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时间管理方法十篇

时间:2023-05-19 15:51:41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1

1.1公平、公正、透明的管理

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绩效管理是一套有严格、公开、公正、透明的标准与流程的制度,对员工各项工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估和量化测定,让员工了解绩效与自身工作效率的关系,从而更简单直接地了解工作的内容和职责,较好地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对评定结果的影响,同时也能减少员工间因绩效考核产生的矛盾,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1.2完善的管理体系拉动企业绩效水平的大幅提高

拉动企业绩效水平的大幅提高是企业绩效管理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就要对参差不齐的员工个人绩效进行统一管理,查找当中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节约、高效和便捷的解决措施,从而解决影响员工绩效水平高低的原因,不断提高企业总体绩效水平。

1.3突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实现战略性利润目标通过市场调查与实地考察可以发现绩效管理工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核心要素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其绩效管理工作就做得越到位,优秀、杰出的绩效管理具有获得突出市场竞争的优势。而且优秀、杰出的绩效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剖析和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每一层次的目标提供战略性保障机制,最终确保企业战略性利润目标的顺利实现。

2构建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2.1部门间对绩效管理缺乏充足的交流

大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即部门间缺乏充足的交流与沟通,在绩效管理的整个流程中有关绩效管理工作的讨论、交流和总结都不到位,贯穿整个企业管理的绩效管理工作却被遗忘在一角。企业在开展绩效管理前并没有做好相应的交流准备工作,如人力资源部没有与合作部门协商好具体流程、内容等工作,使得后面的环节没有统一的工作准则,员工也不清楚绩效管理的内容,对绩效管理不感兴趣或不重视。在结束绩效管理工作后,部门间没有就绩效考核进行详细的沟通、交流,考核标准、考核周期或考核人员等绩效评估工作存在不同指标。部门间对绩效管理缺乏充足的交流严重影响着企业绩效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2.2对绩效管理的方法选择不恰当

管理方式单一实质上企业绩效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被大量使用的一般有360度评价法、平衡计分卡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所采用的绩效管理方法都应有所不同。在选择方法时应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但目前由于企业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具体分析问题就匆匆选择不适合的绩效管理方法。而且所选择的方法较单一,没有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旦选择了某种方法后就不轻易做出变动。

2.3缺少完备的绩效评估体系

评估结果运用不正确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在管理工作结束后对整个流程进行评估,寻找出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与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纠正的措施,确保管理工作的精准性、正确性。目前的绩效管理工作缺乏完备的评估体系,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化,评估结果没有适当、准确地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因此企业绩效管理没有取得预期的改善效果,这使得许多企业对绩效管理工作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绩效管理工作对企业运作没有多大作用、不能很好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3构建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办法

3.1增进部门间对绩效管理的交流与沟通

企业应大力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交流、沟通环节,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顺畅的、及时的、可双向反馈的交流平台,快速开拓各类型沟通渠道与途径,稳步建设良好的部门间交流、反馈与讨论的绩效沟通体系,为提升企业绩效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提供多元化的条件。在准备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就应将各部门联系起来协商,讨论各部门对具体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想法与措施,调整旧的管理标准、原则、规则、流程和制度,共同解决存在的分歧点,最终采取最有效、最折中和最平衡的方案。

3.2对企业绩效管理的方法进行革新

采用多样的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的绩效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需对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吸取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业特点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管理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善于整合利用各种方法,例如综合使用目标管理法、360评价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将企业战略目标逐级分级,让上级、下级、同级等主体对目标进行熟悉化的了解后,把目标融入自己的工作中,鞭策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最终提升员工个人绩效、提高企业效益。

3.3提高绩效管理人员的素质

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绩效管理的理念被引进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时间并不久,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低、准入门槛的标准并不高,所以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人群中有一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虽然这类人群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绩效管理经验,但他们仍缺乏系统的管理观念和先进的管理技巧。因此企业应加大对绩效管理的预算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机制,建立一套个性化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绩效管理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性的职业技术在岗培训,建立专业的管理的团队,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定期对绩效管理从业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从考核成绩、平时表现、业绩、工作效率、同事评价等多方面评估,选拔出最合适的从业人员,从而提高绩效管理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管理质量。

4结束语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2

【关键词】护理;层级管理;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2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65-02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下,随着各级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要求实行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护理层级管理方式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护理层级管理能通过激发现有护理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获得患者、医生和护士自身的“三满意”。笔者对护理层级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进行了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病区开放病床30张,配置护理人员16名。其中: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士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6

名,助理护士4名。

1.2方法:

1.2.1护理分层管理方法:在科内根据护士的职称、工作年限、业务能力将其分三个层次:护理组长及替班组长由资历和管理、沟通能力强的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由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责任护士其次为和初级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不同层级的护理职责由不同层级的护士完成。组长:开护嘱,制定护理计划;与其它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对患者病情进行监察并进行护理安全评估;对其他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管理;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上述任务,主要任务是对组员进行护理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主管护师:负责进行技术性的专科护理;参加护理查房;指导助理护士的基础护理操作。助理护士:进行非技术性或低技术性的护理工作。护士层级管理的结构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管理方式。

1.2.2“APN”连续排班方法:根据《护理工作管理规范》的要求,采用“APN”连续排班(A班5名,P班3名,N班2名),主要上班时间段为上午、下午和夜班,具体时间安排为:A班8:00~16:00,P班15:30~23:00,N班22:30~次日8:30。上下午均有组长或替班组长在岗。各个班次按照护士的职称、资历、业务能力进行分层管理,按床位分为两个护理小组,每组分管15张病床。

表1“APN”连续排班方法人数、时间及层次结构

1.2.3评价标准及方法:设计“三满意”评价调查表调查护理满意度,即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及配合的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质量和效果的自我满意度调查。两表均设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评价标准。其中所设评价条件包括服务态度、技术质量、护理效果、配合效果、协作精神等方面,分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实施前后分别对该病区96名住院患者、15名医生及16名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前后患者、医生对护理质量及配合效果以及护士自我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实施前后满意度比较

实行护理层级管理即提高了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又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医生、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及护士的自我满意度。

