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0:25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

关键词:音乐传播;新媒体文案;实践教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活动产业,市场对音乐传播专业技能型人才表现出巨大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髙职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音乐传播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须重点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据音乐传播链条上的市场调研发现,就业单位对具备文案能力的人才有普遍的需求。无论是演艺活动策划还是音乐产品营销活动,都需要将文案写作与策划、营销等工作环节紧密结合,综合运用到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向市场传播推广,从而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因而,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有必要开设文案课程,培养既具备音乐基础又掌握文案写作技能的音乐传播技能型人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文案成为传播者向受众传达信息的必备载体,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新媒体文案写作充分应用在音乐传播实践活动中,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了紧跟当前新媒体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高校在新媒体文案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上须与时俱进,尤其是对于高职音乐传播专业而言,更需要在遵循音乐文化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新媒体运营行业的方法经验,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新媒体文案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和技能要求,是音乐传播的核心专业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新媒体文案课程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的文案写作实践技能,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目标未能满足市场要求音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新媒体文案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性质,课程标准需兼具音乐和新媒体文案的特点,既要遵循音乐艺术规律也要适应新媒体环境。根据高职音乐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要求,新媒体文案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在音乐传播活动中能运用新媒体文案编辑的技能。但是在就业市场调研中发现,音乐产业对新媒体文案的岗位要求不仅仅是文案的写作与编辑,还包括内容策划和渠道运营,甚至还需参与制作环节。因而若仅将掌握新媒体文案编辑技能作为课程的能力目标,则未能满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1]

(二)实践教学计划实施难度大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对环境条件具有特定要求。新媒体文案依托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需紧跟互联网的节奏,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在空间环境上,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具备网络条件的计算机作为常规课堂设备,并满足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数量要求;在时间条件上,因新媒体文案具有时效性,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节奏和周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践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程的时间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课程之间进行横向结合,教学时间和地点便需要进行统合与调整。然而,根据学校教务管理的规范与要求,课程开展需安排在常规固定的教学时间与地点范围内,允许灵活调整的空间较小。这对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而言,则加大了实施难度。

(三)师资团队存在单一学科局限性目前音乐传播专业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主要为音乐学、音乐表演等音乐类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而音乐传播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融合了音乐与传播学两大学科体系的知识架构,需要同时具备音乐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基础的师资团队。此外,音乐传播活动离不开商业市场环境,因而师资团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学基础。仅有音乐类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在音乐的传播与商业推广环节中,容易倾向于音乐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商业性;仅有传播学或营销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则容易忽略音乐的艺术价值。总之,专业学科背景单一的师资团队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教材建设跟不上新媒体行业发展节奏音乐传播作为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未成熟完善,教材建设、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学资源也较为欠缺。新媒体文案课程欠缺符合专业需求的教材,在教材建设上也遇到不少困难。新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文案因行业发展而呈现出不断更新迭代的需求,教学内容需紧跟新媒体行业发展,根据平台渠道、内容形式、受众心理、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而更新。但教材建设以及出版发行的周期较长,跟不上行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步伐。

(五)缺乏校企合作项目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大环境要求,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融入真实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创造科学、有序、双赢的合作模式,开发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然而,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开展需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遵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规律,难以跟上新媒体环境变化以及企业项目运转速度。因此,新媒体文案项目在校企合作的对接上存在错位,久而久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和信心受到影响,导致学校日渐缺乏契合教学节奏的校企合作项目。

四、高职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下的文案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融入实战项目,拓展能力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实战项目,设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匹配对应,同时拓展教学目标,突破课程的能力目标局限,通过横向课程结合、跨学科融合等方式,驱动学生将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项目中,从而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新媒体市场环境。音乐产业需要具备音乐专业基础的新媒体运营人才,除了要求人才具备文案编辑能力之外,还有内容策划与运营等综合能力要求。为了切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文案课程便需要融入音乐新媒体运营项目,以文案编辑能力为核心基础,联动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内的策划、营销与音乐素养等课程,跨学科融合音乐专业与传播专业的特性,将学生的能力目标从新媒体文案编辑拓展为新媒体策划与运营,逐渐形成适应音乐产业与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教学管理,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改革除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之外,还需要教学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改革。要实施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需要校企双方保持相同步伐,而每周一次课、每次两节课的传统教学安排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节奏,需要联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来调整具体的课时安排,包括时间与地点的灵活调整。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文案课程主要通过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产品进行内容策划和渠道运营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可借鉴设计与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进行阶段性集中式教学,将任务安排到集中的教学周,根据企业任务需求安排每周课时数,打破每周一次课和每次两节课的局限,将课时安排在几周内连续完成,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性实践学习,尽可能跟上项目运转节奏。同时,可以与教务部门协商,根据项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地点。在进行横向课程结合时,需要与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指导项目,也可与教务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地点内,任课教师在项目中各司其职,分别从不同领域进行指导,达到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的效果。

