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十篇

时间:2023-05-15 15:45:49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1

关键词:新常态;经营风险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四)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五)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六)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七)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八)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二)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膨胀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三)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2

Key words: enterprise;operation risk;causes;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40-03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步入到中高速换挡的“新常态”形势下,企业都在积极应对经济转型,总体经营稳中有进,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经营风险时时存在。企业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利。常言道,利从险中求,高利润总是与高风险并行相生,企业只有具备出色的风险预控和风险管理能力,才有可能从容应对,规避风险。本文针对构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展开深度剖析,提出风险控制策略,旨在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1 经营风险的含义及测算方法

目前学术界对经营风险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认同其中一个观点: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水平波动,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1]。企业分析经营风险,研究风险控制措施,目的是通过规避或消除风险因素来减少效益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营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生存,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对经营风险的测算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般说来,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资本结构风险等,可以通过对各项财务比率的计算加以衡量。

一般根据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中的指标来测算经营风险。具体来讲,首先应该掌握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包括是主营业务还是非主营业务带来的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及利润总额各是多少,以及本年度与前一两年相比呈现何种变化趋势等等,这些都是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指标。

除此以外,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状况,一部分财务比率会成为测控财务危机的主要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毛利率等等。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100%”这样的财务比率计算公式,属于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里不再赘述,只强调一个关键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各不相同,切忌按传统测算方法,用同一套财务比率来预测不同企业的经营风险,否则难以得到客观又精确的结论。笔者建议,测算前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重点评估其营运特点、偿债及盈利能力,然后运用功效系数评分法来确定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功效系数评分法,即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和各自的标准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功效系数函数将各指标权数转化成可度量的评价分数,再把各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分类求和,据以对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记分的方法。下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函数模型:

G=∑Gi×Wi

Wi――指标权数;G――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

Gi――单项功效系数变量。

2 企业经营风险成因的实证分析

分析经营风险的成因,通过测量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为风险预控和防范提供可靠依据。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手段,经营状况自然存在差异,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也各有特点。

一般而言,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宏观环境两方面。外部环境除了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外,还包括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总的来说,外部环境主要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2]。其中,政策导向因素就包括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的调整,每一项政策调整都可能扰乱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企业应该多加关注。

外部因素的变化皆源自内在因素的调整,企业虽然无法干预外部因素的调整,但是可以加强内在因素的研究。笼统来讲,企业内在因素涉及资本结构的缺陷、经营决策失误、财务等各项管理不力等几个关键项。尤其是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生产管理决策存在极强的主观意念,导致风险管理呈现出间歇性特点。[3]企业管理者主导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不断深化风险防控意识,深刻认识到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要严格针对岗位规章、员工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实施再管理,从岗位操作、制度执行入手,预防关口前移,使内控合规制度成为内控管理中执行最普遍的习惯基础;通过对业务操作的防范,提高员工素质水平和意识行为的规范控制,从而达到风险再规避。[4]

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财务因素在风险预控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以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表面化的措施加强风险管理,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笔者认为,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评估经营风险。笔者以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为例,对其经营风险的成因展开实证分析。

2.1 偿债能力

为了防控经营风险,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应该在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始终维持一个合理的负债比率,以免财务政策过于激进引发经营风险。以下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来了解公司的偿债能力。

表1揭示了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2009年~2011年的偿债能力。可以看出三年间现金比率出现了大幅度波动,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的变化相对平稳。其中,2010年的货币资金呈现增涨的趋势,可以看成是一个拐点。

2.2 运营能力

资产运营能力 就是通过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 来判别企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而公司对资产的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其经营风险的高低。要判断该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可以先观察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在表2中,该公司无论是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还是总资产周转率都明显下降。这表明该公司对经济资源调配不力,导致资产结构存在缺陷,无法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是在2009年到2011年间该公司不断存货,表明经营风险始终可控。

2.3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代表着公司未来的成长性。盈利即获取利润,提高盈利能力有助于防控经营风险。要衡量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看其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

由表3可以看出,该公司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经营风险固然存在,但从整体来看,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是良好的。盈利能力代表着公司的发展情况,因此,公司要发展,首先应该提高盈利能力。

从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公司经营风险的成因:首先,资产结构的优化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逐年递减的,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风险较高;再次,销售信用体系有待改善、赊销比例有待缩减,需加大力度催收应收账款。另外,筹资渠道还需要完善,应尝试进行一定比率的股权融资,或争取一些短期借款,使财务杠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笔者认为,企业通过上述财务指标的分析,不仅可以预测、而且能够确定经营风险具体存在于哪个环节,从而为防范经营风险奠定基础。

3 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3.1 北京市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实证分析

北京市某中小型锅炉产销公司注册资本7600万元,总资产8000多万元,拥有130多名在职员工,年生产能力50000多台,年营业额5000万元~1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2万多台壁挂锅炉已在国内部分地区投入使用,用户反馈产品质量优良。

①计算该公司2007年~2011年的综合功效系数G:

G=∑Gi×Wi

=0.1X1 0.08X2 0.06X3 0.06X4 0.08X5 0.04X6 0.04X7 0.04X8 0.075X9 0.075X10 0.05X11 0.05X12 0.075X13 0.075X14 0.04X15 0.03X16 0.03X17