3.讨论

护理层级管理及“APN”连续排班方法能通过使各层级护士明确自身的护理职责,保证了各项治疗护理及时到位,护士各司其职能有效提高对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增加护患之间的和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管理方式体现着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与他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于调动各护理层次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连续排班过程中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搭配,保证了24h护理人力与层级配置的相对均衡,新老搭配的方式有助于快速提高初级护士的业务能力,有助于和谐团队关系的建立。中午与夜间时间段的护理层次安排保证了薄弱时段的治疗护理效果,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层级护理实行的竞争上岗制度有助于增强各层级护士的竞争意识,使护士能够自发的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护士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APN”连续排班方法改变了传统五班制的排班方法,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护理资源,避免了因护理人员频繁换岗和交接增加的不必要的工作量和带来的时间的浪费。减少了因护理人员不足造成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给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的负担。减少了夜班次数,使护士能够得到充分休息,降低了因护士疲劳造成的医疗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的可能。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 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干预;团体辅导

一、研究背景

时间管理是人们在使用、安排、调控和管理时间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时间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时间利用率。黄希庭将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体现在时间方面就是个人的价值观、效能感和监控能力。目前对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以及模型研究、时间管理倾向和其他心理活动以及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其中,对于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显示:采用各个不同的干预方法取得的干预效果是不一样的。本研究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低的原因、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以及时间管理倾向对高职生的作用,提出了综合的干预技术,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团体辅导方案,通过严格的干预过程,结合数据结果,来分析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具体辅导方案如表1所示:

表1团体辅导方案

主题 主要内容

一、初次相逢 1.播放音乐,游戏“自我命名”,“大风吹”,“信任之旅”

2.制定契约,确定目标,团体成员宣誓,签名

二、时间的价值 1.播放音乐,自我印象和他人印象对比活动

2.主体活动:说说时间有多么重要,“价值拍卖”游戏

3.写出自己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

三、如何掌控时间 1.播放音乐和游戏“猜五官”

2.主题活动:“时间存折”游戏

3.角色扮演游戏:时间是个小偷

四、时间掌控方法 1.播放音乐、热身游戏“青蛙跳水”

2.SMART原则的讲解,使用方法

五、监控你的时间 1.播放音乐和热身游戏“谁是卧底”

2.分享SMART方法的效果

3.学习ABC法则

六、注意力训练 1.播放音乐和游戏“找不同”

2主题活动:如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

3.专注力训练律动操

七、建立合理情绪,提高自信心 1播放音乐和游戏“排队”

2.主题讨论:你最棒

3.ABC情绪疗法的讲解

八、相互祝福,告别团体 1.开场音乐和游戏“鸡同鸭讲”

2.回顾所学知识

3.互相赞美和祝福

二、研究设计

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思源学院学生500名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结果,招募20名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作为团体辅导的对象。

2、研究工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倾向水平的调查,该量表总共44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即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其中时间价值感包括10个项目,时间效能感包括24个项目,时间监控感包括10个项目,计分方法采用五点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其中反向计分的是9,17,27,30,41。

3、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将20名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低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8次团体辅导的干预,一组不做任何干预,对团体辅导干预之后两组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得分进行对照比较。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MD测量结果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ATMD得分前后测差异比较

注:~P0.01

表2的结果显示,在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t=-0.45,P>0.01),在时间效能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56,P>0.01),在时间监控感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08,P>0.01),在ATMD总分得分上无显著差异(t=0.145,P>0.01),即两组被试在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上是同质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以及时间监控感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t=-3.234,P0.01;t=-3.023,P>0.01),实验组在ATMD总分得分上有显著提高(t=-3.023,P>0.01),而对照组在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感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1.673,P>0.05;t=-0.478,P>0.05;t=-0.2,P>0.05),对照组在ATMD总分得分上无显著提高(t=0.274,P>0.05),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在ATMD总分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3.765,P>0.01)。

2、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得出研究结论:

(1)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价值感。

(2)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效能感。

(3)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时间监控感。

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方案是根据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请多名心理咨询老师共同研究制定的,团体辅导的实施者经过培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辅导,保证了理论上的完整性,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从而具有较好的效用性,值得推广。但在本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中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是验证了团体辅导的效用性,但是,假设不进行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时间管理倾向的辅导,比如让学生阅读提高时间管理倾向水平的书籍,是不是也能够提高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呢?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比较团体辅导和一般辅导的效用性的差异,可以多增加对照组,如增加一般辅导对照组。从而加深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会兰,胡兴旺.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2] 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邱小艳,郑希付.国外音乐疗法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4(2)108-111.

[4] 马丽芳.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研究[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10.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 企业;管理效率

一、管理效率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效率存在几种理解,一种是产出、投入的概念,即效率是追求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理性经济行为;另外一种是资源配置的概念,即效率是追求“帕累托最优”的动态均衡(“帕累托最优”是指系统中的任何一项要素变化都不能使系统资源配置更优)。在经济学中,效率更倾向于“效益”的概念。在管理学中,效率更倾向于“效果(质量)”和“速度”的概念,效率可以说是这两个变量的乘积。在一个企业内部,谈管理效率更多的是针对管理工作完成的质量和速度,如工作是否按照计划完成、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是否有创新、是否节省了成本等等,这实质上是一种“工作效率”的概念。

二、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性

提高管理效率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管理的的起点和落脚点,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和工作的转变,树立高效企业的新形象:提高管理效率是新形势下,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在市场中竞争的需要,可以不断推动和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可以促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加快工作节奏,充分利用管理资源,降低管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管理工作运行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可以激活管理人员的潜能,增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反映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速度;提高管理效率有力增强了管理人员的时间意识,有利于抓好时间管理应用,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率。

三、管理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从企业长期的管理实践看,企业管理效率和人员素质、管理技术与手段、工作动力、组织规范四个因素紧密相关,从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具体原因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工作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一些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态度,使之对管理工作不能认真对待、认真研究、认真措置。

2 旧观念的束缚、慢节奏的习惯,造成了一些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没有急迫的时间观念,对工作速度的要求标准不高,从客观上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3 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不够合理,使一些企业管理职能混乱、责任不清,在管理工作上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管理运作不规范、不通畅,造成管理工作流程长、运转慢、效率低。

4 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使一些企业的管理工作不能适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造成许多管理工作跟不上,极大限制企业的管理效率。

5 忽略人才在管理中的作用,有些企业不重视管理人才的使用,不能给其提供发展、施展才能的空间,造成优秀的员工逐渐流失,沉淀下来质地一般的员工,使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低下。

