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办法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53

非税收入办法

非税收入办法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促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53号)和《*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常政发[20*]238号)的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第四条区财政部门是本区政府非税收入的主管机关,负责实施本办法,并具体负责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年度预算(计划)草案的编制和组织执行工作。

第五条在本区范围内有政府非税收入收支活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第六条政府非税收入主要包括: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根据法律、法规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政府性基金。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三)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等有偿取得的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四)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使用收入。

(五)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按规定应当上缴国库的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的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以转让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益以及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经营收益。

(六)罚没收入。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依法查处违法案件时取得的罚没财物和追回赃物所形成的财政资金。

(七)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指以政府、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已指定具体捐赠对象和项目的定向捐赠除外)。

(八)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指主管部门通过提取管理费、收入分成、下级上解资金或者其他方式集中的所属事业单位的收入。

(九)利息收入。指各类政府财政性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产生的利息收入。

(十)其他依法设定的非税收入。

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适用本办法。

第七条机关、事业单位、未与事业单位脱钩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市场取得的经营性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

第三章征收管理

第八条依法应当缴纳政府非税收入的单位或者个人为缴款义务人。

第九条向缴款义务人征收或者收取(以下统称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为执收单位。

第十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了征收部门、单位(以下简称执收单位)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由规定的执收单位征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执收单位的,财政部门为执收单位。

执收单位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委托其他单位征收的,应当将委托协议送财政部门备案;受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单位的名义征收政府非税收入,不得转委托。

第十一条执收单位或者其委托单位应当严格依法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确保应收尽收,规范征收。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缓征、减征和免征政府非税收入;特殊原因需要缓征、减征和免征政府非税收入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依照公开、公平原则合理确定政府非税收入代收银行,开设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政府非税收入款项。

执收单位和受托单不得擅自开设政府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原先开设的收入过渡户(财政专户分户)即刻取消。

第十三条政府非税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信息联网、实时入库(专户)的征缴方式,执收单位可采取直接解缴或集中解缴方式,以直接解缴为主。

第十四条缴款义务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征、减征、免征政府非税收入,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依法收到的待结算收入,缴款义务人应当凭执收单位或其委托单位开具的缴款凭证,先到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将款项缴入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符合返还条件的,缴款义务人可以向执收单位提出返还申请,由执收单位签署意见,经财政部门审核后返还缴款义务人。

误征、多征的政府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依法确认后,向财政部门提出退还申请,经财政部门核实后返还缴款义务人。

第十六条执收单位收取的往来款项(暂存性)资金,应当缴入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使用时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审核后通过财政专户拨入执收单位账户。

第十七条执收单位收到的属于应税行为的政府非税收入,应当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将缴纳税款后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第十八条执收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社会公布由本单位征收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及其依据、范围、标准、时限和程序;

(二)认真编报本单位政府非税收入年度预算(计划)草案,并积极组织落实;

(三)按照规定向缴款人足额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款项;

(四)记录、汇总本单位征收的政府非税收入款项,并及时与代收银行、财政部门核对;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执收单位和收款银行应当加强协调,改进征收方式,提高征收管理效率,方便缴款人。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条政府非税收入应当纳入预算管理。对已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通过财政专户解缴国库;对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分期分批纳入预算管理;新设立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取得的收入一律上缴国库。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负责设立和管理本级的政府非税收入账户体系,包括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和其他账户。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应当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或部门预算,实现政府税收与非税收入的统筹安排,合理确定预算支出标准,明确预算支出范围和细化预算支出项目。

第二十三条政府非税收入应当与执收单位实行收支脱钩(分步实施)。执收单位的支出不再与其执收的政府非税收入挂钩,统一由财政部门按照执收单位履行职能需要核定的预算予以拨付。

第二十四条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考核和增收激励机制,增强执收单位依法征收的责任心,积极调动执收单位增收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认真执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执收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财政票据管理

第二十五条财政票据是执收单位或者其委托单位在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时向缴款义务人开具的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款凭证,是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第二十六条除必须保留的新版专用票据外,统一使用财政部监制的(江苏省)《*市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区)》。

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保管、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执收单位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的,应当向缴款人出具财政部门监制(江苏省)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不出具财政部监制(江苏省)统一印制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缴款义务人有权拒绝缴款,并向财政部门投诉。

第二十八条执收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购领票据,并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票据领用、缴销、审核、保管等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保证财政票据安全和合法使用。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汇缴、划解、管理的日常监督、专项稽查,及时查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审计、物价、监察、人民银行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做好政府非税收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执收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本办法的规定,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如实提供相关资料,接受财政、物价、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一)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征收、代收政府非税收入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设定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超越权限缓征、减征、免征政府非税收入的;

(四)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政府非税收入款项的;

(五)转让、出借、代开政府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不按规定购领、开具、保管、销毁财政票据的,利用财政票据乱收费或者使用非法财政票据的;

(六)非法印制、伪造、买卖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

(七)其它违反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解缴管理规定的行为。

非税收入办法篇2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也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

1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规定程序批准。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

2政府性基金: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及城镇公用事业附加等收入。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3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户外广告特许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政府的报刊杂志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4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投资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

5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

6公益金及发行费:公益金是政府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包括福利公益金收入和体育公益金收入。通过发行筹集的专项财政资金。

7罚没收入: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给予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等行政处罚所取得的资金和财物变价款。

8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主要指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集中所属事业单位收入。

9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指以各级政府、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名义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

10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税收和非税收入产生的利息收入。

1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其中门诊收入包括挂号、诊察、检查、治疗、手术、化验等收入)等。包括广播电视部门有线电视收费收入、广告收入和医疗单位的医疗收入(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

二、收入管理

1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的规章规定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办法足额征收政府非税收入。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不得将国家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继续收取和乱收费;也不得擅自缓征、减征和免征政府非税收入。按照批准权限办理。对违反规定擅自减免缓征造成非税收入流失的县财政抵减责任单位的财政预算内和财政专户拨款,未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因特殊原因需要缓征、减征和免征政府非税收入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由执收单位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局审核并签署意见。情节特别严重的移交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2严格收费票据管理。除有线电视收费收入、广告收入、房租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按规定应依法纳税而使用税务发票进行征收外。严禁使用自制票据。财政部门要加强收费票据购销管理。做到月清月结,其他一切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必须使用甘肃省财政厅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票据。严格按《收费许可证》和《票据准购证》领用收费票据。缴旧领新,以票核收,票款同行”各执收单位要对各类收费票据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防止票据的毁损和丢失,对因管理不严造成票据毁损和丢失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3严格收入过渡账户管理。部门和单位不得设置收入过渡账户。对因数额较小、位置偏远等原因暂时难以直接缴存的政府非税收入。严禁单位私设账户、公款私存或私设小金库,征收的政府非税收入原则上应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可先存入部门和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账户进行过渡。对已经开设的收入过渡账户,单位应立即申报撤销。

三、征缴程序

采取财政直接缴款、委托征收和集中汇缴三种征缴模式: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缴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

1直接缴款:对于收费比较稳定。便于直接征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益(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费、规划设计费等收费项目。即:先由执收单位填开收入征收通知书,操作程序比较简单。实行直接缴款。缴款单位持通知书到非税收入管理局换开收费票据后,由缴款单位将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

