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试题十篇

时间:2023-04-03 07:31:38

分析化学试题

分析化学试题篇1

关键词: 化学中考推断分析题 上下联系法 层层剥笋法 图解分析法

化学推断分析题就是根据化学原理,通过框图的推理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试题,这类题最具学科特点,能较全面考查学习者对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题型多变、思维容量大和能力层次要求高等特征,还能考查学习者的逻辑思维,整体思维,以知识联想与迁移的能力,是难度较大的题型,现已成为中考化学中的热点试题、亮点试题。

针对推断分析题,如何把给出的情景和有关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从该题获得高分呢?我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从以下的例题得到启发。

1.上下联系法

所谓上下联系是在熟悉的物质中给与陌生的情景,或者在陌生的物质(知识)中给与熟悉的情景,让学生探究相关物质及性质等知识。

例1.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分析“神舟六号”飞船中的化学知识:

分析:此题前两空考查的是“神舟六号”飞船中有关燃料的知识,火箭的芯二级燃料的化学原理,它考查的是液氢与液氧反应生成水的这一基础知识,但其情景则是同学们陌生的:而后面的问题则是火箭中助推剂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N),这种燃料是一种新型的燃料,其情景虽然是陌生的,而知识却是我们熟知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内容,此题是典型的“熟悉―陌生”对应的联想,我们在学习中大脑里要建立“熟悉―陌生”对应的桥梁,这样以后再见到类似的题目也就见怪不怪了。液氢作为燃料的优点和反应类型课本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以此作为源头,联系有关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就偏二甲肼我们可以给出下列信息:(1)是有机物;(2)其组成中含有碳、氢、氮三种元素;(3)每个偏二甲肼分子含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4)燃烧后可生成N,CO,HO。

2.层层剥笋法

层层剥笋是围绕某一物质,针对这种物质的不同属性进行揭示,使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串联融合的方法。

例2.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化学反应,也认识了不同反应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请按下列要求各写出一个与水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A.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

B.有水产生的分解反应。

C.有水产生的置换反应 。

D.有水产生的复分解反应。

(2)下图中的两个相交的圆是显示事物异同点的信息概括方法,两圆相交部分代表两类事物的共性,两圆不相交的部分只是代表其中一个事物的个性,根据下图的要求选择上述四个化学方程式中的任意两个回答问题。

我选择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代号是: , 。

(1);(2);(3)。(每空只说一条即可)

分析:此题中的“剥笋”内容是两个并列不同的问题,问题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问题不仅要求同学们从化学反应类型、反应条件等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和常见物质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据此我们可以选择反应A和B,那么(1)应该填化合反应,(2)填反应物都有水,(3)填分解反应。

例3.已知A、B、C、D、E、F 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A+BC+HO

(2)C+KOHD(蓝色)+E

(3)B+DC+HO

(4)E+BaCl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分析:这种类型试题往往以某些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或者现象作突破口,再依据我们掌握的各种化学反应的规律、特征层层推理。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4),由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可知:F中含Ba,又F为“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故F为BaSO,之后又可推得E为KCl。另一个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D为“蓝色沉淀”,故可推得D为Cu(OH);再结合E为KCl,可推得C为CuCl。然后在(3)中可推得B为HCl,在(1)中可推得A为CuO。

3.图解分析法

例4.右图里有A、B、C、D、E、F 6种物质,它们是硝酸铜、碳酸钠、氯化钡、稀硫酸、氢氧化钙5种溶液和单质铁,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试推断:B是,C是,F是。(填化学式)

分析:这类框图题难度较大,不像我们平时所做的推断题那样有明显的现象特征作为突破口,故这类题常常以与其它物质反应最多或最少的物质为突破口。解题办法如下:先按题中物质顺序写好,然后把能反应两种物质用线相连,找到最多或最少的连线物质,再用假设法往下做。以本题为例,做法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NaCO和HSO都能与另4种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我们用假设法确定:

(1)假设A为NaCO时,由图1可知只有D不与A反应,由图2可知只有Fe,故D为Fe,进而可推知B、E应为HSO和Cu(NO)中的一种,而C、F应为Ca(OH)和BaCl中的一种,由图1可知C与F应该会反应,但Ca(OH)和BaCl却不会反应,故本假设不成立。

(2)假设A为HSO时,结合两图可知D为Cu(NO),故B、E应为Ca(OH)、NaCO和Fe中的一种,由它们身上的连线可知E只能是Fe。再由B、C、F身上的连线可知,F为BaCl。因为F为BaCl,所以C只能为NaCO,B为Ca(OH)。

分析化学试题篇2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分析;综合评价;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47-02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题分值分配和试卷结构相对往年比较稳定。但从命题选材和考核的知识能力角度看却大有不同。

1 试题结构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为5道大题,30道小题,客观选择题与主观题分数比例为3:7,整卷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难度梯度较为明显,其试卷结构如表1所示。

整卷集中大部分分值考核化学基础理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常见的化学反应等内容,分别在填空与说明、实验与探究两类题型中出现,分值之和占总分60%,体现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2 试题特点

2.1注重基础、把握重点

2.1.1利用信息材料考查基础知识

整套试卷的命题选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一些常识性情境(如世博会、环保、低碳等)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例:(第4题)“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烟草燃烧释放的有害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 )。

A 尼古丁 B 一氧化碳 C 焦油 D 甲醛

这道简单选择题出得非常好,一方面从政策上宣传了我国的环保政策,让广大中学生了解吸烟的害处;另―方面,从基础知识考核了学生对CO气体的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而甲醛是现代环保材料的热点。象这样,把基础知识和信息材料结合的选择题有很多,如第2、3两个小题,就是结合了上海世博会,来考察金属的性质和环保的措施。

2.1.2 从情景中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

现代教育改革的热点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情景中主动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渗透在情景中进行,也是今年中考化学的一大特色。

例:(第17题)“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以“红、绿、黑、白”四大特色而闻名。

(1)“红”指红鲤鱼:食用红鲤鱼可以补充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

(2)“绿”指婺源绿茶:绿茶中含有儿茶素(C15H14O6・H2O),儿茶素是由______种元素构成;