=72.5298

②判断该公司的财务预警警度。

根据该公司五年的综合功效系数72.5298,判断出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处于中警状态,并且其整体功效系数水平较低,投资及资金周转不顺利。

3.2 经营风险防控策略

①要加强内部成员的风险防控教育,讲解行业内的典型案例让员工李乐诗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公司内部经营状况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不断提高营销利润。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精益预算、会计核算和有价值的财务分析,向管理决策层实时反映公司内部财务运作情况,为决策者进行危机防控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最终通过高效率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提高运营效益。

②要加强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判,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时时关注金融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管理思路,灵活地规避不利因素,主动适应宏观环境,从而有效规避风险、防控风险,提高运营效益。

③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及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5]。

3.3 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

这里仍以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从偿债能力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某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流动比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其值是在1.1至1.2之间,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偏弱(该指标值一般以2为宜),存在着一定的债务风险;从运营能力分析表(表2)可以看出,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似有下降趋势,应重视对应收账款企业进行测评和考察。尤应注意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逐年递减的,说明企业在这方面的风险是较高的,需要补充流动资产以作为延缓周转速度的代价,造成资金的浪费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降低。

从盈利能力分析表(表3)可以看出,公司的盈利能力大体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公司未来的成长性较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经营风险。综合以上的分析,提出适于案例的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如下:

①注重提升品牌实力。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发展正处于亟待完善的起步阶段,从产品知名度来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注重与著名企事业单位谋求合作,同时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首先要注重同行企业之间的市场协同,以管理创新引领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其次,从技术研发与创新角度来说,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果要能够迅速应用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获取收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再次,企业应加大研发费用的支出,研发出既能在市场上立足又具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新产品。最后,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提供的机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③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管理。首先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节本降耗;其次,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管控能力;再者,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力度,灵活分配运营资金,坚持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减资金成本。

④借鉴综合功效系数法。通过借鉴综合功效系数法构建出中小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判定企业所处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预警程度。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状况,适当地调整某些指标。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石油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就是说风险在每个石油企业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说是要想完全的消除风险或者说是去掉其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怎样才能降低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样一来,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经营风险的内涵

所谓风险就是在一种情况下,各种结果的一个波动或者是变化的程度。风险在实际当中具有两面性,有时候风险可以让投资人得到相应的效益;在很多时候,它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所讨论的经营风险是指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所遇到的或者说是可能会遇到的对企业有不利影响的事情,也就是在实际中风险所带给我们损失的那一面。经营风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在实际的生产当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经营风险,主要有市场销售稳定性、产品成本水平等。

2石油企业经营风险的表现

自从1993年,我国开始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家,从这以后我国每年的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2014年的石油进口量就已经达到3.1亿吨。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其量也在不断的减少,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短缺风险。对于跨国石油公司来说,在经营过程所遇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和勘探开发风险。政治风险一般来说都是和东道主国家以及其中的恐怖主义相关,经过相关的调查以及统计可知,跨国公司[1]在这其中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或者说是对自己不利的状态。比如在非洲、中东等政权更迭和战乱地区的石油投资,政治风险较大。勘探开发风险一般来说主要由于受当地环境、地质、技术等影响,出现的投资亏损,甚至面临项目停顿危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们迎来以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质量的高低影响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生产、优化运行、经营决策的方案制定。企业习惯于对照计划指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容易忽略对生产实际数据的分析,不利于解决生产过程的差错和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另外,企业预算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优化整合不明显,预算管理引领、约束作用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生产投入产出调节功能不明显,联合考核机制运行不成熟,制约了预算对效益管理导向性作用的发挥。目前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运行,对石油企业形成了冲击,企业经济效益压力巨大。所以,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这个新常态,如何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2],成为石油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

3风险管理措施

3.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收集。风险管理第一个措施就是加强信息收集,取得比较全面的风险信息,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做好相应的迎接挑战的准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数十个国家都有油气项目,应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和筛选,分析风险,确定以后的投资重点。一是选择探明储量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投资;二是选择开采方便和产量增加快的国家投资,例如选择近5年石油增量较快的国家,增加对这些国家的石油投资,尽快增加石油产出,以保障价格稳定。

3.2利用数据分析创造利润。生产计划是企业平稳生产的依据,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同期生产统计结果、生产运行情况等因素,及时进行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使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实现有序衔接和统一。利用大数据分析创新企业统计计划管理,找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措施点,将计划经营目标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效益目标,形成生产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优化控制和精细管理。通过提供全面、详实、准确的生产数据,支撑企业生产决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利润。

3.3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形成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效益管控氛围,将边际贡献管理方法融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企业效益管控责任组织体系。依据日检查、旬分析、月考核的分系统评价、分层级落实的动态运行监控、考核机制,形成系统优化、持续改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整体把控效益、配置资源,以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经济效益执行差异较大的重点项目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寻找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改善内部管理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4引进风险控制管理人才。在风险控制以及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团队,才能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以及相关的管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导致我们在竞争当中不具有优势地位。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进行接轨,我们逐渐认识到对风险进行管理评估的重要性,并在这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主动权。现在我国的许多石油公司都在大量引进具有风险评估管理方面的人才,并且提供各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以便能够对实际中的风险进行恰当的管理。

