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集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6:08

童话故事集

童话故事集篇1

关键词: 奥斯卡・王尔德 《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故事全集》 唯美主义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艺术就是形式,就是美;艺术就是无用,虽无用,但比实用物品更具价值;人应该追求美、艺术,亦即追求享乐、放浪。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唯美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是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反动,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其理论之源为叔本华和康德。康德确立了审美不涉及对象的存在,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因而不涉及利害的命题。叔本华强调直觉而贬低理性,他的悲观主义气息及“超然于对象”、“超然于意志”的观念影响了唯美主义。英国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耶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和莫理思的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通过英国诗坛中罗塞蒂以及史文朋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王尔德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不折不扣的“唯美狂”,唯美主义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实践者,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促使唯美主义文学理论19世纪末在英国达到高潮。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基本观点“纯艺术”观念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主张艺术的本身就是目的,艺术至上,形式就是一切。“纯艺术”观念体现在以下方面:艺术与时代相对抗,不是时代的产物,现实主义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现实的,信仰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精神的。艺术有时复活古代的形式,有时走在时代之前。艺术不因远离时代而受损害,由于远离时代更能实现艺术家的愿望。艺术不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模仿,也不是将它们上升为理想状态。生活和自然有时可以作为艺术的素材,但必须转换成形式。外部自然也模仿艺术,因为艺术为它提供了美的形式。艺术的目的是形式,时代、生活、自然都只是艺术取材的地方。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艺术有自身的生命,这就是美,就是形式,除此之外,艺术不表现任何东西。艺术与道德无关,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只有写得好与不好的区分。艺术没有任何功利价值。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包括作者和读者。艺术的真正目的是撒谎,即虚构想象,“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艺术是想象的产物,想象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巨大,艺术家应摆脱现实的纠缠,进入想象的王国,才能塑造出真正的艺术品、真正的形式。形式对于艺术很重要。艺术家的所有经验必须转化成某种形式,才是艺术。

美是王尔德童话竭力张扬的主题,对美的热爱是王尔德生活的一贯宗旨,无论心灵还是肉体的丑恶都使他感到恐怖和痛苦。王尔德童话里的唯美主义体现在歌颂主人公的美上,其主人公都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载体,然而这些童话人物都有一个自我完善的经历,即心灵净化的过程。唯美主义强调灵肉合一,王尔德的童话里,真正的美是属于心灵的,任何美的事物其最高形式又必然是心灵美。这是一种以善为内容的审美评价,即同情、自我牺牲、博爱、无私的奉献、造福人类的理想、纯真的爱等等。美一旦成为心灵的最高境界的象征,便是“与神的契合”。

《快乐王子》讲述的是生前不知愁滋味的快乐王子在死后被做成雕像后,看到民间疾苦,让小燕子帮忙把身上的金片和宝石全送给了穷人。最后,快乐王子变得难看,而帮他实现心愿的小燕子也因没有及时飞往南方而冻死在他的脚下。快乐王子活着时,有着外表的美和内心的快乐,死后变成铸像,虽有外表的美丽,内心却是痛苦和忧郁的。救助了穷人后,快乐王子外表美虽破坏了,但心灵却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因而他和信使燕子为穷人做了好事之后是可以进入天堂的“最珍贵的东西”,在那永远陪伴上帝。

《夜莺与玫瑰》讲述的是夜莺,为了帮助恋爱中的男大学生找到一朵红玫瑰,不惜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让玫瑰树上的刺穿过自己的心,用自己心头的鲜血为玫瑰染上炫目的红。它默默地为男孩的爱情献出了自己满腔的热血、年轻的生命以及美妙的歌声。大学生拿着玫瑰去心上人那,可女孩已经被王公大臣的侄儿送的漂亮的珠宝迷住了,而背弃承诺。女孩对玫瑰不屑一顾,不了解其美的内涵,男孩不知玫瑰的真正价值,随手丢弃了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美丽玫瑰,不再相信爱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夜莺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男孩与女孩的美丽爱情。夜莺是美的,它歌颂纯洁的爱情,为爱奋不顾身,为爱倾注一切,为爱执著。这种为成全他人爱情的执著与奉献,是心灵美的具体体现。

《自私的巨人》讲述的是自私的巨人赶走花园中玩耍的孩子,花园从此一直萧索。后来孩子们偷偷回来花园里玩耍,花园里草绿花开。他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由自私变为博爱,伴随他的转变,花园由萧索的冬天变为美丽的春天。巨人改变了自私行为与孩子们同乐以后,上帝也派巨人喜爱的小天使接他进入天堂。他的心灵由丑恶的自私转变为闪光的博爱。

《忠诚的朋友》讲述了一段虚假的友谊。穷苦的汉斯忠诚无私,助人为乐,但他的朋友大休却阴险狡猾,经常高谈阔论友谊,自喻为汉斯最好的朋友,却一直占汉斯的便宜,以赠给汉斯破板车为名,不断索取汉斯的无私帮助。汉斯一次又一次地帮大休,终于,在一个寒冷的暴风雨夜,汉斯为了帮大休儿子找医生,被淹死在沼泽中。汉斯的忠诚善良无疑是美的代表,大休的自私更加衬托出其心灵之美。

《神奇的火箭》讲述的是火箭自欺欺人,自吹自擂,认为自己一生光荣无比,想要点燃整个世界,要声威大震,让所有的人在这一年里都不再谈论别的事情,但点燃自己后却平凡地结束一生,连附近的两个孩子都没惊动,静静地落入阴沟。火箭的丑恶骄傲之心讽刺了现实社会中自命不凡、自我吹嘘的伪道德。

《少年国王》里少年国王因做了三个梦,觉悟到不应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穷人痛苦之上,放弃了之前追求外表美丽的奢侈的生活,穿上朴素的衣服去加冕,得到神灵的加冕和庇佑。他之所以愿意穿上牧羊时穿的粗布衣裳到教堂去加冕,而不愿穿上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制成的漂亮的衣服,是因为他懂得了人的生命最重要,外表美不一定心灵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小公主的生日》里小矮人在公主的生日舞会上表演舞蹈,蹒跚着弯曲的双腿,顶着畸形的大脑。可他不知自己的丑陋,因公主的戏弄开心不已,喜欢美丽的公主,幻想和公主一起在森林里坐坐,教她各种逗人的把戏。 直到后来小矮人在宫殿里发现了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怪物模样,知道公主原来并不爱他,而是喜欢看他的丑态,他心碎而死。公主知道后说以后让来陪我玩的人都不要带心了。 小矮人为爱心碎而死与公主的冷漠形成对比。小矮人外表虽丑,但其有火热的美丽的心,对爱追求的破灭以致为爱献身。公主外表虽美,但心灵丑陋冷漠,残酷地戏弄他人为乐。