2委托征收: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委托县国有资产管理局进行征收。其处置收入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征收。余额缴存财政专户。即:国有资产按规定程序评估处置时。按规定缴纳税款后。

3集中汇缴:对于收费比较零散。不便于直接征缴的有线电视收费收入、广告收入、医疗费收入等其他一切收费项目。即:由执收单位直接向缴款单位填开收费票据进行征收,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采取单位集中汇缴的方式征收。并应在收款之日起五日内将所收款项汇总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对未按规定时间缴存专户的处以迟缴款项10%至20%的罚款。

四、支出管理对于纳入一般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由财政部门按照《县年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和《县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予以返还,有规定用途的按规定用途严格使用,没有规定用途的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支出属于大额购置的应在报经政府批准后,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统一支付;对于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由财政部门按法律法规和《县年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拨付征收经费,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管好用好基金收入。

五、监督管理

非税收入办法篇3

[关键词]民办学校;学历教育;企业所得税;民办教育促进法    一、向题提出

2006年4月,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向下属各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税务分局发出《关于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地税发[20061101号)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关于民办学校从事学历教育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粤地税函[2001]432号),民办学校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执行,即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视同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

按新规定没有明确要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继续免税。不免税等于要纳税,实质上是要对民办学校征税,制约民办学校发展,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给民办教育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为此,以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等为代表的80多家民办学校、民办教育团体联合起来向省税务部门、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陈述理由,反对向民办学校学历教育征收企业所得税。笔者作为注册税务师代表民办学校出席税务、教育部门相关的研讨会、座谈会,阐明民办学校反对征税的立场,全程参与了事关民办教育生存的所得税事件,笔者的观点与民办学校一致:拟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于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不利于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结果最终可能导致民办学校大规模破产,在校学生难以完成学业,非正常流动到社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特别建议税务部门慎重考虑对民办学校征收税,继续给予免税政策。

二、问题分析

(一)征税的法律依据分析

1 关于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按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目前中国税种大体上分为四类: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与农业税。企业所得税的内涵:一是企业所得税属于一种所得税;二是企业所得税缴纳单位是企业。企业与所得税构成企业所得税的充分必要条件。

2 关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业、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服务业,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确认的其他营利事业取得的合法所得;还包括卫生、物资、供销、城市公用和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及一些社团组织、事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合法经营所得。

其他所得是指企业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转让各类资产收益、特许使用费。以及营业外收益所得。

3 关于企业的概念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以取得应税所得、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境内企业或者组织为纳税人。独立核算的三个条件是:一是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二是建立独立账本,编制会计报表;三是独立计算盈亏。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的内涵是以盈利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则不是企业。

企业种类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4 对民办学校征税的具体法律依据

税务部门对民办学校征税依据:

――国务院1993年12月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是企业。不包括民办学校。

――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于1994年4月16日颁发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1999165号)第一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即民办非企业单位视同企业纳税。

根据财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按《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具体表述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国家认可的学历教育机构,不包含其他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机构。

民办学校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经济类型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所以民办学校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是税务部门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最高法律依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规定: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该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财税[2004]39号文件尽管没有直接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作出规定,但上述条文却通过明确学校免税收费收入的政策界限而提供了对民办学校教育劳务收入的征税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学历教育取得的收入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作为企业所得税免征的政策界限。

目前,由于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费是未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由此可推,其企业所得税不属免征之列。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2006年4月17日下发的《关于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地税发[2006])101号文件)规定:停止执行出台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学历教育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粤地税函[2001]432号文件,规定社会力量办学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按财税[2004]39号文件执行。所以。广东省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法律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财税[2004]39号文件。

2006年下半年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宣布将开征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入的企业所得税,就是以粤地税发[2006]101号文件为依据的。

财税[2004]39号第一条第5款“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一条。明确

了进修班、培训班即非学历教育取得的收入以“政府举办”作为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免征的政策界限。按此规定。由于民办学校是非政府举办的,因此,其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就不属免征之列。这就是目前税务部门对民办学校非学历教育收入既征收营业税又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法律依据,但这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行政规章,而不是法律。

(二)征税的违法依据分析

1 从法律效力角度分析,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

从法律效力角度看。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法规的效力高于规章。

当法律与宪法冲突时以宪法为准,法规与法律有冲突时以法律为准,法规与规章有冲突时法规为准,这就是法律优位原则,是税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一部依据宪法与教育法制定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教育法。是至今中国民办教育方面的最高法律。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按法律效力划分属于法规,国家税务总局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1999]65号文件)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按法律效力分类均属于规章。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我国为税收法律多数是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行政法规、规章。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

第一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解读:立法精神在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而不是限制民办教育,更不取消民办教育。

第三条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解读:民办教育的性质属于公益性事业,即是非企业性质,从事非营利的教育活动,所以不能视同企业征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第五条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解读: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同等法律地位就应有同等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十六条 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解读:公办学校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同样享有。相反,同样是学历教育收费,公办学校免税,民办学校征税。实质是政策歧视,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的规定。

第五十条 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解读:税收政策应当按公益性事业给予全面免税。

对照上述法律、法规、规章有关条款规定,如出现冲突,从法律效力角度分析,应当以法律为准。即税收法规与民办教育法律有冲突时。从法律上应当以民办教育法律为准。所以,拟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显然是违反了《民办教育促进法》。

2 从税法适用原则上分析,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违反了“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国家税务总局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1999]65号文件)是1999年出台的税收规章。《民办教育促进法》是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法律。作为税务部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当法律为依据,特别是当税收规章与法律不一致时。应当以法律为准。从政策出台时间上看。民办教育法律属于新法。优先采用,才符合“新法优于旧法原则”,更何况[1999]65号文件还不是法律,仅是规章。

3 从立法角度分析,法规、规章的制定不得违反法律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4年出台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有关征收和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条款明显违反了全国人大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前者是规章;后者是法律、法规,规章与法规、法律前后不一致时,按立法原则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否则即违法。

2004年在财税[2004]39号下发一个多月后。国务院颁发了第399号令,宣布从2004年4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该条例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这就说明。2004年4月1日以后,国家对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了新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将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学历教育收费。也包括非学历教育收费);二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尽管不能在税收政策上与公办学校完全一样,但仍可享受优惠。

只要细心对照一下“财税[2004]39号文”的有关规定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38条,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从法律效力来看“财税[2004]39号仅仅是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通知》文件。属于行政规章。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则是国务院令。属于行政法规。前者处于下位。后者处于上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及正常的司法解释与执法规则,大家都知道,同层面法规相抵触时,以时间前后。按后颁发的执行;上下位法规相抵触时。不管时间前后,按上位法执行;因为上位法能够矫正下位法。很明显,财税[2004]39号文颁发既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之前,又在其之下。

据此,可以肯定地认为:《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施行以后,由于“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已成为民办学校能否与公办学校一样享受免税政策的界限。因此,在考虑民办学校教育税收政策时,暂不说依据“财税[2004]39号文”行政是否违法。但起码“财税[2004]39号文是已经不适用了。更不能作为向民办学校征税的依据。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立法精神,必须认真清理不合时宜的教育税收法律法规,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重新调整现行的教育税收政策也已是势在必行。

