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3:41:23

非税收入体制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1

[关键词]非税收入;收入规模;管理模式;宏观调控;主体多元化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具体来看,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缴款、财产经营收入、出售商品及服务收入、罚款和罚没收入、赠与收入、特许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及其他收入等。

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统收统支,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财务管理,一切收入上缴财政,一切开支依赖拨款。在此期间,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和收费项目都是比较正规的,基本上不存在“三乱”(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

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大包大揽、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逐步被打破,本着“放权让利、分灶吃饭”的原则,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这对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也日益突出,单靠预算内收入无法满足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迫使政府增设预算外收入项目,允许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创收”,从此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收费之幕。

一、我国非税收入体制的现状

1、非税收入的构成。我国目前的非税收入与预算体制相对应,主要包括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收入。

预算内非税收入,主要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和资产管理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取得的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包括国有企业出售和转让产权的收入、股份制企业国家股利收入和其他国有资产收益);(2)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3)各种专项收入,如征收排污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电力建设资金专项收入等;(4)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5)事业收入、公产收入;(6)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7)罚没收入;(8)行政性收费收入。这部分非税收入由于纳入预算管理,项目、数量及支出管理比较规范。从数量上看,这部分收入占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例不足10%,在整个非税收入中只占小头。

预算外非税收入,是指目前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政府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1)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2)由省级人民政府、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3)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4)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收取的证券监管费等;(5)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租金性收入。据统计,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设立的收费项目共369项,其中有97项纳入预算管理,其余的272项纳入预算外管理。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收费和基金项目有几千项之多。就全国统计,这部分非税收入总额为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45%。目前,预算外非税收入增长迅速,其规模已从1953年的8.91亿元增至2005年的5544.16亿元,增加了约622倍。

制度外收入,是指财政之外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集资。这部分收入严格说是没有经过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准,游离于财政预算内、外,即制度外的待清理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1)制度外基金;(2)制度外收费;(3)制度外集资摊派;(4)制度外罚没收入;(5)小金库。它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政府各部门手中,尤其是集中在县、乡两级政府手中。据对乡镇财政调查材料显示,我国中部地区乡镇政府的自筹资金(通过收费或集资)已占政府财力的1/3左右。就全国推算,这部分非税收入约占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27%以上。

从以上对非税收入的结构分析可知,后两个部分构成非税收入的主体,而恰恰是这两个部分项目繁多、数量庞大、财政管理滞后,特别是制度外收入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

2、非税收入规模。建国初期,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是为数较少的税收附加和零星的收费。1953年预算外资金只有8.91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213.24亿元)的4.2%左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预算外资金为347.11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1132.26亿元)的30.6%。在体制转轨和财政分权改革过程中,我国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正成为与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并驾齐驱的财力资源。1992年预算外资金为3854.92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97.7%;1993年调整计算口径后,预算外资金已经收缩到1432.54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2,9%,但增长仍较迅速,到1996年预算外资金决算数为3893.34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收入的52.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到2005年财政收入达31649.29亿元,同时,政府非税收入增长也很快,2005年全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为8414.91亿元,相当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收入的26.6%,如再包括制度外收入,则比重会更高。

长期以来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由1978年的960.0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414.91亿元,增长了8.76倍。即使不包括制度外收入,我国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也均在20%以上,1985年的比重为42%,1990年达到了50%,2000年达26.9%,2005年为22.6%,这样的比重较之发达国家明显偏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非税收入只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资金大多来自税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国家非税收入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10%以下,占州或省级财政收入约20%左右。而我国中央非税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约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5%和45%;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非税收入甚至超过税收收入,对税收产生挤出效应,大大削弱了税收的筹集资金能力。因此,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总体规模偏大。

3、我国现行非税收入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对非税收入采取多渠道、多部门管理的模式,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的不同内容,其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统一上缴国库、纳入政府预算的管理模式。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主要包括部分政府性基金、各种专项收入,如教育费附加收入、公产收入、罚没收入和部分行政性收费收入等。这些非税收入作为预算内资金的一部分,与税收收入一样用于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因而在管理上比较规范。二是上交财政专户,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的预算外管理模式。列入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附加收人、主管部门集中的管理费、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各种手续费收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等。通过预算外管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制度外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是指既不在预算之内,也不在预算之外,只是按照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式实行财政专户存储,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此种管理模式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城市住房基金、公益金以及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集资和摊派。

显然,第一种管理模式下的非税收人已经被纳入财政的统筹之列。第二种模式下的非税收入名义上已经实现了“收支两条线”,但在资金拨付方面,依然实行将非税收入全额发还或差额返还给收费单位;也就是说,进入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的支配权仍然在征收单位,预算和收入依然是挂钩的。至于第三种模式下的资金主要还是停留在各级地方政府及职能主管部门征收、使用和管理,游离于财政的监督管理之外,是一种极不规范的管理模式,是造成财政资金管理混乱的主要根源。

二、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税收入规模过大,二次分配问题突出。虽然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都纳入了预算管理,而且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也日趋规范,有许多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被逐步取消,但是,非税收入规模仍然过大,费大于税的现象十分突出。更为严重的是,在非税收人的分配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二次分配现象。已经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基本是由各主管部门自行安排收支计划,财政部门虽然履行了审核批准程序,但并没有对这些资金进行强有力的监管。非税收人中更大的部分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许多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方案时只申报一个总体收入计划,但并不提出对其分配使用的详细方案,预算安排随意性大,财政监管形同虚设,形成事实上的主管部门二次分配和整个年度预算的频繁调整,从而削弱了预算的刚性和法定约束力。

2、管理范围尚未覆盖全部非税收入。我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主要集中在预算外资金上,主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罚没收入的管理,而对于增收潜力很大的国有资源及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还没有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3、预算外挤预算内,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近年来,预算外资金以滚雪球之势迅猛膨胀,呈现出一种不可遏止的增长惯性。这些巨额资金,长期分散于各地区和部门,游离于预算之外,形成预算外挤预算内、费挤税的局面。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构成对税基的严重侵蚀,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多元化,执收行为不规范。目前我国机构设置众多,非税收入收费主体多元化。就地方政府而言,现行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由于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尚未真正归位,所以,非税收入目前仍由各个执收执罚单位分散征收,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非税收入管理职能,分散了征管力量,造成管理脱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并且也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极易诱发贪污腐败。现行执收执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尽管经过多年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减并、撤销,但是,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的有关数据,2000年全国性的收费项目仍有200多项,2002年为335项,地方每个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多项以上,其中仍不乏有不合理和欠规范的收费项目。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甚至擅立收费项目,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不收、该罚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的现象,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

5、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三、非税收入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按照非税收入的分流归位、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及采取相关配套措施的总体思路进行非税收入体制的改革。

1、非税收入的分类归位。我们必须加强对非税收人的规范化管理,从总体上理顺税费,通过清理整顿实施分类改革,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之“分流归位”。非税收入具体可归入以下几类:

第一,应取消的非税收入项目。一是制度外收费,即通常所说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应坚决予以取缔。二是某些政府部门履行管理职能而对管理对象征收的行政管理费。原则上也应予以取消。因为对某项工作进行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是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份内之事,不应再对管理对象收取管理费。

第二,予以保留但需加以规范的非税收入项目。实行税费改革后,应继续保留的收费大体包括五类:一是政府部门向法人或居民实施特定管理和提供特殊服务所收取的各种证照收费、注册费等;二是政府机关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实施的收费(如签证费等);三是一些带有惩罚性质的收费以及罚没收入(如排污费等);四是政府机关或政府授权机构向国有资源使用者收取的管理费(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五是国有资产收益(如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等),这部分收入不仅应予以保留,还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各级政府为发展某项事业而设立的基金、附加,如水利建设基金等;还有少量暂不宜取消或规定征收期限未满,且难以实行“费改税”的政府性基金,如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经国务院批准后,在一定时期内可继续征收。

第三,应改为税收的非税收入项目。某些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收入,可纳入现有税种之内或开征新税。例如将交通方面的养路费、交通运输管理费等合并后,统一开征燃油税;将环保部门的排污费以及污水处理费等统一改为“环境保护税”;将地方用于城市建设的收费、基金、附加等合并到“城市建设维护税”之中:也可设想将教育方面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合并改设“教育税”;将分散在劳动、民政、人事、卫生等部门的社会保障基金与资金改为统一征收的“社会保障税”。

第四,有发展前景的非税收入。具体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土地转让收入、发行收入(公益金)、烟酒专卖收入、特许权收入等。例如,特许权收入是个人或集团凭借政府赋予的特权在特定领域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取得的收入。从严格意义上讲,特许权是国家的一项行政资源,也是国家的无形资产,国家理应参与其收入分配。目前,我国大部分特许权收入并没有开征,其中有些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开征条件尚未成熟,有的则是虽成熟但没有具体实施。

2、建立和完善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第一,明确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统一管理职责。非税收入具有财政资金的属性,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非税收入的征管主体只能是管理政府资金的财政部门。因此,在非税收入的管理过程中要强调财政部门的主体地位,变征管主体“多元”为“一元”。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全面管理工作,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政策。

第二,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将非税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属财政性资金,必须按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

第三,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扩大非税收入银行代收。一是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将非税收入纳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体系。二是完善账户管理,要清理执收单位在银行的一切账户,取消各种形式的收入过渡账户,确保各项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以防止转移、截留预算外资金、“小金库”和“账外账”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的征管模式,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缴分离”,对罚款实行“罚缴分离”,款项由代收银行直接上缴财政;并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通过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和管理,防止非税收入只是形式上的“收支两条线”,而实际上是“谁征收,谁使用”。

第四,严格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票据管理总的原则是要做到统一领发、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和统一监督。目前,在不少地方改革中出现的统一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其实际运行效果也不错,值得借鉴和推广。在严格票据管理的同时,我们还需加快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开发非税收入管理软件,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非税收入从票据领购到自动核销、单位开票到自动入账、银行代收到传送信息、财政处理信息到分类管理等环节的一系列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财政与银行、财政与执收执罚单位、财政内部和财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全面监控非税收入的收缴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3、加快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建立专门的收费监督部门,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第一,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有必要从法律建设人手,健全法律体系。笔者建议尽快由全国人大制定《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非税收入的基本原则、资金构成、法定形式、核算标准、征收管理、分配方法及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将非税收入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二,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审批监督程序。应当编制非税收入预算(包括支出预算),并在预算法中予以明确,按预算审批监督程序,报经人大审核批准;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动。同时,以法律形式明确非税收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必要的司法和审计举措,以保证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在立法、司法和审计诸方面的互相配合与协调。

第三,建立专门的收费监督部门。该部门不受同级政府机关领导,而直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上一级政府部门负责。将政府收费置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在具体操作上可实施领导负责制原则。

第四,强化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形成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职能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在监督方式上,要将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和事前、事中监督,个案解剖和重点稽查,局部检查和整体监控等方式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依法治理,绝不姑息。

第五,对违法行为制定专门的处罚措施。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各种情况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一级政府部门,应按照非税收入的种类、性质和违规金额大小等因素规定罚款数额,并明确罚款额度的确定方法以及罚款执行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明确规定行政处罚。同时建议修改刑法,对非税收人管理中严重违法的行为人规定相应的刑事处罚措施,予以严厉制裁。

