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建议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34

城市发展建议

城市发展建议篇1

关键词 城市林业;现状;问题;建议;广东阳江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03-01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Urban Forestry in Yangjiang City

FENG Shun-jian 1 SU Meng-si 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of Yangji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Yangjiang Guangdong 529500;

2 Center of Gardens Management in Yangjiang City)

Abstract The concept,function and effect of urban forestry were elaborated,the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ry in Yangjiang City were analyzed,then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forestry in Yangjiang Cit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urban forestry;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suggestions;Yangjiang Guangdong

城市林业以城市森林体系为资源基础,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筑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1]。城市林业主要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城市绿化不但是城市的外衣,更是城市的“肺”,其既可美化人居环境,又可净化空气,保持城市生态平衡,达到人居与自然和谐。城市林业是由林学、园艺学、生态学和城市科学组成的交叉学科,其需要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国土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

1 阳江市城市林业现状

阳江市林地类型主要有生态林林地、一般用材林林地及经济林林地。生态林树种主要有木麻黄、相思及红树林等;一般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荔枝、龙眼、木菠萝、柑橘及一些主要的绿化苗木。

阳江市现有生态林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及漠阳江流域,而城区周边主要是一般用材林、果林及小型的苗圃地。阳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乡土树种丰富,主要适生树种有松树类、相思类、桉树类等。盛产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及各种绿化树种。

2 阳江市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2.1 林分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生态林大多数分布在离城区较远的沿海地区及漠阳江流域,城郊大多是一般用材林、经济林、景观林苗圃,城区内一般以街头绿地、道路旁的树木、公园的风景林、居民区及单位的庭院绿化为主。用材林、经济林、景观林苗圃一般都精耕细作,更新、改造频繁,林分质量不高,生态效益较差,而且经常施肥、喷药,容易造成水土污染;街头绿地、路旁树木、庭院绿化难以形成森林的环境效益。

2.2 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不足

2.3 树种功能不清,过于追求老龄化、花化及果化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有害气体、维持CO2和O2的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吸烟滞尘和消声降噪、监测有害气体、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等作用。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城市环境,种植不同的树木,使城市绿化功能得到最大优化。让大树进城,缩短城市森林化的进程出发点是好的,但阳江是台风登陆高频区,大树进城,往往造成截枝断根,截枝日晒雨淋会造成枝干腐烂易折断,断根造成“头重脚轻根底浅”易倒。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影响交通,甚至可能危害人身财产安全。花量大、果量大的树木在盛花盛果季节也会增加环卫负荷及造成人为攀爬采摘。

3 建设城市林业的建议

3.1 提高城市周边的森林覆盖率

(1)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土地开发应以少占林地或以少占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为原则。征用土地应预留相当面积作为绿化用地,及时复绿。工业园区绿化覆盖率更应达到40%以上,且块状连片平均分布,让人感觉到工厂建设在森林中。

(2)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政府应适当补贴林农,将城市周边的林地以经济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生态为主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城区东南面雅白线一带、西面站港线一带,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统一协调、科学管理,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树木,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提高林分的质量[3]。借营造景观林带之机,以各级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3.2 有的放矢配置功能树种

(1)工业区树种配置。阳江市主要工业区在城郊,人口密集,工业污染严重,主要排放物有二氧化硫、氯气、氮氧化物、氟化氢、烟尘、粉尘及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元素,应当配置一些对有毒气体及重金属元素抗性较强的树种,如细叶榕、高山榕、香樟、盆架树、夹竹桃、苦楝、臭椿、棕榈、蒲葵、秋枫、凤凰木、马尾松、桂花、红背桂、大红花等常绿树种[4-5]。

汽车尾气及碳氢化合物)、固体废物及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绿化时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吸尘降噪杀菌树种,如细叶榕、粗叶榕、竹节树、香樟、潺槁树、白千层、鸭脚木等。

3.3 因地因树而异,合理种植

(1)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应该对树种进行整体调研和规划,选择一些抗折抗倒伏抗病虫害的常绿树种,然后按照规划来育苗。进行城市林业规划时,道路绿化少用这些树种为皆;公园、片林、风景林采用花量大、果实多的树种来点缀也应因景而异;城郊的景观林带可多种些木本花卉来弥补城内不足。

(2)首选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在当地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历史选择,优胜劣汰后,能完全适应当地立地条件,已成为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固有树种,当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经过长时间训化而适应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外来树种。阳江市乡土树种品种丰富,在城市林业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营造城市森林作业设计时应首先考虑。

4 参考文献

[1] 班振国,汤国庆,张月梅,等.浅析城市林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4):14-16,51.

[2] 刘德良.中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嘉应学院学报,2007(3):55-63.

[3] 刘心竹,李昊,彭强,等.山东省淄博市城市林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6):697-701.

