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模化发展十篇

时间:2023-05-29 15:09:40

产业规模化发展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1

1 基本概念及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1 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3 通过分工、专业化生产等手段来增加专业化组织的收益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2

贵州省农村经济要取得长足发展,农民要持续增加收入。必须彻底摆脱传统农业的羁绊,坚持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当前中央持续出台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大好机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央和我省各项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积极调整思路,大胆开拓创新,勇于探索进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初露端倪,孕育着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

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

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直接作用于农村,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农民群众盼发展、思致富的愿望强烈,希望上级机关和各级干部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确发展思路,扶持他们渡过难关。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农民群众对走农出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显得有些茫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的问题。特别是农资购买中仍出现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现象。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则存在销售道单一、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基本上是靠本地市场消化,一旦生产量大,本地市场消化不了时,就出现滞销,打击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不想干、不敢干”的直接原因。

两县乡(镇)、村干部中,年轻干部的比例较大、文化程度较高,他们一方面想干事、有思路,较好地发挥了“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看准了的项目和产业还存在疑虑,考虑市场风险多,不敢大胆发动群众上规模,不敢甩开膀子领着群众干,突破力不够。

农村现实与发展希望

近年来,修文县和丹寨县立足自身实际,发掘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促成了现代农业曙光初现,孕育着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表现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端倪。修文县利用省会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以及境内高等级公路、通乡公路骨架网络完整的交通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菜、果、药、畜”四大特色产业;精心打造七大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休闲游产业,形成了谷堡折溪等“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丹寨县以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过境为契机,规划快速通道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优质农业,以龙泉镇马寨村为中心按照农业生态观光标准建成3000亩茶中有林、林中有果的生态观赏型茶园,并规翅腱设林下养鸡基地。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初见曙光。修文县久长镇永兴奉寸近年来通过采取“返租倒包”的土地流转形式,将全村1800亩土地(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2%)流转后集中开发,推动该村形成了果树科技示范园、葡萄示范园、高山蒙古文化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及山羊养殖等产业基地。丹寨县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集中难的问题,制定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凡企业或种植大户在县境内承包土地建设茶叶等农业产业基地的,连续三年给予土地租赁补贴,集中连片开发500亩以上的,锌给予50元/亩的租地补贴。目前丹寨县土地流转面积己占全县耕地总面积近20%。

农业市场化经营方式初见成效。两县通过采取“公司或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销售和加工企业,培育各类蔬果协会、养殖协会,大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比如,修文县扎佐镇萝卜的种植和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鸟笼生产走的就是市场化道路。

呈现亮点与存在难点

在两县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亮点:

特色产业拉动。修文县抓住“好一多”奶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契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并借助市场拉动扩大一批农特产品,如扎佐镇折耳根、萝卜,洒坪乡的大蒜等都将进―步扩大种植规漠,提高市场份额。

返乡农民带动。许多返乡农民工通过打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又积累了―些资金,返乡创业取得了成功,在农村发展经济中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丹寨县排调镇刘家村村民刘玉显原在断江打工,2003年返乡后,承包土地种植巴尔梨、茶叶,引进技术养殖母牛,发家致富后,又并带动村里5户农民成为巴尔梨种植大户,8户农民成为茶叶种植大户。

文化品牌推动。修文县永兴村是作家叶辛当年当知青插队落户、生活并创作《蹉跎岁月》的地方,修文县久长镇借此从打造知青文化品牌入手,提出了“知青文化园、农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三园建设的发展目标。丹寨县积极打造“锦鸡文化、造纸文化、蜡染文化、鸟笼文化”为代表的丹寨原生态民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从调研来看,有亮点也存在难点,问题主要有:

基础设施薄弱,且投入不足。乡村公路等级差,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通村公路多数破损,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水利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缺乏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为了规避金融风险,信用社要求农户贷款必须提供担保,很多农户因无财产担保又无法找到担保人担保而不能贷款,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也被迫放弃。

涉农财政资金下拔渠道多。支农资金整合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下拨渠道多,致使支农投资分散、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投资效益。由于目前资金投放体带怀同,要求不一,下达时间不一,验收方式不一,实施内容、规模、地点等都有规定,调整程序复杂,一目违反项目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将承担责任,很多干部不愿为此承担政治风险。

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方面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健全农村信贷融资体系。一是要

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社会经济实体组建担保公司,为农民信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积极开展担保抵押制度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凡未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清晰、风险可控、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原则上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二是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等级制度。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农村信用等级制度要结合农村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前置条件,使之能服务于更多的农户。三是加大农村信贷政策的宣传。进一步加大农村信贷政策的宣传,让绝大多数农民群众了解掌握信贷政策、规定和程序。现在农村信用社在有的村实行的信贷联络员方式,需要进―步推广,发挥他们对当地情况熟、与村民联系紧的优势,及时在信贷政策宣传、协助发放贷款、协调催收还款等方面的作用。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3

1.加强品种改良,提高牛羊品质

畜禽良种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整个畜牧业的产业效益。良种是基础,没有良种,就难以有高产性能,就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在扩展养殖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家畜品种的质量,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家畜改良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良种覆盖率。按照全区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产业规划布局,在奶牛、肉牛、肉羊养殖集中的村屯建立规范的配种站(点),强化牛冷冻管理,开展选种选配,奶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荷斯坦,肉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羊的改良主要以肉羊生产为主,主推品种为小尾寒羊、萨福克、乌珠穆沁、夏洛莱、杜伯羊,与本地羊杂交改良,提高产肉性能。

