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促进会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2:43

新农村促进会

新农村促进会篇1

【摘 要】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对于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必须要有一些合适的路径来使社会工作者介入到农村,真正为新型农村的建设起到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新型农村;民进组织;社会保障

一、新型农村的内涵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异、行业差距。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城乡差距。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力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农村建设。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对新型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农村社会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农村建设来说,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农村社会工作有助于改善民生

要想建设新型农村,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民生不仅仅意味着农村居民的物质条件,还包含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应有权益。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根本理念就是助人自助,尊重服务对象,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社会工作对于解决民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1]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要想介入需要寻找好的切入点,从多方面解决问题:在介入领域上、内容上、工作手法上,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社会工作实践帮助服务对象发挥潜能、恢复社会功能,逐渐摆脱生计的困扰,并享受、健康和社会保障应有的权益。

2、农村社会工作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在这个背景下,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协助村民走出一条使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不仅要协助村民认识村庄的自身潜在优势,还需要动员和协助村民逐步实现“社区发展”。[2]比如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乡土特色,尝试运用“地区发展”模式,挖掘村民和村庄现有的资源和村民的能力。这一切有助于村庄生态理念的传承和农耕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因此,虽然我国农村先存的一些列问题急需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着一下困境:

1、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较低

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其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化的层面,而在职业化的层面进展缓慢。因此,作为社会工作分支的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也不会太高。[3]

2、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低

公众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高,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在意识层面来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习惯了政府的管理,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没有了解或者了解很少,使得其对农村社工有较强的陌生感和疑惑心理,从而导致不太容易接受农村社会工作。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尚处在物质扶贫阶段,这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有很大重叠之处,再加上农村社会工作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因此在力度上不会太大,这就形成了农村社会工作既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叠又不如政府部门的现状,在此情况下,公众很容易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支持力度较低的现状。

3、国家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社会工作要想在解决问题中起到作用,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由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和其从业人员就业岗位的特殊性决定的。以美国为例,当时美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要么是在政府担任相关职务,要么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才可以把专业知识高效地在农村付诸实践。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也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是关于这方面的配套政策迟迟未出,这就导致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却增长缓慢的困境,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面前,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因此,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困境。

4、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相关的机构支持

就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机构虽然已经介入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但大多局限在农村扶贫或基础建设层面,只处于物质层面的扶贫阶段,对农村的其他问题介入较少。但是农村社会工作不能局限于此,与国外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相比,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相关的机构支持。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呼吁相关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

四、社会工作者介入新型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1、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组织一些扶贫活动

近些年来,在海外民间组织的努力下,民间组织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社区发展、社区教育、参与式扶贫方面。民间组织在长期的工作中,立足于农村的现实情况,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自治组织,维护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增强了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农民脱贫致富。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可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作用,更好的为新型农村的建设服务。

2、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促进平等的社会福利

社会工作的功能之一在于推动平等的社会福利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美国家为了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逐渐建立了福利制度,实现了普遍的国民福利,提升的国民的福利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必须深入了解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因此要想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新型农村的建设中,就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平等的社会福利。这对新型农村的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潘传新,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工作[J].群文天地,2009(12):79—81页.

3. 何晓琦、高云虹,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08(12).

新农村促进会篇2

大家下午好!我是新农村建设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党金国,今天我非常高兴的再次和各位同仁又欢聚一堂,共商我们农发会发展大计。下面我就我新农村建设促进会2009年1-----4月份工作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汇报。

一、1——4月份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去年对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乃至我国经济产生是巨大的影响,但是我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农业来说影响相对较小,却又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专业委员会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进人2009年初,我们和河南经济报《经济新闻周刊》合办了三期新农村建设栏目的前提下,无偿的支持郑州市金水区大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召开了河南省首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战略研讨会。二月初,我专业委员会委托理事单位北京燕云文博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建设中国农发会新农村建设促进网,简称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网,并于2009年2月11日开通,虽然网站不大,但毕竟我们专业委员会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来更好的配合农发会的工作。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专业委员会配合理事企业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3月2日——6日举办了伊川县返乡农民工创业意识培训及伊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讨会,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进人4月份,我专业委员会审时度势与理事单位广远洲际文化交流中心合作,筹划了《首届全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大会》的方案,并已付入实施阶段,以彰显我农发会和我专业委员会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能够有所作为,服务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心、信心和实力。关于首届全国新农村发展大会的筹备和实施的具体情况,等会将有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吴春涵同志给以重点补充汇报,另外1——4月份,我们在加强产业项目和金融部门进行新农村共建的同时,也和基层团委沟通,将在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立团支部,联得共青团对我们产业项目的支持,并牵线搭桥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和地方政府,建立航天育种高科技观光农业园区项目等。

