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1:52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1

解决农民增收、促使农业转型发展、确保农村稳定提升,是当今社会的焦点和热点,借助电子商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增添新生机,还可以拓宽农民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主体间建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农产品与市场精准匹配,进一步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提高农业供给侧的应变力;同时,能够为农业赋予新要素,凝聚新动力,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新转型。

1、农业电子商务与智慧农业

农业电子商务

1)农业电子商务的内涵农业是我国主要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需要“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机融合和协调促进,农业电子商务不是简单地把农产品搬到网络上销售,必须能够指导农业供给侧提高预决策性,精准投放、科学标准生产、规模运作、差异化经营。因而,农业电子商务是指以农村为地域、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产品为对象,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物流链、运营链和服务链提供服务的,集产供销用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转型、拓展农民创业就业渠道、提升农村内涵、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对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新型的运营模式。

2)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农业电子商务实际上是互联网、农业、贸易、加工、生产、服务的一次跨界与融合,是将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应用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新型的农业运作模式,其突出了新理念、新要素、新动力和新转型。

新理念。就是指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链上各主体间建立起利益攸关的关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数字信息、电子商务模式经营管理农业。

新要素。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农业电商,在原有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要素之外,增加信息、科技、金融、物流、产品等要素,以网络为依托,实现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的经营模式。

新动力。农业电商是一种将传统经营方式和渠道,与网络经营方式和渠道完美对接的新兴农业经营运作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兴互联网科技,让农业突破没有“预见”的瓶颈,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

新转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融合了信息、科技、经营、销售、物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于农业系统,在实现农产品流动的同时,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人力资源也在流动,能够促使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生态化经营、持续型发展,以使传统农业快速地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2、农业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作用

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由此看出农业电子商务是智慧农业的重要元素,农业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农业领域中借力电子商务,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有过之而无不急的作用。

2.1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推进农业供给与农业需求的对接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业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结构,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加快实现农业智慧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保障产品安全,培育生态农业,创新农业资源环境的友好发展途径。第二,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建立向上下游延伸的产业链,能够促使产业链上游的数据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主体和产业链下游的销售、物流、售后外包等主体建立起利益共同体,为产业链中游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贴切的精准服务,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第三,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实现虚拟农业和信息农业的实现,完善用数据“分析、决策、管理、服务”的机制,提高信息在农业中的应用价值,确保农业供给侧真正引导需求的消费。

2.2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能够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良性发展

随着智慧农业的开展,农业经营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从业人员,需要集约程度高和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这些统称为新型的经营主体,它们分别以联盟、农场、合作组织、产业企业等形式出现。

1)农业电子商务可以成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成长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农业”的一种应用,是一种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新型模式。在农业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文化、有素养、有经验、懂管理、会技术的有识之士参与,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要培养或引进“高级”人才,潜在之中造就了一批有别于传统农民的“内涵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过简单的样本调查,目前的农业经营主体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90%为男性,67%都有在各类城市从事经营的经历,18%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年轻有为,富有创新和创业经验。同时在各类农业中的从业人员41%的具有初高中文化或接受过系统培训,这在无形中创建了一支高素质农业从业队伍。同时在农业合作社、农庄联盟等经营所在,招聘了一大批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民工,农民返乡打工将渐成趋势。通过对郑州市周边的新密、中牟等农村的调查,15%来自城市企业管理人员到农业经营中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或从业,12%曾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时约有一半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务农。

2)农业电子商务有助于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能够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的对称,需求侧消费的升级,供给侧可以通过设备升级、技术创新、品种换代、工艺革新、经营模式创新来满足。一方面,在我省新型农业经营过程中,生产加工设备换代升级,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积极引用新品种提高产量和需求性,在培育和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以降低成本,规范生产和加工。据调研在农业的小麦、玉米、水稻等生产加工中57%的企业引进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在草莓、石榴、大枣等经济农作物的种植和淡水养殖、加工过程中约46%的企业使用新技术和新品种代替传统作业的技术和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种植中对农作物的浇灌,约75%的经营者积极采用喷洒式灌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能够提高灌溉的覆盖面积和作物获取水滋润的均衡性;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约54.15%经营主体引进或培育新品种,以产出国标化、高营养、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与此同时,大型涉农企业组织技术攻关小组潜心研究,在种植、收割、捕捞等方面发明专利,以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据调查在我涉农企业中平均2.18个企业拥有技术专利,一些企业还取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被认定为省、部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对新郑枣业有限公司、南阳镇平玉业的调查,观念的转变,工艺的革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为农业产业带来了高于传统农业劳作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空间,增值效益明显增多。

2.3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可以使三大产业有机融合

在河南省焦作温县以铁棍山药为代表的种植、加工经营主体覆盖了该区域农业的41%,在衍生产品加工、种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产品精加工、物流、仓储、运送等岗位上,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约占82%,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上万个,约26%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务工。在规模化经营的主体中平均招聘长期和短期从事生产、加工人员20多人次。从中看出注入电子商务的现代农业,不仅可以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方便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共同体,在做好主营农产品业务的同时带动区域内的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企业的成长。同时还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和农民返乡做职业农民,经营、创业和就业。

2.4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助于农业智慧经济形态的生成

1)农业电商是农业智慧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业电商自身是以互联网络、移动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为保障的,因而它可以更好地使这些技术在农业产业中成熟、安全、标准地应用。农业电商平台可以方便供需双方和产业链条上各主体间的沟通和交流,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够快捷地实现信息的流动和精准数据分析,首先,使得农业生产的预测、决策可以方便地获得真实的数据信息,为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精准性、差异化提供了保障。其次,也迫使农业供给侧必须应用3S技术以满足需求侧对绿色、环保、健康产品和产品追溯的新需求。第三,使农产品价格调节的市场范围极大扩大,农业生产的相关要素主体能够根据开放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和需求信息做出相应的资源供给调整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看出,发展农业电商必须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农业物流、技术和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发展农业电商要融合云计算、产品追溯、智慧农技专家等新技术为其保驾护航;发展农业电商要建立农业联盟、生产合作组织等新型主体;发展农业电商能够增加一二三产业间的粘性,派生出农业式的加工制造业、农业式的服务业和农业式的物流业等。所以发展农业电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来,使一些新技术和新组织成为智慧农业的中坚力量。

2)农业电商能够优化农产品供应链,降低农业成本

农业电商平台具有及时、高效和零边际成本的信息传递优势,在商家与众多消费者间建立直接通道,通过沟通、交流和交易谈判,让更多的消费者,随时随地动动手指就可在众多商家中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不但扩大了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电子商务还能为仓储、物流、配送企业提供大数据共享服务,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和资源配送的优化,精准传递产品,降低农产品物流运输中的损耗和中间成本。

