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9:37:06

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范文篇1

一、我国非税收入的概念、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

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而言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凭借国家权力、国有资源所有权、政府对社会提供的一定服务和政府信誉,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收取、提取募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各种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收入(资金)。换言之,它是指政府为实现特定目的或提供某些产品(服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以上政府确定的项目、标准,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政府性资金。它几乎涵盖了除税收以外的所有政府收入,是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1)行政事业性收费;(2)政府性基金,包括资金、附加、各类专项收费;(3)国家机关按照规定向下级、所属单位集中的收入,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管理机构向所属企业提取的管理费;(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源的经营、有偿使用、出租、变卖收入;(5)事业单位用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对其他单位投资或参股所得的投资回报或分成收入;(6)国家机关或以国家机关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7)社会团体等非企业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或代行行政职能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代行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收取的会费(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接受的捐赠资金;(8)电台、电视台播出广告取得的广告收入;(9)公益金和发行费收入;(10)罚款和罚没收入;(11)其他应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政非税收入。以上11类非税收入除传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外,首次将国有资源收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收入和社会团体会费收入等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应逐步淡化和取消原有的预算外资金概念,尽快建立起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的新理念,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是全面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必然结果。非税收入,顾名思义是除财税部门征收的税收收入和职能部门依法收取的涉税收入以外的其他财政性收入。这一概念自2001年国务院93号文正式提出以来,其内涵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二】基本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份财政性收入增长缓慢,但非税收入却增长相对较快,总额已经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高达50%以上,甚至更多,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目前,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仍然沿用老办法即按照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这种过时的征管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非税收入急剧增长的需要。"经济行为根源于更广泛的政治体制之中"。行政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政府行使职能上"缺位"与"越位"并存,政府过度分散理财,使政府对非税收入的分配难以有序进行。"五龙治水",多头并管,导致非税收入出现了"收费项目不清"、"收了多少不清"、"花了多少不清"和"花在什么地方不清"的"四不清"现象,资金数额巨大的非税收入,长期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之内,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屏蔽于政府监督之外,导致财政资金流失,弱化了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的降低了非税资金的使用效益。解决此种诸多现状的办法就是,必须建立非税收入新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把非税收入置于国家财政经济的宏观调控之下,纳入财政预算内体系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力的集中,以满足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财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我国在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存在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够规范、监督处罚不严格等问题,造成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突出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统一。少数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缺乏应有认识,把收取的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对政府调控、财政管理非税收入有抵触情绪。

2、是执收行为不规范。执收执罚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不一,有的将部门和单位的局部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该取消的项目不取消,不该减免的越权减免,擅自调整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搭车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

3、是征管主体不明确。多头征收、多头管理,"群龙无首,五龙治水",征收成本高,"收费养人"现象严重。例如土地、交警、交通和房产等部门。

4、是资金管理不到位。非税收入在政府部门和单位中存在较浓厚的"自收自用、多收多用"色彩,严重苦乐不均。在预算管理上存在预算内外"两张皮",大量非税收入在财政体外循环。非税收入难以形成可用财力,削弱了财政的管理职能和政府的调控能力。

5、是监督机制不健全。非税收入的管理缺乏统一、完整、规范的法律规范,非税收入立项、收入征管和支出安排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管理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也缺乏强有力的约束。

【四】形成的原因

根据我国非税收入迅猛增长、居高不下、继续上扬、不断扩张的情况与问题,分析和考索其成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政出多门,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是非税收入扩张的内因。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物价、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项目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会同物价部门,标准管理以物价部门为主会同财政部门;涉及农民利益的收费要经过农民负担监督部门审查同意;一些数额较大的收费称之为"政府性基金",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在一些相关文件中还赋予了地方政府出台审批附加费、建设费、基金的职能。这种相互交叉、多头控制规定的运行机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执行起来漏洞很多:一是把收费项目与标准管理分开,收费管理与"政府基金"分开,人为地割裂了收费管理的内在联系;二是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按同一原则进行调控,脱离实际;三是管理收费的不同部门,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分析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加之对国家机关的法律约束普遍乏力,一些收费在中央得不到批准就往往分散到地方进行审批,在一个部门得不到批准就到另一个部门审批,以一种名目得不到批准就换个名目审批,因而形成非税收入的扩张。

这种政出多门的机制,往往是受行政体制的直接制约,既有行政也有财政。行政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政府行使职能上"缺位"与"越位"并存,一直钳制着政府分配行为。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界定模糊不清,各级政府的事权划而不清,界而不定,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严重。因而,在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每次体制变动都会衍生出一些靠非税收入"吃饭"的部门,行政机构陷入了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循环之中。预算内财力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政府日益增长的开支需要,于是非税收入就成了支撑政府运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从而使非税收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断扩张的种子。在非税收入权力缺乏约束、规范和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非税收入的泛滥。

2.按需取费,财权分割是非税收入扩张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审批收费的依据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规定,一般说来,审批收费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法律法规依据什么设立收费,并没有严格规定。加之现有法律法规对收费作出具体规定的情况不多,因而在现行政策中,国家机关哪些行为可以收费,哪些行为不能收费,缺乏统一明确的界限,实践中一般由业务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收费申请,审批机关依据财政拨款支持程度确定。弥补机关经费不足实质上就成为审批收费的基本依据。经费不足收费补,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已成为抓管理、搞建设、铺摊子、争机构的通常做法。在具体操作上,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又往往与收费挂钩,单位实施后,相应抵扣单位核拨经费,国家机关进一步向市场收费,推动非税收入规模急剧扩张。

按需收费与财权分割、财力分散密切相关。政府理财对非税收入既摸不清底数,也不能集中使用,各个部门一旦拥有了财权,收费就"自动"地膨胀起来。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造成政府财力分散。政府收入本应是集中性的收入,但却由于财权的分割而使财政性资金被分散到各部门、单位自收自支。预算集中度降低,根源于财权分割,其作用力反过来必然导致非税收入的扩张。

3.收支挂钩,部门利益人格化是非税收入膨胀的现实原因。

现行收费体制是谁收费、谁使用,收费主体支配收费资金,即收支挂钩。目前,收费资金收支挂钩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差额返还。收费单位将收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之后,财政部门扣除10%一30%的比例,分批返还给收费主体,收得越多,返还的越多;二是全额返还。财政部门根据收费单位编制用款计划将专户储存的全部收费资金分批拨付给收费主体。这种收支挂钩的收费体制与单位利益联系紧密,是现行收费过多过滥、急剧上升、膨胀不止、企业和居民不堪重负的现实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财权相对集中统一,其利益唯一来源于预算经费的供给。可在财权分割的情况下,各部门又多了一条获得利益的渠道,即凭借权力收取各项费用,而且基本不受约束和监督,相当一部分收费收入转化为个人的福利收入。部门利益异化为个人利益的人格代表,从而个人的动机在支配部门的行为,收费的多少与单位的福利水平、个人收入息息相关。为保住和扩大既得利益,各部门竞相行使分配职能,收费规模日益膨胀,有的部门收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交警、土地等部门。一些部门在攀比效应的驱使下,竞相向财政伸手,财政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形成政府分配主体多元化,资金管理分散,肢解了财政职能。

4.政府过度分散理财,是非税收入混乱状况的总根源。

现行收费体制是一种多家理财机制,由于政府调控社会物质利益关系不力,整个社会分配关系,包括非税收入的分配难以有序进行。突出表现:一是财政分配职能被肢解。财政不能囊括该由政府收取的所有经济剩余,财政不能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再加上机构编制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造成依靠收费大量养人,如国土部门,全系统都靠收费保持正常运转。二是无序分配越来越突出。出现了扭曲的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干扰分配。

按正常的步骤,国民收入分配分两步进行,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目前,还在以权力分配为核心的带有灰色色彩的分配,即第三次分配,而第三次分配的过程恰恰是"政府过度、分散理财、分配无序"借以实现的过程。

二、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意义、必要性、思路和理性思考

【一】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2004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长期以来,相对于税收管理而言,我国非税收入管理一直比较薄弱,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要求,改革现行非税收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按照"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在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大"非税收入专户"管理力度,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大举措,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

【二】必要性

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是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等各项改革,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非税收入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就必须对非税收入实行统一征收,统一编制预算,统一安排支出。只有这样,财政的职能才是完整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得到增强,社会的再分配才能公平、公正,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才能缓解。如果不把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部门预算改革就难以真正到位,综合财政预算编制就名不符实,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也就不能落实到位,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就无从谈起。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务在即,不得不然。因此,它是实现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必须切实有效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尽快实现。

【三】总体思路

推进非税收入改革,应从理顺分配关系入手,增强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健全钢化财政职能,合理规范收入分配,建立严格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减轻农民、企业、居民的不合理负担,保持正常的分配秩序;坚持综合协调、相互配套、创新制度,形成合理的非税收入结构和体系。

为此,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对现在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区分不同类别和不同情况,采取"一清、二转、三改、四留"的措施。国家财政收入采取税收和非税收入两种形式同时并存。对于非税收入的改革,需要从总体上正本清源,还税或费的本来面目。实行"分源而治、分流而治、分类而治、分项而治",做到理其源、清其流、正其类、定其项,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这样,大部分名为费实为税收收入,可纳入税收管理,小部分属于费的项目,仍维持收费,纳入预算内或预算外管理。至于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则理所当然地在改革中予以废止。通过一系列清理整顿,我国的非税收入体系,大体由税和非税两大部分和若干项目构成。

鉴于上述思维观念,针对非税收入交织于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体制外的无序现实状况,尤其是乱收费加重了农民、企业及城市居民的负担,所以务必在清理整顿规范过程中,要从源头抓起,凡属名为费实为税的收费项目,纳入税收管理;几属自立名目,擅自收取的收费,一律予以取消;凡属附加收入、政府性基金,应纳入现有税种之内或开征新税;凡属需要保留的规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等,从项目、范围到标准,严格予以规范。这样,必然大大地削减收费、基金项目,增强税收功能,同时使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的主要非税收入项目,大部分纳入预算内管理,保留在预算外管理的只是少数经核准的项目。