二、近期的工作计划

(1)强力推进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新农村共建工作成功,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创造国家典范。

(2)全力支持、参与,协助北京广远洲际文化交流中心吴春涵同志举办好首届全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大会,同时我也建议农发会调动专业委员会的资源,积极的参与配合,共同举办好这次大会,创新农发会品牌战略。

(3)加大协调、参与、促进航天育种高科技农观光园区项目落户河南成功。

(4)开展自查整顿工作,年内在理事会和秘书处的直接负责下设立四大中心: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整合中心、资金调控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七部:会员部、农业合作经济发展部、政策研究部{专家委员会}、财务部、订单农业部、农业技术服务部、土地流转部。一办:办公室。一网: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网*。一报:河南经济新闻报经济新闻周刊《新农村》栏目。详细方案保证在本月20日前上报详细整改材料。

三、重点项目报告书是:伊川县草食动物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方案等六份。以前已上交过总会,现又带来一份。

新农村促进会篇3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才是从根本上增进农民利益,是真正解决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怎样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结合浙江实际,我认为:

一、要跳出“三农”抓“三农”

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从浙江看,人均半亩地,绝不可能把3000多万农村人口都拴在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年165元提高到*年6660元,年均增长8.5%,收入水平连续多年居各省区首位。靠什么?关键还是工业化、城市化。我们靠工业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靠城市化促进农民向城市和城镇集聚。从某种角度讲,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目前,我省农民的非农收入已占其总收入的75%,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已占75%以上,城镇人口已占5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对浙江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效应。

跳出“三农”抓“三农”,实质是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运行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实现城乡互动,关键是实现城乡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做好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这是从宏观机制上的“多予少取放活”,也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围绕这一主题,要在深化上下功夫。

一方面,做好吸纳集聚的文章。多年来,我省积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环杭州湾等城市群,组织实施“中心镇培育”和“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有效促进了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要素的吸纳与集聚,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从总体上看,工业化、城市化的吸纳集聚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现在,25%的农村从业人员,只提供占经济总量6.5%的增加值,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可能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因此,一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布局规划。要搞好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着眼于优化农村人口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导向,在继续发挥大中城市功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对农民的吸纳集聚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拓展农民转移空间。从我省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开发区(园区)发展层次,积极培育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以此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农民居住就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和平台。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农民就业能力。能否有效“减少农民”,主要在于农民自身是否具备“洗脚上岸”、“背包进城”的素质。适应工业化中后期农民分工分业的新形势,*年以来,我省对315万农民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实现转移就业83万人。这些短期培训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途径。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配套制定相应政策,加快培育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队伍。

另一方面,做好延伸覆盖的文章。重点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近年来,我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2003年以来,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累计投入413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占30%左右,已完成5060个整治村、480个示范村的建设任务;建设乡村道路4.3万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车率达83%,客运班车通村率达84%;治理清洁河道7400公里,改善365万农民饮用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88%和80%;65%的乡镇和行政村开设了连锁超市和“放心示范店”。同时,努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针对农民“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的实际,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各级财政每年投入17亿元,用于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2400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并让农民每两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各级财政从*年至2007年将投入42亿元,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食宿改造、贫困学生资助扩大、爱心营养餐等四项工程。今年省财政还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切实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已有53万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180万农民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90%的农村“五保”对象被纳入集中供养,实现下山异地脱贫22万人。这些工作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强化城市延伸覆盖功能,逐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在我省形成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良性格局。

二、创新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跳出“三农”寻路子,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立足人多地少的省情,浙江农民不可能靠多种多收来致富,惟一的出路是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农业路子。

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我省既要抓自主创新,更要抓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扶持和改革,特别要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加快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全面启动“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切实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在依靠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民的同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百万农业专业大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要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推进农业经营形式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接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我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联接农产品基地1500万亩,形成了一大批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块状经济和品牌农产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延伸产业链,以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培育1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着力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培育农业产业集群,促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从浙江来看,当前既面临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机遇,又处于一个无比艰难的爬坡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效如何,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此,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切实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新农村促进会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管理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为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民经营的弱点与市场经济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强势化特点的冲突,既让农户有序参与市场经济的角逐,又能推广农业技术,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顺应群众意愿、符合生产力要求、切合农村实际,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安宁市的双赢养鸡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订单收购的“五统一”措施,与社员建立起了产、加、销协作关系,带动了发展蛋鸡养殖户400户,年销售绿壳鸡蛋100万个,销售肉鸡4万多只,实现利润近100万元。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结合经营项目,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合作社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指导下,能够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承担科技项目,并聘请专家,为社员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扩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渠道,科技成果得到更好地应用和转化。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社员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经济信息、管理方法,并受到教育和培训,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

