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29 01:18:03

新文化

新文化篇1

中国农民淳朴善良,广大农村保留着许多良好风气和传统美德。但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落后和无奈。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曾经有人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应该先于文化建设,有了经济基础才能种植文化的根苗。这种将经济与文化机械分割的说法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实际上二者是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只有生长在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经济,才是稳固而可持续的,国内生产总值本身的增长并不必然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只有当物质的增长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养分时,经济的增长才能具备不竭的动力。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新农村建设不光是修路盖房,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面貌,实现乡风文明,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幸福。“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物质发达而文化缺失的农村也绝不是新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形成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和塑造新农民,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应该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至关重要的指标。

如果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典型的生活节奏;如果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最朴实的幸福观……那么,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他们求知求乐求美,改造自身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塑造中国农村新的文化与新的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离不开新文化这个大背景,离不开新农民这个新主体。新的生产方式,意味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理念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则意味着新的观念意识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全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一定能够迈得更大更快。

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农村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农民也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只要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挖掘和用好这两个资源宝库,新农村文化建设就能如虎插双翼一飞冲天。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的追求和梦想,也会像这春天的花儿一样在祖国大地竞相开放。希望的田野有了新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农民接受新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为此,我们的《农民科技培训》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农村文化建设,为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做出新的贡献。让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携手建设我们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文化篇2

那么,文化与创新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揭开历史的画卷,可见一斑。

日本人汤浅光朝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程是:

从上述历程中不难发现:科技中心转移的取向是有解放的思想、宽松的环境、对人才、技术、资金有吸引力的区域。为什么近现代的科技革命绕过了曾经有过辉煌巅峰时期的近现代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道路和速度与其文化传统、思想体系密不可分。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的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美国高技术园区的发展。有人说,“文艺复兴之后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硅谷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在美国,跟硅谷有相同甚至更好的硬件环境的技术园区不止硅谷一个。

位于波士顿旁的128号公路区,附近有MIT 、Harvard等知名大学,其创新力量丝毫不逊于斯坦福等大学,美国政府早期对128号公路区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比西部硅谷还要大,且128号公路区更靠近世界著名的NY金融中心。但128号公路处于老的工业基地,新英格兰的老传统如等级观念,多层管理,重技术、轻市场等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园区的发展。而硅谷是一个由创新者、创意、金钱等要素无限组合、急剧变化的特殊“星团”,是适于创新创业、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创业公司的“栖息地”。硅谷的文化特点是:

民主、平等、和谐、随意的人际关系:从CEO 到普通员工大家平等,“找不到丁点儿官僚气味”。

开放、流通的企业网络结构:“交流、沟通无处无时不在”。

充满激情、永争一流的进取精神:那里的创业家有一句名言:“吃掉自己的幼崽”——逼迫自己始终位于技术的前沿。

宽松的舆论、法律环境:“失败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正是这样的定义模糊、无法量化的文化因素,使得硅谷与128号公路区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如何建设创新文化?著名企业西门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150多年来,西门子不断创新,改变着行业,改变着世界。

西门子认为,对一家公司来说,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的必经之路包括整合产品组合、优化流程、减少产品的复杂性,以及根据成本设计,对现有业务扩展等等,这种连续性更新叫做“渐进式创新”。还有一种创新方式则显得不那么稳定,那就是“革命式创新”,这种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突破,但时间长、风险大,企业必须要有耐心,要有直觉,要有全面的视角。

西门子把创新文化诠释为四大要素:

首先,必须具有客户导向。

其次,管理层要关注创新,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适当的系统控制创新人员,要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旦创新成功要给予到位的奖励。

新文化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此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发展农民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进入21世纪,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培育新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应尽快形成5支队伍,即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发展农民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努力解决好农民教育的投入问题、体系建设问题、监督检查问题、激励机制问题。推进农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努力外,要唤醒全社会重视农民教育的意识,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

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既要坚持多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更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大家来自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甚至法制建设来保护这种积极性。只有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落实有关部门责任,加强督促检查,这项工作才能得到更好开展,使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有所提高,从而在农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新文化篇4

一、校园文化革新对于“新升本”高校的作用

校园文化革新是高校升本后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顺利实现高校预期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文化可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默默影响和改变个人乃至一个群体的思想、行为,使人自发地向着某一方向前进。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师生行为存在潜在的导向作用。因此,校园文化革新可以尽量缩短高校“升本”后的“磨合期”,有助于“新升本”高校完成本质上内在的“升格”,达到高校预期建设目标。具体来说,校园文化革新对于“新生本”高校的作用具体如下:

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群体共同创造并追随的文化理想。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它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这一文化理想,实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因办学水平、人才培养层级、教育目的等方面产生了质的提升,亟需进行校园文化革新,以便引导高校师生员工向建设合格的本科层次高校这一目标共同奋斗。革新后新的校园文化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本科层次的高校建设活动中,使其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地从内心深处接纳新学校、融入新学校,最终实现校与人的“质”的升格。

2.整合作用。高职高专类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院校后,首当其冲的即是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思想的革新。但是这些要素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讲都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且已深入人心,并非朝夕可易。众所周知,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思想都属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校园文化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师生思想、行为。因此通过校园文化革新可以使师生接受校园文化中蕴涵的新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思想,实现高校升格转型中较少冲突的整合。

