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2:05

新文化论文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1

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企业及其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善促进模式实施效果环境因素的建议。

一、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阶段已经显著增强。企业研究与开发支出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研发活动经费的支出主体。企业科技人员数量逐步增加成为我国科技人员的主体,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企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技术供给者。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结果,2007年部级技术中心所在的499个企业全年研发支出1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7,比上年增加0.06个百分点。当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8.5%,增加2.4个百分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企业的申请占48.3%,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企业创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根据国际惯例,企业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左右,要保持领先优势,研究开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但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在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达国家,其企业对R&D的投入一般都占其销售额的3%左右,高技术企业对R&D经费的投入则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要占5%-10%。在我国500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才为1.6%,和国外企业相比差距非常大,也说明我国企业的R&D经费严重不足。

第二,企业内部教育问题,高级科技人员不足,缺激励和使用人才以及企业自我培养人才的机制。从企业员工素质来看,企业在总体上缺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少创新型人才。企业普遍存在缺少经验丰富、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加上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类似于大规模生产与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学历、低能力的大学生很常见。劳动报酬与员工的贡献不相匹配,也导致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去企业工作。同时自主创新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

第三,我国多数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根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就连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二、分析企业创新时遇到问题的原因

(一)技术创新中介信息服务系统的不平衡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系统。技术、经济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与放散性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性,使得技术供求双方仅仅依靠主观渠道实现创新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确定创新什么、何时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的效益如何时,市场并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就必须有中介信息服务系统。搭起一座桥梁以补不足。美国具有先进的中介信息服务系统。90年代初期,在个人电脑应用大众化进入美国的Internet的用户大幅度增大,短短的几年间美国的Internet用户上升到以千万计,从而形成了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解决传统供应链和信息链的低效并创造新的市场机遇,抢占竞争制高点。美国建设全国性“信息高速公路”(NII)是美国政府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制定的相关政策的关键一环。NII为美国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消费者社会中提供全球快捷的信息,使得创新开发、研究、产品化到生产销售的时间尽量缩短。美国这种通过中介信息结构的联系,使创新企业与其他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链环模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稳定的支持系统。

而在我国,对中介信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重视,创新企业与外界形成的是单向线性模式结构。这样,高校和科研所与市场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直接进入市场,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它一方面就造成高校和科研所的创新成果难以及时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过程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完善

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结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系统的整合效率。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它不能担负起系统整合的作用,。而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目前,我国各部门内部已经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各系统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系统,致使整体创新能力较低。可见,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各子系统的密切合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诸如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国家创新系统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起飞一直是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实现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R&D的投入,投入量可达GDP的2-3%。同时,这些国家的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基础研究,他们还推动各子系统的合作,发挥系统的整合力,而且还通过立法,制定各类科技发展计划等措施推动技术创新,为其提供保障。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仍不健全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创新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尚不理想,系统整合效率低下;未能很好解决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等等。

三、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一)有效规划科研实力的整体布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面向科研和生产的实践,创办了一些高技术企业,如清华同方、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天大天财、中国高科、同济科技等,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成绩同高校拥有的强大的科技实力比较起来,高校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在企业内部,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内部,需要有效的规划科研实力的整体布局,使得高校拥有的科技实力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企业内部,企业家、企业科技人员在内的职工群众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科技人员只有与他们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让专业科技人员深入到企业,指导、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同时把一部分科技人员分流到企业,直接参与研发。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个重要的成果源泉和企业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产学研的联合。其中深圳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为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群体,500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28岁,85%以上拥有大学学历、硕士、博士、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60%,还拥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如此密集、高级、年轻的创新人才群体在国内企业是罕见的。华为的创新人才结构也是很独特的,5000余名员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0%,市场营销及服务人员占35%,而生产与管理人员分别只占13%和12%。一头侧重技术开发,一头侧重场营销,生产和管理人员只占中间的一小部分,这是一种典型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华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并取得绝对优势的一大“法宝”。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