4结语

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需要风险的评估管理,另外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实际中的许多风险,让企业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通过文章对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各个方面的研究指出了方法,对石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贵洪,蒋晓燕.跨国公司面对的政治风险[J].国际观察,2002,(3):50.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4

关键词:现金流量;房地产;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35-02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别于一般的生产、贸易企业,在开发项目过程中具有现金投资数额大、现金占用风险大、项目周期长、对资金规模和流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现金的流动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提供对流动性及经营性风险的重要预警信息。

一、现金在房地产开发各阶段的流动

根据房地产开发现金流入、流出的项目,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立项、科研、规划设计、市政配套等环节,现金流出包括可行性研究费、工程规划费、工程设计费、勘察设计、配套设计等各项在立项阶段发生的税费,现金流入主要是股东的投入;第二阶段项目拿地、拆迁安置阶段,现金流出包括土地出让金及拿地过程发生的各项税费、房屋拆迁补偿款及各种安置、补偿、清理、补助、服务、管理等前期费用,现金流入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融资;第三阶段项目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安装施工以及预售阶段,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建安费用及各项施工阶段发生的建设、维护、监理、补偿、管理等费用,现金流入包括达到预售条件后的预售回款;第四阶段项目经营、物业管理阶段,现金流出主要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等各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及物业管理费,现金流入主要是销售回款。

二、现金流动的预警指标

当前,对于如何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现金流指标评价体系,没有权威的共识与证实。基于学术研究界比较认可的一些指标并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特点,笔者从房地产经营、投资、融资方面归纳了以下几类: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维持和支撑公司运营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现金是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融资类现金对公司起到了辅或补充性作用。经营性流动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是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重要标志。在分析企业未来偿债能力时,需要更多考虑经营性现金获利能力能否覆盖其融资本息偿付。

(二)获利能力分析

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股本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创造未来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1、每股经营现金净额均值=经营现金净流量/股数。房地产整体行业的现金趋紧,上市公司中70%的经营现金都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负值的经营现金流量更需要警惕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很可能造成企业实现销售和资金回笼的困难加大,经营风险增加,现金流量继续恶化的恶性循环。

2、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国外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0%多的企业是盈利情况不错的企业,例如美国W.T.Grant公司,破产有很大因素在于其净利润中存在大量未能实现现金的收入,最终破产清算。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关系可以反映利润中为实现现金收入的情况,当然进一步分析中还要结合企业的折旧政策和存货变动情况。

(三)偿债能力分析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房地产企业资金投入数额大,杠杆效果显著,但是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很高。

1、短期融资现金保障系数=货币资金/短期及一年到期借款。短期融资现金保障系数是最直接反应企业对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整个行业的保障能力较低,现金对短期负债的能力面临较大考验,特别需要警惕财务风险。

2、有效负债率=(总负债-预收账款)/总资产。剔除了预收账款后的负债,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的真实负债。从房地产整个行业来看,有效负债率保持在50%左右,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化,预计企业的融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三、房地产企业现金管理方式

企业现金管理战略,即是将资金预算与具体项目开发进度、企业的战略规划乃至企业生命周期营运发展相结合,寻求稳健的、低成本和可持续现金流动管理模式。当然,不同企业现金管理模式也是多样化的,笔者单独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式,结合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行业市场环境,希望对现金流分析提供多方位参考。

(一)房地产企业现金资金池管理

对于房地产集团企业,为了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减少闲置成本,对于旗下同区域或跨区域的项目公司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常用的模式包括设立内部结算中心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财务公司。采用集团资金池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强了集团的预算管理,提高了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能够减少操作成本,降低融资成本。然而,由于集团资金池管理,也容易出现对项目公司顾此失彼,照顾局部忽略集体利益,更因为关联交易不符合公允、信息披露等要求,容易遭到外部监管的审查或税务局的质疑。因此,在分析房地产集团企业的现金管理模式下,建议应该从集团层面项目安排及资金统筹等方面着手;集团公司是否建立规范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若一家项目公司不能履行还款义务,集团资金池管理能否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事后完善等操作;此外,还应该防范潜在税务风险及内部操作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管理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12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百强房地产企业2010年及2011年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70.9%和71.8%,有息负债率分别为48.9%和48.1%。对于这种大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比例都将近50%,更别说相对小些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更为尤胜,投资资金高达80%来自外部融资也不足为奇。因此,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房地产企业突破现金困局,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大法宝。