3.调适作用。文化革新可以调适高校升格给学校师生员工所带来的情感上冲击。人们长期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就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的、较稳定的情感,对环境中的人、物、事产生一定的惯性适应。师生在一所学校长期工作、学习、生活即会对学校环境产生此种情感,在高校升格过程中师生依赖的环境发生改变会造成或长期或短期的不适应,甚至可能会出现师生缺少情感寄托。一旦在此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怀旧的心理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对新环境的抵触也会加剧。面对高校升格对师生员工所造成的情感冲击,就非常有必要尽快进行高校的文化革新,形成新的文化环境、文化体系,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新的校园文化里获得新的情感慰藉。

二、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原则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影响程度分,可以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即对学校师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影响较大的校园文化;弱势文化则影响较弱。按本质属性分,可分为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优质文化即是对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使高校在外部环境变化发展中更好的适应环境,领先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劣质文化则对外部环境适应性、协调性较差。因此,在高校文化革新时应大力继承和发扬优质文化,使其在新校园中占强势地位,培植成强势文化,对劣质文化则给予改良或摈弃。总体而言,在校园文化革新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几点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强势文化不一定是优质文化,弱势文化不一定是劣质文化,任何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因此,在文化革新过程中不能仅因某些文化是强势文化就无条件的继承,而摈弃了其他文化,这样则会造成一叶障目、顾此失彼,不利于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形成新的强势优质的校园文化。在文化革新过程中要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详尽的剖析,分清原有文化中的质优质劣、势强势弱,及其时空特点、历史局限性,即对新学校、新环境的影响,做到统筹兼顾,实现校园文化革新、升华。

2.主次有序原则。校园文化革新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但并不是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全面继承,搞平均主义,而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坚持主次有序。在对原校园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分离出优质文化加以继承发扬,若该类文化是弱势文化,则应对其进行完善提升,将其培育成强势文化;若该类文化已经是强势文化,则对其进一步加强。总之,使校园文化中的优质文化在校园中占强势地位,发挥主导、引领作用。相对而言其他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则减弱其影响力,影响学校发展的劣质文化在革新过程中应坚决给予摒弃。3.发展原则。高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亦不是静止的。校园文化在形成之后,随着外部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冲击也在不断革新,不断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革新中,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发展规律,借鉴同类高校及机构的先进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以文化革新为契机,对学校传统文化重新阐释,对校园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不断优化其内部整合力和外部适应性。

三、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的一般步骤

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开展调查研究,确定高校定位。高校的定位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来确定,调研内容主要包括:①高校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发展规划、文化传统、规章制度等;②高校的科研状况;③高校师生员工素质及硬件设施;④高校内部环境的包容能力和承受能力,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包容力和承受力。对高校的客观定位,有利于校园文化革新的目标建设。

2.明确文化革新目标,制定文化革新规划。根据上一步骤确定的高校定位来明确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要达成的目标,从而制定校园文化革新的短、中、长期规划。同时还要积极探寻校园文化革新最佳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在文化革新过程中,这一步骤尤为重要,如果目标制定不合理或规划不可行,校园文化革新终归会成为泡影。

3.决定具体方案,展开文化革新。在具体方案制定过程中,要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可采用群众路线、专家意见、领导主持的“三结合”设计小组,制定出校园文化革新方案,最终报校领导审定。以此来保障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群众基础,以便于方案的顺利推行。开展校园文化革新要在学校中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革新不是依靠学校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亦不是如当前某些言论所述仅依靠校风、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取得显著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与高校中各个部门、环节都密不可分。优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依赖全校师生员工,同样也使每位师生员工受益。因此在校园文化革新中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全校师生员工齐重视、齐参与。此外,高校领导班子在校园文化革新中要扮演好倡导者、引导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因为高校未来发展定位、发展战略领导最为清楚,学校面临的问题领导最熟悉,最能够清楚地判断需要何种文化氛围才能引领高校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四、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的适应阶段

新文化篇5

一、屯垦戍边呼唤有向心力的文化

提升团场屯垦戍边实力,是新型团场建设的最终目标。屯垦戍边实力不仅包括团场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也包括团场文化实力、凝聚力和人文精神。文化在屯垦戍边实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只有与团场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相适应和配套的团场军垦文化,才能使团场屯垦戍边实力真正得到提升。

屯垦戍边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和“”(分裂势力、恐怖势力、极端势力)分裂图谋、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在根本上体现为用中华团结、和谐、统一文化抵御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思潮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御西方价值观和封建落后思想影响,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为此,要求使团场成为展示、弘扬和传播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平台,成为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纽带,成为抵御“西化”“分化”和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思潮的强大阵地。

兵团团场分布于全疆各地,兵团人同新疆各族人民毗邻而居、互助互学,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亲情,在传播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主流价值观、增强各族人民文化向心力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通过发展凝聚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军垦文化,将进一步张扬新疆多民族文化中的爱国、统一、团结、和谐理念,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更紧密地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形成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机制。

二、经济发展呼唤有凝聚力的文化

实现团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团场建设的第一要务。新型团场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中的发展;文化将日益成为团场重要的发展资源、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成为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方向,成为把握商机、开展合作、维护利益的手段和平台,成为团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