《渔夫和他的灵魂》里渔夫爱上了那代表了美、代表了神奇绚丽的异端世界的美人鱼,可是她没有灵魂。如果渔夫想和人鱼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放弃自己的灵魂。年轻英俊的渔夫为了和心爱的人常相厮守,用魔法切掉了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灵魂赶出身体。然而灵魂却用智慧、财富、邪恶、善行来诱惑渔夫放弃爱情。渔夫后来发现爱人已逝,心因充满不能承受的爱而破裂。破碎的心衬托出心的升华,悲剧的爱情在毁灭中得到美的升华。

《星孩》里强调外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一张美丽的面孔应该意味着一颗美丽的心灵。星孩外形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起初漂亮、骄傲、目中无人、欺负和侮辱他人,不肯与乞丐模样的亲母相认,唾弃她,赶走她,后来变得奇丑无比,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没有得到爱和仁慈,也没有人施舍关怀。他逐渐改变,苦苦寻找母亲,宁愿挨打也要帮助一麻风病人,后来发现是他的父亲。他最终获得了谅解,得到自我的救赎。而且对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公正和仁慈,不能容忍任何人虐待鸟兽,用爱、仁慈和宽恕去教育人民。

《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故事全集》中九篇童话故事,篇篇寓意深刻,显露出美的主题,美的存在有时是短暂的,需要珍惜,只有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心灵因爱而美丽。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XSZ05)

参考文献

[1] 王勋.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故事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童话故事集篇2

关键词: 童话故事 幼儿教育 魅力

童话故事之所以具有那么好的魅力,与童话故事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故事有关。它适合于儿童的趣味,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形式。《安徒生童话》的扉页这样写道:“如果人的一生中没有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经典童话,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完全的。”可见世人已经公认童话故事的魅力是无限的。

一、童话故事的三大特点

1.富于幻想。列宁说:“童话里如果没有神仙宝物,孩子们听起是不起劲的。”比如:《灰姑娘》里的老鼠、南瓜在神仙的指挥下,一到十二点钟就变成马车,拉着美丽的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这种作者的幻想往往使读者跟着幻想,让自己跟着灰姑娘一起喜怒哀乐。

2.内容单纯明白,人物善恶分明,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在童话故事《小狐狸变身法》中,小狐狸学会变身法,他变成蘑菇捉弄小兔,又变成石头捉弄小狗,小兔、小狗都不理他,不跟他在一起玩。最后,下起倾盆大雨,小狗、小兔没带伞,在危急时小狐狸变成一把大伞,为小狗、小兔挡住雨,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3.富于教育意义,通过幻想形式表现人们纯朴的传统美德、创造精神和智慧,也包含各种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

二、传统童话故事内容的分类

1.动物故事。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体多用以解释动物的形状、特点。在童话故事《太阳和小鱼》中灰色的小鱼把沉睡的大海里的太阳娃娃用哈痒的方式把太阳托起来,而其他全世界的人所想的办法都不能把太阳从海里捞上来,而小灰鱼由于用身体给太阳哈痒把身体染得鲜红鲜红的,最后变成人们喜欢的小金鱼。

2.童话故事是精灵故事。动物成了精,有了人形,但其动物的本性未变。这类妖精故事,教育孩子们勇敢机智,善于识破狡猾的敌人的伪装并战胜它们。在童话故事《小红帽与狼外婆》中,老狼变成了慈祥的外婆骗吃小孩,把外婆和小红帽都吃到肚子里,猎人经过它旁边,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子里救出来,最后把狼弄到井里淹死了。

3.童话故事是魔法故事。此类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宝贝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宝贝是劳动的产物或是对好人、好事的报答,它常常是劳动人民本身,是歌颂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在童话故事《渔夫和鱼》中,渔夫用渔网打到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请求渔夫放了它,它能满足渔夫的三个愿望,渔夫答应了那条金鱼,但是他那贪婪的老婆却欲望强烈,最后小金鱼生气了,仍然把渔夫的家变回原样,什么也没有。

4.童话故事是人物童话。以现实人物为中心,但仍穿插了很多幻想和夸张的成分。人物童话多说儿童自己的故事,读来亲切易懂,有的带有寓言性,富有教育意味。如《一半的故事》中,教育幼儿要懂得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故事中,小猴是小朋友的化身,他爱帮助别人,可就是贪玩,做事总是只做一半,结果让别人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小猴就再也不贪玩,小动物们又都爱请小猴帮忙了。

三、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尽显童话的魅力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是学习与玩乐结合的,利用童话故事让幼儿懂得一些道理,明白该如何做,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1.利用童话故事,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5分钟,15分钟,能够集中到15分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所以在上课期间,一般是采用童话故事给幼儿讲一些故事,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幼儿在听故事中不断锻炼集中注意力。

2.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在幼儿园的3―6岁的幼儿,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逐渐形成发展的。在幼儿园里,一般利用童话故事,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如给幼儿讲《一半的故事》,那只小猴,乐于助人,但是有做事只做一半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多数小朋友都具有,讲这个故事时就能引发幼儿的共鸣,他们就找到想说话的理由,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幼儿们想想如何帮助小猴改掉只做一半的习惯。

3.利用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每篇童话故事都蕴含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在幼儿听童话故事的过程就能明白过来,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富于幻想、内容单纯明白、富于教育意义的三大特点。童话故事通过幻想形式表现了人们的纯朴的传统美德、创造精神和人们的智慧。这个道理幼儿听懂了,在他以后的言行中就会不断地用这个标准看事物,运用思想分析,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观察世界。

童话故事集篇3

[关键词] 灰姑娘 ; 叶限 ;《酉阳杂俎》; 《格林童话》;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I0-03 I106.8 I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53-04

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1]据汤普森估计,仅在欧洲就存在不下于500个灰姑娘的故事文本,但最典型和知名的莫过于夏尔·贝洛和格林兄弟所搜集的灰姑娘故事了。“灰姑娘”故事在欧洲最早见于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夏尔·贝洛(1628-1703)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其题材大部分来源于法国和欧洲的民间传说。而更为我们熟知的“灰姑娘”故事则是德国格林兄弟所搜集整理的,哥哥雅各布(Jacob Grimm,1785-1863)和弟弟威廉(Wilhelm Grimm,1786-1859)于1812-1815年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后来被译成了《格林童话》,并广为流传。其中的名篇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则闻名于全世界。到今天,“灰姑娘”已经由具体的童话人物变为一类人物的代称,如在牛津词典上这样解释Cinderella(灰姑娘),“girl or woman whose beauty or abilities have not been recognized ” (美貌或能力未被赏识的女子)[2]。

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跨地域、超民族的世界性的故事类型,不仅在欧洲有大量异文存在,在亚洲、非洲、美洲各国也都普遍流传着这一类型的故事。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则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故事的文字记载。自从《格林童话》传入我国并被广泛传播,由于其中的《灰姑娘》故事情节与叶限的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才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注意。综观目前关于叶限故事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类,即中国“灰姑娘”的研究,中西“灰姑娘”之比较研究,中国“灰姑娘”流播研究[3]。如刘晓春的《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4]运用历史—地理学派的母题分析方法解析构成故事的主要母题,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挖掘母题文化内涵,尤其是探索了同一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在不同文化区域中形成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比较深入全面。而关于灰姑娘故事的源头及传播轨迹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其中马筑生的《“灰姑娘型”童话溯源》[5]结合贵州侗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了叶限故事的源头及其传播流程,颇具说服力。关于中西灰姑娘故事的比较,当前研究也不少,大体呈现出相同的思路,即先求同,总结出叶限故事与《灰姑娘》的情节相似性,归纳其共同的母题,然后同中求异,探求不同细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胡梅的《叶限与灰姑娘的比较研究》[6],黎琪珍、李志红的《从“灰姑娘”原型看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7]。钱淑英的《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8]可谓是独辟蹊径,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灰姑娘故事的不同及其意义。