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必须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脑,是企业发展的领路人。企业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企业走向成功,走向发展。如北大方正的王选,在方正的成功要素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拥有王选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不仅有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而且有敏锐的市场分析力和判断力,在发现市场机会时又有魄力带领大家一起去抓住这一机会。在方正集团的技术创新中,王选既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又是组织者,实施者。实际上,不仅北大方正如此,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如联想、华为、远大等知名企业,都拥有一个具有优秀素质和强烈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正是这一大批的企业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无数的企业经营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充分展示了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内在推动作用。无论从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创新体系的设计师,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指挥中心,是企业创新主体的领导人物。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企业要通过各种培育方式造就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造就一支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而又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创造企业内部浓厚的创新氛围.调动企业内部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氛围,要求企业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努力创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环境。

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职工培训和再教育投入,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创造科技人员培训学习的机会,如与大学院校共同培养、出国培训、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专题培训,在学习中抓住专业发展机会。加大对创新型管理者的激励力度,激发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对高管人员报酬除了采用固定工资和年薪制外,可以对一次性奖励、技术成果提成、创新奖励股等激励方式进行有效选择和组合使用,还可以引进股票期权、期股、利润分成等新型报酬形式,建立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有率统领自主创新的长期激励制度。同时,要创建企业高层管理者教育体系,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的精神激励。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形式也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企业员工的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条件和支持;推行以业绩为评判依据的多种分配形式;明确企业奋斗目标,激励广大员工的劳动、创造热情;造就人尽其才的环境,创建温馨、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同时,在企业应实行各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使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在企业内部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推崇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创新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寻求和把握发展机遇,使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其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田盈,蒲勇健.企业报酬机制与人力资本投资[J]管理工程学报,2006,(02).

[2]赵林海.基于资源的知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

[3]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03).

[4]王晓红,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03).

[5]蒋太才.企业人力资本引进投资的灰色决策方法[J]商业研究,2006,(13).

[6]赵林海.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J]商业研究,2006,(13).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说口袋空空的农民不可能有幸福感,那么住上了新房、终日饱食但精神空虚的新农民同样不可能有幸福感。而且,光有物质的提升而缺乏精神的文明,很有可能会加剧农民群众的心理不平衡,造成新的社会不平衡。

在我国十三亿的人口中,有九亿在农村,“三农”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际,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重点,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个乡镇至少要建一所集图书阅览、广电传播、电影放映、科普宣传、文艺演出、科技推广和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整合村支部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和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等公共资源,建成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学校的图书馆(室)、电子阅览室要确定专人服务,定期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使之成为当地的宣传、文化和信息中心。

依托镇、村文化资源,鼓励农民群众自办文化,建成一大批文化中心户,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自然延伸。政府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照顾,并加强对这些文化中心户的有效引导和管理。配备图书报刊、文艺体育器材和硬件设施,使其有条件自由开展一些小型文化体育活动。

二、深入推动城市反哺农村的惠农工程

1.深入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程

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把科技、文化、卫生送下乡。充分发挥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车和文化小分队等作用,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因地制宜、行之有效。

2.深入推进城乡捐助工程

动员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以各种形式捐赠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家用电器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相关民间组织发送。

重点捐助建设一批文化站(室)、图书馆(室)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充分发挥这些示范工程的文化辐射功能,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培养本土文化人才、落实群众文化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中,不只是“送文化”,而是更要“种文化”,从而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注重发掘民间传统文化,努力形成民间文化的再造机制。结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加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街镇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干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这是一个核心的节点,必须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建设。利用文化站设施和人才优势,加强对镇、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形成一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骨干力量。

加大对各类农村文体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利用农村庙会、赶集等时节,抓好文体表演队伍的正常化、经常化。在农闲时,组织一批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如现代京剧、淮剧等,指导农民群众自己排、自己演,让“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农村文化建设