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各类人才和劳动者,去发现和开启团场的各种发展机会之门,赋予团场经济持续的创新动力,使团场各类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利用。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和劳动力?单纯依靠回报是不现实的,更需要发展繁荣富有凝聚力的文化,将人才和劳动者的个人目标融入团场发展目标之中,将人才和劳动者的智慧和行动凝聚成为团场发展能力。为此,要求使团场形成尊重知识、人才、劳动和创造的文化氛围,创造让人才、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资源充分配置的人文环境,提供让人才和劳动者展示能力和创造性、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兵团团场经济同新疆各地州经济相互交融,不少团场处于边境口岸、交通枢纽和区域发展中心位置。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团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开发利用好团场自身的资源,还必须利用好地方、内地乃至国外的资源以求得更充分的发展。发展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经济文化,将进一步发挥团场的地缘优势,强化兵地经济融合,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企业、投资者和人才关注团场发展,看到团场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联系、交流、信任和感情,把握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机会,从而为团场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生活富裕呼唤有表现力的文化

满足团场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新型团场建设的根本目的。职工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既指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指精神财富的丰富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团场生活富裕,必须将满足职工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提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生活富裕不仅包括创造并向团场职工群众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精、品种更全的物质文化产品,而且包括职工群众对物质文化产品的享受和精神快乐、对生活方式的自信自豪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仅要求生活“丰富”,更要求生活“满足”。实现从“丰富”到“满足”的转变,在于发展繁荣富有表现力的文化,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技术、体裁和样式,全面、深刻、多角度地反映团场生活,增强职工群众对生活的认同感,从中不断产生新的感悟、新的快乐、新的向往,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使团场既成为职工群众物质生活乐园,又成为精神生活的乐园。

兵团团场生活不同于城市、乡村,而是同时具有部队、城市和农村生活特征的独特生活样式。团场职工群众来自五湖四海,团场生活蕴含全国各地各民族风情而又自成一家,是文化表现的富矿。通过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生活文化,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团场,增进团场职工群众同全国各地各民族之间已有的亲情,让更多有志之士从团场生活中寻求到自身的梦想、体验到全新的情怀,从而为团场生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营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

四、场风文明呼唤有引导力的文化

培养团场良好道德风尚、树立职工群众文明健康新风貌,是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前提。文明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潜移默化而形成。培育团场文明的社会风气,有赖于提高团场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赖于形成适应团场发展要求的新的文明观和道德观,有赖于繁荣孕含文明健康价值观的先进文化。

场风文明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既有着深深的团场历史发展印记,又体现了新的时代对团场发展的要求;既反映团场职工群众个体的素质和修养,又体现了团场职工群众整体的形象和风貌;是团场发展历史和特色的精神文化传承和体现,是团场发展必不可少和十分重要的精神动力。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种精神动力作用?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时代要求出发,继承弘扬团场优良传统,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场新型职工队伍,发展繁荣富有引导力的文化,引导职工群众提升文明程度,使团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兵团团场分散于全疆各地,不同的团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特色,既体现了兵团的整体精神面貌又各具特色,是向地方、内地乃至国外展示兵团形象的窗口。通过具有强大引导力的道德文化,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素质培养融入团场各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之中,引导职工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更有效地引进、吸收、利用先进地区的经验、技术、管理、设施、条件,从而为团场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五、环境良好呼唤有亲和力的文化

建设优美的团场人居环境、推动团场走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标志。优美人居环境展示了团场的面貌和职工群众的形象,反映了善待环境、追求生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既是环境硬件建设的结果,更是重大的文化认识成果,体现了团场职工群众对居住环境的文化认同感。

环境良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崭新文化理念,环境不再是与生活水平无关、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的无足轻重的因素,而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前提。创造团场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优美环境,要求提升职工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增强对环境的文化认同感,亲近自然、追求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和谐和人的进步的有机统一。为此,需要大力发展繁荣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发展理念和生活追求,成为团场重要的文化传统,增强职工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将团场和连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乐园。

兵团团场主要分布于国境沿线、沙漠周边,生态条件恶劣,发展难度大,许多团场本身就是在与沙漠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沙漠和绿洲的分界线,是“生态卫士”和“绿洲哨兵”。通过有强大亲和力的生态文化,树立与环境共生、以生态为家的观念,自觉维护团场环境卫生秩序,在适应环境中维护和改善团场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变团场环境面貌,进而拓展团场发展的空间,增强团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团场发展走上“人居环境改善―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治理加大”的良性循环,成为新疆生态建设的突击队。

六、管理民主呼唤有创造力的文化

加强团场民主政治建设、提升领导团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保证。团场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为团场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张扬职工群众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培育参政议政热情和积极性,引进先进的民主管理思想,形成民主文化传统。这一切,都表现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管理民主的实质在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在团场、连队管理和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管理的民主形式,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各项权益。推进团场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把培育和增强职工群众在团场、连队民主管理和发展探索上的创造力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增强职工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民主素质,弘扬民主精神,完善民主程序,培育民主文化传统,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兵团特色的民主管理形式,推动团场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团场又快又好的发展。

兵团团场实行特殊体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调度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的优势,但也容易导致公共服务职能不健全、监督约束相对薄弱、决策失误、注重重点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和职工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民主,通过有强大创造力的管理文化,不断完善团场、连队的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参与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历史创造性,推动团场实现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创新。

