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小课堂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3:14

科普知识小课堂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1

[关键词]科普剧;小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3-02[WN]

科普剧以其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将课程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快乐学习的趣味性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科学化与生活化的科学知识传递开,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新课改时代下提出的运用科普剧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2

[关键词]科学素质 科普资源 科技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立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在争夺这个场所,因此,我国课堂教学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科普资源仍然是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主要资源。当前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改革课堂上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两种倡导的教学模式。

1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教学。

探究性的学习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既是教学的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它广泛适用于多种课型的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不能代替全部的教学。

什么叫做“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必须从如下方面理解科学探究: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学生科技活动教育与基础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探究和科学研究。其共同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有问题探讨、课题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五个阶段):

(1)问题分析阶段 首先,按兴趣或特长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规模适中且允许人员流动,小组及小组个体之间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 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专题报刊或In-ternet查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作出评估。这时,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来解决问题。注意,这个阶段学生不只是简单地说说他们已经学到什么,而是要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学习问题。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应用,产生广泛的联结,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可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

(4)成果展示阶段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展示等。展示应依据一

定的课题内容,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的。

(5)反思阶段 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讨论其他相关的相似问题或不相似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辅导教师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生对新学到知识的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不管研究性学习如何实现,其支持的学习环境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不是仅仅告知是什么、如何做或如何解决问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他将独立拥有自己的知识。这将要求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加工,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课堂授课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认知加工。

二、面向课外科普资源――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天地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阵地,课外科普资源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资源。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的事实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激烈争夺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常常是应试教育占上风。广大科技辅导员都非常重视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将课堂内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来。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们的科技素质,并且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1 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要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主动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同时在家庭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科技素质的培养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

2 充分发挥学生课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阵地的资源作用

科技场馆、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等设施,具有很强的科普功能,我们的科技活动非常重视发挥现有上述设施的作用,经常带学生到这些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展览、演示、讲座、影视和参与操作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向他们形象、直观地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科普活动这一科普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1)抓好常规活动。每年的科普活动月,全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普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质。

(2)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种宣传活动。如:6・5世界环境日等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安全避险、学生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学生环保体验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学科学,在活动中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的。

(3)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是指哪些有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因为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我校开展的“材料再利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实证、逻辑推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与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人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例如,我们针对进化溪水质污染状况开展的“进化溪水质情况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到实地调查、亲自动手取水样,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在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能力。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3

翻转课堂是新兴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洛杉矶林地公园高中的俩位教师创建的起初为缺课学生补课而设计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突破以往教学过程的局限,与我国的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并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近几年传入我国时在高中教育阶段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进来,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翻转课堂及其特点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课前制作微课,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微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简单说就是先学后教。较之传统课堂的先教后练翻转课堂少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灵活合理安排时间地点观看微课,而课上是与老师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而且有大量的时间交流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将新知识通过学生课前自己学习完成而将相应的作业和练习转移到课堂进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上课前准备学习提纲、问题、电子教案和微课,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发展,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二、普通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物理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是个难突破的学科,学生惧怕学习物理的情绪从初中已经形成。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再加上高中物理难度大要求高,因此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失去积极性。物理课堂效率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困扰着物理教师。而翻转课堂则要求学生必须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一个有利保障,这对普通高中学生是个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以往物理作业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个困难,课后写物理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往往是难以下笔又无人可问,而翻转课堂大大解决了这一困难将问题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一起解决。这样既解决困难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下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1.明确学习目标制作导学案和微视频

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设计非常重要,课前是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部分。课前设计中应重点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也就是旨在让学生先自学新课程。但再设计中应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阔思维。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通常包括了导学案设计、微视频设计、课堂评价设计。设计翻转课堂首先明确导学案不能简单的列出知识点,必须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精读教材的学习内容,明确所学新知识的重y点,挖掘知识内延和外涵,引领学生在课前自学这一部分中初步了解知识的内延和外涵,做到为学生学习微视频做好准备。