城市发展建议篇2

一是打造大交通。围绕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250、251、323省道和310国道为骨架的“三纵一横”干线公路网络,加上县道和乡村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市已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阶段,按照交通运输要适应和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必须树立大交通意识,加快实施大交通战略。首先要继续构建干线公路骨架。继今年270省道南段开工后,从明年起,还将陆续开工建设270省道北段、344省道邳州段、邳睢高速公路等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三纵两横两高”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其次,继续实施农路路网畅通工程。结合省厅今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加大农路、桥梁改造力度,使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联网贯通,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全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助力我市城市化进程。

二是贯通大外环。城市的发展必须有完善、通畅、快捷的道路网络予以支撑,构建城市大外环,是邳州人民多年期盼的愿景。随着270省道东南绕城公路今年的开工建设,我市的东环、南环将于不久的将来贯通,形成全长56公里的城市大外环,将城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将极大地拉开城市发展空间。

三是发展大物流。包括港口物流和公路物流两个部分。随着电厂三期工程的批准建设,港口物流建设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机遇,通过岸线、道路、铁路等资源的整合,对加快港口物流建设将起到带动作用。目前,邳州港搬迁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作业区调整规划方案获得交通运输部、省政府联合批复,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省内预审;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工可研技术方案原则上通过上海铁路局的审查,其他审批程序正有序进展,年内将启动搬迁建设;发展公路物流已成为政策导向和各方共识。顺应这种形势,我市公路物流园区目前纳入市政府规划,计划建设一个1000亩的公路物流园,一期建设用地200亩已获批。

城市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nd it trigger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ccur frequently,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plann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Key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绿地”是城市用地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是由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类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后期,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如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绿带,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我国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要使城市绿地对城市发挥最佳效用,就要对其绿地系统的用地比例、布局方式和绿化效应进行研究。许多旧城市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并未专门对绿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其绿地的布局常常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导致绿地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3、城市绿地应布局均衡,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需求。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即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些建议

1.要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城市绿地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成为大多城市科技工作者决策者的共识,但是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

2.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上认为一个城市本身可以看作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本底(Matrix)、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三种景观要素构成的。其中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将城市绿地系统所构成的城市绿化景观看成是由各种绿地类型以不同方式形成的绿地斑块—廊道系统镶嵌于城市的本底之中。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就是优化城市景观要素的比例构成,建立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

3.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起来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空间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过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自1963年诺基尔·汤姆逊(RogerF.Tomlinson)提出GIS的概念以来,GIS 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多种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的领域中。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结合GIS 可以建立如下的基于GIS的分析评价体系:景观格局的分析、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用地的敏感性分析、场所的景观视线分析等。

4.开展城郊结合的大园林绿化

通常郊区的绿化将随着建成区的扩大逐渐转化为城市内部用地,从而可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等一系列指标,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另外郊区的绿化从补充市内缺氧的生态功能和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享受自然的游憩功能来说都比较重要。因此,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就不能缺少郊区的绿化。

5.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用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就是将生态规划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即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绿地的不同功能用途,合理布置,以获得更贴近自然的环境,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环境。这是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最佳理论和方法。运用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原理来指导和制定绿地系统规划,对于促进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科技先进、生态和谐、环境洁净、景观优美的生态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人为本

城市绿化应强调以人为本,而且应以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最广大的市民为着眼点,应尽可能考虑让最广大的人们参与到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来,使公众切身地感受到绿地对人的关怀。提高绿地的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可介入性,供人们休闲、游憩、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并达到最大的防尘、降温、增湿、减噪的作用。

五、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涵盖面广,在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审定、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力求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操作的有效性,为整个城市的绿地景观作出指导性的参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维新方法》

城市发展建议篇4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盐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市场主体不断扩大,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全市服务业法人单位7488家,2013年发展为25654家,增长242.6%,年均增长14.7%,比全部法人单位年均增速快4.3个百分点,比工业年均增速快8.7个百分点。

从就业情况看,2004年7488家法人企业吸纳就业18.42万人,到2013年25654家企业吸纳人数达到了32.34万人,增加13.92万人,年均增长6.5%。比全部法人企业年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比工业企业年均增速快1.2百分点。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二)经济总量成倍增长,贡献作用明显提升

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350亿元,比2004年增长380.4%,年均增速19.1%,比工业年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比GDP快1.5个百分点。

从营业收入看,2013年全部服务业法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64亿元,比2004年增加1851亿,增长360.4%,年均增长21.7%,比工业年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

(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结构优化明显加快

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9%,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年均递增0.74个百分点,主体经济地位逐步显现。

从行业类别看,新兴服务业、生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服务业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13亿元,是2004年的7倍,年均增长24.1%,比传统服务业年均增速快13.2个百分点。2013年生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43亿元,是2004年的5.79倍,年均增长21.5%,比生活业年均增速快12.1个百分点。

从行业结构发展看,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2013年营业收入比2004年分别增长2450.3%、1994.2%、1284.6%、1286.9%和638.3%,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3.3%、40.2%、33.9%、34.0%和24.9%。

从行业内部结构变化看: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比重分别提升了11.0、3.9、2.4、1.5个百分点,而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所占比重下降较快,分别下降了8.3、6.1、2.3、2.2个百分点。

从增长贡献率看,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列增长贡献的前5位,年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9.7、24.4、13.3、12.2、12.2个百分点,5个行业累计增长贡献率达到92.8%。

从税金及附加看,2013年全部服务业法人企业实现64.5亿元,是2004年的6.1倍,年均增长22.2%,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贡献作用列前5位,分别完成28.5亿、18.3亿、7.4亿、5.1亿、4.1亿,5个行业累计占全部的比重达86.8%,税收贡献作用显著。