本文也拟对《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故事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作比较,着重探讨中国灰姑娘故事虽然早出,却不能像《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那样广为人知的原因,是对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的一个补充。

一、《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

段成式,字柯古,祖籍山东临淄邹平,生年不详,约在唐德宗贞元19年(803)或稍后,卒于懿宗咸通四年(863),与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他比格林兄弟生活的年代要早1000年左右,比法国的夏尔·贝洛也要早800来年。《酉阳杂俎》是一种笔记体小说,三十卷,二十篇。全书分门别类地辑录材料,好像类书,实乃仿晋代张华《博物志》的体例变化、扩大而成。所记自仙狐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考证等,无所不包,内容极为繁杂,标目也极新异。段成式标榜其书为“志怪小说之书”[9],而最能体现其志怪特征的篇目主要集中在《诺皋记》和《支诺皋》中。叶限的故事就在《支诺皋》上篇的第三则中。叶限的故事鲜为人知,先在这里粗陈梗概:

秦汉以前,有一个吴洞洞主娶了两个妻子,其一妻死去 ,留下女儿叶限。过了不到一年,叶限的父亲也相继而逝。叶限和她的后母及后母的女儿一起生活,后母对她百般虐待,并杀害了她精心饲养的一条鱼。叶限伤心之际,得到“自天而降”的神人指点,将鱼骨藏匿起来,“金玑玉食,随欲而具”。在一次盛大的洞节来临时,叶限瞒过后母,“衣翠纺上衣,蹑金履”去参加。因被后母及异母妹察觉,仓卒逃离,遗下一只金鞋。这只金鞋辗转为邻近海岛上的陀汗国国王得到。他派人到拾得金鞋的地方寻找主人。此鞋非同寻常,脚小的人穿上它,鞋就缩小一寸,此国的妇人没有一个穿着合适的。最后终于找到叶限,于是“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以叶限为上妇”,而“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一年后,由于国王的贪得无厌,祈求无限的宝物,这堆鱼骨头失却了神力,国王把它埋在海岸边,最后为海潮卷走。

灰姑娘故事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种异文,而其母题基本不脱离五个方面,即后母虐待、难题考验、神奇力量的帮助、特殊方式的身份验证、与王子结婚[10]。从这几方面来看,叶限的故事与广为流传的《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简直如出一辙,除难题考验这一点不太突出外,二人的其它遭遇十分相似。有鉴于此,完全可以把叶限的故事称为中国的灰姑娘故事。《酉阳杂俎》中所载叶限的故事既然被认为是灰姑娘故事类型中最早的文字记录,它不大可能是从欧洲流传过来。据段成式附记,叶限的故事为“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11]。古人泛称西南地区为“南中”,邕州即今广西邕县,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故事的来源。当然也不敢确定此地就是灰姑娘故事的起源地,只能说灰姑娘故事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要研究其源流十分困难。在此,本人也无意去探究叶限的故事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的源流关系。

灰姑娘故事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揭示了在私有制下普遍的家庭矛盾,暗示只有通过血缘和婚姻的维系,家庭才能稳固。灰姑娘的故事也谴责了继母的贪婪、冷酷和偏心,而对于弱小的孤女,人们则寄予满腔同情。故事通过幻想的手法,使受欺凌者最终获得幸福,作恶者遭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毁灭,体现了善、恶的对比和较量。灰姑娘的故事还反映了女性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无疑要靠外在的神奇力量和与地位尊贵的男性结婚来解决,这几乎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这也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二、中国灰姑娘故事不能闻名于世界的原因探析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中国的灰姑娘故事不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故事有名,甚至鲜为人知?如果不是有了闻名于世界的《灰姑娘》,人们也不会注意到《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它将长期被埋在故纸堆中。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中国灰姑娘的故事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

第一,从撰书目的看,二者有较大不同。《格林童话》主要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搜集整理,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童话故事对读者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灰姑娘的故事实际上是劝善惩恶的类型,符合任何时代的价值观,不会过时。《酉阳杂俎》的成书目的就不同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序》中说:“固役而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12]此书的着眼点在于志怪。文中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可证。志怪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诺皋记序》中指出:“成式因览历代怪书,偶书所记,题曰《诺皋记》。街谈鄙俚,舆言风波,不足以辨九鼎之象,广七车之对,然游息之暇,足为鼓吹耳。”[13]因此可见,其写此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作为饭后谈资。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结尾来判断故事的着眼点。段成式在文中写到:“(叶限)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按说,故事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一般童话也是以“从此二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来结尾。但段成式的故事没有到此为止,他又花了一点笔墨来写鱼骨头的最后归属。可见神奇的鱼骨头似乎比叶限的命运更让人关注,因为怪就怪在鱼骨头啊! 这样看来,作为民间文学的灰姑娘童话所包含的内涵和价值要比叶限故事更加鲜明,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二,从叙事角度看,二者有较大差异。从故事情节来看,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叙述的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灰姑娘的故事更注重反复手法的运用,给人一波三折的感觉,更能加强读者的印象。这也是儿童文学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如灰姑娘的后母为了不让她参加宴会,就命令她在两个小时内捡完散落在灰里的一盆扁豆,灰姑娘把鸟儿叫来了,一个小时完成了任务。于是后母又要求她在一个小时内捡完两盆豌豆,灰姑娘又一次呼唤小鸟来为她帮忙,结果只用了半个小时,可后母还是没有答应让灰姑娘一起参加宴会。这样就再三强调了后母的恶毒。此外还有灰姑娘三次要求榛树为她抛下美丽的衣鞋,又三次逃避王子的追踪。而在叶限的故事里,文字简洁,极少铺排,关于爱情几乎没有涉及,缺乏灰姑娘童话的浪漫性。这与段成式记载叶限故事的口吻也有关系,他是在转述别人的故事,不能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虚构。为了强调这个故事的真实可靠性,他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加工,因而故事只能粗陈梗概,不够细腻。

第三,从语言上看,《灰姑娘》的语言浅显易懂,寓意明确;而《酉阳杂俎》则是文言的,况且段成式的文章又“词句多奥博”[14],且有些地方前后矛盾,如在叶限这则故事中,段成式先是写叶限的后母将吃剩的鱼骨藏于“郁栖之下”,也就是在枝叶浓密的大树底下,而后来那仙人却说“骨在粪下”,颇让人费解。通俗的语言更利于故事在民间的传播,因此《灰姑娘》流传更广。