【四】理性思考

非税收入改革的理性思考,应该从"定性、定位和定量"三个层面来着手与深入。

非税收入是由不同类别、项目组成的,它的形成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预算内挤向预算外、制度外、体制外的变化;它的规模经历了费挤税、费大于税及衍生出"三乱"的变化。它的负面效应已经远远地超过其积极作用(如直接冲击税收、加重各负担、减低资源配置效率、滋生腐败、破坏分配秩序、甚至引发乡镇基层政权稳定等)。为恢复非税收入的本来面目,强调"定性、定位、定量"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正本清源,充分发挥非税收入的作用。所谓(1)定性,就是要界定税、费、价的区别,税是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而以国家政治权力向法人或居民的强制性征收,而费是政府为提供个别的、特定的服务而对指定对象收取的费用,是服务对象自愿要求服务的付费。这种服务的特点是必须依据政府的权力才能实现,而且是因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进行,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营性服务的收费,不属于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因此,从总体上说,凡属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财力,应通过行政事业性收费来筹集全部或部分财力;凡属经营性服务所需的财力,应通过市场以价格的形式取得补偿。应明确非税收入的主体是政府,非税收入属于政府行为,非税收入的目的是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非税收入的实质属于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与税收有明显的区别,如收取的依据不同、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不同、收入使用方向不同、形成过程不同、分配的方式不同等。当然,非税收入作为政府收入分配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税收的对立物,而是互为补充,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专用性、补偿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征,同时反映出经常性与不稳定性并存、公益性与补偿性并存、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而所谓(2)定位,主要是摆正非税收入在财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趋势,作到总体把握、分别界定,各就其位。实际上,非税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税收收入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它在地方财政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非税收入同时又是政府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财源,它直接影响财源结构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非税收入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客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所处地位在改革中进一步显露出来,离开它,政府的许多目标不易实现。所以,非税收入至少具有五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补偿;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提高公益服务水平;调节各经济利益主体行为;规范分配渠道和理顺分配关系;制止收入流失和增加财政收入。至于(3)定量,就非税收入而论,由于项目众多,它们设置的目的、范围、标准及管理方式不同,有些可以定量,有些则不宜定量(如罚没收入),而只能根据历史经验数据推算。据此,可采取下列方法,从量上规范非税收入:

第一,对于全部用于某些准公共项目的非税收入,按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两个收入条件确定收取标准:一是效率的总和边际条件,即公共产品对各消费者的边际价值和等于其供给的边际成本;二是成本分配的个人边际条件,即个人按其从消费公共产品取得的边际利益支付"边际"付价。

第二,对于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局部补偿性收费,如规费收入,应按市场定价的工本、手续费收取,不能变相涨价或附带乱收费。

第三,对于调节外部经济的收费,外部效应在市场机制下不一定产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模拟市场机制干预使之向帕累托效率收缩,也是提供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但政府的强制征收仅限于把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的水平,以实现其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第四,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公共管理行为强制征收的罚没收入,其罚款标准和没收规定是法定的,其中罚款标准一般参照历史数据及违规需要确定。

第五,对于多种资源性付费收入,可根据市场价格、利率、租金、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例如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即地租除以利率;财政性资金贷款收入,按利息公式计算;国有住房房改收入由房租或建造成木决定。

第六,对于所有者权益等产权性非税收入,诸如小企业出售收入、国有企业上交利润、国家参股控股公司分派股利红利等,分别由企业市场价值、经营状况和董事会决议确定。

所有非税收入,在实行分类、分项,区别其性质、目的、范围的基础上,定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地确定提取标准、费率,禁止擅自提高收取标准,任意扩大收取范围,制止向农民、企业加重负担。

三、构建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目标设想和基本框架

【一】目标设想

探索建立新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非税收入改革的目标是将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资金"变为政府的非税"收入"管理,为实施规范的部门预算和国库收付制度打好基础,并努力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专户"金库"化、管理网络化。改革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取消各单位财政分户,逐步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统一征收管理体制及其相互配套的方略、政策、制度等运行机制。

1、改革的方向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方向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极付褚实践,初步建立了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但是,目前我国非税收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非税收入理论的认识和研究还不深入,与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应当借鉴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健全制度。针对当前非税收入管理面临的问题,下一步应按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的要求以及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来构建非税收入新机制,从而加强对非税收入的规范有序、适时有效的管理。

2、指导思想非税收入改革中,坚持正确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下述几点:

(1)树立立足长远观点。要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解决好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和短期行为,在聚财上下功夫,理顺分配渠道与分配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非税收入的改革。

(2)树立全局观点。要将非税收入改革置于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摆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整体与局部关系,摒弃那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的倾向,据此引导非税收入改革纳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

(3)树立效益观点。分配结构优化,分配秩序良好,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非税收入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改革,要促进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力的集中,以满足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

(4)树立调控观点。当前在非税收入改革中,不能只停留在浅层问题的解决上,要标本兼治,把它不断引向深入。通过改革聚财形式,尽可能做到合理负担,减轻社会负担,增强国家调控能力,合理地配置资源,维护公平与社会稳定。

(5)树立依法治财观点。要把非税收入管理寓于政府经济管理之中,要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和打击、惩治的力度。应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立法与执法、执法与管理紧密相结合,使非税收入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轨道。

3、基本原则

在我国的非税收入中,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混杂在一起,给非税收入改革、构建新机制均带来难度,为此非税收入改革和规范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总量控制、规模适度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整个财政收入的主体,而非税收入只能居次要地位。对那些不通过税收来解决资金问题的社会公益性和补偿性的事业,通过收费来解决。因此,非税收入只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运用,而且总的规模应逐步压缩,参照国外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非税收入的比重,我国的非税收入控制到20%左右为宜。

(2)治乱减负、综合治理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经济分配制度、扭转多头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形成以税收手段筹集政府公共收入,辅之以少量必要的非税收入,这样一种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从根本上制止向企业和城乡居民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三乱"之风,减轻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额外负担。

(3)预算管理,严格监督原则。各级政府的财力,不论是采取税收,还是采取非税收入方式聚集的资金,都应通过财政预算,并取得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建立统一财政预算下多种预算方式和管理办法的新体系,以保证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约束。

(4)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原则。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尚处于过渡性质,地方税收体系建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费改税只能是成熟一个改一个。因此非税收入包括收费、基金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需要统筹兼顾,伴随着分税制的逐步完善,妥善解决各级政府间分配关系,使之各得其所。

(5)科学理财,依法办事原则。科学处理税费关系,实现以税聚财,集中理财,改变目前财权、财力在部门间过于分散的状况,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非税收入的改革与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对非税收入的设立、运用、管理都必须经过全国或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批准,以一定的法律程序规范分配秩序。

【二】基本框架

1、组织机构

根据部分地方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的做法,务必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上下结合,要求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具体来讲,设立国家非税收入管理局,由财政部直接管辖,主管全国的非税收入监督和管理工作;设立省市县级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由各级政府相应的财政部门直接管辖,负责本行政区域里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和监督工作。

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是政府专门实施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专司职能机构,为财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副部厅处科级事业单位,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

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确定以后,要根据政府非税收入从立项到监督管理的各个流程,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财政部门各内设机构的管理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

2、职能职责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会逐步得以完善。其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贯彻落实国家、省人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厅有关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并根据上述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参与研究拟定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的规定,负责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其他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和直接征收,组织、委托和督促各执收单位做好非税收入的征缴工作,负责非税收入减免审核和申报事项;

(3)核定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年度征收计划,衔接相关部门和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预算;

(4)负责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维护,操办非税收入的核算与统计和"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资金的清算与划解,拟定非税收入统筹方案;

(5)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印制、保管、发放、核销、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6)考核相关部门和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拟定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表彰、奖励方案;

(7)参与非税收入的清理整顿和已取消(或调整)的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的督查落实工作;

(8)开展非税收入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依法查处各种违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规定的行为;

(9)指导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总结和推广各地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经验;

(10)负责本机构思想政治、行政事务等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工作职责,按照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各地各级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可以下设相应的若干个司、处、科、股、办,即文秘、征管、票据、核算处、稽查等二级内设机构。一般情况下,其职能职责如下:

文秘主要负责全局的综合协调、文秘管理、行政事务、党团工青妇等综合性工作。

征管主要负责教科文、经济建设、农业、外经、行政政法、社会保障、企业、资产管理与绩效评价、综合等归口单位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参与研究拟定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其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票据及核算主要负责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结算、核算以及征管系统的管理工作。

稽查处主要负责非税收入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工作。

四、加快构建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对策、内容、举措和建议

【一】对策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和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严峻形势,必须对非税收入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和收缴规范,逐步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统一征收管理体制,是构建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内容

非税收入清理整顿和收缴规范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清理收费项目,收费行为公开透明

加强收费审批管理,从严控制新收费项目的出台,在收费项目上实施"阳光政策",发实减轻农民、企业和社会负担。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统一编制项目代码,项目全部核定至直接执收的部门、单位必须严格按核定的项目收取,收取时将具体的收费依据、标准、范围对外公示,实行亮证收费。

2、建立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体系,加强收费源头监管

票据管理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源头,以票据为"龙头",实现以"票"管"收",将票据管理权限最低设置要求,集中于省级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由其负责票据的印制、发放、使用、核销、稽查等制度的制定工作。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票据种类繁多的现状:(1)清理归并票据种类。除保留少量专用票据外,主要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2)改革票据管理方式。缴款书的购领、对账、核销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完成。实现票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全过程的实时监督。