(四)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供应农资,生产符合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减少了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利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加工和流通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按成员交易量和股金返还给成员,从而能有效地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例如,安宁禄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08年销售利润首先按交易量每公斤返五角钱给社员;然后,按入社出资额每股分得500元红利,社员年收入仅葡萄种植这一项最高的可达20000元左右。

二、安宁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一)安宁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安宁市认真贯彻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09年11月,安宁市规范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4个,2008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000多万元,入社社员850多户,带动农户55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安宁市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特等农业主导产业,包括茶叶、水果、蔬菜、食用玫瑰、生猪、畜禽、蚂蚱、乡村生态旅游、农机作业等10多个主导农业产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安宁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安宁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安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合作社规模不一,小规模的合作社较多,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大多都在5千元-10万元,经济实力不强,且分散经营,生产技术偏低,管理不够规范,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普遍较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多数只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包装、销售层面上,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社太少。

2、经营广度不够,缺乏特色产业。安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由长期从事种养业、营销业的大户发起设立,经营的范围主要以水果、蔬菜和养殖为主,在44家合作社中,果蔬种植的就有26家,所占比例高达59.1%;养殖业的有11家,所占比例为25%;特色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如安宁八街高桥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等)仅有7家,占15.9%。

3、资金短缺。安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建阶段,基础较差,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自身的资金积累非常有限。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成立时能获得政府部门给予的1万元扶持资金,社员入社资金偏少。据统计,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只有22万元左右。注册资金最多的是安宁民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是100万元;注册资金最少的是安宁禄富兴浅水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仅有800元。

4、缺乏专业人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入进来,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人才问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信息不灵、技术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最为紧缺的是有资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适用技术人员。有些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交由所属的村委会代管,有些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交由所在地的供销社代管,这些部门也就是仅仅帮合作社做做账而已。

5、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创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一是运作不规范,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章程、有制度、有办公场所,但只写在纸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组建不规范,部分基层供销社不管条件是否成熟,为完成昆明市下达的指标仓促引导组建;三是少数入社成员动机不纯,抱着“搭便车”,想得到政府资金扶持或从中套取相关政策赚钱的心态参加合作社。除以上分析的存在问题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只注重办理注册手续的支持,忽视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指导职能,未形成统一协调的领导机制。如农业局、供销社、科技局、工商局、税务局、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协调还不够。

三、进一步发展安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宣传引导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的农村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安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情况及先进典型案例,以此来增强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二)加大扶持力度,倾斜政策支持

第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市、镇财政要视财力和合作社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但一部分合作社得到了这笔扶持资金并没有发挥出作用,合作社形同虚设。对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合作社资金扶持,并且要加强监督,对于那些领取了政府扶持资金而不做事的合作社要给予相应处罚;对于那些经营有方、运作规范、带动农户致富效果明显的合作社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并且要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加强信贷和融资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要不断改善信贷服务制度,给予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

第三,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鼓励社会有志之士参与合作社融资,提供资金支持。

(三)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政府及涉农部门要引导、帮助选好合作社带头人,挖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

第二,制订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做兼职社员,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

第三,制订科学培训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培训制度,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的理论和相关政策,提高正确指导和发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建立服务体系,促进快速发展

第一,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建议建立专职指导机构,明确其职责,配齐人员,保障经费,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农资、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第二,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通过配置信息网络设备,集中培训专业信息人员,将合作社信息点统一纳入地方政府信息网管理和考核,为合作社抓好生产、搞活经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农产品会和知名品牌评选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五)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运作行为

第一,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理事会和监事会。

第二,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制订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奖励等制度,以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

第三,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实行按交易量(额)和按股金分红相结合方式分配。

安宁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以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指导,很好地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安宁市农村经济实际情况、符合各方利益的发展形式,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汝波.农民专业合作社操作指南[Z].云南省大理市,2009.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规范与财务操作标准实用全书[M].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

3、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经验交流会材料[Z].云南省腾冲县,2009(8).