第四,从主人公的名字看,“灰姑娘”概念的形成还得益于这个名字的形象性。灰姑娘在夏尔·贝洛的童话中叫做辛黛瑞拉(Cinderella),而《格林童话》中则直接用灰姑娘来称呼了。由于灰姑娘在这个家庭像佣人一样,地位全无,连睡觉的床铺都没有,就只能躺在灶旁的灰烬里,她总是满身灰尘,从而有了“灰姑娘”的称号。《格林童话》中还有著名的《小红帽》、《白雪公主》也都是以她们的某一个特征来命名。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由于重史的传统,即使在十分虚诞的故事中,主人公也有一个非常正式的名字。就算没有看过灰姑娘故事的人,也可以从这个名字望文生义,知道灰姑娘的含义所在。但是,人们不可能从“叶限”这个词语中找到与主人公的特征有关的任何蛛丝马迹。可见,生动的命名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五,从体裁来看,《格林童话》形式统一,都是民间童话故事,题材也贴近人们的生活,为人喜闻乐见。“民间童话赋予了灰姑娘故事得以流传的最佳形式,从而广为撒播,成为人类童年生命的共同精神财富”[15]。灰姑娘故事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被披上了童话的外衣,插上了童话的翅膀。而《酉阳杂俎》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还有一大堆不具文学色彩的东西杂陈其间,故而叫“杂俎”。这种体例难以引起一般读者的注意,除了学者查找资料,普通读者是不会看的。

第六,二者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受到重视的程度大不相同。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多重实用而“不语怪力乱神”,理性精神很浓厚。在儿童教育中,多注重说教式的伦理教育的灌输,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的传播十分广泛,而像灰姑娘这样美妙的故事则极少见,即使有,也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之说,不被人重视。因此,像《酉阳杂俎》这样记录街谈巷语的志怪小说,即使里面存在不少故事性很强的作品,仍然无人重视。而西方尽管在18世纪以前儿童文学也十分匮乏,但是之后却涌现了不少知名作品,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英国王尔德童话、丹麦安徒生童话、格林兄弟搜集的童话、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进入现代社会后,西学东渐,大量西方的作品开始涌入我国,包括儿童文学,由此灰姑娘的故事才广为人知。可惜中国却极端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

三、结语

那么,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出土之后,是不是能与西方的灰姑娘故事相抗衡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确实受民俗学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但是正如之前所说的多种原因,其难以走向民间,深入人心。况且一旦典型树立,其他异文就难以超越了。经过这个比较之后,我们似乎更应该钻到故纸堆中,关注文本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将眼界放开,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本土文学,把它们从无意义中解救出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扬光大,也能增强我们对本土文学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这个比较,也启发我国学者多做一些类似于格林兄弟的搜集整理工作,把我国的民间文学推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争取也酿造出一部优秀的世界童话名著!正如鲁兵所说:“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之暇,也需要重视民间文学这个宝藏,从中发掘一些有趣有益的故事,经编写或再创作,来充实儿童文学世界。……为什么中国人极少知道中国灰姑娘?看来我们是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16]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p151.

[2][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40.

[3]韩钉钉.近二十年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0(6):p57~59.

[4][10]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5(3):p29~38.

[5]马筑生.“灰姑娘型”童话溯源[J].昆明学院学报,2008(3):p15~20.

[6]胡梅.叶限与《灰姑娘》的比较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p73~76.

[7]黎琪珍,李志红.从“灰姑娘”原型看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09(6):p114~115.

[8][15]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5):p89~93.

[9][11][12][1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p1,p200,p1,p127.

童话故事集篇4

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外神话传说》 田新利选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圣经神话故事》 陈静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4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 《严文井童话选》 严文井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6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7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8 《小兵张嘎》 徐光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 《三寄小读者》 冰心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 《皮皮鲁传》 郑渊洁 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12 《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 《荒漠奇踪》 严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 《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 《我要做个好孩子》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6 《草房子》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 《第三军团》 张之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 《巫师的沉船》 班马 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19 《糊涂大头鬼》 管家琪 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

20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杨红樱 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22 《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 《拉封丹寓言》 (法)拉封丹著, 倪海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 《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 译林出版社1994年

26 《安徒生童话选集》 (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 《普希金童话》 (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 《王尔德童话》 (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3年版

29 《宫泽贤治童话》 (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 《列那狐的故事》 (法)玛•阿希•季诺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2 《鲁滨逊飘流记》 (英)笛福著,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 《魔法师的帽子》 (芬)杨松著,任溶溶译 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4 《金银岛》 (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 译 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丛林传奇》 (英)吉卜林著,徐朴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 《吹牛大王奇游记》 (德)埃 拉斯伯 刘浩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英)刘易斯 卡洛尔著,陈伯吹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 《骑鹅旅行记》 (瑞典)塞 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 《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 科洛迪著,杨建民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著,钟雷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42 《淘气包艾米尔》 (瑞典)阿林格伦著,高锋、时红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

43 《捣蛋鬼的日记》 (意)万巴著,思闵译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44 《小王子》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 《童年》 (俄)高尔基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46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

47 《哈里o波特与魔法石》 (英)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48

《顽皮捣蛋鬼》 (德)威廉布什 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

49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50 《外国儿童诗选》 文成英,李融编选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科普科幻52 《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伊明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3 《中外动物故事选》 伊明 选编 中国少儿出版社1999年版

54 《中外经典科普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5 《中外网络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6 《十万个为什么》 卢嘉锡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7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王会等主编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58 《生命的密码》 谈家桢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59 《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0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2 《神奇的符号》 苏步清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3 《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4 《无尽的追问》 王淦昌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6 《科学的发现》 郭正谊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67 《130个科学游戏》 (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

68 《昆虫记》 (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 人教社大百科全书2003年版

6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法)蒂皮德格雷,黄天源译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 《高士其科普童话》 高士其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 《元素的故事》 (苏)依尼查叶夫,滕砥平译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 《诗词中的科学》 唐鲁峰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3 《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孟庆枢善诚译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

74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5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 杨鹏、刘道远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教育

76 《东周列国志故事》 郭 平、陈咏超 改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77 《中国民间故事》 宣仁选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79 《中外战争的故事》 张鸿海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0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江钥含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1 《汉字的故事》 梅子涵著 上海科普出版社

82 《阿凡提的故事》 赵世杰编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83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著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84 《世界五千年》 段万翰、顾汉松、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85 《做人与做事》 卢勤 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86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董宏猷 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87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88 《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法)韩石 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89 《中华经典诵读本》 徐含之选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来新夏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1 《30天环游中国》 郑平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2 《国际知识问答》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3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三联书店2003年6月版

9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o凯勒著 李汉昭译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95 《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96 《写给小读者》 晓玲玎当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97 《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 邓碧霞 译 三联书店2002年版

98 《父与子》 (德)埃o奥o卜劳恩,洪佩奇编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童话故事集篇5

