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2:05

绿色化管理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1

智慧化理论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在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中应用BIM等智慧化理论,能够有效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水平,让整个建筑行业朝着绿色化的行业发展。

1.有利于提高建筑材料采购的直观性

通过充分利用BIM技术构建三维的绿色建筑模型,能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人员、材料选购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直观形象的施工模拟方案,尤其是在进行绿色建筑材料选购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三维绿色建筑模型建设的具体要求,尽量选取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材料,以保证绿色建筑材料选购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合理性。同时,在选购了绿色建筑材料之后,可将绿色建筑材料适当地堆放在建筑施工现场中,这有利于实现绿色建材运输和堆放管理的可视化。

2.有利于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效率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过程中应用BIM智慧化技术,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和协同性管理水平。通过充分运用BIM技术,能够让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和材料购置单位积极参与到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中,让各个施工方都能够协同管理绿色建筑材料,有利于提升建筑材料的管理水平。其中,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还要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并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合理地渗透到绿色建材的生产环节、使用环节和维护环节中,让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信息能够真正实现共享,切实解决绿色建筑材料管理在各个绿色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真正达到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管理水平的目的。

智慧化理论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应用

1.将BIM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材料的需求计划编制中BIM技术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智慧化系统,它能够为各个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提供完整的建筑图纸以及相关设计与施工图等资料。为了能够让BIM技术合理地应用到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中,则需要立足于API插口,通过其将建筑工程造价软件与BIM软件合理地链接起来,并快速将BIM软件中所包含的建筑工程信息导入到造价软件中,这时造价软件便能够紧密结合定额计价的相关规则为绿色建筑工程建设提供全面详细的清单。通过充分利用BIM-4D施工模拟软件,合理地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模型与施工进度开展情况整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到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建筑材料用量,从而精确计算施工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施工材料的使用量。

2.应用BIM技术优化绿色建筑材料的存放方式

通过充分利用BIM-4D施工模拟软件,全面合理地将绿色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动态地呈现出来,能够为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进行场地布局规划提供更加直观科学的数据。例如,借助AMCLOS系统来建立绿色建筑的BIM模型,以便施工单位能快速地从IFC文件中掌握绿色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建设和外部建设的信息,让其真正成为指导绿色建筑施工现场开展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将BIM技术合理应用到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中,将绿色建筑材料合理地放置在施工现场的空闲位置中,并严格按照临时存储的方式来保存好绿色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减少绿色建筑材料在保管过程中发生损害,减少二次搬运所产生的费用和额外占用空间,切实保证绿色建筑材料储存的合理性。

3.在绿色建筑材料施工动态管理中应用

充分利用BIM技术所建立的三维绿色建筑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视化表达效果。通过充分利用三维建筑模型,让绿色建筑的施工方、设计方相互协同进行设计,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绿色建筑工程确定设计方案之后再次变更,减少因变更设计而造成的绿色建材浪费。因此在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BIM技术,并以此来支持三维建筑模型,能够有效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的有效性,减少施工单位因错误理解施工方案和图纸而进行返工,避免造成施工材料严重浪费。在绿色建筑材料进入到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之后,需要全面做好绿色建筑材料的检查工作,充分利用BIM技术进行绿色建材的信息采集和绿色建材信息查询功能,如绿色建材的剩余信息、品类信息和使用方法,让技术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施工材料的使用范围,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绿色建材应用不当的现象。利用BIM技术的相关软件,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期间准确地计算与各个施工节点的主要建材计划用量和实际用量,能够让更多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绿色建材存在的漏洞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充分利用BIM技术进行绿色建筑材料管理,能更加便捷地了解各种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和剩余情况,全面了解建筑材料的详细信息,有效解决绿色建筑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利用BIM技术,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和剩余情况,切实增强建筑施工的高效性,有效避免浪费施工材料。通过RFID标签,可以全面监控绿色建筑材料的储存和吊装情况,以及各种绿色建筑材料的入场和应用环节。通过固定的RFID阅读器来全面搜集和管理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数据,利用BIM技术构建云平台进行信息传递,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建筑材料管理信息在录入时出现错误的情况。

4.将BIM技术应用到材料的维护与拆卸中

绿色建筑材料维护工作是整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BIM技术合理地应用到绿色建筑材料的采集和共享中,并快速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云平台,可以保证用户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绿色建筑材料,可确保绿色建筑材料使用的科学性。尤其是利用BIM技术建立三维绿色建筑模型,统筹调整和优化绿色建筑材料的维护方案,当绿色建筑材料在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则可充分利用BIM技术来分析哪些绿色建筑材料可以进行回收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真正达到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绿色水平的目的。通过将BIM技术合理地应用到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过程,可将绿色建筑的使用信息保存在物业管理系统中,并合理地将绿色建筑材料的标签紧密结合起来,准确进行绿色建筑需要维修部位、材料信息的准确定位,最大限度地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水平。需要充分注意的是,绿色建筑在修建过程中更换了材料之后,要灵活地利用BIM技术及时更新材料,尽量保证相关的绿色建材信息及时更新在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系统中,为BIM数据库进行绿色建材判断,也为回收绿色建筑材料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绿色建筑材料的消耗量,从而促使整个绿色建筑行业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2

家庭教育绿色化是指创设自然、和谐、科学、民主、充满着关爱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绿色化就是为孩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在这里家庭教育绿色化,不仅仅是冠之“绿色”之名,也不仅仅是在家中多养花种草,它更应体现在绿色的家庭教育理念上。

一、营造健康型家庭教育环境。

一个健康没有污染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家庭中的精神垃圾来自方方面面,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家长粗野的言行、家长暴躁的脾气、家长怪癖的性格、家长不良的嗜好、家庭中的封建迷信思想、社会上的黄赌毒现象等,这些现象对孩子的侵蚀很重。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与不足。我们要承认孩子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独特性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成不了领导人、科学家、大款,但我们相信他们都会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都能够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

其次,要提高家庭道德水平。孩子同父母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意识都会影响到孩子。心理学指出:孩子的一些个性特点与其说是“遗传”的,不如说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所以,要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就必须提高,懂礼貌、尊长辈、有爱心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靠继承才发扬光大的。

二、创建学习型家庭教育环境。

既然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绿色家庭教育环境中就必须有学习的环境。它主要包括:

1、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家庭教育中,一处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必不可少的,或是专用的书房,或是卧室的一隅,都要精心设计好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走进里面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气息。

2、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学习不仅是孩子的事,家长也必须时时不忘给自己充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孩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父母应同孩子一起成长。

3、有优先的教育投入。家庭的学习环境,既要体现在学习的行动中,同时也应体现在学习资源的使用中,家长必须为孩子购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书籍、刊物和报纸,要开辟出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三、构建和谐型家庭教育环境。

如今,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很急切,结果导致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很紧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让“民主、和谐、关爱”的绿色理念走进家庭。

一是要尊重信任孩子。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难沟通,其实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请记住: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在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二是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总会犯些错误。孩子犯点错误不足为奇,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当孩子有不正确的言行或不良习惯时,家长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对待犯错的孩子,我们必须掌握批评的科学方法和艺术,做到既严肃又耐心,使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档案;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事关社会安全稳定。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河北石家庄市三鹿奶粉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国产乳品失去信心,使我国乳品行业一蹶不振。为此,食品生产经营行业作为良心产业,必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食品安全也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用强大的监管促进强大产业的发展,淘汰小、散、乱、低等食品行业落后产能,进一步提升食品产业集约度。特别是黑龙江省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如何使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叫响绿色品牌优势,用监管促进发展更尤显重要。而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是绿色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工作中重要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监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能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重要作用

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是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行政许可、现场监督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等文字记录材料。主要包括,生产许可证、监督检查法律文书、监督抽检报告单、风险监测报告等。

1.1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实时管理。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可以动态记录从企业诞生到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监管者可以通过查看档案,回溯企业成长历程,通过对监管记录的查阅,可以分析出企业的风险点,可以实现精准监管、靶向监管,更加便于提高监管效能。

1.2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实时监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调阅监管档案,对其工作人员工作总量、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管档案是痕迹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如果一旦企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可以运用监管档案证明监管者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存在监管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行为,是否存在与企业发生合租行为。同时通过监管档案可以实现对监管者工作量化考核,便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

1.3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诚信记录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是否能做到基业长青,诚信生产经营是关键。通过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档案,可以线性地对绿色食品企业进行诚信记录,一旦企业出现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等行为,监管者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采取行政公开的办法对企业进行诚信惩戒。

2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存在的短板

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短板,一定程度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最大发挥。

2.1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实行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行政执法部门习惯于惯性管理思维,制度建设不规范,随意性执法行为较大,存在由于工作人员变动较大,工作连续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坚持标准化的监管模式,一个监管人员一种工作方法和态度,同时直接与监管人员的敬业精神正相关。同时由于档案是多种材料的汇集,有时是多个执法部门参与,文字材料归并较难。

2.2行政执法部门缺乏相应专业人才。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一般行政执法人员都是法律、工科专业人员出身,对档案管理知识不了解、不掌握,甚至不愿意掌握,认为无关重要,一定程度影响了档案的建立。

2.3行政执法部门对应硬件建设配备缺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县级的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一般公场所所非常紧张,甚至部分存在没有办公场所的监管所,根本没有场地放置档案柜,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这些客观原因也制约了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建立和完善。

3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管理实现的路径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主体,必须从主要负责人入手,提高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相关部门明确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档案建立,真正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责部门具体抓、责任人实际抓的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3.1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一企一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对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求凡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绿色食品都要建立档案,实行一企一档制度,建立严格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档案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应建档企业全部建档。

3.2明确企业档案建立规范化内容。

3.2.1实行规范化行政监管法律文书。省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印发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制定下发行政许可模板、行政执法告知书、行政执法处罚决定书、监督抽检抽样单、监督抽检结果通知书、监督抽检检验检测报告书等法律文书模板,实行全省统一格式,真正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行政执法模式,为建立绿色食品档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统一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目录。要明确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主要的内容,在统一归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各地创新性工作方式方法,便于统一档案管理接口。充分利用政务档案管理经验,使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方法,便于档案管理的标准。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第第七十九条归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档案目录应至少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企业执行标准复印件、监管部门检查企业记录、季度监督抽检结果记录、风险监测结果记录、投诉举报记录、违法违纪等文字记录材料等。通过归定必备存档资料,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3.2.3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程序化模式。档案建立和归档材料要严格实行审批制度,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建立起具体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向一线执法人员汇总档案的机制,每一份档案都要经过具体负责人员签字、部门负责人员签字、分管领导签字后再存档。形成合理的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3.3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档案管理的刚性要求必须以配备专业的档案卷柜、档案纸盒等硬件设施为基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情况,合理配备必要的档案硬件设施,如果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较多,必要时可以划拨专门办公室用于档案的存放。要配备温湿度计等设施,保证档案存放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4

1.1绿色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在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甚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随后,我国政府向世界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因此,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首当其冲。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模式──绿色管理,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2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商品。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出较高的价格。在我国,绿色需求在小康家庭也日益表现出来。如在对北京和上海两城市的调查中发现,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产品。面对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1.3绿色管理是环境问题法律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国内而言,为了保护资源与环境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和8部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定了20多项环保行政法规和600多项地方环保法规。此外,我国还制定了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整治定量考核、领导环境目标责任制、淘汰落后技术等管理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下,企业必须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对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1.4企业发展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预计WTO在近一两年内出台一大批环保公约。由于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将必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贸易壁垒”。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企业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1.5实施绿色管理,提高自身利益

企业自身利益也驱使着企业强化环保意识,实施绿色管理,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材料利用成本,又可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以较少的绿色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不仅要负担沉重的治污费用,甚至是来自政府环保部门的罚款,更严重者还遭受关门停业的风险。而且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2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2.1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

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现代企业应根据这仪一指导思想,迅速调整企业长远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企业的战略调整,应定位于绿色市场。市场是企业的生命,面对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企业应迅速转换经营方向,应用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咨询公司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整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2.2建立绿色组织,弘扬企业绿色文化

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由企业的高层推动。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组织来推进企业的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企业绿色组织可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采购、营销行为等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另外,绿色管理战略的具体实施,涉及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其核心内容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化。它包括绿色企业精神、绿色价值标准、绿色经营理念、绿色规章制度、绿色文化生活等。它所倡导的绿色价值观将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并推动着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因此,要在企业里深入持久实行绿色管理战略,就必须从企业文化入手,从基础做起,从思想抓起,对全体员工进行“换脑”,使之真正理解和接受绿色理念,树立全新的绿色价值观,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企业可通过报纸、橱窗、宣传栏、广播等多种途径。加强绿色管理理念及战略的宣传与教育,弘扬绿色企业文化。这种“绿色”教育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绿色革命”。