6 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差,一些管理人员不懂得管理工作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地把握工作的发展方向,不能在业务上指导具体工作,不能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造成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低下。

7 缺乏先进企业文化的引领,一些员工缺乏追求进步的动力、没有追求的远大目标,企业里团队意识差,没有养成协作工作的意识和习惯能力,个人之间存在着工作的边界、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作疆界,互相协作配合少,极大的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8 缺有乏效的管理沟通机制,有的企业不重视管理沟通,没有形成沟通系统和建立沟通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少必要的意见交流,一些工作任务不能得到有效地传达和正确理解,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度。

9 管理运作不规范、流程不通畅,有些企业管理流程不科学,管理不规范、不标准,管理运行中的随意性大,把一些简单过程复杂化,甚至存在一些为管理而管理的情况,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效率低是难免的。

10 没有科学的绩效考评管理。很多情况下,管理工作质和量缺乏确定性和可度量性,许多管理工作很难用量化的标准加以测定,在缺乏有效监督、评估、考核的情况下。工作质量差、速度慢的现象在一些管理人员身上表现的较为突出,极大的影响了管理的的整体效率。

四、提高管理效率的简要途径

1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效率观念

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提高效率的意义,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效率观念,坚决摒弃落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自觉转变不讲效率的行为习惯和工作作风,打破岗位的边界和部门疆界,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时间意识,进行快节奏工作,增强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率。

2 学习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人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管理理论,树立科学管理思维,在实践中感悟管理的真谛,学会科学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学是整合管理知识的一种学问,整合管理知识一般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从教科书中学习;其次是学习管理专著;最后是借鉴他人经验材料。

3 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企业要通过改革,精减机构,转变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构建人员编制少、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4 升华管理理念,构建高效规章制度

管理理念主导着企业管理的方向。决定着对问题根源的认识和对存在问题所采用的破题方法。源自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有序运行的规则,是一个组织创造和谐、向上工作环境和提高执行力的制度保障。通过规章制度所体现的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人文关怀是提高执行力、精确执行的制度前提。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在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后,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行。

5 推进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必备条件,因此,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掌握好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好现代化管理手段。在管理实践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6 全面简化优化企业管理工作流程

对企业层面的管理工作及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承担的工作任务,要在总体把握的情况下,通过合并某些任务或步骤,消除一些不必要的任务或步骤,同步进行两项或更多的任务或步骤,或将任务及步骤进一步细分,重新安排工作流程,使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等措施提高效率。

7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

企业要结合实际,摸索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正确、

有效的评价,知道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现有情况,明确企业管理现状与企业管理快速发展要求的差距。才能做好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8 创建企业文化形成好的文化氛围

企业要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团结人、凝聚人,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营造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较高工作效率的和谐的工作环境,既有利于稳定人才,又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9 推行效率管理、推动管理效率提高

在企业管理上推行效率管理,应按照组织的效率建立或调整管理机构、体系和制度;围绕效率规定措施、选用方法,并组织实施;依照效率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和调节,及时纠正目标偏差;把效率作为一切管理活动是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行为的开始是确定心理标准,执行过程也以效率为指针,管理过程的结束也是以效率来评价优势,将效率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10 改善沟通方式、完善沟通平台

企业内存在的许多的问题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构建有效沟通方式和沟通平台对企业尤为重要。通过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员工间的关系,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促进工作任务更有效的传达。通过有效沟通,可看到事物的表象、存在的问题,还可了解到造成这种表象、问题的真实原因,能了解到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还能达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效果。

五、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主要措施

1 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通过工作实践中提升

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历练,积累经验是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企业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要对管理人员在工作安排方面进行特别处理,比如实行岗位定期轮换。让员工到本职以外的部门和岗位任职。开阔工作视野,了解其它部门的运作,增强了协调沟通能力,丰富了管理实践。提高了处理问题的思维高度,同时让员工对工作保有新鲜感,更容易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安排特殊性的工作,考验和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在工作中提升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通过集中学习或短期培训提升

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与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相结合,组织集中学习或较短期的、专题性的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3)通过加强自我修养提升

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基本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因此,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长期自学,多方面搜集与专业有关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加强道德方面、业务方面的修养。只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坚持“终生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66-01

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然而如何对名词进行解释却是一个新的课题。传统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就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有了很深刻的含义。目前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管理的角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新的课题,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就从管理的角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一、通过对教师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进入新时期,我们再谈课堂教学管理,应该跳出对课堂教学纪律进行管理的圈子,给予课堂教学管理新的内涵,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管理中包括对教师教学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的实现知识的传递,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承,还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管理能力。

教师能够有效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可以使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重点与难点知识更加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把握学习重点,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有效管理。

二、对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管理课堂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够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语文是一门知识容量很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教师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加全面的掌握语文知识,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特点是记忆力较强,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迅速的掌握知识,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疲劳的现象,教师就要及时的将一些有助于缓解学生疲劳的方法运用于课堂,尤其当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将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出现“开小差”的现象。

三、提高教师管理课堂秩序的艺术性

不管是传统教学中还是现在教学中,课堂秩序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课堂教学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点。然而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秩序也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觉枯燥无味,自然就会出现说悄悄话、做小动作等现象。

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秩序问题,如果教师依然像传统教学那样采用压制性的办法,虽然表面学生不在做小动作,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转移到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不能切实达到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那么新时期教师该如何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秩序呢?本人认为教师应该提高管理课堂秩序的艺术。例如:在学生违反课堂秩序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批评学生,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教师的教导,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然就会在以后的课堂上纠正不足。在学生的课堂纪律有所好转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克服课堂不守纪律的缺点。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升教师管理课堂秩序艺术性的方法越来越多,教师要虚心学习,并切实落实到实践中去。

四、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管理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在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学活动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一经形成必然对教学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学环境,那么将难以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会变成一种煎熬。而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管理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那么教师该如何提升自身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能力呢?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6