1.建立健全领导保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领导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目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要长久、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营管理机制作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搞好农村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和市场管理等工作。公务员之家

3.建立健全多元发展机制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3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在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4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5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6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新文化运动。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应用;文化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引导企业职员与企业的价值观相融合,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发展的方法被世界知名企业应用实践。然而,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并未认识到进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认为没有必要像大企业一样进行文化建设。有些企业模仿其他成功企业,但只看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作用,并未认识到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谈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少有人会提到文化建设,大多数人认为中小企业的关键是生存,甚至一些管理界的专家也认为中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建设。但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同样需要进行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治病的妙药,却是强身健体的良方,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树立企业形象,而且还可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动力源泉,而且还能让更多人了解企业创建的真正意义。每个企业的创建都应有一定的文化精髓,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进行文化建设,不但能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梦想,而且还能为今后中国文化的流传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不仅代表着中小企业奋发向上的拼搏,而且也体现了当代民族的文化气息,彰显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

二、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忽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企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有本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和企业职员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营理念、厂风厂貌、规章制度、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及道德规范等。如今,部分中小企业对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领导阶层不够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引领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也没有个性。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企业激励员工工作的口号中,“团结”“创新”“进取”一类词汇的使用率分别高达41%、20%、10%,市场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这些口号却坚不可摧,丝毫未变。部分中小企业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的,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发生矛盾冲突,影响企业的发展。

3.家族式文化的弊病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0家中小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80%的企业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因为受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家长制集权管理使得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家族力量对企业领导权的垄断,导致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使得员工的意见不能很好地反应到领导那里,且领导权的垄断也打消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使企业走向没落。

三、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建立创新的制度及激励体制

企业要想进行创新文化建设,首先应树立创新观念,让员工能在其职位上自觉按照新观念完成任务,然后建立创新的制度及激励体制,将其应用于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创新的规章制度下,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造力,提升其实际操作水平。并聘请创新人才,满足其精神与物质层面的需求,使其创新观念能有效浸入企业的血脉。落实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优良的企业就有优良的文化内涵,如海尔公司在企业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海尔,中国造”。这种文化理念深深体现了海尔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在经营管理方面,海尔也具有一定的激励志向,采用的励志格言为:海尔理念——只有创业没有守业;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种管理经济模式更为中小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模式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借鉴依据。

2.提升企业文化的执行力

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执行力,将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企业文化转变为有效的成果,并且加强对理念的宣传,使得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全面落实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的执行力。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要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所以,企业要培养“言必行,行必果”的事态作风,没有好的执行力度,便只能成为宣传口号,这不但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今后企业在执行控制力方面也缺乏效应。

3.提升领导方式的创新

领导方式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小企业的领导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注重自己与员工的交流方式,创建全新的领导与职工的关系,使领导与员工不仅仅是雇佣关系,领导和员工一同商讨企业的发展计划,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还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法制环境,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引导,创建更多的管理机构,为其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促进中小企业文化的形成。领导更应体贴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显出领导的优良作风。其次,企业文化的创建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中产主义路线,规划企业完美的文化史。这样,企业文化才能跟随时代潮流,走向更完美的企业人生。

四、结语

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正面形象,而且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以往总结出来的发展规律,构建与本土文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沈国春 单位:扬州赛尔达尼龙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罗剑.论中小企业文化创新[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9(38):18-19.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8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从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审视,东北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然而,又由于这种文化存在种种缺陷,造成东北经济上的落后。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的文化观念,大力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这也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千年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又一次新的伟大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老工业地区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东北的落后表面是经济上的落后,探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上尤其是文化上的落后。作为东北老工业地区的第二次创业,需要一种新的创业精神。而打造这种新的创业精神,就必须对东北文化进行历史审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精神。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一、东北文化的历史审视及特征

