治疗外感,若因于寒,可用辛温解表法,若因于热,可用辛凉解表法,若因于其它,则随症治之,并且根据病因不同权衡,例如疏表清气法、祛暑化湿透表法、清解法、宣通法等。治疗内伤则根据病因病理,阴虚发热者,治以滋阴清热;阳虚发热者,治以温肾回阳;气虚发热者,治以益气升陷,甘温除热,赵瑞学[2]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两剂治愈外感高热;营卫不和发热者,治以调和营卫;血虚发热者,治以养血补气;肝郁发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食滞发热者,治以消食导滞;痰饮发热者,治以理气化痰;血瘀发热者,治以活血祛瘀。此外还有补肾壮水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下法、清营凉血法等,JiaYantao用源自叶天士《温热论》中清营凉血法治疗了40例癌性发热病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3方药

3.1经方治疗高热用得最多的是经方或者是经方加减。刘立[4]报道用经方治疗长期高热效果显著;杨翠玉[5]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取得良好效果,为防高热引起惊厥,对体温过高者可予物理降温,但不用解热镇痛药及激素类药物。苏智慧[6]用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疗效满意:生石膏20g(先煎)、知母、粳米各10g;甘草3g;咽喉肿痛加板兰根、野菊花各10g;并发肺炎加鱼腥草、大青叶各10g;腹泻加茯苓、白头翁各10g;小便黄、量少加笔仔草、木通各10g,日1剂,水煎,分3~4次服,佐以安宫牛黄丸。赵新爱[7]用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苟祯学[8]用大承气汤治疗急症,切中病机而获佳效。陈华容[9]用大黄甘草汤在儿科高热病中收到了药到病除的疗效:大黄5g,甘草3g,玉米5g。服法:将玉米炒糊,和大黄甘草泡开水100ml,30min后服。康玉亭[10]用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收效满意。杨淑芳[11]用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疗效神奇,方药:茯苓15g,焦白术10g,白药15g,附子15g,生姜15g。

3.2时方时方是历代著名医家根据丰富的临床而创制的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广为使用。使用较多的是安宫牛黄丸、达原饮、柴葛解肌汤、升降散等。侯宪花[12]报道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高热不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朱平生[13]用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明俊[14]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疗效颇佳。孙玉华[15]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高热取得显著效果,清开灵注射液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黄梓平[16]用升降散治高热惊厥30例效果明显。范中秀[17]用银翘散加味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9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其病因复杂、危害严重,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丰富多彩,只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无论是经方、时方还是其他治法,用中医治疗高热是卓有成效的,并能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高热辨证论治规律综述

如何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处理高热,寻求有效的辨治规律,是中医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作一回顾。

【参考文献】

[1]任宝琦.外感高热从“郁”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9(3):18.

[2]赵瑞学.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J].陕西中医,2000,21(4):183184.

[3]JiaYantao.FortyCasesofTumorousFeverTreatedwithTCMMethodofRemovingBloodHeatandDissipatingBloodStasis[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26(3):202.

[4]刘立.经方治疗长期高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73.

[5]杨翠玉.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58.

[6]苏智慧.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1,17(11):14.

[7]赵新爱.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J].适宜诊疗技术,2003,21(3):14.

[8]苟祯学.大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03,3:238.

[9]陈华容.大黄甘草汤在儿科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4):369.

[10]康玉亭.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J].陕西中医,2005,26(10):1041.

[11]杨淑芳.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临床体会[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69.

[12]侯宪花.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7):658.

[13]朱平生.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6(6):26.

[14]国明俊.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2):163.

[15]孙玉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15):63.

辨证论治范文篇3

【关键词】劳务工;失眠;辨证论治;心理治疗

失眠是劳务工常见病症之一,它影响着劳务工的休息、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带来身心健康的困扰、生理节奏混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现就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厂468例劳务工失眠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厂有20000多名劳务工,他们的年龄在18~42岁之间,18~25岁青年人占95%,女性占总人数的63%,男性占总人数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5%,未婚占91%,来自全国各地。就诊的468例中,女性316例,占67.52%;男性152例,占32.48%。24岁以下187例,25~34岁的25例,其他年龄段4例,平均发病年龄(21.3±1.9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中失眠的诊断标准。