【关键词】定额定员管理;作用;发展方向

一、劳动定额定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劳动定额定员是通过对企业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劳动组织、操作方法及其工时消耗统计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测算后制定的,为控制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了有效时间,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销售收入高价值的科学依据。明确规定了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应当完成的产品数量,使员工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因此,实行劳动定额定员也就是把企业提高劳动效率的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劳动者身上,促使操作者采用先进的技术操作方法,改进生产工艺,推广先进经验,达到挖掘生产潜力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劳动定额定员是企业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依据。企业只有根据合理的定额定员标准,才能正确的做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决定各类人员的需求数量和控制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劳动定额定员是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实现销售收入高价值的基础,不断增强员工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3、劳动定额定员为企业生产各单位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核定定员、配备人员、合理分配、建立员工考核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劳动定额定员是企业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和竞争机制,控制工资总额使用机制,控制用工总量机制,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有公平的薪酬制度基本保障;定额完成情况是衡量和考核员工劳动负出的基本尺度,无论实行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都应以劳动定额作为主要考核标准,按岗位定员和定量及完成定额情况,核算和支付劳动报酬,使分配建立在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

5、劳动定额定员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建立人工成本控制管理机制,降低人工费用指标的主要依据。

二、劳动定额定员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公司的发展正处在高速成长阶段。“创建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的宏伟目标,激励着劳动定额定员管理要不断创新经营理念,适应快速发展的高铁管理机制。劳动定额定员的发展方向要适应公司的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平台。实行标准化分级(部级标准、行业级标准和企业级标准)管理,要以劳动定额定员为考核依据,科学定员,合理分配,激励员工学技术、练本领,使员工同公司一起快速成长。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给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要逐步探索定额、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为公司创收、完成全年销售收入指标提供基础保障。

1、定额定员管理要引入作业研究

作业研究,指“动作与时间研究”,是以生产作业系统为对象,研究和制定符合工艺操作流程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时间研究制定出技术时间定额。作业研究作为现代劳动定额管理的基本方法,已成为西方国家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方法并被广泛地应用。

作业研究可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剔除辅助时间和生理需要时间,制定最精确的作业方法。它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的前提。

2、现行的劳动定额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技术定额制定法,

第一,技术定额制定方法主要是着重研究先进工人的经验。在制定技术定额时,往往把一个或几个先进工人的经验,作为制定先进定额的基础,忽略先进的工作方法,正确的应该是根据工艺路线、操作标准、机动时间、经过分析、测算、综合而成的。?

第二,对生产过程的作业分析。分析作业的结构、确定最优的生产程序、劳动条件、工装与工具、机器设备、材料与工件、工作地布置及工人技术水平等。

第三,作业研究在制定标准时间时,是以普通工人为对象,它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必须以广泛的先进工作方法为基础,不是以某一先进工人工作方法为基础,并分析作业的工作方法,制定一个最优工作方法。

第四,作业研究制定的标准时间性以普通工人为标准的,是以普通工人靠掌握优化工作方法,而不靠加强劳动强度就能完成定额。因此,作业研究提高标准时间的水平主要是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操作技能,并培训员工掌握工艺流程、掌握新的工作方法而达到的方法。

3、实行全面定额定员管理

要大力推广劳动定额、定员管理,将效率管理扩大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劳动定额作为衡量和计算劳动效率、分配员工收入水平的尺度,便于从劳动效率高低、贡献大小中发现问题,找出影响完成定额水平的因素,从而总结经验,推广新技术,采用新的操作技能,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时利用率,从而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产能。使公司各生产系统之间、分厂之间、车间之间、工种之间、工序之间协调、均衡地生产,用定额组织生产,使劳动者在劳动定额的激励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逐渐使劳动定额管理从一线生产工人扩大到二、三线人员、辅助类人员。逐步实现全员效率管理,即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生产组织都实施效率管理,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4、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增长比例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指标要求,对服务于生产的管理岗位、技术岗位、辅助岗位类的人员配备随着公司总体效率提高,配备比率逐年降低。制定定岗、定员标准,编制岗位说明书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考核要素,做到上岗有职责,工作有考核,责任有落实。

5、创新定额定员管理方法

在扩大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的同时,要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定额定员管理过程中,作业研究、工作研究与劳动定额有着密切联系的先进管理手段。在企业中不再是只靠增加职工劳动强度和人数,而是通过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固化操作规程、改进操作方法,并将其加以标准化、用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使企业里每个人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围绕标准和目标、高效协调的动作,使企业内部生产由无序走向有序,达到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6、走定额定员标准化规范化之路

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推动基础管理上水平。将劳动定额纳入标准化轨道,就意味着劳动定额工作要按照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开展,定额标准的编写、审批、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等都必须遵循有关的标准化法规,才能保证劳动定额工作真正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对劳动定额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了定额标准既可简化劳动定额制定工作,又能保证定额的准确性,也可以提高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对生产过程、设备、工具以及工艺技术条件等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对先进经验的总结,这些对克服企业薄弱环节、挖掘企业潜力、改进工艺流程都有推动作用。规范工作方法,重点在于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它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通过优化员工操作方法和操作动作,规范生产作业岗位的工作程序和辅助岗位的工作程序,确立时间定额。实施规范化管理要体现系统性、制度化,做到有定额依据、有制度实施、有人员落实、有措施保证,规范化的目的是培养职工的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标准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和凝聚力。

总之,随着铁路客车装备制造业更新换代的加快,制造技术引进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生产类型从普通碳钢车向城轨车、高速动车的多品种发展,劳动定额编制工作要适应市场变化,形成由单纯的行政管理手段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率、先进合理的机制,使劳动定额、定员管理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符合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7

关键词:绩效评估;效能建设;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猛扩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迫在眉睫。作为重中之重的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效能建设备受广大教师学生的关注。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工作应以服务性工作为主要内容,服务质量和绩效高低即管理部门效能,直接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整体水平。目前,在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效能建设中,要解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总爱以领导自居,官本位思想过重、关卡过多、工作透明度差、协调不够,工作时效性不强、解决问题没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管理方式方法不科学、管理层次性和类别性区别不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必需强化绩效评估。

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效能建设中绩效评估的目标与作用

(一)绩效评估的目标

绩效评估以技术和管理为目标。其技术目标的重点在于力图开发一种工具,以精确地测量个人的绩效,以便确认个体的强项和弱项。其管理目标在于让各职能部门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管理部门效能建设绩效考评办法,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这样,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估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强化管理层的预期;激励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改进绩效;公平分配,组织奖励;进行人事管理研究。

