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价值十篇

时间:2023-05-29 15:09:09

新文化价值

新文化价值篇1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要点上。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而存在。从现实状况来看,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恰恰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一种要求,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作为企业的灵魂而存在。

第二,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文化作为每个企业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当然就会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发生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而会对企业发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激发企业活力的作用,也包括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正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存在,而员工又会受到自身理念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因而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思想保证。

第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反过来,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有一种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第四,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能使企业最终充满活力,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则往往又是要受到人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只有人在价值理念上愿意去干某件事的时候,那么人才有内在的积极性,如果人对某件事在理念上不认同,即使强迫他去干,也不一定会干好。因为他虽然会被动地被迫执行命令去干这件事,但他并没有内在的积极性,因而不一定会干好。所以,要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积极地去从事某项活动,就要首先让他在理念上认同这件事。所以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就会直接涉及企业的活力,作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存在。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理念和观点的突破,实现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路径探讨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批判为前提,对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仪式、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弘扬、重建或重新表述,使之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第一,企业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担当文化创新领头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等的综合反映。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正如我国着名企业家张瑞敏在他个人在海尔公司充当的角色时所说的,“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首先,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定位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其次,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化经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等。第三,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第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大脑中要能及时地将外界的信息重新组合构造出新的创新决策。

第二,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为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督促全体员工接受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即采取诱致性变迁的方式,就是指基于员工自愿支持的观念更新与行为模式的转变。除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活动外,还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其他各种舆论工具。

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因而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稳定下来。另外,也要注意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在物质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自我实现的评价将压倒其他因素。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这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新文化价值篇2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客观事物的记录和反映,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是文化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有差异,每个地方和每个阶段的文化可以不一样,所以这也就证明了文化具有包容性和传承性。

文化具有包容性,就是说文化可以包含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还有政治建设、人文景观建设、宗教建设等等。

文化具有传承性,它是历史的积淀,所以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与一定时代相关,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文化到达的高度。”

(二)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能够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它反映着人们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价值观属于人们的意识领域,正确的价值观能推动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使事物受到阻碍和后退。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三)文化价值观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关于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各种文化价值的观念体系。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赋予了人民及其丰富的权利,人们可以全面和丰富的发展自身。但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先进的文化能够使人们进步,指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和将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动力军,代表着我们国家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一定要加强其文化价值观观的教育,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来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教育就是对于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所开展的教育。综上所述,文化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文化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有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学生在主流思想上就会有共同的认识,就能指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寻求丰富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能使学生对于广义文化达到更深的认识,从而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发展文化。

二、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祖国一部分,边疆建设、西部开发都是祖国大力支持和发展我们新疆的有效政策。因为只有国家的各个部分和谐共同发展,才能使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升,整体功能就能大于局部功能,并且使人民生活的更好。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的在于普遍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从1999年国家开始扩招大学生以来,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地上升,也因此为我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全面性人才。

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和极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地区政府也在不多地重视大学生的各项问题。新疆共有14所本科院校,23所专科院校,其中有两所是属于国家重点211工程,每年所招收的大学生数量也在成上升趋势。这说明新疆的文化建设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高校,大学生开始进入了更专业的学习。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进行继续学习。这是在增强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文化。但是,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就不能将其价值展现出来,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师。

(二)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文化的迅猛传播,大学生更多会倾向于网络式的“快餐文化”。然而在网络媒介中,很多新闻和消息是没有经过严谨的筛选就直接被出来,有一些是与我们所提的精神文明建设而相悖的,有一些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还有一些就是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的。许多大学生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把一切空想化,逐渐模糊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可能的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么他就没有方向和动力,就会固步自封,没有前进。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那么他就不能自由地在国家中行使权力和义务。

在新疆高校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变得单薄且无力。学生更多的是在享受个人主义,将自己的意识放任自流,只享受现在和利己主义,从而变得颓废和自私,大大降低和减少了自我的创造价值意识。

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宗教文化属于唯心主义,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人们寻求真理,所以我们现在要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极端的宗教主义总是会打着“宗教”的旗帜来开展分裂活动,试图得到人们的支持,这给高校开展文化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

三、加强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教育观的几点对策

(一)增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作为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够使大学生的某些思想意识成型。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所以在高校,应该增强老师的素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并且壮大师资队伍。在新疆高校中,由于少数民族同学较多,所以少数民族教师来开展其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

(二)开展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吸收更多的文化,并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高校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组成。这些主流价值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精神文明,也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能否经受得住各种挑战,就看这个国家是不是用共同的正确的精神支柱。