4 从税种角度分析,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无法律依据

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只有“企业”才是“企业所得

税”的纳税人。把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办学校纳入“企业”范围,税收部门解释称为“视同企业”,要征收企业所得税。推出“企业”=“非企业”的错误逻辑,分明是典型的强权逻辑或者是强盗逻辑。笔者认为从法律上讲这样的“视同”其实本质上就是违法,如果“企业”=“非企业”等式成立,则税收规章上应该把“民办学校”视同“公办学校”一样免税才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逻辑。

如果对“民办非企业”的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就相当于要非农业户籍的“市民”缴纳“农业税”,本身就是行不通的。

5 从利益分配角度分析。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上扭曲了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

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即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费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费就是由学生家庭负担的,家长才是民办学校企业所得税的最终承担者,即税负人,在这个过程中,民办学校只是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对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质上是对家长征税,加重学生家长负担,通过行政手段扭曲了国家与个人之间分配关系。

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费征税,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经费支出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因为纳税而减少了办学经费,学校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标准来应对,因此,民办学校企业所得税的税负人最终是家长。同时对学校而言由于提高收费而影响办学竞争力。

(三)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征收所得税的法律前提:由全国人大通过《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法》

从法律角度出发,对民办学校征收所得税不是不可能,前提是:要制定与通过《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法》。从法律上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要缴纳“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而不是“企业所得税”。如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国家明确认可“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税务部门认为有必要对私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务院于1988年6月了《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对“私营企业”征收“私营企业所得税”。尽管出台的是税收法规,不是法律,但是当时《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不违反相关法律。所以这个税收法规的符合法律规范的,一直执行到由“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三税合一的1994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为止。

从税收法规立法沿革分析,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制定了《国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集体企业征收所得税制定了《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私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制定了《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这些税收法规不与相关法律相抵触即合法,执行起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另外,国家对外资企业征收所得税。也是立法在前,目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外资企业所得税法》,这是一部由全国人大通过的税收法律。“外资企业”要依法缴纳“外资企业所得税”符合中国法律规定。是合法行为。必须执行。

所以,从立法角度分析,要对民办学校征收行所得税肯定是要制定和通过《民办非单位所得税法》或者《民办学校所得税法》。如果把民办学校视同企业征税,实际上改变了民办学校的非企业性质,等于把民办学校企业化了,民办学校也就不是学校。而是学店或者是民办企业,“民办学校”等于“民办企业”又是出现一个错误逻辑。

民政部、财政部出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范畴,非营利组织收入即免税收入,不应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问题解决

(一)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应当适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经过民办学校代表、相关民办教育协会多方努力上书反映情况,广东省人民政府以法制办公室名义批复如下:

文件名称:《对关于要求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给予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税收政策的报告的意见》粤府法函[2006]541号

文件内容:来文对关于要求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给予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税收政策的报告收悉。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1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2 以财税[2004]39号文为依据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妥。原因如下:

(1)虽然财税[2004]39号《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以学校学历教育收入“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作为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界限,但其后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2)从时间先后,法律效力来看,均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优先。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应当适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不宜以财税[2004]39号文为依据。

落款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以法制办公室,加盖了公章

落款时间:二六年九月十八日

(二)广州地方税务局作出政策调整,决定对民办学校学历教育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件名称: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穗地税函[2007]296号《关于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文件内容:

局属各单位:

鉴于目前民办学校企业所得税政策尚待完善,为妥善解决民办学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经研究决定:在国家税务总局未明确有关政策之前,对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的规定,民办学校申请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时须提供以下资料:

(1)捐资人或出资人的名单、出资金额和比例的相关证明文件及有关中介机构的验资报告;

(2)已提交教育部门备案的章程(需附已由教育部门备案的相关证明材料)上注明“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内容;其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副本上未注明“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字样。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相关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符合以下条件:

(1)民办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教育劳务;

(2)捐资人对投入民办学校的财产不保留或享有任何财产权利,捐资人或出资人对民办学校的财产及其孳生利息不用于分配;

(3)不存在捐资人或出资人向民办学校借款、借物超过一年未偿还,且没有支付租借费用或者支付租借费用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情形;

(4)捐资人或出资人未在民办学校取得其他经济利益;

(5)民办学校收取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

(6)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中以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学校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添置、更新等。

经审核符合上述条件的民办学校,方可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之前对民办学校已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暂不退库,未征收的暂不追征。待国家税务总局有明确规定后再行处理。

本通知从2007年7月1日(税款所属期)起执行。

落款单位:广州市地方税务局

落款时间:二七年八月一日

四、结束语

关于民办教育如何发展?中央的态度是怎样呢?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与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发展才是民办教育的核心,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时必须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目标,落实民办与公办教育同等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发展政策,未来民办教育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特别是收费、税收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民办教育收费按物价部门、教育部门规定标准收费,受到学生、社会与公办学校收费等市场因素制约,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已有相关法规可循,按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运作。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其中第(四)款: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为免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

1 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

2 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

3 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4 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

5 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予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6 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

非税收入办法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办大学;公益性单位;企业所得税

独立学院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新尝试,是公办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产物。独立学院能有效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承担了我国近20%,加上其他民办高校已超过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目前对独立学院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研究比较少,一般侧重对民办教育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是否矛盾,具体的税收政策以及税收优惠等。对于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普遍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不能因为民办学校具有可营利性就忽视了其公益性。(文东茅,2004;董榆梅、胡君,2008)。至于民办教育的税收优惠,大部分学者指出我国民办教育存在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税收待遇差别较大、民办教育税收政策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分等问题,应该使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落到实处,以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杨龙军,2005;贾东荣、迟萍萍,2007;郑慧芳、罗莉,2007;陈新,2007;任强,2010)。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要正确对待民办教育的免税问题,应设置具体的免税条件,规范民办教育的税收优惠办法(石秀选,2006;张丽颖,2007)。董榆梅、胡君(2008)还提出了对举办者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应补征税款;而对投资者用税后的办学回报再投资举办新的民办学校的,可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公益性教育事业,需要政府的鼓励和税收政策的支持,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现行对独立学院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完善。

一、独立学院的性质及与公办大学的差别

(一)我国独立学院的性质与作用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学院的设立由教育部负责审批,凡未经教育部审批的,国家均不承认其学历。实质上独立学院带有“民办公助”性质,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下属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

独立学院依托公办大学的智力资源和办学品牌,调动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大量吸纳社会资金、有效增加办学投入,弥补公办大学资源不足,扩大了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独立学院往往开设具有其母体大学优势和特色、符合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部分热门专业,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缓解现代化建设对公办大学培养人才的巨大压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存在孰高孰低、孰优孰劣的关系,各有特点和优势,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共同任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至2010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42余万人,2010年其本科毕业生占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比重从2004年初的1.60%迅速攀升至17.11%,几乎占五分之一强。到2010年,我国共有独立学院323所,在校本科生达238.9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总数的18.88%,占全国民办学校本科在校生总数超过80%。近年来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增加较快,占比一直在提高,其中2005至2007年三年的发展最快,未来一段时间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二)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的异同