(二)绩效评估的作用

制定衡量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标准从质的角度定标准:选择一定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测量方法。主要是把管理部门管理活动放置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考察管理部门管理是否正确而充分地履行了职能。其一,考察管理部门管理目标和决策本身的政治方向。即是否遵循了民主和法制的原则,是否符合最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是否全心全意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是否正确贯彻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二,考察各职能部门是否发挥了自己应有的功能。即是否及时地解决或有成效地排除困难,是否就许多可行的办法、途径和方案做出最佳选择而全面完成任务。其三,考察管理部门的整体和各职能部门在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学校利益与部门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诸关系上,是否把长远利益、学校利益和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其四,考察各管理部门是否遵循了管理部门管理的规律和原则,把工作的整个环节都置身于行政监控和民主监督下,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时尽其效。从量的角度定标准:主要是考察管理部门管理中,人财物力资源和时间在数量上的耗用程度。

制定测定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方法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业务性能、组织形式、工作方式不同,测定效率的方法亦有区别。对管理部门的执行效率的高低,可以用五种数量测定方式:其一,行政费用测量法。即对管理部门工作所耗的人、财、物力进行财务核算,看其在单位时间里是否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较佳的产出。它包括项目费用、人均费用和事均费用的测定。项目费用测定,即把每个部门的工作项目所获成果与项目耗用作比较。人均费用测定,即先算出整个管理部门费用的总数,然后按管理部门人员人数摊算出平均数,比较各部门人均费用的高低。事均费用测定,即把每一人员完成的工作数量与其工资额对照,算出每件工作的平均耗费。其二,管理职能测量法。以管理部门和人员是否圆满地完成任务为依据来测量。规定每种职能的各项指标,每项指标分理想的和必须达到的标准,分别编写最高和最低分数线,同时确定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所占分数的比例。然后,照实际情况计算每种行政职能实得的分数。其三,管理要素计分法。即对影响工作结果的人力、经费、设备、机构、制度、方法等因素,按其作用规定标准分数并算出实际分数,然后把实际分数相加,其总和的多少就意味着效率的高低。其四,标准比较测量法。各项管理事务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用公认的或权威部门规定的标准与效果相比较,合标准者为效率高,不合标准者为效率低。其五,统计数据判断测量法。即利用现有的办公室费用、人员编制、公文处理、会议召集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报表资料,对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高低做出判断。

在具体运用上述方法时,质和量两方面都应依据管理主体的特点进行综合考察。忽视质量方面的考评,易使管理部门和个人为追求工作的数额而不顾公众道德、学校形象和社会效益,甚至丧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以权谋私。忽视数量方面的考评,易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僧多粥少、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公文旅行,甚至官僚主义严重且劳民伤财。

此外,要注意效率标准的正确导向,发挥其定向指引和教育激励的作用。要注意效率标准的相对量化和可比性,把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精确量化与模糊量化结合起来,保证效率测定的可行性。

影响管理部门效能建设的制约因素

管理体制因素管理部门内部组织的设置、编制、结构、层次、分工、活动原则和方法都对效率有直接制约。此外,管理部门的职位是否能保证最恰当地围绕完成本部门的职能而构架,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流畅,法律关系是否明确和协调,对效率影响也极大。

人员素质因素管理部门人员自身的政治思想、业务知识与技能、工作方式、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高低和发挥程度,直接影响效率。

办公环境因素包括物质因素和时间因素。前者如办公房舍建筑与分配、办公室的大小、办公室桌椅和文具的摆设、光线的强弱、空气的流通与新鲜、室内温度的高低与噪音的大小、办公用具和设备的落后与先进。后者如工作流程的安排、工作时效的多少、休息时间的间隔、工作操作的连续。这些环境因素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提高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的举措

在明确了提高管理部门绩效的测量标准和制约因素之后,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

实现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第一,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包括个人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这些必须与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相互配套并严格执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是提高管理部门效率的制度保证。第二,综合工作流程。通过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等方面的改革,减少环节,简化程序,缩短流程,体现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第三,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对各部门或机构的管理权限、管理程序、业务法规政策、行政经费开支等,要在遵守保密法的前提下一律合理公开;对管理部门人员的奖惩一律公开;政情通报定期公开发行。这些公开性措施,便于公务的管理,能提高管理部门的自律力,也便于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从而保证高效化的质量。

提高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首先,要严格实施管理人员的考试录用制度,建立年龄结构、专业智能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群体。其次,要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方式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使他们致力于追求卓越。再次,改进管理部门作风,全心全意为领导、师生员工服务,树立管理部门的公仆和勤务员的形象。

实施效能监督和绩效考评第一,强化管理部门效能监察及工作督导。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设立管理部门效能投诉中心,对各种官僚作风、老爷作风进行检查监督,对违法乱纪行为依照有关规定坚决予以追究处理,防止和纠正“以官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第二,实施绩效考评。一是要把绩效考评纳入年度考核。二是实施效能告诫。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建设规定,予以告诫。三是追究效能责任。

总之,管理部门作风和效能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先行工程,强化绩效评估是提高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各方面管理比较薄弱,这些“软件”上的缺陷已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而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绩效考评的落实,无疑是管理部门效能建设能否得以加强的关键所在。强化绩效评估,能使高职院校处于规范、便捷、和谐的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陈翔.高等学校办公室工作[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斯杰.高职院校建设与管理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侯坤.绩效管理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8

 

一、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涵义

 

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是指,工商机关实现市场监管目标,从事市场监管执法活动时,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的效益、效果的统一。其涵义包括:一是目标性,即工商效能提升的首要要件,没有既定目标,谈效能提升,只是一句空话。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为完成终极目标,还必须有阶段性目标。二是功能性,提升工商效能必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即发挥组织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三是统一性,即效益、效率、质量、效果的统一。工商效能强调要有市场监管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强调发挥监管执法的功能,强调监管执法能力、效率、效果、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工商效能建设中,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各要素和环节的作用,才能提升整体效能。

 

二、彩响工商效能提升的因素及问题

 

(一)队伍素质因素

 

素质是指人先天特性和后天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内在能力。素质是能力的核心,而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化表现。工商队伍素质是指工商人员理解和认知法律对有关问题作出恰当判断和合法处置的能力。工商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商部门的整体能力和效能。素质更新主要指优良品德的修炼,专业素养的健全,广博知识的积累,办事技能的提高。

 