(3)“黑”指龙尾砚:罗纹金星石(主要成分是FeS2)是制作龙尾砚的基材,FeS2中铁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

(4)“白”指江湾雪梨:种植雪梨需施适量氮肥。下列肥料中属于氮肥的是________。

A KCl B CO(NH2)2 C Ca(H2PO4)2

这道题综合了生活中的营养素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常见元素种类和常见的肥料等知识,从知识层次上是简单题。而此题设置的情景却颇有典型性,设置的背景是本地的乡土特色,让知识贯穿于学生身边实际环境中得以运用。相类似的试题还有第19题的84消毒液、第21题的温室效应等。

2.1.3计算题中重点考核基础知识的运用

试卷降低了最后的计算题的难度,以考核常见的物质质量比例的计算为结尾,而填空和实验探究中贯穿了溶解度的计算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谓是把握重点,稳中求活。

2.2灵活多变、突出能力的考查

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现象和说明问题是能力展示的关键,加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依然是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特色。这类试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验探究部分内容中,同时结合新情境展示新型考题,区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例:(第24题)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

有关;从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碰撞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质量

(选填“减少”、“不变”或“增大”)。

这道题联系微观的角度考核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题不同以往的从图像来分析,而需要学生对比数据,区分哪些数据不变,哪些数据改变能影响速率,同时必须处理反应时间与速率的问题。此题结合了具体的情境,把分析处理数据、探索、创新能力(微观角度解释)的考核融为一体,做到了灵活多变,突出能力的考查。

3 教学启示

3.1命题与时代同步要求走情境教学的主线

新的《考试标准》特别强调:“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着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与生产实践、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紧密联系”。因此,加强情境教学是当代教育教学的主线不能动摇,学生只有从情境教学中多加训练,才能从容面对众多的材料信息新题型。

3.2命题对能力考查要求注重实验技能的把握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推动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而能力又反映并制约着知识的把握。增大主观能力测试题的比例,是2010年江西中考化学试题的典型特点。实验是引发学习兴趣、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材规定的重点实验进行模拟,同时配合探究型实验,就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3.3命题的思维拓展要求师生共进、团结合作

江西省2010年中考化学命题的特点及趋势告诫广大师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改变应试方针,逐步适应改革后的教育教学方针,落实三维目标的实施,保证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通过师生合作、团结共进、打造生动活泼的有效课堂。

作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师,应非常清楚地认识时代的发展对考生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只有迅速做出教学改革的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师生共筑一条心,稳中求变,切实落实新课改,才能将化学教育推向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江西省2010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指导说明――化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2]于世华.新课程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落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19―21

[3]黄梅.中考化学探究性试题的解法探析[J].化学教学2008(2):69―71.

分析化学试题篇3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选拔;时代

一、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关于化学的实验问题历来成为历年高考所考察的重点内容,在2012全国卷28题,通过给定的装置来制取一氧化碳并测定某铜粉样品(混有CuO粉末)中金属铜的含量的实验中,分别考察到了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的化学实验现象描述、金属铜的含量测定以及方案的设计思路等等。化学实验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逻辑的考察,整个实验分析过程中需要的是大量的推理能力,需要的是严格、缜密的思考。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提升环节,例如本题中所要求的关于测定样品中金属铜质量分数的方案设计,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创新精神。所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高考化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最显著的趋势所在。

二、绿色、生态、环保的时展方向在试卷上凸显出来

绿色、环保的观念越来越成为高考化学中所重视的话题,在2013全国卷(新课标一)第27题(3)中,可用盐酸代替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液,但缺点是__。此题目是关于回收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工艺流程实验,“酸浸”过程中会发生的反应是钴酸锂(LiCoO2)与硫酸、水反应生成硫酸锂、硫酸钴、氧气和水;过氧化氢加热会分解成氧气和水,用盐酸代替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液会反应生成氯气,污染较大。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绿色化学的理念已经渗透成时代的主流,关于绿色工艺、绿色实验的概念已然成为化学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那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更要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增强环保的意识。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尤其要在选材、做实验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注意,争取做到减少环境污染,让化学的学习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

三、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等基本功的掌握重点考察

化学是一门较为实用的学科,纵观历年的化学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化学的实用性在试卷上有着较为充分地体现。例如2013全国卷,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又如2011全国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B.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C.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D.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这两个题目都充分地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因此学习化学要格外注意与生活的链接。

四、深入浅出的试题,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深入浅出式的出题已然成为了高考化学的另一个新的趋势,近几年的题目已经与前几年的试题表现出来了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现在的题目已经不再像前几年的题目那样冗长,而是通过最简洁的形式来呈现,但是对于学生考察的方面是很全面的,对于思维量也有着很大的要求。2012全国卷29题,提纯氯化钾的实验中,题目就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反应步骤,但是问题的难度也是有的,不仅仅考察了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同时也有离子式、溶液的PH值、关于提纯后物质的纯度的计算等等。深入浅出式的考察方法也正是在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深入材料中挖掘重要的信息,是否能够学会很好地推理等,这中深入浅出的方式已成为了高考化学命题的规律。

五、允许差距化的存在,高考的选拔性特点突出

随着高考选拔制度和高考扩招的进一步扩大,高考的化学逐渐呈现出了这种重难点突出,允许差异化存在的考试模式,这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高考2013全国卷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部分,查尔酮类化合物G是黄酮类药物的主要合成中间体一题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将查尔酮类化合物这种课本上没有见过的物质作为考察的对象,需要的是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对于知识的转化能力。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的是长时间的锻炼,对于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是有优势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拉开差距。其实这考察的是一种化学学习的思维能力,虽然考察的物质变化,但是基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能力都是确定的,那就是对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的认识是确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化学教育的改革,高考背景下的化学试题逐渐呈现出了一种趋势,无论是绿色、生态的环保观念,还是创新能力的突破,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化学高考命题方式的转变凸显的是国家对于素质人才的需要,已不再是通过唯一的指标进行化学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化学高考的命题趋势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上课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实现化学素质的提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大大地为学生的学习减少了负担,使得复习重点更加明确,为人才的培养奠基。