(三)建设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既要求师资团队具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也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建设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可采用的举措有:1.引进非音乐类专业师资。在现有音乐类专业师资团队基础上,引进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带动跨学科的融合,形成以音乐传播为平台的教学科研体系。2.加大师资进修与培训力度。根据音乐传播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加大师资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跨学科进行学历层次提高,提升应用性技能。3.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一方面引进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现有团队到音乐产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了解音乐产业前沿信息,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四)研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社会产业发展迅猛,更新迭代节奏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跟不上高职实践教学的需求。高职音乐传播专业依托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随着音乐产业与新媒体环境的新趋势,企业不断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市场需要的新形式,而教材中却未能及时添加相关的新知识。传统教材显然已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中,着重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此解决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也是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事项,是促进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五)融合双创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需要校企双方统一节奏步伐,但传统规整的教学安排难以跟上企业的快速运转节奏,要解决校企节奏不一致的难题,除了联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之外,实践项目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在高职院校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文案课程实践教学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在运行节奏上寻求平衡点,同时助力双创教育。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2

一、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医学案例的重要性

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医学案例,对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变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调动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热情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论”课由于其思想教育性和理论性较强,加上医学生普遍的理工科背景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导致很多医学生产生““概论”课离现实太远,学了没用”的观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利用医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的特性,善于运用医学案例,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概论”课教学,对于实现医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啻为一剂“良药”。

(二)拓宽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领域,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确立,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概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医学案例,通过对古今中外重要医学人物、重大医学发现、医学热点问题的介绍和讨论分析,对于拓宽医学生视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概论”课中积极运用医学案例教学,在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赋予他们自主讨论、组织答案、相互点评的自主权,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概论”课医学案例选用的原则

医学案例的选择,必须结合“概论”课教学大纲,围绕“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运用医学案例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效率。因此,选用医学案例必须与“概论”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最好是根据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可能给医学生带来的问题的角度去选用医学案例,以期达到释疑解惑的目标。比如,笔者选用了《医闹之患,谁之过》这一案例,从医患关系的角度让医学生来分析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二)典型性原则

医学案例的选用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某一现象的典型特征、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某种时代特征。选用的医学案例越典型,就越能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同仁堂的新生》这一案例进行教学,同仁堂作为中国医药界的一大名片,它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蜕变过程,可以让医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必然性。

(三)新颖性原则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变化较快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论”课医学案例的选用尽可能体现时代性,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要求。选用当前社会焦点的典型医学案例,更能调动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章的教学,笔者就使用了《和平方舟》这一医学案例,在分析和讨论“医院船”这一新生事物的过程中,医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四)多样性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的新时代,笔者认为医学案例选用应该注意多样化。医学案例形式可以采用图片、文字、声音形式,也可以大量使用视频形式,甚至可以多样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更能引导医学生参与和思考。笔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节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中医存废百年之争》案例,将图片、文字和视频有机结合,很好地让医学生深刻理解了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重要性。

三、“概论”课医学案例使用要求

“概论”课医学案例的使用,必须遵循照新时代医学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要求。

(一)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

“概论”和“医学史”等医学基础课不能等同。“概论”教学中,医学案例运用中的医学知识必须服务于“概论”课教学目标,服务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医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在“概论”课教学中,如果一味注重案例中医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则会本末倒置、弄巧成拙。

(二)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好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开始教学,并且循序渐进地继续教下去”。教师运用医学案例进行“概论”课教学,教师的主导型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设计的问题既要能体现医学生知识水平的现实,又要富有相应的理论深度,给予医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概论”课医学案例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医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热情,充分发挥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尽可能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讨论、汇报和互相点评。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医学生走上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

(三)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导学案;应用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通过运用任务型教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活动导学案的运用则是基于上述理论运用过程中而形成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这种活动导学能够通过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活动导学案概述

活动导学案就是在任务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的引导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和综合运用。

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整体性,活动导学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升级,具有全面整体性;(2)互动性,活动导学是师生等教学力量的互动交流,能够形成互动生成的有效情境;(3)发展性,通过活动导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鼓励学生综合表达运用。

2.活动导学案运用方法

2.1明确活动任务,优化导学氛围。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一定的活动学习任务,通过任务引导优化导学的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有效增强学习运用能力。

根据活动学习任务的需要,以学生学习发展需要为根本,优化活动学习任务,就是要在尊重学生学习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建议学生运用互联网络资源、英语报纸杂志等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根据任务学习探究目标、过程,以及表达的发展需要优化导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通过明确这样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增强学习体验。像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七Unit 1“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review教学中,根据活动任务要求,可建议学生通过展示自己拍摄的DV画面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What do you get from TV and audio devices?并结合“Reading A”中的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整体理解。

2.2注重活动过程,增强学习体验。

活动导学案的运用重点在于活动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活动增强学习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形式优化教学,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能力。

在活动导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参与课程教学,更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更好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必要的引导。可通过同伴合作加深理解,增强认知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加深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实际情况,注重综合语言的表达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探究,增强自身的理解感悟能力。

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探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Fog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Reading A”中的习题,就“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novel?”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思维的能力。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更是课程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话题。通过这样的理解感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