1.3失眠类型其中轻度失眠186例,占30.69%;中等失眠172例,占28.38%;偏重失眠62例,占10.23%;严重失眠48例,占7.93%。具体情况见表1。

1.4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进行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方药配合心理调节综合治疗。常见的证型、治疗方法、方药见表2。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2.2疗效劳务工失眠与肝经失调关系密切,经辨证论治配合心理治疗,总有效率达89.49%,见表2。

3讨论

3.1病因病机

导致失眠的病因常见于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劳倦过度等,其病机为脏腑气机失调,阴阳失衡,阴虚于内,阳胜于外,阳不入阴,阴阳失交,神浮于外,则为失眠。其病位以心、肝、胆、脾、胃为主。

从收集的病例分析,劳务工失眠的表现中难以入睡,占82.91%,女性占病例的92.52%;影响失眠的因素主要是精神情志因素所伤,与肝经失调有关的证型(肝郁化火、肝郁食积、肝气郁滞)共265例,占56.62%,明显高于其它组证型病例(心火炽盛、痰热内扰、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之和(P<0.001);可能与该厂的劳务工特点有关:①工作区间小、人员密度大等工作条件较差,时间较长、任务重、压力大,形成长期的精神压抑。②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人性化管理,与劳务工缺乏交流,批评教育方式不当,易造成劳务工强烈的精神刺激。③劳务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弱,沟通能力差,易出现情绪激怒、紧张、恐惧、悲痛、焦虑而易发生失眠症[3]。情志的活动属心主神明的功能,但与肝主疏泄,疏通气机、调畅情志的功能密切相关;恼怒忧思、多疑善虑、抑郁不遂、惊恐不安等情志的异常刺激易引起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司而发病。

3.2治疗

失眠治宜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辨证用药总则。该厂劳务工失眠,多因情志不悦,过怒、过恐、过喜、过思、过悲等情志活动耗伤五脏精气而诱发,常人失眠重在治心,但劳务工当注重从肝论治,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机,疏肝解郁的方剂有较明显的疗效[4],要根据不同证型使用方药,灵活变通治之。“心病还得心药治”,各种证型均应配合心理疗法,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劳务工本身应从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拓宽胸怀,放开眼界,治疗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5]。厂方要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品德休养,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及时了解劳务工的所思、所为、所急,主动与劳务工进行感情交流,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劳务工,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劳务工受到尊重、理解、信任、关怀,保证劳务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社会要保护劳务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解决医疗、养老保险和其他问题,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城市的环境中,从而减少心理应激因素,消除或减少失眠症的发生。从多方面着手,采用综合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罗玉梅,郭洪波,温菊芬.216例劳务工晕厥病例的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2):195

辨证论治范文篇4

关键词:男子不育症临床证治

一、辨证论治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对该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忽视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往往使效果很不理想。大体上该病可分为三个证型。

1.1湿热下注型该型多见性欲减退,阳痿不举,时有遗精,纳呆口苦,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精液多表现为液化不良,死精子多。治以清化湿热为先,再以滋阴补肾善后。清化湿热可用四妙散,滋阴补肾以知柏地黄汤合七子填精汤为佳。

1.2阴虚火旺型该型多见睡眠不安,多梦易醒,阳事易举,或早泄,遗精,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口苦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脉细数。精液检验多表现为精液数量少,活力低下。治以滋阴降火、填精补肾。方用七子填精汤加减。药用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当归、仙茅、知母、黄柏等。

1.3肾虚火衰型该型多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精神萎靡,性欲差,阳痿不举,精液稀少而清冷,精子活力低下。舌质淡,脉沉细。治以补肾填精,温肾壮阳。方用七子填精汤合赞育丹加减。药用覆盆子、五味子、金樱子、菟丝子、当归、枸杞子、人参、韭子、巴戟天、肉苁蓉、仙茅、肉桂、制附片等。

二、辨精论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

2.1无精子症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中最为难治的病症。虽然治疗成功率很低,医者也应尽力施治,以求收功。中医治疗应加入一些血肉有情和补肾填精之品。如鹿茸、紫河车、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狗脊、海狗肾、菟丝子、黄精、山茱萸、枸杞子、淫阳藿等。