参考文献:

[1]张莉娜: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化学试题研究及其启示,《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5

分析化学试题篇4

关键词:高考命题;科技创新;化学

现代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很多环节离不开化学。如化学电源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应用,晶体硅在计算机芯片上的核心作用,高分子功能材料不断的发现,新型药物的合成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化学。

一、弘扬科技创新,彰显化学正能量

近年来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化学知识和原理在新科技应用中考查不断升温。通过试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科技进步中发挥巨大作用,为科技的发展通过了正能量。

例1(2014年浙江理综卷第11题)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NiMH中的M表示储氢金属或合金。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Ni(OH)2+M==NiOOH+MH。已知:6NiOOH+NH3+H2O+OH-==6Ni(OH)2+N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iMH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 +H2O+e-=Ni(OH)2+OH-

B.充电过程中OH-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H2O+M+e-=MH+ OH-,H2O中的H被M还原

D.NiMH电池中可以用KOH溶液、氨水等作为电解质溶液

【答案】A

【命题分析】化学电源是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和选修4教材重要内容之一。考纲要求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试题则以“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作为新背景,A选项和C选项考查了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的正确与否;而B选项考查了“充电过程中OH-离子”移动的方向问题,这些都属于电解池的反应原理。D选项则考查了化学电源的构造原理――电解质溶液的材料选择,这个选项其实就在题干 “已知:6NiOOH +NH3+H2O+OH-==6Ni(OH)2+NO2-”中。

由此可见,这类试题是背景新、起点高、难度小、落差低。在2014年天津理综化学卷的第6题,全国大纲版理综化学卷的第9题,全国理综II化学卷的第12题,北京理综化学卷的第8题是惊人的相似,这类试题无愧于高考化学命题的热点。

二、取材科技情景,凸显化学基础性

在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中以新科技背景为载体的命题屡见不鲜,将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的融合到化学试题中也是风起云涌。试题既考查了学生用化学原理、基本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也考查了学生认识化学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化学学科素养,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化学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2(2014・江苏化学卷第1题)水是生命之源,2014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的空间取向图像,模型如图。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弱电解质

B.可燃冰是可以燃烧的水

C.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D.0℃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

【答案】A

【命题分析】化学知识体系之源是“教材”。“2014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的空间取向图像”说明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通过试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试题考查了学生在分类方面认知水是弱电解质,在物理性质方面判断冰与液体水的密度的大小等基础性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可燃冰的成分,可燃冰不是一种特殊的冰――甲烷和水的混合物;也考查了氢氧两种元素除了组成水之外还可以组成双氧水。

三、强化科技载体,体现化学真内涵

高科技从生活走进了高考试题之中,它成为化学试题的良好载体。我们不仅从生活、生产等方面认识到生活、生产离开不了化学,我们更能从现代科技方面来感悟现代科技更离开不了化学。

例3(1)(2014年广东理综卷第31题)用CaSO4代替O2与燃料CO反应,既可提高燃烧效率,又能得到高纯CO2,是一种高效、清洁、经济的新型燃烧技术,……

(2)(2014年全国理综I卷第38题)[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席夫碱类化合物G在催化、药物、新材料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合成G的一种路线如下……

【命题分析】(1)2014年广东理综卷第31题中用高效、清洁、经济的新型燃烧技术“引燃”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之火,说明了科技创新是一种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导火索。

分析化学试题篇5

关键词:三阶试题;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知识不足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26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之一,是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化学平衡囊括一系列抽象而内涵丰富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造成对后续溶液中离子平衡学习的认知障碍。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探查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补救或转变概念,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目前,对化学平衡学习困难的研究集中于探查迷思概念,发现了学生在“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化学平衡常数”等知识点上存在迷思概念,如“认为可逆反应是‘钟摆式’单向进行的”,“将化学平衡混淆于静态的物理平衡”等。已有研究主要是通过常规测验、二阶试题或规则空间模型对学生解决问题结果的评判来揭示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但使用常规测验、二阶试题不能判断学生回答正确是由于掌握了知识还是猜测,容易造成迷思概念的过当评价[1,2];而规则空间模型具有复杂的数理公式,试题编制的难度大,且依赖于计算机程序的使用,难以在教学实际中推广[3,4]。近年国外科学教育逐渐兴起三阶试题的使用[5,6],它能够有效弥补已有方法的缺陷,区分学生的迷思概念及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更加准确地解释学生的学习困难。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择课程内容为高中学段“化学平衡”,被试群体为陕西省西安市某中学同一化学教师任教的高二年级四个平行班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参考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及已有研究,确定从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四个知识维度展开测试。记录“化学平衡”教学过程,并通过对任课教师的录音访谈了解其发现的学生迷思概念,并抽取该班级化学学业成绩前、中、后各4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晤谈以深入搜集迷思概念。随后,初步设计三阶试题。委请3位专家检核内容效度,修正后进行小范围预试(50人),根据预试结果调整试题内容与数目,确定11道正式施测的三阶试题(见表1)。

三阶试题第一阶为设有4~6个选项的化学平衡单项选择题。第二阶为第一阶问题答案对应的理由项,这些理由是科学模型以及来源于教师访谈、学生半结构化晤谈与文献中高频出现的迷思概念在具体问题情境下的变式,其中有一个空白选项方便学生表达不同于选项的想法。第三阶调查学生对前两阶问题的回答是否确定,评量学生的自信水平。图1展示了一道化学平衡三阶试题。

使用化学平衡三阶试题对该教师任教的四个平行班施测,答题时间为40分钟。施测前已向学生说明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化学平衡主题的学习情况,施测结果不列入学科成绩。发放试题205份,回收203份,回收率99.02%,有效样本197份,有效率97.04%。评阅试卷并将结果导入Microsoft Excel 2010与SPSS 20.0。

A.变深 B.变浅 C.不变 D.无法判断3.2回答3.1题的理由是( )