2.3关注导学反思,深化综合运用。

活动导学案在不断的反思中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具体目标任务进行有效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对新课程英语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更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需要。

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在活动导学过程中的表现实际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学习体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从语言知识优化和学习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以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这些学习反思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体现,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反思,更能够深化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样的教学反思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和思维得到充分激活,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加深理解感悟。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思考反思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呈现,以此培养他们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导学案的需要,做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

3.活动导学案运用的反思

3.1活动导学案运用应该体现学生的学习地位,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2活动导学案运用应该突出互动学习生成,鼓励学生在互相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技能。

3.3活动导学案运用应该注重启发引导。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

综上所言,活动导学案的运用能够在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更能够加深理解,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刘雪琦.中学英语“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探究[J].魅力中国,2010,(01).

[3]袁征.采用“高效互动”教学策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07).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4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更新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提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学案导学”。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知识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让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的环境,学生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进行质疑或提出困惑。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判断者,这样的课堂有利于营造合作探究、宽容鼓励、公平友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的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案导学”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做到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行学案导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在学案设计时,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课堂中,做到了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学生积极讨论,不断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再敬畏、害怕老师,教师也从课堂的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最后,做到了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和发展。众所周知,知识的获得,间接的被动接受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只有经过自己加工、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转变了观念,变已有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变以往的“教我学”为如今的“我会学”,改变了之前那种“等、靠、要”的思想,不再作被动的接受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导学”要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是很有限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有限知识更为重要的教学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学案的形式,通过对学习目标的问题化、层次化,学法的指导化、讨论化对课堂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讨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眼、脑、口、手还是心理与情感都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获取方法、增长知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导学的教学目的。

同时,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

传统语文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是否都在听,是否都能听得懂,教师在课堂并不能一一掌握。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学习,直至课后检测,每一步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即便是有疑问也是在学生质疑后由师生共同解决,争取做到学生的疑问经过老师的点拨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独立学习语文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方面的思想品质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突破口。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分析材料,懂得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对知识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也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广阔性。这样的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是传统语文课堂不可能获得的。

(四)使教材、教案与学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授人以渔”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教师备课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备课时,教师不能再依据自我的想法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在预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认识上的不同去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针对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来传授的。这样,学生听课的状态会比传统语文课堂的听课状态要好得多,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语文教学的课堂也是对症下药的,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优秀的学案绝对不是课文的重现,而是对教材设置的知识目标的深化。教材是依据,学案是途径,教案是方向,三者互相配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运用“学案导学”时几个需注意之处

我们都知道凡事有两面性,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处,也没有绝对的坏处,因此需要我们趋利避害,利用对我们有用的一面,规避有害的一面。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合理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学案教学法相比数理化等理科而言,实施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可操作性要相对弱一些,也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操作不当的问题,甚至有些时候还有可能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避免学案内容习题化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学案就是将教学内容用习题的形式堆砌起来,毕竟最终检验学生的方式大多还是以考试的形式出现,因而在学案上设计大量的习题,然后在课堂上解决学案中的习题。所以,有些教师在设置学案的时候就简单地将课本中的内容照搬过来,或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设置成问题。发下去后,学生只需要根据文本的顺序抄下来。课堂上,老师就是一味地对照答案,丝毫没有展现出导学的优势。另外,也有一些学案,是脱离教材的一些问题的组合,体现不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以及难点,一点也看不出“导”的作用,更看不到学案导学的优势。因此在设计学案时,语文老师们得精心准备,认真研究,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相应的学案内容,以避免学案的内容习题化。

(二)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激情导入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因此“课前发学案,课上讲学案,课后做学案”可能是目前学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从这些环节中,可以看出一份学案包含很多内容,这样就不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还需要学生课下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本来学生的课业是很重的,课余时间也很有限,如果每科老师都这样做,岂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尽量做到一课一案,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不耽误学生的课余时间,包括课前预习也尽量不占用学生时间,可以选在早自习或者是课堂上抽出时间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总而言之,学案的运用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应尽量为其减负。

(三)避免“学案导学”模式流于形式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学案的编制要求更高。为了提高编写质量,备课组应人人参与,团结协作。一份优质的学案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能走过场,应付交差只重形式。其次是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要提高。如何导学,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运用学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根据学案,学生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其次是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即合作学习非常强调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而且“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也并不是全盘托出,而应是有选择的使用,这种模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学案。

以上便是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些基本内容,它有着自身独有的优势。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学案内容习题化,实际课堂中教师讲授依然繁冗,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如何确保学生的预习到位,如何编制有效的学案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完善。总之,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能在新的教育体制下熠熠发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学案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特点,提倡有个性的教学,特别是在使用“学案导学”模式时要慎重,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努力做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沈小燕.初中语文导学案运用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2]许亚冰.中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3]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

[4]杨燕.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应用;作用

在教育事业快速进步的今天,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政治视角去认知社会。当代高中政治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接受更多创新型的政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可以在丰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的政治课堂,有利于推动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作用