经过各级组织多年的管理培训,工商人员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现有的人员素质与时代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在“两费”停征后,部分干部茫然不知所措,平庸、懒散现象抬头,慢作为、不作为时有出现。激励机制显得乏力,制约机制作用不明显,人员只进不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干部队伍缺乏活力,这些都直接影响工作效能的提升。

 

(二)资源配置因素

 

资源配置包括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保障。如何合理设置机构,促进职能到位,发挥整体效能至关重要。人员调配是发挥效能的决定性因素。人员调配是否符合精干决策层、减少管理层、强化执行层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工商效能的提升。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其中信息技术是提升工商效能的重要载体。

 

工商系统机构名称、上下职能基本相同,但力量整合不够协调。机关内部,市场、公平交易、个体、登记、商标、广告等部门与基层所都有执法办案权,多头执法导致处罚畸轻畸重、重复处罚,上下级工商部门之间权限划分不清,执法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些地方工商部门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由公平交易部门实行集中办案,但由于基层执法力量有限,办案人才少,受移交时间和专业知识的限制,执法效能仍未得到提升。

 

(三)工商文化因素

 

工商文化是指工商部门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职能中,逐渐形成、积淀、培育起来的得到广泛认同的工商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理念、执法意识、管理理论、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蕴含在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制度、形象、行为之中的文化特色。工商文化既重视群体力量和发挥群体优势,又强调个人因素和潜能创造力,是凝聚和激励工商人员的重要精神力量,为工商机关各项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发展工商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工商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全体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国家工商总局近几年组织全系统对工商文化开展研究,在工商文化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创建工商文化的实践中,各地对工商精神的理解表述不一,工商文化的特色不突出,工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统一的语境表示。工商行政管理共同价值观、工商精神等与工商工作的有机结合还不紧密。全系统对工商文化建设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不够。

 

(四)体制机制因素

 

工商监管体制属于国家经济行政管理体制范畴,良好的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机制会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不断适应复杂变化的市场经济,能动把握监管规律,实现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工商机关虽然实行了垂直管理,但监管执法受当地政府影响仍然很大。在行政机构中存在职能交叉,工作界线不明确的问题,造成监管执法力量分散,缺乏合力,影响监管效能的提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构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化手段,向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抓紧素质更新,塑造效能主体

 

效能建设既要“效”,更要“能”,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行政效能的提高说到底要靠行政人员的素质提升,即优良品德的修炼,专业素养的健全,广博知识的积累,办事技能的提高。

 

1.加强学习培训教育,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整个队伍政治素质的提高。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党风廉政等各种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组织干部学习文化知识和理论研讨,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实施职位分类制度,激发队伍整体活力。职位分类制度是建立科学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条件。工商机关可将人员分为企业注册官、行政检查官、后勤管理人员三个系列。企业注册官是指具备专业资格,经过考评和聘任,在工商机关注册登记岗位依法行使注册核准权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行政检查官是指具备专业执法资格,经过考评和聘任,在执法岗位依法行使行政检查和行政管理的执法类公务员。后勤管理人员是指为处理工商各项工作需要而从事财务、政工、监察、装备、信息技术等行政管理和工勤事务人员。按工作性质又可分为服务性和技术性人员两类。对后勤人员应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技术序列分等级,如政工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等,按照其相应等级规定享受职务待遇及薪酬。以此构建职务晋升和职级晋升双梯制,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提升工作效能奠定组织基础。

 

(二)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是提高工商效能的重要方面。科学的资源配置,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先决条件。在信息时代,可利用现代科技信息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加强基层力量,对于提高工商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政府机构中,基层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仅被当作领导的服从者和决策的执行者,他们受到高层政府组织严格的层级制约,缺少因地制宜的决策权。加上行政层次过多,机构重叠,多头领导,交叉指挥,造成基层行政组织和人员工作被动、缺乏活力,难以获得较高的行政效能。因此,现行政府的改革趋势是由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式管理发展,减少政府组织层次,缩小高层与基层沟通距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往基层配置,下放权力,形成小局大所,以达到激发基层人力资源,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履行政府职能之目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沟通和协作,大大提髙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减少了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

 

在监管理念上,应把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上升为社会管理的层面,借助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运用整合性治理理念充分聚集各种社会资源,实现综合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效能。整合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企业自律的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

 

(三)改革监管模式,创新监管体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主要有三种模式:经济警察模式、公平交易委员会模式、市场行政监督管理局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各有长处与不足,我国在借鉴国外模式时,应该吸收国外模式的长处。目前,我国监管模式采用市场行政监督管理局模式较为符合我国国情,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适应市场监管需要的大部制,解决权责不清、各自为政问题,解决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协调监管问题,努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软硬件配里随着工商机关市场监管任务不断加大,市场主体数量大幅上升,监管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必然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国对商品质量的监管采用的模式为“环节管理为主,专项管理为辅”,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在合理执法成本下,更可取的监管模式是充分利用各个监管环节和部门所取得的有关商品质量信息,将检测结果形成数据在网上共享,实行综合监管、上下联动的市场机制。数据是信息化应用的直接结果,所以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库建设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数据库,其次是重要商品数据库,并逐步建立联通国家工商总局、省、市、区工商局、工商所五级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从长远目标看,应围绕信息资源的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为重点,努力构建地区、部门互动的市场执法体系,以信息资源公开和开发利用为重点,全面提升科学监管、优质服务的水平,不断满足民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新要求。

 

四、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应该建设效能评价体系。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综合性特点,其评判标准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采取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才能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一)工商行政管理效能评价主体及方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效能评价可以依靠多元的评价主体和采用综合分析法进行,保障效能评价的真实可靠、公平公正。

 

1.评价主体。工商机关及其上级机关在评价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第三者的评价主体相比,工商机关及其上级机关更加了解监管执法总体情况,更能掌握工商行政管理效能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对评价标准掌握更加准确、全面。第三方评价是评价主体另一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政府只是评价主体之一,民间评价机构,包括独立的民间调査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媒体组成评价委员会进行第三方评价,这有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2.评价方法。工商行政管理效能评价可以采用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方法进行。主观测量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査、实地访谈方式进行。客观测量方法可通过监管执法统计数据获得。如査处违法行为的案件数量、发展市场主体数量、商标注册数量、著名驰名商标数量、合同履行率等。把主观测量与客观测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最终反映工商效能的提升情况。

 

(二)评价指标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工商行政管理的效益、质量、效率、时效、能力五个维度进行评判。