(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职工薪酬明显增长。

2013年全部服务业法人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928亿元,是2004年4.1倍,年均增长17.1%,企业平均资产达到1920万元,比2004年平均资产增加810万元。

从职工薪酬看,2013年服务业法人企业薪酬总额达到113亿,人均年报酬达到34930元,是2004年的2.78倍,年均增长12.1%。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前快后慢特征明显

根据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2004-2008年(合称Ⅰ阶段)和2008-2013年(合称Ⅱ阶段)前后二个阶段的主要经济指标普查数据分析后发现,服务业发展呈明显的前快后慢特征。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工资总额,Ⅰ阶段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8%、7.7%、40.4%、26.5%、22.9%,而Ⅱ阶段只分别为9.6%、5.5%、19.2%、17.9%、16.4%,分别下滑了1.2、2.2、21.2、8.6、6.5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从2004年以来,尽管我市服务业占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但与周边及全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省服务业占比到2013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周边的连云港、淮安、南通、泰州、扬州服务业占比均超过了40%,分别比我市高1.4、2.9、2.2、1.9、2.1个百分点。因此存在纵向比结构优化较好,横向比明显缓慢的现象。

(三)企业规模明显偏小

2013年我市列入国家服务业规模企业为817家,占全省的5.4%,列第8位,但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利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8.2%、49.6%、41.4%,平均水平分别列全省的第10位、第12位、第13位,这既与我市无特大服务业企业有关,也与发展不快有关。

(四)行业发展不平衡

2013年传统服务行业经济总量仍占全部服务业企业总量的69.5%,而信息传输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反映服务业现代水平的行业占比为11.6%,仅比2004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同期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占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而金融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行业滞后,贡献作用下降较大,比2004年下降了6.4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一)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坚决执行非禁即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

(二)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加强规划布局,重点发展生产业集聚区,尤其是港口、物流、商务、金融等与工业、农业相配套的服务业平台建设。在土地、金融、人才、财税等资源要素上给予特殊政策重点支持,逐步形成集聚、扩散、带动效应。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建议由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居民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建议出台鼓励企业进入“新三板”资本市场的扶持办法,推动服务业企业上市和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挂牌工作,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要素资源,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做优做强。

城市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 城市物流 多级城市物流发展体系 策略建议

一、引言

城市是物流发展和物流矛盾的集散地,城市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意识到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对城市物流的系统化布局、专业化运作和社会化经营过程,来达到满足物流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近几年关于城市物流的研究文献多集中在城市物流总体规划和制定城市物流发展所需政策方面。程世东等(2005)阐述了城市物流及其规划的理论,把物流分为企业物流、行业物流、社会物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物流与其他物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张丽坤(2007)认为中国的城市物流经济才处于起步阶段,并对中国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蓝伯雄等(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城市物流,不仅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引导。而很少有人从系统的角度、多层次的角度、物流一体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城市物流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物资流动环节、物流功能、物流层次等多个角度分析城市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统合考虑物流层次视角、物流功能视角和物资流动环节视角,整合构建系统高效的城市物流发展体系,研究城市物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城市物流构成的多维视角透析

日本学者谷口荣一定义的城市物流为:城市物流是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私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5]。我国学者何明珂认为城市物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流,比平常提到的物流多了一个边界,需要在物流涉及到的诸多方面加上地域的限制何城市的属性。作者认为城市物流是指在城市内及城市间的物品的实体流动的正向物流,以及废弃物的清理的逆向物流等活动。国内学者从多个维度对城市物流结构构成进行专门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应用物流相关理论,从多维视角分析城市物流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1.物流功能视角

从物流功能视角出发,城市物流可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美国政府根据物流功能将物流成本分为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三类。从物流功能视角分析的城市物流构成可看出,要提高城市物流的运营效率就必须从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信息管理等各环节着手。

2.物资流动环节视角

从物资流动的角度看,物流贯穿于作为现代城市经济主体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涉及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回收物流子系统和废弃物物流子系统组成。物流成本就是指各子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的总和。

3.物流层次视角

从物流层次角度,城市物流可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特定区域内的所有货物组织交换活动,可分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本文所分析的社会物流是针对城市而言,主要研究物流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规划、管理,以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行业物流是指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的物品,按照货物自身的特点进行货物的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主要有工业物流、商贸物流、生活消费物流等,以及工业物流中细分出的汽车物流、啤酒物流等。行业物流系统物流效率的提高涉及行业物流成本的系统化控制,实现行业物流系统优化。企业物流是指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待的物品在不同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的流动,涉及供应、生产、销售、逆向物流等物流环节。企业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需要整合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提高供应链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

三、多级城市物流发展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作者基于多维视角的城市物流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物流层次视角为主线,融合物流功能视角和物资流动视角,构建以宏观物流系统、中观物流系统和微观物流系统为内容的多级城市物流发展体系,并在每一部分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建议。以亟为城市物流发展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参考。如表1所示。

1.城市宏观物流发展系统

宏观物流系统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分布的合理性,流通渠道的畅通对物流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对宏观物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保证整个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城市宏观物流系统的工作定位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1)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宏观物流系统