3)电商能够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推动创意农业的发展首先,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升级。电子商务是一个开放的全产业链式的农业运营平台,不仅具有交易实现功能,还能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为农产品消费者构建产业链全覆盖的市场信息搜集获取、经营数据分析、物流、配送、服务、产品追溯和品质监控体系。产业链全覆盖体系的建立,将会使采用无机农药和化肥,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以次充好、不符合标准的不良现象无处遁形,引领绿色生产、生态运营、科学生产的生产方式。其次,推动创意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借助电子商务“即时、高效、便捷、精准”的特点和“零边际成本”的电子商务平台汇集产业链上的各方面信息,尤其是生产和消费需求信息,以订单生产、认种认养、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作业,用充足的供给满足差异化的现代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创意生产和经营,放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和绿色回归的发展理念走创意之路,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推广绿色种植,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3、基于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途径

3.1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体系

1)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平台由于农产品“色香味鲜”的特点,线下要建立“公司+园区+农户”的合作组织。其中公司是主导,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负责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的研发、规范的制定,生产资料物资的供应,智慧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农业资金融资的组织。园区是实体的农产品的展示、交易的集散地,场地要符合要求、服务要全面和一流、技术要先进、管理要现代化和科学。农户由农业联盟、生产合作组织和部分个体构成,主要负责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等。线上要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搭建农业式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集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所有主体、业务、服务需要的功能于一身,实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为农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依据,为生产、加工、研发提供技术和功能服务,为产品流通提供新媒体营销和物流快递服务。

2)建立多元的经营模式多元的经营模式是指农业产业打破传统的耕种、收割、存储、销售模式,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系和运营的模式。在农业产业链上,各方主体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取决于经营体制。在多无经营模式中品牌是农业经营异军突起的制胜法宝,没有品牌就不能提升产业链的价值。传统农业发展不畅的原因之一就是链条信息失衡,种植、加工没有标准、规模小,无法规避行情风险,没有品牌引领。

3.2建立云服务的联盟式农业产业链

借助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农业产业链上具有共同战略利益合作的企业,组成一个联盟式的利益共同体,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弈,利益多方共同抵御风险,以便利益最大化。基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要以电子商务为纽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借助科学技术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它覆盖农业生产前的数据搜集分析、种植养殖计划、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由信息链、生产链、物流链、科技链、运营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价值链。农业电子商务分别在PC端和移动端开展,业务处理和信息的流动是靠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实现的,政府与企业联手建立资源信息共享体制,六个链条互相支撑、互惠互利,共同促进农业有计划有标准有目的的精准种植、养殖和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供给效率和需求侧的满意率。

1)信息链为链条上各主体间提供数据信息共享服务为了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提高农业在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市场竞争力,链条各方要协同共建共享一个透明的产应链体系,保证农业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信息畅通和共享。在链条上可以对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数据和市场反馈信息进行搜集并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和分析,以帮助产业链上的信息链进行市场调研、分析预测、育种选种,生产链上的经营主体依此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标准的种植养殖和精准加工。需求方借助PC端平台和移动端APP能够对产品溯源,产品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配送全流程了解,对产品是否标准、原生态、是否达标了如指掌。科技链可以准确将农业经营方的科技需求,技术专利研发信息,及时在农业经营过程中进行应用和推广。运营链在平台上能够扩大营销范围、提供整体外包服务、精准寻找营销对象。物流链通过平台可以与产、供、销等多方沟通交流,设计最佳的物流配送方案,便捷快速地实现商品转移。

2)科技链可以为“智慧”融入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科技链有助于在农业经营过程应用互联网技术和生产加工科学技术,创新农业的经营模式,让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可追溯,标准耕种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销定产,节省人力,降低成本。经实地调研在种值农场,由于使用了有机生物肥和环保型农药,不仅减少了伤害,而且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和安全。据调查,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中利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不仅节约农资资源(节省32%的农药和98%的水),降低成本(约降低53%),而且能够提高利用率(85%以上);在育种、育苗过程中实现智慧农业,利用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通过科学数据和优质配方种植和养殖,能够提高亩产量,缩小供需双方对产品需求的差距;利用3S技术智能化耕种、养殖,参考标准指数,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度;跟踪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反馈,定时、定点调整,定量作业;借助自动式收割机、机器人,收获小麦、玉米、山药、石榴、大枣、板栗、草莓、苹果等农副产品,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规模化作业。

3)生产链可以变粗放型生产为精细化生产信息链上的种植养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供求信息、物流配送、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等信息的流动,可以有效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规范生产和加工,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和精加工;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以及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变传统的收割加工为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的精细化生产。

4)运营链和物流链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商品转移效率产品运输、配送、投递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末端,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一方面,农业电子商务,拓展了线上营销渠道,增加了推广和宣传平台。另一方面,智能物流能够提高协调和配置效率,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保证农产品的原有特性。

5)价值链能够使链条上各方共赢智慧农业产业链上的各方虽然承担不同的责任,提供不同的服务,但相互之间存在多元纽带关系,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支撑、互相约束才能共赢发展。在链条的正常高效运转下,共享信息打破了各主体生产运营中数据堡垒,使预测有了科学依据,运作有了标准模型;生产、运营和物流等部门依靠先进的种、养、加工技术和培育技术,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土地等生产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科技主体为产出规范标准产品、特色产品、文化价值高产品、绿色健康农产品负有重大的使命;发挥大数据技术和云服务功能,可以实现智慧运营和智慧物流主体;生产主体专心致力于生产,按需生产、订单生产、标准生产、无公害生产,实现精准生产、差异化生产、国标生产。电子商务环境下链条上各方在正当博弈游戏规则下协同发展,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丰富的种类、多元的渠道、个性化的服务和适时交易,农业价值被社会认可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增值价值。

3.3发挥农业电子商务的内生力作用

1)从顶层规划设计区域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农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比如河南省除了在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形成了大蒜、大枣、怀药、黄花菜、毛尖、苹果、西瓜、生猪、黄河鲤鱼等特色农产品。因而我省政府要发挥优势产业,放大要素禀赋,“三产”融合,对优质小麦、优质畜产品、蔬菜、和肉类加工等主导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线路图、规划和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顶层制订具有河南省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蓝图。

2)借助农业电子商务拓展营销渠道提高品牌价值通过延伸的联盟产业链,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市场动向和需求侧的意向进行分析,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域特点,打造两到三种品牌产品,派生衍生和附加产品,通过品牌价值,提高增值收入。