4、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

第一,进一步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非税收入行为的不规范与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及缺乏稳定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把规范非税收入同深化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应该说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中央与地方(主要以省级为代表)之间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框架,但是改革还不是很彻底,体制也不很完善,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还未完全划分明确,事权与财权不完全匹配(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事权与财权不一致的矛盾更为突出)。而非税收入改革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完善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因此,当前需要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并赋予地方相应的财权。同时,应逐步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赋予省级一定的地方税目、税率调整和减免权力(包括增设新税种,改革调整老税种),以便各地能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入体系和征管体系,从而削弱其想方设法增加非税收入的利益驱动力。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2

政府非税收入是与税收收入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应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过程中,在不断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和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由于概念的确立在时间上比较晚,在现实的管理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的范围还没有覆盖到政府非税收入的全部。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主要集中在预算外资金上,主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罚没收入的管理。对于增收潜力很大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还没有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2.非税收入数额大,增长迅速,且项目繁多。我国非税收入由1978年的960.09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4640.15亿元,增长了4.83倍。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在1985年为42%,1990年达到了50%,即使在世纪之交也接近40%的水平。在非税收入的项目上,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的有关数据,2000年全国性的收费项目仍有200多项,2002年为335项,地方每个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多项以上,其中不乏有不合理和欠规范的收费项目。

3.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多元化,执收行为欠缺规范。目前我国机构设置众多,情况复杂,非税收入利益主体庞大,征收管理十分不规范。虽然国家对非税收入的项目和标准有严格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是乱收、乱罚、乱支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未真正归位,非税收入目前仍由各个执收执罚单位分散征收,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非税收入管理职能,分散了征管力量,造成管理脱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同时,也大大增加管理成本,容易诱发贪污腐败。

4.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得非税收入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的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地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不一样,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约束。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在监督和约束机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释放被长期压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这其中产生的诸多不规范现象也只有在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中才能逐步解决。

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的基本思路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就必须摆脱原有的体制的束缚。具体到实践中,可进行如下方面的改进:

1.明确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统一管理职责。非税收入是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收取的各项资金,它本身就具有财政资金的属性,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税收入的征管主体只能是管理政府资金的财政部门。因此,在非税收入的管理过程中要强调财政部门的主体地位,变征管主体“多元”为“一元”。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全面管理工作,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在预算外资金不断纳入预算内的趋势下,非税收入理应是预算外资金最合适的替代者。

2.清整顿收费基金项目,出台收费基金目录,推动收费政策公示制度。对现有的收费基金进行认真的整顿和清理,坚决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对于重复征收的项目,应该合并的就要合并,杜绝行政机关搭车收费或越权收费现象的发生。对于还有必要保留的非税收入项目,重新研究论证,由中央主管部门公布,实行非税收入目录管理和公示制度。对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收费逐步改为税收。例如:设立燃油税,对用汽油、柴油等的动力的车辆、船泊从油品价格上征收一定比例的税,取消养路费和江河航道养护费等。公开收费政策审批权限,公开收费具体内容和征缴程序,建立收费政策公开办事机制。

3.严格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票据的管理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源头,也是监督执收单位是否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的一个关键环节。加强票据管理总的原则是要做到统一领发、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和统一监督,力求票据与项目相结合、票据与收入相结合、票据与稽核相结合。首先,要对非税收入票据的印制、核发进行控制。其次,要通过对非税收入票据的核销,监督收入是否按时足额地上缴财政,防止执收单位截留财政资金。同时,大力推进票据管理的网络化,跟踪每一张票据使用的具体情况,并针对目前票据种类、样式的繁多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减少票据种类,统一式样。

4.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扩大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完善非税收缴体制改革,“收支两条线”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首先,在账户管理上要清理执收单位在银行的一切账户,取消各种形式的收入过渡账户,对有特殊原因需要汇缴的单位可以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并最终实现国库单一账户的管理。其次,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的征管模式,并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通过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和管理,防止非税收入形式上的“收支两条线”,实际上的“谁征收,谁使用”。

5.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以“金财工程”收入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非税收入管理的内容,设计开发非税收入管理软件,以科技为依托,实现非税收入从票据领购到自动核销、单位开票到自动入账、银行代收到传递信息、财政处理信息到分类管理等环节的一系列工作的微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财政与银行、执收执罚单位、财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微机联网,全面监控非税收入的收缴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6.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建设,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有必要从法律建设入手,健全法律体系,抓紧出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在制度上规范和约束非税收入项目的审批、标准制定、征收管理、资金分配等工作。另外,还要强化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形成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职能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在监督方式上,要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和事前、事中监督,个案解剖和重点稽查,局部检查和整体监控等方式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发现问题不放过,一切行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相关的配套措施

1.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应该说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本身不是很彻底,体制也不很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并没有完全划分明确。而非税收入改革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它的改革也只有在完善分税制的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所以,当前需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并根据事权来划分相应的财权。思路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界定支出范围,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中央来提供;区域性的由地方来提供;跨地区的以地方提供为主,中央提供为辅。同时,适当下放给地方一定的立法、立项权利,使地方能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执行非税收入的积极性。

2.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不应该参与到竞争性领域中来。而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太深,政府承担的职能太多,管的太广,战线拉的太长,直接的结果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庞大,而收入增长又难以满足支出的需要,这就为非税收入的存在提供适宜生存的土壤,也是我国“三乱”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所以,适时地转变政府职能,把投资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重点保证公共支出的需要,才能根本上解决财力不足的现状,根治“三乱”问题。

3.加快机构改革步伐。造成目前非税收入项目繁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机构的设置太多,近些年来,很多机构的成立都伴随着一批收费项目的出台,形成“增机构———收费———养人———再增机构”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与规范非税收入同步进行,对现有机构进行结构优化,精简并妥善安排富余人员,严格控制机构人员数量,将支出规模降到合理的水平上,提高支出的效益和管理的效率。

摘要: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非税收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在阐述政府非税收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提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非税收入;管理体制;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1]李友志。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3.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3

一、我国非税收入的概念、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

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而言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凭借国家权力、国有资源所有权、政府对社会提供的一定服务和政府信誉,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收取、提取募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各种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收入(资金)。换言之,它是指政府为实现特定目的或提供某些产品(服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以上政府确定的项目、标准,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政府性资金。它几乎涵盖了除税收以外的所有政府收入,是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1)行政事业性收费;(2)政府性基金,包括资金、附加、各类专项收费;(3)国家机关按照规定向下级、所属单位集中的收入,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管理机构向所属企业提取的管理费;(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源的经营、有偿使用、出租、变卖收入;(5)事业单位用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对其他单位投资或参股所得的投资回报或分成收入;(6)国家机关或以国家机关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7)社会团体等非企业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或代行行政职能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代行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收取的会费(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接受的捐赠资金;(8)电台、电视台播出广告取得的广告收入;(9)公益金和发行费收入;(10)罚款和罚没收入;(11)其他应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政非税收入。以上11类非税收入除传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外,首次将国有资源收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收入和社会团体会费收入等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应逐步淡化和取消原有的预算外资金概念,尽快建立起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的新理念,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是全面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必然结果。非税收入,顾名思义是除财税部门征收的税收收入和职能部门依法收取的涉税收入以外的其他财政性收入。这一概念自2001年国务院93号文正式提出以来,其内涵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二】基本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份财政性收入增长缓慢,但非税收入却增长相对较快,总额已经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高达50%以上,甚至更多,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目前,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仍然沿用老办法即按照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这种过时的征管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非税收入急剧增长的需要。"经济行为根源于更广泛的政治体制之中"。行政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政府行使职能上"缺位"与"越位"并存,政府过度分散理财,使政府对非税收入的分配难以有序进行。"五龙治水",多头并管,导致非税收入出现了"收费项目不清"、"收了多少不清"、"花了多少不清"和"花在什么地方不清"的"四不清"现象,资金数额巨大的非税收入,长期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之内,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屏蔽于政府监督之外,导致财政资金流失,弱化了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的降低了非税资金的使用效益。解决此种诸多现状的办法就是,必须建立非税收入新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把非税收入置于国家财政经济的宏观调控之下,纳入财政预算内体系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力的集中,以满足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财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我国在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存在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够规范、监督处罚不严格等问题,造成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突出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统一。少数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缺乏应有认识,把收取的非税收入视为单位自有资金,对政府调控、财政管理非税收入有抵触情绪。

2、是执收行为不规范。执收执罚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不一,有的将部门和单位的局部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该取消的项目不取消,不该减免的越权减免,擅自调整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搭车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

3、是征管主体不明确。多头征收、多头管理,"群龙无首,五龙治水",征收成本高,"收费养人"现象严重。例如土地、交警、交通和房产等部门。

4、是资金管理不到位。非税收入在政府部门和单位中存在较浓厚的"自收自用、多收多用"色彩,严重苦乐不均。在预算管理上存在预算内外"两张皮",大量非税收入在财政体外循环。非税收入难以形成可用财力,削弱了财政的管理职能和政府的调控能力。

5、是监督机制不健全。非税收入的管理缺乏统一、完整、规范的法律规范,非税收入立项、收入征管和支出安排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管理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也缺乏强有力的约束。

【四】形成的原因

根据我国非税收入迅猛增长、居高不下、继续上扬、不断扩张的情况与问题,分析和考索其成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政出多门,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是非税收入扩张的内因。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物价、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项目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会同物价部门,标准管理以物价部门为主会同财政部门;涉及农民利益的收费要经过农民负担监督部门审查同意;一些数额较大的收费称之为"政府性基金",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在一些相关文件中还赋予了地方政府出台审批附加费、建设费、基金的职能。这种相互交叉、多头控制规定的运行机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执行起来漏洞很多:一是把收费项目与标准管理分开,收费管理与"政府基金"分开,人为地割裂了收费管理的内在联系;二是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按同一原则进行调控,脱离实际;三是管理收费的不同部门,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分析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加之对国家机关的法律约束普遍乏力,一些收费在中央得不到批准就往往分散到地方进行审批,在一个部门得不到批准就到另一个部门审批,以一种名目得不到批准就换个名目审批,因而形成非税收入的扩张。

这种政出多门的机制,往往是受行政体制的直接制约,既有行政也有财政。行政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政府行使职能上"缺位"与"越位"并存,一直钳制着政府分配行为。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界定模糊不清,各级政府的事权划而不清,界而不定,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严重。因而,在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每次体制变动都会衍生出一些靠非税收入"吃饭"的部门,行政机构陷入了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循环之中。预算内财力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政府日益增长的开支需要,于是非税收入就成了支撑政府运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从而使非税收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断扩张的种子。在非税收入权力缺乏约束、规范和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非税收入的泛滥。