关键词:童话资源 开发 主题活动课程

一、主题活动课程来源

虞永平指出,文学作品具有整合功能,将某一个文学作品作为主题,除了对作品进行欣赏外,活动的重要的来源,则可以进一步扩大文学作品的整合功能,还要利用作品中的有价值的话题进行借题发挥,容纳更多的相关的内容,童话的中人物、事件、物品、道理、场景等都是主题内容生成的线索。童话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选择童话作为主题活动的来源,不同的童话故事带给幼儿不同的情感体验,幼儿对童话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在选择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以及童话本身所蕴涵的价值。

1.来源于幼儿的兴趣

首先,从幼儿感兴趣的核心人物展开。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影响下,往往会对某个形象产生共鸣,如男孩子喜欢“海绵宝宝”,就会经常模仿海绵宝宝的语气、动作等,女孩子喜欢“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选择适宜建构主题活动的童话故事。其次,从幼儿感兴趣的事件展开。童话故事《国王生病了》,主要讲诉了国王在减肥做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幼儿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

2.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为此我们选择的童话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童话作品最能吸引幼儿。例如小班童话故事《爱吃水果的牛》作为主题名称,由一头爱吃水果的牛引出“吃水果,身体好,不易感冒”这一信息,幼儿特别感兴趣,而且关于水果的话题,幼儿是特别熟悉的,有生活经验,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语言简练,易为幼儿所理解。

3.来源于童话蕴涵的价值

每个童话故事都蕴涵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如审美教育、德育教育、情感教育、语言价值等功能。要开发童话资源必然要选择幼儿所能理解的童话。有的童话虽然内涵很丰富,而且很有教育价值,但不适合我们对童话进行解析并设计主题课程。于是,我们在选择童话故事的时侯,既要考虑到它的价值功能,又要考虑到内容是否为幼儿所接受、所理解。例如《没有声音的运动会》的童话故事,让幼儿感受合作的力量、体验敬老爱老的温暖。

二、如何开发主题课程

童话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主题,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等要素开发童话资源,并依托于这些要素建构主题课程,构成幼儿园课程的重要部分。

1.制定建构主题活动课程规划

我们在制定主题活动课程规划前,深刻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理清建构主题课程的制度与流程,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及主题活动建构所需要的童话资源,制定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筛选童话的方案以及建构主题活动课程的方案等,并将规划很好地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

2.主题活动课程的建设

以新《纲要》理念为指导,深入挖掘童话资源中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综合素养发展的教育元素;虞永平指出,每一个主题都有内核,也称组织中心,主题活动的视角有因素的分析和学科或领域的分析,因素分析视角,就是从主题内核出发,分析主题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进一步的分解,找到这些因素核中包含的次因素,直到相应的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等。我们的主题内核的视角主要是因素的分析。在小班主题活动《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中有家、生日、老鼠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我们设计了相关的活动,如,亲子制作蛋糕、娃娃家过生日等游戏。

3.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以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童话表演等基本途径,并以“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进行主题课程的教育实践,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道德情感、良好个性等综合素养。我们实施主题活动的途径有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环境创设等。

4.主题活动课程的评价

在主题活动实践中,我们的主题活动评价体现多元性,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老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性,采用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评价等,以幼儿的发展评价为重点,探索多种有效、实用的评价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我们采用观察、谈话、档案袋方法。

三、主题活动课程实施后的思考

我们在尝试开发童话资源,建构主题活动课程后,深刻感受到童话资源的开发为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开发童话资源,真正建构主题活动课程,需要我们关注两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主体性

童话资源的开发不只是老师的事,幼儿在童话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是主体,老师与幼儿进行交流,征集幼儿的喜爱的童话故事,在筛选童话故事作为主题线索,我们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活动,并让幼儿一起参与到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建构中,有了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原则,我们的主题课程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例如大班《砍倒一棵山樱花》主题活动中,就是让幼儿以“童年”为轴心展开讨论,说说现在的我们和爸爸妈妈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如何珍惜我们的美好童年?以问题为导向,从而建构系列活动。

2.关注幼儿的游戏

在建构主题活动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设计一些集体活动,更多地体现在各类游戏中,如区域游戏、创造性游戏等,幼儿喜欢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幼儿的身心都得到放松,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小班主题活动《爱吃水果的牛》主题实施过程中,当老师看到孩子喜欢模仿故事中的牛吃水果的样子,就和幼儿一起商量,生成了表演游戏,让幼儿在表演中,体验多吃水果能不生病的情景。

3.关注幼儿的生活

幼儿园的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主题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童话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物品、道理、场景等内容生成的线索,这些线索就是幼儿生活中所认知的或熟悉的,我们在实施主题活动中不是教给幼儿知识,而是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在幼儿一日生活我们进行了主题活动课程的渗透,如主题活动《山丘上的约会》,我们组织了笔友见面会,让幼儿给幼儿园的笔友写信、见面、交流,这一过程是生活的体现,满足幼儿在生活中交往的需要。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童话故事集篇6

【关键词】想象;文化符号;改编;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03-02

2014年3月,《冰雪奇缘》摘下了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桂冠[1],这是奥斯卡2001年开始设置动画片奖以来,第一次将最佳动画片奖授给了一部改编经典故事的动画片。同时,这部动画电影还连续赢得第71届金球奖最佳动画片、第41届安妮奖最佳动画电影、第6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电影等荣誉。这部动画电影与2012年同样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兰戈》――一部具有美国西部片风格的怪诞动画片入不敷出的票房收益不一样,《冰雪奇缘》还创造了动画史上最高的票房纪录[2],成为一部名利双丰收的动画电影。

《冰雪奇缘》的巨大成功很大部分上得益于经典文本的改编。在此之前,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白雪皇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过良好的传播,许多儿童或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从某种意义上,童话故事中的角色、道具、场景等已经具备文化符号的作用。该童话故事在此之前其实已经被多次搬上银幕,1995年英国导演就曾将其改编成同名动画片《白雪皇后》,这部动画片片长只有64分钟,改编原则上忠于原著,角色设置和故事情节基本上与原著一致。但这部近二十年前的英国动画片却没有像《冰雪奇缘》一样受到广泛关注。两者间的不同,除了在展示形式上成熟的3D动画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以外,对原著文本的二度创作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理清经典文本到动画的关系,实际上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一、从文本到银幕:动画对想象视觉化探索

想象,作为众多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被传承和发展。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它们仅仅以文本、语言或静态的绘画存在,直到《月球旅行记》首次将人们的想象在动态的视觉上展现出来,人类才真正地看到“想象”。动画产生以后,人类对想象的视觉化表现更加游刃有余。将经典文本或经典故事改编成电影,其实就是一个将集体的想象转化为视觉内容的过程。在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中,改编拥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迪士尼是富有想象力的动画造梦厂,同时也是改编童话故事的先行者。早在1937年,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长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改编了曾在欧洲广泛流传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从此开始了对民间传说或经典故事的想象视觉化探索。1951年,英国路易斯・卡罗尔所著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迪士尼公司的同名电影里被观众所欣赏到。善良的爱丽丝、穿衣戴帽的兔子、搞怪的双胞胎兄弟、癫狂无比的疯帽匠等原本只能想象的角色一个个在动画里面活灵活现。2010年,时隔近50年后,这个经典童话故事再度被迪士尼搬上银幕。同样的角色、同样的童话世界,在这部新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完全与以前不一样,想象在逼真的三维动画世界里被重新表现。