A.平衡正向移动,消耗NO2,NO2的浓度减小

B.平衡不移动,消耗NO2的同时产生NO2,NO2的浓度不变

C.平衡正向移动,消耗NO2,但最终浓度仍旧大于初始平衡的浓度

D.平衡正向移动,消耗NO2,但无法判断充入量与消耗量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响应类型的划分

根据学生在三阶试题的8种答题情况,可判断其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水平,即“响应类型”。将响应类型划分为6种:“科学知识”、“假正”、“假负”、“迷思概念”、“自信不足或幸运”、“知识不足”[7],见表2。

若W生答题情况表现为“正确/正确/确定”,则响应类型为“科学知识”。若学生答题情况表现为“错误/错误/确定”,则响应类型为“迷思概念”。这与迷思概念的不科学性、顽固性的特点一致。

“假正”是指正确回答第一阶问题,但不能使用正确的理由加以解释且第三阶选择“确定”的响应类型。“假负”是指错误回答第一阶问题,但推理的理由选择正确且第三阶选择“确定”的响应类型[8]。试题表述不清、提供的理由项与学生解决问题的推理过程脱节是造成假正与假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借由假正与假负各自的比例检验试题的内容效度[9]。

此外,将前二阶均回答正确,但第三阶选择“不确定”归类为“自信不足或幸运”。它是由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或是前二阶试题自身特性造成的,即第一阶试题的答案往往与第二阶的某个理由项存在对应关系[10]。

共有三种答题情况属于“知识不足”:“正确/错误/不确定”“错误/正确/不确定”“错误/错误/不确定”,据此可判定学生认知体系中的某一知识盲点。

2.2 变量赋值

根据答题情况对以下变量进行赋值[11]:(1)各阶分数:只要某阶回答正确赋值1,否则赋值0。第三阶回答“确定”赋值1,否则赋值0。第三阶分数可表征学生的自信水平。可利用各阶分数对响应类型进行编码[12],见表2。(2)前二阶分数:若第一、二阶均回答正确赋值1,否则赋值0。它将与第三阶分数用于评价试题的结构效度[13]。(3)三阶分数:若前二阶均回答正确且第三阶回答“确定”赋值1,否则赋值0。(4)第一阶迷思分数:第一阶回答错误赋值1,否则赋值0。(5)前二阶迷思分数:前二阶均回答错误赋值1,否则赋值0。(6)三阶迷思分数:前二阶均回答错误且第三阶回答“确定”赋值1,否则赋值0。

某题第一阶、前二阶、三阶的正确率(或迷思比例)可分别用该题第一阶、前二阶和三阶总分数(或迷思分数)与样本数(N=197)的商表征,其与响应类型比例的关系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第一阶迷思”与“前二阶迷思”的内涵等同于传统单选题的“错误”与二阶试题中的“错误/错误”,“三阶迷思”才对应“迷思概念”响应类型。正确率与迷思比例将用于验证三阶试题的优势。

2.3 试题质量评价

化学平衡三阶试题的第一阶、前二阶和三阶的Cronbachα值分别为0.758、0.782和0.889,符合选择题测验的信度参照标准[14],试题信度良好。试题的内容效度可用假正与假负的比例量化表征。各题假正、假负比例见表3。由表3可知,假正平均比例为5.68%,假负平均比例为4.89%,均小于10%,说明试题内容效度良好[15]。

学生前二阶分数与第三阶分数的相关性可验证试题的结构效度。图3是前二阶分数与第三阶分数的相关性散点图。由图3可知,普遍地,在前二阶得分越高,自信水平越高。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前两阶的分数偏低但仍旧自信的情况,其散点分布于图像的右下角,暗示了这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化学平衡迷思概念。学生前二阶分数与第三阶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30(p

2.4 学习结果评价

2.4.1 正确率与自信水平分析

将第一阶、前二阶、三阶和第三阶的正确率统计如下,见表4。

由表4可见,试题第一阶、前二阶和三阶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1.90%、63.41%、56.02%,反映出试题整体的难度中等。第一阶平均正确率高于前二阶8.49%,这是因为第一阶正确率中额外包含假正(5.68%)、知识不足100(2.81%)两种响应类型造成的。前二阶平均正确率比三阶高7.39%,则是由于部分学生回答正确前二阶问题但不确定自己的答案造成的。以上差异证明三阶试题可以弥补二阶试题过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缺陷,第三阶自信水平的设置使研究结论更为准确。另外,在第三阶学生表现出的正确率均大于80%,远高于三阶正确率,说明学生对自身化学平衡认知水平的评估过于理想,认知结构中存在顽固的迷思概念。

2.4.2 响应类型分布

统计“科学知识”“迷思概念”“知识不足”“自信不足或幸运”响应类型的比例,见表5。

由表5可知,56.02%的学生建构了科学的化学平衡知识,15.92%的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迷思概念,10.11%的学生化学平衡知识储备不足。四个知识维度中,学生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维度的知识建构更为准确,各题科学知识比例均大于60%。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各维度均存在迷思概念与知识储备不足。

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维度的“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与应用(题6)”中存在知识的错误建构,迷思概念比例最高(26.40%);其次,在化学平衡状态维度的“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10)”中,迷思概念比例为25.89%。学生在“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应用”(题8)中迷思概念最少(5.08%)。

此外,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维度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题3)中,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欠缺,知识不足响应类型比例达15.74%;其次为题1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影的判断(12.69%)”。而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题9)“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题4),学生建立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往往是因为没有及时复习,以致新知识没有稳定地同化、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4.3 迷思概念分析

将第一阶、前二阶和三阶的迷思比例统计于表6。

由表6可见,除题4外,随着试题阶数的增加,迷思比例逐渐减小。第一阶、前二阶、三阶平均迷思比例依次为28.10%、18.78%、15.92%。前二阶平均迷思比例低于第一阶9.32%,这是因为第一阶迷思比例额外包含了假负(4.89%)和知识不足010(4.43%)。三阶迷思比例比前二阶低2.86%,是因为知识不足000的存在。可推知,单凭第一阶或是前二阶测试评价学生的迷思概念均会造成对迷思概念的过度评价[16]。

