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决策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35

高效决策篇1

[关键词]决策行为;信息共享;联合决策;有效沟通;权力分散;决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019—05

一、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管理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决策进行管理的过程,是一种决策管理。高层管理团队(TMT)由拥有企业战略制定权和很大行政权力以及各方面知识、经验丰富的专家等组成,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和典型形式,由于TMT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TMT所作出的决策是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关键性决策。对TMT决策行为及决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把握TMT特征对决策效果影响的实质,提高团队及组织绩效。

二、高层管理团队决策反映一判断模型

决策是管理者对外部环境信息刺激的反映结果,行业发展、竞争动态、资源情况的变动都会对管理人员产生决策刺激。管理人员受多因素影响,只能接受所有信息的一部分,由于个人敏感程度和感知力的不同,其只能对更少的一部分信息作出反映。当TMT对一些特定信息产生反映的时候,在自身知识体系基础上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会迫使他们对是否需要作出重要决策作出初步判断。最终的决策,是TMT根据自身价值观过滤的重要信息,在决策行为、决策过程以及TMT个人偏好集结下形成的方案。由TMT价值观筛选出的重要信息,便是TMT决策信息源。

在此过程中,被管理者不同层次的能力所筛选出来的信息,在决策判断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作用。外部客观信息通过有限理性转化为TMT接收到的信息,此时有限理性和接收到的信息共同形成环境刺激;接收到的信息通过个人敏感程度及感知力转化为感受到的信息,共同作用于决策层反映阶段;感受到的信息通过TMT的知识体系和理解能力转化为理解后的信息,在决策判断阶段起到主要作用;最后的决策形成则是价值观和TMT决策信息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在对TMT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将焦点集中在TMT特征上,TMT的特征其实是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异质。然而这些敏感程度、心理素质、价值观、认知等能力和素质在现实活动中是难以区分和衡量的,于是一些学者将对不可观测的特征转化为对可观测特征的研究,这些可观测的特征包括人口特征和偏好特征两方面,教育程度、性别、年龄、专业背景、风险偏好都属于可观测的高层管理团队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通过一些中介间接对TMT团队绩效的影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TMT特征对决策效果有影响,本文建立的高层管理团队决策效果影响模型,选取了决策行为作为TMT运作过程的切入点,研究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行为对决策效果产生的影响及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图2为本文研究假设框架:

学者们从单独研究团队沟通、合作、冲突、激励等转而将不同要素整合起来研究团队运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行为整合”的概念。Hambrick(1994)将高层管理团队行为整合归纳为三个关键要素:团队合作行为的水平、信息交换的质量和数量、对联合决策制定的强调。Sim-sek(2005)从合作行为、信息交换、和联合决策三个方面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整合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经典量表。国内学者马可一(2005)验证了高管团队行为整合包括合作行为、信息交换和联合决策三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对组织绩效有促进作用。孙海法,刘海山,姚振华(2008)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整合应包括沟通频率、信息分享充分性、决策参与、合作行为四个维度。笔者在对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团队运作的众多研究变量如冲突、领导、信任、忠诚度、凝聚力之间很多存在相互解释关系。Simons和Peterson(2000)的研究也发现团队之间的沟通频率能增强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Simsek(2005)的信息交换维度测量指标也更偏重于沟通。Eisenhardt,Bourgcois(1988)发现,当权力越倾向于集中时,政治就越倾向于显现,他们通过实证检验了组织的政治活动与组织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权力分散和有效沟通加入到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行为的衡量要素中。信息共享:决策过程中所分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信息流的数量、准确性及更多高质量和创新性观点的提出;有效沟通:决策过程中的沟通频率,战略任务清晰地表达及准确理解;权力分散: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散程度;联合决策:决策过程中高层管理团队内部成员的互助行为与相互依赖程度,从上述四个维度研究高层管理团队决策行为对决策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如54个假设:

Ha1:信息共享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Ha2:联合决策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Ha3:有效沟通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Ha4:权力分散对决策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研究表明有效的领导可以通过影响团队运作的进程、团队气氛、行为规范等提高组织绩效,因此团队的领导风格影响着团队的行为整合,也影响团队战略决策过程。众多学者对领导风格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广受认可的是美国学者巴斯等人提出的将领导风格分为交易型和变革型两个维度,并且进一步证实对领导风格的研究不仅适用于个体也同样适用于群体。Mullen,An-thony(1994)等人的研究发现命令式的领导会导致群体做出低质量的决策。国内众多学者也对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绩效或组织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领导风格也可分为交易型和变革型两个类型,高层管理团队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对决策效果起正向作用,且与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b1: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b2: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联合决策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b3: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有效沟通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b4: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权力分散与决策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c1: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e2: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联合决策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e3: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有效沟通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He4: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权力分散与决策效果之间起调节作用。

四、数据分析

除控制变量外,问卷均采用Likert 6点量表的形式对所有变量进行测量以避免被试的“趋中”反应定势。本文采用的量表主要源于国内外学者所开发的经典量表并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修改,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并通过对各变量进行Alpha系数估计、KMO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可保证量表数据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表1为决策行为的四个维度与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及决策效果的相关关系,从数据可以看出各变量与决策效果均显著正相关,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显著正相关,(B=0.687,p

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在决策行为与决策效果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p=0.687,p

变革型团队领导风格对决策行为与决策效果的调节作用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如模型1所示,信息共享与决策效果显著正相关(β=0.678,p