独立学院和公办大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公益性教育事业。公益性不等于非营利性,也不等于不能盈利,不等于出资人不能取得回报。公益性与营利性、非营利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公益性是指办学的结果,发展教育形成的社会影响。而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投资者、办学人办学的出发点,反映的是办学的行为和对办学盈利处理的制度安排。二者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非营利组织与盈利并不矛盾,只要有收支行为存在,就可能产生盈利或亏损。不能简单地以独立学院收取的学费比公办大学高而否定其公益性,事实上公办大学收费低是因为财政拨款是其主要的经费来源。

注:表中占比表示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重。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网站,2004年至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数据中的高等教育部分,链接地址为:。

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不同之处,除经费来源、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录取分数线外,还有三个深层次的差别:一是产权结构不同,突出地表现为其独立性,这是根本区别。独立学院的产权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公办大学以及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个人;二是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公办大学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独立学院则偏向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三是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公办大学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大专等多层次的毕业生,独立学院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毕业生。

二、我国对独立学院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一)政策规定

独立学院是民办教育的一种。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只对民办教育适用的各项扶持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省级人民政府有制定区域性扶持与奖励措施的权力。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了民办学校应当依法进行税务登记,并在终止时依法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而公办大学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在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上,公办大学的收入主要为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公办大学取得的主要收入为财政拨款,或者是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又符合非营利性组织的认定条件;另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以下简称“39号文”)规定的“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的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因而公办大学几乎全部收入属于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

虽然独立学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的确定,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的,但独立学院取得的收入并不是财政拨款,也不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也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虽然实质上与行政事业性收费类似,但没有被明确为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也就是说,如果独立学院是捐资办学或者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就可以与公办大学享受同样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但关于捐资办学或者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如何认定等具体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税务机关解释,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独立学院,除39号文规定的“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其取得的其他收入,既包括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从事国家批准的学历教育所取得的收入,应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实际账务处理中,独立学院应将应税收支项目与免税收支项目分开核算,总收入减除免税收入为应纳税收入,再减除应税收入对应的可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按企业所得税一般税率(25%)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此外,独立学院登记为民办非企业,但适用的会计准则也不明确,主流观点和实践倾向于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捐资助学或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独立学院勉强符合该制度的条件,但是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独立学院并不符合该会计制度第二条关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要件。而且该制度在成本核算、实收资本等科目的设置和核算上并不能满足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需要。再者,根据税法一般规定,独立学院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按《企业会计准则》或者《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或者以此进行纳税调整。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不能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可,因此实际中导致独立学院按不同的会计准则编制多套帐的情况,无形中也加大了其税务遵从成本和风险。

(二)实际征管情况

我国相关部门暂未根据原则性规定,对独立学院具体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因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是是否应该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关键因素,2005年全国各地民办教育机构更换办学许可证时,教育部门要求民办学校在办学许可证副本和学校章程上注明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虽然绝大多数民办教育机构申报“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但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办学章程或者合作协议上保留了“股东分红”等类似条款,也就是出资人实质上并没有放弃对独立学院的所有权以及取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因此独立学院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实际上与一般法人企业并无明显区别。独立学院不符合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适用低税率或者特殊行业的优惠,但是在符合条件时可以适用加计扣除优惠,如聘用残疾职工所支付的工资薪金等。

地方政府大力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实际征管中适度放松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检查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默许独立学院享受与公办大学同等的免税条件,这虽然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但存在较高的税收风险和隐患,毕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久发展。由于历史习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通常税务机关对公办大学的征管力度要明显弱于对独立学院的征管力度。也有部分地区税务机关对独立学院加强征管,从严征收企业所得税。

根据笔者对部分独立学院招生及运营情况的调研,独立学院生均年学费约在1.5万元,按2010年在校生238.98万人测算,学费收入约为360亿元;独立学院需按其收取的学费收入向其母体高校支付15-20%的“资源占用费”或“资源管理费”等,运营成本(含独立学院教师职工工资薪酬等变动成本和折旧费用等,但不含固定资产构建支出)最低为学费收入的40%,则依次测算全国独立学院的年办学结余为144亿元,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也不过36亿元,平均至每家独立学院为1114万元;税后办学结余为112亿元,扣除规定应从办学结余中提取的25%的发展基金(28亿元),可供向出资人提供回报的约为84亿元。笔者认为,当下正是独立学院创建和发展初期,尚需购置大量的设备和教学设施的建设等,其固定投入很大,按上述最佳情况测算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也不高,对国家近十万亿的财政收入而言意义不大,但是对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比如可以更新和升级教学设施,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等。

其实,对独立学院征税不利于平衡与公办大学的税收负担。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现在假定两所办学规模相同的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前者靠收取学费来运转,没有花政府一分钱,为国家培养人才;后者主要靠财政拨款,同时收取一定量的学费来运作,也同样为国家培养人才。后者的总收入可能高于前者,但因为二者的办学资金来源不同,后者来自财政拨款和学费不用纳税,前者主要来自学费要纳税,这明显有违税负公平原则。

三、我国独立学院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独立学院的企业所得税税收角色定位不明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对独立学院的原则性定位为公益性单位,其立法意图是发展教育公益事业;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根据教育法中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规定,经过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不是营利性组织。但是税法上划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两类,法律没有明确独立学院是不是非营利组织。概念的不等同导致作为公益性单位的独立学院不能与公办大学享有同样的税收地位,也就是独立学院的公益性特点目前尚未获得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在设置具体税收政策法规的时候没有予以适当的考虑。

第二,我国对独立学院的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政策非常少,仅39号文对独立学院取得的“技术收入”明确提出予以免税。在确定独立学院是否能与公办大学享受同样的税收优惠时,以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作为标准,而不是以出资人实际上是否取得合理回报作为标准。虽然根据教育法规定,民办教育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在现实上就存在着营利与非营利之别,在目前的税收政策下,把独立学院与其投资者等同起来,投资者不要求取得回报,就判定独立学院是非营利性的;而投资者要求取得回报,就判定独立学院是营利性的。把投资者的营利性变成了独立学院的营利性,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我国相关部门也暂未关于独立学院企业所得税明确的税收政策,甚至连主管税务机关也未必能给出明确的答复。只能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一般规定,按法人企业征税,但因其性质特殊让独立学院很难接受。

四、完善我国独立学院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建议

我国对独立学院的管理还不够规范,企业所得税政策还不够明确,各地税务机关理解不一,导致实际征管不同。不仅造成了税收负担不公平,还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发展。而美国的大学是否获得企业所得税免税资格并不取决于姓“公”还是姓“私”,关键的判断标准是该大学是否为满足公众需求而存在和运作,其目的是否为了盈利。印度所得税免税政策与美国相似,也强调公益性,并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在印度,只要满足为公共利益和非盈利这两条基本要求,高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都免予征收所得税。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尽快完善促进公益性教育事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制。

第一,独立学院应享受与公办大学同等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教育的公益性在目标定位上是将教育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其经济效益从属于社会效益。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同属公益事业,独立学院并不因其举办方或资金来源与公办大学不同而改变社会效益。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作为是否能享受税收优惠的标准。事实上,任何税种都不应以所有制性质作为税收优惠的划分标准,这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对公办大学与独立学院的规定基本相同。大部分国家并不区别公办和私立大学的经济性质,只要符合公益性标准,税法上都一视同仁。