在分析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时,可以借鉴对房地产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融资渠道的组合选择。比如下面展示的是融资与生命周期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力求企业经营稳定和风险可控的现金流运作:萌芽期,现金流量表现高流出,融资渠道一般是自由资金、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组合形式,现金管理主要为资本的原始积累与投资风险相结合;成长期,现金流量以流出为主,现金流入逐渐增加,融资渠道一般来自金融机构信贷,现金管理主要为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成熟期,现金流量以流入为主,现金流出逐渐减少,融资渠道一般可来自非银机构信贷,现金管理主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和寻求新的投资;衰退期,现金维持流入,并逐步收缩投资规模或吸收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现金管理以资金撤回管理或在寻找新项目投入。将现金管理、融资需求与企业生命周期相结合,更准确判断企业未来偿债能力,较全面分析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房地产业务模式管理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现金投资大、项目前期大量支出、到中后期才有回报的特点,使得这种现金流的大起大落无疑给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造成了极大的风险。而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业态的组合、开发项目错配等方式来平衡现金流管理。比如万达为代表的“租赁并举+自营”的商业地产模式,通过销售保证短期业绩,持有部分商业收租物业增值来保证取得长期回报,赢得稳定现金流,并且项目物业综合体化的特征,以“购物中心+住宅+酒店+写字楼+公寓”等业态组合,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代表性的还有华润“万象城”、中粮置业“大悦城”、上海亿丰“亿丰时代广场”等。

除了对物业业态的组合,还可以推动产业链的组合。房地产一般2-3年的开发周期,资金占用成本较高,通过投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使得房地产企业负值现金流的风险大大降低。2001年后,新世界业务重组:基建、物业开发都是投资回报期长、利润高、资金投入大的行业;服务管理(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提供了稳定利润和现金流入;收纳的港口管理及新世界百货也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

综上,关于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是个庞大的管理体系,肯定的是现金流在房地产乃至所有行业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对房地产行业现金流量表介绍,房地产开发现金流量流动介绍,现金流量预警指标的分析和房地产现金管理模式浅析,希望能够使读者在业务分析的过程中多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惠娟.浅谈现金池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2]祝桂芳.基于现金流量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

[3]谢家泉.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山东经济,2009,(03).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5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相对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模式。笔者认为此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现将其分析如下: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承担方式

从风险种类来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承担

(一) 非商业性风险:政治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投资者面临国内投资通常所不具有的风险,它是由投资所在东道国及相关组织在政治,社会,法律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的作为或不作为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风险,外国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商业风险中,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私人企业的影响。其内容包括:征收险,东道国基于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转移险,东道国因国际收支陷于困境,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者成本及利润汇回本国;战争和内乱险,因东道国发生战争,内乱等,使外国投资企业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以致不能经营;迟延支付险和违约险,前者指投资者资本增加所产生的到期债权,资本债权的贷款所产生的债权,应得利润所产生的到期债权的全部或一部,因东道国停止支付的后果,以致期望权不能受到保证或完全不能收益者。后者指东道国政府违约,而投资者无法求助或无法及时求助于司法或仲裁机关,后虽有仲裁,但无法申请执行。针对非商业性风险即政治风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对此采取了很多针对性的政策与法律措施。

1从国际法的层面上看:

目前中国已经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我国于1988年4月签署并批准参加《汉城公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是该公约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于1990年2月9日签署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简称《华盛顿公约》)我国加入WTO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协议)《服务总协定》(GATS)等将使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2 从国内法的层面上看:

(1)中国最主要的保险公司,也是最早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79年下半年就举办投资保险,并于1984年制定和实施了《投资保险(非商业性风险)条款》,初步形成了中国的投资非商业性风险保险制度。

(2) 对外国投资者的财产权的保护:外商来华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并将其及时汇出境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十二条外国合作者在履行法律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的义务后分得的利润、其他合法收入和合作企业终止时分得的资金,可以依法汇往国外。合作企业的外籍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可以汇往国外。

(二)商业性风险

1 亏损:

对于经营不善引起的亏损风险:当企业每一年度的利润总额小于零时为亏损。对于亏损,中外合作者通过合同来约定。在合作合同中,可规定风险承担比例按利润分配比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

2 违约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合作企业解散情形的第三项规定:中外合作者一方或者数方不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合作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合作企业在出现此情形时合作企业解散。条文表明,在第三项所列情形下,不履行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的中外合作者一方或者数方,应当对履行合同的他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履行合同的一方或者数方有权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解散合作企业。

3 出资风险

转让出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十条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 未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一方,应当向已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约定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他方承担违约责任。

(三)外方先行回收投资

实践中,由于外国合作者一般以现金和设备投资,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往往以土地使用权、劳务、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服务作为合作条件(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外方的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兴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采用先行回收投资这一做法,可以解决国内企业缺乏投资来源问题。合作企业先行回收投资是一种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优惠措施,它对于许多急于回收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改变了传统利润的分配方式,采取时间序列上的跳跃,实现了投资的先行回收,减轻了外国投资者风险承担的心理压力。 为使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条件以及风险承担方式:(1)中外合作者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可以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2)合作企业的亏损未弥补前,外国合作者不得先行回收投资。(3)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中外合作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实践中要注意的是因约定由外方先行回收,当外方回收投资完毕或接近回收投资完毕的,外方的风险已大大降低,在剩余的合作年限中,外方仍可从合作企业分配利润,企业资产实际上已归中方所有,此时,对于企业的债务风险已直接转嫁给中方,中方应加强对企业的实际管理,同时要求外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担保,防止风险责任全部转嫁给中方,这一切都应在企业合同中有明确规定。

从企业组织形式来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合作企业包括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就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法律问题是组织形式和投资者的责任形式问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经中外合作各方申请并经审批机构批准,即可成为企业法人。当某一企业取得法人资格时,必然意味着该企业有独立支配的财产,股东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否则即认为不具备法人资格。对于非法人企业来讲,作为投资者通常要以其他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