2.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标准化生产

要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养殖规模化程度,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逐步转变,进一步巩固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使全区奶牛产业继续向高标准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标准化奶站的条件和基础,引导养殖农户组建功能完善的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奶站建设奶牛养殖园,集中散养奶牛入园生产,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

3.培育龙头企业,重视产业组织化建设

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先决条件,要把引进、培育和壮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大的加工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和经纪人,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协调组织好规模养殖场大宗饲料的供给,降低养殖成本,大力为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要突出科技兴牧,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发展,改变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凭经验养殖、饲养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佳的传统模式。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4

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呈现农牧业、加工业、商贸、资源开发四大类型,面对经济形势变化,传统产业发展减速,新兴产业发展不理想。县域经济发展因资源分布、区位、资金、人才和政府政策等影响因素不同,使各旗县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工业发展缓慢、农村和牧区经济发展落后、县域企业基础薄弱、分布零散、集聚效益较低等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在产业选择领域遇到的阻碍和制约

(一)自然优势因素导致各旗县产业选择循规蹈矩,难以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瓶颈

自然优势分为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县域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如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之所以能屡次位居全国西部百强县前位,与煤炭资源的丰裕程度密不可分,同时,因煤炭资源丰富,产业选择大多都是与煤炭资源开发相关。地理位置决定着一个旗县的区位状况,决定着它的交通状况、对外开放条件与开放程度等。显然,具有区位优势的旗县发展较快,如阿拉善紧邻乌海、银川,并拥有与蒙古国交接的两大口岸,靠区位优势,成为一些大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以及县域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原有传统产业已根深蒂固,新兴产业难以引入。

(二)产业定位多而散,传统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从我区县域产业发展现状看:一方面,产业定位不明确,县域产业选择有跟风政策倾向。比如,矿产资源丰富的旗县为跟随政府政策而调整主导产业方向,由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变,传统资源型产业还未发挥规模报酬递增效益,则被地方政府忽视。如准格尔旗陶瓷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这些产业并不是当地优势产业,但是地方政府产业定位目标将这两产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各旗县盲目过多地选择产业,分布零散,形不成规模。现在大多数旗县产业定位过多,如赤峰市巴林左旗产业定位以矿产品冶炼、化工、煤炭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制药等为主导产业定位,事实上该旗主要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旗县,煤炭加工产业在该旗没有发展潜力,不具备发展优势;阿荣旗以农畜产品(大豆、马铃薯、柞蚕、猪、牛、羊、鹅等)精深加工、支农支牧(化肥、地膜、饲料等)和矿产资源开发(水泥、白灰等)三大产业立旗,像大鹅产业全旗可能就某一村有人饲养大鹅,根本就形不成一个产业。全区县域产业发展基本都类似此情况,只要某些生产活动或者资源存在,就定位一个产业,而且各产业之间关联度小,没有自己的特色,形不成规模。

(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落后

旗县里的大多数嘎查、村的生产方式落后,如在农业生产方面机械化程度低,有的地区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在仅有为数不多的工业生产中,信息化程度极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生活方式方面,农民及城镇人口保持着传统的农民生活方式,大家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消费,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四)政府政策与竞争机制滞后

一是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仅制定出台,并未落到实处。在政治方面不但未给非公有制企业优惠政策,甚至连平等政策也未落实,如非公有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很难进入政府;二是干部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县乡干部很难优胜劣汰;三是企业家机制未形成,管理队伍的培育工作滞后。

二、促进县域新兴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新兴产业是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但一些传统产业技术仍停留在初建的技术水平上,如包头工业老城区的钢铁、炼铝、军工产业。这些产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上比较困难。新兴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完全取而代之,而是通过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其成长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贫困落后旗县产业较少,尽力引进发展适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尽管这些产业在某些地区可能成为成熟产业,引进另一地区就成为该区的新兴产业。对于我区以农牧业为主的县域,将农畜产品初级交易转变为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牧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三、规模化是县域新兴产业应对环境的不得已选择

在现有的政策、市场环境下,私营小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小商贩等,形不成规模就很难占有市场,最终被淘汰。目前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化工产业、煤炭开发利用相关产业、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在我区多数旗县均有分布,集聚水平较低,导致各旗县专用性基础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项目多而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差。园区与园区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动不足,未能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新兴产业主要建立在新企业的基础上,一个新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等问题,走规模化发展道路能弥补企业资金不足,进入市场难、创新资源匮乏等问题。

四、县域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途径

根据现有资源、产业科学定位不同旗县发展方向,准确找到各旗县适合发展哪些产业,政府行为应如何建立一个适合县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一)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政府政策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政策制定要有科学性,并有效地发挥政策效应。如鄂尔多斯通过政策导向利用煤炭资源换回的装备制造业,引进奇瑞汽车、华泰汽车等多个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项目不经科学论证,盲目引进。

政府行为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要维持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并且在当前市场失灵情况下,通过本地产业规划适当地干预经济。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表面上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和资源上的差异,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和政府行为的原因。劳动力和资本理性上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劳动力之所以流入到某一地区,都是因为有利可图。然而,偏远的农村、牧区制度落后和政府行为低效,使得该地区生产效率低下和交易成本增加。