具体而言,建议对独立学院从事学历教育的收入,用于学院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与公办大学一样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要把独立学院与独立学院投资者区别开来,对投资者、出资人按是否要求取得回报,划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对出资人从学院办学结余中获得的“合理回报”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独立学院从事非学历教育如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以及兼营对外营业的酒店和招待所等取得的收入,依法征税。作为申办方的公办大学通过资源占用费或资源管理费等形式,从独立学院取得的收入,用于补充其学校事业费,发展教育事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但对出资人按办学协议的规定,从独立学院办学结余中取得的合理回报应征收企业所得税。当然,对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出资人,如果不领取合理回报,而将合理回报继续用于学院投资,增加投资额的不应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将来独立学院终止,再对出资人从学院取得的清算所得补征企业所得税。

第二,在企业所得税制上应区别对待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独立学院。不应简单地把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独立学院,认定为营利组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对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独立学院,认定为非营利组织,免征企业所得税。出资人与独立学院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即使其目的是为了营利,也不能说明独立学院是为营利目的而设立的,应把二者区别开来。许多国家的大多数私立学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等,收取的学费都高于公办大学,并没有因此而认定为营利学校,恰恰相反都被认定为非营利性组织,得到政府税收政策的支持。退一步说,即使以出资人是否取得合理回报来确定其属于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对其征税或免税,也应以实际取得而不应以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作为认定标准。许多独立学院的出资人虽然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但出资人如果将年终的合理回报,继续用于学院的发展,加大投资教育事业,资金并没有流出学院。出资人加大投资固然可以使资产增值,提高未来获利的潜力,若现实中其并没有取得利润,笔者认为这也符合非营利性要素。这种潜在的营利性变成了现实的非营利性,不应该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制定适合独立学院的会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强化税收征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会计制度。应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会计制度和税收管理办法,既要避免重复征税,又要防止逃税。如印制适合独立学院实际的票证和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等,在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同时,强化对独立学院职工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参考文献:

[1]文东茅,论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1月.

[2]杨龙军.民办教育税收问题探讨[J].税务研究,2005年第2期.

[3]潘懋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8期.

[4]石秀选,试论我国民办教育的免税问题[J].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5]郑慧芳,罗莉.关于民办教育税收差别待遇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4月.

[6]陈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

[7]董榆梅,胡君.民办高等教育税收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1月号上.

[8]任强,完善我国教育投入税收政策的建议[J].税务研究,2010年6月.

[9]朱军文,新制独立学院概念及本质特征:基于产权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5期.

非税收入办法篇5

 

关键词:税务 教育行业 税收管理 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

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

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有应纳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涉及征税的收入项目,应统一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豫教财[2007]74号)规定,各普通高校收取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使用河南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各普通高校在收取服务性收费时使用税务发票,收取代收费用时向学生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务收款收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005号)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

非税收入办法篇6

一、指导意义

庆祝《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颁布三周年,开展非税收入管理宣传月活动,是今年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要求

“非税收入管理宣传月”活动的目标要求是:通过开展宣传月活动,围绕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这个主题,重点宣传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非税收入性质、范围等相关政策的理解,在全社会营造重视非税收入管理、理解支持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依法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理清非税收入管理思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财政调控能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全县和谐社会建设。

三、宣传的形式和方法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财政信息网、政府信息网等媒体,采取专题和新闻报道、法规选登、标语口号、宣传栏等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做到听有声、看有像、读有字,切实达到宣传的目的,提高宣传的效果。

(一)电视

1.与我县广播电视局联合制作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系列访谈,重点介绍近几年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历程、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

2.就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面的问题邀请有关领导进行答记者问。

3.及时报道我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面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县直各部门有关工作部署和做法。

4.以字幕的形式滚动播出非税收入管理宣传月口号。

(二)网络

利用财政信息网进行宣传,在“安仁财政网”网站上设立“非税收入管理”专栏,刊登有关管理法规、工作措施和典型经验、典型做法。

(三)其他形式

1、利用各种会议、专项检查或深入部门、单位调查研究并进行宣传,做到在宣传中工作,在工作中宣传。

2、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上街集中宣传,在繁华路段设专柜、置横幅、标语(口号)、公示本单位收费项目及标准,接受咨询、受理群众举报。。

3、在财政局大门、县政务中心、各银行代收网点、各部门设置非税收入管理宣传专栏或悬挂条幅。

4、举办非税收入管理培训班,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授课和指导。。

5、评选一批“非税收入管理”示范单位,总结各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并进行广泛宣传,推动全县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6、召开一次会议。召开全县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全国、和省市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全面回顾总结过去几年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研究探讨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任务,并对各非税收入管理示范单位进行表彰。

四、组织领导

非税收入办法篇7

第一条为强化和规范全县矿产税收和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防止税费流失,杜绝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维护矿产开采秩序,保障加工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矿产开采和加工的税费征收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县境内依法开办的所有矿产开采、初加工、购销和从事矿产品运输的业主,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需要缴纳的各项税收和政府非税收入,均由各税费征收单位委托县矿产资源税费统一征收管理工作办公室统一征收。

第三条矿产资源税费实行“矿产过磅,核实数量;税费统征,分项结算;专款专用、财政监督”的征收管理方式。

第二章统征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设立县矿产资源税费统一征收管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统征办),负责组织、协调和统一征收管理矿产开采和加工、购销和运输行业的各项税费。各涉矿乡镇(办事处)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税费统征工作,并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即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站)专抓税费统征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矿产资源税费统征工作。

第五条矿产资源税费征管实行“集中售票,站卡验票,流动稽查,依法处罚”的模式,做到“依法征收,亮证执法”。县统征办在新圩、大洞、火市、太平圩四个乡镇(办事处)设立矿产资源税费验票站,对运载矿产品的车辆实行税费票证查验及补征漏缴税费。同时成立专门的流动稽查队伍,对基层统征单位实行全程监督,对偷、漏、逃、抗税费案件进行查处,维护矿产资源税费统征工作秩序。

第六条矿产资源税费验票站站长及工作人员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所有抽调和聘用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仍保留原单位,并按规定享受原单位在职干部职工的各种待遇,工作与原单位脱钩,由县统征办直接管理。在验票统征税费工作中,站长为第一责任人,直接对县统征办负责,所有验票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对各站点站长负责。

第七条县统征办要掌握所有验票人员的基本情况。验票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交流轮换工作,且工作异动时要进行登记。

第八条除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统一征收的各项税费项目外,严禁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搭车收费。

第三章征收办法

第九条涉矿税费源头管理办法。

(一)各涉矿乡镇(办事处)的源头管理工作方法

1、分矿(加工厂)建立财务帐簿。(1)各乡镇(办事处)要建立健全各矿(加工厂)的生产、销售台帐。(2)要按规定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2、分矿(加工厂)预收税费。(1)各乡镇(办事处)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站必须确定专人,持有关证明,到县统征办填报《缴讫证》申领表,领取、核销《缴讫证》,并缴纳统征税费。(2)各乡镇(办事处)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站,要按矿产品种类、实际数量及县统征办确定的税费标准,向各矿(加工厂)或运输业主收取与《缴讫证》载明的同等金额的统征税费,并及时缴存到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在国有商业银行或县信用联社开设的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