(一)有利于教学生动性提高

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政治知识,并能快速掌握政治知识。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以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认知层次。认知层次的认知是单一且孤立的,是一种抽象认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更能让课本政治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政治教学生动性的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养成

案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引入,必然是为了激发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给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得到自己的结果。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政治学习积极性提高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较为深刻,理论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政治学习没有意思,过于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提高,在积极状态下接受新的政治学习内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从而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方法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点在于,教师将案例引入中,运用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用案例来加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力度,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应用案例教学法,拓宽学生眼界

政治学科,是一个没有边境的学科,政治学习,对于学生眼界的扩宽有着直接作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教师需要将政治课本中的内容与国内外的时政要闻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通过政治学习去看世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将社会时事作为检测手段,以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政治能力,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政治见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国人骄傲的事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会让学生找到民族自豪感,逐渐认可政治学习。比如,在讲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个切入点,像见面交际礼仪、节日礼仪、职场文化等,给学生展示范围内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在案例的呈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尊重文化、接受多样化文化的理念,促进政治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扩展学生的眼界。在案例中,教师要特色突出中国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在习得政治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通过思维的活跃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不一定是案例的引入者,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案例,可以加大课堂的不确定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观点,并让学生围绕这一观点去思考案例。一些学生提出“蝴蝶效应”,一些学生提出“人类生产与环境变化”,学生提出的案例往往更加新颖且具有时代性。学生自己提出的案例,必然是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政治知识的开发与分析,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更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规范学生价值观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规范个人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针对“选举权”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人大代表选举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选举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珍惜自己的选举权,明确社会责任感。综上所述,教学改革越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越明显。真实案例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入,可以提高政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案例教学,让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得以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在政治课堂中运动起来。正确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会让学生的政治思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云.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王卫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3(18).

[3]王迎春,相伟.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J].教学与管理,2009(1).

[4]林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5(14).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 课程 案例教学 设计 运用 思考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国际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体制分散,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管理人才奇缺。当然,物流专业的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效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物流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又要讲解许多物流管理的独特理论与设施,如JIT、物料需求计划、集装箱、托盘、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实践性较强,而且现代化程度要求较高。从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情况看,除了沿海城市的部分学校之外,其他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现场实践。加之物流管理课程所涉及的较为深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大多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如ABC分析法、帕累托定律,MRP等繁杂的定理和推导对于文化课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来说,既难理解又不好操作。遵循高职理论课“必需、够用”的原则,教师只有将国内外鲜活的应用物流管理理论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则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便于学生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将复杂的物流理论运用到具体案例中进行理解,便于引导学生随时关注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做法,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物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水平。

2.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迅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物流管理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五花八门,缺乏权威性。教师只有随时关注物流行业动态,及时将国内外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凝练成典型的案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开展案例教学,才能使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汇。案例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国内外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收集案例材料,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对案例材料的整理和优化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权衡利弊,围绕主题取舍材料以及综合运用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与争辩,能够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因此容易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将物流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物流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融会贯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主动吸纳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自觉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学习主要是在热烈的讨论与争辩中进行的,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促进学习,让学生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中,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通过学生共同努力,互相交流,通力合作,完成案例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责任感。

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

1.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选好案例。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转化、学习情境设计是目前高职教学发展的趋势。在学习了物流管理过程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然后与学生一起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搜集和整理物流案例的材料,然后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典型性、新颖性、适用性的原则。最后的案例设计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然后将案例以专题的形式分配给任务小组,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个小组尽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所承担的案例专题设计得形象逼真并图文并茂,以吸引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的兴趣,教师只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思想,把握住大方向,大框架,其余的细节由学生来组织和策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2.以引导和策划为主体当好导演。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为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可将所选择的会计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所设计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并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为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开发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以“导演”的身份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引导。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针对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的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物流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3.以展示与讨论为主体当好配角。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正面地帮助学生在整个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言,锻炼和提高他们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可以是反面地通过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拓宽思路,达成共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幕后导演,是配角的身份,因而不能随意地发表个人意见,评价学生的见解,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与结论。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任务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边展示边讲解,调动大家的兴趣,从而诱导学生自主发言并展开讨论,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交流、民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故意提问等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地加以修正。

4.以考核和评价相结合当好裁判。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小组自评、同学互评,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和评价。并将每一个案例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学生重视并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撰写等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对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因此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一方面应以国内背景和现实经济环境相适应,选取那些具有理论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成熟的物流管理教学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们优秀的教学案例。由于每位教师所收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各院校应积极筹划,建立适合本院教学特点的物流管理案例库,通过推广和运用案例库,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动适应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首先面对挑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备有规划、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二是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三是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3.配合运用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象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学校在重视硬件建设,投入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通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章承林,李卉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与实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郭喜庚.案例教学法在《安装工程造价》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7

[论文摘要] “信息化教学”的课堂要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色,渗透现代教学理念。文章以体验教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并设计了“信息化教学”的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8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9

1.问题提出

语言学习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氛围来展示表达者的思维情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进行综合表达,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和发散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有效生成发展。