2.3致力绿色产品设计,研发绿色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防污措施纳入产品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和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并行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绿色设计是研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1)收集绿色设计和技术研发信息,要兼顾内部(如减废技术、绿色制造成本等)及外在因素(如绿色供应商、技术发展等)的评价和分析,从而拟订以环保为导向的企业设计策略与研发方向。

(2)建立绿色设计小组,研发绿色技术,成立绿色设计工作小组或类似机构,观察企业目前的绿色设计表现,决定企业未来的技术研发方向,评价现有设计与未来需求的目标差距,掌握最新的绿色设计和技术信息,研发绿色技术。

(3)绿色产品方案设计。根据收集的绿色设计信息提出各种具体可行的绿色方案。对方案的评估是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消费、废弃、处理等综合流程中,以废弃物的减量化、最小化、资源化作为设计和研发目标,并根据每一个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配合性做整体的评估,最后确定可行的设计方案。

(4)绿色设计决策。对最终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该产品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均纳入评估过程,经过综合评估并做适当补充或修正后,做出最后的绿色设计决策。

2.4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系列标准包括6个子系统,即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与环境检测、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共给出100个标准号,即从ISO14001-ISO14100,几乎规范了包括政府和企业等组织的全部环境行为,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

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的到外部的认可,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底,全球共有13386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标准认证。我国于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截止2000年4月底,我国通过认证的组织数只有263家。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进。只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以此来树立消费者青睐绿色形象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由于实施ISO14000标准,企业进一步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各分厂物耗总额下降34.8%,折合单台冰箱物耗下降82%。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3结语

企业在绿色营销趋势下实行绿色管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只有将其传统的只顾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基于自身生存而谋求于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在波涛汹涌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摘要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1)

2沈根宝.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畜牧养殖;绿色养殖技术;推广;措施

群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在提升。市场经济在发展,投放更多的绿色产品可提升整体的经济收入,使畜牧养殖工作得以在激烈的竞争活动中脱颖而出。大力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旨在提高畜牧养殖质量,充分保证畜牧业养殖产品的营养含量,与时俱进,突破创新,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在以上任务的实践中下足功夫。

1发展原因

畜牧养殖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肉制品需求,目标明确地进行畜牧养殖业规模化建设非常必要且关键。之前没有意识到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性,所采用的自给自足模式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给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1]。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他们的身体健康以及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因此在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最应实现绿色畜牧养殖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和传统的养殖技术相比绿色养殖技术不同,它可生产出健康的、安全的畜牧产品,极大提升养殖收入水平。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越快,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价值就越高,更好地保护环境,继而揭开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2推广措施

2.1明确畜牧养殖内容。之所以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最主要的是减少畜牧养殖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另外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促进养殖效益的不断提升,使健康安全的畜牧产品进入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肉制品需求[2]。畜牧养殖涉及到了饲料管理、常见疾病的防治、病死牲畜处理等,养殖管理人员应特别关注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问题是否给居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强调绿色健康,即饲喂牲畜不含激素的饲料,做好相关疾病的有效预防,尽可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绿色养殖期间管理人员主动学习药物管理知识,为规模化养殖计划的高效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2.2树立绿色养殖观念。明确绿色畜牧养殖的相关内容后,养殖管理人员需树立起绿色养殖的推广观念。首先,彻底摒弃传统的经验理论,不偏听偏信,运用科学的养殖方法优化畜牧养殖管理工作效果[3]。大力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不再关注错误的养殖思想,更不使用落后的养殖方法,在国家明令禁止下合理使用相关药物,真正肩负起绿色畜牧养殖的重要责任。其次,兽医工作者要给养殖人员树立榜样,更为广泛的宣传绿色畜牧养殖理念,帮助养殖户们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并且改善养殖环境等,因为专业信服度高,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难度较低。最后,可由政府部门积极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宣传全新的养殖技术,渗透先进的养殖理念,另外,根据绿色畜牧养殖的特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提倡相关机构与养殖人员合作,共同促进绿色畜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支持下,更容易实现畜牧养殖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2.3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虽然市场上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很大,但这只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不能盲目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必须通过市场调研工作的全面落实,确定绿色畜牧养殖的统一目标、方案、对策后,认清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实施价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养殖管理,市场调研结果足够准确,养殖管理问题的解决越是轻松,避免绿色生产、市场销售等环节各种各样弊端的出现,满足人民群众的肉制品需求,绿色规模化养殖机构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4]。在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时具体统计人们平时生活的饮食喜好,随机抽样调查后举办知识讲座活动,使用多媒体宣传、网络技术宣传等方式,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应用的好处普及到整个行业,更多人了解、认可绿色养殖与饲养管理的价值,逐渐减小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阻力,后续管理计划的实施变得顺利且高效。2.4加强绿色饲料管理。饲料质量对于动物健康有直接影响,饲料管理中必须参考绿色畜牧养殖方法。首先,合理的使用兽药,最好选择兽医专业推荐的绿色饲料。因为优质饲料可使动物们茁壮成长,使它们成长中不易患各种疾病。其次,可食用农作物,发酵后的农作物作为天然饲料,没有掺杂各种化学成分,通常不会影响动物们的生长健康。农作物生产后天然饲料增多,养殖场饲料成本明显降低,针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提供较大帮助,一举数得。最后,绿色畜牧养殖就是以降低饲料成本、保证动物健康生长、饲养管理工作不断优化的根本方法,继续推广这一技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绿色健康文化,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动力十足,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2.5规范养殖管理。在传统观念影响下,畜牧养殖经验的积累没有任何作用,如不规范养殖管理的相关制度,推广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养殖企业就更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到绝对的优势地位[5]。从传统的畜牧养殖管理模式转变为规模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管理模式并不难,只要求相关人员更新绿色养殖管理观念后,更努力的解决核心问题,总结有效方法,为绿色养殖技术的广泛推广创造条件。如建立综合饲养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相关产品的生产速度;不同地区统一实行绿色畜牧养殖规范,用于保证动物的正常繁殖、健康生长,饲料贮藏方面及疾病预防方面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不断汇集社会力量,群众监督、加强审查,规范化的畜牧养殖与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3结束语