3、查验站核实数量。各矿(加工厂)在出售和运输矿产品、加工后的成品或半成品时,持从各乡镇(办事处)矿产资源统征站购领的《缴讫证》到指定的矿产资源税费验票站核实数量,再与由各乡镇(办事处)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站预征的税费进行查验,实行多退少补。

4、定期结算。乡镇(办事处)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站每周与县矿产资源税费统征办进行结算,并解缴所有统征的税费。

(二)各查验站的源头管理工作方法

1、分矿(加工厂)建立台帐。各查验站按县统征办提供的台帐记录本和运输车主的《缴讫证》(随货同行联)、过磅单等资料,建立票证、税费征缴台帐。

2、分矿(加工厂)源头抽查。由县统征办牵头,组织县公安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交警大队及各验票站在县辖区道路出境处进行抽查,对没有《缴讫证》的运输矿产品的车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三)县统征办的源头管理工作方法

1、票证领取实行申报。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购领《缴讫证》。各乡镇(办事处)必须报送加盖单位印章的《县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申报表》,并派专人到县统征办领取《缴讫证》。

2、分户建立票据台帐。县统征办应建立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的《缴讫证》领取、缴销台帐,实施分户源头管理。

3、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县统征办对各乡镇(办事处)统征站和验票站实行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统征税费项目

第十条根据矿产品的种类、质量和品位分别确定平均售价,在根据市场行情测算销售价格的基础上,原则上以吨为单位计算矿产资源税费征收金额,征收标准由县统征办根据市场行情一年一定。

第十一条矿产资源税费统一征收项目: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两项)、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防洪保安资金、排污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价格调节基金、水资源费、临时用地管理费、土地复垦备用金、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矿产资源税费据实统征是指凡在我县境内的矿产开采、加工及销售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通过过磅确定矿产品重量,以实际重量计算征收税费。

第十三条除县人民政府及县统征办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调整或减免矿产资源税费征收项目和标准。

第十四条矿产品运输车辆的重量以实际吨位为准,吨位以下的尾数,0.5吨(含0.5吨)以上的按1吨计征,0.5吨以下的不计征。

第五章票证管理

第十五条在矿产资源税费统征工作中,使用“县矿产资源税费缴讫证”作为基本凭证。各矿主(加工业主)在销售矿产品及加工后的产品时,应按实际装载量向运输车主足量发放从各乡镇(办事处)购领的“缴讫证”,县统征办指定的查验站凭过磅单和“缴讫证”核对并登记有关台帐和补征欠缴税费后放行。

第十六条矿产资源税费统征工作中必须使用的税务票据由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乡财局提供,非税收入票据由县财政局提供。

第六章税费结算

第十七条矿产资源税费结算办法。

1、各乡镇(办事处)矿产资源税费统征站所征收的税费直接与县统征办结算。必须每天将所有统征的税费收入,统一存入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在当地信用社开设的汇缴结算户。

2、县统征办设置的查验站所征收的税费直接与县统征办结算。每班人员下班前必须将补征的税费和罚没款清点,统一存入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在当地金融机构开设的汇缴结算户。

3、征收稽查组(公安执勤室)所征收的税费直接与县统征办结算。每天下班前必须将补征的税费和罚没款清点,并同县统征办办好结算手续,统一存入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在国有商业银行或信用联社开设的汇缴结算户。

4、所有统征的矿产资源税费实行分月结算制度。结算工作由县政府牵头,县财政局、县统征办、县非税局具体承办。

5、县财政局根据税费归口的原则,将所有税费实行分项结算,按月分解到有关征收税费项目的征收单位专户。属税收的,及时划解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乡财局,并由征管部门缴入国库;非税收入属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属事业性收费、专项收费和其他收费的,纳入县财政专户管理,由县财政局进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第十八条根据县统征办与各乡镇(办事处)基层统征站、查验站的结算结果及县财政局、县统征办、县非税局与各税费委托单位的资金结算情况及矿产品实际销售情况,并结合矿主(业主)需要由各委托征收单位分别开具税、费票据,以备用于各矿主(或业主)或矿产品运输车主外运货物时使用。

第十九条县统征办、各乡镇(办事处)统征站、查验站要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立财务收支总帐、明细帐,固定资产帐、票据总帐、明细帐。各基层站必须于次月十日前将本站会计报表报送县统征办。

第七章稽查

第二十条年销售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矿主(业主),应向县国税局申请办理确认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手续。通过稽查发现并已告知,但仍不申请办理的,按17%的法定税率计征增值税。

第二十一条为鼓励稽查,严厉打击偷、逃、抗税费行为,对稽查补缴的税费和罚没收入按形成县级财政可用财力的10%的比例提取稽查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稽查有功人员。

第八章罚则

第二十二条对于逃避、抗拒应缴税费和贪污、、减征、免征税费的,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各乡镇(办事处)基层统征站、查验站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擅离工作岗位的,取消当日工作补助;有旷工行为的,取消当月工作补助;对工作不称职的人员,由县统征办退回原单位。

第九章附则

非税收入办法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是指凡涉及土地、房产领域开发和交易应向国家缴纳的各项税收及各种非税收入,由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和相关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集中征收的一种管理方式。

第二条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工作由县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的日常工作,下设县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收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县一体化中心),实行集中办公,一体化服务,切实降低单位征收成本、推进透明行政、方便群众办事。由县财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人防、国税、地税、房产、城管、科技、气象、发改、经济、银行等部门进入县一体化中心集中办公。

第三条按照“以票管税管费、先税费后办证”的原则,对土地审批、土地使用权出(转)让、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办证等各环节应缴纳的税费,实施“一站式”征收。

第四条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工作实行“七个统一”:

(一)统一税费项目,明确征收标准;

(二)统一配合,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三)统一项目资料库,实现计划控制和源头控管;

(四)统一审批程序,实现“联审联批”和即时发证;

(五)统一网络,实现管理电算化;

(六)统一办事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

(七)统一稽查机制,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费流失。

第二章征管范围和税费种类

第五条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审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企事业单位因改制撤并或拆旧建新而发生的资产产权变更或交易、商品房(增量房,下同)开发和交易、个人合资合作建房、个人拆旧建新、单位非住房和政府非住房建设工程、存量房(二手房、包括房改房、经济适用房,下同)交易、土地使用登记办证和房屋产权证办证、改变土地用途和建筑容积率等规划设计条件的行为、房地产出租和自营业务、处罚土地违法违规占用和交易、处罚违法违章建筑、偷漏税费的稽查处罚等业务。

第六条凡涉及土地、建筑及其交易、办证等各环节的所有税费(包括服务性收费,下同)统一纳入县一体化中心征管。

(一)财政部门:土地价款、土地收益金、滞纳金及罚款。

(二)国税部门:企业所得税、建筑耗材未按规定取得购进发票应补交的增值税、滞纳金及罚款。

(三)地税部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房产税、资源税、印花税、税款滞纳金及罚款。

(四)规划部门:建筑物定点放线费,工程测量费,规划道路定线费,地、县、乡图编绘费、工程竣工测量费,工程线路测量费。

(五)建设部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建筑行业劳保统筹基金、建设工程交易服务费、建设施工安全服务费。