2.2精子活力低下症对精子活力低下症的治疗首先要补肾填精,其次要补气。补肾填精如上所述。补气可重用生黄芪和炙黄芪各60~120g,配以山药、人参、白术。或配以成药补中益气丸。

2.3死精子症死精子症多由湿热之邪较重引起,故应以清利湿热为先。临床上笔者常用如下药物:黄柏、黄芩、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泽泻等。待湿热之邪消去后再用补肾填精之品收功。

2.4精液不液化症此症多由湿热之邪引起,但也有阳虚寒凝者。湿热引起者用药如上。阳虚寒凝者要加入温阳化气之品。如附片、肉桂、干姜、小茴香。也可直接用阳和汤治疗。

三、要重视子类药及动物药的应用

辨证论治范文篇5

1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一个“证”,据证用药,所谓辨证论治,证相同,其基本治法相同,体现其“共性”,同时由于每个人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以及年龄、性别、甚至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处方用药都有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具体患者用药的“个性”。许多肾脏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数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恶化,患者情绪易波动,性情抑郁,悲观烦躁,中医很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和适应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并取得患者单位、家庭的配合,同时指导患者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专方专药证病合参

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同时也兼顾到辨病。证和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医学语言,描述患者机体的异常状态,证反映人体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并能概括全过程的病理生理特征,反映基本矛盾,两者结合,既能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某一疾病某一证候,长期用药观察,得到较为肯定的疗效,固定处方,经过现代药理、药效、毒理等研究,科学开发出新的制剂、新的药物。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立足中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衷中参西,相互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如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如表现单纯血尿或少量蛋白尿(小于1克/24小时)通常以辨证论治用药治疗;表现为肾病的则中西医结合,采用激素+雷公藤+中药辨证方,或再加免疫抑制剂,经系统治疗,有效者用中药帮助撤减激素,巩固疗效,无效者用中医药重点保护肾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三:

①起明显的协同作用。

②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清热解毒或清利湿热中药减少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副反应;和胃健脾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中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分抑制。

③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4药食针浴多途并举

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最后的共同结局,病情重,预后差,尽管晚期尿毒症能透析或肾移植,但经济代价高昂。

透析前期,即血肌酐在700μmol/L以下的肾衰,国内外肾病界尚无良策,目前治疗主要依靠中医药,尤其是血肌酐在200~400μmol/L以下,及早进行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地延缓进入透析阶段的时间,部分病例能稳定数年甚至十数年。

①多途径用药:提高对慢性肾衰的辨证水平,有机地将辨证方与静脉滴注、中药保留灌肠、有效的中成药保肾片、针刺等结合使用,各有针对性,相互协同,标本兼顾,对于延缓肾衰进展的近期效果和长期疗效都明显优于单一治法。

②药膳、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对所有肾脏疾病都很重要,但对于慢性肾衰来讲,强调得最多。饮食疗法是慢性肾衰的最基本治疗措施。应“三低二高二适当”(指低蛋白、低脂肪、低磷,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适当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中医很重视慢性肾衰患者的药膳疗法,一般也有很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传统中医药在肾脏病的治疗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现代科技、分子生物学等积极引入中医药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防治肾脏病方面,尤其是疑难病症肾炎和肾衰方面将起着更大的作用。

5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肾病综合症采用中医纯中药方剂疗效很好且治疗效果稳定、理想且无任何副作用。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用药广泛,治疗上占有很大的优势,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内的病理变化情况不同,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用药。标本兼治。从而使肾病综合症彻底治愈,那么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的呢。

5.1脾虚湿困主症:面色苍白,神疲肢冷,疲倦乏力,肢体浮肿,尿少便溏,舌淡红、苔白浊脉沉缓或滑。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党参、北芪、茯苓、甘草、蝉衣、苏叶、粟米芯、陈皮、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桃仁。

5.2脾肾阳虚主症:全身明显浮肿,以腰腹以下为甚,以指压深陷难起,常伴有胸水与腹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无力。偏于脾虚者,大便多溏,神疲纳呆;偏于肾阳虚者,多见腰酸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味:熟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白术、补骨脂、泽泻、炙甘草、丹参、当归、泽兰。

5.3肝肾阴虚主症:浮肿不明显,但常伴有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神态兴奋,手足心热或有潮热,腰酸腿软,舌红、舌体瘦长,少苔或剥苔,脉弦细数。治法: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淮山药、牡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丹参、茯苓、郁金、山萸肉、知母、黄柏。