宏观物流系统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分布的合理性,流通渠道的畅通对物流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对宏观物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保证整个物流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行。城市宏观物流系统的工作定位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政府首先要做好整个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城市物流发展规划涉及物流与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和协调战略、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城市物流发展政策。其次,在做好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市政府还应设置专门的一个物流管理部门,或组建物流规划协调机构,发改委、交通部门、铁路部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城市可再设置城市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规划、物流政策制定、实施和物流服务方面做到统筹协调,降低城市社会物流成本。

2.城市中观物流发展系统

中观物流系统发展涉及行业物流成本的系统化控制,应定位为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地区性物流园区和城市物流中心,不断推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标准化,实现行业物流系统优化,达到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促进物流集约化发展。

(1)整合物流行业资源

通过分析影响物流需求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城市物流发展的需求,在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新进行物流园区(中心)的规模预测、目标客户锁定、布局规划,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并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物流园区(中心)相应的投资、建设、运营体制;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施共同配送;有效利用各种运输手段;建立新旧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物流技术培训中心,统一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

(2)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目前行业物流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行业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分散化经营,规模小,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等。应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装备,对行业物流实行规范的物流用语、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统一行业设备的规格,采用统一传票、统一商品规格、统一法规政策、统一托盘规格、陈列柜和包装模数化等。

3.城市微观物流发展系统

发展城市微观物流系统,关键是将物资流通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物流环节看成是一体化的过程,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网上开展合作,有效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工商企业要关注核心业务,适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内部强化素质、增强竞争力,物流行业内,开展收购、兼并等整合,或结成战略联盟,加强企业间合作,壮大物流业。

(1)融入供应链全程管理模式

根据从物资流动的视角分析的微观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影响因素,可对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物资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整个链条性能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结起来,把从供应源开始到最终消费源的物流活动物流网络规划和渠道设计,从整个供应链系统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上:科学管理库存,减少隐性成本;利用一贯制运输和物流外包,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提高物流规模效益,实现共同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借助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2)加快工贸企业的物流外包

欧美等国的诸多企业成功的物流外包表明,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加速企业重组、实现规模效益。美国大多数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一些环节的物流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资金投入可减少48%。目前我国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高于一般企业,沿海地区的比例高于内陆地区,这一定程度说明了我国物流成本高的原因。因此,加快推进企业物流外部化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第三方物流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目前在各城市普遍存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业务范围窄、管理水平差、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技术水平低、物流人才缺乏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贸企业的协同发展,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内强素质、改变管理理念、夯实管理基础,引进物流先进技术和物流人才,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功能一体化运作,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在物流行业内部,可通过联盟、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或物流联盟。

参考文献:

[1]赵启兰等:城市物流规划的战略定位分析[J].物流技术,2006(6):1~4

[2]程世东等:城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1):55~57

[3]张丽坤:中国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13~14

[4]蓝伯雄:建立高效城市物流体系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5(4):7~10

[5]谷口荣一:根本敏则. シティロジスティクス[M].森北出版社,2001

城市发展建议篇6

关键词:城市交通;人性化;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建议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make clear its gradual demand connotation and covers content, from the urban traffic function, a safe, convenient and satisf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analysis Angl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gives article 11 better direction of humanized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district future Suggestions.

Keywords: the city traffic; Human nature;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迎合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维稳的综合需求,趋同国际城市科学发展趋势,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将向人本化、集约化、生态化、现代化等方向做出合理的调整及变更,人本化将成为各政策措施制定的导向。人性化交通的发展亟待探索。2011年3月6日,深圳市交委公布《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明确打造具有“深圳质量、品质交通”的深圳特色“公交都市”,促进城市交通车本位回源至人本位。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一部分,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市水平,其该如何在全面理解人性化城市交通内涵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人性化发展之路是龙岗近期重点工作。

1. 人性化城市交通内涵

国外研究认为,城市交通体系人性化的发展趋向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倡人本化、步行化城区发展模式,可促成城市交通由传统的“被动适应性”向“主动诱导性”转变,实现交通与集约土地使用双向调节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社区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居民出行及通勤成本。国内学者认为,人性化的交通将实现居民出行快捷、安全与舒适,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在分析人性化与城市交通的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的内涵定义,基本构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的理论框架。

结合综合国内外与人性化交通相关的研究及实践,人性化城市交通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为准则,以人幸福的身心生活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尺度,以提高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满足感和满意度为最终目标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发展过程。

(1)人性化城市交通规划——体现在轨道交通、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社区交通、停车、各交通工具出行衔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与优化发展等相关规划中深度融入“人本化”思想,决策源头上体现服务于人,维权于人。

(2)人性化城市交通设计——根据人的出行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以交通功能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低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交通系统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设施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涉及交通方式参与及导向、交通方式衔接及交通环境维护与改善等三大方面。

(3)人性化城市交通建设——在规划及设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施工严把关、施工队伍重素质、施工过程低噪减排、施工时序及强度社会公开及监督等方法,保障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材料运输与施工全过程高效率、少扰民、低能耗、重环保。

(4)人性化城市交通管控——面向各类交通参与者与交通设施,涵盖管理、教育、监督、调控等层面,并适度引入新科技与新方法提升总体管控水平。

人性化城市交通强调以人为中心,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发展过程中,不断由交通功能、安全、便捷、满意度、可持续发展,即由低到高依次满足并完善出行者的渐进交通需求。