微视频是老师将知识依据物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割成一小部分的知识模块,运用电脑手机投影等技术整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制作微视频应依托导学案,微视频的制作必要短而精。微视频尽量只阐述几个知识点,而不要录制整节课内容,通常一个视频不超过20分钟。高中物理学科知识难度大要求较高往往注重内涵的理解和规律方法的应用拓展,因此在制作微课堂时应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作为重点并结合先学设计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内容。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观看微视频解决了以往学生上物理课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而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观看微视频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微视频的录制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物理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容易有挫败感,这就要求老师录制微视频是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要在观看完微视频并完成作业后才能继续学习这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作业完成不好可以继续学习原视频或请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样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知识点能够掌握。教师同时也可在课前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解决一些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并为课堂设计收集资料以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

2.课堂活动,合作探究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4

万达社区辖区位于朝阳桥以北,是淮上区的南入口处,淮上区和蚌埠市的联接处。包括万达小区,丽江小区、赛还苑小区、何克林苑小区,现居住3200户,约10000居民。

社区为民服务的基础设施齐全,一楼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二楼有残疾人康复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及电子阅览室)。三楼有综治维稳中心、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站、科普大学、文化大讲堂。

2019年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在区党委政府和区科协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建全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努力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把科普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努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社区中更具群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将创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科普工作制度。

为更好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成立了由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科技带头人组成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将科普工作列入社区议事日程,年初即将科普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全年工作规划之中。三是制订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承担起对辖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职责。

二、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宣传阵地。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百姓在了解社区建设的同时学习科普知识,运用科普知识,感受科技的成果,社区以“科普大学”“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为阵地,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健康知识讲解、生殖保健知识、生活常识、青少年科学常识、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

2018年3月社区建成了12米的的科普文化长廊和12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截止目前,已进行了禁毒、禁止传销、书反邪教长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健康生活、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科普知识的宣传。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宣传内容做到每月更换一次。

三、创新科普活动载体,组织社区科普活动。

(一)创立科普活动中心。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们社区通过资源共享,将科普活动室和阅览室组合在一起,有科普书籍藏书380余册,光碟50张,社区居民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免费阅读书籍和借阅影像资料。阅览室内还有电子阅览处,有五台绿色通道的电脑专供居民进行科技阅览。

(二)打造“社区科普大校”,使社区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创立了科普大学,配备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社区居民讲授科学知识,每次上课,学员达50余名。一方面我们根据区科协安排的课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科普学校开设了四个特色专题课堂,即政策课堂、健康消费课堂、法制课堂和书法课堂,通过开展有关政策、健康、法律、科技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居民受到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

(三)利用节日,和青少年假日做好科普活动

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了社区迎新春“欢乐中国年”活动、庆“六一”科普宣传进幼儿园活动、暑期针对青少年的消防知识宣传、法制宣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文艺表演、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结合到一起,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的乐趣和兴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四、专业志愿者进社区,使科技服务更有效安全

在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立足社区、突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多种活动,既服务于居民群众,又使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我社区长期活跃着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有20人,他们均是各行各业中的科普队伍中的带头人,他们热爱公益事业、 热心科普宣传工作,长期活跃在社区居民群众中间,每季度集中在社区学习科普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家庭保健、健康与运动、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知识,服务对象不计其数,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5

关键词 大学物理 课堂趣味性 多普勒效应 角动量守恒定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这个信息大膨胀的年代势在必行。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本科阶段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物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升华,作为一门重要的理工科基础课,通常很乏味。提高大学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掌握理解课堂知识,运用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提高课堂的效果,第一个就需要教师结合事实问题,利用所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我们以大学物理教学中两个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多普勒效应这部分内容,它告诉我们,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那么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并定量的给出的二者关系如下:

其中,波源发出的频率为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 ’,波的传播速度为u,波远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s,观察者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0。可能我们这样直接引入多普勒效应,学生往往提不起任何兴趣。但如果我们先给个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就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入课堂:“2014年3月8日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途径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交接处胡志明管控区时,从雷达上消失,机上的239名乘客和机组成员音讯全无。全世界11个国家参与了这次搜寻工作,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副总裁宣称,他们利用多普勒效应分析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次航班发出的6次握手信号,推测出航班最终坠入南印度洋。究竟是什么多普勒效应,为什么能通过多普勒效应找到马航,多普勒效应在我们的日常声中又有哪些常见的应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马航疑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奇效应。”接着再介绍我们开头引入的多普勒现象以及公式,学生就被无形中带进了课堂。介绍完这个内容之后,再回到这个具体的事件,应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一下:失联飞机尽管关闭了通讯系统,但它每个小时都会向国际海事卫星发射固定频率的握手信号,这些信号由于多普勒效应会发生微小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就可以判断马航的可能去向。我们可以把MH370视为波源,把国际海事卫星视为观察者。如果失事飞机是距离国际海事卫星越来越远,此时卫星接受的信号频率应该是减小的;如果失事飞机靠近国际海事卫星,卫星接收到的频率应增大。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工程师就可以从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变化特征,判断飞机的走向。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利用知识很好地解释了实际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我们可以以美国大片“黑鹰坠落”中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该影片以1993年的索马里军事行动的真实背景讲述了120个美军在索马里遭到整个城市人的攻击,这少量的美军激战数小时后在援军的支援下,大部分人成功返回基地的故事。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美军代号黑鹰的直升飞机机尾的螺旋桨被击中后,在空中失控,打转坠落的场景,为什么尾部螺旋桨破坏后,会使飞机失去平衡而坠毁了?学习完今天的内容以后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这样就自然地引入了正题。角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刚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外力矩的作用,则刚体的角动量守恒。

其中M是刚体受到的力矩,J为刚体的转动惯量, 为刚体的角速度。这一定律由刚体推出,但对非刚性系统也同样成立。直升机由机身、主螺旋桨和抗扭螺旋桨组成,直升机的主螺旋桨和机身就可视为一个非刚性系统,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如果忽略空气的阻力矩,此时外力矩则为零,主螺旋桨和机身系统角动量守恒。若以主螺旋桨角速度方向为正,则机身会反方向转动,使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机尾安装的小螺旋桨可产生一个附加力矩与机身所受内力矩平衡,从而消除机身的转动。如果机尾的小螺旋桨破坏,那么机身就只受内力矩,因此会产生与主螺旋桨方向相反的转动。这样就无法控制机身平衡,因此,黑鹰的机尾的螺旋桨被破坏后,会在空中失控,失去平衡而坠毁。通过和电影中场景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方面,需要老师讲完知识点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它在实际中的几个方面应用。还以多普勒效应为例,多普勒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在交通领域,天文学领域和医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天文学家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科学家艾德文哈勃发现在地球上观察到银河系天体发射的光线频率都变低了,即产生了红移,说明这些天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因此得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再比如说,在医学上利用多普勒效(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8页)应做成胎心测量仪,用于测量胎儿的运动。其原理就是:从胎心测量仪发射一个波到达胎儿,发射回到胎心测量仪,根据发射与接受多普勒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获得胎儿的信息,观测胎儿的运动状态。

以角动量守恒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它解释。比如芭蕾舞表现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地面的摩擦,则转动过程中满足角动量守恒,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演者的收缩成一团时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转速。再比如说,跳水运动员在跳水的过程中,离开地面后满足角动量守恒。将身体蜷缩,可减小转动惯量,加快转动速度,完成空中的旋转动作;落水时伸展身体转动惯量增大,入水时的转动速度减小,不至于溅起太大水花。

通过与实际的应用结合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第三个方面,如果课堂上能插上一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效果应该会更好。以多普勒效应为例,我们可以给一个迎面驶来的火车的视频,从视频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多普勒效应,火车迎面驶来听到的音调较高,而火车疾驰而去听到的音调很低。