4、宋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

新农村促进会篇5

一、统一认识、营造氛围,探索合力兴农新机制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党委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充分调动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是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我市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种社会力量蕴含着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实践中深化,在深化中提高,探索合力兴农的新机制。首先,社会力量反哺“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两个趋向”转换规律的基本判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程度已到了国际社会公认的“以工哺农”的重要阶段,顺时应势,反哺支持“三农”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其次,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广大农村既是需要帮扶、加快发展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农村建设既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各种社会力量体现价值、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在当前资源趋紧、要素制约进一步凸现的情况下,利用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到农村发展产业、建立基地和拓展市场,是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空间、赢得机遇、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有效途径。再次,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更是促进城乡融合的现实要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大量的资源要素向城市流动积聚,使农村建设缺乏人、财、物等要素的有力支撑,致使城乡发展存在较大的落差。在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管理上给予农村支持倾斜,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实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此,在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早在06年3月,市委、市政府就专题召开村企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恳谈会,邀请全市50位企业家代表共商新农村发展大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市长毛光烈对全市开展村企结对工作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此后我市每年召开共建座谈会,及时搞好总结交流,并进行再发动、再部署。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先后表彰了70多家优秀结对企业,利用报刊电视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典型的宣传报道。由一批实力型企业和富于责任感的企业家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扩大社会影响面,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二、创新载体、丰富内涵,立足互促共进求长效。

(一)抓载体创新。村企结对是我市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20__年初开始,我市率先实施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共有5273家企业参与结对共建,结对覆盖率达到100%,使民营企业成为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探索形成了以企带村型、经济顾问型、互利合作型、基地带动型等多种结对方式。以村企结对工作为突破口,我市积极创新结对载体,不断发展壮大共建力量。20__年,组建成立了由182名农业、医疗、科技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顾问团,下设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科技科普等七个分团,专家定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政策宣讲,提供各类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顾问团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科协部门发挥各类协会智力密集的优势,开展“百会联百村”的村会结对活动,各协会帮助结对村培育特色产业、培训实用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取得较好成效。司法系统着力构建“一村一律师”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广大律师在农村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处理各类涉法事务,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这项工作受到中央、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全市“一村一律师”制度的覆盖率达到94%。市文明委积极开展 “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组织城区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目前,已结成共建对子1290对,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我市各地结合实际,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共建载体,如余姚市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机关部门、城区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平原经济强镇、强村与山区欠发达村结对,以及千个党支部与1000户农村文化中心户结对为主要形式的“6+1”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

(二)抓政策引导。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强政策引导力度。06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文件。07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村企结对政策的意见》。两个《意见》明确规定了参与结对共建的企业在物质和精神上所享有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凡参与村企结对活动,并符合相关规定的企业,经认可,可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获得的土地指标可实行利益共享或定向转让,保证50%以上留给村和结对企业使用,结对企业可利用这些指标合作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建设标准厂房等二、三产业。二是在税收减免、补助方面,企业直接资助新农村公益性项目等社会性开支费用在缴纳所得税时予以减征或实行税前列支等;对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开发,开展农民培训和安置农民工就业的,给予补助或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在荣誉激励方面,市县两级每年表彰村企结对先进单位,对表现突出的授予其荣誉称号,这些企业在等同等条件下优先参与各类评比活动,并允许结对项目以企业或企业家个人冠名。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意见,如市委统战部出台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相关意见,动员派、工商联、侨资台资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等也出台了相应意见,推动系统内结对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抓内涵拓展。我市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在形式上创新,而且在内容上得到拓展。首先是由单向的给钱给物到双向的互利共赢转变。与以往主要以单向帮扶和扶贫结对不同,我市在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核心原则加以坚持,努力实现农民得实惠、村庄大变样、各方得发展的多赢局面。许多地方利用结对村的集体闲置土地建造标准厂房和民工公寓,既解决了企业发展空间和员工住宿难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其次是由单纯的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全方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转变。针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较早提出了要在“五个共建”下功夫,即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推村庄建设、共育乡风文明,使结对帮扶拓展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北仑区的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向大碶街道九峰山片区捐资1500万元,带动其他资金投入1亿元,帮扶该区域打造成为产业发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文化繁荣的农村新社区。再次是由单一的结对帮扶向双向的“深度联姻”转变。为了更好地加强沟通,建立融洽的共建氛围,很多地方通过实施村企之间互派人员到对方挂职的方式,增进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奉化市尚田镇聘请43位素质好、能力强、见识广的企业家担任了42个村的“经济顾问”,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做法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批示要在全省借鉴推广。慈溪市297个行政村中,目前,民营企业家担任村干部的就有438人,其中担任党支部书记143人、村主任57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领头羊”作用。

(四)抓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在党委政府的动员发动下,唤醒企业和社会力量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共建的热情,就一时一地来说并不难,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在推进过程中,除了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外,我们还在工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建立经常性的活动制度。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做到年初一个签约会,对已经形成结对关系的村和企业予以认定,并签定村企共建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年中一个交流会,由政府部门牵头,邀请有关村和企业交流成果、探讨进一步共建的思路办法;年末一个表彰会,每年评出一批先进结对单位,在市县两级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并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二是建立项目有序推进机制。各地搞好牵线搭桥和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村级组织选定、包装和推出一批合作开发项目,建立项目库,供结对企业选择。慈溪市去年共有17个镇(街道)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库,共推出建设项目441个。三是建立稳定的共建载体。几年来,各地在巩固完善已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结对共建新模式。一些地方通过整合民营企业、个人、村集体等各方面力量,成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以基金形式助推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已经有各类新农村建设基金10多个,资金总额超过3000多万元。一些地方还探索实施“村企联谊会”结对模式,搭建资金帮扶、项目支持、互助服务、交流合作“四大平台”,促进结对共建长效开展。