新文化篇6

作为领导者,谁都不希望远离创造力,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提出新颖的、有用的想法,包括财务人员。

如果任何公司的管理高层都把监听设备安放在员工食堂或工作人员最喜爱的酒吧,他们会很快发现:

? 每个员工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

? 许多想法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

? 许多想法都值得公司斥资执行

在创新文化发展良好的公司,没有员工会谈及这种文化,因为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的DNA,融入到其每个员工的行为。

具有创新文化公司的另一个特点是,职员对提出想法非常感兴趣。我们现在说的这种兴趣是那种来自员工内心的,而不是奖励制度激发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一个人的工作方法、活动领域以及所涉及工作任务的固有部分。富有创造性的人对创新的态度是一样具有喜悦或悲伤的,它是可感染的。在创新型公司中,组织机构里不会献计献策的人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在努力创造、建议、评估,并常常帮助公司寻找更好的工作方法。在公司,管理层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已经根深蒂固,最后激励的方式也转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从普通员工到董事会成员。创造力自然发展,并从一名员工传播到另一名员工。

确定创造性企业文化的另一种方法是看看企业的持续创新是否成为公司内公认的事实,也就是说,公司的每个人都知道正在开展的创新项目及其会带来的成果。创新并不局限于某些部门或主管人员。保持信息畅通,每位员工都会关注公司的创新成果。创新成功的公司往往是目标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市场领导地位转换成一种自傲的成就,这不是一种骄傲的虚荣心或自满,而是员工知道他们自己在书写行业未来的自豪感。

这一切都非常有吸引力,说起来容易,但如何做到呢?如何获得一种创新文化?有的大公司的老总认为,几乎不可能改造现有的企业文化——成千上万的公司员工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存在惰性、机构瘫痪。组织越大,就越难培养这种创新文化,这是事实,但它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几乎没有人会否认IBM和宝洁是两家巨型企业。不过,这两家公司的经历都证明,通过付出努力、良好计划、坚忍不拔和合理利用资源,我们可以把保守型文化转变为创新文化。宝洁在全球的员工不少于11万,但仍能从过去的模式转变成一家高效创新的模范企业,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对手可匹敌。

新文化篇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自己核心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强盛的,一个没有自己特色文化的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和文化之重要性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广泛共识。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文化创新更是一切创新的精神引领。重庆机电集团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文化创新,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可以说机电集团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以“诚信、创新、包容、共赢”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引领的成果,更是其文化创新取得的结果。

第一次文化创新走出困境

机电集团是一个由多家管理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家典型的先有“儿”后有“妈”的投资性企业集团。成立初期的机电集团,其管理模式、管理观念面临新的变化,企业文化更是一张待书的白纸。然而正是初创的企业文化,引领机电集团走出了困境。

迎难而上明理念 机电集团成立初期,所属的55家企业资产总额约75亿元,营业收入27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5.1亿元,亏损面达68%,净亏损3.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7%;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9户,一半以上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养老失业金等,是重庆市国资系统有名的老大难企业。面对“摊子大、负担重、问题多”的严峻局面,机电集团一班人没有退缩,而是知耻而勇、迎难而上,及时提出了“坚韧、创新、提速、振兴”的八字经营理念。其中坚韧是态度,创新是方法,提速是要求,振兴是目标。

以人为本抓破产 面对困难,在八字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机电集团全体干部职工以必胜的信念,坚韧的状态、创新的精神,破旧立新,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破”就是破出旧的管理方式,破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冗员,破掉那些长期亏损的劣势企业。破产重组是确保机电集团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但要解决的最关键还是人,人向何处去?过去的办法是先关门后走人,路该怎么走?机电集团打破禁锢,采取先安置好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再进行破产清算和资产变现的破产重组思路,变“关门走人”为“走人关门”。

2003年以来的7年时间里破产13户企业,减少负债近30亿元,安置职工28 400余人。不仅在重庆创下了仅用3天时间,完成红岩内燃机公司、重庆测试仪器厂两户企业5 600名职工的安置工作,没有出现一例不安定因素的先例,更是率先在无锡安置了返锡居住职工873人,开了国内异地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先河。无情破产,有情操作的以人为本的破产重组,大大缩短了破产周期,安定了人心,降低了企业震荡。

经过艰苦的努力,机电集团于2004年终于迈进资产和营业收入双百亿集团的大门,实现了集团整体扭亏为盈,摘掉了重庆国资系统亏损大户的帽子。

第二次文化创新走出精彩

进入2004年,机电集团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90%以上,企业亏损面仍达50%以上,用什么去引领干部职工继续奋力拼搏,实现机电集团真正振兴?