(六)人防部门: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

(七)经济部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八)城管部门:城市道路占用费、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建筑材料垃圾运输清扫保洁费、建筑垃圾处置费。

(九)科技部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确认费。

(十)国土资源部门:工程测量费、用地管理费、土地证书工本费、地籍调查费、抵押登记费、土地交易服务费、利用测绘成果成图资料费。

(十一)房产部门:房屋所有权登记费、白蚁预防费、住房及非住房转让手续费、房屋分户图测量费、测量成果利用费、房产测绘费、换证服务费、档案利用服务费、维修基金、房产抵押手续费。

(十二)气象部门:防雷技术服务费。

(十三)防洪保安资金、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建筑业、房屋交易的价格调节基金、环卫费及以上款项的滞纳金及罚款由县一体化中心代收。

第三章税费标准和计算价格

第七条土地审批、土地使用权出(转)让、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办证等各环节应缴的税收和非税收入,包括按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计征的定额标准以及按建筑造价和销售价格计征的比例标准,由县一体化中心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另行文)。

第八条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时的计税价格和计费价格以实际价格为准,当实际价格低于市场价时,以政府的基准地价修正的标定地价和财税部门公布的最低计税价格或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的评估价格为依据。

第四章岗位设置及业务流程

第九条县一体化中心整合各职能部门对土地、房产开发建设和交易、办证等各个环节业务的审批、征税、收费、开票、办证、稽查等行政管理职能,设立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局、人防办、经济局、城管局、房产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银行等11个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具体负责行政许可业务受理、税费计算征缴和证件制作工作。

设立综合管理窗口,负责县一体化中心日常工作和发改部门审批备案、应缴税费的最后确认、相关部门证件办理的审核和发放工作,各部门办理没有纳入“一体化”循环征收的收费及罚款业务。

第十条县一体化中心办事审批实行“一厅管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出证”的“一站式”服务,实行土地审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规划许可、建筑许可、竣工验收、土地使用权证登记颁证、房屋产权办证、国有房地产自营和出租等9个环节的内部循环。利用内部循环表进行联审联批,税费由各执收单位计算,综合管理窗口审批。受理业务的前置条件和行政审批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发证由综合管理窗口把关。

第五章信息化管理

第十一条县一体化中心专门设置专业局域网,实行电脑开票和电脑打印证件。

第十二条房地产税费征管软件统一各职能部门的原有软件,县一体化中心拥有对县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房产等四个部门办理各自证件的授意权,即对纳税缴费办证人没有办理税费缴纳业务的,县一体化中心就不能为其办理相应证件。

第十三条建立“一户式”存储基础数据库,综合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信息、工商部门的注册信息、发改部门的项目信息、建设部门的建设信息、规划部门的规划信息、房产部门的房产信息等相关部门信息。信息数据资料库建成后,信息资料数据在县一体化中心所有窗口传递共享,用于税费预测、数据分析、全程监控和税费征缴、检查清收等方面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配套措施

第十四条实行“七证一表两票”和资料备案管理。“七证一表两票”纳入县一体化中心管理,实行集中办理,切实做到“以票控税控费,先税费后发证”。

“七证一表”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契证、房屋产权证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

“两票”即税务发票、非税收入票据(包括服务性收费票据)。

第十五条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运行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转)让只接受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单个自然人竞拍,不接受多个自然人联合体报名参与竞拍。

第十六条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运行后,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将对进入县一体化中心的各执收单位停止发放非税收入收费票据,由县一体化中心统一办理各部门的收费业务。对必须进行现场执行的,经县一体化中心审核批准,由县一体化中心统一向各执收单位发放和结算非税收入收费票据,并在发放的票据上注明专用收费项目。

第十七条县一体化中心实现的非税收入实行县财政与各职能部门分成的办法(不含土地出让收入和建筑行业劳保基金)。收入分成须遵循以下原则:确保单位既得利益的原则;收入分成共享的原则;确保单位正常运转的原则。以年—2009年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数,完成或超过基数的分成标准将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待“一体化”征收运行半年后制定具体分成细则报县政府审批后实施。返还单位的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其余上交县财政。

第十八条部门自行查补的收入,由县财政按现行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分配;由县一体化中心查补出的收入,全额上缴县财政。

第十九条按照县一体化中心实际入库税费总额的3%提取工作经费,设立专账,年初纳入财政预算,用于县一体化中心日常运转开支。

第二十条建立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一体化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集中研究解决一体化征管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第二十一条成立“县房地产行业联合执法大队”,从监察、法制、财政、公安、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人防、房产、国税、地税、经济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对全县房地产领域的违法违规占地、违法违规建筑、偷漏拖欠税费的行为开展常年稽查。

第七章监督和处罚

第二十二条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规定的工作流程办事,实行项目资料公开传递、阳光操作、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房地产各项税费业务均在县一体化中心内部进行联审联批,税费在县一体化中心缴纳。

第二十三条严格按规定标准足额征收各项税费。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税费征收项目。严禁收“人情税、人情费”,坚决杜绝收入流失。

第二十四条严禁县一体化中心外发证、税前发证、费前发证、私自发证和在县一体化中心外给单位提供“两票”等行为。一经查出,立即停止其单位的非税收入返还,并从财政下拨经费中扣缴其造成流失的税费。

第二十五条各部门单位派出人员由县一体化中心管理,入驻工作人员工作表现由县一体化中心向派出单位反馈情况,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由县一体化中心和派出单位共同考评。对工作中涉及违规审批、越权审批及失职、渎职或不作为等行为,将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对不能按基本要求履行县一体化中心工作职责或严重违反有关规定的工作人员,县一体化中心要及时按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并退回原单位,原派出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另行委派人员。

第二十六条土地及房屋中介评估机构必须以规程结合市场价格为准则开展评估。对有意出具不符合规程要求的评估报告,县一体化中心要将情况及时向评估机构通报;对屡次有意出具不符合规程评估报告的评估机构,停止其参与本行政区评估业务;情节严重的,上报其主管行政部门,由其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县监察部门对各职能部门一体化征管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监督检查。

第八章附则

非税收入办法篇9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具体包括: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二)政府性基金。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三)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主要指利用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海域使用金,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四)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主要指凭借国有资产取得的经营收益。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有形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五)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凭借国有资本投入取得的收入。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

(六)公益金。指政府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通过发行筹集的专项财政资金。如体育、福利公益金和发行费等。

(七)罚没收入。指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收缴的罚款、罚金、没收款、赃款,没收物资、赃物的变价款收入。

(八)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指以各级政府、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名义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不包括定向捐赠货币收入、实物捐赠收入以及以不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或其他民间组织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九)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指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集中所属单位收入。