以角动量守恒为例,可以给一个茹科夫斯基转椅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的例子。人手握哑铃坐在茹科夫斯基转椅上,给人和茹科夫斯基转椅一个力使系统转动起来。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系统的角动量守恒。当人的手臂伸开时,系统转动惯量增大,转椅的转速减小;当人的手臂收缩回来时,系统转动惯量增小,转椅的转速增大。

通过一个简单的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现象和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收效果。

当前本科教育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大学物理的推导和公式很多,照着课本讲解的话很枯燥,课堂效果很差。如果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把知识点和实际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知识的应用背景等内容,应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创新和结合实事是关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多进行教学比赛和奖励措施是提升教师创新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很多年龄上大一些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尚存在困难,更不用说穿插视频了,因此,这种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趣味性的做法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组织加强教师的教学和计算机素养,集中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利用的培训。此外,视频时间过长,也会压缩课堂知识的内容。合理地把握穿插视频的量也是需要老师思考的问题。总之,提高大学物理课堂趣味性势在必行,如何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周清华,胡伟.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旬刊,2012.

[2] 郑莉,飞.陈中华浅谈如何实现高效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J].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2013.

[3] 谢开.浅谈如何提升大学物理课的教学质量[J].才智,2009.

[4] 胡春霞,闫春娟.浅谈三本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5] 李占峰,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6

一、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

伴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相比明显不同。投影设备和电子数据的发展,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教学模式。但是,在这种发展状态下也存在课堂教学完全依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而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情况。

小学学习阶段是小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它除了能够帮助小学生认知与积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学生指明了人生的价值方向,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石。而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幻灯投影、录音视频、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的容量,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有时代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投影设备或者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讲解授课,从而使学生快捷地接触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蟋蟀生活的巢穴状态。然而这种方便快捷的即时性教育模式也很容易忽视掉小学语文知识所具有的实践性,压缩了书本所传递的知识厚度,一味地增强学生的好奇感而阻碍了他们对文章的情感解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世界,而且要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情感取向。此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模糊的认知能力,但学习的能力和知识还不够完善,也需要教师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从海潮的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火烧云等,这些宏观的形象都需要教师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认知,但是这些认知的基础还是要建立在继承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比如字词等。生字词的笔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需要教师以传统性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和指导。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在于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更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传统“书本+黑板”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应突出人文性,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育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教师怎样教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教,都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一位注重知识内在价值的语文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课堂考核,而且也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层面内部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

在这种知识与价值观念兼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制定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区分每节课的课堂教学重点,从而展现出小学语文所具备的人文性。就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去年的树》《颐和园》及《秦兵马俑》等课文来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普及生字词的基础知识,更要兼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引导。比如,《去年的树》的故事情节和其蕴含的感情,不仅需要学生去读,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去复述,用感情去讲述鸟儿与树的故事,教师要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的教学则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而不是只对课文中文字层面的知识进行串讲。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无法体会这些民族遗产的珍贵价值,而教师将侧重点向历史层面倾斜,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心灵上的指导,同时也是对学生价值情感取向的培养。

同时,小学四年级语文的课本内容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认真解读,如古诗的学习,四年级上册有两篇《古诗两首》,而下册则增至《古诗三首》,可见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进行了能力上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不是跨阶段的,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能力增长,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引领学生突破自我。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数忽略了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而是侧重于对古诗词背诵熟记及对古诗主题的理解。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方法虽然便捷了教师的课堂引入和讲解,但是“快餐型”的文化输入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不能提高教师课堂的讲课效率。因此,针对不同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将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将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