2. 龙岗区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依据人性化城市交通渐进式需求内涵,龙岗区人性化交通现处于“安全环保维稳渐进,畅顺通达交通、多式公共交通、细部交通环境、满意度需加速提升,全盘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

(1)人本交通畅顺干道密度不足,通达路网级配问题突出

现状全区次干道以上道路网密度中全部未达到深标最低标准,各等级道路规模比例“高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为“1:2.67:1.14:8.45”的不合理结构,特别是次干道规模不足,且高等级收费道路比例过高,导致由城市主干道不但承担了过多的过境、对外及组团间长距离运输的交通量,还承担集散交通功能,直接影响民众出行便捷度及满意度。

(2)公共交通惠民利民“无缝”服务提升空间大

相比之下,现状深圳市公交分担率为45%,500米站点覆盖率100%,宝安区公交分担率为43%,500米站点覆盖率80%,而龙岗区现状公交分担率仅38%,500米站点覆盖率83%,差距明显。

(3)人本慢行及特定人通系统化发展不足

慢行交通发展欠缺上层专项指导,无法科学有效指导慢行交通发展。“车本位”仍为主导,无法保障慢行、特殊人群对路权及配设的需求,公共交通相关导向及换乘设施不完善,无法全面做到人性化引导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

(4)交通环境细节人本化改善力度不足

全区约有700公里道路未完善交通标志,人行道建设仅占微循环路网中的61%,部分新建、改扩建道路未完善交通标线或附属设施,道路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规划及建设尚未全盘启动。

(5)人性化交通分类满意度调查结果差异明显

抽样调查显示,区内民众对高峰小时顺畅程度满意度较低,公交与慢行交通、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也处于一般水平,仅在空气及噪声环保方面较为满意。

(6)环境维稳仍有可改善空间

龙岗区空气中汽车尾气含有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为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9年龙岗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比去年上升了0.2分贝达到67.5分贝,属于“较好”至“轻度污染水平”。环境工作需在保持中有提升。

3. 龙岗区人性化城市交通未来发展建议

城市发展建议篇7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策,装备技术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地铁建设,规划了北京地铁 网络 。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当时地铁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注重人防功能。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

2)开始建设阶段3) 建设高潮开始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广州地铁项目的建设,一批城市包括沈阳、天津、南京、重庆、武汉、深圳、成都、青岛等开始计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并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4) 调整阶段5)建设高潮阶段

随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家于1999年开始陆续批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1999年以后,国家先后审批了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40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 目前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建设速度大大超过前30年。

2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2) 采用先进技术,多种制式和系统并存

从已建和规划建设项目的情况看,根据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不同的运能需求,我国将形成类型众多的轨道交通系统来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并引入 现代 控制、现代通信和现代网络等技术,使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安全更有保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轨道交通已拥有大运量的地铁系统、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系统、高架跨座式单轨系统和中低运量的地面轻轨系统,另外还有高速磁浮系统、快速市郊铁路系统等。现有6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拥有和正在建设地铁,4个城市(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已建设高架轨道交通系统,天津、大连两城市建设了市郊铁路,长春市建设了地面轻轨,上海市建成了高速磁浮系统,北京和广州正在规划建设直线电机系统。

3) 国产化政策实施成果显著4) 探索各种投融资方式,资金瓶颈有所突破5) 国办81号文件精神正在逐步落实6) 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针对普遍关注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安全问题(包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央领导多次就地铁的安全管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国家和地方也相应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建设和运营中的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设部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提出要加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制度,督促落实安全责任机制。在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环节上,都要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强制性标准,确保安全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在项目的前期研究阶段要求进行安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评估,防止地质灾害等事故的发生。要保证安全投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灾害防御和应急救助能力。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也颁布了有关地 方法 规,加强了对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

3 我国城市轨道 交通 发展 有关对策的建议

1) 按 科学 发展观要求编制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至今约有4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到较快发展的时期,也出现了几起几落的情况, 目前 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在技术进步、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不断地暴露出一些 问题 。正如81号文件所指出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要求建设城轨交通项目的现象。有的未经国家审批,擅自新上城轨交通项目;有的盲目攀比,建设标准偏高,造成投资浪费;有的项目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沉重,运营后亏损严重。”因此,如何保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更加健康、有序和持续的发展,首先就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建设规划要按“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确保与城市 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盲目发展或过分超前”的要求,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依据交通需求,着重进行经济承受能力的 分析 。规划中,要深入 研究 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的关系,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轨道交通在城乡协调发展和解决城市交通中的作用,以促进城市均衡发展;研究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建设改造的 影响 ,以保护好城市 自然 和人文环境,从而最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 抓紧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发展目标

根据对目前15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告的统计,15个城市在近期规划建设65条线路,线路里程达到1700km,投资规模约6000亿元。如果这些线路在10~15年左右建设完成,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态势将令世人瞩目。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来研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已十分必要和迫切。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将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轨道交通项目巨大的投资,将提供大量需求,对拉动城市内需有积极意义。项目建设能够带动沿线土地和房产价格大幅增长,极大地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速度,有明显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多种技术系统模式,对促进装备 工业 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都有重大意义。抓紧研究制定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轨道交通 理论 研究和基础建设工作