(二)积极调动起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代表的社会力量

政府应尽量消除制度壁垒,给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吸纳更多的非公经济主体进入市场。通过财政政策,采用基金、BOT等方式扩展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发挥非公资本的社会重要地位。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5

关键词: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

1“一体化”模式是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1.1化工产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化工行业相对比较重要的产业,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物、废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污染了环境,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在产业中的实行,因此化工产业成为了迫切需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在化工产业中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不仅仅能够提高化工产业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利润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转变化工产业的工作观念和发展模式。因此,化工产业若想更好的进行现代化建设,就需要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而“一体化”模式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1.2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体化”模式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体化模式主要指的是生产不同产品但是具有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为了在生产过程中保护好自然环境、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可以通过产品服务、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等一体化模式,从而有效的实行企业中资金、服务、技术等共生关系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1.3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综合分析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的一体化模式,不仅要求单个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还需要整个化工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布局。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进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可以有效的应用到企业发展、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化工产业也十分重视资源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回收利用等,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才能更好的保证产业生产的需求,确保化工产业产品、化工产业链条等加快的构成和形成。同时,在进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的设计和规划的时候,关系到了一部分企业的建设,一体化模式主要是将化工产业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关联,利用统一化管理,协调发展,在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中,加强统一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和建设,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优势和风险

2.1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化工产业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产业链长,和不同企业相互关联度比较高,生产装置可以通过管道连接,这些特点决定了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行一体化模式具有更多的优势,使得一体化模式成为了最有效、最完美的模式。化工产业的一体化模式,从生产、服务管理到环境保护都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并配置了高水平的专业化硬件设施,实现一体化模式,促进生产中的资源可持续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得化工企业的生产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主要的优势所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化工产业具有长的产品链,可以使得各个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进行资源的共享;第二,在化工企业中进行一体化模式的建设,使得化工产业更加具有规模化,在装置之间进行管道连接,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第三,利用一体化模式,对生产中的废水、废物、废气等进行统一的处理,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实现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第四,对公用的工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第五,进行协调统一管理,构建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有效的降低投资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2.2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风险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生产、建设和管理这些环节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进行统一过程中出现的失衡,以及一些外在原因等。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风险。一体化模式涉及到不同的企业主体,这些主体中的各个环节又是紧密连接的,要求技术,资金,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但是他们的利益又是不同的,他们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再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利益的失衡,从而使得主体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个矛盾是长期的,在投资成本控制,结算和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都很难达到相互间的平衡,所以在商业上了存在很大的风险。第二,技术风险。一体化模式在化工企业中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由于一体化模式发展主要体现为生产的销售模式上,若是在其中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的环节,而且一体化的装置比较多,涉及到技术也是复杂多样的。若是在技术上发生一些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第三管理风险,一体化模式在投资管理、企业生产运行等方面都是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在具体的生产运行当中,若是出现故障,会对生产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导致利益失衡问题的出现。所以一体化模式在管理运行方面存在较高的风险。

3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政策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实行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的循环经济效果,推动产业的经济更好的进行发簪。但是一体化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推动一体化模式在化工企业中的有效作用,就需要更高的技术,更多的投资和更好的管理。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推进一体化模式的发展,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政策指引,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一体化模式的设计、规划、建设等进行管理。

3.1化工产业一体化模式的宏观政策

根据化工产业一体化模式的特征和风险问题,依据我国产业在发展战略政策和循环经济发展中实施的法律法规,对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了宏观政策的指引。主要包括三个相关政策。

3.1.1执行产业导向政策

化工产业是多种多样的,要想更好的发展化工产业中的循环经济,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产业的优势所在,对产业导向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产业链的具体情况。需要针对产业链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关联度高的产业,从而使得关联度高的产业带动关联度低的产业进行发展,有效的实现了产业均衡发展转向了关联度高的产业发展。

3.1.2制定专业性的产业布局政策

在进行化工产业一体化模式,需要制定专业型的产业布局政策,在产业布局上能够紧密的将关联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在进行产业规划和环境建设等方面,能够利用化工产业一体化模式建设专业型的化工产业园,利用专业型园区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3.1.3制定扶持导向政策

进行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制定了扶持导向政策,对一体化模式中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项目等方面一定的优惠。

3.2化工产业一体化模式的微观政策

为化工产业一体化模式制定了相关的宏观政策,需要考虑到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制定一些微观政策,主要包括2个政策。

3.2.1监督、管理和协调政策

化工产业进行一体化模式的建设,涉及到了新兴产业工业园和大规模化工企业的新建,其中关系到了企业的发展和规划等问题,因此,化工企业一体化模式需要监督、管理和协调的政策,制定相应的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并对一体化模式的设计、规划、建设等进行指导和监督,才能有效的进行下一步的协调工作,促进项目的开展。

3.2.2建设、投资和规划政策

在化工企业中进行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制定建设投资和规划政策。因为一体化模式进行实施,需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一体化模式中的内容和相关措施,都是具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针对一体化模式,项目应当研究投融资模式和项目投资建设运行模式,根据不同的模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6