(十)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等。

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执收执罚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好转,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改革的目标: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将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整体管理范围;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监控政府非税收入的使用,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市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政府财政收支体系。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传统的票据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改革“单位开票、单位收费”办法,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的征缴方式,将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非税收入票据的印制、发放、核销、检查及其监督管理工作。除财政部门另有规定外,执收单位收取非税收入,必须严格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二)在依法清理和核定各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项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增收潜力较大的项目加强管理,特别加强部分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征管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全额纳入部门预算,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福利“阳光工程”统筹安排。

(三)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等结合起来,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行非税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在部门预算编制中,统筹安排税收和非税收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保证非税收入专款专用的同时,对一些没有特殊规定用途的非税收入结余,适当进行调剂。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将非税收入分步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对非税收入等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严格减免审批,建立奖罚机制。分级管理,属于哪一级的收入就由哪一级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减免非税收入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缓征、减征和免征。对具体征收部门和单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给予适当奖励,并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征收不力未完成征收任务的部门和单位,按程序相应追减当年支出预算。

(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报告制度。在完善日常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工作;结合审计监督、收费许可年审,将非税收入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推进政务公开,每年定期公布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各级财政定期向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专门汇报非税收入管理情况,接受指导、监督和检查。

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步骤和措施

(一)全面清理非税收入项目、收费票据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一是全面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法的项目,严格新增项目的报批,每年向社会公布项目目录:二是全面清理收费票据,归并票据种类,实现收费票据与收费项目的对应统一;三是全面清理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房产、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进行的经营活动,对房产、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统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有偿使用收支加强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办法。各级财政等部门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非税收入管理办法》,《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办法》,《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对非税收入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实施非税收入收缴体系改革。按照财政部“金财工程”和政发\[\]15号的要求,统一使用省财政厅规定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收缴制度进行改革。各级财政仍按现行管理体制管理各自职权范围内的非税收入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不调用下级财政的非税收入资金。

(四)强化违法违规的处理力度。非税收入的缴款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缴纳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收取非税收入。对违反规定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或者擅自改变非税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应当限期退还缴款人,无法退还的,收缴国库。对违反规定权限或者法定程序缓收、减收、免收非税收入的;对自行开设非税收入账户或者过渡性账户,或者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非税收入款项,或者将非税收入款项存入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以外的其它账户的:对滞留、截留应当上缴的非税收入资金的;对违反规定将非税收入资金直接上缴上级执收单位或者拨付下级执收单位的;对转让、出错、代开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保管不善造成非税收入票据毁损、灭失等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资金的,追缴违法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部门或者任免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税收入办法篇10

    一、关于“三新”技术开发费用支出抵扣应纳税所得额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允许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国有、集体企业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含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增加和扩大收入来源,事业单位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的“三新”技术开发支出普遍较大,但事业单位却没有包括在内,不符合税法应该体现的纳税主体公平待遇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1、从法律层次上讲,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交纳所得税,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制订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事业法人,企业享受的待遇事业单位也应享受。

    2、从税法体现的精神上讲,《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应该体现鼓励全社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增强社会发展的后劲。事业单位和其他纳税人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自筹资金投入的研发支出,都应该予以抵免,以降低事业单位的纳税成本和提升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二、关于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问题

    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企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锝税暂行办法》,规定从1999年7月1日起,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设备购置的当年比上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在税务部门的实际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要求应用此政策的法人必须出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当今时代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飞速调整的时期,事业单位改制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趋势都要求事业单位研发成果自身转化为实物产品生产时,需要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此项规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凡是有利于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投资于市场急需和社会发展的产业,都应享受此项税收抵免。

    三、关于税收、会计制度确认收入原则问题

    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同税收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规定计算纳税。

    1、事业单位核算遵循的原则既有收付实现制,又有权责发生制,按照该办法的要求实行权责发生制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但并没有明确调整的具体项目和方法,由于事业单位的多样性和会计、税务人员对具体经济业务事项的判断及理解程度的不同,难免会造成事业单位与税务机关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意见。

    2、对于上述两种方法计算事业收入的差异如果涉及以前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该如何调整没有明确。例如事业单位对投资收益的计算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收付实现制,当年收到的投资收益可能是以前年度,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不应交纳企业所得税。税法又没有明确要求按追溯调整法和未来使用法来进行核算企业所得税。

    因此,有关事业单位税收与会计制度规定经济业务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的调整事项规定必须明确。

    四、关于事业单位“修购基金”扣除问题

    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修购基金,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不得在税前扣除。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主要依靠单位提取的修购基金解决,按照财务会计规定此科目登记按照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使用费、修理费和有偿转让固定资产的收入、固定资产报废后的残值收入;以及固定资产的购建和技术改造及修理的支出等。按照税法的规定,计提的修购基金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得在税前扣除,固定资产修理费就不能在税前扣除,税法规定的不得扣除的项目是和生产经营无关的项目,但固定资产修理费是和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费用,不能在税前列支明显不符合税法的原则精神。如果固定资产的维修费总额超过计提总额,也应据实在税前列支。

    因此应把固定资产修理费实际支出数(不按计提数)作为成本费用的一项允许在税前列支,如果固定资产的维修费总额超过计提总额也应据实在税前列支。但目前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不含此项内容,应予补充完善。

    五、关于税法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事业项目拨款收入确认的区别问题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四条要求事业项目收入要有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证明才能准予扣除。但财务会计对项目周期长、跨年度的合同,对年度结算价款有困难的,依据事业项目收入和费用支出配比的原则,将年度事业成本实际支出数扣除财政补助收入应当冲减部分,加上本年度事业项目收益后确认为当年项目事业收入。这样就造成项目实际拨款和会计确认的项目收入之间产生差异,特别是项目的实际拨款远远小于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时。

    国家拨付事业经费的项目超支金额,从税务的角度明显不能扣除。但对事业单位尤其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明显不合理,科研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保证某些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制成功,科研投入本身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国家在拨款的时候也不可能准确,因此事业经费尤其是国家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超支金额应据实扣除。

    六、关于“投资收益”的填列问题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发生额应该填列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附件1《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第8行“收入总额-其他收入”项目内,其按照分配方所在地和收益方所在地的所得税税率差计算出的补税额可以在该表的第52行“加:境内投资收益补税额”填列。

    对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核算、以及应税支出和非应税支出核算能够划分清楚的事业单位没有影响。但是对采用分摊比例法的事业单位来讲将会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因为按照该表设置“准予扣除的免征企业所得税收入项目金额”中不包括对外“投资收益”的发生额,而是作为“应税收入总额”成为计算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和成本费用分配的依据。这样的表内设置和处理不仅导致事业单位在赢利时应税收入重复计算,而且在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为负值(亏损)且绝对值大于投资收益时还要补缴由于计算投资收益分配方和收益方税率差形成的补税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七、关于工资总额税前列支问题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八条要求事业单位凡执行国务院规定的事业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的,按照规定的工资标准税前扣除,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应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工资、薪金支出是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内容,国外税收上是允许纳税人支出的工资、薪金在税前扣除的。我国会计制度也如此规定,但是有最高限额。因此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考虑到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我国的所得税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纳税意识还没有形成,为了控制企业过多的发放工资,避免造成税收的减少,因此,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了一个计税工资。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计税工资月扣除最高限额是每人800元;对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核定工资额度已内实际发放的工资允许在税前列支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