用愿景激发活力 从2004年起,机电集团先后提出“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建强国之基,攀制造之巅”的企业宗旨和为中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作贡献的企业使命等一系列文化理念。通过广泛宣传,推进理念落地,宏大愿景激发了干部职工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壮士断腕、脱胎换骨的豪情。

用文化指导调整 为加快推进机电集团的转型,加快发展步伐,做强做优做大重庆装备制造业,向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奋进,集团强力推进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减幅缩链工程——推进组织管理结构调整。通过债务重组、引资嫁接、土地置换、破产退出等一系列壮士断腕、伤筋动骨、脱胎换骨、强筋壮骨的改革调整和破产重组举措,使集团绝处逢生、扭亏增盈,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由“苦菜花”向迎春花的转身。

二是实施“旧貌换新颜”工程——推进工厂布局调整。机电集团紧紧抓住重庆市“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和污染企业搬迁这一历史性契机,对26户企业实行整体搬迁,大力推进机电工业园区建设,改变了过去“老、大、粗、黑”的状况,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准确、资源共享、上下游产业链互动的格局,促进了产业高新化、企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促进了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是实施战略性整合工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8月,重汽集团根据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整体并入机电集团,使集团产品结构向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拓展,至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为机电集团重要支柱。

四是实施国际化工程——推进资本结构调整。2008年6月13日,重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整体上市,开创重庆直辖后企业境外上市第一单。使机电集团真正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融资模式、治理结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通过一系列调整,到2007年,机电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迈上200亿元台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到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257亿元,利润15.2亿元,成为重庆国资系统四大控股集团增长最快的集团。

第三次文化创新走出国门

时间进入2010年,未来机电集团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来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年的工作会上得到明确:实施“321”战略,即把集团建设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高地,建成千亿级产业集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力争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 000亿元;实现“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

文化创新支撑战略 实现战略文化先行。机电集团根据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需要,及时创新提出“敬业、创新、开放、提速”的新经营理念。敬业是前提,创新是方法,开放是手段,提速是要求。同时集团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人员提出了“承前利后”的发展观、“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和“精心谋事、激情干事、大气处事、和谐共事”的工作观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了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进一步统一了干部职工向千亿机电进发的思想。

文化引领并购重组 2010年以来的三年多,机电集团在技术创新、产业拓展、并购重组、多元融资等方面亮点纷呈,其中最为闪亮的是海外并购重组,因为此举开创了重庆国企海外并购成功之先河,打出了重庆国有企业的品牌。

机电集团认识到,要在现有产业中实现规模的快速成长十分困难,走出去并购扩张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路径。在扩张中集团按照“勇敢而理性”的并购理念,“循序渐进”的文化融合理念,“技术先进、产业互补、市场协同”的并购原则实施并购,决不搞“志在必得”“砸锅卖铁”的盲目并购、虚假并购。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实施了三宗并购案:

一是并购英国PTG打响海外并购第一枪。2010年,集团以2 000万英镑全资收购英国PTG集团下属6家公司,包括3个核心子公司、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使中国机床产业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十五到二十年。这一收购使PTG当年实现扭亏为盈,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 500万英镑,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实现利润约190万英镑,是2010年的8倍;以此创建的机电集团欧洲创新中心实现了24小时同步研发;新PTG“返程投资”400万英镑与机电集团下属机床集团合资组建的重庆霍洛伊德螺杆生产基地已经完成设备安装即将投产,与机床集团共同研发的磨齿机已经试制成功,展现出广阔前景。

二是并购美国直升机公司向工业强国进军。2013年1月4日,集团所属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全部股权完成交割,重庆直投正式执掌具有54年历史的恩斯特龙公司,开创了国内航空企业成功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知名直升机整机制造企业先河。同月,签署了并购美国TEI模具公司80%股权的并购协议。两并购将推进机电集团直升机产业和高精铸造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并购吉林大安晨飞公司布局风电产业。2011年机电集团所属机电股份公司全资收购吉林大安晨飞公司,完成重庆风电叶片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并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文化创新引领价值创新,2012年,机电集团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使资产总额达到34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15亿元,利润总额11亿元,向500亿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通观机电集团三次文化创新,其蕴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无不体现在“诚信、创新、包容、共赢”的八个字上。“诚信”就是以诚为本,诚信为人。“创新”就是永不知足、持经达变、思进图强。“包容”就是以人为本,大爱无边,坦荡胸襟。“共赢”就是责任担当、价值分享,做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企业公民。

新文化篇8

"受欢迎的文化"是对企业业务有利的文化。强生(johnson&johnson)等公司已将其"受欢迎的文化"植入了其行为。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泰里诺药膏中毒事件。强生公司一听说该产品可能受到了污染,立即将其撤下货架。首席行政总监也在电视上向大家说明了正在采取的行动,同时公司还改用了新型防污染包装。这一切都说明,公司把顾客的安全摆在首位,并刻下容缓地在行动中体现了出来。

改变文化

文化是可以改变的。当英国航空公司向私有化转型时,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将漠不关心型的文化转化为热心服务型的文化,以利于在国际市场竞争。

许多人说文化虽可以改变,但需时太长,因为那些埋于心底的信仰和价值观太过隐蔽、根深蒂固,不易操纵。许多人一听说改变文化要花五到十年时间,就丧失了信心,不再感兴趣。加之,许多需要彻底改变企业文化的企业已经等不起五到十年时。市场的压力令他们喘不过气来。的确,支配着人们行为模式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越强,组织越庞大、越复杂,就越难找到并改变企业文化。唯一的技巧是制定一个全心全意的改革方案,立即发起猛攻。

文化变革的目标非人格的巨变,而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各主要方面、可延续下去的行为模式变革。其目的是要通过量变来实现质变,确保取得实效。

文化变革可分为两部分。首先,审核现有企业文化,弄清需要改变的方面,然后制定并实施文化变革策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我们面临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即找出主要的,特别是那些隐蔽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以及由其造成的那些限制企业的行为模式。然后,了解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分析向其挑战的成本或效益;最后进行企业文化变革。