第一,以龙头带动集群企业,以品牌创声誉。一些农业大省,比如河南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种植养殖优势。如郑州的萧记烩面,新郑的大枣,周口逍遥镇胡辣汤,三全食品、四大怀药在河南已经家喻户晓,并享誉全国,有些还远销海外。因而,借力发展,放大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地区性的集群式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深入挖掘农产品的药用和保健价值,研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和派生产品,将科技价值融入农产品,是走品牌发展的最佳路径。

第二,探寻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结合优势资源,创设饮食文化品牌。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往往富含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多来源于农村和乡镇,来源于农民的辛苦劳作,是劳动人民多年的智慧结晶。我国多年形成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说法,造就了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经典风味,也是地域特色产品的凝聚。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优势和特色明显,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渊源,“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等众多美食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因而,要抓住当下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打造“四合院”“农作物耕种”“饮食养生”“纺织”“印染”等主题,创设富有自然特色、文化底蕴的农业品牌。

第三,创立“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广大消费者的追求也日趋个性,作为供给侧来说,必须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为特定群体订制产品,创设健康、养生、舒适、新奇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消费,利用引入了电子商务的农业市场的时空无限优势,通过供求信息、生产加工、流通数据能够实时监测和传递,超前预测、加强决策、精准营销、标准运输和配送投递,成为引领消费的独角兽农业企业。通过网站、手机等移动端等渠道,可以建立新媒体营销渠道,及时搜集消费者需求意愿,按需订制生产和加工农产品、蓄产品和农业衍生品,差异式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的广大农村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都是农业产业差异化发展的例证。

3.4构建智能运作体系

现代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是农作物、蓄禽、水产品和衍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要由人工转为智能,由分散向集中、由自发向规划、由经验向科学转变。

1)建立自动化系统和平台在种植、养殖等作业环节大力推广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实现无人运作,建立对土壤、大气、水资源等的影响监控、耕种分析、科学配方、环保生态肥料调配等的种、养、耕一体的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挖掘区域特色和自然生态条件,通过科学技术革新农业生产工艺和流程,产出具有差异性的、国标或地区标的、绿色环保和原生态的产品。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2

【关键词】智慧银行 农村 支付服务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与现状

随着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以及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生猪生产补贴等许多惠农、涉农的财政补贴款项的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需求,农村居民的金融支付服务需求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而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四大行开展了大规模网点收缩,同时也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且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管理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导致后来的信用社改革、邮政银行从邮储的分设改制均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进入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和驻农村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与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网点的急骤减少这一对矛盾突显,已经成为如何服务好“三农”的一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银行支付主要依赖于柜台和传统的人工服务,只有在人口达到一定密度,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存款的地点才能通过获取低成本存款来覆盖成本,因此国内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城镇为主。而在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密度较小,同时人均收入较低限制,农村支付发展缓慢。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农村支付环境有以下特点:

(一)新的支付工具了解较少

由于传统使用习惯和宣传不够,农村支付仍然使用现金为主,网上银行、电子转账、手机支付等普及程度较低。虽然有少部分农民对银行新的支付工具有所了解,但由于相关服务普及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二)支付服务仍以柜台为主

由于ATM使用界面较为机械,同时无法对业务进行详细解释,因此农村使用ATM机进行支付较少,与银行相关的支付获得仍然以传统柜台服务为主,同时,在某些更加偏僻的村镇,一些银行网点还未普及,加大了农民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难度,银行点少而且所需人员对于机具如智付通使用素质、道德、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三)储蓄卡、信用卡等普及程度不高

农村支付频率不高,而银行卡无法在没有ATM和网络的时候显示余额与相关支付明细,因此主要支付用折多于用卡,储蓄卡、信用卡普及程度不高。

(四)支付转移矛盾突出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力度的增大,农村对银行支付需求迅速增加。但由于农村现状的限制,在发放农业补贴时往往出现长时间排队现象,农村支付转移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二、智慧银行定义以及于金融支付服务的创新

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的迅速扩张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务逐步受到限制。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迅速兴起,未来银行业务将逐步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客户端逐步联动,由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开始转型。肖钢(2012)认为,由于网络传输技术日新月异,储存成本和计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银行能够对迅速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决策,使得复杂环境下的预测成为可能。这些都将对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经营模式、服务体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李力、攀炎(2012)认为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集中在效率、服务、安全而不再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在银行传统业务到达瓶颈的情况下,未来银行发展将越来越依赖对银行内部业务的优化重塑以及银行外部服务的优化,而这些都将依赖智慧银行。陈定华(2012)认为由于智慧银行将是银行一次新的革命,智慧银行将银行前台与后台融合,业务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融。但智慧银行更加依赖于网络和大量的数据计算,因此智慧银行将需要更大的投入和集体培训。交通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庆女士(2012)提出,智慧银行的重点在于优化整合银行的各个渠道资源,并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及时揭示风险,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实现金融业务的低成本向外扩充,从而使得效率和成本得到较好的统一。

综上所谓智慧银行,是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并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中国的商业银行均以积极的姿态向智慧化迈进。2009年IBM归纳出了构建“智慧银行”的四大突破点: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以及整合的风险管理。同年,花旗银行率先在上海开设了智慧银行概念的网点,提供视频电话的远端咨询服务,所有服务都是用户自己在电脑终端和手机上完成。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11年启动了智慧银行项目,2013年8月22日交通银行在长沙投入了首台可自动发卡、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贷款申请“远程智能柜员机不iTM”,率先在湖南同业推出了“远程智能柜面服务”模式,启动“无人银行、有人服务”的微型智能服务。2013年农业银行在全系统举办“智慧农行——电子银行创新与变革”论坛,以期推动全行对电子银行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在智慧银行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随之而来,银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依托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技术,银行业务正在加速向“移动金融”方向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模式,契合了新一代人群的需求,迅速从银行辅助渠道发展成为银行交易主流渠道,这一变化直接挑战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2012年末,工商银行拥有电子银行客户3.15亿户,年交易额332.6万亿元,业务占比达75.1%,每笔交易成本仅为柜面的七分之一;农业银行掌上银行短信客户达14943万户、掌上银行上网用户达5685万户、个人网银注册客户达8837万户、各类电子渠道交易笔数达316.53亿笔,电子渠道交易占比达67.8%;建设银行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客户数分别较上年增长41.07%和78.68%,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到270.30%,较上年提高63.58个百分点。

三、智慧银行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应用与实践

加快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效率,为农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培养农村地区和农民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习惯,实现现代化结算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以此为起点,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加大了有关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网络向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一些地方提出具体目标,如“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乡乡有ATM、处处都能办结算”,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金融服务。

智慧银行能充分运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利用银行的大量业务数据结合云计算,能迅速预测客户需求,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这与目前农村支付需求不谋而合,是具体目标实现的技术根基。