关键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问题;对策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即指企业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升了我国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据调查显示,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和其拥有的大公司的数量呈正相关。在2000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只有11家,美国排在第一,拥有179家公司,日本仅次于美国,拥有107家。而且我国的这11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制造企业。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企业的规模经济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2012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已有79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我国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世界前100强中占据的名额较少,企业规模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企业现存在着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企业较少,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生产分散,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的浪费严重。其次,企业规模过小,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占据价格优势,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限制了企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最后,企业缺乏规模经济,使得企业的研究经费和科技投入不足,这就会使企业在国际竞争无法占据技术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大多数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含量低,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国外众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发展将更为迫切。

三、我国发展企业规模经济的对策

(一)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有效的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有力措施,也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并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应对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并购进行积极的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产业进行有效的调控,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对并购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规模过小,在生产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利用。企业并购过度,又会形成行业垄断,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和市场竞争。再次,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的并购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往往能为企业并购提供完善的信息参考和信息指导,促进企业采取正确的并购方式。最后,完善健全上市公司并购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并购机制可以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拓展我国上市公司的的融资渠道,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并购的资金问题。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企业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企业并购,且这一并购方式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常用的一种方式。

(二)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

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我国发展规模经济的主要力量,因此,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是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有效有段。首先,严格制定企业集团进入的相关法规制度,积极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企业集团的发展,限制规模过小和前景较小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手段要硬,该摘牌的就必须要摘。其次,对于同行业的企业集团,要支持具有较大优势的集团公司对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并购或者强强联合,促进企业集团的合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增强企业集团的实力。

重点培养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注重对经济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促进企业集团的联合,培育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应以自愿为原则,在资本和企业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从而使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效益。

发展专业化企业集团。专业化企业集团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生产企业集团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对我国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想发展专业化企业集团就应对企业集团的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点发展具有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业务,创造企业集团的品牌效益。

(三)鼓励支持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由于其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较强,因此它是世界各国发展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业务发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能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据调查显示,各国企业规模与跨国生产有直接关系。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无疑要求其规模要大,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因此,鼓励支持跨国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企业集团的投资能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公路煤炭销售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 骆文龙.论民营企业并购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2] 杜建耀.改善企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9(01)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7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生产;问题;对策

1张炎夏事例

张炎夏教授,曾是上海教授级工程师,2004年开始他下海经商成为海洋化肥商。在推销海洋有机肥的1年中,张炎夏发现农业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存在高额利润。于是张炎夏与他的合伙人一起,凑足了4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金山廊下镇,通过金山区上海金土地农业公司,首次租用了500亩土地进行试验。

由于张炎夏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大,在试验初起的进货渠道上,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农药和化肥比普通个体农户节省了20%,种子进货价格更是节省了整整50%。这大大降低了他的生产成本。

第一年收获时节,张炎夏平均每亩地收获了1000斤稻谷,共计50万斤。而当时稻谷在粮食收购站的价格只有8毛9分钱每斤,于是他决定提高成本,转卖大米,以获取更高收益。张炎夏自行联系酒店以及农贸市场,跳过了粮食贩子这一渠道,成功在第一年内以最高4元/公斤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粮食,在第一年内,获利10万元。这不光让张炎夏淘到了第一桶金,也同时引起了金山区政府的关注,金山区区委区政府与张炎夏合作创办了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开始扩大生产,与当地农户沟通,在不征用农民土地的前提下,与农户签订合同。提供农户统一种子化肥以及技术一条龙服务,并承诺以1.2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产出的稻谷,这比农户以往0.93元的稻谷出售价格高出了30%,受到了农户们的广泛支持,第二年该公司已经发展到3000亩地的种地规模。

在对张炎夏教授成功经验的采访中,他谈到,当种植规模变大时,传统的粮食种植过程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分工合作。例如农药采取的是飞机喷洒,收割采取公开招标,用较低的价格将收割工作交付给专门的收割公司,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以及生产成本。在提高售出价格方面,张炎夏说到,目前市面上无公害产品的售价较高,但个体农户申请无公害检测成本较高,由于他们销售量大,申请政府进行无公害检测,相当于每公斤成本只需要几厘钱,这也大大扩大了公司的收入。张炎夏公司的经营方式,在没有改变农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而是采用集约化方式,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体现。

2日本农业规模化生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3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1/25。从1959年起日本对《农地法》数次进行修改。先后颁布了《农地振兴整备法》(1969)《农地利用增进法》(1980)和《经营基础强化法》(1995),这三个法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促进农地向有能力的经营者手中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日本为了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技新知识。力求以科技的力量带动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日本松本市的农业经营为例,该市经营耕地2公顷以上的农户占农户总人数的79%,典型农户经营最少的有2公顷,最多的有46.5公顷,农业规模化为他们带来的收入也是十分可观,每个农户都只经营1~2个农产品,2004年中,该市收入最低的农户年收入32.3万元,最高的农户年收入约150.4万元,是白领阶层家庭平均收入(约35万元)的4倍多。可见日本农户的收入较之我国翻了好几番,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用不足我国1/25的耕地,解决了相当于我国1/12分的人口的温饱问题。

3我国目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规模化生产早已在很多地方有过先例,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事例,但始终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时间比较短,存在部分问题:

①经济主体之间没有固定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确实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出售问题,农民不需要再通过市场去寻找交易对象。这样节约了大量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与农户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但是又包含个人经济利益于其中。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法律的缺失,以及农业必须面对的来自自然与市场的风险,给双方生产和收入预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因生产单位众多,完全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而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往往竞争不完全,所以企业在加工与销售环节中获得的部分利益,很难通过市场转移到农民手中。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机制无法让农户达到利益最大化。

②龙头企业实力有限,无法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大力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属于起步阶段,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目前只有大力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4规范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农业规模化生产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了多年,但发展始终比较缓慢,针对于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些问题,规范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进程不得不加快步伐。

①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正常稳定秩序。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分散的土地使用权集中到种田大户和养殖大户的手中,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举措。农业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导致了土地流转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仅仅只是可供流转土地用量的规模达到要求还不够,所以土地使用权流转靠土地市场的自我运行和搭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政府的支持、干预和规范,才能让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土地问题得到良好的保障。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8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历史沿革 制度构建 土地流转

党的十报告指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以及城市转移,农业经营劳动力供需呈现结构性不平衡的特点;另一方面,留守农村农户经营分散化、零星的土地,无法进行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效,而且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确权工作尚未完成也给我国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尝试从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着手,探讨我国农业经营的模式种类与内涵,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以及组织化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路径。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历史沿革

从其历史演进来看,我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个体经营模式。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为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提供了法律依据。之后,农民不但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拥有土地经营权,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第二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经营模式。之后农民虽然分配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但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平均化配置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严重短缺,集体经营模式兴起;第三阶段,时期的集体经营。农工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之后,农业土地政策所有制改革方面又实行了所谓的“三级所有”的制度,掀起了运动;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经营模式完成了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的双层经营模式的转变。包产到户要求通过生产队统一组织生产任务,进行统一分配、统一核算,农民收入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经营的好坏以及集体经济的制约;第五阶段,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阶段。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在于生产关系上倾向于规模经营,生产力水平上倾向于集约生产以及精细化生产②。

综上,我们可以对中国农村经营模式的发展进行一个基本的梳理:从生产关系决定的农户经营形式以及经营规模来看,我国农户经营经历了包产到户、兼业农业、专业户到专业大户的发展轮廓;对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农业经营范式来讲,经历了从粗放经营、集约经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的转变。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路径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类型。从农业经营的制度形式来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兼业户、专业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具体来看:以农业经营包产到户模式为基础的兼业经营的内涵在于将剩余劳动力投入到非农部门的选择过程,季节性与钟摆性兼业是主要表现。从分工角度来看,兼业经营是一种农户经营分工彻底化的重要过渡形式,符合经济学中理性农户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专业化农户是农户兼业经营的重要目标形式,农业兼业经营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农户主业与副业的经营形式并没有改变土地分散、零散化的局面,土地流转以及集约规模化生产停滞不前,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朝向分工明确、集约生产、规模集中的专业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户具有兼业经营不具有的精细分工协作、企业家精神以及市场适应能力;专业大户是专业户发展的重要方向,适度规模经营是专业大户的重要特点,其具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业业务素质强、市场意识好等特点,结合了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以及要素集聚演化而来;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一大创新。家庭农场是家庭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而衍生的内部分工的结果,融入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的重要要素,逐渐演变为家庭农产企业③。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需要确立重要的参照标准:区域性资源禀赋与地区特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要求以及农业生产市场化以及规模化的基本要求。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的重要趋势。小农经营模式占据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会长期与其他的经营模式共同存在。小农经营不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而规模化土地利用的资源配置能够显著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空间范围之内,规模经营的要求必然淘汰传统的手工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效应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土地流转自由以及土地的规模化集聚等,小农经济不具备以上特点,所以进行,使得土地自由流转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趋势。

专业农户+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农业经营的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是判断其实现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国的基本农业经营模式和国情决定了短期内大规模化的农业制度不能实现,众多中小农户在分散化的土地基础上实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规模化若不能够取得重要突破,就需要从粗放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户的专业化经营。从实施步骤来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地域条件,对于分散化小农户、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农户以及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的经营地区,应该区别化处理。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开展精准农业的试点,建立专业农户精准农业示范区,进而不断推广。在落后的分散化的经营体制之下推行农业信息化的精准管理模式。

并行不悖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选择。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生产关系演进多层次,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的差异都决定了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不能够大一统,而应该实践并行不悖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现实生活中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径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区域可以尝试发展相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同一区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以及不同的政策背景下发展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④。现实国情下,小农经济、专业农户、专业大农户以及兼业经营均广泛的存在,但是专业农户的精准化生产是我国的目标农业经营模式,短时期内不能够实现,所以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存在,不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地域差异、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需要坚持以农户价值实现为基本导向,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及地域特色差异,走规模化、专业化以及精准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应该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的具体特点选择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及经营的方式,这就需要考虑到目标发展区域内是否存在土地或者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要选对人。所谓选对人就是发现具有专业化农业经营素养的人才,选对人是农业经营的核心⑤。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专业化素养的农民能够给农业经营组织带来效益的提高以及资本的积累,对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带来较强的经济激励效果,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全员生态链的锻造,客户个体行动理性带来集体行动不理性的委托人问题。再次,充分把握农业经营模式的生命周期特点,根据其成长的周期制定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起步阶段,农业经营结构单一、功能单一而且发展速度水平比较低,就应该坚持既存的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在成长阶段,随着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成熟,内部资源不断整合、优化提升,机会主义开始泛滥,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不理性问题严重,此时应该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到经营者的异质性导致合作的异化。最后,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企业龙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经营不是空话,应该走企业管理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强调农户利益的实在性,在实践中获取价值。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进入战略化结构调整,我国新兴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等发展模式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很多体制机制障碍⑥。