五、结果讨论

高效决策篇2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方案作为最终决策候选方案的过程。为了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决策过程必须遵循一般的科学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科学化即对决策问题的特定看法、决策的特定方法以及进行决策的特定机制。[1]五年规划是一个学校的长期规划,对学校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阶段性规界效力,五年规划的可行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决策群体的决策力。[2]通过对安徽省内公办高职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可以更为准确了解高职院校现有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发现高职院校决策的不合理之处,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决策的部分因素。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2015年10月开始,历时2个月,为了提高调查问卷的效率和便捷性,本次问卷采用电子版发卷、电子版交卷、电子版统分的形式对省内3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抽查,共发送问卷60份,回收52份,去除两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调查范围为安徽省内公办高职院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高校办公室工作QQ群内成员,调查对象类别为省内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如图1所示,问卷调查包括高职院校基本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

划制定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修订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内容涉及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执行情况、填报人基本情况等六个方面。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问卷分为六个方面,依次为院校基本情况、五年规划制定、五年规划修订、规划涉及的内容、规划的执行情况、填报人情况等。院校基本情况包括院校成立的年限、院校的属性、院校内设单位数与党政领导之间的比例等,其中学校内设机构数目与党政领导之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领导管理的广度。学校五年规划的制定情况包括五年规划在制定的之前有没有成立专业调研团队、制定五年规划的人数、制定五年规划的参考依据等。学校五年规划的修订情况包括五年规划制定后,有没有通过党代会、教代会等涉及面广泛的会议讨论;有没

有征求校外相关职能单位;有没有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等。学校五年规划的内容涉及情况包括规划涉及到的学校发展定位、招生就业、基础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党建、政策法规等领域的数目;五年计划设定的目标数目。五年规划的执行情况包括该校五年规划完成的比例和五年规划完成的成本。填报人情况包括填报人在该校办公室工作的年限、填报人对该校五年规划的完成情况认可度、对五年规划执行效果的关键点认可等,其中填报人工作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问题回答的可信度。

(一)院校基本情况:省属高职、建校时间长的院校领导指数更健全

50份问卷中,高职办学年限在5年以内的4个,即两所学校,占总问卷的8%;高职办学年限在5―10年的为10个,占总问卷的20%;高职办学年限在10―15年的为36个,占总问卷的72%;高职办学年限在15年以上的为0个。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属性方面,厅属高职院校10所,市属高职院校40所,其中,因部分高职院校提交两个问卷,问卷学校有重复之处。在学校内设机构与党政领导之间的比例方面,比例在2以下的为2所;比例在2―4之间的有14所;比例在4―6的为20所;比例在6以上的为4所,如图2所示。

(二)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的不妥之处:内部制定、团队单一、调研不足

在被调查的50份有效问卷中,在制定五年规划前成立专业调研团队对校内外进行调研的为14所,没有成立调研团队的为36所,占据所有被调查问卷的72%。在五年规划的制定人数上,制定人数为1人的为10校次、制定人数为2―3人的为29校次、制定人数为4―6人的为6校次、制定人数为6人以上的为5校次;若按照制定人数为1人权值为0、制定人数为2―3人权值为1、制定人数为4―6人权值为2、制定人数为6人以上权值为3,则最终加权得分为0.56。在五年计划的参考依据方面,参考广泛、细致的调研材料的为8校次;参考校内各部门提交材料的为25校次;参照领导意志的为11校次;由撰写人自己酝酿拟定的为6校次,如图3所示。

(三)五年规划制定参与人情况:参与范围小,干系人参与不足

在高职院校制定五年规划后,从是否经过党代会、教代会讨论通过情况看,被调查的50份问卷中,五年规划制定后经党代会、教代会两会讨论通过的有10校次;五年规划只经本校党代会讨论通过的有8校次;五年规划只经本校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有17校次;五年规划均没有经过党代会和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有15校次,如图4所示。在高职制定五年规划后与校外职能单位的沟通方面,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制定五年规划后,全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有7个;部分征求相关职能单位意见的有15个;均没有征求相关职能单位意见的有28个。在高职院校与校内职能部门沟通方面,有10个五年规划制定完成后广泛征求职能部门意见,约谈相关干系人,广泛开展大讨论;有15个五年规划在制定后再校内讨论,提上会议议程;有15个五年规划在制定后再一定范围内开展讨论,如部门负责人会议、党委会讨论。有10个五年规划制定后,本校领导同意即可通过。

(四)五年规划涉及内容:范围广、内容多[3]

从50份有效问卷看,高职院校五年规划涉及到学校发展定位、招生就业、基础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党建、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在以上罗列范围中,有2个五年规划涉及3个以下内容;有10个五年规划涉及3―6个上列内容;有20个规划涉及上列的6―10个内容;18个规划涉及多余10项内容。在五年规划设定目标方面,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五年规划目标在5个以下的有7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6―10个的有15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11―15个的有20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15个以上的有8校次,如图5所示。

(五)五年规划执行:多数完成,成本偏高

在对高职院校五年规划的完成比例是目标完成数与总目标数的比值,在对50个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五年?划目标完成比例在75%以下的有10个五年规划;完成比例在74%―99%之间的有18个五年规划;完成比例在100%的有14个五年规划;高标准100%完成五年规划的为8校次。在高职院校完成五年规划的成本方面,受访者认为完成计划为浪费层次的为6校次;完成成本偏高的为17校次;完成五年规划为正常成本的为22校次;完成五年规划为节省的为5校次,如图6所示。若把浪费、偏高、正常、节省这四个层次分别标示权重为0、1、2、3,受访高职院校完成五年规划的加权值为:0.76。

三、建议及措施

(一)标准化建设、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建设

高职院校基础不同、支持力度差异、发展程度不均、领导者风格各异,各个高职院校在计划的酝酿、制定、修订、实施、评价方面均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决策的运行形式和运行效果也有差别。[4]高职院校只有采用规划制定、修订、实施、评价的标准化、开放化、互动性,才能提高五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是制度,制度是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和标杆,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制度执行,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制度的约束力和长效性。制度的长效果化是各种决策、计划、方案按照既定目标执行,各种制度建设沿着健康、亲民、智慧、便捷的方向发展,使得各项事务标准化。就安徽省高职院校而言,厅属高职院校比市属高职院校更为规范、标准;高职办学年限越长,办学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市属高职院校、新建高职院校首要任务应为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决策调研、决策制定、决策基础三基一体