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则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训练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启发教学的效果。通过一定的问题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学习过程和内容,以提高学习效果。

2.导学案中启发式概述

导学案中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预习案例引导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课程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和语言运用能力。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布置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来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

导学案的运用则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旨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案的引导启发来掌握更为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以达到自主学习和学案引导的双重效果。

3.导学案中启发式运用原则

3.1全面原则。在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注意文本题设计的全面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3.2递进原则。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注重逐层推进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结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理解感悟和综合运用能力。

3.3创新原则。导学案的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语言学习思维,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参与课程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4.导学案中启发式运用策略

4.1优化学习资源,创设任务探究问题

导学案的制定,引导是前提,鼓励学生自学则是关键,通过启发式教学运用来优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优化教学资源,围绕任务探究发展需要,创设一定的学习问题,以此来扩大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学资源的优化,就是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学习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导学来培养学生整体理解感悟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优化学习资源,就是要根据课程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丰富语言学习背景和多元思考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文本的学习过程之中。在优化学习资源时,应该围绕课程资源学习特点,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拓宽学习资源渠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理解体味文本语言表达的深层内涵价值意义,便于他们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其次,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文化背景,建议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互联网络资源、英语报刊杂志等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感受英语学习的时代性和生活性。再次,应该紧扣文本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来获取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探究。最后,创设合理的任务探究题目,鼓励学生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能够借助一定的学习思考题目来进行有效探究运用。

在优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学习重点要求,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要求,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和运用文本知识。像笔者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七Unit 1 Living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教学中,在制定导学案时,围绕“What's about the TV and audio devices?”和“What's the effect on our lives?”来进行引导探究,并通过优化学习资源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源方式来了解“TV”、“audio devices”、“tape recorders and player”、“sound goes digital”等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感悟文章表达主题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结合“Reading A”中的习题来深入思考到学案中的问题任务,以提高学习效果。

4.2鼓励多元化探究,提高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效果

导学案的运用就是要在激活学生语言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多元化思考探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思考感悟能力。这种多元探究的过程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引导升华,让学案的引导作用得以体现。

这种引导启发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探究中,不断获取丰富语言学习认知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运用能力。在启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预习,通过质疑思考来确定学习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表达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方法的运用,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内容,提高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能够产生良好的运用效果,帮助学生提高理性认知理解。

通过多元化的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为丰富。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教学中,通过布置“How to understand the title?”来要求学生根据“Reading A”中的习题来确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大意,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整体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理解感悟,运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情境再现等表达方式来创设一定的学习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感悟。在运用这些学案中,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1)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方式进行思考。(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语言进行表达,以此来提高表达效果。(3)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深入表达其中的语境意义。

4.3倡导学习反思,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运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运用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反思,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反思,不仅是对新课程英语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更是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助于促进英语课程的教学相长,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可通过导学案的完成过程和完场效果来予以确定。特别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语言知识优化和学习思维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反思,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这些学习反思,更是培养学生正确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体现,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同样,学生的语言学习反思过程更是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过程得人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生的优化学习资源、适度认识调控、语言交际运用的能力。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思考反思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予以表达呈现,以此来培养他们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这样地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力的关键,更是满足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需要。

5.导学案中启发式运用几点思考

5.1导学案中启发式运用应该做到适度

在导学案运用时,应该在多元展示课程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能够更为准确把握语言学习内涵,让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积极思考,全面理解,提高学习运用效果。

5.2导学案中启发式运用应该做到自主

在导学案运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情况,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全面完成学案中地问题,培养学生严密的语言学习感知运用思维力。

5.3导学案中启发式运用应该做到丰富

新文化运动教案篇10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原创性;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理论;档案双元价值论;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Abstract: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been moved into an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thoughts since the 1980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ocuments, collecting influential theories since 1980s. It employs the Delphi Method and summarizes four archival theories corresponding the theoretical criterion of originality which are 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and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se theories ,influence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is thesis furth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ival original theories and it also present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originality of Chinese archival theories.

Keywords:Fonds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Document movements rule theory; Archives dual value theory; Dual structure theory of archival substance

1 引言

20世o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学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外档案学思想与著作大量引入我国,大大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开拓了研究视野。与此同时,我国档案工作实践也不断发展与完善,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经验、新方法也促使档案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此外,学科间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管理学、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学科对档案学构成了理论借鉴与方法上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涌现出不少新概念、新思想、新内容,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理论,体现出中国档案学者理论思考的广泛和深度。在这些理论中,有的可以明确看出其与中外原有的档案学术语概念以及原有理论的承接关系,有的是与其他学科术语概念相关联的关系,有的则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概念,以此进行逻辑思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思想。尽管这些理论的产生基础不同,但是都对我国档案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我国档案学科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学界中对于这些理论的评价和反响不尽相同,褒贬不一。有的理论形成广泛热议并被持续引用;有的理论热闹一阵后归于平静;有的理论则石沉大海悄无声息。有人高度评价,有人赞成,有人商榷,有人质疑,也有人明确反对。出现这些理论呼应和分歧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缘于实践认识的差异,有缘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有缘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有缘于学者知识背景的差异,甚至还有缘于对国外相关理论评价不一,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良好的现象。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对于档案学有关理论的评价,除了一般的专业学术标准探讨外,可能更需要一种理论原创性的标准。因而,本文对此作了分析。