为深入探查学生化学平衡知识的学习困难,将学生迷思概念进行了归纳,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可逆反应,7.61%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可逆反应的特征,对化学反应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化学反应是完全的”阶段(迷思概念1)。

对于化学平衡状态,10.15%的学生负迁移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数的关系的知识(迷思概念2)。16.75%的学生错误引申教学中总结的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定”的内涵,不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迷思概念3)。

对于化学平衡移动,9.13%的学生在浓度对于化学平衡的影响出现学习困难(迷思概念4),这主要是教科书与教学注重对宏观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而缺乏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引起的。11.17%的学生没有理解特定反应下只有改变各组分分压才能影响平衡状态(迷思概念5)。各有15.23%、14.21%的学生存在迷思概念6、7,表明学生不能正确推断平衡移动的效果,没有正确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内涵,再一次反映了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这两个迷思概念是在以往研究未曾报道的。

对于化学平衡常数,9.64%的学生将某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反应程度”混为一谈,不理解某一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可对应多个化学平衡状态,不知道具体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迷思概念10)。2.03%的学生没有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公式中物理量的意义(迷思概念11)。

此外,通过分析“假正”比例大于10%的题5和题11发现,5.58%的学生错误建构化学平衡的前概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迷思概念8)。6.60%的学生对催化剂的性质存在片面认识(迷思概念9)。前概念是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点,虽然这两个强隐蔽性迷思概念未使学生在第一阶问题做出错误判断,但有碍于学生科学认识化学反应。

在三阶试题诊断中,认定比例高于10%的具体的迷思概念为学生中主要存在迷思概念[17],包括:利用浓度判断化学平衡状态(迷思概念2),与气体压强相关的判断化学平衡状态与平衡移动效果(迷思概念3、5、7),以及对勒夏特列原理内涵的理解(迷思概念6、7)。

究其原因,在学生认知角度,学生对于化学平衡体系中气体属性(是否惰性)、气体物质的量、气体浓度、气体压强等因素的认知总体上是割裂的,还无法建立系统化的认知模型以认识上述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导致了通过气体压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与平衡移动的较大认知负荷。在教科书内容组织角度,人教版教科书只阐述了浓度与温度因素,缺乏对压强因素的探讨(见图4);只涉及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与表达式的简单应用,并不涉及其在平衡移动的应用,未充分体现化学平衡常数的教育价值[18]。在实际教学角度,虽然教师针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所补充,但偏重传授利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定性推理,忽视规律背后的量化本质。

3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编制了信度、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良好、难度中等的化学平衡三阶试题。利用三阶试题诊断学生的化学平衡的学习成果并分析学习困难。研究发现:(1)第三阶的正确率高于各阶正确率,显现出学生高估自身的认知水平的现象。(2)学生在4个知识维度均存在迷思概念与知识储备不足,“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常数”知识建构相对准确。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压强与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内涵存在相对较多的迷思概念;在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欠缺。(3)从迷思概念看,学生对化学平衡体系中气体属性(是否惰性)、气体物质的量、气体浓度、气体压强等因素的认知总体上是割裂的,化学平衡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根据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教学启示:(1)在发挥实验现象宏观表征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模拟动画等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重视化学平衡常数的支点作用,挖掘化学平衡常数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内涵与适用范围。(3)化学原理类内容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思维倾向与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科学问题的情境性,重视科学推理过程的逻辑性,重视科学论述与表达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张爱武.高中化学“平衡”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邓阳,王后雄.利用二段式测验诊断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的迷思概念[J].化学教育,2010,31(12):48~51.

[3]李敏.基于RSM的化学平衡概念理解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辛涛,焦丽亚.测量理论的新进展:规则空间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50~56,61.

[5][9][11][15][16] Haki Pe?man,Ali Ery?lmaz. Development of a Three-Tier Test to Assess Misconceptions About Simple Electric Circuits [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0,103(3):208~222.

[7][17] Erdal Taslider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Three-tier Diagnostic Test to Assess High School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J].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2016,34(2):164~186.

[6][9] Harika Ozge Arslan,Ceyhan Cigdemoglu,Christine Moseley. A Three-Tier Diagnostic Test to Assess Pre-Service Teachers’ Misconceptions about 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Ozone Layer Depletion, and Acid R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12,34(11):667~686.

[8] Hestenes, d.,I. Halloun. Interpreting the Force Concept Inventory [J]. Physics Teacher,1995,(33):502~506.

[12]K金豆.三阶诊断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技职学生化学平衡迷思概念评量[J].科学教育学刊,2015,23(4):321~352.

[13] Cataloglu, 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chievement Test in Introductory Quantum Mechanics: The Quantum Mechanics Visualization Instrument [EB/OL].[2012-8-10]. https://etda.libraries.psu.edu/paper/5937/1204-ABD.

分析化学试题篇6

12、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mol·L-1·min-1

问题聚焦:这道试题的难点在于A,考后大部分学生反应费时较多,特别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至于B、C两选项直接可以由图示看出,而D选项则是要弄清楚纵坐标的单位及含义,问题也可解决。比较存在误区的是A选项,我们先看网络流传较多的说法:

解析:A项:在0-50min内,PH=2时,20min时,R已经降解完了,因此R平均降解速率计算按0-20min,而PH=7时,40min时,R已经降解完了,因此R平均降解速率计算按0-40min,通过计算,正确;

点评:笔者认为该选项主要考查学生对降解百分率的理解,即化学转化率的迁移应用,如能正确把握转化率的意义,结合图像信息,pH=2时,20min时,R已经降解完了,即降解率100%,pH=7时,40min时,p已经降解完了,降解率也是100%,所以在0-50min之间,都完全降解,百分率相等,A当然正确。

23.第三问(3)能证明Na2SO3溶液中存在SO32-+H2OHSO3-+OH-水解平衡的事实是

A.滴人酚酞溶液变红,再加人H2SO4溶液后红色退去

B.滴人酚酞溶液变红,再加人氯水后红色退去

C.滴人酚酞溶液变红,再加人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且红色退去

本试题主要是从平衡的观点来考查,即平衡有何特征,怎样才能通过现象显示出来,我们先看流行的说法:

解析:(3)此题关键是亚硫酸离子水解生成的OH-使得酚酞试液变红,还有可能是亚硫酸离子本身能使得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要排除亚硫酸离子干扰,C正确。点评:笔者认为命题的意图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平衡的理解,不是像解析中提到的亚硫酸根的干扰,A选项滴入酚酞变红,即有OH-,存在,说明水解正向进行,加入H2SO4溶液后红色退去,也只能说明OH-,跟H2SO4反应了所以红色退去,不能说明反应逆向进行,而平衡的根本要有正逆反应,即各种微粒都能共存,故A错,而C项中滴人酚酞溶液变,说明水解正向进行,加人BaCl2溶液后沉淀SO32-,使得平衡逆向移动,故红色退去,很好呈现了水解平衡的事实,C正确。

23、第5问(5)在恒容绝热(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条件下进行2A(g)+B(g)2C(g)+D(s)反应,按下表数据投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体系压强升高。简述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这道试题从反应发生的方向进行判断,再结合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特征及体系压强变化进行考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我们先来看流行的说法:

测得反应后,体系压强增大,达到平衡前,反应逆向进行。如果正反应是放热的情况下,则升高温度,逆向进行,因此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点评:解析中提到体系压强增大,达到平衡前,反应逆向进行,可是我们从题目给的表格信息读到D的投料为0,反应只能是正向进行,不可能逆向进行,正向进行,气体减少,可是结果是压强升高,只能是温度升高,而题目的条件是恒容绝热,所以只能是正反应放热,则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反应逆向进行,因此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针对这道试题,我们还可以进行变式训练:

1、改变起始物质的量

这时反应刚开始就得逆向进行,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加,压强增大,至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难以确定。

2、改变物质的计量数

2A(g)+B(g)4C(g)+D(s)

由于反应还是正向进行,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加,压强增大,至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难以确定。

3、其它条件不变,改变题干: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体系压强降低

分析化学试题篇7

关键词: 海南高考化学试题 必做有机题 应考策略

自从2007年课改后,连续6年海南高考化学试题必做题有一道比较固定的题型也就是每年肯定有一道必做有机题,看出有机物的重要性。印象当中必做有机题有时会比较难,可能是当年那份高考试题的难点之一,比如2008年、2010年、2012年的必做有机题。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试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我专门研究了2008―2012五年的必做有机题。

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高三复习都要注意了解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介绍的内容的异同,特别要注意人教版的教材,当然主要内容应该是一样的,差别的往往是一些了解的内容,但有差别的地方,我们还是要注意对比补充。若事先让学生对一些反应有所了解,则应用起来就会觉得简单得多。

三、注意分析海南高考题做出具体的复习策略

通过分析这五年高考题我们已经发现,这五年必做有机题每一年都考查到了烯烃,而醇类和羧酸有时会考到,但一般只考查基本性质,考查的难点主要在烯烃,这是由于必修学习的有机物比较少,因此烯烃是重要内容,糖类、油脂、蛋白质由于比较复杂且在选修中还要深入学习,几乎不涉及。我们复习时重点要放在烯烃、醇类和羧酸,当然别的知识点没考过的也要注意,比如芳香烃,性质也比较简单,也适合在必做题中考查,而这几年就考了一次苯环和H的加成,也有可能考查苯环上的取代反应,但重点还是要放在烯烃。两个版本的教材上烯烃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几乎都考到了,有可能考查一些新的内容,当然可能以信息题的形式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烯烃的另外一些重要性质。

我把我分析高考试题和考纲的收获告诉了学生,当学生看到考查的物质比较简单,只不过有些性质、用途不了解才造成有一定的难度。而有机基本知识方面比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有机物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永远是重点,一定要注意突破。最后我和学生实施了上面所说的那三点应考策略,希望在最后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试题篇8

试卷分析是考察和判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考试的有效性、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试卷成绩的态势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医学院2009 级预防医学专业大专班《医用化学》课程试卷,以考察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用化学;试题;试卷;分析



《医用化学》是医学类院校医学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对于学生能否掌握现代医学专业知识关系极大。而考察和判断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直接有效途径,是对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业后的试卷进行分析。分析学生试卷,是一项科学性要求很高很严的工作。只有对试卷分析得全面、理性,才能对教学效果判断得客观、准确,进而才能对教学改进措施制定得有的放矢,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内容和方法上,对西安医学院2009级(以下简称09级)预防医学专业大专班《医用化学》课程试卷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求教于教学同仁。

一、《医用化学》考试的有效性

对考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科学分析学生试卷的基本前提。而衡量考试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排除了带课教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西安医学院09级预防医学大专班《医用化学》考试,是在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业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组织的。考试所用的两份试题及其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均由非带课的专业教师研究和制定。阅卷工作由专业教师集体根据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按照流水方式进行;其中主观题部分由专业职称和教学资历较高的专业教师评阅。由此可以断定,09级预防医学大专班的《医用化学》考试,完全排除了带课教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是客观的、公正的,从而也是可靠的、有效的。

二、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试题是考试的灵魂,也是试卷的灵魂。分析试题是分析试卷的中心环节。而分析试题的着力点在于研究它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就是试题的可信性,效度就是试题的准确性。分析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就是看它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体现医用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根据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合适题型、难度与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才会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所以,分析试题必须落脚到分析它的题型布局、难度和区分度上。

教师从西安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0909班和0910班参加考试的129人中抽查46.5%即60人的试卷,将其中每道试题的具体得分输入计算机;然后,应用SPSS1 3.0 软件所提供的科学方法进行处理,得出相关数据[3,4];以此为据,对《医用化学》试题的题型布局、难度和区分度具体分析如下。

1、题型布局

《医用化学》试题总题目为54道,其中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36道,分值45分;主观题18道,分值55分;全卷满分100分,各题型所占比例见表1。