五年规划是学校阶段性规划,是学校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规划部分,是长期规划的阶段性环节,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决策水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价值性,只有基于管理迫切需要的决策、管理公认关键性决策、大众化决策、影响深远的决策才能被公众所接受,才能吸引收益者为此积极执行。决策调研是决策活动的先驱,高职院校在决策前应成立专业调研团队,深入校内师生、教学科研一线开展详尽、细致、面对面的调研活动,让决策调研一切来源于实践,让事实影响决策。决策的制定理应建立在夯实的决策调研基础之上,决策者应是对决策内容了如指掌之人、清晰明了之人。决策基础是由决策调研而获得的大量、真实、详尽调研资料,是对资料的分析和整理部分,是决策的核心基石。高职院校在决策时一定牢固砌稳决策调研、决策制定、决策基础三大基石,融合三位一体,互为作用。

(三)广泛参与、对口对接、对口协商

高职院校在问题决策时,要广泛调研,广泛征求校内外所涉及方的意见,必要时召开研讨会,邀请问题干系方专业人员参与。[5]高职院校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时应通过教代会、党代会讨论通过;在制定涉及教职工、学生利益的决策时,应多邀请教师、学生参与;在制定涉及重大影响、大量资金时,应反复论证、广泛论证、谨慎行事。高职院校进行相关决策,涉及到兄弟单位、主管部门时,要广泛、耐心的征求对方意见,评估决策所带来的环境、财政、人脉等风险;认真评估对方单位自然变迁、政策制度、地方经济结构发展等给决策执行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所进行决策时,应先有校内相关业务部门拿出初步意见,根据决策涉及的人、财、物影响,确定论证等级。

(四)分块决策、分块实现、确保实现

高职院校管理涉及的发展定位、教学科研、基础建设、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决策时,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停止不前,应采取分块决策、分块实现、确保实现的决策思路。[6]所谓分块决策,是针对管理涉及的某一领域,集中校内外的人、财、物力量,进行调研、分析、决策制定、决策修订、决策实施、决策反馈的过程。管理是一项工程,工程不能转瞬实现,要分期、分布完成,不能海市蜃楼,应梳理分块实现的理念。决策实现是决策者将决策方案通过一定策略施加给决策对象的过程,强调的是决策内容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其中决策执行是决策实现的主要环节,决策执行由决策者、干系人等进行。决策伊始,便要确保决策的可实现性,不能实现的决策,是决策不科学性、不合理性的体现。

高效决策篇3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高离职率 提高就业稳定性 对策

教育部长袁贵仁就2010年就业工作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1]体现高职院校就业状况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就业率,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高职毕业生却在就业岗位上很不稳定,在短期内的离职率问题日趋突出。由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 COS Institute)2010年6月2日发表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显示,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其中主动离职的占88%。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31%的学生认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5%的学生认为薪资福利偏低,13%的学生希望改变职业和行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短期内高离职率现象,我认为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大学期间没有针对性、系统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没有职业兴趣,毕业时盲目就业。其次,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诚信意识。感恩心理是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诚信意识的缺乏也导致学生频繁毁约、跳槽。最后,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报告》显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欠缺,降低了就业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同时,因不善沟通、缺乏协作精神等导致在工作中处处碰壁,现实和理想差距较大,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个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高职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减少盲目就业。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生求职成功、保持工作稳定性的第一步。它可以使高职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当代高职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认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业时盲目就业,导致高职毕业生短期内离职率居高不下。

高职院校首先应从大一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并了解工作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应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再次,应加快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的培训,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最后,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大一上学期都完成一份科学、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普遍存在意志力不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的问题,规划可以促使学生去行动。教师应通过近半学期的教学和指导,采用案例、内容分解、示范、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做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行阶段性考核,督促学生让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在就业观念上避免“先就业后择业”的误导,强调第一份工作对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加强高职生的“感恩、诚信”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感恩心理是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写进中国公民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也是学校德育教育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对于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建构。

高职院校应通过全面、全程、全员的“感恩、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对工作的忠诚度。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培养,首先应该是全面的,即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应该是全程的,贯穿大学三年始终。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国家奖助学金演讲、感恩节“家长学生两地书”等特色活动、就业讲座等,同时应包括大学三年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最后应该是全员参与,需要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家庭教育、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表率作用、校友的感恩诚信教育等实现“润物细无声”。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可迁移或携带且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数字应用、创新革新、外语应用8大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应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以多元智能、情境教育、体验教育等教育理论为先导,通过梳理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能力体系,依据专业特点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首先,建立和整合由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组织教学时,可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分模块开课,让学生按需选修;也可以组合模块培训,以达到全面学习和系统提高的目的。其次,注重日常教学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再次,学校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第四,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参加劳动部门核心技能证书考试,开展能力本位评价。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技术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短期内高离职率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加重了社会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造成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和人力培养成本的上升和精力时间的浪费。对毕业生而言,也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无法积累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工作和行业经验。高职院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离职率,提高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高效决策篇4

关键词:经济效益;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决策优化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开放的情形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策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根据现有信息和企业的决策方法对决策进行优化显得更加重要了。现在,很多企业的决策或是只注重个人的思维活动,主观性较强,或是决策机构的不合理,或是信息传递的脱节,造成决策结果的不理想,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本文主要进行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对企业的决策方法进行优化。