5.4气滞血瘀主症:面色晦暗,唇色紫暗,皮肤干燥无光泽,有瘀点瘀斑,水肿可不明显,舌质紫暗,苔少,脉涩或弦。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河南中医专家医院肾病治疗中心采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使病变部分肾组织恢复正常功能,最终达到恢复肾功能。经临床验证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中华中医学界专家一致好评,突破了西医激素、透析、换肾毒副作用大、经济负担重的弊端。从而使数万名肾病综合征患者从这里走向了康复,为患者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辨证论治范文篇6

关键词:男子不育症临床诊治

1辨证论治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对该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忽视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往往使效果很不理想。大体上该病可分为三个证型。

1.1湿热下注型该型多见性欲减退,阳痿不举,时有遗精,纳呆口苦,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精液多表现为液化不良,死精子多。治以清化湿热为先,再以滋阴补肾善后。清化湿热可用四妙散,滋阴补肾以知柏地黄汤合七子填精汤为佳。

1.2阴虚火旺型该型多见睡眠不安,多梦易醒,阳事易举,或早泄,遗精,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口苦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脉细数。精液检验多表现为精液数量少,活力低下。治以滋阴降火、填精补肾。方用七子填精汤加减。药用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当归、仙茅、知母、黄柏等。

1.3肾虚火衰型该型多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精神萎靡,性欲差,阳痿不举,精液稀少而清冷,精子活力低下。舌质淡,脉沉细。治以补肾填精,温肾壮阳。方用七子填精汤合赞育丹加减。药用覆盆子、五味子、金樱子、菟丝子、当归、枸杞子、人参、韭子、巴戟天、肉苁蓉、仙茅、肉桂、制附片等。

2辨精论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

2.1无精子症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中最为难治的病症。虽然治疗成功率很低,医者也应尽力施治,以求收功。中医治疗应加入一些血肉有情和补肾填精之品。如鹿茸、紫河车、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狗脊、海狗肾、菟丝子、黄精、山茱萸、枸杞子、淫阳藿等。

2.2精子活力低下症对精子活力低下症的治疗首先要补肾填精,其次要补气。补肾填精如上所述。补气可重用生黄芪和炙黄芪各60~120g,配以山药、人参、白术。或配以成药补中益气丸。

2.3死精子症死精子症多由湿热之邪较重引起,故应以清利湿热为先。临床上笔者常用如下药物:黄柏、黄芩、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泽泻等。待湿热之邪消去后再用补肾填精之品收功。

2.4精液不液化症此症多由湿热之邪引起,但也有阳虚寒凝者。湿热引起者用药如上。阳虚寒凝者要加入温阳化气之品。如附片、肉桂、干姜、小茴香。也可直接用阳和汤治疗。

3要重视子类药及动物药的应用

辨证论治范文篇7

【关键词】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原发性高血压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本方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解摄纳,育阴潜阳,柔以制刚,因势利导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为太阳病误下,邪气弥漫三阳,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所致复杂证候而设。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邪入少阳经、郁于三焦,决渎功能失调,故小便不利。外邪挟痰湿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转侧。因病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宁心安神。使错杂之邪气得以从内外而解。现代医家多用代赭石、生铁落等重坠药物代替铅丹,即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镇安神之功。

根据本方所治病证胆热痰扰,肝气怫郁的病机,抓住胸满烦惊、一身困重的病证特点,将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随证加减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兼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疗效显著。

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具有峻下热结,通腑逐邪、承顺胃气、推陈致新之功。

高血压脑出血中医学中称为“中风”,其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迷。此即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之证,症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疗,选方多以诸承气汤加减。

前人以“燥、实、痞、满”四症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洪实者为应用指征,笔者体会,只要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且确有热结、痰浊、瘀血等闭阻于内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症兼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泄其热,下其燥结,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气血条达,逆转病势,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用,使中风诸症缓解。应用大承气汤方要中病即止

4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证,功效卓著,功能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但组方严谨。用麻黄开肺气、发汗解表;附子补命门火、温阳散寒;细辛温里散寒,助麻黄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温阳,振奋阳气,共奏温阳散寒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动血行,充盈经脉。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以致精神衰惫,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阴病以心肾里寒虚证为主症,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使用要点。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大胆使用。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脉。《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不能认为麻黄只有寒证才使用。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