在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设计、施工力量不足,生产供应滞后,基础理论研究和各项建设规范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各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尽快建立轨道交通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建立与轨道交通发展相配套的完备的生产、设计、科研能力和体系,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轨道交通项目是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也是一种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城市的百年大计,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加强,而且要做扎实,特别是需要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进行充分论证,使项目建设更具合理性和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

4) 积极探讨多渠道和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和盈利水平低等特点,资金不足仍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问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资金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制定投资政策对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建立专项基金。为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国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轨道交通的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便于国家在宏观上能有所调控。

(2)制定法规,适当扩大外资渠道。除利用国外政府贷款、 金融 组织贷款外,为进一步扩大外资渠道,可以利用项目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融资等各种方式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虽然这些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但只要有相应的法规保证还是可以实现的。如:要制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许协议,一些条款甚至要订入国家或地方的 法律 、法令中,作为吸引外资的有效、可靠的政府保证。

(3)积极鼓励项目业主多渠道筹资。大量的固定资产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地铁或轻轨公司筹措资金最好的保证。项目业主应有较强的融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条件下,通过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也是可以筹措资金的。应鼓励广大的投资者积极参与,不仅要吸引大的投资者及外国资本,而且还应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以用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利用沿线权益增加资金来源,如对轨道交通项目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经营,通过土地升值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另外,通过招标转让地铁站等市政设施发展权,可以将项目的重要工程如车站等设施交由发展商建设;用拍卖站名、地名等方式也可以募集海内外的资金;沿线广告也有不少的收入,等等。

5)进一步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发展

自轨道交通国产化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建项目基本达到了70%的国产化率要求,国内 企业 开发生产并提供了大部分产品,工程造价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今后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方式的轨道交通包括直线电机等也将在我国出现。围绕新技术的开发和 应用 ,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要进一步落实轨道交通国产化政策,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加速技术升级,提高自身开发水平;要提高国内产品关键技术的竞争力,制定具体措施,规范市场,保证有效竞争。同时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与轨道交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体系及安全认证和质量监督体系等,从而逐步形成与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 中国 特点的 现代 化轨道交通技术装备体系,并使其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地位。

6)继续加强宏观协调

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实现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还有大量的工作和问题需要研究协调。比如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标准规范、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协调市场、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等,都是在轨道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81号文件中,国家在轨道交通审批程序、建设标准、安全保障、建设经营管理体制和推进国产化政策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当前,严格审批程序,按建设规划要求进行项目建设,是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工作。今后要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可以把轨道交通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在公共财政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在宏观指导和协调方面,国家应根据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强项目建设总量、建设进度、投融资还贷能力、资金平衡等方面的管理,建立经济预警、安全预警机制,并制定相应措施。

参考 文献

城市发展建议篇8

关键词:推进;农业发展;建议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近59万人。凤城的自然概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耕地总面积93万亩,人均耕地1.6亩。全市境内有有人参、细辛、天麻、龙胆草等中药材620种;木耳、榛蘑等食用菌几十种;蕨菜、大叶芹、刺龙芽数十种野菜和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全市农业除粮食生产之外,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肉鸡、烟草、白酒、罐装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1.凤城市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总体看来,我市的农业生产条件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政策保障。近几年来,国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特色产业的项目优势。草莓、树莓、蓝莓、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烟草、柞蚕等都是我市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这些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环境条件都为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成熟的生产技术。我市的农业技术基础较好,省蚕科所、丹东农科院两家科研单位和丹玉种业、良玉种业两家知名育种企业坐落在我市境内,为我市柞蚕、烟草等传统特色产业,以及粮食、蔬菜、小浆果等现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民间资本和域外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规模、档次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也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2.当前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数量少,其中部级、省级更少,各镇区发展不平衡,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也有待扩大和加强。二是农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小,开拓市场意识不够强烈,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3.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稳定提高粮食产量。

着力推广以种植玉米耐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集成技术,在保证原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节省土地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做好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发放工作。稳定粮食生产面积75万亩,产粮25万吨。

3.2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依托基地建设的示范推动作用,抓好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柞蚕、烟草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支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变特色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一县一业”产业的快速形成。

3.3 发展农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握国家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牵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搞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努力创建名优品牌。

一是努力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力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创建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三是组织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区域打品牌战略,进而形成有影响力的专业、安全农产品基地。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四是引导和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好产品生产、分类和包装的改进工作,做到安全卫生、精致规范,提高产品的档次;五是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力度,依法保护名牌产品,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提高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尽最大努力做到优质资源向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

3.5 抓好科技推广工作,推动我市农业生产上水平上档次。

城市发展建议篇9

关键词:宣城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08-02

宣城市是安徽东南门户,和江苏、浙江接壤,地处苏浙皖3省交汇区域,辖7县(市、区),96个乡镇办事处,818个村(社区),17 716个村民小组,总地域面积为

12 340km2,耕地面积为19.90万hm2。截至2016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5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4.12%,农户数为69.17万户。

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会把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来强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利用好农民专业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多方位、多渠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特e是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各种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不断发展壮大,逐惭成为一支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力军,农民合作社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管理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2]。农民合作社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宣城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宣城市农民合作社发展速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各地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依据。另外,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把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要途径,大力支持宣城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社总数达3 085个,其中部级示范社45个,省级示范社35个,市级示范社229个。2016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比2015年增加359个,同比增长13.17%,合作社成员总数23.6万个,平均每个合作社有62个成员,农民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42.58万户。由表1可知,宣城市农民合作社从2010年到2016年,全市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末农民合作社比2010年增加2 137个,全市合作社总量是2010年的3.25倍。入社农户数达到19.1万户,比2015年增加2.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27.6%,带动非成员农户数42.5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61.6%。