(一)智慧银行可以延伸网络,畅通渠道,不断完善农村支付体系

智慧银行依托强大的后台计算能力,可以降低支付风险,减少传统支付所需支出。通过智能银行,可以将服务点设置在农村小卖部、城镇、集市等人流比较集中之处,引导银行涉农机构向农村延伸物理或电子网点。同时,智慧银行将可以促进银行卡在农村网点的联网通用,减少收付假钞的情况。

(二)智慧银行可对接农保,降低交易成本

智慧银行可以结合国家增加对农村、农业支持力度的契机,利用智慧银行智能提醒服务,主动引导农民将农业补贴与电子银行使用普及相结合,形成农村使用电子现金的新习惯,通过卡、手机终端支付增加资金流动速度,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三)智慧银行可提高三农金融业务效率,是三农快速发展有力支撑

智慧银行用网络的便利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流程都极大便利了三农业务的发展,如转账汇款、三农贷款、西联汇款等都可以通过智慧银行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而且可以随时掌握业务办理流程,极大的方便了三农业务发展。

由于智慧银行的应用,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方面就取得长足进展,从2011年7月启动到2011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工作已覆盖到辖区乡镇的百分之50,行政村的各商业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18万个,覆盖行政村近13万个,覆盖率大概在百分之23左右,2011年全年的助农取款笔数3963万笔,金额达到了346亿元。农业银行针对基础金融服务稀缺乡镇,推出了“银迅通”产品,为农户提供了小额存取款、转账,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推出了汽车移动银行服务,将柜台业务延伸到农民身边。2012年末“金穗惠农通”工程设立服务点57.9万个,布置电子机具112.6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63.9%。农行“金穗惠农通”工程荣获2012年北京国际金融展“金鼎奖”。

四、智慧银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相应的风险防范

(一)设定交易卡种限制

由于农村对智慧银行了解程度不够,信用卡风险较大,因此前期推行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需要等待新的使用习惯形成之后再进行推广。

(二)设定最高交易金额限制

农民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同时农村支付服务以小额需求为主,因此应设置每日累计取现金额限制如最高1000元,在满足农村持卡人小额取现需求的同时,可有效防范通过银行卡进行洗钱、欺诈等风险。

(三)加强对智慧银行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

智慧银行属于新兴事物,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意所带来的风险。而农村传统习惯下,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需要加强对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通过相关培训增强安全意识,降低风险,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智慧银行交易终端管理

交易终端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交易风险的高低,因此应明确规定助农取款受理终端限于固定POS机、带硬件加密功能的电话支付终端等安全级别较高的受理终端,避免卡片侧录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在固定线路通信网络不畅的情况下,经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有权审批机构批准,允许收单机构布放可屏蔽SIM卡漫游功能的移动POS机和带硬件加密功能的无线电话支付终端。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3

徐愈指出,工业云创新服务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将搭建起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的互动平台,深度整合各种创新型设计和生产资源,聚集个人和企业创新成果,推动企业从云端获取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门槛,改变企业的创新模式,激发企业提升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创新的潜能和热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工业领域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工作部署会上,北京市“工业云”产业联盟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工业云”创新产业联盟。联盟的宗旨是整合国内外优秀服务商资源,依托“1+N+N”服务模式的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从销售、设计、制造到服务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内容,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和生产业的繁荣发展。

河南:通信业全力推进智慧港区建设

今年以来,按照河南省政府统一部署,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组织省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智慧港区。

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编制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目前已形成初稿,正在组织通信行业专家论证。

郑州加快航空港区光纤宽带网、第4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围绕富士康公司生产生活区的航空港区建成区已经全部实现光纤到楼入户;在实现3G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优先在航空港区部署4G移动通信网络,建成开通了41个4G移动通信基站。

广西:南宁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4年6月建成

近日,南宁市长周红波在高新区调研时说,南宁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预计2014年6月完成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南宁市计划建成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2012年5月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34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云南:科技部工信部联合调研云南农村信息化工作

近日,为推进新一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科技部农村司与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组成联合调研组赴云南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调研。实地考察了云南省农村信息化示范企业华羲牧业有限公司和昆明斗南花卉拍卖市场,并与云南省科技厅等单位就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座谈。

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李纪恒省长任组长、和段琪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利用行政协调机制,整合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等单位的优势资源,重点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溯源等示范工程。

江苏:扬州入选中欧智慧城市试点,未来将构建四大应用平台

近日,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智慧城市分论坛在北京召开,中欧双方各有15个试点城市参会。会议遴选了一批中欧合作的试点城市,正式启动了中欧智慧城市合作。扬州市等15个城市被正式确定为试点城市。中欧“智慧城市”,将围绕“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包容性发展”的主题,就城市发展开展合作。

未来扬州将构建四大应用平台,即扬州的“智慧城市”“两朵云一平台”,市政府云计算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云、中国旅游日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物联网完成数据采集、信息交换和共享后,扬州“智慧城市”建设会通过四大应用平台的功能实现。

江西:出台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正式出台。《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要超过1500亿元;2020年突破1万亿元。

《意见》从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配套体系、政策环境、保障体系等七个方面对加快全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典型示范、打造特色的原则,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支持传统商贸企业、生产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鼓励数字产品和服务业应用电子商务,引导电子商务向乡镇农村发展等。并要求各地加快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快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创新发展。

上海:中国移动4G资费掀盖头600M流量每月只需50元

登陆中国移动的4G网络,用掉600M流量每月只需50元,用掉5G流量也不过每月180元。12月11日,上海移动了最新的4G无线上网套餐资费明细,600M可以用来下载歌曲100多首,下载电视剧两到三部,或者下载APP客户端60来个,这意味着上海移动新推出的4G资费要比目前3G同档流量资费便宜20%以上。

浙江省:全国首个“新型工业化能力建设‘长风计划’示范区”落户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三农”;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职教育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GZY16B08)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不仅为农村地区打开了一扇获取信息的窗口,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拓宽了渠道。互联网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部、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等8部门在联合印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三农”且行且近,大有可为。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理应积极思考服务“互联网+三农”发展的路径,并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从而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突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

1 高职院校服务“互联网+农民”发展的路径

1.1 多方式多途径培训农村网民

在推M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是实现科技信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因素,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质则是提高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我国农业发展要实现由要素驱动的旧常态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的转变,就必须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要素与农民要素结合,培育出符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对互联网的应用水平,培育出一批善用网、有思维、能创新、出效益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人才和设备资源方面的优势,建立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平台,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互联网思维,提高使用互联网进行自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批眼界开阔,能够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高职院校应积极联合地方各级部门,组织有关单位、企业加强农民对计算机、手机的应用培训,重点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开始,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1.2 开发移动终端APP,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未来,随着更多互联网企业涉足农业,以及农民生活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农民对APP的需求将更加丰富,农业APP种类、数量也将急剧增长。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智能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组织精兵强将,建立技术团队,致力于开发基于安卓平台的面向农业领域的移动终端APP,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助力智能农业的发展。