三、总结提升、务求实效,注重巩固成果促深化

新农村促进会篇6

关键词:农村物流不足现代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A

To cuitivate rural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Zhang Shoude

(Weifang Institute)

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hina's rural modernization has diverted to an accelerating way. But the obsolete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s imped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eriously. Therefore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sitting problems of logistics and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 rural logistics; inadequacy ;modernization; measures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培育我国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传统的农村物流体制的不足

农村市场经营成本高。中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发展极不平衡,即便在县城,人口密度也不及一些发达城市的一半,在乡镇就更低了,往往要设多个营业场所才能适应需要,人口分散所带来的是营业额很低,经营成本增加,形成“广种薄收”的经营局面,必须利用现代的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

农村市场难以细分。由于农村贫富悬殊过大,消费群体较为复杂,对于收入较高的少数人采购消费品,其首选是认同名牌产品,消费观念与城市是无差别的;而大多数的农民则以农业物资作为其最主要的支出,其次才是消费支出,而且对消费品的选择多样化,消费上盲从性大,且趋同心理强,以价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等方式,进行长期有效的渗透影响。[1]

农村市场季节性强。农村的购买行为不仅在地域上差异较大,而且季节性强,春耕秋收,每季都有不同的商品需求;农村还保持了众多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消费较为集中,而平时的消费几乎接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因此,促销工作和商品组合难以掌握。

农村的信息流通不畅,影响收入的增长。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盲目性大,现在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还是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体制,而多数批发市场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功能单一。如今年南方的特色水果荔枝、龙眼由于产量大幅度提高,加工出口受阻,造成价格大跌,诱人的水果成为农民心头之痛。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有的地方买外地货则要付出大价钱来。

二、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存在着设施不足、方式陈旧、成本较高、农民进入市场较难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也抑制了农民消费,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为贯彻落实中央今年1号文件精神,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7月14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管理技术、物流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跨国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全球采购业务中。[2]随着发达国家市场的饱和,跨国公司进行扩张的需求十分迫切,国内的企业必须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开发和抢占农村市场。

三、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措施

1、国家构架

战略规划。农村物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根据物流的国际发展趋势、本国现状、经济结构调整需求、资源及市场状况等,国家应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农村物流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政策制定。为完成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收入调节政策、运输工具和企业运营的规范政策以及其他相应的法规制度,激励社会资源向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规划目标的方向流动,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创建一种鼓励低成本、高质量服务、高效率经营的机制,实现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和系统整体最优化。

2、区域构架

建设农村区域物流中心点。物流中心点不仅要求自身物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运作效率和较低的综合成本,而且要对区域内物流活动及周边地区物流运作具有重要带动和支撑作用。

区域物流网的建设。农产品的区域物流网建设应该是一个采集――集中――配送的过程。每一个中心点所联结的各个端口形成一个区域物流系统,这个系统又是一个更大的区域物流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应形成以批发配送、仓储中转、水运直达运输、公路快速运输、航空高速运输、铁路大宗运输和信息即时服务为主体的物流体系,构建满足区域内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产品区域快捷配送网络,支撑不断扩大的电子商务发展。

3、行业构架

运输系统。整合铁、水、公、空综合运输网络,构筑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平台,并使其服务直接延伸到农业生产者。当前要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保障无缝链接。

通讯信息系统。进一步发展农村综合通讯网络,加快物流企业、农户、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农用品供应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以互联网为依托,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为支撑,构筑农村物流与市场信息相结合的信息平台。

生产资料生产及供应系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物流服务是行政行为,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的进展,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无序竞争、资源浪费及重复建设,农民负担加重,成本上升。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和整合的局面,政府应该完全采取市场化的发展原则,制定鼓励向农业生产资料服务领域投资的政策和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作者单位: 潍坊学院马列部

参 考 文 献:

[1]郭名,段凡.促进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科技, 2005,120:78-80.