3、改进征缴方式,实行票款分离

改革非税收入的征缴方式,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按级分成,实时入库(或专户)"的征缴方式。根据目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非税收入项目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可采取直接解缴和集中解缴两种方式,以直接解缴方式为主。现行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在条件成熟时,所有非税收入从现行的分别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全部直接上缴国库的方式。

4、严格减免审批,建立收入激励机制

非税收入的减免必须严格按照政策执行,按规定程序报批。一是非税收入的减免贯彻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减免;二是将减免权限集中于政府;三是实行减免申报制度,需要减免的单位或个人向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按规定权限审批。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开设缓征、减征和免征的口子。

对超额完成征收任务的部门、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并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征收计划的部门、单位,则相应追减其当年支出预算。既要防止无特殊原因应收未收,也要防止乱收。

5、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为确保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效率,应进一步健全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加强对非税收入日常检查的基础上,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开展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工作。二是积极配合审计监督,将非税收入纳入审计范围。三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每年编制全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项目目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大查处力度。对非税收入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政法规进行处罚处分。

6、深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在预算的编制方面,编制包含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部门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筹安排,实行全口径的综合预算。在资金拨付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资金的使用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

【三】举措(以安徽省为例)

目前,安徽省由于领导重视,认识一致,思想统一,总揽全局,具有超前意识,转换思维定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得力举措,着力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已经初步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新框架。这一新体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是要加快建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指导全省各地成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实现统一征收、依法征收,提高征收效率。鉴于实际情况,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其他执收部门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征管主体与受托单位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要重新界定部门职责。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确定以后,要根据政府非税收入从立项到监督管理的各个流程,重新界定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财政部门各内设机构的管理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要健全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管理体系。在对现行所有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结合税费改革情况,对现行政府非税收入重新核定征收标准、征收范围和明确执收单位,造册公布;对还未开征的新的收入项目,及时办理报批手续,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管理体系。四是要加快规章制度建设。要按照《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对现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正和补充,以形成包括立项制度、审批制度、征收制度、预算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体系。五是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按照"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体系,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分期分批纳入预算管理计划,逐步实现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统一预算编制、统一预算安排、统一预算执行,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效益。六是要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积极采取听证、论证、公示等办法,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社会中介组织等专职机构的职能作用,建立起严格规范、高效运作的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为一体,经常性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严厉查处乱收乱罚行为,确保政府非税收入依法征收、依法管理。七是要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制度。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收支分类,改革统计分析方法,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负担和收支运行情况进行科学测度,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考核,切实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四】建议

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就是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要求,打破原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老框框",明确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构建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打造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政府非税收入法规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体来讲有四点。

1.重塑主体,即成立专门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承担起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职责。目前,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天津、海南、内蒙古、安徽等地在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时,已率先设立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主要负责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计划的编制、执行,决算的审核、汇编,以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执收稽查,并对下进行工作指导。为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应要求全国都自上而下成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并正确处理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其他执收部门的关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征管权限收归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所有,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实现统一征收、依法征收,提高征收效率。在机构重塑中,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的性质及其权责作出统一规定,切实增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的权威性。同时,也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征管主体与受托单位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加快法规制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快法规的立法进程,制定相关法规,就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立项、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此之前,国家应鼓励各地先行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法规性条例或管理办法(湖南颁发了管理条例、安徽颁行了管理办法等)。另一方面,要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需要,对现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正和补充,以形成包括立项制度、审批制度、征收制度、预算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以"金财工程"收入管理系统为依托,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内容,兼顾与其他财政业务管理系统相衔接,设计开发出以政府非税收入监管子系统为核心,银行代收子系统为前台,票据管理子系统、会计核算子系统、单位执收台账子系统、单位对账查询子系统为辅助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透明、运转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3.推进三项改革。一是票据管理改革。针对现行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种类繁多的状况,改革票据使用种类和使用办法,建立起以票证合一的"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为主体、专用票据为辅助的新型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体系,充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管作用,实现"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督促单位依法收取。二是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清理银行账户,统一财政专户管理,由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开设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专户,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从账户管理上堵塞执收单位转移截留政府非税收入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的漏洞。同时,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要求,创新征管方式,大力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办法,实行票据使用与执收项目相结合,票据发放与专户管理相结合,票据管理与稽查相结合,切实做到"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三是预算管理改革。按照"所有权属国、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体系,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分期分批纳入预算管理计划,逐步扩大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范围,改进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编制办法,细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收支项目,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部门预算和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逐步实现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统一预算编制、统一预算安排、统一预算执行,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效率。

非税收入范文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行政法规及政府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非税收入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对政府非税收入征缴、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管理、财政票据等进行稽查,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凡有政府非税收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或单位,均应接受财政部门组织的稽查。

第五条政府非税收入稽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本级政府管理的非税收入进行稽查,并指导下一级政府非税收入稽查工作。

第六条政府非税收入稽查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从预算中予以安排,不得向被稽查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单位(以下简称被稽查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稽查的范围和内容

第七条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的稽查包括:

(一)是否未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或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政府非税收入项目;

(二)是否擅自改变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的征收范围、征收对象、征收期限和征收标准;

(三)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擅自减征、免征或缓征政府非税收入;

(四)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的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五)是否有违法当场收取现款的行为;

(六)是否有违规委托或转委托征收的行为;

(七)涉及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的稽查包括:

(一)是否按照规定开设银行账户;

(二)是否按照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或收支脱钩管理和收缴分离制度;

(三)是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和规定的预算级次、科目将政府非税收入缴入国库或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

(四)是否按照规定办理误征、多征政府非税收入以及待结算收入和暂扣财物的退付手续;

(五)涉及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财政票据的稽查包括:

(一)是否未经批准擅自印制和使用财政票据;

(二)是否按照规定建立财政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等管理制度,并设置专人管理财政票据;

(三)是否存在擅自转借、转让、代开、买卖、涂改财政票据的行为;

(四)是否存在串用财政票据的行为;

(五)是否存在未经财政部门批准擅自销毁财政票据的情况;

(六)是否存在遗失财政票据不及时报告的情况;

(七)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审验财政票据使用情况;

(八)涉及财政票据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稽查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条政府非税收入稽查采取日常稽查与专项稽查等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实施稽查,被稽查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批准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的有关法律或政策文件的复印件;

(二)价格主管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

(三)财政部门颁发的票据领购证;

(四)财政票据领用、核销记录和已使用的票据存根;

(五)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开设银行账户的文件复印件以及各级人民银行颁发的开户许可证;

(六)政府非税收入财务会计资料;

(七)国有资产(资源)投资、出让、转让、出租、出借合同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部门的批准文件;

(八)政府非税收入自查报告;

(九)财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与稽查有关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实施政府非税收入稽查应当组成稽查组并指定稽查组长,稽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稽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第十三条稽查人员与被稽查单位或个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被稽查单位认为稽查人员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可以要求稽查人员回避。

第十四条稽查组在实施稽查前,应当按照稽查的内容和事项编制稽查工作方案。

第十五条政府非税收入稽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发送稽查通知。财政部门实施稽查一般应于3个工作日前向被稽查单位送达稽查通知书。稽查通知书应明确稽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时间、对被稽查单位的具体要求以及稽查组组长及稽查人员名单、联系方式等内容。

(二)进点稽查。稽查人员对被稽查单位实施稽查,应出示稽查通知书或稽查通知书副本、稽查人员行政执法证件,按照规定的稽查内容和事项进行稽查。

(三)制作稽查工作底稿。稽查人员应当将稽查内容与事项予以记录和摘录后制成稽查工作底稿,经稽查组长审核后,由被稽查单位签字或者盖章。稽查人员在稽查中取得的证明材料,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或者盖章。未取得提供者签名或盖章的材料,稽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四)书面征求意见。稽查工作结束前,稽查组应当就稽查工作的基本情况、被稽查单位存在的问题等事项书面征求被稽查单位的意见。被稽查单位自收到书面征求意见函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的视为无异议。

(五)提交稽查报告。稽查组应于稽查结束10个工作日内,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向财政部门提交稽查报告。稽查报告应包括被稽查单位的基本情况,稽查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被稽查单位存在财政违法、违规行为的基本事实以及认定依据、证据,被稽查单位的意见或说明,应当向财政部门报告的其他事项,拟作出的稽查结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建议或者移送处理建议。

(六)作出稽查决定。财政部门应当对稽查报告作出复核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对未发现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作出稽查结论;对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法作出稽查处理决定;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依法移送。凡涉及行政处罚事项的,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稽查工作结束后,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稽查案卷材料整理成册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稽查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被稽查单位的稽查任务。

第四章违规处理

第十八条被稽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限期退还或补收补缴应收款项,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吉林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9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处理。

(一)违法设定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擅自改变征收范围、征收对象、征收期限、征收标准;

(二)违反规定权限或者法定程序减征、免征、缓征政府非税收入;

(三)继续征收或按原标准征收国家及省已明令取消、暂停执行或者降低标准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

(四)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或将政府性基金转为行政事业性收费;

(五)违规开设政府非税收入资金账户;

(六)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政府非税收入;

(七)违规将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直接或者变相缴付上级征收单位或者拨付下级征收单位;

(八)未按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科目将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

(九)其他违纪行为。

第十九条被稽查单位存在未按规定领取财政部门颁发的票据领购证,未按规定领购、使用财政票据,未按规定建立票据管理制度等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作出处理。

第二十条对违纪行为情节严重的被稽查单位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者,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对拒绝检查、妨碍财政稽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非税收入范文篇3

[关键词]政府非税收入税费制度收费项目

政府非税收入的现状分析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用收费、基金、罚款、摊派、赞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存在着大量的收费、基金等非税收入,在政府全部的公共收入中(不仅局限于政府预算内、外收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当前上至中央各部门,下至农村乡镇政府各机构,乱收费、摊派等屡禁不止,结合现状可简单地概括为“多、乱、难”三个字。具体问题有:

(一)执法部门多,项目繁多,收费环节多,数量庞大,政府对总体情况把握不够

政府非税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三部分收入:

1财政预算内的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利润;(2)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3)各种专项收入,如教育费附加收入;(4)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5)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6)事业收入、公产收入;(7)罚没收入;(8)行政性收费收入。这部分预算内非税收入在项目、数量、管理上都比较规范。从统计数字来看,其在整个政府非税收入中比重不大,小于10%。

2财政预算外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1)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2)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据财政部1995年统计,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共369项(272项纳入预算外,97项纳入预算内)。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收费和基金项目则更多,据估计项目达千余个,金额达2000亿元。

3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集资、摊派。据湖南省涟源市人大不久前对全市个体工商户的税费抽样调查,涟源市156个副科级以上单位中,执行收费的单位和部门有

144个,收费项目竟达1230个。该笔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外,其项目及数量不明确,据有些省的调研表明,我国中部地区乡镇政府的收费和集资已超过其政府财力的1/3。后面两部分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主体,也正是这两项收入造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混乱状态。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预算外资金中只有为数较少的税收附加和零星的收费收入。1953年,预算外资金只有891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42%。改革开放后,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开始迅速膨胀起来。1978年全国预算外资金为347亿元;1992年为3855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977%,其总量增加了10倍。1996年,全国开展预算外资金的清理检查,共查出1995年预算外资金3855亿元,约为1994年查出的27倍。1996年预算外资金决算数为3893亿元,仍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一半。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混乱,地方政府越到基层,收费和集资行为越缺乏约束,收费主体多元化严重在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上,预算外和财政外的非税收入的设立管理上较严格,近几年中央公布许可收费的项目只有130多种,而地方上执行的收费项目多达1000多项。在市县乡三级政府,其非税收入设立管理约束力逐渐弱化,特别是乡一级政府,农村分配关系基本上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乡镇统筹资金制度从管理权限和体制上没有理顺,农业部规定乡镇统筹资金由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财政部规定由乡镇财政管理,实际上是乡镇财力实行乡镇财经所、乡镇农经所、乡镇其他机构的多头管理。实行“一事一费”,没有一个专门部门实行数量控制,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缺乏监督。分散管理之中,贪污腐败不可避免,浪费流失更是严重。

(三)财政和物价部门对收费项目的管理尚处于规范和整顿过程之中目前政府对收费及基金的管理基本上明确了项目的批准权限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和物价部门分管项目审批和收费标准。收费和基金的实际收支、支出使用情况,都没有经过立法形式确立管理体制。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明确了预算外资金国家所有的性质,规定各预算外资金应交财政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13项大基金纳入预算,对大部分收费和基金要求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这些制度规定在落实过程中困难很大。今年初的税费改革首先从交通、房地产等方面入手,其目的是降低汽车、房屋的价格及其使用价格,以配合政府拉动国内需求。我们知道,消费决定于收入,只有全面地清理整顿不合理的收费与基金,从而提高居民的真实收入水平,才能带动消费。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的税费改革和税费管理问题,在同一领域也同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制度建设。

(四)现今的税费制度混乱之中,另有的一大现状是“难”由于许多收费项目是经过某个领导的批准或许诺出台的,收费单位在“红头文件”、“领导指示”的保护下,收费管理部门明知收费不合理,却不敢去查,即使查了,上头一个电话,也无法处理;收费单位一般都拥有一定的实权,再加上上层领导的保护,被收费对象明知收费不合理,也无可奈何,最终不得

不如数上缴。政府非税收入的负面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在1956~1983年期间,50%左右来源于非税收入,其大部分是国营企业的上缴利润。国家作为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从国营企业取得投资回报。由于计划经济中这部分财政收入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其透明度高,管理严格。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政府非税收入主要是由于政府财政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部门“放权”后形成的。这些非税收入在缓解政府各部门经费不足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政府对其的管理不力,负面效应越来越大。

(一)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是承担各种费用的主要对象,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发展,企业用于购买各种服务的成本支出必然不断增长,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在服务与货币的交换中,如果遵循的是自愿和等价原则,企业自然会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佳的服务与价格组合,从而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行的收费却远远超越了正常交易的范围,使企业不堪重负,效益受损。据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的不完全统计,1991年向有关部门交纳的费用和基金10多项,共计4685亿元,比1985年的13952亿元增加3289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4%,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28%上升到1991年的41%,这还不包括名目繁多的社会收费和集资摊派。全国乡镇企业目前负担的各种费用超过200余项,涉及60多个部门和单位,其中有46;4%属于不合理负担。河南省淮阳县个体私营企业1993年交纳的20多种费用占全年经营额的9%,是税收的33倍。生产经营者的交费负担不仅超过了其纳税负担,而且由于这些收费大都硬性摊派、强制征缴,而不管企业是否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因而使困难企业更不堪重负。无奈之余,生产者或是面临亏损,或是采取转嫁负担和以费挤税的方法以减少费用的影响。其结果是物价上涨,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严重时企业干脆停业,经济发展受阻。江苏南化集团公司1984—1994年11年间因利转费而多支出21亿元,致使该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陷于亏损12亿元的困境。乱收费行为已直接损害了我国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微观基础,巨大的收费规模已构成对税基严重的侵蚀。中央政府实行税费改革不仅是当前内需不足的要求,也为国民经济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必需的制度环境。

(二)分散了国家财力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少数纳入预算内管理,其他大部分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是构成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预算外资金以“滚雪球”之势迅猛膨胀,呈现一种不可遏止的增长惯性。据调查测算,目前全国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实际超过了3000亿元,其中收费和基金收入2600亿元左右,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45%,更甚者则已超过了预算收入。这些预算外资金一方面调动了各单位、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却分散了国家财力,加剧了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急剧膨胀。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由1979年的284%降至1987年的184%,再到1995年的107%,几乎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而生产者却并未感到负担减轻。

(三)加剧了社会的分配不公,败坏了社会风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劳动创造价值”,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劳动报酬应与贡献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而现今许多行政部门利用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和漏洞谋取收费资金,以达到优越的办公住房条件、高额奖金津贴,这部分收入并非取决于财政分配和经营能力,而是主要取决于其垄断优势和收费能力,各企业应交费用的多少还受企业自身与政府的“谈判”能力。按照收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均有具体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必须专项专用,然而现实中却成了各单位、部门的“小金库”。收费规模与单位的利益正相关,这就形成了各部门间的收费攀比,这正是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如果收费制度的框架设计使收费所得与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相联系,必然造成人们致力于谋求权力和扩大自己的权力。

(四)加重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现状经济学理论认为:税负高低与经济增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高税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低税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就我国而言,如果单纯从减轻税收负担看,当前税收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已经很低,无甚潜力可挖。但是,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已与税收作用相当,因而我国居民的税赋负担不能仅以税收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应加上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等的收费作为基准。我国国内消费、投资不足有很大一块是由于负担过重的原因,所以,税赋负担的降低,主要是针对收费这一块,必须对现今的各项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据估计,目前企业负担中,税、利息、费各占1/3,如能有效规范各种收费,遏止各种乱收费,就能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乱收费极大地挤出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山东省济宁市1991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80884万元(不含农业税),远超过了全市当年财政总收入,人均负担135元占上年农民纯收入的19 5%,农业税人均仅43元,因而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可大大增强广大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农村市场对城镇已趋饱和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吸纳能力,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归同一部门单位所有的管理体制带来的利益驱动是目前收费混乱的主要根源。税费改革的重点应是使政府部门的收费使用权和收费所有权相分离,具体有如下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财政体系,将一切履行政府职能的收支全部纳入该体系政府各项职能的支出都必须采用财政预算的方式,经过法律程序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改变原来财政预算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取消预算外范畴及其管理办法,建立财政预算内多种预算方式和管理办法的新体系。将所有的政府收入完全归于财政税务部门管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切断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与收费供给之间的直接联系,将收费使用权和收费所有权相分离。

(二)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政府财力的全面法律约束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法制才是约束政府财力分配的最有力手段,我国政府财政也只有从法制建设入手建立各项切实可行的税收立法、行政法规,明确各种合理收费基金的征收标准、程序及管理办法,并用法律程序约束财政分配,达到严肃财政纪律的目的。

(三)采取复式预算的组织形式,设立多个专门预算会计帐户,对不同性质收支分别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办法实行统收统支和收支两条线预算办法的部门,由于收入要集中,支出需财政预算部门审批方能拨款,财政预算对各单位预算和总预算的执行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而对于实行收入完全或绝大部分来自收费的收支一条线预算管理办法的单位,由于其预算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因而应要求其建立严格的财政制度,加强财政部门对其财务的全面监督和检查。

(四)建立专门的收费监督部门,该部门不受同级政府机关领导,而直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上一级政府部门负责将政府收费置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对那些政府以明令取消的不合理收费予以坚决取缔,对民众反映强烈的收费项目及时、全面地反映至税费改革、管理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可实施领导负责制原则。

(五)加大税务部门的执法力度,完善现有的税收体系,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将税收收入水平提到政府收入的主体地位统计表明,1980~1993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平均有86%来自国有企业;到1994年,各种非国有经济成份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04%上升到659%,但其承担的税收仅占总税收的30%;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占GDP的比重达665%,而个人所得税却仅占整个工商税收的24%;税制结构中,1997年服务于效率目标的商品税占整个税收的70%,服务于公平目标的所得税仅占149%,与近年来向个人倾斜的分配原则相违背。因而,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仍具有很大空间,完善税收体制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预算内收入,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将有所减少,预算外收入的动力减弱,各种乱摊派、收费会相应有所减少,而财政上的困难更会加重乱收费现象。同时,财政收入的增加可以使政府有一定的财政力量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给予大量下岗工人生活上的保障,使其具有基本生活用品之外的消费能力,有助于缓解国内市场的消费不足。