二、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包括原料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然而产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销售量的多少,就要根据市场的信息来决定。

三、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经济决策的方法很多,总共有两大类,即定量决策与定性决策,以及两种方法的综合。从定量经济决策看,它涉及到的是影响经济活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就是数据化的信息。从定性经济决策看,它的依据是过去观察结果的经济信息,是已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可见,经济决策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支持。

企业掌握的信息越多,决策的结果就会更加准确。然而信息往往是呈不对称分布的,任何一个决策者所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备的。经济决策根据各种经济数据和规律性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的不完备条件;尽管如此,经济决策带给经济主体的收益会远远大于经济活动带给经济主体的收益,但决策的优化能够将这些不足进一步地弥补。

信息对经济决策的支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依据。经济决策前,必须进行信息搜寻,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经济决策。不掌握信息,企业犹如在没有方向的路上行走,终究不能长远的。

第二,信息活动是经济决策活动的主体构成。经济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和升华的过程。决策者在信息搜寻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确定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其次,将各种因素糅合在决策模型中,即将各类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处理。再次,通过定性分析和量化计算得出决策结果,形成新的信息,即信息的升华。

第三,经济决策的评价靠信息来反映。经济决策的结果形成了系列定量化和定性化的指标,并通过信息符号记载下来。经济决策方案实施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通过信息符号定量化和定性化。两者的分析比较,形成了对经济决策的评价。

可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的功能,最终反映在经济决策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上。由于信息活动本身是经济决策活动的主体构成,因此,可以说信息资源减少或消除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功能就是信息资源对经济决策的优化功能。

四、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第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第二,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五、信息对企业决策的作用

信息是决策的本源和依据。决策是以信息为前提和基础的。决策程序的每个阶段,都是信息的投入和产出;整个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输入、变换和输出的过程。

从决策程序上看,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

第一,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任何决策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决策者正是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来获取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的。

第二,信息是企业目标的导向。确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科学预测,以及划定决策边界等,都是围绕收集和处理信息展开的,只有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出准确、清晰的目标。

第三,制订方案的原料。围绕既定目标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必须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没有充足、完整的信息,决策者或智囊人员拟订方案就会一筹莫展。

第四,信息是决策的最终依据。信息是分析、评估方案的依据,离开信息就无法辨别方案的优劣。只有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在诸多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

六、信息与系统的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共有两种策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第一,出于企业某一部门的要求,就开始产品的生产,这就是“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方法首先从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计划、控制和决策方面的功能,再逐步更改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定位,由于这种策略的计划性不够,在市场变化快速的时候,此策略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第二,“自上而下”的策略强调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上到下,从探索研制合理的信息流出发,设计出适合于这种信息流的信息系统,这种策略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但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策略。因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虽然一个系统由许多于系统构成,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策略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较具体和明确地给予企业较好的发展方向,适用于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信息收集和信息的录入,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分析,给予相对正确的决策。

第三,决策支持系统把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模型库、数据库、知识库结合起来形成的决策支持系统,即将传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新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的决策支持系统是更高级形式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加入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成分,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并通过固有的分析系统,即数据库的分析和联机的数据处理。

第四,信息收集方面,两个系统能够从网络上收集更多的信息,再结合通过实际调研所得的信息,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为企业信息的完整性增加筹码,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和符合市场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在信息的及时性上面,由于引入了现代的网络系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企业运用网络业能更好地将企业的产品信息传递到市场上,对于企业产品的宣传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第五,两种分析系统的加入,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决策方面过于个人主义的弊端,同时也给予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方法。

七、决策者权力分配与信息决策

信息和权力在原则上是可让渡的,这为解决组织中权力分配和控制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可行的方法。原则上,最高决策者是不可能决定公司的所有事情的,最高决策者通过权力的下放,将一些事情的决策权下放到更低一层的管理者上,或者是通过奖励遵循或惩罚违反制度的人,对工作在执行当中的行为进行管理。由于自身心智能力和客观通信能力的制约使得单一管理者很难或者说不可能获得组织中每一项决策所必须的信息。在组织内部授权时,最高管理者希望在自己的组织中进行适当的分权,以最大化决策组织整体效益。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决策权和对每一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要求考虑哪些信息和权力是可以下放的,以及考虑如何下放组织决策权来影响获得信息的激励。

决策优化问题要求综合考虑弱信息和目标不一致所造成的误决策成本。弱信息就是指不完全真实的信息,其失真可能出现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信息分为可下放信息和不可下放信息,将可下放信息及权力下放,这可以减少在决策中的失误,降低弱信息决策的失误率,从而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同时也可以造就更加真实的决策,这也是优化决策的另一个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国正,梁子云.信息决策概论[M].广州出版社,1985.

2、邓苏,黄宏斌.决策支持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文庭孝,张蕊,罗贤春.信息咨询与决策[M].科学出版社,2008.

高效决策篇5

关键词:决策树;启发式;免疫模糊;关联分类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1-0000-02

The Efficient Immune Fuzzy Associative Classification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Peng Yuyuan1, Zhou Cheng1, Jiang Jianjun2

(1.Guanghou Kangd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511363,China;2.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421001,China)

Abstract:Just everyone knows that traditional decision tree arithmetic,for example ID3,C4.5 etc,simple logic expression is poor,computing mutual information is complex,performance improving is great difficult,only consider error rate of decision tree,not take into account node and deepness of tree,one by one explore for property value grouping,no use a mechanism of heuristic search and grouping efficiency is great poor.Aim at the situation,the paper presents an immunological fuzzy correlative classified decision-making arithmetic.