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属集体所有,农户仅仅享有土地部分承包经营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某些成熟的试点地区推行土地物权化、长期化以及流转的改革,但政策不到位以及旧有的按照人口调整土地的观念阻碍了农民的积极性,因为缺乏对未来土地增值以及收益的有效预期,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的重要障碍。此外,国家对农业生产建设性用地管制较为严格,很多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限制了规模化农户的融资能力。

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依然未能放松。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速,以及为满足城市与农村在医疗、健康、养老以及住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国家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户籍门槛依然非常高,2013年11月12日刊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决定》放宽了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严格限制特大城市规模,是一项战略之举。我国目前出外务工人员接近2亿人,但很多农户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灵活以及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实现。

农村金融制度滞后。虽然从政策层面已经达成发展农村中小金融的共识,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考虑到农村金融监管难度大、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这就直接导致融资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其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资金短缺,很难从正规的途径获得信贷支持,对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制约。从保险制度来看,农业保险制度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基础之上,覆盖范围以及保费比例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处于农业保险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具有总体上覆盖范围窄、赔付水平低、农户及地方政府参与积极程度不够的问题,保险机制的风险分散以及转移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制约了我国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农业技术服务机制不完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但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农业技术服务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经营投入力度不够。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农业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以及相关农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功能要求,深入基层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亟需的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覆盖范围。另外,地方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服务基层意识比较薄弱,因为政府专项支持财政补贴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很多农技人员不愿深入基层。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为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要在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业经营支持政策,不断培育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专业化组织,以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为突破点,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的实现。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的确权工作是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权的重要前提。首先应该对农户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确认,通过土地确权使得农户对未来土地流转收益具有稳定的预期,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其次,应该完善农业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土地流入农民与土地流出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盟,通过完善以及探索土地入股分红以及租金动态调整的方式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再次,应该完善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以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明确土地流转的法律边界,遏制农村土地非农业化利用。最后,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性建设的用地制度,尽可能少占用耕地,多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以及荒废地,并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允许一定比例用于建设包括粮仓等基础设施。

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是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前提,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及农业服务部门的大力发展是保障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化交易机制、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多方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以及为掌握农业技术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帮扶。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以及商品的质量。最后,应该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之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供可能性。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大力推广农业信息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培训的内容不仅仅要包括传统农耕的基本知识,更要围绕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专业化培训,包括培训其对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的理解与认识,培育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才能,使其成为新世纪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专门复合型人才。此外,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精准农业推广技术体系,以农村职教中心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以及趣味性并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注释】

①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②李嘉,何忠伟:“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经济导刊》,2011年第12期。

③徐光良,严力蛟,何一波:“ 鄞州区东吴镇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现状与对策”,《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④韩国明,高建海:“乡村能人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农村经济》,2008年第5期。

⑤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改革》,2013年第2期。

⑥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改革》,2013年第2期。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9

为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猪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现就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三百工程”的内容及目标

(一)“三百工程”内容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走以加工带养殖、以龙头连基地、以品牌拓市场的生猪产业发展路子,着力实施“生猪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生态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生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年开始到2015年,市生猪产业发展实施以如下内容为主的“三百工程”:

1.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每个小区饲养能繁母猪300头,年出栏肥猪5000头以上,增加出栏肥猪50万头。

2.扶持100户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场),每个企业(场)饲养能繁母猪300头,年出栏肥猪5000头,增加出栏肥猪50万头。

3.扶持1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每村扶持养殖户100户,每户出栏肥猪50头以上,增加出栏肥猪50万头。

(二)发展目标

目前,我市年出栏肥猪245万头,通过实施“三百工程”,力争用6年的时间,到2015年,全市增加肥猪年出栏150万头以上,使全市肥猪出栏突破400万头。

二、“三百工程”规划布局

(一)主要建设地点选择

根据全市生猪产业现已形成的优势产区,从年起,选择生猪产业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35个重点乡镇实施“三百工程”,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建成主导产业。(规划布局详见附表一)

(二)实施“三百工程”年度规划

从年到2015年,全市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建设总体目标计划分6个年度实施。(各县区分年度实施计划详见附表二)

(三)发展模式及布局

1.标准化养殖专业村:布局在群众基础好、养殖积极性高的重点村,有选择性的扶持。

2.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布局在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生产条件好的坝区、热区和半山区。