没有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则会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漠不关心;没有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则会使人们丧失社会主义公德,逐渐变得利己和侵犯他人权益;没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性质遭到动摇,这是十分危险的。

(三)开展特色课程

在新疆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布问题,不能忽略某一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来说,应该首先去了解其学生的文化观现状,并作详细分析,然后开展一些特色课程,比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民族团结的教育片等等,提高少数民族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新文化价值篇3

我理解报告一方面站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导向,提出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包括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领会。

首先,报告把新世纪新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来认识阐述。这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与以往偏重于强调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显然具有更深广的内涵,是一个更高的定位和要求。

事实上,当今时代的文化建设远不止具有其自身的意义,它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还是粗放型的,因而主要依赖于改革经济体制与生产关系,推进科技进步,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那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也就会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因素,即依赖于文化所培育的人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精神支撑,一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二是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凝聚力。构建文明小康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当然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更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这无疑是当今文化建设所应担当的责任。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有人将文化比喻为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联结构筑起来的社会“水泥”,这都意味着文化建设对于一个社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的培育,对于一个和谐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是如何不可或缺。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现实,由此带来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兴盛,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当今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就日益凸显出来。文学艺术作为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无疑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如果说我们过去对此认识不足,现在正有必要提高这方面的理解认识。

其次,正因为当代文化建设对于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建设什么样的当代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代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价值导向,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此,报告以务实而坚定的态度,做出了言简意赅而又辩证深刻的阐述。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我理解其中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其一,尊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坚持文化的精神价值导向性的关系。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应当充分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个性特点。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精神追求,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需求,实际上都是充满差异性和多变性的;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有自主选择自己文化活动方式的自由。而正是这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才保证了当今社会文化生活充满活力,形成思想活跃、创作繁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差异性,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还将明显增强,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

而另一方面,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自主选择性,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思想与精神价值的导向性。因此报告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正体现了当代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所应有的精神导向性的要求。当代文化建设之所以是“建设”,就意味着它不应当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生长,不应当是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长、自生自灭,而是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导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理应有自己的精神旗帜作为导引;作为当代文化,理应有当今时代最先进的文化精神需要倡导,有最宝贵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需要弘扬。这就恰如英国批评家阿诺德在谈到当代批评的功能时所说的那样,通过文艺批评的价值选择及其导引,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并让这种好的东西占领优势,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思想秩序,形成一个纯正而新鲜的思想潮流。一个19世纪的批评家尚且具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当代的文艺家和文化人更应当具有这种责任感。

其二,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与用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关系。新时期以来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应当说是越来越生机勃发充满活力。差异多样才显示活力,当代文化的这种活力,正是来源于新时期开放性、多样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多样文化样态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时至今日,多样化创新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仍然是当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普遍诉求。为此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与此同时,报告也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两个方面同样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彼此互动的辩证关系。

按笔者的理解,文化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本来就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命题:没有多元就无所谓核心,强调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本来就是以承认当代文化的开放性多样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为前提的。只不过如前所说,当代文化建设不应当是纯自然状态的自生自灭、无所作为,在开放性、多样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显然应当有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要着力加以倡导和建设的东西,这就是被称之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东西。核心价值观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精神价值导向的问题,它是充满活力的文化有机体中的脊梁,是多元文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是文化“水泥”对社会联结构型中的“钢筋”,是整个当代文化大厦的顶梁柱,它对整个文化价值体系起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从历史的观点看,新时期以来文化与文学艺术变革发展的总趋势,显然是不断走向自由开放多元的创新发展,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发展,也从来没有放弃这种主导性精神价值的导引,从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统一,到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可以说把这一理论命题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

新文化价值篇4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文化考量;商业价值

新媒体新闻传播是现代新闻传播发展中的新形式,也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新闻传播行业的良好发展十分有利。对于新媒体新闻传播,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应注重其文化考量,并要认识到其商业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更好的探索,实现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理想发展。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文化考量与商业价值进行分析,从而为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更理想发展提供依据及理论基础。

1新媒体新闻传播形成及其发展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指的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利用,促使技术及社会等多种不同因素实现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使新型媒介形态得以形成。新媒体的出现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通过对数字技术及传播工具的应用,其发展速度更快。另外,随着互联网出现及发展,人们通过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泄情感,而且能够使虚拟现实的相互交错及跨区域沟通得以实现。在当前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变化,由于新媒体影响,信息传播格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新闻信息处理技术及形态发生变化,且实现了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普通用户不但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成为主体,并可利用互联网获取多元化信息传播环境,同时使信息交流及共享得以实现,促使新闻传播实现创新发展[1]。