如今,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阅读成为很枯燥的内容,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家庭阅读作业,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各式各样的“快餐型”阅读经验,稍加改动便可成为他们阅读作业的答案。但是,这种阅读行为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相反只会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因此,适当进行课堂知识延伸,是使学生建立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学生甚至家长提出一些阅读建议,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社会快节奏的影响下,虽然不少的动漫、影视作品等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但是这种懒惰的学习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勤奋,使他们的文学品位越来越低下。适当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养成阅读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律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需要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规划和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抛弃,新式的教学技巧和科技手段也要不断地引入课堂中去,从而完善课堂输入的方法和输出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升,而课堂知识的延伸与阅读习惯的建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莫 莉.提高小W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课堂教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度大会上,塞里格曼(Seligman,Martin E.P.)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他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弊病,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他大力提倡建立一门研究积极的心理科学――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他是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积极心理学是指以普通人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品质,不仅能预防和治疗抑郁症和神经症,同时还能让人变得更加快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心态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二、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小学生正处于掌握知识、培养兴趣、发展人格的关键时期,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从游戏转移到课堂。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步退居次要地位,知识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继续迅速发展。随着年级增高,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逐渐下降,知识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吸引力”有关。

小学生的经历有限,心理活动纯真、直率,没有明显的闭锁性,其情绪情感的表达比较外显,不善于修饰和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的程度如何,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如果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能力范围以内的,他们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接受的,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无疑是有帮助的;如果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超出小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教师的讲解又不透彻,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慢慢的学生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吸引力”也影响着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小学生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也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感染与影响无处不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隐性教育资源对小学生影响深远

小学生全面、良好的人格发展是在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仅有理想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实践从而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交往活动,感知教师的情绪,主动地把握和建构知识。同时,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长期性,教师的一举一动同样也具有榜样作用,而这种榜样作用的影响可能比有意识的知识教育更为深刻、长远。如果小学生在校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的负性情绪,这将对小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产生阻碍。学生对教师不尊敬,甚至产生敌意情绪,他们就会拒绝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拒绝老师的指导。教师情绪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当下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而且会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产生潜在的、广泛的、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知识教育,使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的隐形课程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必不可少。在当前着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大环境下,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品质对小学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一)充分发挥小学课堂中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使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

教学不等同与一般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理论化的实践,是一种智力性实践。在小学课堂中,隐形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教师的言谈举止等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地挖掘各种资源,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发觉小学生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悉心布置教室,使教室的每一个细节处都表现出活泼的气氛,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潜藏着各类知识;对座位的安排,不仅要照顾相对幼小的儿童,也要考虑到学生间的带动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更要注重其示范作用,严肃与活泼并重。

(二)转变教育观念,以理解的心情对待小学生成长中的错误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长久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性对待学生的问题和错误。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促使学生利用这些积极的心态来帮助身边的同学。

(三)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日后长远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

因此,小学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教会每个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应有的内涵。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是小学阶段最主要的活动,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思维对待小学阶段的学生,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8

一、健全组织机构,凝聚各方合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Xx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工作小组;设立了科普工作活动室,完善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组建了134人的科普宣传志愿队伍,招募志愿者4182人。利用周末、节假日,积极宣传科普知识,为引领社区科学文化新风尚做好保障。

二、夯实工作基础,提供坚实保障。一是经费保障。Xx社区为保障科学普及工作顺利开展,设立了38000元的社会科普学普及工作专项经费;二是强化阵地建设。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拥有1000平方米,内含党员教育、科普教育、市民教育、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普法教育、宣传文化七大功能室,为居民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在小区内设计安装了宣传栏,定期更换版面内容,宣传科普知识,内容贴近生活,丰富多彩,寓教于乐。

三、创新学习渠道,打造特色教育。Xx社区为使科普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积极打造“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活动室内配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空调等设备,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活动室开展环保课堂、健康教育课堂、法律课堂和科技课堂。通过开始有关环保、健康、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讲座,使居民收到不同形式的科普教育。

社区与肥城市左丘明研究院联合开展三期“君子讲堂”,更好地传承了弘扬和传承左丘明“君子文化”,讲师们从君子之邑的由来讲起,包含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传承好家风的重视、何为家风家德家训、如何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解决当下人们的困惑,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肥城君子家风形成与核心内容,肥城乡贤传承家风家风的感人故事,在新时代传承好家风,共建和谐幸福家园等方面,既有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又有鲜活生动的生活案例,图文并茂,语言生动。