新农村促进会篇7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消防工作做了很多投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火灾频发,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就**州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年至*年,共发生农村火灾1459起(重大火灾114起,特大火灾69起),烧死261人,烧伤177人,直接经济损失9484.87万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和触目惊心的重特大火灾事故,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及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成果和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就如何加强和深化农村消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火灾多发的根源及其特征

农村火灾发生的根源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存在六个“不到位”:一是对农村消防工作认识、重视不到位;二是消防安全责任不到位,特别是乡镇、村消防工作薄弱;三是消防宣传教育不到位,群众自防自救能力差;四是消防投入不到位,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五是检查整改和监控措施不到位;六是对违法违章行为和火灾事故责任查处不到位,干部群众未受到应有的教育。

在客观方面: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与其深厚的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和环境密不可分。一是大村寨密集,木质结构房屋多,一旦发生火灾,导致火烧连营,全寨遭殃。二是消防水源天然缺乏。大部分村寨地处半山腰,地势落差大,水源缺乏,一旦发生火灾,难以实施扑救。三是群居生活,用火方式落后,用火大多以木材、木炭、柴草为主,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四是用电不规范引发火灾。

二、当前农村消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消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五改”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搭车”,借用地方相关部门所掌管的农村项目进行建设,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而各相关部门的经费又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资金缺口较大。

(二)一些地方农民的防火积极性不高。部分地方的农民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认为消防试点工作会坏了他们的“风水龙脉”,会遭到报应,不主动配合。

(三)对农村消防工作的严峻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个别县对农村消防工作认识有偏差,没有把农村防火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麻痹、松懈思想。

(四)落实措施不到位。主要是乡(镇)、村两级抓落实不够,多数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没有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导致农村消防工作存在“上紧下松”现象。*乡“4·19”火灾发生在乡政府所在地,由于各项防火措施未落实到位,发生火灾后组织扑救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导致“小火”变成“大火”,酿成特大火灾。

(五)落实责任不到位。第一,所签订的责任状,多数是一签了事,没有去认真对照检查和总结评比,工作好与不好一个样。第二,对火灾事故责任追究不到位。只做到了严惩肇事者和相关责任人,而对那些平时疏于管理防范的责任者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六)农村消防工作缺乏专项经费。由于经济落后,各级政府未将农村消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导致消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农村消防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目前为止全州还有84个乡镇无消防机动泵。

(七)农村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由于不注重消防基础设施后期的维护管理,发生火灾时,导致消防基础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如从江銮里由于消防水池没有引入进水管,发生火灾时,消防水池没水,只能望火兴叹,导致发生“3.6”特大火灾。

(八)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防监督工作不落实。按照《贵州省消防条例》、公安部令第73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贵州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农村消防监督工作主要由公安派出所负责,但目前公安派出所主要精力是在社会治安防范上,消防工作未纳入工作主要内容,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滞后。

(九)农村义务消防队名存实亡。目前黔东南自治州农村消防队主要以义务消防队为主,但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和经费不足等因素,多数村寨的义务消防队是名存实亡,在远离消防队的农村发生火灾时,只能是望火兴叹。

(十)检查整改和监控措施不到位。全州由于点多线长,工作量大面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村消防监督管理存在“盲区”。

三、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建立消防组织,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1、无公安消防站的县(市、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重点镇、中心镇应当组建专职消防队;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可依托民兵应急分队、治安联防等组织建立义务消防队,实现一队多能;50户以上村寨必须建立义务消防队,重点村寨建立专职消防队。2、消防组织要建立农村消防工作档案,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巡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消防器材维护保养等工作。

(二)加强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防火制度

1、制定和明确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在农村消防工作上的职责,层层落实责任。2、建立农村消防工作“包保”责任制和政府督查、倒查、火灾事故责任追究机制,并实行驻乡(镇)、村干部联系督办制度。3、建立和落实鸣锣喊寨制度,通过这种低投入的办法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4、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制度来管火、以制度来防火、以制度来制火。5、明确工作职责,将农村消防监督工作纳入公安机关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农村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三)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安全用火,切实提高村民的识灾、防灾、救灾意识

1、通过基层消防管理网络抓消防宣传教育。加强对乡镇干部、派出所民警、农村治安协调员的消防培训。2、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在冬春、秋收季节等火灾多发期,采用通告、召开村民会议、宣传车走村串户巡回宣传等方式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播放、刊登消防知识、消息等。3、加强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看护、管理与教育。4、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消防知识教育。

(四)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

1、以实施房屋改造为中心,统筹解决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2、发展庭院经济,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创造农村消防安全环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解决公路只通村不进寨,电网只到家不入户,解决村寨内的消防通道不足和农户的电气线路铺设、安装不符合消防规范等问题,整体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创造农村消防安全环境。

(五)实施农房保险

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村民出资的办法,建立农房保险机制,引导农村村寨农户积极参与农房保险,降低和转移火灾风险。