1.3 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效益农业时代,信息是赚钱的关键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办企业,发展效益农业,感到最缺乏的是信息,由于信息不灵,农民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跑”,效益总是不尽如人意。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农民获取信息服务的软硬件条件逐渐具备,高职院校可通过创建农业信息服务网、开通“三农”服务热线、短信服务平台、专家视频等途径,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解决农村信息化服务难题,方便快捷地解决农民疑难问题。在农业信息服务网中,通过开设农业资讯、农业技术和农业视频等栏目,采取文字、图画、专家讲座视频等形式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涉农信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2 高职院校服务“互联网+农村”发展的路径

2.1 建立农业信息数字资源库,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

科学合理的采集信息,做好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纸质文献资料建设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大量的电子和网络介质的资料,这些电子文献为农业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面有农民需要而又很难接触到的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农村经济、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供求、产品价格、政策法规、农业资源、实用技术、气象信息等。高职院校应主动使这些资源服务于农村、走向农业、成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收集涉农信息,针对“三农”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挖掘、分类和整理,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

2.2 建立乡镇“训研创”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

为有效开展对农村和农民的科技服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镇(乡)合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乡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种子科技园、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等,创设实训、科研、创业为一体的智能实习实训基地。借助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建立应用分析精准化、生产控制智能化、过程监管全程化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条件下,以农业管理、流通、经营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网络化运营和管理体系,根据生产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和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创建数据统计平台,把大数据分析作为基地后期改善依据,把涉农专业教育转移至基地中进行。

2.3 助力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

国家正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以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破解城乡数字鸿沟难题。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构建农村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开展面向基层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知识远程教育服务;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动态化管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服务;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形成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公卫、疾控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2.4 积极致力于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

电商是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需要一大批熟悉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目前全国电商人才缺口在150万人左右,农村电商人才基础更是异常薄弱,预计未来两年县域以下电商人才缺口在200万左右。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一是把农村电商发展较好的能人请进来,把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大学生去农村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二是主动走出去,积极联合地方各级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应先把重点放在在通过电子商沾匆抵赂坏呐迩嗄旰突叵绱匆档拇笱生群体,把他们培育成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

3 高职院校服务“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路径

3.1 为智慧农业培育高素质人才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互联网+”带动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促进就业、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可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园区)、物联网企业、相关科研院校组成教学联盟,充分整合涉农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机电类专业资源,将计算机与农业物联网结合,机电一体化与农业智能装备的软硬件相结合,建立智慧农业学院,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以智能种植、智能灌溉或智能养殖等作为载体,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统一,培养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3.2 参与建立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

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领域,使其成为高效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从而提高“三农”服务质量,将使农民直接受益。高职院校要紧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行动计划,借助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电商平台,联合本地电商企业,帮助农民建立电商平台,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3.3 建立技术服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互联网+农业”集成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农业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因此,智慧农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除了人才的关键因素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广泛联合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组建现代农业集团或联盟,搭建智慧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涛,毛林.高职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0):7-8,93.

[2]蔡云,殷荣林.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浙江长兴县的调研[J].经济师,2016(8):58-59,61.

[3]柳妍,王鹏.“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广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2-13.

[4]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33(15):183.

[5]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5

未来3年,桂林市将立足于“创建桂林特色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电网融合;构建统一的“智慧桂林”电子政务网络,为建设网上“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奠定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建设桂林云计算中心,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桂林市信息资源中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

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目前,桂林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各部门职能。桂林市与住建部城科院合作,编制了智慧桂林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参与了国家标准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编制。

按照初步规划,在未来3~5年,桂林市将立足于“创建桂林特色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信息产业增长点,带动智慧小区、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智慧产业发展,逐步完成桂林市整体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到2017年,“智慧桂林”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中西部地区旅游型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示范经验。

桂林市将通过“智慧桂林”建设,引领和支撑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典型智慧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体系基本建成,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智慧化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化与轻型化转型,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智慧旅游和智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等目标。

城市信息网络多元化

近年来,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平安桂林、数字城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行政效能监察、电子政务、新农村、工业园区、卫生及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工程均建成并投入使用。

桂林市围绕建设宽带化、无线化、个泛化的城市基础网络,不断提升城市的聚集辐射力。目前,桂林市已经基本形成广泛覆盖高速互联互通的主干网络,全市的住宅小区90%有光线宽带。2013年,全市宽带用户数已经突破79万户,桂林市城市人口约有80万,90%的家庭用户具备了20兆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互联网出口带宽首次突破500G。全市三大运营商建成WIFI热点超过1万个,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

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将在桂林市投入30亿元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用3年时间实现城市光纤化,重点打造百兆接入能力,使桂林市总出口带宽达到300G,入户接入带宽平均达到30M以上。

此外,为了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更加方便市民生活,桂林市三年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桂林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桂林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桂林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面临着标准和数据的瓶颈,现在很多数据都分散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考虑到顶层设计和数据共享,桂林市建成了全市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和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系统。2014年,桂林市准备把全市建成100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图共享,通过共享、共建降低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本,为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慧项目建设陆续推进

桂林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引领着我国入境电子旅游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三。桂林国旅入镜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是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桂林国旅入境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示范应用”称号。

在智慧酒店方面,桂林市与中航信合作,共同推进“机+酒”业务,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入住条件和实惠价格。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自助导游、景区监控、快速入园旅游预警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游客提供及时、贴身的导游服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旅游环境。目前,全市重要的景区景点已经实现了监控,这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桂林市还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政务建设,开发完成桂林市旅游政务服务系统――桂林旅游系统超级办公室,搭建并逐步完善市、县、各旅游企业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化报送机制和交互机制。

在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前提下,桂林市开展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建设,实施环境监测源数据管理与应用示范项目、旅游预警系统、城市绿色照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平台及示范应用。目前,正在准备实施桂林市综合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

智慧产业不断丰富

桂林市作为一个旅游大市,从规模上在国内处于前三的位置,但旅游收入以及信息化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和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智慧旅游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桂林市也在考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产业,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桂林市智慧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二是以旅游消费为特色的信息消费产业。

2012年,桂林市在业内首次提出了“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概念,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媒体、旅游软件服务等5个方向,希望通过打造智慧产业促进桂林市的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桂林市计划通过信息消费试点继续推动宽带桂林、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建设,力争到2015年桂林市消费信息规模达到200亿。按照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规模,桂林市计划到2017年全市围绕旅游信息化产业的产值以及营业收入达到300亿以上。