同时,社区利用节假日组织了开展了“新迎春 送祝福”笔墨浓情送祝福活动、“庆六一亲子阅读”、“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讲座服务活动、“传承文明·共同成长”诗歌诵读活动、“共创文明城、普法进社区”普法大讲堂、“关爱生命,关爱胸痛”为主题的胸痛知识进社区及“护士与糖尿病”糖尿病知识宣传等健康知识普及、台球比赛、文明小志愿者表彰活动及文艺表演等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和乐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余社区工作的开展。

四、贴近生活实际,积极服务群众。经过积极争取、认真筹备,xx社区成为“肥城市妈妈小屋示范点”,同时设有妇女之家活动阵地、妇女维权站、妇女就业服务站、社区家长学校、四点半课后服务活动站等场所,在“三八”节、“六一”节、母亲节等重大节点,围绕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健康生活等主题,积极组织妇女参与社区活动;为了让老人跟上时代的步伐,共享“文明城市”的发展成果,增强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桃都社区开展助老服务走进桃都社区活动,为辖区老年居民讲解智能手机使用、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9

关键词:科技馆 学校教育 青少年 科普

科技馆是以实施科普展览教育为核心内容,是为社会公众,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近年来,国家对科技馆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表示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很好的利用场馆资源及科普优势,面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馆作为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设施,在整个科普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的发挥科技馆的科普展览优势,充分利用科普场馆资源,创新科普展览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技馆的宗旨及发展现状

(一)科技馆的宗旨

科技馆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自然科学、技术及工程、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

(二)科技馆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科技馆的建设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兴建,包括有科学宫、科技馆、科普会堂、科技中心等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建设了科技馆300余座。《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把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列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这也为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科技馆也经历了从原来的以单纯的展示科普展品为主的展示手段发展到以人为本、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为目的的展示理念,并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院办公厅也将科技馆作为青少年“肩负”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场所之一。

二、馆校合作的意义

科技馆和学校都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都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为辅助学校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首先,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有趣的科技展品和神奇的科学现象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在科技馆亲自动手操作展品,通过展示出来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本中比较难懂的科学原理,使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与在学校里“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体验科学的无穷乐趣,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因此学校只是将科学知识强制地灌输到学生们的脑子中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而在科技馆,学生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这种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馆校合作的策略及方法

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和手段的优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原则,共同研究和探索开展科技素质教育、科普交流活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出积极努力。

(一)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系列活动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要经常在馆内举行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各异的科普表演,并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堂生活。与课堂教学不同,科普剧是以互动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体验到了科学知识的神奇魅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科普实验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道具,使用多媒体幻灯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配合辅导员的表演,把生活中的实例完美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通过“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能使同学们认识科技馆、了解科技馆,提高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为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积累经验。

(二)开展“天文课走进科技馆”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穹幕影厅上天文课,发挥穹幕影厅设备资源的优势,加强同中小学课堂的交流。科技馆的穹幕影厅内都安装有天象仪设备,可以模拟人造星空,天球赤道、子午线等天文现象。让同学们抛开枯燥晦涩的书本,直观的感受宇宙的奥秘,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了场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天文教育的发展和天文知识的普及。

(三)科普讲座树立了中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科普讲座是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的有利途径,科技馆可以特邀科学家、专家、教授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权威人士来到科技馆,为公众免费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各种热点事件,包括环保、天文、地震、家庭教育、生理健康等。如河北省科学技术馆在2011年在“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举办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普知识讲座,邀请《太空探索》航天科普专家田如森教授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广泛好评。

总之,科技馆今后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样才能更大的发挥科技馆的教育作用。今后科技馆要走在科技前沿,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更新陈旧的科普展品,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努力使科技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2009,(03).