2.按需取费,财权分割是非税收入扩张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审批收费的依据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规定,一般说来,审批收费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法律法规依据什么设立收费,并没有严格规定。加之现有法律法规对收费作出具体规定的情况不多,因而在现行政策中,国家机关哪些行为可以收费,哪些行为不能收费,缺乏统一明确的界限,实践中一般由业务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收费申请,审批机关依据财政拨款支持程度确定。弥补机关经费不足实质上就成为审批收费的基本依据。经费不足收费补,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已成为抓管理、搞建设、铺摊子、争机构的通常做法。在具体操作上,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又往往与收费挂钩,单位实施后,相应抵扣单位核拨经费,国家机关进一步向市场收费,推动非税收入规模急剧扩张。

按需收费与财权分割、财力分散密切相关。政府理财对非税收入既摸不清底数,也不能集中使用,各个部门一旦拥有了财权,收费就"自动"地膨胀起来。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造成政府财力分散。政府收入本应是集中性的收入,但却由于财权的分割而使财政性资金被分散到各部门、单位自收自支。预算集中度降低,根源于财权分割,其作用力反过来必然导致非税收入的扩张。

3.收支挂钩,部门利益人格化是非税收入膨胀的现实原因。

现行收费体制是谁收费、谁使用,收费主体支配收费资金,即收支挂钩。目前,收费资金收支挂钩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差额返还。收费单位将收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之后,财政部门扣除10%一30%的比例,分批返还给收费主体,收得越多,返还的越多;二是全额返还。财政部门根据收费单位编制用款计划将专户储存的全部收费资金分批拨付给收费主体。这种收支挂钩的收费体制与单位利益联系紧密,是现行收费过多过滥、急剧上升、膨胀不止、企业和居民不堪重负的现实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财权相对集中统一,其利益唯一来源于预算经费的供给。可在财权分割的情况下,各部门又多了一条获得利益的渠道,即凭借权力收取各项费用,而且基本不受约束和监督,相当一部分收费收入转化为个人的福利收入。部门利益异化为个人利益的人格代表,从而个人的动机在支配部门的行为,收费的多少与单位的福利水平、个人收入息息相关。为保住和扩大既得利益,各部门竞相行使分配职能,收费规模日益膨胀,有的部门收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交警、土地等部门。一些部门在攀比效应的驱使下,竞相向财政伸手,财政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形成政府分配主体多元化,资金管理分散,肢解了财政职能。

4.政府过度分散理财,是非税收入混乱状况的总根源。

现行收费体制是一种多家理财机制,由于政府调控社会物质利益关系不力,整个社会分配关系,包括非税收入的分配难以有序进行。突出表现:一是财政分配职能被肢解。财政不能囊括该由政府收取的所有经济剩余,财政不能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再加上机构编制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造成依靠收费大量养人,如国土部门,全系统都靠收费保持正常运转。二是无序分配越来越突出。出现了扭曲的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干扰分配。

按正常的步骤,国民收入分配分两步进行,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目前,还在以权力分配为核心的带有灰色色彩的分配,即第三次分配,而第三次分配的过程恰恰是"政府过度、分散理财、分配无序"借以实现的过程。

二、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意义、必要性、思路和理性思考

【一】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2004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长期以来,相对于税收管理而言,我国非税收入管理一直比较薄弱,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要求,改革现行非税收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按照"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在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大"非税收入专户"管理力度,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大举措,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

【二】必要性

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是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等各项改革,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非税收入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就必须对非税收入实行统一征收,统一编制预算,统一安排支出。只有这样,财政的职能才是完整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得到增强,社会的再分配才能公平、公正,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才能缓解。如果不把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部门预算改革就难以真正到位,综合财政预算编制就名不符实,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也就不能落实到位,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就无从谈起。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务在即,不得不然。因此,它是实现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必须切实有效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尽快实现。

【三】总体思路

推进非税收入改革,应从理顺分配关系入手,增强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健全钢化财政职能,合理规范收入分配,建立严格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减轻农民、企业、居民的不合理负担,保持正常的分配秩序;坚持综合协调、相互配套、创新制度,形成合理的非税收入结构和体系。

为此,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对现在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区分不同类别和不同情况,采取"一清、二转、三改、四留"的措施。国家财政收入采取税收和非税收入两种形式同时并存。对于非税收入的改革,需要从总体上正本清源,还税或费的本来面目。实行"分源而治、分流而治、分类而治、分项而治",做到理其源、清其流、正其类、定其项,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这样,大部分名为费实为税收收入,可纳入税收管理,小部分属于费的项目,仍维持收费,纳入预算内或预算外管理。至于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则理所当然地在改革中予以废止。通过一系列清理整顿,我国的非税收入体系,大体由税和非税两大部分和若干项目构成。

鉴于上述思维观念,针对非税收入交织于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体制外的无序现实状况,尤其是乱收费加重了农民、企业及城市居民的负担,所以务必在清理整顿规范过程中,要从源头抓起,凡属名为费实为税的收费项目,纳入税收管理;几属自立名目,擅自收取的收费,一律予以取消;凡属附加收入、政府性基金,应纳入现有税种之内或开征新税;凡属需要保留的规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等,从项目、范围到标准,严格予以规范。这样,必然大大地削减收费、基金项目,增强税收功能,同时使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的主要非税收入项目,大部分纳入预算内管理,保留在预算外管理的只是少数经核准的项目。

【四】理性思考

非税收入改革的理性思考,应该从"定性、定位和定量"三个层面来着手与深入。

非税收入是由不同类别、项目组成的,它的形成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预算内挤向预算外、制度外、体制外的变化;它的规模经历了费挤税、费大于税及衍生出"三乱"的变化。它的负面效应已经远远地超过其积极作用(如直接冲击税收、加重各负担、减低资源配置效率、滋生腐败、破坏分配秩序、甚至引发乡镇基层政权稳定等)。为恢复非税收入的本来面目,强调"定性、定位、定量"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正本清源,充分发挥非税收入的作用。所谓(1)定性,就是要界定税、费、价的区别,税是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而以国家政治权力向法人或居民的强制性征收,而费是政府为提供个别的、特定的服务而对指定对象收取的费用,是服务对象自愿要求服务的付费。这种服务的特点是必须依据政府的权力才能实现,而且是因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进行,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营性服务的收费,不属于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因此,从总体上说,凡属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财力,应通过行政事业性收费来筹集全部或部分财力;凡属经营性服务所需的财力,应通过市场以价格的形式取得补偿。应明确非税收入的主体是政府,非税收入属于政府行为,非税收入的目的是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非税收入的实质属于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与税收有明显的区别,如收取的依据不同、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不同、收入使用方向不同、形成过程不同、分配的方式不同等。当然,非税收入作为政府收入分配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税收的对立物,而是互为补充,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专用性、补偿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征,同时反映出经常性与不稳定性并存、公益性与补偿性并存、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而所谓(2)定位,主要是摆正非税收入在财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趋势,作到总体把握、分别界定,各就其位。实际上,非税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税收收入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它在地方财政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非税收入同时又是政府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财源,它直接影响财源结构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非税收入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客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所处地位在改革中进一步显露出来,离开它,政府的许多目标不易实现。所以,非税收入至少具有五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补偿;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提高公益服务水平;调节各经济利益主体行为;规范分配渠道和理顺分配关系;制止收入流失和增加财政收入。至于(3)定量,就非税收入而论,由于项目众多,它们设置的目的、范围、标准及管理方式不同,有些可以定量,有些则不宜定量(如罚没收入),而只能根据历史经验数据推算。据此,可采取下列方法,从量上规范非税收入:

第一,对于全部用于某些准公共项目的非税收入,按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两个收入条件确定收取标准:一是效率的总和边际条件,即公共产品对各消费者的边际价值和等于其供给的边际成本;二是成本分配的个人边际条件,即个人按其从消费公共产品取得的边际利益支付"边际"付价。

第二,对于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局部补偿性收费,如规费收入,应按市场定价的工本、手续费收取,不能变相涨价或附带乱收费。

第三,对于调节外部经济的收费,外部效应在市场机制下不一定产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模拟市场机制干预使之向帕累托效率收缩,也是提供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但政府的强制征收仅限于把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的水平,以实现其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第四,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公共管理行为强制征收的罚没收入,其罚款标准和没收规定是法定的,其中罚款标准一般参照历史数据及违规需要确定。

第五,对于多种资源性付费收入,可根据市场价格、利率、租金、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例如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即地租除以利率;财政性资金贷款收入,按利息公式计算;国有住房房改收入由房租或建造成木决定。

第六,对于所有者权益等产权性非税收入,诸如小企业出售收入、国有企业上交利润、国家参股控股公司分派股利红利等,分别由企业市场价值、经营状况和董事会决议确定。

所有非税收入,在实行分类、分项,区别其性质、目的、范围的基础上,定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地确定提取标准、费率,禁止擅自提高收取标准,任意扩大收取范围,制止向农民、企业加重负担。

三、构建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目标设想和基本框架

【一】目标设想

探索建立新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非税收入改革的目标是将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资金"变为政府的非税"收入"管理,为实施规范的部门预算和国库收付制度打好基础,并努力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专户"金库"化、管理网络化。改革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取消各单位财政分户,逐步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统一征收管理体制及其相互配套的方略、政策、制度等运行机制。

1、改革的方向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方向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极付褚实践,初步建立了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但是,目前我国非税收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非税收入理论的认识和研究还不深入,与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应当借鉴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健全制度。针对当前非税收入管理面临的问题,下一步应按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的要求以及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来构建非税收入新机制,从而加强对非税收入的规范有序、适时有效的管理。

2、指导思想非税收入改革中,坚持正确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下述几点:

(1)树立立足长远观点。要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解决好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和短期行为,在聚财上下功夫,理顺分配渠道与分配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非税收入的改革。

(2)树立全局观点。要将非税收入改革置于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摆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整体与局部关系,摒弃那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的倾向,据此引导非税收入改革纳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

(3)树立效益观点。分配结构优化,分配秩序良好,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非税收入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改革,要促进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力的集中,以满足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

(4)树立调控观点。当前在非税收入改革中,不能只停留在浅层问题的解决上,要标本兼治,把它不断引向深入。通过改革聚财形式,尽可能做到合理负担,减轻社会负担,增强国家调控能力,合理地配置资源,维护公平与社会稳定。

(5)树立依法治财观点。要把非税收入管理寓于政府经济管理之中,要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和打击、惩治的力度。应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立法与执法、执法与管理紧密相结合,使非税收入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轨道。

3、基本原则

在我国的非税收入中,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混杂在一起,给非税收入改革、构建新机制均带来难度,为此非税收入改革和规范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总量控制、规模适度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整个财政收入的主体,而非税收入只能居次要地位。对那些不通过税收来解决资金问题的社会公益性和补偿性的事业,通过收费来解决。因此,非税收入只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运用,而且总的规模应逐步压缩,参照国外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非税收入的比重,我国的非税收入控制到20%左右为宜。

(2)治乱减负、综合治理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经济分配制度、扭转多头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形成以税收手段筹集政府公共收入,辅之以少量必要的非税收入,这样一种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从根本上制止向企业和城乡居民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三乱"之风,减轻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额外负担。

(3)预算管理,严格监督原则。各级政府的财力,不论是采取税收,还是采取非税收入方式聚集的资金,都应通过财政预算,并取得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建立统一财政预算下多种预算方式和管理办法的新体系,以保证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约束。