更好地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以上内容的研究还不全面,期待其他养殖人员做出补充,共同为绿色畜牧养殖业的升级而努力。大力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有效改善环境的污染问题,给予人们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等最大的安全保障,这也是绿色畜牧养殖理念全面渗透的核心价值所在。另外,在绿色畜牧养殖观念的形成、先进技术的推广中,养殖户经济收入水平实现稳定增长,他们对于饲养模式的重构、管理内容的补充、养殖目标的调节等很有信心,还从不同方面入手,进行绿色、安全、高质量畜产品生产话题的讨论,各项技术推广应用,我国畜牧养殖业长远规划进程在加快,预祝未来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道路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1]杜洋新.试论如何更好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J].兽医导刊,2018,15(10):98-99.

[2]刘兆明,杨丽丽,王峰.市场经济发展中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J].当代畜牧,2017,27(6):211-212.

[3]魏建.刘洋洋.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7,20(15):130-132.

[4]朱凯莉,李顺,徐倩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2019,8(1):44-45.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低碳经济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应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也应该集中思考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实现。基于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如何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以适应全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集中思考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与特征

1.内涵。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全面体现经济建设转型关键阶段对于“绿色”“低碳”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的宏观发展趋势,同时应该集中诠释生态和谐、内外和谐、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所以,笔者认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应该将低碳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同时应该有效的整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等相关内容。基于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为以低碳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有效整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相关思想,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环保、不和谐等相关问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改造,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系统性的功能,使得企业走上绿色与和谐的发展道路,实现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的有效转变。2.特征。2.1绿色性特征。“绿色”的关键是环保,基础是低排放,目标是无污染。所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秉承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对各类型资源的节约使用,其中也包括了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坚决避免在开展人资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基于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教育全部人力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助推企业履行社会环境责任、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引导全部人力资源应用绿色低碳的办公方式,关注企业经营发展与信息交换的和谐。2.2生态型特征。人类全部的生产实践活动都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实现的。在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之下,人类作为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若想发挥自身的价值,必须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必须体现生态的统一性,进而推动经济、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共同进步与发展。2.3和谐性特征。以管理的视角来审视,和谐是从人类发展的不确定性出发的,集中思考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和谐共生。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例如现阶段倡导的无纸化办公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生态系统的压力,达到节约能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而企业发展实践中内部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为了实现这样的和谐态势应该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对绿色企业文化的打造,实现员工心理健康,促进员工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高标准的职业素养。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路径

通过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有效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不和谐”、“不绿色”的现实问题。所以,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该树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同时通过打造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以及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绿色功能推动管理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绿色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与传统人事管理说再见,告别不和谐的相关措施与指导思想,将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和谐管理理论、绿色发展思想有效的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去。从微观上来看,在实施人资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细节以及要点的控制,将符合绿色思想与低碳经济要求的措施与手段整合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将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平台,从新审视人资管理的作用,实现人资管理的创新发展,有效发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方位价值,集中凸显低碳人资管理的功能与意义,为全面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绿色化。2.1内部环境。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的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实现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要求企业从生产资源的配置、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营销等多个方面都从绿色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构建与经营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战略与执行方案。与此同时,企业应该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绿色企业文化,通过对所处行业的重新审视以及技术发展与创新的主要趋势的把握,实现绿色、低碳、和谐理念的全方位确立,推动企业绿色品牌的构建步伐。2.2外部环境。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等。实现企业外部环境绿色化打造,需要政府方面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2]。在经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通过政策的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贯彻落实,加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新颖的宣传方式积极倡导与宣传绿色低碳的发展思想与生活理念,从而为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奠定社会舆论基础。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以及推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与支持各类企业研发与应用新能源技术与生产工艺,使得企业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以及服务,从而为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3.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绿色化。众所周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含六大工作模块,基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要求,笔者认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绿色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模块着手:3.1招聘与配置。实现招聘与配置环节的绿色化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绿色化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知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负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熟悉国家颁布与实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深入性的学习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施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有效利用无纸化的招聘方式,注重对应聘人员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与知识方面的考察,尤其对于那些处在环境敏感内的企业来讲,如化工行业等更应该注重对人才环保素养方面的考察。同时,企业可以设置环保部门,以发展低碳经济的视角为企业招聘与配置绿色化提出专业化的意见。3.2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低碳经济视域下,实现培训与开发的绿色化,要求在开发培训课程以及实施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环保责任意识、和谐管理与发展意识有效融入其中,通过持续性的培训教育使得企业中每一名员工都清晰的认识到并且深刻的牢记企业以及个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进而使得绿色、低碳、和谐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而深化的落实。3.3绩效管理求企业将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纳入到员工的考核体系当中。在日常管理中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助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从而推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是全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深刻意识到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璟珉,李晓婷,窦晓铭.低碳经济研究前沿——基于企业低碳管理的微观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69-176.

[2]吕照光.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7(06):158-159.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环境观念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世界上不少企业意识到开发和营销绿色产品的重要性,绿色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发绿色产品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之产生的绿色营销也正逐渐成为国际营销的新潮流。

所谓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是指企业运用营销工具,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求为条件,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现在需要的经营与销售活动。从社会消费角度看,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包含三个宗旨,⑴节约材料消耗,保护地球资源;⑵确保产品安全使用,卫生和方便,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⑶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条件。它是现代营销学的最新发展,是随着社会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加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企业认识到绿色营销的意义,而大多数对环保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绿色运动的蓬勃兴起,

引起企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营销绿色化以成为企业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额为42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同期经济的增长,许多国家绿色产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为20%-30%,甚至有一些国家达到50%,实施绿色管理战略将是企业抢占绿色市场的最佳选择,否则,就有可能与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失之交臂。因此,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⑴、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⑵、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⑶、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⑷、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⑸、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企业形象。