2、难度

试题难度统计见表2。

3、区分度 

试题区分度统计见表3。

由表3计算得出,《医用化学》试题区分度指数为0.325,属良好试题。其中区分度≥0.4的优良题24道,分值占41%;区分度为0.3~0.4的良好题9道,分值占27%;区分度为0.2~0.3的一般题6道,分值占13%;区分度

4、试题综合评价

试题的综合评价见表4。

三、试卷成绩态势 

在试题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学生的试卷成绩就是教学效果的相对准确反映。因此,分析试卷,必须归宿于对试卷成绩的考察,归宿于对试卷成绩态势的具体描述。

按照评分标准,09级预防医学大专班《医用化学》试卷满分为100分。笔者抽查的60名学生试卷的平均成绩为65.95分,标准差14.4,最低分26分,最高分92分,全距66分。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5、图1。

四、结论

综上所述,西安医学院09级预防医学专业大专班《医用化学》试题的题型布局基本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表明医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已经被大多数学生所掌握,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需清醒地看到,试题和试卷成绩中尚有不如人意之处,而且上述仅为理论成绩,最终成绩还需包括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的考试考核成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和教师应再接再厉,从严治学,精心对待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继续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

【参考文献】

张玫欣.论考试与试卷分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9.13(5).91-93.

杨静, 魏彩霞, 边军昌.天然药物化学试卷分析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02-303.

董喆. 利用统计软件 SPSS 进行试卷质量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380( 15).2-100.

王菲,刘莹,王行恒,等.SPSS 在计算机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7(18).60-158 .

分析化学试题篇9

这是一堂期中考试后的化学试卷讲评课。铃声响过,化学老师王老师拿着刚批阅的试卷逐个分发下去,已将学生试卷按分数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对优秀学生王老师面带微笑,大力表扬;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王老师虽没有严肃批评,但也绝不给好脸色看。

化学试卷分发完毕,王老师开始逐个题目进行讲评。为了确保下次考试时能让学生做到“颗粒归仓”,王老师不管学生做对还是做错,一一讲解,就连学生一眼就能看得出答案的题目也绝不放过。

在讲评化学试卷时,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有错误的题目一定要改正,而且连正确的题目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所谓的“化学专业语言”答案重新“复制”一遍,确保以后做到原题目时能轻车熟路,万无一失。王老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记录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记录标准答案和化学知识点,却没能巧妙地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不敢超越试卷上的题目类型和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以使学生今后碰到类似题目时触类旁通,更没有通过实验等手段有效地解决试卷中学生的难点、疑点和易错点。

不可否认,王老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死死地抓住学生分数这一“命根子”不放松。试卷批阅完毕后他就将学生的试卷按照考试分数进行排队,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把握自己进步或退步的程度,可谓用心良苦。但王老师这种“唯分是从”“分数至上”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

王老师能够认真做好试卷分析,但却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在分析试卷时理应有所侧重,对于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教师可以大胆地略讲,甚至可以忽略不讲,而要讲清、讲透学生普遍出现错误的题目,花大力气和重笔墨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解释。但王老师却不能抓住学生问题的共性和学生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试卷讲评重点不够突出。

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记下化学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甚至计算题的答案,却很少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解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这种“满堂灌”“满堂记”的课堂,很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等到下次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又将无所适从。不仅如此,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不能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做到对相关题目的拓展和延伸,一味地坚持“从题目到题目”,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王老师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试卷讲评时“独霸”讲台,讲评形式单调,基本就是教师讲答案,学生记答案,由于形式死板单调,学生自然兴趣不高。

化学试卷评析是开展好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低估。化学试卷评析时教师决不能草率行事,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在前奏、过程、善后上做好文章,使化学试卷评析“低投入、高效率”,真正产生实效。

一、前奏:做好统计,忌盲目无知

在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化学教师阅完试卷后不做任何统计和分析,迫不及待地把化学试卷发了下去。诚然,化学试卷评析要及时,但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试卷的统计是化学试卷分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打无准备之战,化学教师在评析试卷时,首先要坐下来冷静地对试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试卷的总体情况,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良好率等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和了解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如果成绩不错,说明师生配合默契,要继续发扬;如果发现成绩不够理想,化学教师要进行反思,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还是教师教法有问题,以便及时研究对策,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对每一试题得分的情况统计,可以使自己在讲评试卷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不仅如此,通过试卷分析统计,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题情况,只有“踮一踮够得着”的题目,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讲在刀口,忌面面俱到

有的化学教师在分析试卷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不分轻重缓急地逐个分析,同等用力。事实上,对于试卷中学生得分率很高的题目教师在评析时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全班学生都做对的题目可以跳过不讲,教师不再需要喋喋不休、反复唆,否则学生会觉得厌烦。教师要分析的是学生有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错误率很高的题目,教师在分析时要花重笔墨、下大力气,用化学实验等手段讲清、讲透、讲深,不留死角、不留隐患,起到查漏补缺的功效。必要时给予加深、加宽,切忌就事论事,通过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有些题目的错误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差,解题技巧缺乏,粗心大意,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加强学法指导,避免学生发生低级错误。

三、总结:激励为主,忌批评打击

在试卷评析时,有的化学教师不够冷静,一旦发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就在教室里大呼小叫,动辄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罚站、罚抄成了家常便饭,想以此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促使学生时时提高警惕。

分析化学试题篇10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考试是阶段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手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现代试卷分析技术在高校考试评价活动中的应用,让高校试卷分析步入一个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阶段.本文将从设计与实现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高校试卷分析的实际,对高校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试卷分析;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1;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19-03

试卷分析一直是高校教学效果考评的主要手段,一定范围内的考试试卷不仅仅只有评价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作用,同时也具备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成绩发展趋势、成绩稳定性、层次情况的检验效果,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将考试试卷的这些教学评价和指导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对高校试卷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试卷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

当前的高等院校在试卷评判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尖锐的问题就是试卷数量过多、评卷时间过短而能够参与评卷的教师数量又过少,导致每年的评卷时间都是教师的巨大挑战,而且在高校的试卷处理过程中,深度处理涉及到的数理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等专业知识,这对于非专业领域的教师来说操作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对试卷分析软件的需求极为强烈.