(六)建立农村消防经费保障体系,确保消防设施能长期正常使用

新农村促进会篇8

近年来,濮阳市把科技服务作为科技工作的突破口,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传统服务与现代传媒、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形式,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县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濮阳市科技服务中心构建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开通了科技服务热线,开创了国内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的先例,构建了实时、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了中原科普网等9家科技服务网站,构建了现代网络传播平台;成立了市、县两级8家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组建了20余支科技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星火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清丰县政府强化农业科技公益,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设立了农技推广总站、农林牧科技服务大厅及三家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公开选拔39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了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濮阳县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20余家乡级科技推广服务站、480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深入到户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永驻身边的科技服务队。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濮阳市积极扶持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建立了科技信息协会等科技中介机构13家、农民专业技术协会731家,拥有会员4万余人。

濮阳市科技信息协会作为濮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其理事单位由市水利局、农科所、林科所、市情报所、市植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市科技服务中心、市计算机中心、市畜牧站、市种子站、市植保站、市农机站、市经作站、市林技站等科研或科技服务机构以及各县(区)科技局、各乡镇专业技术协会组成,拥有注册会员7560名。该协会一方面,通过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了具有濮阳特色的“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了科技信息辐射中心。通过与这些中心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协会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目前,濮阳市科技信息辐射中心已发展到21家,辐射全市6个县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波及河北大名、山东菏泽等地。这些中心延伸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了科学普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华龙区岳村乡科技信息协会拥有会员363名、专业科技信息员51名、科技信息服务网点48家。近年来,该协会把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作为科技服务的主要内容,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多期,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68万份、光盘510张。协会信息中心还安装了“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软件,下载打印科技信息1.53万条、市场行情信息2.2万条,受益群众达3.5万人次。其中,56户菜农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93户养殖户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信息中心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千里眼”、“顺风耳”。2007年7月,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到岳村乡调研,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濮阳市在做好科技下乡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还根据实际需求,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出了“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销售”、“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濮阳市共建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90多家,辐射面积107万亩。各示范区选择了一批具有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的新技术进行科技示范,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致富样板。其中,清丰县科技局建设的占地120亩、投资650万元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以河南省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和河南恒立佳泰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从事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的立体高效示范及产业化开发。几年来,该示范区共引进食用菌新技术3项、新品种5个,年产菇80余万斤,实现产值300万元。按照“公司+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6000余户,创造社会效益7000余万元。

作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的重要载体,科技型龙头企业的产生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濮阳市田丰种业有限公司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该公司在南乐县12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成立了科技推广服务站及连锁配送点,在322个行政村配备了科技推广员,将优质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夏玉米高产攻关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印成明白卡,发放至所有科技推广员手中,再由推广员进村入户,针对这些技术规范进行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工作。这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小麦、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使示范区小麦每亩单产突破700公斤,玉米每亩单产突破900公斤。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1998年,濮阳市创办了河南省唯一一家具有合法刊号的地市级农村科普报纸——《濮阳科普报》,2005年改版为以农业科技为主的《濮阳日报·科技之光》专版。2003年,濮阳市科技局与濮阳人民广播电合创办了“科技之声”专题广播节目。2004年,濮阳市科技局与濮阳电视合创办了“龙乡科技”电视专题栏目。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整合科技资源,濮阳市建立了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组织网“五网合一”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进了北京华夏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专家系统”,对农村电脑、电话(固定+移动)、信息机(农村信息机+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终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了一条实用、方便、快捷、现代化的“科技服务高速公路”,直接向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及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为基层配备了10部“科技服务车”,设立了市级调度服务中心、县(区)咨询服务中心、乡镇通联服务站点,建成了农村科技服务“110”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实施科技支撑工程,以项目为依托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濮阳市相继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科技开发、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试验示范、濮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科技专项。并以项目为依托,整合农村科技资源,加大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其中,以“食用菌产业化技术开发”、“无公害富硒农产品开发”、“樱桃谷鸭集约养殖模式研究”、“15万亩绿色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奶牛养殖产业化技术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科技开发科技专项,不仅培育提高了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普及推广了先进的种养技术,而且还推动了科技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促进了食用菌、富硒大米、畜禽养殖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新农村促进会篇9

关键词: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0-02

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待兴。为了发展农业、复苏农村经济,最终在农村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流转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证土地集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承包经营的形式,下放土地使用权。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取得阶段性发展,绝大部分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的农民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的功效。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因其生产规模小、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等时代局限性,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并且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农村要建设,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安居乐业,就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经济建设打好基础,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户可以依法对其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进行处置,从而获得收益的行为。具体来说,农村土地流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把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二是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制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经营权、收益权和流转权等)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易。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因此,要深化改革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制度、体制因素。农村当前的土地流转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根本上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不成熟