 

1.工商行政管理质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和服务的质量,主要从市场巡查质量、行政许可质量、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等方面进行衡量。市场巡查质量主要以巡査中违法行为的发现率来衡量,包括市场主体证照齐全率,无照经营率,违法行为发现率,重特大违法行为应急处置等。行政许可质量以受理程序是否合法,核准时限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等为标准。行政处罚案件质量以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等为标准。

 

2.工商行政管理时效。衡量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时效指标,是指完成一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行政效能可以用时间效率表示,以最短时间完成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则工商行政管理效能高;反之,则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低。因此,把时效指标作为衡量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商行政管理时效既有法律法规规定又有制度性规定,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是职责任务的要求,在法定时限内尽量缩短工作时间是提高效能的重要表现。工商行政管理时效指标包括行政许可的时限要求、行政处罚的时限要求、市场巡查的时限要求与消费投诉时限要求等。

 

3.工商监管执法能力。T.商行政监管执法能力是指工商机关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有效监管市场的本领和水平。工商行政监管能力是围绕监管执法展开的,具有职能的特定性。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的能力要求日益突出,因为它直接决定和反映执法监管能力的高低。工商行政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应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1)执法主体状况,例如监管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基本技能、执法人员违纪率等。(2)依法监管执法质量,例如案件核审不合格率、案件行政复议纠正率、案件行政诉讼败诉率等。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9

关键词:徐贾快速;绿化工程;高效工程;高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徐贾快速通道绿化BT工程是徐州市2012年度重点项目之一,全长18.4公里,绿化面积87万m2。施工时依据沿线的人文、地理环境等特点,以“自然和城市的有机融合”为指导理念,打造了集“山、水、田、城”四景为一体的线形植物景观带。整个工程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开工,至2012年4月20日完工,施工期仅79天。完成了土方回填93万m3,土方造型整理91.4万m2,乔木3.7万株,灌木6.5万株,地被、草坪70万m2,景石3590t。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量,并且做到了管理科学、施工规范、工程效果理想,无不体现出本项目是高效的优质工程。

那么何谓高效工程?高效工程如何产生?何谓高效管理?高效管理与高效工程是什么关系?本文仅以徐快速通道绿化BT工程为例进行阐述。

高效工程与高效管理

1、笔者认为高效工程应是进度快、质量好、成本适当、耗能少、资源节省、环保、总体社会效益高的工程。徐贾快速通道绿化BT工程具备了上述的各项特征,实施过程中做到了又快又好,且工程完成后切实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提升了周边景观层次,得到群众及政府机构的肯定,收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2、高效管理是一个或多个组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高效率的执行并实现计划结果的一种活动。

(1)组织及管理模式是高效管理的基础

工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从规划到最终产品的完成都离不开组织的管理,而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对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本工程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单位,委派了具备丰富项目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负责人,如贾汪区园林局作为建设单位就委派了一位业务副局长亲自负责,并委派多名园林系统专业人员组成现场建设方组织。各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实体的具体实施者,也委派了具备多年实战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作为施工现场负责人,同时委派相关管理、技术人员组建了项目经理部。

本工程建设单位采用平行发包模式,将本项工程分为四段,分别发包给四个国家一级园林施工企业,一家甲级市政园林监理企业,选取实力雄厚、施工专业的队伍是招标管理科学的体现。同样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采用了直线职能型管理模式,达到了专业性好、分工明确、指令唯一、执行迅速等效果。

(2)有效的管理方法是高效管理的支柱

工程项目管理按类型分为进度类、质量类、投资类、安全文明等几大类。

例如本项目进度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指令和经济奖惩的方法,并制定各种工期保证措施。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进度指令,利用监督、督促等方式进行进度控制。经济的方法就是项目部利用经济奖罚措施控制施工进度,对施工班组,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实行效益工资,对管理人员,同样要根据个人工作与工程进度的关联程度,制订针对工作进度的考核办法将管理人员的奖金收入与工作进度挂钩。

本项目工期控制主要采取了相关的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例如其中一项目部在在开工前就成立工期预控小组,全面负责工程施工进度安排与协调,同时根据施工组织安排,抓住关键控制工序,在劳动力、机具设备、周转材料上实行统一周密的内部调配,使各阶段分部工期目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流水作业形式,科学分段并按照土方回填、土方造型、苗木种植、养护等环节组织流水施工,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并保证了工期。到后期因实际工程量增加很大,施工单位将作业管理及时调整为平行作业方式,各种保证措施的灵活运用确保了工期目标的实现。

(3)高效率的执行是高效管理的保证

高效执行就是有目标、有计划,并运用科学方法、手段或策略让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得到落实,并最终达成目标。执行是一个从决策出发,到获得行动结果的完整过程,其中高效率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是执行的关键。

本工程从项目法人机构的组建到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选择无不是程序规范、效率迅速的。如施工队伍的选择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2012年1月15日招标公告到月底确定中标单位,2月初正式开工,仅仅用15天的时间做好了队伍的选择工作。

开工伊始,建设单位就制定了工程管理的各项制度,并严令各参建单位迅速、有效执行。各参建单位根据既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目标,都详细制定了工程施工计划,迅速展开施工。如土方回填工程招标暂估工程量为8万m3左右,但根据实际地形和设计造型测算回填量达到90余万m3,大大超过暂估数量。原计划于2月20日完成,日计划完成量为4000m3,最终不得不调整为4.5万m3/天。各项目部采取了增加土方施工设备、增加施工管理人员、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方式,在计划时间节点完成了土方回填工程的施工,有效地保证了下步工程顺利进行。

再如其中一个项目部提出用草花组合代替部分模纹地被植物,可以提升景观效果,并能降低造价。建设单位代表当天组织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人员予以讨论,当天确认采用草花组合方案,施工单位接到变更通知后立即组织实施。以上决策高效、高效执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总之,高效管理要具有优秀的领导者、健全的组织、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沟通、不折不扣的执行力、专注要点、注重成果、把握整体等要素。本项目按时完工并达到预定目标就是高效管理的结果。

二、高效工程与高效管理之间的关系

高效工程是高效管理的必然结果,高效管理是高效工程的必要条件。

高效工程的产生需要很多促成因素,需要有组织、制度、管理、执行等等,所有的因素都离不开组织,也离不开人的管理,所以管理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必要条件,高效优质工程就是高效管理的目标与结果。总之徐快速通道绿化BT工程按期完成,并得到广泛认可,是组织实施的结果,是高效管理的成果。