高血压病症见头痛或眩晕、恶寒、欲寐、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为阴寒内盛,水不化气,血脉不和,影响了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温阳散寒,促进气化,起到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温通血脉,缓急止痛之效。

5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之功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经文虽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篇,分见于三处,虽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病机是一致的,以六经来分,都属于厥阴病,而不是阳明和少阴病。吴茱萸汤实际上为厥阴肝经主方,主要针对厥阴肝经虚寒病变而设,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由于肝木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其为病常相互影响,肝寒内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则利,犯胃则呕,肝寒为本,胃(脾)寒为标,治疗上肝胃(脾)同治,在温肝的同时,兼顾脾胃,治肝为主,治胃为辅,故均施以吴茱萸汤。吴茱萸苦辛而热,气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浊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镇逆之效,用大枣、党参补中虚,安胃气,并能缓吴茱萸之辛热。药味虽简,但标本兼治,功专效宏,故取效迅捷。笔者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收到满意疗效。

6小结

辨证论治范文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管理质量;管理结局

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模式在临床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既突出了西医疾病管理中的专科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也将中医学中的辨证理念和整体观念进行了有机的整合[1]。多项研究均证实,在医院专科管理中纳入中西医结合管理理念有助于综合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2-3]。医院近年来将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模式逐步纳入到科室的管理流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6~77岁。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7~7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学管理方案,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制定管理方案,关注风险管理,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方案:①病因病机分析: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病因和外在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七情致病的特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的特点。分析阴阳失调、正邪相争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②体质调护:由于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均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分析患者的体质特点,从而真正地实现个性化的体质调护。③辨证论治:收集患者全面、完整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客观情况形成完整的认识,形成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辨证结论。基本的辨证方法为八纲辨证,治疗原则为调节整体平衡、去其有余、补其不足。④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分别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方面顺其病势。⑤辩证施护:重视调摄护理,通过适当的调护,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3观察指标各管理环节管理质量的评估:将管理环节划分为临证管理、饮食调护、情志调节、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个性化服务、质量控制、专科管理等方面。统计并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在以上各管理环节中的各项目的管理质量评分(各项目满分为10分)。将管理结局的各项评价指标设置为:专科管理质量、细节管理质量、患者心理弹性、患者自我管理。各项指标评分满分为10分。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管理结局指标的评分情况。1.4统计学方法本文研究数据收集后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计算。观察组、对照组间的各管理环节管理质量评分、管理结局各指标评分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管理环节管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临证管理、饮食调护、情志调节、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个性化服务、质量控制、专科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管理结局各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专科管理质量、细节管理质量、患者心理弹性、患者自我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西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是在专科对症管理理念的主导下进行的,主要通过药物和相关治疗手段,实现缓解临床症状的管理目标[4]。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中国传统医学对疾病的管理贡献卓越。西医专科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有机整合,将更有利于深化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拓展治疗思路,加速诊断与疗效标准的制定,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5-6]。近几十年以来,中西医结合管理事业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发展战略的思路、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当前,中西医管理模式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医学管理模式之一。大部分研究结论均证实,虽然中西医学是基于不同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和社会历史孕育而成的生命科学,两种医学在思维方式、基础理论、治疗理念及管理手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和互补,比较各自的管理优势,对于理解两种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十分必要。本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将中西医结合的辨证管理模式纳入到科室的管理流程中。西医学管理方面,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制定管理方案,关注风险管理,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中医学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到病因病机分析、体质调护、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等管理阶段。在病因病机分析过程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病因和外在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七情致病的特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的特点。分析阴阳失调、正邪相争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在体质调护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均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分析患者的体质特点,从而真正地实现个性化的体质调护。在辨证论治方面,收集患者全面、完整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客观情况形成完整的认识,形成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辨证结论。基本的辨证方法为八纲辨证,治疗原则为调节整体平衡、去其有余、补其不足。最后,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分别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方面顺其病势。在护理管理方面实施辩证施护的管理方法,重视调摄护理,通过适当的调护,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各个管理环节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证管理、饮食调护、情志调节、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个性化服务、质量控制、专科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结局相关指标的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专科管理质量、细节管理质量、患者心理弹性、患者自我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从管理学角度和管理质量评价方面证实了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顾纪芳,刘庆芬,等.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74677.