1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意义

1.1绿色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在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甚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随后,我国政府向世界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因此,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首当其冲。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模式──绿色管理,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2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商品。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出较高的价格。在我国,绿色需求在小康家庭也日益表现出来。如在对北京和上海两城市的调查中发现,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产品。面对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1.3绿色管理是环境问题法律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国内而言,为了保护资源与环境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和8部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定了20多项环保行政法规和600多项地方环保法规。此外,我国还制定了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整治定量考核、领导环境目标责任制、淘汰落后技术等管理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下,企业必须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对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1.4企业发展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预计WTO在近一两年内出台一大批环保公约。由于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将必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贸易壁垒”。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企业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1.5实施绿色管理,提高自身利益

企业自身利益也驱使着企业强化环保意识,实施绿色管理,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材料利用成本,又可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以较少的绿色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不仅要负担沉重的治污费用,甚至是来自政府环保部门的罚款,更严重者还遭受关门停业的风险。而且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2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2.1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

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现代企业应根据这仪一指导思想,迅速调整企业长远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企业的战略调整,应定位于绿色市场。市场是企业的生命,面对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企业应迅速转换经营方向,应用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咨询公司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整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2.2建立绿色组织,弘扬企业绿色文化

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由企业的高层推动。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组织来推进企业的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企业绿色组织可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采购、营销行为等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另外,绿色管理战略的具体实施,涉及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其核心内容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化。它包括绿色企业精神、绿色价值标准、绿色经营理念、绿色规章制度、绿色文化生活等。它所倡导的绿色价值观将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并推动着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因此,要在企业里深入持久实行绿色管理战略,就必须从企业文化入手,从基础做起,从思想抓起,对全体员工进行“换脑”,使之真正理解和接受绿色理念,树立全新的绿色价值观,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企业可通过报纸、橱窗、宣传栏、广播等多种途径。加强绿色管理理念及战略的宣传与教育,弘扬绿色企业文化。这种“绿色”教育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绿色革命”。

2.3致力绿色产品设计,研发绿色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防污措施纳入产品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和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并行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绿色设计是研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1)收集绿色设计和技术研发信息,要兼顾内部(如减废技术、绿色制造成本等)及外在因素(如绿色供应商、技术发展等)的评价和分析,从而拟订以环保为导向的企业设计策略与研发方向。

(2)建立绿色设计小组,研发绿色技术,成立绿色设计工作小组或类似机构,观察企业目前的绿色设计表现,决定企业未来的技术研发方向,评价现有设计与未来需求的目标差距,掌握最新的绿色设计和技术信息,研发绿色技术。

(3)绿色产品方案设计。根据收集的绿色设计信息提出各种具体可行的绿色方案。对方案的评估是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消费、废弃、处理等综合流程中,以废弃物的减量化、最小化、资源化作为设计和研发目标,并根据每一个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配合性做整体的评估,最后确定可行的设计方案。

(4)绿色设计决策。对最终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该产品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均纳入评估过程,经过综合评估并做适当补充或修正后,做出最后的绿色设计决策。

2.4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系列标准包括6个子系统,即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与环境检测、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共给出100个标准号,即从ISO14001-ISO14100,几乎规范了包括政府和企业等组织的全部环境行为,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

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的到外部的认可,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底,全球共有13386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标准认证。我国于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截止2000年4月底,我国通过认证的组织数只有263家。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进。只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以此来树立消费者青睐绿色形象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由于实施ISO14000标准,企业进一步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各分厂物耗总额下降34.8%,折合单台冰箱物耗下降82%。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3结语

企业在绿色营销趋势下实行绿色管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只有将其传统的只顾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基于自身生存而谋求于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在波涛汹涌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1)

2沈根宝.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8

共管理发展的实践需要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及其内涵

(一)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

“公共部门历来就有借鉴私人部门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传统。”[2]追根溯源,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同样受到了私人部门绿色管理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公共部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转变而在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创新的必然结果。

绿色管理是英语“GreenManagement”的中译文,一般认为这一词汇是德国的瓦德玛尔·霍普分贝克在1990年出版的《绿色管理革命》一书中较早提出的。作为一种管理新思想和新途径,绿色管理开始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和绿色消费意识,但因为全球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20世纪中后期全球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空前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浪潮席卷全球,其核心内容是以绿色发展新模式与低碳生活新方式代替过去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与高碳生活方式。私人部门最先把握到这种时展的新变化并应运而生出“绿色管理”新思路,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广,收到了显著效果。据统计,单单在2000年,德国绿色产品数量已有5000多种,占全部产品总量的30%;美国有近1/3的家用产品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的。[3]

目前,绿色管理思想和模式在越来越多的私人部门发育成长,正成为21世纪工商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随着绿色管理理念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个原本是私人管理领域中的概念逐步拓展和运用到公共管理领域,而促使公共部门绿色管理迅速兴起有其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背景。实践上,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问题持续恶化,尤其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经济与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的集中体现,人们更加认识到进行以创新政府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绿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于是2008年底以来一场以提升政府绿色领导力为基本要义、绿色政策改革为基本保障的“绿色新政”(GreenNewDeal)风暴席卷了全球。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对政治与政府管理的挑战并提出实现政府绿色变革的某些建议,推动了绿色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如美国学者A.H.Aurrell认为:“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对现有政治经济构成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和组织的严肃课题。”[4]英国学者An-drewDobson在其2005年所著的《绿色政治思想》一书中从生态政治角度系统分析了如何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等的战略。另一英国学者AnthonyGiddens在2009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加强化国家的作用,建议采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等政策工具来实现等。

在国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累积以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公共管理绿色化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公共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对于政府绿色管理模式变革研究开始逐步升温,一些学人出版或是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政府生态管理、政府绿色管理、生态型政府、绿色政府、低碳政府”的著作或论文,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但是,这些主题存在着诸如研究对象相对局限于政府本身、其概念无法体现出当前政府管理研究已从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特征等不足,故需要引入绿色公共管理这个新的语境,它既是对前者的继承,更是适应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需要的新发展。

(二)理解绿色公共管理的内涵

在理解绿色公共管理内涵之前,我们还是应先回到其所借鉴的私人部门绿色管理之定义的理解上。目前,学界对私人部门绿色管理定义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资源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界定。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绿色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人、财和物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协调各个部门的职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学的角度来讲,绿色管理意味着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项资源。[5]私人部门绿色管理之定义尚未统一的现状,一方面为人们呈现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另一方面则不利于人们对于绿色管理定义的明确把握。