(4)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原则。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尚处于过渡性质,地方税收体系建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费改税只能是成熟一个改一个。因此非税收入包括收费、基金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需要统筹兼顾,伴随着分税制的逐步完善,妥善解决各级政府间分配关系,使之各得其所。

(5)科学理财,依法办事原则。科学处理税费关系,实现以税聚财,集中理财,改变目前财权、财力在部门间过于分散的状况,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非税收入的改革与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对非税收入的设立、运用、管理都必须经过全国或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批准,以一定的法律程序规范分配秩序。

【二】基本框架

1、组织机构

根据部分地方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的做法,务必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上下结合,要求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具体来讲,设立国家非税收入管理局,由财政部直接管辖,主管全国的非税收入监督和管理工作;设立省市县级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由各级政府相应的财政部门直接管辖,负责本行政区域里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和监督工作。

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是政府专门实施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专司职能机构,为财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副部厅处科级事业单位,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

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确定以后,要根据政府非税收入从立项到监督管理的各个流程,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财政部门各内设机构的管理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

2、职能职责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会逐步得以完善。其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贯彻落实国家、省人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厅有关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并根据上述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参与研究拟定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的规定,负责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其他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和直接征收,组织、委托和督促各执收单位做好非税收入的征缴工作,负责非税收入减免审核和申报事项;

(3)核定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年度征收计划,衔接相关部门和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预算;

(4)负责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维护,操办非税收入的核算与统计和"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资金的清算与划解,拟定非税收入统筹方案;

(5)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印制、保管、发放、核销、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6)考核相关部门和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拟定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表彰、奖励方案;

(7)参与非税收入的清理整顿和已取消(或调整)的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的督查落实工作;

(8)开展非税收入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依法查处各种违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规定的行为;

(9)指导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总结和推广各地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经验;

(10)负责本机构思想政治、行政事务等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工作职责,按照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各地各级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可以下设相应的若干个司、处、科、股、办,即文秘、征管、票据、核算处、稽查等二级内设机构。一般情况下,其职能职责如下:

文秘主要负责全局的综合协调、文秘管理、行政事务、党团工青妇等综合性工作。

征管主要负责教科文、经济建设、农业、外经、行政政法、社会保障、企业、资产管理与绩效评价、综合等归口单位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参与研究拟定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其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票据及核算主要负责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结算、核算以及征管系统的管理工作。

稽查处主要负责非税收入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工作。

四、加快构建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对策、内容、举措和建议

【一】对策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和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严峻形势,必须对非税收入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和收缴规范,逐步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统一征收管理体制,是构建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内容

非税收入清理整顿和收缴规范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清理收费项目,收费行为公开透明

加强收费审批管理,从严控制新收费项目的出台,在收费项目上实施"阳光政策",发实减轻农民、企业和社会负担。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统一编制项目代码,项目全部核定至直接执收的部门、单位必须严格按核定的项目收取,收取时将具体的收费依据、标准、范围对外公示,实行亮证收费。

2、建立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体系,加强收费源头监管

票据管理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源头,以票据为"龙头",实现以"票"管"收",将票据管理权限最低设置要求,集中于省级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由其负责票据的印制、发放、使用、核销、稽查等制度的制定工作。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票据种类繁多的现状:(1)清理归并票据种类。除保留少量专用票据外,主要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2)改革票据管理方式。缴款书的购领、对账、核销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完成。实现票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全过程的实时监督。

3、改进征缴方式,实行票款分离

改革非税收入的征缴方式,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按级分成,实时入库(或专户)"的征缴方式。根据目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非税收入项目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可采取直接解缴和集中解缴两种方式,以直接解缴方式为主。现行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在条件成熟时,所有非税收入从现行的分别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全部直接上缴国库的方式。

4、严格减免审批,建立收入激励机制

非税收入的减免必须严格按照政策执行,按规定程序报批。一是非税收入的减免贯彻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减免;二是将减免权限集中于政府;三是实行减免申报制度,需要减免的单位或个人向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按规定权限审批。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开设缓征、减征和免征的口子。

对超额完成征收任务的部门、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并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征收计划的部门、单位,则相应追减其当年支出预算。既要防止无特殊原因应收未收,也要防止乱收。

5、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为确保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效率,应进一步健全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加强对非税收入日常检查的基础上,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开展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工作。二是积极配合审计监督,将非税收入纳入审计范围。三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每年编制全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项目目录,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大查处力度。对非税收入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政法规进行处罚处分。

6、深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在预算的编制方面,编制包含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部门预算,按照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筹安排,实行全口径的综合预算。在资金拨付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资金的使用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

【三】举措(以安徽省为例)

目前,安徽省由于领导重视,认识一致,思想统一,总揽全局,具有超前意识,转换思维定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得力举措,着力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已经初步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新框架。这一新体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是要加快建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指导全省各地成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实现统一征收、依法征收,提高征收效率。鉴于实际情况,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其他执收部门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征管主体与受托单位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要重新界定部门职责。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确定以后,要根据政府非税收入从立项到监督管理的各个流程,重新界定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财政部门各内设机构的管理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要健全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管理体系。在对现行所有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结合税费改革情况,对现行政府非税收入重新核定征收标准、征收范围和明确执收单位,造册公布;对还未开征的新的收入项目,及时办理报批手续,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管理体系。四是要加快规章制度建设。要按照《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对现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正和补充,以形成包括立项制度、审批制度、征收制度、预算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体系。五是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按照"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体系,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分期分批纳入预算管理计划,逐步实现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统一预算编制、统一预算安排、统一预算执行,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效益。六是要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积极采取听证、论证、公示等办法,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社会中介组织等专职机构的职能作用,建立起严格规范、高效运作的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为一体,经常性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严厉查处乱收乱罚行为,确保政府非税收入依法征收、依法管理。七是要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制度。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收支分类,改革统计分析方法,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负担和收支运行情况进行科学测度,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考核,切实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四】建议

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就是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要求,打破原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老框框",明确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构建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打造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政府非税收入法规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体来讲有四点。

1.重塑主体,即成立专门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承担起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主体职责。目前,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天津、海南、内蒙古、安徽等地在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时,已率先设立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主要负责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计划的编制、执行,决算的审核、汇编,以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执收稽查,并对下进行工作指导。为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应要求全国都自上而下成立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并正确处理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与其他执收部门的关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征管权限收归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所有,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实现统一征收、依法征收,提高征收效率。在机构重塑中,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的性质及其权责作出统一规定,切实增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的权威性。同时,也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征管主体与受托单位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加快法规制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快法规的立法进程,制定相关法规,就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立项、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此之前,国家应鼓励各地先行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法规性条例或管理办法(湖南颁发了管理条例、安徽颁行了管理办法等)。另一方面,要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需要,对现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正和补充,以形成包括立项制度、审批制度、征收制度、预算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以"金财工程"收入管理系统为依托,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内容,兼顾与其他财政业务管理系统相衔接,设计开发出以政府非税收入监管子系统为核心,银行代收子系统为前台,票据管理子系统、会计核算子系统、单位执收台账子系统、单位对账查询子系统为辅助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透明、运转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3.推进三项改革。一是票据管理改革。针对现行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种类繁多的状况,改革票据使用种类和使用办法,建立起以票证合一的"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为主体、专用票据为辅助的新型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体系,充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管作用,实现"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督促单位依法收取。二是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清理银行账户,统一财政专户管理,由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开设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专户,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从账户管理上堵塞执收单位转移截留政府非税收入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的漏洞。同时,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要求,创新征管方式,大力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办法,实行票据使用与执收项目相结合,票据发放与专户管理相结合,票据管理与稽查相结合,切实做到"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三是预算管理改革。按照"所有权属国、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体系,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分期分批纳入预算管理计划,逐步扩大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范围,改进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编制办法,细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收支项目,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部门预算和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逐步实现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统一预算编制、统一预算安排、统一预算执行,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效率。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4

关键词:非税收入;改革困境;改革突破

税外收费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其合理的成分,它在规范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弥补政府支出缺口、满足各级政府职能需要和提供公共设施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税外收费的发展太快、过度膨胀,致使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问题。

一、非税收入改革与困境

1.随着中国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加强,非税收入的相对规模呈现递减趋势,非税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1978年,中国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比重是1.85∶1,到2005年时,这一比例已下降到0.29∶1,但这是建立在中国税收收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中国非税收收入的膨胀规模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据保守估计,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5%~15%的比重,也高于发展中国家20%~30%的比重。

2.变更收费性质,防止收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经营性收费财政部门不方便插手管理,早在2006年底,财政部便计划把这些收入一并纳入财政体系,实行统一预算。但根据财政部综合司官员透露,对于这部分收入的定性,在各部委进行摸底调查时分歧最多。因此许多收费部门变更收费性质,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变为经营性收费,逃脱非税收入改革。

3.各部门不愿主动如实申报清楚自己的收费项目,导致非税收入改革成为一项家底难清的改革。2006年底,财政部曾以急件的方式给中央各部委发了《关于调查清理中央单位非税收入项目的通知》,并要求12月底前将调查数据上报财政部。2007年4月初,财政部对中央各部委的非税收入项目排查通知,距离上一次统计结束仅仅两个多月。连出两道急令,是“因为上一次的调查结果不太好”。财政部综合司的官员对媒体透露,主要表现在项目数量偏少、非税收入规模过少或项目性质有出入等。同样的问题在2006年初也曾在江苏省出现过。当省财政厅为规范非税收入进行部门调查时,几乎所有试点单位都声称,他们的非税收入寥寥可数[4]。

二、非税收入改革困境的原因分析

1.政府间财权分割

财政体制是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改革开放之初的财政承包体制虽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理财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强化了地方和部门的利益,助长了“创收”风气。1994年虽然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但仍存在着事权划分不清、财权划分不彻底和转移支付不规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又主要依靠地方税收和中央转移支付,在既定的地方税税种框架内谋求税收收入的增长受相应税源的约束,往往难以保证地方政府支出增长的需要。这样在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地方和部门最能保全局部利益的做法是将非预算内的财源转为预算外甚至体制外的财源,这就造成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

2.收支挂钩、部门利益人格化与二部预算

现行收费体制是谁收费、谁使用,收费主体支配收费资金,即收支挂钩。目前,收支挂钩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差额返还,即收费单位将收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财政部门扣除一定比例后分批返还给收费主体;二是全额返还,即财政部门根据收费单位编制用款计划将专户储存的全部收费资金分批拨付给收费主体。收支挂钩的收费体制使得单位利益与收费的多少紧密联系,而当政部门可以凭借权力收取各项费用来获取利益,并且基本不受严格的约束和监督时,相当一部分收费收入就会转化为个人的福利收入。相应地,在本位利益驱动下,政府系统各部门、各权力环节会通过扩张可供他们掌握支配的非税收入来寻求其福利的最大化。为了保住和扩大既得利益,各部门竞相行使分配职能,收费的规模也日益膨胀,有的部门收费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多头审批管理