2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文化考量

2.1实现虚拟与现实结合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及应用的背景下,虚拟世界中网络新闻媒体的真实性有所增强,在实际应用中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目前,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QQ、微博及微信等均属于十分重要的科技产物,在人们交流沟通方面能够提供有效途径,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能够自由发表言论,撰写个人信息。而在新媒体出现及发展背景下,人们逐渐由虚拟网络转变为现实网络,同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促使虚拟网络及现实网络实现有效结合。

2.2新闻传播互动性增强

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而言,其属于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新闻信息实际传播过程中,需要在特定时间内由信息者以固定方式将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并且无法获取受众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在新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下,新闻信息传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首先,由于无线移动技术的影响,新闻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更明显的多样化特点,人们可通过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利用,随时随地个人动态。其次,新媒体形式下,在个人信息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人们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的动态,且在信息流程也更便捷。所以,在目前新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下,信息以及评论均更具有自由性,因而其互动性也就得以增强,实现新闻信息的更好传播。

2.3现实生活的融入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及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新媒体新闻传播与实际生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一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新闻传播传播速度更快,新闻信息在被上传之后,便能快速向社会各个方面传播,这不但能够使新闻信息传播即时性增强,同时能够促使人们对本土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第二,新媒体传播使信息新闻传播大众化程度增强,也就是说,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人不但能够作为接收者,也能够作为传播者,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增强。因此,在目前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新媒体新闻传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2-3]。

3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商业价值

3.1拓展商业信息传播市场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很多大型网络商务平台出现,如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电子商务平台也融入了实体营销,国美及苏宁等实体企业均对电子商务平台重要性充分认识,实施网络营销,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而言,其与传统网络营销存在较大差异,在商业营销中将消费者作为中心,促使商品信息的主动获取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商家与用户之间可实现直接合作与交流,使商品信息分享及获取得以实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使商业效益得以提升。

3.2商业经营模式得以创新

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对于任何形式的商品而言,拥有者为获取相关利润,必须向消费者收费,而作为消费者为能够获取体验及服务,也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而在目前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促使这一传统商业模式得以改变,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信息方面需要花费的成本也不断降低,且由于新媒体平台中具有数量较大的用户群体,作为商品经营者,即便不进行收费,也能够通过广告等商品附加值获取一定的利润,而这种免费商业模式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用户,可使循环得以形成,有利于商业经营效益提升与发展。

3.3新型价值创造形式的形成

新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出现及发展,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得以缩小,不同人之间可实现更密切沟通与交流,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更高效、便捷的合作与互动,在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团体所创造价值也会不断增加。所以,目前很多企业选择更加具有开放性,且更加注重合作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对于非核心业务选择外包方式,在与其他企业及个人合作的基础上,促使整个业务流程得以完成,在此基础上不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实现不同个体及组织的创造性思维集合,在企业发展中可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利用,为企业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支持[3-4]。

新文化价值篇5

其实,这里有误解。人家说要培养100个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意思是培养创新领袖。但我非常确定地说,而且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观点:今天的中国没有乔布斯,谁说自己是乔布斯,谁就是骗子,目前的“中国式乔布斯”都是赝品。那么,中国有13亿人口,难道就没有在智商、个性、创新力方面比得上乔布斯的年轻人?我觉得,如果按比例来看,绝对有。他们就像一粒优良的种子,但可惜落到了一个不宽容的文化土壤上。宽容是创新之水,如果没有宽容之水浇灌,这土壤就很难支持创新,再好的种子落到这块土壤上,也长不出“乔布斯”。

那么,什么是文化?不是讲讲《论语》,或《易经》就是文化,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件事,本能反应——善恶判断,是非标准。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我们对一家企业的价值判断,不是这个企业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上市,市值有没有上百亿过千亿。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

如果一家公司把广告屏挂到了全国所有出租车的后座上,不管晚上对疲倦的乘客来说光线有多刺眼,噪音有多扰人,只要它赚了很多钱,只要它能上市,在我们的文化里,它就是一个成功企业。

我们每个人都很崇拜成功,我每天努力工作,也是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失败者。其实,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愿意聆听成功者的声音,是因为很害怕自己会失败,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化对失败显得并不特别宽容。

但是,创新一定意味着它的失败率特别高,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的。你今天看到成功的企业,背后躺着一百家跟它一样,甚至更努力、更优秀的公司。它们运气不好,失败了。虽然它同样做一件创新的事情,但因为它失败了,很多人觉得不看好。所以,在我们这个文化里,你真的要做创新的事情,因为失败率很高,你会发现到处存在这种无形的压力,这会让我们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创新。