非税收入范文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以下简称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重要意义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对于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组织专班、专人负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二、明确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

㈠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㈡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含公益金收入)。

㈢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指土地出让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㈣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指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㈤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指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

㈥专项收入。是指依据法律法规,为支持某项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或财政部、省人民政府批准向公民或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专项用途资金。

㈦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罚款、罚金、没收违法所得、追缴非法收入、没收财产和非法财物的变价收入等。

㈧其他非税收入。是指主管部门收取的集中收入、经政府名义取得的捐赠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非经营性单位直接收取的广告收入,以及依据有关规定收取的其他非税收入(含发行费收入)。

三、加强非税收入的计划管理

有非税收入的单位(以下简称非税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年度非税收入计划,报市财政局审定。非税收入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原因需调整收入计划的,必须经市财政局批准。非税单位要切实配合市财政局做好非税收入的统计分析工作,认真研究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增减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提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四、提高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

市财政局要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所有非税收入通过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收缴,不断提高非税收入征管的信息化水平。非税单位要按照信息化管理的统一要求,配备相关硬件设备,联通网络系统,做到财政部门、非税单位、代收银行之间无缝连接,为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网络化。

五、规范非税收入收缴流程

非税收入收缴统一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模式进行征收管理。

㈠统一设立非税收入结算账户。市财政局设立统一的“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并按部门和单位设置收入分类帐,按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中已确认为应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原则上实行零余额管理。各类非税收入应当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编入部门预算。非税单位办理决算时,上缴资金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资金为准。

㈡规范非税收入收缴方式。非税收入以直接缴款为原则,凡能直接缴款的,一律实行直接缴款。直接缴款确有困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市财政局批准,可暂实行集中汇缴:一是现金收取每笔金额小、发生频率高且附近没有银行代收网点的非税收入;二是依法应当现场执收执罚收取的非税收入;三是受技术条件限制暂时难以实行直接缴款的非税收入。

㈢严格非税收入减免政策。非税单位应当严格依法征收非税收入,不得多征、少征、缓征非税收入。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征、减征、免征非税收入的,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由单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审核,报市财政局批准。单项减免额较大的,由市财政局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六、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激励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激励制度,对全年非税收入政策执行、征管质量、收入收缴、票据管理的先进单位以及对举报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违规违法问题有功的单位或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的监督检查

市财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稽查、违规处罚、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汇缴、划解、管理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非税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将非税收入缴入“老河口市财政局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不得隐匿、转移、截留、挪用或坐支。非税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非税收入征管规定的,按照《违反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协调配合

㈠市财政局是市人民政府实施非税收入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贯彻执行非税收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全市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办法;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确定非税收入项目,核定和编制非税收入年度计划;发放和管理非税收入票据;监督检查非税单位规范非税收入收缴,依法查处各种违反非税收入管理法规的行为。要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做到源头控收,以票管收,规范管理。

非税收入范文篇5

20**年7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财政机关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努力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为优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保证。但目前,作为县级财政部门,大家无论对政府非税收入内涵的认知、观念的转变还是对管理领域的拓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要做好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工作,我们就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下面结合本人实际工作,对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非税收入概念不清,管理范围不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框架逐步构建,在预算外资金管理基础上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目前从我区及周边县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对非税收入的概念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因而我们管理范围基本上延续着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主要局限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罚没收入等方面,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让、转让)收入等都还没有明确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二)由于部门利益驱动,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少数执收、执罚部门和单位由于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缺乏应有认识,把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身收入,将部门和单位的局部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上,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截留、挪用非税收收入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三)票据管理与收入管理未能有效结合,“以票管收”尚未落到实处,现阶段政府非税收入的执收、执罚部门多,而其使用的票据也种类繁多,财政部门又无一套能将收入监管与票据使用有效结合的收入管理系统,造成“以票管收”只能通过手工复核的方式进行,其工作繁琐且时效性差,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以票管收”的作用。

(四)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现在我们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基本上还延续着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和制度。由于从预算外资金管理到非税收入管理不仅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公共财政改革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不论是在概念、范围、管理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采取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模式,使得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的执法主体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脱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

(五)对政府非税收入在资金管理上不到位。目前我区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基本上做到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的收缴分离,但由于现行预算管理上存在预算内外“两张皮”,非税收入的使用存在浓厚的“自收自支”色彩,征收的大部分非税收入都返拨给执收、执罚部门,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收支脱钩”,使非税收入难以形成可用财力,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

二、几点建议

政府非税收入既然作为政府财政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创新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改革,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要求,打破原来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老框框,调整和规范部门既得利益、强化预算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打造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一)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经过近年来的规范和管理,预算外资金概念已深入人心,而政府非税收入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牵动性大,要加强对它的管理,需要得到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必须加大政府非税收入宣传,特别要明确非税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在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基本原则,使各部门对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有个深入的了解,提高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自上而下成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承担起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职责。为克服非税收入分散征收、多头管理、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现象的产生,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征管权限统一归口,由非税收入征管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征管,计划的编制执行,决算的审核以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执收稽查,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实现统一征收,依法征收,提高征收效率。

(三)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要求,完善收支管理机制。按照“统一征管、统筹安排、集中支付、全面监督”的原则,一方面继续推行和完善以“以银行代收制”为核心的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透明度,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全额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透明度,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另一方面要将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统筹安排使用,在保障部门和单位正常经费及政府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的前提下,其支出与其执收的政府非税收入不再挂钩,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预算编制,彻底解决“两张皮”,真正做到收支脱钩,从而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并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单位间分配不公、苦乐不均问题。

(四)建立健全财政票据的管理措施,严格银行帐户的审批程序。一方面将财政票据的管理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源头,严格规范财政票据的领购、使用、保管、核销各个环节,严禁白条收费或无票收费,通过以票管收,杜绝乱收、乱罚、截留、挪用等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的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另一方面财政部门按照“一个单位一个基本支出户”的原则,严格行政事业单位开户审批程序,除上级有规定要求单独设立专户管理的专项资金外,对于其它多头设立的帐户一律予以取消或不予批准。这一措施的实施,从帐户管理上堵塞了执收单位转移、截留政府非税收入、私设小金库、帐外帐的漏洞。

(五)加快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使非税收入管理能够做到快捷、便利、有效,应尽快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以“金财工程”为契机,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兼顾其他财政业务,设计开发出以政府非税收入监管为核心,包括银行代收、票据管理、会计核算、单位执收台帐、单位对帐查询为辅助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透明、运作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非税收入范文篇6

一、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

广义上讲,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国际上(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常将政府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本性收入和赠与收入三大类,其中,经常性收入又分为税收收入和政府非税收入。经常性非税收入是政府为公共目的而取得的无需偿还的收入,如罚款、管理费、政府财产经营收入等,以及政府以外的单位自愿和无偿地向政府支付的款项等。经常性政府非税收入不包括政府间拨款、借款、前期贷款收回以及固定资产、股票、土地、无形资产的售卖变现收入,也不包括来自非政府部门的以资本形成为目的的赠与收入。

我国在财政管理中长期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概念。1996年以后,我国政府将预算外资金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步伐显著加快,随着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扩大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内外资金逐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财政收入中税收之外的其他资金,由于其在很多方面与税收存在不同之处,必然需要按不同的方式加强管理,理论界的一些文章和部分政府的文件中已开始出现了“非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提法。20**年7月,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37号)和《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财库[20**]38号)中,将收入收缴改革后的票据定名为《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随着收入收缴改革的开展,社会各方面逐渐接受和认可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提法。20**年7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53号),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文中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该文件还清晰界定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人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

(二)政府非税收入在公共财政中地位重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非税收入在整个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通常较低,但却是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级次的降低,政府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提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政府非税收入往往更为重要的作用。政府非税收入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对税收收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1.政府非税收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绝大多数政府非税收入是依据使用者付费理论存在的,即政府在提供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时向使用者索取一定的价格,这种使用价格通常只是提供这类服务的部分成本。而这类服务一般是准公共品,或是由政府提供的具有私人商品性质的产品。使用者付费隐含着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准入费,承担全部或部分资本性成本;二是使用费,包括全部或部分与使用有关的政府经营成本;三是拥挤费,即由额外增加的使用者加到其他使用者身上的那个成本。政府在确定非税收入收费标准时,要考虑两块价格,一是固定成本,二是边际使用费,包括边际经营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由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享受或消费特定政府服务直接联系,消费者面临其消费决策的真实成本,政府非税收入因此成为政府提高公共品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减少“免费搭车”现象。

政府非税收入还是政府矫正负外部性的有效工具。由于外部性的产权难以界定,损益的范围和大小也很难确定,受“负外部性”影响的主体很难因受害而向生产“负外部性”者索赔,这样,客观上诱发“负外部性”生产者过度地从事这类活动,而相关治理成本却要由社会来承担,造成明显的不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损失。政府可以就此征收“矫正性收费”或罚款,有效修正社会成本与微观(个体)成本的差距,使生产者负担真实的活动成本,从而达到校正或制止这类行为发生的目的,以实现惩戒、体现公平。

此外,对于矿产、草原、能源等社会共有的公共资源来说,需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明确这些资源为国家所有,政府应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通过费用征收制度避免社会主体对国有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浪费,并可以使国家在保护和再生国有资源方面的投资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

2.政府非税收入是税收收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税收收入是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法人或居民的强制性征收,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税收收入的普遍征收和强制性,虽然有效的保证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但居民负担的筹资与其享受到的公共产品之间缺乏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筹资在居民之间分配的不合理性。政府非税收入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上面提到的具有特定使用者、受益者或产生负外部性的群体和行为,政府可征收非税收入,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往往与享受某项公共产品或特定行为密切相关,更好的体现了财政收入筹集的公平、提高效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与税收收入相比,政府非税收入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从立法层级上看,税收的立法权限相对集中且层次高,其立法或制定程序非常规范和严格,而政府非税收入的立法权限层次往往较低,其立项和政策制定程序也不及税收收入严格。其次,税收要素一旦确定往往相对稳定,其税率、税目的修订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政策时滞较长,而政府非税收入相关制度的修订则容易得多,立项和费率调整也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