现在再来看看绿色公共管理的定义。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绿色公共管理作为专门术语出现还比较少见,没有对此概念内涵作一个明确界定;或者把绿色公共管理概念等同于政府绿色管理,如认为“政府绿色管理是以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为根本取向,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公共管理”[6]有关绿色公共管理概念界定空白或者模糊的现状与绿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这里在理解公共管理与绿色管理的内涵基础上,试图给出一个所谓绿色公共管理比较清晰的定义,那就是:绿色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以绿色文明、科学发展和人本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实现公共管理的绿色转型为途径,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与技术以有效实现经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机统一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公共管理实质上是现代社会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变化在公共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反映,是一种治理传统市场经济和传统政府管理在环境规律面前“双重失灵”,以及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管理途径。

二、绿色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绿色公共管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新瓶装旧酒”,相反它是一种与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有着显著区别的公共管理新途径(表1)。

(一)主体更广泛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存在着“重政府管理、弱社会参与”的弊端,且在政府内部环境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条块分割的状态,环保部门力量薄弱,监管乏力。在全球公共治理浪潮下,绿色公共管理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全社会相互协作的绿色治理模式。首先是全政府参与。表现为:其一,强调全体政府部门皆是绿色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者。当今环境与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单一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力量无法有效治理,需要协同整合各部门,构建有主有辅、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全面系统的政府绿色管理主体网络,发挥监管的合力。其二,政府本身及政府工作人员还是节能减排的践行者。政府及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采取有效措施带头搞好节能减排,对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全社会参与。绿色公共管理意识到传统政府环境管理的失灵困境,注重发挥非营利组织、企业、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绿色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地位更显赫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主要对象为环境生态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某一部分环境管理问题,是政府诸多职能管理之一,长期以来在政府的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特别是当前人类面临着多重危机,实现管理理念和模式的绿色转型不仅是一个解决当前危机的战术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问题。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正是公共部门适应全球绿色低碳浪潮的战略选择,也是公共部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突出探索环境、经济、人三者综合治理模式的绿色公共管理在整个公共部门管理中的战略性地位必将日益凸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是一种行动策略的话,那么绿色公共管理就是一种管理战略,其地位更显赫。

(三)内涵更丰富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以环境保护为管理出发点,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绿色公共管理具有更高远的目标价值取向,即除了环境保护外,还包括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公共部门自身的绿色目标等,实质是追求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管理实践上不仅仅是采取各种手段来实施环境管理,而是更多地要求公共部门赢得绿色竞争优势。绿色公共管理正是通过对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继承,汲取了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中的营养成分;同时绿色公共管理更是对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超越,使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成为了绿色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

(四)管理方式更积极主动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焦点主要集中在控制或消除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事后的补救等环节,而在预防或减少新增环境问题出现及事中监管方面比较薄弱,属于比较消极的末端治理型,在变化莫测的环境问题面前往往力不从心。而绿色公共管理因其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必须更加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其管理方式也必须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面向全过程的新型管理方式。所谓“积极”是指绿色公共管理视环境威胁为公共组织机会,试图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有效管理赢得公共部门的绿色竞争优势,而不是消极地应对环境问题;所谓“主动”是指绿色公共管理把管理起点前移到“预防新增的环境问题”,强调管理决策应能预见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所谓“面向全过程”是指绿色公共管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公共部门的一切工作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都要加强监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行动更自觉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大多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实施对管理对象的外部控制,不善于激发管理对象的自我约束动力。绿色公共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绿色管理由外部控制向管理对象的内部自我控制逐步转变,如推行包括公共部门在内的组织内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工作以及环保公开承诺等比较有效地自我约束方式,藉此激发管理对象实施绿色管理的内在驱动力。绿色公共管理不能成为一场“绿色做秀”,从长远来看,它的真正实现需要建立在各方特别是管理对象提高自觉意识去实实在在贯彻执行的基础之上。

(六)管理效果更佳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在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时未将发展经济与治理污染有机融合,往往顾此失彼,一些管理措施即使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很难收到很好的治理效果。而绿色公共管理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本着“经济与环境双赢”原则,努力追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案,这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经济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并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目标的管理方式,无疑会取得比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更佳的管理效果。

三、绿色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

绿色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途径,其兴起时间还比较短暂,运作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然而,面对迅速变化着的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情况,我们需要明确绿色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突出近期亟待研究的重点,才能更好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

(一)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与绿色管理职能重构

政府角色定位与绿色管理职能转变是推进绿色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几乎无一例外地引起了政府角色定位的重大转变。”[7]

在当前绿色治理实践过程中,政府管理边界不清、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地方分治和部门职能分割乱象突出等关于政府角色定位与职能的问题还比较多,损害了绿色行政效率,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和优化原有环境管理职能成为必然选择。可侧重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明确政府在绿色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划清政府治理的范畴和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分工关系;二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绿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是根据环境和生态本身统一性与外部性的特征重新建立绿色管理权属体系,实现绿色管理职能集合化;四是实现政府部分绿色管理职能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即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绿色管理,夯实绿色职能的社会基础。

(二)现代化的绿色公共管理技术

现代化的绿色管理技术是走向绿色公共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公共管理实践中,我国公共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并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和现代化”。[8]146

目前学界对于绿色公共管理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应着力构建起现代化的绿色公共管理技术和方法体系。这一主题研究的焦点主要有:一是抓紧厘清绿色公共管理技术的基本内涵,包括深入探讨其概念、特征、功能、原则和分类等。二是如何有效筛选和整合绿色公共管理技术的研究。筛选绿色公共管理技术时应认真研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做出判断;整合绿色公共管理技术是为了使技术使用更协调、发挥整体功效,克服单一技术使用的片面性。三是绿色政策工具的创新研究。当前应着重开展政策、规划和投资的环境评估与环境公示,优化政府决策程序;探索碳预算、碳排放市场交易、碳基金、环境税等新型政策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三)构建全方位的绿色公共管理体制

构建全方位的绿色公共管理体制是绿色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一是政府自身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政府在绿色发展中起领导作用,应全力推进自身管理制度的绿色转型。重点包括建立绿色采购、绿色投资与招商制度;引入政府绿色绩效考核体系,这被人们认为是政府绿色治理的突破口;参照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建立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体系;执行绿色审计制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监督等。二是构建社会参与绿色公共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包括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建立公民对有关环境政策的评议制度,加强包括公众和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激发和培育绿色环保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参与绿色治理的动力与能力;建立在全社会开展公众环保意识及绿色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机制等。三是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开展绿色管理的市场体系,形成家家争创“绿色企业”、全力推进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开发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塑造绿色的公共管理文化