现行收费体制是多家理财体制,行政事业收费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物价、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项目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会同物价部门审批;征收标准以物价部门为主会同财政部门审批;涉及到农民利益的重点收费项目需报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政府性基金则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这种相互交叉、多头控制的运行机制,执行起来漏洞很多,致使政府对收费的调控手段不多,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财政既不能囊括应由政府收取的所有经济剩余,也不能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再加上机构编制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造成依靠收费大量养人,如一些机构基本靠收费保持正常运转。

4.票据种类多,监管不到位

目前收费票据种类达160多种,票据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票据核销与监控体系也不完善。一些单位不按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票据,混用、串开、外借票据,不使用财政部门统一收费票据,或使用自制票据,甚至直接使用白条收费,将收费挂往来科目列收或转作单位收入。票据是非税收入管理的源头环节,票据的使用的不规范助长了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三、非税收入改革突破的对策建议

1.加强非税收入理论研究、更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加强非税收入制度理论、体制理论、机制理论的研究,建立起政府非税收入属于政府财政性资金,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人“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营造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舆论氛围。

2.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地方税收体系

需要建立起各地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和非税收入体系,调整税费结构,特别是地方财政的非税收入结构。把非税收入通过费改税从体制上调整为税收,壮大中央和地方的财力。目前深化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地方政府应具有地方税立法权,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地方税体系。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税立法权,从而可以解决税收“缺位”而导致收费“越位”的问题,消除非税收入所依赖的制度环境。

3.重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体系,统一预算编审制度

非税收入属于政府财政性资金,必须按照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一是将已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收费或政府性基金,严格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将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纳入预算管理。要通过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统筹安排政府税收与非税收入,继续扩大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的范围。同时,要尽快研究制定政府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政府预算的实质是透明化和公开化,体现着立法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收支行为的监督。这就是说,政府的收支列入预算后,就应全部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再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应对非税收入的收支由财政部门统一编制、审批年度预决算,合理安排收费资金,监督单位按预算使用,从而改变行政事业性收费分散、失控的局面,实现预算内、外和制度外资金统一协调,综合平衡,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提高财政对资金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4.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当前,一是要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将非税收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体系。确立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征管中的唯一主体,明确其征收管理权限。取消对执收执罚部门“按比例留用”、“按比例返还”等各种收支挂钩办法。二是完善账户管理,清理和规范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多头开户,确保各项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以防转移、截留预算外资金、“小金库”和“账外账”等问题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管理办法,执收单位在向缴款人收费时,只能向收款人开票,由缴款人持票到指定的银行代收网点缴费,资金通过银行代收网点直接缴入同级财政非税收入专户,以防止转移和截留非税收入。

5.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要统一规范并扩大票据覆盖面,强化稽查工作,充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管作用,做到以票管费,制止乱收费行为。同时,要改变财政票据种类繁多、管理混乱的状况,探索设计出精简有效、管理严密的收入票据。进一步开发完善非税收入管理软件,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非税收入从票据领购到自动核销、单位开票到自动入账、银行代收到传送信息、财政处理信息到分类管理等环节的一系列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财政与银行、财政与执收执罚单位、财政内部和财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全面监控非税收入的收缴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网络化。票据要做到统一发放,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力求票据与项目相结合,票据与收入相结合,票据与稽核相结合。

6.健全监督检查体系

采取听证、论证、公示等办法,强化事前监督。充分发挥法律、审计、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高监督效果。当前,要发挥财政、审计、社会中介等专职机构的作用,建立起严格规范的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为一体,经常性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体制,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征收、依法管理。

参考文献:

[1]景宏军.加强我国非税收入征管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2).

[2]李红霞.关于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7,(5).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5

政府非税收入是与税收收入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应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过程中,在不断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和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由于概念的确立在时间上比较晚,在现实的管理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的范围还没有覆盖到政府非税收入的全部。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主要集中在预算外资金上,主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罚没收入的管理。对于增收潜力很大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还没有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2.非税收入数额大,增长迅速,且项目繁多。我国非税收入由1978年的960.09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4640.15亿元,增长了4.83倍。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在1985年为42%,1990年达到了50%,即使在世纪之交也接近40%的水平。在非税收入的项目上,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的有关数据,2000年全国性的收费项目仍有200多项,2002年为335项,地方每个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多项以上,其中不乏有不合理和欠规范的收费项目。

3.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多元化,执收行为欠缺规范。目前我国机构设置众多,情况复杂,非税收入利益主体庞大,征收管理十分不规范。虽然国家对非税收入的项目和标准有严格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是乱收、乱罚、乱支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未真正归位,非税收入目前仍由各个执收执罚单位分散征收,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非税收入管理职能,分散了征管力量,造成管理脱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同时,也大大增加管理成本,容易诱发贪污腐败。

4.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得非税收入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的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地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不一样,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约束。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在监督和约束机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释放被长期压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这其中产生的诸多不规范现象也只有在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中才能逐步解决。

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的基本思路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就必须摆脱原有的体制的束缚。具体到实践中,可进行如下方面的改进:

1.明确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统一管理职责。非税收入是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收取的各项资金,它本身就具有财政资金的属性,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税收入的征管主体只能是管理政府资金的财政部门。因此,在非税收入的管理过程中要强调财政部门的主体地位,变征管主体“多元”为“一元”。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全面管理工作,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在预算外资金不断纳入预算内的趋势下,非税收入理应是预算外资金最合适的替代者。

2.清整顿收费基金项目,出台收费基金目录,推动收费政策公示制度。对现有的收费基金进行认真的整顿和清理,坚决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对于重复征收的项目,应该合并的就要合并,杜绝行政机关搭车收费或越权收费现象的发生。对于还有必要保留的非税收入项目,重新研究论证,由中央主管部门公布,实行非税收入目录管理和公示制度。对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收费逐步改为税收。例如:设立燃油税,对用汽油、柴油等的动力的车辆、船泊从油品价格上征收一定比例的税,取消养路费和江河航道养护费等。公开收费政策审批权限,公开收费具体内容和征缴程序,建立收费政策公开办事机制。

3.严格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票据的管理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源头,也是监督执收单位是否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的一个关键环节。加强票据管理总的原则是要做到统一领发、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和统一监督,力求票据与项目相结合、票据与收入相结合、票据与稽核相结合。首先,要对非税收入票据的印制、核发进行控制。其次,要通过对非税收入票据的核销,监督收入是否按时足额地上缴财政,防止执收单位截留财政资金。同时,大力推进票据管理的网络化,跟踪每一张票据使用的具体情况,并针对目前票据种类、样式的繁多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减少票据种类,统一式样。

4.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扩大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完善非税收缴体制改革,“收支两条线”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首先,在账户管理上要清理执收单位在银行的一切账户,取消各种形式的收入过渡账户,对有特殊原因需要汇缴的单位可以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并最终实现国库单一账户的管理。其次,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的征管模式,并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通过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和管理,防止非税收入形式上的“收支两条线”,实际上的“谁征收,谁使用”。

5.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以“金财工程”收入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非税收入管理的内容,设计开发非税收入管理软件,以科技为依托,实现非税收入从票据领购到自动核销、单位开票到自动入账、银行代收到传递信息、财政处理信息到分类管理等环节的一系列工作的微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财政与银行、执收执罚单位、财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微机联网,全面监控非税收入的收缴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6.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建设,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机制。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有必要从法律建设入手,健全法律体系,抓紧出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在制度上规范和约束非税收入项目的审批、标准制定、征收管理、资金分配等工作。另外,还要强化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形成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职能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在监督方式上,要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和事前、事中监督,个案解剖和重点稽查,局部检查和整体监控等方式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发现问题不放过,一切行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相关的配套措施

1.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应该说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本身不是很彻底,体制也不很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并没有完全划分明确。而非税收入改革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它的改革也只有在完善分税制的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所以,当前需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并根据事权来划分相应的财权。思路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界定支出范围,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中央来提供;区域性的由地方来提供;跨地区的以地方提供为主,中央提供为辅。同时,适当下放给地方一定的立法、立项权利,使地方能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执行非税收入的积极性。

2.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不应

该参与到竞争性领域中来。而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太深,政府承担的职能太多,管的太广,战线拉的太长,直接的结果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庞大,而收入增长又难以满足支出的需要,这就为非税收入的存在提供适宜生存的土壤,也是我国“三乱”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所以,适时地转变政府职能,把投资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重点保证公共支出的需要,才能根本上解决财力不足的现状,根治“三乱”问题。

3.加快机构改革步伐。造成目前非税收入项目繁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机构的设置太多,近些年来,很多机构的成立都伴随着一批收费项目的出台,形成“增机构———收费———养人———再增机构”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与规范非税收入同步进行,对现有机构进行结构优化,精简并妥善安排富余人员,严格控制机构人员数量,将支出规模降到合理的水平上,提高支出的效益和管理的效率。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6

[关键词]非税收入;收入规模;管理模式;宏观调控;主体多元化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具体来看,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缴款、财产经营收入、出售商品及服务收入、罚款和罚没收入、赠与收入、特许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及其他收入等。

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统收统支,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财务管理,一切收入上缴财政,一切开支依赖拨款。在此期间,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和收费项目都是比较正规的,基本上不存在“三乱”(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

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大包大揽、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逐步被打破,本着“放权让利、分灶吃饭”的原则,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这对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也日益突出,单靠预算内收入无法满足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迫使政府增设预算外收入项目,允许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创收”,从此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收费之幕。

一、我国非税收入体制的现状

1、非税收入的构成。我国目前的非税收入与预算体制相对应,主要包括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收入。

预算内非税收入,主要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和资产管理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取得的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包括国有企业出售和转让产权的收入、股份制企业国家股利收入和其他国有资产收益);(2)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3)各种专项收入,如征收排污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电力建设资金专项收入等;(4)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5)事业收入、公产收入;(6)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7)罚没收入;(8)行政性收费收入。这部分非税收入由于纳入预算管理,项目、数量及支出管理比较规范。从数量上看,这部分收入占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例不足10%,在整个非税收入中只占小头。

预算外非税收入,是指目前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政府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1)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2)由省级人民政府、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3)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4)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收取的证券监管费等;(5)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租金性收入。据统计,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设立的收费项目共369项,其中有97项纳入预算管理,其余的272项纳入预算外管理。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收费和基金项目有几千项之多。就全国统计,这部分非税收入总额为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45%。目前,预算外非税收入增长迅速,其规模已从1953年的8.91亿元增至2005年的5544.16亿元,增加了约622倍。

制度外收入,是指财政之外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集资。这部分收入严格说是没有经过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准,游离于财政预算内、外,即制度外的待清理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1)制度外基金;(2)制度外收费;(3)制度外集资摊派;(4)制度外罚没收入;(5)小金库。它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政府各部门手中,尤其是集中在县、乡两级政府手中。据对乡镇财政调查材料显示,我国中部地区乡镇政府的自筹资金(通过收费或集资)已占政府财力的1/3左右。就全国推算,这部分非税收入约占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27%以上。

从以上对非税收入的结构分析可知,后两个部分构成非税收入的主体,而恰恰是这两个部分项目繁多、数量庞大、财政管理滞后,特别是制度外收入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