大企业也不能免俗,它们同样对失败怀有莫大的恐惧。所以,不管有什么新模式,都会让小公司先去探路,小公司做不成,大公司不会有什么损失。小公司一旦做成了,大公司立即跟进,这样出错的概率最小。这就是所谓“稳健的竞争策略”。

虽然我们嘴巴上喜欢讲创新,但创新一旦出来,我们对它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对少数派的不宽容,对从众心理的需求,也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创新。一个人刚起步,做一个新东西出来,大家都不理解,好的话叫他“狂人”,不好的话会骂他是“疯子”或“骗子”。他一旦把原来大家骂的一件事做成了,把企业做得成百亿上千亿了,于是到处有人给他树碑立传,把他捧成神。

我们文化深层次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从众。我们其实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有一件事特别特立独行、特别与众不同、特别标新立异,特别少数派,我们都不会太看好。如果你干的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事,你就会被认为是靠谱,有前途。但可惜,大家都觉得有前途的事情,往往没有前途。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指望不了的,但是我希望现在的媒体,包括我们的教育,能够一起努力,逐渐改变中国文化里面的创新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能够有所改变,我相信中国优秀的年轻人肯定是很多的,才能形成像美国那样的创新和创业氛围,最后中国才能出现真正的硅谷精神和“乔布斯”。

新文化价值篇6

本届高峰会由世界华商组织联盟主办,澳门贸促局、经济局共同合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台湾商业总会、凤凰卫视、亚洲周刊协办。

大会邀请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担任主题演讲嘉宾,阐述汉字的内涵及对东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及台湾诚品公司董事长吴清友发表专题演讲,就中国哲学的现代应用及品牌文化深度对话。

负责召集华商,身兼第八届世界华商峰会组织委员会委员长的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表示,即使在政治经济变局中,华商也可以在危机中找到出路。

刘长乐指出:越是危机重重,越需要有创新的突破;越是前路漫漫,越少不了品牌的感召。而在风高浪急、波谲云诡的政经变局中,越能凸显出华商组织联盟在开拓华商之思维、凝聚华商之力量、鼓舞华商之精神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之作用。

出席活动的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特区政府乐意学习华商宝贵丰富的经验,欢迎华商参与澳门的发展。他说:“近年来,世界华商高峰会在澳门的成功举办,澳门特区成为了连接世界各地华商的桥梁、促进华商经贸交往的平台。希望华商借助这一桥梁和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努力达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

这次会议,还颁发了“杰出青年华商奖”。崔世安表示:“可以相信,通过公开表彰,对鼓励青年华商传承创新、开拓广阔空间,具有积极的影响。”

新文化价值篇7

【关键词】《新青年》;广告传播;文化意蕴;媒介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3—0142—4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定形式的媒体,广泛而公开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其本质是传播。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这本16开本、文字竖排的杂志,彩色封面,内文黑白印刷,无封底。一翻开封面,背后就是群益书社的图书广告。内文中,同样登载有大量的广告。广告成为这本杂志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史上的经典文本,《新青年》的广告传播及其实践,对中国五四时期的期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青年》广告的文化意蕴及其媒介价值。

一、《新青年》广告

《新青年》一创刊,就通过各种广告来营销。纵览《新青年》1—9卷登载的各种广告,主要包括图书广告、杂志广告、社团广告及其他。图书与杂志广告是《新青年》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允这中间既有自我宣传广告,也有商业广告,更有交换广告。

(一)图书广告 《新青年》图书广告主要包括群益自己出版的图书广告以及其他出版机构的图书有偿广告或交换广告。如《新青年》前期大多登载群益自己出版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等,后期增加了亚东、中华、商务等出版社的图书或丛书。据统计,《新青年》中广告的各类图书共计达296部。其目标及宗旨是为青年学生宣传新思潮新文化、传播民主与科学,从而更好地开启民智。

(二)杂志自我宣传广告 《新青年》杂志广告包括自我宣传广告和其他杂志广告。而自我宣传广告,主要包括“通告”、“宣言”、‘馆事”、“再版”、“合卷本”、“社告”等。这中间有对杂志的自我褒扬、经营思路传达、营销策略推销,或杂志自我形象构建等,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广告达到宣传、推广与促销,扩大杂志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其他杂志广告 《新青年》前期,主要以书刊广告为主,从5卷5号开始,书刊广告由大幅减少,杂志广告逐渐增多。到了第7卷第2号后,主要以杂志广告为主。这些广告,非常注重自我宣传与推销,广告策划很到位,广告语也很有吸引力,既增强了其市场号召力,又扩大了《新青年》的社会影响力,并最终达到了促销的目的。