1.2 宣城市农民合作社从事行业情况 宣城市是一个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市,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6年末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为3 085个,其中从事种植业1 27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41.43%;林I449 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4.55%;畜牧业54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7.57%;渔业305个,占合作社总数的9.89%;服务业29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9.47%;其他21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06%。2016年农民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额为68.5亿元,农民合作社经营收入为48.29亿元。

2 宣城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总体规模偏小,制约着合作社作用的发挥 宣城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民合作社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宣城市合作社的数量还不够多,规模还不够大,覆盖面还不够广,参与农户比例不够高,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市还没有一家产值过亿、带动农户上千户的农民合作社,在全省知名的品牌也屈指可数。规模偏小使得农民合作社在与其他市场主体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大大降低了合作社在规模联合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长久发展的主要问题。

2.2 农民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 农民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主要在运行、制度、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这是当前全市各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合作社没有完整财务帐目,未建帐或未按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帐,未建立成员帐户或不完全,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和相关组织产权不清,合作社内部成员盈余分配机制不完善,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实施返利。

2.3 农民合作社的民主机制不健全 目前,宣城市农民合作社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组织比较松散,机构不健全。在产权结构上,资本集中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隐患。合作社中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成员的出资,却占据很小的比例,农户不出资就可以加入合作社,这种低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但结果是普通成员对合作社经营根本不关心、缺乏参与民主管理的动力,普通成员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对农民合作社的民主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2.4 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农民合作社参与者大多数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当,靠长久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依据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经营,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对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对合作社和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对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3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扶持,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缺乏资金是多数农民合作社所面临的问题,合作社资金缺乏是限制宣城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地政府与财政部门应当给予农民合作社专项奖补资金,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农民合作社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等,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工作,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为农民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项目,重点组织示范社申报。加强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进一步促进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

3.2 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合作社发展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使农民合作社运行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农民合作社良好运行,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农民合作社法人代表、骨干社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农民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农民合作社管理制度,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把各级示范社作为扶持的重点,助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3]。

3.3 加强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 从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加上有效的营销方法,积极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加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高合作社成员收入,进而促进农民合作社自身的发展[4]。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品牌建设的意识,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社参加相关农产品展销会、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及产品会,多渠道对农民合作社品牌进行宣传,为农民合作社宣传品牌和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5]。

参考文献

[1]杨世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6(11).

[2]武婷,武之新,王继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58-60.

[3]黎桂先.贵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216-219.

[4]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62-18565.

城市发展建议篇10

关键词:矿冶城市;黄石市;休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4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使人们更加崇尚自然和注重提高生活的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已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成为矿冶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湖北省黄石市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并及时出台了《黄石市休闲农业规划》,规划通过充分发挥黄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优势,通过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种植业来带动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继而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实现产业生产与休闲观光的协调发展。本文就近年来黄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并就该市发展可持续休闲农业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内外同类矿冶城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借鉴。

1休闲农业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范水生等(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与农村为载体,通过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与农村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将传统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与相关的旅游经营服务结合,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Mike 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乡村所参加的所有活动,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刘良华等(2011)则讲认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以及农村的环境,结合农村文化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市民休闲的场所,以增强市民体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它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特点是自然性、休闲性、体验性、产业性等。

1.2休闲农业的特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概括起来讲,休闲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休闲产业,它是农业、农村与农民等其它外部资源的延伸与发展。农业的延伸主要是指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创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生产体验、娱乐和教育的休闲服务活动。农村自身的延伸主要是指利用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资源、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休闲服务。农民自身的延伸主要是指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将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服务行业。第二、休闲农业的经营内容融合了三大产业。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中的农、林、牧、副、渔,而且还融合了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交通业、餐饮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第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自然生态资源,离不开农业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因此,需要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

1.3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至少包括以下6大功能: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并能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对于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改善农村风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

(3)教育功能。通过建立农业文化博物馆、农业科技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农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技能,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熟知各种农业生产的技能,并激发人们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4)环保功能。通过合理规划的休闲景点,在向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时,也向游客传达了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休闲功能。乡村独特、美丽的生态景观及绿色的生态环境,为游客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起到了一定作用。

(6)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传达、发扬、保留当地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同时,对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2黄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

2.1区位优势

黄石市,位于长江的中游南岸,湖北省的东南部,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1950年建市,是湖北省最早批准的省辖市之一。黄石东见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黄石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城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77万。黄石现辖一市(大冶市)一县(阳新县)四个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一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市”。黄石具有悠久的矿冶文化、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长江经开发带的重要支点和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2.2交通条件

黄石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内,拥有便利的公路、铁路和水路。黄石拥有直通武汉、鄂州、黄冈等周边城市的公路、铁路、城市轻轨,以及通往上海、宁波等地的沪蓉高速。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3农业资源