相关链接

开启“智慧旅游”时代

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作为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桂林市正在积极加强“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

目前,桂林市王城・独秀峰被确定为广西首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 王城・独秀峰景区已与多个开发“智慧旅游”的企业联系,力争在电子门票、无障碍旅游等多方面更加“智慧”。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6

精心培育、重点扶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自2012年以来,绿谷信息产业园紧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一产业发展主线,抢抓信息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间窗口,突破要素瓶颈,创新招商方式,精心培育成长性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完善产业链,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园区集聚了一批计算机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云计算数据中心、数字电视前端设备开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VR、3D打印、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具形态。截止2015年底,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税收总额2600万元,同比增长30%。累计发明专利142项,软件著作权125项。已成为丽水市信息经济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高地。

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硬件配套的同时,园区也抓紧完善政策等软环境建设。目前已制定并出台了《绿谷信息产业园重大项目招商入园决策评价服务工作管理办法》、《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及项目招商政策》、《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人才公寓管理细则》等政策。

秀山丽水,更是创业高地,走“生态+”产业方向不动摇

围绕丽水市委、市政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决策,园区以“三生”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实现园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前,园区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智慧安防、智慧健康、VR等产业为主导,培育“互联网+创意设计”、“互联网+商务”等新业态,深化智慧应用,打造园区产城融合新模式、智慧生活新体验、创新创业新生态,为丽水市信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积极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

以丽水市及全省传统产业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为方向,积极发展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应用软件服务产业,计划集聚一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企业,重点引进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项目,支持一批机器人整机及关键控制系统创业企业成长,形成一条集总装、零部件、软件开发、后续服务为一体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打造成为全省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应用创新中心。

一是打造“互联网+绿色生态”示范区。聚焦乡村旅游、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互联网+”在绿色生态方面的融合应用,通过本地“互联网+”新业态培育,支撑形成管理强、服务优、覆盖广、可拓展的互联网智慧应用体系,将园区打造成为全省“互联网+绿色生态”的应用体验和业态培育示范区。

二是建设信息经济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途径,加强省级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研发中心”、“‘互联网+绿色生态’应用体验区”、“智能机器人设计创客村”、“智能机器人设计文化节”等众创平台,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互联网企业,使园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高地。

三是以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主线。其中,主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提升发展智能装备,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配套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创新集群。

四是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应用软件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装备和智能识别系统、运程监控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与系统,推广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智能产品。重点研发制造业核心软件和基础设计平台,加强开发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操作系统、大型复杂系统仿真软件、安全控制系统和安全防护产品研发。

五是加快系统集成服务业发展。面向合成革、电子信息、木制玩具、带锯床、文具制造、智能物流等行业需求,扶持培育和支持一批满足行业应用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设计集成企业;依托全市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组织实施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加快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积极探索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充分发挥丽水优质的生态环境优势,借力“互联网+”,加快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休闲领域的应用创新,培育跨界融合的智慧大健康产业。

一是推进智慧健康设备研发。引进一批可穿戴健康设备、智能血压仪器、智能健身设备、GPS定位仪器等新兴“互联网+健康”设备企业。支持穿戴式植入式等个性化智能健康医学装备研发,推动健康数据接入“健康云”。

二是发展智慧健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健康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相关产业,着力打造高端的智慧大健康产业链研发整合。积极引进开展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应用的服务类企业。鼓励我市软件企业开发掌上医院、送药O2O等APP应用,以提供快速便捷的健康服务。

三是搭建“智慧健康”服务平台。推进以智慧医院、远程医疗、预约转诊、公共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等核心的“智慧健康”体系建设。培育建设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跨医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培育壮大新兴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

一是发展网络游戏开发及增值服务产业。重点打造绿谷国际游戏创业园,以发展手机游戏研发及发行为重点,培育网络游戏开发及增值服务产业。协同推进相关数字内容服务,积极拓展网络游戏产业链。

二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发展智慧安防产业,推进传统安防产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智能监控、远程可视化监控等新产品,并推进安全产品和技术民用化。重点发展监测和传感元器件、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系统集成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领域,培育各类物联网应用服务。

三是发展VR产业。支持园内企业打造国内顶级运营平台,以硬件作为虚拟现实的入口和桥梁,吸引专业公司开发各类VR应用,打造涵盖游戏、音乐和多媒体、教育应用、工业应用等各类多分级或交互平台,形成虚拟现实产业链,并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VR产业生态圈。

加快培育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一是加快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依托丽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园内企业深入生态休闲旅游的智慧化应用,积极开展电子门票、在线支付,以及集虚拟旅游体验、在线购物、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配套服务。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重点围绕网络分销、电子票务、大数据综合查询、区域电商平台等,发展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旅游新媒体服务,形成新颖、定位准确的新媒体营销体系。

二是集聚发展“互联网+创意设计”。引导文创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产品整合、设计、施工、金融、监理等一体化创意设计服务。融合“互联网+设计智造”思维,创新创意设计模式,通过打造“互联网+创意设计”的O2O平台,导入众创、众设、众造等模式,打通产品设计与O2O营销互动环节,促进平台聚合、供需结合、营销融合与资源整合。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7

“淘宝+协会+公司+农户”的“遂昌模式”

2010年以来,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淘宝+协会+公司+农户”的“遂昌模式”声名远播,为遂昌旅游插上腾飞的双翼。

2013年,全国首家县级特色馆“特色中国・遂昌馆”在淘宝网正式上线,遂昌旅游迅速入驻开展合作,通过开展“购遂昌特产、送旅游门票”活动、开通旅游聚划算、旅游淘宝旗舰店等活动,获得了上亿的点击率。不仅如此,遂昌在每一笔订单中都附上遂昌旅游宣传资料,使网上预订遂昌旅游门票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倍。

2014年,同程网首个县级旅游主题馆――遂昌馆正式开馆,主题馆将遂昌的景点、门票、宾馆、餐饮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让游客可以自由组合线路,实现了遂昌旅游产品网络营销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2016年,遂昌农村电商创业小镇被列入第二批省级培育类特色小镇,作为“农村互联网+生态+金融+旅游”的产城融合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该项目目前已开工,建成后将大大促进农村电商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遂昌成立的“赶街”服务站,创新实行“线下-乡村旅游”与“线上-农产品销售”互动模式,即通过农事体验、农业观光、蔬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业态的创新,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和品尝,获得对当地原生态农产品的认可,同时引导“赶街”村网点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打开旅游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互动渠道。