到了后期,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很多报刊纷纷创刊并在《新青年》上登载创刊号广告。据统计,除《科学》、《东方杂志》等杂志创刊早于《新青年》而没有在《新青年》杂志上广告外,其余有一百多种报刊杂志都被广告过。很多曾和《新青年》因观点不同展开论争的杂志都在《新青年》上作广告,并最终共同成为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刊物。

(四)交换广告 “交换广告”指各类报刊之间相互利用对方媒体平台宣传自己的广告。《新青年》上除群益自我宣传广告,还有很多“交换广告”。如《新青年》第5卷第6号登载了这样一个广告:“一、北京大学之‘新潮’二、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三、国民公报广告:本报刊发已届十年。现在力图顺应世界潮流,将内容大加改良。采访中外新闻,务极灵确。主张正义,以期促政治之改进,某思想之革新。……特此通告。”既宣传了《新潮》,还广告了《每周评论》、《国民公报》。通过相互间的广告互动效应,拓宽了杂志间各自的宣传渠道,扩大了各自的影响力。

随着《新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交换广告的越来越多,《新青年》对交换广告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刊登的杂志也有所选择,并有规范要求,特别“交换广告的请注意”的消息,说明《新青年》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正不断增强。

(五)有偿广告 《新青年》上还有一类广告——有偿广告。在杂志经营中,广告是杂志第二生命线,无不引起经营者的重视。《新青年》从杂志创刊的第1卷第1号开始,每一期杂志版权页都有这样的文字:“广告价目,另有详章,如蒙惠顾,即行奉告。”《新青年》的广告主要以书刊广告为主,另外也有一些眼镜与医药类的有偿广告。不管是图书广告,还是杂志广告,或是其他商业广告,出版商或运营商都是希望利用《新青年》的影响力,扩大宣传,从而更好地维持经营。这类广告虽然没有太多具体运作详情,但对《新青年》的独立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社团广告 《新青年》上各种各样的社团、学会,包括研究会等,这些社团学会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常在《新青年》上登载很多“简章”、“宣言”、“启事”、“纪略”等章程性的广告。这类广告,大多的是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思想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体现了《新青年》对底层大众及弱势群体关注的人本意识,是其社会责任感的显现。

二、《新青年》广告的特点

从《新青年》上登载的各类广告并结合广告传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广告传播的特点:

新文化价值篇8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文化;当代价值;民族;科学;大众

从1919年至1949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了明确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经济纲领之外,还制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相对于旧民主主义文化而言的,两者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文化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文化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对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在21世纪的今天,做好文化建设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研究与梳理,汲取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为尽快找到一条富国强兵之路,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的知识分子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涌现出各种文化思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维新派的改革主张,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20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然而这些文化思潮都未能解决中华民族独立与发展的问题。[1](P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俄国能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用事实证明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正在苦苦探索救国良方、而又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的中国先进分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的重要作用。于是,中国先进分子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文化有着与帝国主义殖民文化、我国封建文化相对抗的使命。因此,被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所引领,是无产阶级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1921年,中国首个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由此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有关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一直备受我国学术界关注。沙健孙发表文章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P53)孙玉太认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一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特征。”[3](P143)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民族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4](P70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已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压迫,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动员人民大众投身于革命之中,成为文化工作最首要的目标。“民族的”这一特征不但体现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上,还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即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曾说过:“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4](P699)文化统一战线是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吸收广大民众在文化实践上积累的经验,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这正是建设新文化所必须运用的策略和方法。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的”[4](P707)。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广大民众的心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剥夺了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权利,封建迷信思想得以滋生、蔓延,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新民主主义文化倡导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所以是科学的,还体现在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两大科学的理论武器,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得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大众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又一特征。专门就“大众的”这一特征进行过分析和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P708)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那什么是人民大众,也作出了解释,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5](P857)人民大众不仅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是文化工作者灵感的来源。新民主主义文化强调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使文化不再受限于原有的阶级框架,重新回到群众中来,使其获得了肥沃的土壤和更强的生命力,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该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的立场、原则和框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主要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P120)。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具体反映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上。

(一)都强调党的领导地位。要保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党对文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革命斗争时期,正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能够胜利的关键所在。同样,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也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强调党的领导,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更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提升党在文化创新上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二)都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强调要古为今用,要求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借鉴结合起来,吸收合理成分,摒弃消极因素。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对于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该怎样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以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中国,其文化也应当是开放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借鉴和吸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符合时展的文化。

(三)都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基本特征。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民族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在文化繁荣的同时,出现了许多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结合发展形成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科学,科技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因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不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重要特征。

综上,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新时期,文化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此,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对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剑英.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哲学研究,2001,(10).