同时在高校的试卷评价工作中,出于种种原因部分试卷数据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虚构的试卷分析数据对考试评价活动的整体评价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高校教育主体无法真实的掌握院校教学情况,进而导致教育教学领导策略的失误,会对高校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开发一种适合高校试卷实际的规范化、正规化的试卷分析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

2 试卷分析的数据指标

2.1 难度

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试卷的难度是其评价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在后期的试卷结果系统分析中的重要参考指标,因为试卷内部题目众多每一道题目考查的内容各不相同,同时其自身的难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试卷难度的评价基本上以每一道题为单位来进行.具体而言如果设ndi为试卷中第i题的难度系数,xi为参与试卷考查的全体学生第i题的平均得分,bi为第i题的满分,那么第i体的难度系数就可以表示为

2.2 区分度

高校的考试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一定阶段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评的活动,所以试卷的内容设置一定要有区分度,具体而言就是试卷本身不能太过简单或者太过泛泛,导致学习较好和学习较差的学生都能得到较高的分数,同时试卷内容也不能太过复杂或者太过生僻,导致学习较好和学习较差的学生都得不到高分.这两种试卷内容安排方式都是错误的,正常的考试要合理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在试卷中将简单试题和较难的试题结合在一起,区分度较高的试卷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学生的相应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在试卷分析中表现出与学生知识水平较为明显的相关性[1].

试卷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基于试卷成绩均值的分析方法,具体而言将试卷中第i题的考试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取前27%的学生为高分组,取后27%的学生为低分组,然后分别计算出第i题的高分组学生平均成绩Xih和低分组学生的平均成绩Xil,设第i题的满分为Wi,则第i题的区分度为

2.3 信度

在高校的考试评价活动中,信度是衡量成绩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指标,试卷的信度较高说明学生的考试分数与试卷内容的相关性较低,学生的整体学科知识水平趋于稳定,其因为偶然因素造成成绩不稳定的概率降低,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2].

试卷信度的检测是一个数学领域中较为复杂的活动,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表示考生的人数,Xj表示第J个学生试卷的总分,表示全部考生试卷的平均分.

2.4 效度

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考试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的,因此对考试试卷的评价活动中包含有考试内容对考试目标的相符程度的评价,试卷的效度反映了考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试卷效度的提升主要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试卷考查目标的明确,在考试试卷命题的准备活动中应该对试卷要考察的目标进行明确,试卷要考察什么,是学生对相应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或者是对学生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考察[3].其次是试卷内容对考试目标的完整贯彻,考试的目标明确了以后具体的试题设计要能够体现出考察目标的要求.在试卷命题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客观性试题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而主观性试题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应用能力和推力分析能力的考察.

在试卷的分析评价活动中效度可以借助试卷的平均区分度来表示,具体表示为:

其中r表示试卷的效度,di表示第i题的区分度,n表示试卷中试题的总数[4].

2.5 数据指标分析

在试卷分析活动中,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的取值范围和相应的评价如表1所示.

3 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PowerBuilder是Sybase公司推出的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PowerBuilder能够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建立一个“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应用程序研制设计环境.而且在具体的开发设计活动中PowerBuilder采用了面向设计对象的可视化技术,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完全透明的应用开发环境,同时PowerBuilder自身还为基于其自身数据库的开发设计设置了数据窗口对象,设计人员只要对数据窗口进行专业的定义就可以借助这一数据窗口,实现PowerBuilder与各种常见软件的数据互通,让软件设计和应用活动中的数据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综合分析使用PowerBuilder进行试卷分析系统的是较为合适的[5].

3.1 系统功能模块

见图1.

3.2 功能实现

3.2.1 系统维护与部门管理

试卷分析系统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了便于系统操作使系统更易于使用,系统自身的设计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创建、保存和打开自己的试卷分析数据库.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利用其中空数据库的恢复实现新数据库的创建,通过数据库的动态连接实现数据库中打开数据库的备份,实现数据库的保存.同时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格式对考生信息和考生的评价内容进行输入、记录[6].

3.2.2 试卷管理与成绩管理

试卷分析系统不仅仅是对试卷成绩的一种分析系统,其本身也是针对试卷命题过程中的试卷管理系统,对试卷的管理是一种体系化的管理,如前文所述试卷本身能否体现出足够的区分度、能否体现出足够的效度,都是试卷命题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在试卷分析系统中系统自身会根据试卷分析的方法对数据库中的试题数据进行分析,并将过往试卷中题型的难度、区分度、效度等数值展示给命题教师,从而让命题人在试卷命题活动中可以准确的把握每一道试题设置的准确性.在考试结束以后用户根据学生在考试活动中获得的实际成绩,对试卷上每一个小题的分数进行录入,作为试卷分析系统分析的数据基础[7].

3.2.3 通用报表

通用报表模块是试卷分析系统的核心模块,同时也是试卷分析系统的数据输出模块,这一模块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对试卷中各种分析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在合理编排以后输出试卷的评价报告.在具体的应用中评价报告一般情况下包含有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常规参数,以及试卷中各个小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指标,以及整个试卷的得分分布情况[8].输出的数据能够与多种数据格式相互转换,其中较为典型的是Excel文件.

4 结论

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考试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其本身不仅能够为学生提高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成效评价,同时试卷上显示出的学生成绩变化趋势、学生成绩的稳定性、学生知识能力的欠缺部分等信息,能够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保证高校的教学活动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本文从试卷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试卷分析的数据指标、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个方面对试卷分析系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试卷分析系统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13.

〔2〕宋阳,张志勇.基于ASP.NET的高校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2):92-94.

〔3〕徐锦强,余诚强,丁艺.基于LAMP的高校试卷分析系统的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14(02):38-42.

〔4〕杨国兴,谢永红,宋晏,连瑞永.成绩管理与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2(S1):88.

〔5〕杨斐,张峰.基于J2EE的无纸化考试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1(16):20-23.

〔6〕徐锦强.高校试卷分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