“智慧高坪”打造四季常游大业态

遂昌县高坪乡,作为遂昌县乡村旅游的缩影和窗口,通过建设“智慧高坪”,将传统与现代、农业与旅游、农耕文化与智慧乡村充分融合,让游客体验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智能与便捷。“智慧农业”通过订阅“避暑休闲养生高坪”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监控,查询农业生产档案等实现原生态农产品可追溯;“智慧旅游”带游客走进一个无线WIFI全覆盖的高坪,让广大游客随时随地分享美图,更可以通过智慧高坪二维码服务平台,享受吃住行购一站式服务;“智慧生活”通过微信与政府“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让广大游客享受高坪网上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等一系列政府“微服务”。

2016年,该乡推出互联网众筹大米项目,众筹者根据认筹金额,可获得不同的回报,并可成为“梯田稻米体验师”,在5月底来高坪体验插秧,9月底前来收割,10月在餐桌上享用新米。平时在家,还可通过扫描不同基地的二维码或关注“避暑休闲养生高坪”微信进入监控页面,进行溯源跟踪,随时了解众筹水稻的生长动态。该项目仅推出一个月,就吸引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681人次参与,筹集款项114571.50元,超预期目标129.14%,最终成功筹资25万余元。通过该项目及其相应活动的开展,并依托北斗崖景区、万亩杜鹃林、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美食等旅游资源,高坪乡的乡村旅游从夏季避暑游逐渐拓展成四季常游的大业态。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达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0余万元。

深度结合信息化推动全域旅游

深化“互联网+”,深度结合旅游大数据,结合网络营销,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城市。

2013年以来,遂昌县各大景区先后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微信导游、在线景点语音讲解等功能,不断方便游客;县旅委对“遂昌旅游”微信公众号进行深耕,并实现功能升级,从单一的旅游图文介绍转变为集旅游资讯、周边服务、在线导航、景区(点)天气、在线预订、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交互平台,实现了对游客出游服务品质型提升。

2015年,遂昌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启动遂昌县智慧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基础,对全县旅游产业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汇集并加工分析,经多元和互动渠道向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输出“看得见,连得上,用的了”的全域旅游信息服务。该中心采用“1+2+3”的模式,“1”是指产业监测中心,“2”是指管理服务平台和云数据中心平台,“3”是指产业监管、信息服务、数据分析三大功能体系,三大功能体系又包含九大类功能、四十三项功能分支。目前,我们已完成三大功能体系的基础功能布局,包括完成旅游产业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工作,完成游客车流量监测分析系y在高速出口及各大景区的安装,智慧旅游平台云短信等,产业监测中心软硬件招标工作已完成,于2017年初进入施工阶段。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8

关键词:辽宁;智慧农业;物联网

引言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对农业生产、运营过程进行控制,实现智能感知和预警、智能分析与决策、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化流程、可视化监管、智能化决策[1]。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出台诸多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纲领性文件,报告明确提出智慧农业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路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施“互联网+”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慧农业的实施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要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1.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近年来,辽宁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农情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智慧气象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了远程农业可视化建设工程、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工程、农业预警会商系统工程、专家智能应用系统工程等4项工程,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智慧农业在辽宁省的发展。2012年,沈阳市成立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启动了3333.33hm2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规划利用4a时间完成2666.67hm2日光温室、533.33hm2畜牧养殖,以及133.33hm2水产养殖的目标。2015年,盘锦市盘山县林场与辽宁奥星通讯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能化现代化蔬菜大棚,实现了信息感知、智能调控和专家远程指导。2016年,沈阳市在浑南区营城子街道建立了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设施果蔬示范园,占地面积3.53hm2,20个温室,6个冷棚。2019年6月,法库县投资约10亿元建设“法库贵澳大数据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33.33hm2,主要建设15万m2冬暖式保温大棚、5万m2纹格式智能玻璃温室、组培育苗基地、特色种植、农旅观光、特色农业及农业数据中心、生态餐厅、康养风情小镇等综合体。目前,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与运营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集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测分析、灾情预警、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预警服务中心尚未建立起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模式只在个别的农业产业园区得以应用,农村智慧化水平停留于初始阶段,距离智慧农业的普及还有很大差距。

1.2辽宁智慧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素,但辽宁省的农业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智能服务、农产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仍仅限于少数农业龙头企业,并集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域,尚未形成以省为中心,市与县为节点,遍布乡、镇、村的架构,没有建立起由上而下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缓慢,据辽宁省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只有17.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1.2.2智慧农业规模十分有限截至2016年底,辽宁省全省温室占地面积仅有60.0千hm2,大棚占地面积42.5千hm2。全省范围内,目前尚没有建立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统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仅有少数几个试点园区尝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运营领域,全省农业总体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生产程度很低。

1.2.3智慧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辽宁省大田作物尚没有大规模地采用“3S”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部分设施农业也远未实现自动播种、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妨害等功能。对耕种机械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农业耕种的智能化生产的比率非常低,能够达到农产品从播种、养护、采收、加工、包装、仓储,直至运输的可追溯数字化管理的地区屈指可数。

2制约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缺少统一规划

辽宁省各地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基本处于试点阶段,一般由信息企业主导,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在基地与项目落实、核心技术和集成体系、运作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基础信息不全,质量不一,技术创新不足,标准不高。物联网系统彼此不能兼容,厂家不同其生产的设备互不通联,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智慧农业信息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整合程度低。农业数据采集覆盖面狭窄,缺乏权威性,很难做到信息数据共享。

2.2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2016年底,辽宁省共有拖拉机60.5万台(其中大型仅有15万台),平均82hm2耕地才有1台拖拉机。牲畜养殖和农田种植使用的设施、设备以简单器械为主,很难与数字技术对接,影响机械智能化的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16年末,全省能灌溉的耕地面积1023.4千hm2,占辽宁省全部耕地面积的20%,其中只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68.1千hm2。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还未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户仅有电脑25台(截至2016年底)[2]。部分农村手机信号差,用于智慧农业生产、管理、运输与销售阶段的信息数据大多为简单的归集,而专业性分析数据资源较少,可用于指导生产、运作、管理与销售的信息不足。

2.3设施投入产出率低

智慧农业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始投入大,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的低廉价格与微薄收益很难支撑农业的高投入。智慧农业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等数十种高新技术需要现代的设施和设备,这些设施、机械的价格昂贵,远远超过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的农户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高投入限制了高科技、智能化机械农具进入农业生产,制约了智慧农业发展。

2.4智慧农业应用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需要既懂信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现实的情况是,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不仅知识水平低,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技术装备缺乏认识,根本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2016年,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826.7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有117.0万人,占全部生产经营人员的14.15%,而年龄55岁及以上的则占到39%。在农村,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懂农艺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鼓励大学生与在外务工农民积极返乡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但真正回到乡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寥寥无几。