[2]沙健孙.论新民主主义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9).

[3]孙玉太.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4]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新文化价值篇9

关键词:微文化 价值观 新特征 教育路径

一、“微文化”内涵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微文化的基本内涵

“微文化”是发轫于微博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微文化”,首先以“微”著称,同时也包含着精深或精妙之义,因此是一种“微妙文化”;以“微博”为主要表现舞台,并非只局限于口头或书面等表达方式,因此是一种“微言文化”;以充分彰显和尊重个体为行为前提,同时依托个体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成为一种“微行文化”;最后,以平民百姓为主体驱动,又广泛发动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其中,成为一种“微民文化”。随着“微动力”、“微需要”、“微服务”等一系列“微”成员的加入而不断发展壮大,微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中微博是这种新型文化形态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2.“微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观点,强调个人在生活、事物、现象、自身价值等方面的不同认识或评价,价值观对个人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每个人的价值观往往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以及这种价值取向下所形成的价值目标;二是价值尺度和准则。学生处于“微文化”的环境中,其价值观正是生成或形成时期,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影响或决定着学生的在校行为,决定着今后进入社会后的行为。

当前,由于社会意识形成呈现多元化,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多元化,并且互相交织并存,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下“微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加冲击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处于此环境中的学生,其价值观明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方面,“微文化”中那些积极、健康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中,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微文化”中那些消极、不健康的有害因素,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甚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微文化”下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

本调研以某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调查问卷涉及“微文化”的内涵、学习、生活、道德、政治等各个维度的价值观判断。

1.学生的价值标准方面

调研显示,80%以上的学生有微博,而且过半的学生把“微博”作为自己的社交平台之一。超过70%的学生表示“微文化”应该起源于微博,并视其为不断壮大的新型文化形态或文化时尚。“微博”、“微公益”和“微动力”等成为学生视野中“微文化”形态的前三名。可,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价值标准并非单一与固化,他们会与时俱进地更新自我的价值体系。

2.学生的价值取向方面

调研显示,约21%的学生对休闲旅游感兴趣,20%的学生喜欢关注娱乐八卦,17%的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政治,12%的学生关注体育资讯信息;一旦发现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近半数学生都会追踪了解,并通过微博或者其他途径转发讨论,在更大范围内引发更多关注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烦或者不快时,学生便可以借助微博这个平台进行倾诉。事实表明,学生关注与认可时事政治、各类公益,展现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社会担当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在政治观、公德观、生活观等各方面的正确价值取向。然而,调查问卷中也有少数学生对此并不关心或缺少关心,表明当今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与差异化。

3.学生的价值规范方面

调查问卷中,通过借助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新文化现象等的评价,对学生的友情观、财富观、文化观、法律观等进行各个方面的了解。例如,对于“职业粉丝”一类新群体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是商家新的营销手段;20%的学生认为创造了自我财富,它将会成为一种新职业。再例如,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淘宝体、甄痔濉⒎部吞濉TVB体”等新现象,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比较新潮,符合网络时代特征;30%的学生认为很无聊,对自己基本没有影响;16%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时的流行,也许很难发展下去。而在“杜甫很忙”到“包拯很忙”的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中,48%的学生以非常包容的态度将其理解为娱乐化时代对历史的解构和社会压力下的消遣方式,更有17%的学生认为不应这样亵渎先人们。对于“微文化时代下的法律规范”等问题,近七成的学生认为关于微文化方面的法律并不健全,亟待完善;近30%的学生认为因自由不用负责任,因其虚拟性并不用太较真。对“自我认知”方面,25%的学生认为能够充分肯定其他学生的创意和才华,但42%的学生认为在张扬个性和宣泄情绪时,要把握好一个尺度。

4.学生的价值目标方面

调研显示,9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价值标准不会因为当前流行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轻易改变,学生能够理解当前的社会压力对文化形态的影响,并分别有将近20%的学生能够理解新的文化形态是网络时代的新需求和个性张扬的时代需求。对于“未来五年最大的愿望”等问题,近25%的学生把“学业有成”排在第一位,“生活快乐”排在第二位,其余的“事业有成”、“家庭安好”、“多赚钱”、“身体健康”等依次排列。上述排列,也充分说明在尊重个体的微文化下,学生更加注重自我的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三、“微文化”下学生价值观的新特征分析