政府非税收入虽然在规模上难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但其具有的收益相关性和筹资灵活性等优势,使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税收入收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三)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沿革。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以预算外收入改革为主线和突破点,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践都实现了突破,历经从放权到集中的漫长过程。

建国初期,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很少,资金数额也不大。国家财政统收统支,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逐步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非税收入的项目和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缓解财政压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实行分散管理。在放权让利思想的指导下,大部分政府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由各部门和单位自收自管自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非税收入规模迅猛增加,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特别是有些地方和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超越权限乱设基金、乱收费、乱摊派,加重了企业和个人负担;有的把预算内资金转到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甚至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还有的炒股票、房地产等,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预算外资金的不断膨胀,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干扰和冲击了正常的政府公共分配秩序,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膨胀,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为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许多政策。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国发[1986]44号),第一次提出了预算外资金要实行“财政专户管理”。1993年,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实施,国营企业的预算外资金已作为所有者权益来体现,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范围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996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明确了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再是部门、单位,而是政府,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财政性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1999年,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提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款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制度,并且以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逐步纳入预算管理为目标,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公共财政思想,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2**0年开始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作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于20**年7月正式开始试点。收入收缴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通过设立新的收缴账户、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加强健全票据监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改革措施,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真正开始向现代化、规范化、严格的管理方式转变,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分配秩序,促进了执收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加强了财政管理监督,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年全国政府非税收入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近40%,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还要更高。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深入挖掘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非税收入具有有效弥补成本、减少过度消费公共产品、纠正不合理行为、灵活快速筹集资金等重要作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可以为政府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当,也容易造成政府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国家政权建设等严重后果。因此,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收缴管理机制,在初期曾有效提高了执收单位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的积极性,确保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但随着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非税收入传统收缴管理机制下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收入来源不规范。很多部门未经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批准,自行设立各种收费项目,超标准和范围收费,金额巨大。长期以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屡禁不止,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收入执行机制,从而无法做到令行禁止。二是收入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部门和单位多头开设银行账户,财政部门无法对部门的账户实行有效的监控,资金上缴财政的主动权掌握在部门手中,加之后期检查处罚力度无法保障,从而造成截留、坐支、挪用应缴财政收入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解决。三是监管难度太大。原有收缴方式下,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上缴过程均由主管部门和单位自行完成,弊端较多。收入能否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全靠执收单位的自觉性,收入在单位过渡性存款账户上滞留几个月是普遍的现象,还出现了许多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纪问题,严重败坏了党风。财政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只能依靠财政专员办进行事后的抽查或专项检查,收效不太显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体制进行了几次比较重大的改革,但改革的重点主要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基本运作方式基本没有触动,主要还是采取通过征收机关层层设立收入过渡性账户来实现的。这种传统的收缴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保证财政收入的收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其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的执行机制,致使很多良好的政策无法得到切实地落实。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运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真正有效的规范管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在我国财政、经济、政治领域都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施情况及面临问题

(一)改革工作简要回顾。

1.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中央单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通过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应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对中央非税收入收缴进行了规范。

一是设立新的收缴银行账户。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取消了执收单位原收入过渡性账户,重新开设财政汇缴专户,实行零余额管理,收缴的资金在1个工作日内就能到达中央财政专户。

二是规范了收入收缴程序。收入收缴改革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

三是应用新的执收票据。改革新设计了《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制定了严格规范的使用程序,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需要。

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收缴改革的推进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2.中央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年从预算外资金入手,对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资金在内的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改革。20**年7月,制定了《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37号)和《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财库[20**]38号),初步建立起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制度框架。

20**年上半年财政部选择了证监会等第一批8个中央部门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20**年下半年又确定了第二批7个部门,2**3年第三批新增20个部门,20**年第四批新增12个部门,2**5年,将剩余的29个部门一并纳入改革范围,至此,76个具有政府非税收入的中央部门全部纳入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范围。

截至2**5年底,共对32个中央部门和35个专员办正式印发改革文件并实施收缴改革,20**年7月至2**5年12月。

3.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展情况。

在中央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地方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地方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具有多种模式,有的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改革,有的自行进行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目前,辽宁、黑龙江、甘肃、广西等10多个省市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了收入收缴改革,四川、海南、内蒙、湖南、江西、安徽、新疆等省还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收入收缴管理。

(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后,逐步建立了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

1.建立了新的收缴管理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自行收缴入库、自行管理的做法,实施了系统化的收入项目管理、规范化的银行账户管理、科学化的收缴流程管理、电子化的执收票据管理,促进了缴款人依法缴款、执收单位依法执收、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管。随着改革的开展,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已逐步确立,成为了财政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2.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改革后,取消了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保证了开票所收款项1**%上缴财政,无论直接缴库还是集中汇缴,资金均能在1个工作日内到达中央财政专户,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长期滞留在部门自有账户、资金入库速度慢、坐支挪用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资金入库速度和入库频率,大大提高了财政的资金调度能力。

3.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改革后,在收缴管理方式上取得了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以事后监督为主改变为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一是财政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对单位的执收项目和标准进行控制,防止了乱设收费项目、擅自调整收费标准等问题,有效杜绝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的随意性;二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采集每一张《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原始缴款信息,根据缴款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核查与纠正;三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全面、及时掌握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执行分析水平,为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和宏观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收入收缴改革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于挖掘财政收入潜力,做大财政蛋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必然造成管理脱节,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证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实现财政收入。

2.强化财政国库管理职能。收缴改革前,财政部门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资金缴库的结果,通过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有利于发挥财政国库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监管作用,健全和完善财政国库管理职能。

3.提高财政信息管理水平。财政收支信息的明细程度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收入收缴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详细的收入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4.注重服务与效率。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涉及众多执收单位,又往往与缴款人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从方便执收单位和缴款人出发,特别注重加强了服务与效率,为领导、部内司局、单位和缴款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1.改革的相关制度需进一步修订。目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实施的主要依据是在改革初期制定的,随着改革不断深化,需要尽快对其加以修订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实施的主要依据是《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暂行办法》(财库[20**]38号,以下简称38号文),38号文中的有关规定已难以适应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加以修订和完善。一是改革的资金范围需要调整。20**年7月,我部下发的《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53号,以下简称53号文)正式提出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公益金等10大类,38号文规定的资金管理范围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应随之作相应调整;二是随着收入收缴改革的不断深化,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38号文中的某些操作规定还是基于改革初期的系统之上的,对于当前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已经能够支撑的某些信息化操作方法,需要在制度上提供相应保障。

2.收缴管理改革进展不平衡。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展在中央部门之间、中央部门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均不太平衡,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改革的成效。在中央部门之间,76个中央部门已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但其中尚有部分部门未真正实施改革;中央非税收入收缴在资金范围上仅局限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部分项目,国有资源(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益、海域使用金、公益金等政府非税收入项目都未纳入改革范围,同一部门的各种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进展不同;中央财政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实施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地方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呈现出开展较早、模式多样、进展不一等特点,中央地方之间发展不太平衡。

3.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处于一种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的状况。收入收缴改革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之中,目前实际实施了收缴改革的中央部门还只有一部分,从整体部门来看,部分部门按照改革后的方式操作,部分部门仍采用改革前的方式收缴资金,从单个部门来看,个别部门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并未全部实施改革,同一部门存在多种收缴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处于一种双轨制运行的“二元”机构状态。由于管理机制差异,各种缴库方式间难以建立相互对应关系,容易造成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同一部门同时应用多种收缴方式,在票据、账务、具体操作方面较为复杂,部门在工作和管理存在诸多不便;二是收缴改革通过账户、票据、收缴程序、系统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收入收缴的有效监控,由于多种收缴方式并存,改革的成效难以有效发挥;三是不利于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导致了多种信息系统、会计核算途径,财政部门难以通过同一系统及时掌握整体非税收入情况,管理效率不高。

4.个别部门改革采取了过渡性措施。中央部门的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中存在很多特殊性因素,改革的复杂性较大,有时不得不被迫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主要是保留单位收入过渡账户。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前有80多万的专利申请人,收缴改革如对其原有银行账户进行变更,则需逐一通知各申请人,否则因未能及时缴费造成专利受到侵犯就可能引发行政诉讼,而现实中很难准确通知到每一位申请人;院校收费,很多院校建立了包括收费系统在内的校园管理系统,并为学生办理银行卡用于收取学费,这些银行往往还同时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服务,收缴改革如更换学校目前的收费银行,还同时要解决发放银行卡以及助学贷款等问题,因此,有的学校收入过渡性账户一时难以取消。

三、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政策建议

为保障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规范执收单位行为,加强财政国库部门对财政资金收缴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应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整体要求,建立起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下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有效机制。

(一)深化收缴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的长期目标和思路是,按照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制要求,深化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操作运行机制,健全票据管理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财政国库管理,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监督控有力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收入收缴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情况,为顺利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改革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强化财政国库管理职能。传统方式下,财政部门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资金缴库的结果,对收缴过程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管职能,人民银行国库系统也仅是侧重对财政资金的收付进行合规性管理。原体制下财政国库部门的职能是不健全的,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注重发挥财政国库部门的应有职责,加强财政国库部门对财政资金收缴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建立起完善的财政国库管理职能。

2.注重与国库集中支付协调推进。收入收缴和资金支付是财政国库管理的两个基本环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包括支出支付改革和收入收缴改革两部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应当与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相衔接、协调推进,以支统收、以收保支,实现财政国库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全面管理。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在加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度的同时,也要同时注重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落实《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做到“收付”制度改革“两手抓”。