所谓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即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意义的复合体系[1]。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文化是对外部世界的思维肯定形式,它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创造、积累、发展,逐渐稳定,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模式”[2]。地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和摒弃。文化的这种整合就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它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人的意识显现并稳定下来。通常特定的文化模式必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是人的价值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压抑。

具体到东北文化,其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上古时期,殷商民族和东夷文化就起源于东北的辽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东北民族曾先后六次南下中原,影响并统治中国长达1400余年,东北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公务员之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工业基地采取了重点建设的发展方针,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加速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东北成为全国的钢铁、煤炭、石油、动力、机械、精密仪器、运输工具、林业、粮食和铁路运输中心,工业产值、比重均占全国的50%以上。东北地区在矿产资源、工业、农业、林业、交通、文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水平诸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一度成为除上海、北京外,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为新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东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多元性。东北是一个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地域。从民族构成上看,东北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多民族文化构成了东北文化的主体。同时,近代中原移民对东北区域文化有很大影响。历史上东北移民主要指关内移民,在诸多的关内移民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最多,清代时三省移民就达1000万人,其中仅山东一省占70%~80%[3]。大规模移民的到来,不仅能保证东北人口达到一定数量,而且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生产技术以及比较活跃的思想。除此之外,殖民统治的日本文化和沙俄文化,也在东北文化圈中得到融合。从生产方式上看,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业经济长期并存,三种文化类型相互交织,彼此交融,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东北地域文化所呈现出的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东北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开发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2)文化上的重感性。性格上,东北先人与其他边民和少数民族一样,具有热情豪爽、勇猛剽悍、心胸广阔的秉性。东北人热情、坦率、实在,朴实、善良、大方,直言、豪爽、仗义,富有人情味儿。劳动方式上,由于东北有茂盛的森林,广袤的平原,丰富的矿产,大自然给予东北人以慷慨的赏赐,加之东北地广人稀,使东北人不必像中原、江南等地的农民由于地少人稠而精耕细作,加之东北特有的生产方式,如采矿、淘金、放牧、挖参等,这些也构成了东北人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的文化性格。除此,闯关东人群的家族性和同乡性也共同构成了东北的感性文化。东北的这种感性文化特质构成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阻碍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

东北特色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东北非但没有完成社会转型的任务,反而使自己陷入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尴尬境地,出现了东北地区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东北三省经济位次不断后移,东北重工业、国有企业被市场淘汰的“东北现象”,以及东北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后来的难出山海关,农民增产不增收,“三农”问题极为突出的“新东北现象”[4]。

若抛开客观因素而究其主观原因,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瓶颈应该是东北的文化问题,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类文化活动的影响也就具有独特性,从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东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长期处于资源型的农业社会,以满足自我需要为最终目的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加之寒冷、漫长的冬季,不利于农耕经济的生产,使东北人形成了长达四个月无所事事的“猫冬”的习惯,这些因素使得东北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和浓厚的小农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限制着人们的行动,导致人们的眼界狭窄、思想保守、信息闭塞。对新事物、新观念反应迟钝,接受缓慢,进而养成了不愿冒风险、不愿吃苦的懒惰习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进取精神和挑战意识,因而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2.计划经济体制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解放后,初步建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消灭了私营工商业,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从而在单一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硬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下,东北国有企业不仅作为经济主体而存在,更作为负载着各种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而存在。经济模式的计划性与行政权力的集中性的相互支持,使得东北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结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与封闭性。与此同时,它所塑造的文化模式与社会行动图式也必然是单一性和依附性的。受其影响,东北人的服从心理、依附意识较强,而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都相对较弱,靠资源、靠政府、靠单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习惯于被支配的文化模式下所形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制约了人们内在的主动求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东北人重人情、重关系而忽视法律规则,因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人缺乏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3.东北的人文性格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文化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重感性,这种特点往往既是优点同时又是缺点。一方面东北人重感情、讲义气,另一方面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好冲动,易感情用事;一方面东北人具有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却往往缺少反思意识。这种重感性而轻理性的特征,造成东北文化往往缺少来自主体意识的理性思考,缺少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这就决定了东北人更易于接受浅层的、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而对于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相对不敏感,势必造成服从心理和依赖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上的缺陷,才能焕发出人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形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创新思考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对经济也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没有文化的推动和维护,现代经济高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地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就难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格尔说过,历史是由两条经纬线构成的,“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5]。因此,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就需要进行文化模式的创新,而东北地区文化模式的创新即是建立一种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适应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新文化模式的构建,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意识为导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科学的人才机制;创建生态文化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弘扬民族精神,开放全球化视野。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计划经济观念,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意识为导向。思想解放是推动文化创新、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解放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是更新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现代市场经济,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同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仍要以市场意识为导向,冲破计划经济意识的束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商品意识。同时还要在市场意识的指导下,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速产业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应当将东北文化的发展置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转变政府的管理观念入手,根据当代社会活动节奏的加速化、活动方式的信息化、活动群体的全球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弘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发掘东北文化素质的优势,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探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经济文化新思路。