1.价值观的载体:“微”与“博”并存

微文化下的信息表达方式,一般表现为短小、精悍。例如“微博”,仅设计了1百多字符的“表达空间”,其他像微公益、微整容、微表情等一系列“微文化”形态也都是“迷你型”的。然而这些微形态都借助手机和互联网等平台,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广泛传播,其中蕴涵着特定的价值观念,会对具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形成较大的社会效应,体现出以“微”聚“博”的效果。“微”给了微文化下每个学生表达自身价值理念的充分尊重与自由,“博”却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种凝聚力和行动力。

2.价值观的形态:“微化”与“多元”并存

“微化”与“多元”是微文化下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形态上的鲜明特征。从“今天早上天气不错”话题引发的“织围脖”,到明星八卦、社会名流、楼市股市、政治热点、体坛资讯等,都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关注点。在微时代中,学生通过各种“微言”进行交流、互动,让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不同价值观念的学生,通过“评论”、“转发”等交流方式,进行话语传播、扩散,从而使价值观更加丰富与多元。

3.价值观的标准:“离散性”与“多变性”并存

一方面,以“微”聚“博”产生的巨大聚集效应令微民振奋;另一方面,“微言”承载多元信息的碎片化、瞬间性也让微民们备受困扰。铺天盖地的海量微信息、实时更新的即时微资讯使我们在享受着微文化方便迅捷的同时,也倍感庞大数据背后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与风险。不同的价值判断就在此时将微民们进行了分流,在产生巨大凝聚力的同时也产生了离心力,而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事件背景中,价值判断变化则更是无穷的。调研中,学生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和在流行评价下看法的可变性即是离散性和多变性很好的例证。

4.价值观的落脚点:“平民化”与“草根化”并存

微文化赋予了广大民众自由和平等沟通交流的广阔平台,没有身份要求,也不讲究职业与年龄等条件,更没有时空的限制,“微民”自己的个性在这个平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平民化”和“草根化”并存,青年学生才会被“微文化”这个平台所吸引,这些学生在此,用自己的身份和方式来充分表达“自我”,更在此处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在此处学会甄别真、善、美,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追求。

四、“微文化”下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路径

1.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积极融入原则

微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因素,用以丰富和融入到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中。通过“以微聚博”的聚集效应,那些优秀的文化精髓与成果通过微文化加以演绎和传播,使其中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微生活”、“微公益”,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健康生活和热衷公益的价值诉求。

(2)小众游离原则

“微文化”可以营造一种琐碎、平实、无害的“小众文化”,游离于主流价值观之外。多元化和平民化让微文化可以让更多微民产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品位,或关注八卦,或热衷探险等,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独乐乐”。

(3)消极化解原则

“微文化”可以制造一种消极、颓废、有害的反文化,消解和抵消主流价值观。微视频对古代名人的恶搞、微故事对他人隐私的曝光、微笑话对经典文化的低俗演绎等,这些比较盛行的“微文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侵蚀着主流价值观,也让公众为微文化的发展趋势担忧。在上述文化背景下,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十分迫切,为此,要真正将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部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中去,并使其成为自觉追求。

2.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路径

(1)更新工作理念,扩大工作领域

微文化下的价值观教育必须着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关注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根据其变化运用学生工作的基本规律给予及时的预判和引导,进行积极的“介入”。同时,拓宽多渠道工作领域,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程等价值观教育领域,更要积极开发微文化中的新领域,如开通微博,使价值观教育覆盖到更为广阔便捷的移动信息网络。

(2)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

丰富并整合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积极关注学生喜欢的社会热点、焦点,即时引导与策划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积极的社会问题素材,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度和吸引力。转变并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发挥传统教育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实施主动教育,利用微文化平台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达成共识,强化学生的价值理念。

(3)倾听微言,关注微行

在微文化背景下,必须保障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有释放情绪的时空,形成学生对某一价值观的认同感;还要留心关注学生的微行,借助微文化,搭建学生参与各类事件的微平台,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当然,由于学生群体思维相对活跃,在倾听微言与关注微行方面,必须搭建学生广泛参与、自我管理的平台,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与现实表达,积极引导并开展价值观教育。

(4)管理微文化,关爱学生微民

微文化需要管理,微民需要关爱,因此要积极引导、因时制宜地加强微文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微文化中那些主流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吸收微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适当引导那些“小众文化”,批判与改造“反主流文化”价值观,让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的共识。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微民,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情感的投入。

――――――――

参考文献

[1] 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1).