3.注重规范与效率的统一。规范管理和讲求实效是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两项基本要求。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必须从加强管理出发,通过收缴改革机制的确立,有效地规范执收单位行为,维护缴款人合法权益,确保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同时,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制度设计也以方便执收单位和缴款人为原则,充分考虑现有实际情况,实现规范管理的同时,切实保障工作效率。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规范与效率的统一,逐步推进改革,全面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确立和巩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4.注重提高预算执行管理水平。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是加强财政收入预算执行的重要内容,提高预算执行管理水平是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收缴改革前,财政资金收缴信息反馈较迟缓,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财政监督等财政管理活动及时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本着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严格规范收缴监管、及时准确预测收入实现、安全高效管理资金、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详细的数据,全面提高预算收入执行管理水平。

(二)深化收缴管理改革的有关建议。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应在积极稳妥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

1.扩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范围。改革几年来,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制度有效地覆盖了中央单位和非税收入项目。76个具有政府非税收入的中央部门已全部纳入改革范围。预算外资金和部分预算内的政府非税收入已实施了收缴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93号)要求,“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制度改革是实施财政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今后,还将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收缴制度实施改革”。下一步,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范围,在中央单位全面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并将改革资金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2.健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操作运行机制。改革实施几年来,对改革中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逐步探索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总结出了一些改革经验,当前应在改革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操作运行机制,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妥善解决政府非税收入退付问题。抓紧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研究合理有效的政府非税收入退付办法。二是整合简化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目前仍存在多种票据并用、票据分类细、名目较多等问题。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核心控制思路之一就是“以票控款”,因此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必须整合简化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三是实现中央地方分成收入在财政间处理。中央地方分成收入的处理,也是改革的难点问题之一。在全面推进中央部门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地方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实施力度。

非税收入范文篇7

非税收入征管取得的成效

当前,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规模大、范围广、项目多,财政对非税收入的依存度较高。自1998年以来,即墨市坚持以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目标,紧紧围绕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从源头入手,实行“票款分离”征收办法,强化收费征管及监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得到深化。自2000年以来,对全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的征收全面推行了“票款分离”制度,实行部门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管理体制,收费指定专业银行代收,有效地从源头上堵塞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截留隐瞒收入、坐支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维持了财政正常分配秩序。

第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力度加大。根据有关规定,将部门、单位依法收取的非税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建立了“部门单位征收,财政统一监管,政府审批使用”的管理体制,实行预算内外合并拼盘使用,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按照定员定额原则,对部门、单位的支出进行分析测算,根据人员经费按实计,公务业务费分标准,购置修缮等专项资金视财力,大宗物品统采购的办法,对单位支出实行预算内外捆绑使用。单位总支出确定后,先自预算外安排,不足部分自预算内补齐,对单位收入预算大于支出预算的,收支结余作为政府统筹资金,用于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在预算执行中,严格预算程序,强化预算管理,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超预算不拨款。同时,按照“超收分成,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下达后,对年终收入超计划的,超计划部分市政府与单位按一定比例分成,充分调动征收单位的积极性。

第三,财政专户管理进一步加强。在收入账户管理方面,取消了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过渡账户,由市财政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各项非税收入收支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非税收入通过银行代收网点及时划解财政专户,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有效地遏制了收入资金分散在各部门单位存款账户上而难以监管的现象。

在支出账户管理方面,根据部分部门单位银行账户开设不规范、多头开户等情况,2002年即墨市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将71个收费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由单位分散核算改为统一核算。同时,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取消74个单位61个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直接拨付会计结算中心,其他资金一律不得存入该账户。通过上述做法,进一步规范了单位收支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

第四,收费票据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收费票据管理是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的源头和基础。为此,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票据领用和缴销制度,对各种票据严格实行“按月审验,验旧换新”制度,并视单位特点,严格控制发售数量。单位缴销票据时,严格核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上缴财政情况等,如发现问题,停止供应票据,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建立了票据有奖举报制度,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公告,宣传票据有关政策,并设立举报电话,对不按规定使用收费票据的,按规定严肃处理,达到了以票控管、以票控监的目的。

第五,财政性资金调控力度加大。将预算外资金等各项非税收入全面纳入政府调剂资金收支管理,对一般性预算外资金按年初各部门单位收入预算扣除正常支出后,统一集中统筹,增强了财政性资金宏观调控能力。2000年~2005年,政府统筹资金累计近12000万元,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事业等重点项目支出,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促进了地方各项事业发展。

第六,“收支两条线”监管工作得到强化。一是建立收支稽查制度,由各部门抽调专业人才成立稽查科,专门负责对各部门单位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缴、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二是实施专项检查制度,自1998年以来,每年由市财政牵头,市监察、审计、物价部门配合,对市直部门单位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有效地防止了“三乱”、滥支滥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违规问题的发生。

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即墨市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即墨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狠抓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落实工作,广泛开展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清理检查,规范收费、票据和账户管理,初步改变了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薄弱的局面,使即墨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非税收入涉及面广、项目多,征收方式复杂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界限模糊不清。目前,“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没有包括诸如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政府取得的其他非税收入,预算外资金与行政事业收费、政府基金之间存在概念交叉问题,致使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部分部门单位将非税收入甚至收费项目,下放到所属事业单位、企业或社会团体收取,形成了单位财务收支体外循环。少数部门单位未经批准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服务收费,逃避“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监督。不仅造成政府分配秩序混乱,导致财政职能虚位,财政资金流失,还助长了“三乱”现象的滋生。

第二,非税收入征管过于分散。目前,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基本上由财政部门制定或参与制定,而非税收入征收主体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执法主体过于分散,形成了多方征收、多家使用、多头管理的格局。因此,在非税收入征管过程中,部分征收主体因部门单位利益的驱动,收费行为不规范,乱收、乱罚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非税收入征管的严肃性。

第三,非税收入征管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在编制综合财政预算时,部分部门单位轻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非税收入,收入填报不真实、少报、漏报,而对预算内资金很重视,出现了“重预算编制,轻收入管理”的倾向。同时,实施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后,个别部门单位支出范围、标准都是统一的,非税收入的多少与支出的预算安排已完全脱钩,挫伤了少数部门单位非税收入征管的积极性。加之非税收入征收标准浮动幅度过大,少数人员擅自减、缓、免,收“人情费”,造成了财政性资金的大量流失。

第四,少数部门单位收费和票据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少数部门单位对收费和罚没票据管理松懈,不按规定使用财政统一收费票据,有的开票收款长期不结账,有转让、代开、串开、遗失票据等现象,有的罚没款不用规定罚没票据,直接坐支罚没款。

第五,非税收入的使用监管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对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实施了集中收支管理,并进行了资金统筹,但是大量资金依然是谁征谁用,部分部门单位经费开支比较浪费、数额较大,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从而降低了非税收入使用效益,没有真正发挥出缓解财政困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六,中央、省对垂直管理部门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存在较大漏洞。目前省以下工商、交警、技术监督等部门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上交省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存在漏洞,形成上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地方财政看得见管不着的局面,坐收坐支现象难以杜绝。

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的探讨

通过对即墨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管及监督制度。

第一,合理确定非税收入范围,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提出非税收入新概念,合理界定非税收入范围,即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公益金和发行费、以政府名义接收的各项捐赠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统一界定为非税收入。同时各项非税收入必须严格依照财政部门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和国库,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管理范围,逐步将游离于财政监管以外的非税收入纳入财政专户。

第二,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征管体系。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为此应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的法制建设,逐步将非税收入的征管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征管权限、票据管理、资金解缴、预算编制、监督检查等内容,使非税收入的征收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严密监控之下。同时,进一步深化“票款分离”收缴,做好日常非税收入收缴工作,逐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第三,强化财政专户管理,深入开展国库集中收费制度。明确一级财政只能设立一个财政专户,而取消现行的财政部门按资金的类别设立多种财政专户状况,逐步完善分级财政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按财政级别直接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在“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础上,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深入落实集中收费制度,将部分二级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通过财政资金核算中心结算,取消各部门单位开设的基本账户。在收入征解方面,通过银行代收网点直接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在资金使用方面,人员经费实行工资统一发放到个人;公用经费实行均衡拨付,从结算中心账户直接划转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动提供者的账户,业务费实行“收支挂钩,比例拨付”;部分单位只从结算中心提取限额现金作为零星支出的备用金。

第四,加大预算编制改革力度,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率。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及其管理制度,将非税收入纳入政府统一预算管理。同时,构建科学而高效的公共财政支出运行机制,有效克服现行财政支出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改进和完善财政各项基础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提高地方理财水平和公共财政支出效率。

非税收入范文篇8

一、时间和范围

检查工作从年6月1日开始至10月30日结束,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均为此次专项检查对象。

二、检查内容

1.各单位是否按各级非税收入管理部门核定的非税收入项目执收;

2.是否违反规定私自设立政府非税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

3.是否未经同级非税收入管理部门批准,擅自收取押金、保证金,并未上缴非税收入财政汇缴专户;

4.是否违反规定权限或者法定程序擅自缓征、减征、免征政府非税收入;

5.是否违反规定擅自开设政府非税收入过渡性帐户,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政府非税收入款项,特别是房屋租凭收入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是否存入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以外帐户,私设小金库;

6.是否按规定将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非税收入财政汇缴户,或将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直接缴付上级执收单位或者拨付下级执收单位;

7.是否违反规定擅自伪造、印制、转让、出借、代开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使用非法票据或不按规定开具政府非税收票据;

8.是否违反规定发放、销毁政府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保管不善造成非税收入票据毁损、丢失。

三、方法和步骤

此次专项检查将与治理“小金库”工作结合进行,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自查阶段

年6月1日至6月25日为自查阶段。各行政事业单位要以本单位年下半年至年票据使用及非税收入执收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并将“非税收入检查自查情况”于年6月25日前报区财政局,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汇总上报。