其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科学的人才机制。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总理也曾指出:“东北能不能振兴,关键在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关键又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关键在人。”人才问题是东北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人的创造力潜能发挥得是否充分与文化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文化环境对于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创造力,促进创新成果的生成与转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发大东北的今天,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加大教育投入,开放人才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东北的人才潜力十分巨大,因此营造一个能够激励人们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创建科学的人才机制,对于东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开放全球化视野。民族精神是区域文化先进因素的凝结和升华,民族精神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华和灵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东北人的热情奔放、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的文化性格。同时,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二次创业,应辐射全国,放眼全球,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下进行振兴和改造。东北文化应在原有的多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并共享别的民族、地区、国家的优秀文化成分,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提炼,使之与东北文化发生创造性的交融、渗透,为东北振兴创建一种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模式。

第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创建生态文化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历史上,东北地区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长期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原来资源丰富的优势早已不复存在,多种资源消耗殆尽或濒临枯竭,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原有的资源型城市已面临很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因此,在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时,要特别防止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严重的污染问题,不能走回“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去。在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生机制,树立“生态系统的整体合理性,生态因子的有机、平等性”的生态文化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工业园,实行工业生态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树立和落实生态理念,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这是保障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视角来看,文化都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只有反思历史,开拓未来,推进东北地域文化创新,创建一种科学、开放、交往性的文化模式,才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导。因此东北振兴必须要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地域文化观念层面里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陈旧观念,大力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协调的新思维、新理念,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思考、谋划东北的未来,为东北的整体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周春英.试论近代关东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67-71.

[2]罗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80.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7.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9

一、对“学衡派”的误读

由于受主流价值意识形态“激进———保守”二元对立思维观的影响,对于“学衡派”的历史价值作出了与其不相符的评价。学衡派一直被视为开历史倒车的“复古派”。而实际上,学衡派与林纾等守旧人物有着重要的不同。李怡就指出“要在‘学衡派’和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其他几大新文学‘逆流’之间划出界线其实并不困难。”“首先,与康有为、林纾、章炳麟不同,‘学衡派’中的主要成员都接受过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学教育……其次,与孔教会和“甲寅派”相比,“学衡派”显然缺少那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欲望和政治色彩……第三,全面审视《学衡》言论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学衡派’诸人对于五四新文学的态度其实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最后提出“‘学衡派’与其说是同各类国粹主义、同‘甲寅派’沆瀣一气,还不如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们有更多的对话的可能。”“学衡派”从1922年《学衡》创刊起,一直被视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敌人,直到8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学衡派”的反对者中以鲁迅的《估<学衡>》影响最大,由于鲁迅在建国后的巨大影响,所以在后来的文学史编写中都延续了这条思想评判,“《中国新文学大系》作为对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总结,对以后影响很大。郑振铎在导言中把学衡派和林纾、章世钊并称为复古派,以胡先骕、梅光迪为代表。以后的文学史几乎都延续了这些观点,而且研究者们多以《大系》收入的几篇论文作为原始资料,根本不屑于看《学衡》的原文,因此在观点上也就难有突破。”从“”期间到80年代初的文学史都强化学衡派的“反动”政治立场,认为他们“集中力量攻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文化上的代言人”,这种批评的态度在左倾的大背景下更加被强化,当然这也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分不开,所以“学衡派”的历史价值一直被忽视,直到80年代,它才又随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复兴”而重新被我们认识,“学衡派之所以在80年代末开始受到关注,既与近年来兴起的保守主义思潮有关,又是当代研究者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学衡派对文化改革的稳健态度、对世界文化共通性的思考和坚持都得到肯定。”