参考文献

高效时间管理方法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实施;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5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本管理也不例外。科学的成本管理,就是要求企业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成本管理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的全面体系。从而使企业的主要物质消耗和产品成本都有较大的降低,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财务会计功能化。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信息自然也就成为企业管理者极为关键和引人注目的信息。不同的成本信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单一的成本信息难以同时满足上述三种目的。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奉行“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信条,强调的是管理决策的相关性问题。从会计学科划分来看,成本会计是连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桥梁。财务会计的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就是根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成本信息而进行的。管理会计以优化企业价值链为着眼点,以多维的成本概念和“不同目的,不同成本”为准则,应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信息进行管理决策活动。我国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基本上服务于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目的,缺乏经营控制内涵,忽略了管理决策目的。因此,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财务会计功能化,忽略其管理会计功能的倾向。财务会计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企业成本管理的财务会计功能化实际上就是将本来应企业化的成本管理社会化。事实上,成本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管理会计功能问题即如何应用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服务。

(二)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来自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这点。企业成本管理思维还没有转移到企业经营上来,仅局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如财务通则和税法等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基本上为国家服务。这从另一个侧面将本来应企业化的成本管理社会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加强成本管理,避免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

(三)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表现,只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效率高,但它未必有效益。按照成本习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成本,在业务量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无关而保持不变。这样,企业只要提高产量就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因此,产量越高,企业产品成本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越高。这就是我国企业为什么长期以来偏爱“产值”而不注重销售的原因所在。由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财务会计功能化倾向,侧重于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追求产品成本最低化,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提高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客观地说,规模经济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产品存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销定产,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创造出效益,从而使效率转化为效益。否则,只有效率而没有效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效益才是根本。这就要求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要转变思维,树立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正确看待效率与效益的关系。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实施成本管理战略

(一)正确处理成本管理中的几个关系。首先,正确处理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会计上,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产量)的关系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部分。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即一定时期和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其总额也将随着发生相应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一般来说,增加产量可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但是,如果只强调增加产量,而忽视节约各项消耗,也可能会引起单位产品中的变动成本的上升而提高成本。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首先必须研究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地考察和分析成本降低的方向,为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对立的统一,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从企业整体的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权衡利弊与得失,采取较适宜的措施。反对忽视质量的降低成本,也反对忽视成本的提高质量。应当提倡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提高质量;第三,正确处理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正确关系应当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具体地说,成本对经济效益既有正确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统一),也有负面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矛盾)且在这一对矛盾体中,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成本是第二位的,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必须由经济效益来决定的,而非成本决定经济效益。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摈弃过去那种从成本出发来研究效益的被动做法,而应当实行从效益出发来研究成本的积极做法。努力做到在积极降低带来负面影响的成本的同时,还要抓好能带来正面影响的成本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自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致使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是否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能够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等决策提供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对企业全过程实施成本管理。对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包括建造、设计、制造、采购、销售、售后服务、融资、信用损失和投资损失等等各个环节阶段,凡是有成本发生的地方都要进行管理。这里就成本控制而言,建造成本、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控制三个环节是最重要的。对有些行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和重化工行业而言,建造成本控制往往是最重要的。以电力企业为例,目前一台90万机组的发电投资约在40多亿元左右,若能在建造环节节约10亿元的投资,实际上就相当于以后年度经营期间增加10亿元的利润。但是对轻工业类企业来说,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往往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通常认为,产品成本的80%以上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制造环节的成本仅占产品成本的不到20%。另外,融资成本、信用损失成本和投资损失成本的控制也是重要的。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我国企业年平均坏账率为5%~10%,美国只有0.25%~0.5%;我国企业的账款平均拖延期为90天,美国只有7天。相对而言,我国企业的信用损失成本控制的意义更大。融资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这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投资损失成本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决策失误。减少甚至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最重要的是要改进和完善投资决策机制,除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外,还应当关注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建立投资决策责任制度,要将“谁决策、谁负责”纳入企业制度框架,并对决策者实行“无期限责任制”;二是对企业全岗位实施成本管理。通过预算和考核,落实企业成本目标和责任。从工厂到车间,从班组到个人,从公司、车间领导到各个管理部门,人人都要参加到成本管理中去,按照成本指标严格把关,只能降低,不准超支,做到时时、事事、处处都有人管理成本;三是对企业费用全要素实施成本管理。生产费用各项要素,包括原材料、动力、工资、折旧等都要制定定额和标准,加以管理,既要抓大,也不要放过小的。要控制期间费用总额,严格审核单项费用。一般的做法是将部门费用的发生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由财务部门进行部门核算并严格监控。为此,要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核流程,包括费用发生前的申请及审核;发生后及时报账;费用报告的填写规范及审核;超期不报账的处罚等。在管理费用控制中,主要应对招待费、差旅费、通讯费、办公用品费用等容易超支的项目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

(三)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一是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法。成本预测方法是根据过去的成本资料,结合调查研究,针对今后的新情况,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估算未来的成本水平,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其包括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两种。成本决策方法是根据既定的成本目标,运用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经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出成本最低的方案,列入计划。通常有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决策树法等;二是成本计划和核算方法。成本计划是指导成本管理工作的纲领。目标成本的确定是和成本决策的实现都要通过成本计划来具体安排和落实。主要有全面预测法、弹性预测法、零基预测法、目标预测法等。成本核算方法是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以计算各种产品和责任中心的成本。成本核算必须准确及时,否则就会使成本考核遭到歪曲,也使成本控制失去方向。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制造成本法、责任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三是成本控制和检查方法。成本控制法是根据成本计划提出的控制指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耗费,进行有效的控制,发生偏差,及时纠正,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成本计划完成的好坏,关键在于成本控制,如果成本控制不好,浪费无人问,超耗无人管,成本计划就起不到作用。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责任成本控制法、预算控制法等。成本检查法是以目标成本为衡量尺度,对照实际成本,以检查目标成本是否完成,作为评价成本管理工作业绩的依据。成本检查的方法有单位成本检查法、总成本检查法、材料费用检查法、工资成本检查法等。

总之,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和成本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存在统一的准则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成本管理工作的改进永无止境,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更切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