(一)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1.法律规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合作企业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为有限责任公司。除合作企业合同另有约定外,合作各方以其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为限对合作企业承担责任。合作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这里的“全部资产”就成为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承担风险责任的财产范围。这一范围应当包括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合作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合法取得的财产以及应当由合作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如果合作企业出现债务时,企业的"全部资产"大于中外双方合作者的投资,则应当按照企业合同所约定的办法来承担;如果企业的"全部资产"等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则应当一合作各方认缴的出资额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为清偿企业债务的最低界限。

2.合同约定

各方可以不以出资额为限,而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债务承担问题,通过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承担问题。

如果合作企业出现债务,应当先以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作为合作企业的全部财产来清偿债务。当合作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清偿企业债务时,其不足的部分,由合作各方按照企业合同约定的办法承担,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合作一方如果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大于其依照企业合同应承担的责任份额时,有权向另一方合作者请求补偿。

(二)非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

非法人企业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中外双方各自提供投资或合作条件,组建了中外合作的企业实体,但该实体没有法人资格,各方对企业债务不以投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而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合作各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承担债务责任的比例;( 2)是中方企业吸收外方的资金,技术或实物进入该中方企业的运营过程,扩大中方企业的生产规摸和服务规模,不另外组建任何实体,外方无管理权或双方组建松散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产品销售或商业服务仍可以原中方企业名义进行,也可以合作企业名义进行,各自的责任通过合作合同加以规定。非常类似于《民法通则》规定的非法人型联营,但比非法人型联营更加灵活。

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与国外合作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与国外合作企业之不同

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性质:国际上通行为无法人资格的合伙。在国际间典型的合作经营应是不设立法人实体的。

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之不同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最主要的区别是,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合营企业,各方的投资物都要折价计算投资比例;而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合营企业,各方的投资物一般不折价计算投资比例,或者虽然折算成股权,但收益分配、风险承担、债务分担及企业终止时剩余财产的分配等,可不按投资的股权状况来决定。投资回收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可与合资企业不同,有更大的灵活性。合资企业按注册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和承担亏损与风险,合作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配利润或产品以及分担风险和亏损。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依中国法律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资本是股权结构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即可以是法人企业,也可以是非法人企业(根据中外合作者的具体要求)。法人企业的标志是法人的财产与投资者形成法律界限,企业的资本金额较为固定化,投资人的法律责任不是合同约定而是由法律规定,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要体现在企业章程中,非法人企业,没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存在多个投资主体时,非法人企业往往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无论是法人企业,还是非法人企业,投资者均可对投资和合作条件以及责任承担的方式与比例做出约定。

三、我国在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风险承担问题上的立法倾向

投资者意思自治原则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条 中外合作者举办合作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约定投资或者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分担、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事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二十一条中外合作者依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

公平原则

如在合作企业经营中,针对实践中外方的投资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一些的特定,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兴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而在立法上将先行回收投资的权利予以外方。同时在立法上也规定在合作企业经营时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方所有,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

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风险出现后的救济问题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6

关键词:经营风险;会计信息;八项准备;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和国家财经法规,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是防范和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就是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如何防范、自留及披露企业经营风险的。

1 通过会计信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在企业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风险存在,有些风险是必须直接面对,无法逃避的,比如说在应收账款收不回方面,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那么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困扰。此时,企业就可以利用会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减少企业的风险度。化解这方面的风险,需要会计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企业尽量的减少这方面的损失,所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1 实行客户动态管理。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内部在对客户资料进行管理方面,基本都是各自独立掌握,每个部门或者业务员对于自己的客户都进行独立管理,自己的客户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而且对于信息的完整度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划,由于时间的积累还容易造成丢失或是遗忘,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应收账款被遗忘的情况发生。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客户的信息管理应该实行动态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彼此监督,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等级的客户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与企业主动结束合作关系、欠款量较大的、应付的账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到账、在未付款期间其自身发生重大变故的客户,要及时的掌握他们的动态,将他们作为动态管理的重点,可以在等级里将其标记为高危状态,对他们要应用特别的措施来进行管理,防止管理漏洞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1.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应收账款回收。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方面,要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要有所控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职责要划分明确,做到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一般情况下,在较大的企业内部,都应该有相应的信用部门的设置,主管经营和主管财务的部门之间要明确自身的职权范围,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对于在给客户提供信用额度方面,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范程序层层审批,不得,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

1.3 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对于没有现金付款的客户,从赊账开始,就应将其具体的信息情况备注在对客户进行动态管理的系统内,直到应收的账款结清期间,都要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定期的对其进行还款提醒,而且还应该对客户的状态有所了解,防止客户发生意外而账款无从追讨的情况发生,以此来确保逾期账款最低发生率。通过这项管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逾期账款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客户的企业出现危机或者其他无偿还能力发生的前兆,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额追讨措施,防止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危机。