二“、学衡派”的文化观以及文学观

我们可以看出“学衡派”的文化观是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来源,以“打通中西、融贯古今”的态度来建构自己的文化观和文学观,并进而对于新文化主义者的激烈反传统提出不同的声音。“学衡派坚持以文化为体,以文学为用的基本立场,它并非纯文学团体,其文学观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的。”但是其与激进主义并不是完全彼此不相容的,在思想深处,仍有共通的地方。正如余英时指出的“相对于任何文化传统而言,在比较正常的状态下,‘保守’和‘激进’都是在紧张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胡适等人宣称“白话文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比用之利器。”并且试图借助政治力量来达到学术目的的做法,易峻批评胡适“学术上运动之不足,更是假政治权力来实行专制。”针对性文化倡导者的文学新旧对立观念,吴芳吉认为“真正之文学乃存在于新旧之外,以新旧之见论文学者,非妄即讹也”。其实“学衡派”是不赞成新文学倡导者的语言革新主张,但是他们并不是反对白话文,梅光迪曾经提出“文学革命四大纲”:“一曰摈去通用陈言腐语……二曰复用古字以增加字数……三曰添入新名词……四曰选择白话中有来源有意义有美术之价值之一部分以加入文学。”其实“学衡派”的很多对于语言文字观点也值得思考,“文学之体制,乃由多年之习惯,全国人之行用,逐渐积累发达而成。文字之变迁,率由自然……文章之格调可变且易变,然文字之体制不可变,亦不能强变也。”其次是对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学衡派不赞同新文学倡导者将文学以“新”和“旧”区别对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之初,新文学倡导者以“重新估量一切价值”作为自己的行动口号,由此,新文学倡导者提出了“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文化主张,试图以“新文学”来代替“旧文学”,并以西方现代文明标准来改革中国传统文化。吴宓认为东西文化并“无东西之界限,但别真伪”。学衡派诸人认为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无论是新兴文化还是旧有文化,只要它是能够“篇时救弊”的真文化,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并且为我国所用。

总而言之,学衡派诸人在坚持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并不反对新文学倡导者引进西方新学的做法,只是在引进西方文化时,学衡派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梅光迪在《现今西洋人文主义》中认为介绍西洋文化必须要符合下几个标准:

(一)所介绍者,必其本体有正当之价值。

(二)中国也有自己的“历史民性”,所以他认为在引进西方文化时必须考虑到“与吾国固有文化之精神,不相背驰”,“当以适用于吾国为断”。也只有符合以上两条标准的西方文化,才能够“超越东西界限,而含有普遍永久之性质。”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学衡派”的思想主张,不要放大其与新文化运动者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发现学衡派并不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他们所希望的是“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学衡派与新文学运动倡导者们在文化倾向上是相近的,即双方都在思考着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都认为只有寻求建立“新文化”。

三“、学衡派”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文化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文化自主技术创新文化氛围