对经典故事的改编,中国的动画也在初创期就开始在探索,1941年万氏兄弟推出的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就是来自关于西游记的一系列神话。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样来自西游记的《大闹天宫》中的许多角色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大闹天宫》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浓重的色彩,奇异的造型,以及宏伟的场面,中国人总算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几百年以来只停留在脑海里的想象。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学宝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集体智慧里的想象,或以文字的方式被记载进经典著作,或通过口头的方式被一代代所继承,是动画让这些经典里的想象以直观的视听方式所记录和传播。

动画艺术中的情节连贯、层次递进过程中的悬念、幽默、滑稽、夸张等引人入胜之处,都是想象的结果,想象的水准决定了动画艺术层次与境界,是动画艺术的活力反映和生命的闪光点。[3]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幻想、想象、传说、幻想故事等作为人类文化原型的象征而存在,它蕴涵着能应用于将来的人类智慧。[4]经典,蕴含着无限的想象,赋予了动画天生的魅力。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和世界第一部动画长片都来自经典故事,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也充分说明了发明动画之后,人类对将文化传统里的想象平移到动画中、把想象视觉化的渴望,是一种普遍存在人民心中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冰雪奇缘》正是为满足这种想象文化而进行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二、改编:动画电影对文化符号的借用

《冰雪奇缘》的成功改编关键因素在于借用了原版文学故事中的符号元素。冰雪、皇后、加伊、鹿等都是对原著中符号的借用。

童话故事集篇7

关键词:郭大森 地域文学 儿童

吉林省的儿童文学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召唤,一批批行业精英来到了这里,使地方经济文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儿童文学方面也是如此。例如蒋锡金教授,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儿童文学研究生,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也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了卓越的成绩。在两位大师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了很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人才,对东北地区儿童文学乃至中国儿童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大森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儿童文学教育大师的鼓励和教导下,他坚定了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决心,并得到了认可和好评。

郭大森(1933――2011),原名郭恩泽,辽宁新民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编审。

他自认为是吉林儿童文学的见证人,因为他不仅创作了大批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关注吉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他的主要成果有有:中篇童话《天池云女》,长篇童话《小霞客东北游》《长白雨燕》,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中短篇童话集《蓝灯》《小学童话寓言助读》,童话和儿童小说合集《天鹅的女儿》,写真童话故事集《风花雪月・鸟兽鱼虫》《云雾雷雨・春夏秋冬》《江河湖海・草木庄稼》,以及《郭大森童话小说集》《郭大森散文评论集》等。主编大型童话辞典《中外童话大观》、儿童文学图书《世界优秀童话宝库》《中国最佳童话》《新中国儿童文学名作大观》《长白山童话集》等。

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童话名家邀请赛金翅奖、吉林省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吉林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长白山文艺成就奖等,入围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

郭大森十分热爱东北这片土地,作品表现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取材于长白山和他儿时生活的辽西地区,童话以讲述生长在长白山的动植物为主,小说内容以反映辽西儿童解放斗争的革命历史小说为主。

童话方面,短篇童话《天鹅的女儿》是他的成名作,作品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童话讲述了小天鹅的成长经历。被家人溺爱的小天鹅没有和教练爸爸学习游泳,在参加游泳比赛时出现了问题,她没有经过训练,所以力量不足,很快就从刚下水时的兴奋变成了逃兵。在野鸭的教唆下它晃荡一天才回家,爸爸妈妈为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矛盾,天鹅妈妈回了娘家。天鹅爸爸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育它说:“孩子啊!你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啊!你去问问野鸭吧,它们见过美丽大草原上的奇异景色吗?它们享受过跨越高山、飞翔在万里蓝天上的乐趣吗?它们体验过在海洋上与暴风雨搏斗的幸福吗?”。从此小天鹅开始认真的训练了。它掌握飞行技巧后,和姐姐开始了第一次长途飞行,目的是姥姥家。途中经历了一阵强大的暴风雨,它们“猛力地振动起翅膀,闪电般地冲向黑云滚滚的高空”。经过历练,小天鹅的翅膀更加坚硬了,一双姐妹成功地见到了妈妈。

郭大森的童话生动有趣,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作品多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教育儿童。童话里的小主角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如《呷呷和嘎嘎》《金翅蜜蜂》《小猪巴克夏》中的小鸭、小蜜蜂、小猪,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与它们自身存在的缺点密不可分,他们有的不守纪律,有的盲目自大,有的投机取巧,结果都在现实中碰壁,甚至险些危及生命。在经历一些艰难险阻后,它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迅速成长起来。这种创作思路在他的中长篇童话《天池云女》、《窗花城旅行记》、《小霞客东北游》和《长白雨燕脱险记》中也有体现。

《长白雨燕脱险记》是郭大森的代表作。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的序言里的评价:“比他以往的童话创作有了很大的突破,是郭大森童话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小长白燕佳佳在雄伟瑰丽变幻莫测的长白山里的成长经历,在历尽艰难后重返家园的故事。这篇童话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将童话与长白山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融合,使作品呈现出恢弘壮美的气势和因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惊险刺激。