2、非税收入规模。建国初期,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是为数较少的税收附加和零星的收费。1953年预算外资金只有8.91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213.24亿元)的4.2%左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预算外资金为347.11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1132.26亿元)的30.6%。在体制转轨和财政分权改革过程中,我国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正成为与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并驾齐驱的财力资源。1992年预算外资金为3854.92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97.7%;1993年调整计算口径后,预算外资金已经收缩到1432.54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2,9%,但增长仍较迅速,到1996年预算外资金决算数为3893.34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收入的52.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到2005年财政收入达31649.29亿元,同时,政府非税收入增长也很快,2005年全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为8414.91亿元,相当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收入的26.6%,如再包括制度外收入,则比重会更高。

长期以来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由1978年的960.0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414.91亿元,增长了8.76倍。即使不包括制度外收入,我国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也均在20%以上,1985年的比重为42%,1990年达到了50%,2000年达26.9%,2005年为22.6%,这样的比重较之发达国家明显偏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非税收入只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资金大多来自税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国家非税收入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10%以下,占州或省级财政收入约20%左右。而我国中央非税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约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5%和45%;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非税收入甚至超过税收收入,对税收产生挤出效应,大大削弱了税收的筹集资金能力。因此,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总体规模偏大。

3、我国现行非税收入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对非税收入采取多渠道、多部门管理的模式,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的不同内容,其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统一上缴国库、纳入政府预算的管理模式。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主要包括部分政府性基金、各种专项收入,如教育费附加收入、公产收入、罚没收入和部分行政性收费收入等。这些非税收入作为预算内资金的一部分,与税收收入一样用于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因而在管理上比较规范。二是上交财政专户,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的预算外管理模式。列入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附加收人、主管部门集中的管理费、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各种手续费收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等。通过预算外管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制度外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是指既不在预算之内,也不在预算之外,只是按照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式实行财政专户存储,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此种管理模式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城市住房基金、公益金以及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集资和摊派。

显然,第一种管理模式下的非税收人已经被纳入财政的统筹之列。第二种模式下的非税收入名义上已经实现了“收支两条线”,但在资金拨付方面,依然实行将非税收入全额发还或差额返还给收费单位;也就是说,进入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的支配权仍然在征收单位,预算和收入依然是挂钩的。至于第三种模式下的资金主要还是停留在各级地方政府及职能主管部门征收、使用和管理,游离于财政的监督管理之外,是一种极不规范的管理模式,是造成财政资金管理混乱的主要根源。

二、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税收入规模过大,二次分配问题突出。虽然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都纳入了预算管理,而且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也日趋规范,有许多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被逐步取消,但是,非税收入规模仍然过大,费大于税的现象十分突出。更为严重的是,在非税收人的分配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二次分配现象。已经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基本是由各主管部门自行安排收支计划,财政部门虽然履行了审核批准程序,但并没有对这些资金进行强有力的监管。非税收人中更大的部分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许多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方案时只申报一个总体收入计划,但并不提出对其分配使用的详细方案,预算安排随意性大,财政监管形同虚设,形成事实上的主管部门二次分配和整个年度预算的频繁调整,从而削弱了预算的刚性和法定约束力。

2、管理范围尚未覆盖全部非税收入。我国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主要集中在预算外资金上,主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罚没收入的管理,而对于增收潜力很大的国有资源及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还没有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3、预算外挤预算内,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近年来,预算外资金以滚雪球之势迅猛膨胀,呈现出一种不可遏止的增长惯性。这些巨额资金,长期分散于各地区和部门,游离于预算之外,形成预算外挤预算内、费挤税的局面。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构成对税基的严重侵蚀,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多元化,执收行为不规范。目前我国机构设置众多,非税收入收费主体多元化。就地方政府而言,现行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由于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尚未真正归位,所以,非税收入目前仍由各个执收执罚单位分散征收,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肢解了非税收入管理职能,分散了征管力量,造成管理脱节,收入流失。分配失控,监督失灵,并且也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极易诱发贪污腐败。现行执收执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乱。尽管经过多年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减并、撤销,但是,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的有关数据,2000年全国性的收费项目仍有200多项,2002年为335项,地方每个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多项以上,其中仍不乏有不合理和欠规范的收费项目。执收执罚单位一方面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甚至擅立收费项目,另一方面则存在该收不收、该罚不罚、随意减免、收人情费的现象,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

5、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目前,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监督不严或不合时宜,使得非税收入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级财政的管理模式不一样,不同地方的管理办法不一致,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三、非税收入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按照非税收入的分流归位、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及采取相关配套措施的总体思路进行非税收入体制的改革。

1、非税收入的分类归位。我们必须加强对非税收人的规范化管理,从总体上理顺税费,通过清理整顿实施分类改革,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之“分流归位”。非税收入具体可归入以下几类:

第一,应取消的非税收入项目。一是制度外收费,即通常所说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应坚决予以取缔。二是某些政府部门履行管理职能而对管理对象征收的行政管理费。原则上也应予以取消。因为对某项工作进行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是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份内之事,不应再对管理对象收取管理费。

第二,予以保留但需加以规范的非税收入项目。实行税费改革后,应继续保留的收费大体包括五类:一是政府部门向法人或居民实施特定管理和提供特殊服务所收取的各种证照收费、注册费等;二是政府机关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实施的收费(如签证费等);三是一些带有惩罚性质的收费以及罚没收入(如排污费等);四是政府机关或政府授权机构向国有资源使用者收取的管理费(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五是国有资产收益(如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等),这部分收入不仅应予以保留,还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各级政府为发展某项事业而设立的基金、附加,如水利建设基金等;还有少量暂不宜取消或规定征收期限未满,且难以实行“费改税”的政府性基金,如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经国务院批准后,在一定时期内可继续征收。

第三,应改为税收的非税收入项目。某些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收入,可纳入现有税种之内或开征新税。例如将交通方面的养路费、交通运输管理费等合并后,统一开征燃油税;将环保部门的排污费以及污水处理费等统一改为“环境保护税”;将地方用于城市建设的收费、基金、附加等合并到“城市建设维护税”之中:也可设想将教育方面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合并改设“教育税”;将分散在劳动、民政、人事、卫生等部门的社会保障基金与资金改为统一征收的“社会保障税”。

第四,有发展前景的非税收入。具体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土地转让收入、发行收入(公益金)、烟酒专卖收入、特许权收入等。例如,特许权收入是个人或集团凭借政府赋予的特权在特定领域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取得的收入。从严格意义上讲,特许权是国家的一项行政资源,也是国家的无形资产,国家理应参与其收入分配。目前,我国大部分特许权收入并没有开征,其中有些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开征条件尚未成熟,有的则是虽成熟但没有具体实施。

2、建立和完善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第一,明确非税收入征管主体,统一管理职责。非税收入具有财政资金的属性,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非税收入的征管主体只能是管理政府资金的财政部门。因此,在非税收入的管理过程中要强调财政部门的主体地位,变征管主体“多元”为“一元”。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全面管理工作,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政策。

第二,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将非税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属财政性资金,必须按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

第三,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扩大非税收入银行代收。一是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将非税收入纳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体系。二是完善账户管理,要清理执收单位在银行的一切账户,取消各种形式的收入过渡账户,确保各项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以防止转移、截留预算外资金、“小金库”和“账外账”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的征管模式,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缴分离”,对罚款实行“罚缴分离”,款项由代收银行直接上缴财政;并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通过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和管理,防止非税收入只是形式上的“收支两条线”,而实际上是“谁征收,谁使用”。

第四,严格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票据管理总的原则是要做到统一领发、统一使用、统一保管、统一核销和统一监督。目前,在不少地方改革中出现的统一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其实际运行效果也不错,值得借鉴和推广。在严格票据管理的同时,我们还需加快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开发非税收入管理软件,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非税收入从票据领购到自动核销、单位开票到自动入账、银行代收到传送信息、财政处理信息到分类管理等环节的一系列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财政与银行、财政与执收执罚单位、财政内部和财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全面监控非税收入的收缴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3、加快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建立专门的收费监督部门,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第一,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有必要从法律建设人手,健全法律体系。笔者建议尽快由全国人大制定《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非税收入的基本原则、资金构成、法定形式、核算标准、征收管理、分配方法及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将非税收入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二,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审批监督程序。应当编制非税收入预算(包括支出预算),并在预算法中予以明确,按预算审批监督程序,报经人大审核批准;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动。同时,以法律形式明确非税收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必要的司法和审计举措,以保证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在立法、司法和审计诸方面的互相配合与协调。

第三,建立专门的收费监督部门。该部门不受同级政府机关领导,而直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上一级政府部门负责。将政府收费置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在具体操作上可实施领导负责制原则。

第四,强化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形成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职能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在监督方式上,要将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和事前、事中监督,个案解剖和重点稽查,局部检查和整体监控等方式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依法治理,绝不姑息。

第五,对违法行为制定专门的处罚措施。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各种情况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一级政府部门,应按照非税收入的种类、性质和违规金额大小等因素规定罚款数额,并明确罚款额度的确定方法以及罚款执行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明确规定行政处罚。同时建议修改刑法,对非税收人管理中严重违法的行为人规定相应的刑事处罚措施,予以严厉制裁。

4、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

第一,进一步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非税收入行为的不规范与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及缺乏稳定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把规范非税收入同深化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应该说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中央与地方(主要以省级为代表)之间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框架,但是改革还不是很彻底,体制也不很完善,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还未完全划分明确,事权与财权不完全匹配(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事权与财权不一致的矛盾更为突出)。而非税收入改革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完善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因此,当前需要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并赋予地方相应的财权。同时,应逐步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赋予省级一定的地方税目、税率调整和减免权力(包括增设新税种,改革调整老税种),以便各地能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入体系和征管体系,从而削弱其想方设法增加非税收入的利益驱动力。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7

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规范、透明、廉洁行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今天,市政府决定召开会议,对全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目的就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改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行使其职能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取得的,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财政资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预算外资金的概念相比,非税收入的外延更大,涵盖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让(出租)收入等等。2008年,铜仁市非税收入完成7501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04%,在财政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市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为重点,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反腐倡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市目前非税收入管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存在模糊认识。一些部门、单位对非税收入“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原则认识不到位,把收取的非税收入当作单位的自有资金,不愿接受政府调剂和纳入财政管理。二是执收行为缺乏规范。执收执罚部门多、环节多、项目多,标准不一,擅自减免缓现象屡禁不止。三是征收主体过于分散。征收主体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有代行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多头征收、多头管理、征收成本高,“收费养人”现象严重。四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非税收入在个别部门和单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收自用、多收多花”现象,造成单位和部门之间苦乐不均。五是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目前,非税收入管理缺乏统一、完整、规范的法律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管理中出现的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财政管理职能和政府的调控能力,肢解了财政的职能,造成了部门、单位之间分配不公和苦乐不均,并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严重损坏了政府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决定对我市非税收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收缴分离”制度,采取“单位开单、银行代收、财政管理、政府统筹”的管理模式,将非税收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建立非税收入的新机制。