2 通过会计信息自留企业经营风险

对于企业难以化解的经营风险,企业只能“兜着走”。这类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存货市价下跌的损失,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的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孰回金额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我国新会计制度采取了计提“八项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作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计提“八项准备”是一次资产夯实的举措,挤出了按过去会计制度“合法”存在的水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重要一步。“八项准备”政策的出台,压缩了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同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对上市公司所作的估计和处理是否恰当作出判断,并恰当地表示审计意见。”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同时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 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经营风险

传统的会计披露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判断,企业要充分披露其经营风险,尚须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3.1 R&D信息及披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在研究和开发(R&D)方面的大量投入是推动当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R&D在企业未来业务提升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我国由于当前尚无关于R&D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专门化规定,上市公司对R&D活动的披露仅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与其他费用项目一并列示,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年R&D支出数额,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革新活动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同时也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难以判断。

3.2 揭示重大财务事项的信息。通过会计报表和表外注释的披露,充分揭示承诺事项,或有关事项和期后事项,并逐项详细说明其概况以反映对企业未来财务和经营成果的重大影响,使信息使用者作了正确决策,对企业经营风险作出正确估计。

此外,对于那些无法在对外的财务报表中加以揭示的风险,如投资风险,应在企业内部报表上对这类风险予以披露。在企业项目决策报告中应增加风险分析的专门风险分析项目。

综上所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经常会有一些带有风险性的行为出现,从古至今的规律就是,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并存,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么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只有掌握好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才能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中获利。

参考文献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7

【关键词】异地经营;独立核算选择;缔约与开票;公司间货物移送;流转税风险;企业所得税风险;个人所得税风险

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异地经营的问题,异地经营会涉及到一些税务政策,如果相关的财务、税务管理没有跟上,很容易出现税务风险,本文侧重对异地分公司的主要税种、主要业务税务政策和风险防范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异地经营的常见形式

设立分公司。分公司没有法人资格,但增、消、营流转税方面却又通常是独立的纳税人,因此,总、分公司之间的业务处理,潜在税务风险较高,如何进行总分公司的业务处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设立子公司。子公司是法人实体,与母公司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具备独立法律行为能力,承担独立法律行为后果,其和母公司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独立企业之间的关系基本一一致。

设立办事处。企业为从事市场调查、调研、业务拓展、联络、沟通等活动,在异地先行设立办事处,按目前规定,办事处不需要在当地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

临时外出经营。临时到外地进行产品销售及提供劳务的活动,应在外地生产经营之前,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外地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二、分公司“独立核算”或“非独立核算”对税务的影响分析

在财务上是否独立核算,与税务上是否作为独立的纳税人没有必然的联系。财务上的,是否独立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种形式,影响的是会计核算主体,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决定的;如果分公司独立核算,就要独立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对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进行准确核算,并出具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如果“非独立核算”,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则由总公司完成,也不出具报表和报告。而税务上,是否独立核算是税法对分公司性质的一种判断,影响分公司的纳税义务。

在流转税方面,分公司是否是独立的纳税义务人,关键看其是否从事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收入。如果在当地销售应税货物、提供应税劳务等,分公司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应登记为“独立核算性质”,在当地负有纳税义务,由税务机关核定税种,分公司要按期申报纳税;对于不从事经营活动的分公司,可以申请登记为“非独立核算性质”,分公司在当地不涉及流转税纳税事项。对有无在当地从事经营活动,税务有其判断标准,例如应向所在地缴增值税的情形有: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或向购货方收取货款。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分公司无论是税务上的“独立核算性质”还是“非独立核算性质”,则都由总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对于在当地不发生流转税纳税义务的分公司(一般为非独立核算性质),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三、分公司缔约能力和开具发票风险防范

分公司的缔约能力。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对外缔约必须经过总公司的授权,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签订合同,但因缔约引起的民事责任却由总公司承担,总公司作为企业法人,要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所以,即使是分公司签订被授权范围内的合同,合同上应加盖总公司的公章。但在税务上,如果分公司是“独立核算性质”,则总、分公司都是独立的纳税义务人,应分别进行税务处理,发票该由谁开具,关键要判断合同上的购销双方,发票、业务、合同应保持一致,避免税务风险。

分公司销售货物,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需要在当地缴纳增值税,应由分公司开具发票。如果由总公司开具发票,销售方和发票开具方不一致,存在虚开发票风险。购货方取得发票的抬头与合同签订方不一致,购货方则存在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相关成本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风险。

四、总分公司间货物移送税务风险分析

总公司向分公司(两者不在同一县、市)移送货物,移送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接受货物的分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则总、分公司分别在当地都要缴纳增值税: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或向购货方收取货款。因此,总分公司在货物移送过程中,为避免增值税视同销售,要同时做到:总公司签订合同;总公司开具销售发票;货款由总公司收取,为方便工作可在分公司所在地开具账户直接收款,但分公司不能收取款项,特别不能为结算方便直接收款。否则分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分公司在当地纳税、开具发票,总、分公司可能会同时存在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风险。

总公司向分公司调拔固定资产。总公司购进固定资产,取得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抵扣了进项税额,但由于内部管理需要,将固定资产调拔给分公司使用(除将资产转移到境外的除外)。由于资产是在总、分公司之间转移,只视为内部资产处置。增值税方面,因为不是用于对外销售,所以不能看作是总公司的销售(或视同销售)行为;企业所得税上,因资产的所有权在实质和形式上都没有发生改变,也不是销售(或视同销售)行为。