“一种公共管理行为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性要素,也取决于、甚至主要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精神性要素,即文化要素。”[9]

当前,中国公共管理文化正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和转型,传统的以“忽视自然内在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公共管理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要,必须塑造以“绿色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绿色公共管理文化。在这过程中,营造绿色行政文化是关键。绿色行政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塑造和培育为广大行政管理者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绿色”价值观,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与价值取向,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而实现政府行为绿色化。而培养全社会的绿色共识是另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绿色公共管理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基础,包括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和公民绿色意识培养。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全社会逐步认同并遵循绿色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助于促进绿色公共管理文化的建构。

(五)公共组织绿色化的变革

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履行包括绿色管理职能在内的所有管理职能的物质承担者。目前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状况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研究比较薄弱而亟待加强的一个主题领域”。[8]150

在全球绿色运动浪潮下,应加快构建公共部门绿色管理的组织网络,改进绿色公共管理的绩效,这无疑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自身的一场“绿色革命”。具体而言,一是优化具备绿色管理相应职能的各部门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包括整合设置绿色管理的专门领导机构、探索建立相关部门间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运作模式、构建环保部门垂直管理体制等。二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低碳减排和人员精简研究,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应起表率作用,千方百计降低本身公务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杜绝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的浪费,节省行政资源。三是公共组织绿色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根据价值链原理,通过电子政务、“一站式办公”等创新形式,全力推进公共组织绿色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公共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力。

以上绿色公共管理研究的五大核心主题中,绿色公共管理文化是内在价值体现,处于变革的核心层;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与绿色管理职能重构是关键、公共组织绿色化变革是保障,绿色公共管理体制是突破点,这三者处于中间层;绿色公共管理技术是实现捷径,处于外层。五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图1来示。

图1绿色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体系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生态建筑学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ulSollery)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绿色技术不断创新,评价标识日趋规范。然而,尽管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一时还难以根本扭转,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1]。同时,国家战略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行业发展层面的标准强制与品质提升、民众需求层面的“可感知”因素,均提出了绿色建筑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迫切需求。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七部委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掀起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新高潮。

1绿色建筑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这一定义明确了通过“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对外部环境影响,提升建筑内部环境品质的核心任务,突出了在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的原则,强调了建筑功能的“高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1.1节约资源。工程施工过程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集中性、突发性和持续性影响,决定了推进绿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绿色施工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对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建议,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控制环境污染。1.2高品质。基于“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围绕以人为本、性能导向的核心理念,以全寿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绿色技术集成整合为手段,打造可感知的高品质绿色建筑,强调将绿色建筑内涵扩展至低能源消耗、高健康性能、高建造水平,以及高度智慧运维[4],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1.3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追求充分利用自然,比如直接利用阳光、风向、地形、植被等现场自然条件,采用非机械、近(零)能耗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回归建筑与自然一体的本原。由此,绿色建筑不仅限于一个个单体建筑的概念,它更是一种理念,追求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与地域风貌和街区环境相协调,以“被动设计优先、主动设计优化”理念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2.1政策推动日趋强化。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是以政策推动为主导,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均建立在国家及地方的推动政策下。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政策,历经了建筑节能→节能节地→四节一环保→生态城区(绿色城市)的发展阶段[5]。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开展建筑节能工作;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2004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设立正式拉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之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逐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表1)。发展绿色建筑已连续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4]。历经10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从无到有、从单体到城区、再到城市的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现已超过12.5亿㎡,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监管和推进机制[6]。2.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表2),涵盖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和主要功能类型。其中,评价标准是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导引,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是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7]。2.3技术研发不断创新。“十五”时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里,建筑领域仅3个项目,其中就包含建设部和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十一五”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共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2个,住建部负责组织实施“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下的2个课题———“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与标准研究”与绿色建筑直接相关。“十二五”时期,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8项,设立课题226个。其中,与绿色建筑相关项目数、国拨经费投入均超过50%。“十三五”时期,国家进行科技计划改革,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研发专项60个。可见,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已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综合性系统研究,为未来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5]。2.4评价标识日趋规范。为规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住建部于2007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陆续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等,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进行规范。《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后,先后批准了35个省市开展该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标识管理的指导意见,大部分省市已在积极开展相关实践。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展望

3.1绿色建筑健康化发展。2012年8月,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建筑是改善民生、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的多项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2017年1月,住建部实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旨在通过建筑中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六大要素综合促进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8]。我国近十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成效显著,而绿色建筑更多侧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环境健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要求,在绿色建筑得以快速发展之后,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逐渐显现,可以说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在健康方面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健康建筑既源于绿色建筑,又“超越”绿色建筑。3.2绿色建筑智慧化发展。“智慧建筑”随着智慧城市理念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等同于升级版的智能建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是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它暂时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作为一个代名词,代表建筑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智慧型绿色建筑,需综合运用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物理信息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智慧城市技术手段,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促进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升“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运营效果[4]。3.3绿色建筑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对工业化建筑的定义是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主体装饰机电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等为主要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和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建筑。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有助于两者相互促进,未来绿色建筑采用EPC模式建造,实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推动绿色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9]。3.4绿色建筑双零化发展。这里的“双零”是零碳排放、零能耗的简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指出尽快减少碳排放总量,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2℃[10]。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2015年我国领导人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3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零碳建筑以“零碳排放”为极致目标,真正实现具有一定难度,其概念的提出对地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现实和积极的意义。(近)零碳排放实现的策略应贯穿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1)规划设计阶段:绿色设计、优选建材、因地制宜;(2)工厂化生产阶段:绿色生产、低碳生产、高效能源供给;(3)建造施工阶段:绿色施工、工业化建造、信息化管理;(4)使用维护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强化节能减排意识;(5)拆除清理阶段: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废旧建材和部品部件回收利用率[9]。零能耗建筑指对传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或采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的建筑。绿色建筑实现(近)零能耗的路径可包括:(1)被动式技术:采用优异的保温隔热维护结构、高性能门窗、高气密性措施、优化热工设计,尽可能降低对能量的需求等;(2)高效用能系统:利用集成高效空调系统降低能耗,创设舒适的室内环境,降低能源需求;(3)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9]。3.5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个规模不等的新建绿色生态城区项目,我国正成为世界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0]。未来,绿色建筑会向规模化、区域化进一步发展,会涌现出更多的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城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内涵会不断融入“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的发展理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4结语

建筑因“人”而生,绿色建筑顺应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而生。绿色建筑的根本内涵是把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能源,达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共生。在政策、标准、技术等多重驱动下,我国绿色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现已超过10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引擎。技术上协同创新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等新技术有机融入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组织形式上协同创新可实施跨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健康化、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规模化发展[11]。

参考文献:

[1]秦旋,王敏,刘艳刚.制约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因素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8-56.