自主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角度看,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企业早已着手实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甚至有的已经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了整体竞争实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一开始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却不能进行持续技术创新,创新缺乏动力机制,生命力脆弱。这固然和企业科研能力、资金状况、设备先进程度等硬件有关,但是,从根源上说,应该是这样的企业缺乏一种鼓励企业进行长效持久技术创新的软件,即创新文化。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从科学技术哲学史的角度看创新型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科技创新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方能生存。古希腊曾经出现过极为繁荣的科学文化,其直接原因是当时出新了许多学派,各派之间自由争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探索的深化。形成这种学派林立、自由探索、自由争鸣的局面的重要条件是古希腊特有的人文传统。近代科学肇始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歌颂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桎梏。17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之所以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是因为17世纪、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有培根、莎士比亚等人推波助澜的人文主义思潮,为牛顿、胡克、波义耳等科学家们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并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优越环境。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科学中心转移到了法国,这与法国启蒙运动和科学精神传播有关。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盛世”,其中心从法国转向了德国。德国的科学发展得益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横扫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传播,也得益于歌德、希勒等人领导的浪漫主义运动。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与创新互动的结果。美国开放性的移民文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了实用主义思想观念,导致了更加注重策略、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因此,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便转移到了美国,使得美国的经济、科技等都摇摇领先于其他国家。

2.创新型文化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先导

创新型文化是鼓励创新、倡导变革、敢于进取、甘冒风险、勇于挑战的那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其意义也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的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所谓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创新文化能引发几十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公司内创造、发展和建立价值观和态度,能够唤起涉及到公司效率与职能发展进步方面的观点和变化,并且使这种观点与变化得到接受和支持,即使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会引起与常规和传统行为一种冲突。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杰出工作者,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突然出现的危机和突发情况作出迅速反应由此可见,创新文化是一种宏观战略层面的变革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组织自上而下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而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就要求组织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创新思考。组织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将创新作为一切战略的中心和出发点。创新文化还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创新其实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知识,而员工的知识受控于员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只有在员工自觉自愿情况下进行知识分享,创新讨论,思想碰撞,创新行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它还是快速响应的适应性文化,企业外部环境多样性及易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新性地分析这种变化,找出这种变化对于组织既有模式的影响,并快速制定策略响应这种变化,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速的速率达到组织与环境的新协调。创新文化还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文化,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于创新失败的理解与对待,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和激励,容忍创新的失败,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使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以获得创新的成功。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

IBM董事长沃森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取决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结构、革新和时机选择等重要的多。”由此可见,文化在组织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组织元素无法取代的。文化并不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而是隶属于企业的软环境,它和隶属于组织硬环境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组织元素。因而,人们往往看不到,也不注重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是,这种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著名学者傅家骥认为有三个,即组织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陈劲认为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发展体系、科学教育与技术培训、与政府的合作。邢以群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还有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纵观这些因素,我们归纳出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科研管理。而文化显然对这三者产生显著性、决定性影响。故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三个因素传递。公务员之家

1.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家精神来影响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首次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企业家创新精神以来,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就一直在丰富和完善着。继他之后,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就在于长期不断地进行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和开拓者,企业家的观念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实施,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因而,以技术创新精神哺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最适宜的土壤。

2.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源来影响技术创新

在任何企业,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企业员工队伍都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基本力量。他们如何看待技术创新的价值,有无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技术创新的风险和种种困难面前如何应付,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否广泛持久开展的关键。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科研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以消除或减弱科研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项目。没有企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员工是不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与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倡导创新型文化,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开发人力资源,是广大员工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主流,是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关键,也是每个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借以证明自己能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的主要机会。

3.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科研管理来影响技术创新

科研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是通过导向和整合作用于科研管理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保守性文化使得人们害怕变革,对创新持反对态度,相反,创新型文化使得大家理解创新,支持创新。良性文化氛围使得人们形成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处事态度,通过内部整合减少或消除由于个体性差异而带来的喜爱技术创新能力和模式方面产生的摩擦。

参考文献:

[1]钟敏:创新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7(12)

[2]谢红英:改善心智模式、打造“文化型企业”[J].商场现代化,2008(4)

[3]夏彬: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