2 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基本认识

词源学将原创性定义为“最初或最早的创造”。原创性突出的特点是“最初”“最早”“首创”“先进”。对原创性的理解有比较强的学科依附性,不同学科领域对原创性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各个学科对原创性的理解也有共通之处。

我国档案学界也对档案学原创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管先海认为,中国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一般“是指以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原始性素材作原始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上富有创造性的档案学理论” [1]。他指出,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特点,主要是原始性、创造性和指引性三个方面。其中,原始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基础,它可以指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拓,也可以指在一个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不管是零起点还是在原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只要是首创的,前所未有的,就是具有原始性。创造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升华,即这个理论应该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是一个突破。指引性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归宿,一个优秀的原创性理论,不应该是一个终结,而是能够有很大的空间给予后人继续研究,成为一个具有开拓性或者是承上启下的平台。

本文基本赞同管先海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解释,但在有关特征认识上,我们认为还可以增加一些维度,除符合原始性、创造性、指引性外,还应该增加体系性、实用性等特征。其中:

原始性是“最早提出”或者“首创”,指概念及概念体系以及由此推理出来的理论内容是最早的,或者技术、方法及由此实现的路径和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是指由理论或者实践运用上的突破,即“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拓展了原有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话语方式和表述方式;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概念、范畴、体系和观点等”[2]。指引性是指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具有指导作用,即可以继续延伸,创造了足够的空间留给后人继续研究和深入挖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体系化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理论研究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理论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分散的,而应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系统;先进性是指能够省时、省力地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搞繁琐哲学,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有关档案学理论原创的判断标准,显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难以统一标准。清华大学的鲁白教授提出的医学研究中6项原创标准[3],我们认为很有启示意义,在本文,我们结合其他学科有关原创性成果的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判定档案学原创标准:

第一,最早提出的、有影响的首创概念、理论内容;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为后续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围,奠定研究基础,具有指引性和启发性;

第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或观点、或方法,能够广泛运用到档案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并且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解决了困扰档案学多年的理论难题或者实践难题,从而使档案学基础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四,改革了原有档案学的传统理论结构,既保证了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3 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一般说明

本文研究中,我们通过文献调查、文献引用、研究持续性等要素分析,共梳理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九个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理论,它们分别是:文件论[4]、全程管理理论[5]、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运动纵横论[6]、档案学四范式理论[7]、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8]、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

为了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原创性,本文采用了专家调查法(即德尔菲法),这些专家都是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十分活跃的,并且均不是以上九个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合作研究者。发放问卷进行专家判断,筛选出以下四个档案学理论,认为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原创性特征。它们是: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以下分别描述。

3.1 主客体全宗理论。全宗理论至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1841年法国内政部在省档案馆基本条例中第一次阐述了全宗的概念以及全宗不可分散的思想,称之为“尊重全宗原则”。在此之前,各国档案馆遵循的都是事由原则,即按照档案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分类。这样的做法割裂了档案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一个机关的档案的分散。而全宗理论则代表了同事由原则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自身规模的扩大,人们发现档案文件间的本质有机联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全宗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档案形成者扩展到了各种客观存在的活动过程。”[9]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嘉荪教授和冯惠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主客体全宗理论,该理论主要在冯惠玲和何嘉荪的文章《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全宗理论的实质――全宗理论新探之二》《划分全宗的原则――全宗理论新探之四》中得以呈现。该理论解决了从布伦内克到谢伦伯格在来源上的双重标准问题,把来源看作“同一社会活动过程”,是一组产生于同一人类活动过程的档案文件,并同电子文件管理的来源思想联系起来。该理论中,将全宗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全宗是“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全宗理论所代表的是同事由原则不同的一种新原则――来源原则,即把同一形成者的档案看作一个整体不能分散。然而全宗并非仅仅产生于“一个机关”,而是来源于同一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档案的整体。这个观点是对“来源联系”含义的丰富和发展。

3.2 文件运动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何嘉荪教授和傅荣校教授提出了文件运动规律理论。该理论的特色在于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这一理论主要是在他们的著作《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得以阐述。该理论具有一个全新的研究框架,将三个档案学特色理论汇合在一起,纵向研究文件的运动规律,符合原创性理论的判定标准,因此是档案学原创性理论。

文件运动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0]:

第一,文件运动具有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具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运动规律。文件运动不是单纯的客体运动,而是一种融入主体思想、意图和要求的社会活动。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人们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文件运动是一种主客体两方面参与的运动。整体性是指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性过程,而阶段性是指文件的运动过程总是一步步地进行,由若干运动阶段(形成、现实使用、暂时保管和永久保存阶段)构成的。第二,文件运动不是个体运动,而是群体运动,具有全宗理论或者来源原则揭示的运动规律。各种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导致了其形成的文件也存在着普遍联系,而同一项社会活动内部的紧密联系使得在该项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三,文件运动的连续性有着文件价值理论(或称之为档案鉴定理论)揭示的运动规律,这是文件运动的内在动力研究。文件运动的矛盾就是主、客体两方面的矛盾关系。从本质上说,文件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主体确定文件价值关系的活动和过程。

文件运动规律的三大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件运动过程加以研究。不似以往的档案学理论,将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割裂开来,忽视对现行文件的管理。矛盾运动说明了文件运动的动力来源;群体运动则说明了文件运动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则详细地展现文件运动的特征和过程。这一理论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把档案学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在文件运动角度下作了“三位一体”的阐述,更好地构建了档案学理论体系。

3.3 双元价值论。覃兆刿教授在其文章《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以及其著作《企业档案的价值与管理规范》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我国的档案价值观经历了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的一个转变。“在我国古代时期,档案属于皇室的私有物,它的价值主要认为是工具价值,即权威的象征以及对百姓的控制力。到了近代,档案思想发生了化,在重新审视‘旧档案’信息价值的基础上,确立了档案双元价值观,在保留档案的工具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档案的信息价值,并且信息价值观一跃成为主体。”[11]

档案的双元价值是共同存在的。单有工具价值和单有信息价值的档案都是不存在的,档案是二者的双元价值结合体,所有档案都符合这种“双元价值观”。根据档案的双元价值观,覃兆刿教授给出档案的定义是:“档案是人类对凭证信息的合目的控制。这里的‘控制’并不是传统的‘工具价值’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指人们可以维护凭证信息的证据力;‘合目的’是指人们借助档案功能的心理需求以及管理技术上的主观能动性;‘凭证信息’通常是原始定义中‘原始记录’或‘原生性’的拓展。然而‘双元’不等同于‘二元’。‘双元价值’揭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对称的价值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二元’则无法体现这种关联。”[12]

档案的双元价值论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档案价值思想的转变,以工具价值观念为主体的古代社会的档案工作只可能局限于“档房”,而以信息价值观念为主体的近现代社会的档案工作则说明了档案由“档房”向“档案馆”跨越。

3.4 双重结构论。刘新安教授的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理论,在其文章《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和《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中有详细说明。刘教授指出,档案是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要有两个前提:其一,档案是物质的实体;其二,档案是历史联系的记录。

为此,他认为:“构成档案必要的两个物质实体:一个是文件的实体集合,一个是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二者缺一不可。在计算机环境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文件集中在一起,存放在硬盘或者软盘上,从而形成电子文件的实体集合。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中存放着电子档案或电子文件的一个代码。只有电子文件的实体集合只能是一堆处于非历史逻辑状态的散乱纸质文件;而只有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我们是看不到档案或文件的具体内容的。只有当电子文件实体的集合和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相结合时,才能说我们获得了‘电子档案’。”

“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理论的提出,使现代档案学正在按照科学的模式重构其理论体系。该理论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将实体构成和历史联系二者相互分离,形成各自独立的状态进行研究。同时,档案双重构成理论出现后,对档案的概念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档案可以重新定义为“利用文件及其历史联系记录历史的结果”[13]。

4 理论的相关评价与研究的持续性特征分析

4.1有关评价。以上四种理论的提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主客体全宗理论(1988年~1989年)、文件运动规律(1999年)、档案双元价值论(2003年)和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2003年)。目前来看,这些理论均有一定的评价,有的是持肯定态度,而有的是持商榷、批评态度的。

4.1.1 肯定性评价。冯惠玲、周毅和黄霄羽等教授认为:“《文件运动规律》的作者创造性地从广义文件运动的角度,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整体过程的理论)、全宗理论(研究文件群体运动特点的理论)和价值理论(研究文件运动动力的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了关于全宗形态异化、文件运动动力等命题,并在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立卷方法、档案价值鉴定体制、档案馆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设想。”[14]

邸家琴同志则提出:“档案双元价值论以我国档案事业的演进为理论切入点,集国内外档案理论之精华于一体,对我国档案事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且覃教授对于档案定义的理解,实质上是基于对档案事业有很深理解基础上的一种跳出事外的远观式理解。”[15]

对于刘新安教授提出的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理论,何嘉荪教授表示赞同。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于先行运动阶段的文件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双重物质结构,并且给出了肯定答案,这也正体现出原创性理论的指引性特点。

4.1.2 商榷性或批评式评价。对于文件运动规律中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王茂跃研究馆员就认为不适用于中国。他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我国的档案形成规律理论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并否定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去改变我国档案的概念,认为其不完全符合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不宜中国化。”[16]

吴品才教授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文件运动不仅仅是所有文件共同拥有的运动形式,而且极其重要,理应是文件运动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和描述了文件纵向运动的情形,文件运动除此之外还有横向运动,纵横运动在平面上构成了二维运动。”[17]