实行非税收入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非税收入与税收一样,都是国家财政性资金。实施非税收入改革,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把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有利于发挥非税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支持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二是有利于建设法制政府。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此次改革,正是对上述要求的具体细化和延伸。三是有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定位,对其统一征管,统筹安排,是从制度上解决部门、单位之间分配不公的根本保证。四是有利于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是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改革。非税收入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特别是综合财政预算,就必须取消预算外资金,对非税收入实行统一征管,实行收缴分离。五是有利于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整顿收费秩序,从体制上、机制上割断个人收入与部门权力、占有资源之间的不恰当联系,可以有效地遏制“三乱”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廉明的行政执法环境。

为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彻底消除预算外资金概念,牢固树立起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新理念,切实把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切实抓好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实

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矛盾突出,各部门、各单位要各司其职,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一是坚持统一管理,规范征收职责。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能分工,抓好落实。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管理非税收入,必须切实担负起非税收入资金主管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科学编制非税收入预算,依法监管和查处各种违反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各非税收入征收单位,要本着对政府负责,对法律负责的态度,严格依法行政,恪尽职守,认真做好非税收入执收工作。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征收行为。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切实规范非税收入征收行为,从制度上杜绝非税收入擅自征收、乱收滥罚,随意减、免、缓等问题。首先,必须做到依法征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设立或调整非税收入项目、范围和标准。要按照依法征收的要求,该收的坚决收上来,该处罚就要处罚,不得违规多征少征或减征,以及免征和缓征。其次,征收的行为要规范,要依法进行,做到公开透明、高效便民。征收单位在执收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项目、标准及其依据等,接受群众监督。对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进行出让、转让、租赁时,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挂牌、招投标等竞价方式进行,不得暗箱操作。第三,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既要大力遏止“三乱”现象,又要积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充分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

三是规范征收办法,加强票据管理。要严格按照“单位开单、银行代收、财政管理、政府统筹”这一管理模式,实行“收缴分离”。对缴款人的缴款行为能够制约的、单次收费收入额较大的、比较方便缴款人缴款的,采取“直接缴款”的办法。其他则采取“集中汇缴”的办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所有征收单位全部取消过渡户并不得以任何名义开设非税收入账户或过渡户,否则视同私设“小金库”处理。要通过细化票据种类、细化票据要素,规范票据发放,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票据信息系统,实现对票据的发放、使用、缴交、核销的全程监管,从而达到“以票管收”。

四是深化部门预算,规范资金管理。当前,主要是抓好非税收入的收缴分离、深化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收缴分离,就是所有非税收入要通过“银行代收”的方式,全部进入财政的“盘子”,然后按照资金的性质,分别纳入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要与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有机结合。对征收单位的支出管理,财政部门视单位非税收入实际收入情况,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逐步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编制方面,按照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筹安排;在资金拨付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管理的目标是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全面铺开,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袋子装、一个口子出”的财政资金高效运行体系。

五是坚持严格执法,规范监督管理。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银行代收管理、票据管理及监督检查工作,都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规定,通过建立和完善举报、稽查、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广泛引入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切实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要建立举报机制。对举报违纪违法问题有功的个人,由市政府或授权市财政局给予表彰和奖励。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非税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盘子后,一些部门、单位可能会降低征收的热情。对此,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即:在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征收标准范围内,如果没有政策调整等因素变化,各部门、单位执收的非税收入原则上不应低于上年实际数;非税收入明显下降的部门和单位,应当向市政府和财政部门说明具体原因,对不能说明合理原因的征收单位要进行重点稽查;对为了局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不履行职责,应收不收,应罚不罚,故意阻碍、抵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完善非税收入绩效考核机制。要立足调动征收单位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征收不到位和少征、漏征问题。下步,市政府要研究制定两方面机制,一是要建立年度财务与会计考评制度,增强单位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责任感;二是要积极探索非税收入“分档奖励”机制,鼓励征收单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征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当前我市财政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一件好事,更是触动部门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事。全市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搞好组织实施。

一是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涉及一些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既得利益,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要革自己的命,难免会有阻力。我市的改革能不能取得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站在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下决心、下力气推进改革的问题。各部门、单位要从现在开始,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研究《非税收入改革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内容和实质,吃透精神,积极主动的配合好各项工作。

二是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对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铜仁市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我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派,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田仁华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各部门、各单位也要相应地建立起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大指导协调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密切跟踪实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取得成效。

三是各征收单位要主动参与并协助做好宣传解释和服务工作。非税收入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段时间的认识过程,特别是实行“单位开单、银行代收”后,就像交电费和热费一样,过去是上门收,现在是征收单位开单,缴款义务人定点交,缴款义务人一时不习惯或怕麻烦,那么,这个环节各征收单位要从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征收职责,对缴款义务人要认真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对缴款义务人不理解和不方便缴款的要协助做好缴款工作,不回避矛盾,不得推卸责任,更不能把心中的不满和怨气洒在缴款义务人头上。要实行首问负责制,在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由各征收单位负责,决不允许互相推诿。各行政机关、权力部门要做出表率,要主动化解矛盾,为非税收入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四是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为确保非税收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纪检监察部门要把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各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堵塞漏洞;组织人事部门要把非税收入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金融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代收银行认真做好非税收入代收业务,不得违规操作;各商业银行作为代收的定点银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繁重。这既有政府与各商业银行已建立起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也有社会对各商业银行服务的认可,下步各商业银行要继续在为缴款人提供方便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设专人、专柜、专门窗口服务,特殊的要延时服务。另一方面,要及时服务、限时服务,积极主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8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一定规则采取收费、基金等非税方式,由中央和地方分别筹集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财政性资金[1],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存在着大量的收费、基金等非税收入,在政府全部的公共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都具有重大影响。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财政部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非税收入分为: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对于我国当前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建国以来,随着地方财权、财力不断扩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也日益增大,单靠预算内收入已经无法满足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这就迫使政府增设收费项目,允许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创收”,造成我国非税收入数额不断增长,且增长较快。据统计,我国非税收入由1978年的960.0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0523亿元,26年增长了10.95倍。非税收入占财政性资金的比重在1985年为42%,1990年达到50%,2004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所占比例仍高达28.5%。

二是宏观税负较重,管理较为混乱。我国的非税收入规模一直很大,而且增长迅猛。因此,虽然我国宏观税负比重不高,企业和居民的实际负担的税费却很重。非税收入的收费主体多元化,收费项目过多,管理上则职权分散、多头管理,秩序混乱,如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收费罚款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弹性大、随意性强;有的收费项目已经明令取消,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坚持征收等。

非税收入作用的发挥是有一定限制条件和范围的,一旦非税收入规模过度膨胀,缺乏监管,必然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当前主要表现为:

1、加重企业负担,影响经济增长。现行的收费却远远超越了正常交易的范围,企业所要承担的税、费负担较重。据估计,在我国企业的负担中,税、利息、费各占1/3,更严重的是一些乱收费等不合理负担的存在,这些收费大都是硬性摊派,强行征缴。

2、收费挤占纳税,影响税收功能。对于政府而言,从整个经济中所获取的资源或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政府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构成,二者之间存在着税费挤兑效应,非税收入规模过高必然影响到税收收入的规模,容易对税基产生侵蚀,使“税源”转化为“费源”,客观上产生“费挤税”问题。费税规模倒挂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制止,将危及国家政权根基,影响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稳定、调节等功能作用的发挥。

3、分散国家财力,削弱政府调控。我国现行的非税收入中,除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纳入了预算管理外,其他大部分都在预算外管理,是构成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巨额预算外资金长期分散于各地区和各部门,游离于预算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分散了国家财力。财力的分散,一方面导致大量的收费集中在财政部门以外的部门和单位手中,降低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则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造成分配秩序混乱,不利于政府统筹使用财力。

4、加剧分配不公,滋生消极腐败。非税收入收费管理的部门化和征收主体多元化导致了政府收费政出多门,资金管理混乱,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管理混乱还会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收费制度的框架设计使收费所得与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相联系,造成人们致力于谋求权力和扩大利益,容易产生腐败问题。

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探索

为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中央和地方进行了多种探索。由于人们对非税收入认识的局限性和非税收入自身的特点和方式,导致我国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模式多样化。目前这些探索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同时又存在一定问题。

(一)现行模式

近年来,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统管代收”,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银行开票、银行代收、财政主管”;二是“职能分工”,其基本操作程序是遵循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各自分工,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三是“分散征收”,其特点是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征收,资金不经征收单位过渡户直达地方金库和财政专户,一般性收费由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收费项目则在中心设立征收点,由征收点代收银行代收;四是“集中汇缴账户”和“收入过渡户”模式。

(二)成效和不足

上述几种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是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一种探索,正确认识了政府非税收入,理顺了财政职能,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征收透明度,实现非税收入的收与支的分离,加强了对非税收入使用的管理。但依然存在如下不足,如:缺乏一个统一的全国模式和全国统一性法规;没有彻底解决好激励与约束问题;对政府非税收入的使用范围还没有形成共识;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涉及到非税收入使用问题,对政府非税收入的使用范围、标准及资金拨付问题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办法,非税收入使用单位的资金使用监督还不够。转(三)改革非税收入的具体举措

1、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构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体制未能理顺是导致非税收入膨胀的一个根本原因,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和规范必须伴随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及规范化管理同步进行,并不断完善。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需要建立起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和非税收体系,调整税、费结构,特别是地方财政中的非税收入结构,把非税收入通过“费改税”从体制上调整税费结构,壮大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同时,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在科学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既要确保中央政府统揽全局的宏观调控能力,也要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重新界定审批管理权限,建立完善的政府收入体系

建立完善的政府收入体系,就是要在政府收入中划清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的界限,建立以税为主、以非税为辅的分配格局,明确各自规模、比例和作用。为此,需要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非税收入项目重新进行审视,实施分类改革。

一是要取消非法和不合理的非税收入项目,如某些政府部门履行管理职能而对管理对象征收的行政性收费、制度外收费;二是实行费改税,加大税务部门的执法力度,完善现有的税收体系,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将税收收入水平提到政府收入的主体地位。三是保留、规范需要的非税收入项目,大力发展有前景的非税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发行收入、特许使用费收入等。

3、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用体系

(1)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办法

将一切履行政府职能的收支全部采用财政预算的方式,经法律程序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改变原来财政预算统收统支的方式,取消预算外范畴及其管理办法,将所有的政府收入完全归于财政税务部门管理,将收费使用权和收费所有权相分离。

(2)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

统一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要求政府预算必须包括全部财政收支,全面完整反映政府活动。一是在收入方面,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二是支出管理方面,通过部门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所有资金的收支状况,由财政部门根据其职能和业务工作的需要,统筹安排,按标准供给经费。

(3)建立完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银行代收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不断完善,实现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目标,控制执收单位的收入项目、标准、账户设置、票据使用等,规范执收行为,有效防止乱收费等问题的发生。通过信息系统,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等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管和分析,以切实提高监管能力。

4、其他配套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非税收入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事权没有足够的财力保证,仍然需要通过收费等非税收入来支撑。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讲,应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要求,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不再从事经营性产业和竞争性行业的投资,重点保证社会公共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2)加强制度规范和法制建设,将非税收入纳入法制化轨道