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布局在坝区、热区和半山区。

(四)主要技术措施

1.推广“约长杜保”、DLY杂交组合,生产优质肉猪和仔猪。

2.能繁母猪二元杂交化,改良配种以人工授精为主,本交为辅。

3.实行计划免疫,控制主要疫病,推进健康养殖。

4.严格按生猪养殖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推行《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5.推广生猪生产“八改”、“五统一”实用畜牧科技集成配套技术。“八改”:改旧式圈内积肥为卫生圈舍,改劣杂品种为规范化杂交,改仔猪随母猪吃奶为提早诱食补料,改传统饲料为配合饲料,改熟喂为生喂,改吊架子饲养为直线育肥,改春秋两防为按免疫程序综合防制;“五统一”:统一生猪品种、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管理规范、统一健康养殖标准、统一圈舍工程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形成抓好生猪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一是成立市、县发展生猪产业领导小组,由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畜牧、发改、财政、国土、扶贫、农业、金融、商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体联动,齐心协力抓好生猪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领导挂钩生猪产业和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实行目标管理,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特别要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力度,重点突破,高位推动,引进和培植有规模、上档次的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畜产品的优势品牌;四是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一是认真落实畜牧业用地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37条的规定,把生猪产业用地纳入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充分利用“四荒”土地和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建设、改造猪舍,养殖场(户)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养殖企业(场)用地按农业用地处理,免交各种费用。同时,要注意防止以借发展养殖业为名乱占土地的行为发生。生猪加工龙头企业的用地政策按《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扩大投资规模的若干意见》(云政发〔〕45号)给予扶持。二是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社会投资等方式,建立“业主投入、部门帮扶、信贷支持、项目支撑、政府奖补”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吸引外地资本进入。推进银政合作,积极争取省、市金融部门每年发放畜牧业专项贷款1亿元,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专业村的基本建设和生产发展。增加小额信贷资金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对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养猪示范户,每户给予0.5万元以上的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建立企业担保、合作社担保、养殖户联保等方式并行的担保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养猪产业属于“短、平、快”项目,在发展初期需要一定的贷款支持。一要用好国家扶持畜牧业的政策资金。当前,生猪产业发展面临中央强农惠农政策资金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外调大县奖励等难得的政策机遇,要将这些专项资金用出效益。二要加大补助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项目资金支持;市县财政适当补贴;项目业主或农户自筹;争取小额信贷等金融支持。三要有效整合支农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对移民搬迁、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小额信贷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村容村貌治理、国债沼气项目等支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四要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工作,逐步实施林畜结合、茶畜结合、种养结合,使产业相互依托,共同促进,提升效益。

产业规模化发展篇10

关键词 高效规模农业;现状;经验;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13-03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高效规模化[1-2],笔者就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部分乡镇分管负责人、农技站站长、部分村总支书记和高效规模种植大户参加的高效规模农业座谈会,对目前全市高效规模农业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并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围绕今后如何发展高效规模种植、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泰兴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又切合泰兴实际的种植布局,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1 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

从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共有高效规模种植面积达526.47 hm2,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分界、泰兴等镇。从种植效益上看,纯效益在3.0万~7.5万元/hm2的有460.0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银经间套、银桑间套、银果间套、吊瓜、雷竹—蔬菜、意杨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药、种养结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较少的设施蔬菜;纯效益在7.5万~15.0万元/hm2的有64.6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较好的设施蔬菜、葡萄园、花卉苗木、草菇种植、银柿间套及草莓生产;纯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的有1.73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蒋华的蘑菇)和小南瓜种植。从项目选择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单一项目模式,如:分界的张竹、沿河以桑树养蚕为主;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产、新联村的葡萄园、黄桥直来桥村小庄组的蔬菜以甘蓝—青菜—菠菜套大白菜为模式;溪桥的吴韩村因懒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应用模式多样,有马铃薯—日本大葱、韭菜、甜豌豆—地刀豆—青花菜、茄子—春杭椒/黄瓜、黄瓜—药芹等多种模式。

1.2 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机制形式多样

在泰兴市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能人和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个人种植规模较大的在分界镇七贤村,刘奇兵承包土地13.33 hm2,种植冬枣;大生镇蔡巷村冯小燕承包土地5.73 hm2,种植吊瓜;溪桥镇华庄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 hm2,种植设施蔬菜、马铃薯和日本大葱等。分户种植形成较大规模的在泰兴镇原三泰村,面积为40.67 hm2,种植设施和露地蔬菜;分界的赵庄、张竹、沿河村,种植桑树养蚕或银桑套作的面积均在33.33 hm2以上。其他一些农业项目规模较小的种植面积仅0.3~0.4 hm2左右。在运作机制上,各基地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能人+基地、企业+基地、企业+农户、能人或农户单独闯市场等运作模式。其中运作较好的有:溪桥镇的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销往企业,价格往往比市场上略高,生产蔬菜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分界镇的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大生镇的能人+企业+基地模式,生产的吊瓜全部销往浙江等。

1.3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3]。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1.53万hm2以上,为全市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实现优质优价夯实了质量基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泰兴镇新联村的无公害生产蔬菜基地、燕成生态园、众贤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陵镇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分界镇七贤村的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注册专用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如分界七贤村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燕成生态园注册了“燕成”无公害蔬菜商标,张桥镇注册了“绿荷”牌梅岱山药等。