五、总分公司企业所得税政策分析

1、分公司年终汇算清缴问题

分公司年终不需要进行汇算清缴,年终汇算清缴统一由总公司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总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汇总计算的企业年度应纳税额,扣除总公司、分公司(境内)已预缴的税款,多退少补。这里要特别注意是总公司和分公司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所得税税率时,可按各自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预缴、汇算清缴方法如下:预缴时,总分公司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国税发相关文件规定的比例和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出不同税率地区的总、分公司各自的应纳税所得额,再分别按各自的税率算出应纳税额,再加总得出企业的应纳税总额,再按前述相关文件的比例、三因素及其权重,向总分公司分摊就地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汇缴时,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还需按上述方法并采用各总、分公司汇算清缴所属年度的三因素计算确定。

2、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

分公司单独使用的资产发生损失,应在当地报损,分公司发生的需经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一般按属地原则报批;对捆绑资产发生的损失,由总公司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审批,经批准后,总公司依据审批税务机关出具的证明在总公司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六、异地分公司个人所得税政策分析

异地分公司人员工资取得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分公司从其生产经营所得或总公司拔款中直接发放,另一种是总公司统一计算发放。工资发放地点的不同,职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纳税申报方式也会不同。

工资发放地点对个人所得税是有影响的。个人所得税是以所得个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的税种。在由总公司统一计算发放异地分公司员工工资的情况下,需按总公司所在地税务规定计算、扣缴异地分公司员工工资个人所得税。在由分公司直接发放情况下,则按分公司所在地税务规定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不同地区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可能不同,因此分公司员工工资由哪里发放,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能不同,如广州市出差津贴就有每天每人50元的免税标准,而有些城市就没有此规定。如在两地均领取工资需员工自行纳税申报。在两地均领取工资的员工,支付工资的单位应依法履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员工自行选择并固定向其中一处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合并两处工资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法定扣除费用只能扣除一次,如果某些费用两地扣除的标准不一样,如住房公积金,税法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的,建议按申报地的标准扣除。纳税申报地点除特殊情况外,五年内不得变更。

七、结语

企业异地经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各企业要认识到熟悉税务政策,进行税务筹划,规避税法风险的重要意义,保证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科学发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8

关键词:电网经营;电力营销;风险;对策

一、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风险研究

1.财务风险

由于我们国家的电力电能的主要销售方式是消费在前、付费在后的赊账型销售方式, 所以就会出现某些用户恶意拖欠电费的问题。在当前厂网分开的电力运行体制之下, 由于用户欠费所造成的风险被直接转到了电网公司, 而且会对电网公司的信誉以及公信力造成影响。

2.窃电风险

窃电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它会给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给其他用电户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破坏了电力市场的安全稳定,同时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当电力行业实施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后,大大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管理难度,难以对窃电行为形成有效管制。

3.市场运作风险

我国当前的电力市场是卖方市场,整个市场是由相互独立的发电公司与电网营运企业进行主导的。这种市场的整个交易模式趋于一种“单一购买”模式, 就是说相互竞争的一些发电公司把电力资源交给电网公司进行销售, 需要用电的用户是不能直接和发电企业签订合同购买电能,而是需要向电网公司去购买电能。由于电能这种资源很难长时间保存,所以为了平衡电力系统中输电者和用电者之间的功率,电网公司需要先预测用电用户所需要的负荷, 和发电企业签署相关的供电合同。一旦发生预测的负荷不准的情况,因为在市场上销售的电价一般会比合同里的电价要高,这样就会影响发电企业的利益。

4.市场环境的变化

首先,在电力行业采取政企分离的经营模式后,国家对电力企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加,尤其在物价以及税收方面的监管,同时国家对电企进行审查、追补各种费用,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窃电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直接导致电力设备维修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导致大量电能的损失。最后,部分与电力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被取消,导致电网建设和电力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

二、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风险对策研究

1.完善企业法律意识,善用法律武器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法规来武装自己,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企业需要确保供电合同的科学完善,以免在运营中出现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同时如果出现窃电、恶意拖欠等情况时,电力企业要学会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自身的利益,避免自身的经济损失。

2.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责和工作属性来进行安全责任分配,分别控制不同的安全风险与风险类型,此外,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中各个部门有各自的安全风险,不同的职位与不同的工作位置都有各自不同的安全风险,在实际安全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将这些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的主要责任就是防止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状况,要严格控制出现大面积停电的风险,而电力市场运行的整体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各个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并且严格高质量控制风险,除了供电中断事故风险以外,还需要严格控制人身伤亡风险与设备损毁风险。基层工作人员还需要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等各种作业安全风险。

3.建立电费风险的企业内控机制

企业在构建电费风险方面的内控机制时需要考虑到下述几方面的内容:构建电费内控岗位责任机制,其需要涵盖的内容有内控岗位授权、 内控报告、 内控批准以及内控责任。这些都属于电网企业领导层的工作责任。企业领导要做好电费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授权企业中相关单位制定电费风险管控政策,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将电费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电费内控技术审查机制需要肩负其电企内电费内控工作的审查、考核、欠费预警和法律援助工作。这是电网企业内控操作水平的直接体现。高水平的电网企业可以非常顺利地完成上述工作,同时还可以根据风险变化制定出有效的管控措施,因此它也可以作为电企内部监控的一个途径,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执行能力进行科学的监测。