当前,关于非税收入管理的规章制度只有一些分散的决定、办法和通知,法律层次低,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可以遵循。具体表现为,政府非税收入界定不清晰,对于哪些收入应当列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收入管理上难以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在支出管理上未能真正做到收支脱钩、统筹安排;对违反非税收入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处罚或惩治的制度规范。因此,建议研究起草专门的法规、条例,就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

[参考书目]

1、财政部预算司,《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会议报告,2006年。

2、贾康、刘军民,《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税务研究》,2005年第4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9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在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我市政府非税收入还存在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根据《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1]223号)及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为切实加强我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充分认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制定出台,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依法征收、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真正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对于全面推进和深化政府非税收入规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省非税收入稽查办法》[省财政厅公告(第44号)]的明确了非税收入稽查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及违规的处理,非税收入的稽查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政府非税收入具有涉及部门广、项目多、收费标准复杂等特点,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构成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在全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完整的部门预算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形成由国税、地税、非税三方负责征收的政府财政收入征管体制,各部门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政府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理念上来,进一步提高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条例及各项规定的贯彻执行,促进非税收入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实行“政府统一调控、财政集中管理、部门或单位组织实施”的管理模式,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三段式”管理机制。

加强学习,扩大宣传,努力营造非税收入管理良好氛围

《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条列的颁布实施,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财政部门要自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条列精神,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准确性,各县区、市级各科室要按照适时、适度对口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贯彻实施条例的宣传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对非税收入的资金属性、管理范围、征管方式、违规处罚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使有关单位和人员熟悉条列精神,并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监督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健全机构,整合职能,理顺关系,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充实人员,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按照职责分工,将全部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职能整合集中到非税收入管理部门,发挥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的专职作用;按照工作流程建立内部分工明确、运转高效、联动配合、有利于强化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非税收入征管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规范执收单位收缴非税收入

1.统一使用“省电子化财政票据管理系统”进行收缴。由执收单位直接向缴款人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的,2.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总体要求,3.统一使用“省电子化财政票据管理系统”进行收缴,4.并将其作为非税收入收缴的主要方式,5.有效发挥“以票治费、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的管理职能,6.实现“电子开票、银行代收、全程跟踪、源头控制”,7.将财政票据的事后监督和检查变为事前、事中流程控制,8.对执收单位收费项目和标9.准、票据核销时限、资金缴存时限等管理内容进行预先设定和实时控制、跟踪监督每一笔非税收入的执行过程及资金解缴情况,10.实现票据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资金稽查管理的紧密结合,11.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12.完善政府间分成的非税收入收缴制度。对应上缴上级的分成收入,13.原则上通过财政之间上缴,14.财政部门将按规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流程;通过执收单位之间上缴的,15.条件成熟时应转为通过财政之间上缴,16.保证按照规范、统一的渠道解缴省级、市、县级分成的非税收入的上缴、下拨方式。

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

1.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0]88号)的规定,将除学校教育收费外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2.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政府非税收入的支出,实现政府税收与非税收入的统筹安排,研究制定政府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建立非税收入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非税收入等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票据管理

精简财政票据种类,减少手工票,逐步取消各种专用票据,推广微机票,统一使用非税收入通用票据,建立以非税收入通用票据为主,其他财政票据为补充的财政票据体系,在全市执收单位中进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加大非税收入“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的源头控制力度,开展财政票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非税收入征管各环节电子监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执收单位收费项目和标准、票据核销时限、资金缴存时限等管理内容进行预先设定和实时控制、跟踪监督每一笔非税收入的执行过程及资金解缴情况,有效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规范收费行为,实现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全程监控,从根本上防治政府非税收入被截留、挪用和坐收坐支等问题的发生。

建立非税收入管理体系

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适应新形势要求,建立适合我市经济发展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强化非税收入项目管理,扩大直接征收力度,建立全市非税收入收缴执行分析制度,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本市非税收入规模、结构和收缴情况,科学分析影响收入实现的因素,逐步建立起“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促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激励约束机制

为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积极性,从有利于防止非税收入应收不收、多收滥罚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角度出发,建立涵盖执收单位、管理部门在内的非税收入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非税收入规范管理;制定出台非税收入征管考核奖惩办法,围绕非税收入政策执行、收入收缴、票据使用、内部管理等内容,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强化非税收入执收工作责任制;研究制定举报非税收入违法违规行为奖励办法,进一步强化社会对非税收入管理的监督,打击违法行为,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做好全市非税收入清理核实工作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非税收入的清理和核实工作,全面摸清我市非税收入项目设立、收缴管理、征收规模等基本情况。并根据清理核实结果,对各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收缴过渡账户开设、收缴方式、票据使用等进行认定,建立非税收入基础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定期编制并向社会公布现行非税收入项目目录,坚决杜绝执收单位自立名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正视差别、因地制宜、公平公正、化解矛盾、提高效率的原则,坚持争取、盘活、开放、引进,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资源整合工作,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分析研究市直经营性国有资产现状,推进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合理利用好各单位、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做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工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盘活国有资产,建设节约型社会,巩固治理“小金库”成果,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产生。

加大非税收入监督检查力度

非税收入体制范文篇10

一、政府非税收收入内涵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政府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公益金、特许经营收入、中央银行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税收入。目前我国政府的非税收入已经从“预算外资金”的概念转变为了“非税收入”概念,概念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对于规范国家财政收入体制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非税收入的来源渠道非常的广,不仅可以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收费,而且可以通过政府性基金来获取,还能够通过罚款没收和各种国有资源基础设施的经营等来实现。取得的依据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利用国家权力和政府的良好信誉来取得,又能够通过处置国有资产来取得。因此,导致了我国的非税收入规模过大,加上征收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大大的分散政府财力,削弱财务调控的能力,降低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效果。

二、我国政府非税收收入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监管机制不健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家税费改革,我国政府的非税收入规模迅速扩大,甚至与预算内规模水平接近,成为了第二大预算。但是非税收入的征收体制仍旧存在如征收分散、收支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相关监管机制也有漏洞,导致针对非税收入的各个环节的相关法律建设也较为滞后,预算编制也较为粗放,最终导致监管工作困难较大,监管成本较高,且效果并不明显。(二)征收信息化程度平衡。目前,我国政府的非税收入征管手段各地不统一,有的项目征收紧随时展步伐,极大方便群众,如网上缴费、刷码缴费等,有的项目征收方还是比较的落后,征收信息化程度较低,还停留在只收现金的单一收费方式,无法满足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的真正诉求。不仅全国尚未形成集中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而且在各个地区和省份都还没有达到统一的信息建设程度,致使各个网络系统升级过于缓慢,同时,各地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效率,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很难对国家非税收入进行高效有序的管理的。(三)非税收入预算问题。政府非税收入的常规管理方式是将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分配给政府预算经管,其余部分以代管方式划入财政专户去进行管理,由其部门自行支配。由于有些部门财力有限,有的收费变成“养人”费。如此一来,就会导致政府的部分非税收入不受预算管理体制的约束,形成支出混乱的管理局面。在实际的情况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政府层级越低财政收入依赖非税收入越强烈,造成这种状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层级越低的地方政府内部人员管理水平较弱,财政系统不健全,财政收入形式不规范,缺乏长期有效的稳定性收入来源,进而导致政府财政总是依赖非税收入。(四)票据管理的不规范。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票据来源已基本统一,大多数非税收入票据都是由各省市的财政部门统一印刷的,虽然为票据的监管提供了方便,票据管理也基本纳入电子领用核销管理,但是由于系统投入使用时间有限,部分环节完善程度不高,同时有的电子系统只是模拟手工管理,没有深化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仍会导致了政府票据管理效率不高,时常出现违规违纪的操作未及时发现等等问题。例如在一些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设立专柜进行专账专票的详细管理,这就致使很多票据混开乱用,甚至是出现超出规范的使用等问题屡见不鲜,同时一部分领了票据的人员,也不参加政府财政票据的年检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会被独立在财政监管之外,会产生管理安全隐患。

三、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要点分析

(一)建立完善管理体系。1.建立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完善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集中收付的制度,因为只有从统一收支这两方面同时下手,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管理体系的全面把控,为财政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打好基础。2.健全票款分离管理方式。票款分离指的是针对政府性收费、基金以及资产等的有偿收入实施“由单位统一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票款分离。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网上缴费,网上开票,刷码直接入库等新的方式,减少缴费资金入库环节。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分步实施各项工作,共同促进非税收入实现规范化管理模式。3.加强非税收入票据管理。非税收入的票据管理是整个规范化管理的一大重点,针对我们目前非税收入票据种类繁多,使用不够规范化的具体问题,应当尽快的对当前非税收入的票据进行合理的设计、监制、领用和核销等一系列的改良,减少票据种类,简化票据呈现。4.完善非税收入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中央和地方能够共用的,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和一体化。构建起职责清晰、流程顺畅、征管规范、协作有力、便民高效的非税收入征缴体制机制,结合票据电子化改革实现与非税收入信息系统相衔接,建立可追溯机制,这样不但能够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各种来源和结构、规模等详细信息都能够随时得到有效地监管,还能够提高整体的财政监管能力。同时对银行代收和相关的应用软件进行不断地完善,优化信息管理模式,提高系统预警功能,实现非税收入信息的智能化全面管理目标。(二)完善政府配套政策。1.深化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继续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深化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税收体系,逐步将有的政府收入完全归于财政税务部门管理,改变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与收费供给之间的直接联系,将收费使用权和收费所有权相分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完成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目标。2.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目前我国政府财力过分依赖非税收入的原因,就在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因此,为了规范化管理就需要政府加快推进自己的职能转变,按照公共财产框架的具体要求来正确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承担事务的财力供应,降低对于非税收入的依赖程度。(三)健全监督检查体系。再好的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少了内部监管,都会失去一定的执行力度。因此,想要真正的实现规范化管理目标,就要加强对于监督检查体系的优化,用合理的监察体系来促进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就要加强立法监督,不仅针对非税收入的立项、标准、征收、上下级分成及票据管理等各个环节去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健全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法制建设,全面形成一个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让规范化管理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可以依靠,更具说服力。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对那些政府以已明令取消的不合理收费予以坚决取缔。同时还要加大对执收单位绩效考核的力度,真正的做到监管考察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四)加快非税收入立法。通过立法明确界定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缩小非税收入的涵盖范围,对于符合真实非税收入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区分界限,对于现有的政府收费项目进行筛选,保留一些科学合理的项目,研究论证适宜划转的非税收入纳入税务部门征收,将一些不合理的尽快清理掉,从而在收费数量上先对一部分不符合明确界定的收费项目进行删减,从而减轻收费工作的重量,简化部分收费步骤。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是实现我国政府财政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研究也是在不断的深入当中。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的要点就在于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的配套政策、健全监督检查体系以及加快非税收入立法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配套措施,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提升我国政府的财政调配能力,为国家节约成本,杜绝无效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马福杰.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探索[J].财会学习,2020(01):169+171.

[2]郭娜.浅议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8(2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