付诸实践

首先是找出受欢迎的文化,即对企业能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文化。这里所讲的几种变革策略,是建立在战略、运作、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与监督以及领导艺术等基础之上的。因为文化是包含在这些方面之中的,所以改变这些东西就能改变文化。

以战略为出发点。选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文化重新进行全面评估。借用质理管理、顾客服务,业务流程重组等运作过程中的当代措施改变文化。着重于运作的三种当代措施有全质量管理、包括对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顾客服务、业务流程重组。如果这个变革过程从一开始就注重了这一点,而且这些实施又实施得当,它将是最好的文化变革。

一家医院的护士组在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对病房进行整理之后,倡议将之推行到整个医院系统。所有部门,包括行政部门、医生、实验室技师,无一例外。由于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只有在整个系统内树立了团队精神之后,医疗质量才会提高。

通过改组机构来挑战,革新原有文化。某仪器加工商因为其他分厂无法改变不利于其业务的企业文化,只得另建一座新工厂。新厂管理人员受命营造一种更开放、更具企业精神的文化。工厂建成运作之后,老厂的员工都按计划派往新厂参观,"感染"新厂的文化精神。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作变革的杠杆。招聘、提升、培训和职业发展都可成为变革文化的手段。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先让新员工适应公司的战略和文化,然后再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

与变革相关联的战略

将文化变革与每个主要项目、计划和变革联系在一起。许多变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文化的因素。

用行动引发新思路。一家制造商的管理人员意识到,他们之所以无法控制浪费,是因为公司有一套共同的观念和行为规则在作怪。因此,公司组织了一个小组,花了六个时间来研究简炼生产的技术和流程,并且参观了成功实施这些技术和流程的工厂。之后,这个小组在一年之中让整个工厂充斥了各种减少浪费的行动战略。慢慢地,许多人转而接受了新的思维模式,积极倡导新的行为规范,使新文化取代了旧文化。

利用危机,甚至创造危机来促使文化变革。许多成功变革文化的例子都是从面临危机的企业开始的。在危机状态中,陈规旧习,包括陈旧文化中隐蔽的行为规则都不再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危机,那就制造危机。

一家公司发现了新竞争对手闯入其市场所带来的影响,便利用标语、动员会发起一场赶出入侵者的活动。整个过程强化了按值定价、优质服务、顾客服务、当天或隔天送货等商品价值,并使其象一种战斗口号。活动进行了三个月,销售量剧增,公司受益非浅。

正面攻击

上述许多方法虽有力,但都是些间接手段。也可采取一些更为直接的手法。公司处于转折期时,采取游击战术。由于转型时期一些规则已不再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进行一些大胆的文化变革。有一个公司的首席行政总监雇用了一位咨询员,其职责就是可以任何时候在公司的任何地方出没,专门问些"天真"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如"为什么这样做?""这有什么用?"或"如果取消这个部门,公司会受损吗?"

用提倡新价值观的活动冲击公司。如英国航空公司举办了一连串有关顾客服务和对服务类型企业进行管理的员工会议。虽然这些活动是以培训的形式举办的,但实际上是对牢固的旧文化进行正面攻击。

利用象征埋葬旧文化,强调新文化。象征寓意深远,许多得力的领导都能巧妙地运用这些行为。

据称,原克莱勒公司董事长兼变革领导者李。艾柯卡就曾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克莱斯勒的工人为答谢他在变革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凑钱为他买了件礼物,当然是克莱斯勒汽车了。礼物定在一装配工厂的午间动员会上移交。首先,装配厂厂长作了简短的发言,然后将车间内一辆熠熠生辉的黑色克莱斯勒车的钥匙交给艾柯卡。

艾柯卡看了钥匙和汽车,说:"我不能接受这辆车。"工厂里骚动起来了。厂长也一下子愣住了,他说:"可是,先生,你必须接受他,这是件礼物。""我可以接受一辆车。"艾柯卡说:"不过,请给我一辆刚从生产线下来的车。"所有的人立刻都恍然大悟,公司生产的每辆车都应该达到可以赠送给董事长的标准。

创造一个关键的载体群来推动新的价值观。如果员工曾是旧文化的无声载体,现在必须成为新文化的有声载体。为了提倡高科技企业所需要的领先文化,英特尔公司的首席行政总监安迪。格罗夫对经理们说:"如果在过去两周,没能好好挑剔老板,你就没有好好工作。"

采以君王式的方式。只要强制推行某种企业所需的文化即可。一家中型家族糕点厂由其父控股。他对企业的经营方式厌烦透了,于是简单地在家庭会上宣布进行改革。他强调了三点:"按劳取酬","任人唯贤","不能损公利私。要给自己孩子留下点什么,就得自己创造。"他很惊奇的发现,没有多少反对意见。

新文化篇9

16年来,联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转变过程中唯一不变的便是联想所强调的一种创业的企业文化,一种创新的文化。

联想刚起步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5%的可能变成100%的现实”。这是联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常坚定的目标导向。这个时期联想面对的是关系到能否生存的竞争压力,充满了创业的决心。在从“做学问”向“做市场”的转变中,联想逐渐明白了必须关注客户需要什么,考虑什么产品才好卖、考虑怎么控制成本才能赚钱、考虑要打出自己的牌子,经营意识就这样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联想把自己领进了市场的大门。