Keywords:Decision-making tree;Heuristic;Immunological fuzzy;

Associative Classification

关联规则在分类问题上已经使用多年,一般来讲,它比TDIDT算法[1]有更高的精确度。CBA,基于关联的分类[2],是使用关联规则去建立一个完整分类模型的一种算法。在CBA中,所有的类关联规则都可以从训练集中得到,大多数都用于去建立关联分类模型。

基于多关联规则的CMAR分类算法[3],与CBA不同在于:频繁项集挖掘方法和它们之间的分类结构上。CMAR分类算法采用一系列FP-Growth算法得到有效的决策树结构分类规则,而不是处决于分类数据的单一规则。

基于预测关联规则分类的CPAR算法[4],该方法避免了CMAR分类算法所产生的大量后选规则处理,CMAR直接从传统规则分类模型训练数据集中产生规则。

一般来讲,评价关联分类决策树两个重要特征是精确度及良好的组织性。上述算法在这方面仍存在不足,鉴于此,本节所提出的免疫模糊关联分类决策树方法将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更清晰的组织模型。

一、基于免疫原则模糊关联分类设计

人工免疫系统可以看成是通过一个理论上的免疫学所遵守的免疫函数原则及机理的一个可计算系统。AIS的出现对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AIS已经广泛应用许多领域,如:模式识别,分类,优化,数据分析及安全计算等。

被提出的算法是基于无性选择原则和自然免疫系统的特征,无性选择原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形成,经常用于解释成自适应免疫对抗原刺激的一种响应。被提出的算法演绎了一系列抗体,目的就是要获得一个带最大分类精确度的紧密分类。成员函数参数和包括许多规则的模糊规则集在同一时间被进化。

在被提出的算法中,每个抗原代表一个事例,每个抗体代表一个模糊规则。一个模糊规则能够通过每个模糊集相关联的成员函数和规则集而被确定。每个抗体可以通过规则的先例和每个属性的成员函数参数进行进化。当一个规则的先前部分被确定后,它们的结果类和确定的等级可以通过上面所说的得到。

在本研究中,假设每个属性有五个语言术语表示,使用整数1-5表示五个语言术语,整数0表示不在意的条件,用三个参数来代表每一成三角形的模糊集。为了得到同类的染色体,整数被选择去代表这三个参数。每个成员函数完全由三个参数决定:开始点X1,中间点X2,结束点X3(X1≤X2≤X3)。设变量X范围是[a,b],s(s=0,……..50)表示Xi(i=1,2,3),那么Xi(i=1,2,3)能够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

Xi=a+s*step,i=1…,3,这里:Step=(b-a)/50;

假设每个抗体由m个规则构成,那么整个个体的长度是:m*n(5*3+1),并且抗体能被表示成:Sl= (R1….., Rm)

其中,Ri=(ant1…., antn,p1…,pn)代表第i个规则的参数,anti代表第i个先前条件,pi=(ai1, bi1, ci1,

……ai5, bi5, ci5)代表第i个属性的参数。

二、免疫模糊关联分类决策树的实现

(一)基于属性并行处理分裂方法

对每个特征,为发现最好的分裂,我们需要做同样的操作,因此,每个节点可以通过把特征分布到次处理器上进行并行处理。下面给出这种思想的代码:

FParallel(Node n,Instances x,Features f)

For each feature i in f

Submit fi and n to slave processor

Endfor

CREATE_CHILDREN(n,x,bestfeature)

Call FParallel for each child node

该算法中,首先把将要处理的特性和数据送到次处理器。在次处理器部分,对每个属性fi,它们将找到最好的分裂(Si)和最好的增益(gi)。在计算后,最好的分裂(Si)和最好的增益(gi)送到主处理器中,通过这些最好信息增益的最小性,我们能够找出整个分裂中的最好的分裂。在求最好的信息增益时,我们采用c4.5算法。

基于并行处理特征的优势在于它执行的简洁性,因为对每个特征我们已经具有c4.5算法的一系列编码,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剪枝及很方便把代码送到次处理器去发现最好的分裂属性。

根据我们已经有的数据集,基于并行处理的特征性能有时可能会改变。例如,如果我们有一个只包含离散属性的数据集,因为,获得离散属性的信息增益时间复杂度为O(N),那么这时,所加载的平衡度将是好的。如果在数据集中有两个类,我们不需要用一个方法把类分成两个组。所以L=1。在这样的事实中,处理离散属性和连续属性的时间复杂度是相同的,并且次处理器加载的方法也一样。在连续属性的事例中,c4.5算法在每一个连续的属性上以同样的方式加载,但这时在离散属性上的时间复杂度是O(N log N),而不是O(N)。如果多于两个类,对连续属性为找出最好分裂的时间复杂度是O(LN)。

(二)基于节点并行处理分裂方法

决策树在每一个决策节点中的构造过程是一个递归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把决策树的节点分布到处理器进行处理。下面的算法显示了基于节点的并行处理方式:

NParallel(Instances x,Features f)

Queue q=Emptyqueue

Enqueue(q,RootNode)

While(Not Empty(q)

Node=Dequeue(q)

Enqueue(q,Node.chile nodes)

End while

该算法中,使用一个队列去处理当前未展开的节点。如果在该队列中有节点,就从该队列中出队并把节点送到次处理器去找最好的分裂节点。因为C4.5算法已经对单节点进行了定义,所以每个次处理器能够调用那些代码序列去找最好的分裂节点。在产生扩展节点后,所产生的孩子节点将进入队列已供以后处理。当该队列中没有节点可以扩展时,算法终止。

基于并行处理的节点,在主处理器和次处理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是最小的。对单个节点来讲,只有一个信息通过。如果决策树较少,根节点的处理时间将比整个树其他节点大得多。基于并行处理节点的缺点是在深层中找最好分裂节点时,复杂度会下降,在这样的事例中,在次处理器之间可能会出现加载不平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免疫模糊关联分类决策树与传统的决策树技术相比,在时间和空间复杂性上都会明显降低,特别是对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决策过程更是如此。使用这种改进决策树技术会使整个系统的决策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能够对管理者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区志毅,周海波.决策树算法的一种改进算法[M].计算机应用,2008.6

[2]周亮.基于原形抽象和分类价值量的决策树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8

[3]胡记兵,蔡家楣.一种决策树算法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4

高效决策篇6

1 没有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投入学习

案例:酶的学习。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有关酶的知识,那么什么是酶呢?