2.5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缓慢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智慧化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辽宁省的农地流转速度加快,截至2017年初,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hm2,但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仍然很低,全省仅有1.5万农户经营面积超过6.67hm2,规模农业经营户生产经营人员只有41.2万,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4.98%。土地流转价格不高,农民之间流转的旱田价格只有300~400元667m-2a-1,农民普遍不愿意出让土地的承包权,依然将土地视作基本生活和养老的保障;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频繁引发矛盾和纠纷,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小、速度慢,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流入。此外,大多数农户无力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

3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3.1规范智慧农业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智慧农业发展应该以省为单位,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制定好智慧农业行业信息标准,明确具体建设目标、任务、资金投入与筹措等。农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要根据辽宁省气候和土质情况,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辽宁省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适宜辽宁地域特点的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在线化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将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服务体系,直接面向农业生产、销售和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服务、农业及农村工作的信息化。统筹规划与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农村物流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中,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降低智慧农业运作成本。应大力推广PPP模式,围绕现代畜牧、现代种业、设施园艺、设施水产和智能农机等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先进的智能、精准、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基地[3]。

3.3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

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一个集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农业监管、农业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提高农业数字化、精准化水平。让农业互联网零距离贴近一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积极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满足农民实际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使用财政资金,鼓励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4]。制定政策,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对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给予支持,旨在建设高标准的智慧农业生产基地。

3.5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涉农企业,开展智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用好“大学生村官”与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政策,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到农村挂职,对农技人员进行智慧农业的相关培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人才,提升种养殖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开展信息智慧农业,对于自愿到智慧农业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9

又快到村两委开会的日子了,李双才不慌不忙,打开手机“智慧党建”客户端,点击通知公告模块,通知第二天开会。村里的党员李永禄正在家里吃饭,听见手机提示音,拿起一看,就知道明天要开会了。李永禄开玩笑地说:“这家伙了不得,简直像贴身秘书。”

这只是“智慧党建”优越性的一个方面。现在的“智慧党建”平台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功能非常广泛。“学习教育”模块可以实现农业专家在线指导,“生活服务”模块可以在线办理农家事务,“掌上农商”模块可以实现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更关键的是,群众无需跋山涉水、寻寻觅觅,也不用电脑电话、预约排队,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所需服务不约而至,所需信息一览无余。“智慧党建”真的就像农村党员群众的“贴身秘书”,为人们安排学习、购销、咨询等一应事宜。

“‘智慧党建’建设需要两项投入。初期投入主要是硬件上的,有些农民不舍得买智能手机,要让他们的手机‘智能’起来,就必须给以资助。还有一项持续投入,就是流量费用,农民在初期是不习惯花钱上网的。”武陟县委组织部远程办的干部数语道破了“智慧党建”建设的难点。

对此,武陟县远程办推出了一套灵活的办法,综合运用了三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第一种是以市场换资源。向三大运营商发出招标邀请,通过比价选定“智慧党建”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最后,武陟县电信公司中标,在全县33个试点村免费发放了安装有“智慧党建”客户端的智能手机,给专网手机开通了每月免费通话500分钟、免5G流量费的专用套餐。第二种是设立专项经费维持运行。远程办向上级申请专项列支经费,用于补贴从第二年开始运营商征收的基础流量价格差额。第三种是定制优惠手机和手机套餐。与运营商达成协议,将专网手机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市场价,后期入网的党员群众自费购买,但可享受购机和流量包优惠。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建设投资,同时也刺激了群众自发入网。

“智慧党建”的横空出世使农村远程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学习变得方便了,服务变得全面了,视野变得宽阔了。

去年,圪店村响应号召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正是倒春寒的时候,把人从家里喊来不容易。李双才却不慌不忙:这不是有了“智慧党建”嘛。他就在公告栏里发通知:“天气寒冷,大家不用来站点收看了,就用手机看吧。”“智慧党建”是专网手机,谁登录谁没登录,管理后台一目了然,并且设置了计时系统。圪店村的党员百分之百都完成了课时计划。

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篇10

据了解,南岸区在2012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南岸。南岸区作为重庆市信息化先进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区各领域、各区域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构建以“全面感知、开放融合、协同共享、智能服务、高效决策、应急处理”为标志的智慧南岸。而近两年中,南岸区在交通、市政、安全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让智慧南岸初见端倪。

20多个项目逐步展开

智慧城市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改善民生。在南岸区,智慧气表、肉菜追溯体系、电梯卫士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已经逐步开始试点和实施。南岸区电子信息办负责人蒋文新介绍,南岸区的智慧气表技术已相当成熟,今年在区内进行试点后,有望在重庆全市进行推广。所谓智慧气表,就是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实现自家水、电、气表的用量、余额等信息查询,并可在任何一家银行缴费。如果家里的天然气发生泄漏,智慧气表还能自动给手机发送报警信号。

据悉,肉菜追溯体系将在南岸区正阳农贸市场、四公里农贸市场、卫国路农贸市场、东海长洲农贸市场、帝逸农贸市场等大型农产品销售市场试点。通过建立追溯管理平台,在生猪屠宰、蔬菜种植、批发与流通等各环节建立追溯子系统,形成肉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信息链条,从肉菜流通的每个阶段监控食品安全。南岸区市民也可以通过肉菜追溯体系终端提供的商品小票查询食品的流通过程。

此外,南岸区在南坪和茶园地区初步确定了5个小区试点安装“宜居通”。业主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监控住宅安全,实现电子车牌与门禁卡“二合一”,同时利用手机遥控家中的空调、电视等电器,可以实现诸如业主回家之前打开空调等操作,让居家与安防更为智慧。

蒋文新介绍,南岸区还将建设南坪商圈智能交通诱导系统。该系统建成后,进入商圈约2平方公里范围的行人,其手机就可以自动接收商圈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最新信息。而智慧旅游、家校一卡通、液化气钢瓶电子标签、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智慧景区示范工程、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控等20余个智慧城市项目也将在南岸区逐步展开建设。

带动产业结构变革

智慧城市的重要作用除了惠民,还有兴业,它往往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变革。蒋文新介绍,南岸过去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医药、化工、服装、机械等门类齐全,但大部分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以物联网和手机产业为主导的南岸电子信息产业于2006年起步,在2010年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落户茶园地区而全面发力。2012年,南岸区依托“三基地一分院一平台”,成功引进了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北大方正等25家物联网企业,全区全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预计实现155亿元,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未来3年内,南岸区将投入15亿元打造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旅游、交通诱导系统、行政一卡通等在内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