4.规范电力营销稽查行为

为稽查人员配备统一服饰,进行礼仪培训,加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形象;要严格规范稽查行为,在稽查营销服务差错和事故处理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清原因和性质,找出责任人,总结教训,采取措施;当发现重大或特大营销服务事故,应逐级上报;稽查人员应做好资料证据收集工作,做好谈话记录,保管好相片、录像、录音等资料,实现单据化、规范化。

5.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相关员工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日常安全工作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培训学习,拥有及时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预防事故发生的警觉意识。电力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非常难预防和控制,通常的危险源主要分为显在和潜在两种危险源,显在的危险源通过仔细考察分析可以发现并且加以预防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需要进行科学辨识、预防和控制。尽管潜在的危险源难以预防控制,只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便可以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9

【关键词】钢铁产业现状;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钢铁产业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进程。目前,我国钢铁产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钢铁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属于工业化产业的中间链接。钢铁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方针能够有效的避免钢企在以往发展中过于单一的经营风险,充分利用企业剩余资源,是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利益最大化。

一、目前钢铁产业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受国际钢铁产业战略方针的改变,在1996年钢铁企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了大中型钢铁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的建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钢铁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遇到了非常严重的挑战,市场需求不大、钢铁价格持续的下跌导致钢铁企业效益不断的缩水。为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包括宝钢、武钢、首钢在内的大型钢铁集团开始设计非钢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目前,宝钢、武钢、首钢等大型钢铁集团已经形成了自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另外,如太钢、重钢、济钢、杭钢等钢铁集团也朝这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经营现已成为钢铁企业目前发展的新出路,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业多元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1.财务杠杆不平衡

之所以多数钢铁集团涉足其他行业就是为了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来分散企业的投资,降低交易成本,突破目前因市场引起的整体行业低迷的困境。在钢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进程中,需要庞大的资金周转,所以就会导致财务杠杆失去平衡。财务杠杆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控制经营 状况和风险管控,企业就可以实现盈利,并不断的发展扩大;否则则反之。举例来说,一家总资产高达100亿元的集团公司,有两家经营不同业务的分公司和下设子公司,资产负债率同是50%,那么,这家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就会高达87.5%。这就导致了企业需要承担很重的财务费用,如果继续这样经营的话,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进一步扩大,是风险在下设公司间快速的传递,最终引发财务危机,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资金链的断层

钢铁企业实行多远化经营战略的目的是寻求新的出路,摆脱目前因市场和产业本身引起的困境,避免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企业更大的损失。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为做好长期经营的准备,要不断的进行资金的投入,所需资金量是非常庞大的,一旦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的断接,那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经营计划的实施,进而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

3.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加大

多元化经营的进程中,企业既要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又要给付庞大的组织运作成本。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部门及子公司的数量急剧上升,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管理范围扩大、决策制定的复杂化等,逐渐会导致企业的管理难度增加,企业成本管理风险也随之加大。

4.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同时要兼顾各个下设子公司,这就造成了企业资源的过度分散,致使一些下设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失去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可能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钢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1.加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意识

相比于国外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多元化经营起步较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各钢铁集团、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自身的多元化经营的意识,着眼于长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战略。

2.要注重整合企业的各业务,降低整体风险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趋势,而在多元化的进程中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也会产生,为使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严格执行多元化的经营方针,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本市场,整合企业下设的各个业务,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3.要完善钢铁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在整个钢铁集团、企业中建立起有效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监督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也要建立财务的风险监控指标,将财务风险控制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要将风险的识别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实施,确保各个潜在的风险能被认识到,及时的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扩大,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4.企业要严格控制激励机制

企业经营者的道德影响着其工作是否到位,决定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程度,因此,钢铁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中要设定健全的激励机制,防止执行员工的道德过失导致企业产生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壮大。

四、总结

钢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发展趋势,在此进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战略,严格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方针的有效实施,扩大市场经营范围,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冬梅.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S2):36.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10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含义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简单来说,企业筹资一般是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转增的资本;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即负债,而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这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负债经营。一般而言,经营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负债经营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就被称为负债经营风险。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包括负债经营导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也包括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成因

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相对应的筹资成本-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于此同时,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就会加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2.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还本付息的资金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收益。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常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导致企业信誉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的破财。

3.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用不同的筹资渠道所筹集来的资金的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考虑,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商业信用这四种负债方式所筹资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是否恰当,与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同的负债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资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对企业约束程度也不同,从而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肯定不同,因此,负债风险的程度也就不同。

4.利率变动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防范

1.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承认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

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风险决策法是:首先,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3.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确定最佳负债规模,保持权益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一般控制在1∶1比较适宜,流动比率控制在2∶1较为适宜。如果大于上述指标证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较强,反之较弱。但上述两项指标过高则会造成资金浪费,过低会形成资金周转不灵,所以举债时要做到比率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速度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速度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企业必须大力补充自有流动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