[2]王燕,高若南,王育栋.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5):133134.

[3]赵丽静,张芳,房彩丽.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延续性管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0,18(8):852856.

[4]杜荣焕,王小娜.中医情志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光明中医,2020,35(8):12451248.

[5]鲜慈英,凌志峰,黄斌,等.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现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37(1):7578.

辨证论治范文篇9

【关键词】张景岳郁证辨证论治

在明代张景岳以前,医家多执《内经》“五行之郁”及朱丹溪“六郁”之言,认为郁证乃实证,当从实邪论治,直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方指出,将《内经》中的五行之郁单一理解成实证确属谬误,“夫论治之法,固当辨此五者,而不知经语之玄,本非凿也,亦非专治实邪,而虚邪不在是也”[1],明确指出郁证有实有虚,治法也不应只循消法,“但知解郁顺气……不无失矣”。一改往昔旧谬,表明了亦可从虚论治情志之郁的治疗思想。本文拟从郁证的分类归属、辨证论治为出发点,阐述张景岳郁证理论以及临床论治经验,总结其论治郁证的创新及贡献,进一步挖掘发挥张氏医学思想为临床思维提供借鉴。

1重新定义抑郁症归属

张景岳对抑郁证在中医归属上的贡献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定义上的贡献,更系统地定义了情志之郁;二是分类上的贡献,明确地将情志之郁与五郁区分开来。

1.1定义情志之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郁证》的论情志三郁证治篇说到,忧郁者的症候为“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等情绪低落、悲观消沉的虚证表现,这与抑郁证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在病性上,他将忧郁证定性为“全属大虚,本无实邪”,补充了郁证虚证的空白。关于抑郁证一名的定义,是由现代精神病学所命名的。它指代一组心理症候群,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对其诊断标准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2]。由此可知,抑郁证在中医的辨证中,应该主要属于虚证。除了临床症状表现外,在发病诱因上,张景岳也注意到了忧郁的病因乃应激事件所导致的情感冲击,如“衣食之累,利言之牵,及悲忧惊恐”等。抑郁症的社会学研究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应激事件对人抑郁证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景岳提出的情感之郁无论是症状、病因病机上都符合现代抑郁证的诊断,可见他的医学观点在抑郁证诊治上,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1.2郁证分类另外,他将情志之郁和五行之郁相区分,使得抑郁证在病因分类上有了更为明确的中医归属。因为抑郁证的发病也是有原发与继发、内源与外源之分,即是否继发于躯体、精神疾病的抑郁、有否受外界应激事件诱发的抑郁。所以,对这些抑郁证的有效治疗,也必须建立在病因明确基础上。在这一点上,张景岳早在明代就已明确地提出情志之郁,把郁证分成情志之郁和五行之郁两种,并驳斥前人将郁证仅从五行之郁论治的谬误,在当时是相当有见地的。

当时他提出的论据有两点。一是从起病的原因上点明了情志之郁不同于五行之郁。他指出,《内经》中提出的五郁之病生,为五运之气的异常所导致,“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因此,“五郁”的病因是六淫、内伤七情、和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而后又说,“凡五气之郁,则治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也就是说,五气之郁是“因病而郁”,而情志之郁则是“因郁而病”。第二点是从治疗上分析了情志之郁的分类和治疗之法,其中最为不同的在于虚证治法的补充。如怒郁虚者,治以大营煎、归脾丸;思郁虚者,治以寿脾煎,或七福饮等;忧郁者可予以六君子汤、五福饮等。

2开创从虚论治抑郁证的先河

景岳指出前代医家流弊,阐发内经要旨,强调从虚论治郁证,使得郁证的辨证论治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2.1直指流弊《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二》说到:“自刘河间出,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伐此阳气,其害已甚,赖东垣先生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然尚未能尽斥一偏之谬,而丹溪复出,又立阴虚火动之论,制补阴、大补等丸,俱以黄柏、知母为君,寒凉之弊又复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返,后习而用者,犹迷而不悟”。张景岳认为,在疫情频繁的明末时期,当时医家多拘守宋元的刘河间与朱丹溪等学说,却没有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滥用攻伐寒凉一派的药物,致使许多患者变成过用药物后的虚寒体质。郁证也如是,《景岳全书·郁证·论情志三郁证治》云:“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不无失矣”,直指当时论治郁证仅知攻伐的错误思想。