农村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就伴随着土地流转,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流转规模较小、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主体发展滞后等,至今尚未形成发展成熟的土地流转市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土地流转纠纷居高不下。有些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往往依赖于口头协议或是交情,而不是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当有利益之争时,就容易引发纠纷,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案件居高不下。据统计,从2009—2011年7月,湖南省法院系统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高达805件,其中2009年287件,2010年296件,2011年1—7月就有221件。而且由于没有事先签订具有法律效益的流转合同或者协议,在处理这些土地转让的纠纷时,就会很难界定。

第二,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目前,服务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还比较匮乏,由于没有中介组织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而土地流转主体彼此间还没有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就导致土地流转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想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人找不到需要土地的人,相反,需要土地的人也找不到合适的出让者。

第三,政府角色失位,充当土地流转主体。由于农民自身能力有限,且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作为监督、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政府本身是作为“裁判员”的,但是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政府往往越位,充当土地流转主体,政府既作为“裁判”,又作为“运动员”,这本身就破坏了土地流转市场的正常运行。况且,有时候还存在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

(二)尚未形成健全的土地流转法律保障体系

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尽管《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层面保护了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法》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了一定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的滞后性,中国目前涉及土地流转的法律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就算仅有的几部涉及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也对土地流转设有诸多限制,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其次,对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还存在立法缺陷,比如,对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的限制性规定就制约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三)缺乏土地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中国土地流转缺乏相关的配套服务机制,如缺乏土地流转纠纷处理机制,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因此,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引起纠纷。而目前,我们在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处理机制上的建设还出于起步阶段,尚不能妥善解决好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纠纷问题。其次,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土地流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城市化,目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还不彻底,致使农民无法脱离土地,从而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三、深化改革土地流转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

要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就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化。首先,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引导土地流转主体自觉遵守土地流转法规,把土地流转控制在法律保护的层面下,这样,产生纠纷时,就可以依法进行裁定。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组织,将土地流转主体的相关信息汇总,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再次,政府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裁判”角色,不应该越位充当土地流转主体,而应该监督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主体的行为,并且,要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主体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建立土地产权价值评估机构,采用专业手段明确土地产权以及价值,保障土地的公平流转,从而起到保护土地流转主体的合法利益。

(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应该认真遵守《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其次,在立法层面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体系,弥补相关法律在土地流转上的漏洞,明确农村土地产权,把土地流转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法律的保护体系下。最后,要在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土地流转方面的立法建设,并且,要提高其法律位阶。需要提出的是,在立法中,要特别设计注重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法律款项。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要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配套服务机制。首先要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农民进城后可以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子女就学等权益,使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把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这样的话较少的人就掌握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就可以进行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丰富纠纷解决方式。最后,要推动农村社保和医保建设,打消农村土地出让者的后顾之忧,进而才能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

四、结语

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结合时代特征,从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配套服务机制等方面入手,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 李明宇.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

[2] 朱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7,(9).

[3] 李小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5.

[4] 高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4.

[5] 朱欣利,张联社.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6] 严明新,李建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

[7] 王传涛,郑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演进与现代化[J].科教创新,2013,(1).

新农村促进会篇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将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资源和优势,与浙江大学进行全面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主要内容是实施“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个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工程”;实施百项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保障是“工程”之一。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进一步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就业、养老、医疗、救助等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湖州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乡就业比较充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加快建设覆盖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规范方便有效、与全面小康生活发展水准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社保支撑。到2010年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就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农民工权益保障、农村社保服务等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努力做到“农民就业平等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农民医疗制度化、城乡服务一体化”,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劳有所工”的目标。

社会保障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六大体系:

一是城乡统筹就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消除城乡、身份等各种限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延伸服务功能,对城乡劳动者在求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训网络,巩固扩大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民技能培训多途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培训,使农民提高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成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合格劳动者,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力争到2010年使全市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于20%的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

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加快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能满足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准备金。到2010年,凡2003年以后中心城市及集镇规划区内发生的被征地农民除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外,全部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中心城市及集镇规划内外被征地农民实行同一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到2020年,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趋完善,形成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间的衔接机制。

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按照让农民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要求,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实施乡镇小额补助、县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的新型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并根据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到2010年年人均筹资额达到100元以上,参加率达93%以上,力争全覆盖,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医疗保障。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具有较高补偿水平,抗风险能力强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

四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资金充分保障,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农村低保标准控制在城镇低保标准的60%以上,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展到低收入困难家庭,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加快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建设,加强规范化服务管理,提升农村敬老院整体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水平。继续加大农村低保户危房改造力度,到2007年完成农村低保户无危房目标。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作用。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