[2]胡晓蓓.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7).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专业核心课;自主性

一、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核心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性。民办高校自从2004年规模化地加入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行列,“三本”学生便作为高校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新成员,他们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是成年学生,但也有着显著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注意到,民办院校学生因自觉性不高,缺乏自制力和科学的学习习惯而导致理论基础较差,故此在教学内容编排,教学目标设定,以及教学进度把控方面应充分根植于三本学生的特点,采取“低起点、缓进度,有的放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设置。另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较强的意愿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核心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民办高校的英语专业自身缺少了本该有的特色。同时, 民办本科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生源层次不同。民办高校的生源层次较低, 某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过难。这样势必导致课堂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外延”。对于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普遍弱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这种枯燥而单调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安排而被动接受知识,这与民办高校生源的根本特性极其不符。加之英语专业核心课(如英语语言学)理论性较强,更使得理论基础较差的民办高校英专学生无所适从,教学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因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以营利为主,从办学成本考虑,以英语专业为例,以英语语言学为首的专业核心课的教学班级规模普遍大于公办院校,加大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同时课程学时不同程度地被削减,使得本来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得到详尽而形象的讲解。综上所述,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教学情况普遍令人堪忧,亟需改革。

二、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历来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专业性和理论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其教学难度之大,一直是国内各高校外语专业关注的焦点。蔡矗2014)分析了以英语语言学为代表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的特点指出目前的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由于其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形象性不足,授课形式单一,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而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发挥,因此,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种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随机抽样了本校60位13级英语专业学生,并分为2组分别进行等课时的以翻转课堂为载体的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并在学期末对实验组和传统组进行等同的期末测试,以测试结果说明翻转课堂在语言学课堂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教师预先将英语语言学的单元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并按微格教学方式形成知识点,出具相应的引导性问题,同时分发给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由小组成员提出各自的问题。观看完毕后,由各小组组长将自己小组的问题反馈至教师,由教师形成Q&A汇编。之后在语言学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典型性问题给予引导,并展开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通过互相提问并解答的方式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某些理解难度较高的理论性知识点,如:句法学中的转换生成语法、表层/深层结构、X-Bar理论、树形图等,音系学中的同化规则等,由教师在课堂结束时集中讲授,给出答案。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整个学期的Q&A汇编针对性地设计试卷,进行期末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并以此为线索,重新针对性地录制教学视频,以供下一轮翻转教学使用。

三、数据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48学时)后,笔者对实验班和传统班进行了期末测试,测试内容涵盖微观和宏观语言学两个部分,分别涉及形态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微观部分)和语用学、语言与社会、二语习得(宏观部分)。具体的测试内容及结果如上:

综观上述测试结果,实验组的各个题型的得分情况均优于传统组。 其中效果比较明显的是树形图及IC成分分析法的画图题(23.67:15.41)、涉及语义学、语音学的简答题(15.89:12.13),以及运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基本原理进行话语分析的案例分析题(21.73:18.54)。表明翻转课堂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 翻转课堂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课余及碎片时间:因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和课中2个环节,在教学学时相同的情况下,此种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及精力的投入,在课上和课下形成对相同知识的二次理解,对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知识点来说增加了理解强度和机会。

* 翻转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较难知识点的主动挑战:通过收集整理问题,学生基于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形成的一次理解,对自身对理论知识点理解的不足有了针对性的认识。在课堂中,学生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直奔主题,依靠自身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深化自身对难点问题理解,形成深刻印象的同时,增加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 翻转课堂调换了师生的角色,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在课下观看视频时,翻转课堂以教师的“热身问题”为引导,在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同时帮助他们自主形成理解。在课上,教师一改以往“权威”身份,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直至最后解决问题,而教师仅仅对学生做出的理解予以评判,同时组织课堂秩序,将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充分尊重了民办院校学生的“自由”意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成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理解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吕晓娟与李泽林,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 成人教育, 2005(01): 第54-56页.

[2] 杨春玲, 由三本学生特点谈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培养.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0): 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