路走顺了,就要想想怎么为长跑做好一些准备。于是联想开始讲“管理三要素,讲“做事三原则”。一切围着目标转就逐渐转变成了“围着规则转”,从目标导向变成了规则导向。诚如杨元庆所言:“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员工的行为需要规范,业务怎么开展需要规范,企业怎么管理也需要规范。”联想向规则要的是“精准和效率”,把很多事情都放到一个个流程制度里去规范它。比如用“入模子”来统一新员工的价值观,比如把总经理室的沟通变成固定的“早餐会”。

当公司发展越来越大,部门也越来越多的时候,联想讲的更多的是团队意识,告诉员工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的道理,多讲支持,提倡“互为客户”的理念,并推行矩阵式管理模式,要求各部门和层次之间互相配合,资源共享。联想的“亲情文化”也是在这个阶段提出来的。据说联想内部实行“称谓无总”,不听从者,罚款50元,可见一斑。

进入新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要面临新的挑战。创业精神再次成为联想重点倡导的企业文化,只不过此一时已非彼一时。以前联想面临的是能否突出重围、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而今天的联想已经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业务也已经发展壮大,联想现在提倡的创业精神必然要赋予更新的含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

联想在业务增长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来自联想内外两个方面的危机。从外部环境来看,新世纪刚开始,伴随着美国股市的暴跌,包括宝洁、韩国大宇、摩托罗拉、思科等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开始在大规模裁员,世界经济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以前几乎被神话的新经济似乎变成了垃圾;在美国和欧洲,PC已陷入市场饱和、利润降低、竞争空前残酷的境况。与之鲜明对比的是,PC在中国仍是规模巨大且还将迅速增长的产业,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外国IT公司都把中国市场设定为自己取得增长的一块肥肉,国内企业将要面对国内市场上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作为走在市场前沿的联想不得不思考自身核心业务的增长是否足以维持对新业务的拓展,毫无疑问,多元化发展就势必意味着面临更多的风险。联想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

据了解,联想的绝大部分员工来到联想不过两三年的时间甚至更短,而这段时间正是联想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在联想的成绩被别人津津乐道的今天,联想的员工是否能够融入新的企业文化,是否也能够居安思危,具备了危机到来之后的心理素质?这的确是联想现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看来,联想现在所倡导的“危机文化”不无理由。“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裁员、减少开支、降低薪酬吗?盲目的乐观、看不清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将成为来自我们自身的最大危机”。杨元庆的忧虑无疑也间接反映出了国内其他企业的忧虑。

不久前,杨元庆与Intel的高级副总裁Otelini先生在中央电视台有个对话,主持人称二者皆为成功的企业,杨元庆连忙打断:Intel应该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了,而联想只能算是到目前为止还比较成功的企业,因为联想还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和风浪的洗礼,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九死一生后的成就。

新文化篇10

一、升华价值文化,树创更高目标追求的人本文化新理念

美国学者兰德斯说:"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协调发展。人的价值文化理念创新,愈来愈成为企业社会和谐发展本质要求。

一是加快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文化理念转换,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于社会价值之中。哈佛商学院经对企业跟踪调研后认为:"特定的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的重要原因".随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以美国注重个人价值与个人英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企业文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看到,重视个人价值文化在导致个人价值业绩上升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问题。前一时期,美国公司财务做假,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创造美国股市的虚假繁荣与泡沫,CEO和经营者不择手段谋求企业和个人的非法利益所得等,就是美国文化重个人价值长期以来的积聚和暴露。著名企业文化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企业家不可沉湎于过去和现在的成功,必须不断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建立新的企业价值与企业文化。"实践证明,个人价值植根于社会价值之中,对于企业科学管理极为重要。近年来,通用电器公司强调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倡导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建立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的优秀企业文化,获得了巨大成功。杜邦公司加速实施尽可能少地运用地球资源,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发展战略。三洋公司明确提出"热爱人类与地球"的口号,确立关注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更加负起社会责任。这些企业的价值理念创新,对于我们的企业跨文化理念创新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加快利益价值与道德价值文化转换,更加注重利益价值实现于道德价值之中。西方企业文化提倡利益至上,东方企业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更讲求道德价值行为。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西方企业文化在利益和道德原则之间更看重的是前者。他深刻地指出:"在美国,利益是唯一追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成功者就会被公认为英雄,受到尊重和崇拜,否则将一无所获。美国企业文化缺少的正是道德规范。"近年来,在东西方企业文化交汇中,道德价值文化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在成为利益价值行为的规范。许多成功的企业注重文化的力量与作用,追求诚信,防止企业经营中的欺诈与利益贪婪。沃尔玛公司提出企业不光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沃尔玛公司开到哪里,都能为哪里的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回报。本田汽车实施每销售出一辆汽车就在当地种植一棵树的策略,以弥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可见道德价值提升的更高境界。我们追求企业科学发展,更加需要加强道德价值规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快能人价值与人才价值文化转换,更加注重能人价值实现于人才价值之中。依靠能人治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人才价值观,企业受治于一人的结果极易于出现决策失误。美国公司一度重"能人价值",使得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保住位置,造假等不择手段成为冒险的选择。近年来,能人价值观正向人才价值观转换。海尔公司提出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实施人才"第一产品"战略。美国GE公司在韦尔奇统率期间,突出了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企业"加长领导力的长凳",培养、选择更多的企业一线高级将领。在能人价值与人才价值理念碰撞中,成功企业更多的是谋求人才和知识拥有。思科公司在过去9年中,通过成功收购80多家小企业,真正的目标是连锅端走这些企业中的人才。实践证明,只有人才治企,才是企业常胜不衰的法宝。