生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师:酶是如何被发现的?(教师讲授)

师:酶有哪些特性?如何设计实验给予证明?

生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和归纳小结)。

分析:这节课看起来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而实际上没有创设好导言和课堂教学情境。酶的发现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的,其他的教学活动形式只是采用了简单的“师问生答”方式,没有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所提的问题也不具有针对性、鼓励性、启发性和开放性,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投入学习。

对策:课堂教学要创设好教学情境,制造好认知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去讨论、争辩和发现错误,与其他同学开展学习交流,调动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不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态生成重要的知识和结论,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思维和培养学习能力。2教学预设性太强,缺乏动态的生成过程

案例:细胞膜的结构的学习。

生1:为什么磷脂分子的头部会排列在膜的两侧,而尾部则排列在膜的内侧呢?

生2:为什么膜蛋白有的可以整个贯穿在脂双层中,有的则是镶嵌在脂双层中或覆盖在脂双层表面?……

师:这几位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里没有时间去讨论,还是放到课后来解决吧!

分析:该教师上课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缺乏动态生成的自信,也可能新课程理念没有很好转变而不能“以学定教”。因而出现了教学预设性太强,只是按照课前教学预设的现成课件来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没有及时把握机会,引导其开展动态生成和“以学定教”学习,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和探究,保护好学生质疑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发展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机会。

对策: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观察思考、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讨论的信息,将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和新知识的探索,开展“以学定教”和动态生成知识结论,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为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能力。

3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案例:习题有关一个雌果蝇染色体分析的模式图A,从染色体组型上可以看出配子形成过程所处的时期,但题干没有指明(旁边有另一个细胞图B,反映的是果蝇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师:图B的细胞名称是什么?(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

师:那是一种什么现象?

生1:交叉互换。

师: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候?想一想,这个细胞应该叫什么名称?

生2:减数第一次分裂。那就是初级――精卵母细胞。

师:不对!(一阵骚动)请你再仔细观察图示中隐含的有关信息,该图所示应该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出来)

师:是初级卵母细胞对不对?

生3:对。

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开始定位高了,忽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和对隐含信息的获取,所以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当后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示中隐含的信息仍然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自己提出了“是初级卵母细胞对不对?”这种判断式的问题,虽然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教师带有提示性的问题,但这种判断式问题不需要经过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起点,理解教材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预设制定过高的目标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目标进行动态分解和修正。同时也要避免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气氛而降低教学目标,尽量避免提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种判断式或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只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没有真实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

案例:需氧呼吸过程的学习。

学生导演: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个细胞,细胞中有若干个线粒体。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我们该这么办?

扮演葡萄糖的学生上来停在了细胞溶胶地方,说:“不用怕,有我葡萄糖呢!我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能源物质。但我还需要酶a”。“酶a”上来了,说:“我可以催化分解葡萄糖,产生了什么呢?”。“丙酮酸”、“[H]”和“少量能量”上来了。

导演独自:“第一阶段结束了,葡萄糖和酶a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退出了‘舞台’。告别舞台之前请发表感言!”……

分析:这是在教师事先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和表演,活动时兴致很高,占用了较多的课内外学习时间。这一案例的学习活动方式没有根据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转化,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上来,甚至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学习还会产生科学性的误解。

对策: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活动,但不能把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过多地引入高中生课堂。高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推理分析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善于独立思考、探索及综合运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又适合活动的教学内容可适当选择活动片段,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障碍和教学重难点。

5 分层次教学体现不够,缺乏差异性教学

案例:两个食物网模型各营养级关系的比较学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这两个食物网模型,并说出两者有什么不同和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随机叫号)请13号同学回答。

13号学生:模型一中B捕食A,C也捕食A;模型二中A同时捕食B和C。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鼓掌一下。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补充一下答案。

学生集体1:模型一中B与C之间是竞争关系,模型二中B与C之间一般没有直接关系。

学生集体2:模型二中若B、C都是植物则还有竞争的关系。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分析一下两模型各营养级之间的调节情况?(随机叫号)请25号同学回答。

25号学生:(先犹豫一会儿,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模型一中当B大量增加后,A的数量就会下降,则c的数量也随之下降;模型二中当B大量增加后,A就增加了对B的捕食,而减少了对C的捕食,从而使c的数量上升。

高效决策篇7

关键词:观察学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内容分析

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1]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困难,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着重大转折,除了需要增强适应能力外,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决策做准备,同样影响着他们大学时代以及今后的生活质量。

班杜拉认为,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4种信息源,即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情感激发。[2]其中,替代经验是指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个学习过程被称为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3]研究表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不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不同,其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经验在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4]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依据,设计并实施了针对大学新生的活动教学模块,并考察其实际的有效性。

一、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开设课程,通过学校教务选课系统招募学生40人。对课程安排进行说明后,简单进行个别访谈,排除选课期望与课程设计极端不符合的学生,最终选定2012级本科新生共计32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17人,分别来自理、工、文、医、管等5个专业。

(二)工具

中文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共有39道题目,采用5点记分。问卷修订者彭永新和龙立荣的研究显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有利工具。[5]

自编的《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共计6题,均为开放式问题,调查了解每次课程后学生的主要收获和感悟,以及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