2.2强调从虚论治实际上,景岳认为,世医之所以滥用攻邪、寒凉,除了因为当时主攻派、补阴派的医风盛行,导致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也主要是因为曲解了《内经》的主旨所致。在论治郁证中,他举出“如火郁之治,当用发矣,若元阳被抑,则达非发乎?脏腑留结,则夺非发乎?肤窍闭塞,则泄非发乎?津液不化,则折非发乎?且夺者,挽回之谓,大实非大攻,不足以荡邪;大虚非大补,不足以夺命,是皆所谓夺也”,也就是说,即便是有实邪者,假如误用消法或者是过用消法,驱邪也就无从谈起,若是大虚者,更需要用大补之法以活命。并认为“《内经》欲言五法,不得不借五气,以发明其用。但使人知此义,则五行之中,各具五法,而用有无穷之妙矣。安得凿训其说,以隘人神思耶”。指出《内经》的真正旨意其实是对疾病诊断通融圆活,不拘泥于固步自封,更勿误以实证通治郁证,从这点来说张景岳是通过《内经》深义的发微而强调从虚论治郁证的重要性,从而开创了从虚论治抑郁证的先河。

3其医学思想在论治抑郁症中的体现

3.1类分思想张景岳是古代中医历史上一位精心研读医籍、勇于创新的医家,他的《类经》是《内经》古代系统分类研究的一座里程碑。《类经》中,各种内经学说得以融会贯通,追源溯流,分门列纲地被归类成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等十二大类。这种严谨的类分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在郁证的辨证论治之中。在《景岳全书·郁证·论情志三郁证治》中,景岳将情志之郁从病因上分成三类,怒郁、思郁和忧郁,顾名思义是因过怒、过思和过忧这三种情志损伤引起的。同时又从这三郁出发,沿虚实两纲对病位、病机以及预后转归进行分析,最后讲述虚证实证的遣方用药。文中说到“又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实邪。此多以衣食之累,利言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郁之类。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此其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伤。凡此之辈,皆阳消证也,尚何实邪?使不知培养真元,而再加解散,其与鹭鸶脚上割股者何异?是不可不详加体察,以济人之危也”。这种分类法的优点就在于便于追根病源,治病从本,能为抑郁证的中医现代病因分类作为一个有效的参考。

3.2温补思想景岳说过:“凡临证治病,不必问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亦不必论其有火证无火证,但无热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话充分说明了景岳注重温补的思想,同时,他又擅长使用温补药物如黄芪、人参、熟地等入脾肾二经。在《景岳全书·郁证·论情志三郁证治》中,便有了对三种情志之郁的温补治法,例如于“忧郁内伤之治”一段里说到,“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肌肉日削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这对后来现代抑郁证研究起到了启发的作用。曲淼等[3]对抑郁证的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补肾益气的方药对卒中后大鼠及患者都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并在实验观察中发现药物是通过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后cAMP-PKA信号通路系统的靶点起作用。而张景岳的理论则为这种温补治疗抑郁证的思路提供了最初的理论依据。这不论在当时郁证的研究,还是在现在抑郁证的研究,都有着超前的预见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3.3重视脉诊值得一提的是,在《景岳全书·郁证》里面,作者特意独立出来一篇“论脉”,这在《杂证谟》中也是不多见的。他在书中说道,“凡郁证之脉,在古人皆以结促止节为郁脉,使必待结促止节而后为郁,则郁证不多见矣。故凡设郁证,但见气血不顾而脉不和平者,其中皆有也。唯情志之郁,则如弦、紧、沉、涩、迟、细、短、数之类,皆能为之。至若结促之脉,虽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结促也。惟血气七亏,则脉多间断。若平素不结而因病忽结者,此以不相接续,尤属内虚。故凡辨结促者,又当以有神无神辨之。其或来去有力,犹可以郁证论,若以无力之结促,而悉认为气逆痰滞,妄行消散,则十误其九矣”。该篇细陈了郁证之脉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情志之脉,更是变化莫测,有结促、有间断等外实、内虚之别,即便是结促脉,也是有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之分,并从中暗示诊断情志之郁决不可忽略虚脉以及其他脉象。所以,该篇里既融合了景岳对情志之郁虚实辨证的体会,更充分表现了景岳重视四诊合参特别是脉诊的思想。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张景岳的医学思想在指导抑郁证的中医分类归属,辨证论治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抑郁证在中医归属里面到底属虚还是属实虽然到现在仍有争议,但是他的各种见解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引导着我们在抑郁证中医现代探索的方向。即便现在,我们也还能感受到四百年前的伟人书中闪烁着中医智慧的光辉。他对郁证辨证论治的记载,提醒着我们勿忘经典对于临床指导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志庸.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124.