《天池云女》是一部构思巧妙地童话。作品的每一小节“云女的诞生”、“快活的小白浪”、“风婆婆引路”、“骑上骆驼峰”、“在小参人家里做客”等等,几乎都有新形象引入,形成相对独立又存在关联的小故事。经过小故事的锻炼洗礼,构成了主人公的不断改变与成长。这种结构让整篇童话既又可以以每一个小故事为单位来阅读,又显得整齐有序,完整统一,有始有终,让小读者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失去阅读兴趣,又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出版于2002年,作品尘封多年经过作家重新整理后面世。作品描写了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的残酷斗争,作家并没有过多地去写这场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用大量笔墨去写那个战争岁月的辽西风情和人民大众在艰苦斗争中充满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揭露了杂牌军的丑行以及乡绅和他的爪牙们的不同嘴脸。笔法轻快而又带着几分诙谐和幽默,许多故事情节被作家写得十分好玩而又传神。在辽西风情的描写中既有“秋高气爽”时节辽河滩上亮丽风景的细致描写,晨风吹拂、苇塘似海,也有辽河孩子们无忧无虑生活的真实写照,放驴、嬉戏、游水、野炊。在革命斗争中更有精彩传奇的篇章,呈现了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着智勇的革命精神。如小主人公牛牛在荞麦叔叔的带领下勇敢斗怪影苗长脖儿进而打破“凶宅”魔咒谣言;也有通过牛牛留心发现坟圈子处晃动的人影打探到大管家蛤蜊皮等人“雪里藏枪”的情况及时报告爷爷并勇敢担起了做暗哨监视的任务,可由于武工队正在辽西打地主无法抽身,而未能及时缴获枪支的略有缺憾;更有正因为牛牛及时报告潘老叔和爷爷刁占一家大卡车进村偷运粮食的情报,最后在荞麦叔叔县武工队帮助下巧设埋伏里应外合最终“巧夺粮车”的精彩胜利。这部只有七八万字的儿童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整部作品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力量,相信它会对小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这部作品主要特点首先是叙事方式的儿童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指向少儿的生活世界及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世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将寻求悬念、突出冲突,与考虑作品的审美定位结合起来,将真实的人生告诉儿童,将丰富复杂的社会百态纳入创作视野,这就需要从叙事基调出发选择叙事结构。周作人曾视儿童为“完全的个人”,并以“儿童本位观”为理论基点,指出儿童文学应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与理解儿童独有的心理年龄特征。《辽河甩弯儿》以一个少年亲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主线,形象地歌颂了辽沈战役中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的英雄事迹。作品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并没有回避阴暗、苦难与严寒冰霜,着重笔墨描写了斗争中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基调明快,叙事娓娓道来,以小主人公的视角,亲历、体味,时而轻松,时而紧迫,呈现给人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里,人民群众也是对胜利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其次是风格样式的和谐自然。一部作品风格的体现是一种综合展示,比如人物形象、语言特征等等,都应该和作品的个性品质统一起来。儿童文学尤为如此。高尔基曾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其中所展现出的充满稚气的童真美、形象刻画的单纯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画面展示的明朗美、驰骋想像的奇异美,等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创作手段,恰到好处地构成了儿童文学风格样式的和谐要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很陌生,但在郭大森笔下,作者却以孩子的目光去看那个战争岁月,用充满童心和孩童的感受来写这段历史,写这场残酷的战争。给这一题材注入了生机,把一批文学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丰满。《辽河甩弯儿》中的县武工队政委荞麦、有胆识的贫苦农民爷爷、爸爸、潘老叔和勇敢少年牛牛、二旦等;还有乡长刁占一、乡长的四太太葛彩云、乡长的岳父、大管家蛤蜊皮、乡丁苗长脖儿以及杂牌军连长鬼火眼睛、塌鼻子排长、带棉帽子的大兵还有吴睡不醒和那个40来岁的女传教士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曾在《儿童的语言》中这样写到:“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就运用了极其口语化,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的句式,特别是东北方言的运用,读来更加生动诙谐。“王魔怔,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事)”“荞麦粒儿,溜鼓溜鼓的”,等等,这些都强化了作品所叙述故事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情趣性。句式短小精悍、灵活自如地将情节铺开,结构简明,语气多变,使文章更显得通俗生动。这既符合儿童文学语言的特质,又顺应儿童的阅读心理和知识水平,故事情节更紧凑、更浅易,人物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最后从通篇审美意蕴的效果来看,作品的意蕴美表现在对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韵律把握,以及其营造的特有的意境氛围,是作者将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终极体验。东北儿童文学作家的主导创作恰恰体现在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上。“地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还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因素对作家的个性气 质、文化选择、审美趣味等方面产生影响”。

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除了写战争的烽烟、人民的苦难,更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辽西风光和乡土人情。他笔下的辽河滩有其独特的景致。春天是诗,夏日成画,秋景似金,冬季如银。作者并不单纯的写景,而是写他对那种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无限留恋;作者不只是在写史,更是提醒小读者不要忘记自己的祖辈曾经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价,告诫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透过作品,能够真切的体味到在作者的引领下,既让我们在四季轮回中领悟风情、寻找灵动;也让我们在日月交替中思忖过往、守望家园。

儿童文学理论家浦漫汀在为郭大森的《辽河甩弯儿》作序时这样评价他:“他致力于描写东北山川风光,富于幻想意味与东北地方特色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广大小读者塑造了许多富有关东人淳朴火热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东北大地的生机勃勃,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绚丽景象。”《辽河甩弯儿》真正平衡把握了读者的审美阶层、感受方式和感悟程度的差异,是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志》 卷39 文化艺术志/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郭大森儿童文学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

童话故事集篇8

现在写寓言的作家越来越少,寓言的精品佳作更显得凤毛麟角。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寓言类作品曾连续几届空缺,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现状。难能可贵的是孙建江却以一颗至诚的童心,在寓言园地里辛勤耕作着,孜孜不倦地撒播爱和希望的种子。

寓言是智者之言。优秀的寓言具有思想的哲理美、形式的精粹美和风格的谐趣美。正是因为寓言的特殊的美学魅力,使它成为文艺园地中的奇葩。寓言有别于童话,也不同于故事,但任何寓言都是有故事的,寓言一直被认为是“穿着故事的外衣”。在孙建江的寓言作品中,我最喜爱的是一句话的寓言。这里不妨从《青蛙・木偶・哈哈镜》寓言集中采撷几则:

不倒翁 我的哲学:一切的一切,首先是不要倒下。

稻草人 对付笨蛋何须动脑。

乌 贼 名称好坏难道比保全性命重要?

四不像 谢谢人们对我的研究,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一定得像别人。

木偶 我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没有头脑。

浮萍 轻浮有什么不好?如不轻浮,我的地位能永远在上面吗?

藤 要出人头地,得先学会攀附。

这就是孙建江的一句话寓言,智慧得实在是酷,精彩得让人叫绝。他的寓言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译者称之为“一口寓言”。台湾地区的一些报刊连载时,则又命名为“迷你寓言”和“超短寓言”。中文就是“一句话寓言”。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选择最有表现力和最为生动的语言来提示我们性格与命运中的许多弱点与丑陋行为。它们是形象的花朵,也是思想的果实,而且形象与思想结合得如此完美。

乍看似乎出奇地简单:题目(一样东西)――正文(一句话,是那样东西说的话)。稍作咀嚼,犹如品尝橄榄,味儿越来越浓。一句话中包孕着许多东西,太不简单了。我想这就是寓言。它的主题思想不是直接地显示出来,所寄寓的意义往往要比寓言本身的意义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可以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哲理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孙建江的寓言就是显示了寓言的哲理美。

有人兴许会问:这是寓言吗?它的故事情节呢?孙建江一句话寓言并非没有故事情节,而是隐含、潜存在这一句话中。譬如他的一句话寓言“狐狸――不是我狡猾,而是别人笨”。人们读后一下子就会在脑子中调集起狐狸狡猾的种种故事,因为在人们眼里,狐狸无疑是狡猾的化身,人人皆知,无须多花笔墨。

捷克著名寓言作家恰佩克也写过一句话的寓言。如:

公鸡 天还没有亮,因为我还没有发出信号来。

孙建江在他的《雨雨寓言集》中有一则寓言,叫《公鸡先生生气了》,正是用简洁的三段话演绎了恰佩克的上面这则一句话寓言的故事。可见恰佩克的一句话寓言中的故事是隐存着的,是可以演绎出来的。因为寓言不可能没有故事。至于故事本身是否符合生活真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能够显示出作者借它来说明的道理。显然,孙建江的一句话寓言创作是接受了恰佩克等著名寓言作家的影响。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孙建江发挥自己阐释和提炼之所长,把深邃的思考和寓言的特征结合得如此精妙,以至于小孩大人都为他的一句话寓言所着迷。