(三)方法

课程开始前利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进行前测,记录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初始情况。每次课程结束后利用《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测量,记录进展情况。所有课程完成后进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后测,并于课程结束后8周进行跟踪调查,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情况。

利用SPSS软件对3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测量数据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对《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收集的结果进行内容的分析。

(四)教学方案

班杜拉认为,由于观察学习者也可以从遭受惩罚的反面榜样身上有所学习,所以榜样范围十分宽泛,凡是学习者观察学习的对象,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但同时,班杜拉也指出,“尽管观察到惩罚使注意力集中于正在受到批评的行为,而且因此促进学习,但人们通常都回避那些遭遇痛苦结局的榜样,这种结局让观察者感到厌恶。如果让人们选择的话,人们更喜欢选那些从好结局中受益的榜样,而不是那些多次受到惩罚的榜样。”[6]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正面榜样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毕业学长、在职校友、职场精英、社会名人、传记人物在内的各类榜样,组成8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见表1)。

表1 提高大学新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一)课程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数据显示,8单元课程结束后,被试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以及总量表上得分均高于课前,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示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见表2)。

表2 课程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t检验(±s)

**表示P

(二)课程结束8周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统计显示,课程结束8周后,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保持了较高水平,除了目标选择分量表得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方面与总量表得分均没有差异(见表3)。

表3 课程结束时与8周后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感的t检验(±s)

*表示P

(三)课程反馈的内容分析

1.研究步骤。整理《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的回答结果,录入电脑,去除“无”、“暂时没有”等无意义答案后,获得共计27303个字的文字稿。阅读梳理后,形成有完整意义的语句1838句。其中,关于课程收获和感悟的内容占据绝大部分,有1251句,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的有587句。

将课程收获与感悟的1251句文字作为研究重点,通读后发现集中出现了以下几个主题:(1)获得信息,如:“了解了汽车行业的用人情况”;“了解了学长选择自己未来的方法”。(2)了解自我,如:“发现自己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今天自己课堂表现不够,需要更加努力”;“我和女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很高兴”。(3)明确目标,如:“好像直接就业也不错,至少学长们的情况都很好”;“我感觉目标在一点点清晰起来,这是今天课上最大的感受”;“对职业选择、需要具备的能力等都有了一些了解,觉得自己更有方向感了”。(4)行动计划,如:“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我一定要好好锻炼”;“做事要有钻研精神,显然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所以要努力了”。(5)启发意识,如:“别抱怨,职业选择问题必须面对,自己去解决”;(6)其他,如:“数据统计很强大”;“电影好看”等。

根据主题将语句归类,并进行频次和比例统计。

2.研究结果。表4统计了1251句课程收获与感悟的主题频次和出现比例。可以看到,其中关于行动计划的主题占比最多,为338句,占27.02%;获得信息与了解自我也出现较多,占比均超过20%;启发意识主题较少,仅占6.08%。

表4 课程收获和感悟主题的频次和比例

三、分析与讨论

对于观察学习的作用,班杜拉总结了以下几点:(1)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行为模式,观察者通过观察也能形成同样的行为,并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称为榜样的指导作用;(2)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使观察者加强或减弱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控制度,称为榜样的抑制作用;(3)榜样的行为能对观察者先前习得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起社会促进作用,称为榜样的促进作用;(4)榜样的行为使观察者注意到榜样喜爱的一些物理或环境设施,会增加观察者使用类似设施的可能性,称为榜样的刺激增强作用;(5)观察到榜样表达感情易引起观察者情感的唤醒,称为榜样的情感唤醒作用。

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结果显示,观察学习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了职业决策方面的信息,增加了对自我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目标,推动了制定行动计划,启发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榜样的指导作用、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刺激增强作用和情感唤醒作用的综合体现。比如,学生的反馈绝大部分都提到了传记人物、毕业校友或其他榜样的优秀品质产生的激励作用,对他们生涯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坚毅、勇敢、目标明确、行动力强等品质表示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指导作用的体现。也有学生从榜样失败的经历中有所学习,包括目标迷失、专业能力薄弱、时间规划失误等,认为自己需要避免这样的情况,这是抑制作用的体现。学生从榜样身上发现自身已有的特点,感到受到鼓舞,这是促进作用的体现。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情感被唤起,在对课程建议和反馈中较为多见,如:“很受启发,希望下次课程更好!”“今天的课让我感动,非常期待下周可以继续。”这体现了情感唤醒的作用。

课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个方面对学生均有所帮助,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上提升显著,且效果持续。这与学生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信息、了解自我和明确目标的收获有对应性。但尽管内容分析显示学生认为课程推动了行动的计划,却未能体现在量表的测评结果中,即在量表的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纬度得分没有提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的行动计划较为笼统,缺少细致的计划,因而难以产生现实的推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感的提升,这是课程教学相对薄弱的方面。另外,即使通过课程,学生制定了详尽的行动计划,并有所行动。但因为计划实施需要时间,很难立竿见影,因而也难以即刻提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分量表的得分。

总的来说,观察学习的课程,提高了大学新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尽管难以直接推动学生在制定规划和解决问题方面提高信心,但却明显帮助学生获得了生涯发展所需的信息,增加了对自我的了解,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因而提高了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和选择目标方面等多个方面的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 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2] 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y Review. 1977,84:191-215.

[3]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71.

[4] 朱华珍,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与影响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2009,(7):84-87.

[5] 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1.