辨证论治范文篇10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德育渗透;分层教学

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在教育行业中,很多教师、学者喜欢引用国内外教育界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教育界的发掘、推广却研究甚少。故此,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教师,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1“整体观念”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包含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2“整体观念”的课堂生态系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生态是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师、学生、课程这三要素构成了课堂生态的主体结构,而教学便是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进行正向和反向交流,通过进行“物质”(教学内容)、“能量”(情感、态度、信念等)转换和交流等,从而实现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教学中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体现出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备这些内容,更是要深入实践,备好实践环节,才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例如,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一些常见中药材按照规范进行炮制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整体观念”来努力优化课堂生态系统。这一优化包含了微观教学环境———“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优化以及宏观教学环境———学校环境(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社会环境(中药炮制饮片厂等实训基地)的优化。只有将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均纳入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来,才能实现“天人合一”,教学的“整体观念”便充分体现出来,中药炮制学的课堂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动态平衡。

1.3以“整体观念”进行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但掌握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教好学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分成各个章节,并包含了多个知识点,而每一次教学只能讲授很少的一部分。要把课讲好,不仅仅要备好每一章节的课,更要把整本教材进行通读,要把整本书甚至是延伸至教材外的许多知识点在脑中串联,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哺于学生,才能够将知识行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种巧妙拼接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的备课方法便是贯彻了“整体观念”。以中药炮制学为例,中药炮制方法按炮制顺序分为净制、切制和炮制三大类,教学过程中又按照总论和分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总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贯穿在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过程中。除此之外,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方法也进行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共性”炮制方法的教学,然后再对每一味药材的“个性”特点进行讲述,将学习的思路串联起来,从而便于学生找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以白矾、石膏炮制方法为例,详见表1。

1.4“整体观念”的教学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

评判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分为三等:下等唯材施教,纯属纸上谈兵;中等教用结合,传授一技之长;上等教书育人,方显德才兼授。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营造氛围、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的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德育渗透本身就包含了“整体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与德育灌输相比而言,德育渗透更顺乎自然,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在传统中医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并重,采用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德育的理念有机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味药材的教学,穿插一些古代医学家和中草药的故事,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2“辨证论治”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辨证论治”的含义及“辨证论教”的提出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又一基本观点。古人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吸纳当时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并力求把观察到的复杂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辨证”即是认证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一个有着浓厚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医药理论体系[3]。在此,将“辨证论治”引入到教学中来,便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可以称之为“辨证论教”,即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辨证论教”即实现现代教学概念中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其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是认知教学,学校开设的“教学认知周”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认知周”,就是指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周时间,通过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去以后将会从事的岗位熟悉工作,从而使得新生能够对本专业迅速产生一种认识和认同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譬如像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被带至药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等一线实训基地去参与整个生产、销售活动。而对于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即可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设定模块化方向,既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其次,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对证处理、分层教学的方式。譬如,在中药炮制学的实训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炒法”这个简单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曾经在厨房有过烹饪经验的学生,铲刀运用得娴熟,知识点传授起来比较快,教学时只需要纠正其错误方式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从未运用过铲子的学生来讲,“炒法”这一个动作便需要不厌其烦指导,并让学生不停地反复练习,经过几次的实训课才能够达到与前者相同的教学效果。

2.3“辨证论教”即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类比法等教学;而实验实训便需要采用示教法、任务驱动法等。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同样如此,理论教学的讲授和实验实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依旧璀璨夺目,对当今的各行各业均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示了中医药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探索,以使得中医药理论古为今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作者:王云峰 史菁菁 单位: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筑生.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