(二)重点检查阶段

年6月28日至9月30日为重点检查阶段。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区上将组成6个专项检查工作小组(具体安排另行通知),对全区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检查。各单位在接受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时,应当如实提供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准购证”、“行政事业单位往来结算票据准购证”、“罚没票据准购证”、“发票登记簿”;年至年领用的各类票据存根;年至年的财务收支决算报表、财务帐簿(总帐、明细帐)、会计凭证;相关收费文件等有关资料。

(三)整改阶段

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为整改阶段。凡在自查阶段没有进行自查自纠并在重点检查中被查出有违问题的单位,将按照国务院《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财综字〔号、《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及《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有违法资金的,追缴违法资金。对严重违纪违规的,追究单位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四、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这次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区上决定成立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非税收入专项检查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主任由郭磊同志兼任,具体负责专项检查的组织协调工作。

非税收入范文篇9

关键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规范化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政府收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出发,对非税收入的政策界限、管理机制、分配秩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通知》精神,省、市、县都相继出台政策,对政府非税收入机制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经过几年的运行,非税收入征管秩序日趋合理,但由于整个非税收入征管体系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进程不一,因此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探讨。

一、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税收入不等于非应税收入,非税收入的征收也包含了应税收入的内容。应税收入是指应当缴纳相关税收的收入,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是属于税收相关法律调整的范畴;而非税收入的征管应当属于财政法律法规调整的范畴,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征管体系。但事实上,非税收入征收的内容也包含了部分应税收入(剔除应纳税款),这在财政部《通知》中很明确,其第5条规定,“政府非税收入来源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依法纳税的,应按税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将缴纳税款后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于税收和非税收入在征管方法、收入管理、使用票据、信息平台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要确保应税收入(剔除税款)上缴,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征收机关等部门的相互配合。

2.非税收入的征收混合了财政分配和市场分配的收入内容,因而非税收入管理难度增加。财政部的《通知》中关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定义,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明确其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的特性:收入必须是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支出必须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由此而言,不是说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取得的除税收以外的所有收入都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入。政府非税收入属财政分配行为,而经营服务性收入属市场分配行为。这部分收入内容显然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和机构改革的进程有关,也就是说,具有市场经营服务特征的职能没有及时从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中有效剥离。从另一角度分析,某些经营服务性市场的发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的积淀资产也需要充分加以利用,但这部分收入及其支出行为不再具有公共性是毋庸置疑的。财政部、国家计委在2001年前后多个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文件中也明确其“不再具有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性质”、“不再体现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等等,而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定义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也显然不会包括这部分收入,因此它不属于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的确存在,并且在使用票据上和征收管理上与部门非税收入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的难度。

3.非税收入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在资金范畴上不一致,使得非税收入征管和财政管理工作不衔接,出现纰漏。理论上,现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范畴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框架要求确定的,其立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缺陷”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公共财政特征的具体内容,因此如前所述其征收内容不一定完整,反映现阶段相关征收主体的全部收入。而财政预算管理活动是依据《预算法》开展的,更为强调的是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面管理,以体现预算的完整性。按照现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实行部门预算后,收入要一个笼子。预算管理资金的内容包括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即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因此,两者在管理资金范畴上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属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不仅包含政府非税收入,所以在资金清算环节不注意衔接容易出现差错。

4.在某些行业,非税收入征管与税收征管政策不协调,职责不清,易造成征管的盲点、漏洞。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教育机构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标准收取的费用,从法律意义上确认是应税收入,应按规定办理免税手续。对教育收费,文件还特别强调“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规定使用发票。”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相关理论,教育机构、非盈利医疗机构提供的是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是政府非税收入,应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系统普遍使用财政票据,而医疗机构服务收入也没有真正作为财政性资金来管理,财政部门也无法对应纳税收入的情况予以认定,因此由于征管界限模糊,在非税收入征管和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着盲点、漏洞。

5.非税收入中应税收入的源头管理问题。按照收入实行源头管理的原则,非税收入和税收“以票管税”一样,也强调“以票管费”,并且在账户体系、收缴方式等环节上也相应进行了控制。实际操作中,对应税收入项目,税务部门也强调“以票管税”,非税收入征收主体应依法使用税务票据。但税务部门管的“税”仅仅是指税收而不是全部收入,也就是说只要你按应税收入申报纳税,它不会管你是否已收到了相应金额的收入,是否已将税后收入全部缴入非税收入指定的账户。按照现行的征管体系,双方征管信息很难做到信息共享,从而使双方管理活动更为协调有序。这里最主要牵涉了使用的票据问题,使用了财政票据应按照非税收入管理体系的模式操作,但票据的使用和流转会不会因此使国家税收流失呢?税务部门的依据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那么两者之间还可以有共同的源头管理吗?

二、非税收入征管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非税收入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政府职能规范和转变滞后所致。按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政府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务让位于市场,彻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涉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以及市场发育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2.资源配置不当的历史问题所致。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财政职能的缺位,造成全社会资源配置不当,部门职权大管辖的钱物多,所获的政府资源也最多,现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也最多。公务员之家

3.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所致。也就是说,政府拥有的财权能不能保证政府正常的事权。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区,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致使政府的正常职能无法行使,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是制度外收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完善和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思路

从长远着想,必须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的法律体系,以改变现行存在的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不明晰的现状。但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应亟待解决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非税收入范文篇10

关键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规范化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政府收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出发,对非税收入的政策界限、管理机制、分配秩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通知》精神,省、市、县都相继出台政策,对政府非税收入机制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经过几年的运行,非税收入征管秩序日趋合理,但由于整个非税收入征管体系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进程不一,因此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探讨。

一、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税收入不等于非应税收入,非税收入的征收也包含了应税收入的内容。应税收入是指应当缴纳相关税收的收入,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是属于税收相关法律调整的范畴;而非税收入的征管应当属于财政法律法规调整的范畴,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征管体系。但事实上,非税收入征收的内容也包含了部分应税收入(剔除应纳税款),这在财政部《通知》中很明确,其第5条规定,“政府非税收入来源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依法纳税的,应按税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将缴纳税款后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于税收和非税收入在征管方法、收入管理、使用票据、信息平台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要确保应税收入(剔除税款)上缴,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征收机关等部门的相互配合。

2.非税收入的征收混合了财政分配和市场分配的收入内容,因而非税收入管理难度增加。财政部的《通知》中关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定义,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明确其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的特性:收入必须是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支出必须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由此而言,不是说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取得的除税收以外的所有收入都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入。政府非税收入属财政分配行为,而经营服务性收入属市场分配行为。这部分收入内容显然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和机构改革的进程有关,也就是说,具有市场经营服务特征的职能没有及时从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中有效剥离。从另一角度分析,某些经营服务性市场的发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的积淀资产也需要充分加以利用,但这部分收入及其支出行为不再具有公共性是毋庸置疑的。财政部、国家计委在2001年前后多个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文件中也明确其“不再具有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性质”、“不再体现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等等,而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定义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也显然不会包括这部分收入,因此它不属于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的确存在,并且在使用票据上和征收管理上与部门非税收入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的难度。

3.非税收入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在资金范畴上不一致,使得非税收入征管和财政管理工作不衔接,出现纰漏。理论上,现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范畴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框架要求确定的,其立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缺陷”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公共财政特征的具体内容,因此如前所述其征收内容不一定完整,反映现阶段相关征收主体的全部收入。而财政预算管理活动是依据《预算法》开展的,更为强调的是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面管理,以体现预算的完整性。按照现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实行部门预算后,收入要一个笼子。预算管理资金的内容包括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即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因此,两者在管理资金范畴上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属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不仅包含政府非税收入,所以在资金清算环节不注意衔接容易出现差错。

4.在某些行业,非税收入征管与税收征管政策不协调,职责不清,易造成征管的盲点、漏洞。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教育机构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标准收取的费用,从法律意义上确认是应税收入,应按规定办理免税手续。对教育收费,文件还特别强调“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规定使用发票。”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相关理论,教育机构、非盈利医疗机构提供的是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是政府非税收入,应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系统普遍使用财政票据,而医疗机构服务收入也没有真正作为财政性资金来管理,财政部门也无法对应纳税收入的情况予以认定,因此由于征管界限模糊,在非税收入征管和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着盲点、漏洞。

5.非税收入中应税收入的源头管理问题。按照收入实行源头管理的原则,非税收入和税收“以票管税”一样,也强调“以票管费”,并且在账户体系、收缴方式等环节上也相应进行了控制。实际操作中,对应税收入项目,税务部门也强调“以票管税”,非税收入征收主体应依法使用税务票据。但税务部门管的“税”仅仅是指税收而不是全部收入,也就是说只要你按应税收入申报纳税,它不会管你是否已收到了相应金额的收入,是否已将税后收入全部缴入非税收入指定的账户。按照现行的征管体系,双方征管信息很难做到信息共享,从而使双方管理活动更为协调有序。这里最主要牵涉了使用的票据问题,使用了财政票据应按照非税收入管理体系的模式操作,但票据的使用和流转会不会因此使国家税收流失呢?税务部门的依据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那么两者之间还可以有共同的源头管理吗?

二、非税收入征管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非税收入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政府职能规范和转变滞后所致。按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政府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务让位于市场,彻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涉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以及市场发育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2.资源配置不当的历史问题所致。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财政职能的缺位,造成全社会资源配置不当,部门职权大管辖的钱物多,所获的政府资源也最多,现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也最多。

3.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所致。也就是说,政府拥有的财权能不能保证政府正常的事权。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区,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致使政府的正常职能无法行使,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是制度外收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完善和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思路

从长远着想,必须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的法律体系,以改变现行存在的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不明晰的现状。但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应亟待解决的有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