二、升华经营文化,注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人本文化新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异地文化不仅会对跨国经营产生阻碍,同时文化还具有排他性。升华企业经营文化,是要把当地文化理念融会到经营管理之中,更加符合跨国经营本土化。

一是注重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领先,释放出企业超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在企业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最具代表意义的是盖茨精神和雷锋精神融会出新的当代企业精神。盖茨不断创新的微软高技术产品稳居世界前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已被全球认知,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创新,使现代企业不断走向辉煌。我国海尔、小天鹅公司在注重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将"海尔-真诚到永远""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全球广泛的信誉。几年来,美国企业大力推崇雷锋精神,曾在美国企业中不断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在东西方文化融会的时代,强调技术文化与服务文化创新,更利于升华企业经营文化与企业精神,形成企业国际化经营超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建立"无边界企业"与"学习型企业",注入企业人本经营新活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老板韦尔奇首创企业"无边界"理念,他提出"使人们专注于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思想,并在组织内部人们之间和全球任何地方的企业共同分享最好的思想与实践。"他主张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挥空间,强调知识与学习的价值。鼓励员工去挖掘自己的伟大思想,学习和占有他人的伟大思想。近年来,倡扬学习成为东西方企业家们的共识。海尔张瑞敏的建立学习型组织与人本经营管理思想,在瑞士洛桑全球企业管理论坛上,受到与会者们的高度认同。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裁说:"公司的业绩尤其来源于尽快获取、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知识的人才,更应建立指导与激励人才与人力资源的企业文化。""无边界企业"与"学习型企业"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本,分享思想,倡扬学习,提升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开发人的价值与创新、创造潜力。

三是增强危机意识与加速"灵魂"创新,构成企业永续发展的推进力。微软公司为增强企业全员危机感,曾在网上"微软将在18个月后倒闭"的信息,一时间令公司内外哗然。后来微软出面解释,这是根据"摩尔定律"做出的假设,IT产业技术更新太快,18个月为一个周期。若没有危机意识,倒闭就在眼前。无独有偶,许多中外企业家都把创新机制和创新精神视为企业"灵魂",通过增强危机感加速技术与机制创新。吉利公司追求人才创新为"第一生命",公司总裁泽恩把40%的时间主要用于公司人才挑选上。应当看到,时刻保持"危机感",加速"灵魂"创新,是企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人本资源效率的文化动力所在。

四是倡扬团队精神与放大扩展,结成企业"竞合经营"的凝聚力。面对全球化挑战,团队精神与放大扩展,成为跨文化管理竞争与联合的重要策略。美国苹果公司较早提出要象生态链那样集成企业产销群体。IBM公司则推出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集成产销共同体。这些知名企业已从过去重于内部的的团队精神,放大到人本资源提升的更大范围。著名经营学家詹姆斯。穆尔说:"现代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与其它企业携手,企业间是竞争对手,更要联合互赢,培育竞合组织,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市场新的价值。企业全球化跨文化管理创新,不仅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放大团队精神,扩大和延伸企业团队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升华法制文化,形成企业规范运行的人本文化新准则

在跨文化管理中,法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通过法制与国际接轨、运用与转化,法制文化的不断升华,保障企业国际经营利益与规范企业运行行为。

一是认识法律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提升自主法律文化地位。法律是文化的范畴。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与市场界限日益模糊。特别是国际经贸活动总体在WTO规则下进行,保证了公平、公正竞争,但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替代法律全球化。法律的民族、区域、国家特征与利益的保护性,仍要求提升自主法律文化的地位。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出台相关法律,还加大运用本国法律树起非关税贸易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当认识法律具有很强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区域性特征,植根于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之中,法律集中体现出各国、地区以及民族的根本利益性。我们的企业要认真学习、消化和吸收、运用WTO等国际经济法律。与此同时,还应加快接轨、转化和提升,充分发挥自主法律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具有中国企业自己特色的法制文化体系,既融会于国际法律文化之中,又保持自身法制文化的独立性。

二是认识法律文化的规范性特征,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主动性。入世来,我国企业在外贸出口经营中遭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案件增多。面对欧盟以进口产品安全设计问题,对来自中国浙江的打火机产品提讼。浙江相关企业奋起反倾销应诉,主动运用国际法最终打赢了官司。从全球法律文化共同特征看,法律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全球化经营中,各国和各地区法律文化碰撞在所难免。对此,我们的企业迫切需要增强用法的主动性,提升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法律文化。通过法制文化建立与企业精神发扬,积极迎战国际贸易壁垒,勇于拿起WTO和国际法律武器,运用WTO法律争端解决机制,对簿于国外法庭,打赢国际贸易官司。同时,不断法律意识,实施法律超前预警措施,提升企业国际经营法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