黄石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城市周边山川秀美、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拥有各种高效蔬菜、水果、苗木、花卉、林业、药材、茶叶、香莲等种植基地以及水产、畜禽养殖基地,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条件。黄石市现拥有耕地161万亩,水域88万亩,山场340万亩。丰富的山地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地,为黄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目前,黄石已经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旅游资源

S石城区襟江怀湖,依山傍水,拥有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为代表的“三山三湖”(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磁湖、仙岛湖、大冶湖)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另外,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工业的摇篮,给世界留下了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东方地质奇观――亚洲第一“矿冶大峡谷”、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的新冶钢及栈桥、高炉等遗址。

3黄石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引导不够,休闲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黄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经营商家和项目较少,加之重视不够,没有有效地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以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未能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业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旅产业结合不紧密,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促销,难以形成大众化的旅游产业。

3.2缺乏地方特色,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黄石市的休闲农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在休闲项目建设上,缺乏地方特色,项目开发上雷同现象也非常严重。一些经营户在开发休闲项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舍、果园、养殖场开发垂钓、娱乐和餐饮等几个项目,能让人们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农耕活动项目非常少。由于休闲项目差异性较小、同质化严重,导致消费者停留时间短。以黄石休闲农业景点为例,经营模式都是观光娱乐型的,知识型、疗养型的很少,经营内容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和普通农庄类似,市场定位不明确,经营内容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所以,景点要想获得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吸引游客来的原因,那就是独特的风格,与资源相搭配的定位。

3.3项目投资小,产业链短缺

据统计,休闲农业能够拉动相关产业的比例为1∶4。一方面,休闲产业能够带够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上述相关产业的支持。目前,由于黄石休闲产业的投资者主要是农户,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着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由于缺乏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另外,这种处于分散状态下经营的休闲农业,无法将相关产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优化和整合,这将严重制约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

3.4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明显

休闲农业受季节影响较大,在旅游淡季,会造成各种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在旅游旺季,又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场面,导致游客游览心情大打折扣,游览行程缩短。由于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后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减少,从而会导致体闲农业品位低,休闲项目花样少。而在旅游的淡季,由于游客过少,会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旅游旺季时期,如小长假,节假日时期休闲农业景点超负荷接待,超过10%的旅游点接待量超过甚至是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旅游淡季时期资源利用普遍不足,资源大量闲置。休闲农业旅游接待能力闲置和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3.5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行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短期内将会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同时,没有认识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广阔市场,没有把乡村休闲旅游与黄石的农村乡土文化、名胜古迹、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基地等景点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商机意识,也没有注重旅游七大要素“行、游、学、娱、吃、住、购”的基本建设。缺乏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没能实现现有农业农村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

4黄石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结合黄石实际,探索创新黄石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休闲农业品牌,是吸引潜在的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关键。结合黄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区域资源特色,不断探索黄石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可以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山水资源,开发具有探险性、娱乐性的项目。在地形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通过种植果蔬、花卉,发展采摘、野营等体验型项目。在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种植基地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科普型休闲农业园。例如,我市的江北地区,是黄石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它可以借鉴成都“江家菜地” 的经验,通过实行菜地认种,变传统的种植业为体验式的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实现城乡良好的互动。

4.2加强宣传,打造黄石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它是休闲农业参与竞争,拓展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黄石市的很多休闲农业景点知名度不高,甚至有很多市民不了解什么是休闲农业,导致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品牌塑造,导致很多休闲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因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广宣传旅游景点品牌。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组织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商家开展活动,整合资源,推介旅游产品和线路,帮助建立乡村休闲旅游网,及时旅游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另外,随着通信设备的普及,休闲农业经营者或企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服务,为游客提供最新休闲农业旅游信息。

4.3加强财政投资引导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黄石作为矿冶城市,长期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城市工业,导致对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加强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海内外企业集团来黄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政府在税收、信贷、土地流转和征用上o予政策倾斜。第三,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参与休闲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同时,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实行统一定价、品牌经营、挂牌服务。

4.4完善休闲农业景区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些地方,部分景区由于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落后,导致游客较少,这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景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中。一是完善农村的交通、电力、通讯与卫生设施。通过开通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专线,为城市居民的出游提供便利。二是改造休闲农业景区附近的农房。通过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根据江南民居的仿古建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家小院。三是根据总体规划,按照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为标准,改善农村基础建设。四是加强休闲景区的治安管理机构、金融网点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

4.5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布局。因此,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与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环境环保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的原则,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项目布局分散,缺乏特色。因此,需要对城市和休闲农业区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促进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部门结合我市的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我市休闲农业开发的领域,突出开发的功能与特征。例如,通过细分客源,推出不同旅游主题,吸引游客下乡。针对学生,可以推出科普农场;针对年轻人,则需更侧重文化创意;针对老年人,推出养生项目。与此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区域,注意生态景观的建设。通过建立湿地、绿地、保护原始植被、建立生态农业园区,使游客感受到一种亲近大自然的美,同时也有利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4.6科技兴农,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休闲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必须加强科技合作,聚集科技力量,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借助于武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通过采取与武汉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为各项科研项目提供实验场地和数据,加快农业产品的推陈出新。另外,可以引进知名专家对黄石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可以邀请院校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生态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专业指导。通过定向培训、社会招聘引进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通过对农民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基本知识、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从而提高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运作水平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良华,耿爱华,童忠林.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刍议[J].农业装备技术,2011,37(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