克雷洛夫的作品被奉为寓言的典范。他有一则寓言名为《风筝》,短短的12行诗句般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有着高巧的艺术手法。而我所读到的孙建江的一句话寓言《风筝》――

风筝 我成功的秘诀在于甘愿受人摆布。

童话故事集篇9

一、借助集体表演,帮助幼儿积累表演基础

小班的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童话剧,既感到新奇,又感到陌生。他们对童话剧中的人物充满了想象,但是幼儿没有表演经验,因此有些幼儿会产生惧怕表演的心理,为了解除这个问题,我们在选择了合适的剧本后,增加了一个环节:集体表演。所谓的集体表演就是幼儿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发展有连贯的认识,并把它表演出来。另外,幼儿还要一起念一些简单的台词,一起表演各种动作,做到相互模仿,以此来激发出每一位幼儿对童话表演的热情,帮助幼儿积累起对童话剧表演的认识。

以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为例,那么具体的集体表演方法从如下几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我们会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幼儿叙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分析出童话剧中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以及它们的表情和动作。例如,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情绪,当小蝌蚪找不到妈妈时,它们的表情会是怎样?当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它的表情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集体表演的时候,幼儿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变换来改变表演时的表情。其次,我会将幼儿原有的经验和表演联系在一起,引导幼儿用动作去表现角色的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对小蝌蚪、小金鱼、小乌龟、小鸭子的动作很难把握,没能体现小动物各自的走路特征。于是,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孩子们边看边演:瞧!小蝌蚪和小金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所以在表现的时候用双手做小尾巴不停地摆动,而小鸭子和小乌龟是用脚走路的,小鸭子需要借助双手放两边,走路应该一摇一摆,而乌龟是爬行动物所以双手和双脚必须共同配合,这些动作都较充分地表现出童话剧中各种角色的特点。当幼儿有了概念以后,在集体表演时互相模仿,会用自己各自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小动物们的走路方式,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非常的开心。在学会动作的基础上,我又加上一些简单的语言以及背景音乐等,让幼儿更自觉地进入到表演中,以此充分地提升幼儿的多元表现力。

二、依托分角色表演,提升幼儿个性表现力

分角色表演是幼儿在集体表演中已经对童话剧表演有了一定的初步理解,并且积累了部分经验,因此无论是在动作上,还是语言的表达上,都有了一定的能力,应该向分角色表演转变,就是让幼儿在童话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场景出发。

幼儿对故事有了自己的认知度,这样可以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去选择角色,这样才能发挥出幼儿真正的表演水平,更能促进幼儿对角色的选择和对表演的热衷,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幼儿与老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在排练《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们根据幼儿的自身性格特点帮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浩君小朋友,他的个头矮矮的,但动作非常灵活,当我们把想法告诉他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非常乐意地说:“老师,我们想演小鸭子,我们会学小鸭子走路一摇一摆的,不信你来看看我们表演的像不像呀?”这样,幼儿在演绎自己扮演的角色时也会更投入。

在正式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时,当轮到小班的孩子们出场的时候,我们老师更要做好提醒者和监督者,轮到哪一个幼儿上场,就需要及时地做出提醒,这样幼儿才能充分地把握住表演的节奏,更充分地发挥表演的实力。

三、利用舞台表演,激发幼儿多元表现力

在引导幼儿理解童话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让幼儿展开想象力,将生活和童话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中,鸭爸爸需要带宝宝跳一段舞上场,之前,我们并没有给鸭爸爸和宝宝们安排任何动作,而是问幼儿:“鸭爸爸可以带宝宝做哪些事情呢?”鸭爸爸和宝宝们开始了非常热烈的讨论:“鸭爸爸可以带宝宝找小虫吃,可以到小河里去游泳,可以带宝宝一起玩耍……”同时,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尝试表演出来,几次下来,幼儿的表演经历也随之丰富了。

我们努力给每个幼儿锻炼的机会,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走上舞台,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进行表演。在大班毕业典礼上,在社区天天乐的舞台上,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也许孩子们的表演不是很专业,很精彩,但我们注重的是他们的参与与体验,关注的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需求。孩子们自信、大方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家长、领导以及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童话故事集篇10

一、看童话,开启习作之翼

语文教材虽有很大的阅读量,但较之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还相差甚远。当孩子刚刚学会辨别事物时,他们会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因此学生对童话的接触并不是从小学开始。为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童话,我们在班级中设立了图书角,利用阅读指导课,和午休时间让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利用校图书馆的资源,每周安排一次阅览,并向家长提议,放学回家利用半小时让孩子们阅读童话。历经半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约为五、六万字。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白雪公主、丑小鸭,知道了豌豆公主、拇指姑娘……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班队课、午会课,让学生讲童话故事,评选“小青蛙”故事大王。看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学生的习作之翼。

二、演童话,敲响习作之门

儿童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调动学生创作童话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在学生广泛阅读童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几人一组,共同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课本中的童话,因为这些童话都是大家熟知的。继而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童话故事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时而皱眉瞪眼,时而粗声粗气,时而温柔细语,把童话故事再现得淋漓尽致。在快乐享受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童话的兴趣与日俱增,连他们的分析和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有了这样的情趣铺垫,学生就不会认为作文是一种负担,帮助他们敲开了习作之门。

三、说童话,发掘习作之源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因为学生口头编童话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充分发挥,同时口头编创可以互相启发,教师亦可及时点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说童话”。

一是面向全体,“变式说”。说童话,不能只顾及到那些口齿伶俐的孩子,而要机会均等,大家说。说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自言自语说,两人对说,四人轮说,个人面向全班学生说,边表演边说。

二是激发思维,“求异说”。例如用同一幅图,同一个题材,要说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童话故事;用不同的题目,同一个中心,要想出不同的人物;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动作,要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来描述。总之,要鼓励儿童尽力发挥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

三是集思广益,“合作说”。我们要发挥班级的群体优势,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编说,共同提高。例如,编一个童话故事,或者由一个学生先试着讲,全班学生边听边补充;或者是几个学生合作,一人说一段,说完后再由一个学生说完整的故事,大家评议。

由于重视了说的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面对一幅图、一种实物或一种现象,通过启发,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这样的“说”,让“习作”有了源头活水。

四、编童话,迈向习作之路

在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时,一开始以看图写童话为主。先观察多幅图写童话,只要把图意看懂,辅之想象,扩充,再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童话故事。然后再观察单幅图写童话,单幅图为儿童写童话提供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由此联想开去构思童话故事。

当学生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编写童话。可按提纲写童话,观察实物写童话,观察生活写童话。根据开头写童话,结合课文写童话。结合的方法大致有“续”“改”“仿”“借”四种。“续”就是续写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沿着课文中空白点发挥想象使童话更加个性化;“改”即改写,或改变人称或将课文改成幻想性质的童话;“借”即借助课文中的有关科学知识编写童话故事。由单一到多元,使儿童写童话的兴趣长盛不衰,这就为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动因,在这种气氛下,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心智,逐步迈向习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