[2]王清勤,叶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编制概括、总则和基本规定[J].建设科技,2019(20):31-34.

[3]肖绪文,冯大阔.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施工技术,2013(1):12-15.

[4]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娇,等.我国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需求分析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8(9):148-153.

[5]王清勤.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标准回顾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8(4):340-345.

[6]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8)[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7]叶凌,程志军.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发展现状及展望[J].建筑科学,2016(12):6-12.

[8]王清勤,孟冲,李国柱,等.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理念、现状与趋势[J].建筑科学,2018(9):12-17.

[9]叶浩文.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未来建筑的发展[J].城市开发,2019(16):38-39.

[10]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10):2-9+33.

绿色化管理范文篇10

一、绿色物流的基本界定

绿色物流是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就是在物流行业发展中避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采用绿色物流发展策略,主要的目的是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降低,使得物流环境得到净化。绿色物流是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在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实现绿色化。与传统物流管理方式相比较,绿色物流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对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绿色物流可以将资源消耗量降低,对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满足了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绿色物流理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学提出的,长远角度而言,绿色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现代意义

(一)绿色物流管理与绿色环保要求相符合。绿色物流管理响应了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号召,支持了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确保绿色物流管理模式有效展开。物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使得企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管理更加科学、先进,逐进入的奥现代化发展阶段。(二)绿色物流管理可以优化管理效果。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的物流行业蓬勃发展起来。为适应当前的绿色环境,物流业业采用了绿色管理方式,使管理效果得到优化。在物流行业的运营中,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废物的排放量也逐渐减少,能源消耗量大大降低,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可以控制成本,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同时还创造了生态效益。(三)绿色物流管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物流行业除了在国内世行中需要提高竞争力,还要积极面对国际化竞争。物流企业为了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对于物流银行业而言,绿色物流管理更适应当前的绿色环境发展要求,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倒也是物流企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物流市场的竞争力非常强,在各种新挑战面前要立足不败之地,就要在物流管理中走绿色化发展道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四)绿色物流管理可减少资源投入。物流运行的过程中,中间环节实施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会造成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中间环节得到简化,而且不会造成大量消耗,资源投入少且利用率高,物流企业的经济利润也大大提升,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绿色物流管理一体化。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就是要发挥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作用,将绿色因素向物流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诸如物品的包装环节、物品的运输环节等等,对物流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物流运行中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物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在企业物流管理中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机制,实施共同配送,不仅能够提升运输效率,而且运输成本,避免浪费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中要合理应用运输工具,使得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确保物流运输获得实效性。但是,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而且有污染物排放。为了使得物流运行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就需要合理规划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确保运输路线科学,使运输路程尽量缩短,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优化,以有效地控制运输成本。当物流运输的过程中,要做到安全第一,的情况下,最好是一次运输,将污染排放量减少,实现物流运输走绿色化发展。在物流的包装环节,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特别是处于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使得物流包装更加经济,降低包装成本,满足有关的环保要求,就需要合理选择包装,做好是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或者是能够降解的包装材料,避免污染环境。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选择包装,在包装的过程中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造成包装破损的问题,导致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造成破坏,对物流作业造成不良影响。的实际物流运输中,由于经历的环节多,运输的环境复杂,很有可能造成产品挤压的问题,这就要求包装要结实,将货运损失率降到最低。在物流装卸环节,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用于装卸物品的装卸机械设备有多重类型,而且功能不断优化。所以,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比如,使用自动化分拣设备,运行机器人等等,使得装卸效率提高,而且保证装卸质量,避免由于人工搬运导致包装损毁,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色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物品装卸的过程中,要将绿色管理工作做到位,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使得装卸中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轻拿轻放,由此减少资源浪费,物流企业的绿色形象被树立起来。(二)对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物流管理中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将各种运输方式建立联系,将综合性的绿色物流体系建立起来。此时,在运行信息系统的时候,要使其呈现出良性运行状态,就需要优化配置车辆,使得车辆有较高的使用率,物流运输配送更加有效,不仅能源消耗量减少,而且运行运行成本也会降低,由此增加了经济效益,并获得了环境效益。绿色物流管理中要获得显著成效,发挥智能设备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将物流企业应用的各种设备融入智能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量,而且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降低。使用无人送货车、无人仓库,都可以将绿色环保优势发挥出来,对物流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无人售货和无人仓库运行中,出错率比较低,而且减少了能源损耗量,使得物流管理符合绿色要求,且保证管理质量。(三)对先进的物流技术积极研发。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在保证物理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物流企业的运营需要强大的物流技术发挥支撑作用,使得物流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所以,需要积极研究绿色物流技术,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发新技术,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予以技术创新,以符合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需要。比如,中国的物流企业与国外的物流企业合作,推进物流技术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在物流管理中更好的发挥绿色技术的作用,使得物流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积极引进新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技术、检测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等,使得物流管理工作得到技术的支持,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展开,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处于科技环境下,中国的物流企业对于新机遇要紧紧把握,合理应用绿色物流技术并提高应用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在绿色环境中,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而且走上了绿色化发展道路。物流管理绿色化,需要将先进的绿色理念树立起来,物流的每个环节都要注重环境保护,实施一体化管理。在绿色物理管理中,需要对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予以了解,将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制定出来,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创造条件,对物流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秀明,胡鑫蒙,赵迪斐,等.我国煤炭绿色物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7,11(02):22-27.

[2]郑晓丹.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8):82-83.

[3]郭云鹏.初探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建[J].商场现代化,2011(01):59-59.

[4]陈靖晶.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3):172-174.