[7] 鞠艳.榜样的力量: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8,(9):60-63.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Freshmen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by Observational Learning Based Activity Courses

ZHU Hua-zhen

高效决策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农村覆盖率;解决对策

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乃至于经济建设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探寻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节目也越来越多,画面更加的清晰,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喜爱。但是由于农村受到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双重限制,广播电视的覆盖率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很多老百姓存在听广播、看电视困难的情况。

1、设备陈旧

对于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财政资金扶持不到位,多数设备陈旧甚至不能运行,配套系统年久失修,发射率低,覆盖率严重不足。

2、规模小,维护不足

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相较于城市居民来说更加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所以即使前期覆盖网络建成之后,后期的维护难度依旧很大。因此,在农村的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建成后由于维护不足导致系统瘫痪的不在少数。

二、制约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因素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不高,主要制约因素有农村经济实力、地理位置以及传统观念三个方面。

1、农村经济实力限制

如今,我国经地域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实力还无法与城市相比较,地方政府无法投入足够的财力去引进设备、聘请技术服务人员,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很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农村经济实力不足是导致广播电视覆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2、地理位置限制

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甚至有一些农村处于偏远山区,这些现实条件大大制约了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增加了技术难度。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条件的艰苦,要进行广播电视的覆盖,就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成倍的人力物力,更加剧了经济条件的制约。

3、传统观念的限制

在农村的某些地方,由于观念的落后,人民群众对于有线电视收费的情况不能接受,导致广播电视的维护费用无法收取,设备自然无法进行定期的维护,就会出现设备年久失修甚至报废的情况。传统观念的限制是广播电视覆盖率不高的社会因素。

三、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途径

1、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目标

想要尽快的提高农村光比电视的覆盖率,不能盲目冒进,毫无章法的进行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引进技术,逐步增大资金投入,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国家加大财政投入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财政困难的情况,国家可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扶持贫困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为贫困百姓送福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3、加大技术投入

(1)因地制宜

深入研究分析各地特殊的地形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相关技术,解决广播电视覆盖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在偏远的山区选择无线覆盖更容易满足广播的要求,保证了传输的高效性、稳定性,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积。

(2)提高村级网络覆盖率

村级网络覆盖率的提高是增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方式有架设光缆线路、开通村级网络等。也可以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进行改造,既能够减少一部分开支,也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3)多路微波覆盖

其中常用的是无线微波点对多点技术,它是一种用无线微波降电视信号转化为图像的形式。它能够有效的改善偏僻地区电视信号无法覆盖的情况。但是这种技术也有范围限制,超出一定范围之后,信号依旧无法转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直接接收卫星节目。

(4)实现光纤网络覆盖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的质量,可以使用光纤技术,提高画质和语言的清晰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建立“村村通”服务体系

建立“村村通”服务体系,有利于广播电视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该项公工程较为庞大,要注意以下两点。

(1)建立配套的服务机构

“村村通”工程十分庞大,且是一项持续时间长的工程,既需要专业的设备,又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果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村村通”工程根本无法维系,所以必须要建立相配套的服务机构,不仅要负责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还要负责对专业设备的维护,确保“村村通”工程能够持续运行。

(2)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在保证“村村通”工程高效运行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监管。监管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第二是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管,不能违规接收境外节目。

5、加强人才的培养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l展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加强农村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培训、外聘等方式储备人才,为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服务。同时,先建后瘫的现象也不能忽视,还应该重视维护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提高后期维护的质量,避免出现建好无人管、先建后瘫的现象。

在储备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合理的制度来留住人才,包括提高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把人才“引进去,留下来”。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人才。

6、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居民收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收费的有线电视还存在抵触情绪,因此要积极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对广播电视事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推行相应的优惠政策,扩大用户群体,为农村广播覆盖后期的维护争取更好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中的制约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迎利.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效途径及存在问题对策[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3,(18).

高效决策篇9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高效决策篇10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概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目的任务与必要性,探析其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强调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现实中承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主体究竟应该如何服务于承担学习任务的学生主体,促进探究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解决呢?

1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概述

客观必要性: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自身所需要的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政治课教学理应大力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积极组织有效的探究学习。

简明含义: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基本依据,创设研讨的情境与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活动过程。

目的任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演的“导”,即通过情境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质疑、探究与进行问题讨论的机会,借以调动其去猎取知识、发展能力。

2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现存问题

原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陈旧学习方式的残存直接导致学生的“三性”即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在探究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极大地制约着现阶段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微观而言,一方面,少数教师放任探究,即教师在提出中心问题后,完全由学生制订方案、收集资料、讨论问题、检验结论,很少指导。另一方面,少数教师泛化探究,即对具体的教与学的形式安排计粗制滥造而勿精心设计。再者,少数教师驾驭多媒体技术辅助探究不力,即教师对影视材料不剪编,片面强调媒体、少数“精英”活动而忽视精彩的点评与板书,忽视师生互动。所有这些,都无不阻碍着探究问题过程中问题的顺利解决。

3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解决措施的有效实施

3.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为学生乐于探究和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注重学习心理理论,了解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或心理、知识、生活需求等;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开展微笑教学服务,尊重和鼓励每个学生,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要实现和谐的教学理念,政治教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尽量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位差效应”,以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中达到“五得”,即自读、自思、自疑、自练、自得。例如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可共同唱唱宋祖英的《越来越好》:“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与充分的讨论中自己感受新时代的新生活。

3.2采取务实的探究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一,自主探究。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质疑热情;可通过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编制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教学课件,综合运用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与音乐、漫画、小品等其他表现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劳动者择业的艰辛与学习技能技术的重要性;通过播放《建国大业》片断,激发学生自主探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下坚持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探究结束,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

其二,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为此,教师务必突出生生、小组或大班的集体合作思考探究;务必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鼓励各层次学生思疑探究。例如,可播放有关“山东宿县网吧关门”的新闻资料,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口头发表见解,或通过“在线交流”发表“留言”。

其三,实践探究。根据班情和学情,教师可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3.3注意实在的教学细节有助于学生加速解决问题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