[2] 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2).

[3] 郭晴,王立东.当代微文化的社会效能研究――以微博、微信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4).

[4] 夏爱萍.关于微文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纺织服装教育,2016(3).

[5] 都晓琴.“微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6] 唐泓林.论微文化生态下的正能量效应[J].山西农经,2016(1).

[7] 张玮,唐献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基于微文化视角[J].人才资源开发,2016(4).

[8] 黄杏芬.基于“微时代”开放教育校园微文化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新文化价值篇10

物质型文化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简单地说,就是对象化了的劳动。物质文化作为显性德育资源,当教育者能有效地把它化成现实的教育力量时,物质文化就能发挥其最佳的效益,从而使学生的品德能更好地发展。

1.校园物质文化能提高学生审美认识,加强爱护公物意识

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课程倡导,学校生命的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更应是学生成长、教师提高的乐园,是学生、教师幸福感的源泉。如一进入校门,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校风“严谨、务实、求真、创新”。低楼正厅两侧写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教育目标,南侧是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瓷砖壁画,名人画像悬挂于校园醒目位置……建设这样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同时也对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都起着潜在的作用。此外,学校还要全面规划绿化、卫生保管责任区,制订考核办法;校园环境要做到一日两扫、一周大扫,并组织学生为树木松土、施肥、除草……这样才能使校园环境得到净化的同时,又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和群体意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学生接受必要的约束,使其个体行为符合共同准则,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使学生有一个完善的自我。

2.社会物质文化能激发学生爱国热忱,勇于探索、创新意识

新课程主张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的教学。在当今多元化、网络化、经济化的世界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它们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构造出新的社会物质文化元素。在这些文化元素中,进步的科技成果不断地督促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为建设富强的祖国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新科技时代还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这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3.家庭物质文化能培养学生从小讲卫生、勤俭朴实意识

新课程特别强调了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的生活环境所营造的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德育起着启蒙作用。干净整洁的房间,简单而有序的家具摆设……这一些不仅能给学生有家的温馨感受,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还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勤俭朴实等好习惯。在所有的文化中,家庭的文化长期而又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好家校联网工作,与家长共同合作,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

二、知识型文化中的品德教育价值

知识型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德育资源,只要教育者把握好知识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1.重视挖掘学科知识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知识上,同时,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渐渐形成的。然而在当今的学科知识教学中,教师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偏重知识的传授,分数的高低,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命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活动是富有人性的活动,要重视学科知识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现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它要求教师是教人做人,是通过科学的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2.加强提高综合知识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法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统一的整体,将科学划分为不同领域,这与其说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当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时,学校要开设综合课程,发展德育的实践价值,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如,组织学生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中,在游览和实地调查中,探索一些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农村问题、战争问题、法律问题等综合性问题。各种综合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尊重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和价值,使学生能密切联系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避免了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份量过

重等毛病,最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观念型文化中的品德教育价值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观念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看法。观念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但它是一种带有态度倾向性的认识,即这种认识带有情感色彩。因此,观念型文化实际上是指已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观念具在制约学生品德行为的功能。

1.观念型文化是指导学生品德行为的关键

观念型文化不是以学科体系或系统的逻辑的形式表达,而是深刻地蕴藏并泛化地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的。它类似某种教育理论又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规范,但却能支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它隐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不张扬也不外显,是粗糙的,零碎的,又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可动摇的。它常使学生心理呈现不稳定性的冲动,是学生的个人化理论。如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观念型文化呢?过去理论型观念的学习,强调的是用逻辑的思维的方式去学习道德规范,而后才能使自身出现善的行为。这种知识型的道德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有时会机械地记下规范,却缺乏学生情感的支持。因而只有情感体验型的道德学习方式即经验型观念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品德行为。例如,根据道德感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列举我国的灿烂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通过历史上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和当代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侵蚀的事例,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2.活动是促进学生正确观念型文化形成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中,激发学生热情地、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是非常关键的。而活动正好适应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能让学生较有兴趣地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信息,并内化成自己的品德。为此,作为学校应精心组织好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行为规范示范生”评比、“六不”承诺、“爱我校园”活动等行为规范教育。此外,还要注意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和突击强化相结合、课堂教育和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取受用一生的东西(情感、态度、价值观),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以及做人的准则和能够支撑人的一生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要时时处处注重学生高尚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把思想品德教育深透到文化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