章燕华副教授则撰文指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是该理论既包含有对现象的描述,又包含理论的抽象,承担着充当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及微观直接面向实践的操作层理论的双重角色。因此,理论自身具有潜在的不统一性和不均衡性,并由此带来了不稳定性。”[18]

俎鹤林同志则对主客体全宗概念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首先,全宗的定义语法欠妥,词不达意,种差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不能够揭示全宗的本质属性,因此不能说明全宗到底是什么。其次,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是性质不同、相互对立的两种档案分类体系,如果把性质不同的两种分类体系强行捏合在一起,使之‘合流’‘同一’,必然是大杂烩。”[19]

4.2 理论的反响和研究的持续性。第一,为了分析上述理论反响与研究的持续性,本文对于“主客体全宗理论”“文件运动规律”“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进行有关检索,以“全文”为检索范围,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出自1988年至今的相关文章数量以及近几年有关指标,如表1所示。

第二,理论研究的反响与研究持久性,与理论提出者的目前档案学核心作者身份是相吻合的。根据姜鑫和马海群的研究,基于1998年~2012年档案学研究作者共被引分析统计表明,这四个理论的提出者――冯惠玲、何嘉荪、傅荣校、刘新安和覃兆刿,均是我国档案学领域的核心作者。

5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影响、研究持久性、关注度,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原创理论都能引起较大的、持久的反响。但这些具有一般意义的档案学原创性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新观点、新领域的探讨,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出活跃。这与我国档案学界有着强大的原创研究推动力分不开:

第一,跨学科研究的推动。20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最常见的手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应用”[20]。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学都和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促进了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发展。

第二,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引入。我国档案学原创性理论的发展与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引入密不可分,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然后由阿根廷档案学家曼努埃尔・巴斯克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之后由我国学者不断完善,并与中国档案学理论实践相结合,总结为我国的文件运动规律。

第三,档案工作的实践发展。档案学理论为档案学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准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档案管理实践活动是发展、变化的。比如许多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全宗理论对于档案管理实践缺乏普遍的、足够的说服力和指导力,从而推动我国全宗理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第四,我国档案学者的不断努力。即使有再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果没有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学者,也不可能有理论的发现。正是由于我国档案学者的刻苦钻研,积极利用有利的学术交流环境和便利条件,才形成了对档案学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这一方面,如何嘉荪、刘新安等教授这些纯粹研究型学者,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当然,对于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评价角度、标准、立场与观点,存在分歧与争议却也在所难免。本文仅仅作一个基本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借此研究,理清我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问题,进而认识和判断档案学原创,增强我国学者的学术自信,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与注释:

[1]管先海.对档案学研究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J].档案管理,2005(03):21~24.

[2]郑全太,吉志新.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研究的一点看法[J].档案学研究,2005(03):8~11.

[3]注: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提出了一个衡量原创的一般标准,主要包括:第一,经典领域的重大突破(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第二,新技术与方法的广泛运用(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第三,普适性发现(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第四,概念性突破(Conceptual breakthrough);第五,突破传统观点(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第六,开拓新领域(Opening up new area)等。

[4]注:1986年陈兆和和宝荣教授在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命题时提出了“文件论”,核心思想是对文件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义,以研究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与运动规律,文件的综合管理以及档案关系。

[5]注:全程管理理论是冯惠玲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在其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又对该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说明。全程管理理论要求统筹兼顾文件从产生到长久保存或销毁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通过各项管理内容和要求的系统整合,建立一个涵盖全部文件管理活动的管理体制、目标体系、制度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强调各项管理内容的无缝链接、系统整理和总体效应,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规范要求贯穿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从始至终。

[6]注:文件运动纵横论由吴品才教授提出。他认为文件纵向运动论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横向运动论则是科技档案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在文件纵横运动中,纵向运动是所有文件共同的运动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件都能发生横向运动。

[7]注:档案学理论范式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8]注: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理论由丁海斌教授在近几年提出。他认为档案管理包含着针对物质介质和信息内容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并由此形成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9]冯惠玲,何嘉荪.对全宗理论的反思――全宗理论新探之一[J].档案学通讯,1988(04):9~13.

[10]何嘉荪,傅荣校.论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视档案学基础理论[J].档案学研究, 1997(03):5~8.

[11]覃兆刿.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J].档案学研究, 2003(02):10~14.

[12]覃兆刿.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J].北京档案,2003(09):16~19.

[13]刘新安.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J].档案学通讯,2003(05):10~14.

[14]冯惠玲,周毅,黄霄羽.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档案学通讯,2005(04):4~9.

[15]邸家琴.对档案双元价值论的理性思考[J].云南档案,2012(01):47~49.

[16]王茂跃.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何不适用中国――兼答何嘉荪先生[J].山西档案,1999(01):18~20.

[17]吴品才.文件多维运动的揭示――冲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现象[J].北京档案,2002(08):17~19.

[18]章燕华.“文件运动理论模型”质疑――兼与何嘉荪、叶鹰、金更达老师商榷[J].档案学通讯,2007(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