1.4 订单生产消除后顾之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介入和各类农民协会的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体。尤其是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订单生产已有6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从以往的约26.67 hm2扩大到现在的约66.67 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实行全程指导,风险共担,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甜豌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已扩展到周边村庄,全镇种植甜豌豆面积达100 hm2。蒋华镇的食用菌生产由佳绿和诚信2个公司订单收购,由于目前市场价格比订单价格高,种植蘑菇的农户在有保底价收购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泰兴镇新联蔬菜基地的一盐都种植户在2012年试种小南瓜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与上海种子销售公司以保底价1元/个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0.27 hm2,以可产小南瓜30万个/hm2计,产值达30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张桥镇通过组织农民算账对比,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积极引导农户加大投入,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该镇西桥村通江组的蔬菜生产基地由2012年的16个大棚发展到2013年的64个,种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长。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效规模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泰兴市种植业持续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通过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牵头,发展规模种植,壮大规模效益。如分界镇的冬枣生产,引进了当地曾晓明和刘奇兵2个能人,引导他们在冬枣上进行投资,高起点、上规模种植,带动了当地冬枣业的发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种植,产生规模效应。

2.2 吸引“三资”投资兴业

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全力支持。近年来,“三资”投入农业给全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三资”的作用无可比拟。市农业局副局长丁伯宏引进其战友在市果园场投资300万元,兴建20 hm2优质葡萄园,就是果园场以土地和优良的配套设施“筑巢引凤”的结果。蒋华镇的蘑菇产业,就是由镇政府引进上海佳绿公司发展起来的,是“引凤筑巢”的典型例证。

2.3 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露地与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本地市场,提高了种植业效益[4-5]。如泰兴镇的原三泰村和黄桥的直来桥村的蔬菜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泰兴与黄桥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桥镇的何照泉利用华庄科技园区和百盛服装厂对蔬菜需求量大的优势,承租了4.8 hm2土地进行设施与露地蔬菜生产,生产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给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略比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2.4 强化政策扶持带动

在前2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泰兴市规模农业的扩大。如大生三联村的葡萄园由政府和村集体垫资建设,农民分户种植,见效回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兴镇和黄桥镇的大棚蔬菜生产也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

2.5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分界赵庄村的甜豌豆生产开始就是由村组干部带头,由市农科所订单生产,加上政府引导,当年种植逾26.67 hm2,目前在赵庄村就形成了66.67 hm2的规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分界镇的冬枣生产由刘奇兵、曾晓明等人发动,2年前也只有6.67 hm2左右,2012年扩展到33.33 hm2,2013年又发展到100 hm2,并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成为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的典型。

3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面积近533.33 hm2,绝对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整体来讲,还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高效规模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不够强。目前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一些项目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种植规模的大小决定市场效应的强弱,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围绕基地产生相应的销售市场。在大生镇三联村9.33 hm2葡萄生产基地,原本没有葡萄的专门市场,开始发展的头2年,农民没有自主经商的意识,不愿意走向市场,生产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农民尝到了甜头,“全民经商”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马路边也就成了葡萄销售的市场,小商小贩到此批发,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区的葡萄园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吸引不了人气,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靠近城区,具有区位优势,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费群体前往,同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场。在设施蔬菜的生产上,一些地方规模偏小,加上品种不多,产量不足,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市场,这些地区种出的蔬菜只能靠农民自己提篮叫卖,既增加了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劳动效率,不能通过规模扩张,创造出规模效益,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2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类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52个,但真正按市场化运作,实行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还不多,很多协会和合作组织处于空壳运行状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经纪人队伍也有所壮大,据初步统计经培训取得证书的已有1 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经纪人以外,其余经纪人很少经销本村庄或本地区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经纪人以市场零售价收购他们的产品。这一严重对立的矛盾导致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各类协会及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农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还需要通过强化协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农民的“小农”意识,从而推动高效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上,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老百姓很难转变观念,将手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结构调整上。稻麦两熟的生产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调整种高效经济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 000元以上,如果用设施栽培,则要一次性投入4 000~5 000元,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就小本经营的露地蔬菜生产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经济菜受气候影响很大,气候正常,价格下跌,气候反常,价格反弹,收入不稳定。而大白菜、萝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菜农生产(除夏季)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对反季节栽培来讲,早春及秋延后茄果类、瓜类价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但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兴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且大多为中小棚,档次低,蔬菜生产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集中,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经常会出现廉价倾销甚至滞销现象,给菜农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市场淡旺季明显、均衡生产周年供应能力差,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种植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来,政府在发展规模种植、设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生镇三联的葡萄生产基地、泰兴镇的房元、新联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但近年来,政府撤消了对“菜篮子”工程栽培设施的专项补贴,一些地方对规模、设施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发展步伐有所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4 发展对策

4.1 加快土地流转,为高效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实施既符合现行政策,又适应新的形势,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能人转移,建立企业(能人)和农户双赢的工作机制,促进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相统一,为高效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2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对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复合高效间套复种模式,积极发展设施、保护地蔬菜栽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打破“小农”意识上下功夫。

4.3 吸引“三资”投入农业,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效规模农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三资”的引进既可以解决生产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加工与销售的难题。因此,全市各地必须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项目上争,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重点针对设施蔬菜、葡萄、食用菌等切合泰兴市发展实际的农业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这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激励高效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引导。通过配套政策,适当给予经费支持,促进各类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密切与广大农民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6]。

5 参考文献

[1] 何迎春.泰兴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J].江苏政协,2008(5):49.

[3] 范袁斌,李炳生,黄严帅.南通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02-104.

[4] 周莲萍,朱友銮.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3):33-34.

[5] 郑继光.关于实施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